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十篇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十篇

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0:04

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篇1

关键词:实习心理中等职业学校因材施教

对于中等职业学生而言,毕业实习是通往社会的必经门槛,实习对于中职学校来说也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因为实习内容有很强的直观性、实践性和实用性,再加上有些实习内容跟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直接关系,所以从总体情况来看,学生普遍对实习比较感兴趣,乐于参加这种学习活动。但在具体实习活动中,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心理活动和外部表现,这些心理活动和外部表现直接影响实习效果。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有所认识。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习心理大体可分为以下类型。

一、志向型(兴趣型)

这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明显地表现出一定的志向性,即所谓志向心理。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对跟自己追求的职业有关系的实习内容极感兴趣,爱操作,爱实践,并且有一定的追求、探究精神,强烈地表现出职业动机和使用观点。比如,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学生有的将来想从事比较轻松干净的工作,所以对高低压输配电的实习和数控车床操作比较投入,而对于焊工实习则不感兴趣。这类学生在实习期间,能自然地把实习内容跟自己理想的事业联系起来,同时在心理上做着各种打算。这类学生一旦进入理想中的工作岗位,往往能在自己的事业中作出突出的贡献。

跟以上心理相伴的另一种心理活动是:对自己认为没有用的实习内容态度默然。针对这类学生,教师除了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职业理想熟练掌握相应技能外,还要引导他们尽量多学习一些技能,以适应社会职业的需求。

二、稳定型(从师型)

拥有这种类型的学生大多是女生。她们的突出特点是对所有的实践都比较认真,能够严格按照实习指导和教师的要求进行活动,操作认真谨慎,善始善终。对这类学生教师比较放心。但是这类学生有一个普遍的缺点是:她们从心理上只满足于完成任务,在实习过程中,大多数只能在老师指导范围内活动,思维拘谨,求同思维占绝对优势,一般不易提出创造性设想和建议。对这类学生,教师的责任就是引导他们多进行求异思维,敢于进行创新构思。

三、冲动型(粗放型)

这类学生在实习中极易冲动,见到什么新鲜事物和现象都会不自觉地惊呼,前后左右呼唤乱招,影响别人的实习活动,实习秩序往往乱在他们身上。他们只注意观察现象,不注意思考,更不善于联系已学过的理论进行思考。由于易冲动,常常会出现操作上的错误,不讲规矩,不论套数。他们的突出心理特点是:兴趣的稳定型和持久性较差。这类学生完成实习作业的能力也较差,往往是当时激动,过时全忘。对这类学生,老师要跟紧辅导,教他们规范操作,仔细观察,静心思考,认真完成实习作业。

三、联想型(探索型)

这类学生为数不多。他们的突出特点是:思想比较活跃,长于“横向思维”和“求异思维”,愿意求索,能在实习活动中进行联想,提出新问题,进行广泛的思维活动,并且能由此迸发出创造性的灵感之花,获得突破性成绩。他们不轻易改变自己的观点,有时候表现得很固执。在实习活动中,他们常常超出实习范围,别出心裁,自设新项目,出现一些越轨行为和破坏行为。这类学生大都不受欢迎,他们的实习作业往往有新观点和见解。从培养人才角度考虑,这类学生很有出息,如果他们的行为及时得到老师的肯定、辅导和矫正,极易出成绩。

四、懒惰型(袖手型)

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篇2

关键词:应用型;高职学生;特征

课题项目:2015年吉林省教育科学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教育对象的高职数学教学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项目编号:GH150693。

G711

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逐渐发展成熟,它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但在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体系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导致高职学生的性格特征和整体心理素质较为薄弱,为此,我们应当针对性地对高职学生的人格特征和社会适应性特征,进行全面的分析,并提出高职教育人才培育的措施和方法,从而推动高职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高职学生的人格特征辨识与分析

1.高职学生与普通大学生之间的人格特征差异分析

高职生比普通大学生更为外向和热情,它们的乐群度较高,合作适应能力也较强,主动参与社团组织的积极性也较高。高职生较普通大学生更为谦逊和通融,恃强性较低,有迎合他人的意愿和倾向。缺乏远大的目标和理想,创新探究意识较普通大学生差,随众意识较强。

2.不同性别高职学生的性格特征差异分析

高职男生和高职女生的人格特征,在乐群性、敏感性方面的人格特征共性较多,他们都能够积极地融入到社团群体之中,显示出热情、可亲近的人格特点,而且他们的适应能力较强,易于接受他人的建议。但是,他们在聪慧性和现实性方面存在较为突出的差异,高职男生的智力聪慧度高于高职女生,由于男女智力结构的差异,高职男生的专业性和实用技能性特征优于女生;而在现实性方面,高职女生比高职男生更为现实和世故,这主要是高职女生心理较为早熟的原因而导致的。

3.高职文理科学生的人格特征差异分析

高职文理科学生的人格特征差异表现出学科专业的特点,高职文科生容易与人合作相处,有较高的乐群性;敏感性较高,喜欢感情用事;在团队活动中表现出一些不着实际的想法,而降低团队工作效率;世故性高,有一定的忧虑性,有患得患失之感,紧张度较高而影响了潜能的发挥。高职理科生则表现出好强固执、独立性强的特征,他们的敏感性不高,较为现实;世故性和忧虑性较低,有较强的自信心,紧张度也较低,这应当与学科专业相关,由于理科生的专业性和技能水平较高,对于社会就业压力较小;而相对来说,高职文科生的社会就业压力稍大些。

二、高职学生的生涯适应性特征分析

总体来看,高职学生的社会生涯适应性水平较为良好,这不仅可以从其思维倾向来看,也可以从其自我调控性来看,高职学生都表现出一定的自我心理意识准备和行为方式策略,具有较大的发展潜能和空间。

三、高职学生的求职行为特征分析

高职学生的求职大多选择在企业单位就业,还有超过六成的学生选择灵活就业方式,他们选择升学的意愿下降趋势较为明显,求职的心理意愿更为理性和务实,在求职行为中,他们考虑个人喜好因素较多,其次还主要考虑专业、工作环境等因素,就业选择也逐渐向基层倾斜,自主创业的人数还较低。同时,高职学生自身也存在积极的求职行为和消极的求职行为的区别,一些学生的风险意识和服务意识还需要增强,要增强个人求职的吃苦精神和责任心,以诚信而实现个人就业问题,这也是高职生涯就业教育中的重大课题内容。

四、高职学生的教育分析

1.深化高职教育改革,基于学生的人格特征进行创新培育

在高职素质教育人才需求的背景下,在教学课堂上注重知识传授的整体性和探索性,要创设新型的教学模式,培养和提升高职学生的能力。

(1)赏识竞赛合作教学模式。由于高职学生的乐群性较高以及恃强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模式中,可以将其人格特征与赏识教育相结合,开展课堂竞赛活动,以正强化为主,发挥女生合作性和适应性强的人格特征,并让男生感受到成功和满足,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改善高职学生的弱势个性特征,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2)媒体延伸式的教学模式。这主要是考虑到高职学生幻想性和创造力的心理特征,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延伸教学,教师可以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进行网上教学、网上作业训练,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链接和巩固,生成个性化的知识体系。

(3)情境探索的创新教学模式。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维度,教师要摒弃传统的程序教学法,多融入一些情境探索教学法,让学生在开放式的情境下,自主参与、自主合作讨论、自主创编,进行知识的自我探究与合作,并与观察实验教学法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2.注重对高职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和培养

高职教学要以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高职学生的“含金量”和竞争力。高职院校要积极与企业单位相联系,打造“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并建构高职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根据不同的专业,组织学生进行实习并参加职业技能资格考试,为社会生产一线提供应用型高等专业人才。

3.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科学的择业观

高职院校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健全学生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抵御挫折的能力,健全高职学生的人格,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择业观,要从就业意向、求职心理和特征等方面入手,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就业指导。

五、结束语

在高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关注高职学生的特征,注重对学生的性格、兴趣分析,并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进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健全高职学生的人格,充实高职学生的精神生活,强化高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竞争力。

⒖嘉南祝

[1]王文艺.高职生综合素质的研究现状及提高路径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报,2013-02-15.

[2]黄雪梅.谈高职生的综合素质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05-12-15.

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篇3

QualityFeaturesofoutstandingVocationalCollege

StudentsandtrainingStrategy

ZHanGHui,GaoYuan

(CollegeofBusiness,YunnanUniversityofBusinessmanagement,Kunming,Yunnan650106)

abstractthispaperthroughavarietyofmethodsofliterature,questionnaire,frequencyanalysismethodtostudytheYunnanHigherVocationaleducation,VocationalStudentsneedtohavedevelopedexcellentprofessionalqualities,abilityandquality,personalityandideologicalquality,andforfourqualityfeaturesitemsmadeoutstandingvocationalstudentstrainseveralmeasureswithaviewtotrainmoretalentsmarket.

Keywordsoutstandingvocationalcollegestudents;qualityfeatures;trainingstrategy

1研究背景

2014年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就职业教育发展问题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要十分重视,并加快其快速发展。李克强也强调,职业教育大有可为并大有作为,要通过不断改革把职业教育办得更好,做得更大,让现代职业教育助推经济社会取得更大更好发展。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有了很大发展。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2491所,高职(专科)院校1321所,占全国普通高校的53%,高职(专科)招生260.8万人,占到普通高校招生总人数的37.6%,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愈发凸显。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以及高等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如何更好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特别是培养出符合社会要求的高职优秀人才,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并在素质特征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培养措施,为高职教育优秀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作用。

2概念界定

麦克利兰认为素质是个体的基本特性,它与高效率的学习和工作业绩密切联系,并且可以测量,并将素质分为:动机、个性特征、自我认知、知识、技能。本文将素质定义为:个体在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教育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各种特征的总称,这种特征可以被测量并且与高效率的学习和工作密切联系。赵阿华(2008)认为高职学生的素质内容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艺术素质、科学技术素质、基本能力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肖润花(2013)认为高职学生应该包括五个方面的职业素养,分别是思想素养、心理素养、专业素养、行为素养和社交素养。许家琴(2013)认为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有:与人交流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专业实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毛尚华(2013)将高职学生素质评价指标分为思想品德、文化艺术、科学技术、基本能力、身体心理5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赵玉霞(2014)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评价指标包括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知识三个方面。以上研究提出了高职学生素质模型建构的方法和思路,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定量研究,本研究将弥补这一不足,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对优秀高职学生素质进行科学的调查,由此建立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模型,并提出相应培养对策。

3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分析

3.1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研究过程

在万方数据库上以“优秀高职学生”为关键词,搜索近年来的学术论文,以“素质”、“特征”等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搜索到有关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的论文55篇。阅读文献并提炼论文中有关优秀高职学生的素质特征,归纳出69种素质特征。其中,频数排在前十二位的素质特征分别是:专业技能、团队合作、创新精神、学习能力、专业知识、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心理健康、人际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责任心、诚实守信。

在搜索文献的同时,对教师和学生中进行了开放式问卷调查,要求被调查者至少填写优秀高职学生三种以上的素质特征。开放式问卷发放300份,共收回有效问卷246份,其中教师卷30份,学生卷216份,对收集到的素质特征进行统计,总结出了133种素质特征。频数排前十二位的素质特征分别是:尊敬师长、人际交往能力、专业知识、良好的学习习惯、专业技能、责任心、道德品质、积极进取、团队合作、诚实守信、讲文明、创新能力。

将文献和开放式问卷总结出的素质特征频数进行汇总并归类。参照国外学者麦克利兰(1973)的素质模型以及国内学者赵阿华(2008)、毛尚华(2013)、肖润花(2013)等关于高职学生素质特征的研究成果,初步提出了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至少应具备专业素质、能力素质、人格素质、思想素质这四个一级特征。

根据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的一级指标,将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收集的素质特征进行合并汇总,然后按素质特征频数出现的多少和所属类别不同进行归类,构建了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的二级指标,最后将构建好的素质特征模型请相关专家进行评定后,经过合并和删减,保留了优秀高职学生应该具备的12项二级素质特征指标。

3.2优秀高职学生素质特征表现

经过以上多种方法研究发现,优秀的高职学生素质特征主要表现在四个一级指标方面,分别是专业素质、能力素质、人格素质和思想素质。在专业素质方面需要具备的二级特征是专业技能强和专业知识扎实;在能力素质方面需要具备的是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高的创新能力和较强的学习能力;在人格素质方面则需要有较强的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积极进取和诚实守信;在思想素质方面需要尊敬师长、道德品质高尚和心理健康。

4优秀高职学生培养对策

综上可见,一名优秀的高职学生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素质,较强的能力素质,健全的人格素质以及良好的思想素质。如何培养优秀高职学生的些素质,可以从以下方面出发。

4.1培训优秀高职学生扎实的专业素质

培训优秀高职学生扎实的专业素质就是要求高职学生在毕业时具备较扎实知识底蕴的基础上,具有熟练的动手操作技能。可以从这几方面努力:首先,要配备优秀的师资队伍,师资团队必须是教学和实践方面都有丰富经验的双师型教师,能给予高职学生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其次,课程设置要科学合理,课程的设置和课时数要根据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和未来工作的实际需要来确定;最后,教学设施要配备齐全,并达到一定水平,主要包括课堂教学设施和实训教学设施,学校要配备现代化的课堂教学设施,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教学资源进行教学,实训设施要与课堂教学和工作实际结合,让学生通过实训课程的学习能迅速掌握工作需要的知识和本领。

4.2锻炼优秀高职学生较强的能力素质

锻炼优秀高职学生的能力素质主要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在学习方面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一是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配备认真负责有业务能力的辅导员在学习和生活上指导和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能力素质;二是设置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就业导向下的高职教育必须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专业教育应与行业的各个就业单位进行广泛的合作,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校内实训中心的方式实现对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三是利用顶岗实习对学生进行能力锻炼,使学生适应社会要求,高职学生应充分利用毕业前的顶岗实习机会,在实际工作中培养与工作相关的各种能力;四是通过职业技能大赛,引导学生主动提升综合能力,参加职业技能大赛使学生在大赛中学会独立思考和学习,加强团队沟通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一种锻炼。

4.3铸就优秀高职学生健全的人格素质

铸就优秀高职学生健全的人格素质主要要求高职学生做事有较强的责任心,善于与人合作,学习和工作积极进取,并且能诚实守信。优秀高职学生人格素质的培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学校要为高职学生创造良好的人格培育环境,学校要以学生为主体,善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积极的认识和思考问题,为学生人格的发展创造健康的氛围;二是提高学生人格自我塑造能力,学生应该从自身出发,通过自我塑造和自我调控使个体与社会要求相符;三是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奋斗目标,形成稳定的人格素质,大学阶段是人生道路上的重要驿站,有职业理想并且热爱专业的高职学生,会全力投入到专业学习中,这样的学生能体会到生活的充实和激情,相信他们的人格也会朝健全的方向发展。

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篇4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培训

作者简介:黎凤环(1965-),女,广西柳州人,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9-0074-03

教师培训的目的是促进教师持续发展,使其较好的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要求、不断提高工作质量水平。针对当前高职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开展基于胜任特征的教师培训,能有效地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质量,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一、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对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的力度也不断加大,但当前的培训质量与教师的发展需求和工作需要不相适应,不能很好地满足改革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一)重知识技能掌握,轻动机态度的转变

当前,大多数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主要是针对教师岗位任职要求进行的,这种培训只看到教师开展工作所需的知识、技能等专业知识,而忽略了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们产生优秀绩效更关键的动机、个性、价值观等内在因素,因此有的培训并不能促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有的培训虽有一定的效果但时效性较短暂。

(二)强调共性,缺乏个性化培训

当前,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更多是从教师的共性需求出发,制定统一的培训计划,确定统一的课程内容,采用集中培训的方式,缺乏能根据教师的个性需求开展的培训活动,缺乏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

(三)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

当前的培训,还不能很好的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教师较好的胜任工作所需要的素质能力结构和水平,系统的组织设计培训活动或选送教师参加培训,培训随意性较强,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难以有效提高教师胜任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二、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

胜任特征,也称为胜任力,是指“能将某项工作中的卓越成就者与表现平庸者区分开来的个人深层特征,其中包括动机表现、人格特质、品德素养、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点、态度或价值观以及某领域的知识与技能水平”[1]。胜任力的内涵包含外显的成分和内隐的成分等,其中外显的成分主要是指知识、技能、社会角色和自我形象等表层特征;内隐成分是指动机、特质、态度、责任等深层的特征,是区分绩效优异者与平平者的关键因素。

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进行调查,参照国内外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研究成果,将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特征主要概括为思想观念、人格特征、专业知识与经验、专业能力几个方面:[2]

(一)思想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向导。心理健康教师要有效的开展工作,必须具备正确的学生观和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适应的职业价值观。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需要得到尊重和信任。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问题,一方面,高职学生仍处于青春期阶段,身心发展不完全成熟,极易产生一些发展性问题,另一方面,经历了基础教育阶段的挫败,相当一部分学生又形成了自卑等一些列不良的心理,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更多地理解、帮助和支持。教师应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恰当的环境、条件可以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树立“助人成长,自我成长”的职业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高创造性的工作,需要教师脑力与体力的大量投入。由于经常接触负面情绪,情感耗损较大,加上工作成效难以即时体现,教师极易产生职业倦怠感。但是,教师若能够将这项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工作视为“助人成长,自我成长”的过程,在工作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实现自身与学生的共同成长,这样就能减低情感耗损,防止或减少职业倦怠出现,并使自己的职业动机维持在一个较适宜的水平,提高工作绩效。[3]

(二)人格特征

研究发现,能较好地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一般都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人格特征:

真诚性。心理健康教师应以真正的面孔展现自我,没有伪装,不戴面具,表里一致,真实可信的置身于学生之中,使学生感受到信任、自由、舒适。

亲和性。心理健康教师应富于爱心、同情心,亲切、友好,尊重他人、对人没有偏见,用欣赏的心态看待他人,不将自己的情感、意愿强加给他人。

开放性。心理健康教师应以开放接纳的心态对待学生,能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察外界,对学生的心情产生共鸣,通过共情与学生建立起真诚的理解和信任关系,真正实现心灵上的沟通。

稳定性。心理健康教师应保持平和而稳定情绪,不在学生面前出现情绪失控;面对现实,能以沉稳的态度应对各种问题,严谨自律,做事有条理、有计划,能持之以恒,行为充满魄力。

(三)专业知识与经验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需储备有必要的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这些知识主要包括: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如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情绪心理学等知识;心理测量与诊断方面的知识;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治疗知识、学习和行为障碍的干预等方面的知识。此外,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较好的胜任此工作,教师要注意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善于积累社会经验及教学经验和心理辅导与咨询经验的。

(四)专业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针对学生的问题和发展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围绕某主题设计并实施团体辅导活动的能力,活动的组织与监控的能力;心理辅导和咨询的能力,如建立咨询关系、正确运用心理测评工具、对心理问题正确评估与诊断的能力,正确运用观察、移情、倾听、问题行为矫正等各种咨询技术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如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三、基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培训

基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的培训既关注教师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也关注教师工作的态度、动机和价值观的转变,强调培训针对性和个性化。为此,培训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做好培训需求分析

培训需求分析的实质是通过分析教师现有状况与应有状况之间的差距,来确定是否需要培训及培训的内容。基于胜任特征进行培训需求分析,是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特征为参照标准,并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层次建立不同的测评体系,通过同事评价、自我评价、专家评价、学生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对教师胜任力进行综合评价;也可采用教学模拟技术,由专家根据胜任力测评体系,评价教师的胜任力状况,以此鉴定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当前的知识、能力及品格与胜任特征之间的差距,确定培训需求。[4]

(二)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

教师的成长阅历不同,胜任力水平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培训需求也各有不同,需要根据教师的需求状况,制定个性化的培训方案。

一是明确培训目标。基于胜任特征培训的总体目标是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取得高绩效的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的能力和发展潜能。这个总体目标必须通过每一具体培训活动来实现,因此,在设计培训项目、或选送教师参加培训时,必须确保目标是具体的、可实现的、与工作相关的。对于培训组织者来说,应该在培训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分门别类设计设计培训项目,培训目标既有内容上的不同、也有水平上的差异,并明确参训对象的条件及培训后要达到的目标;学校则应根据培训项目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安排参训教师或根据教师的需要选择培训项目。

二是开发培训课程。培训目标是通过课程的实施得以实现的,因此要围绕培训目标开发和设计培训课程。基于胜任特征培训课程内容的开发与设计通常运用典型工作任务法或典型行为事件法。典型工作任务或行为事件,是指绩优的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对于自己能力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且具有普遍性和经验推广价值的工作任务或事件,将教师在这些典型任务或关键事件中解决问题时所持有学生观和和职业价值观念,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人格特征归纳总结,根据需要编写成案例,作为培训课程的内容。

(三)有针对性地选择培训方式和方法

培训方式方法的选择运用恰当与否会影响培训目标是否得以实现。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特征包含外显特征和内隐成分,不同的能力素养水平的提高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其中外显的成分即知识、技能等表层的特征的培训,运用课堂讲解法、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行为练习等方法,能较好地促进教师水平的提高;而内隐成分即观念、人格特质等深层的特征,则应更多采用行为示范、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学习等方式。

导师制是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动机、特质、态度、价值观等深层特征水平提高或转化的有效方式。由具有丰富教育教学经验、成绩优异的教师担任导师,导师针对参训教师的实际情况,以职业生涯理论和教师专业发展理论为指导的,对被指导者给予指导和帮助,这种指导可以是一对一的,也可以是一对多的,可采取面对面的指导,也可以通过网络式的指导。[5]这种师徒结对式的培训指导方式,在师徒间建立比较长期稳定的关系,可以使导师比较全面深入了解参训教师的情况,在此基础上给予更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同时教师动机、态度、价值观等这些胜任力内隐特征的形成或转变,也要有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参训教师与导师间持续的、“近距离”的接触,有利于获得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加强培训活动的组织实施

高质量的培训活动方案,需通过组织严密的培训活动才能得以落实,为此,开展基于胜任特征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活动应做到:

培训活动经常化。一方面,心理健康教师的胜任力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另一方面,随着学校内外环境的变化,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胜任力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根据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规律和需求,做好培训设计,持续为教师组织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

组织形式多样化。培训内容的多样性决定了培训活动组织形式也应是多种多样的,可由专门的培训机构组织集中培训学习,也有学校的内训或日常教研活动,还有个人自我学习提高。

允许教师自选培训课程。可以菜单方式列出所提供的各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内容,允许教师根据需要自主选择或指导教师选择培训项目或课程,提高培训活动的针对性。

帮助教师做好参训的心理准备。引导教师正确认识到自己的职业发展兴趣、培训需要及培训目标;了解自己工作环境的特征;确保教师充分相信自己通过培训获得成长,从而积极参与培训。

(五)开展有效促进教育教学行为转化的培训效果的评估

基于胜任特征培训的目的是要帮助教师提高胜任力水平,最终提高工作绩效,因此必须加强对培训效果的评估,以不断修正和完善培训课程,提高培训质量。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效果评估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面是评估参训教师的反应,即参训教师对培训的总体印象;第二层面是评估参训教师学到的东西,即掌握了多少知识技能;第三层面是评估教育教学行为的变化,即培训前后教学行为有哪些改变;第四层面是绩效评估,即教育教学效果,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水平。[6]

培训效果评估的关键层面是参训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化。因为只有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向所期望的方向转变,才有可能提高工作绩效。为此,要加强对参训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转化的评估,制定明确有效的评估办法,同时还要为教师实施有效地教育教学行为提供必要的支持,如提供实施教学行为所必须的教学环境和条件、加强教学督导,建立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对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效果的行为给予相应的表扬和激励等等,促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化。

总之,基于胜任特征的培训是有效提高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胜任力的途径,应该加强研究和实践,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工作水平,进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mcclellandDC.testingforcompetenceratherthan“intelli-gence”[J].americanpsychologist,1973,(28):1-14.

[2]王智,张大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特征结构及测量[J].心理科学,2011,34(2):481-487.

[3]曾玲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胜任力培养初探[J].心理科学,2007,30(4):977-978.

[4]高田钦.基于胜任力的高校教师评价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6(2):37-38.

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篇5

一、中职新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它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典型心理活动以及行为,包括一个人的能力、气质以及性格。在个性结构中,个性心理特征比较稳定。笔者归纳了中职新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价值取向功利化

在多种价值体系中,中职新生很难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在成长过程中容易迷失自我,找不到存在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他们的价值观越来越利益化,追求经济利益多于自身的发展。

2.自卑与失落感交织

社会对中职院校缺乏足够的认识,他们认为中职生都是成绩较差的学生。中职新生面对新的校园环境,会产生一种失落感。社会大众的看法也会让他们感觉自己确实不行,导致中职新生越来越自卑。

3.独立与依赖相矛盾

中职生具有强烈的独立意向,他们总想摆脱家长以及教师的管束。但是,中职新生的独立意识与其心理的不成熟形成了强烈的冲突。如中职新生的独立能力差,无法顺利解决遇到的困难,所以他们经常会心神不宁。

4.无法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在通常情况下,中职教师会采用理实一体化、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不同于以往的教学方法,导致一部分学生无法接受,容易产生厌烦、郁闷等情绪。

二、中职新生心理特征的改善对策

1.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有针对性地开展入学教育

第一,开展新生的目标教育以及专业思想教育。中职院校要让学生知道学校的性质、培养目标、中职生的社会地位及作用,使中职生了解到学习一技之长是社会的实际需求,从而对中职院校产生新的认识;第二,开展理想信念教育。中职院校要安排专职教师帮助中职新生认识自己,确定科学的学习目标,引导他们发现自身的优势,帮助他们重新树立信心,规划好人生。

2.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

中职院校要利用广播、校刊、校报、学校网站、微博、微信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礼仪、法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氛围。除此之外,中职院校还要举办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给学生更多展示才能的机会,并从中让学生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3.加强网络道德和心理教育,构建心理危机干预系统

随着网络的不断普及,中职生上网人数在不断增加。网络对中职学生来说是把双刃剑,所以中职院校要通过教育引导的方式,尽可能降低网络带给学生的消极影响,通过构建中职新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从心理上辅导和帮助中职新生,及时给予他们关心,慢慢地感化他们,让他们避开网络游戏等不良干扰,不断改变和完善自己。

4.营造良好的班风学风,促进中职新生的健康成长

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篇6

关键词:中职生;音乐教育;心理特征;音乐心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0

正文:

一、职业中学学生心理特征及音乐学习的特点

一般而言,职业中学学生(以下简称为中职生)的心理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和同年龄阶段的高中生一样。他们思维能力发展很迅速,但社会经验不足,对各种抽象的原则的理解还不成熟;自我评价开始从具体评价转向抽象评价;情绪常处于无名烦恼中,经常激动,不能理智的控制;自身行为都伴有情绪色彩,并对他人态度或行动中的情绪意义往往会进行过度的解读;渴望独立自主,甚至赢急于谋求而采取极端的行为;对同性朋友,容易结成毫不保留的友谊;对于异往兴趣增大,性别意识对性格的影响大大增强。

但我们要注意到中职生还具有以下几个独特的心理特征:

(1)进入职业中学之后,中职生的独立意识较同龄高中生有很大提高,要求社会承认的欲望更加强烈。然而由于社会经验、心理特征,特别是经济上的非独立性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限制,中职生要处理好复杂实际问题还需依靠家庭和学校的帮助,以至于他们彻底独立的想法往往无法付诸行动。

(2)中职生一方面对自己的未来期望很高,但由于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很不成熟,往往无法正确认识、对待现实中遭受的挫折和现实社会的阴暗面。另一方面,部分中职生受社会影响很深,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带入校园,造成的负面影响较大。各种矛盾冲突都可能在情绪冲突中得到极为强烈的反映。

(3)中职生虽然没有高中生的升学压力,但却更早的面临就业压力,加之其生理、心理都处于发生巨大转变的关键时期,因此,中职生就读时经常会出现学习时自己对成绩的期望与具体情况的冲突,职业选择时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以及个体追求"理想"的行为与实际效果的冲突等实际问题,影响心理健康。

总之,中职生正处于斯普兰格(e.Spranger)所谓的"疾风怒涛"期,即青少年的心理断乳期。这意味着个人开始切断与父母心理上联系的"脐带",建立自己独立的心理世界。这个时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也是最易产生逆反、对抗心理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种种矛盾冲突交织在一起,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上述中职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学习音乐的特点:基本上都具备音乐的爱好,但大部分对乐理知识了解不多且无意进行系统的学习,学习时更注重音乐的愉悦性;唱歌时相对于集体大合唱,更喜欢单独哼唱或两三个人的小团体合唱;喜欢的音乐以歌曲为主尤其是流行歌曲,追求时尚,对各种类型的音乐都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但对政治、道德等抽象概念意味较强的歌曲经常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忽略。

二、把握学生心理,做好音乐教育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职业中学设置的各门学科中,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那么,怎样上好职中音乐课呢?这就要靠音乐教师根据中职生音乐学习的特点,在教学时充分唤醒学生的音乐感觉,提高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进一步影响学生的审美修养水平,并以此达到提升自我素质的目的。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容易激发和调动个人情感的,在实践教学中,情感体验是可以获得和培养的。现在职业高中音乐欣赏课目前在课程安排上具有课时少,内容多的情况,因此情感体验式的教学方法就更为重要,教师可以通过情感的体验使中职生更自然、更深入、更广泛的接受音乐艺术的教育和培养。具体而言,教师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需要注意到,情感的表现可以体现在古典音乐中,也可体现在流行音乐中。在具体的音乐选择中,教师要注意与时代相结合,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获得情感体验。学生们平日接触最多的还是通俗音乐,对于此种情况,教师可以给学生们听一些流行音乐,使学生的音乐情感得以自由的发挥。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打破学生对音乐的神秘感,使学生感到能听得懂音乐。然后尝试让学生听出音乐作品的风格,使用的乐器等,调动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于中职生而言,情绪发展占据了心理发展的重要部分,其情绪一般都具有充满活力,有热情,重感情等特点,这些我们在选择音乐进行教学时也需要考虑。

(2)由于中职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而且他们大部分在初中时学业上受到的挫折较多,因此对他人的看法、意见更为敏感。相当他们喜欢唱歌,但由于不够自信,不敢当众唱歌,表现的极其紧张、害怕;或者唱歌时面无表情,声音无力,象在背书;甚至还会因认为当众唱歌会很丢脸而对唱歌表现出厌恶的情绪。因此,在进行音乐教育时,教师尤其要注意帮助学生树立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增强学生的信心。心理学认为,"人类进行各种有意识的心理活动或外在行为,都必须依赖自己已有的心理资源。"所以,要刺激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心理,首先,作为音乐教师自身必须具备较强音乐专业能力、技能,使学生对老师有一种敬仰之情。其次,在进行教学时,一方面教师的精神状态要积极向上,这是基础;另一方面,也要时刻注意诱导学生的积极情绪。只有音乐教师增进了学生音乐学习的积极体验,才能刺激学生的积极心理,达到音乐学习的最佳效果。

(3)在职业中学,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有三:一是提高音乐欣赏水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二是学会选择适当的音乐,增强专业学习效果;三是通过音乐学习增强进入社会后的交流能力。因此,职中的音乐教育较学习音乐知识本身而言,更注重于通过欣赏音乐达到其他辅的效果。因此,要搞好音乐教育,还要从课内外多种形式启迪学生的音乐感觉,引导学生对所知音乐加以应用。譬如在课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将自己喜欢的音乐集中在一起,并说明自己喜欢的原因,做成一个个性化的音乐专题。这样从学生自身出发,增加了学生体验音乐的亲身实践经验。与此同时,教师还应促进学生了解如何利用音乐稳定情绪,增强自信;如何利用音乐刺激灵感,提高专业学习效率;如何利用音乐改善个人性格,加深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在此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意尽可能的区分学生个体的不同性格特性,尊重他们的个人爱好和选择,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和引导,避免"千人一方"、"扬此抑彼"。这就要求教师应能了解并应用一定程度的心理学知识,这是十分重要的。

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篇7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职业教育;职业定位;差异化;扎根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219(2017)17-0075-05

当前,酒店业依然是人力资源密集型产业。虽然有政府的大力推动与行业的热切期盼,但酒店行业“用人荒”现象屡见不鲜。现有研究认为,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在酒店行业就业的意愿极低[1][2][3][4]原因包括四类:一是酒店方面,诸如劳动时间、工资福利、职业声望、发展前景等;二是学校方面,校风校训、所培B学生的素质、理论知识与实践需求衔接、管理手段等;三是学生方面,职业认同度、职业期望、家庭因素、感情因素等;四是社会环境,包括人口红利变化、行业声誉、经济收入等。已有研究多是笼统的定性或者定量描述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行业就业意愿低,而本文拟在同样条件下从学生职业定位存在差异化的角度进行研究。

一、研究设计

(一)利用扎根理论进行探索性研究

根据马丁?登斯库姆(2011)的总结,扎根理论作为社会小规模质性研究被广泛认可[5]。扎根理论研究源自于格拉泽(BarneyGlaser)和施特劳斯(anselmStrauss),该方法强调实地研究的重要性,强调任何解释都要与“现实世界”实际情形非常贴近,强调研究者应把工作参与作为基础,并且要贯穿整个过程。由于扎根理论着重于在新领域进行探索性研究,所以其可以借鉴的文献有限,这就需要研究者利用各种可能的材料,如访谈、会议记录、实地观察、朋友评价等作为研究数据[6]。

需要指出,比较贯穿于扎根理论研究的全程,扎根理论形成源于分析过程中数据对数据、概念对概念或范畴对范畴的比较,通过比较显示出其特征,即获得数据后立即进行数据分析和编码,从中产生新的概念和范畴,并与已经形成的概念、范畴或关系进行比较,据此进行新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工作。

(二)利用学生实习阶段作为研究情境

当前酒店实习生的出现有效地缓解企业员工流失率高的尴尬局面,对于实习生自身而言,实习过程能帮助他们尽快地获得专业技能。越来越多的酒店开始转变“实习生是临时工”的观念,更多地把实习阶段作为早期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重要人力资源管理途径,实习生往往通过应聘、选拔、培训并最终进入酒店岗位。

个体的职业生涯通常包括幻想期、兴趣期、尝试期、实现期,学生在酒店实习可以看作典型的尝试期,如果个人职业兴趣能够在实习期间得到实现,那么该学生在毕业后进入酒店行业工作的可能性非常大,要是在此期间非常排斥该行业,那么该学生毕业后很可能会直接离开酒店行业。

(三)酒店与学校的良好合作关系是研究保障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自1991年建校以来致力于培养旅游技能型人才,其中酒店管理专业最初是唯一设置专业。发展至今,酒店管理专业已成为山东省特色专业,在全国20所旅游高职高专院校核心专业竞争力排名中位列第一,这也充分说明该专业在全国酒店管理人才培养中的领先地位。

山东大厦坐落于济南市区,是集住宿、餐饮、会议、展览及康乐为一体的五星级旅游饭店,建筑主体由客房楼、会议中心和山东会堂三部分构成,年营业收入处于山东省内旅游饭店业旗舰位置,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高星级饭店管理和经营的优秀代表。山东旅游职业学院与山东大厦的合作由来已久,已经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这种良好合作是研究顺利推行的保障和基础。山东大厦已经建立规范的实习生遴选、培训、督导等系列规章制度,可以实现对实习生的规范培养。

(四)研究执行者是实习学生的带队教师

学校的学生通常在第三学年外出实习,本研究负责人同时兼任学校委派的山东大厦实习生导师,负责该校实习学生的协调与安排,这为本研究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也为项目实施提供了便利,从而充分保障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过程中可以协调和组织相关力量,运用各种方式记录学生的职业表现,包括面谈、电话、酒店反馈、观察、电子媒体等,持续监测学生的职业表现。

概括而言,这样的研究设计也可以说是顺应事实发展而展开的伴随研究,采用扎根研究就是要探索在同样条件下职业定位差异化个体的实际表现,此处所述同样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样本个体的职业教育经历类似,在相同院校所接受的课程、学制、规章制度等是同样的;二是在同样的实习机构所面临的经济报酬、规章制度、劳动保障、管理水平等是类似的。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研究者所面临的是教育界的普通现象,教育现象具有情境性、独特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只要在教育伦理许可的范围内,我国的教育领域有很多特殊的问题需要探讨,因此本研究要选择适合的研究路径。

二、数据记录与研究结果

(一)入职培训期间完成职业定位测试

职业锚理论在职业生涯规划领域具有显著地位,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埃德加?H?施恩(edgar.H.Schein)教授领衔开发的,其测试结果可以指导个体的职业定位。职业锚是指当一个人不得不做出选择时,无论如何都不会放弃的职业中的那种至关重要的东西或价值观。其实际就是人们选择和发展自己的职业时所围绕的中心,是个体自我意向的习得部分。个人进入早期工作情境后,由习得的实际工作经验所决定,与在经验中自省的动机、价值观、才干相符合,达到自我满足和补偿的稳定职业定位。职业锚强调个人能力、动机和价值观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整合[7]。在以上三类职业表现中,以本次研究为例,全体实习学生中约2/3具有积极心态,具有嫌弃心态的学生是少数,有消极心态抵制实习的学生超过总人数的1/5,需要指出的是,在实习期间离职的学生中具有消极心态的学生占据多数。

2.职业定位的分类

根据职业锚理论测试结果,该测试需要个体独立完成,总共52道题目,在所有13项相对独立的职业倾向中选择得分最高的前三项,组合后基本概括被测试者的职业定位。根据研究观察和对比遴选,以及扎根理论在饱和状态下进行属性分类的方法,本研究将职业定位概括为以下两类:一是与酒店行业特征相匹配的职业定位,该类属性的典型职业倾向包括社会交际、人际关系、管理,具有这其中三项或者主导性两项倾向的个体与酒店工作特征是相适应的。二是与酒店行业特征不匹配的职业定位,该类属性的典型职业倾向包括舒适、独立感、经济报酬,具有这其中三项或者主导性两项倾向的个体与酒店工作特征是难以适应的。

3.职业定位与职业表现的高度吻合

研究发现,那些具有与酒店行业特征相匹配的职业定位的个体其职业表现往往很优秀,那些具有与酒店行业特征不匹配的职业定位的个体很快就离职了。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作为实习带队老师与酒店人力资源部保持密切沟通,这样的高度吻合得到酒店人力资源部门的认可。

4.扎根理论抽样

在同样条件下,那些具有与酒店行业特征不匹配职业定位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更易离职。如前所述,这里“同样条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职业教育经历类似,在相同院校所接受的课程、学制、规章制度等是同样的;二是在同样的实习机构所面临的经济报酬、规章制度、劳动保障、管理水平等是极度类似的。

三、讨论与分析

(一)员工离职的心理学因素分析

基于研究的范围,研究样本群体是在山东大厦实习,其学籍隶属关系依然是在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学生自主选择实习合作酒店,参与酒店实习是学院规定的学分组成来源,也是学生毕业的前提条件,这样的制度设计是希望所有的学生能够参与酒店实习。即使是在这样的规定条件下,依然有实习学生中途退出实习、离职。如前文所述,在同样条件下,那些具有与酒店行业特征不匹配职业定位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更易离职。

从心理学方面分析,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已经形成自身职业定位,参与酒店实习是将自身期望的职业定位与现实进行比较的过程,学生个体可以进行持续判断比较。实习员工在经过一段时间比较后,若认为现实高于或符合自身职业定位,则会产生快乐、满意的情绪,具有积极情绪的实习生会认真工作,顺利融入酒店大集体,极有可能成为酒店正式员工;若与现实不符,实习则会产生沮丧、失望、不屑、鄙视等不满意的情绪,产生不满意情绪的实习生会对工作日渐不满,若得不到良好的沟通会导致离职行为。当然,这里的离职包括“嫌弃心态”和“消极心态”,就不再赘述。

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根据扎根理论得出,在同样条件下,那些具有与酒店行业特征不匹配职业定位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更易离职,但是离职的学生并非全部是具有与酒店行业特征不匹配职业定位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进一步说,有些学生离职是因为家庭因素或者其他因素。

(二)研究结论对学生的启示

在对那些具有与酒店行业特征不匹配职业定位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深入了解后发现,导致不匹配的原因并非突然形成,而是在更长时间段内形成的,只是在实习期间的压力影响下,因现实环境与期望值的不符,最终中断实习、退出、离职,按照正常的思维逻辑和事情发展规律,该类属学生以后不会在酒店行业工作。包括那些因为父母压力而忍耐实习的学生,其多数会考虑在毕业后转行。对于该类属学生而言,其自身在这个过程中是很痛苦的,自身的痛苦还会传递到家庭和身边人,用消极方式抵制实习,最终退出。这段无果而终的学习经历无疑是失败的,通常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印象。

对那些具有与酒店行业特征匹配职业定位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则是另外一番天地,其本身职业定位与酒店行业需求吻合,在实习后很快融入队伍,积极的工作表现还会加快这个融入过程,在毕业实习后很可能转成为正式职工,该类属学生的学习、实习、工作经历都较顺利。

所以本研究对准备报考和正在学习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提出意见,通过技术手段测试、包括自我评价后,若是认为自身职业定位不符合酒店行业特征就不要报考,或者寻求机会转换学习专业,寻找适合自身职业定位的学习方向。

(三)研究结论对学校和酒店的启示

对于学校而言,从招生入学开始到毕业三年时间,会按照专业培养方案逐步推进培养计划,希望通过系统训练可以培养适合酒店业发展的合格人才。通过本研究可以发现,对于具有与酒店行业特征不匹配职业定位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因其自身职业定位差异而无法成长为酒店业人才,这对学校培养而言是一种无效工作。

这样的情形对酒店同样存在,在经过初选、面试、培训、分岗后进入工作岗位,酒店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在实际情况中具有与酒店行业特征不匹配职业定位的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并不满意,工作不认真,难以实现人力资源的价值,还会对工作氛围带来负面情绪,通常在很短时间内退出、离职,这样的结果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的成本,对此类学生的录用也是一种无效工作。

所以,对于学校和酒店而言,建议要有甄别地选择适合的学生就读酒店管理专业,或者说要建立一定的遴选机制,将那些具有与酒店行业特征匹配职业定位的学生充实到行业中来。

参考文献

[1]郭倩倩.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与对策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469-472.

[2]曾磊,谷冠鹏,张健英,等.旅游专业学生酒店职业认知与就业意愿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3):276-280.

[3]严亦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酒店留职意愿研究―以福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3):128-130.

[4]adkinsCL.previousworkexperienceandorganizationalsocialization[J].academyofmanagementJournal,1995(3):839-859.

[5][英]登斯库姆(Denscombe,m.),著.怎样做好一项研究――小规模社会研究指南(第3版)[m].陶保平,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08,73-89.

[6][英]卡麦兹(Charmaz,K.),著.建构扎根理论:质性研究实践指南[m].边国英,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7]杨楠.运用职业锚理论规划辅导员职业生涯[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2(5):75-79.

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篇8

一、胜任力和胜任力模型

(一)胜任力的概念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教授经过大量研究,于1973年发表了题为《测量胜任力而非智力》的文章,为胜任力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胜任力的定义,是以绩效标准为参照,认为胜任力是形成个人绩效的深层原因,并且不排斥个人的潜在特性或行为,将胜任力作为特质和行为的不同面的组合。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胜任力的表现,胜任力是其中稳定、可描述、能预测高绩效的那部分行为。所以,“胜任力”可以定义为:在实际情景中能预测并能成功解决问题的因素和特质;即个体所具备的、能够以之在某个或某些具体职位上取得最优绩效表现的内在的稳定特征或特点。

(二)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competencymodel)是对组织或企业中的某一个职位,依据其职责要求所提出的,为完成本职责而需要的能力支持要素的集中表示,是担任某一特定的任务角色需要具备的胜任特征的总和,是针对特定职位表现要求组合起来的一组胜任特征。成功的胜任力模型可以在多种人力资源领域应用并发挥作用,可用作人员选拔、绩效评估、职业发展及其他方面,也是驱动组织变革的有效工具。目前提出的胜任力理论模型主要有冰山模型(icebergcompetencymodel)和洋葱模型(onioncompetencymodel)。

1、冰山模型

图1冰山模型

胜任力的冰山模型(图1)主张有五种类型的胜任力:动机(motives)、特质(traits)、自我概念特征(self-conceptcharacteristics)、知识(knowledge)和技能(skills)。按照冰山模型,知识和技能是水面上看得见的部分,容易培养和改变;而特质和动机潜藏在水面下,不易触及和改变。

2、洋葱模型

图2洋葱模型

洋葱模型(图2)描述的胜任力特征是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最表层的胜任力是知识和技巧,比较容易发展;而核心的胜任力是特质和动机,则相对不易发展。

二、构建档案工作者胜任力模型

(一)表面胜任特征:知识和技能

胜任力模型所指的胜任特征,是能将某一工作中成就卓越与成就一般的人区别开来的深层特征。知识和技能是胜任力模型中的表面胜任特征,也是完成具体工作任务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与性格特质等核心胜任特征相比,知识和技能更容易通过学习和培训获得改善。档案工作者完成工作任务需要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包括:

1、与机构整体业务工作有关的知识

档案工作具有服务属性,其最终目的是为中心工作服务。档案管理活动的客体是在本机构各项工作中形成的档案,服务对象是本机构和社会各界需要利用档案信息的利用者,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应该了解档案形成者的机构设置、工作规律、工作流程、日常管理等背景知识,对本机构的整体业务工作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成为复合型人才,才能真正胜任档案工作。

2、档案管理的专业知识、技能

档案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工作。档案工作者要具备档案专业基础知识,例如文书学、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保护技术学、中外档案史等基本知识,熟练掌握档案收集、整理、保管、利用等各个环节的各种业务规范和专业技能。同时,档案工作者还要熟练掌握档案专业法律法规,能够把政策法规和档案专业基本知识以及其他专业知识灵活运用于档案工作实际,这样才能熟练完成档案业务工作,取得较好的工作业绩。

3、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外语知识和应用现代化手段的管理能力

21世纪,手工的、经验型的、封闭式的传统档案工作方式逐渐被自动化的、科学的、开放的现代档案管理方式所取代,数字化设备、影像和信息的管理需要过硬的计算机操作技术和应用技术。这就要求档案人员掌握计算机系统和网络知识。我国加入wto后,对外交流更加频繁,档案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外文材料,如外事档案、进口设备档案等,外语技能显得更加重要。

4、其他与档案工作相关的知识技能

档案工作者除了掌握档案学基本知识以外,还要掌握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工作相近的其他专业知识和技能,例如组织文字材料的写作能力、历史知识、古汉语知识、档案宣传和展览等知识;档案行政管理人员还应该掌握一定的领导学、管理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等知识;档案编辑出版工作人员应该掌握新闻学、编辑学、出版学等方面的知识。档案工作者只有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才能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完成档案工作任务,推动档案事业的发展。

(二)核心胜任特征:特质和动机

根据冰山模型和洋葱模型,特质和动机是构成胜任力模型的最核心胜任特征,对胜任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档案工作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特质和动机,才能较好的胜任档案工作?

1、稳定的心理特质

档案工作是一项管理性、政治性工作,在整个工作体系中处于为各项中心工作提供凭证和参考依据的从属地位,而不是主导地位;并且由于档案工作的专业性特点,其工作意义和成就不容易被大多数人理解和认可。因此档案工作者在工作中容易产生消极压抑的情绪,影响工作能力的正常发挥,阻碍工作发展。所以,档案工作者要具备稳定协调的心理特质,性情恬静、心态平和,能够调节焦虑、压抑等负面情绪,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享受平凡工作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2、外倾的性格特质

传统意义上的档案工作主要是档案整理和管理等静态工作,要求档案工作者具备的性格特质是甘于寂寞、默默奉献等;但是随着档案工作的发展和社会档案意识的提高,档案工作的服务性、社会逐渐强化,档案工作者在日常的档案收集整理工作中需要与本机关各个部门沟通,监督指导档案工作的开展;在档案利用服务工作中,要与利用者形成良好沟通,了解利用需求,成为利用者与馆室藏档案之间的有效桥梁。所以档案人员需要具备更强的沟通和协调等外倾性能力,才能充分利用完成工作所需要的资源,更好地胜任工作。

3、较高的道德水准

档案工作者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是胜任档案工作需要的重要特质。档案工作者所管理的档案信息内容涉及国家机密和公民个人隐私,档案工作者必须以较高的道德水准担负起国家和社会给予的特殊信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国际档案理事会于1996年通过的《档案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档案工作者应该具备忠于职守、爱岗敬业;遵纪守法,严守机密;博学求进,公正服务的职业道德。档案工作者必须将档案职业道德内化为内心的情感和信念,并以此指导档案工作实践,才能较好的履行职业使命。

4、较强的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即一种高标准要求自己取得活动成功的动机。档案工作者需要有较强的成就动机,具备对社会和历史负责的职业责任感和荣誉感,以维护人类社会历史记忆的真实性、可靠性与连续性为最终目标,才能自发地积极地投入工作,控制自己,尽量不受外界环境影响,克服工作中的种种困难和障碍,取得优良的业绩。

三、档案工作者胜任力模型的应用领域

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社会信息公开意识极大强化,人们对档案信息的需求以及获取方式都在发生重大变化,然而档案部门相对封闭的管理方式和传统的人力资源配置使这一职业缺乏内在的应对机制。档案职业主体构成素质不容乐观,档案职业边缘化日益加剧。在这样的背景下,档案工作者胜任力模型在实践中的应用对实施档案职业准入控制、优化档案人力资源配置、促进档案事业发展尤为重要。

(一)核心胜任特征——人员选拔的条件依据

目前我国档案职业发展存在诸多问题,档案职业缺少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是一个重要原因。根据冰山模型,知识和技能浮在水面上,容易培养和改变,而特质和动机等人格特质潜藏在水面下,不易触及和改变。人事部门在进行档案工作人员测试和选拔时,应按照胜任力模型考查考生的性格和心理等潜在特质,筛选具备档案工作核心胜任特征的人员。这样,既能保证工作者发挥自身优势,出色完成工作任务,创造良好工作业绩,又能使档案部门获得真正需要的人才,保障档案事业持续稳定发展。

(二)表面胜任特征——在职培训的针对性蓝本

胜任力模型中的表面胜任特征——知识和技能是可以通过培训改善和提高的。档案工作者胜任力模型是制订科学、合理的档案专业教育培训规划的依据和信息源。档案培训机构可以根据胜任力模型中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合理规划培训课程,积极探索教学模式,制订培训与考核计划,使从事档案工作职位的人员具备工作所需要的职业核心技能,并且不断接受档案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了解档案界的研究动态、档案工作的发展趋势及现代科技在档案工作中的运用,提高档案工作者的职业胜任力。

(三)自我能力开发的指示器

自我能力开发,是指人才个体从相关岗位对能力素质的实际要求出发,对自身能力素质进行的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拓展、提升和整合。它主要是个人行为,包括个人的学习、研究、观察、实践等多种可以促进能力素质提高的活动,终身学习的能力是自身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在精确完善的胜任力模型基础上,档案工作者才能通过制订个人的学习和发展计划,切实提高职业竞争力,使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更适应现代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四)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档案工作者胜任力模型能够帮助档案工作者深刻理解档案工作需要的能力与特质,在真正了解自己的基础上,进一步详细估量内、外环境的优势和限制,在“衡外情,量己力”的情形下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档案工作者胜任力模型能够提供档案工作者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特质的结构模型,为档案部门选人、用人、育人、留人、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供科学系统的理论和操作依据,也为档案工作者的自我能力开发和职业规划提供参

考,实现档案工作者个人职业生涯与国家档案事业发展的双赢。

参考文献:

1、仲理峰、时勘:《胜任特征研究的新进展》,《南开管理评论》,2003年第2期:4-8。

2、冯明:《对工作情景中人的胜任力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年第23卷第8期:22-26,31。

3、徐建平:《教师胜任力模型与测评研究》(博士论文)。

4、韩梅:《新形势下档案人员应具备的素质》,《黑龙江档案》,2006年第4期。

5、王海燕:《谈谈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档案学通讯》,2001年第1期:50-53。

6、胡鸿杰:《中国档案职业的形成与确立》,《档案学通讯》,2006年第1期。

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篇9

关键词:高职学生;90后;心理特征;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5-0064-02

一、高职学生90后群体的心理特征分析

目前的高职学生都是90后。90后的学生个性张扬,对新事物具有很强的感知力,同时,他们的心理特征更加的多元化,例如:耐挫能力较弱、思想以及价值观尚不成熟等。正是因为90后张扬的个性、过分的依赖和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部分90后在人际交往、学习生活中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职学生90后群体不同人际关系下的心理特征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不同年龄、生活阅历和兴趣爱好的人集合在一起,所以,在大学期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大学生自身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然而调查显示,有近一半的大学新生认为大学人际交往存在问题。1.高职学生90后群体在寝室关系中的心理特征。进入大学,宿舍成为了主要的生活区,大学生活需要自理,而对于那些长期依赖父母的同学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大学寝室的成员,往往来自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由于人际关系较中学更为复杂,沟通和交流中容易引发各种误会和矛盾。2.高职学生90后群体在恋爱关系中的心理特征。恋爱关系的处理对大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中学生进入高职院校以后,学业负担相比中学时期要轻,有更多的业余时间和私人空间,加上生理方面的成熟,他们对于获得亲密关系的愿望更加强烈,但在他们中间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是在游戏式的恋爱,出发点常常是错误或者扭曲的。另外还有一些学生受到单相思的困扰,或者因为错误的恋爱心态做出极端的行为,错误地理解了恋爱的本质。3.高职学生90后群体在师生关系中的心理特征。在学校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是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最主要的关系之一。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部分90后高职学生会有上课迟到、早退、不认真听讲的情况,也有的学生缺乏自主、自理的能力,还有的甚至因为不满学校和老师所限制的各种条规而故意抵触老师。面对这种种情况,老师在引导学生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综合上述几点,可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素质、处理好人际交往的问题成为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

(二)网络虚拟环境下的高职学生90后群体的特征

1.网络的开放性。信息化的今天,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便利。网络传递信息快、容纳量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和交际圈,连上网络就可以连接全世界,这对学生来说无疑是最大的诱惑。

2.不可知性。网络对于一部分学生来讲占据了他们业余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他们每天花在电脑上的时间都在增加,对网络产生了极度的迷恋,严重的可导致网络成瘾。

3.虚拟性。在网络的世界里,他们只有单调的键盘、枯燥的文字,无形之中减少了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更有人甚至害怕与人面对面的接触和交流,容易产生情感和沟通障碍。为此,高校首先要完善学校网络道德规范体系,巧妙地运用网络引导和规范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三)高职学生90后群体中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

1.新生群体。大部分新生在刚入校时都会有些不适应。大学是中学生们向往的地方,他们认为在这里可以自由恋爱、疯狂游戏,做任何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都不会受到学校和家长的束缚。然而当他们真正踏入大学的时候才发现梦想与现实的落差,难免有一部分学生难以顺利地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因此,在新生入学时,我们便要做好引导工作。

2.应届毕业生群体。应届毕业生也是大学生中产生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之一,许多大学生对于择业的期望相当高,但是选择的职业与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岗位存在差距。因此,他们认为现在的社会工作太难找了,消极的心理和焦虑的思想使他们变得忧郁和脆弱,担心就业的压力使他们没有勇气去面对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所以,我们老师必须加强对他们的思想疏导。

3.贫困生群体。贫困生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容易背负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网上有调查结果显示,贫困学生在问卷中提到:“我觉得我和周围的同学是两个世界的人。”是贫困造成了他们的心理问题,面对这类人群,我们除了要提供物质方面的援助,更要小心呵护他们敏感的心灵,引导他们做个积极向上的人。

4.身体残疾者群体。由于身体的缺陷,大部分有残疾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有的非常自卑,更有甚者在抑郁的边缘。社会上也有不少有本领的残疾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例子,这更加大了他们的精神压力,对于这部分人群我们更要加强关注,提高生活、工作、心理等多方面的援助,让他们“阳光”地走向社会。

二、高职学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对高职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应该具有针对性,关注学生心理需求、理解学生的心理需要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重要而现实的问题。高职院校教育工作难度大,学校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变化掌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选择有利的教育工作模式,及时拓展教育内容体系,引导当代大学生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把学生培养成健康、有能力的社会人。

(一)加强心理教育健康的队伍建设,缓解因不同人际关系下产生的心理问题

1.加强辅导员的心理培训。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培养对于高职院校师资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把辅导员的培训和工作考核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能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建设提供保障。辅导员先要有良好的心理保健意识以及良好的心理调适能力,掌握心理调试方法,在维护好自己心理健康的前提下帮助困难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2.加强和完善心理委员、寝室长等学生干部工作机制。学生干部的培训工作是他们做好本职工作的关键,而高校的心理培训工作通常是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咨询中心的教师来承担。因此,应加强心理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另外,应注重培训内容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增强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注重培训形式的多样和生动性,使得心理委员、寝室长等学生干部发挥好他们在学生群体中的作用。

(二)正确利用网络的积极面,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

1.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为当今大学生提供了交际平台和信息来源,正确合理地运用网络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反之,不恰当地运用网络则会产生消极影响。那么如何运用网络的积极面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2.端正上网的目的。有调查显示,有64.5%的未成年人上网的目的是娱乐休闲,未成年人以学习或掌握知识、信息为目的的上网活动较少,只有13.5%的人表示通过上网扩大知识量,因此首先要端正学生的上网目的。

3.增强网上自我保护意识。现在的90后都热衷于网购,针对青少年网络犯罪也日益增多,我们应该帮助学生认识网络上的陷阱,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预防因网络运用不当导致的损失。

(三)学校针对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人群加强他们的心理教育健康

1.针对新生群体搞好入学教育工作、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成长成才的前提,关注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成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在第一时间开展新生入学适应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有针对性地对学习问题、生活适应、角色转变、择业就业等问题开展专题讲座,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并且安全地渡过择业适应期,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质,形成健全的人格。

2.对于贫困生和身体残疾者群体要充分发挥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学校应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大宣传心理咨询中心的力度,转变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误解,让更多的大学生遇到问题能主动来寻求帮助。心理咨询可以帮助学生疏导不良情绪,以正确的方式处理好个人的学习、情感和人际关系。

3.对于应届毕业生群体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建立强有力的自身社会支持系统。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来磨练将要毕业的学生,使他们体验到生活的艰辛、认识到社会的负责,锻炼他们并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尽早建立和发展一个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系统。在需要的时候给予心理支持,使大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自我,处理好人际交往、情感问题、学习网络和生活,确立积极的目标和生涯策略。通过参加社会活动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学习与交往。

总结: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塑造人的灵魂,教师除了让每一个学生具有高尚的品质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外,保证学生拥有健康的身心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了解高职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规律,并且有针对地提出对策,能较好地预防和缓解有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通过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各方努力,争取做到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将因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带来的伤害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潘如燕.浅谈高职教育与高职学生心理问题[J].科技信息,2008,(1).

中职学生的心理特征篇10

长期以来,中职教学将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作为教学重点开展,但是却忽视了体育教学开展的重要性。中职教学如果要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就必须重视体育教学的开展,因为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上非常重要的一环。体育运动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学生形成坚持不懈、勇于奋斗的道德品质,所以中职学校必须重视体育教学的开展。

一、素质教育内涵

从本质上来看,素质属于生理性名词范畴,它包含了大脑特征、神经系统特征、感觉感官特征和运动器官特征等多方面的内容,也就是说素质是是对先天性生理特征进行解剖的过程。素质是个体知识发展和心理活动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总的来说,素质一方面反应生理特点,另一方面体现思想品德内涵。

素质教育是对学生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智能智力、思想道德和自身技能进行综合性教育,使得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质都得到很大程度的保证。中专教育的办学宗旨定位在培养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层面上,其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和企业提供高素质、综合型的劳动力。中专体育教学应该具备开发学生脑筋、促进学生协调发展的作用,在提升学生身体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坚强的心理素养,引导学生在无形之中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质。中专体育教师应该认真分析体育教学内涵,在此基础上把握中专教育宗旨和学生身心特点,从心理、智能和品德等多个角度去实现素质教育目标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二、中专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一)提升体育教师综合素质

中专体育教师应该首先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为素质教育在体育课堂的落实奠定良好的基础。体育教师应该意识到体育教育和素质教育之间的紧密联系,这样才能在体育实际教学中针对性地开展素质教育,教师自身综合素养深度加深,才能给学生提供兼具深度和强度的素质教育。体育教师应该深入地研究心理学、教育学和生理学的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教训,牢牢地把握住体育教学特征,更新教学方法,转变教学模式。教师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能够给学生带来榜样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心智和道德取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制定行之有效的素质教育对策

中职体育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体育能力现状、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进行多角度分析,这样才能找到素质教育和体育教育融合的策略,也才能提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对策。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中职学生对素质教育的概念处于非常模糊的阶段,超过半数的中职生没有意识到体育教育的价值和意义,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在于中职学校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语文、数学、英语和相关的专业知识上,无暇兼顾学生的身体发展和心理状况。中职生来到学校学习最终是想要获得一份理想的工作,部分学校认为满足学生这方面的需求是最为紧迫的,但是却忽视了体育教学对学生身体、心理和素质的塑造作用,也没有意识到在中职教学阶段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职学生心智还不成熟,自控能力较差,在学习中普遍呈现出意志不坚定、适应社会环境能力差的特征,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不是想怎么解决问题,而是想方设法逃避责任。体育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此外学校还要促进体育运动课程的内外一体化,拓宽体育学分评测标准以学分鼓励和评定方式来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体育运动,使得学生能够在兴趣的激发下不断增强自身的体育行为。中职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体育教师应该抓住学生这方面的特征,提出针对性教学策略,寓教于乐,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体育教学。

(三)学校应与各类体育社团组织加强合作

在学校内部为学生提供合作和交流的机会,有助于体育教学中贯彻素质教育。为此,学校要积极地和社团组织合作,引导学生加入到体育活动之中来,将体育教学扩展到体育课堂之外,让学生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感受到体育运动的晕染。通过和社团组织合作,学生一方面可以强化课堂上所学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接触到以往学习和生活中没有接触过的体育运动项目。学校还可以通过一些鼓励措施来引导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的积极性。

(四)科学合理地开展素质教育

中职体育教学中涉及到的w育运动是多种多样的,各项体育运动的强度也是高低不一的。教师应该在课前首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学生的身心状况进行调研,考察每一项体育运动的技术难度和运动强度,有针对性地开展体育教学。教师自身也要了解每一项体育运动的特点,深度调研每一项体育运动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的影响。比如说在进行耐久跑体育运动项目的教学时,教师要深入地了解耐久所蕴含的含义,体会到这项体育运动本身所蕴含的枯燥性和单调性,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调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不断地注意力集中和意志提升,并对在这项体育运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生理反应进行事先预警,有效舒缓学生可能出现的紧张情绪。当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出现退缩、放弃和坚持不下去的情况时,教师要积极地对其引导,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上的引导性教育。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能忽视学生本身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总而言之,体育教学具有高度的教育价值,体育教学在中职院校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模式,和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学有着直接的练习,体育教学具有具体性和直接性,中专体育教师应该牢牢把握这一点,将素质教育融入其中,在体育运动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要选择合适的条件和空间进行素质教育,增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使得学生体会到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好处,这样才能在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同时引导学生成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推动学生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舒林.中专学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及改革思路[J].科技资讯,2014(18):165.

[2]杨永亮.浅谈现代中专体育教育[J].当代体育科技,2012(18):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