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护理基础知识总结十篇护理基础知识总结十篇

护理基础知识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0:20

护理基础知识总结篇1

一、案例教学的概念与作用

(一)概念

案例教学主要是结合课程主题,采用相关的临床案例,通过学生独立思考或讨论完成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总之,案例教学法就是通过对一个实际的案例情景进行描述分析,引导学生在特殊的情景中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作用

第一,案例教学应用在基础护理教学中,可使学生通过一些情景案例,充分了解理论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临床相结合,为以后打好基础。第二,教师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使课堂讨论形成的不同观点碰撞出火花,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升思辨和表达能力,促进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师生的双向交流,从而大大提高基础护理课堂质量。第三,通过案例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处理问题能力。学生可以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对案例进行联系、分析与思考,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入了解与拓展,开展一系列的创造性活动,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校的主体地位。总之,传统案例教学的方法定期对学生进行考核,充分强调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在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处理问题及实践能力。

二、案例教学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要充分发挥其作用,通过案例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与实践能力。使案例教学在基础护理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的具体方法如下。

(一)提出问题

教师要根据知识的特点选择典型病理,其关于基础护理方面的病理要充分满足教学环境的需求,使学生充分了解该基础护理课堂中的重点知识。教师可以利用课堂开始的几分钟时间,通过声音与文字的方式将重点知识充分呈现出来,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一定的巩固。比如:患者为张某,患有支气管哮喘疾病,呼吸比较困难,病人非常焦虑。针对该案例,可以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作为护士,应该如何采用相关措施来解救患者?采取卧位的目的又是什么?

(二)分析实际案例

在基础护理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提出案例问题之后,要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语言和动作来表现,同时还要纠正学生在表现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动作上的不足。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进行角色扮演,学生可扮演护士,教师可扮演患者。在此过程中不断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护士问病人:“您这样躺着舒服吗?”病人:“挺好的。”让学生知道怎样表达自己。

(三)讨论案例

学生在学习护理的过程中,教师不断要求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组织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和同学及时沟通与讨论自己的意见。另外,每个小组在代表发言的时候都可以结合相关案例,取其精华,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相互谈论。

(四)总结案例

护理基础知识总结篇2

关键词:全国职业学校护理技能大赛基础护理教学以赛促教

中图分类号:G40-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61-01

全国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经过四年的积淀,已经成为全国卫生职业院校的顶级赛事。它是中国护理教育学生切磋技能、展示风采的舞台,也是总览中国护理教育发展水平的一个窗口。笔者通过2014年围赛期间的学习、分析与总结,探讨以赛促教,使竞赛与基础护理教学相辅相成并有机融合,以期培养出会动手、善思考、爱伤护伤的实用护理人才。

1技能大赛亮点

1.1统一操作标准

竞赛要求选手独立连续完成单人徒手心肺复苏、静脉输液、置胃管和口腔护理技术四项临床护理技术操作。为确保比赛公平公正,赛前组委会提前公布了“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护理技能赛项规程”,规程中围绕四项操作给出了统一的操作程序及考核标准。赛前1个月召开了赛事说明会,会上四位全国知名护理专家分别解读了操作标准,回答了各省代表队提出的关于操作流程方面的问题,从而统一了标准,使标准向国际大赛标准看齐。

1.2注重评判思维

竞赛内容加入了案例分析,突出以临床工作任务为导向的特点。要求选手按照临床护理岗位工作要求,对病人实施连续的、科学的护理。在健康评估室,选手根据给出的案例对病人现状进行评估,列出主要护理问题和护理措施;在物品准备室,选手需要根据案例认真思考并准备用物,针对患者状况灵活地实施4项护理技术操作。而这些都需要选手具备评判思维能力。

1.3拓宽理论知识

比赛设置了理论测试环节,分值占总分的10%。赛前组委会给出复习方向,要求各代表队围绕常见病多发病进行复习准备,并组织临床专家建立了大赛案例题库,100道案例题涵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和急危重症护理知识。相比较去年围绕内科和外科护理共9道的案例题库来说,今年的题量剧增,知识也大幅度拓宽。答题时要求根据案例进行思考,运用基础护理学中护理问题的确定等相关知识,列出案例中患者存在的至少3个以上的护理问题,并确定首优问题,列出针对首优问题的护理措施。这样的答题方式要求选手掌握的知识面要广,选手需将基础护理学与其他专科护理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并有机结合,方能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1.4回归人文自然

比赛强调操作过程要充分体现选手对患者的人文关怀意识;在操作中具有爱伤观念;沟通要和蔼可亲;同时要去除精心设计的表演化痕迹。在大赛评分标准别列出:态度和蔼、自然真切和没有表演痕迹占2分;沟通有效和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占2分。可见无论是语言表达还是动作设计都更加强调自然实用和贴近临床。

2“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措施

2.1认真研讨标准,让标准在基础护理教学中普及化

国赛公布的技能竞赛标准无疑是当前护理教学最前沿的标准,在认真阅读标准的前提下仔细研讨。在省内知名护理专家的精心指导下产生出科学合理的操作流程。国赛操作分占总分的90%,即操作满分为90分,而我校参赛选手操作得分为89.54分,位列全国第一。充分说明了这套操作流程得到来自各省市的评委专家们的充分认可。这样一套科学合理的流程完全可以贯穿到基础护理技能教学中去。赛后可以拍摄选手的操作视频,用作教学素材;及时组织护理教师学习、研讨与操作实践,力争竞赛标准在基础护理教学中普及化、统一化;大赛操作评分标准可以用做教师考核护生操作的依据;邀请国赛获奖选手担当小老师,在护理班级中进行操作展示和指导,以充分发挥国赛获奖选手在基础护理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这样一来,在国赛技能标准的引导下,使基础护理技能教学更快与大赛接轨,时刻走在护理技能潮流的前列。

2.2发挥案例作用,引导护生评判性的完成知识与技能学习

大赛充分结合案例考核选手的应变能力和评判思维。笔者在国赛集训期间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案例,这样就为基础护理技能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素材。赛后,笔者将这些案例素材进行资源共享,在系里组织的护理教师研讨会上介绍案例的答题方式以及编写要求。鼓励护理教师结合大赛要求参照模板自主编写案例,从而使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新技能时,能充分运用案例激发护生思考,培养护生在理论学习与技能操作中的评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理论及操作考核时,能参照国赛竞赛的模式,将案例与考核紧密相连。这样既可使基础护理教学紧密围绕大赛,同时也响应了当前课程改革教育的精神。使这种开放式、互动式的新型教学方式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拓宽护生的理论知识面,使护生有所收获,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要编写出标准真实的案例,需要基础护理教师勤入临床见习,在见习中学习,在见习中收集与整理案例的素材。通过这样的方式,也促进护理教师实现教学与临床的无缝隙接轨。

2.3人性化培养,使护生成为沟通护理有效及尊伤爱伤的护理能手

基础护理教学中的各项操作都离不开有效地沟通和细致的护理,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护生具备基本的护理礼仪知识和爱伤护伤理念。护理教师可将护理礼仪贯穿在基础护理知识技能的传授过程中,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强化。比如在护生操作全过程设定角色,让学生相互模拟护士与患者,要求模拟护士方带着微笑,设计并运用良好的语音语调及身体语言进行护理,操作后让患者方提出感受,评价出心目中的好护士,优秀者进行展示。在教师见习时,征得医院方及患者的同意,将临床星级护士护理患者的场景拍摄下来,剪辑后在课堂上放映,让护生充分感受临床上的护理氛围。在基础护理学见习周,护理教师跟随护生深入临床,可对护生进行全程跟踪观察指导,每天布置护生见习任务,将见习所见所闻写成小故事,见习后进行总结分享。将好故事汇总装订成册,注明作者姓名,留作教育资料。还可请临床带教老师与患者对见习护生进行综合打分,得分情况列入到基础护理学考核中。通过这些方式既能有目的增强护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爱伤观念,同时也能让护生向临床看齐,使学生的沟通与护理变得更真实,有助于减轻表演化痕迹。

全国职业院校护理技能大赛的定期举办,不断地推动了护理职业教育改革,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主旨将不断地影响着职业教育人和受教对象。笔者作为一名基础护理学教师将时刻关注大赛动向,不断拓宽自身视野,为教学奠定基础。

护理基础知识总结篇3

一、实现知识目标

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是实践的前提,在“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中教师需重申某些知识点,由于中职学生基础薄弱、学习态度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尽管教师在理论课上已经详细阐述了各项护理技术的理论基础,但是仍有部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不到位,甚至根本不理解。如果只注重护理技术操作训练,教师教条刻板地要求顺序的先后、动作的规范,则会使她们逐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在实训课上教师依然需要结合实际场景,重点讲授某些理论课中学习过的知识点。实现这一目标的方法有:教师讲解、提问、留课后作业等。

二、实现技能目标

技能目标是《护理学基础》实训课中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在技能目标的实现中学生需要不断地练习和反馈,这样才能使操作更准确、更娴熟。在实训课上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并给予及时、有效的评价。在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过程中教师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教学法可采用:示教—学生练习—反示教法;角色扮演法;病例导入式教学法等。考核法可在常规考核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例如:个人考核与小组考核相结合,平时成绩纳入总成绩考核法,综合考评法——从物品准备、与病人沟通、态度情感、操作规范及回答问题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灵活运用教学及评价方法,实现技能目标。

三、实现态度目标

态度目标包含价值观、人道主义、伦理道德等方面。它是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在从事专业实践过程中对涉及的各种现象所作出的反应,如:学习态度、工作和服务态度等。学生在前期的学习过程中已初步形成了对护理专业、护士角色的理解。“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实践态度目标的机会,教师也有机会对学生的不良价值观念进行校正。因此,在“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专业的角色榜样。

护理基础知识总结篇4

行动导向教学法通过实际锻炼,不仅强化了学生的理论知识素养,而且有效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当中巩固护理知识要点,增强岗位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护理工作不单涉及到护理专业知识,而且还涉及护理心理学、护理服务观念、护理职业道德修养等多方面知识,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可以促进学生在这种学习氛围中提高专业技能与个人修养,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行动导向教学法中,通过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结合理论知识的具体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社会交往的能力,并在这种知识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全的情感,人性化的护理服务理念,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协作能力。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成就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护理基础教学中应用

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设立学习目标、教学过程控制、教学成果评估,根据中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学习信息、学习计划、学习质量、学习成绩评价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护理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如下:

1、学生为学习主体行动导向教学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动手能力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扮演一个引导者和解答者的角色,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氛围中提高护理知识学习与运用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以基础护理专业作为学生的职业导向,设置真实的工作情景,让学生在情景模拟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分析反思工作过程的习惯,积累护理工作经验,为以后踏上护理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为了充分挖掘学生的主动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倡导学生参与基础护理专业的教学过程,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热情。让学生参与基础护理教学过程,不仅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集体意识,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调控能力。

2、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学生在基础护理教学中产生的不同看法和建议要予以重视,给与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比如,教师可以设置研究课题,让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知识讨论如何建立医院流行性感冒疾病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处理、治疗、康复保养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根据实际大胆设想,提出各种可行性的办法。最后,师生一起共同总结这些讨论结果,选出具有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对同学作出鼓励和评价。

护理基础知识总结篇5

高职中对《护理学基础》来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学科,所以在日常的护理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具体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不断的加强自身教师的学习和充电,改善教学方式与方法,使教学质量提升一个新的高度。教学过程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因人施教,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灵活地掌握教学方法和恰当的应用教学手段,为祖国培养更多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优秀专业护理人才。

二、基础护理学教学方法分析

《护理学基础》在护理学科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现代护理学科教育的多样化、专业化发展,传统的护理观念也在进行着一定的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首的教学模式在现今的新环境在那个已经不能使用,因此,不断的进行模式改善,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逐步适应新的发展方向,这也是促进《护理学基础》课程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必须结合教学现状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确保教学模式和质量由单纯的传授知识技能,逐步向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职业道德水平和胜任能力的方向转型。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经过护理学科教育界的不断研究与探索,目前应用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比如情景模拟、多媒体、角色扮演等等数不胜数,虽然每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但每种都有适合其运用的空间,属于实用性与局限性相结合的矛盾体,因此在应用中必须进行综合的评定,不能单纯的只看表面。笔者在本次研究中根据《护理学基础》的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对教学模式、方法与考核制度等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革,实施《护理学基础》教学改革后,学生在学习该课程理论与实验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养成了独立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综合能力素质得分明显高于之前的成绩。学生也普遍认为这样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并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对于总体教学效果的反映较好,这对于今后的职业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设计者与具体执行者,在《护理学基础》教学改革中,虽然学生是主体,但教师的自身素质与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水平的发挥,对于学生而言从他们的角度考虑,教师素质能力的提高直接关系到教学改革成效的成败,学生作为受教者是不具备独立学习和掌握全部知识能力的人群,这就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和帮助,只有不断的利用这些外界因素使自己多学习一些知识来充实自己。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教师不但要注重对于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分析,更要关注《护理学基础》相关课程的最新动态,及时对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使教育质量达到最大化。

三、关于新时期基础护理学教师队伍建设分析

(一)更新教育新观念,适应教师专业化的需要

护理学科发展日新月异,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层出不穷。为保证课堂教学不与临床应用脱节,及时跟上护理学前进的步伐,教师做好课前备课和学习是十分有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及时的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同时还可以随时改进教学方式与方法,与学生做好进一步的了解与沟通,实现教师教育观念转变,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观。

(二)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智力特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育方法,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教师也不能一味的单纯从自身角度教育学生,也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一定的换位思考,去理解学生所思、所想,然后对症下药,总之,教师要使自己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富有创意的学习应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使学生的个性和多彩生命力在受教过程中得到完美的展现。

四、结束语

护理基础知识总结篇6

1对象及方法

1.1对象

昆明医科大学2010级护理专业3个大专班共160人同时开展基础护理实课,每个班5位老师进行分组带教,每位老师带教10~12人。共计24次实验课。

1.2方法

(1)在每次基础护理实践课开课前组织带教老师进行相关的护理伦理学问题学习讨论,提出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和解决方法。对护生则要求提前复习护理伦理学知识,并针对不同的实验课也要找出相关伦理问题及解决方法,并写成书面材料交给带教教师。每次实验课前对1~2名护生提问或鼓励其主动陈述本次实验课所涉及的护理伦理问题和解决方法,教师根据护生的回答给予指导纠正。课后组织教师进行总结讨论,并学习及讨论下一次实验课的护理伦理问题,作好记录。

(2)设计及发放问卷调查表给护生,问卷内容包括护生基本情况、护生上护理学基础实验课之前对护理专业与伦理学的认识及对实验带教教师的评价三部分,共计28个问题。收回后进行统计,以检验教学效果。发放问卷160份,收回160份,有效回收率100%。

2结果

2.1护生对带教教师综合素质评价

115人(71.9%)认为目前护理带教教师需要提高护理操作能力,更有利于促进护生伦理知识与护理操作技能的学习,103人(64.4%)认为目前护理带教教师需要提高护理基础知识,更有利于促进护生伦理知识与护理操作技能的学习,131人(81.9%)认为目前护理带教教师需要提高伦理学知识,更有利于促进护生伦理知识与护理操作技能的学习。可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带教教师护理伦理学知识水平及护理学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对将护理伦理学知识结合到基础护理操作中十分重要。

2.2护生实践课前、课后对把护理伦理学知识渗透到基础护理操作中的认识

上实验课之前与之后对回答问题“是否应把伦理学知识与护理操作结合起来”的情况作了卡方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实践课前、后对是否应把“护理伦理学知识和护理操作结合起来”卡方检验结果。

上实践课有必要结合无必要结合合计

前147(91.9%)13(8.1%)160

后157(98.1%)3(1.9%)160

合计30416320

注:X2=6.579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从上表可以确定护生在进行护理学基础实践的过程中将护理伦理学知识渗透其中具有统计学意义。充分的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强化了护理伦理学知识,又使护生学会正确使用伦理学知识;强化了护生的道德观念,使护生能把所学知识活学活用。

3结语

(1)护理学基础是各专科护理的基础,是护理工作中运用最广泛的护理技术,每一个专科护理都必须在基础护理操作的技术支撑下才能完成。护理伦理课主要是在教室里的课堂上完成,尽管目前许多学校采取了多种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护理伦理课教学质量,但始终未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

我们利用护生在校的基础护理实践课将护理伦理学知识合理渗透到基础护理实践中,改变护生学习护理伦理学的方法,增强了护生对护理伦理学的理解和应用,使护理伦理学知识与护理学基础实践相互促进。

(2)真正实施护理伦理学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掌握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趋势,而且对护理学理论、护理实践和科研也要十分熟悉[2]。在带教过程中,也暴露了我们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加强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操作能力和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丛亚丽.护理伦理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0.

护理基础知识总结篇7

以实证为基础的护理”是护理人员在计划其护理活动过程中,将科学依据与临床经验、病人需求相结合获取实证,作为临床护理决策的依据[3]。循证护理是一种全新的护理理念,自上世纪传入国内以来,极大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护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1研究对象

西京医院神经外科2009级实习本科护理人员117名,均为女性,年龄19-22岁,随机分为循证护理教学组(实验组)58名,传统教学组(对照组)59名,护理人员学历、基础课成绩等无明显差异。2研究方法所有新入科护理人员,采取集体上课形式,由科室护士长介绍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的症状、诊断、治疗及护理流程,并强调相关疾病在护理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并由有经验的护理人员演示相关护理操作。向学生全面介绍循证护理发展的历史,着重介绍我国循证护理的发展现状,强调循证护理在临床教学及护理中的重要作用,并讨论循证护理的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等。

2.1教学方法

2.1.1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方法实习护士入科后,2-3人分配一名有经验的带教教师,教学内容依据教学大纲完成,由带教教师向其介绍神经外科常见疾病的相关护理问题,并演示相关护理操作,护理人员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由带教教师负责讲解。

2.1.2实验组:采取循证护理教学方法

第一周确定循证问题:结合神经外科常见疾病,进行分组讨论,明确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难点,确定某类患者目前亟须解决的护理问题。例如:针对神经外科iCU患者易出现躁动,在护理过程中,由于护理人员和病人家属的失误,常常发生非计划性拔管、坠床等并发症,其护理重点应是如何防止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第二周循证支持:针对这些问题,由学生自行进行全面的文献检索,查寻来源于全世界针对此类问题的研究领域的实证。可通过学校及医院图书馆提供的各类专业书籍和科技期刊,以及Sinomed、pubmed等数据库。通过检索,全面搜集现有国内外防治神经外科躁动患者并发症的临床护理研究证据、相关措施及新的理念。

第三周循证观察:针对检索出的大量相关资料进行整理、总结并做好记录,由带教教师带领学生分组对此类措施的有效性和实用性进行评价,讨论所获得证据的可行性,最后根据该科实际和病人需要解决的问题,制定出合理的防治躁动患者并发症的护理方案。第四周循证应用:在临床护理中,选择性的实施上述护理方案,严密观察患者变化,并对实施效果进行及时总结分析和动态评价,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护理计划。遇到问题,再次进行资料查询、制定护理方案、应用于临床及反馈情况。如此不断反复,不断提问,不断讨论,最后制定解决问题方案。

2.2评价方法

实习结束后,所有人员由科室统一负责进行理论及技能考核,统一试卷,统一评分。考核成绩评价标准:理论考核满分为100分,合格≥60分;技能考核分合格与不合格。不合格者进行补考直至考核合格。

3数据处理

所有采集的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理论成绩比较采取成组t检验,技能考核成绩比较采取χ2检验(p<0.05)。

4结果

两组人员考核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由表1可以看出,循证护理教学组(实验组)的理论考核成绩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对照组)。由表2可以看出,循证护理教学组(实验组)的技能考核合格率明显高于传统教学组(对照组)。

5讨论

躁动是神经外科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常预示疾病的进展,易出现非计划性拔管、皮肤受损及坠床等情况,危害性较大,并缺乏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4-5]。为了培养和训练护理人员理解、应用循证护理的能力,我们将循证护理应用于脑外科临床护理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并与传统护理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实践应用显示,临床护理上不仅明显减少躁动并发症的发生,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科研、工作的兴趣,还有效地提高了临床带教和护理质量,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护理人员对该教学方法评价良好。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循证护理教学组的成绩平均达到85分,较传统教学方法组明显提高了护理人员对基础护理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她们的护理实践技能水平在教学过程中也得到大幅提升,与传统教学组相比,合格率达98%。循证护理是一种全新的护理理念,其本质是基于科学实践证据,解决临床护理问题,从而为患者提供最佳的护理服务。中心理念就是要以病人为中心,从病人的实际情况出发,这同样也是其基本出发点。它包含了3个基本要素:①护理人员的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②可利用的最佳护理研究依据;③病人的实际情况、价值观和愿望。这3个基本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即在临床护理中逐步树立以研究指导实践、以研究带动实践,同时以实践检验研究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的观念[6]。

5.1促进护理人员全面掌握护理基础理论知识

循证护理方法需要护理科研、文献检索、医学统计、流行病学等多个基础学科之间的结合,需要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的不断沟通,护理人员在解决临床护理问题过程中把各科知识有机的结合为一个整体,通过分析病案和搜索信息把疾病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诊断要点、预防调护等相关知识点理解和掌握。我们的研究证实,循证护理极大地促进了护理人员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其理论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虞美慧等[7]研究也证实,应用循证护理教学组的理论和技能成绩优良率分别达到89.4%和94.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1.3%和60.0%。

5.2提高护理人员自我学习能力和不断获取知识

的能力循证护理要求护理人员不单单要掌握基础知识,还必须要求能够在护理实践中不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通过各种渠道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总结经验,并结合本科实际和患者需要,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8]。在发现问题、查找文献和对证据进行讨论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主动运用多种途径获得资料。为获得更准确的证据,学生要对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以便寻求针对存在护理问题病人具体情况的护理措施。因此,在实践教学中,运用循证护理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图书馆、计算机和各种网络资源的能力。

5.3提高护理人员的学习兴趣

循证护理教学对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其主体是“以学生能动性和患者需要为主体”的教学,要求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过程中不断学习,不仅仅掌握各种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极大地激发学习的兴趣,使其成为护理学习的设计者和主动参与者。循证护理是在对问题发展变化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认识分析,放眼全球寻找最佳解决办法,它是一种不断分析、不断总结并不断自我修正的学习方式。

5.4促进护理人员的循证护理思维

在不断发现问题、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护理人员也不断提高自身的判断力、观察力、理解力、科研能力,及时动态掌握最新科研结果,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更新并完善护理人员的知识水平,有效地提高其及时、准确、有效地解决患者问题的能力[9]。

5.5促进临床护理工作的科学化

在目前的临床护理工作中,相当一部分护理人员还对循证护理很陌生。朱晶[10]等随机抽取在该院实习的3所重点大学109名护理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仅有3人对循证护理的含义及应用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占总人数的2.8%;24人对其基本概念有一定了解,54人听说过但不了解其基本概念,28人对循证护理一无所知,分别占总人数的22.0%、49.5%和25.7%。循证护理是以临床实践中的问题为基础,寻找与问题相关的研究文献作为证据,然后就这些证据的有效性、可靠性、临床应用性、广泛性等做评判性评价,最后挑选出具有价值的证据。在有实证的情况下开展临床护理,逐步把临床护理工作推向科学化的道路。如神经外科iCU患者易出现躁动,从而导致非计划性拔管等并发症的发生,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后,极大地减少了此类并发症发生,有效地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提高了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降低了死亡率。

护理基础知识总结篇8

1关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核思想的思考

1.1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改革后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查内容更加广泛,由专科到全能,全面地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现有的考查内容除保留了原有的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等课程内容外,还增加了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生命发展保健、中医基础知识、法律法规与护理管理、护理伦理、人际沟通等6门课程。新的考核内容能更加全面有效地评价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考试成绩不仅能反映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水平,还能反映学生的法律意识、伦理观念、沟通技巧等人文素养。

1.2注重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改革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各题型的比例进行了较大的调整,a1型题(单句型最佳选择题)由原来的60%减少至20%,a2型题(病历摘要型最佳选择题)增加至60%,a3型题(病历组型最佳选择题)/a4型题(病历串型最佳选择题)约占20%。a1型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单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a2、a3/a4型题主要考察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病历分析题(a2、a3/a4型题)比例增加,对参加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学生的知识水平、临床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不应仅局限于知识的记忆而应着眼于知识的理解、分析和综合应用。

1.3考核内容从重视医学知识转变为重视护理知识,注重联系临床实际

改革后的考试内容涉及医学相关基础知识、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护理人文知识三大知识模块,但各个知识模块所占比重大不相同。2011年以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考查医学知识的题量大大减少,而涉及护理知识试题的数量大大增加,特别是凸显护理专业特色的考核内容大大增加,如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和人际沟通等。同时考试内容是以临床常见疾病为背景,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某一特定的护理任务。所涉及的七大护理任务分别是执行患者日常护理活动以及护理特有的操作,进行安全用药、协助治疗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满足患者心理需求以及在一个医疗团队中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执行对患者的评估/评价,向患者提供安全而有效的治疗和康复环境,向患者和家庭提供教育支持,执行与护理工作中伦理法律方面有关的活动。上述七大护理任务涵盖了临床护理工作的主要方面,能全面考查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1.4考试内容编排打破了学科界限,更加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改革后的考试内容改变了以往按学科进行分类的做法,采取了以系统为依据的知识编排体系。新的知识体系包含基础护理知识与技能、循环系统疾病的护理、消化系统疾病的护理、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护理等21个章节。以系统为依据编排知识体系打破了学科界限,促进了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

2护理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2.1优化课程设置,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

改革后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增加了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比重,而目前国内中高职护理院校由于学制短、对护理专业特色认识不足等原因,导致现有课程体系过分强调医学知识、护理专业知识,而人文社会学科知识比例普遍不足。为了解决课程设置中课程结构不平衡的问题,中高职护理院校应科学、合理地调整课程结构,精简压缩医学基础课程,增设人文课程,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护理专业课程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以适应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同时,教学过程中可采用案例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方法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正确的职业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断增强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和能力。

2.2引入案例教学,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改革后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a2、a3/a4型题占到约80%,全面考查了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而长期以来,国内中高职护理院校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等原因,教师教学以讲授为主,忽视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新形势下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变革,护理院校教师应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引入案例教学,以常见疾病为背景,以护理任务和护理工作为核心,设置多种与临床情境相关的问题如疾病的首要护理问题、相应的护理措施、健康教育等,采用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反馈总结等形式,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讲授完相关的知识点后,可结合典型的病历分析题帮助学生提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中,病历分析题所占比重达80%,中高职的学生普遍感到试题难度大,无从下手,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过于机械,缺乏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病历分析练习,可以促进学生记忆知识点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例如,教师讲完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后可运用下列病例分析题目帮助学生学会应用。题目:患者男,62岁。心绞痛2年。4小时前出现胸骨中段剧烈疼痛,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查体:心率增快,心尖部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心电图St段抬高。该患者的检查结果最可能出现:a.血糖减低B.白细胞减少C.血清心肌酶升高D.C反应蛋白降低e.红细胞沉降率正常分析:题干中讲到患者出现胸骨中段剧烈疼痛,舌下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初步考虑为急性心肌梗死。题干中又提到患者心电图St段抬高,进一步证实了患者为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除了出现心电图的典型改变(宽而深的Q波、St段抬高、t波倒置)以外,还可能出现心梗三项的异常,即心肌酶、肌钙蛋白、肌红蛋白升高,因此本题应选C。

2.3构建知识结构图,加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认知发现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有结构的,教师应注重将知识内容结构化。知识结构应反映基本概念、原则和原理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和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将疾病的基本知识提炼出来,同时利用结构图的形式指明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上述结构图清晰地列出急性胰腺炎的病因、腹痛的原因及特点、抽搐的原因,首选的检查方法,腹痛和腹胀的处理措施。同时上述结构图还指出了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2.4提升临床带教质量,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改革后的护士执业考试内容更加注重联系临床实际,所涉及的七大护理任务涵盖了临床护理工作的主要方面,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在学生实习期间,学院应根据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与教学医院、临床教师共同制订科学合理的带教计划和实习目标。教学计划不应仅局限于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而应通过小讲课、病案分析、护理查房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常见疾病的专业知识、护理技能,全面提升学生的护理操作、安全用药、协助治疗、有效沟通、心理护理等方面的能力。

2.5强化毕业前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2.5.1分阶段辅导,先基础后综合,逐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毕业前的强化教育应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分阶段进行。第一节阶段为基础知识串讲阶段,教师可以最新的考试大纲为依据,按照系统分类的方法对考试内容,特别是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同时结合经典习题帮助学生学会应用。教师讲授后,学生应及时练习,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第二阶段为总结归纳阶段:教师可在学生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通过病例分析题的形式把主要的知识点进行串联,以加强知识点之间的横向与纵向联系,帮助学生融会贯通。例如,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癫痫患者抽搐时首要的急救措施时,可帮学生总结归纳出不同情况下首要的急救措施,从而达到以点带面、融会贯通的效果。

题目:患者女,34岁。因癫痫发作突然跌倒。护士赶到时患者仰卧,意识不清,牙关紧闭,上肢抽搐。首要的急救措施是:a.人工呼吸B.保持呼吸道通畅C.胸外心脏按压D.氧气吸入e.应用简易呼吸机分析:癫痫患者发作时出现意识不清,牙关紧闭,上肢抽搐,容易出现窒息,因此护士应首先让患者平卧,松解衣领,头偏向一侧以保持呼吸道通畅,因此本题应选B。分析上述题目时,教师不应仅局限于帮助学生掌握癫痫患者急性发作出现抽搐时首要的急救措施,还要同时帮助学生系统总结归纳出不同情况下的首要急救措施。

2.5.2以临床情景导入,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毕业前返校复习时,已经接受了至少8个月以上的临床实习,对临床护理工作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可采用临床情景导入的形式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例如,教师在讲解体位时,可引导学生回忆神经外科实习情景:1例脑外伤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颅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术后回到病房,接诊护士协助患者取什么卧位(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为什么(防止麻醉反应引起呕吐、误吸)?第2天早上,患者病情稳定,护士摇高床头15,协助患者取头高脚低位,这样做的目的又是什么(促进颅内静脉回流,减轻脑水肿)?运用学生熟悉的情景导入教学内容,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促进理论和实践融合。教师有效运用上述情景导入卧位的相应内容,通过下面的试题可以更好地将知识融会贯通。

题目:(1~3题共用题干)患者男,38岁。因头部外伤急诊入院。浅昏迷。Ct提示颅内血肿,脑挫裂伤。在全麻下行颅内血肿清除术。1.患者术后返回病房,正确的体位是:a.侧卧位B.去枕仰卧位,头偏向一侧C.头高足低位D.头低足高位e.中凹卧位2.术后第2天,患者应采取的体位是:a.头高足低位B.半卧位C.头低足高位D.中凹卧位e.俯卧位3.术后第2天采取此卧位的目的是:a.促进排痰B.利于呼吸C.便于观察瞳孔D.促进引流e.预防脑水肿

2.5.3科学记忆,切实减轻学生的复习负担

改革后的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涉及10门课程、21个章节,考核内容众多,复习时间非常有限,教师可运用下列方法帮助学生科学记忆,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

(1)总结口诀,使枯燥知识趣味化。部分的中高职学生学习能力差,学习兴趣低下,教师可将枯燥的知识总结成琅琅上口的口诀,方便学生复习。如消化性溃疡的四大并发症及其表现可总结为下述口诀:溃疡病,经常见;四大恶魔常出现,出血与穿孔,梗阻与癌变;出血表现为黑便,穿孔出现腹膜炎,梗阻患者吐宿食,少数患者会癌变。胆道蛔虫症的主要表现、辅助检查和服药时间可总结为下列口诀:胆道蛔虫症,发作很吓人,钻顶样绞痛,好转如常人,B超检查是首选,治疗不用手术刀,驱虫、消炎和利胆,驱虫药,清晨服、睡前服用效果好。

(2)总结归纳,使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系统化的知识更有利于记忆,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可将出现在不同章节中的零散知识点总结归纳到一起,促进相关知识的正迁移,以方便学生记忆。例如,不同浓度乙醇的作用:20%~30%乙醇用于急性肺水肿湿化给氧;30%乙醇用于湿润、松解头发缠结;25%~35%乙醇用于高热时的乙醇擦浴;50%乙醇用于预防压疮时的皮肤按摩;75%乙醇用于皮内注射和预防接种消毒;95%乙醇用于燃烧法消毒和静脉炎的湿热敷等。又如不同疾病的给氧流量:0.5~1L/min用于小儿肺炎鼻导管给氧,1~2L/min用于CopD、肺心病、Ⅱ型呼吸衰竭给氧;2~4L/min用于右心衰竭给氧;4~5L/min用于有机磷农药中毒给氧;6~8L/min用于急性肺水肿给氧,8~10L/min用于Co中毒给氧。

(3)联系实际,使书本知识生活化。很多的书本知识在生活中可以找到原形,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书本知识。如病室内温度、湿度过高或过低的表现,考生如能联系生活实际不难理解。温度过高好比炎热的夏天、艳阳高照,人走在大街上感觉非常热,食欲下降(不想吃饭),全身无力;温度过低好比寒冷的冬天,人穿着单薄行走在大街上,这时候人会寒战、肌肉紧张。湿度过高好比炎热的夏天突然下了一场暴雨,暴雨过后天气放晴,这个时候,人走在街上就会感觉非常闷热;湿度过低好比寒冷的冬天,晚上开了一夜的空调,第2天早上起来人会感觉口干舌燥、咽痛。

(4)仔细分析,使表象知识规律化。很多知识表面看去不容易记住,实际上仔细总结就会找出其中的规律,如血压的分级,仔细总结就会发现高血压的分级遵循一定的规律,即血压每升高一级,收缩压增加20mmHg(1mmHg=0.133kpa),舒张压增加10mmHg,考生只要记住i级高血压值,Ⅱ级、Ⅲ级血压值很容易推导出来。除此之外,教师在辅导过程中还可以利用理解式记忆、直观式记忆、谐音记忆、对比式记忆等方法切实减轻学生的复习负担,提高辅导效果。

护理基础知识总结篇9

【关键词】临床实习;分散知识点教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459-01

国内外关于临床护理教学方法的研究很多,比如典型的pBL(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教学模式[1,2],然而,不同时期,教育对象明显不同,需要带教老师因材施教。分散知识点教学是把教学内容有重点地归纳总结成若干便于掌握的知识点,工作中渗透给学生,最后再进行反馈、系统讲解的教学方法。本研究中的护生均是90后的中专护生,他们总体特点:年龄小、思维活跃、接受信息快、竞争意识强,但独立性差、心理承受能力弱、做事缺乏主动等[3]。而神经外科,专业性强,危重患者多,患者病情变化快,基础护理多,因此对实习护生的要求也更加严格,不但要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4]。笔者根据2年来对中专护生的带教经验总结,发现分散知识点教学对于护生快速掌握神经外科常见病的护理要点帮助很大。

1一般资料

2010年至2012年,我科共接收来自多所卫校的中专护生86名,进行为期8个月的临床实习,其中女生81人,男生4人,年龄17~20(18.76±0.72)岁。其中2010~2011年度实习护生48名设为对照组,其中1人因中断实习,不列为研究对象;2011~2012年度实习护生38名设为实验组。两组护生均为北京市中考统一招生,学制、年龄、教育背景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

根据护理部要求,每位实习护生在我科进行为期2-4周的临床实习,对照组护生的带教为传统形式,实验组实施分散知识点教学。年度实习结束,对实习护生的出科考试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果。

2.1制定临床教学计划

根据护理部2-4周的实习安排,制定4周的教学计划,把神经外科常见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护理常规、用药护理及专科护理操作等组条进行归纳总结,提炼出要点作为知识点作为带教和理论考核的重点,出科的操作考试以护理部每月的考试安排为主,首先给予护生示范,护生反复练习后进行出科考试。根据护生实习时间的长短,结合护生实纲,有重点地进行带教指导。

2.2实施带教计划

2.2.1对照组护生的带教采用传统形式,根据科室工作情况排班,由当天上班的高年资护士(工作5年以上的护师或主管护师)带教。新护生入科后第1周,进行医院环境、基础护理的带教,此后基础护理和常用护理操作贯穿实习始末,对护生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纠正,第2周和第4周分别一次讲课,由科室指定的带教老师授课,每次时间2小时,授课内容为教学计划的内容。出科当周组织实习护生座谈,对护生的建议和意见给予重视并完善教学计划,完成出科的理论和操作考核。

2.2.2实验组护生由长期责任班的高级责任护士或科室指定的带教老师专人带教,每天抽出10~20min针对某种疾病的护理要点进行授课,每周4次,次日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巩固、复习,就个案进行总结、反馈。第2周和第4周分别安排一次讲课,时间为1小时,主要是对2周内所学知识点简单回顾及整体护理的学习,出科当周组织实习护生座谈,对护生的建议和意见给予重视并及时修整教学计划,完成出科的理论和操作考核。

2.3效果评价

该年度实习结束,对所有护生的理论及操作考试成绩进行汇总,并与护理部沟通,了解护生在护理部的考核成绩。同时就带教方法、内容,带教老师工作态度、是否进行操作示范及及时解答工作中护生提出的问题等进行满意度调查,实验组护生出科考试成绩及护理部考核结果都较对照组更理想,满意度调查结果实验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护生出科考试中:人文素质占20%、理论成绩占40%、操作考试成绩占40%,总分100分,出科成绩比较(见表1)满意度调查结果取百分比(见表2)。

2.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描述。

3效果

表1两组护生毕业实习出科考试成绩比较

表2两组护生满意度调查表

4讨论

4.1分散知识点教学法实施2年的时间,实习护生对实习活动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在神经外科实习结束后,总体反应实习效果好,对专科疾病护理的重点内容均能较好掌握,每2周的小讲课中给予系统归纳,对于护生进行系统的整体护理学习更具指导性。

4.2分散知识点教学法实施以来,我们也发现了此教学方法的一些不足。比如在提高中专护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尚不尽理想,可能与中专护生年龄小、知识层次低、习惯于被动接受等原因有关[5],在下一步的临床教学中,将进一步探索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蓉,孟秀,张瑞丽,等.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在我国护理教育中的应用现状[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1997,32(6):347.

[2]张茹英,马志华,万宝珍.以问题为基础学习在护理秩序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杂志,2004,10(20):65-66.

[3]施秀娟,詹苗苗.针对现代护生特点进行护理带教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6,2(6):770-771.

护理基础知识总结篇10

《护理学基础》渗透职业防护优秀率护士是一个特殊的职业,在医院这样的工作环境,经常会暴露在各种职业危害之中。护士工作的安全问题,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调查显示,护理人员每年针刺伤发生率为80%,美国医护人员中每年至少发生100万次意外针刺伤,导致20余种血源性疾病的传播,每年因血源性传播疾病造成医护人员死亡的人数达数百人。所以在中职护理专业课程学习中,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渗透职业防护教育非常有必要,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护理专业理论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护理能力。本文针对渗透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校10级护理专业5班和4班的学生,均为女生,年龄为16~18岁,均为参与中考,被本校3年制中职护理专业录取。其中5班50人作为观察组,4班50人作为对照组,两组护理专业的学生性别、年龄、人数、其他文化课成绩没有较大的差异性。

1.2教学方法

观察组和对照组学生的职业防护理论课学习时间和学时相同,理论课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辅助教学,教师采用讲授、讨论的方式进行。

职业防护实践课程对照组学时为2个学时,观察组的学时为10个学时,根据《护理学基础》课程的安排,在理论课学习之后安排职业防护实践学时。职业防护实践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讲授、模拟训练、规范操作训练等。

1.3教学效果评价

1.3.1成绩优秀率

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专业学生的理论成绩和职业防护操作考核成绩:理论成绩为职业防护相关理论知识的考核,实行百分制,满分为100分;职业防护操作考核为医疗机械处理、手术机械的传递、药物配制、伤口处理,这四项为重点考核的内容,每一项25分,总分为100分。成绩在90分以上的为优秀,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学生的成绩优秀率进行对比分析。此外,学生实习8个月(2012.07~2013.03)后回校,对其针刺伤情况进行调查。

1.3.2满意度

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观察组学生进行调查,了解学生对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渗透教育的满意度,满意度分为三个标准: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2.1成绩优秀率

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学生的职业防护理论知识和操作考核中,学生的成绩优秀率见下表:

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专业的学生,在理论课知识考核成绩和职业防护实践操作考核成绩的比较中,成绩优秀率有显著的差异,p

2.2学生实习结束后的针刺伤调查数据

2.3满意度

观察组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采用的是渗透职业防护教育,为此针对观察组学生调查,渗透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满足度,具体结果见下表:

从本调查的数据显示,护理专业的学生渗透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非常满意。

3讨论

3.1职业防护教育的重要性

护理专业的学生是临床护士的储备军,是明天的白衣天使。他们的护理专业意识、护理专业行为、护理专业习惯等,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并且会随着其护理专业知识的不断增加而得到巩固,并影响着其今后的职业生涯。所以在校期间,让学生形成一个良好的专业行为习惯,是护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卫生学校的学习,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在卫生学校的学习,《护理学基础》是第一门学习的护理专业课程,在《护理学基础》这门学科中,涉及到的知识包括了临床护理各个方面的知识,也和护理专业学生的临床护理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护理学基础》的学习,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防护意识,在《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开始教学时,教师就会将职业防护渗透到其中,让学生认识临床护理的危险因素以及防护措施。

本文针对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这门课程教学中的渗透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从本次研究中的数据中得出,渗透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较高,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理专业学生的理论知识成绩考核优秀率以及职业防护实践操作考核成绩的优秀率均有显著的差异,p

3.2渗透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应用效果分析

从当前卫生学校的《护理学基础》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当前《护理学基础》的教学形式相对的单一,本次研究中,将职业防护渗透到《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分阶段的对学生的职业防护知识进行渗透教育,让学生深刻的体会临床护理中的最容易暴露的危险因素,以及临床危险性工作中危险因素的防护措施,在完成《护理学基础》学习之后,保证学生可以全面的掌握和认识职业防护的知识和措施,将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护理意识加强。

从本次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渗透应用,满意度调查中可以得出,实验组的满意度非常高达到了94.0%,也就是说学生对渗透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接受程度非常高,非常认可这种教学。通过渗透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在职业防护理论知识考核中成绩在90分以上的实验组学生有32人,占总人数的64.0%,对照组的职业防护理论知识考核中,成绩在92分以上的有20人,占总人数的40.0%,理论知识的学习成绩优秀率有显著的差异,p=0.0163,p

3.3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渗透的方法

卫生学校的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护理专业知识,还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护理专业技能。护理专业的知识学习,关键在于实践,实践可以和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加强护理专业学生的护理知识记忆,通过模拟训练活动,对护理专业案例进行分析以及规范操训练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护理专业的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自身的职业防护技能。本次研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护理专业的学生实践操作考核中成绩在90分以上的所占的比例为54.0%,26.0%,p

从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得出,渗透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非常的明显,所以在今后的《护理学基础》教学中,需要加强职业防护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的渗透。为了更好的实现职业防护教育,首先需要加强对《护理学基础》教师的职业防护培训,增强教师的职业防护意识,是提高职业防护教育质量的一种途径。还可以通过临床见习的途径,增加学生的见习机会,让护理专业的学生亲身体会护士的工作,真正的实现职业防护知识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提高卫生学校的教学质量,需要将卫生学校的教学设备完善,引进一些先进的、安全的医疗器材,为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和实践提供教学工具,通过针对护理中遇到的案例进行分析教学,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增强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在以后从事护理工作以后,对自己的护理行为、护理意识、护理习惯等进行约束,通过利用法律知识对自身的权益进行维护。

通过本次研究证明,将职业防护渗透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成果,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职业防护教育,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防护意识。

参考文献:

[1]王静芬,黄秋杏.护理学基础[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11.60.

[2]郑凤莉.浅谈在护理学基础教学中渗透职业防护教育[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08):879-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