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交通违法行为罚款细则十篇交通违法行为罚款细则十篇

交通违法行为罚款细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2:17

交通违法行为罚款细则篇1

“历史总是在重复自己”

上市公司高管违规炒股(买卖本公司股票)乃我国股市多年之沉疴,近年更有愈演愈烈之势。随着4月份以来股市逐渐回暖,在利欲驱使之下,高管们铤而走险,证监会则频频祭出利剑,对涉嫌违规炒股的高管予以立案调查。调查对象中,祁连山(600720)、海螺水泥(600585)、恒生电子(600570)、东方金钰(600086)等赫然在目。其中祁连山监事卢宪斌违规炒股获利37052.30元。

套用一句美国的老话:“历史总是在重复自己”。高管违规炒股,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由于其显见的不公平,投资者对此怨尤极深,就连高管的亲戚“不小心买了股票”也会引来市场诸多责难,如2008年万科王石的夫人“误买”万科股票事件。

众所周知,上市公司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常态。高管是被法律推定的“内幕人士”,如果听任其买卖本公司股票而不加限制,则普通投资者平等的知情权根本无法得到保障,市场公信力将被蚕食殆尽,证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无底的黑洞。因而,世界各国对于高管买卖本公司股票均密织法网。

高管炒股违规,法网严密?

我国法律对于上市公司高管炒股的规定概括说来,包括“锁仓期”规则、“窗口期”规则、“短线交易”规则等三个方面:

“锁仓期”规则。为敦促高管为上市公司竭尽全力,并以其个人持股为公众投资者提供“隐含的”信用担保,《公司法》第142条规定,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应当向公司申报所持有的本公司的股份及其变动情况,而且上述人员在其任职期间,每年转让的股份不得超过自己所持有本公司股份总数的25%,持有本公司股份的上述人员,自公司股票上市交易之日起一年内不得转让。为增强其操作性,证监会于2009年4月9日了《上市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所持本公司股份及其变动管理规则》,对如何计算其中的25%进行了详细解释和说明。

显而易见,法律冀望通过披露高管持股份额和锁定交易期限,避免内幕人士利用信息优势赢取不当利益。

“窗口期”规则。高管在定期报告之前的一定期间内不得买卖本公司股票。所谓“窗口期”,是指定期报告公告前30日内,以及业绩预告、业绩快报公告前10日内等信息披露的“敏感时期”。在波诡云谲的证券市场中,“窗口期”是拥有信息优势的人从事内幕交易的最佳时机,把高管排除在这段时间的交易范围之外,实乃法律追求“公平”价值之应有之义。

“短线交易”规则。我国《证券法》第47条规定,上市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持有上市公司股份5%以上的股东,将其持有的该公司的股票在买入后6个月内又卖出,或者在卖出后6个月内又买入,由此所得收益归该公司所有,董事会应当收回这部分收益。此条规定俗称短线交易,世界各国对此的规定如出一辙。

此外,交易所和证监会还会对上市公司高管进行通报批评,甚至有的高管还会遭到公司的辞退。由此看来,对于规范高管炒股,我国法律不可谓不严密,但为什么高管违规炒股屡禁不止,近年还有甚嚣尘上之势?

法律,没有牙齿的老虎?

细细分析之下,我国上述法律规定存在以下问题,大大掣肘了预期效果的实现:

首先,法律义务与法律责任未能匹配。在有关“锁仓期”的规定中,《公司法》第142条虽然明文禁止高管不得违规抛售本公司股票,却对如何处罚只字未提。缺乏责任规范的法条,与道德规训并无二致,极易沦为空文。

其次,虽有处罚规定,但处罚过轻,无异于隔靴搔痒。对于违反《证券法》规定进行短线交易的,区区3万至10万元的罚款,在动辄获利成百上千万甚至上亿元的短线交易面前,根本无法遏制道德风险,而且罚款的数目可能还抵不上投入的查证成本。

最后,违法违规的“黑数”(darkfigure)过大。“黑数”是指客观存在而未被探明且未受行政和司法机构追诉与审判的违法违规的数量。由于证券交易的电子化和信息化、违法违规行为的技术复杂化,证券违法违规行为的“黑数”较一般的违法犯罪要多得多。

“黑数”无法从实证材料中获得求证,但仍能按一定的规则大体“推测”出来。一位长期从事证券稽查的专家曾说:“搞自然科学的人称,有一个说法,在一个屋子里头如果发现一只老鼠,从生态的角度讲,周围可能存在八只老鼠……个人估计在证券市场中恐怕只有百分之一的案子实际被查处。”

他山之石:美国的经验

美国对高管违规炒股、内幕交易等的规制措施有诸多值得我国借鉴。

其一,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建立了强大的数据库和监控系统。SeC将各上市公司高管和主要股东的资料、各自的家庭成员、主要朋友圈子,甚至所在高尔夫俱乐部会员等资料全部收入这一数据系统。这比近年来我国证监会要求各基金公司经理“主动”申报直系亲属的身份证号码,显然更为积极。

其二,强化处罚力度。美国1984年通过《内幕交易处罚法》,其最主要的内容是,对那些根据内幕信息买卖股票而获利或减少损失者,按照其“违法所得”或“避免损失”处以3倍的罚款(民事罚款)。1988年的《内幕交易及证券欺诈制裁法》引入了行政罚款制度,即无须考虑内幕交易者是否有“利润所得”,而一概予以罚款处罚,自然人的可处罚金额被提高至10万至100万美元,法人则可被处250万美元的行政罚款。2002年通过的《公众公司会计改革和投资者保护法》规定,任何人通过信息欺诈或价格操纵、内幕交易在证券市场获取利益,最多可监禁25年或处以罚款。

相形之下,对于以内幕交易形式出现的高管违规炒股问题,我国的法律处罚力度明显偏轻,短线交易只处以3万至10万元的罚款。另外,我国《证券法》第202条规定,对内幕交易者,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3万元的,处以3万元以上60万元以下的罚款。不难看出,此条乃美国证券法“民事罚款”与“行政罚款”之合并,但其中显见的缺陷是:一是对内幕交易的民事罚款以“违法所得”为基准,而并不包括“避免损失”,处罚力度大大弱化;二是对没有“违法所得”情形的行政罚款最高额只有60万元。

其三,SeC注重惩戒的现场教育与警示效果。在刑事法律理论上,证券犯罪是一种“白领犯罪”,与杀人、抢劫等传统的人身伤害或者财产侵权案件相比,其社会危害远不如后者那么直观明了,人们通常缺乏对它的直观感受。故而,在大众心理上,白领犯罪更容易得到社会的宽宥。

交通违法行为罚款细则篇2

1、第九十六条修改为:“未依照本细则规定开发利用土地并达到开发投资总额25%以上转让土地使用权的,转让无效,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可处以违法所得50%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收回土地使用权,限期拆除或者没收在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

2、第一百条修改为:“建设用地单位拖欠土地出让金及土地管理的有关费用,在规定的期限内拒不交纳的,市、县级土地管理部门可以查封其施工设备和建筑材料;确无资金交纳时,可将其新建的房屋或者其他建筑物抵交应缴的费用,或者拍卖后抵交应缴的费用。”

3、第一百零一条修改为:“采取各种手段逃漏土地使用权费用的,责令限期改正,并按有关规定处理。”

4、第一百零二条删除。

5、第一百零三条修改为:“违反本细则第十九条规定的,责令违法者限期治理,并处以每平方米2元以上5元以下的罚款;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处罚。”

6、第一百零四条修改为:“违反本细则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责令停止使用,并按非法占地处理。

违反本细则第二十三条第四款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根据情节,处以每平方米0.3元以上1.5元以下的罚款。“

7、第一百零九条修改为:“违反本细则第八十二条规定的,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没收广告费用,并处广告费用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8、第一百一十一条修改为:“违反本细则第九十一条、第九十二条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违反第九十二条规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9、第一百一十二条修改为:“对非法用地从事建设的,由土地管理部门送达《责令停止土地违法行为通知书》,施工单位必须立即停止违法行为。继续施工的,可以对施工的设施、建筑材料等,予以查封。”

交通违法行为罚款细则篇3

商场打折会让一些消费者欣喜若狂、失去理性,处罚打折同样引来了违法违规者趋之若骛。“原价”1600元现价700元,原本45分折后3分,这个力度若放在商场里可谓是“吐血甩卖”了,可放在交通执法领域,实在让人心惊肉跳。

先说法律上的规定。根据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实施细则,以及《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的相关内容,机动车上路行驶中若违反相关规定应接受相应罚款和扣分。目前,累积记分周期是12个月,满分是12分,依据违法行为的严重程度不同,所扣分值不同。当机动车驾驶人在一个记分周期内累积记分达到12分时,交管部门应扣留其驾驶证,驾驶员应重新参加法培和考试。

再看道路交通安全的现状。交通运输部的统计显示,中国道路交通事故总量从2003年的66.8万起下降到2012年的20.4万起,死亡人数也从2003年的10.4万人下降到2012年的6万人。尽管如此,平均每天发生558.9起交通事故,死亡164.3人的现实依然残酷,而截至2012年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已达2.4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达2.6亿人。汽车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国家的发展和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同时也意味着监督和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的任务也更加繁重。正因如此,2012年8月,公安部修订了《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加大对诸多违章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少屡禁不止的违章行为由原来的一次记几分变为一次性记12分。

违章不一定出事故,但事故肯定由违章引起。对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更没有任何姑息的理由。交通违法绝不是驾驶员个人的事,它牵涉到道路上数以亿计的公众和车辆,牵涉到公共安全。把违法违章“大户”放回路上,无异于“纵虎归山”,更无异于给马路上装了n颗“不定时炸弹”。商场打折,让利的是商品的市场利润,而交管部门执法、处罚“打折”,“出卖”的是公共安全。

交通违法行为罚款细则篇4

深化贯彻落实科学开展观,仔细落实国务院纠风办《关于构建查处公路“三乱”疾速反响机制任务要求》,依照“谁主管谁担任”“管行风必需管行业”的准则。“标本兼治、综合管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持续将管理公路“三乱”作为维护党和当局形象,维护人民群众亲身好处的一项主要行动,强化监视反省,严厉查处公路“三乱”行为,树立完美管理公路“三乱”任务长效机制,施行县委“一三五三”跨更加展任务思绪,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开展发明优越的路途交通情况。

二、首要义务

(一)增强对交通法律人员法律行为的监视反省

1、交通全体行政法律人员必需以科学开展观为指点,仔细贯彻执行党的道路、方针、政策和交通司法律例,四项根本准则,变革开放,盲目恪守党和国度的司法律例。

2、严厉恪守部分任务条例、任务原则,严厉恪守交通运政法律“六禁绝”规则,清廉奉公,秉公做事,令行制止,积极为行业效劳。不可贿行贿、不搞请吃送礼、索拿卡要或收受钱物,禁绝“乱收费、乱罚款、乱分摊”,禁绝自立收费项目,禁绝收受效劳和治理对象的财帛物,禁绝承受效劳和治理对象的宴请,不然,一经查实,作废昔时度的各类奖励,还将依据情节轻重,赐与响应的规律处置,直至追查司法责任。

3、增强政治、营业进修,起劲进步政治、营业程度,加强顺应任务和防腐拒变的才能。做到政治思维及格、营业程度过硬。

4、上班或上路反省时必需着装划一,并佩带标记(因任务需求除外),严禁不具有公路法律资历的任务人员上路法律;严禁不具有法律主体资历的人员独自上路法律;严禁不携带法律证件上岗;严厉法律,热情效劳,公平清廉,果断根绝“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不良作风,起劲进步法律程度、效劳认识和治理程度。

(二)增强对公路汽车通行费征收任务的监视反省

依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则和省市有关文件规则,公路车辆通行费征收单元要严厉执行相关司法、对征收路段的收费根据、收费规范、征收时限对外公示,不得逾越权柄局限拦车反省、收费、罚款。要严厉执行稽察准则,标准法律行为,持续清算改正违规减免车辆通行费行为,实在处理情面车、特权车免费和随意放行的问题,严厉处置侵犯通行费的违规行为,增强社会监视力度,对涉路单元进出两条线执行状况监视反省重点审计,对通行费征收状况执行年度审核、按期传递。要严厉落实国度、省、市、县已作废、降低规范的涉车收费项目,严禁私自增设收费和罚款子目、进步收费规范和扩展收费局限,还增强对进出状况的监视反省,以包管应征不漏,该免不征。

(三)增强对“绿色通道”政策落实状况的监视反省

对整车正当装载运输鲜活农产物的车辆执行“绿色通道”,是国度一项主要的涉农优惠政策。要按照国务院纠风办《关于增强监视反省确保鲜活农产物运输“绿色通道”疏通的告诉》(国纠办发电〔2009〕3号)要求,果断落实好国度鲜活农产物运输“绿经通道”政策,对整车正当装载鲜活农产物的车辆经过我县路途或超限站点,持续执行不扣车、不卸载、不罚款的“三不”政策,进步“绿色通道”的通行才能。

(四)增强对涉路法律行为的监视反省

依法依规在公路上执勤法律的交通运输行政法律,要将确保公路平安疏通作为首要职责,严厉依照有关司法、律例和规章进行执勤法律。严禁在国、省道十字路口、丁字路口设点反省车辆;严禁每次拦车超越三辆、逢车必拦、每拦必罚和违规双向拦车;严禁收费罚款不开单子;严禁超局限、超规范收费、罚款和对统一违法行为反复罚款;严禁以罚代纠、以罚代卸、未消弭车辆违法行为而放行;严禁收“暗仓”、放“黑车”、给车辆处理“包月卡”、收取“包月费”;严禁应用法律权利进行索拿卡要;严禁向过往车辆司乘人员强行推销任何物品和供应任何有偿效劳;严禁下达或变相下达罚款目标、创收义务。

(五)要严厉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所付与的公路路政治理权限法律,禁绝在公路上随意拦车反省和罚款。查处抛洒污染公路的行为,要以泉源管理为主,标准法律行为。禁绝以损路为名反省超限,没有设立超限反省点的,只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在抛洒污染严峻的路段,在不影响交通的状况下查处有分明抛洒污染公路行为的车辆。

(六)增强管理车辆不合法超限超载法律行为的监视反省

严厉执行管理车辆不合法超限超载任务有关规则,仔细落实交通部等有关部分关于治超任务的“五禁绝”和“十条禁令”规则,要和其他单元亲密共同,依据各自职责分工,进一步加大法律力度,确保管理车辆不合法超限超载任务顺畅进行。严禁以目测或凭经历认定车辆超限超载、只罚款不卸载、罚款不开单子及借法律之名谋取私利等行为。

(七)增强对路途运输市场的监视反省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路途运输条例》和《四川省路途运输治理条例》,仔细展开路途运输市场平安和运输次序整治袭击不合法运营行为,调停处置各类投拆、胶葛,标准运输运营行为,严峻袭击公交、出租汽车以及其他客运车辆“甩客”“宰客”及其他欺骗乘客的违法行为,维护路途运输行业正常的运营次序和路途运输市场昌盛不变。

三、任务要求

(一)进步思维看法,实在加强管理公路“三乱”任务的责任感

经由多年的专项管理,管理公路“三乱”任务获得了很大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没有从机制、体系体例上获得基本处理,公路“三乱”景象在我县还时有发作,交通运输法律部分要站在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深入看法进一步管理公路“三乱”任务关于坚持社会不变、促进经济开展、构建调和社会的严重意义。

(二)强化监视反省,严厉查处公路“三乱”行为

要不按期、地在全县各路段展开征对公路“三乱”行为的监视反省。在监视反省中要做到“三连系、三为主”,即:明察与暗访相连系,以暗访为主;惯例反省与突击反省相连系,以突击反省为主;日常反省与主要期间反省相连系,以主要期间反省为主。要进一步加大公路“三乱”行为查处力度,对管理任务中有令不可、有禁不止、迎风违纪的行为,做到发现一同严查一同,毫不姑息、毫不手软,一直坚持管理公路“三乱”的高压态势。

交通违法行为罚款细则篇5

【关键词】香港价格法律制度

前言

价格体制是指与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价格形成、运行和调控管理的制度。香港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奉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最大限度的市场调节和最小限度的政府干预相结合,自主经营、自由竞争。这也是香港当局制定各项经济立法和行政管理的主要政策依据。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香港实行的是由政府、法定团体和行业公会互相衔接、互相补充的价格监管模式。香港的价格体制已形成与现代化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有调控的、与国际市场相连接的、成熟的现代市场经济价格体制。对不宜竞争的、带有公共物品性质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实行多种形式的直接调控管理;而对属于竞争性的产品和服务价格,全面实行市场形成、政府间接调控的制度。无论价格的形成、运行和调控管理办法都与现代市场经济密切相关。

一、香港的价格法律体系

高度法制化是香港价格管理的一大特点,也是香港价格管理机制高效运转的制度原因。香港是普通法适用地区,属于典型的判例法体系。香港回归后,根据“一国两制”的原则,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作为其法律制度的宪制性文件,并保持原有的法律制度特性,使得法律制度更加完备,更加适应回归后的香港社会各方面的需要。

价格法规有两种模式,即独立型价格法规和混合型价格法规。所谓独立型价格法规,即国家立法部门专门制定的价格法规,如,奥地利、挪威等国的《价格法》,日本的《物价统制令》,韩国的《物价安定法》,瑞士的《联邦价格监督法》等:混合型价格法规,即没有制定专门的价格法规,对价格的法律规范体现在其他各项专门立法中,如美国的三大反垄断法案:189o年颁布的谢尔曼法案、194o年颁布的克莱顿法案、1914年通过的联邦贸易委员会法案。香港的价格法律属于混合型价格法律。

香港并没有系统综合性以成文法形式出现的价格法,对于各类价格行为的规范散见于各类法律法规之中。不仅繁多,而且齐全。任何价格和收费行为,都可以找到法律的依据,并受到法律的监督。香港虽然没有专门的价格基本法律,但它价格法规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商业、电讯广播、医疗卫生、公共财政、公众安全、环境自然、行业规管、地政房屋、渔农矿务、船务港口、知识产权、刑事、民事、政府行政、交通运输、司法等等各个方面的立法中对价格规管都有涉及,对各种价格与收费行为都有细致而且明确的规定。与价格和收费相关的法律条例散见于经济生活各方面的立法中,使得几乎任何价格和收费行为,都可以找到法律的依据,并受到法律的监督。诸多法律成龙配套,构成香港严密的价格监管法律体系。

香港的价格法律体系除了具有价格法规的一般特征,如保护消费者权益,促进国民生活及国民经济稳定与发展,明确价格违法行为并进行经济处罚和法律惩罚等以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1.香港没有专门的价格法律,但法律制度比较完备,涉及价格方面的立法,比较全面、系统,能适应现代社会各方面的需要。其价格法规表现形式为“制定法”和“判例法”,而“制定法”使用极为广泛,已形成“制定法”为主体,与“判例法”并存,形成互为补充的法律架构。

2.对不宜竞争的、带有公共物品性质的商品和服务价格规管,体现了较强的政府干预色彩。虽然香港奉行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自主经营、自由竞争。但对不宜竞争的、带有公共物品性质的商品和服务价格,则实行多种形式的直接调控管理。如《储备商品条例》第3条规定,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可就“规管或管制任何储备商品的最高价格”、“费用及收费”等等事宜订立规例,凡违反任何上述规例,即属犯罪。

3.对价格的规管非常细致。香港虽然没有专门的价格法律,但在金融机构、行业规管、公民权利、雇佣劳工、政府行政、工程工务、公共财政、地政房屋、涉外事务、渔农矿务、人事登记/入境、环境自然、公众安全/保安、交通运输、司法、船务港口、执法、电讯广播、诉讼仲裁、文康娱乐、刑事法律、教育、民事法律、医疗卫生、家事法律、宗教、商业法律、公益慈善、各类法团、财经事务、各类基金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中,对涉及价格与收费等事宜都有细致而且明确的规定条款。

4.对价格违法行为处罚重。香港的价格法律强调价格违法行为的刑事责任,对价格违法行为的处罚特别严厉,其处罚方式主要是经济处罚与监禁。在有关价格违法处罚的法律条款中,对违法者进行罚款或者监禁处罚的条款很多,如《简易程序治罪条例》第6b条规定,对于在公众地方以高于批准价格出售或游说他人购买载运商或其代表发出的客票的行为,“即属犯罪,第一次定罪可处罚款一千,第二次或其后定罪可处罚款两千及监禁6个月”;《石油(保存及管制)条例》第6条规定,获授权人员可就石油供应商或经销商贮存、供应、使用或处置石油事,向任何石油供应商或经销商作出其认为适当的规管石油的供应价格或出售价格指示,任何供应商或经销商“违反或没有遵守根据第(1)款向他作出的任何指示,即属犯罪,可处罚款十万及监禁2年”等等。

二、香港对价格违法行为的处罚

(一)对价格违法行为的认定

正确处理价格违法案件的基础与前提条件是对价格违法行为性质的认定。价格违法行为,是指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违反价格法律、行政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给社会造成某种危害的有过错的行为,包括不履行价格法规、行政法规或者规章规定的义务和实施了的价格法规、行政法规或者规章中明文禁止的行为。认定价格违法行为,一般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违法的主体,即法律法规中规定承担法律义务的人,包括公民、法人以及其他组织;二是侵害的客体,即该行为侵害了价格法律规范所保护的客体,包括社会、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等;三是危害后果。

在香港,固定价格,即各竞争者间明示或默契地协议,将其产品的售价固定在一个统一的水平…卜;维持零售价格,即同买方达成协议,规定买方必须按固定的价格零售其商品;搭售,即在合同中规定,买方在购买某种商品时,必须同时购买另一种产品等等价格行为都属违法行为。另外,价格垄断、低价倾销、哄抬价格、价格欺诈、价格歧视等扰乱市场秩序、损害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的价格行为也是被禁止的。

香港法律体系对价格与收费行为的规管制定了诸多细致的规例和条例,对违法行为的特征、构成及其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做了细化和明确的阐述。任何违反这些价格规例和条例的行为都属违法行为。这些规定,为惩处价格违法行为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依据。

(二)香港价格监管执法体系

香港没有专门的价格监管执法部门,香港价格监管体系主要由消费者委员会、竞争政策咨询委员会、各行业公会和政府部门的相关管理机构组成。它的价格监管执法体系主要是按行业归属于政府部门的相关管理机构以及法院。如,香港的资源环境价格主要由香港政府环境运输及工务局规管,该局负责的规管事宜包括环境保护及自然护理、发展运输基础设施、提供运输服务、交通管理事宜、公共工程、供水事务、斜坡安全及防洪措施等;负责监督属下八个部门的运作,包括建筑署、土木工程拓展署、渠务署、机电工程署、环境保护署、路政署、运输署和水务署。

(三)香港对价格违法行为的处罚方式

由于价格违法行为往往会对竞争对手、顾客或消费者和公共利益造成损害,因而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根据目前香港价格法规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价格违法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1.价格违法行为的刑事责任

香港《释义及通则条例》第3条规定,犯罪是触犯或违反法律而有刑罚之规定者。价格违法行为的刑事责任,也就是指价格行为触犯或违反价格法律而有刑罚之规定者。香港价格违法行为的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是处罚金与监禁,并且这两种处罚方式常并举。

如价格欺诈的刑事责任,《盗窃罪条例》第17条“以欺骗手段取得财产”规定,“任何人以欺骗手段(不论该欺骗手段是否惟一或主要诱因)而不诚实地取得属于另一人的财产,意图永久地剥夺该另一人的财产,即属犯罪,循公诉程序定罪后,可处监禁10年”,第18条“以欺骗手段取得金钱利益”也规定,“任何人以欺骗手段(不论该欺骗手段是否惟一或主要诱因)而不诚实地为自己或另一人取得任何金钱利益,即属犯罪,循公诉程序定罪后,可处监禁1o年”。

对干扰正常价格也要承担刑事责任,《防止贿赂条例》第6条“为促致他人撤回投标而作的贿赂”规定,“任何人无合法权限或合理辩解,向他人提供任何利益,作为撤回为了与公共机构订立有关执行工作、提供服务、办理事情或供应物品、物料或物质的合约而作的投标,或不参与该项投标的诱因或报酬,或由于撤回该项投标或不参与该项投标而向他提供任何利益,即属犯罪”,“任何人无合法权限或合理辩解,索取或接受任何利益,作为撤回为了订立第(1)款所指合约而作的投标或不参与该项投标的诱因或报酬,或由于他撤回该项投标或不参与该项投标而索取或接受任何利益,即属犯罪”,《防止贿赂条例》第12条“罪行的罚则”第i款规定,对违犯第6条所订罪行者,一经循公诉程序裁定,“罚款五卜万及监禁1o年”;一经循简易程序裁定,“罚款十万及监禁3年”,此外,“法庭须命令该人按法庭指示的方式将所收取的利益款额或价值,或该款额或价值中由法庭指明的部分付予法庭所指示的人或公共机构”。

《汽车(首次登记税)条例》第4i条规定,在取得署长同意之前,“将任何新汽车(本地装配汽车除外)以高于根据第4a(5)条所准许的款额的价格出售”、“将任何新的本地装配汽车以高于第4a(6)条所准许的款额的价格出售”、“将并非新汽车或本地装配汽车的任何汽车以高于根据第4a(7)条所准许的款额的价格出售”或“将本地装配汽车(并非新汽车者)以高于根据第4a(8)条所准许的款额的价格出售”,以及如果本身为注册分销商,“没有按根据第4a(1)条所作规定以书面公布零售价目表”、“没有按根据第4a(2)条所作规定以书面公布零售价”、“没有按根据第4a(4)条所作规定在其拟公布的零售价目表公布前至少7天或之前将该价目表的副本递交署长”或“没有按根据第4a(4)条所作规定在拟更改某型号的零售价时给予署长不少于5个工作天的通知”,即属犯罪,一经定罪,“可处罚款五十万及监禁12个月”。

对其他价格违法行为的刑事处罚,如《简易程序治罪条例》第6b条规定,“任何人均不得在公众地方以高于批准价格出售或游说他人购买载运商或其代表发出的客票”,任何人违反此规定,“即属犯罪,第一次定罪可处罚款一千,第二次或其后定罪可处罚款两千及监禁6个月”。

2.价格违法行为的民事责任

价格违法行为的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因价格违法行为对社会财产、他人财产或权利造成侵害所要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价格违法行为的民事责任的承担,主要是对已经造成的权利损害和财产损失给予恢复和补救。如《商品说明条例》第35条“货品根据第15(1)(f)条被检取的损失补偿”规定,“凡任何货品被获授权人员根据第15条检取或扣留,政府在符合本条的规定下,有法律责任补偿货品的拥有人因货品被检取或扣留或因货品在扣留期间失掉、损坏或变坏而蒙受的损失”。

《邮政署条例》第18条“船长须接受邮包或邮袋予以运送”规定,“即将从香港开出前往香港以外任何地方的船舶(军用船舰或具有军用船舰地位的船舶除外)的船长,须将任何邮政署人员交付给他运送的任何邮包或邮袋接收上船,并须为此而发出符合署长订明格式的收据”,而第l9条“无法派递包或邮袋的损害赔偿”规定,“根据第18条获交付任何邮包的船长,须当作与署长订有下述规定的合约:该船长以该等邮包而获支付的酬金为代价,会在其抵达任何港口后立即将该等邮包妥为交付予邮包所致予的邮政当局,且不会有故意或可避免的延误,以及如其在任何方面没有履行该合约,则他会向署长缴付一万的款项,作为违约的算定损害赔偿。”

3.价格违法行为的行政责任

价格违法行为的行政责任,是指违反价格法规定的行为人所要承担的由政府价格主管部门给予的行政制裁。香港对价格违法行为的行政责任的处罚方式主要有:处罚金、责令停止、颁布禁令以及。

如在参照货品的价值以评定和计算税款时,《应课税品条例》第26a条规定,“为参照任何货品的价值以评定和计算税款,该价值须为该货品于有关时间在公开市场上由独立于对方的买卖双方在售卖中所能取得的正常价格”,同时规定任何进口的应课税货品和香港制造的应课税货品的正常价格,须根据“价格不包括根据本条例须缴付的任何税额”等五项假设厘定,其第46条“罪行与罚则”规定,“任何人违反根据本条例合法地施加、作出或发出的任何条件、限制、规定或指示,即属犯罪”,“裁判官如认为任何人意图逃避缴税而犯罪,则除可判处就该罪行所规定的罚款或监禁外,并可另处罚款,款额不超逾该人所就之而犯罪的应课税货品的须缴税额的lo倍”。

责令停止,如对住宅物业的广告宣传的管理,《地产常规(一般责任及香港住宅物业)规例》第9条规定,“持牌地产不得安排或准许发出任何全部或部分与其地产业务有关并载有在要项上属虚假或具误导性陈述或详情的广告”;“持牌地产不得就其以持牌地产身分的住宅物业,安排或准许以有别于有关的客户所指示的价格或租金或条款宣传该住宅物业”;“如关于拟分租的住宅物业的广告没有明文述明该物业是拟分租的,则持牌地产不得安排或准许发出该广告”。而在有关的住宅物业不再可供出售或购买或租赁或有关的地产协议终止后,“持牌地产须在切实可行的范围内尽快将所有由他发出或安排发出的广告移去”。

颁布禁令,指对价格违法者颁布停止违法行为的禁令,包括命令价格违法者刊登限期改正的广告、废除及变更经济合同、修补经济合同条款及做社会服务等。如《海鱼(统营和输出)规例》第4d条“输出许可证的发出、格式及取消”规定,在申请输出许可证时,如果处长认为“申请所关乎的指明鱼类的输出本身,或此项输出在顾及其他鱼类的输出后,可能对该指明鱼类在本地市场的供应或价格造成不利影响”或“批准该项申请会因任何理由而违背公众利益”,处长可拒绝发出输出许可证,并以书面通知申请人他拒绝发出输出许可证。

对价格违法行为的行政责任承担方式除行政处罚以外,对特别严重或复杂的违法行为还进行。香港实行的是由政府、法定团体和行业公会互相衔接、互相补充的价格监管模式,但是像消费者委员会等价格监管部门本身不具备行政处罚权,一旦它们认定某企业或个人行为违反法律规定需要给予处罚的,可根据价格行为调查结果,向法院进行。

三、香港价格违法行为的处理程序

任何行政执法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程序,它是实体规范得以正确实施的基本保障。价格处罚程序是行政程序的一种,它是价格执法机关查处价格违法行为时所必须遵循的法定过程、方式与步骤的总和。香港对价格违法行为的处理程序分为两种,即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

对于一些情节严重、事实庞杂、违法事实和应用法律有争议的价格违法行为,香港相关部门以普通程序进行处理,依法将之上诉于法庭,案件审理包括立案、调查、定案处理、执行、结案、备案程序。

香港价格执法部门在对一些事实清楚、情节轻微的价格违法行为进行处理时,常采用简易程序。简易程序是为了达到易于执行的目的,对普通程序的简化。它是一种即时处罚程序,适用于对一些事实清楚,情节轻微,社会危害不大,适用法律明确的一般价格违法行为的即时处罚。《简易程序治罪条例》第3条“权力的转授”规定,“凡任何公职人员根据本条例的条文,获得权力以准许或同意进行任何事情,或获得权力以发出进行任何事情的牌照,则该人员所属机关的任何公职人员,如获该人员书面授权代其行使上述权力,均可行使上述权力”。

交通违法行为罚款细则篇6

第一条 根据《广告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二十一条的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条例》第二条规定的管理范围包括:

(一)利用报纸、期刊、图书、名录等刊登广告。

(二)利用广播、电视、电影、录像、幻灯等播映广告。

(三)利用街道、广场、机场、车站、码头等的建筑物或空间设置路牌、霓虹灯、电子显示牌、橱窗、灯箱、墙壁等广告。

(四)利用影剧院、体育场(馆)、文化馆、展览馆、宾馆、饭店、游乐场、商场等场所内外设置、张贴广告。

(五)利用车、船、飞机等交通工具设置、绘制、张贴广告。

(六)通过邮局邮寄各类广告宣传品。

(七)利用馈赠实物进行广告宣传。

(八)利用其他媒介和形式刊播、设置、张贴广告。

第三条 申请经营广告业务的企业,除符合企业登记等条件外,还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负责市场调查的机构和专业人员。

(二)有熟悉广告管理法规的管理人员及广告设计、制作、编审人员。

(三)有专职的财会人员。

(四)申请承接或外商来华广告,应当具备经营外商来华广告的能力。

第四条 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出版单位,事业单位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单位办理广告经营许可登记,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直接广告的媒介或手段。

(二)设有专门的广告经营机构。

(三)有广告经营设备和经营场所。

(四)有广告专业人员和熟悉广告法规的广告审查员。

第五条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申请经营广告业务,按照《外商投资广告企业管理规定》,参照《条例》、本细则和其他有关规定办理。

第六条 申请经营广告业务的个体工商户,除应具备《城乡个体工商户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的条件外,本人还应具有广告专业技能,熟悉广告管理法规。

第七条 根据《条例》第六条的规定,按照下列程序办理广告经营者登记手续:

(一)设立经营广告业务的企业,向具有管辖权的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办理企业登记,发给营业执照。

(二)广播电台、电视台、报刊出版单位,事业单位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申请兼营广告业务应当办理广告经营许可登记的单位,向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或其授权的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登记,发给《广告经营许可证》。

(三)经营广告业务的个体工商户,向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经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局依法登记,发给营业执照。

第八条 广告客户申请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以外的媒介为卷烟做广告,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或其授权的省辖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批准。

第九条 根据《条例》第七条的规定,广告客户申请广告,应当出具相应的证明:

(一)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应当交验营业执照。

(二)机关、团体、事业单位提交本单位的证明。

(三)个人提交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所在单位的证明。

(四)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应当交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发的《外国企业在中国常驻代表机构登记证》。

第十条 根据《条例》第十一条第(一)项的规定,申请商品广告,应当交验符合国家标准、部标准(专业标准)、企业标准的质量证明。

第十一条 根据《条例》第十一条第(七)项的规定,申请下列广告应当提交有关证明:

(一)报刊出版发行广告,应当交验省、自治区、直辖市新闻出版机关核发的登记证。

(二)图书出版发行广告,应当提交新闻出版机关批准成立出版社的证明。

(三)各类文艺演出广告,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提交证明文件。

第十二条 根据《条例》第十一条第(八)项的规定,申请刊播下列内容的广告,应当提交有关证明:

(一)各类展销会、订货会、交易会等广告,应当提交主办单位主管部门批准的证明。

(二)个人启事、声明等广告,应当提交所在单位、乡(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出具的证明。

第十三条 广告客户申请刊播、设置、张贴广告,应当提交各类证明的原件或有效复制件。

第十四条 广告收费标准为广告费的15%。

第十五条 国内企业在境外广告,外国企业(组织)、外籍人员在境内承揽和广告,应当委托在中国注册的具有广告经营资格的企业。违反规定者,处以违法所得额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六条 根据《条例》第十二条的规定,和广告,者和者均应负责审查广告内容,查验有关证明,并有权要求广告客户提交其他必要的证明文件。对于无合法证明、证明不全或内容不实的广告,不得、。

广告经营者必须建立广告的承接登记、复审和业务档案制度。广告业务档案保存的时间不得少于一年。

第十七条 广告客户违反《条例》第三条、第八条第(五)项规定,利用广告弄虚作假欺骗用户和消费者的,责令其在相应的范围内更正广告,并视其情节予以通报批评、处以违法所得额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给用户和消费者造成损害的,承担赔偿责任。

广告经营者帮助广告客户弄虚作假的,视其情节予以通报批评、没收非法所得、处以违法所得额三倍以下的罚款,但最高不超过三万元,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责令停业整顿,吊销营业执照或者《广告经营许可证》;给用户和消费者造成损害的,负连带赔偿责任。

更正广告的费用分别由广告客户和广告经营者承担。

第十八条 违反《条例》第四条、第八条第(六)项规定的,视其情节予以通报批评、没收非法所得、处五千元以下罚款或责令停业整顿。

第十九条 广告经营者违反《条例》第六条规定,无证照经营广告业务的,按照《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有关规定予以处罚;超越经营范围经营广告业务的,按照企业登记管理法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二十条 广告客户违反《条例》第七条规定的,视其情节予以通报批评、处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一条 违反《条例》第八条第(一)(二)(三)(四)项规定的,对广告经营者予以通报批评、没收非法所得、处一万元以下罚款;对广告客户视其情节予以通报批评、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二条 新闻单位违反《条例》第九条规定的,视其情节予以通报批评、没收非法所得、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三条 广告经营者违反《条例》第十条规定的,视其情节予以通报批评、没收非法所得、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四条 广告客户违反《条例》第十一条规定,伪造、涂改、盗用或者非法复制广告证明的,予以通报批评、处五千元以下罚款。

广告经营者违反《条例》第十一条第(三)项规定的,处一千元以下罚款。

为广告客户出具非法或虚假证明的,予以通报批评、处五千元以下罚款,并负连带责任。

第二十五条 广告经营者违反《条例》第十二条规定的,视其情节予以通报批评、没收非法所得、处三千元以下罚款;由此造成虚假广告的,必须负责更正广告,给用户和消费者造成损害的,负连带赔偿责任。

第二十六条 违反《条例》第十三条规定,非法设置、张贴广告的,没收非法所得、处五千元以下罚款,并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强制拆除,其费用由设置、张贴者承担。

交通违法行为罚款细则篇7

近期,有媒体对国内部分银行的信用卡“全额罚息”进行了报道,引起了消费者的广泛反响。所谓信用卡“全额罚息”,是指还款到期日之后,如果账户里还有欠款,哪怕是几毛钱都会被银行按全额计算利息。也就是说倘若消费者刷卡消费2万元人民币,在还款日还款19999元,欠款1元,银行仍按2万元收息。

一个极端的例子是,陕西省西安市户县居民王某2007年5月在中国民生银行西安分行办理了一张信用卡。2012年7月,他因涉嫌恶意透支高达40余万元,被警方刑拘。然而,他实际刷卡消费和取现的部分只有11.5万元,其余30余万元都是逾期未还欠款而产生的利息和滞纳金。

此事激起了消费者的愤怒。来自山东的律师王新亮更是向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发出了一封公开信,请求银监会对银行业涉及信用卡的“全额罚息”霸王条款进行整顿或废除。

信用卡全额罚息制度究竟是否合理?为何银行“霸王条款”屡禁不止?如何改革,才能让银行真正放下姿态为消费者服务?《国企》杂志邀请了相关专家对此进行探讨。

显失公平的“霸王条款”

《国企》:对于部分银行的全额罚息制度,您怎么看?全额罚息是否合理合法?

王新亮:这明显是一条显失公平的霸王条款,严重侵害了普通信用卡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比如消费10000元,由于疏忽或者力有不逮还款9900,剩余100元,消费者已经诚信履约的9900元就不应当再计算利息,只应对违约部分100元罚息,否则就违背了公平诚信的交易原则。

“全额罚息”违背法律规定,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是侵犯消费者知情权。在申领信用卡时,持卡人并没有被明确告知信用卡逾期还款利息及违约金的计收办法,尤其是没有被明确告知部分还款却按全部应还款数额计收利息。而众多银行的网上申请信用卡业务中,在领用合约或协议中也没有明确详细地告知计收办法。

二是侵犯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消费者已还款部分属于已经履行的义务,不应当将已还款部分计入全部款项内计收利息。

三是违背银监会制定的《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中关于还款计息的强制性规定。该办法第37条第4款明确规定,银行业在消费者提交的申请当中要以“重要提示”告知消费者计结息规则、滞纳金收取方式。但是,不少银行并没有按照该办法进行详细提示。

余丰慧:对信用卡透支逾期按照全额计算高息,简直荒唐透顶,极不公平。这项制度设计者连起码的合同要约中的公平对等原则都不懂,不符合消费者权利义务相对等的基本法理,应坚决予以取缔。况且中国工商银行2009年已经改变全额罚息制度,规定按最低还款额规定还款的,只对未清偿部分计收从银行记账日起至还款日止的透支利息。所以,其他银行没有理由再按照全额计算罚息。这项备受诟病的规定之所以顽固存在,与监管部门的不作为和漠视不无关系。

刘俊海:持卡人与发卡银行订立信用卡服务合同之后,持卡人就有权在授信额度内自由刷卡,刷卡之后持卡人变成债务人,发卡银行变成债权人。刷卡消费者有义务及时足额还本付息。倘若消费者偿还了部分欠款,则有义务就其欠款金额承担还本付息的责任,而没有义务就已经还款的金额部分承担给付利息乃至罚息和滞纳金。原因很简单,就消费者已经还款的部分而言,消费者没有违约行为,发卡行亦未就消费者还款的部分金额而遭受任何损失。

实际上,在银行对外发放贷款的传统业务中,部分还债的债务人也仅就其违约部分承担违约责任。既然持卡人刷卡时与银行缔结的借贷合同与银行传统的借贷合同无异,银行对持卡人采取全额罚息的态度明显违背了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公平原则。因此,消费者的公平交易受到了不法侵害。由于发卡银行在发卡时拒绝或者怠于向消费者明确解释全额罚息的消费风险,全额罚息条款还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鉴于国内大多数银行普遍推出了全额罚息条款,鉴于我国金融市场尚处于不完全公平竞争的状态,消费者的选择权也受到了不当限制。

既然全额罚息条款由发卡行单方拟定,而且此种条款片面增加了发卡行自身的不当利益,单方加重了消费者的义务与责任,排除和限制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与公平交易权,全额罚息条款当然属于显失公平的“霸王条款”,应当依法确认无效。

全额罚息并非国际惯例

《国企》:银行解释称,全额罚息是国际惯例。您对此有何看法?

王新亮:说“全额罚息是国际惯例”是偷换概念。利息就是利息,对没有还的钱收取利息是天经地义的,但中国的银行对持卡人已经还过的钱仍收取所谓“罚息”是不对的。利息不是“罚”的,更不应该“全额罚息”。信用卡的目的是鼓励消费,“全额罚息”违背了这个初衷。

吴革:国外银行,如澳纽银行、汇丰银行等,多采用的还款和利息计算方式有:设定有30?50天免息期之后的还款日和最低还款额;到期前使用银行柜台、电话、网银等全额还款;按最低还款额还款,未还部分将会被收取利息,利率一般比正常利率高出1%?2%;由于各种原因未能按最低还款额还款的,银行将对其全额应还款收取利息并处以罚款,连续多次将影响个人信用记录。

从中可以看出,国外银行对于罚息和罚金是区别设定的。罚息着重反映银行因无法使用未归还款项而产生的损失,罚金则不同,更着重反映银行对借款人的惩罚。因此,国际上许多银行并没有如中国银行一般,在借款人一出现延迟还款就全额罚息,而是先根据未归还金额为基础计算罚息金额,直到未按照最低还款额还款时,银行才全额罚息。

比如,美国信用卡市场占有率较高的几大发卡机构如美洲银行、富国银行、第一金融资本公司等均采取每日平均余额法计息,根据持卡人的初始信用评级而采取11.9%?22%的浮动利率(根据其官方网站公布的利率)。

我国台湾“行政院”金管会出台了《信用卡定型化契约应记载事项及不得记载事项》草案,第4款明文规定“循环信用利息以未缴余额计付”,要求各发卡机构于2011年4月27日起实施。至此,台湾省成为首个以法令规范银行以未缴账款余额计息的地区。花旗银行在台湾发行信用卡的申请注意事项中便特别标注,持卡人只要在当期还款日前将最低应缴金额(一般为总额的10%)以上的款项缴付,银行仅就剩余未付款项计算罚息。

刘俊海:全额罚息属于国际惯例的说法纯属子虚乌有,没有一家银行能够举出充分证据,证明全额罚息属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全球商事习惯。

《国企》:2011年7月1日,银监会、央行和发改委取消了银行34项不合理收费,但是很多银行执行得并不到位。国内银行何以能出台这么多不合理条款?这是否与我国银行制度的深层次原因有关?

王新亮:之所以能出台这么多的不合理条款与我国的历史有关。很长时间内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银行都是国有,也没有竞争,因此形成了银行相对于消费者的强势地位。虽然我们在不断改革,但是银行业的这种优越感始终存在。各银行正是利用这种强势地位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造成现在乱收费、收费信息不公开、霸王条款等广为诟病的乱象。

吴革:银行与消费者之间不公平交易的根本原因在于,银行就消费者而言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我们可以将这种优势地位理解成一种垄断。

企业、个人需要资金周转,只能通过银行贷款。于是,少数几家具有垄断地位的银行,根据自身资本和市场占有率的优势地位,限制了民间资本涌入金融市场,也限定了消费者对服务的选择权,在消费者享受服务时附加了许多不合理的交易条件。例如,消费者在接受银行的服务期间,会与银行签订一系列的服务合同,而这些合同往往都是由银行打印完成的格式合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合同法》都要求格式条款提供方承担指出和说明的义务,但在现实中银行既没有就与消费者利益相关的条款进行说明和解释,也没有提示客户注意合同中着重标注的条款内容。这些服务合同中,往往包含若干条款明显有利于银行方的内容,即霸王条款,比如“离柜概不负责”、贷款需缴贷款咨询费、异地取款手续费等。在消费者还款方式和时间上,银行也在合同中做出了较为严格的描述,如只要逾期还款,无论是出于合理原因还是恶意透支,银行一律在消费者个人信用记录上进行记载,导致消费者无法进行下一笔贷款。而当银行自己出现操作失误时,如客户接受银行理财业务,造成巨额亏损,银行往往根据合同中表明的“银行仅为第三方为其提供交易平台”、“事件属于客户和理财经理的私人问题”为由为自己免责。

当然,我们更应该注意到,造成当今银行垄断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银监会对银行的监管不力。

截至2011年末,包括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10家银行去年共新发信用卡超过4500万张,累计发卡总量达到近2.6万亿张。在银行疯狂扩张业务容量,将发卡对象扩展到毫无还款能力的学生等群体时,银监会并未出台任何条例加以制止或引导,最终导致透支额达8129.56亿元,较2010年末增加3637.96亿元,增长幅度高达81%。

2009年初,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商业银行服务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的服务收费应严格遵守合法合规、定价测算和风险可控的原则,切实维护银行客户的合法权益,在处理收费争议、保护客户权益方面做实做细。但时至今日,我们似乎并没有看到该通知对银行系统产生任何的影响。商业银行收费项目仍多达3000余种,银行依旧依靠与客户签订的服务合同中的霸王条款,利用手续费、异地转账费等名目大肆敛财。

有信用才有市场

《国企》:除了全额罚息外,目前我国信用卡制度还存在哪些不合理的地方?

王新亮:除了国有银行以外,其他商业银行都已经走上市场化道路,应当按照市场化来运作,不应该再有行政或刑事手段来干预。例如信用卡透支后的信用卡诈骗罪,很多银行在催债时就是用这条来恐吓消费者。

吴革:中国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本来是学习国际同行的先进经验,但是他们学习得更多的是如何多发卡、多盈利、少投入,对于避免侵犯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商业银行并没有学到位。现实中,银行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由于手续费率通常在同期基准利率的基础上上浮10%、20%甚至更高,信用卡分期业务能给银行带来可观的手续费收入,相当于变相的利息收入,因此银行不负责任地滥发卡,大力拓展分期业务,以刺激无消费能力或消费能力不足的人透支消费,再通过民事和刑事手段对持卡人严厉打击;利用征信系统将信用卡持有人列入黑名单的方式,从而过度地保护商业银行自己的利益;利用格式合同多收、超收持卡人费用、利息、罚息;管理不严,泄露持卡人个人信息等等。

《国企》:如何改革当前的银行信用卡制度,让银行为消费者提供公平服务?

王新亮:彻底把银行推入市场,按市场化运作,让银行业彻底实现转型,成为真正的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与消费者处于平等的地位,同时加强监管,不允许商业银行存在侵害消费者的霸王条款。只有这样,银行才能放下身段,按照公平的原则为用户提供服务。

消费者也可以通过市场化的行为,用脚投票,从而推动银行尊重消费者权益,加快改革步伐。广大消费者应树立理性消费的理念,切实增强法律意识、风险意识与权利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水平。在与银行签订合同之前,详细询问如何收费,如何计息,有何权力,有何义务等等,充分利用自己的知情权,了解清楚后在决定选择哪家银行的服务,这样能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推动银行服务提升。

余丰慧:发卡行主要是商业银行要想真心实意发展我国的银行卡、信用卡事业并且让其健康长远发展,就不应该对用户“心太狠”,不应该采取竭泽而渔式掏干用户腰包的做法。放水养鱼是商业经营包括备受暴利诟病的银行经营的王道。银行对持卡人收取合理甚至是偏低的费用,才能使得更多人使用银行卡、信用卡,也才能使得银行卡、信用卡规模越来越大,银行从中获取的中间业务收入才能越来越多,并且持续性很强。“薄利广销”才能做大市场,夯实市场,也才能获取长久效益。

刘俊海: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中国银监会不是商业银行不当利益的代言人,而是广大金融消费者的保护神。希望中国银监会切实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遵循服务型政府的理念,旗帜鲜明地加大对全额罚息条款的行政监管力度,满腔热忱地鼓励与支持信用卡消费者的维权行为,尽快责令各商业银行废止此类“霸王条款”,并出台更加公平公正的、持卡人仅就逾期还款部分缴纳贷款利息的新政策。作为治本之策,中国银监会应当加大对以“霸王条款”为代表的不公平交易与滥用垄断力量行为的整治力度,切实维护银行与消费者之间的公平交易秩序以及银行之间的公平竞争秩序。

银行爱财,取之有道。敦促各发卡银行在开发信用卡市场时,要建立健全客户的适当性管理制度,切实提高对信用卡申请人的尽职调查水平,切实把信用卡发行给适当的金融消费者;消费者一旦违约,商业银行应及时采取人性化的电话或者手机短信提醒方式,提示消费者如期还本付息;即使在向消费者请求还本付息时,也应自觉恪守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而不应磨刀霍霍向客户。否则,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交通违法行为罚款细则篇8

关键词:存款准备金;基层央行;法律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11)04-0054-03

一、现行存款准备金管理法律制度概况

(一)存款准备金管理的法律依据

我国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是根据1983年9月《国务院关于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的决定》重新恢复建立的。1998年3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了《关于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的通知》,对有关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相应改革。

2003年修改后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对存款准备金制度作了明确规定,将其列在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工具的首位,第二十三条第一项就是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规定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第四十六条对违反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关规定的行为,划定了处罚界限,一是其他法律和行政法规有处罚规定的,按照该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规定给予处罚;二是法律、行政法规都未作处罚规定的,依照本条规定由中国人民银行处罚;三是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004年12月30日,人总行又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存款准备金管理的通知》,其中第四条针对不同金融机构,对未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交存存款准备金及没能按照规定报送有关存款准备金材料两种情况,明确了处罚依据。另外,对处罚程序的依据和处罚措施的执行部门也进行了相关规定。

(二)故意欠缴、逃缴法定存款准备金行为的法律责任

根据《商业银行法》第七十七条规定,商业银行未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的,由中国人民银行责令其改正,并处以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情节特别严重或者逾期不改正的,中国人民银行可以建议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责令其停业整顿或者吊销其经营许可证。这里提到的是未按规定的比例交存存款准备金,应该包括“故意欠缴、逃缴”问题。第七十八条还规定,对直接负责的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应当给予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存款准备金账户头寸临时性不足的法律责任

2004年12月30日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存款准备金管理的通知》(银发(2004)302号)第四条第一款规定,对于及时主动纠正其违法行为的金融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五条和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可以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对于未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交存存款准备金,但能及时主动纠正其违法行为的金融机构依法减轻处罚,对其交存存款准备金不足部分按每日万分之六的比例处以罚款。上述表述,应该是指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账户出现临时性头寸不足时应负的法律责任及应受到的处罚。

(四)违反存款准备金管理规定的处罚程序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存款准备金管理的通知》规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违反存款准备金管理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时,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规定的程序执行。中国人民银行营业部门应及时提供金融机构违反存款准备金管理规定的行为报告货币信贷管理部门,由货币信贷管理部门实施处罚措施。

(五)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执行不到位、报表报送不及时的处罚

报表报送不及时,可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八十条执行,即商业银行不按照规定向中国人民银行报送有关文件、资料的,由中国人民银行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十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罚款。

二、存款准备金管理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一)相关法律法规制度不衔接,增加了存款准备金管理工作的难度

目前,存款准备金制度是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经营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制度,1983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多部法律、法规,对存款准备金管理进行改革,每次发文都制订新的规定,但遗憾的是从来没有做到统一归纳,致使许多存款准备金管理及处罚的相关规定分散于多部法规制度中,诸多规定在内容上存在不衔接、不明确的问题,至今没有一项统一的存款准备金管理办法,对其各方面各环节的管理进行规范,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存款准备金制度体系,影响了基层人民银行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的管理与控制。

(二)违反存款准备金管理的处罚规定过于原则、不够明确,在实际工作中难以落实

1.处罚金额区间较大,不便实际操作。如“不按规定报送文件、资料的,由中国人民银行责令整改,逾期不改的处十万至三十万以下的罚款”,规定过于原则,罚款区间较大,随意性强,不便操作。

2.处罚规定不明确。如《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存款准备金管理的通知》第四条第一款中规定,“中资商业银行未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交存存款准备金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处罚;没能按照规定报送有关存款准备金材料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第八十条的规定处罚;农村合作银行、城乡信用社比照中资商业银行执行。……”,其中“未(没能)按照规定”没有列明具体情形,过于笼统,不够明确。

3.处罚项目不够细致。只提到未按规定交存存款准备金如何处置,并没有对“故意欠缴、逃缴”、“准备金头寸不足”等具体情形做出具体处罚规定,没有对准备金重大事项报告不到位的处罚规定等。

(三)法定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存款准备金账户合并管理,加大了基层央行的监测、考核难度

1998年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后,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的通知》,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统一合并为“准备金存款账户”,由于两类资金属不同性质资金,管理权限不同,但合并在一起后,很难直观反映出存款准备金的缴存情况,会计人员难以及时、全面、准确地监测法人金融机构的支付能力,一旦出现超额准备不足,容易引发清算和支付风险。

(四)存款准备金管理监测制度不完善,存在“滞后”问题

目前,从我们实际操作来看,中央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采取每旬(每月的5日、15日、25日,节假日顺延)录入一次的金融机构一般存款余额,自动生成法人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余额,对每日存款准备金是否足额缴存尚无实时提示功能。在日间操作中,当超额存款准备金余额不足时,核算系统仍能进行正常结算,法人金融机构可以未办理任何审批手续就“动用”法定存款准备金,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次日才能产生“存款准备金透支罚息”的提示,最终形成了动用法定存款准备金的事实,期间会计核算人员很难发挥监督管理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存款准备金监测的意义和作用,这与法人金融机构采取正常手续报请动用存款准备金时需严格审批相比显示出制度约束非常不严密和不严肃。

同时,由于存款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是同一个账户,在存款准备金透支时没有提示功能,这样使透支的金融机构没有及时补足存款准备金的机会,从而必须接受万分之六的罚息处罚。此外,由于事前没有监控,事后发现已成事实,如有金融机构或金融机构内部工作人员违法恶意占用,可能带来严重的资金损失。

(五)存款准备金监督与管理存在脱节现象

按照现行管理规定,基层人民银行存款准备金的管理、监督、检查和处罚权在货币信贷部门,但缴存范围审核和会计科目设定在会计部门,报表审查、资金收缴和日常管理等具体操作在营业部。从实际运行情况看,尚未建立比较系统、完善的沟通渠道,会计营业部门的管理偏重于业务核算的管理,对金融机构报送的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缺乏全面监督,只停留在账平表对。货币信贷部门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的变动情况也不能做到全面掌握,使存款准备金管理出现脱节现象。

(六)财政性存款管理与处罚难以落实

在《中国人民银行法》中,忽视了财政性存款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没有将其纳入到统一的准备金管理框架内,使得货币信贷部门无法有效对其进行管理、处罚。虽然《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第二十二条对占压财政性存款的处罚给予明确规定,但设限过高、过于原则,对于临时缴存不足的问题没有从轻处罚的办法,在实际管理中因难以落实而形同虚设。

(七)存款准备金管理中的执法水平有待提高

基层人民银行内部,存款准备金管理是涉及多个部门,调查显示,各部门相关人员对存款准备金管理的意义认识不足,对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掌握不够,特别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和《中国人民银行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等违反存款准备金管理的处罚制度理解不深,容易导致处罚工作发生偏差,影响存款准备金管理应有职能的发挥,也会给基层央行存款准备金管理带来潜在的法律风险。

三、进一步完善存款准备金管理制度的建议

(一)统一存款准备金管理与处罚口径,制定《准备金存款管理办法》和相关实施细则,建立存款准备金管理制度体系

一是由人民银行总行统一整合目前的存款准备金文件,制定《准备金存款管理办法》和相关实施细则。在目前存款准备金政策已成为经常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情况下,整合所有法律、完善操作细则、填补制度漏洞、理顺规定中的冲突,从而形成一个完善的存款准备金管理制度体系,无疑是很有必要的。二是增强处罚规定的可操作性。根据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金融机构,实行不同的处罚标准,适当调整处罚尺度,缩小罚款区间,使其易于掌握,在实际操作中也可以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透支的金额、频率等情况为依据,进行合理的处罚,确保资金的正常流动,维护好辖区金融稳定,体现基层人民银行的管理权威。

(二)强化对财政性存款缴存的监督与管理

由于没有有效的法律依据,基层人民银行对财政性存款的管理一直比较茫然。建议:一是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共同发文,明确财政性存款的性质和边界,将财政性存款缴存和存款准备金管理进行整合,形成完善的缴存款管理制度,在人民银行内部理顺管理流程,发挥信贷部门、会计部门和国库部门的职能作用,齐心协力,互相配合,规范财政开户行为,对其资金流向严格控制,提高财政性存款的管理水平。二是由财政部门向人民银行提供财政性存款账户目录等资料,并及时更新。同时,基层财政部门要积极支持和密切配合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财政性存款准备金的检查和处罚,共同开展各项工作。

(三)加强基层人民银行内部的沟通与协调

人民银行信贷管理部门和会计部门的职能重叠,不利于存款准备金的日常管理,在目前情况下,有两种改革路径可供选择,一是不改变目前的部门划分格局,但对违反存款准备金规定的各种情形出台详细规定,明确各部门应负职责,制定监督管理的快速反应机制,避免扯皮、怠工现象的发生。二是重新划分部门权限,做到各司其职,无缝管理,建议把对存款准备金日计表的真实性检查、资金科目归属检查及迟缴漏缴等日常管理的相关权限,集中在会计部门和统计部门,货币信贷管理部门只对金融机构动用存款准备金行为进行审批管理。

(四)改进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系统,完善存款准备金考核管理功能

基层人民银行会计集中核算系统对法人机构存款准备金的管理应做到实时监测,应增加对存款准备金缴存不足的警示提示功能或资金冻结功能,始终保持对存款准备金下限的实时监测。当缴存法定准备金余额达到下限临界状态时,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并及时做出提示预警,使会计营业部门能及时发现问题,这也能使缴存机构调度资金,避免发生准备金缴存不足问题;或者由会计核算系统停止支付,确保准备金不被挪用。这样,变事后处罚为事前监控,关口前移,既维护了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严肃性,也真正发挥基层人民银行对存款准备金缴存情况的管理和监督作用。

课题主持人:吴刚

课题组成员:范静刘卫东徐健

交通违法行为罚款细则篇9

第一条根据国务院1987年4月1日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国务院各部、委、局卫生职能部门要加强对卫生防疫机构的领导,健全机构,充实公共场所卫生技术装备和人员。

第三条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所属的卫生防疫机构对管辖范围内的公共场所实施卫生监督。

国境口岸及入出境交通工具的卫生监督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的规定执行。民航、铁路、交通、厂(场)矿所属的卫生防疫机构负责对管辖范围内的机场、车站、码头等候室等公共场所和国内民航客机、铁路客车、客轮以及主要为本系统职工服务的公共场所实施卫生监督,并接受所在地地、市以上卫生防疫机构的业务指导,其主要对本系统外营业的公共场所以及尚无卫生防疫机构进行监督的单位由地方卫生防疫机构实施卫生监督。部队、学校以及其他系统所属的对社会开放的公共场所由所在地卫生防疫机构实施卫生监督。

第二章卫生管理

第四条卫生防疫机构负责监督和指导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对其从业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培训和考核工作,其中个体经营者的培训考核工作由所在地区卫生防疫机构负责。

培训的具体要求:

(一)卫生防疫机构按全国"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教学大纲"编写教材;

(二)公共场所卫生负责人和从业人员必须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培训学时,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有关卫生法规、基本卫生知识和基本卫生操作技能等;

(三)卫生防疫机构对受训人员的培训进行监督审核,对合格者在"健康合格证"上加盖考核合格章。

新参加工作的从业人员应取得卫生知识合格证明后方可上岗工作;

(四)从业人员每两年复训1次。

第五条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检查的规定:

(一)旅店业、咖啡馆、酒吧、茶座、公共浴室、理发店、美容店、游泳场(馆)直接为顾客服务的从业人员(包括临时工,下同)每年进行1次健康检查,其它场所直接为顾客服务的从业人员每两年进行1次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后方可继续上岗工作。

新参加工作的人员上岗前须取得"健康合格证"。

公共场所内经营食品的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按《食品卫生法》有关规定执行。

可疑传染病患者须随时进行健康检查,明确诊断。

(二)公共场所主管部门负责健康检查的组织安排和督促检查工作。经营单位每年向所在地卫生防疫机构提交应进行健康检查的人员名单,并根据健康检查的结果,对患有《条例》第七条规定的疾病和其它传染性疾病者应调离其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岗位。

(三)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医疗卫生单位承担健康检查工作。健康检查应统一要求,统一标准,认真记录,建立档案。医疗卫生单位在健康检查两周内应向受检单位发出健康检查结果报告,合格者由卫生防疫机构发给"健康合格证"。

(四)"健康合格证"不得涂改、转让、倒卖、伪造。

(五)健康检查项目按卫生部颁发的有关预防性体检管理办法执行。

第六条患有《条例》第七条规定的疾病卫生管理标准:

(一)病毒性肝炎肝炎患者经系统治疗后基本痊愈(主要症状消失,肝区无明显压痛及肿大,肝功能正常,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阴性)可恢复原工作。乙肝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但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需经六个月观察无恶化,可恢复原工作。

乙肝病毒携带者若e抗原阳性,不得从事理发美容业、公共浴室业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

(二)痢疾(包括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经治疗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大便培养阴性,停药后两周内大便培养3次阴性者,可恢复原工作。

(三)伤寒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大便连续培养3次阴性者可从事不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经卫生防疫机构进行观察,第2年粪便检查连续进行两次培养阴性者,方可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

(四)活动期肺结核活动期肺结核和痰带菌者应隔离治疗,痰培养阴性或一周内连续痰涂片两次阴性,达到临床治愈方可恢复原工作。

(五)皮肤病化脓性皮肤病、渗出性皮肤病及接触性传染的皮肤病患者治愈前不得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的工作,治愈后方可恢复原工作。

(六)其它有碍公共卫生的疾病(重症沙眼、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性病等)需治愈后方可从事原工作。

第七条"卫生许可证"发放管理规定:

(一)"卫生许可证"由县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签发,由各级卫生防疫机构负责发放管理。

民航、铁路、交通、厂(场)矿卫生职能部门负责对管辖范围内的机场、车站、码头等候室等公共场所和国内民航客机、铁路客车、客轮以及土要为本系统职工服务的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的发放工作。

(二)经卫生防疫机构进行审查监测确定主要卫生指标符合卫生要求,80%以上直接为顾客服务的从业人员卫生知识培训合格的经营单位方可取得"卫生许可证"。

(三)对经营多种公共场所的单位只发放1个"卫生许可证",并注明其兼营项目。因违法而需注销其中某个经营项目时,在"卫生许可证"的相应处加盖注销章,被注销经营项目的单位经卫生监督监测认定合格后,可申请恢复被注销的经营项目,并换发新证。

(四)"卫生许可证"发放程序:

1.申领"卫生许可证"的单位到所属卫生防疫机构领取并填写"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申请书",经主管部门审核后送卫生防疫机构。

2.卫生防疫机构委派卫生监督员按卫生标准和要求进行审查和监测,对符合要求的发给由卫生行政部门签发的"卫生许可证"。对审查、监测的资料应存档备查。

(五)新建、扩建、改建公共场所或变更营业项目的应按上述程序申领"卫生许可证"。

(六)"卫生许可证"每两年复核1次。复核时,经营单位应填写复核登记表,经审查、监测合格的在复核登记表上加盖"审核章"。逾期3个月未加盖"审核章"者,原"卫生许可证"自行失效。

(七)"卫生许可证"应用墨笔填写,字迹清楚。单位名称要写全称。"卫生许可证"应悬挂在明显处,以便监督检查。"卫生许可证"不得涂改、转让、倒卖、伪造。

(八)申请开业的公共场所经营单位经卫生防疫机构审查监测后确定不符合卫生要求者,应采取改善措施,达到卫生要求后发给"卫生许可证"。

卫生行政部门应自卫生防疫机构接到"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申请书"之次日起两个月内,对审查合格者签发"卫生许可证"。

(九)遗失"卫生许可证"者应及时到发证机关报失补领,歇业单位应到发证机关注销"卫生许可证"。

第八条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和个人需防止危害健康事故的发生。

第九条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报告制度。

(一)报告范围:

1.微小气候或空气质量不符合卫生标准所致的虚脱休克;

2.生活饮水遭受污染或饮水污染所致的介水传染性疾病流行和中毒;

3.公共用具、用水和卫生设施遭受污染所致传染性疾病、皮肤病;

4.意外事故处致的一氧化碳、氨气、氯气、消毒杀虫剂等中毒。

(二)事故报告责任人是经营单位负责人及卫生负责人,其他人员也有义务报告。

(三)发生死亡或同时发生3名以上(含3名)受害病人时,事故报告责任人要在发生事故24小时之内,电话报告当地卫生防疫机构,国内民航、铁路、交通、厂(场)矿等所属经营单位,应同时报告本系统卫生防疫机构,随即报告主管部门,必要时(如重大事故和可疑刑事案件等)必须同时报告公安部门。

(四)卫生防疫机构在接到报告24小时内会同有关人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及处理意见于1周内写成"公共场所危害健康事故现场调查报告书",报送同级卫生行政部门、上级卫生防疫机构、事故单位的主管部门和事故单位,并建立档案。

第十条《条例》第九条中"妥善处理"包括抢救受害者脱离现场,迅速送病人到医疗机构,防止事故的继发。确保不扩大危害范围和不继续恶化环境,以及在不影响上述情况前提下保护好现场。

第三章卫生监督

第十一条各级卫生防疫机构的监督职责分工按卫生部的有关规定执行。

上级卫生防疫机构有责任对下级卫生防疫机构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工作进行检查监督指导,各级卫生防疫机构之间要明确分工,避免遗漏或重复监测。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防疫机构对下级卫生防疫机构和当地民航、铁路、交通、厂(场)矿处理不当的违反《条例》的案件,有权纠正或重新处理。

第十二条各级卫生防疫机构必须定期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一级卫生防疫机构上报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监测报表及有关资料。

第十三条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员职责:

(一)对管辖范围内公共场所进行卫生监督监测和卫生技术指导。

(二)宣传卫生知识,指导和协助有关部门对从业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培训。

(三)根据有关规定对违反《条例》有关条款的单位和个人提出处罚建议。

(四)参加对新建、扩建、改建的公共场所的选址和设计卫生审查和竣工验收。

(五)对公共场所进行现场检查,索取有关资料,包括取证照相、录音、录相等,调查处理公共场所发生危害健康事故。

(六)执行卫生防疫机构交付的其他任务。

第十四条根据工作需要卫生防疫机构可设置助理卫生监督员。助理卫生监督员在卫生监督员的指导下,协助卫生监督员执行上述工作。

第十五条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员、助理卫生监督员条件:

(一)政治思想好,遵纪守法,工作认真,作风正派,秉公办事,身体健康。

(二)卫生监督员具有医士以上(含医士)技术职称,从事公共卫生工作1年以上,掌握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监测业务和有关法规,有独立工作能力的专业人员。

(三)助理卫生监督员具有从事公共卫生工作1年以上,或具有医士(含医士)技术职称,熟悉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监测业务和有关法规,有一定的独立工作能力。

第十六条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员、助理卫生监督员守则:

(一)学习和掌握《条例》、《细则》及有关卫生标准和要求,不断提高政策水平和业务水平。

(二)执行任务做到依法办事,忠于职守,秉公办事,礼貌待人,不得营私舞弊、索贿受贿。

(三)执行任务时应着装整齐,佩戴"中国卫生监督"证章,出示监督证件,严格执行有关规定,认真填写记录。

(四)严格执行请示报告制度。

第十七条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员、助理卫生监督员可按每30至60个公共场所设1人的比例配置。县以上(含县)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防疫机构从事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工作,符合卫生监督员和助理卫生监督员条件的可作为卫生监督员和助理卫生监督员。

第十八条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员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名,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考核同意后,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发给证书。助理卫生监督员由县或地区级卫生防疫机构提名,经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考核同意后,由县或地区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发给证书。

第十九条因工作调动或其他原因被免去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员和助理卫生监督员者,须及时交回证件和证章,并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民航、铁路、交通、厂(场)矿的公共场所卫生监督员的任免及数量,由国务院各主管部门参照本细则第十七条自定,报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公共场所建设项目设计卫生监督管理规定:

(一)凡《条例》第二条所列公共场所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的选址、设计应符合有关卫生标准和要求,设计说明书中必须有卫生篇章。其内容包括设计依据、主要卫生问题、卫生保健设施、措施及其预期效果等。

(二)凡受周围环境质量影响和有职业危害以及对周围人群健康有影响的公共场所建设项目必须执行建设项目卫生评价报告书制度。卫生评价报告书应在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施工设计前完成。

(三)建设项目的主管部门应将建设项目卫生评价报告书报卫生行政部门审批。审查同意的建设项目发给"建设项目卫生许可证"。建设单位取得"建设项目卫生许可证"后方可办理施工执照。

(四)设计及卫生评价报告书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查同意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更改,需更改仍须取得卫生行政部门的同意。

(五)建设项目的竣工验收,应通知卫生防疫机构参加。验收合格者方可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卫生许可证"。

第二十二条公共场所建设项目卫生评价资格单位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定并发给资格证书,报卫生部备案。

第四章罚款

第二十三条对违反《条例》和本细则有关规定的单位或个人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罚款20元至2万元、停业整顿、吊销"卫生许可证"的处罚。上述处罚可单独使用,也可合并使用。

(一)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给予警告处罚:

1.违反《条例》第六条,卫生制度不健全或从业人员未经卫生知识培训上岗者;

2.违反本细则第五条第一款第一项,不按时进行健康检查者;

3.符合《条例》第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有一项主要卫生指标不合格者。

(二)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处以20元至200元罚款:

1.有本条第一款所列情形经警告处罚仍无改进者;

2.符合《条例》第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有两项主要卫生指标不合格者;

3.违反《条例》第七条,未获得"健康合格证"从事直接为顾客服务者。

(三)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处以一百元至四百元罚款:

1.有本条第二款所列情形经处以二十元至二百元罚款仍无改进者;

2.不调离《条例》第七条规定的疾病患者的。

(四)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处以二百元至八百元罚款:

1.有本条第三款第二项所列情形经处以一百元至四百元罚款仍无改进者;

2.违反本细则第五条第四款的规定,涂改、转让、倒卖、伪造"健康合格证"者;

3.符合《条例》第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有三项主要卫生指标不合格者;

4.违反《条例》第八条的规定,未取得"卫生许可证"擅自营业者。

(五)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处以400元至1500元罚款:

1.有本条第四款第二、三、四项所列情形经处以二百元至八百元罚款仍无改进者;

2.符合《条例》第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有四项以上(含四项)主要卫生指标不合格者;

3.符合《条例》第十四条第三款,拒绝卫生监督者;

4.违反本细则第七条第七款的规定,涂改、转让、倒卖、伪造"卫生许可证"者。

(六)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处以800元至3000元罚款:

1.有本条第五款第二、三、四项所列情形经处以四百元至1500元罚款仍无改进者;

2.违反《条例》第九条,发生危害健康事故未及时报告者。

(七)违反本细则第二十一条第三款的规定,未取得"建设项目卫生许可证"而擅自施工者处以100元至3000元罚款,并可视具体情况责令其停止施工。

(八)违反本细则第八条,造成危害健康事故者处以1500元至2万元罚款:

1.受害人数(不包括死亡)在1至10人者罚款1500元至3000元;

2.受害人数(不包括死亡)在11人至50人者罚款3000元至8000元;

3.受害人数(不包括死亡)在51人以上者罚款8000元至1万元;

4.造成死亡者罚款1万元至2万元。

(九)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给予责令7天以内停业整顿处罚。经停业整顿处罚后仍无改进者,可延长其停业整顿期限至90天止:

1.违反本细则第八条的规定,经卫生防疫机构确定需要采取紧急措施者;

2.缺乏基本的卫生条件;

3.经两次罚款处罚后仍无改进者。

(十)有下列情形之一者给予吊销"卫生许可证"处罚:

1.经九十天停业整顿处罚后仍无改进者;

2.违法情节严重,造成严重后果者。

第二十四条对3000元以下罚款须经卫生防疫机构审议批准。停业整顿及超过3000元的罚款须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吊销"卫生许可证"由原发证单位批准。

第二十五条《条例》第十五条中"对受害人赔偿损失"的赔偿包括医药费、误工费、生活补助费、丧葬费、遗属抚恤费等。

第二十六条对违反《条例》造成严重后果及阻挠、谩骂、殴打卫生监督和检查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对检举、揭发人进行打击报复,情节严重、触犯刑律者,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五章附则

第二十七条《条例》第二条中的"饭馆"的监督范围和内容系指安装空调设施的就餐场所的环境卫生状况。"公园"的监督范围系指公园内有围护结构的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系指国内运送旅客的飞机、火车、轮船。"商场(店)、书店"系指城市营业面积在300平方米以上,县、乡、镇营业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的场所。其中对医药商场(店)等药品经营企业的监督,按《药品管理法》的规定实施。

第二十八条本细则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卫生防疫机构:指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下属的卫生防疫站(所)、防病中心、环境卫生监督监测站(所)及民航、铁路、交通、厂(场)矿下属的卫生防疫站。

拒绝卫生监督:指以各种借口和手段妨碍或拖延卫生防疫机构和卫生监督员履行职责的行为。

经营多种公共场所:指在1个经营单位内同时经营两种以上《条例》第二条规定的公共场所。

公共场所主要卫生指标,在下列公共场所分别指的是:

1.宾馆(有空调设施的):顾客用具消毒,卧具更换,自备水源与2次供水水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新风量。

2.旅店、招待所:脸盆、脚盆配备,顾客用具消毒,卧具更换,自备水源与2次供水水质,床位面积,二氧化碳。

3.地下室旅店:脸盆、脚盆配备,顾客用具消毒,卧具更换,机械通风量,湿度,床位面积,不得生火取暖、做饭,噪声,二氧化碳。

4.影剧院、录相厅、音乐厅:场内禁止吸烟,场次间隔时间,立体影院的眼镜消毒,二氧化碳(或总风量、新风量)。

5.舞厅、音乐茶座、游艺厅:噪声,场内禁止吸烟,人均占有面积,二氧化碳(或新风量)。

6.酒吧、咖啡厅:新风量,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7.公共浴室:顾客用具更换、消毒,禁止性病、传染病、皮肤病的顾客就浴,池水浊度,二氧化碳。

8.理发店、美容店:理发刀具、毛巾、胡刷消毒,理发刀具、毛巾、胡刷的大肠菌群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头癣患者专用的理发工具,氨(经营烫发的场所),一氧化碳(使用煤炉的理发店),工作人员操作时穿工作服,清面时戴口罩。

9.游泳池:池水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浑浊度,池水净化消毒设备,强制通过式浸脚消毒池,禁止出租游泳衣裤。

10.体育馆:二氧化碳(或总风量、新风量),馆内禁止吸烟,饮用水水质。

11.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照度,噪声,二氧化碳(或总风量),馆内禁止吸烟,阅览室内不得印刷和复印。

12.商场(店)、书店:照度,二氧化碳(或总风量、新风量),场(店)内禁止吸烟。

13.医院候诊室:细菌总数,室内禁止吸烟,二氧化碳。

14.公共交通等候室:室内地面保洁,室内禁止吸烟,公用茶具消毒,二氧化碳。

交通违法行为罚款细则篇10

第二条本细则适用于哈密石油基地、鄯善石油基地(以下简称“基地”)的宠物饲养管理。

第三条宠物限养的范围

(一)基地居民家庭饲养的观赏性犬、猫、信鸽和鸟;

(二)禁止居民和驻基地单位饲养家禽、家畜、烈性犬科及其它动物。

(三)禁止基地职工公寓内饲养任何类别的宠物。

第四条限养宠物的数量

按自管和监管相结合的原则,每一户居民限定饲养1条高度低于35厘米的观赏犬,或1只观赏猫,或经驻地信鸽协会批准的信鸽(限于40只以内),同时可再饲养4只以下观赏鸟。

第五条职责

(一)指挥部授权哈密物业管理公司对哈密基地宠物饲养进行日常管理;

(二)指挥部授权鄯善物业管理公司对鄯善基地宠物饲养进行日常管理;

(三)油田卫生防疫部门负责免疫和检疫工作;

(四)保卫处负责集中整治和公共场所的监管工作;

(五)社区服务管理处负责监督、协调和考核工作;

(六)基地居民有义务对未按规定饲养宠物的个人进行举报,举报电话:***

第六条宠物饲养许可、登记管理规定

(一)凡基地居民饲养的宠物,必须建立饲养档案,对宠物的购买、领养、转让、出生、遗失、死亡全过程实行动态管理。

(二)凡基地居民购买、领养犬、猫科类宠物,必须事先向居住区的物业管理站提出书面申请,经初审同意后,必须到油田卫生防疫部门登记,并到哈密地区动物防疫监督站(地址:八一路哈密第九小学斜对面,电话:**)进行首检,取得动物检疫合格资质,再与物业管理站签订《基地宠物饲养协议》,办理《宠物饲养许可证》。

(三)凡基地居民饲养信鸽,必须事先持哈密地区信鸽协会许可证明和数量限定,向居住区的物业管理站书面申请,经物业管理站核实后,与物业管理站签订《基地宠物饲养协议》,并办理《宠物饲养许可证》。

(四)宠物饲养,发生繁殖(出生)事实,事后5日内向居住区的物业管理站报告,并备案,到成活期后,限定在15日内处置。

(五)宠物转让在5日前,宠物遗失、死亡在5日后,向居住区的物业管理站报告,经核实后,在5日内,更改饲养协议和饲养许可证。

(六)《基地宠物饲养协议》有效期为一年,《宠物饲养许可证》每年审验一次。

第七条犬科、猫科类宠物,必须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疫,犬科类宠物每年注射一次狂犬病疫苗,将检疫结果或证明(原件)交居住区的物业管理站保存。

第八条饲养者必须对所养宠物进行严格管理,并遵守以下规定:

(一)犬类宠物不准伤人、不得影响邻里或他人生活;

(二)犬类宠物不准散养,出户时必须配戴标识牌,并有成人束链携领;

(三)犬类宠物限在本居住区内活动;不准进入商业网点、办公区、文化娱乐场所、餐厅(食堂)和基地主干道等公共场所;

(四)犬类宠物出户发生便溺,饲养者须及时清除,不得污染环境;

(五)不准在基地内聚众进行宠物交易或展览;

(六)犬类宠物发生疾病时,饲养者须及时将其送畜兽部门处理,防止疫情扩散;

(七)宠物饲养协议和饲养许可证不得租借、转让和涂改。

第九条餐厅(食堂)、网点、商场经营者,必须谢绝顾客携领宠物进入。

第十条未经批准饲养宠物者,以及饲养宠物不遵守有关规定者,除定期通过媒体进行曝光外,经授权按以下条款处理:

(一)发现擅自饲养宠物的居民,即违反第

三、第四条等有关规定者,限10日内处置,否则,由管理部门实行强制性处置,并处罚款:犬科宠物每只200元,猫科宠物每只100元,信鸽每只10元,观赏鸟每只5元;

(二)发生犬咬伤人事件,受害人的医疗费等费用由饲养者全部承担;

(三)违反第八条之(二)、(三)、(四)款者,每次处罚50--100元;

(四)违反第八条之(五)款者,立即取缔,当事人每人处罚50元;

(五)违反第八条之(六)款者,造成疫情在本区域内扩散,交由卫生防疫部门进行处理;

(六)违反第八条之(七)款者,一次罚款50元;遗失者,在10日内进行补办,工本费10元;违反第六条之(六)款者,每次处罚50元;

(七)擅自饲养家禽、家畜者,即违反第三条之(二)、(三)款者,在5日内自行处置,否则,每只罚款200元。

第十一条经营者、饲养者违反第九条者,每次罚款50元。

第十二条准许饲养的宠物,初次办证费50元,年度管理费用标准、押金等执行宠物饲养协议(附后)。

第十三条罚款和管理费用

(一)哈密基地宠物饲养管理费用和罚款,授权哈密物业管理公司财务部门征收。

(二)鄯善基地宠物饲养管理费用和罚款,授权鄯善物业管理公司财务部门征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