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十篇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十篇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37:14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篇1

以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为基础,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平台

生产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必须在符合要求的生态环境下,应用相应的农业标准生产、加工,实行科学的管理、检验、检测,从而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盘锦市已建无公害基地46个,面积约5.87万hm2;绿色基地18个,面积约2万hm2;有机基地1个,面积约1.3万hm2。这些基地为生产优良安全的农产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建设“三品一标”生产基地总的指导思想是:开发一批,即把自然环境符合条件和生产技术水平高的地方,组织生产开发,促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向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康发展。盘锦市充分利用农技推广体系,专业生产大户对“三品”基本生产、加工、运输、贮存实行面对面、高要求、高标准、高起点的监管,经检验检测,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在98%以上。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在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占有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价值逐步得到体现。农户生产积极性不断高涨,经济效益更加明显。据不完全统计,绿色大米增效在15%左右,绿色蔬菜增效在于东民等盘锦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与思考综述30%以上,无公害农产品增效在10%左右,且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更加优化。

以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为支撑,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网络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主力军,建设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网络是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基本保证。盘锦市各县(区)乡镇现有技术推广单位34个,技术人员308名,其中高级农艺师20名,农艺师138名,助农和技术员150名。村级、企业单位、生产大户540名技术骨干工作在第一线。实践证明,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首先是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其次是依靠农技队伍勤劳而扎实的工作。市政府要求各县区、各乡镇分管农业的县、区、乡、镇长亲自抓,把工作任务、技术措施责任到人,落实到位。对农业服务中心、项目承担单位分期检查考核,长期不懈地将这项工作推向深入。近年来这支主力军,在生产第一线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以法制建设为后盾,确保农产品全程质量安全体系运作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篇2

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重要意义

所谓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体系,实际上指的就是通过编码标注的方式,使生产出厂的农产品,在销售流转以及使用的过程之中,能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可追踪性。农产品的消费者在使用或者食用相应的农产品时,可以通过信息码查询的方式,查找到指定农产品生产和种植的整个过程。在我国当今社会的发展进程之中,农产品安全质量追溯体系的构建,根据其具体追踪方式的不同,可以进一步细致划分为追踪和追溯两个不同的信息构建层面。据相关资料记载显示,我国现今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农业药物种植使用两最多的国家之一,在市场销售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之中,经常会见到农产品化肥农药用量超标影响到其食用安全的现象,在短时间内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追溯调查体系,对全面提升农产品销售质量、维系农产品市场销售的经济发展秩序,有着重要的保障意义。

优化农产品安全追溯体系的构建方式

建立符合国际发展水平的质量标识系统。在世界范围内,许多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大国,已经在头类产品、水产类产品的销售经营过程之中,成功建立起了安全质量追溯管理体系。为更好的缓解农业产品种植生产质量低下的发展现状,我国也要在结合资本主义国家现今追溯管理经验的基础之上,建立与之相同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体系。一方面,技术人员可以通过相应监督追溯管理体系的构建,实现对农产品整个生产销售环节的实时监督。另一方面,技术生产人员还可以通过安全追溯管理体系的应用,进一步推进中国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的发展进程,使中国食品安全检测管理工作的效率、质量以及科技投入水平,能够与社会同行业的发展步调接轨。在提升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之中的综合竞争实力的前提下,减少世界经济到过对我建立贸易壁垒,影响到本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通过试点测验,健全可追溯管理体制。

为保障追溯管理体系构建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技术工作人员还可以在全国范围内选择重点农业种植区域,作为相应追溯体系构建的示范点。在监测追溯体系示范运行的过程之中,技术人员可以通过试运行地区内农业经济的实际发展态势,适当调整和优化检测追溯体系的管理标准。当出现较为突出和显著的质量安全管理问题时,可以通过问责制的管理方式,在短时间内找到质量安全问题的直接责任人。安全追溯体系试点运行方案的设施,能够使全国范围内部分农业种植大省,成为其他城市体系构建和应用的典范。在试点运行合格后,其他农业种植城市以及农产品销售企业,可以将试点测试的运作流程作为校方和规避风险的参照依据。需要相关技术管理人员尤为注意的是,在试点测验开始之前,技术管理人员除了要选取农业经济种植大省作为试点运行城市之外,还要在追溯测验开展时,尽可能创建与多家大规模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强强联合的试点发展模式。通过不断扩大追溯单位的整体发展规模,不断提升追溯模式的覆盖范围,实现其追溯精准度的逐步提升。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篇3

1汉中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及追溯现状

1.1农产品资源丰富。汉中市是传统农业大市,现有耕地总面积445.6万亩。粮食播种面积402万亩,总产104万吨;生猪饲养量690万头,肉类总产34万吨;茶园总面积113万亩,茶叶总产3.85万吨;蔬菜复种面积97万亩,产量225万吨;果园总面积60.7万亩,总产量42.6万吨。

1.2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良好。全市现有市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71个,产值达到59亿元;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13家,年销售收入120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3783个,家庭农场794个。全市农村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57.3万亩,流转率14.2%。

1.3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全市现有209个生产基地342个产品通过无公害、绿色或有机认证,11个产品通过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农业企业共注册商标193个,其中国家驰名商标2个、省级著名商标40个、省级名牌产品28个。“汉中仙毫”品牌价值18.99亿元,“城固柑桔”品牌价值15.73亿元。

1.4安全监管体系日趋完善。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由农业和食药监管部门分段负责。农业部门市、县两级都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各镇办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市食药监局设食用农产品监管科,各县区有食药监管局或市场监管局,各镇办均成立了食药监管所或市场监管所,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县、乡三级监管体系基本建立。

1.5追溯体系建设持续推进。2013年起,以“陕西省优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网”为平台,以“三品一标”为重点,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试点工作。目前,45家企业、合作社加入追溯体系,32家企业44个产品基本实现“生产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

2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2.1缺乏制度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农产品生产记录、包装标识、追查追溯等方面做出了规定,《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明确了建立生产记录、进销货台账和市场准入制度等方面的责任,但在农产品追溯标准与规范、广度与深度等方面尚无明确界定,缺乏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法律法规。

2.2追溯信息共享难。汉中市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进行了积极探索,但追溯信息未能实现通识共享,既不利于消费者查询、政府部门监管,也造成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2.3操作难度大。农产品追溯包含记录管理、标识管理、查询管理、监督管理四大基本要点,而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无生产档案、无包装标识产品占绝大多数,且生产、销售分散,包装、编码等追溯环节开展难。

2.4相关主体参与意识不强。当前,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不高,单一农户无法参与农产品质量追溯。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食品加工流通企业基本具备参与条件,但由于先期投入较大和运行成本增加,且无法实现追溯产品优质优价,导致参与意愿不强。

2.5消费者认知度低。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加之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消费者“没有听说过”,并对追溯信息真实性表示怀疑,高于市场均价购买可追溯产品的意愿不强烈。2.6日常监管面临尴尬局面。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落实不够到位,流通环节无法提供索证索票资料问题普遍存在,日常监管停留在市场自检和监督抽检层面,检测覆盖面小,监管工作处于两难境地。

3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对策建设

3.1制定法律法规。制定出台农产品质量追溯的专门法律,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确定追溯对象,明确核心追溯信息,界定各相关主体的义务和责任等,以法律的强制力加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步伐。

3.2建立统一追溯体系。建立统一的国家农产品质量追溯数据库,设计开发适用于种植业、畜产品、水产品等不同种类农产品的信息采集、传递、识别、查询系统,设置政府管理、企业操作和终端查询三大平台,将农产品生产流通各环节全面纳入追溯体系。

3.3实行梯次推进。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优先将获得“三品一标”认证的企业纳入追溯管理范围,重点选择方便追溯、附加值高、社会关注度高的食用农产品建立追溯平台。对一般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先期可实行纸质追溯,严格落实生产记录、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等制度。

3.4强化帮扶指导。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加大对追溯实施企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加大对企业人员的培训指导,加强过程监管,确保信息真实、完整。引导企业利用标识载体进行商业开发,提升品牌形象。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鼓励食品链上下游企业合作联营,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追溯体系建设。

3.5监管无缝对接。建立监管部门联席会商制度,整合监管资源,共享监管追溯信息,实现全程无缝监管,不断增强政府部门对问题农产品的发现和处置能力,提高农产品安全监管和公共服务水平。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篇4

关键词:西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7)06-0058-02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对农产品食用质量安全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中国大部分城市的农产品质量控制,是通过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来实现的。然而,在实际发展建设农产品行业的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民群众食用农产品安全的稳定性。

一、西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应用现状

西安市已全面启动了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在猕猴桃、草莓等产品上开展了追溯体系建设试点,2015年西安市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实现全覆盖,全市开展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的企业达到67家。目前已经初步建成了西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此外,相关建设人员还通过进一步推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的制度执行、展开打假的专项整治活动以及加大农业投入品的治理工作,来呼应西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构建应用效果。然而,就目前来说,西安市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的构建应用仍存在诸多问题,相关建设人员应在明确体现建设问题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找出具体控制的方法和配套措施。

二、西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体系不完善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颁布,明确指出了农产品行业建设的市场准入制度、检验检测制度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的标准等。但就目前来说,西安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人员仅在制度上进行引用,并没有使其落于生产建设的实践当中。具体来说,体系现有的法律法规处于较为分散的状态,这就使得各个安全监督管理部门的责任归属并不明确。在此情况下,实际的构建体系操作过程中,监测计划的科学性和落实的可操作性具有一定难度。由此可见,西安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没有一个完善的机制,以提供日常的市场运行,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为行业增加了随意性以及盲目性的风险。

(二)管理生产与隶属关系单位不统一

据统计,西安市各类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管理,均隶属于不同的单位。例如,养殖业畜禽产品、种植业农产品以及水产品等,均由不同的管理单位来控制质量安全运行效果。这不仅增加相关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成本,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行政的作用。与此同时,这种分部门、分农产品类别的管理模式,不仅与当前的发展建设方向不符,还增加了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的难度。

(三)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科学技术应用不

西安市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投入力度十分有限,这就使得有害残留物的农产品流入市民群众消费市场。造成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是,相关管理人员没有充分重视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作用,从而放松了人力、物力资源方面的投入。具体来说,有相当一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在不具备检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能力的情况下,使其流入市场,这就加大了质量安全源头的追溯难度。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构建方法

(一)明确安全追溯体系的基本构架及配套措施

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已经成为公认的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方法。具体来说,可通过建立各自的追溯信息化平台、产品流向信息数据库,来完善当前市场环境安全追溯体系的基本构架。针对这一问题,相关建设人员应从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方面的沟通、交流与合作来进行实现。然而,如何尽快实现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统一性、信息共享性,需要行业建设人员明确安全追溯体系的基本构架,以明确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方式及功能需求。

仅靠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基本构架是难以满足市场环境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的,相关建设人员还要采取相关的配套措施。配套措施包括:中央追溯管理平台、省级追溯管理平台以及城市追溯管理平台。其中中央追溯管理平台就是将中央作为农产品流通管理、数据交换以及日常运行的控制单位;省级追溯管理平台,就是将省级单位为主要管理部门,从而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规范惠及全省,以提高农产品使用运行的行业市场效果;城市追溯管理平台,就是将城市作为追溯农产品信息的集中管理中心,以实现质量安全控制。这种逐级递增的配套措施,将大幅度提升追溯体系的作用效果和实践有效性。

(二)完善体系构建的总体部署

体系构建人员要根据农产品的地域分布特征与产品区域分布的特点,采用统一集中协同管理的数据大集中模式。此过程,建设人员还要充分考虑系统负载平衡能力、系统负载平衡的安全稳定性、建立数据存储库能力,以实现溯源应用服务器系统数据库、服务器集群应用系统以及远程灾难备份服务器系统的建设。具体来说,可通过建立从农产品进场登记、交易终端和结算终端直接登录系统操作以及农产品农残检测及农产品交易的全程信息管理等,来实现对农产品批发环节的信息追溯管理。上述部署内容,要以农产品产地证明或检测合格证明为农产品来源依据。即以农产品流通服务iC卡或是农产品交易凭证,作为农产品流向分析的依据,这是确保农产品流向信息数据来源与流向信息相关联信息准确性有效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实行电子化结算是农产品流通追溯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供批发交易信息完整性的重要内容。

(三)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功能性实践方法

1.农产品交易人员的系统备案

对于进入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农产品批发商、零售商以及团体采购单位等主要经营者,来进行追溯体系数据库的备案,并签订追溯承诺书。此过程,要求进场经营者必须持营业执照、有效身份证件以及对应的复印件,到批发市场进行备案。然后,农产品市场管理部门就能根据经营者的基本信息,写入农产品流通服务iC卡,以实现追溯体系构建的作用发挥。

2.进场登记流程

首先,在农产品进场处设置登记窗口,由批发市场管理人员验证(产地证明或检测合格证明)收货,货证相符后根据上市凭证为批次管理依据,同一批发商的同一张动物产品检疫证、产地证明或上市凭证的肉类或农产品为同一批次,市场管理员进行过磅登记,并将信息输入追溯子系统,生成电子台账。其次,对于已建立电子台账的,经营户需持卡申报,经批发市场管理人员验证(交易凭证)收货后,通过读取农产品流通服务iC卡将信息自动导入追溯子系统,完成与系统中该批次农产品信息的匹配验证。最后,市场管理人员在进场登记处现场对来货验证,根据同一张产地证明或检测证明给一个批次号,多品种的根据品种自动产生明细批次号,操作人员按品种录入电子结算溯源系统。这就实现了追溯体系构建的经营者性质、备案实践、工商登记证号或身份证号以及食品流通许可证号等信息的控制。

3.电子结算与出场验票

设置农产品交易专用登记窗口、流动式登记终端、自助式交易终端机或手持式交易终端等设备进行交易信息录入,买卖双方看货议价,确定品种、价格、数量,既可由货主开具成交单、买主凭成交单到农产品交易专用登记窗口或流动式登记终端进行信息登记,也由货主采用自助式交易终端、手持式交易终端自行录入交易信息,将农产品来源信息与流向信息相关联,并将交易信息写入买方农产品流通服务iC卡,打印交易凭证。实行电子结算管理,设置统一结算中心,支持多种支付方式,确保农产品出场环节资金流与信息流相对接。买主凭货主开具的交易凭证和买主农产品流通服务iC卡,到结算中心支付购货款后,由结算中心在交易凭证上盖章确认。设置农产品交易专用登记窗口的,可同时承担结算中心功能,代为收付货款。而后进行的出场验票过程,需要通过批发市场结算中心盖章确认的交易凭证提供给验票员,验票员对买主所购货物品种、数量、价格等进行核查,核查合格则允许买方将货出场。相关研究表明,验票作为规范市场经营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定点检验客户交易实况,同时可以约束用户的逃单,价格欺骗等行为,是市场管理员的主要职责之一。

4.农产品流向信息的数据库上传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构建需要上传的信息数据包括批发市场基本信息、进场批发商基本信息、进场外地零售商基本信息、r产品进场信息、农产品检测信息以及农产品交易信息。这些信息缺一不可,否则将会给存在质量安全问题的农产品找回增加极大的困难。因而,相关建设人员必须细化上述信息数据的内容。

总而言之,农产品行业的安全运行直接关系到所在地经济发展建设的稳定性。因此,相关建设人员应在明确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运行问题的前提下,找出具体控制建设的方式方法。事实证明,要想满足现代化经济建设对农产品行业的发展建设需求,必须在明确基本构架、配套措施的条件下,来实现体系应用的具体功能。

参考文献:

[1]肖珠.推进标准化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全国农垦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摘要[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2(1).

[2]张锋,牛静,高芳.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现状与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12(29).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篇5

关键词:农产品;检测体系;研究

近日,我国农业部了关于《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通知内容可以总结为,我国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我国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高度重视,数次强调要加快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并将此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各地的农业部门要重视,加强领导组织,积极争取当地相关部门的配合与支持,建立起科学的工作制度,抓紧推进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规划实施工作。

1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的前、中、后环节的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一是,总体水平的提高,根据我国农业部门的调查,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形势稳定。根据质量安全监测结果:水产品、蔬菜、畜禽产品的合格率分别达到95.8%、95.9%、99.5%。29个省份中,3373批次生鲜乳样品的三氯氰胺含量全部合格。二是,发展态势平稳,蔬菜、畜产品、水产品检测指标连续3年合格率在95%以上。三是,农产品出口量逐步增加,自从加入wto后,农产品出口贸易日益增长。

2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

首先,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农药以及兽药残留超标的问题。农药、化肥的使用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性问题。现如今,我国农药使用量不断增加,并且大多数是高毒、高残留的农药。据报道,我国每年使用农药大概在170万t,约30%中含有有机磷,有机磷对于毒性的残留以及消费者的健康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要求有较强的基础专业检测技术研发和实验条件,也就是要有较强的检测队伍和技术力量来检测,并规范使用,尽量减少农药对人身体健康的影响,减少农药残留超标率。

其次,产品加工过程中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和我国明令禁止的食品添加剂,及不合格的人工合成色素等。据统计,我国现有1500多种食品添加剂,含有食品添加剂的食品种量达到1万种以上。由于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不是很高,如果商家不合理的使用很容易危害人们的健康。

第三,产品的包装以及标签等不规范问题也常出现,目前,市场上存在用虚假标签以及以次充好等现象,假冒伪劣的产品较多。

第四,菌落总数和大肠杆菌群等卫生指标,及铅、汞、镉等重金属指标也已经严重超出我国强制性规定的标准。农产品的加工、包装、运输、存储过程中由于工艺操作、设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导致的“二次污染”情况日趋严重。近些年,我国相继发生很多起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事件,例如,2008年的三鹿奶粉的三氯氰胺事件和四川广元柑桔蛆虫事件,2009年的农夫山泉砒霜门等事件。不仅给公民的生命健康及财产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也对我国的经济以及社会的和谐造成了损害,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应。

为了避免这样的事情再发生,我们必须加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目前,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还有很多不规范的地方,检验、检测市场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在理论、实践以及法律制度等方面,都不能满足于防止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发生的需求。有关部门执法力度不够严格,导致农产品从最初的质量安全检测方面就不够全面。为了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效率,杜绝农产品安全事件,清晰认识到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中所存在的众多问题以及弊端,更为重要的是完善和加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以及有关的法律制度。由于科技的日益发展,转基因农产品在市场上也随处可见,也不禁让我们怀疑是否存在安全问题。由上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可以看出,我国农产品质量检测标准体系不够完善,监测的手段过于落后。

3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措施

第一,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由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着众多问题,应该以完善检测手段,提高检测能力和技术水平为重点,以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为宗旨,采用整合资源的方式,避免资源浪费,杜绝重复建设,逐步整顿分散农牧渔业的检测资源。选择具有较好的基础设施,检测人才队伍,规范管理等条件,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对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等流通场所,增配不同层次的检验检测设备,实现实验室标准检测与快速检测相结合。

第二,增加随机检查的频率,不断地扩大检测监控的覆盖面积和检测内容。形成社会中介机构委托检测,法定资质专业检测机构监测,企业自检相结合的检验检测网络。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大大地提高,对于食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我们需要对农产品质量的检测更为严格,增加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等。在建立健全农产品认证的同时,对农产品从土地到餐桌全过程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形成以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三位一体、全面推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格局。

第三,农产品产业应该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不断地规范、创新以及完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管理运行体制、发展机制。充分地发挥农业部门的职能作用,利用农业系统的资源优势和技术条件,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发展。

第四,为了保证消费者的安全和权益,防止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农产品流入市场,应该积极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对目前较为落后的偏远山区,无条件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准入制度,主动提供正规进货手续,以及质量检测报告,利用互联网开展网上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评价系统,增加农产品质量信用的透明度,扩大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的知情权,提升有关部门对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监管水平,开展信用调查,信用担保等服务,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李志刚.我国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及预警系统的建立[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6)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篇6

关键词:农产品;追溯体系;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322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133171

1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研究综述

在欧洲,由于20世纪中期大范围爆发疯牛病,欧洲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做了最初的建立与研究拓展。2002年欧盟单独成立了食品安全局,进一步在部门规章与立法上规定必须做到所有食品的可追溯,2a后欧盟进一步推出了危害分析的临界控制点体系,同时进一步明确了在水产品领域的可追溯要求,此后又继续推动在动物源领域的产品可追溯性的体系建立。

在美国,2002年为确保从食品生产流通的每个环节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予以追溯管理记录,颁布了关于生物的反恐法案;在2009年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的体系予以全面构建,同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强制推行建立国家动物身份系统的项目。此后2011年根据时展的新要求,美国政府对原有的食品安全法案予以修订,更加强调了对于食品安全的预防控制性要求,并提出了视频的可召回制度。

在日本,2001年同样在牛肉行业内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2002年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进一步扩大到其它的肉类行业,2003年日本政府促进生产日志体系的进一步建立,积极鼓励生产商向消费者提供完整真实的全过程生产记录。要求向消费者提供关于产地的信息,并针对粮食食品中残留的化学品制订了相关的制度予以进一步规范。

2国内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研究综述

2.1对于农产品信息可追溯体系内涵的研究

国内学者将农产品可追溯体系被定义为: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环节进行详细的数据收集和记录,建立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库,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信息库数据进行管理,实现农产品供应链环节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跟踪、责任可追究、产品可召回、质量有保障,形成覆盖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溯源体系。

2.2对农产品信息可追溯系统体系的成本收益研究

国内学者对农产品追溯体系成本收益的研究,主要是站在农户、企业和消费者3个主体的角度进行分析的,因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立所产生的成本和长期的运作所带来的收益,和这3个主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3对于农产品追溯体系相关主体的研究

2.3.1政府主体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监管主体与推广主体在我国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我国于2004年正式开始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在地方上开始推广,此后我国农业部开始在畜牧养殖、林业种植、水产品以及其它农产品领域开始全面推行试点工作,同时针对食品安全领域的立法予以进一步的调整修订,建立了更加严格的食品安全惩罚性赔偿制度,进一步严格监管的职责与责任,从过往的分段监管的模式调整为统一监管模式,另外也注重对于监管机制的不断修改和完善,进一步推动培育市场第三方的监管主体。

2.3.2农户主体

农户直接参与农产品的生产,受限于文化层次的有效,对于农产品的可追溯体系比较缺乏认同度,参与性不是很积极,在短期内认为其过于复杂,不利于生产且成本过高。而在从可追溯农产品的溢价分配体制中分析,农户往往没有获得到应有的收益提升,所以在推广上也就自然而然存在难度了,要从基础层面上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必须对农户的溢价收益分配予以考虑。

2.3.3消费者主体

消费者是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的最终使用主体和评判主体,但我国消费者由于对农产品的价格敏感度较高,而可追溯农产品相较于其它农产品来说不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往往得不到消费者的认同感,对于产品所提出的相关保障程度持较大的怀疑态度,这一点需要较长时间的努力去慢慢建立这种公信力。

3研究展望

建立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十分重要,对于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应当对国际上的农产品追溯体系进行及时学习,并借鉴其中相对先进的技术,进一步制定规范的标准体系,并且在农产品可追溯体系进行建立的过程中,政府要提供o论是制度上还是经济上的大力支持。此外,要协调好政府、农户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让消费者和农户充分认识到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的重要性,从而对这一系统的建立进行拥护。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篇7

引言

农产品的概念相当广,本文所提农产品主要指未经加工可食用的初级农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指农产品质量符合保障人的健康、安全的要求。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主要是指食用农产品无毒无害、不应导致消费者急性或者慢性疾病的损害以及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实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监管,是保护农民权益和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的需要,是保障人民健康、促进农业发展、确保农业安全以及国家安全的需要,是增进社会福利的基本要求,更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需求。

近年来,我国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虽然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生态环境恶化、化学投入品滥用、食用农产品药物残留超标及病害性防控等突出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引发的重大危害事件时有发生。例如,2006年6月的“福寿螺”事件、上海的“多宝鱼”药物残留严重超标事件、河北红心鸭蛋含“苏丹红四号”事件、2008年9月河北的“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2010年2月“海南水胺硫磷毒豇豆”事件等,这些农产品质量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在全国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也为市场监管部门拉响了警报。虽然政府作了许多努力,但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形势仍不容乐观。

面对社会频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国家发改委和农业部自2006年起,着手构建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体系。湖北省作为华中腹地,其在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责任亦然重大。自2007年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项目以来,湖北省相继有70个县级和11个市级农产品质检站(中心)获批建设,建设总投资3.4亿元。其中,每个县级质检站建设项目投资300-400万元,市级建设项目投资1000万元。湖北省地方财政主要对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体系建设项目进展、检测机构运行、检测队伍培训及人员能力、检测方法及标准研制开发、机构管理与考核认证、技术服务与生产指导、项目建设的实际效益等几个方面进行支持与指导。本文以此为研究内容,采取以调查问卷为主要、以座谈访问以及电话采访为辅助研究方法,调查范围覆盖湖北省13个市州城市和67个县(市区),调查对象为市、县农业局、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监管单位、执法单位)。

现状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体系运行现状

省级农业厅、畜牧局、水产局机关内部成立了专门的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设有省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总队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分专业设立了农产品、畜产品(蜂产品、兽药)、水产品、农业环保、农药质量、土壤肥料、种子等七个检测中心,并挂农业部检测中心牌子,运行情况良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每年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4次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查(监督抽查或例行监测),分别由省级检测中心承担检测任务。同时省级检测机构还承担农业部全国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任务。

各个市、县农业部门基本都设置了检测机构。有100%的市州农业局设置了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有69.2%市州设置了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并履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职能;有34.3%的县(市区)设置了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构,有79.1%的县(市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行使农产品执法监管职能。总体而言,湖北省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机构整体上运行良好。

检测队伍培训及人员能力提升情况

湖北省农产品检测队伍已经初具规模,检测队伍高中低层级技术人才结构比较合理,省市县各级检测机构人员都极其重视综合素质,尤其注重专业技能的提升。有84.6%的市州配备了具有固定事业编制的检测人员,并拥有2名中级及以上职称检测人员;在县市区当中,76.1%县级检测机构配备了专门的检测人员,拥有2名中级及以上职称检测人员的机构占7.6%。各级检测机构除了加强内部学习外,还积极加强与不同市域、省域之间专业技术交流和学习,其中,61.5%的市州检测人员到外省、市学习;73.1%的县(市区)检测人员到本市或是本省进行业务培训和在学习;省级检测机构检测人员分批次到农业部或是部属其他单位交流学习,与国外的一些机构也有交流。

检测方法及标准研制开况

省农科院、省级检测机构参与过国家、农业部和湖北省地方标准的制(修)定工作;在市州级检测机构队伍里面,只有个别的市有能力参加标准制(修)订;县(市区)级检测机构基本没有研制标准的能力。

省级检测机构的检测手段以定量检测为主,检测方法与农业部制定的标准或是国标相一致;市、县两级检测机构的检测手段主要以定性快速检测为主,部分通过双认证的机构开展农产品定量检测,其检测方法与农业部制定的标准或是国标相一致。在农产品综合类、食品类、种植类、畜牧兽医类、水产类、农业投入品类、农业环境类、农业转基因类、农业机械及设备类等九大检测项目内,省级检测机构基本都能给予检测,在市州级中有61.5%的检测机构能够检测其中的2类及以上的项目,其中能实施定量检测的机构占53.8%;在县(市区)级中只有59.7%的检测机构能够检测其中的2类及以上的项目,其中能实施定量检测的机构只占13.4%。

机构管理与考核认证情况

湖北省农产品质量监管检测体系主要有检测机构、监管机构和执法机构三大部分组成。其中,省级检测机构设置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监管机构为公务员,执法机构为参照公务员管理;在市州当中,有76.9%的检测机构为事业单位编制,88.2%的监管机构为公务员性质,55.6%的执法机构为事业单位编制;在县(市区)级中,检测机构、监管机构、执法机构三者比例分别为到92.4%、15.4%和84.6%。

省级农产品检测单位均通过了国家认监委、农业部的计量认证和机构考核(简称双认证),市州级检测机构取得双认证的占53.8%,县(市区)级检测机构取得双认证的占10.4%。

社会效益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项目的全面启动,促进了湖北省地方政府加大重视和支持力度,农业部门强化监管监测,本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较高,2011-2012年总体合格率连续两年居全国前列,没有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一是有利于提高本省农产品的品质。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体系,可对湖北省“三品一标”的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使其科学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合格肥料及种子等,进而加强对农产品生产加工过程的质量监管,有利于湖北省传统的农业产业朝着绿色、生态、标准、特色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品质。

二是有利于营造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诚信氛围。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体系,可加强对农产品农药及其他投入品使用情况的检测,对使用违禁超标和伪劣农业投入品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对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及时给予销毁处理,并对相关负责人给以严厉处罚,提高了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规范了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行为,保障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营造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的诚信环境。

三是有利于提升本省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体系,可严格限制问题农产品进入到市场流通环节,提高行业、企业或农民所生产和销售的农产品质量的可靠度,增加了他们的信誉度,进而有利于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与超市对接,龙头企业与农户对接,从而提高了本省农产品的市场需求和销售量,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四是有利于促进农民经济的收入。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体系,可对农业环境、农业投入品、农产品质量进行鉴定评价,有利于追寻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对生产者有预警反馈作用,能降低农产品市场销售风险,增加其经济效益;有利于促进农业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的建设,提升当地的农业品牌优势,进而促进农民收入不断增加8。

五是能够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体系,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进行科学有效评估;能够提供农业污染和植物保护检测数据;能够掌握农产品安全动态,为实施监管提供科学依据;对出口企业有一定指导意见,进而为政府领导农业标准化生产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存在问题

湖北省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监管机构不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难度较大。目前,湖北省有15.4%市州和23.9%县市区仍没有“正式在编”检测人员,60%的县市区检测机构的检测人员不足4人,65.7%县市区尚未建立专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市州级机构当中,没有执法机构的占30.8%。这些实际反映出湖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整体不够强大,综合监管实力不足,“只检不管”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这与本省市、县级检测队伍,尤其是县(市区)级专职人员较少、年龄偏大,专业知识技能不足等现状有关。

二是监管运行经费欠缺,日常监管检测工作难以持续开展。据专家测算,县级检测站正常运转每年至少需30万元(不含人头经费),市级检测中心至少需80万元。而实际,只有22.4%县市级的检测机构每年运行经费拥有30万元以上,如黄石市大冶市、宜昌市夷陵区等地,也有年检测经费超过50万元的县市区,如武汉市江夏区、蔡甸区、新洲区等地;在市级的检测单位中,没有检测经费的仍占23.1%,造成了因经费不足导致日常监测、监管工作不能正常开展。这很大程度取决于地方领导的重视程度和地方财力。

三是检测能力不足,执法监管活动不能及时有效开展。在市州级检测机构中,检测能力在九大检测范围类仅能检测1项的占38.5%,未开展执法活动的占53.8%;在县(市区)级检测机构中,相应占40.3%和79.1%。这与各级检测机构的硬件配置欠缺,检测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监管检测能力有限,人员执法意识不强有关。

四是多部门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不高,监管信息不共享,监管成本较高。省级检测中心将水产、畜牧、植保、土壤肥料等检测部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部门统一合并,资源利用率较高。在省级以下的情况并非如此,市级检测机构整合的占53.8%,而县(市区)整合的仅占17.9%。独立办公造成各部门独立监管,使农产品大类被人为地分开,加上检测手段和标准不统一,监管机制不通畅,监管信息不共享,会出现监管体系混乱的状态,容易出现农产品市场监管的“真空”,大大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和监管成本。

建议及对策

为使湖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能够全面快速的开展,结合此次调研,针对实际当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建立健全人才聘用机制,充实监管队伍,增强监管力度。建议政府放活检测机构对大学毕业生或是专业人才的引进机制,增强其选聘人才的自主性。同时,加大对引进人才的补助力度,实行更优惠的“招贤纳士”政策,使人才来得了、留得住。省、市农业部门要加大对检测人员的技能培训力度,进一步增强检测机构的监测能力,加强监管力度。

二是加强检测机构规范化管理,加大项目后续资金的投入,保证日常监管工作顺利开展。农产品主要面向全国流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监测是为大众服务,抽查检测不允许收费,因此必须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而市、县财政大多是“吃饭财政”,财力有限,不可能全额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所需的检测经费。必须建立一个投入长效机制。建议中央财政设置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补贴资金。每年对市级检测机构补贴20万元,对县级检测机构补贴10万元。省级财政设立相应的专项资金,用于补贴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20万元,补贴县级检测机构10万元。不足部分由市、县财政列支。监管机构对专项资金要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保障项目资金的高效使用(郑立平等,2010)10。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篇8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国际比较

中图分类号:F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6)14-3762-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4.056

abstract:theinternationalcomparisonsofagro-productqualityandsafetytraceabilitysystemconstructionofBritain,europe,america,Japanandotherdevelopedcontriesororganizationswereconducted,theresultsshowedthattheforeigntechnologysystemwasrelativelymature,focusingondevelopmentandimprovementofrelevantlawsandregulationsonmarketaccessofagriculturalproductstomakethemechanismeffectivearrangements.onthisbasis,thecountermeasuresforqualityandsafetyofagriculturalproductstraceabilitysystemwereputforward.

Keywords:agro-productqualityandsafety;traceabilitysystem;internationalcomparison

1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意义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关乎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涉及国计民生、社会和谐稳定与经济健康发展。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激烈和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已成为时下研究的热点问题。继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以来,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为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必须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完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落实地方政府属地管理和生产经营主体责任,使其可追溯性变得有据可依。支持标准化生产、重点产品风险监测预警、食品追溯体系建设,加大批发市场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费用补助力度。加快推进县乡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和监管能力建设。

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意义重大。一是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内需。强硬的法律法规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相结合,可确保国内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稳定。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创造消费热点,提高人们的消费意愿和能力,减少对国外进口产品的依赖,可以缓解中国人民消费不足的问题。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保证供应链的透明化和信息的准确性。保障重要农产品市场基本稳定,科学确定重要农产品储备功能和规模,强化地方尤其是主销区的储备责任,优化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完善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鼓励符合条件的多元市场主体参与大宗农产品政策性收储。二是有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在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建设将大幅度强化农产品的质量,可对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存储、流通等环节进行追溯,形成产销一体化可追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使消费者放心地去购买。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有利于中国科学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并且使得农业相关部门管理体系变得更加完善。三是有利于增强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合理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抓紧制定重要农产品国际贸易战略,加强进口农产品规划指导,优化进口来源地布局,建立稳定可靠的贸易关系。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棉油等大型企业。探索建立农产品国际贸易基金和海外农业发展基金,为中国农产品的出口争取更好的发展空间。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的提升,可大幅度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地位,有利于中国农产品形成品牌,进一步降低中国农产品在国际上的风险,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可以在公众与市场监督相结合的情况下减少消费者的消费风险,建立良好的口碑。同时,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构建,可以提升规模经济效益,降低边际成本。

国外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方面有着成功经验和一套成熟做法。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可以取其精华,并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

2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发展比较

国外发达国家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建设和引进较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英国为应对“疯牛病”初步建立了可追溯体系进行农产品的质量管理,并逐渐从单一的牛肉制品开始向蔬菜粮食领域渗透,从仅针对出口领域向整个农产品市场扩展。随后欧盟及美国、日本等国也开始陆续引进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的概念,并将其作为一个提高自己农产品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手段,建立贸易保护壁垒,建立市场准入机制,保护自己的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

2.1英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现状

英国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畜牧业非常发达,由于“疯牛病”最早于英国暴发,迫使英国政府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采取先进的技术对农产品和食品等产品加强管理和规范,以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早在20世纪末,英国就制定了《食品法》、《食品安全法》、《动物防疫法》、《进口食品规定》等,特别是在推出的《1999年食品标准法》中进一步明确要对所生产的农畜产品进行严格的质量把关与监管,进行产品可追溯。随后,英国还与欧盟其他国家达成共识,制定统一的农产品监管标准,对农产品的初级生产到配送、零售再到餐饮等一系列环节进行可追溯。目前,英国通过多次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已经相当发达和完善,完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数据库的构建,包括农产品危害报警系统、食品中毒预警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网络咨询系统等,在市场流通环节稳扎稳打,大大地保护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对农产品质量的知情权。通过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构建,进一步加强了国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共识,也增强了人民对农产品信息流通的认识,达到一定的示范效应,有利于改善社会民生和促进社会进步。

2.2欧盟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现状

欧盟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和技术资源,适合农、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为了应对“疯牛病”的传播,1997年欧盟制订了可追溯制度的原型,于是可追溯体系被广泛地运用在牛肉制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中,并开始赋予其法律效力。2002年1月,欧盟颁布了178/2002号法令――《通用食品法》,规定每一个农产品企业必须对其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使用的相关材料提供可追溯的信息,确保其安全性。同时,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和成熟,法令要求自2005年1月1日起,欧盟境内实施广泛的农产品质量可追溯要求,主要包括在欧盟销售的肉类食品必须可跟踪与可追溯,否则就不允许上市销售。基于此,欧盟成员国制定了一系列更为详细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农产品可追溯体系,例如英国的家畜跟踪系统、荷兰的禽蛋肉综合质量测评系统(KiB)等。同时,欧盟要求所有的农产品、食品经营者都必须建立完善的农产品安全可追溯体系,明确责任与义务,细化到生产、加工、运输、分销等各个领域,消费者拥有对产品的知情权,通过对各个环节严格把关,确保了农产品、食品的质量安全。该体系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广大消费者的支持和认可,并逐渐推向国际市场。

2.3美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现状

美国非常注重生态农业的发展,在立法中明确强调农产品质量安全,并将本国农产品推向全世界,这与过硬的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制度是分不开的。200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公共健康安全与生物恐怖应对法》,将食品安全提高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提出了“实行从农场到餐桌的风险管理控制机制”,并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国家对食品安全实行强制性管理,政府起引导和促进作用,要求企业必须建立产品可追溯制度,通过规模经营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推广和建设,及时有效地处理质量问题、追究责任,最终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2003年,美国农业部开始计划建立家畜追溯体系并制定了《食品安全跟踪条例》;2005年,《鱼贝类产品的原产国标签暂行法规》正式生效,规定产品外包装箱、箱柜、纸箱或者零售包装上的商标都必须包含原产地以及产品生产方式的信息,包括进口产品和混合产品。否则,美国相关部门有权勒令退回或者在规定期限内没有达到要求可在本国进行销毁,因此美国通过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农产品的各方面指标实行严格控制,制造贸易壁垒,通过对农产品质量体系的建设和可追溯,充分保护了本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2.4日本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现状

日本作为亚洲的发达国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其资源匮乏的特殊国情,日本发展现代农业以家庭经营为主、农民兼业化为辅。为了占有国际市场份额,受国际、国内的影响,日本自2001年开始推动农产品与动物性食品的追溯系统,并于2003年开始对牛肉制品实施可追溯,在2005年对通过全国农协上市的肉类、家禽、蔬菜等所有农产品实施可追溯,并建立相关的数据库。日本农协要求各地农户在生产过程中都必须严格记录各类农产品生产信息,主要包括生产者和销售者、使用农药及其用药次数、收获及出售时间等信息,然后将数据整理成数据库,并对每种农产品制定相应“身份证”,建立消费者终端查询,形成了适合企业本身发展的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由于对进入日本市场的农产品严格把关,运用相对成熟的法律法规规范农产品市场,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日本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可追溯性。

3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发达国家在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时,注重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农产品的市场准入机制做出有效安排。目前,国外技术体系比较成熟,制度体系相对完善,适合社会的发展进程,无形中已经形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进入的贸易壁垒,达到了一定的垄断效果。比较而言,中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还有待加强。

3.1法律法规的制定缺乏强制性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可追溯相关的内容没有明确指示,而《食品安全法》也未涉及可追溯,对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无强制实施的标准。制度标准不健全、推进机制不完善、相关惩罚措施不严厉,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构建困难重重,由于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相关具体内容,使得中国执法部门执法时陷入局部困顿。

3.2政府部门之间互相推脱责任

由于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需要政府部门在技术标准、管理方法上做到衔接得当,需要众多部门与农业部门配合工作。因涉及利益分配,很多相关部门大多选择消极应对,甚至是互相推脱责任,致使政府参与度低、引导不力,造成推广难度大。

3.3农产品市场的弱质性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立较晚、起步低、基础薄弱,受中国小规模经营的阻碍,不易追踪,且处理信息量巨大,造成成本高、人员不足、要素信息缺失等问题。同时,农产品市场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比如极端天气、人为干预等,这些都不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3.4科学技术体系不完善

如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无形中增加了技术改造和升级的成本,并且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及其后期维护和宣传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推广难以实施,由于技术有限,标准化水平很低,很多指标都达不到要求,很难形成竞争力。

4强化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的对策

4.1法律与追溯制度相结合

法律与追溯制度相结合可使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追溯做到有法可依。要完善和明确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方面的法律法规,健全推进机制的发展,加强执法力度,对于违反市场进入机制的不法行为给予惩罚,严重者可强制其退出市场。

4.2加强政府职能部门职责

进一步整合部门资源,明确部门职责,在技术和管理方法上做到一致和协同,制定奖惩机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中明确职责,细分任务,做到有据可查,有律可依,实现部门、地区、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

4.3弱化农产品市场的风险

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投入,保证供应链的透明化和信息共享,采取试点经营,逐步推进的策略,最大限度地降成本、避风险,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建设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4.4适当吸收国外科学技术

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内市场的动态,适当吸收国外适合中国发展的科学技术,并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变为己有。大力培育专业性顶端人才,突破技术瓶颈,从本质上加强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加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投入,增强企业、大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的认知度和使命感。

参考文献:

[1]修文彦.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的发展与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08(S2):206-210.

[2]邢文英.美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J].世界农业,2006(4):39-41.

[3]童兰,胡求光.中外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比较[J].经营与管理,2012(11):95-98.

[4]安载学,高明.发达国家农产品追溯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农业科技,2012(14):288-289.

[5]曹海禄,焦炜.国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概述[J].中国现代中药,2013,15(3):233-237.

[6]章海亮,孙旭东.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12):3220-3223.

[7]任光超,杨德利.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与企业社会责任构建[J].湖南农业科学,2010(15):90-92.

[8]陈丽琳,喻法金.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现状探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4):62-65.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篇9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现状;对策;陕西榆林

中图分类号tS20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4)09-0305-02

StatusandCountermeasuresofagriculturalproductsQualityandSafetyinspectionSystemConstructioninYulinCity

SUnRongGaoQiangYanGZhi-biao

(QualityandSafetyofagriculturalproductsinspectiontestCenterofYulinCityinShaanxiprovince,YulinShaanxi719000)

abstractthequalityandsafetyofagriculturalproductsisthecurrenthotanddifficultproblem.thispaperintroducedthecurrentsituationoftheconstructionofagriculturalproductsqualityandsafetytestingsystemofYulinCity,analyzedtheexistingproblems,andputforwardthecountermeasures,inordertoprovidereferencesforqualitysafetyinspectionsystemconstructioninYulinCity.

Keywordsagriculturalproducts;thequalityandsafety;examinationsystem;status;countermeasures;YulinShaanxi

近年来,自然环境不断恶化,农作物病虫害日益加重,各类农药滥用严重。我国每年平均发生病虫害1.8亿~1.9亿公顷次,施用农药的防治面积约1.5亿公顷次[1]。这些情况导致农药残留量日益严重,在影响消费者的身心健康的同时,也给农产品出口创汇带来挑战[2]。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在一些国家已经被视为继人口、资源、环境之后的第四大社会问题[3],因此控制农产品农药残留实属必要。现通过分析榆林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和问题,提出完善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的对策,以供参考。

1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现状

2006年12月6日,市编委批准成立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主要负责全市种植业产品的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农产品市场准入和“三品”认证工作等。在加强市级检测机构建设的同时,市农业局积极推动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筹建。

为了加强市场监管,2008年榆林市政府出台了《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实施方案》,2008年7月1日,榆林市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在榆林城区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超市建立检测室,配备检测仪器,招聘检测员,经检测不合格的农产品坚决予以退市处理,以确保市民消费安全。

2010年5月,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实验室正式启动运行。2013年通过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计量认证和陕西省农业厅机构考核审查认可。经过几年的建设,陆续已投资仪器设备约600万元,已基本能够开展农产品农药残留的检测,检测参数达70余个,基本能够满足农产品质量农药残留常规检测项目要求。

2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2.1监督检测标准不完善

当前,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标准陈旧、技术指标落后,存在配套性和可操作性差、针对性不强、重点不突出等问题。因此,应加快制定与国际检验检测技术接轨的标准,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农药残留、安全用药等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

2.2监管分散,缺乏统一协调,难于形成合力

目前榆林市各职能单位分别根据自身的工作职责开展工作,存在多头监管现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制不顺,缺乏统一协调机构。诸如畜牧兽医局负责动物产品备案报验监管,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负责水果蔬菜农药残留监督抽样,缺乏统一协调的机构,一旦发生上色鸡蛋、毒豆芽等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很难及时有效解决[4-6]。

2.3检验检测技术相对落后

就检测技术来说,榆林市检测技术的发展一种是跟踪先进技术,另一种是面向市场的一些快速、简便的检测技术,以满足监管部门日常监管工作所需,比如一些便携式的检测仪,可以在执法过程中,现场就对一些农产品不安全因素进行检测。但据了解,美国FDa的多残留检测方法可同时检测农产品、食品中360余种农药残留,德国的方法可检测325种,加拿大的方法可检测251种[4];而现有的检测技术手段明显不足,特别是检测速度、人员素质等还未能满足要求,不适应短时间、大规模批量监测,这直接导致对一些问题产品检验的困难。目前,榆林市农产品的农药残留检测已配备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气质联用仪,而兽药残留、激素残留等参数的检测,尚缺乏较先进的仪器和技术,特别是一些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安全指标,多数机构无法检测[7-9]。

2.4监测覆盖面有限

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设备和人员不足,检测项目和检测覆盖面有限。现有的检测机构数量与社会需求尚存在较大差距。农产品生产、销售点多面广、品种繁多,加上农药新品种层出不穷,品种更新快,都给质检中心带来了人力、物力、财力及检测手段和检测方法上的压力。

3加强榆林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对策

3.1加强领导,合理布局,整合资源,健全监管组织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质量技术监督、农业、环保、工商管理等多领域、多部门。当前应以关系国计民生的检验监测手段建设为重点,围绕社会最关心的问题,重点研究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快速检测技术,建立农产品市场快速检测体系。要合理布局、系统配套、避免重复,以现有法定检测机构为依托,整合现有检测设备和技术力量,尽快建成技术含量高、检测项目齐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检测中心[4-6]。承担并指导全市农业生态环境以及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的质量检测监测工作,加强对果蔬、粮油、水产、畜禽等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质量和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的监测[1-6]。

3.2提升检测技术水平,扩大农产品质量检测范围,规范检验检测体系

在现有农残检测的基础上,学习、借鉴成功经验,开拓创新,建立起机构健全、手段先进、功能完善,适应生产和市场需要的,市、县相配套,生产基地、加工、流通相衔接的,涉及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完善与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相配套的“速测”与“定量检测”手段。首先,对产地环境中的水、土、气,以仪器精测为主进行监控。同时为提高配方施肥、田头诊断等水平,建立速测土壤肥力、疫病等指标。另外,对肥料、农(兽)药、各种生长素或生长调节剂、农膜等农业投入品,以各专业仪器检测为主。最后,采取实验室仪器检测与现场速测相配套的检测手段,监测农产品及其初级制品等。还应根据农产品在生长各期间的农药和其他化学投入品使用特点,对有可能出现高残留、长残留的农产品进行重点监管取样,增加其在抽样中的比率,提高检测的准确性。

要加快研发便携式的农药、兽药及其他有害物速测仪。充分利用微型化的气谱、液谱、毛细管电泳以及生物芯片技术、特种生物传感器、特种酶反应技术研发药残快速检测仪[5],对农产品进行先定性(快速)检测,再对出现阳性的样品进行定量分析。

3.3完善质量标准体系

加快调整、修订、补充、细化农业质量安全标准,注重标准的配套性、具体化、系统化、规范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可检验性。使标准涵盖农产品本身、产品的环境、包装销售、加工、配方、运输、食品添加剂储存、品质等级、标签和污染物、最大兽药残留物允许含量和最大农药残留物允许含量等[7-8]。另外,加快更新标准,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执行。标准制定和实施都要有超前性,注重与国际接轨,并结合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加以细化,既符合本地实际情况,又具有可操作性。

4结语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是保障消费者安全的需要,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需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建设,需要政府统一领导、农业主管部门依法监管、其他有关部门分工负责,还应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技术的研究,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标准化的发展进程,加大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引导农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加强质量安全意识、普及和示范、推广的力度,提高全社会对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进而达到保障公众健康和安全,促进农业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5参考文献

[1]邓启明,黄跃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初探[C]//2004年浙江省科协重点学术研讨项目(5)浙江省农业标准化建设对策研究论文集.杭州: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2004:6.

[2]涂田华,张道新.加强江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07(12):136-138.

[3]钱芳.浅谈加快市县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的对策与建议[J].河北农业科技,2008(5):4-5.

[4]郭玉英,黎书伟.韶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14):310,313.

[5]邓启明,黄跃东,连伟如.福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的建设与发展[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3):8-10.

[6]邢宗和,张锦生,赵苹,等.对广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建设若干问题的思考[J].南方农村,2005(2):23-27.

[7]王冬霞,杨焕来,吕爱英.嘉祥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9(3):14-15.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篇10

加强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中主体地位,一方面在农产质量安全监管中,政策具有绝对的组织优势、垄断管理优势和公信力强的优势。政府强制性监管市场主体权力和义务,可在市场中权威公开和披露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另一方面,政府作为超于市场主体之上的公共组织单位,具有法律监督和信息服务的基本权力。建立一体化政府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农产质量安全管理各相关单位和部分之间的职能,建立“一头管理,多方参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创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制和模式;法律明确化各部分之间的权力和责任,完善“职能明确、运转高效、协作监督”的长效监督管理制度。以法律的权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效率。

2.完善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首先,加强立法,构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基础。制定农产品安全、农产品卫生、农产品安全标识专门法律。其次,对现有《食品卫生法》、《农业法》和《产品质量法》进行修订和补充,增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项法律。最后,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细则和相关配套法律。明确现有法律法规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之间的协调关系,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与农业法规、质量管理法规等之间的适应性和协调性,总体上突出法律法规体系的最大保证效应。

3.建立服务于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控制度体系

农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产业链比较长,不可控制因素较多,政府应该充分考虑该过程特点,建立全过程监控制度,从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做起,加强质量安全过程控制。建立农产品登记制度,从农产品的生产产地到农产品销售,中间每一个环节均建立登记制度,建立可追查机制,农产品登记制度包含农产品生产产地环境登记制度、农产品投入使用登记制度,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农产品经营档案。根据登记和档案查询农产品产地环境状况,农业投入使用状况、农产品生产田间管理状况,以及农产品加工和包装状况,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可追溯信息平台。探索多元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过程监管方式,对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产品生产环境、农产品投入使用环境、农产品经营环境均可进行控制,明确农产品流向、生产记录和经营记录,产品质量明晰、生产储存信息可查,有效规避农产品源头风险。

4.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度

首先,对现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进行修正、补充和调整。废除不合时宜的非适应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对各级标准指标中的矛盾性条款进行修正,做到各级标准的规范化、清晰化,以及层次化。国家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其体系由有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质量安全标准组成。如制定了79种农药在32种农产品中197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制定了“韭菜中甲胺磷等七种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等一系列行业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是强制性的技术标准。其次,完善农产品标准化体系以及相关配套政策,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管理办法》。再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技术研发,推动我国农产品质量标准高新科技的发展,增强农产品安全质量标准的协调性和适应性。另外,借鉴和引用国外先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以国际先进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严格约束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增强CaC、oie、ippC采标力度,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与国际农产品相衔接的标准体系,其核心是农产品产地必须达到安全农产品的生态环境标准,农作物种植、畜禽饲养、水产养殖及农产品加工必须符合安全农产品的生产操作规程。最后,增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宣传和普及,进一步增强政府、市场主体、人们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的标准化。估计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积极执行和采用。

5.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

推动和加快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建设,形成有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机制;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以及相关配套监测细则;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人员职能培训,强化监测人员基本监测技能,增强监测人员的监督意识,提高监督管理素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技术的开发和推动,引进国外先进的监测技术和监测方法。

6.建立农产品包装、标识制度,完善农产品认证制度

改变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方式,建立农产品包装和标识制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监督农产品质量过程;建立农产品包装和标致制度,规范农产品生产、流通和销售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标准和检测标准;建立国家统一认定的农产品认证体系,以及相关监督机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机构采用垂直管理模式,给予认证机构足够的权威,确保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全国统一制度安排。

7.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和风险分析等应急制度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积极进入风险分析技术,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创立依据,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制度,避免风险因素的产生,加强风险管理和监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的长效管理机制作用的发挥。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进行长期规划,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危害因子风险监控和分析工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进行排序,制定重大风险因子的风险分析技术标准和规范,对农产品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病源污染风险因子确立安全预警体系。

8.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