首页范文海洋科学发展进度十篇海洋科学发展进度十篇

海洋科学发展进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29:09

海洋科学发展进度篇1

要:本文对高校海洋经济人才培养状况进行了分析,特别对宁波市海洋经济人才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探讨了影响了宁波高校海洋经济人才发展的若干因素,并从海洋人才环境打造、体制机制培养和海洋科教平台发展三方面提出了促进海洋经济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和对策。

关键词:海洋经济;高校;人才;政策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领域已日渐成为科学发展和技术研发的重要领域之一。随着国内外对海洋的重视,海洋经济已成为沿海各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许多国家已经把海洋开发列入国家发展战略。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科技的进步需要高层次人才力量的支撑。为满足海洋人才的需求,必须大力培养参与海洋高科技竞争和海洋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高端技术人才,培养为海洋经济持续发展、海洋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利用、海洋公益事业、海洋军事利用服务的海洋应用科学和适用技术人才。

一、海洋经济人才的现状

(一)我国海洋经济人才培养的现状

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海洋教育事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许多高校纷纷设立了海洋科学、海洋工程等方面的专业,建立了众多研究开发中心或重点实验室,目前,我国从事海洋科学研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有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同济大学、大连海军舰艇学院、上海水产大学、浙江海洋学院、湛江海洋大学、淮海工学院、盐城工学院、河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青岛海洋研究所等[2]。其中涉及海洋科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学校已达18所,海洋科学类专业年招生人数约800~1000人。形成了由普通高等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和职业高等教育等不同类型构成,具有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等不同层次结构的海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教学、科研人员数万人,其中拥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28.8%,拥有中级和初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各占30.6%和24.9%;获得博士学位的占9.0%,获得硕士学位的占20.5%,具有大学本科或大专学历的共44.1%[1];但除高校和科研院所外,海洋人才中高级职称科技人员仍然稀缺。以国家海洋局为例,专业技术人才中有技术员以上职称的计4686人,占事业单位职工总数的53.2%。其中,高级、中级和初级职称比例为1∶1.8∶1.5[3]。目前海洋科学专业本科招生人数比扩招前增加了约2~3倍,但远低于其他理工科专业本科生、研究生扩招数量。对中国这样一个海洋大国来说,区区数千人的海洋科学专业学生是难以与之相称的[4]。

(二)宁波海洋人才的现状分析

宁波拥有宁波大学海洋学院、宁波大学海运学院、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宁波海洋开发研究院等一批海洋科研机构,拥有海洋与渔业领域重点实验室9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8家[5][6],分布在海洋化工、海洋装备、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物流、海洋工程、海洋能源矿产等领域,拥有海洋高层次科技人才约2000人[5][6]。在甬高校中,海洋经济人才约有500人,数量不多,其中专业分布呈现单一、不平衡的特点,以理工居多,占总数的3/4以上;从年龄上看,以中青年为主,其中31-55岁占到2/3强,30岁以下和55岁以上各占15%左右;在职称分布上,以中、高级为主,其中正高级占15%,副高级占40%,中级及以下占45%;在学历结构上,以硕士为主体,占总人数的2/3,此外博士约占20%,学士约占10%。

二、影响宁波海洋经济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问题分析

根据调查分析,目前宁波海洋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如下主要问题:

(一)对海洋经济认知度较低,重视程度不足

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是当前新闻媒体的热点,但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高校教师群体中关注新闻媒体海洋经济报道的人数占70%以上,但了解我省海洋经济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人数仅占42%,而在何为海洋经济的调查中,有2/3以上的受访者难以全面地回答海洋经济的范畴,有半数以上的受访者对宁波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和劣势并不了解。上述结果表明,高校教师对于海洋经济的认知度普遍较低,这从侧面反映出目前我市发展海洋经济存在的一个窘境,即广大基层人员对海洋经济的认知程度与建设海洋经济强市的要求相距较远,难以匹配。从而也反映出目前在我市高校中,海洋经济发展受重视程度仍然不足,尚难建立起从上至下的完备的发展体系。

(二)人才引进政策竞争力不足

在西方发达国家以其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强大的科技为后盾,在海洋经济人才竞争中占据绝对优势。国内各省市也采取各种政策优势吸引人才,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其他城市凭借优惠的政策和措施,抢夺人才竞争的制高点。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影响宁波高等海洋经济人才建设的因素主要包括待遇、职业发展、工作和生活环境、区位优势以及家属子女保障等,如下图:

人才政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措施配套。在调查中发现,对现有人才政策环境看法认为良好和较好的仅占49%,而认为一般及以下的高达51%,其中差和较差占23%,这是一个相当高的比例的,可见我们的人才政策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在对现有政策认知态度能更好的解释这个问题,调查中发现,有31%的人认为“政策未能与时俱进”,16%的人认为“政策分散,不易操作”,27%的人认为“政策未得到根本落实”,还有25%的人认为“政策优惠幅度不够、吸引力不强”。

(三)师资薄弱,专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在甬乃至整个浙江省涉海高校中,高层次、高水平的学科专业领军人物比较缺乏,特别是国际化人才、掌握核心技术人才、高新技术领军人才非常少,面向海洋高技术产业的专业人才以及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均比较缺乏,民营科技企业,高层次研发和管理人员匮乏的矛盾比较突出,人才培养的层次也相对较低。此外,涉海类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并且分布狭窄,主要还是集中在传统的海洋产业,新兴产业建设不足,并且在学科多以工科和理科为主,经济、管理、法学等学科相对薄弱,尚未建成与海洋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高新技术类专业和应用型专业以及品牌专业、特色专业。

(四)人才流失严重

人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人才流失的危害很大,小则对危及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大则影响一个地区的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调查中发现,现有宁波市人才状况的满意度并不理想,其中满意和较满意的分别占总数的23%和36%,认为一般及不满意的分别占28%和13%。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目前宁波地区海洋经济人才由于不满意而造成的人才流失状况还是比较高的。

(五)海洋科教和研发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良好的科教和研发平台是保障海洋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与国内某些海洋经济大市相比,我市的海洋科研平台数量偏少,且专业化程度较低。例如青岛市拥有28家海洋科研机构,各类海洋专业技术人才5000余人,高级海洋专业技术人才1704人,占全国同类人才的30%;海洋领域的博士生导师281人,两院院士17位(不含外聘);拥有各类海洋科学考察船20多艘,其中千吨级以上的远洋科学考察船7艘。“十一五”期间国家“863”计划海洋领域课题,约有46%由驻青岛国家实验室科研人员承担[7]。与青岛相比,我市不论在海洋科技人才总量、高层次人才数、海洋科教院所数量,乃至海洋科考船等硬件水平上,均有非常大的差距,亟待加强。

三、宁波高校海洋经济人才队伍建设模式的思路与对策

(一)深化海洋文化宣传,营造海洋人才战略环境

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海洋文化的积奠,文化的积累可以培育人才成长环境,也可以创造吸引人才的环境。

一是要抓住历史优势,宣传宁波海洋文化。宁波有着长久的港口历史[8],港口文化在宁波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把握好历史优势,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宁波海洋历史宣传,强化宁波海洋文化大市的形象培养,对于宣传海洋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是要抓住当代优势,宣传宁波海洋文化。宁波是公认的海洋经济大市,现代化的世界级大港已是宁波最具影响力的名片之一,同时与之配套的还有在国内遥遥领先的石化、造纸等临港工业。抓住大海港的优势,推进海洋文化的宣传,利于强化宁波海洋经济大市的形象宣介,也利于吸引更多海洋人才来甬。

三是要抓住历史机遇,宣传宁波海洋文化。作为浙江省海洋经济核心示范区,宁波应牢牢抓住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历史机遇,注重以核心区为重点的宣介工作,通过举办海洋经济洽谈会、人才交流会等形式,宣传自身海洋文化,也吸引更多人才参与到核心示范区建设中。(二)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制定海洋人才发展政策

建立新的用人机制,为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环境是当务之急[9]。

一是完善涉海人才使用制度。建立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公平、竞争的人才使用制度。在人才使用上重实绩、重贡献、重能力,打破论资排辈、缺乏激励的用人制度。加大对紧缺专业人才,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促使人才资源有一定的储备。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上的政策倾斜。人才引进上,也可采取柔性引进、技术引进等方式解决人才紧缺问题,提高单位的创新能力。

二是改革涉海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在海洋经济和专业领域的定向招生制度。以产学结合的模式,加大我市海洋经济紧缺急需人才培养力度,探索校地联合培养,鼓励企业在职员工修读高校海洋专业工程硕士。促进高校与社会、企业合作,推动官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促使企业介入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确保高校人才培养、科研服务的社会适应性。发展海洋类继续教育,深入开展岗位培训、预备劳动力培训[6]。

三是设立涉海人才激励机制。积极转变分配方式,研究制定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建立向重点、关键岗位及优秀人才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建立不同序列的差额岗位工资制度,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加大资金投入,实施多级互动,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强海洋人才科研创新的资金支持,强化海洋人才开发基金保障,加大对优秀海洋科技人才的奖励力度。

四是推进涉海人才市场配置。积极发展人才市场,推进海洋人才资源的市场配置进程。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创新人才市场管理体制,实现管理办公分离、政企分开和责权利的统一,努力形成政府部门宏观调控、市场主体公平竞争、行业协会严格自律、中介组织提供服务的运行格局。完善人才市场服务网络,充分发挥人才市场的辐射、带动、示范作用。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推动人才市场的联合互动,积极营造有利于海洋人才合理流动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海洋人才的作用。

(三)发展海洋科教平台,推动海洋人才集聚集智

通过加强海洋科教平台建设,吸引海洋人才来甬,产生人才集聚和集智作用[6][9]。

一是加快推进涉海院校发展。强化高校间合作,引进和培养海洋经济领域的高端教学科研资源。积极探索涉海人才引进新模式,从涉海类企业引进具有一定学历、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涉海从业人员充实教师队伍。强化我市高校与国家海洋局等部门的战略合作,争取获得海洋科技创新的重点支持。大力发展港口物流、航运航海、离岸金融、海洋生物、海洋工程等专业,争取在涉海类博土后流动站、部级重点学科、本科重点专业、重点实验室等建设方面实现新突破。

二是大力构建海洋科教研发创新平台。针在甬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现有基础和各自特点设立具有针对性的发展目标,打造港口物流、航海航运、船舶与海洋工程、现代海洋渔业、海洋生物与海洋药物、物联网、智慧城市等各具鲜明特色的研究基地和研发平台。注重海洋科研创新服务基地建设,完善海洋科研成果产业化扶持政策和区域性技术交易中心功能,建立一批海洋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扶持一批海洋战略规划、勘测设计、海域评估等中介机构。

海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建设现代化的国际港口城市更是需要大量的各行各业专业技术人才。本文从高校海洋经济人才队伍建设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阐述,根据调查结果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分析,并从海洋人才环境打造、体制机制培养和海洋科教平台发展三方面提出了促进海洋经济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和对策。

参考文献:

[1]叶辉,昝爱宗,方锡友.我国亟需培养综合性海洋人才[n].中国海洋报,2004-07-16.

[2]勾维民.海洋经济崛起与我国海洋高等教育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5,(5).

[3]卜凡静,王茜.发展海洋高等教育优化海洋人才结构[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2).

[4]国家海洋局.21世纪处中国涉海就业情况调查报告[R].2004.

[5]王萌萌.宁波海洋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三江论坛,2011,(2).

[6]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11-05.

[7]海洋院所占据国内“半壁江山”[n].青岛日报2009.9.11.

海洋科学发展进度篇2

摘要: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是实现人类永续发展和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向海洋进军,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已成为世界的共识。近些年我国海洋经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只有通过相关政策法律的引导和多种措施的齐头并进,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

关键词:海洋;海洋经济;海洋强国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4)03000502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是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也是人类全面开发利用海洋的时代。占据海洋发展优势的国家,必将在未来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因此,党的十报告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建设和实现海洋经济强国,就必须深入研究海洋,在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海洋经济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

1发展海洋经济,对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1.1发展海洋经济,是缓解我国发展面临的资源瓶颈制约、拓展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严重,陆地空间趋于饱和,人类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努力寻找新的资源和发展空间。而浩瀚的海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资源,具有巨大经济价值,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海洋正逐步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基地。我国不仅是一个陆地大国,也是一个海洋大国,蕴藏丰富的海洋资源。目前,我国对外贸易量的95%通过海运完成,每年超过1亿吨的进口石油也是通过海上源源不断输入国内。与此同时,300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蕴藏着240亿吨左右的石油和大约14万亿立方米的天然气。对于我国来说,海上交通线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经济大动脉,海洋资源也是支撑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资源。我国拥有大陆海岸线达18000公里,面积较大的海岛有7000多个,可管辖海域面积300万平方公里,发展海洋经济有巨大的空间和潜力。因此中国要拓展发展新空间,就必须向海洋进军,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1.2发展海洋经济,是推动经济转型提升的重要支撑和强大的动力

所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发展海洋经济,把它作为发展新兴产业,是推动经济转型提升的有效途径和重要举措。海洋经济作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够有效推动我们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发展海洋经济,有利于陆海统筹发展,有利于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和培育新兴海洋产业,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的长期又好又快的发展,有利于在高起点上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提升我国的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1.3发展海洋经济,是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具体要求

我国海洋开发历史悠久,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渐提高。尤其“十一五”以来,全国加快海洋经济建设的步伐。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国海洋经济年均增速为13.5%,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长速度。2011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突破4.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预计到“十二五”末海洋生产总值将达74000亿元,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将会达到13%以上。同时,海洋产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人口,2011年我国涉海就业人员超过3300万人,其中新增涉海就业570万人。此外,我国一些海洋产业在国际上已具有重要地位,海产品产量、沿海主要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等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可见,海洋经济在我国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加大海洋经济的发展力度,无疑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机会。

2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

2.1缺乏科学规划,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

虽然目前各地发展海洋经济的积极性很高,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相继出台,但由于“重总量、轻质量”的发展理念,从各地发展整体来看,目前我国在利用海洋的过程中存在着“三重三轻”的现象:重近岸开发,轻深远海域利用;重空间开发,轻海洋生态效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发展谋划。从产业布局整体情况看又呈现“两多两少”的局面:产业结构趋同,传统产业多,新兴产业少,高耗能产业多,低耗能产业少,其中产业园区的雷同、临港临海产业同质化问题较突出,由此带来的恶性竞争不可避免。

总之,海洋产业层次不高,海洋开发利用水平低,海洋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海洋经济的发展,必须通过科学规划、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海洋发展战略尽快予以改变。

2.2海洋科技创新与支撑能力不强,海洋产业的优化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压力大

我国在海洋技术和装备方面,基本建立了近海海洋环境监测技术体系,海洋资源探查技术和装备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具有一定的深海运载技术研发能力,初步形成了自主的技术和装备支撑能力。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深海技术和装备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如:我国除了深海技术装备整体研制和生产能力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外,深远海海洋环境监测技术才刚刚起步,深海通用基础件技术十分薄弱,在某些方面甚至还是一片空白,一系列相对低价但非常重要的基础材料和元器件,我国几乎全部依赖进口,严重制约了深海技术的发展。我国在前沿深海科学领域及涉海核心装备技术方面与海洋强国相比仍然有15年到30年的差距。

2.3临海工业和海洋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

一是近岸海域污染严重,海域生态风险日益增大。近岸海域环境污染严重,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如部分海域出现劣四类水质区域,《2012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2年,中国管辖海域海水水质为劣四类的近岸海域面积约为6.8万平方公里,较2011年增加了2.4万平方公里。此外,部分海域沉积、环境质量明显下降、海上溢油、危险化学品泄漏等突发事件呈现逐年增加趋势,这一系列相继出现的环境问题制约着海洋经济发展。

二是大规模围填海带来严重的生态问题。为扩大社会生存和发展空间,出现了大量的围填海工程。围填海缓解了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间矛盾,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空间的转移,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问题,如海洋环境污染加剧、海岸生态系统退化、滨海潮滩湿地遭到破坏、海岸线急剧缩短、海岸自然景观破坏、生物多样性降低等,部分围填海项目经济效益低下,不能有效充分利用海洋资源,破坏和浪费现象严重等,这些问题成为发展海洋经济需要应对的巨大挑战。

因此,必须坚持陆海统筹发展,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保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建设海洋生态文明。

2.4综合性的海洋法律缺失,海洋维权形势严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海洋在我国当前和未来发展中的战略作用愈加显现,海上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左右中国经济安全的重大问题。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多部涉海的法律来维护海洋权益,但由于这些都是单项法律,不能有效地进行海洋维权,缺乏一部综合性的海洋法律,导致海洋维权形势严峻:我国的海洋利益不断受到侵害,海洋不断受到威胁,海上运输线受到多方面的挑战,渔民海上作业也常常受到骚扰。为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国家安全,应加快颁布综合性的海洋法律。

3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促进海洋经济健康发展

3.1制定和实施科学的海洋发展战略,实现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

优化海洋产业结构,首先需要科学规划和科学制定海洋发展战略。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各类资源,逐步扭转和改进当前海洋产业结构趋同的现状。其次,优化海洋经济区域布局,实现海洋产业结构优化。海洋经济区域布局和产业布局要根据海洋资源和海洋环境承载能力、已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协调陆海区域功能定位,发挥主要海洋产业的集聚优势,带动形成区域海洋产业集群,最终实现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和提高海洋资源、海洋空间的利用效率。

3.2实施人才培养战略,提高海洋科技支撑能力

人才是海洋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要积极培养海洋科学研究、海洋开发与管理、海洋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提高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发展海洋经济,实施海洋人才培养战略,一是加强海洋传宣力度,提高未来国家科技人才的海洋意识。要通过各种灵活有效的传宣方式,加强在高校中的海洋传宣力度,让更多的高校学子深入了解海洋知识,了解海洋的需求,了解海洋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海洋科研部门,更应该积极走进高校,宣传自己的人才诉求,吸收更多优秀的热爱海洋的青年优秀人才投身海洋事业。二是设立了多种奖励制度,并通过兼职(兼职教授,兼职研究员)制度,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到海洋科学技术院所和与海洋相关的国立大学兼职。三是要重视培养和造就一批高层次的海洋科技领军人物。在实施国家海洋重大专项和国家科技计划过程中,着重发挥科研机构和高校在海洋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中重要力量,紧紧围绕“十二五”海洋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加大海洋高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海洋科研院所的支持力度,积极打造海洋科学研究基地。

3.3加快推进海洋科技步伐,提升海洋产业创新能力

海洋科技的发展决定着国家在开发利用海洋上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也决定着海洋事业发展的高度。当今社会海洋事业蓬勃发展,海洋经济快速增长,新能源、新技术、新需求、新问题层出不穷,解决好这些新需求、新问题,离不开我国海洋科技的发展。

(1)要加快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强化构建以企业为主、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优化海洋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配置,通过国家集中资助,提高海洋科技竞争力,推动海洋科技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2)要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搭建平台,提高海洋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在企业内部建立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等,建设一流的工程化实验条件,形成海洋科技研发科研中心、海洋科技成果孵化中心和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中心,逐步提高科技创新贡献率,提升海洋产业创新能力和海洋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3)要促进技术研究中心、科研机构与涉海企业建立联盟,促进科技产业化,实现产业化经营。目前,我国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25%,但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通过建立联盟,形成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中心,不仅有利于科技成果的转化,而且有利于实现产业化经营。

3.4尽快出台《海洋基本法》,维护海洋权益

各沿海国在海洋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纷纷通过制定海洋发展战略、基本政策、立法等途径,力争在国际海洋领域中争取更多利益。目前,我国亟待建立一部综合性的海洋法律,这样一部法律不仅可以明确我国的海洋管理体制、管理原则,统一规范海洋的总体规划与管理,海上维权有法可依,同时,还能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使社会各界更加充分地认识海洋安全形势,从而加强海洋安全问题的研究。

3.5强化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

一是促进和完善海洋经济绿色发展的体系建设。通过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措施,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进海洋产业的节能减排和发展节能环保技术,从源头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推进海洋经济绿色发展。二是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在促进海洋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要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高海洋生态监控的防控力度和加强生态灾害管理,建立海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对典型的海洋生态区开展整治和修复,建设海洋生态文明。三是鼓励非政府组织在海洋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科技研发、防灾减灾等领域广泛开国际交流与合作,切实履行国际义务和提高我国的海洋综合处置能力。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公报)[R].2003.

[2]国务院.《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国务院公报)[R].2012.

海洋科学发展进度篇3

摘要:在阐述海洋产业生产力构成要素的基础上,运用dea分析方法建立海洋产业生产力测评模型,测算沿海省市的海洋产业生产力发展效率,并据此为沿海地区发展海洋产业提出建议。

关键词:海洋产业;生产力;发展效率;数据包络分析(dea)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为缓解资源和环境瓶颈制约、维护国家安全以及拓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海洋的开发与利用日益得到重视。沿海省市也纷纷制定了“海洋强省”战略以及本地区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引导辖区的海洋开发与利用趋于有序合理,提高海洋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程度,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如何有效提高海洋产业生产力水平,进一步增强区域海洋经济综合实力。

一、海洋产业生产力构成要素

海洋产业生产力是人类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资源和空间进行生产和服务的能力。海洋产业生产力构成要素包括海洋自然要素、海洋社会要素、海洋科技要素三大方面,其中海洋自然要素是基础性因素,海洋社会要素是决定性因素,海洋科技要素是海洋“第一生产力”,是促进性因素。海洋产业生产力是上述诸要素在数量、时间以及空间以不同组合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海洋生产力自然要素是人类进行海洋开发活动的基本前提条件和重要物质基础。主要包括海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动力资源、化学资源、空间资源、旅游资源等。海洋生产力自然要素具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它与海洋及其历史的变迁具有紧密关系,并随着人类科技知识水平和事件能力发展不断变迁,具有很强的阶段性。

海洋生产力社会要素是海洋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生产力不可能摆脱历史发展的轨迹,社会发展水平决定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一切生产力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只有当海洋生产力自然要素和社会要素相结合才能成为现实生产力。海洋社会要素主要包括:社会化组织程度、涉海人力要素、资本要素、管理要素等。

海洋生产力科技要素是海洋第一生产力,海洋科技进步对改进和提高生产工具、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以及保护海洋环境起到积极作用,从而促进生产力良性和永续发展。海洋科技要素主要包括:海洋科技投入、海洋科研机构数量、海洋科技从业人数、科研课题数量、海洋教育投入等。

二、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生产力发展效率测评

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简称dea)是将数学、经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相结合,利用统计数据确定多个输入、多个输出的“生产前沿面”,分析研究具有相同类型的部门(或单位)间的相对有效性的有力工具。

海洋产业生产可以通过生产规模的扩大来实现,但是生产要素的增加并不意味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现实发展程度如何,归根结底要视其投入产出要素及其产出效率而定。此种效率,即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外在直观表现。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取决于生产要素使用效率和技术进步的提高。本文运用总体技术效率(te)和总要素生产力(tfp,又称malmquist生产力指数)的变化状况刻画海洋产业生产力发展效率,衡量各地区不同时期海洋产业生产力变动趋势。

根据海洋产业生产力影响因素和数据的可得性,本文以2004年、2005年中国11个沿海省(区、市)海洋产业投入与产出要素数据为样本,分别选取从业人员数量,科研课题数,货物吞吐量作为输入指标,选取海洋主要产业的总产值、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占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比重作为输出指标,采用资料包络分析法(dea)的两大模型,计算11个沿海省市海洋产业的总体技术效率(te)和malmquist生产力指数(tfp)。

总体技术效率te是静态反映海洋产业生产效率指标,当te≥1时,定性表明某地区某个时段内生产力发展是有效率的。从测试结果可以看出,辽宁、河北、江苏、上海、福建、广东以及海南海洋产业生产力发展是有效率的,其中福建省效率最高。

malmquist生产力指数tfp的大小可以用来衡量不同时期生产力变动趋势,当tfp>1时表明生产力水平提高,反之则生产力衰退。tfp数值的大小可以相对地说明其进步的程度。因此,从测算结果可以看出,沿海11个省中只有天津、广东两省市的海洋产业的生产力指数tfp是大于1的,这表明2005年两省市的海洋产业生产力水平比2004年是有所提高的,天津的海洋产业生产力发展速度略高于广东省。上海、江苏、河北三省市tpf数值为1,说明三省市从2005年同2004年海洋产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基本持平。而广西、海南、浙江、辽宁、福建以及山东六省的tpf数值都小于1,这说明这六省的海洋产业生产力效率水平2005年相对于2004年是下降的。

对比中国沿海省市的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我们可以看到,除了海洋科技发展最快的广东省和海洋科研机构密集的天津市外,其余省市的海洋经济总量排名与其海洋产业生产力的动态测算排名大体相反,这一方面验证了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第一生产力的常论,另一方面说明我们的模型结果符合边际递减的经济学规律。同时,可以初步得到海洋经济的增长是主要来源于规模效应而非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论。比如海洋经济大省山东,其2005年的海洋经济总量在全国11个主要沿海省市中分别排名第二位,但是其tfp值最小,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山东海洋经济发展还主要依靠规模效应增加总量,而非海洋产业生产力进步带来的经济发展。

三、提高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对策建议

从客观上来讲,沿海地区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海洋资源粗放型和掠夺式开发、海洋开发中不合理的政策导向、以及海洋生态保护与管理措施不力等,都是目前制约沿海地区海洋产业生产力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基于本文的测算分析,我们建议沿海地区提高海洋产业生产力发展效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确立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护海洋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提高海洋自然要素生产力。海洋自然要素是海洋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针对中国近岸海域资源锐减、生态环境恶化等十分严峻形势,应该确立海洋可持续发展理念,运用海洋生态系统管理的思想和原则,尽快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与管理措施,控制海洋生态的恶化趋势,恢复、保护和重建近岸海域良好的资源生态环境,促进海洋自然要素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海洋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区域海洋经济管理中应考虑以下几点:一是提高海洋自然资源环境的保障程度,完善相应保护制度;二是提高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开发与保护并重;三是提高海洋自然要素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程度;四是最大程度地保障海洋自然要素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海洋长期和谐相处。

2.树立科学发展观念,探索沿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大力发展海洋社会要素的生产力。海洋社会要素是海洋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体现。长久以来沿海地区一直延续着粗放式海洋开发模式,近海水质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代价,海洋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区域海洋经济规划调控能力较弱等现状,都表明目前海洋生产的社会化组织程度还不高,人们的海洋意识还不强,尤其和海洋强国家相比更是相差甚远,严重制约着中国海洋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海洋的开发与利用过程中,需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念,积极探索沿海地区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以下方面提高沿海地区社会要素的生产力水平,促进海洋产业快速发展。一是加强海洋经济宏观调控、规划指导以及海洋循环经济培育引导。二是加强区域海洋社会经济发展特征、规律以及区域产业集群等方面研究。三是制定完善海洋产业政策规定,合理配置沿海地区海洋社会要素和自然要素,二者的最优结合才能最大化产生现实生产力。四是加大海洋开发的资金、人力以及物力的投入,促进海洋社会要素的更新及升级。

3.建立科技创新机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努力提高海洋科技发展水平。海洋科技是海洋第一生产力,海洋科技要素可以改进和提高生产工具,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劳动者的生产效率,并可在海洋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从而促进生产力良性和永续发展。因此,沿海地区应积极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建立海洋科技创新机制,促进地方海洋产业开展科学研究及成果的应用转化工作,努力提高海洋科技实力,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体而言,沿海地区在海洋科技方面:一是应加强海洋教育与科技普及,提高海洋从业人员的数量和专业素质;二是应加强海洋前沿技术、海洋关键技术的研发,为拓展海洋自然资源和海洋空间提供保障;三是应提高海洋科技在海洋环境管理、监测、预报、灾害预警、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应用程度,提高海洋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程度,实现技术的物质转化;四是要加大资金扶持和政策保障力度,通过推进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应用转化,促使海洋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引导并支撑区域海洋经济向环境友好型和区域协调型模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dea):第1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魏权龄.评价相对有效性的dea方法:第2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海洋科学发展进度篇4

关键词:政府科技管理海洋科技特点定位舟山群岛新区

中图分类号:G32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a)-0199-04

1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政府科技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海洋是沿海国家的门户,又是通往世界的通道。海洋对沿海国家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凭借海洋科技优势,圈占战略性资源和空间,并使国家利益最大化,已成为发达国家的国家海洋战略。

1.1国际形势

当今世界,全球科技进入新一轮的密集创新时代,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全球经济复苏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技已经在各国里占据重要位置,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实际上就是科技的竞争。而陆地科技和航空科技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使得人们开始更加关注那充满未知的海洋科技。随着世界各国对海洋科技的不断发展与重视,海洋创新能力已成为取得海洋科技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在世界各国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中最有潜力的增长领域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国际海洋竞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争夺海洋资源、控制海洋空间、取得最大海洋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在以这些竞争的主要方向里,包括海洋能源的开发将会成为各国竞争的最主要的目标。如何利用海洋资源来实现经济的增长,如何通过海洋的发展来壮大本国的综合国力都以是各国海洋科技的主要研究方向。为了竞争的需要,各沿海大国均已制定国家长期海洋发展战略,调整政策,把海洋作为重点突出。总之,制定科学的战略指导海洋经济发展,是世界范围的海洋竞争的大势所趋和海洋开发的基本走向。未来寻找、探查海洋深处资源,将会对海洋科技仪器、设备等提出更好高要求,这些科技产品不断创新与发展,必然引起海洋科技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也将会成为各国在发展海洋经济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舟山作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东海区域的建设、建设海洋强国和国际科技竞争中,应发挥重要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的竞争态势特别是科技领域的海洋经济竞争加剧,要求政府广泛参与推动决定海洋强国建设的科技发展。国际上主要沿海国家科技发展的经验表明,科技管理就是生产力,海洋科技管理能力和水平体现了一国的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

1.2舟山群岛新区自身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舟山群岛地处我国大陆向大洋延伸发展空间的海上要冲,以海促陆、以海引陆、海陆联动的海洋经济开发格局基本形成,海洋产业取得较大发展,海洋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但与海洋经济发达的国家与地区相比,舟山的海洋经济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风险和挑战。

1.2.1面临机遇

(1)国家海洋战略。

从国内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的许多年里,海洋经济将在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国家领导及相关部门已经开始高度重视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海洋产业更是成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1]。

全国沿海地区的海洋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将进入新一轮时期,辽宁沿海经济带、河北曹妃甸工业区、天津滨海新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上海浦东新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福建海峡西岸经济区、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验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和海南国际旅游岛等沿海区域发展规划相继实施,东部率先科学发展对海洋科技的需求更加凸显。可以预计,我国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将迎来高速发展期,海洋经济发展将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舟山群岛新区的建立也将会随着全国海洋经济政策的不断改变而盈利啊更大党的机遇[2]。

(2)长三角区域发展战略。

2010年5月24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提出“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作为长三角地区的重大改革试验。试验区的建立,对于国海洋战略空间拓展和经济战略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舟山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还是舟山富含有丰富的海滩、港湾、海涂湿地等资源,都有利于增强海上能源、海洋矿产、船舶工业等产业实力,提升海岛城镇军民宜居水平,有利于我国打造向太平洋拓展战略空间的国防前哨和海上基地,开发、拓展和保护我国海洋空间和油气、海底多金属结核等海洋战略资源,确保我国包括石油、矿石、煤炭等大宗散杂货储运中转和远洋集装箱物流的安全,确保我国南北连通、江海直达、东出太平洋、南下台湾海峡的海上贸易通道安全。另外,舟山要研究制定战略创新产业与国家和长三角科技发展规划对接的思路与对策;要积极参与和衔接长三角区域科技规划的实施,借智、借技、借力发展,在原有的经济基础上,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口,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争取进入全国乃至世界产业前沿。浙江舟山海洋综合开发实验区的建立与发展将会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区域的经济发展。

(3)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战略。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战略的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实要求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要以优化海洋经济结构,着力深化改革为动力,加强海洋文明建设,提高海洋综合发展能力;同时,要需求体制创新,加强海陆统筹发展,推进海洋文明建设,建设空间配置合理、综合实力较强、核心竞争力突出、体制机制灵活、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形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战略指出,要把浙江建设成我国大宗商品国际物流中心、舟山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海洋海岛开发开放改革示范区、现代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区、海陆统筹协调发展示范区和生态文明及清洁能源示范区。在这样的战略目标下,大力发展海洋科技将成为实现目标的有利武器。加快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是完善国家沿海区域发展布局的战略部署,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的战略决策,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选择,是统筹陆海、扩大开放的战略举措[3]。

(4)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战略。

舟山群岛新区建设要依据海洋特色,充分发挥优势,将新区建设成为浙江海洋经济中心。对把舟山建设成大宗商品国际物流基地,现代海洋产业基地,部级海洋科教基地,群岛型花园城市作为首要目标,舟山群岛新区是国家一项海洋经济战略决策。新区的建立,要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的基础上,加大舟山海洋经济,科技的发展和建设,作为中国首个群岛新区,舟山群岛新区的地理位置优势明显,要不断发展渔港,海洋旅游等各种产业,要拉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

1.2.2面临挑战

随着国家将舟山群岛新区设立为全国的第四个新区,这意味着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舟山群岛新区要发挥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海洋经济和科技的发展。要体现新区作为海洋实验区的真正意义,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新区的主要目标,在探寻海洋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作用,努力为建设新型的海洋新区而努力的过程中也还存在着诸多挑战。

(1)要应对海洋开发和海域使用综合管理能力滞后的挑战。

浙江省的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高,但资源的开发利用多由各地区、各行业、各部门独立组织进行,存在无序、过度使用海资源的现象。不论是海洋开发的难度和风险上,和陆地资源开发,它对科学技术的依赖性都比前者大。海洋资源从前期的调查、观测阶段,还是更进一步的勘探、开发利用阶段,对科学和技术合理运用都十分依赖,要不断实施科技创新,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海洋资源科学管理和开发的总体技术水平、规模和效益。

在基层管理力量,管理制度上面还存在很大的问题。从基层海洋管理基础来看,当务之急,是要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海洋管理体制。近年来,虽然国家先后公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二十几项,为海洋基础管理打下了基础。但是更所的人已经意识到,随着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现今的不少法律、法规已经难以跟上步伐。因此,从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制定《海洋资源开发管理法》等海洋法律就显得非常重要。同时,管理机制还应加快与国际法接轨,积极参加国际海洋会议,通过会议不断完善我国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法律体系。最后,在海洋管理上,还应加强海上执法队伍建设。我国海域面积十分宽阔,国家应加大投资,组建一支适合中国国情的、执法效率高的队伍,从而优化海洋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法治化机制,真正做到依法治海[4]。

(2)要应对海洋产业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巨大冲击。

海洋生物作为可再生资源为人类提供大量的食品、药品和工业原料,同时,海洋生物在维护整个地球生物圈的生态平衡中也具有举足轻重。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平衡与人类的发展生存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而海洋生物的多样性是海洋生态系统平衡稳定的基本前提。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在海洋里得到了丰富的资源,使得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减少了许多磕绊,但是,人们在向海洋索取的同时,又无形中破坏了海洋环境,也没有更多的去进行反思自己并加以改正。如今,海洋这个巨大的生态系统,正糟受着巨大的破坏,其中许多破坏正改变着海洋生态群落的结构和组成[5]。大规模的海洋开发尤其是过度捕捞、海水养殖污染、围海造地、船舶/航运污染、石油开发、临海产业污染、海洋和海岸工程等将会造成海洋生态系统的巨大破坏,削弱海洋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甚至导致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失衡[6]。

(3)要应对海洋产业发展智力科技支撑薄弱因素的挑战。

与上海、广东等海洋省市比较,浙江海洋科技力量还是存在较大不足。舟山科技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拥有高学历、高技能、高职称的人才来支持发展,但实际上这样的人才比例在舟山还是较低。适用于海洋产业发展的科技,目前还是依靠引进,舟山相关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还是较为薄弱。另外,由于发展环境的原因,人才吸引力不足,没有建立相关的人才保障制度或者相关保障制度不够完善。综合起来,浙江海洋科技人才匮乏,系统水平较低,产业配套不完全等,这也造成了没有足够的科技来支持海洋产业发展。

(4)海洋产业结构内涵层次较低。

近年来,浙江省的海洋产业层次结构渐趋合理,但就以舟山群岛新区来说,其内涵层次依然较低,创新理念,深化内涵,提升层次都亟待完善。其主要表现在:第一,海洋新技术产业规模小,海洋矿业、海洋油气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船舶等重工业型海洋产业和海洋生物药业、海水利用业、深海产业、海上风力发电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在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还比较低;第二,目前仍以资源初加工为主的海洋传统产业,产业链比较短,大多处于产业链低端,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少;第三,第三产业中生产业,如金融、科技、通讯、咨询、设计、广告营销、保险、法律服务等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同时,目前浙江海洋经济各产业发展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传统产业升级缓慢、生产停滞不前,甚至出现绝对萎缩,而政府对传统海洋产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浙江的新兴海洋高科技产业市场竞争激烈,潜在风险增加,发展前景难于乐观。而且浙江对海洋类科研机构及企业的政策性倾斜及研究开发投入不高,导致新兴海洋产业的发展缺乏实在的动力[7]。

2舟山群岛新区政府科技管理的特点

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由1390多个岛屿组成,占拥有港众多湾,航道纵横,水深浪平,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天然深水良港。舟山素有“东海鱼仓”和“中国渔都”之美称,海洋资源丰富。近年来,随着海洋在国家经济社会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舟山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特别是一些关系着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领域和重要环节,关系到整个海洋战略性科技资源,都开始往舟山群岛新区聚集,使得舟山的科技资源和科技发展呈现出独有的特点和规律。

2.1科技与现代海洋产业紧密结合

在舟山的经济中,海洋产业已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标志。舟山新型海洋产业的发展,对于舟山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切实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舟山群岛新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舟山科技资源与海洋产业联系非常的紧密,海洋工业、渔业,旅游业的发展中,科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要求进一步完善产学研结合机制,必须发挥企业主体地位,鼓励企业与科研教学单位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强协作与联合攻关,提高企业的集成创新能力和发展动力。组建产业发展联盟,提高产品竞争力。加强海陆协作,依托龙头企业,引导重点突破,培植壮大新兴海洋产业集群,强调集群在技术、物流、产品配套等方面的互补和共享,推动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加快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形成。依托新区丰富海洋生物资源,进一步提高海洋生物科技研发能力,大力发展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化妆品、海洋生物药品。牢牢把握新型海洋产业革命趋势,紧密结合国家战略,围绕我区经济转型升级,努力培育新能源、海洋新兴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新一代信息网络、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抢占发展的制高点,努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8]。

2.2海洋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小

综合比较,舟山海洋科技与上海、广东、山东等相关海洋省市较为薄弱,舟山科技发展慢,海洋科技人才稀缺造成了在有丰富的海洋资源的前提下没有能够充分的利用资源。目前的舟山海洋产业中,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规模小,配套条件、资源共享性差和产业链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及独立研发的技术与产品不多,各种产品的科技含量整体水平不高,在国内市场上可以称为优势产品的更少,尤其是海洋能源开发、船舶工业、港航物流等。多以中低技术为主,高新技术比重较小,多数属于小项目、小产品。同时,舟山自身开发研制的科技运用在海洋产业中较少,技术依靠引进,人才也依靠引进,自身培养人才和科技创新不足。因而海洋高新技术对于优化海洋产业结构以及发展新的海洋产业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9]。

2.3舟山群岛新区海洋科技的辐射性

舟山的科技发展是以长三角经济区为中心辐射到的边缘区域,比较明显的特点是区域科技资源的海洋性。作为浙江海洋科技的重点城市,舟山地区几乎涵盖了海洋科技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相关科技问题,在发展中机遇中,强大海港、航运行业,会带动舟山-宁波港的海港物流业经济发展,并从中带动一大片物流、海港企业的发展。但同时也是因为地理位置原因,舟山享受整个长三角的创新科技较少,科技力量薄弱,高校和海洋科技研究院较少,舟山海洋科技的辐射范围不大,但对于东海的海洋发展以及未来全国海洋科技的发展却起着重要的作用[10]。所以,舟山科技资源的战略意义从社会角度看是非常重要明显的。

3舟山群岛新区政府科技管理的目标和原则

在海洋科技竞争和新区建设需要的背景下,舟山市政府科技管理同样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舟山作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也是部级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其科技发展必须要有“先行先试”的责任意识;另一方面,舟山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需要科技发展作为重要支撑。因此,舟山政府科技管理的定位必须服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和舟山市科技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使政府干预科技活动、进行科技管理更具有效率。

3.1舟山市政府科技管理的目标

要以支撑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推动全省海洋经济发展、服务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为总目标,通过五年的努力,使全市科学素养普遍提高,科技创新环境条件明显优化,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使舟山成为浙江省海洋科研和教育中心,成为国内重要的海洋科技人才集聚高地,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现代海洋科教基地。同时,进一步完善海洋科学城基础设施,优化空间布局结构,有序推进主要功能区块开发建设,基本建成科学城空间总体框架;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水平,集聚众多海洋科技研发孵化机构,形成若干具有鲜明特色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培育一批龙头骨干高新技术企业;努力成为浙江省内海洋科技、人才、高新企业的集聚高地和“海上浙江”示范基地。中远期,建设成为全市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中心和海洋科技创新、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成为全省具有战略意义的海洋经济高新区和“海上浙江”核心区,成为国内一流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内独具特色的海洋科学城。

政府干预科技活动的目标是政府科技管理定位的前提因素之一,政府要提供科技活动者所需要的公共物品,以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研单位以及企业为创新力量,为科技物品提供创造条件。同时,结合舟山市科技发展和科技管理的独特的海洋特点构建完善舟山政府科技管理系统。

3.2舟山市政府科技管理的原则

市场的缺陷需要通过政府的科技活动干预与弥补。要使市场能够自由并充分对科技领域发挥作用,政府就应该减少甚至取消干预,政府只有在市场效率低下或市场难以发挥作用的时候,政府才应该加强科技干预。另外,政府干预科技活动手段应该多样化,要依据市场调控能力的大小,来控制干预程度的强度,同时,也必须发挥政府在市场中得作用,要提高政府干预科技活动的效率。

根据舟山独特的管理特点,具体原则包括以下方面。

3.2.1突出海洋重点

要重点抓住以海洋创新为主,优化配置跨区域、跨学科和跨部门的海洋科技资源,构建政府―企业―高校―院所紧密合作、联合攻关、优势互补的科技兴海模式,集中抓一批带动性强、关联度大、作用突出的关键共性技术及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示范。

3.2.2创新技术

结合舟山科技的特点,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大力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基础上的再创新,努力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自主研发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提高创新能力。

3.2.3市场为主,政府为辅

市场在科技运行中占据主导地位,一旦市场失调,政府必须加强管理,以政府引导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科技兴海创新体系,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的形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科技活动的效率和效益,提升科技支撑海洋产业发展的能力。

3.2.4注重社会服务

科技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大众,要使科技管理真正服务于大众的科技需求,促使科技发展惠及民生。要从以往单纯关注科技对GDp的贡献,逐步转变为利用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还必须处理好舟山与国家科技资源之间的关系,为国家科技活动提供服务。

3.2.5海陆统筹发展

舟山海岛众多,以沿岸陆域为依托,海域发展为空间、海洋资源为对象、海洋产业为主体,实行港口、滨海滩涂、海岛与海域为一体的综合开发,海陆统筹、以陆带海、以海补陆、综合利用,通过示范工程和基地建设,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提高支柱产业核心竞争力。

3.2.6可持续发展

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要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发展循环经济,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治理并举、海洋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确保海洋经济发展建立在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和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之上,努力实现资源利用集约化、海洋环境生态化,增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

4舟山群岛新区政府科技管理的职能定位

政府科技活动的基本范围是那些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性质的科技领域,但是,由于科技发展状况的不同,不同政府间的公共科技领域所包含的内容也肯定有所差异,这些差异带来的便是政府介入科技活动的方式和程度不同。当前舟山市的整体科技能力较差,各项制度没有完善,在主体和客体之间不能明确划分,这里面也包括了私人领域的科技产品不能够得到有效供给。因此,舟山市政府科技管理在纯公共科技领域、准公共科技领域和海洋科技领域都应有所介入,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不同领域介入不同的力量。

4.1全面支持纯公共科技领域

纯公共科技领域的科技产品,其本质是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包括:基础科学研究、部分共性技术、科技基础设施、减灾、国防、科学普及,竞争前技术研究等,作为政府部门,一定要全力支持纯公共科技领域,因为政府是这些的主体。政府在参与科技管理的过程中有时直接充当了消费者角色,因此,政府的作为,在纯公共科技领域中便成为了关键,尤其是可以防止其他外部条件的干扰。政府是在代表人民行使权力,代表的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因此,舟山在纯公共科技领域中,政府要充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对于舟山市现阶段来讲,有两个方面的科技活动需要政府全面支持:第一,科技创新领域。尤其是要将创新海洋科技放在第一位,对于主要研究基础研的科技创新,它完全属于纯公共科技的范畴,是自主创新的重要支撑;第二,科技普及。舟山群岛新区的建立要求政府进行科技普及,全面提高人的科学素养,科技普及具有战略性和基础性。

4.2适当扶持准公共科技领域

所谓准公共科技领域,是指科技活动中和科技产品具有部分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但这样的特性会导致活动过程中出现“搭便车”的现象。因此,政府有必要适当扶持准公共科技领域的科技活动,但是也不能完全由政府来组织和投资,也就是在依靠正常秩序的同时要加强政府对准公共科技领域的扶持。现阶段舟山的准公共科技性质突出的领域有以下几类:第一,高科技,关键技术领域。在这些领域中,企业和个人层面无力承担,而科研院所改制后存在供给缺位;第二,公益技术,如公共环境、公共设施和公共卫生等;第三,具有生产的弱竞争性和消费的弱选择性的公共服务:如技术扩散、专业技术服务等。对于以上的相关领域,其特点是外部性强。因此,政府在准公共科技领域需要发挥作用,应该适度扶持准公共科技领域的科技活动。

4.3着力扶持海洋科技领域

在未来的舟山科技活动中,海洋科技领域作为重要领域来对待。舟山海洋科技存在高端人才匮乏,先进技术稀缺,制度不完善等不足,而对于舟山群岛新区来说,海洋科技将是舟山经济发展赖以生存的根本。要加快高深技术研究,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海洋经济保障服务能力。政府作为海洋经济的主导部门,加强对海洋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和发展潜力的海洋中小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从中培育一批有专业技术特色的小巨人。要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以多种形式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创办海洋技术开发中心或组建海洋科研生产股份制企业。把产学研联合拓展到企业技术创新的全程。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全球化的科技竞争的不断激烈和我国海洋科技的迅速发展以及舟山市科技发展的进步,舟山市要依靠海洋的特点,明确舟山市政府科技管理的原则、定位和目标,结合舟山科技管理和科技发展的特点构建并逐步完善舟山市政府的科技管理体系。因为现今全国和舟山市的海洋科技能力薄弱,各类海洋科技领域,科技产品和科技活动都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机制不完善,供给主客体不明确,使得公共科技领域和海洋科技领域的科技产品难以有效供给,因此,舟山市政府的科技管理在纯公共科技领域、准公共科技领域和海洋科技领域都应有所介入,只是介入程度的大小要依据具体情况来定。

参考文献

[1]孟爱国.我国政府科技管理模式优化改进的思考[J].软科学,2003(6):83-86.

[2]常林朝,郭洁莹.我国政府科技管理的问题及对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1(1):82-84.

[3]陈建先.公共物品理论与政府经济行为定位[J].行政与法,2004(3):47-49.

[4]周达军,崔旺来.浙江海洋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审视与对策[J].经济地理,2011(6):5-7.

[5]王晓红,张恒庆.人类活动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来源[J].水产科学,2003(1):1-2.

[6]“十二五”舟山加快海洋科技创新行动计划[Z].舟委,2012(2):4.

[7]崔旺来.浙江省海洋科技支撑力分析与评价[J].中国软科学,2011(2):91-100.

[8]崔旺来.政府海洋管理研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12:6.

海洋科学发展进度篇5

一、我国海洋建设基本情况分析

海洋经济总量逐年增长,但比例不足,结构失调。从海洋局的统计数据看,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海洋经济总量每年都保持较大的增长幅度:至2012年,我国的海洋经济总量达到50087亿元。虽说总量不小,但它占我国经济总量的比例却很小,2012年的比例是9.6%,到2015年的目标也才是10%。相比海洋强国而言,这个比例实在太小。此外,我国的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第一产业偏少,多来源于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渔业等。海洋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3%、45.9%和48.8%。这种格局不利于海洋强国的实现,因此,必须优化海洋产业结构。

海洋开发有所作为,但规模和程度还远不够。我国对海洋的开发利用进程逐渐加快,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海洋战略资源的开发利用。第一,随着海洋油气业的快速发展,海洋石油产量日益增多,2010年海洋油气当量已突破5000万吨,成为我国原油增量的重要来源。第二,深海矿产资源勘探取得重要进展。继1999年获得夏威夷东南方7.5万平方公里的海底多金属结核调查“区域”之后,2011年又在印度洋西南部获得了1万平方公里具有专属勘探权的多金属硫化物资源矿区。近年来我国在东海和南海针对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也取得重大突破。第三,海洋资源、能源开发的技术日渐成熟。在潮汐能、波浪能等新能源方面的开发技术已基本成熟、日趋完备,并积累了丰富的建站经验,海洋生物基因技术也获得较大进展,在过去十多年中,有超过6500种新药物从海洋生物中产生,海水淡化技术也已成熟,在沿海一些严重缺水城市水资源问题的解决中发挥出明显作用。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海洋战略资源开发利用的规模还很有限,深度和广度也都不够,总体大约落后10~15年。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近海油气探明储量仅占资源量的1%,累计开采量仅占探明储量的5%;近海渔业资源过度开发,同时外海渔业资源又利用不足;可养殖滩涂利用率不足60%,宜盐土地和滩涂利用率只有45%,15米水深以内浅海利用率不到2%;海水和海洋能的开发程度和利用水平较低;南沙群岛附近深海区油气开采不足,国外油井已达上千座,而我国却一座也没有,等等,这些都是目前我国海洋战略资源开发面临的突出问题。

海洋科技有所突破,但离发达国家仍有一定距离。近年来,我国在海洋环境探测技术、海洋再生能源实验研究、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工程技术、海水资源利用技术、海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技术以及海洋装备制造上取得较大突破。但是,与发达国家的海洋科技水平相比,我国仍有着较大差距。譬如,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因素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达到了80%左右,而我国只有30%多;我国在海洋调查科研、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海洋预报和信息服务、深海矿产资源勘探、海洋渔业资源开发和海洋农牧化等领域,还都需要大批引进国外技术设备;在海洋工业科技方面,尤其是在特殊船舶、材料、设备的制造上,我国存在技术瓶颈。可以说,我国在海洋科技队伍、科学研究领域、海洋技术发展结构以及海洋科技产业化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待完善和提高。只有提高海洋科学技术水平,才能走出薄弱,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

海洋生态环境有所恶化,引起国家高度重视。虽说《海洋环境保护法》已施行多年,但状况好转并不明显。目前,污染和损害我国海洋环境的因素主要有陆源污染物、船舶排放的污染物、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污染、人工倾倒废物污染以及不合理的海洋工程的兴建和海洋开发。污染物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渔民对某些海洋生物的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物资源数量减少,质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种濒临灭绝;有些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田缺乏科学论证,破坏了海岸环境和海岸带生态系统,致使部分滩涂荒废,滨海环境遭到损害,等等。就海区而言,渤海沿岸污染较严重,东海和黄海次之,南海较轻。据统计,我沿海各种类型的主要污染源有200多处,黄渤海沿岸有100多处,东海、南海沿岸100处左右。

海上安全总体稳定,但不确定因素增多。与周边国家海上争端和摩擦呈上升趋势,成为影响我海上安全的重要因素。我国和平发展需要良好的安全环境,特别是对于海上方向的安全。我们必须居安思危,清醒认识面临的主要海上安全威胁:国家尚未完全统一,领土有被割裂的严重危险;国家海上武装力量,特别是海军的正常活动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军事安全利益受到侵害;随着国家经济日益向全球化方向发展,海洋运输、海洋生产和海洋环境面临着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安全威胁。随着美国亚太战略的逐步调整,针对海洋权益争端,美国在背后的推波助澜角色会更加明显,有关国家联手对我的态势也日益明显,地区安全环境中的对抗因素上升;随着海洋环境的变化与科技的进步,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利用将更加广泛和深入。各国也在从关注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向深海、国际海底和极地延伸。各国为维护和拓展海洋权益的力度将会加大,其海军为谋求海上发展优势而引发的军备竞赛也将更为激烈。

二、关于推进海洋强国建设的战略思考

切实扩大海洋开发规模,优化海洋产业结构。鉴于我国海洋目前的开发状况,需要抓紧时间扩大规模,优化结构。首先,加强深海资源开发能力,脱掉深海区零油井的帽子。从目前形势来看,对我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海洋油气、海洋生物以及海底矿产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海上维权斗争的形势和深海开发能力的不足。当务之急,必须加快提高深海开发能力,及时把握形势,在国家“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下,尽快推动我国对争议海域以油气为主的海洋资源的开发活动。其次,拓展国际海域与极地科学考察活动。随着人类对海洋开发利用的不断深入,各国关注的重点向国际海底、北极和南极延伸。我国也应该在此方向有所作为,以免因他国的蓝色圈地运动而影响我国的利益。再次,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海洋第一产业的比重。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多个蓝色经济带,应充分加以利用。可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建立资源利用节约集约化程度较高的海洋工业基地。再以工业为基础,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在拓展开发深度和广度的同时,我们还应提升海洋调查评价能力,注重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就我国的海洋事业发展而言,在2020年前后,我国应将探测海区从西太平洋扩展至印度洋、南北极;在南沙地区有能力开采油气矿产资源;在海洋生物新资源利用上取得新突破;海洋工业化程度大大提高。同时,努力实现2020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在2010年基础上翻一番。

持续扶持海洋科技创新,提高海洋发展动能。要想实现海洋强国,科技进步必不可少,它是发展的引擎,前进的动力。真正的海洋强国应当是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很强、海洋科技创新对海洋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较高的国家。对以海洋强国为目标的我国而言,应从以往依靠扩大海洋资源开发,转为依靠技术进步,以技术创新改造传统海洋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有:一是推进海洋科技开发。尤其是对科技薄弱点进行攻关研究,减少核心设备或技术对国外的依赖程度。二是加大海洋科技经费投入。鼓励相关机构进行海洋科研,扶持重大海洋项目的立项、研究与投产运用。三是构建高素质的海洋科技队伍。以科研项目为牵引,以经费投入为支撑,努力形成由海洋科技创新人才、海洋业务专业人才、海洋科技产业人才及海洋科技管理人才相结合的年龄结构合理、专业结构完善、以高级科技人才为主力军的高素质海洋科技队伍,保证未来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具备强有力的海洋科技支撑。

有效开展海洋生态维护,确保海洋环境美好。建设海洋强国就必须构建美丽海洋。美丽海洋的前提是陆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近海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根本扭转,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趋势得到基本遏制,海洋环境监管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海洋生态安全格局基本建立。要想实现海洋强国,必须要高度重视海洋生态环境,切实开展保护工作。第一,健全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领导机制,设置行使有效的海洋环境科研机构和监测机构,积极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开展对我沿海及重点港湾的污染调查监测工作,为控制和治理海洋污染提供科学依据。第二,确立正确的海洋开发政策,避免过度开发或不科学的海洋工程建设。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谋发展,坚持集约用海,科学用海、生态用海。第三,设置一整套科学的、严格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主要是抓好污染源的管理,限制高污染、高耗能、高生态风险的工业项目用海,减少海洋开发对近岸渔业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冲击。第四,制定和健全必要的法制和规章制度,保障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的有效落实。第五,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净化污染,应对自然灾害的破坏,提升海洋防灾减灾能力。

显著增强海洋管控能力,保障海洋秩序井然。海洋管控能力是衡量海洋国家强弱的一项重要指标。建设海洋强国就必须强化综合管理海洋、控制海洋的能力。我国目前面临的复杂而多样的海上威胁,也亟待国家拥有强大的海洋管控能力去解决、去应对。基于目前规划,至2020年,我国海洋综合管理体系应趋于完善,海洋事务统筹协调、快速应对、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并且,国家海洋权益、海洋安全得到有效维护和保障。要想实现这个目标,推进海洋强国事业,迫切需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增强海上实力,提高海上竞争力。海上实力是海上一切活动的支撑和安全保障,实力强则具有更多优势,拥有更多话语权,可更多地达成自己的意图。二是要健全海上执法体制,提高有效监管、监视监测和维权执法能力。目前,国家海洋局已经重组,海上执法力量也趋于统一,但体制调整是个复杂的过程,必须做好衔接和融合,真正做到执法体制统一、高效。三是要完善海洋法律法规,弥补海洋综合法律和相关配套法规的空白和滞后。在我周边,已有多个国家出台海洋法律,为侵占我国海洋权益披上了“合法外衣”,去年越南海洋法的颁布则再一次刺痛我们的神经。我们也应加大对海洋法律的研究,早日出台海洋基本法,为海上维权执法提供依据和法理支撑。四是要全面参与国际海洋事务。对我国来说,需要准确把握国际海洋秩序发展形势,提高参与国际海洋规则制定和海洋事务磋商能力,譬如深入参与海洋环保、海底资源开发、渔业资源管理、海事与救助等涉海国际公约、条约、规则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海洋科学发展进度篇6

在浙江现有海洋经济人才队伍中,能支撑现代海洋服务业的专业人才、带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创新人才、提升传统海洋经济的高端人才、推动外向型海洋经济发展的国际化人才十分紧缺,很多企业难以招聘到需要的人才。以舟山德勤集团为例,迫切需要海洋领域的法律顾问、金融人才、投资人才等新型人才,但在舟山本地网站、报纸上发出招聘消息后,基本无人应聘。

二、浙江海洋经济人才的需求预测

到2015年,舟山的海洋生产总值将达到1000亿元。按照《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方案》,到2015年,浙江省将实现海洋生产总值7000亿元。可以看出,到2015年,舟山的海洋生产总值将是浙江省海洋生产总值的1/7,也即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将是舟山海洋生产总值的7倍。相应地,我们可以分别对2015年和2020年舟山海洋经济各重点产业人才的需求乘以7预测2015年和2020年浙江省各相关海洋产业的人才需求。

三、浙江海洋经济人才发展的主要任务

为有效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浙江省制定并实施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822”行动计划》,明确提出重点扶持发展8大现代海洋产业———海洋工程装备与高端船舶制造业、港航物流服务业、临港先进制造业、滨海旅游业、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业、海洋清洁能源产业与现代海洋渔业。8大现代海洋产业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石,基于它们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提出浙江海洋经济人才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充实海洋工程装备与高端船舶制造业人才队伍

重点充实钻井平台、钻井船、海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LnG船、深水作业工程船、海洋石油平台辅助船、远洋捕捞船、大型化散货船、集装箱船、化学品船等海洋工程装备和特种工程船舶及运动船艇等的研发、制造与维护的专业人才,以及深海运载和通用技术、深水探查作业等关键技术研发人才。

(二)充实港航物流服务业人才队伍

重点充实能够支撑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海陆联动集疏运体系、金融和信息支撑系统“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建设的人才,加大力度培养能够推进大宗商品交易、现代航运金融服务、航运信息服务发展以及增强港航物流服务业综合竞争力的专业人才。

(三)充实临港先进制造业人才队伍

具体地说,就是要充实以下人才:能够支持发展绿色石化及化工新材料、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的人才;能够推进临港重大成台套、智能化装备及关键零部件产业发展的人才;能够推进宁波、杭州、台州临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加快发展的人才;能够加快新能源汽车研制,形成特色、品牌优势的人才,以及能够提升发展船舶配套产品制造产业的人才。

(四)充实滨海旅游业人才队伍

重点充实能够推进邮轮旅游、游艇旅游、人造海滩、高端度假岛等四大高端门类,以及慢生活休闲体验、滨海运动休闲、养生养老休闲度假、旅游营地休闲、海钓休闲、人造碧海金沙、旅游演艺、低空旅游、游轮巡游、海洋主题公园休闲等十大产品发展的人才。

(五)充实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业人才队伍

重点充实能够围绕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海水资源利用、海水利用集成研发、海水利用共性技术,积极开展关键材料、产业化成套技术与装备自主研发的专业人才,突破核心技术国产化,形成健全的产业化技术支撑体系。

(六)充实海洋医药与生物制品业人才队伍

重点充实能够创新海洋医药发展路径,加快从原料药向专利药转型升级,提升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现代化水平的人才;充实能够聚力开发一批具有资源特色的海洋药物,形成海洋药物新兴产业的人才,以及能够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开发新型海洋生物制品的人才。

(七)充实海洋清洁能源产业人才队伍

重点充实海洋清洁能源研究开发、技术装备与示范工程建设的人才,积极推动海上风能、海洋能、海洋清洁能源装备制造、海洋清洁能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的人才开发,集聚一批海洋清洁能源开发科研团队。

(八)充实现代海洋渔业人才队伍

具体地说,就是要重点充实:能够拓展远洋渔业和远洋渔场,建设现代远洋渔业基地的人才;能够发展高效生态海水养殖,加快渔港渔村建设改造,发展多元化、精品化休闲渔业的人才;能够建设水产品精深加工区,加强水产品冷链物流一体化的人才。

四、促进浙江海洋经济人才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积极推动立体多样化的海洋人才教育

纵观海洋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无不重视立体多样化的海洋经济人才培养模式。以美国为例,现已形成涵盖普及教育与高等教育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样化海洋经济人才培养模式:在普及教育方面,以全国性卓越海洋科学教育网为主,每年面向国民推出系列海洋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在高等教育方面,高等院校积极健全海洋学科与专业,深化海洋经济人才培养与海洋科技项目研究。借鉴美国的海洋经济人才培养模式,浙江也应建立立体多样化的海洋经济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中小学基础海洋科技通识教育;开展海洋知识普及宣传,举办海洋主题科普活动,鼓励海洋科技人才从事海洋科普,提高全民海洋意识;鼓励更多有能力的高等院校设置海洋学科和专业,建立健全海洋课程体系,促进海洋经济教学与实践需求对接;建设海洋经济知识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制定海洋行业继续教育规划和实施办法;鼓励海洋经济相关专业毕业生到一线地区和艰苦岗位实习与工作;为富有创新精神、具备发展潜力的青年海洋经济人才提供独立负责项目、承担重要课题、参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机会,加快青年海洋经济人才成长。

(二)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

日本、美国等世界海洋经济强国都非常重视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在这些国家的海洋经济创新体系中,除政府外,大学、科研机构、产业企业都是重要的组成主体,共同承担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责任,而且它们之间经常跨越组织边界进行深入合作,一起培养高层次、紧缺的创新型人才。因此,为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型人才培养,浙江应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的政策环境;鼓励涉海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对接,建立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制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任职制度,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对重大海洋科技项目明确产学研合作要求,推行共同实施、管理项目,实行“人才+项目”的模式,在实践中培养和集聚海洋科技人才。

(三)积极加强高层次海洋经济人才的引进

山东省是国内积极引进高层次海洋经济人才的先行区,其主要特点是加强政策引导,强力布局领军人才团队,为此实施了《泰山学者蓝色产业领军人才团队支撑计划》(简称《计划》)。该《计划》以企业为主体,通过给予每个团队500万-800万元经费资助,重点支持企业创新类领军人才团队与科技创业类领军人才团队的引进。④对于浙江而言,在利用教育资源充分培养海洋经济人才的基础上,也要大力引进海洋经济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的海洋经济人才,具体地说:建立健全海洋经济人才需求目录,制定实施海洋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团队引进实施方案;对引进人才及团队在住房、津贴、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方面予以适当照顾,给予课题申请、研发支持和政府奖励方面的特殊政策;参照山东省的做法,加大财政经费投入力度,积极引进领军人才团队、鼓励领军人才团队在浙江创业创新;实行“海外工程师”制度,鼓励和支持各地引进外籍工程技术专家。

(四)积极引导鼓励海洋经济人才创新创业

美国十分重视、鼓励海洋经济人才创新创业。例如,美国优化金融政策,通过发展风险投资、创业基金、信贷担保,为海洋经济人才创新创业提供金融支持。又如,美国设立海洋科技园为海洋经济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孵化平台。[7]美国的经验对浙江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对于浙江而言,要加大财税优惠力度,设立海洋产业投资基金,鼓励风险投资、创业投资、民营企业、金融机构参与海洋创新创业项目;建设一批海洋创业孵化平台,完善中介服务体系,为海洋人才提供优质创业服务;改进海洋经济人才的考核评价模式,强化创新和应用导向,把获取创新成果、获取自主知识产权作为项目立项和验收、资助和奖励的重要标准。此外,还要进一步促进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五)建立健全海洋经济人才工作投入机制

福建省积极建立健全海洋经济人才工作投入机制,确保海洋经济人才能引进、留住、并用好。如泉州市出台《泉州市高端海洋人才引进培养暂行规定》,确保资金投入用于补助海洋核心人才、海洋骨干人才、平台建设、海洋课题研究、创业创新、海洋高技能人才培训等。对于浙江而言,要落实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政政策,各涉海地区、部门要增加对海洋人才开发的投入力度;在涉海重大工程项目、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重大基础理论研究课题中,明确一定比例的人力资本投入,并作为项目验收(结题)的重要依据;重视欠发达地区及海岛等艰苦边远地区海洋人才培养,在人才投入中适当倾斜;鼓励企事业单位设立涉海人才发展专项基金,促进社会化多元投入机制的形成。

(六)积极完善海洋经济人才发展服务体系

海洋科学发展进度篇7

1陆海统筹的内涵及提出的背景

所谓陆海统筹就是指把陆地与海洋作为一个整体,统一筹划陆地与海洋两大系统的资源利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生态安全和区域政策,实行资源要素统筹配置、优势产业统筹培育、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生态环境统筹整治,推动海洋经济加快发展,带动内陆腹地开发开放。因此,陆海统筹的“陆”不仅是指沿海地带、沿海地区,也包括沿海腹地,陆海统筹的“海”不仅是指领海,也包括大陆架和经济专属区,陆海统筹的“统筹”就是统一筹划的意思。纵观世界主要海洋国家,无一例外地都把目光投向海洋,关注海洋经济发展。一些主要沿海国家将“陆海统筹的海洋战略”提升为“国家战略”,如日本提出将海洋纳入国家大战略和全球视野;韩国、澳大利亚提出以发展海洋产业为核心,实现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美国、俄罗斯提出以海洋经济和海洋安全为核心的海洋战略。爱尔兰、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很多国家都先后海洋经济发展报告,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的第一个关于海洋的决定就是要“发展海洋经济,保证美国在海洋经济领域占有领先地位”,同时,为保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还要求美国政府尽快制定“海洋空间发展规划”。日本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就是陆海统筹,它以沿海港口为依托,以拓宽经济腹地范围为基础,海洋产业与陆地原有产业连为一体,大陆经济成为海洋经济的腹地,海洋经济成为大陆经济的延伸。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利用海洋资源与港口优势,通过港口这个接口建立园区来发展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功。正如国际海洋理事会执行董事长所说的:“海洋经济就等于是全球经济,因为海洋经济活动不是孤立的,海洋中的任何活动都会对其他区域产生重大影响”。

我国是陆海兼备的国家。根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相关条款的规定,属于我国拥有和管辖的领海、大陆架、专属经济区的总面积约300万km2,海洋国土相当于陆地国土的1/3。但由于历史沿袭下来“重陆轻海”思想的影响,我国陆海发展是各自为政,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战略政策制定等方面均表现为“陆海二元”的趋势,没有海洋国土意识,缺乏推进陆海整体发展的战略思想或战略思维,致使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滞后于陆域经济发展,也滞后于其他陆海兼备的发达国家。为此,不少海洋经济的学者专家广泛呼吁,建议国家把“海陆统筹”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写入“十二五发展规划”。总书记在2007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在做好陆地规划的同时,要增强海洋意识,做好海洋规划,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各项基础工作,从政策和资金上扶持海洋经济发展”。首次倡导将海洋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全会第五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海洋经济”章节部分明确提出了“坚持陆海统筹”,这也标志着我国在战略决策思维上由传统大陆国家向陆海兼备国家转型。

2江苏海洋经济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陆海兼备、滨江临海是江苏典型的地缘优势,也是江苏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希望所在。随着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江苏沿海地区,尤其是海洋经济面临着大发展的机遇。尽管“十一五”期间,江苏海洋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26.55%,远高于同期全省GDp增长速度。但是,纵观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仍滞后于周边省市的发展,尤其是海洋经济的发展仍没有走出传统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陆地”与“海洋”之间、“沿海”与“腹地”之间、“沿海”与“沿江”之间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互动关系,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江苏区域均衡发展,形成了纵向比发展迅速、横向比发展滞后的江苏海洋经济的现状特征。

2.1纵向对比:江苏海洋经济发展迅速,潜力巨大

2.1.1陆海统筹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

借助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机遇,全省各地尤其是沿海3市抢抓发展机遇,以产业链为纽带,逐步实现“陆”与“海”的有机结合,开始打造以沿海为纵轴,以沿江为横轴的“L”型海洋产业带。一批适宜临海发展的高端产业向沿海集聚,一批海洋产业的产业链向内陆腹地延伸,形成了以沿海港口群、沿海高速公路、通榆河等主要交通通道为依托的汽车、船舶、新能源、新材料和新医药等优势临港产业,港口、港城和临港产业联动发展已见成效;形成了以沿江港口群、长江深水岸线为依托的海洋交通运输、海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等海洋优势产业;依托沿海腹地的科教技术优势,一批优质海洋科教资源向沿海地带转移。南通中远船务海洋工程研发中心、南通船舶海洋工程基地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授牌,华锐国家海上风电技术装备研发中心也落户盐城,省内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相继在沿海地区成立研究机构,陆海统筹发展的态势初步形成。

2.1.2海洋经济规模逐渐扩大

“十一五”期间,江苏海洋生产总值逐年上升。2010年江苏省海洋生产总值初步估算为3241亿元,是2006年1287亿元的2.5倍,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26.55%,高于同期全国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尤其是2009年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海洋生产总值增长幅度很大,较为强劲的增长态势为今后海洋经济发展与建设奠定重要基础。

2.1.3四大主要海洋产业增长势头良好

江苏主要海洋产业包括统计数据中12个主要海洋产业中的10个产业,其中海洋油气业和海洋矿业目前是空白。而10个海洋产业中,江苏省以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制造业、滨海旅游业和海洋渔业等4个产业为主要海洋支柱产业,“十一五”期间,4个支柱产业一直占江苏海洋产业总量的70%左右。

2.1.4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p#分页标题#e#

2000年以前,江苏海洋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从事养殖、捕捞等传统海洋经济生产,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也很小。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海洋第一产业比重开始下降,海洋第二产业的比重快速上升。海洋渔业占生产总值比重由2006年的30%下降到2010年的14%,而海洋船舶工业由2006年的16%上升为2010年的49%。与发展飞速的船舶工业比较而言,虽然滨海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所占比重由2006年27%下降为2010年19%。

2.1.5海洋经济对沿海地区经济的贡献逐年提升

“十一五”期间,江苏海洋产业总产值占全省GDp的比重一直处于上升趋势,表明海洋经济在江苏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逐步增强,海洋经济对沿海市县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相当明显。2006年,江苏沿海3市海洋生产总值占其GDp比重的28.8%,到2010年上升47.27%,尤其是2009年江苏沿海开发实施后,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占沿海市县区域经济的比重增长较快。2010年在南通、连云港、盐城3个沿海地级市的经济发展中,47.27%来自于海洋产业。

2.2横向对比:江苏海洋经济发展差距明显,任务艰巨

2.2.1江苏海洋经济相对滞后

“十一五”期间,江苏作为全国经济强省,其GDp基本处于全国第二的位置,落后于广东省,领先于浙江省,小幅领先于山东省。但海洋生产总值,江苏只占全国的第六位,与江苏省的GDp地位不相吻合。江苏与广东的差距就在于海洋经济的差距,山东与江苏的差距也在于山东的海洋经济优势。而与江苏经济在全国地位极不协调的是江苏海洋经济严重滞后。2006年,江苏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GDp比重的5.92%,到2010年上升7.82%,而全国沿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为2006年8.46%,2010年9.66%,江苏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2.2江苏海洋经济总量远低于海洋强省

2009年,江苏完成海洋生产总值2717.4亿元,而山东、浙江和广东分别完成5820亿元、3392.6亿元和6661亿元,江苏仅为山东的46%,浙江的80%和广东的40%。江苏海洋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仅为7.9%,远低于山东、浙江和广东的17.2%、14.8%和16.9%。山东、浙江和广东相继成为全国蓝色经济试点,这将进一步促进这3个省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江苏必须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才能保持经济强省地位不动摇。

2.2.3江苏海洋产业结构滞后于海洋强省

2009年,江苏海洋产业构成中主要海洋产业占41.6%,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占14.8%,海洋相关产业占43.6%。而山东海洋相关产业占45%,科教服务业占16.5%,主要海洋产业占38.5%。广东海洋科教服务占到28.9%,海洋相关产业占36.6%,主要海洋产业占34.6%。浙江海洋科教服务占17.7%,海洋相关产业占42.9%,主要海洋产业占39.4%。分析可以看出,江苏海洋科教服务业的比重最小,海洋经济结构还有待进一步调整和优化。

3江苏实施陆海统筹的条件及优势分析

3.1江苏实施陆海统筹的条件分析

3.1.1区位优势突出

江苏沿海北连环渤海经济圈,南接长江三角洲,北部有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连云港,是中西部地区最便捷、最经济的出海口岸,沟通中西部,促进东中西协调发展的重要枢纽,也是陇海兰新线地区出海通道的战略要冲。东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南部沿海与长江相连,具有江海兼具的独特优势。因此,战略地位重要。随着苏通大桥、沪崇苏过江通道、宁启铁路、新长铁路、连云港-盐城-上海铁路等的建成,江苏沿海地区与上海、苏南以及浙江、福建等地的联系更加快捷,为江苏沿海地区实现与长江三角洲的融合,也为整个东部沿海地区区域一体化提供了可能。

3.1.2海洋资源丰富

江苏省海岸线长为954km,管辖海域面积为3.75万km2,一线海堤外的海涂面积50万hm2,占全国海涂面积的1/4。由于淤泥质海岸和辐射沙洲内缘等复杂条件下建港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条件较好的海港港址有14处。近海浮游植物种类繁多,拥有海州湾渔场、吕四渔场、长江口渔场和大沙渔场。沿海风功率密度较大,而强台风出现频率较小,适合建设大规模海上风电场,同时,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能也十分丰富。沿海拥有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海岸湿地和独特的辐射状沙洲,设有两个部级珍稀动物自然保护区和两个部级海洋特别保护区,花果山、狼山、范公堤等自然景观遍布沿海各地,滨海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3.1.3科教优势明显

江苏是教育大省,高等教育占据全国“四个第一”:2010年,有普通高校150所,居全国第一;有在校本专科生164.9万人,居全国第一;预计毕业生数48.8万人,居全国第一;教职工数15.9万人,居全国第一。江苏也是科技大省。2010年江苏省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4%,全年申请专利23.6万件,占全国总量的14.4%。2010年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项目158项,总投入12.7亿元。全社会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84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1%,约占全国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10。全省科研活动人员68万人,其中研发人员38万人。全省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98人。各类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6300个。因此,江苏的教育和科技优势明显,提供了江苏省陆海统筹的坚实的基础。江苏海洋科技与教育也具有较强优势。2009年,江苏海洋科研机构从业人员数2902人,仅次于山东,位居全国沿海第二位,而培养海洋专业中专以上学历人数7475人,也仅次于山东,位居全国沿海第二位。

3.1.4陆地经济实力雄厚

江苏经济一直位居全国前列,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头羊。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创造了举世闻名的苏南经济发展模式,并且年均国内生产总值以两位数的速度迅速增长,远高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江苏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因此得到了大幅提高,江苏经济发展也为国家GDp的增加作出了突出贡献。“十一五”期间,GDp总量一直名列全国前三,人均GDp增速12.4%以上。2010年,江苏省实现生产总值40903.3亿元,比上年增长12.6%,位居全国第二,约占全国的1/1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79.86亿元,位居全国第二;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7418.94亿元,全国第二;房地产开发投资4301.85元,位居全国第一;粮食产量3235.10万t,位居全国第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82.32亿元,位居全国第三;进出口总额4657.93亿元,位居全国第二。从上面可以看出,2010年江苏的各项数据都名列全国前列,显示了江苏陆地经济实力的雄厚。#p#分页标题#e#

3.2江苏实施陆海统筹,构建海洋经济优势分析

江苏陆海统筹具有突出的区位特色、丰富的海洋资源、明显的科教优势和雄厚的陆地经济等基础条件,要立足沿海地区,面向全省,统筹陆海,联动江海,实现资源要素统筹配置、优势产业统筹培育、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生态环境统筹整治,要着力培育海洋高端制造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新能源产业成为江苏新兴优势海洋产业,着力发展海洋大型船舶制造、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海洋旅游业成为江苏海洋经济的强势产业,形成江苏海洋经济的优势,促进江苏区域均衡发展。

3.2.1培育海洋新兴优势产业

(1)依托现有船舶制造业的优势,大力推进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培育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技术水平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群。(2)依托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优势,做强光伏、风电等两大新兴产业,延伸产业链,同时加大核电和生物质能两大低碳新能源的开发力度,积极开发和利用潮汐能,为今后新能源发展和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支撑。(3)江苏沿海生物资源丰富,要追踪国际生物技术发展趋势,采用基因工程、生化工程、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和现代合成技术,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海洋生物医药新产品,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洋新兴优势产业要做大、作响、做实,实现倍增发展。

3.2.2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海洋传统专业要围绕转型升级,推进传统海洋产业集团化、国际化、高端化发展的步伐。①做强传统海洋渔业,大力发展现代渔业和远洋捕捞业,形成以渔业为核心,包括捕捞和养殖、渔船修造、渔港建设、渔具和仪器制造、渔业物资供应、育种、饲料生产、药品生产及水产品加工、零售和休闲渔业等多个环节的多元化产业体系。②江苏已成为我国船舶配套业发展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产业集聚度,提高本土装船率和配套率,推进建设部级船舶出口基地,建成国际上具有较强影响、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核心竞争力突出的船舶产业体系。③积极发展高端海洋旅游业,推进旅游产业整体上档升级,大力发展海洋文化旅游,建设滨海旅游休闲基地,要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入国内发达旅游经济圈和东北亚特色旅游文化圈。④要积极推进海洋交通运输业转型升级,加快打造布局合理、分工明确、功能完善的世界级港口群。海洋传统优势产业要做强、做精、做长,实现转型升级发展。

4坚持陆海统筹,构建江苏海洋经济优势的举措

4.1增强海洋意识

4.1.1坚持科学发展观

要实现4个思想转变:从单一的陆域空间转变为陆海一体的空间思想;从追求陆域经济效益的大陆经济思想转变成多层次、陆海统筹发展的现代海洋经济思想;从片面追求海洋经济效益转变为发展海洋经济与海洋生态建设并举的思想;从单纯发展海洋经济转变为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并举的思想。要从省级层面开始,树立海洋国土意识、陆海统筹意识和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意识,建立陆海统筹的长效机制。

4.1.2加强宣传教育

由于受“重陆轻海”的传统思想影响,江苏经济重心长期以来都在苏南,忽视了江苏沿海地区的发展,海洋意识薄弱。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海洋宣传与教育活动,增强海洋资源合理利用意识,引导全社会树立关注海洋、热爱海洋、科学利用海洋资源的理念。要形成政府部门重视海洋,制订建设海洋强省的专项规划,包括战略性长远规划和近期启动工程,以及战略性措施;科研工作者勇于投身于探索海洋、研究海洋的科学、开发海洋的技术,在海洋领域建功立业;企业家抓住机遇,开发海洋,开拓海洋国际市场;公众努力加深认识海洋,保护海洋,享受海洋恩惠的全民海洋意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4.1.3弘扬海洋文化

要加强海洋知识的科普工作,加大海洋文化传播、宣传力度,可以增加教科书中有关海洋和海洋文化的知识篇幅,在新闻媒体和社会宣传中,开辟更多的新闻信息、专题专栏,安排更多时间播出等。要大力发展海洋文化博览业、旅游业和生态业,举办一些海洋博览会、海洋艺术节、海洋旅游节,建设集海洋文化观光、体验、环保于一体的主题公园等。要加强海洋文化的科学研究工作,加大国内外学术交流和互动发展力度,形成有江苏特色的海洋文化知识理论体系和研究传播普及机制。

4.2坚持陆海统筹,优化海洋开发空间布局

4.2.1科学的战略定位是实施陆海统筹的前提

江苏沿海开发承载着统筹苏南与苏北、统筹整个东南沿海、统筹东中西部、统筹沿海与腹地及面向东北亚经济区等重要使命。江苏沿海在苏北,苏北发展关键在沿海。要把陆海统筹发展作为苏北发展的重要战略,进一步放大沿海开发对苏北发展的作用。要发挥江苏省沿江苏南地区经济发达的优势,加大南北共建力度,促进生产要素向沿海、苏北集聚,向“L”形海洋经济带集聚。要发挥沟通沿海与苏北腹地的便捷交通网络在转移生产要素上的积极作用,发挥南通“靠江”“靠海”“靠上海”的区位优势,盐城的广阔滩涂和湿地的资源优势和连云港的“东方桥头堡”和“东中西合作示范区”的战略优势,把这些战略优势转变为现实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从而辐射和带动整个苏北地区的大发展,形成开发海洋、发展沿海、联动全省的局面。

4.2.2形成海洋经济空间布局是实施陆海统筹的重点

要按江苏省“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坚持陆海统筹、江海联动,优化海洋产业布局,着力构建“一带三区多节点”的海洋经济空间布局。“一带”是指由江苏沿海与沿江构成的“L”形特色海洋经济带。要充分考虑沿海地带、近海及远海区域的统筹发展,做到内延外展,内向陆地更加高效集约,外向深海更加生态环保,形成“泛蓝”的涉海产业、“浅蓝”的临海产业、“深蓝”的海洋产业互补的海洋经济带。“三区”是以连云港、盐城和南通3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的江苏北部海洋经济区、中部海洋经济区和南部海洋经济区。“多节点”是选择沿海地区重要临港城镇作为培育和建设对象,对海洋经济起重要支持作用。要坚持海洋经济与城市化互动发展,通过大力度的区域调整和增强产业吸附力,做大做强3个沿海中心城市和沿海地带的中小城镇,使陆域的资本、技术、信息、服务等要素向海洋流动配置,发展和提升海洋经济,而海洋经济的发展,又会带来城市功能的进一步提升和陆域经济的发展,形成海洋经济与城市化的双向互动发展。#p#分页标题#e#

4.2.3探索推进陆海统筹的新方法是创新发展的动力

进入21世纪,海洋经济发展出现加速趋势,它作为高科技含量、高成长性产业,相关性、贡献度和带动力不断增大。要重新认识海洋开发和沿海发展的新形势、新内涵,坚持陆海统筹发展,促进江苏沿海开发建设上台阶。要妥善处理省、市、县三级政府在滩涂围垦的利益关系,省级层面要逐步放权放利,充分调动各级政府滩涂围垦积极性。要设立滩涂围垦综合开发试验区,享受省级开发区待遇。沿海盐田的转型已是势在必行,要创新沿海盐田的开发与利用机制,统筹盐田与所在县区的发展。要研究制定引导和扶持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已出台的优惠政策要抓落实,未出台的优惠政策要尽快出台。要加快设立沿海产业基金,组建沿海发展银行,加快区域性投融资平台的建设,鼓励民间资本依法平等参与海洋经济开发。

4.3大力推进海洋载体建设

要坚持传统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新兴海洋经济倍增发展的战略,紧紧抓住空间载体、产业载体、港口载体及项目载体等4个方面的载体建设,大力发展海洋产业。

4.3.1传统海洋经济要转型升级

目前,江苏传统海洋产业仍以粗放式生产为主,产业结构“同质化”“低度化”现象严重。而海洋产业的发展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和核心。要紧紧围绕“L”形海洋经济带和“一带三区多节点”的空间布局,采取政策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引导相关产业向沿海地区集聚,壮大和培育海洋经济优势。要强力推进传统海洋产业集团化、国际化、高端化发展的步伐,把传统海洋产业链“做粗”“做长”。要通过技术研发、资金保障、政策倾斜、市场培育等手段,全力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新能源产业、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海水综合利用和现代海洋商务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把新兴海洋产业“做大”“做响”。

4.3.2载体建设是构建海洋经济优势的重点

要加强包括陆海统筹的空间载体、产业载体、港口载体和项目载体的建设,推进海洋经济的发展。空间载体就是指海岸带综合管理。海岸带是陆海统筹最为活跃、最为重要的区域,其开发和利用要通过规划、立法、执法和行政监督,对海岸带的空间、资源、生态环境及其开发利用的协调和监督管理,以达到海岸带的可持续利用。产业载体建设就是指海洋产业园区的建设。海洋产业园是实现孵化海洋高新技术成果、培育海洋高新技术企业、造就海洋产业家和专门人才、创造海洋经济聚集的重要区域。要制订出内陆地区海洋产业联动发展示范基地建设方案,使沿海与内陆融合发展;要制定相应的引导政策,加快提高园区、企业载体集聚功能和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促进传统海洋产业和新兴海洋产业的集聚。港口载体建设就是指临港经济区的建设。临港经济区是陆域要素与海域要素配置最为活动的地区,也是实施陆海统筹发展的重点。要重点建设海洋产业集聚平台、港口物流平台、科技创新平台、海洋对外开放平台和海洋开发投融资平台等,逐步形成临港工业及物流业发达、综合运输体系和港航设施完善、腹地经济广阔、产业发展配套、港口运行机制协调的开放型港口经济体系。项目载体建设就是要推进重点工程项目。要重点建设六大海洋开发工程项目,包括:滩涂资源开发工程项目、港口群建设工程项目、海岛开发工程项目、滨海旅游城市建设工程项目、海洋资源深度开发工程项目、海洋生态环境工程项目。

4.4建立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4.4.1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是转变海洋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

虽然江苏既是科教大省,也是科教强省,但高校及科研院所大多集中在南京等地,离地处苏北的江苏沿海距离较远,且对海洋经济的聚焦度不够,没有形成合力。因此,科教优势对海洋的支撑作用不强。要加大海洋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整合全省海洋科研优势,形成海洋科研的合力,培植海洋产业的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要推动沿海3市高校结合自身优势和市场需求,合理调整、完善海洋学科设置,支持海洋重点实验室、优势专业建设。要整合全省海洋科技力量,增强海洋科技的聚焦度。要积极开展海洋教育国际合作交流,支持高校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海洋开发合作院校、联合实验室和研究所,并在南通、盐城、连云港等沿海3市,培育一批高水平的海洋工程技术中心和产业化示范基地,打造2~3个海洋科技示范园区,推动一批重大海洋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增强海洋产业自主创新的综合实力,为江苏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4.4.2建设创新平台是增强海洋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

要根据系统集成、优化配置、开放共享、机制创新的原则,组织协调省内海洋科技资源,整合国家海洋局(江苏)海涂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南通)、江苏省(连云港)沿海港口工程设计研究院、江苏省(南通)海洋工程与装备研究院、江苏省(盐城)海上风电研究院、江苏(盐城)沿海开发研究院等一批部级、省级海洋科技创新平台,使其成为为科研开发和产业化提供基础条件和公共服务、引领全省海洋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

4.5完善要素投入保障体系

4.5.1理顺海洋经济综合管理体制

要健全省海洋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海洋经济发展重大决策,督促落实有关政策措施,组织实施重大工程项目,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省有关部门结合职能分工,密切部门协作,加强对海洋经济的支持和指导,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工作责任,相互协调配合,积极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体系,增强江苏沿海地区对科技、资金、人才等产业要素的吸引力。

4.5.2健全海洋科技投入保障体系

要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海洋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安排海洋科技创新专项经费,用于海洋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对经济社会带动面广的重大海洋科技项目攻关。要构建海洋科技创新机制,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省内外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尤其是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海洋科技创新投资,与科研部门、高等院校联合共建海洋科技孵化器、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海洋工程实验室。要针对海洋科技创新高风险、高投入、高回报的特点,建立政府海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以分散海洋科技创新风险,形成海洋科技创新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投入支持机制。#p#分页标题#e#

4.5.3制定海洋资金投入保障政策

要拓宽直接融资渠道,鼓励和推动涉海企业在境内外资本上市融资。鼓励、引导、支持基金主要投资于涉海新兴产业项目,加大对海洋工程、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运输企业、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等海洋经济领域的投资力度。同时,支持民营资本参与海洋经济重大项目,鼓励民营企业融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积极支持金融部门参与发展海洋经济,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海洋经济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企业的信贷资金投放力度。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建立海洋融资项目信息库,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采取项目贷款、银团贷款等多种模式,优先满足海洋新兴产业、临港先进制造业、港口物流等的资金需求。

4.5.4建立海洋人才引进保障机制

要实施人才强海计划和海洋高级人才引进工程,采取优惠政策,以多种方式吸引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领军人物、科技创新团队。结合全省海洋重大项目的攻关,部署开展海洋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采取重点扶持与跟踪培养、人才引进与有序流动、团队吸纳与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省内外海洋人才资源,有目的、有重点地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的海洋科技创新人才。坚持产学研联合,鼓励和支持涉海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与相关企业建立起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培养海洋科技创新人才。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类海洋人才科技创新的积极性。

4.6完善海洋资源与生态保护体系

4.6.1加快海洋资源环境保护体系建设是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的重点

要开展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生态补偿和减排降污试点工作,重视陆海污染综合防治和生态建设,完善海洋灾害、突发性事件预警预报系统和应急反应机制,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海洋经济发展规划进行环评,尤其是要对布局密集、规模庞大的炼油、化工、钢铁、火电项目进行科学论证,以确保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项目选址要进行科学论证,制定严格的涉海产业准入标准,严禁高污染、高排放企业在临港地区落户,对污染排放经整治后仍达不到标准的企业要坚决关停。加强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的建设,重点实施入海河口、临海直排口、深海排放口以及港口区、养殖污水排放口等区域污染物的在线监测,建成省、市、县三级入海河口及直排口在线监测系统。实施海洋监测结果报告制度,及时海洋环境质量报告。

海洋科学发展进度篇8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亮点。珠海作为海洋大市,如何以更广阔的视野积极制定发展战略,投身海洋竞争,是珠海市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选择。本文依据国家、广东省的宏观发展政策文件精神和规划要求,以及珠海市委、市政府对“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和要求,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构筑“两带六区”空间格局、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科技兴海等四个方面提出珠海市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一、实施产业支撑战略,构建五大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海洋经济的发展需要产业支撑,珠海市海洋经济的发展将构建现代临港工业、现代物流、滨海旅游、现代海洋渔业、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五大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一)重点发展现代临港工业集群

按照“以港引工、以工促港、港工互动”的发展思路,实施大港口带动大工业的发展战略,全面突出港口、园区与城市的相互融合,形成港口、临港工业、临港产业园区、港口物流一体化的“港口-园区-基地”开发构架。依托高栏港港口资源优势,以石化、能源、钢铁、装备制造业等重化工业为主导,以高栏港经济区为载体,构建大中小型企业配套、轻重工业并举、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相结合的临港工业集群,使之成为集聚效应强、生产规模大、产业链长、发展水平高的华南临港工业基地,以及广东重要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和新兴的现代重化产业基地。推进三灶航空制造及航空服务基地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快把斗门虫雷蛛作业区建设成为集休闲旅游、装备制造和现代物流三位一体的临港产业园区。大力建设平沙游艇技术创新专业镇,把珠海建成国内乃至世界上有影响的游艇产业中心和游艇消费兴盛的滨海城市。

(二)全力推进两大物流中心建设

整合港口资源,优化港口功能结构,着力构建以高栏港区和万山港区为龙头,以九洲、香洲、唐家、洪湾、斗门港区为有机组成部分的现代港口体系,逐步建设成为面向港澳、面向国际的全国沿海主枢纽港。按照深水化、大型化、专业化的要求,推进大型集装箱、油气化工和大宗干散货深水码头建设。规划建设疏港公路、铁路等完善的集疏运系统,拓展粤西、粤北乃至中南、西南经济腹地,开辟连接“泛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等经济圈的国内航线和东南亚、东北亚、中东、欧洲、美洲以及港澳台地区的国际班轮航线和集装箱公共快线,力争到2015年全市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超1亿吨。加快高栏港2个5万吨级和4个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1个30万吨级原油码头、2个15万吨级矿石干散货码头以及1个10万吨级煤炭码头建设,打造区域“港口物流中心”。加快珠海综合保税区、珠海保税港区和自由贸易区的申报,建设区域“综合保税物流中心”,形成能够提供仓储、运输、配送、加工、海运、货运、订单、库存、分销覆盖、交叉作业、信息处理等全方位的物流服务体系。

(三)重点打造特色滨海旅游文化品牌

以海洋生态和历史文化特色为重点,打造三大滨海旅游产品,形成三大滨海旅游功能区。以生态观光为基础型产品,完善和塑造滨海旅游标识、解说系统,力求以最佳的景观背景烘托整个滨海旅游主题;以滨海休闲度假为提升型产品,大力开发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尤其是新兴高端滨海和海岛旅游产品,将珠海打造成为国内富有特色的海洋旅游度假胜地;开发参与性为主的海上运动、休闲渔业、海洋乐园等专项型产品,发掘新的滨海旅游消费时尚。形成以观光、休闲度假等基础型和提升型产品为主的中部滨海旅游区,以温泉等提升型产品为主的西部滨海旅游区,以海岛旅游、海上项目等提升型和专项型产品为主的东部海岛旅游区。在滨海地区发展一批大型、高端、综合性的文化产业项目,培育一批优秀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通过组织举办海洋发展论坛、游艇博览会、海洋文化节、海洋科技产品交易会、沙滩音乐派对等各种主题的海洋节庆活动,形成富有地域特色的海洋文化,建设海洋文化名城。

(四)加快发展具有新型“海洋牧场”特色

的现代海洋渔业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按照“提升一产、主攻二产、发展三产”的思路调整渔业结构。以人工鱼礁建设为重要手段,走控制性海洋渔业之路,发展新型“海洋牧场”。以品牌渔业、高效渔业、生态渔业为核心,构建养殖、捕捞、加工、物流、休闲渔业等产业链完整的现代渔业产业体系。扩大优势主导品种健康养殖规模,建设一批出口创汇养殖示范基地和无公害养殖示范基地。引进大型水产品加工企业,以水产品保鲜、保活和低值水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建设水产品加工园区。促进水产品流通市场发育,加大对水产品流通环节的补贴力度,促使水产品流通向专业化、大市场、跨区域推进。鼓励支持渔民转产转业,积极发展海上游钓、滩涂旅游、观赏、品鱼等多种多样的休闲渔业。采取“政府主导、多方融资”的模式加快渔港经济建设,全面开发环渔港经济带,建设以渔业产业为基础、集渔船避风和补给、水产品集散和加工、休闲渔业为一体的现代渔港经济区。加强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能力建设,完善渔业养殖许可制度,深入实施“水产品放心工程”。

(五)加大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

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淡化和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产业、海洋装备业、深海产业等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将加速海洋经济结构的深度调整和升级换代,是各国争相抢占的科技制高点。重点鼓励海洋生物制药和海洋生物食品产业发展,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生物医药、化妆品、保健品和食品,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生物医药和生物食品企业。推进海水综合利用技术产业化,制定优惠政策,发展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产业示范工程,扩大海水利用产业规模。支持海洋化学资源开发的技术革新,加强海洋化学资源、卤水资源以及钙盐、镁盐、溴等系列产品开发和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大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适度发展风能等滨海能源利用项目,探索利用海洋能、潮汐能的新途径。海洋科技是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助推器,战略新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是科技的强大支撑力。加快海洋科技和高新技术发展,加快海洋信息服务业发展,实施“数字海洋”工程,逐步建设海洋信息体系,实现海洋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p#分页标题#e#

二、实施产业集聚战略,构筑“两带六区”空间格局

通过打造两大海洋产业集聚带实施产业集聚战略,将海岛根据区位、功能定位划分为六大经济区进行针对性开发,构筑“两带六区”空间格局。

(一)打造两大海洋产业集聚带

以磨刀门出海口为界,将珠海划分为除海岛群外的东西两大海洋岸带,构建海洋产业区域布局。打造东部沿海旅游、信息及高新技术产业、渔业产业集聚带和西部临港工业、物流业及旅游业集聚带。东部海洋产业集聚带通过中心城区“退二进三”,加快第二产业向西部园区转移和集聚,加快以信息、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高科技经济资源开发和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以及情侣路、高尔夫、国际赛车场等高品位休闲旅游项目开发,利用原有渔业基础发展观赏渔业和休闲渔业,集中力量推动服务业发展。西部海洋产业集聚带以高栏港经济区为依托,重点做强临海重化工业和港口物流业,以珠海航空产业园为载体建设先进航空制造业基地,辅之以适当的滨海旅游业和海洋高科技产业。

(二)建设六大海岛经济区

将海岛根据区位、功能定位划分为六大经济区进行针对性开发。城区沿岸岛群(横琴岛、淇澳岛等)主导发展生态旅游、高新产业和高端服务业;高栏岛群(高栏岛、荷包岛、大杧岛等)主导发展港口、临港工业、物流和生物资源养护;桂山岛群(桂山连岛、大蜘洲、三角岛等)主导发展港口、中转仓储、旅游和生态保护等;万山岛群(大小万山岛、东澳岛、黄茅岛等)主导发展综合旅游开发、现代渔业和能源中转仓储;外伶仃岛群主导发展旅游度假、渔业增养殖和岛陆生物资源养护等;担杆岛群(担杆列岛、佳蓬列岛)主导发展旅游度假和自然生态保护。充分发挥横琴岛区位优势,围绕建设“开放岛、活力岛、智能岛、生态岛”的目标,发展成为带动珠三角、服务港澳、率先发展的粤港澳合作示范区。鼓励万山海洋开发试验区先行先试,大胆探索和尝试新的发展思路与途径,全面提升海洋经济总量和质量。研究制定海岛开发管理条例,在确保国防安全和海岛环境的前提下,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海岛建设。加强海岛特别是条件较差海岛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海岛投资环境和海洋开发条件,努力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渔村。按照“保护为主,适度开发”的原则,试行无居民海岛使用权的招标或拍卖工作。

三、实施和谐海洋战略,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

通过切实保护海洋资源、有效防治海洋污染以及着力完善海洋应急管理体系,实施和谐海洋战略,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

(一)切实保护海洋资源

加强海洋自然景观、历史人文和地质遗迹等海洋资源保护和海岛资源保护。加大对近海渔业资源的恢复与保护力度,严格执行禁渔区、禁渔期以及南海伏季休渔制度,通过封岛栽培、增殖放流、建设人工渔礁等措施,不断提高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水平。加强红树林、珊瑚礁、水松林、滨海湿地等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和修复工作,建设一批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科学、合理使用岸线和航道资源,强化对港口岸线资源开发利用和养殖业发展的监管。严格执行海岸保护与开发利用总体规划,确保滩涂资源得到科学合理有序开发。

(二)有效防治海洋污染

加快编制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建立入海污染物总量与浓度控制制度、海洋与海岸工程管理制度,实施环保一票否决制。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体系建设,市、区两级建立海洋环境监测机构,提高海洋环境与资源监测监视和预警预报能力,定期全市海洋环境质量公报。加强江河流域综合治理,加快建设沿海城镇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加强海水养殖业的科学规划,合理确定养殖规模与结构,控制养殖业污染。加强对海洋倾废、船舶排污和港口的环境管理,建设船舶污水处理工程,增强船舶污染处置能力。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依法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论证,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开发项目的建设。

(三)着力完善海洋应急管理体系

加快推进“和谐海洋”、“和谐渔业”建设,合理提高江海堤围标准,增强对海浪、海潮的防抗能力。完善海洋生产安全指挥系统和海洋灾害应急处理救助系统,抓好事故预防、灾时救援、灾后救济等环节。加强船舶安全管理,推广应用助航、救生设备,构建海洋与渔业安全应急通信网和渔船船位监控体系。利用“数字海洋”平台,加快建立健全台风、海啸、风暴潮、赤潮等海洋灾害预警预报和防御决策系统。建立政策性渔业保险制度,推进渔业保险全面实施。

四、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构建科技兴海平台、开展重大海洋专项、实施海洋人才战略等举措,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一)构建科技兴海平台,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实施科技兴海战略,不断增加科技兴海投入力度,优化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和科技兴海平台,努力将万山区打造成为部级国际海洋科技合作示范区。

1.推进海洋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与中山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中科院等高校、院所合作,在珠海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科技兴海基地和区域性水产试验中心。通过成立珠海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珠海海洋科学岛、珠海海洋科技产业园等方式加强重点实验室、海洋科技中试基地等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和技术交流平台建设,打造海洋自主创新生力军。强化涉海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建立自主创新激励机制,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设立珠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洋科技产业园,积极培育海洋生物制药、海洋能源利用等新兴海洋产业。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形成产业技术联盟,深化与港、澳的交流与合作,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其他组织在万山区创办研究开发机构,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创办中介机构,提供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直接相关的交易、经纪、咨询、评估、等服务。

2.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大力推动海洋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利用国家、部门、地方的涉海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结合企业的科技开发基地和试验场,建设若干专项成果转化基地,形成技术集成度高、带动作用强、国家和地方结合、企业逐步为主体的科技兴海平台和示范区网络,加快海洋科技成果孵化和产业化。#p#分页标题#e#

(二)开展重大海洋专项,带动科技园区全面发展

按照科技兴海的总体目标和海洋产业的发展需求,通过多种投资方式和强化投入,实施科技兴海专项示范工程,加强海洋科技的重点攻关,着力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性和共性技术,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带动科技园区全面发展。加快现代海洋渔业、海洋生物工程、海洋油气矿产勘探等技术集成攻关与产业化研究,推动海洋产业技术更新换代。加快海洋工程与装备制造、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海水综合利用等高新技术重大专项攻关,为培育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技术引领和支撑。加强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等技术开发与应用,提高海洋科技对海洋综合管理的支撑能力。

1.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开发示范工程。结合珠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珠海火炬计划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建立1-3个技术集成、装备配套、产业衔接的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示范工程和发展模式。开发以大宗水产品为原料的海洋功能食品、生物材料、精细化工制品和海洋药物的综合利用技术,优化水产品精深加工及水产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配套工艺和装备技术,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生物资源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体系,提高水产品精深加工装备制造能力和海洋生物资源产业化能力,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生物医药和生物食品企业。

2.海洋装备制造业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建立海洋油气开发工程装备、海底管线电缆铺设维修装置的产业化基地,开展海洋油气资源勘探、深海作业、通讯导航船用电子仪器、机电设备等技术的中试,建立产业化示范工程,推动产业化进程。按照《珠江三角洲产业布局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的要求,发挥经济特区和科学发展示范市的优势,以珠海中船集团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珠海中海油深水海洋工程装备等项目为依托,建设具有现代化技术水平的以海洋工程装备及游艇制造为主的世界级海洋工程装备基地,努力将珠海打造成为国际重大海洋装备制造业中心。

3.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示范工程。建立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的试验基地和示范工程,重点建设高栏岛风电场工程,开发风能、潮汐能发电和相关配套装备技术,提高能量转换效率及抗台风能力,建立高效多能互补发电示范系统,集成示范边远海岛和滨海地区通电保障系统。

4.“数字海洋”工程。加快海洋信息服务业发展,实施“数字海洋”工程,逐步建设海洋信息体系,实现海洋信息资源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可视化。

海洋科学发展进度篇9

最近,国家海洋局举行了发展海洋经济专家研讨会。会上,11位两院院士就我国“十二五”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海洋事业发展发表了重要意见,现将主要论点摘要如下:

要引进培养造就一批海洋人才。拥有海洋人才就拥有海洋世界。中国工程院院士丁德文、袁业立、高从增、徐洵都谈到了海洋人才的问题。高从认为,“十二五”期间,海洋事业如果想更上一个台阶,人才是关键,国家应当考虑如何形成海洋人才群,集中力量做大事。丁德文和徐洵提出,当前,许多高校如各地的水产学院纷纷改成了海洋大学,重点大学开始设立与海洋相关的专业;一些社会组织也以海洋命名,这充分说明海洋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徐洵指出,人才强国家就强,拥有人才就拥有世界,海洋事业也是一样。领军人物很重要,中青年科学家也同样重要。对于如何引进人才、稳定人才,应当加以探究。她建议,引进人才首先要把好质量关,最好能引进一个团队,或者帮助组建一个团队,这样才有利于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同时,要给予相应的待遇,使人才能安定下来,心无旁骛地进行科学研究。“安居才能乐业,不能引进来没多长时间。因为工作之外的原因使人才流失。”袁业立认为,很多科研项目并不是可以立即出效果、出成绩的,需要一个研究过程。因此要投入一定的经费,为培养人才提供支撑,并探索新的科研体制。

要着力提高对海洋的认识。全面加强应对海洋工作的能力建设。中国科学院院士巢纪平提出,“十二五”期间。海洋工作要重点做好4件事情:维护国家权益、发展海洋经济、保障国家安全、研究大洋环境。关于应当如何开展工作,巢纪平建议,在维护国家权益方面,应提前掌握好敏感海区的情况,为中央决策服务;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国家海洋局要提供及时、必要的政策和技术支持;在保障国家安全方面,要与军方合作,做好海上军事的科技支撑。另外,还要加强大洋环境观测能力建设。巢纪平强调,要解决好以上4个问题,关键在于认识海洋。“只有增强海洋观测能力,才能更好地认识海洋,提高对海洋事业发展的认识,使工作有条不紊地推进。”巢纪平说,“国家必须统筹安排,制定一个战略性的、高瞻远瞩的、有序的能力建设发展规划。”徐洵提出,要随时应对台风、赤潮、海啸等突况,必须加强能力建设。能力建设则主要包括资源库、能源库和人才库的建设。中国工程院院士方国洪表示,以前科研人员无法获得海洋观测监测等领域的第一手资料,国家应当为科研人员创造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条件,提供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便于引用数据、进一步开展分析研究,为认识海洋提供可供分析的科学数据。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德炉认为,“十二五”期间,国际上对海洋的竞争主要是海洋环境监测能力的竞争、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的竞争以及海上防卫能力的竞争。因此,要进一步提高能力建设,从近海走向大洋。他表示,这其中关键的一步是增强对海洋的认识。从长远的、全局的角度,做好多学科的综合观测和综合保障。加强海洋环境监测保障能力建设。不仅要具备观测的能力,还要具备保障能力。他建议做好两方面的工作。既要优化仪器设备,又要提高工作人员对资料的分析能力,以实现从观测到保障的目标。

要重视海洋生态气候研究,国家海洋局要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中国工程院院士黄锷提出,当前,气候变化、全球变暖是国际上一个热点话题,以至于影响到每一个人的生活,比如节能减排、限号开车等。气候问题已不只是科学问题。已经上升为政治问题、外交问题、经济问题,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发展。而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对气候变化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前段时间,我参加了一个中美合作讨论会。在这个讨论会上,我国组织的11个气候变化成员单位里没有国家海洋局。我感到非常震惊。”黄锷说,“气候变化是百年、千年的问题,而海洋的记忆力能达到上千年。因此,气候变化的症结在海洋,解决气候问题,应该首先是海洋部门的事情。”黄锷表示,如果海洋部门能够在气候变化的问题上做出一些成绩,不仅解决了科学问题,更重要的是将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他希望国家海洋局在这个问题上要争取发言权,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巢纪平认为,海洋在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非常大的作用,海洋的微小变化,都会影响大气和气候的变化,这一点过去被忽视了。现在,要与时俱进地看待这个问题,从国家的层面上,考虑海洋和气象部门的联系和分工。中国科学院院士苏纪兰指出。海洋气候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美国对此相当重视。我国在太平洋、印度洋已开始了早期的调查,在气候研究方面具有一定基础,如果能够得到国家的支持,深入研究下去,将会在如何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给予有力的帮助。

要统筹海洋事业发展考虑,把握好短期经济效益与长远谋划关系。关于海洋事业如何进一步大发展,与会院士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苏纪兰指出,目前,海洋事业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在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保护滨海湿地等海洋生态系统,统筹好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目前,我国围填海速度非常快、规模大,国家要严格管理,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合理控制围填海活动,保护好海洋环境和生态体系。另外,发展海洋经济不仅涉及到航运业、渔业和旅游业,还要大力发展油气业。英国的海洋油气业产值占英国经济总量的5%左右,建议我国给予进一步的重视。中国科学院院士胡敦欣希望,国家海洋局应在过去的基础上,进一步统筹海洋事业发展规划,将投入的资金有效、科学、合理地使用好,不但要利用好近海的环境和矿产资源,还要利用好深海的资源。他建议,制定一个10年大洋考察规划,有步骤、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深海调查。丁德文提出,要把建设海洋强国作为目标,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和海洋科技水平,加强各方面的统筹,理顺各种关系。袁业立表示。应该围绕国家需求来研究问题,创新性地开展工作,对海洋科研体制机制进行合理的结构调整,花点功夫去研究海洋资源的利用。中国工程院院士金翔龙认为,海洋工作不是孤立的,需要综合学科的支撑。发展海洋经济包括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工业布局等一系列问题,这不是仅海洋学科就能解决的。因此,要拓宽眼界、开阔思路,跨学科、跨领域地开展综合性海洋研究工作。另外,还要重视海洋工程技术的发展,将海底观测等与海洋有关的研究纳入到海洋工作中。方国洪认为,国家对海洋资源开发很重视,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要将每一笔经费合理使用好、支配好,使其真正投入到海洋事业发展中去。要加强海域管理、海洋环境保护以及海洋科学研究工作,协调好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徐洵提出,国家海洋局在深海研究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要大力开发深海资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海洋科学发展进度篇10

1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

当前,就国内外学者对海洋经济的研究来看,国外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海洋产业投资的模式研究上,自90年代以来国外研究海洋和海岸利用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海洋产业投资的模式,其中代表性的有SorensenandmaCreary(1990)、Vallenga(1991)、pi-do(1992)以及Chua(1993)。adablatroVal-lenga提出了关于海洋资源利用和海洋综合管理的一系列可持续发展模型。波兰著名海洋生态学专家斯蒂芬•伊格纳尔提出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六项对策。国内学者则较深入地研究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问题。①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张德贤等人(2000)修正了Vallenga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型,提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从是社会发展、海洋经济、海洋资源、海洋环境和海洋可持续能力五个维度对海洋的可持续进行界定[1];金建君等(2001)根据辽宁海岸带的特点,建立一个分三层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2];韩增林等(2003)提出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采用多层树状的层次结构设置[3];②评价方法与应用:现有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熵值法、因子分析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系统动力学法等。如李夫星(2013)采用了德尔菲法对环渤海沿海地区津冀鲁辽四省市的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分别进行了定量评价[4];刘明等(2008)采用层次分析法对11个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5];方景清(2009)等综合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对天津滨海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进行了集成测算[6];黄萍等(2008)采用熵值法对江苏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定量评价[7];冯晓波等(2006)、邵桂兰等(2011)、何显锦等(2013)分别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法[8~10],对11个沿海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山东省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白福臣(2009)、方欣等(2012)分别运用了灰色关联分析法,对11个沿海地区、浙江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11,12];狄乾斌等(2012)基于社会子系统、海洋经济子系统、海洋资源与环境子系统3个模块,建立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13]。以上研究侧重于全国、区域及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分析,尚缺乏对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较为系统的评价研究。就研究方法而言,因子分析法较难获取指标样本容量和指标量化数据;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在确定权重时,有较大主观性,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熵值法对数据的依赖性较强,且对数据序列变化的敏感度较高,可能会导致权重计算结果违背实际判断。鉴于以上研究现状,本文将运用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熵值法,通过集成综合确定指标权重,全面、系统地评价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观,是以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及发展为目标,以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为途径,逐步实现一条人口、环境、资源与发展相协调的道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海洋领域的具体体现,它是这样一种发展模式,即:为了满足当代及后代人对海洋产品的需求,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装备手段,选择适当的海洋开发方式和资源利用模式,在确保生态环境得到正确保护下,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过程。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意味着在某时间段内,其中的任意前一时间点上的海洋经济发展水平都落后于后一发展水平。从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来看,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涉及海洋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诸多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而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须主观条件、内在动力,即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应包含以上主观因素。因此,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可以定义为:在一定技术条件下,海洋系统内部各要素通过自身的发展和相互间的互动反馈,获得的支撑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整体能力。

2.2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体系构建通过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内涵的分析,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涉及多个海洋系统,具体包括海洋资源供给、海洋经济、海洋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海洋科技等子系统,在对其能力评价指标选取时应综合考虑这些子系统因素。本文根据指标体系构建的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原则,参考《2014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以及国内外相关文献[14~21],并根据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海洋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了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具体包括经济发展(a1)、社会民生(a2)、资源支撑(a3)、环境状况(a4)、科技创新(a5)5个子系统,以及14个准则层和35个指标层(见表1)。

2.2.1经济发展系统指环渤海地区利用海洋资源、人力、技术以及资本等经济发展要素,通过合理的海洋经济结构和产业配置,转化为产品和服务的总体能力。本研究从经济增长、结构优化、发展质量、产业发展四大方面来刻画海洋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方面选取了海洋生产总值、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海洋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三个指标,结构优化方面选取了三产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两个指标,发展质量方面选取了海洋劳动生产率、海洋经济密度两个指标,产业发展方面选取了主要海洋产业的实物量指标,包括海水产品产量、港口货物吞吐量、滨海国内旅游人数。海洋经济规模的扩大、结构的优化、发展质量的提高、海洋产业的发展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大的推动力。

2.2.2社会民生系统反映海洋对于环渤海地区社会民生改善的贡献程度,本研究从就业拉动、收入分配、生活质量三方面刻画。就业拉动方面选取了环渤海地区涉海就业人员,收入分配方面选取了城乡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城乡收入比,生活质量方面选取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渔民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随着沿海地区对海洋的开发利用程度的增强,就业拉动力得到增强、收入分配得到优化、生活质量得到提高,海洋在改善沿海地区人民生活与社会发展方面起到的贡献作用越来越显著,从而保证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2.3资源支撑系统指环渤海地区海洋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其对沿海区域海洋经济的发展起基础性支撑作用。本研究从空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三方面刻画。空间资源方面选取了人均湿地面积、海水养殖面积、盐田总面积,生物资源方面选取了海水养殖及捕捞量、海洋生物医药业增加值,矿产资源方面选取了海洋油气产量、海滨砂矿开采量。空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支撑作用。

2.2.4环境状况系统指环渤海地区海洋环境压力,以及各级政府及社会有关各界拥有的治理海洋环境污染从而使海洋环境恢复到一定目标的能力。本研究从环境压力、环境治理两方面刻画。环境压力方面选取了近岸海域海水环境质量、风暴潮直接经济损失、工业废水直接人海排放量,环境治理方面选取了沿海城市污水处理率、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污染治理当年竣工项目数。环境状况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2.5科技创新系统指环渤海地区利用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海洋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海洋环境保护能力等,以此服务于海洋经济更高效的发展。海洋科技发展水平直接体现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潜力。本研究从科技投入、科技产出两方面刻画。科技投入方面选取了海洋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万名涉海就业人员中海洋科技人员数、海洋科研机构数量,科技产出方面选取了海洋专利授权数、海洋科研机构课题投入成果应用与科技服务合计占科研课题总数比重。海洋科技始终影响着海洋经济发展的各个历史进程,并渗透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的各个要素,从而对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3研究方法

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综合发展指数(CiSD,ComprehensiveindexofSustainableDevelopmen)t是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总体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本文通过构建此指数来定量评价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各指标的特征,运用递阶多层次综合评价法进行计算。

4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的实证分析

4.1指标赋值及无量纲化考虑到数据的可获性及权威性,本文选取2007—2012年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层数据构建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数据主要来源于各类统计年鉴与统计公报,如《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各省、区、市统计年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中国海域使用管理公报》《中国海洋灾害公报》《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等。

4.2指标权重确定考虑到渤海海洋经济系统的多目标性、复杂性等特点,以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应具有的通用性和稳定性,为建立一个较为稳定的指标权重体系,本文选取专家咨询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aHp法)、熵值法分别确定指标权重[23~27],结合定性和定量方法综合确定权重,然后运用简均法进行综合集成,权重结果见表3。由表3结果知,经济发展、社会民生、资源支撑、环境状态、科技创新5个子系统对于目标层的权重依次为26.1%、13.3%、27.4%、15.1%、18.1%。

4.3测算结果及分析根据公式(1),以及上文确定的指标标准化值及权重,计算得到2007—2012年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和各子系统指数值(见表4),参照表1中的可持续发展状态等级标准,得到渤海海洋经济整体及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等级(见表5)。下文从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整体水平、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4.3.1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由测算结果知,2007—2012年,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水平呈上升趋势(见图1),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潜力较大。其中,2007—2009年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系统总体效果为不可持续,2010年为弱可持续,2011年为中度可持续,2012年为强可持续。值得注意的是,2008—2009年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增速度较缓慢,主要是因为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海洋经济发展趋缓。随着2009年“蓝色经济”概念的提出和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刺激,2010年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增速快速回升,2011年之后在世界经济形势衰退和国民经济增速趋缓的影响下,指数增速持续回落。

4.3.2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各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2007—2012年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子系统包括经济发展子、社会民生、资源支撑、环境状况、科技创新5个子系统,根据5个子系统的指数值变化趋势(见图1),可知:(1)经济发展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呈快速上升趋势,经济发展子指数值从0.13持续平稳上升至1.35,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等级由2007年的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过渡到2008年的弱可持续,再由2009年的弱可持续过渡到2010年的中度可持续,2011—2012年指数值均超过了强可持续发展等级0.75的临界值。2007—2012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逐步向结构优化、质量效益型提高阶段发展,从经济规模看,环渤海地区海洋生产总值由2007年的8787.8亿元上升至2012年的17925.1亿元,且占环渤海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也不断上升,由34.3%增长到35.8%;从产业结构来看,环渤海地区海洋服务业呈现较快发展,海洋新兴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从发展质量来看,环渤海地区海洋劳动生产率实现稳定增长;从海洋产业发展看,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快速发展。(2)科技创新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整体上呈较快上升趋势(2008年除外),科技创新子指数值先降后升,2008年为波谷点,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等级由2007—2008年的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过渡到2009年的弱可持续发展状态,再过渡到2010年的中度可持续,2011—2012年指数值均超过了强可持续发展等级0.75的临界值。海洋科技创新是转变海洋资源开发方式,促进海洋经济转型升级核心要素和重要支撑力量。2007—2012年环渤海地区海洋科研投入与产出均呈增长态势,且科技产出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贡献大于海洋科技投入,且海洋专利授权数、海洋科研机构课题数呈现快速增长态势。(3)环境状态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环境状态子指数值从0.08持续平稳上升至0.53,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等级由也由2007—2009年的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过渡到2010—2011年的弱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而再过渡到2012年的中度可持续状态。2012年,渤海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比例已降低至约47%,第四类和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与2006年同期相比增加了近3倍,达到1.8万平方千米,约占渤海总面积的23%。尽管面临着海水环境质量恶化、风暴潮经济损失等严峻的环境压力,环渤海地区也在加快对海洋环境的治理与保护,沿海城市污水处理率、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在逐年提高,其中,2007—2012年海洋自然保护区面积年均增速达24%。(4)资源支撑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缓慢上升趋势,资源支撑子指数值从0.04持续上升至0.48,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等级也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过渡到弱可持续发展状态。由表3中的结果知,渤海海洋资源对其海洋经济可持续能力的贡献最大,所有子系统中,资源支撑权重最大,为27.4%,虽然资源在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但其可持续发展水平却不及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境状况。其中,传统的空间资源、渔业资源和矿产资源等的开发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海洋生物资源、油气资源的开发处于快速增长。渤海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偏弱,反映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强度在加大,对海洋经济的承载力在减弱,这与环渤海地区工业化发展模式、海洋资源无序掠夺性的开发是分不开的。(5)社会民生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缓慢上升趋势,社会民生子指数值从0.06持续上升至0.32,相应的可持续发展等级也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过渡到弱可持续发展状态。反映了海洋对沿海地区就业拉动、收入分配、生活质量等社会民生改善方面的贡献突出。其中,环渤海地区涉海就业人员数量逐年递增,2012年涉海就业人员数占全国从业人员总数的1.5%;环渤海地区渔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达到1.3万元,年均增速为8.1%。

5结论与建议

本文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环境状态、资源支撑、社会民生五大方面建立了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体系,并运用CiSD线性组合模型构建了可持续综合发展指数,对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的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及各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测算结果显示,2007—2012年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综合能力呈上升趋势;经济发展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由不可持续快速上升至强可持续;科技创新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由不可持续快速波折上升至强可持续;环境状态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由不可持续稳步上升至中度可持续;资源支撑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由不可持续缓慢上升至弱可持续;社会民生子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由不可持续缓慢上升至弱可持续。综上所述,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子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而环境、资源子系统可持续发展偏弱。为促进环渤海地区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应统筹兼顾经济、社会民生、资源、环境、科技各子系统的可持续性协调发展,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提升路径和政策支持的切入点:

5.1强化海洋科技创新强化海洋科技发展是提升渤海海洋经济科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现代海洋经济的发展是以海洋科学知识的创新和海洋高新技术的发展为依托,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多变性和高风险性,决定了海洋开发和海洋经济的发展必须紧紧依靠高新技术的发展。当前渤海海洋经济已经进入必须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历史阶段,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其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环渤海地区应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海洋产业,形成新兴海洋产业,提高海洋技术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整合科技资源,形成多元化的渤海海洋创新投入体系;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攻关和示范项目,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和产品,加快实现海洋技术跨越,全面提升环渤海地区的海洋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集聚创新要素,加强海洋科技园区建设;健全高等院校的海洋专业,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海洋科技创新人才。

5.2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健全海洋环境监测预报系统当前,由于近年来盲目开发和环境污染,渤海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环境负荷已处于过载状态,海洋生态环境已成为制约渤海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将渤海海洋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由损害为主向恢复保护为主转变,提高海洋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对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环渤海地区应建立污染防治与管理的法规体系,对渤海的综合管理、环境保护、污染防治、资源有偿使用等做出明确规定,使渤海的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管理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加强海洋环境统一监督管理,使各沿海省市的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网、渔业水域生态环境监测网成为环渤海环境监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陆域环境监测网共同组成从流域到海洋的有效的环境监测体系;完善海洋环境监测预报系统,对海洋灾害实时评估监测与灾后快速反应,有效地减轻和控制海洋灾害。

5.3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当前,环渤海地区三省一市海洋经济发展仍然没有摆脱以资源环境破坏为代价获取经济增长的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部分资源过度开发,资源已经成为制约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将渤海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模式从外延式开发为主向内涵式开发与恢复为主转变,对其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应制定统一协调的海洋开发政策,建立健全有利于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法律法规;实行开发与保护并重的方针,综合有效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提高海洋资源开发的科技含量,不断发现新资源,利用新技术,形成和发展海洋新产业;海洋资源开发应与海洋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建设良性循环的资源经济和海洋生态环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