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财务对资产的管理十篇财务对资产的管理十篇

财务对资产的管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5:49

财务对资产的管理篇1

[关键词]预算资产管理财务资产配置

资产管理是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资产管理,合理配置资源,实现预算、财务和资产的有机结合,是深化预算体制改革、规范财务运行、强化财政职能的内在体现,也是树立科学发展观、提高资产管理水平的外在要求。但纵观现状,现行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信息粗放、监管不力、使用效率低下、管理方式滞后等诸多问题,已制约和削弱了资产的系统化和规范化管理。

一、总体思路

对预算、财务、资产、投资等相关体制进行提升整合,寻求预算、财务和资产的内在关联,探索建立融预算、财务、资产三者于一体的综合管理系统。

(一)在预算编审上

着力将资产的要素在预算的编审上得到完美的体现。以细化部门预算为契机,以完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为重点,对资产存量和资产增量分别建立与人、财、物匹配的,能够对应和量化的模型,为预算编审提供详细的信息支撑,并在预算的执行中得到充分的反映,使资产的效能在使用中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二)在财务核算上

规范、统一资产的划分和分类标准,细化资产的核算内容,并将资产的内容按会计核算的相关口径移植到财务核算中,实现资产与财务的无缝对接。同时,强化财务核算和会计软件的连接与平台建设,使之在操作上更具适用性、科学性、连续性、稳定性。

(三)在预算、财务、资产三者的结合上

资产的信息为财务核算提供来源支持,财务核算以咨产的信息为初始依据。预算是存量资产的表现,是增量资产的起源。财务是对存量资产的总结与概括,是对增量资产的诠释与证明。预算、财务资产的运行更具支持力,资产是对预算、财务的拓展、细化和深化。

二、对策及建议

(一)资产的处置要以预算编审为依据

资产处置要通过预算编审才能实施,在预算编审阶段,应通过分析现有资产存量的构成及配置状况,提出资产使用、处置等增减变动因素,为编制预算草案提供准确的支持信息。对需要临时配置资产的特殊情况,应通过法定程序调整预算、并对预算编审结果进行修正来实现。

(二)资产的配置要履行法定程序

必须通过规范程序流程,确保资产配置的规范化。各部门提供上级财政部门审核的部门预算,必须具有资产存量和资产增量的数据信息。上级财政部门结合财力等客观因素,提出配置增量资产的预算指标,各部门按照该预算指标修改、调整资产增量的配置方案,经上级财政、国资部门审核并报同级人代会审议通过后,予以执行。

(三)资产的运行要与预算的执行相对称

资产在运行中,对资产配置、报废处置等增减变动,必须与预算的财力供给相对称,必须反映到预算的执行层面,并最终触碰到预算的调整,形成资产与预算的联动机制。坚决杜绝就资产论资产、资产与预算分离的现象,切实纠正重增量配置、轻存量管理;重收支管理、轻资产管理的倾向,增强对资产运行的预见性,力求将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解决在预算编审阶段或在预算执行的初始、萌芽状态,使资产的运行与预算的执行在质量上均有较大的提高,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四)深化财务管理,规范资产运作

1、财务与资产的系统要同步信息化

利用现有的乡财县管和国库集中支付平台,积极研发资产管理的软件资源,做到资产管理的信息县乡共享、县与部门共享,实现县对乡镇和对部门资产的远程监控。从技术的层面构建对资产使用、配置、处分等运行的监管机制,使资产管理由随意性、松散型向强制性、规范型转变。从会计和信息化管理的角度上看,资产管理的软件和会计核算软件应整合于一体并能相互链接,从而使产管理和会计核算同步进行。在实际操作中,一笔经济业务,最关注的是如何进行会计核算,会计核算结束后,该业务的相关信息往往无人间津,导致资产信息难以查询核实,资产管理缺位。基于此种现实,对该软件的初步设想是:一笔经济业务的核算,首先应满足会计核算的操作,对符合资产核算要求的,脱离会计核算自动转入资产管理系统,完成资产管理系统的操作后,再从会计核算上反映,即资产核算前置化,资产核算领先于会计核算的操作。以固定资产为例,固定资产是资产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针对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宜按资产分类的最低标准设置下限,属于下限范围的、没达到固定资产核算标准的只进行日常的会计核算,不在固定资产中登记和反映;超过下限范围的,符合固定资产核算标准的,在会计核算时自动链接到资产管理系统,使资产管理系统的运行先于财务核算操作,从而使资产信息得到准确反映。如办公设备购置和专用设备购置,由于办公设备购置和专用设备购置需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进行固定资产核算,因此,在软件设计上要体现这一特点,当所购买的固定资产超过规模时,只要点击办公设备购置或专用设备购置等相关科目输入数据进行保存时,软件将进行提示:“请进行固定资产登记”。只有在进行固定资产登记保存后,才能对办公设备购置或专用设备购置科目输入的金额进行保存,进而完成该项会计业务;否则,软件提示:“保存失败,请重新进行固定资产登记”。不能对办公设备购置或专用设备购置科目进行保存,该项会计业务所涉及的现金和银行存款不能进行财务核算,该项会计业务就无法操作,以此实现对资产的强制性管理。

2、财务与资产的要素要同步精细化

应统一资产的分类口径,使其既有科学性和规范性,又更具操作性和连续性,做到内容详细完备,归类定性准确,并将资产的要素按会计核算的要求移植到财务上来,即财务核算的资产要素,就是按资产的分类标准所设置的,两者完全一致,而对资产的其他要素,则在资产管理系统中详细反映。如形成时间、地点、内容摘要、经办人员、审批人员等要素,其形成时间应具体到年、月、日,金额保留两位小数,使财务与资产的信息两者能进行比对分析。鉴于固定资产的分类复杂且口径不统一,必须细化统一固定资产的分类标准,固定资产由现在的二级科目核算细化为三级科目预算。固定资产为一级科目,下设的子目为二级科目,如房屋及建筑物、一般设备、专用设备、文物及陈列品、图书,以及其他固定资产六大类。二级科目下设子目为三级明细科目,如房屋及建筑物又可分为办公用房、经营用房、职工宿舍等。对固定资产的使用地点应细化到办公室、会议室、档案室等具体地点,是个人使用、几人共用还是集体公用;使用人和保管责任人姓名及该资产自身的一些特殊属性,都应力求反映;对大宗固定资产分类编号,拍照存档,按乡镇、资产类别、资产名称、形成时间编号,进行重点管理。

3、资产与财务的运行要同步规范化

资产来源、运行及最终报废、消失,都能从财务核算上找到信息予以证明。资产运行的规范程度,从财务上得到直接体现。通过核查该单位的账务,即可了解其资产运行的质量。因此,在规范财务核算体制的前提下,应着力强化对资产运行的规范化管理。对资产购置、报损、遗失等资产处置的单位,应填写固定资产增减申请表,先向上级国资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国资部门根据申请,分别做出如下处置:对资产购置,应首先向上级国资管理部门申请,国资管理部门通过分析其现有的人员及资产配置结构,分析有无在内部进行调剂的可能,确需购置的,应及时做出同意购置的批复,如属于政府采购的项目,还应按政府采购的程序办理。根据国资管理部门的批复,再向财政部门申请预算指标。对资产报损,国资部门必须深入现场,查看核定;对资产遗失,必须分析原因,明确责任。如在单位遗失的,应在查明原因的基础上,由当天值班的工作人员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赔偿金额根据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折价计算,如在出差的外地遗失的,应由公安关证明或三人以上他人证明,使用人承担不低于40%的赔偿责任。如擅自外借或公物私用,使用人全额承担赔偿责任;对资产的变价处置,必须面向社会公开竞价出售,坚持收支两条线的原则,其收入全额上缴财政预算,严禁坐支挪用;对人员调进调出,必须有资产移交清单,方可办理调动手续;对资产在部门之间相互调剂的,必须经国资管理部门批准。固定资产增减情况表一式四联,第一联是存根联,由本单位存档备查;第二联是财务核算联,由本单位财务部门作为调账依据;第三联是国资管理联,由国资局存档备查;第四联是调剂对方入账联,资产调剂后,对方接受单位将此联作为附件,填写固定资产增减情况表,按前述固定资产增减情况表的有关规定,作相应的业务办理,其第四联再反馈给对方资产调剂单位,以表明该资产已收到入账。固定资产增减情况表一般只需三联即可,第四联只在资产调剂时使用。

财务对资产的管理篇2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规则;高校固定资产;高校财务

2012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以下简称新规则),自2012年4月1日起在事业单位全面实施。此次财务规则是对财政部1997年颁布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原规则)进一步的修订和完善,时隔15年。新规则从预算管理、收支管理、资产管理等多方面进行了规范,其中资产管理中对固定资产界定、分类等方面进行了修订。固定资产管理是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高校。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有其自身的特点,新规则的实施必定会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带来影响。

一、新规则对固定资产修订的内容

近年来,财政部相继出台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暂行办法》、《中央级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处置管理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对事业单位资产配置、使用和处置作出了规定。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改革却未能跟上资产改革的步伐,导致固定资产管理与财务核算口径的不一致,新财务规则的颁布实现了资产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统一化。新规则对固定资产的规范较原规则有以下不同:

(一)固定资产标准界定上

新规则对固定资产标准进行了重新界定,即“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以上)”,它与原规则“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的标准相比,提高了标准。

新旧规则之间的15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逐年加大,物价指数上升,人员工资、会议费、差旅费等标准几经提高,而固定资产标准却一直不变,造成了固定资产管理成本高、使用效率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难以实现。标准提高既是适应了资产管理的需要,顺应了经济改革的趋势,也更加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更加便于固定资产的核算。

(二)固定资产分类上

新规则将固定资产分为六类,即“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与原规则固定资产分类“房屋及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他固定资产”相比,固定资产的类别更加科学,范围更加广泛。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物质需求的提高,事业单位资产规模逐渐加大,项目类别逐渐增多,原有分类难以实现明细化管理。2011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颁布了《固定资产分类与代码》(GB/t14885-2010),规定了固定资产的分类、代码及计量单位,新规则对固定资产的分类正是与此分类保持了一致。

(三)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上

新规则在专用基金管理中规定“实行固定资产折旧的事业单位不提取修购基金”,而原规则并未作规定,这为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是否计提折旧费有了选择。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一直保持不变,难以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根据会计准则相关的会计原则,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使其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保持一致,既是对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磨损程度的补偿,也有利于对固定资产进行价值管理。新规则允许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为以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制定奠定了基础。

(四)固定资产使用上

与原规则相比,新规则要求“事业单位应当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资产共享、共用”。

固定资产购置需要的资金数额一般较大,实现共享、共用,可以避免固定资产的重复购置、闲置,提高它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效能、效用,同时可以减少资金的浪费,将资金用到更需要的项目上,利于整个社会资源的良性循环。

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特点

(一)固定资产数量大、项目多

高校是集行政、教学、科研为一体的公益性组织机构。大量、众多的固定资产保证了高校行政办公、日常教学、科学研究、教辅活动等方面的正常运转。在教学活动、科研项目上,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来支撑教学质量的提高、科研成果的完成,不同教学活动、科研项目对固定资产需要不同,因此固定资产数量大、类别多是必然的。如理科科研中实验仪器设备等专用工具,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更新较快,资产购置较频繁,不同研究领域投入的资产类别不同,有大型的精密仪器,也有众多的小型实验仪器设备;而文科科研注重于文化繁荣,在文物和陈列品、图书、装具上投入较多。所以高校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固定资产数量大,类别多。

(二)固定资产购置资金来源渠道多样性

事业单位资金多为拨款性质的财政性资金,而高校资金来源渠道则具有多样性。高校资金除财政直接拨款外,还有大量的其他资金来源,主要表现在科研活动资金上。高校科研资金投入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科技部、省社会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各类研究所、各类协会、企业资助、校企联合等,这样高校固定资产购置资金来源则呈现为多样性。多样性的资金来源,保证了高校行政、教学、科研活动的高效运转,提高了办学质量,促进了科研成果的产出。

(三)固定资产管理上的多部门参与

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在购置、建卡、财务核算、保管使用、处置等各个环节是由多部门共同参与的。固定资产购置上属于政府采购范围内,由学校专设的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来操作;不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可以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采购,也可以由资产使用单位自行采购。固定资产卡片建立,则统一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登记、建卡。固定资产资金管理上,由财务部门来进行会计核算。固定资产保管使用上,由具体购置部门或人员保管使用。固定资产处置上,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财务部门、使用部门、保管人员共同完成。

(四)固定资产使用上具有灵活性

高校固定资产使用上具有灵活性,尤其在科研资金购置的固定资产使用上。科研活动是教师正常教学活动外进行的科学研究,教师在项目的研究时间和研究空间上具有灵活性,他们可以在学校专门的实验室或办公室来进行研究,也可以在家里或其他适宜的场地进行。再者,不同仪器、设备可以交换使用,专用精密、大型仪器设备可以付费使用。因此固定资产的灵活使用保证了高校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完成。

三、新规则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影响

(一)提高固定资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新规则对固定资产的重新界定和分类,有利于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和精细化程度。物价指数的上升,原有的固定资产标准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资产管理需求,新规则的实施使得固定资产数量上、价值上更趋于科学化、精细化。固定资产新的分类也满足了资产管理要求,因为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和多样性,会使得资产购置项目多样化。新的固定资产分类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资产项目,这样有利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对资产建卡、会计核算方面更具体、详细,在统计某一方面数据上,更具有针对性和综合性。

(二)促进固定资产管理上的一致性、统一性

新规则对固定资产的规范保持了与政府相关部门已有文件对固定资产管理的一致性、统一性,如《固定资产分类和代码》、《国有资产处置规范》等文件。固定资产管理的一致性、统一性,有利于高校各部门之间对固定资产指标数据统计、指标口径、指标范围等方面相互印证、监督,避免一个指标两个数据现象的发生,也有利于固定资产的清查工作顺利进行,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三)推进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和使用效率

高校固定资产数量大、项目多,但重复购置问题一直存在,导致资产使用效率低下,资金、资源浪费问题严重。新规则要求资源共享、共用,高校可以以此为契机,建立资产共享平台,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牵头,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将固定资产信息公开化、透明化,广大师生可以通过这一信息化平台,了解固定资产购置情况,并结合自己工作内容需要,通过付费或者交换使用方式,在现有固定资产中申请使用,这样整个学校固定资产就可以流动起来,既保证了正常使用,又节省了资金,同时也提高了固定资产的周转率和使用效率。

(四)将固定资产的成本核算提上日程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是否计提折旧一直是专家和各部门讨论的话题。事业单位和企业会计核算的记账基础不一致: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实行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不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的磨损价值得不到补偿,直到资产报废,账面价值仍是历史成本,不能反映固定资产真实的价值。新规则允许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实行成本核算,有利于它的价值补偿,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对于高校来说,固定资产数量大,项目多,计提折旧有助于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使固定资产更好地服务于行政、教学、科研活动,并利用固定资产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创造有价值的科研成果,提升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事业单位财务规则[S].2012.

[2]财政部.事业单位财务规则[S].1996.

财务对资产的管理篇3

一、“财务管理”历史观

对财务管理的认识有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

(一)从20世纪80年代前后到90年代初

这一时期对财务管理的理论探讨及其实践反映在对财务管理的认识仍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和影响上。当时对什么是财务管理也有多种表述,有的认为,“财务管理,是社会主义企业在国家计划指导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合理组织企业财务活动,正确处理财务关系的经济管理工作”。有的则认为,“财务管理是利用价值形式,通过资金运动,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综合性管理。财务管理既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方面,又是一项综合性的管理工作。”“工业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是由企业资金运动的过程决定的。它主要包括:固定资金管理、流动资金管理、成本管理、销售收入和企业纯收入管理、专用基金管理。”

以上观点,反映了对财务管理的基本认识即:1.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组织财务工作。按照国家有关财务的计划指标,层层下达,分解落实。按照国家规定的渠道,筹集资金;全面完成国家计划,为国家积累资金,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做出贡献。2.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组织好财务活动,处理好财务关系,根据全面经济核算的要求,以尽可能少的资金和尽可能少的成本,生产尽可能多和尽可能好的产品,并为国家提供尽可能多的盈利。3.合理组织的企业财务活动。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各项资金的筹集、使用、收入和分配,进行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促使企业以尽可能少的资金占用,取得尽可能大的生产经营成果。4.正确处理财务关系。在资金的收入和分配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企业和国家之间、企业和企业之间、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企业和职工之间的经济关系,做到统筹兼顾,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节约资金的前提下,调动企业和企业职工的积极性。5.以资金运动为对象。利用价值形式,通过资金运动,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反映企业各方面生产经营活动的质量和效果;通过合理地组织资金运动,又促进企业各方面生产经营活动的积极进行。6.利用价值形式进行管理。利用价值形式对企业资金、成本、收入进行管理,实际上是对生产经营中生产资料的取得和占用、物力和人力的消耗、生产成果的实现和分配进行管理。7.综合性的经济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复杂性决定了财务管理必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包括固定资金管理、流动资金管理、成本管理、销售收入和企业纯收入管理以及专项资金管理。固定资金、流动资金和专用基金管理是对资金取得和使用的管理;成本管理是对资金耗费的管理;销售收入和企业纯收入的管理,则是对资金收入和分配的管理。

对财务管理的上述认识,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初。如于光远主编《经济大辞典》时指出:“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的形成、运用、耗费和产品收入分配所进行的计划、调节、控制、监督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在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固定资产管理、流动资金管理、产品成本管理、销售和利润管理、专用基金管理等。它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国家法律和政策,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合理而节约地使用资金,保证再生产的顺畅进行,努力提高经济效益。”李儒训主编《中外财务管理百科全书》时指出:“按照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根据资金运动的客观规律,合理组织财务活动,正确处理财务关系,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挤服务,这就是工业企业财务管理。……工业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是由企业资金运动的过程决定的。它主要包括:固定资金管理、流动资金管理、成本管理、销售收入和企业纯收入管理以及专用基金管理。”

(二)20世纪90年代初,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财务管理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

1993年11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指出: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着新形势和新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2.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3.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4.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5.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6.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7.深化对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8.进一步改革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9.加强法律制度建设。10.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奋斗。适应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企业拥有进行自主经营的筹资权和投资权,逐渐向独立经济法人、市场主体和利益主体转变。相应地,企业也必须构建财务自理、自负盈亏的现代财务管理体制。企业财务管理的重心开始转移到筹集资金上来,以最低的筹资成本合理地筹集企业所需要的资金是企业生产经营的非常重要的问题,形成财务管理的重心是资金管理。

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我国引入了西方国家的财务管理理论,对财务管理有了新的认识。有人认为,在理论上,认为财务管理只是资金管理,如:“财务管理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融资和管理。”“财务管理是对企业的资金进行规划和控制的一项管理活动。”“财务管理是有关资金的获得和有效使用的管理工作。”“财务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融资和管理的决策体系。”学校现行的财务管理教材主要反映了这种观点,财务管理基本上等同为资金管理(资本管理)。也有人认为,“财务管理,就是利用价值形态,对企业经营活动中资金运动的全过程进行管理,即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因而是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怎样认识财务管理,需要对财务管理的本质进行分析。

二、“财务管理”本质观

(一)财务管理的本质:财务活动及其财务关系

顾名思义,财务管理是对财务进行的管理,财务的本质就是财务管理的本质。

财务一般指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财务活动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财务关系是企业在组织资金运动过程中与有关各方所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主要包括企业与其所有者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与其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与被投资单位的财务关系,企业与其债务人的财务关系,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与职工之间的财务关系。可以说,财务管理的本质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及其体现的企业与各方面的经济关系,即财务活动及其财务关系。财务活动表现为资金运动,只有通过资金运动才能体现出各种经济关系。财务管理是以资金(资本)为对象的实体活动,其关键是资金运动,怎样从本质上认识资金运动,是判断财务管理是大是小的关键。

(二)财务管理本质的内容:资金运动过程

企业的资金运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资金的取得、使用、耗费、收入和分配。

1.资金的取得

资金取得亦称筹资,是企业通过筹集方式取得的资金。企业资金筹集有投资者投入资金和向债权人借入资金两种方式。投资者投入资金,按投资主体可分为国家资本金、法人资本金、个人资本金以及外商资本金等;按投入形态可分为货币投资、实物投资、证券投资和无形资产投资等;向债权人借入资金,是从金融机构和其他单位借入资金,包括长期负债和流动负债。

2.资金的使用

资金使用亦称投资,是企业把资金使用到各个方面。用于生产过程,是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占用的资金,包括固定资产(固定资金)、材料(储备资金)和在产品(生产资金)等;用于流通过程,是劳动产品等占用的资金,包括产成品(成品资金)、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货币资金)、结算过程中的各种应收和暂付款项(结算资金)等。

3.资金的耗费

企业的生产过程既是工业产品的制造过程,又是工业产品生产的耗费过程。一方面,劳动者借助于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制造出各种劳动产品;另一方面,还要发生各种劳动耗费,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耗费,主要有材料耗费、人工耗费、固定资产折旧和其他各项费用等。资金的耗费是成本。

4.资金的收回

企业资金收入是指在销售过程中,把产成品销售出去,收回货币资金。企业生产的产品按销售价格向购买单位办理货款结算,收回货币资金。在产品销售过程中,企业为了推销产品,还要发生一定的资金耗费(各种销售费用支出),这些费用应从当月利润中扣减。企业出售产品所取得的销售收入,在补偿已售产品的销售成本后,即为企业的纯收入。

5.资金的分配

企业收回的资金需要分配,即利润及其分配。企业的纯收入在扣减应缴纳的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和资产减值损失后,成为企业的产品销售利润或亏损。企业产品销售利润或亏损加减营业外收支后,形成企业的最终财务成果。企业实现的利润按国家的规定进行分配:交纳所得税;税后利润按一定比例提取盈余公积金,向投资者分配利润等。

(三)财务管理的内容

财务管理既然是对财务进行的管理,财务的内容即资金运动的内容当然也就是财务管理的内容。从企业资金运动过程的内容可以看出,财务管理包括以下内容:

1.资金管理

企业财务管理的重心是资金管理。资金的取得是筹集资金,企业资金筹集有投资者投入资金和向债权人借入资金;资金的使用是投资,企业把资金使用于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从而形成流动资金、固定资金和其他资金。资金管理就是对筹资和投资进行的管理,也就是对流动资金、固定资金和其他资金的管理。

2.成本管理

企业在生产过程的资金耗费就是成本。成本就是产品对象化的资金耗费,包括材料耗费、人工耗费、固定资产折旧和其他各项费用等。成本管理是对在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全部耗费进行的管理。成本是企业垫付的资金,通过产品销售收回垫付资金,以维持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进行。资金耗费是资金运动过程重要的一个环节,是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3.收益管理

企业通过产品销售过程,收回货币资金。企业出售产品和提供劳务所取得的销售收入,在补偿已售产品的销售成本后,即为企业的纯收入。企业的纯收入扣减各项税金及费用等,并加减营业外收支后,形成企业的最终财务成果。企业实现的利润,按规定要进行分配,要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利润及其分配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

从以上财务管理的本质可以看出,财务管理是一个大的财务管理,管理的内容包括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和利润管理,而不只是资金管理的小财务管理。

大财务管理还可从新修订的《企业财务通则》的规定中得到说明。《企业财务通则》第三条规定:“企业财务管理应当按照制定的财务战略,合理筹集资金,有效营运资产,控制成本费用,规范收益分配及重组清算财务行为,加强财务监督和财务信息管理。”很明显,《企业财务通则》所规定的财务管理是一个大的财务管理,不仅包括资金管理、成本管理和收益管理,还包括其他内容。

三、“财务管理”体系观

对财务管理的认识,大体上决定了财务管理在内容方面的体系。财务管理体系有三种模式:

(一)财务管理资金模式

它是以资金管理为内容展开的模式,围绕资金管理形成财务管理体系。表现在《财务管理》教材上,内容包括:1.财务管理基础,如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原则、财务管理环境和财务估价等;2.融资决策,如权益资本筹资、长期负债融资、期权筹资、短期筹资、资本结构决策和股利政策等;3.投资决策,如投资决策基础、项目投资决策、有价证券投资决策和营运资本投资决策等;4.相关其他内容。这种模式是小范围的财务管理,体现了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重心的战略。

(二)财务管理资金与收益模式

它是以资金、收益管理为内容展开的模式,以资金管理为核心融入收益管理形成财务管理体系。表现在《财务管理》教材上,其内容包括:财务管理总论、财务管理的价值观念、金融市场、企业投资决策、企业筹资方式、企业筹资决策、资产管理、收益管理、资本经营财务、财务管理机制和特种企业财务管理等。又如在财务管理中其内容包括:1.财务导论,如财务的性质与地位、财务观念与方法、理财环境与财务政策和企业内部财务制度设计;2.资本投入,如投资管理导论、实业投资与管理和证券投资与管理;3.资本融通,如融资导论、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理论、权益资本的融通和债务资本融资;4.资本收益,如资本收益管理概论、资本收益形成管理、资本收益分配管理和企业财务评价;5.相关其他内容。这种模式是中范围的财务管理,体现了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重心、融入收益管理的战略。

(三)财务管理全方位模式

它是以资金、成本、收益管理为内容展开的模式,以资金管理为核心,融入成本管理和收益管理形成财务管理体系。这是一种大范围的财务管理模式,目前还没有这种《财务管理》的教材。这种财务管理模式的内容,依据《企业财务通则》规定的内容,可以包括:1.财务概论;2.资金筹集;3.投资(资产营运);4.成本控制;5.收益分配;6.重组清算;7.财务风险;8.财务管理体系(包括财务决策、财务预算、财务监督、财务评价等);9.企业财务管理体制等。这种模式是大范围的财务管理,体现了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重心、融入成本管理和收益管理的战略。同时,这种模式也反映了我国财务管理的实践。在企业中,财务会计工作不论怎样设置机构,成本管理总是财务管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果将这一部分置于财务管理之外,很显然,资金运动过程将缺少资金耗费(成本),是不完整的。因此,完整的财务管理应该包括以资金管理为重心、融入成本管理和收益管理而展开的体系。

财务对资产的管理篇4

房地产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专门从事房地产相关产品的开发、经营、管理及服务活动,并进行独立核算的一种经济组织。房地产企业的投资密集、运行周期长,风险系数高,具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特定目标下,针对相关经济活动的资产购置、资本融通以及运行资金和利润分配的管理活动。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企业在房地产产品的开发经营过程中对各种所需资金的筹集与使用、盈利和分配等财务活动,进行的相关预测规划、约束控制以及核算分析,正确处理各种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的对象是会计反映和监督的资金运动,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企业资金筹集、资金运营、成本费用、纳税筹划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由于社会经济及城镇化水平的加快,房地产企业的开发资金投入增大、资金筹借负担加重,资金运行周期变长。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诸多不稳定性因素,致使房地产企业投资效益面临着不确定性结果,有着极大的财务风险。由于房地产开发涉及领域较广,导致房地产企业的财务关系复杂程度高,使其财务管理难度相对加大。

二、当前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弊端

当前,大部分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还处于基本的会计核算阶段,尚没有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战略实施方面的强有力作用。

1.企业资本结构紊乱。企业资本结构是企业各种资金的来源及其比例关系。由于我国房地产经济开发市场环境的弱化,造成很多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渠道相对单一,依靠银行贷款是房地产企业资金筹借的主要来源,企业投资基金中的资金比例较低,由于筹资渠道的狭窄性,造成很多房地产企业对银行贷款的债务资金负担较重,资本结构的失衡导致房地产企业资产负债率往往很高。

2.财务管理模式滞后。受经济管理理念的约束,很多房地产企业的管理者高度集权、越权行事现象严重,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家族式管理严重,掌管财务的会计、出纳等相关人员多由投资者亲属担任,缺乏科学的财务管理模式和经验指导,造成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职能弱化,财务监控不严,偷税漏税现象严重,导致财务管理工作存在账务混乱、会计信息失真等现象。

3.财务管理机制缺失。财务管理意识的滞后,造成很多房地产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资金运行回收保障机制不合理,财务管理体系未能有效集中,财务核算、会计核算程序及内审保障机制得不到有效落实,财务管理缺乏统一明确的财务业务授权机制,企业各项目部门核算体系不协调,财务软件和核算标准不统一,造成很多财务会计信息的相关性、真实性较差。

4.运行资金监控弱化。流动资金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资金融通困难、运行资金效益不高,成为当前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的普遍弊病。很多企业管理者的财务内控认识不到位,资金筹措和使用没有科学规划,缺乏科学的现金流量管理意识,加上财务人员素质的偏失,导致房地产企业内部财务核算、会计内审等监管职能相对弱化,资金流失。资金管理的职权分散,客观上增大了房地产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强化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的策略

当前,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与社会需求,房地产开发愈加规模化,加强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是规避市场风险的重要措施:

1.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注重项目资金融合。融资是企业获取发展资金的重要形式,根据房地产开发的自身特点,积极拓展金融业务,通过实施并购重组措施扩大市场份额,拓展多元化筹资渠道,优化资本结构,抢占资本市场。要加强房地产投资项目管理,对于项目开发的选择预测要全面谨慎,综合考虑市场风险因素,注重项目资金的融合应用及合理配置。

2.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强化财务管理职能。制度建设是保证企业能够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体制,以及能够相互制衡和约束的权利分配和决策机制,用各项制度来体现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管理思想。管理制度化是当前房地产企业管理的重要目标,实行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职责分离,保障企业财务管理的独立性,整合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的人才资源和素质,健全和完善企业财务管理的内控保障监督运行机制,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会计核算及内审职能建设,严格落实会计核算考核分析管控,提高财务管理效率。

3.注重成本效益开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通过财务预算加强对费用支出的控制,能有效降低企业的营运成本。在企业开发经营周期中,房地产企业财务部门应以项目预算、资金预算、经营预算及财务预算等方面进行全面预算,对企业资金的取得与投放、收入与支出、经营成果及其分配等作出具体安排。成本效益原则是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所有企业必须认真实施的重要财务管理措施。对于房地产企业来说,开发资金的投入量大,周期长,风险高,必须加强房地产项目资金投入的成本预算管理,合理调度资金配置,控制流动资金的耗费,最大程度的提高现金流量的资金使用效益,实现企业整体经济目标。

4.创新财务管理模式,实施财务动态管理。科学的财务管理模式,有利于房地产企业财务运行的高效性。立足于房地产企业的长远发展需求,引进先进财务管理经验理念,优化从企业内外经济环境,创新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构建合理的会计核算体系建设,加强企业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完善财务动态管理程序建设,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

5.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科学财务风险防范。把管理责任具体落实到人。企业首先要落实负责人责任制,明确企业负责人对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负责,但同时不得直接分管财务工作;其次要把财务管理工作要求落实到企业每个人,给予企业财务人员财务管理的权利,明确企业财务人员财务管理的义务;最后要把财务管理考核列入单位各岗位考核条例中,对考核结果奖惩分明。房地产企业要在财务工作中严格落实和完善财务监督与控制制度,制定合理的资金使用计划,保障生产经营活动所需资金的稳定供给。同时,房地产企业要拓展各种途径,整合提升相关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专业责任意识,强化风险预测识别能力,加强风险防范措施,有效规避财务资金的市场风险。

财务对资产的管理篇5

一、要建立严格的收缴内部控制制度

农村财务运行机制创新需要从内部制度建设出发,才能促使农村财务管理机制的创新,对不断完善农村财务运行机制,实现农村财务资金的有效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农村各项事业发展与农村财务运行机制创新是紧密联系的,只有建立严格的收缴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从多方面提升农村财务管理水平,对农村财务规范化运行具有积极的意义。农村财务收缴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把村集体的全部收入纳入核算范围,通过规范、合法、统一的票据管理,实现农村资金的有效运转,提升农村财务资金的管理效率,为资金的统一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平台。

二、要强化支出的监督管理

农村财务运行管理机制创新与财务支出运行机制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支出运行机制的创新与财务科学管理需要形成良性互动,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农村财务管理水平,为农村财务管理模式创新营造良好的氛围。农村财务支出管理过程中需要改变以往分散管理的模式,从分散管理向集中管理模式转变,从而能够实现财务的有效支出,对财务支出能够进行有效地跟踪,对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农村财务以往运行过程中财务资金拨付的模式,在运行机制创新模式转变中要向报账模式转变,从多方面节约农村财务管理成本,提升农村财务管理的效率,为财务管理运行机制创新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农村财务运行管理机制创新过程中需要不断规范集体财务行为,从多方面减轻农民财务负担,对切实维护农村权益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实现农民收入提升,对农村各项事业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要建立集体资产的统一管理

农村财务运行机制创新中要实现资产的统一管理,保证资产能够在财务环境下实现科学的运行,对资金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作用。农村财务管理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清算资产,建立统一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实现农村财务运行机制的创新,把资金能够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实现资产的统一化管理,提升农村财务的规范化水平。农村财务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资金来源复杂的情况,需要对每项资产进行统一核算,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资金的管理,提升资产的综合管理水平,为资产的科学化管理创造良好的财务环境。财务运行机制创新的过程中需要解决集体资产长期账实不符的问题,通过每个家庭的财务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保证产权能够明晰,提升财务管理的效率。农村财务资金的利用率一直不高,对农村各项事业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前需要从农村财务运行机制创新管理出发,提升财务资金的利用率,从而能够实现农村资金和资产的保值增值,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提高农村的经济效益,对各项社会效益实现具有积极的意义。

四、要实现会计电算化

在信息化社会进程中,农村财务运行机制需要不断创新,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实现会计电算化,全面提升农村财务运行机制和管理水平,对农村财务管理效率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村财务管理和运行机制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记账管理水平,实现农村财务管理的规范化和信息化,对农村财务运行机制创新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农村财务运行机制创新和会计电算化结合在一起,形成有效的财务管理平台,提升财务会计工作的标准化水平。通过会计电算化管理可以对货币资金进行有效的管理,对农村资金的结余情况进行有效的清算,对制定科学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要实现财务监督的作用

财务对资产的管理篇6

关键词农村;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农村财务管理不仅是一项经济工作,同时也是一项严肃的政治工作,是农村基层组织、思想、政权建设的需要,必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一项大事来抓[1],近年来,笔者通过在执行农村财务管理、审计及农村土地政策落实时,发现不断加强对农村财务的管理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抓好财务管理是农村工作的核心。但是目前村级财务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够规范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农村工作的正常运转。

1农村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调查,目前农村财务管理主要存有财务制度执行不严,农村财务管理弱化,使农村财务工作难以做到有章可循;集体资金管理混乱,村级财务管理虽然有了加强,但在集体资金管理上问题较为突出;物资管理手续不全,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财会人员队伍不稳等突出问题,与财务管理的工作性质要求财会人员要相对稳定相悖。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制约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对策

2.1建立健全各项制度,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做好制度保证

建章立制是村级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要解决村级财务混乱状况,最迫切的任务是在一定区域内针对财务管理现状,从财务收支结算管理、集体资产管理、民主理财与财务公开、会计核算管理、会计档案管理、财会人员与岗位职责等方面制定一套统一的、切实可行的财务规章制度[2]。www.lw881.com从各村的实际出发,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村级财务管理、民主管理和财务公开制度,以及现金、银行存款管理、债权债务管理、集体资产台账管理、票据管理、档案管理、财务开支审批、财会人员岗位职责、报账员岗位职责、会计人员管理,村组干部离任审计,“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会计电算化等多项制度;做到以制度管人,以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建立健全约束机制,促进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规范化运作。同时,村级财务必须坚持收支2条线,实行先收后支,杜绝以收抵支、差额入账、坐支现金等现象。

2.2规范资产管理,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一是明晰产权,摸清家底,建立集体资产台账。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建立集体经济组织的清产核资小组,对本村的资产进行彻底清查,了解整个资产状况,明晰资产所有权,并进行产权登记。其次,根据清产核资的结果准确无误地建立资产台账,做好集体资产的登记工作。二是搞好资本营运,确保资产保值增值[3]。根据不同类型的资产特点,搞好资产经营。经营性资产重点抓增效,非经营性资产重点抓增值,资源性资产重点抓开发,福利性资产重点抓保护。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充分利用集体资产,如发包出租、使用权拍卖、统一经营等,达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的目的。三是加强专项资金的管理。目前,村级专项资金主要包括征地补偿费、“一事一议”资金等。首先,对征地补偿费进行会计核算,按照专户存储、专账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来规范管理。其次,加强“一事一议”资金的管理,实行筹资收据,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不得挪作它用,由村民理财小组进行监督,使用、开支情况要及时向群众公布。

2.3搞好财务公开,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村集体经济组织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文件的要求,以便于村民理解和接受的形式,将村级财务活动情况定期、如实地进行公布,自觉接受村民的监督[4]。如财务计划、各项收入和支出、各项财产、债权债务、收益分配、代收代缴费用、通过“一事一议”筹集的资金、群众要求公开的其他财务事项。财务公开应以填写财务公开栏为主要的形式进行张榜公布。

2.4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为农村财务管理规范化做好人力资源准备

农村财务管理既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又是一项业务性极强的工作。因此,稳定财会人员队伍,提高财会人员素质至关重要。应着力抓好健全财会人员任免制度,建立财务人员人事管理制度,对乡村财会人力资源准备等关键性工作。村会计作为农村会计工作的具体执行者,要求必须认真把握专业知识,熟悉政策,掌握规律,积极主动地参与村集体财务活动的事前预测和决策、事中的调整和引导,对两委成员“讲得清”,和村民群众“谈得来”,让财务公开制度落到实处。要加强对会计实务和财务管理实务的培训学习,增强其专业技能,提高业务水平,打造其应具备的良好素质。

3参考文献

[1]谢周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规范农村财务管理[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5):12-13.

[2]袁理.浅谈农村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农业与技术,2008,28(6):98-100.

财务对资产的管理篇7

【关键词】财务工作房地产行业运用

一、财务管理工作在房地产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财务管理是企业营运活动中的重要功能,所有营利组织都是以获利为最终目标,企业需要通过财务管理来不断地降低成本、充分运用资金,降低经营风险。房地产企业作为营利组织,财务管理也同样重要。房地产企业是从事房地产开发和经营的企业,它既是房地产产品的生产者,又是房地产商品的经营者。与其他企业不同的是,其开发经营行为更为复杂、经营风险更大。复杂是由于房地产业涉及面广,经济往来对象多。经营风险大是由于房地产企业开发的产品单位价值高,建设周期长、负债经营程度高、不确定因素多。财务管理对房地产企业是一台加速器,如果能够良好运用财务核杠杆,则可以协助房地产企业快速成长,但是不当地财务管理,也会加速企业的破败灭亡。

二、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

财务管理是在企业的整体目标下,进行的资产投资,资本筹资,现金流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工作。为了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公司财务中进行的预测、决策、协调、考核等管理工作。财务管理要努力实现以下几个目标:产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财务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参与面广泛。对企业内部来说,财务管理涉及到生产、销售等环节。同时,企业各个部门都与资金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完全没有联系的部门是没有的。财务管理部门要加强各个部门在使用资金和资金利用率的监督及约束的作用。财务部门还要参与到工程项目前期的市场探查,项目的可行性分析,为企业管理部门提供及时、准确的基础资料;系统性强。现代企业有行政管理、质量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许多子系统组成。财务管理工作关系到项目的生产、销售等各个要素。加强企业的管理要以财务管理作为要点,进而控制、促进企业的正常运转;主体性强。在市场经济中,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一个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

获得利润,一个企业的收入增加意味着企业的竞争力强,这些都将以现金流的形式在财务工作中得到体现,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就是为企业的市场竞争提供服务,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

三、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财务基础管理薄弱。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仍比较薄弱,财务功能较为欠缺,如不少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仍停留在基本会计核算的阶段,在预测与控制分析等方面做得不够,是一种被动反映型的财务管理;有的在会计核算上还停留在记账和出会计报表的阶段,对企业管理和决策的信息支持不够。有的企业内部财务核算制度不健全,财务监督控制机制比较薄弱,存在财权分割、多头开户、资金分散、私设小金库和资金账外循环等现象,甚至有的财务部门都不能掌握财务款项的来龙去脉,从而导致企业管理层无法掌握相关项目的资金运作详情。

(2)财务管理尤其是成本管理不到位。一些房地产企业的财务人员因其业务素质较低、缺乏房地产开发专业知识与技能,不熟悉企业内部管理流程和财务工作规范,不熟悉房地产行业税收政策,缺乏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等,致使企业财务管理处于较低的水平。尤其在成本管理方面,体现在成本控制上不到位,许多房地产企业在财务成本管理过程中并没有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缺乏对企业财务成本管理的认识,认为财务成本管理的重点是在项目的前期阶段,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财务成本控制不力,缺乏全方位、全要素的成本管控。

(3)资产的流动性差导致短期偿债压力大。由于房地产公司的流动资产主要是房地产存货,而房地产的变现周期较长、变现能力差,而且多数房地产公司又有较多的长短期债务。对于长期债务来说可以通过长期的销售来应对债务的偿还,而对于那些短期的债务来说,可能由于无法在短期内筹集到足够的资金而导致较大的财务风险,极易使公司陷入短期资金不足的危机中。

四、全过程财务管理在房地产行业的应用

(一)企业财务实行筹资管理

经营者如何获得和支配其财力是企业兴衰的决定条件之一,因此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资本来源是其管理的重点环节。在筹资管理中,企业应该较可能地选择偏保守的筹资方式,在扩大资金来源应尽量避免采用负债方式,多采用增加自有资金的方式。这种选择一方面是因为企业物资基础增加后冒险代价也会增加,一方面是因为银行的借款通常会有各种限制条件,对资金去向有一定规定,且会对企业资金的运作产生限制,进而成为企业的财务负担。所以,企业在筹资上应该多采用普通方式,这样不仅更加灵活和独立,而且也不会给企业增加过重的负担,企业能够更多地对有利机会加以把握,提高发展速度。虽然这样说,但并不代表不可以向银行贷款,但企业在贷款时必须要在保证自己可以生存的前提下,在对财务杠杆收益获得的同时,对负债水平进行适度的保持。

(二)企业在投资上的管理

不管是什么行业,随着产业构造的变化,大多数的企业在走向极盛后都会向衰败走近。企业处于这种时期必须要寻求转变,才能使企业一直保持活力。当然,在这一时期,企业往往会出现很多新的产业投资机会。投资作为财务管理的一部分,企业必须要给予其极高的重视。在投资管理上,企业应该以一业为主,也可以同时在相关产业中对发展策略进行寻求。但是这个一业为主的投资,并不是只要对一个项目开发就可以,在开发策略上可以对系列产品的多元开发战略进行采用。只有这样才能研制出更多新项目,对企业生产经营稳定性的增强有重要作用。

财务对资产的管理篇8

【关键词】理财业务;运营管理;城商行

近年来,金融改革与金融创新持续深入,城商行理财业务快速发展,发售对象不断增加,参与主体持续增多,理财业务创新不断涌现,产品形式日益丰富,丰富多样的理财产品较好地满足了投资者投资需求,提高了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成为社会投资和城商行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商行理财业务运营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规范。大部分城商行因为理财业务开办时间短,在理财业务运营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没有建立专门的理财业务经营部门

部分城商行没有设立单独的理财部门,理财业务依托于资金部门,理财业务团队与自有资金团队混合操作。2014年7月,中国银监会下发关于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按照单独核算、风险隔离、行为规范、归口管理等要求开展理财业务事业部制改革。此次通知下发后,大部分城商行将理财业务部门独立为一个经营部门,但有部分城商行,并未严格按照监管要求执行,表面上成立了理财部或理财中心,但理财业务团队为资金部门的下属部门,没有按照监管要求进行理财业务事业部制改革。

二、理财销售管理不规范

理财产品销售活动关系客户的合法权益,大部分城商行因理财经理专业能力不强,容易误导宣传,有的城商行因为理财产品发行量少,发行规模不大,没有专职的理财经理,理财销售人员专业水平相对较低,容易引发理财产品销售投诉。

三、理财投资管理能力不足

理财业务因专业性较强,对投资研究及交易团队要求高,大部分城商行因人员限制,没有建立专门的投资研究及交易团队,有的由原资金部门调剂,有的在日常工作中边干边学,理财产品投资的品种少,投资范围小,大部分城商行选择投资顾问或委托投资,由投资顾问协助投资或由委托合作机构投资,造成理财业务成本高,理财业务中间业务收入少,不利于理财业务的发展。

四、理财从业人员管理方面达不到要求

理财从业人员包括理财产品的研发设计人员、投资交易人员、托管清算人员及销售人员等。大部分城商行没有专业的研发设计人员、投资交易人员、托管清算人员等理财从业人员,理财销售人员采取行内认证的方式,由行内理财部门组织培训及行内认证考试,理财销售人员专业能力差,容易误导销售及引发客户投诉。

五、未建立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城商行因理财业务发展开展较晚,风险管理能力弱,尚未建立理财业务风险管理体系,没有建立前、中、后台相互分离的管理机制,理财业务部门没有专职的风险监测岗,没有合理的风险监测指标或设置风险限额。城商行理财业务运营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在部分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样存在,因此加强银行业理财业务运营管理,尤其是城商行理财业务运营管理更为紧迫。结合目前城商行理财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考虑监管要求,在理财业务运营管理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一)建立理财业务独立运营部门,加强理财团队建设

城商行应按照监管要求,设立专门的理财业务经营部门,负责集中统一经营管理全行的理财业务。在理财业务经营部门内部建立专业化的理财产品研发团队、交易团队、风险团队等。理财独立经营部门按照事业部制经营管理,作为独立的利润主体,建立公平竞争的管理机制,在日常工作中建立能上能下、公平的淘汰机制。

(二)提高理财业务风险控制,防范理财业务风险

随着开办理财业务的城商行数量不断增多,理财业务发展规模越来越大,加强风险控制成为重中之重,一是城商行要将本行理财业务纳入本行风险管理体系之中,理财业务经营部门要在本行风险管理条线的指导下建立规范的风险管理内控制度;二是城商行内部设定各风险类别的限额指标,对理财业务风险集中度、理财资金投资运作的杠杆比率加以限制;三是加强委托投资投资顾问合作机构准入管理,设置合作机构准入标准,经过高级管理层的审批,由行内相关部门每年对合作机构进行尽职调查,防止因合作机构出现问题对城商行自身声誉造成影响。

(三)加强理财产品销售管理,规范理财产品销售行为

城商行应加强理财产品宣传管理,在各类理财产品宣传渠道中,将风险提示放在首位,要求客户实事求是的进行风险评估,将合适的产品卖给合适的客户。在理财产品的销售文本中,公布所售产品在全国理财信息登记系统中的登记编码及查询网址,宣传中对客户说明查询方法,让客户明明白白购买理财产品。城商行应加强营业场所的分区管理,设立专门的理财室或专门的理财柜台,设置专职理财经理,在日常理财业务开展中,经常组织理财业务培训,加强对理财销售人员的考核监督,提高理财销售人员队伍素质,规范理财产品销售行为。

(四)加强理财产品信息披露,规范信息披露内容

城商行要做好理财产品的事前、事中、事后的信息披露,在理财产品销售前,做好理财产品发行公告,充分披露理财产品的类型,根据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写明适合哪些客户购买。在理财产品存续期间,定期运行公告。理财产品到期,及时终止信息公告。

(五)加强理财业务内部审计,提高理财业务内部审计的有效性

城商行应加强对理财业务的检查,检查可以采取内部审计及理财业务部门自我监督形式进行。城商行内部审计对于本行发行的理财产品,每季度应至少随机抽取一个理财产品进行全面审计,内部审计应包括对总行理财业务管理部门及分支机构的审计,对总行层面主要是从理财产品审批、信息披露、投资运作等方面进行审计,对分支机构主要是从理财产品销售、理财业务处理是否规范、理财销售人员是否违规等方面进行审计。理财业务自我监督主要是城商行理财业务管理部门定期对本部门的业务进行自查,同时定期组织对销售网点理财业务的检查。

(六)加强培训学习,提高理财从业人员队伍素质

财务对资产的管理篇9

一是做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能够为领导的决策提供有效依据;能够为单位以及相关部门的工作实施提供详细、准确的信息;在资金使用前的预测、使用中的监督、使用后的评价等方面都有显著的作用。同时对资金使用的实际结果进行考核,有助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整体的经济效益,对资金的使用实施全方位的监督管控。

二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能够科学的安排收支,使得行政事业单位在重视资金使用的同时也注重资金的管理,在批准资金前考虑资金使用后的效率;在资金的使用上实现更好的监控,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科学规范的进行财务管理工作。

三是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有利于全体员工积极参与到财务管理工作中来,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建立公开透明的财务机制、合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提高行政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2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财务运行机制不健全

一是没有制定符合单位实际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二是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领导财务管理意识淡薄,对财务管理重视程度不够;三是内部审计机构和财务部门均依附于执行机构,很难发挥内部审计机构和财务部门监督职能和独立性;四是行政事业单位对经费的管理多是事后核算,没有体现出资金使用前的预测以及资金使用中的控制作用。

2.2缺乏科学的财务分析

一是财务人员将会计报表作为是财务分析报告,并对其进行财务分析。这样的财务分析没有从一个更广阔的角度对于财务进行分析,这样的分析是不科学的。二是财务人员没有足够的财务管理意识,缺乏参与管理的机会,对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缺少了解。

2.3资产管理不到位

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主要来自于国家财政,使用中重视资产配置,轻视资产管理。有些单位在资产的购置上追求高品质,缺少成本管理概念,造成资金使用上的严重浪费;对现有的固定资产缺乏规范化管理,没有定期的进行盘点、测试检查,致使固定资产资产账实不符、闲置或流失。

2.4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实践中存在财务人员素质不高的问题,一是缺乏会计管理意识,在财务核算中只发挥了执行者的角色,没有起到控制单位经济活动的作用。二是缺乏会计监督意识,有些单位财务由一把手分管,实行一支笔审批,财会人员监督机制成为形式主义。三是专业胜任能力不足,有些工作人员没有相应的证件就上岗,对于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都没有足够的熟练,职业素质较低。

3行政事业单位问题改进措施

3.1健全完善财务运行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规范的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建立相关的责任岗位制。二是加强财务法律法规培训学习,认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提升领导人管理意识。三是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严谨性和独立性。四是建立科学有效的预算机制,发挥财务管理工作在预算管理、收支管理、资产管理、财务分析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合理有效的利用资源。五是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和财务部门监督考核职能,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使工作更加的规范化。

3.2运用科学的财务分析

运用科学的财务分析方法,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发展。首先应该加强对日常经济活动的财务分析,通过对资金的收支、运转情况分析,可以对财务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测,为单位在决策时提供有效的依据。其次利用现有的资源(如:财务报表、会计核算资料)对于单位的发展前景进行评估和预测。再次利用预算完成率、人员支出比率、专项支出比例等来对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分析。

3.3完善资产管理机制固定资产管理是我国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部分之一,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增强资产规范化管理意识。首先要提高认识,克服重视资产使用,轻视资产管理的观念。其次要根据单位工作实际,制定适合本单位资产购置、使用、管理、处置等各环节的规范化资产管理制度,实现资产管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再次要制定固定资产内部管理制度,建立有效的资产管理机制。

财务对资产的管理篇10

[关键词]水利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财务监管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7116

1水利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财务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11下属企业财务监管关系不明晰

水利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负责人、财务管理人员一般为其上级部门任命,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工资由企业发放,仅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负责;实施财务监管的主体单位是事业单位内部财务审计管理部门,发挥的作用仅停留于财务资料内容完整、数据准确的阶段,事业单位实质上没有真正意义上发挥财务监管的作用。

12实施财务监管的制度缺失

水利事业单位下属企业经营和发展是企业的重点工作,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制度建设较完善,而内部控制制度中财务管理制度缺失,财务风险时有发生,在中纪委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时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就是水利事业单位在财务监管工作中应重点解决的问题,完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只是第一步,最终要出台监督企业财务管理的制度和办法。

13对下属企业资产监管松懈

下属企业有效防范风险,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是水利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部门对企业财务实施监管的重要工作内容。企业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具体表现为企业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下属企业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时常出现资产闲置、处置不当、坏账等财务风险。而水利事业单位作为财务监管部门却因其负担一部分水利事业单位职工的薪酬,这一特殊的行业特质,仅仅要求掌握企业资产现状,在企业资产的财务监管方面表现松懈。

14缺乏有效的资金监管机制

在实际工作中,为了鼓励下属企业开拓市场,扩大生产,水利事业单位在本身资金面较紧张的情况下,对其下属企业的资金借贷业务、资金回收管理方面缺少有效的监管机制。部分企业由于对外投资不当,或者任意担保、抵押形成经济损失;部分企业货币资金管理不严,对债权未及时清收,造成坏账损失。因此,加强下属企业资金监管,是有效防控风险的重要手段。

15缺少专业的考核指标

对下属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没有专业有效的考核指标,也是财务监管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失误,比如仅仅选择产值作为考核指标,忽视了利润这一重要的考核指标,水利事业单位下属企业时常出现企业产值上亿,利润却为负的现象;对往来账款考核仅仅选择回收数而不是回收率来考核,不利于正确判断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水利事业的科学发展。

2加强水利事业单位下属企业财务监管的措施和方法

21明确职责权限,加强制度约束

加强企业财务监管的相关管理制度建设工作,制定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成本核算、预算决算、资产管理、档案管理及公务支出等财务管理制度。督促企业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出资人和经营管理层的职责权限,明确企业弥补亏损措施和企业盈利的分配方案,按照出资比例等条件行使分配利润的权利。上级主管部门应明确水利事业单位负责人为其下属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责任人,以增强企业财务监督力度,防控财务风险控制,确保国有资产保障增值。

22加强考核管理,完善激励机制

水利事业单位要加强下属企业财务考核指标管理,使用科学考核指标对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对企业负责人要加强财务管理、增收节支、管理效益、财务资金安全等方面的考核,实行企业负责人年薪制度,制定企业职工、管理人员工效挂钩、年度奖金等激励办法,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效益,推进水利事业健康发展。

23全面推行预算管理制度

要求企业在编制预算时要做到“应编尽编,从严控制”,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管理,不仅要严格控制预算支出,还要确保企业各项收入纳入预算。水利事业单位下属企业中的国有独资企业,由于国家前期投资已完成,经营效益较高,对水利事业单位承担公益事业部分的政策性亏损有一定的扶持作用,对这部分企业要实行严格预算控制,推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从而取得最大收益,解决水利行业,特别是农业灌溉事业单位部分政策性亏损,缓解水利事业面临的财务困难。

24严格下属企业会计核算工作财务监管

规范企业财务日常核算管理工作:一是要求其账簿、科目设置合法合规,成本费用归集准确,业务处理及时,财务手续齐全,财务报表分析客观准确;二是要加强企业银行账户开立、撤并等业务监督管理,可通过设置银行账户查询权限等方式掌握大额资金动向,防控金融风险;三是要加强货币资金实时监管,严格控制现金支付;四是建立企业重大事项审批备案制度,加强审批管理,有效防范财务风险;五是督促企业按规定办理结算,及时清理债务,回收借款,特别是存在坏账风险的债务,必要的话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实现债务清收工作;六是要加大下属企业财务工作电算化力度,及时有效监督检查,解决发现问题。通过一系列明确细致的监管项目,提高财务监管工作效率,达到有效监管的效果。

25加强下属企业资产管理

下属企业国有资产是指其占有或使用的资产,具体表现为企业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水利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体现了国家投资、价值较大、范围较广的特点,要建立相关管理制度,明确下属企业对国有资产承担安全使用、有效运转、资产保全和日常管理的责任,要求其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要明确货币资金、债权债务、固定资产管理等岗位职责,定期进行清产核资。对下属企业超标准配置国有资产行为,要严令禁止,对资产的购置、处置要制定相关规范并报上级管理部门审批,对无形资产要合理评估、加强维护,对对外投资要全面考察、严格控制,防控非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26加强下属企业财务人员管理

水利事业单位下属企业应按规定合理配备财务人员岗位,外聘财务人员,须经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并征求单位财务部门意见;时机成熟,可逐步推进下属企业财务人员委派制度,以加强财务监管工作。

27加强下属企业财务监督检查

水利事业单位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按照规定及时实施下属企业年度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审计,实行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相结合,日常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完善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对提出的问题要严肃经济责任,明确谁负责、怎么改,并且限定整改期限,追踪整改结果,督促下属企业积极配合国家具有监督检查职责部门的监督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