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儿童保健饮食十篇儿童保健饮食十篇

儿童保健饮食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0:22

儿童保健饮食篇1

关键词:儿童亚健康 临床症状 日常调理 饮食保健 成人帮助 

亚健康现象正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一个课题,尤其是儿童亚健康,由于关系到众多家庭的幸福,关系到儿童初学期的精神状态和学习效果,更为医学界和众多有识之士的关注。由于儿童无法象成人那样具有身体不适的敏感性,更无法如成人般坚持锻炼和饮食保健,因此必须依靠家长来帮助、支持儿童进行有效的日常调理和饮食保健。 

 

一、儿童亚健康的常见现象及起因 

 

(一)肥胖,运动迟缓。儿童肥胖首先可能是由于遗传方面的原因,据调查统计(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烹饪系2006年在全省范围发放调查表反馈结果)一般如果父母都肥胖,子女的肥胖几率会达到70%,如果父母有一方肥胖,子女肥胖的几率达到50%。但更多是因为吃喝太多无规律,尤其是甜食、饮料及一些高热量食品摄入太多,加上平时缺乏运动,导致反应迟缓,身体肥胖。当然也会有一些其他的因素,例如一些儿童激素分泌不正常或激素类药物使用过量,或荷尔蒙分泌异常等都可以导致肥胖,但已属于病理学范畴,不属于亚健康的研究范围。 

(二)缺钙,发黄矮小。很多孩子出现头发色泽枯黄,无光泽,给人一种营养不良的感觉;有的孩子则夜间磨牙现象严重,甚至出现比同龄孩子身材矮小的现象,这些都是儿童缺钙的典型表现。儿童缺钙的原因也很多,有的是因为钙源不足出现钙缺乏;有的则是因为儿童钙吸收能力很低,虽然家长注意给予补钙,但效果甚微;但更多的是因为很多儿童有厌食、偏食的习惯,由于体内缺乏维生素D,导致钙吸收不足。 

(三)缺铁,儿童贫血。儿童贫血现象已经越来越为儿童保健专家的关注,很多儿童都有轻微的贫血,但由于其症状不明显,很难引起年轻父母的注意,其实儿童亚健康这时候已经出现。儿童贫血的重要原因就是铁摄入不足,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缺铁性贫血。儿童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也大多由于儿童偏食引起。 

(四)缺锌,儿童多动症。儿童多动症一般多在上幼儿园时期被家长或老师发现,这类儿童多烦躁好动,喜欢做小动作,注意力难以长时间地集中,喜欢咬手或铅笔。儿童多动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经许多专家研究证实,缺锌是导致儿童多动症的原因之一;严重缺锌,甚至导致儿童性发育迟缓。 

(五)缺碘,影响儿童智力发育。当前,人们对碘缺乏与否的评判标准就是看有无甲状腺肿大的现象。其实真正到了甲状腺肿大的程度,那就不是亚健康的问题,而是出现了具体的病症,需要到医院治疗了。儿童缺碘的初始症状是智力发展缓慢,这对学习压力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的儿童来说,无疑影响很大。 

 

二、儿童亚健康的日常调理 

 

(一)提倡平衡膳食。平衡膳食,就是饮食要荤素搭配,食物多样化,保证蛋白质供给,同时维生素摄入充足,适当补充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不是说某种营养素的供给越多越好,只有各种营养素之间供给数量和比例符合人体的需要,才更有利于人体的吸收利用。要做到膳食平衡的最有效途径就是杂食化、宽食谱。人类就是杂食类动物,只有广泛摄取各类食物,才能保证各种营养素的全面、平衡摄入。对儿童来说,不偏食、过食,能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必须有家长的参与,采用引导方法和激励机制循序渐进地促进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预防儿童肥胖或营养不良。

(二)坚持体育运动。每天坚持适当的体育运动,有助于儿童消化,促进儿童食欲,帮助消耗多余热量,预防肥胖。要求孩子养成运动只是指令性地布置任务是不行的,家长要积极配合,和孩子一起坚持锻炼;或者干脆将孩子送到一些运动机构如舞蹈学习班、武术学习班等等,不一定要求孩子在某方面有所造诣,但至少可以保证每日的运动量,可以保证孩子身体健康。 

(三)养成科学的作息习惯。事实证明,科学的作息习惯影响身体健康状况,儿童身材矮小与睡眠不足有一定关系。专家指出,儿童尤其应该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督促儿童每晚十点以前上床休息,早晨八点前起床,生活习惯科学有规律,能有效预防儿童亚健康。 

(四)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平时要勤剪指甲、勤洗头,饭前便后养成洗手的习惯;不吃不卫生的东西,尤其是包装不规范、卫生不合格的零食;每天两次坚持刷牙,并保证刷牙质量,学会科学的刷牙方法,保证牙齿健康;保持卧室空气流通,定期进行空气清新,保证呼吸道健康。 

(五)经常户外日光浴。儿童由于是生产发育的关键时期,应该经常进行户外活动,多呼吸新鲜空气;并适当晒晒日光浴,一方面杀死儿童身体表面的病源性微生物,更有利于孩子对营养素的吸收。实验证明,儿童经常晒日光浴,有利于维生素D和钙的吸收。 

 

三、儿童亚健康的饮食保健 

 

(一)保证供给充足的蛋白质。蛋白质是人体重要的组成成分之一,是人体一切组织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可以参与人体抗体的形成,提高人体的免疫能力。蛋白质主要来源于蛋类、乳类、动物性原料的肌肉组织以及禽类、鱼类等,另外大豆中也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由于儿童对大豆制品的喜好程度不一,因此在尽量提倡补充大豆蛋白的同时,必须保证动物蛋白的充足供应。建议每个儿童每天坚持喝一杯牛奶、一个鸡蛋,同时注意动物内脏和水产品的供应。 

(二)保证供给足够的热能。由于儿童期正是身体生长的关键时期,同时由于儿童天性好动,热能消耗量比较大,因此应该注意补充充足的热能性营养素如碳水化合物、脂肪等。但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孩子的饮食结构明显出现“三高”的已经越来越多,因此建议严格控制脂肪的摄入量,并注意保证每日的运动量,以防止儿童肥胖。建议儿童每日保证粮食的摄入量,尤其提倡粗粮、杂粮饮食。 

儿童保健饮食篇2

关键词:儿童饮食行为健康影响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442-02

儿童的营养和健康状况是社会和家庭关注的焦点,也是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为了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儿童必须每天从膳食中获取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如果儿童膳食中的营养物质供给不足或比例失衡,均会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儿童期营养不良不仅影响体格发育和健康状况,更重要的是影响智力发育、学习能力和成年后的劳动效率。

1儿童饮食行为对营养状况的影响

饮食行为问题在学龄前儿童中普遍存在,大多数儿童可伴随着正常的体格发育,但也存在着体重不理想等问题。研究发现不同的饮食行为对儿童营养状况有不同的影响,一方面可能使儿童营养过剩,发生超重甚至肥胖,另一方面也可能导致儿童营养不良,发生体重过轻、生长迟缓或消瘦。饮食行为的过程是通过进食完成的,进食行为直接影响儿童的营养状况和健康。以下是对儿童进食行为的调查和相应的营养状况。

1.1进食方式。调查发现半数幼儿存在“被喂着吃”的现象,其中,6.9%是完全喂着吃,44.4%是自己吃一部分喂着吃一部分,进餐一般自己吃的幼儿只有48.75%,随着年龄增长,自己吃的幼儿增多,小班的幼儿只有17.9%的幼儿自己吃,大班的幼儿达到77.9%,但大班仍有20.5%的幼儿自己吃一部分喂着吃一部分,1.6%的完全喂着吃。儿童通常在2岁就可以学会自己吃饭,如果父母总是不放心,担心不好好吃饭而喂儿童,那么儿童就很难学会自己吃饭。

当儿童不进餐或者不想吃某种食物时,父母通常会采取一些措施,30.5%的父母顺其自然,59.3%的父母反复告诉儿童这种食物的好处,57.5%的父母会耐心哄着孩子吃,30.2%的父母给予奖励,18.5%的和其他儿童比较,9.1%的强迫吃,3.4%的吓唬,餐桌上的饮食教育往往很难起到促进儿童食欲的效果。

无论是反复强调食物的好处,还是引诱、收买、强迫、威胁其吃饭,都会给孩子造成压力,结果会适得其反,引起儿童吃饭或对某种食物的反感,使其就此产生惊、怨、忧、伤等不良情绪,久之,导致中枢神经对内脏的调节失调,使胃酸分泌减少,食欲减退,和引起营养不良等疾病。

1.2进食情绪。部分儿童吃饭少而且慢,拒绝吃某些食物,强烈偏爱某些质地、某些味道或类型的食物,儿童因为偏爱某些质地,尤其质地较软的食物,长此以往形成咀嚼运动功能问题,表现为流涎,食物在口中不咀嚼或者含在口中不吞咽,对硬的固体食物乃恶心、呕吐等,当儿童感觉器官厌恶某些食物(例如蔬菜)时,因为纤维素的缺乏,导致便秘的发生,甚至还出现各种营养素的缺乏。

不愿咀嚼固体食物发生频率越高的儿童,消瘦发生的可能性越大,拒食发生频率越高的儿童贫血的可能性越大。

2正确评估饮食行为问题与健康状况的关系

2.1通过矫正饮食行为改善营养状况。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学龄前儿童饮食行为问题进行研究,报告最多的是挑食、偏食,或进餐时间过长等问题,至今国际上对儿童的饮食行为问题还没有统一的定义,通常以儿童吃得少、经常吃得慢,经常或非常挑剔食物和通常对食物不感兴趣,这四种饮食行为定义为挑食,进餐时间超过25-30分钟即为进餐时间过长,金星明等报告近40%的儿童挑食,进餐在25分钟以上,魏梅等报告50%以上的2-6岁的儿童有挑食、偏食等现象。可见,不同学者报告的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不完全相同,但是,大家一致认为饮食行为问题发生率较高,可对儿童健康产生不良影响,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2.2饮食行为对儿童健康状况的影响。不同饮食行为对儿童健康状况有不同的影响。一方面可能使儿童营养过剩,发生超重甚至肥胖,另一方面也可能致使儿童营养不良,发生体重低下,生长迟缓或消瘦。有专家研究表明,挑食的儿童在4岁半时,体重过轻的可能性是正常饮食儿童的两倍;过度饮食的儿童在4岁半时,体重超重的可能性是正常饮食儿童的6倍,某些饮食行为分别是肥胖、体重底下、生长迟缓、消瘦,以及贫血发生的危险因素。

研究显示,每顿饭所花时间越长,吃饭时看电视、听音乐、玩玩具、不愿咀嚼、饭前吃零食、外出就餐次数多的儿童,肥胖发生的可能性大,而边走边玩边吃、含饭、挑食、偏食、拒食的儿童肥胖发生的可能性较小。单纯性肥胖症是身体脂肪过度堆积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通常是过度营养、活动过少和行为偏差为主要表现,其中饮食行为偏差,导致的过度进食,是主要原因之一,如饭前吃零食增加总能量的摄入,导致体重增加。

研究显示,当儿童有拒食、吃饭时间不固定、含饭、不愿咀嚼固体食物和外出就餐次数少的儿童,急性或慢性营养不良(生长迟缓或消瘦)发生的可能性较大,拒食发生频率越高的儿童,贫血发生的可能性越大。挑食、偏食和进餐无规律等不良饮食行为,均可以造成营养摄入不足,营养不均衡,引起儿童发生营养不良,和贫血的可能性增大。

综上所述,儿童饮食行为问题普遍存在,明显影响儿童营养状况,从而影响儿童健康生长,因此,家长应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饮食行为和习惯,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就餐环境和氛围,增加食物种类,注意烹调方式,尽量避免和预防以上危险影响因素的发生,可大大改善儿童营养状况。

参考文献

[1]黄永玲,李迎春,胡传来等.4-6岁儿童贫血患病率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57-59

[2]金星明,施榕,金志娟.上海市1-6岁儿童饮食行为问题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17(4):387-389

儿童保健饮食篇3

【关键词】营养饮食;健康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301文章编号:1006-1959(2010)-05-1301-01

据调查显示,我国目前有儿童3.6亿,他们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的未来,他们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兴衰与未来。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儿童营养品种类的增多,以及独生子女比重的增加,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儿童健康问题出现的现象也已经屡见不鲜,儿童营养饮食与健康牵动着社会和国家的目光。

笔者是从事西医工作的,在多年的工作经验中针对当前儿童营养饮食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提出了一些意见,对儿童营养饮食与健康作出了探讨。

1.儿童营养饮食中存在的误区

1.1早餐简单,食谱单一,营养搭配不均衡。早餐在一日三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儿童摄取所需的各种能量和营养的重要来源,早餐的营养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健康。据调查显示,我国每天吃早餐的儿童中,有很大一部分早餐安排不合理,早餐过于简单、食谱单一,各种营养搭配不合理,导致儿童在摄取能量和营养上不能达到所需的要求,对他们的健康发展十分的不利。

1.2晚餐吃的少。对成年人来说晚餐吃的少,是很好的一种饮食行为与习惯,但对于儿童而言,晚餐吃的多与少就应该另当别论了。儿童是处于发育的旺盛期,需要大量的能量与营养来供应身体和大脑的发育和成长,即便是晚上儿童成长发育也不会停止。如果晚餐吃的少,所摄取的能量与营养就会减少,日子久了将会影响儿童的正常发育,不利于儿童的健康。

1.3对主食重视不够,偏爱肉食。许多的父母都认为主食没有什么营养,少吃一些没有什么关系,而肉食所含的营养比较丰富,因此在为儿童配备餐谱时常以肉食为主,忽视了主食的作用。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肉食虽然含有比较丰富的营养,但儿童的消化吸收功能偏差,不能很好的进行消化吸收,长时间的进食肉类食品,容易使儿童形成疳积之症,导致儿童的身体素质下降。而主食中所含有的碳水化合物是人体所需热量的主要来源,儿童的运动量大,需要的热量也多,因此重视孩子的主食显得尤为重要。

1.4正餐成为点缀。许多儿童平时是零食不离口,而家长也认为反正是营养品,多吃点没什么,有益无害嘛,因此使正常的三餐成为了点缀。其实,多吃营养品而使三餐成为点缀,这样不但不能为儿童提供正常活动所需要的热量和营养,还会带来一些健康问题,比如脑细胞营养不足、思维分散、记忆力减退等,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具有很大的危害。

1.5饭前喝水、喝饮料。许多儿童在吃饭之前都爱喝水或者是喝饮料,殊不知,消化器官在吃饭时会分泌各种消化液,与食物混合在一起,使营养成分容易被消化吸收。而饭前喝水或者喝饮料,会冲淡和稀释各种消化液,从而影响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被消化吸收,久而久之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危害。

1.6盲目的为孩子补充营养。近年来,许多父母看到铺天盖地的营养品广告,由于爱子心切,便对儿童进行滥补,从而导致了一些疾病和危害的发生,对儿童的健康产生了不利的作用。如含有咖啡因的饮料,某些食品中的食品添加剂,这些都可以引起孩子这样那样的问题,造成儿童发育不正常、引起慢性中毒,对儿童身体存在着潜在的威胁,危害了儿童的健康成长。

2.儿童的营养饮食与健康

儿童的营养饮食与健康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儿童饮食要富含营养,这样才能为儿童提供充足的营养与能量,有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儿童的营养饮食其实就是吃什么、吃多少、怎么吃的问题,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标准,下面笔者谈一下自己在多年工作经验中总结到的一点经验。

2.1在日常饮食中要注意坚持"一多四少"原则。"一多四少",指的是在日常饮食中要多吃醋、少吃糖、盐、酱油和味精。醋含有多种营养素,有助于帮助儿童消化、增强食欲、加快营养养分的充分吸收,它还能调节体内的酸碱平衡,有利于儿童机体的新陈代谢;食糖过多将会使儿童冲动任性、好哭爱闹,适量食用可以增加身体所需的钙、铁、锌等元素;儿童身体的各项机能发育还不完善,不能消化和排除多余的钠,容易为肾病和高血压留下病根;过多的使用酱油将会导致儿童产生反应性疾病,如腹泻、肠炎等;味精食用过多,将会影响儿童的食欲,导致儿童的消化系统紊乱,不利于儿童的健康发展。

2.2接近天然,摒弃垃圾食品。在为儿童制定进食计划时,一定要为儿童多准备一些天然的绿色食品,如玉米、燕麦等粗食,还有豆类食品等,这些都是公认的营养价值最高的食物之一,多给儿童食用这些食物,可以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充分的营养。在食用天然的绿色食品时,要摒弃垃圾食品,包括油炸的、速食的、腌制的还有含糖量高的,过多的食用垃圾食品会影响儿童骨骼发育,孩子记忆力降低等,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2.3合理膳食结构,均衡搭配营养。在儿童饮食的过程中,量不一定要多,但种类一定要丰富。儿童的胃小,父母要想办法让他们的胃装满有营养的东西,这就要求在为儿童搭配食谱时,一定要变化,开发儿童的新口味,在尽可能的满足儿童对维生素、微量矿物元素以及其他的营养方面的需求的同时,尽量的摒弃垃圾食品。在日常的饮食中,一定要注意合理膳食,营养的均衡搭配,为孩子成长提供所需要的一切营养。

3.结语

儿童是未来、是希望,他们的营养饮食与健康是我们每个人关注的话题,他们的健康成长是国家实力的象征,是民族崛起的力量。在儿童日常饮食的过程中,家长要走出饮食中存在的误区,多听听专家医生的意见,不要盲目的进行滥补,让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摄取所需的各种营养,让他们能够健康、茁壮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儿童饮食与健康[n].深圳法制报,2001(12).

儿童保健饮食篇4

关键词:社区06岁儿童 肥胖因素干预措施

肥胖容易对人体健康造成比较严重的影响,所以针对儿童肥胖的调查与干预具有一定重要性[1]。儿童肥胖发生因素主要有环境因素以及遗传因素,且儿童肥胖不仅对儿童的身心发育有着一定负面影响,还与慢性代谢疾病密切相关,从而引发各种代谢综合征,影响健康状况[2]。所以为了更好地了解0~6岁儿童出现肥胖的因素,本次研究以肥胖儿童102例与正常体重儿童10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对比途径分析了解社区0~6岁儿童肥胖的相关因素以及防治儿童肥胖的途径,相关内容如下。

资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11月社区肥胖儿童102例与正常体重儿童102例,采用excel表格分为两组,其中正常体重儿童为对照组,肥胖儿童为观察组。观察组男53例,女49例;年龄0.5~6岁,平均(3.25±0.54)岁。对照组男54例,女48例;年龄1~6岁,平均(3.50±0.58)岁。两组儿童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儿童家属了解研究内容,并自愿参与。

排除标准:(1)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2)曾有或现有精神疾病;(3)恶性肿瘤。

方法:两组儿童均实施体格检查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采用自制的调查卷,在调查的时候需要由专业人员指导家长进行相关内容的填写,填写完成后由工作人员收回,此次研究中一共发放204份问卷,一共回收204份,回收率100.00%。此次的问卷调查内容中儿童方面有生活方式、睡眠的时间、看电视的时间、每天锻炼的时间及饮食习惯等;母亲的调查内容主要有家族史、以往的病史、生育情况、年龄,以及生产时的情况和产前检查的情况等;父亲的调查内容主要有体质、家族史、年龄等;填写前需要向儿童家属详细讲解相关知识以及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并根据儿童家属不同文化水平进行不同层次健康教育,最大限度提高儿童家属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好地配合工作展开,以及对家属存在疑问的情况下需要及时进行指导,填写完毕后由工作人员进行收回统计后进行分析。对儿童展开体格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详细记录。

观察指标:对比两组儿童肥胖因素,包括平均每顿进餐时间、出生体重、母亲糖尿病史以及吃西式快餐频率。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22.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α=0.05为分界值,低于分界值有意义;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儿童调查后体重影响因素比较:观察组平均每顿进餐时间、出生体重、母亲糖尿病史以及吃西式快餐频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儿童调查后体重影响因素比较[n(%)]

讨论儿童出现肥胖的情况大多是由于体内的热量代谢情况出现不平衡,导致脂肪堆积,通常情况下和日常的生活习惯或遗传等有着比较密切的关系。肥胖严重情况下会对儿童健康成长造成比较大的影响,也是各种慢性疾病发生的基础,严重威胁儿童健康安全[4]。

本次研究中对儿童父母状况进行有效分析,结果显示当父母的饮食行为习惯不良,会容易导致儿童的饮食习惯受到一定的影响。其次,儿童每天的饮食时间还有运动量等都和肥胖有着密切的联系,使得儿童出现肥胖症的因素除了儿童自身饮食习惯之外,生活习惯也具有重要作用。

针对儿童肥胖引起的因素,需要采取有效干预措施,最大限度防治儿童肥胖,促进儿童健康成长。通过健康教育向儿童家属详细讲解相关知识以及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并根据儿童家属不同文化水平进行不同层次健康教育,从而更好地配合工作展开[5-6]。在相关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一般的肥胖主要与缺少运动、过度的营养等有关,也就是和儿童的日常行为方式和饮食的习惯等有着密切的关系。通常情况下,快餐中的脂肪量都普遍较高,儿童在经常吃快餐的情况下很容易会出现体重增加的情况[7-8]。所以延长儿童的进餐时间十分重要,需要告知儿童家属应适当将进餐时间延长,而且需要及时向儿童讲解饮食细嚼慢咽的重要性。不过对于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父母,需要及时对儿童进行干预[9-10]。在相关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儿童出生时的体重和肥胖也有很大的关系,比如出生的时候体重比较高的儿童大多会保持肥胖的情况,而且目前是否有糖尿病史也对儿童的肥胖有着一定的影响,所以在孕妇期间就需要开始进行相应的指导,防止出现营养过量的情况[11-12]。在对儿童进行饮食干预的过程中,需要告知家属应该避免儿童吃一些油炸食品等等不易消化还会增加肠胃负担的食物,还会很容易出现高血脂的问题,影响儿童的身体健康[13-14]。其次,在饮食过程中,需要控制盐的摄取量,还要尽量避免吃一些加工食品、垃圾食品和乳制品,因为这些食品很容易刺激胃肠道黏膜分泌过量的胃酸,导致儿童体内蛋白质消化不良,以及告知家属使儿童少吃一些腌制食物,因为腌制食物大多都是需要用盐浸泡,对肠胃功能有一定的害处,而且一些腌制食物还有致癌的成分,长期吃只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15-16]。此外,在饮食干预中,需要促使儿童保持饮食均衡,并且多吃一些富含新鲜水果、蔬菜以及谷类等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并且在饮食的过程中不能暴饮暴食、不能吃一些太凉或者太烫的食物,在饮食的过程中要细嚼慢咽,使胃肠道消化更容易[17]。在干预的过程中,可以告知家属多带儿童运动,比如慢跑等,鼓励儿童养成适当运动的良好习惯,更好地促进饮食消化,并提高自身免疫力[18]。本次研究结果中显示,两组中观察组平均每顿进餐时间、出生体重、母亲糖尿病史以及吃西式快餐频率高于对照组,充分证实0~6岁儿童出现肥胖的原因与日常饮食、生活习惯和遗传有着密切关系。

综上所述,社区0~6岁儿童出现肥胖的原因与日常饮食、生活习惯和遗传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在防治中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改善儿童饮食习惯与生活习惯,降低肥胖情况的发生,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马文娜,张秀军,丁百其.2793例3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情况调查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1):85-88.

[2]李敏,张涛,徐佩茹.新疆学龄儿童超重、肥胖及肥胖相关性高血压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20,43(1):1-5.

[3]束莉,靳晓东,魏筱礼,等.安徽部分农村地区3~6岁留守儿童膳食模式与缺铁性贫血、肥胖的关系[J].卫生研究,2020,49(3):490-494.

[4]雷素姣,王鲁宁,王金.杭州市余杭区小儿肥胖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20,35(15):2810-2812.

[5]王付曼,金曦,徐轶群,等.不同稳定体型学龄前儿童身高增长的随访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20,41(5):759-761.

[6]王晓红,赵天旺,雷朝秋,等.中国1993-2015年儿童青少年腰围及腹型肥胖流行趋势[J].中国学校卫生,2020,41(6):897-900.

[7]范秋红,洪丹,高兰平,等.苏州市7~12岁儿童单纯性肥胖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20,30(1):105-107.

[8]柏露萍,高飞艳.儿童膳食模式和认知状况与肥胖、超重的相关性[J].中国妇幼保健,2020,35(4):732-735.

[9]彭容,刘羽.成都市小学生肥胖调查及综合干预的效果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20,31(1):109-112.

[10]罗春燕,周月芳,严琼,等.上海市中小学生肥胖和哮喘的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环境与职业医学,2020,37(1):44-50.

[11]于冬梅,琚腊红,李淑娟,等.2013年中国不同省份儿童超重和肥胖现况[J].卫生研究,2020,49(2):190-194.

[12]罗淑颖,严惠,侯玉玮,等.学龄儿童饮食行为习惯与超重和肥胖的关系[J].新乡医学院学报,2020,37(2):148-151.

[13]仲冬艳,陆菊珍.2017年苏州市姑苏区0~3岁儿童体格发育状况调查[J].中国妇幼保健,2020,35(3):537-540.

[14]史平,周甜.饮食行为及饮食习惯对学龄前期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J].中国校医,2020,34(5):333-334.

[15]殷刚柱,李卫东,郭锋,等.合肥市城区学龄前儿童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医学,2020,41(8):960-964.

[16]孙娜,思广慧,郭亚收,等.学龄期儿童肥胖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1):74-75.

儿童保健饮食篇5

【关键词】龋齿;病因;龋齿预防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愈发的多样性与精确化,父母的溺爱,对儿童的纵容,使儿童养成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加之由于乳牙的解剖形态、矿化程度及所处环境等,儿童乳牙较恒牙更易龋坏。而乳牙的健康完整与正常脱落对于儿童的正常咀嚼、恒牙的健康萌出、颌面部的正常生长发育等有着极其重要的生理作用。与此同时,完整健康的乳牙也将对儿童的心理降康产生极大地影响。故如何保护好儿童乳牙的健康完整及父母如何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是本文重点讨论内容。

一、儿童龋齿的概念、成因、特点、危害

龋齿俗称“蛀牙”,通常是由于细菌侵蚀牙齿造成牙齿表面颜色暗黄甚至发黑,如不及早预防和治疗,病变继续发展,形成龋洞,将会引起牙髓炎、根尖周炎、甚至颌骨炎等,最终导致牙周破坏,甚至牙齿丧失的严重后果。

儿童龋病在病因学与组织病理学上与成人相似,但由于乳牙的组织与解剖特点:抗酸性弱,釉质及牙本质薄;生理间隙、冠部的点隙与裂沟易成为菌斑和食物残渣滞留的地方。儿童的生长环境:随着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儿童所进食物愈发的精细,而父母对儿童的溺爱使得儿童过度的进食甜的,细腻的食物,粘着性强,附于牙面上后易于产酸而致龋齿的发生。加之不良的饮食喂养习惯:父母将食物碾碎,易于儿童的进食,睡前给儿童进食牛奶、甜点等;④不良的口腔卫生习惯:在进食之后不进行漱口、刷牙,尤其是夜间睡眠之前,家长不注意引导儿童养成正确的口腔卫生习惯,听之任之,使得乳牙易在致病菌的作用下更容易产生龋坏。

儿童乳牙产生龋齿的概率明显高于成人,发生的时间早,一旦发生龋齿后,由于乳牙的自身特点:釉质牙本质薄,矿化程度低,龋齿的进展速度快,自觉症状不明显,易被家长忽略,儿童龋齿很容易发展成牙髓炎、根尖周炎、残根残冠等严重后果。而儿童龋齿常常为多发,龋坏的范围相对于成人来说更为广泛。

无论从局部还是从整体,从生理还是心理,儿童龋齿的危害很多。如果有儿童过早的出现乳牙龋坏或者是部分缺损,对儿童正常的咀嚼能力以及其领骨的发育正常都会产生影响,严重时或导致恒牙出现异常发育的状况,于是对于预防儿童乳牙出现龋齿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儿童龋齿的预防方法

目前,龋病成为儿童最常见的口腔疾病之一,父母在关注儿童健康成长的同时,也应重视儿童口腔的健康完整。因此如何预防儿童龋齿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

(一)健康宣教

对小儿及其家长开展关于口腔健康宣教活动或向其发放口腔预防保健宣传单,主要内容涉及:家长应携小儿至少每3个月去医院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均衡饮食、龋齿的诊断等相关常识;向孕妇普及幼儿口腔预防保健常识,主要包括乳牙的特点、作用及其意义,小儿龋齿的病因、防治措施、注意事项等内容,嘱怀孕期间应充分摄取优质蛋白质,如鱼类、牛肉、蛋清等食品,多食含维生素及膳食纤维的果蔬,并及时补钙,从而促进胎儿牙胚正常发育。因为在儿童生长发育过程中,父母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在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少年期这些不同的年龄段,父母所承担的责任均不可忽视。

(二)使用窝沟封闭剂预防窝沟龋

尤其对于第一恒牙来说,预防龋病尤为重要。第一恒牙的萌出时期大约在6岁左右,此事儿童处于学龄前期,此时的儿童刷牙能力虽显著提高,但未完全掌握,加之此时的儿童自律性差,也偏爱软糯甜粘类的食物,没有良好的口腔卫生是形成龋齿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恒牙在人的一生中发挥99%的咀嚼效能,对于牙合系统的稳定,咬合关系的正常,牙列的完整都有着重要意义,在其萌出后的6个月内进行窝沟封闭是保护它的最佳方法。我国于2008年起开始实施中西部儿童口腔综合干预项目,对7~9岁儿童的第一颗恒牙进行窝沟封闭,这正是国家对于儿童龋病预防重视的重要体现。

(三)相关人员

要根据儿童的喜好、饮食特点等为依据,为儿童制定饮食方案帮助儿童建立合理饮食、均衡营养的饮食方案,使儿童的日常饮食搭配合理,达到促进儿童牙齿钙化的目的,以预防龋齿的发生。相关人员要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儿童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并帮助儿童改善和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

(四)针对已经发生的龋齿

应当及时就诊,配合医生,分析龋齿原因,积极治疗龋坏,根据龋坏制备出相应的窝洞,并进行预防性的扩展,邻面扩至自洁区,主要采取充填、药物等治疗方法,充填材料应选择适当,医生规范操作,小儿应克服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其家长还要预防其他龋齿的发生。对于口腔卫生较差而极度不愿意配合的儿童,在进行良好沟通,正确诱导为主的情况下,可酌情选用何种含氟制剂,如含氟牙膏,含氟漱口水,含氟涂漆等,可有效的防止龋齿的发生。

总的来说,龋病的发生需要菌斑、环境、食物及时间四联因素的共同作用,儿童乳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防止龋病的发生需要家长、儿童、医生等的共同配合,从而提供给儿童良好的口腔环境及口腔习惯。

参考文献:

[1]魏芳.口腔综合保健预防儿童龋齿的效果分析[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5,12(4):5253

[2]沈益明.口腔综合保健预防儿童龋齿的效果观察[J].大家健康,2013,11(7):9192

儿童保健饮食篇6

【关键词】儿童;肥胖症;预防保健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260-0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儿童的营养摄入配备得尤为丰富,过多的营养物质摄入以及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导致当下儿童出现肥胖症的概率呈直线上升趋势[1]。因此,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儿童肥胖症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本文以我中心接收系统管理的肥胖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他们的饮食习惯以及生活方式,找出导致儿童肥胖的具体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儿童肥胖症进行预防保健[2]。具体操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我中心2012年1月――2013年1月接收系统管理的儿童为研究对象,抽取当中的300名儿童,其中男159名,女141名,年龄分布0-3岁。

1.2方法①首先采用常规测量方法测量出每位儿童的身高、体重,并进行详细记录。②根据身高体重数值与同性别标准身高体重相比,等于或超出10%为判断标准,给每位肥胖儿童分类:在10%-20%判定为超重;20%-30%为轻度肥胖;30%-50%判定为中度配胖;超过50%以上判定为重度肥胖。③儿科保健医生仔细询问肥胖儿童家长日常生活中对儿童的喂养方式、生活方式以及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内容,并做详细记录。

2结果

经判定结果显示,300名儿童中,患有肥胖症的儿童共有30名,其中男患儿16人,女患儿14人。对肥胖患儿的家长询问结果显示,喂养方式:8名患儿属于母乳喂养,7名患儿为混合喂养,15名患儿为人工喂养;生活方式:所有患者中有23名患儿尚不会走路,均待在室内,患儿普遍缺少肢体活动以及户外训练;饮食习惯:30名肥胖症儿童均有过食的习惯,其中4名儿童属于低出生体重儿。

3讨论

3.1儿童肥胖症的临床表现肥胖症儿童主要是指男、女的身高体重值比例,在10%-20%判定为超重;20%-30%为轻度肥胖;30%-50%判定为中度肥胖;超过50%以上判定为重度肥胖。儿童肥胖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日常生活中,肥胖儿童普遍喜欢使用高热量食物、甜食等,且患儿的食欲特别强,比普通儿童的食量大1倍甚至更多。肥胖儿童体内堆积的脂肪过多,出现体重增加的同时身高也会相应的增加。肥胖儿童的脂肪主要聚集在肩部、腹部、部位以及面颊部,且全身皮下脂肪通常表现为均匀积聚。通常情况下,肥胖儿童比一般儿童发育早,因此,最终身高不会很高[3]。过度肥胖患儿双腿脂肪积聚过多会导致患儿走路两下肢荷重过度,造成两膝外翻的现象,也因此肥胖症患者在和同龄人交流的时候往往会有心理阴影,会产生自卑心理[4]。

3.2造成儿童肥胖的主要原因据相关资料报道,所有肥胖症儿童中超过95%的患儿属于单纯性肥胖,导致患儿肥胖的主要原因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摄入过多的营养物质,同时不能保证相对应的活动,造成营养摄入过量,形成脂肪堆积在儿童体内,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肥胖症。特别是对于婴幼儿来讲,因为婴幼儿尚不能走路,平时体力活动极少,父母在对婴幼儿喂养过程中往往会过早加入固体食品或让儿童摄入过多的营养物质,而造成婴幼儿肥胖[5]。另外,部分家长对儿童喂养的观点出现偏差,认为婴幼儿喂养得越胖越好,于是一味地给婴儿喂食大量的营养物质,发现婴幼儿开始出现肥胖症状也不会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阻止。儿童出现单纯性肥胖有一定的遗传因素,通常情况下,患有肥胖症的父母,他们的孩子患有肥胖症的概率较大,约为60%-80%。

3.3儿童肥胖症的预防保健对肥胖症儿童的干预护理主要通过调整患儿的饮食方式,并适当增加患儿的运动量。首先可以通过限制饮食控制患儿对脂肪的过多摄入,使机体不断消耗储存的脂肪从而达到减肥的效果。对于控制饮食进行肥胖干预需要制定一个长远的计划,以减肥为主要目的,同时要保证患儿的正常营养成分摄入,从而保证患儿的正常发育。通常情况下,肥胖患儿的运动量很少,通过指导患儿进行一定量的户外运用,如:长跑、游泳、跳舞等,通过过量体能运动,能有效消耗患儿多余的脂肪。此外,对患儿进行心理辅导也很重要,尽量对患儿说一些鼓励的话,帮助患儿走出心理阴影,增强自信心。

3.4结论本研究中结果显示,对肥胖患儿的家长询问结果显示,喂养方式:8名患儿属于母乳喂养,7名患儿为混合喂养,15名患儿为人工喂养;饮食习惯:30名肥胖症儿童中均有过食的习惯,其中4名儿童属于低出生体重儿;生活方式:所有患者中有23名患儿上不会走路,均待在室内,患儿普遍缺少肢体活动以及户外训练。通过干预护理后,患儿的体重得到有效控制。综上所述,幼儿保健医生和家长对0-3岁的婴幼儿生活方式进行正确指导,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能有效防止儿童出现肥胖症的情况。

参考文献

[1]陈桂霞,简胤嘉,曾国章,黄海莹,许立军,古桂雄.厦门市870例0-18个月儿童肥胖早期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03).

[2]顾春丽,严双琴,刘国栋,李晴,杜宇青.181例巨大儿体格发育3年随访[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01).

[3]邹黛莉,翁丽芬,黄梅,林志敏,李碧兰.宝安区0-6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检出率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9(02).

儿童保健饮食篇7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健康;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17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006-02

一、引言

留守儿童(theleft-behindchildren)是指父母双方或单方长期(一般指外出务工超过6个月)在外务工而由父母单方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杨威2012)。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发展脚步不断加快,对农村廉价劳动力的需求增加,加上其可观的工资,外出务工的青壮年队伍不断壮大,留守儿童这一群体产生且逐年递增。据权威机构调查,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经超过5800万,其中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的占57.2%,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占42.8%;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为79.7%,被托付给亲戚朋友的为13%,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的留守儿童为7.3%(鞠九江,王桂兰2012)。该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抚养,由临时监督人看管;然而,绝大多数临时监督人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由于隔代抚养中监督人年龄、价值观、文化程度、体力等差异,对孩子学校教育、生活习惯、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的关注缺失,不利于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在去年我系社会实践团调研的基础上,本文跟进对当地留守儿童身体健康进行调研,通过抽样问卷调查、访谈、实地考察以及文献检索,对不同年龄段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现状以及干预办法进行探究,为解决当地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留守儿童身体健康问题提供有力依据。

二、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文化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满足物质生活的改善,不断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健康已成为判断人民生活水平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保健康,奔小康”已成为广泛民众的共识。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生活水平相对于城镇来说比较低,健康意识差,不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加上留守儿童亲情的严重缺失,严重阻碍了当地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发展。在学校和当地村委的支持下和在去年支教调研的基础上,我们在花垣县吉卫镇机司村小学进行了为期10天的支教调研活动,共有64人(从学前班至初三)报名上课,留守儿童约占90%。随机抽取15名小学班学生(四至六年级)和12名初中班学生进行身心健康状况问卷调查,并对以上27名受调查者进行家访;回收调查问卷共27份,有效问卷27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均为100%。同时我们团队对当地人文地理、经济来源、风俗习惯等进行实地考察。调查结果如下:

1.留守儿童和家长健康知识匮乏。据粗略统计,现机司村共728人,153户人家,位平均每户5人,小孩中约90%的为留守儿童。在受调查的27位学生中,22位学生家长不在家,留守儿童约占总人数的81%,绝大多数学生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管。调查显示,约60%家长只受过小学教育,11%家长为文盲。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低,健康知识淡薄;绝大多数临时监管人(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为文盲,凭经验抚养孩子。司村小学共有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3个班,学校现有教室三间,陈旧的双人桌椅刚好能容纳该村一至三年级的学生。机司村小学现有教师四名,其中三名是代课老师,且老师上课采用包班制,每位老师上一个班的所有课程。下表为获得健康知识途径的比例分布表:

孩子们主要从课本上获得健康知识,然而落后的教学环境和的教学模式使得课本上的健康知识少之又少,留守儿童健康知识几乎空白。孩子们通过电视、课外书籍、相关的宣传人员等渠道获取健康知识较少。留守儿童健康知识匮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2.留守儿童生活习惯不良。我们团队对当地水源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当地人主要以饮用井水为主,少数人饮用自来水。然而,井水多为硬水,容易引发肾结石、胃部感染的疾病。在支教期间,学生主要到学校厕所旁水龙头处饮水,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学校也没有任何健康饮水装置,学生常年饮用生水。另外,据调查,37%的学生经常吃零食,主要为熟食等垃圾食品。尽管该校已经推广了营养午餐,但整体的营养力度仍然加强。支教期间烈日炎炎,每天正常的洗澡换洗衣服是必要的,然而,在对学前班孩子每日洗澡换洗衣服做调查时,一半以上的孩子没有洗澡和换洗衣服。男生情况更加严重,身上、衣服上的污垢黑白分明。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她(他)们健康成长是我们本次支教的重中之重。

3.留守儿童饮食结构不合理。下表是当地留守儿童三餐表:从此表可以看出,当地留守儿童的饮食状况不容乐观,有以下几大问题:①饮食结构单一。表中显示当地留守儿童饮食主要以谷物和蔬菜为主,动物蛋白、植物蛋白、水果等食物摄入量不足。②饮食次数不合理。营养餐在学校推广后,还未推广到家庭。放假期间,学生饮食次数以一日两餐为主,入学,回归正常,回家,又无三餐合理饮食。③饮食不均衡。伙食改善主要集中在赶集、假日,平常主要是粗茶淡饭。

4.留守儿童健康保障体系不健全。①学校体育教学处于空白状态。机司村小学仅限于一二三年级教学,体育课主要是代课老师引导跑步,然后自由活动,学生缺乏体育运动教学。小学有两个被赠送的篮球架,加上一小块水泥坪,构成了学校的运动场。运动器材多为支教队员以及社会爱心人士捐赠,多为体育课上玩玩,没有教学意义;②学校学生体质监测体系不完善。学生除了当地毕业考做一次体质测试外,没有体检。身高标准体重法是我们本次对当地学生身体健康调研的一个项目,然而,学校没有测量工具,以前也并未测量,因而这个项目未能实施。毕业考的体质测试,这一次对学生体质的监测对健康的成长是没有实质意义的;③留守儿童缺乏家庭健康教育。在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现状的第一点中,限于家长教育程度较低以及留守儿童获取健康知识渠道较少且量不多,孩子缺乏系统的健康知识教育

三、改善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现状的干预措施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身体健康面临的以上问题,我就增强留守儿童健康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结构、建立健全健康保障体系提出以下四点可行干预措施。

1.加大当地健康知识宣传力度,增加宣传途径。机司村与去年相比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机司村小学设施的不断完善,乡间道路的不断贯通,村民卫生意识的不断增强。从麻校长那得知,花垣县实行城乡同建同治政策,县委县政府也加强了对环境保护与监管力度,会定期的派人检查,不合格将会受到严肃处理(卫生评比纳入当地官员的年终考核项目,多次排名靠后,将会受到免职处分)。在一定程度上,城乡同建同治政策增强了当地的卫生意识,但要真正改善当地健康知识匮乏的现状,必须加大健康知识宣传力度。

2.临时监管人、学校、政府协同合作加大对留守儿童监管力度。上学期间,学校加大对留守儿童的监管力度,建立相关留守儿童管理部门(为减少学校负荷,班主任协同宿管制定详细的留守儿童管理方案),对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情绪等方面加强监督。然而,留守儿童沉溺与娱乐场所现象也较普遍,在一次网吧的暗查中发现,网吧内近七成是未成年的留守儿童,且几乎都沉浸于网络游戏当中(杨赟2012)。针对以上现象,当地政府对网吧、游戏厅、酒吧等娱乐设施排查力度不够,因而对留守儿童的监管缺失。

3.调整留守儿童饮食结构,制定出营养可行的饮食方案。目前我国农村居民所患大部分疾病都与营养状况密切相关,适当摄入动物性食品,多吃豆类,绿叶蔬菜和新鲜水果,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儿童患肺炎、麻疹等感染性疾病的危险,营养缺乏导致疾病多发、食物利用效率降低、成长发育不良、劳动时间不足和劳动效率降低(范志红2011)。学龄儿童、青春发育期青少年的每日膳食构成可参照儿童少年每日膳食各类食物的参考摄入量(克/日)表。

4.建立健全当地留守儿童健康保障体系。教育部门应统筹乡镇教育资源,尽可能使学生平等接受教育,力求学生学会两种以上健身方法,养成勤锻炼的好习惯,不断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培养留守儿童健康向上的心态;同时,当地学校要加强与当地医疗机构的合作,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力度,力求学生能每年做一次体检,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意识,从而使留守儿童更加健康的成长。临时监管人应加强对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的监督,无论小病大病,及时就医。

四、结语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留守儿童的成长已经引起了政府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群体面临的诸多问题(亲情的缺失、学业的落后、身体发育不良、心理自卑等),我们有责任与义务为这一群体做点什么,改变点什么。以实际行动,响应党的号召,关爱留守儿童,不断践行为人民服务精神,深入基层,扎根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更是我们所有人应该做的。此次对当地留守儿童身体健康状况进行调研,发现当地留守儿童健康知识匮乏、生活习惯不良、饮食结构不合理以及缺乏健康保障,留守儿童的不乐观的身体健康现状,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进而会影响心理上的发展异常,家庭的和睦生活,同时我们对此提出可行干预措施,希望为解决当地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留守儿童身体健康问题提供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1]杨威.家庭教育的缺失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的关系研究[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2).

[2]鞠九江,王桂兰.乡村小学牵动联合国[J].人权,2012,(2).

[3]杨赟.浅析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现状及其影响因素[J].2013,(05).

[4]范志红.中国大学生村官丛书[Z].中国农村生活科技读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

[5]米光明,林琳.中小学生营养指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10).

儿童保健饮食篇8

【关键词】饮食习惯;健康教育;方法;学生

【中图分类号】R155.1G4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10)01-0032-02

青春期是儿童到成人的衔接过渡期,也是体格发育和增长知识的关键时期。国内外很多研究表明[1-4],处于这一时期的中学生,由于饮食行为不合理,导致消瘦、肥胖、贫血等营养性问题突出,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了解重庆市中学生的饮食行为现状,以便探寻切实有效的干预教育模式,笔者于2008年4-6月对重庆市某中学826名学生的饮食行为现况进行了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在重庆市区随机抽取1所中学的初一、初二共15个班896人,其中男生464人,女生432人。年龄(14.08±0.98)岁。

1.2方法采用24h回顾法和食物频数法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时间选在健康教育课,在学校健康教育老师和研究者的监督下,学生现场独立填写、现场回收。问卷内容包括一般情况(性别、年龄等)、家庭情况、学生饮食行为及习惯、父母饮食行为及习惯,营养知识来源渠道等。符合要求的问卷826份,有效率达92.19%。

1.3统计学分析有效问卷经整理后,录入计算机并建立excel数据库,所有数据采用SaS8.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饮食行为

2.1.1就餐情况学生主要集中在家里和学校用餐,三餐不合理情况突出:有59.26%的学生(包含4.48%不吃早餐的学生)早餐食物摄取不足;14.39%的学生晚餐摄入过多;65.30%的学生吃宵夜,其中11.01%的学生宵夜摄入过多。见表1。

2.1.2膳食结构膳食结构中值得关注的是日常食物:谷类、蔬菜水果、奶类豆制品、鱼、肉、蛋、动物内脏及甜食等的消费水平,见表2。

2.1.3饮食习惯调查中发现,学生喜食甜食,口味偏重麻辣,有30.5%的学生每星期至少吃1次麻辣火锅;有74.49%的学生选择食物主要考虑色香味,仅有7.21%的学生考虑食物的营养价值;存在很多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食挑食(19.2%的女生不喜欢吃粮谷类)、热衷吃烧烤类食物、喜欢吃零食和西式快餐等,特别是喜欢吃零食和西式快餐的学生分别达到42.81%和43.89%。

2.2营养知识及教育模式探索调查人群中有15.72%的学生不知道学校有营养套餐;学生的营养知识主要来自电视广播和家庭成员同学朋友等,分别为31.3%和23.9%。相对于健康课,63.7%的学生更喜欢课外活动或同伴教育的营养教育模式。

3讨论

3.1三餐膳食结构及饮食行为调查发现,中学生三餐不合理,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忽视早餐且有吃夜宵的习惯,这和国内很多的研究一致[5-6]。对学生食物频数的分析表明:动物内脏、鱼类及豆制品的消费水平达不到需要,需进一步加强,以保证优质蛋白和矿物质的供给。调查中发现,重庆学生口味偏重麻辣,经常吃麻辣火锅,这可能与饮食习惯有关。有部分女同学不喜欢吃粮谷类食物,可能受现在错误的减肥观影响,误认为吃粮谷类会长胖。喜爱吃零食是儿童青少年一种普遍的饮食行为[7-8]。本次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喜欢吃零食及西式快餐。thomas等[8]认为,零食能提供一定的能量和营养素,但其所含的营养素不如正餐全面、均衡,所以不能以零食代替正餐。西式快餐食品中脂肪比例较高,而维生素、钙、铁等营养素的含量较低。Shanthy等[10]对美国快餐食品分析发现,过多的能量和糖的摄取,易引起儿童青少年的肥胖,违反膳食指导原则。因而这些不良饮食习惯直接或间接影响某些营养物质的摄入,进而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要引起重视。

3.2营养健康教育模式探索调查表明,学生的营养知识主要来源于电视互联网及家庭成员同学朋友。电视互联网对儿童青少年的营养知识、饮食行为和习惯有重要的影响[11],但电视互联网的信息良莠不齐,应提高电视广播的营养知识质量,为学生接受营养健康知识提供更好的环境。儿童青少年更愿意接受父母或长辈吃的食物,模仿父母及长辈的饮食行为或习惯。父母及家中长辈对儿童青少年饮食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12-13]。但很多家长没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对营养的认知肤浅,保健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对儿童营养缺乏导致疾病认识不足[14-15]。

调查中发现学生更易接受同伴教育方式的营养教育模式。wHo已经确认同伴教育是改变人们行为特别是青少年行为的有效方式。儿童青少年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他们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对食物的喜好、选择和消费的行为受同伴的影响很大。因而同伴教育者可以在短时间内,把知识和技能以学校为中心点迅速地传播开,是值得健康教育者或其他行为干预者探讨和推广的行之有效的干预模式。

4参考文献

[1]徐宛玲,王建国,王凤枝.单纯性肥胖青少年营养知识与饮食行为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7,28(9):297-397.

[2]夏惠芬,李伟,周建明.南昌市中小学生肥胖和饮食行为的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3):4578-4579.

[3]RoSemanmG,YeUnQwK,niCKeLSenJ.examinationofweightstatusanddietarybehaviorsofmiddleschoolstudentsinKentucky.JamDietassoc,2007,107(7):1139-1145.

[4]aRCanC,KUBiKmY,FULKeRSonJa,etal.Sociodemographicdifferencesinselectedeatingpracticesamongalternativehighschoolstudents.JamDietassoc,2009,109(5):823-829.

[5]叶聚隆,周亚清,陆亚琦,等.嘉兴市中小学生饮食行为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02,23(2):143-144.

[6]高树军,翟凤英,马冠生,等.我国中小学生不吃早餐状况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1,22(2):109-111.

[7]于冬梅,翟凤英,张兵,等.北京市和湖北省儿童青少年零食消费现况调查分析.中国健康教育,2007,23(6):403-406.

[8]马文军,杜琳,林月桢,等.广州市儿童青少年零食行为现况调查.中国校医,2000,12(5):325-326

[9]tHomaSJa,CaLLDL.eatingbetweenmeals-anutritionproblemamongteenagers?nutrRev,1973,31(5):137-139.

[10]SHantHYa,Bowman,SteRenL.effectsofFast-foodconsumptiononenergyintakeanddietqualityamongchildreninanationalhouseholdSurvey.pediatrocs,2004,113(1):112-118.

[11]Kiewww,maRCUSC,waBitSCHm.obesityinchildhoodandadolescence.RoleofenvironmentalfactorsinchildhoodobesityCH-4009.Switzerland:SKargeraG,2004:234-245.

[12]蒋竞雄,夏秀兰,宋琴素,等.三代同堂家庭中祖辈对幼儿饮食行为的影响.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2(14):46-48.

[13]马文军,杜琳,林国桢,等.父母及家庭环境因素对中小学生饮食行为的影响.疾病控制杂志,2001,5(2):125-127.

[14]唐新红.儿童家长营养知识调查分析.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5):556.

儿童保健饮食篇9

【关键词】贫血 缺铁 饮食调整 治疗

在我国,缺铁性贫血仍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婴幼儿是缺铁性贫血的高发人群,近年来较多证据表明缺铁尚无症状阶段即可导致儿童智力行为改变。因此,在儿童保健门诊中定期进行血红蛋白的检测,筛选出缺铁性贫血儿童进行早期治疗,及早纠正贫血状态,是提高儿童健康素质的主要措施。现将我中心2010年1-6月份儿检过程中所筛选出的68例缺铁性贫血患儿的诊治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2010年1-6月份本中心儿保门诊收治的6-24月龄轻度贫血患儿68例,男童38名,女童30名。全部病例采用随机对照开放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1.2 血红蛋白测定

常规消毒后,取测试对象左手无名指血10ul,用高铁氰化法,采用血红蛋白仪测定。儿童营养性贫血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人民卫生教育出版的《儿科学(第六版)》贫血诊断标准:6个月到6岁血红蛋白<110g/l,6岁-14岁血红蛋白<120g/l。

1.3 给药方法

治疗组患儿给予饮食调整,同时服用益儿铁治疗。益儿铁用法:<12个月龄,一次1/2袋,一日1-2次;12-24月龄一次1袋,一日1-2次,疗程一个月。对照组只给予单纯饮食调整治疗,疗程一个月。

1.4 观察方法

用药前及连续服药或调整饮食一个月后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检,了解患儿贫血症状体征改变的情况。询问儿童贫血症状如精神、食欲、睡眠、认知能力等有无好转,给儿童做详细的体格检查,判断儿童贫血体征有无消失。

1.5 疗效判断

显效:一月后贫血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血红蛋白≥110g/l;

有效:一月后贫血症状、体征较前好转,血红蛋白≥100g/l;无效:一月后贫血症状、体征无好转,血红蛋白较前无上升。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18%与70.59%,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4.66,p<0.05)。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3 讨论

儿童保健饮食篇10

【关键词】家长营养知识;儿童;饮食行为;营养均衡

【中图分类号】R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543-02

儿童的营养摄取与其身心的成长发育有着密切关系,是家长关注的重要方面,改善儿童的营养状况,使其更好的获得身心智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是保证其健康成长的必要基础[1]。儿童的饮食行为与家长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良好的营养摄入与家长充足的营养知识分不开,他们的人品、态度、行为等都会影响到儿童对于营养的摄入,加强对其研究,是更好的确保儿童获得充足营养的关键[2]。下面以2011年9月―2012年4月间本院选取的300名儿童及其家长为调查对象,分析家长营养知识对于儿童饮食行为的影响,临床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材料

以2011年9月―2012年4月间本院选取的200名儿童及其300位家长为调查对象,其中学龄前儿童109名,幼儿127名,婴儿64名;女生145名,男生155名;年龄3-67个月,平均(20.3±4.9)个月;家长中男性25.78%,女性74.22%;家长文化程度初中及其以下15.31%,高中文化程度60.27%,高中以上24.42%。

1.2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选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内容包括家长的营养知识、营养态度以及相关行为,并调查家长和儿童的饮食行为与习惯。其中营养知识满分为70分,以≥60分为高分,≤40分为低分。儿童饮食习惯调查采用入户跟踪方式,记录其一天饮食种类和,调查表由家长和调查员统一填写,为减少调查时间差别,调查时间均匀分布在调查周的每一天。

1.3统计分析

临床所得数据资料全部使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数据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