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能源危机的影响十篇能源危机的影响十篇

能源危机的影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7:08

能源危机的影响篇1

关键词:金融危机;能源发展;应对策略

能源安全是一国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一国经济独立自主、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能源的金融化使得能源价格的波动更加激烈,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全球能源产业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下,理性分析金融危机对全球能源行业的影响,准确判断能源发展的新趋势,如何通过改革创新,趋利避害,对于保障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金融危机对能源行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还在不断地加剧,对实体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能源形势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特别是石油的价格,从2008年最高时候的147美元每桶,下跌到35美元,虽然2011年10月有止跌回升趋势,但是受供需影响,石油价格短期内不可能再恢复到高位。石油需求与工业生产关联度高,工业部门对原油的消费需求占原油消费需求总量的65%以上,在当前制造业不景气的背景下,能源价格受到很大的影响,石油价格的暴涨暴跌虽然与金融资本炒作有关系,而更为根本的是受供需的影响。同时,由于需求不足,全球能源行业将出现新的一轮整合浪潮,一些重大项目因为资金问题而推迟,而且那些债务比较重、油品品质较差的公司以及一些独立的小型企业,都在一定程度上遇到资金问题,上市公司的市值大幅缩水,有些企业面临部分资产剥离或者整体出售的风险,这将引发世界能源行业的剧烈整合。肯尼亚能源部长基拉伊图・穆伦吉在2011年3月17日的一次记者采访中就表示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东非地区的石油开采活动正受到资金短缺制约。同时,全球节能和可再生能源开发遭遇空前打击。过去,新能源一直是风险投资的“宠儿”,相关企业也时常受到巨额资金的眷顾。但2008年下半年国际油价的快速下跌、金融危机肆意侵袭后,信贷紧缩令新能源企业的融资瓶颈尽显无遗,新能源一瞬间又成为受创最重的行业,因此,金融危机的爆发很可能延缓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

二、金融危机下全球能源发展呈现的新特征

受金融危机影响,能源行业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和趋势。一是能源安全受到各大国前所未有的重视。欧盟提出能源安全外交,解决能源危机的出路在于从伊朗进口天然气,以减轻对俄罗斯的依赖。同时,各国将启动以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以优势能源替代稀缺能源、以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替代能源战略。奥巴马认为美国过分依赖进口石油,无论是对经济还是国家安全都构成威胁,基于这种考虑,奥巴马提出了“新能源计划”,其核心是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二是以美元计价的石油交易体系受到冲击,石油交易货币或将呈现多元化趋势。在当前金融全球化及国际货币体系不断变化整合的进程中,一些产油国政府已要求买家用美元以外的货币与其结算,国际石油定价和交易货币多元化趋势开始形成,尤其是受经济危机影响,美国经济作为始发甬者,代价惨重,奥巴马上台后出台的一系列“救市”政策,尤其是开动“印钞机”,加速了美元的贬值,为了避免油价波动中的美元现象,势必要求建立新的国际货币体系。三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欧美对中东的影响力逐渐下降。同时,奥巴马政府将更加重视多边合作,倚重外交谈判以及同大国之间的关系建设,俄罗斯和印度等国参与中东石油开发加剧了中东石油的竞争程度,中东地区在整体上将呈现美国控制下的多方制衡格局,我国在中东地区也将能发挥更大作用,影响力将会上升。四是科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目前已经形成这样一个基本共识:以化石燃料利用为基础的全球生产和消费模式的不可持续,必然带来石油危机;以美元-石油计价机制为基础的美元体系不可持续,必然带来金融危机。因此,发展使用清洁煤、新一代核能利用包括可控核聚变等技术、各类可再生能源,都要依靠高科技的支持。可以说,新能源科技将是未来能源的源泉。五是追求核能的国家将增多。虽然核能发电将大幅度增加,能源危机有所缓解,但是也将带来负面影响,即全球核扩散危机加剧,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将会增多,将对大国关系造成强烈冲击。同时,建设核电站还面临着核废料处理不完善而导致的环境问题,消耗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将进一步激化。六是石油峰值推动各国加快囤油备荒。虽然目前国际油价还处于较低价位,但美国能源部预测,随着全球经济见底与复苏,国际原油价格2030年将重回130美元。因此,从长远来讲,经济实力雄厚的能源消费大国将进一步扩大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石油的争夺仍将异常剧烈。

三、金融危机下我国能源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以节能减排为中心,推动产业优化和结构调整

严峻的形势将推动世界经济逐步转向低碳经济直到氢经济。环境成本成为任何一种新能源研发、定价时不得不考虑的一环,也是推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力量。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后公开宣布,美国将积极参与气候谈判,并提出了具体的节能减排计划。我国应吸取以往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能源政策,大力促进节能、降耗和提高能源效率,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处理好速度与效益,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从片面追求生产总量的增长、突出产值增长速度,转变到以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主要目的上来。在要从“要素驱动型”和“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以自主创新能力来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进而提高对经济的贡献度,保障能源安全。

(二)重视新能源开发,增加投资,并给予政策支持

发展新能源需要依靠新能源领域技术的突破,而目前的新能源技术在效率、容量、价格、可靠性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奥巴马在其新能源计划中提出,未来10年将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替代能源的研究,包括乙醇燃料、混合燃料动力汽车研发等。欧盟国家也提出扶持新能源发展的相应政策。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存在不平衡性和盲目性,这次经济危机有利于我国新能源产业冷静思考、客观评价和合理定位。我国政府应当抓住当前扩大内需的机遇,通过加大新能源技术开发,增加投资,建立部级新能源基地,确实把新能源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近日,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意见,加快太阳能光电技术在城乡建筑领域的应用,应严格执行,并不断扩大政策扶持的覆盖面和灵活性,使政策对新能源和节能产业的制度保障具有前瞻性、综合性和战略性。我国目前制定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纲要》、《可再生能源法》等纲领性法律文件。但要使这些战略和法规得以有效实施,必须进一步促进新能源的发展和节能产业管理体系的建立。

(三)完善能源产业的投融资体系,引导金融资本广泛参与

如何完善能源产业的投融资体系,探索创新有利于能源产业发展的新型融资方式,促进能源投资的多元化,是利用能源金融保障我国能源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我国的资本市场规模还不大,产品和结构单一,特别是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和中小企业的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从而制约了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因此,迫切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扩大国内风险投资的规模,加速风险资本市场的建设,为科技型企业的成长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中国对能源产业技术的发展需求,呼吁中国金融资本全面广泛的参与,同时也为金融资本提供一个无限广阔的市场空间。在当前国际金融格局动荡不定的形势下,中国的能源技术及其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国内外金融资本发挥应有使命的宝贵机遇。

(四)制定能源储备立法,建立能源储备机制

国外经验表明,战略石油储备是石油安全战略的核心内容,建立必要的战略石油储备,不仅可以防止石油供应中断对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还可以在油价暴涨的情况下,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目前,国家在战略能源储备上对储备规模、地域分布、资金保障收投规则、日常管理等方面都没有任何规定,建立能源储备迫在眉睫。能源储备相关法律应该着重考虑建立国家资源战略储备制度的功能定位、主体与机构、资金来源、种类与规模、储备方式等问题。国家应有计划地将某些勘探好或开发好的油田或天然气田封存或减量开采,作为战略储备资源和储备库。还要根据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化,抓住时机以低价购进更多的石油,充实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库。同时,应鼓励企业实行能源商业储备,采取多元化的进口政策,降低对中东地区石油进口的过度依赖。

(五)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世界新能源体系的重建

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公平、合理、妥善地解决能源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世界各国的能源供需和能源安全相互依存。为保障全球能源和金融安全,国际社会应该树立和落实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新的能源和金融安全观。当前背景下,我国政府除了做好自身工作外,还应致力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能源新秩序和金融新秩序。由于美元结算的天然缺陷,结算货币多元化具有优越性,因此我国政府要与相关国家共同呼吁改善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呼吁美国政府发行美元要有货币纪律的约束;要寻求石油交易中的货币多元化,与交易国开展货币的双边互换合作,并抓紧研究对象国对中国的进口贸易如何进行人民币结算,对人民币境外的储备、人民币境外的增值如何保证等问题进行研究与协商。针对当前讨论的“建立全球性能源组织”,由于它会带着重要的政府间观点来解决依靠市场力量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新能源技术的开发、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作用以及减少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创新解决方案。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大国,应给予支持,并争取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加强国际能源政策的制定和协调,加强能源勘探和使用、能源技术研发和转让,提升能源科技创新水平,共同探讨能源领域里的重大问题以及解决的途径和方法,维护国际能源安全与稳定。

除了以上策略,应对金融危机后能源发展的新变化,我国还应当改革现有的能源定价制度,由国家定价逐步转变为市场定价,要逐步培养中国企业运用石油期货交易保值和投机的能力,还应逐渐建立起一套能源相互转换的机制,以适应动荡变化的能源价格。总之,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我国应深化改革,扩大国际合作,推动能源金融的改革创新,为我国能源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增添强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王书平,欧阳智华.高油价时代下发达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分析[J].特区经济,2008(11).

2.管清友,刘德伟.金融危机与全球能源新秩序[J].国际石油经济,2008(12).

能源危机的影响篇2

关键词:危机事件;公众认知;危机响应;危机认知阶段;信息响应策略

中图分类号:C91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5)04-0023-0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模糊情境下产品危机认知机制研究――基于消费者责任归因的视角”(12CGL047);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模糊情境下产品危机责任归因的影响因素与传导机制研究”(2011eGL005);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模糊情境下产品危机责任归因的传导机制研究”(12YJC630221)。

作者简介:王志良(1978-),男,山东烟台人,上海大学危机管理研究所所长,管理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危机管理;宋洁琦(1989-),女,江台人,上海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一、引言

近年来,冲击、影响我国社会安全稳定的公共危机等负面事件频繁发生,影响重大,风险社会成为新常态。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认为,风险社会中的风险源于人自身,[1]用中国俗话来说就是“天灾人祸”。例如2010年我国西南大旱的根本原因不是天灾,而是当地的人口和经济发展超出了环境承载力;[2]同样,导致马航mH370失联严重后果的原因主要来自于搜救行动进展缓慢以及信息披露不透明等原因,及其所直接引发的公众对马航失去信心,进而导致公司业务严重亏损并面临必须重组方能纾困的境地。[3]相关研究发现,危机的形成基础不在于事件的客观发生,而是在于为人们所广泛知晓,亦即公众性。“aBC理论”则明确指出,触发事件a(activatingevent)只是引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对触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因为缺少信念B,触发事件a只能停留在负面事件,而非危机状态。不确定条件下决策理论研究进一步指出,人们在风险决策中存在得失不对称现象以及过高估计小概率事件等规律。这些都说明,在危机事件中,公众对事件的认知比事件本身的真实性/客观性更重要。[4]在此意义上,mitroff和pearson(1993)指出,危机管理的目的是协助企业克服难以预料事件的心理障碍。因此,在危机应对和管理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技术因素是第二位的。[5]

“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有效的危机响应是化危为安,乃至化伤害为机会的唯一途径。对这个问题,以往研究大都基于组织管理的角度,通过组织可控制或可运用的资源和手段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来影响危机后果;同时在危机响应实践中,大部分组织花95%的时间去重新解释问题,却只花5%的时间去解决问题,[6]马航失联事件即是最好的例子。[3]153考虑到认知是一切现象认识的基础,尤其是在危机为公众认知所决定的情况下,若要突破传统危机管理所形成的复杂僵局,如何紧密结合公众认知特点进行危机响应,应当成为后续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中的重要命题。

二、公众认知危机的基本机理

公众认知在危机事件中的重要地位源自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相较于正面信息,负面信息具有更强的告知性和诊断性。[7]研究表明,一条负面信息的告知效果强于五条正面信息,因此危机事件更容易得到公众的关注;二是个体具有控制自身所处环境的本能需要。[8]危机引发的负面冲击会破坏个体对环境的控制感,由此他们会自动唤起认知平衡的心理重建机制;三是信息不充分会加剧危机模糊性。由于外部信息不能为个体的认知平衡提供充分支撑,此时基于人格特征的自我判断将在个体认知重构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其心理解释上的倾向化特征会大大增加危机的伤害性。例如,马航失联事件发生后,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事件肇因不明,但却又是公众实现认知平衡所必需的条件,加之公司既无法提供真实原因且不愿主动承担起责任,遂致各种猜测、谣言纷纷出现,其所引发的蝴蝶效应严重伤害了马航的社会形象与正常运营。

相关研究表明,在危机的严重后果及时间压力下,公众倾向于采用简捷启发式认知来解读危机。[9]相比较而言,这种方法运用简单,并将产生决策所要求的认知努力最小化。也就是说,简捷启发式认知降低了个体进一步搜集和处理信息的必要性,可以节省其脑力劳动,这对处于疲惫状态或不利于思考的环境中的个体而言极具吸引力。简捷启发式认知基于简单化效应和显著性效应发挥作用,个体在认知时往往指向个别原因,并对其中最明显和最吸引注意力的因素赋予更大权重。[8]83因此不可避免的,个体对危机的整体判断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其主观认识甚至是成见的影响,这意味着在此过程中个体所提取的关键知识左右了其判断和决策,进而引发对危机的特定解释和行为模式。在此意义上,对公众的危机认知规律进行合理把握将成为有效解决危机的根本所在。

一般来说,危机影响主要取决于三个条件:(1)事件发生并影响个体;(2)个体相信此事件具备扰乱性和压力性;(3)个体缺乏有效的调适与解决方法。[10]这三个条件既刻画了危机影响的基本属性,也体现了公众危机认知过程的渐次性,从而分别与危机演化的三个阶段(危机形成、危机发展与危机升级)相对应。接下来我们将具体探讨人们在此三个阶段认知危机的核心内容(危机源)、具体特征和一般规律。

1.危机形成阶段的认知特征。在危机形成阶段,公众对危机的认识是模糊的,特别是对危机真实性及其伤害程度的确认尚处于评估过程中。面对负面信息的强烈冲击,多数公众抱有恐慌情绪,加之对危机所知有限,其行为决策的外部支撑远远不足,因此公众一般不会在此阶段形成特定的危机态度,这是组织进行危机响应的有利因素,同时也对组织进行危机响应的努力程度要求较低。在此阶段,个体会主动寻求外部信息,无论何种消息(哪怕是小道消息甚至谣言)都很容易会成为其实现认知平衡的依据,进而影响其认知判断。而这一属性也在客观上为组织危机响应信息的公众知晓度及沟通效果达成提供了良好的认知基础。一般来说,个体倾向于使用“自我一致”的认知方式对危机信息进行处理,[8]84一旦外部危机响应能够有效解决个体的认知冲突,那么危机事件将得以有效隔离(亦即处于“就事论事”状态,危机没有得到扩散),其影响范围与危害性均实现最小化。总之,此阶段的危机源属于境遇性危机源,也就是说如果及时针对危机源进行合理解释与认知响应,公众就能安然度过危机。

此阶段的危机响应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相似的危机历史。如果过去有类似的危机事件,那么历史事件的危机源与危机响应情况将会成为公众认知危机的首要依据,并且非常容易直接导致危机恶化升级。这意味着在此情况下危机源性质发生了变化,已经不属于境遇性危机源,危机也不再是一个单独的偶发事件。二是危机信息的易得性。在公众的危机认知初期,最早并且最方便获得的信息往往发挥着认知定型(anchoreffect)作用,这是由个体认知的首映效应决定的。因此,如何控制和引导危机信息内容的与传播将成为该阶段危机响应的考虑重点。三是危机信息的针对性。外界提供的危机信息是否能够切中公众的认知需要、并有效解决其无助感,将对缓解危机影响产生关键作用。这意味着危机响应信息不能撒胡椒面――辅助决策信息越多,反而越容易造成公众认知决策上的混乱。四是危机信息的影响力与权威性。从以往危机管理实践来看,危机信息的负面性/严重性程度越高,越容易得到公众的关注,而无论这些信息来自何种渠道。因此,这时必须要重视对流言乃至谣言的管控。事实证明,在危机中,阳光是最好的“除菌剂”,公开透明的危机信息沟通将使谣言不攻自破。同时,面对类似的危机信息报道,信息传播媒体的权威性越强,其沟通效果则越佳。

无论如何,在此阶段,由于公众的危机态度尚未正式形成,组织的危机响应方式拥有较大的选择空间,危机响应手段也较为灵活。其中,最佳选择来自于“情境―策略”匹配模式,也就是说,在此阶段,存在特定的危机情境与响应策略的优化匹配方案,因此有效的危机响应的关键前提是要合理把握危机情境。

2.危机发展阶段的认知特征。一旦前一阶段的危机响应未能产生理想效果,危机将进入第二阶段。此时,危机对个体的负面影响得到确认,个体的人格特质取代了危机信息在危机认知中发挥着主导作用,也就是说危机情境将通过个体特质或过去习得的经验引发特定的事件解释和行为模式,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确了危机责任归属(亦即危机责任是人为的还是客观的),个体的危机态度也由此正式形成。亦由此,危机源发展为主体性危机源,合理解决危机的关键由危机情境转换到危机责任主体上来,即公众期望通过明确危机的责任主体及其行为解释来获得缓解危机的途径。在此阶段,个体依然倾向于使用“自我一致”的认知方式对危机响应进行解读,这意味着一旦这一方式奏效,危机事件的影响不会进一步蔓延,至少公众对危机所涉及组织的信念或看法不会发生变化。

此阶段危机响应的核心应围绕危机的责任归属进行,所以必须要对危机责任的影响因素进行重点把握。其中首要(同时也是以往研究所忽略)的问题是,不同个体面对危机的模糊容忍力上的差异会直接影响其对危机严重性及责任主体的认知。一般来说,模糊容忍力越高,个体越倾向于较低的危机严重性和责任承担程度(亦即较少的人为责任)。研究发现,个体的认知闭合水平、调节策略类型、威胁敏感程度等因素都会直接影响其模糊容忍力,并且认知闭合水平越高、防御(VS提升)调节策略类型、威胁敏感程度低等都会导致较低的模糊容忍力,从而更容易引发严重后果。其次(也是以往研究广为关注的方面),外部信息属性对公众认知的影响。它主要涉及三个层次的因素:一是事件属性,包括事件严重性、触发源、可控制性、持续时间等。事件越严重、触发源是人为的、事件是组织可控制的、持续时间长等情况都会导致更严重的危机认知结果。二是组织因素,包括品牌形象、来源国、社会责任感等因素。一般来说,涉入危机中的组织品牌形象越好、组织属于本国法人、社会责任感强等都有助于缓解危机认知结果。三是组织外部因素,包括文化差异、第三方主体、历史关系及公众涉入程度等。集体主义文化(VS个人主义文化)、良好的历史关系及公众涉入程度低等都有利于公众将危机责任归咎于环境因素而非组织本身。在此阶段,危机响应方式的最佳选择来自于对危机责任主体的合理确认,并且采取“责任―策略”相匹配的危机响应模式。

3.危机升级阶段的认知特征。在此阶段下,个体先前尝试认知平衡的种种努力均未能奏效,外部干预成为个体实现认知平衡的关键。在此阶段,个体已深感挫败,身心调适机制无法正常运作,个体感到极度紧张、无助、焦虑、忧郁、无能、混乱、迷惘及失控,他们倾向于将危机责任归咎于外部组织或个人等人为因素所致,悲观情绪开始主导其危机认知,他们会放大危机的伤害并对一切有助于放大危机伤害的线索给予特别关注,其行为决策出现严重偏差,并表现出极端性和服从性。SaRS期间的药品和食品疯抢现象(2003)就是很好的例子。此时,危机源被定性为偏见性危机源,公众对危机响应主体的作为深感失望,他们会以质疑的心态看待相关危机响应活动,使得危机响应效果大打折扣。在此阶段,个体倾向于使用“自我提升”手段进行危机认知,也就是说通过修正自身对危机主体的态度来实现认知平衡。倘若危机响应无法对此进行有效干预,相关危机主体将遭遇生存危机。例如在三鹿奶粉(2008)和博士伦护理液风波(2006)后,相关两家企业均被收购。此时有效解决危机的关键升级为唤回公众对危机责任主体的信心上来。因此,有效的危机响应必须围绕“信心―策略”框架进行,并升格为对危机主体的信心/声誉管理。这意味着,危机响应必须要能体现相关组织的移情性、主观努力和行为举措,并采取精神面和实质面并重的策略措施。

表1对不同危机阶段下的公众认知及响应模式进行了总结。通过这一表格,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到以下结论:

一是个体的危机认知是由其人格特质与所处情境共同决定的。基于对危机阶段演进的认知特征的梳理,我们不难发现,危机演化伴随着人格特质作用的不断强化,以及危机情境作用的逐渐淡化,这一方面反映了公众认知在危机演化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危机情境会随着危机的演化越来越多地通过人格特质来引发特定的解释和行为模式。二是随着危机认知的强化,危机事件的影响面不断扩大,公众越来越倾向于做出人为的危机原因判断,危机影响的严重性程度也相应增加。三是危机响应的重心随着危机阶段演进而发生变化,相关危机响应的努力程度也越来越高。因此,有效进行危机处理的另一项关键是要及早针对公众不同的认知阶段及其特点进行合理响应,以便遏止危机的进一步演化。

三、不同危机认知阶段的信息响应策略

1.危机形成阶段的指引型信息策略。此阶段的危机响应重点是提供指引型信息(instructinginformation)给社会公众。这类信息旨在以危机情境为事实依据,迅速具体揭示危机问题,隔离危机影响范畴,并着重于公众身体与生活上的因应方式,目的在于达成“告知”“澄清”与“引导”:(1)运用“5w1H”信息沟通模式迅速告知公众有关危机的相关情况,包括哪些人(who)、什么时候(when)、在哪里(where)、发生了什么问题(what)、为什么会出现该问题(why)以及普通公众应如何应对该问题(how)。需要特别关注的是,此时切忌过快就危机肇因下定论,尤其是不能急于做出与己无关的结论。(2)迅速对危机事件进行范围限定。首先,为了避免“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大米”情况的发生,必须对危机事件及时进行切割与隔离,以便将其危害限定在特定范围内,减少危机的蔓延与外溢;其次,如果历史上有类似的危机事件发生,此时相关组织一定要将本次危机与历史危机进行切割,避免公众对此产生联想。理论研究发现,类似的危机历史将使组织付出数倍的代价。(3)信息沟通的速度与易得性。危机响应的最佳时间是24小时内,并且遵循越快越好的黄金法则。同时,应运用一切便利于公众触及的媒体平台进行沟通。研究发现,公众获得危机信息的主要渠道是传播媒体(依次为电视、报纸和广播),而后是网络和人际传播。我们也发现,近年来社交媒体(customergeneratedmedia,如微信、微博)开始逐渐影响公众的生活方式,并且已经成为谣言创造与传播的主要载体,因此社交媒体危机沟通将成为未来危机响应的重要渠道。

表1不同危机阶段的认知与响应特点

危机阶段危机源认知核心认知方式危机态度影响面响应模式

形成阶段境遇性危机源危机情境信息自我一致尚未形成事件触发点情境-策略

(情境管理)

发展阶段主体性危机源危机责任主体自我一致正式形成事件本身责任-策略

(责任管理)

升级阶段偏见性危机源对危机责任

主体的信心自我提升得以强化,并归

咎于危机组织与事件相关

的组织/行业/国家信心-策略

(声誉管理)

2.危机发展阶段的调适型信息策略。在此阶段下,公众往往不是理性的分析者而是“类型划分者”,他们多半会首先通过判断责任方,以在短时间内判断危机类型,然后迅速做出相应的反应。因此,该阶段的危机响应重点是针对公众的危机认知特点,尤其是结合其责任归因认知结果进行合理响应,协助公众调适危机带来的认知冲突,进而解决心理上的危机威胁。我们称其为调适型信息(adjustinginformation)策略。在此策略下,危机响应必须聚焦于公众的危机责任认知,并通过模糊容忍力对责任主体及责任程度认知的影响来设计相关信息。尽管模糊容忍力属于较为主观的范畴,但是已有研究认为,可以通过年龄、性别及相似性等较为客观的市场细分指标来衡量其模糊容忍性的高低。[11]其中,年轻人、女性及角色相似性具有较低的模糊容忍性水平,对待这部分公众,危机响应要采用更负责任的(同时也是财务支出更多的)策略手段。

更进一步,当公众将危机责任归咎于特定组织人为原因所致时,调适型信息应该偏向于情感诉求;而当危机责任属于客观因素所致时,调适型信息应采用理性诉求方式。有证据表明,不同类型媒体在信息传播效果上存在差异:电视能传递情绪性诉求,而印刷媒体更适合理性信息传播。[8]10

3.危机升级阶段的内化型信息策略。当危机演化到此阶段,个体急需得到立即性的调整与改变,否则容易产生不可逆的伤害后果。处于此阶段的公众,有极高比例愿意求助并接受他人协助,并且若在此时接受紧急危机干预,情况通常可获改善。但是出于对前期外部危机响应的不满,公众的愤怒情绪已经从事件本身扩展到危机涉及的相关组织,因而除了针对升级的危机情境采取积极、负责的响应策略外,更需着眼于公众对组织的信心进行合理响应。在此情况下,我们提出内化型信息(internalizinginformation)策略。内化型信息意在连接组织形象,让公众在接受信息的同时,建构出对组织危机反应的肯定与认同。此信息的特色是“冲突解决”及“正面关系营造”。内化型信息策略的“内化”意指其不仅是危机升级阶段的特别举措,更应该成为组织常态化的工作规则,亦即构建良好的公众关系,尤其是公众信任感,而这些均有赖于长期举措的累积,其会对危机的自动防御与缓冲机制提供坚实基础。

最后,我们必须指出,三种信息响应策略在性质上有所差异:指引型信息是问题指向型的,内化型信息是情感指向型的,而调适型信息是二者兼具的。除了理性与情感上的区别,问题指向型信息主要关注信息内容,而情感指向型信息则对信息者和信息传递方式提出有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乌尔里希・贝克.从工业社会到风险社会(下篇)――关于人类生存、社会结构和生态启蒙等问题的思考[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5).

[2]中国安邦咨询公司.中国须反思自然灾害[n].金融时报,2010-07-26.

[3]王志良,宋洁琦.基于认知视角的马航失联事件危机响应研究[J].理论界,2014,(11).

[4]williamL.Benoit.imageRepairDiscourseandCrisisCommunication.publicRelationsReview[J].1997,23(2).

[5]iani.mitroff,Christinem.pearson.Crisismanagement:aDiagnosticGuideforimprovingYourorganization'sCrisispreparedness[m].SanFrancisco,California:JosseyBasspublishers.

[6]JohnGoodman.thenatureofCustomerSatisfaction[J].Qualityprogress,1989,22(2).

[7]paulm.Herr,etal.effectsofwordofmouthandproductattributeinformationonpersuasion:anaccessibilityDiagnosticityperspective[J].JournalofConsumerResearch,1991,17(4).

[8]菲利普・津巴多,迈克尔・利佩.态度改变与社会影响[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9]Friedlandn,KeinanG,tytiunt.theeffectofpsychologicalStressandtoleranceofambiguityonStereotypicattributions[J].anxiety,StressandCoping,1999,12(4).

能源危机的影响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人力资源管理影响措施

2008年9月份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世界经济发展减速,众多行业都陷入寒冬,正经受近几年来最为严峻的挑战[1]。金融危机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也造成了深重影响。本文分析了金融危机对人力资源管理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了积极的应对措施。

1金融危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危机对人力资源的影响有哪些呢?笔者认为,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非常明显:

1.1员工关系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处理危机时的首选措施就是裁员,减少人员成本,这样来看,危机让人力资源面临着一场场的灾难,由于裁员、破产等原因造成的谈判、员工补偿是比较难解决的,特别是有些国家工会制度很完善。

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没有制定这种战略,那么可能还是一件好事。因为这种对无法明确以后发展状况的心理预期会容易让员工产生离职的念头,因为要分析新的企业是不是会一直执行招聘计划,因此出现了失业风险,而且即使是成功入职,也不一定可以保证在试用期期间出现裁员的风险。所以,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企业的主动离职率,同时让企业挽留潜在的跳槽职员的机会更加大。

1.2招聘与配置

尽管这样会减小劳动者的主动离职的情况,但是并不影响劳动力的供应,因为企业破产或裁员可能会让更对的员工被迫离职,因此从招聘上来看,应该会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日前有建议中投等基金去华尔街抄底金融精英就是这一点的体现。再加上因为企业不能对未来经济预期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所以他们呢会非常小心的安排下一年度的计划,在人力资源上的表现主要是对人员需求不高了,特别是有的企业本年度已经不再在校园进行招聘,或者是减少了招聘的人数。

所以,现在的情况是市场供应变多了,人员需求却减少了,对于企业来讲,这是一种非常有利的外部环境,能够趁机对未来有积极预期的企业“抄底”相应人才。

1.3培训与开发

企业的内部培训遇到最多的情况就是不能保证较高的出勤率、内部讲师不能够充分的参与到其中,而金融或经济危机则可能对其带来有利的影响。

在危机中,销售人员的压力应该会更大一些,特别是到了年底的时候,指标还没有达到,所以他们不是很注重培训。但对于承担制造、物流或相关职能的职员来说,如果企业由于一些原因减少产能,那么这时候给他们培训,他们可能会更加愿意参与到其中,而且这对企业也是比较有利的,能够让企业充分的利用劳动力,可以有效的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技能,最终提高生产率。

2应对金融危机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机遇与挑战并存”,全球金融危机对所有企业都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同时也是促进企业发展的机遇。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而言,应该利用危机对人力资源管理形成积极的作用,变压力为动力,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做好人才储备。

2.1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人力资源管理必须突出从战略的高度和制度化方面加强管理,强调发掘、发挥人力资源的能量,增强组织、集团的凝聚力,增强人员的使命感,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2]。因此,建立和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主要从组织体系、制度体系方面入手。

组织体系主要是针对企业的管理者而言,要求他们必须转变观念,顺应金融危机的大环境,树立人力资源危机管理观念,从组织战略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对于帮助企业应对危机的重要作用,为组织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制度体系要求企业要建立和进一步完善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为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章法和依据,包括人力资源计划、人员招聘和人才测评方案、绩效管理制度、薪酬管理条例等。同时要求制度必须是切实可行、符合企业情况的,不能大众化,盲目照搬。管理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重点,需要通过制度条例建立责任制,明确分工,职责要落实到岗位的任职人员身上,部门职责要落实在部门内所有组成人员的身上。

2.2做好人力资源计划和招聘

金融危机下,企业都会不同程度的调整发展战略,对人才的需求也会相应发生改变。因此,人力资源计划需要根据企业战略的调整而改变。要针对经营策略的需要设计人才需求计划、人员招聘计划、绩效考核计划等。同时,对于有能力的企业,积极做好人才吸纳计划也是十分必要的。在经济危机下企业对重要关键的岗位的招聘更要慎之又慎,严格招聘程序,进行全面科学的测评甄选和深入细致的背景调查,提高招聘甄选的有效性,同时结合市场情况确定合理的薪酬待遇,确保人员配置的经济性。

2.3做好人才管理工作

在金融危机的压力下,人力资源管理者可以适当提高绩效的要求,兼顾标准化和个人化的激励,将个人化跟公司的标准化结合着考虑,重新制定应对危机时期的人才管理机制,包括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竞争机制。

2.4做好人力资源培训及评估

人力资源培训包括两类,一是基础培训,如团队建设、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新员工培训、销售培训中产品知识等企业基础保障的培训,或是情绪管理等放松类的课程。二是针对特殊群体培训,这里的特殊群体培训并不是指给某个级别的员工或者管理者进行专门培训,而是指建立一个良好的工作、销售模式。比如如何进行写报表、如何进行新人培训、如何进行销售、如何进行收款等等一整套能为企业带来利益的模式。人力资源管理者必须要做好培训计划,明白培训内容,分清培训的层次,同时制定好不同的培训采用的不用的培训方式,按照“培训管理体系”进行严格的管控,这样企业的培训才具有实际的意义与效果,让培训效果利益最大化。

对于培训评估,可以运用柯克帕特里(Krikpatrick)的培训项目评估模型,从反应、学习、行为、结果进行评估,在具体的操作时可以运用定性评估法和定量评估法。定性评估法是指在调查、研究和了解实际情况后,集合评估者自身的经验与标准,对培训项目效果做出的评价。定量评估法是对培训项目作用的轻与重、影响程度的深与浅、范围的大与小,以及评估对象的认识和行为表现的程度等各种量的关系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最后作出结论性评价的方法。

3结语

总之,金融危机的影响深重,加上当今人力资源本身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使得全方位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势在必行。在金融危机这样一个时期,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开发和保留人才,加强培训,加速优胜劣汰,才能为企业积极应对危机和今后的迅速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金融危机的三个风险和四大机遇并存——中国企业如何在

金融危机中把握机遇[J].玩具世界,2009年01期.

能源危机的影响篇4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酒店业安徽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后,经过两年多的时间,全球经济经历了触底、缓慢回升的过程,在下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到来前的这段时期被称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由于此次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复苏较为乏力,而且全球经济呈现出一系列的特征,如国家之间、区域之间、产业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经济的波动性和影响程度加剧等,全球经济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后金融危机时代成为产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安徽省是一个旅游大省,酒店业对安徽旅游经济的发展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安徽省酒店业应结合后金融危机期间的经济特征以及安徽省酒店业的具体发展状况,对后危机时代安徽省酒店业的发展措施进行研究,探索酒店业应对经济危机的长效机制,以促进安徽省酒店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金融危机对安徽省酒店业的影响

1.金融危机对酒店客源市场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酒店客源市场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入境游市场,由于本次金融危机受影响较大的是西方国家,金融危机后我国入境旅游出现了非常大的下降。仅2008年1到9月,我国入境旅游人数较上年同期下降了0.37%,进入9月份,入境旅游人数进一步下滑,同比下降了5.94%,旅游外汇收入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1.4%。

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变化对安徽省酒店业的入境客源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据国家统计局安徽调查总队的调查显示,2009年一季度,黄山新世纪康辉国际旅行社共接待游客5478人次,其中入境游客648人次,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了40.2%和18.9%;黄山海外旅行社共接待游客13189人次,其中入境游客514人次,入境游同比下降了44.1%;黄山中国国际旅行社共接待游客2443人次,比上年同期下降了8.7%。黄山风景区3月份共接待11.6万人,同比减少1.5万人,减幅11.2%。入境旅游市场的变化将会直接影响省内部分高端酒店的入境客源。

但从省旅游局的统计数据来看,此次金融危机对我省整体客源市场的影响并不是太大。2009年,安徽省接待入境旅游者156.2万人次,同比增长18.22%;旅游外汇收入6.64亿美元(含旅游商品创汇数),同比增长22.32%。从客源结构上分析,港澳台游客市场份额增长,外国游客市场份额下降,港澳台与外国人客

源结构由2008年31.25:66.75到2009年的37.41:62.59,国内游客达到1.23亿人次,同比增长23.44%。其中,过夜游客8366.94万人次,同比增长13.5%,但过夜游客与上年相比,增势放缓,增幅比上年下降了4.48个百分点,过夜游客占国内游客的比重68.20%,比上年减少5.98个百分点。可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入境外国游客的份额稍有降低,国内过夜游客增幅下降,但整体客源市场受影响相对较小。

2.金融危机对经济型酒店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安徽省酒店业的现有市场格局有所改变,高星级酒店纷纷调整价格定位,而一些经济型酒店反而因此获得商机。以合肥为例,相关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大公司的管理层人员在安排商务旅行时降低了标准,不再一味选择高星级酒店,而性价比较高的经济型酒店则成为选择的对象。业内人士分析,与四星级酒店相比,同等规模的快捷酒店运营成本只有其20%左右,利润空间大。由于经济型酒店的主要客源为中小型公司常住客人、商务散客和非团体性游客,在金融危机发生时,其客源并未明显减少,而且由于一些高端的商务客人降低了消费标准,经济型酒店反而获得了更大的机会。

3.金融危机对高端商务酒店的影响

对于高端商务酒店来说,商务活动的减少将会直接削减商务酒店的客源,另外,企业商旅成本的压低又导致了商务酒店面临价格的挑战,因此,在金融危机中,商务型酒店的发展受到影响。据海关统计,安徽省2009年1至2月外贸进出口值为19.7亿美元,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32%,居全国14位。2月份当月进出口8.4亿美元,下降34.9%。相比1月的14.1%的降幅,2月的出口降幅再次扩大,出口值环比2009年1月则下降42.1%。外贸增长与否直接关联到商务酒店的客源市场,欧美等国家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非常严重,需求仍然在萎缩,商务活动的减少将会使得商务酒店的压力与日俱增。

4.金融危机对安徽省酒店行业用工情况的影响

安徽省酒店行业用工情况的变动和全国酒店行业情况基本一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部分酒店没有新增就业人员,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不确定性的增强,酒店行业员工队伍总体上呈现出了流动率下降的局面。由于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波动和风险,员工更加追求稳定性,这使得酒店企业的员工流动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一些酒店企业在金融危机期间进行内部调整和员工培训,绝大多数企业员工人数变化不大。其中,受影响较为严重的企业开始采取增加员工休假的方式降低人员成本。另外,由于经济型酒店在金融危机的契机中得到发展,部分城市的经济型酒店用工有一定程度的增加。从员工收入来看,由于酒店企业的经营在金融危机中受到一定的影响,员工收入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下降。

二、金融危机期间安徽省酒店业的发展特征

1.金融危机对安徽省酒店业有一定的影响,但程度不深。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我省的酒店客源市场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总体上影响较小,主要是因为我省酒店业的客源多为省内客人,而此次金融危机影响的多为具有外向型经济特征的企业。省内一些高端商务酒店的经营虽然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一些星级酒店通过开拓当地市场,如提供特色婚庆服务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金融危机的影响。

2.随着安徽省旅游经济的发展,我省酒店行业的总体规模在扩大,金融危机对酒店行业的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10年2月10日,全国旅游星级饭店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饭店星级的划分及评定》(GB/t14308-2003),批准认定了安徽省滁州金地大酒店、黄山国际大酒店为五星级旅游饭店。截止2010年2月安徽省五星级旅游饭店总量已增至10家。随着安徽省旅游业的发展,酒店业的规模不断增大,意味着酒店行业的竞争也不断加剧,酒店业应制定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经济型酒店近年来得到快速的发展,而且此次金融危机为经济型酒店的发展带来了意外的商机,经济型酒店在金融危机期间体现出了自身的优势,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各类酒店结合市场状况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使得酒店行业的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安徽省酒店业的发展措施

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于酒店业的发展来说是一个关键的时期,因此,安徽省酒店行业应结合自身状况和市场变化,制定促进行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1.提高酒店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

酒店管理部门对于酒店行业的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因此,应不断提高其管理水平,以更好地引导酒店业的发展。首先,国内市场的开发对于应对危机具有根本性的作用,所以,酒店管理部门应制定拉动旅游服务消费的有效措施,如尽快实施带薪休假制度、政府财政补助开展一些行业促销活动和会展活动,进一步启动国内消费市场。在这一方面,安徽省各级旅游部门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指导和支持各类旅游企业调整市场开发策略,把发展国内游、省内游、近程游摆上更加突出位置,广泛开展了本地人游本地活动,同时,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对重点入境客源市场的宣传促销;不少地方及时出台了旅游景区门票优惠办法和旅行社组团奖励办法,各类旅游企业主动采取门票减免、降价销售、免费派送、商旅合作等让利活动,保证了旅游市场的平稳较快增长。另外,政府应出台相应的税收减免措施,积极推行惠旅扶企政策,帮助企业度过难关。

2.酒店业应不断调整客源市场结构

在金融危机中,直接受到影响的是入境客源市场,国内旅游市场的变化不是太大。安徽省地处中部,入境客源所占的比例不大,因此,金融危机对我省大部分酒店市场影响不是太大,但对于部分高端酒店来说,调整客源市场结构十分必要。受经济衰退的影响,商务客人可能会降低星级的标准或者是客房的等级,由于激烈的竞争,高端酒店不得不关注市场的变化,调整市场定位及产品类型,充分挖掘自身特色,突出主题,使市场细分化、产品多元化,以开拓国内市场,提高竞争力。同时,酒店企业还应结合市场结构优化酒店结构。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市场需求的减少加剧了行业的竞争,给一些酒店的生存带来压力。相关管理部门与行业组织应对新建酒店进行监管与引导,避免盲目投资。

3.低端酒店应加强合作,寻求发展的机会

此次金融危机对高端酒店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很多高端市场及商务客人降低了消费标准,转而选择星级较低的酒店或档次较低的经济型酒店,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低端酒店来说这是一次机会。档次较低的酒店应利用机会,开拓市场,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加强,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及其影响在不断深化,金融危机的持续时间将可能更长,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实力较弱的酒店将面临生存的压力。因此,档次较低的酒店应注意加强彼此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应对金融危机,以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发挥低成本优势,争取快速发展的机会。

4.酒店业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完善酒店信息系统建设

酒店信息化给酒店业带来经营管理理念的变革。未来几年,酒店业的竞争将主要在智能化、信息化、个性化方面展开。

酒店信息化为酒店的经营管理者提供了及时准确的酒店经营数据,为决策者提供了决策依据。因此,应加快酒店行业的信息化步伐,通过采取各种形式进行信息系统建设,如加入全球酒店客房预订网络系统等。另外,在酒店的内部管理中也应逐渐实现信息化,比如利用计算机完善客史档案,更加详细的记录客人的信息,以方便为客人提供更具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虽然此次金融危机主要对上海、北京及一些沿海城市产生较大的影响,但从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金融危机对安徽省酒店行业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有些影响意味着发展的机会。所以,我们必须了解金融危机对我省酒店行业影响的具体情况。另外,随着安徽省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合肥、黄山、芜湖等为代表的一些城市对外的经济往来会越来越多,因此,我省酒店行业的发展受整体经济变动的影响也会逐渐加强,所以应从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制定应对金融危机的长效机制,促进安徽省酒店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后金融危机时代是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安徽省酒店业应结合当前的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抓住实际,积极采取上述措施促进酒店行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网站[eB/oL].省略/html/rjy/index_9.html

[2]蔡蓉蓉:金融危机下中国饭店业发展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9.7

[3]杨问芝:金融危机对我国酒店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企业导报,2010.4

能源危机的影响篇5

关键词:金融市场冲击会计稳健性债务资源的配置

中图分类号:F832.5文献标识码:a

金融是我国的重要经济命脉。这些年来,我国在经济取得快速发展的同时,在金融市场方面却可以说是备受考验。2008年的经济危机,已经让我国的金融市场饱受冲击。近年来的经济危机,再一次让我国的金融市场遭受了冲击。在金融市场遭受冲击的今天,提高会计稳健性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政治冲击对国有企业会计稳健性的影响更大,但民营企业在政治冲击下提高会计稳健性更能显著增加其银行信贷优势[1]。

一、会计稳健性与金融危机环境之间的关联

稳健性原则亦称谨慎性原则,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得到广泛应用,要求在面对企业内缺乏确定性的经济业务进行处理时尽可能地慎重。即一切能够预见的损失及费用皆进行记录与确认,对于把握性不足的收入则暂不进行确认。近年来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企业面临着各种难以防范的风险。采取谨慎性原则,有助于我们未雨绸缪,及时防范和化解风险,使企业的经营决策方向更加合理,使所有者与债权人等利益主体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让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得到提高。

债务契约是指将债务合同表述为赋予债权人对现金流拥有索取权的契约。债务契约条款安排及内容涉及的恰当性及合理性,与债务人的利益有着很大关联。

(一)会计稳健性与金融危机环境的债务资源配置方向之关联

稳健性对金融危机环境中债务资源配置方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债务规模以及债务期限结构两个方面。

1、对债务规模的影响

对企业债务规模的影响越是稳健的企业能够筹集到更多的资金,稳健性的会计信息将会影响债权人的资源配置,越具有稳健性的债务人能够获得更多的债务资金。进一步考虑发现,在国有产权性质的研究样本中,交乘项系数的显著性较危机前明显降低,但是在民营企业的研究样本中显著性与危机前一样,然而系数危机显著增加,意味着在金融危机环境中债务资源配置中,会计稳健性对于民营企业中更加有利。

2、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

企业在债务融资时,稳健性的会计信息有助于企业取得更多长期债务资金。多项研究表明稳健性能够增加债权人对企业财务的信心,降低债权人用短期债务期限来维护自身利益的行为。在危机中,由于金融市场的恶化,金融机构不仅会关注企业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同时会考虑产权性质的因素。如果危机尚未暴发,产权性质与增长期债务之间的关联度较小,民营企业获得更少的长期债务资金,说明危机中民营企业在期限结构中受到更多的限制。

(二)会计稳健性对金融危机环境中债务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在危机前,债务资金更多的流向了高成长性的企业,我国债务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总体较高。为考察稳健性对债务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将企业成长性指标与稳健性指标交乘,我们发现,企业成长性与会计稳健性的交乘项系数均为负,并没有直接验证会计稳健性能够提高务资源配置效率,且在金融危机期间更加显著。企业成长性的变量仍与新增债务资金显著负相关,这可能是由于在金融危机期间,国有产权性质的企业获得了更多的政府补助,政府干预削弱了市场机制下在债务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而企业成长性与会计稳健性的交乘项系数显著为负,这证实了在金融危机前,国有产权性质降低了企业会计稳健性对债务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与此相反,我们发现民营产权性质与企业成长性及会计稳健性的交乘项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会计稳健性能够提高债务资源配置效率,但是这一机制受到我国特殊产权性质的影响:会计稳健性对外部债务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在民营企业中表现的更加明显。

(三)产权性质对会计稳健型与企业债务资源配置的影响

国内方面对于资源配置的探究发现,产权性质对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银行倾向于向国有企业发放数量更多、期限更长的贷款,但是,相对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表现出更低的经营效率,因此,将债务资源过多的配置给国有企业通常导致资金配置效率更低。同时,多数研究也已经正式了国有产权性质企业的优势地位导致其信息披露意愿降低,削弱了会计稳健性对债务资源配置的影响。针对所有权性质对债务资源配置的作用主要体现集中体现在配置方向中,很少涉及到配置效率问题的研究,并且更多的是直接探讨产权性质对债务资源配置方向的直接影响,而未考虑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虽然产权性质对会计信息质量与资源配置效率之间关系的影响在证券市场中得到证实,但我们仍有必要对债务市场中产权性质的影响加以研究,以加深对其理解。

二、关于会计稳健性的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宏观经济政策(如货币政策)如何通过改变微观企业行为来影响经济发展是学术界探讨得比较少的领域[2]。为了对不同时期样本企业的会计稳健性及债务资源的配置情况进行有效考察,我们首先要进行一系列的描述性统计。录入时我们首先要对Loan进行考察,可以看出,相比起危机前的平均值来,企业在遭遇危机时的平均负债融资规模要明显增大,其差异体现十分显著。当企业即将发生违约或已经违约时,管理层就有了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来降低企业会计稳健性水平。

(二)多元回归分析

1、会计稳健性对资源债务配置方向的影响

根据之前的章节,结合银行等债权主体的资源配置性数据来进行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企业新增债务视角考察会计稳健性对债务资源配置的相关影响。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知,一个企业如果危机前会计稳健性越强,则说明它能够获得更多的债务资金。也就是说对于债务人来说,会计稳健性越好,则他在债务人配置方面越“占便宜”。此外我们通过对全样本的分析,尽管Crisis系数在百分之一的水平上显著为负,同之前对单变量的分析数据是有区别的,但恰巧也说明一旦我们有效控制了其余变量的影响,遭遇危机时,企业的新增贷款规模不升反降。

2、债务契约的相关约束因素

(1)对并购活动产生的影响。一旦产生债务,经理人员为提高企业风险,爱用的一个手段就是并购一家风险更大的企业。债务契约有时禁止兼并,就算同意也必须企业在并购后的有形资产净值符合一定的水准,这样的门槛减低了经理人员在并购中提高企业风险的可能性,使他们不大可能降低企业资产现值。

(2)对其他企业投资的限制。要想改变企业的风险,经理人员可运用对其它企业进行证券投资的手段。一些契约不许投资,一些契约虽然同意,但有形资产净值必须符合一定水准。还有一些契约则在总金额低于给定水平一个百分比时允许同意投资。

(3)对资产处置的限制。它的限制可减低经理人员改变企业风险和支付清算性股利机会。通常来说,这种方式是被债务契约所禁止,因为它可能会改变企业风险,使企业资产现值受到影响。即使同一,也必须在某个规定的价值以内,或者必须用处置资产的收入购置新固定资产或偿付债务。

(4)对增加债务的限制。1)对于债务契约来说,通常不可能发售具有高度优先权的新债券,或者规定一些条件,要想让发售债券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优先,那么,需要增加现有债券的优先权,让它与新债券的优先权等价。2)避免企业或有负债。债务契约往往要求不准以任何资产作为其它承诺的担保或抵押,不准贴现应收票据或出售应收账款。4)对租赁固定资产的规模做出调节并将其看作负债。租金往往形成企业的固定负担,这种措施能够避免企业通过租赁固定资产来摆脱对其资本支出及债务规模的限制条件。

(5)对股利的限制。在债务契约例,限制股利的主要是避免经理人员支付清算性股利和放弃可带来正净现值的投资。它会造成企业资产现值下降,使企业风险提高。因股利条款上的缘故,对股票回购和其他Y产或现金分配同样要求处理为股利。

(6)营运资本的保持。一些契约规定企业的营运资本必须不低于某个底线。这种条款采取会计数据的手段,与股利限制比较相似,另外还可以让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和偿债能力保持在较高水平。

(7)对利息保障倍数的限制。采用这样的手段,我们首先可依照次判定企业盈利变动风险是否处于预期范围,另一方面也可降低企业违约的风险。

三、对会计稳健性度量的检验

会计稳健性由条件稳健性和非条件稳健性组成。其中,哪一种对体现出企业会计信息质量更有利,目前尚未形成定论。根据对前文的回归分析,我们发现非条件稳健性对于企业获取债务资金更有利。这一检验结果在我国2008年遭遇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得到了有效验证。事实证明,提高会计稳健性有利于我国顺利度过金融危机。所以提高会计稳健性的作用至关重要。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的金融形势基本运行良好,但其中总会遭遇一些波折。尤其是近两年来,为了促使我国社会顺利地走过金融危机,让金融危机对社会经济的冲击减少到最低程度,我们有必要采取措施提高会计稳定性。

参考文献:

能源危机的影响篇6

关键词:图书馆;危机管理;数字环境;策略

现代社会危机频繁发生,各种突发危机事件威胁着人类安全,并影响到社会稳步发展,这使危机管理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图书馆作为社会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当然也需要重视危机管理。并且随着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用户需求的不断变化,图书馆的服务功能面临着各种危机,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应强化图书馆的危机意识,加强对图书馆的危机管理研究。本文正是基于此开展的一项研究。

1数字环境下图书馆面临的危机类型

1.1资源危机

这里的资源包含了基础设施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具体是指馆舍建筑、文献信息资源、服务设施、馆员队伍。图书馆馆舍建筑是读者利用图书馆获取信息的公共空间,馆舍面积的不足、设计的不合理,不但影响馆藏资源的收藏,而且影响读者利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提供文献信息保障能力的物质基础,也是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根本所在。缺乏完整的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将导致图书馆失去吸引力,从而进一步失去竞争力,逐步被其他信息情报机构所替代,逐渐地失去存在地价值,导致生存危机。数字环境下的图书馆需要配置相应的设备,网络设备建设的滞后、服务设施建设的不完善,进而影响图书馆各项服务工作的开展。人才是图书馆系统存在与发展的关键,数字时代对图书馆人力资源提出了更高的综合素质需求。人员素质普遍不高和缺少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严重地制约和限制了图书馆地发展。

1.2服务危机

随着数字化、网络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到图书馆地读者越来越少,面对面地交流相应地减少,服务更多地强调服务内容和手段地多样化,能否满足读者的需求是服务的关键。通过调查和分析数字网络环境下读者对图书馆信息资源服务的需求与资源供给方面存在的矛盾,对图书馆存在潜在的危机。

1.3信息安全危机

随着图书馆信息网络的蓬勃发展,图书馆信息安全保护格外受到重视。病毒、木马传播感染以及黑客攻击破坏、用户非法访问和下载而导致的设备损坏与数据丢失,严重影响了图书馆的网络信息服务开展。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给图书馆版权的公共豁免权带来了挑战,诸多数据库商要求图书馆将服务范围控制在一定的区域或限制一定的流量。个别读者不间断地连续下载某些数据库,结果导致数据库商断开链接,中止数据库查询与下载服务。图书馆、数据商、著者与用户存在着一定的版权纠纷,图书馆也屡屡被告上法庭,甚至不得不进行赔偿,这给图书馆形象、声誉、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带来了巨大影响。

2数字环境下图书馆危机管理策略

2.1树立危机意识,增强危机防范能力

只有对危机形成统一认识,树立良好的忧患意识,才能居安思危,防患未然。在数字环境下:一要,加强图书馆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图书馆潜在的危机。成立危机信息监测部门,系统地收集与图书馆相关的网络舆情信息,并进行分析、研究和处理。建立高度灵敏的危机信息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或现实的危机因素,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可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将危机隐患消灭于萌芽状态。如图书馆可收集网络上与图书馆相关的新闻评论、BBS论坛、博客、播客、聚合新闻、新闻跟帖及转帖等舆情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及早地发现图书馆潜在的危机,采取应对措施,及时化解危机。二要,超前决策,预先制订危机管理计划和处理预案。在掌握及时、准确、可靠信息的基础上,针对可能引发危机的因素,预先制订详细的危机处理预案,及时排除全部或部分危机因子,以减少危机对图书馆带来的不良影响,控制事态的进一步发展和恶化。如图书馆可利用官方微博对读者反映的图书馆资源建设、服务内容、服务手段等方面的意见进行解答,尽可能消除读者对图书馆的抱怨情绪、抵触情绪,减少图书馆服务危机事件的发生。

2.2推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优化馆藏结构

针对信息用户资源需求日益多元化与馆藏资源数量、结构失衡的供求矛盾,图书馆应经常对本校的信息用户阅读倾向、文献需求层次进行分析研究,以信息需求为导向,适时、适度地对图书馆的馆藏配置比例进行有计划、有方向的优化与调整,提高馆藏文献的质量。如根据信息需求随时调整印刷型资源与电子型资源、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学科收藏比例,建立合理的分级典藏制;图书馆应根据发展目标、馆藏资源、人员知识结构等情况,建立特色数据库,为读者提供全面新颖的相关文献。应积极开展与其他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共建共享学科数据库,通过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建设。

2.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是图书馆能否提供优质服务的关键。针对目前图书馆因人力资源配置不合理而造成的人才外流和专业人才紧缺等危机,图书馆应抓住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给图书馆人才利用带来的契机,构建图书馆信息服务人才资源数据库,培养一支专业化的学科骨干队伍,提高信息服务水平。第一,图书馆要破除传统的封闭式人才利用模式,大胆引进一批应变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既懂得专业图书情报理论知识又具有较高的专业外语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并擅长将馆藏信息资源与网络资源进行整合加工的复合型通才。第二,针对本馆文献信息服务人员的实际情况,加强馆员的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完善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结构体系,提升馆员的信息素质和信息服务能力。第三,图书馆要制订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灵活运用不同的激励手段,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结束语

在充满竞争的时代,图书馆危机的发生难以避免。只要图书馆管理者及馆员能树立危机意识,采取科学的危机管理措施,图书馆危机就能成功化解,并且可利用处理危机的契机,广泛宣传图书馆的作用,以吸引大量潜在读者利用图书馆。

作者:程璇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参考文献:

[1]王祎.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危机管理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4(5):15-17.

能源危机的影响篇7

关键词:手术室;危机资源管理;影响因素

作为外科抢救与治疗的重要场所,手术室存在较大风险,特别是对于麻醉的管理,较多因素将导致手术室危机资源管理出现较大问题,从而使手术的麻醉效果较差,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1]。因此,手术室的相关管理人员需要有效的明确影响手术室危机资源管理的因素,采取正确合理的措施进行解决,从而提升危机资源管理的质量与效率[2]。

1影响手术室危机资源管理的因素

1.1麻醉人员因素

对患者进行麻醉,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的疼痛,从而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但对于部分麻醉管理人员而言,缺少危机意识,导致在实际的手术麻醉工作中出现较大失误,使手术室出现较大的危机[3-4]。同时,由于缺少与护理人员、临床医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当对患者进行麻醉后无法明确患者的实际情况,因而无法对患者进行良好的治疗[5]。由于部分麻醉人员并未具有专业技能,在对患者进行麻醉时无法达到准确的操作目标,从而对患者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6]。除此之外,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更多的医疗设备被应用于日常的麻醉治疗中,然而部分麻醉人员未能够对医疗技术于仪器操作进行熟练的掌握,因而将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与医护人员之间的配合,并且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手术风险[7]。

1.2管理因素

随着医院人事制度的不断变化,相关的管理人员变动较大,无法有效对手术室的危机资源进行整合,进而不能有效的提升团队的管理效率,导致重症患者无法被有效的抢救,在较大程度上增加患者死亡率与并发症的发生率。医院的相关管理人员并未能够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流程对麻醉师的工作程序、仪器操作流程执行情况进行监督[8]。除上述因素外,虽然手术室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危机资源管理制度,但是麻醉人员并未能够完全按照制度进行操作,从而导致手术发生延误现象,并且发生标本管理不善等现象[9]。

1.3社会因素

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手术室的管理质量提出较高要求,并且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颁布与完善,使得手术室的相关人员受到较大约束,特别是麻醉管理人员,需要采取更加精准的操作对患者进行麻醉管理;但目前相关的负面报道,对麻醉学科造成了较为严重的不良影响,使得手术室的麻醉管理出现较大的负面现象[10]。

1.4服务对象因素

随着患者健康意识与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在手术过程中若麻醉人员稍有操作失误,将导致较大的医患矛盾,使潜在的危机爆发。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手术室接收的患者多为高龄患者,由于患者各项机体机能均较弱,加之未具备良好的心理,因此,在手术前的麻醉中将会出现较大的不良反应,无法顺利进行手术。除老年群体外,儿童群体也是如此,儿童不具有较强的自制力,无法有效的进行配合,因而更易产生危机。除此之外,部分患者对于麻醉效果不满意,对费用问题与社会舆论进行夸大宣传,进而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成为公共事件[11]。

1.5医院的卫生环境因素

纵观目前诸多医院的实际情况,相关人员并未能够对医院的卫生环境进行良好的管理,使患者之间较易发生交叉感染;纵观本院的实际情况,与其他部分医院的情况相似,卫生环境不达标,当麻醉师进行麻醉操作时,可能会导致患者产生感染等不良情况[12]。

1.6消毒隔离制度因素

医院相关的管理人员并未严格实行消毒隔离制度,因而无法有效的消除手术室内的病菌数量,当麻醉师进行麻醉操作时,麻醉药物可能会受到病毒因素的影响,无法对患者产生有效的麻醉效果。

2加强手术室危机资源管理的策略

2.1提升麻醉管理人员的意识与能力

为确保手术的顺利开展,需要加强对麻醉人员的管理,对麻醉人员进行良好的培训,以提升麻醉技能,并且了解相关的制度、信息,从而能够完全按照相关的制度进行麻醉操作;同时还需要增强麻醉管理人员的危机意识,有效提升工作能力。麻醉管理人员还需要加强与手术室其他医护人员的交流,在对患者进行麻醉后,需要及时告知医患人员关于患者的相关情况,以便能够使其采取针对性措施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确保患者在较大程度上恢复健康[13]。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麻醉操作人员的培训,使其能够完全熟练掌握设备的操作,强化医疗器械培训学习,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发放培训结业证,实行持证上岗制度。这样才能够缩短麻醉操作,降低手术风险的发生率,确保患者的安全。

2.2建立完善危机资源管理制度,提升管理团队能力

在现有的人事制度条件下,需要成立相对稳固的危机资源管理团队,并进行相关培训,从而在较大程度上增强管理能力,例如需要对手术室的危机资源进行有效的分类,病毒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与调动;同时建立适危机资源管理措施与方案,要求手术室的相关人员,特别是麻醉管理人员需要严格相关制度进行麻醉管理,以便能够确保患者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手术资源的评估,例如需要对本院的手术室能力进行评估,以便能够安排合理的手术次数,使麻醉管理人员的操作能够完全适应手术麻醉需求[14]。除此之外,管理团队还需要依据麻醉科的实际情况编写《手术室应急手册》,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手术时危机处理清单”与“儿科危机事件卡”,从而能够使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均获得良好的麻醉管理[5]。

2.3改善麻醉管理人员的工作环境

手术室的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将目前医疗的制度与本科室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以便能够制定出适应手术室环境的相关管理制度,使麻醉管理人员拥有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同时还需要努力消除关于手术室的负面因素,加强对麻醉学科的保护,从而消除负面影响。

2.4建立长期的危机管理教育

手术室的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手术室麻醉管理人员的危机管理教育,从根本上明确麻醉失误而产生的不良影响,提升麻醉管理人员的危机意识。同时还需要使麻醉管理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有效减少矛盾冲突事件。麻醉管理人员还需要不断的接受先进的醉管理理念的培训,改变以往传统的思想观念,有效的提升自身的技能与业务素质[15]。

2.5加强对医院卫生环境的清洁

医院的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医院卫生环境的管理,定期进行消毒,降低病菌数量,为临床麻醉人员的手术操作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避免发生感染等不良情况。

2.6加强对消毒隔离制度的完善

医院的相关管理人员需要依据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完善的消毒隔离制度,有效的降低不良因素的影响,确保患者获得良好的麻醉效果。

2.7加强对患者的关注

麻醉过程中,麻醉师需要加强与患者的交流,以获得患者的理解与接受;同时医院相关的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宣导,获得患者的正面舆论,进而确保麻醉师的正常工作。

能源危机的影响篇8

【关键词】金融环境保护金融危机

现今是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时期,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科学方面都开始迈进新的发展阶段,但是经济的发展却造成了对环境的破坏,人们不惜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但是,环境遭到了破坏,经济发展得再迅速,也只是暂时性的虚假繁荣,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严重的环境污染必然会影响到经济的发展。金融业是经济发展中较为灵活的、盈利性较高、风险较大的行业,近年来,随着社会和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的意识逐渐加强,金融业和环境保护理论也有了很大的关系。

一、环境金融理论的定义

环境金融理论主要是指将环境经济学与金融学相互融合在一起,环境保护的资金来源在于金融资产的创新形式,使金融业的发展能够更好地带动经济的提升和环境质量的提高。

环境金融理论主要研究的主题在于对环境风险和商机的识别,众所周知,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必须要在经济中不断实现创新,挖掘出更多的利润点,更好地分散金融行业的高风险性,而环境的恶化往往会将金融行业的发展带来很多的不确定因素,但这种不确定因素并非只有对金融行业产生恶劣影响,而是也存在很多的利润点,这需要金融业要顺应循环经济的发展态势,抓准与环境有关的利润点。

环境产业是现今较为流行的高利润产业,金融业在投资前一定要进行严格的项目评估,环境产业进行资产的审核,从多方向、多角度对企业资产进行合理的定价,加强企业的环境监督,使企业能够顺利避免金融行业的高风险性。

环境金融理论离不开政府和行业协会的支持和推动,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对环境金融业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使其具有有利的法律保障,正确引导环境金融业的投资方向,使金融业发展的同时,还能更好地起到环境保护的作用。

二、金融危机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金融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金融危机的爆发更是较为常见,但金融危机却对环境风险的评估体系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因为金融危机导致银行业面临着破产和资金减少的窘境,造成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投资资金也相对减少了,政府为了环境金融危机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也会对保护环境这方面进行松动性的处理,从而对环境保护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但从另一方面分析,金融危机的发展会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对资源环境的消耗量也会减少,同时金融危机迫使政府和企业加强对科学技术的研究,为经济发展寻求更多的经济增长点,一种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应用也促进了环境的保护。

(一)金融危机对环境保护的消极影响

金融危机对环境保护造成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金融危机导致贷款的环境评估放松,金融危机会导致部分银行业面临破产的危机,经济发展的资金储量减少,很容易阻碍经济的发展,为了带动银行业的复苏,对贷款的条件也会尽可能的趋向松动的状态,特别是对于环境保护方面,审核的制度也会相对宽松,一些高耗能和高污染的项目开发带来一定的机遇,但对环保无疑是巨大的伤害。比如在2008年10月,欧洲议会环境委员会已通过欧委会提出的欧盟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中的3项主要内容。但是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欧盟国家成员并没有真正履行环保计划,而是对工业排放进行放松,给予重要行业100%的排放配额,配合国际贸易的竞争;

二是环境保护的投资量减少,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技术的研究和改进,为此,环境保护产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如果实际的投资无法到位,就不能完全实现实体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环境保护产业缺少了强有力的资金投入,对高技术的环境保护研究也会产生一定的阻碍,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受阻,影响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金融危机对环境保护的积极影响

金融危机对环境保护造成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金融危机造成高污染能源消耗量减少,更加有利于金融对高效能源、绿色资源的开发,特别是现今煤炭仍就是工业生产的重要能源,但是煤炭的污染程度也是最大的,给人类空气环境造成诸多的恶劣影响,金融危机将对新能源开发项目审核进行松动,从而促进了对新能源的重视,加强对环境改善的实施。

2.比如在2008年9月15日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一场百年未遇的金融危机席卷了整个世界各国,在金融危机的契机下,环境保护不应该以经济的停滞或衰退为前提,开发绿色清洁能源可能是将来的趋势,从而提高了政府对新能源研发的资金投入,更加有助于金融对环境的保护。

3.金融危机提醒了人们对金融风险、泡沫经济的重新审视,同时环保基金再次契机之下有了新的发展空间,吸引了很多投资者引向对社会以及环境的关注和他们金融目标结合在一起,加强对环境保护的投资,从长远的利益出发,反而会高出一般项目的资金投入,而且风险性也会相应减少,为此,这种金融危机变向地也促进了环境保护的有效开展。

通过对金融业和环境保护关系的分析,可见金融业的风险性所带来的金融风暴对环境保护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也是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为了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态势,就要争取把握好环境的价值,只有使环境与社会经济保持和谐统一,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全面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能源危机的影响篇9

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极大地降低了中国对欧盟等国家的出口贸易规模,中国的外汇储备不断缩水,直接压缩了中国的货币政策空间,中国的通货膨胀加剧。下面,将对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应对欧洲债务危机的对策进行详细地阐述。

1.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出口风险。推动我国GDp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出口、消费、投资,出口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大约为40%。而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是欧盟地区,近几年,欧盟的经济发展遭遇瓶颈,欧元在不断下跌,相对于欧元,人民币的增值幅度比较大,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升值,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我国的纺织制造业、鞋业、服装业以及玩具业等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的出口遭受到巨大的压力。同时,欧盟也是我国建材业、机械业等外贸行业的主要出口市场,由于受到欧盟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这些产业的出口产品出现大量萎缩的现象。根据调查数据统计,在2009年,中欧双方的出口贸易额达到3641亿美元,在中国全国对外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例是16.5%,其中,中国对欧盟的出口贸易数额为2362.8亿美元,占中国总出口贸易数额的19.7%。2010年,由于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对欧盟的出口贸易数额降低到19.4%。

外汇储备风险。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累积了大量的贸易顺差,导致我国的外汇储备非常充足。根据国家外汇储备局统计,截止到2010年12月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28473,38亿美元。根据调查数据统计,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中以美国国债以及债券为形式的外汇储备占到70%,其余部分则主要是以欧元或者日本国债的形式持有的外汇储备,美国、欧盟以及日本的公共债务水平都非常高,虽然这些国家还没有发生主权债务危机,但是其财政赤字以及公共债务的快速膨胀,可以看出这些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在不断增加,因此,需要加强对其债务安全问题的重点关注。由于受到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市场对希腊和欧元地区的主权债务感到担忧,基本都看空欧元,导致欧元相对于其他主要国际货币在不断贬值,欧元的不断贬值直接导致我国的外汇储备中的欧元资产缩水,我国大量的外汇储备由于受到人民币升值的影响大量消失。虽然我国的外汇储备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但是外汇储备缩水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金融风险。由于受到美国金融危机以及欧洲债务危机的严重影响,人民币在不断升值,从而刺激更多的国家投机资本流入中国。人民币的升值为国际投机资本创造了机会,大量购买人民币外汇,在人民币汇率较高时买进外汇,卖出人民币,从中获取投机收益,这样对我国的资本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导致我国的国际收支失衡,汇率在不断流动。近几年,以美国经济、欧洲经济和日本经济等主要经济体的经济持续疲软,而以中国为代表的经济体的经济在不断增长,从而促使大量的热钱流入股市、楼市等新兴资本市场,随着热钱的不断涌入,导致市场的流动性泛滥,人民币快速升值,从而直接推动着股市和楼市的泡沫膨胀,促使我国的经济风险进一步提高。另外,外汇资本如果在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之后,将资本集中撤离中国市场,中国的股市以及楼市则会面临巨大的动荡甚至是崩溃,有可能导致金融风险的爆发。并且由于连锁反应,许多领域甚至是整个经济都会遭到巨大的影响,最终则会导致社会的动荡。

2.应对欧洲债务危机的对策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实现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也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根据目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来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具体表现在:通过不断扩大投资规模,过分依赖各种资源的消耗获取经济效益,结果导致效率较低、经济效益不高、环境污染严重以及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性。我国人口众多,资源总量虽较大,但是人均资源相对比较贫乏,我国的国情说明我国不适合继续走粗放增长的经济发展道路,如果继续采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则会导致我国资源和能源的快速枯竭,加剧生态环境危机,则会严重阻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受到美国金融危机以及欧盟主权债务危机的严重影响,许多采用传统生产方式发展的出口导向性企业的发展遭到巨大压力,出口贸易数额不断降低,有的企业甚至破产倒闭,导致失业率急速上升,从而对我国的金融、社会稳定、经济以及民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采用传统生产方式发展的出口导向性企业一般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很大污染,资源的消耗较多,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因此,为了有效地转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需要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加大科技研究的资金投入、提高劳动者的专业素质,经济效益的提高不能建立在牺牲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基础上,不能重复投资、污染投资、泡沫投资,也不能通过牺牲环境和人民的身体健康获取经济效益的增长。我国需要加大科技创新,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资源投入和消耗、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加强和改善外汇储备管理。目前,我国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需要积极实施稳妥的外汇储备多元化战略。首先,当欧元处于低位时,需要将外汇储备中的部分美元国债和债券转换成欧元资产,可以优先考虑购买德国和法国等经济发达国家的国债,因为欧元地区的债券的收益里相对较高,并且分散的资产组合有助于防范长期储备资产的风险。其次,黄金具有升值空间,可以利用部分外汇储备投资黄金,或者是利用外汇储备购买变现较快的资产,比如,在国外购买土地、购买矿产资源或者股票等。最后,完善外债管理。我国的政府外债管理机构的发展历史较短,无法真正地发挥其作用,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外债的管理机制。吸收和借鉴国外外债管理的先进经验,政府、企业以及金融机构需要加强合作,对外债进行总量管理、分类控制。

调整对外贸易政策,改变对外贸易环境。由于美国爆发经济危机、欧洲出现债务危机,导致中国逐渐降低对美国、欧盟以及日本等国家的出口规模。因此,中国需要制定一些有效措施,尽可能地降低或者规避可能发生的负面影响。首先,需要增加对新兴市场国家的贸易投资,积极开拓拉美以及非洲等国家市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需要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不断开拓对外贸易渠道,实现对外贸易的多元化发展。其次,需要加强贸易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证市场的规范运行,减少中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优化贸易结构,减少贸易壁垒,促进中欧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能源危机的影响篇10

【关键词】网络环境危机公关新闻宣传

一、危机、公关及危机公关

公共关系(publicrelations)简称公关,20世纪初在美国首先出现,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爱德华·伯尼斯(edwardBernays)的定义,公共关系是一项管理功能:制定政策及程序来获得公众的谅解和接纳。公关是社会组织为了生存发展、通过传播沟通、塑造形象、平衡利益、协调关系、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影响公众的一门科学与艺术。

美国菲尼克斯德弗瑞(DeVry)技术研究院院长、著名危机管理专家劳伦斯·巴顿博士将危机定义为“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员工、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的损害。”但危机并不必然指代危险,它也代表着新的机会。正确得体的处理应对不仅可以化解危机,而且可以利用其中的潜在机遇;反之,则会削弱企业竞争能力,损害企业的利益。

近几年,频繁出现的企业危机事件和种种失败的危机处理案例使人们把更多的目光聚集在企业危机公关上。危机公关作为现代企业经营中的重要管理手段,在企业经营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传媒发达的今天,企业的危机随时会成为人们关注的事件,应对是否得当,对企业的声誉乃至生存将产生重要影响。

由于企业的管理不善、同行竞争甚至遭遇恶意破坏或者是外界特殊事件的影响,而给企业或品牌带来危机,企业针对危机所采取的一系列自救行动,包括消除影响、恢复形象,就是危机公关。如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一度被炒得沸沸扬扬,企业的品牌形象打了折扣,农夫山泉未能及时对危机事件有效应对及化解,透支企业公信力及社会认可度,使企业声誉受到不小影响。

二、从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看网络环境下危机事件对企业的影响

2013年3月14日,21世纪网发表了《农夫山泉有点悬:水中现黑色不明物5年来屡被投诉》,打响了消费者维权第一枪。经过两个多月的媒体披露与企业回应,农夫山泉的“质量门”最终演变成一场媒体与企业的混战,一次消费者投诉事件通过媒体报道演变为大的危机,让企业品牌岌岌可危。

在事件发展过程中,因企业在危机公关处理的不当使事件不断发酵,并在农夫山泉饮用天然水标准新闻会上达到新的高潮,在农夫山泉和《京华时报》(微博)相互质疑中双双形象受损,严重影响了农夫山泉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品牌形象。

从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中,我们不难看出,在网络环境下,新闻传播更加广泛,受众面更广,影响也更大,尤其是危机事件对企业造成的负面影响比以往更加难以控制。

1、企业危机事件在开放的网络环境下传播更快、公众参与度更高、危机控制更难

传统时代的传播是以大众传媒为中心的“我说你听”的单向传播,企业可轻易找出危机源头,通过与主流媒体或者权威部门沟通,将风险降到最低。而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使传统的“把关人”、“意见领袖”等群体进一步扩大,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络环境下的低门槛准入扩大了受众的参与范围,为他们提供了自由交流的平台,新闻事件的传播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广泛和迅速的同时,也给危机潜入提供了机会,给危机控制带来难度。

2、网络环境下,媒体对新闻事件的裂变式的传播延长了企业危机时间,导致事件升级

从3月14日被媒体披露到5月6日召开新闻会,将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农夫山泉与媒体之间的唇枪舌战从未中止,从一次消费者的投诉行为演变为危机事件,一定程度上是媒体的跟进报道及事件动态传播的结果。在这两个月中,“标准门”事件并未向良性发展,而是演变为媒体与企业之间的对战,甚至在会上达到了高潮。

网络环境下,信息的裂变式传播无疑会延长甚至激化企业危机,微博与传统媒体的互相报道继而引起网络的大量转载,加之企业未能对危机予以及时并有效地应对,以开放、透明和包容的心态来消除社会公众的担心,导致事件升级,指责声四起,严重影响企业形象。

3、进一步扩大企业危机的涉及范围和影响领域,加深了对企业的损害程度

从3月14日21世纪网披露《水中现黑色不明物5年来屡被投诉》引起媒体对水源地的调查到4月8日21世纪网发表《农夫山泉自订产品标准允许霉菌存在》激起公众对农夫山泉执行的产品标准的质疑,事件已由“水源门”发展到“标准门”。而事情也在此时开始变调,《京华时报》据此开始对农夫山泉使用的标准进行连续质疑,并指出其标准不如自来水,“标准门”事件进一步发酵。

实际上,农夫山泉在标准标识上并无法律上的瑕疵,其错误在于未能对危机予以及时并有效的应对,以开放、透明和包容的心态来消除社会公众的担心。近年来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已经让公众犹如惊弓之鸟,这一危机事件使农夫山泉在品牌和市场上遭遇损失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网络环境下企业如何进行危机公关

企业危机管理与公关专家奥古斯丁认为,“每一次危机既包括导致失败的根源,又孕育着成功的种子。发现、培育以便收获这个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管理的精髓;而习惯于错误地估计形势,并令事态进一步恶化,则是不良危机管理的典型特征。”因而,正确认识危机公关的重要性,在应用中有的放矢并遵循其精神,最大程度地发挥危机公关在危机处理中的作用,以便消除不良影响,恢复受众对企业的信任,提升企业形象。危机公关的实施要借助新闻传媒的传播力。因为,企业对危机事件所做的“澄清”和“改正”,只有通过媒体才能被公众知晓,才可能扭转不利的局面。而在这个过程中,传播技巧的巧妙运用,会对危机事件的尽快平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与媒体积极合作,真诚面对媒体及公众,保证信息的透明公开

网络媒体在信息上以草根化、便捷性和简短性见长,这也使得其成为了重大信息通报、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及与公众沟通的良好信息平台。在危机处理上,企业首先以真诚的态度面对媒体,主动发出声音;当被质疑时,要针对质疑点,将事实还原,保持与媒体的良好沟通,积极正面引导,保证信息的透明公开。

尽管农夫山泉已经公布了国内外机构的众多检测结果而且指标都相当不错,尽管农夫山泉在众多媒体上大量广告,但公众对农夫山泉没有释疑,因为单方面的做法依然没有解决透明度和公信力问题,而赌气退出北京市场置10万消费者的感受于不顾,更是缺乏对消费者负责任的表现,使自身一步步陷入更大的危机。农夫山泉面对媒体的质疑,在危机公关策略的应对上不仅不及时,而且缺乏诚意。其根源在于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甚至对媒体抱有敌意。因此,企业在面对危机事件时,面对媒体,应主动提供真实、准确的消息,公开表明企业的立场和态度,以减少媒体猜测;应对媒体表示出合作、主动和自信的态度,不可采取隐瞒、搪塞的态度。

2、统一口径,谨慎传播,消除公众的信任危机

企业在发生危机事件面对新闻媒体时,对信息的一定要及时、准确、口径一致,在保守企业秘密的前提下谨慎传播,掌握对外宣传时的主动权。

危机事件一般都是对企业有负面影响的新闻事件,要重视网络媒体在危机事件上的传播,及时控制流言、制止错误信息的蔓延,通过自身的新闻宣传平台(报纸、网站等)及对外公关,形成有效的对外沟通渠道。真实信息,还原事实真相,同时通过网络这个公共平台,及时引导舆论,消除公众猜疑,解除公众对企业的信任危机。

3、在危机事件后,要加强对事件的监控和追踪,重建公众对企业的信任

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给农夫山泉带来了恶劣影响,严重影响了农夫山泉在消费者心中建立起来的良好形象。但在危机事件后,农夫山泉积极作为,采取行动再塑企业形象,努力重建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认可。2013年8月,农夫山泉先后邀请消费者在广东万绿湖国家森林公园、浙江淳安千岛湖看水源看工厂,开展“寻源”之旅,让消费者亲身见证农夫山泉品质;此外,农夫山泉还携手媒体在乌鲁木齐开展“和谐社区电影展”活动,通过这些公关活动,来证明“农夫山泉一直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健康安全的饮用水”,重塑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

农夫山泉对危机事件的后续关注及事后动作,表明了危机的事后管理对重建企业形象、重拾消费者信心的重要意义。危机事件后企业还应该加强对事件的追踪,充分利用搜索引擎等工具,在网上寻找是否还存在着对企业不利的信息,了解事件的最新动态,同时加强与媒体的关系,利用网络媒体的辐射作用通过积极的公关活动来制造有利于企业的信息,重塑企业在公众心里的信任及形象。

在网络媒体环境下,受众不再被动接受信息,传受双方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媒体,不仅接受信息,同时也传播信息。因此,企业必须增强意识,提高驾驭网络媒体的能力,积极运用新媒体进行危机公关,在品牌塑造和传播上相互传递正能量,相互促进,取长补短。

参考文献

①魏作棋,《危机公关在提升政府公信力中的作用》[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8(4)

②张雯雯、冯建蓉,《企业危机公关管理浅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8)

③陈萍,《从危机产生的影响因素谈企业危机公关的重要性》[J].《企业导报》,2011(9)

④劳伦斯·巴顿著,符彩霞译:《组织危机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⑤邵志远,《政府如何以危机公关解决公关危机》[J].《青年记者》,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