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反思十篇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反思十篇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0:53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反思篇1

【关键词】幼儿;健康心理;全面发展

前言

幼儿心理健康对人的一生发展影响很大,一个人健全的心理要从小培养。精神分析学派十分强调早期经验对个体一生发展的重要性,如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都对这一问题作过深入研究。幼儿期是儿童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主要表现为幼儿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个性特征逐步形成,各种社会性需要及行为迅速发展。幼儿期儿童个性和社会性的正常发展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基础和保证。同时,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也能促进儿童健康个性的形成及社会交往的正常发展。因此,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1幼儿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mentalhealth)的描述缺乏统一的标准。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1946年)最早提出心理健康的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概念的套用与“最佳状态”的难以把握使得该定义含糊不清。许多学者不满于此,尝试从其他方面来界定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社会学家波姆(w,w,Boehm)主张从社会行为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认为,心理健康就是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能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本身带来快乐。日本学者松田岩男主张从环境适应角度来界定心理健康。他指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又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从教育心理学上讲,心理健康就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协调的和谐状态。其主要特征为智力正常、情绪稳定与愉快、行为协调统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适应能力。而“幼儿的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其合理的需要与愿望得到满足之后,情绪与社会化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为:幼儿对自己感到满意,情绪活泼愉快,能适应周围环境,人际关系友好与谐,个人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的施展与发挥。幼儿期的心理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孩子性格特征的优劣,直接影响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与对待未来的态度。

2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概述

2.1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内容.虽然目前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没有提出统一的标准,但国内外有关资料把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2.1.1智力正常.正常的智力是从事一切活动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智力低下的人不能产生正常的情感反应和认知活动。

2.1.2情绪健康.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是情绪健康的重要标志。与成人相比,幼儿的情绪不太稳定,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常常时而哭、时而笑,这并非情绪不健康。但如果幼儿每天的消极情绪太多,如过多地发脾气,经常哭闹或精神萎靡,不爱说笑,行为被动,则应被视为情绪不健康。

2.1.3意志健康.健康的意志一般表现为行为有明确的目的性、持久的坚持性、明智的果断性、较强的自制力等。对于幼儿来讲,如果本应由他自己做的事或完成的任务,却总让父母代做或帮助;遇到一点点困难,如扣不上扣子、系不上鞋带,就哭鼻子;当产生某种需要时,如想要某件玩具或想吃某种食物时,就急不可待,稍有怠慢就大发脾气;做事完全凭兴趣或受外界刺激支配,漫无目的,等等,则表明其意志不健康。

2.1.4思想和行为协调一致.心理健康的人的思想和行为是协调一致的,做事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幼儿具有注意不稳定、做事的坚持性差等年龄特点,这是正常表现。但如果与同龄儿童相比,某名幼儿过分地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和做事有头无尾等问题行为,则应及时予以矫正。

2.1.5人际关系的适应.就幼儿的年龄特点而言,他们是活泼好动的,喜欢与同伴嬉戏,不愿独处,即使是性格内向的幼儿亦然。如果发现幼儿不喜欢与同伴交往,讲话甚少,胆小羞怯,或过分胆大妄为,攻击性强,这是人际关系适应不良的表现,应引起成人的高度重视。

2.1.6反应适度.人对刺激的反应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人反应敏捷,有的人反应迟缓,这种差异在一定限度内是正常的。如果幼儿表现为对刺激反应的异常兴奋或异常冷漠,则是心理失常的表现。

这些都是描述性的、不可进行量化的评定标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发展标准、临床标准以及社会标准等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作出判断。

2.2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独特性.幼儿心理健康标准又具有其独特性,主要表现为:

2.2.1适度性.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强调与心理特点和年龄相符合不同,幼儿心理健康标准的最大特点便是强调反应的适度性。显然幼儿在情绪、意志、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发展不足,但如果与同龄儿童相比,幼儿在行为上反应过度或有过分表现,则应引起父母和教师的足够重视。根据反应适度标准,心理不健康主要与反应不适度有关。幼儿的不适度反应总体上看更多的是反应过度的问题。

2.2.2发展性.幼儿期是儿童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心理健康标准也表现出这一特点。分析幼儿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可以看出,不管是从智力、情绪、意志、思想和行为的协调性还是人际关系的适应性来看,青少年都要求达到很高的水平,而幼儿则只要求情绪健康、意志健康以及人际关系适应,更注重发展本身。另外,发展性的特点也表现为幼儿的部分心理和行为问题(如幼儿的不良习惯和社会行为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3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3.1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人类在朝代过程中,解剖和生理上在不断发展,特别是脑和神经系统高级部位的结构和机能达到高度发达的水平,具有其它一切生物所没有的特征。人类共有的遗传素质是使儿童有可能形成人类心理的前提条件。由于遗传切缺陷造成脑发育不全的儿童,其智力障碍往往难以克服。由此可见中,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它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自然的物质前提和可能性。

3.2家庭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对于学前儿童,家庭所给予的影响是更多的,更大的。家庭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庭观念、家庭活动内容与方式、将直接影响到幼儿心理健康。家庭教育具有率先性、随意性与随机性、亲情性、持久性、丰富性等特点,若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幼儿产生积极影响。

3.3托幼机构的环境和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托幼机构是儿童成长的第二环境,托幼机构是儿童最早加入的集体教育机构,托幼机构对学习学前儿童的社会适应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学前儿童对教师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如果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不密切、不融洽、不协调,往往会导致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3.4幼儿心理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幼儿心理的内部因素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根本原因。由于受幼儿理解、认识等方面能力的限制,幼儿时期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要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生活习惯。形成一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心理定势或反射,包括个性心理品质、情绪情感。

4幼儿健康心理全面发展的对策分析

4.1创设良好心理环境.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对幼儿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就是教师创造的心理氛围。幼儿对教师的关注十分敏感,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个眼神都会对幼儿产生暗示作用。要使幼儿拥有健康的心理,教师就必须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教师要淡化权威意识,对幼儿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并以正面激励为主,尽可能避免消级的、带有谴责性的评价,以免对幼儿造成压力,使幼儿产生不良情绪,导致不良心理。在日常活动中,幼儿往往表现为顽皮、淘气、任性、不遵守集体规则等,有的幼儿由此被视为“多动症幼儿”“特殊儿童”。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成人要通过“移情”理解儿童,即站在儿童的角度,将心比心地看待其思维和行为。教师要始终以宽容之心来看待幼儿的各种心理行为,使幼儿敢想、敢说、敢探索、敢创造。

4.2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日常活动中.幼儿日常生活中蕴含着广泛的心理教育资源。我们要科学、合理、多渠道、多形式安排和组织日常活动;要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已有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用适当的方式给予帮助和指导,使日常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情境都成为教育契机,使幼儿在园的每一天都过得快乐、有益,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使他们在生活中不断感知、探究、认识世界,丰富经验,在解决问题中获得能力的培养和生存的本领。在生活管理中,教师可以围绕主题内容有机结合集体教育活动、环境与活动区活动、户外活动、生活活动、家园与社区等活动。这些多途径、多形式的活动互为补充,能使幼儿在情境化、生活化、游戏化、多元化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探索发现、同伴合作,与环境互动中培养自主自理能力、团结协作精神,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4.3重视教师的榜样示范.在幼儿的心目中,教师的言行就是道德尺度、行为标准。幼儿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模仿能力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不能只在口头上提出一些要求,还要在行动上成为幼儿的楷模,给幼儿以很好示范。教师通过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的形象,让他们进行模仿,从无意到有意,从被动到自觉地去学习教师的榜样行为,逐渐养成与榜样一致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同时,教师要注意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极力避免不经意中使幼儿稚嫩的心灵受到创伤。

4.4给幼儿以关爱.热爱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基础,相信孩子是教师应有的信念,了解孩子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尊重孩子是教师必须遵循的教育原则。成人和孩子的关系,首先是爱的关系。只有透过爱,教育幼儿才有可能。幼儿是先感受到成人对自己的关爱,进而才能发展到关爱他人。而教师对幼儿的关爱是教育中最珍贵的营养。教师以真诚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接受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将自己爱的情感传递给幼儿,与幼儿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幼儿就会逐渐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他们就会热爱教师、信任教师,与教师心心相印,相融无间。幼儿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发现孩子的所思所想,步人他们的内心世界,与孩子为伴,引领他们实现一个又一个梦想。

4.5提高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心理健康及教育水平.作为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幼儿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同时。应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要全面认识幼儿素质教育的结构。明确幼儿素质教育提高的核心和根本是心理素质的提高,而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就要普及和推进幼儿心理健康工作,在许多方面需要家长的长期配合和支持,因而对家长宣传心理方面知识就变得很有必要了。再者幼儿和父母呆的时间长。只有父母懂得心理健康知识,才能注意自己的言行,进而给小孩心理施以健康的影响。教师应采用一些常见的心理干预技术。矫正和治疗幼儿的心理障碍和不良行为,提高幼JL,L,理健康水平。如行为疗法中的代币制疗法、自我坚定训练、强化法、厌恶疗法等非常适合幼儿的年龄和身心特点。

5结束语

幼儿心理健康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基础,日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小事.而是关乎我们民族未来的大事。在这个方面,我们都要拿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气魄和胸怀来投入其中,让我们所有的孩子都沐浴着全社会呵护关爱的阳光下健康而快乐的成长。将来成为身心俱健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虽是一个任重道远的工作,但只要教师从实实在在的小事做起,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人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为幼儿的健康成长铺就绿色通道,就能促使每位幼儿都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李灵,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7(8)

[2]黄波,浅谈一年级的写字教学[J],小学时代(教师),2010(9)

[3]文本英,捉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J],小学时代(教师),2010(3)

[4]吴晓丹,幼儿心理健康及其维护[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4)

[5]谢昌林,初中数学"环节教学法[J],科学咨询,2010(8)

[6]邹伟,引领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J],科学咨询,2010(8)

[7]赵世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内涵与实践策略[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10(9)

[8]管婧,浅谈培养幼儿的心理健康[J],青年文学家2009(10)

[9]张云蕾,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问题的研究——以吉林省地区部分幼儿园调查为个案[J],中央民族大学,2009(12)

[10]张洁,浅谈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J],基础教育研究,2010(11)

[11]吴菊华,对幼儿科学启蒙教育的尝试[J],基础教育研究,2011(3)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反思篇2

p键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探讨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指南》中里面这样说到:幼儿园的教育是孩子们接受教育的启蒙性阶段,所以要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关注幼儿的健康发展,针对幼儿的心理状况提出指导性的对策,给孩子们一个美好的童年。幼儿园孩子的年龄处于3至6岁,在这个阶段,由于孩子们刚刚接触到老师和小朋友,心理的塑造性比较强,自我控制能力比较差,比较依赖父母,情绪往往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在这个心理教育的关键性阶段,如果不对孩子们进行良好的教育和指导,会直接影响到孩子人格的塑造和个性的发展。在本篇文章中,我将通过分析我国现阶段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针对这些现状提出指导性的策略,希望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借鉴。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缺乏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体系

在我国现阶段的幼儿教育中,由于大部分的幼儿园并没有给幼儿设置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只是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给幼儿进行零散的教育,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更缺乏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以致于某些幼儿出现心理问题时,教师无法给予正确的指导。所以完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体系很有必要。

(二)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引路人,同时也是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指导者。而当前的幼儿园普遍缺乏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无法给幼儿们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另外,由于幼儿教师之间存在着教学和评职称等方面的竞争,教师的心理压力也比较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提升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和专业能力势在必行。

(三)家长的忽视和幼儿的不配合

由于现在大部分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辈们在生活中往往不注重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经常满足孩子们的所有要求,溺爱孩子,从而使孩子们养成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脾气大、爱哭、不尊重老师等;另外,即使家长们偶尔对幼儿进行思想教育,孩子们也不配合家长,往往造成不良的后果。

二、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分析

(一)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要改善现阶段我国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状况,需要国家和学校的不断努力,建设一个完整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首先,国家和社会要支持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加大对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室的投资力度,为幼儿园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提供先进的教学设备,从而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提供便利;其次,幼儿园要完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体制,从课堂的建设到教师的教学再到教学的评估等,从而形成一套先进的完整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从而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另外,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进行中,教师要分析幼儿的心理特点,从教学前的准备,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活动,教学结束之后的反思等方面入手,关注幼儿的接受能力和适应状况,从而促进幼儿教师的高效教学。

(二)对幼师进行专业的培训

在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中,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首先幼儿园要与培养专业“幼儿心理教育”的师范院校进行联系,为幼儿园引进一批具有专业素质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其次,幼儿园要经常给教师组织一些专题性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系列讲座,从而给教师进行“充电”,不断提升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另外,教师要真正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定期给幼儿组织一些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从而提升幼儿的参与能力,完善幼儿的人格。

(三)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幼儿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所以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很有必要。首先,幼儿家长要在实际的教育中给幼儿树立模范作用,指导幼儿在家庭中养成按时吃饭、礼貌待人、热爱学习、帮助长辈的良好行为习惯,并定期给幼儿讲述一些心理启发教育性的故事,比如“孔融让梨,少年和果子狸”等故事,教导幼儿要尊敬老人,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幼儿园定期要给家长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使教师和家长保持高度的联系,从而使家长及时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状况,并针对具体的状况采取合适的教育模式,从而为幼儿心理健康发展铺平道路。

(四)关注幼儿心理差异

在实际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由于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特别的个体,他们对这个世界有自己的认知方式和理解能力,再加上每个幼儿的家庭环境,生活状况等各有差异,所以每个幼儿呈现出来的心理发展特点也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要针对幼儿们的这种个性差异,分别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建议,实施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从而促进幼儿平等健康发展。

首先,在每个学期的开学之前,教师把每个幼儿带到园内的心理健康测试实验室给幼儿进行一次全面的心理健康测试,并给每个幼儿建立一个心理健康的档案,在不同的时段给幼儿进行测验,从而针对不同时期的心理健康特点分别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模式,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其次,在实际的幼儿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中,教师给幼儿组织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活动,比如“找一找,比一比,猜一猜”等,认真观察每个幼儿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反映和行动,从而对幼儿的心理健康进行一个大概的了解,并针对幼儿的活动能力及时与幼儿的家长进行沟通,采取鼓励或者动力教学法,不断改善“问题幼儿”的行动和思想模式,促进幼儿的快乐成长。

在现阶段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幼儿心理发展的差异性,针对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提出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学模式,从而使每个幼儿在快乐的、轻松的、和谐的环境中进行高效的学习,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芳,袁爱玲.课程视野下广州市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反思篇3

【关键词】幼儿;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幼儿园健康教育是幼儿园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幼儿园和多方学习途径及实施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深刻领悟到环境在幼儿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幼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也应把握时机。健康既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结果,也是幼儿身心充分发展的前提,健康是幼儿的幸福之源。离开健康,幼儿就不可能尽情游戏,也不能专心学习,甚至无法正常生活。幼儿时代的健康不仅能够提供幼儿期的生命质量,而且为一生的健康赢得了时间。因此我认为健康要充分考虑对到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别差异,无论是进行幼儿健康教育还是试图改善幼儿的周围环境,都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否则不仅不能促进健康,而且可能有损健康。

一、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1.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良好的心理环境潜移默化的塑造着幼儿的性格、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激发着幼儿的亲社会情感和社会适应力。因此从幼儿园内部环境的创设来讲: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例如:我们班叶乐小朋友,由于性格内向,不敢和其他小朋友交往,甚至经常会有小朋友欺他,遇到什么事情他也不敢告诉老师,对于叶乐小朋友的性格,我作为老师,就主动地接近他,经常和他谈心,以伙伴般的身份和他一起玩,并且经常帮助他解决一些生活、学习中的难题,还经常在其他小朋友面前表扬他、关心他、鼓励他,还经常带他和其他小朋友玩,慢慢的他就变得喜欢和老师接触了,比起以前,他进步了,主动的和老师交往了,遇到什么事情他也主动的告诉老师,师生关系融洽,就能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相反,以一位人民教师的身份处处管教幼儿,如:上课的时候:“不要讲话”,“不要乱动”、“不能随便乱跑”等一些不尊重幼儿的语气,使幼儿的行为活动受到限制,幼儿敢不听话,就遭到老师的训斥,这样孩子的天性受到压抑,使之性格变得胆怯、内向,不爱参加集体活动,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与人交往产生困难。这样,严重的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健康。

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良好的同伴关系,在于教师如何引导。现在的独生子女,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什么都是“我的”,“我要”很霸道,不懂得互相谦让。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教育内容,引导幼儿互相谦让。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幼儿当中,进行接触与交流,引导幼儿要与同伴和睦相处,在同伴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氛围。

2.创设丰富开放的物质环境

创设丰富、开放的物质环境也是幼儿有效地进行同伴交往、主动学习能力培养的非常重要的条件。我们要创造性地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具有层次的、可供幼儿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进行选择的材料和环境。一是区域活动中的环境创设。区域活动是幼儿自选的,带有小组活动性质的活动形式。在区域活动中,我们会发现幼儿的交往能力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因此,我们在班级中开设了内容丰富的区域活动,并同幼儿一道投放适当的活动材料供活动时使用、探究和创造。

二、严格班级管理,抓紧养成教育

首先,从思想、行动上认真落实“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明天”的方针,在班级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中努力做到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工作上坚持不怕苦,不怕累,不怕难,不惜力,乐业,敬业,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其次,要树立爱心、细心、耐心的原则,在学习上,生活上关心爱护幼儿,把他们的闪光点放大,尽量不在大家面前指责他们的缺点或错误,特别是缺点突出的孩子更不能强化,做到不用放大镜去看他们的缺点和弱点,相反是要用放大镜去找他们的点滴进步和微小变化,在班级中为他们树立自信。适度的表扬也是班主任工作最常用的手段。再次,在游戏活动时,认真观察孩子,了解孩子,同孩子们打成一片,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做孩子们敬爱的良师益友。

三、创建文明、自信、多彩的健康课堂

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对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首先,教师从幼儿早晨入园的那一刻起就应为他们营造一种温暖、关爱、民主的心理气氛,使幼儿充分感到被重视和接纳。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反思篇4

关键词:心理健康幼儿心理特征师幼互动

中图分类号:B84文献标识码:a

如今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多数在身体健康和学习成绩方面,对孩子的人格培养和心理健康往往有些疏忽。经相关专家研究表明,3-6岁幼儿心理健康与否,将会对他们的自我意识、情绪情感、个性发展及社会适应能力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也就是说,一个人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质和他在幼儿时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人格素质有很大关系。

判断心理素质是否健康主要有两个指标[1]:一是适应性指标。“适应”从心理学角度是指有效地应对或顺应自然和社会环境。人的适应行为包括多方面的因素:智力、情感、动机、社会性、道德、运动等。适应指标即对适应行为水平的一种衡量,不适应社会的现象都属于不健康。比如儿童的任性、孤僻、焦虑、社交困难等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二是发展性指标。幼儿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多数问题属于尚未发展或尚未能得到发展的问题。幼儿有发展了,有进步了,就不成问题了。所以发展性指标是根本性指标。我们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也就要把重点放在心理素质的发展上。幼儿园作为把儿童从家庭引向更广阔社会的第一个过渡机构,其担任教育任务的幼师在幼儿的认知与学习、社会性与情感等心理素质的发展上均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一、幼儿常见的心理特征的表现

1.焦虑。具体表现为哭闹、自卑、敏感、厌食等。一些适应能力稍差的幼儿从入园的那天起,往往会表现得格外焦虑,这是幼儿和家人突然分离而产生的不安全感。一般情况下,这种焦虑随着幼儿对入学生活的逐步适应会慢慢减弱,但是适应能力较差的孩子会持续较长时间,有的甚至会影响到未来的成长过程。这类儿童一方面对陌生环境的反应是极其敏感的,由于初次跟父母、亲人分开,担心害怕父母从此消失在自己的生活中,从而导致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另一方面会对尚未发生的事情产生警惕性、预防性关注,时常伴有无理由的烦恼,对日常生活中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显得过分在意、焦燥、爱钻牛角尖。

2.好动。主要表现为活动过多、注意力分散、自我控制能力差、遇事易冲动、情绪波动大等几个方面。一般来说,好动是一种不好的行为习惯,好动的幼儿相对别的孩子而言缺乏自我约束力。幼儿好动与多动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多动症患儿无一兴趣爱好,行动常呈冲动式、杂乱,有始无终,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具有注意力缺损症状。而好动的孩子行动常具有一定目的,并有计划及安排,做他所喜欢的事能专心致志地去做,并讨厌别人的干涉和影响,有时表现的不安宁状态主要是因为他对某些事物缺乏兴趣。好动的孩子为了吸引他人的注意力,总是不能安静下来,或随意跑动、爬上爬下,或高声叫喊、引逗旁人。学习时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注意力难以集中,不能专心听讲,有时左顾右盼、东张西望,有时却心不在焉、走思发呆。缺乏自控能力,没有耐心,任性浮躁。当接触与自己思维排斥的事物时,容易引起较大的情绪波动,迁怒于周围的人或事物,可能做出一些危险举动、破坏行为,甚至攻击他人。

3.不良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保证。幼儿的人际关系范围主要是他们与父母、亲人、教师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从这些人际交往中可以一定程度反映出幼儿的心理健康状态。不良人际关系的主要表现为,有些幼儿会不自觉的与别的幼儿相互攀比、猜忌、排斥、攻击,这样的孩子往往比较任性、霸道、粗暴;而有的幼儿却相反,比较孤独、喜欢独处、不合群,害怕与别的小朋友接触,往往显得软弱怯懦,易被其他幼儿欺负,这种人际关系也是不好的。其实孩子都是很单纯的,但在成长过程中接触到不同的人和事,以及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外界影响,幼儿会潜移默化地产生思维和行为上的变化。构成幼儿不良人际关系的因素是很多的,也是很复杂的:有的由于在家里受到特别的宠爱,家庭成员对其百依百顺。有的家长怕孩子在外面吃亏,让孩子主动攻击他人。有的幼儿有较强的交往愿望,但由于缺乏正确的交往技能,在交往过程中常发生冲突。这样环境成长下的幼儿易形成任性、霸道、粗暴的性格;而有的是由于缺乏自信心,没有交往经验。有的是由于发展缓慢、口齿不清,而受同伴的歧视。有的是由于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在这样环境影响下幼儿难以融入群体,产生交往障碍。此外,教师平时对幼儿的态度、评价等也是影响幼儿人际关系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二、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如何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师幼互动是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正如儿童心理治疗师HaimG.Ginott把自己曾身为教师时的感触描述为:“我发觉我是教学成败的决定因素。我可以用个人的方法去营造学习的环境,也能用每天的心情去决定学习的气氛。身为老师,我掌握无比的权力,使学生过得悲惨或快乐。我可以作为折磨人的工具或激发灵感的媒介。我能侮辱人或使人开心,也能伤人或救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的反应决定了危机是扩大或缩小,是教化或兽化学生[2]。”幼儿就像是未干的水泥,幼师的一言一行对他们都会有所影响,为了建构一个以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的幼儿生活环境,幼师要从自身情绪管理和沟通方式两方面双管齐下,促进师幼的良性互动。师幼互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幼儿的各种反应,随时肯定、表扬他们的积极性和良好表现,激励他们的主动精神。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发生的实际问题为素材,及时组织他们思考、讨论,然后对他们进行讲解、分析,或者对正在发生的实际问题进行更具体、更直接的指导,让幼儿获得积极的心理暗示,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2.游戏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游戏可以归入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活动中,它不仅使幼儿的各种感知觉得到充分训练,还发展了幼儿对事物的理解、想象与记忆的能力。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

增效的作用。游戏让幼儿养成合群性、独立性的良好习惯。通过角色游戏,幼儿在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中,学会了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通过游戏,发展了幼儿的智能,调整了幼儿的消极情绪,锻炼了幼儿的意志品质、培养了幼儿的交际能力,促进了幼儿良好性格的形成。当然,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

3.体育活动中促进合群性发展。

体育活动促进幼儿大脑的发育,更是促进合群行为发展的有效方法。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幼儿会出现心理机能发展受阻的问题。这样的幼儿往往手脚笨拙、乱奔跑、易摔跤,出现感觉统合失调。如果在体育活动中有意识地加强他们的统合专项训练,就可以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合作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从而使他们的心理品质和道德品质同步提高,相互促进。

三、在家庭教育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也是检验幼儿教育成效的舞台。正是由于家庭的重要地位,可以说家庭不仅是一些幼儿产生心理问题的来源,也是实施教育措施、矫正幼儿心理问题、保障其健康成长的主要场所。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使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家长在培养孩子某一方面的能力时,要依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设置合理的期望值。

其次要当好幼儿的心理医生,帮助幼儿形成健康心理。一方面,家长要与孩子建立亲密的“伙伴”关系,家长要以极大的爱心去关注孩子,陪他们做游戏,和他们一起玩。并做他们的忠实“倾听者”,耐心的倾听他们的心声,满足他们的情感需要。另一方面,要特别注意矫正他们的某些心理障碍,创造条件让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在真实体验中感受挫折,积极指导他们矫正自身的缺点。

最后创建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营造良好成长环境。在爱心浓郁、人际和谐、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具有幸福感、安全感、归属感与自豪感,容易养成自信、开朗、积极的心态和开拓、灵活的思维习惯。因此在家庭活动中,家长与孩子要增进了解,并互相影响,从而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同时,家庭成员在于幼儿沟通交流过程中,应注意尊重与爱护幼儿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好奇心。

四、结束语

幼儿期是幼儿身心都发展较快的时期,而且这个时期可塑性非常的强,幼儿园的幼师和幼儿家长应共同依据幼儿心理的特点和规律,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给予高度的关注,用科学而理智的爱让他们迎接美好的明天。

【注释】:

[1]林崇德.教育为的是学生的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海穆・基诺特著,许丽玉,许丽美译.师生沟通技巧[m].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

【参考文献】:

[1]王振宇.新编幼儿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顾荣芳等.幼儿对心理健康相关概念的认识[J].学期教育研究,2008.

[3]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反思篇5

目前,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他们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关心幼儿。然而,随着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改革也不断深入,对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观念、角色定位、专业文化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与之相对应的是,幼儿教师物质收入少,地位和待遇不高,工作繁琐。这不但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导致心理失衡,而且使不少人产生了严重的职业倦怠感,再加上社会风气中一些不健康、不合理现象的侵蚀使得不少人急功近利、价值观念扭曲,心理受到不良影响。2008年9月,浙江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课题组对余姚市2023名教师(包括幼儿园)进行的检测结果为:52.1%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3.24%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65%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51%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2]幼儿教师的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突出;虚荣心理明显;焦虑水平偏高;性格忧郁孤僻;逆反心理较强,人际交往障碍;个性固执敏感,容易多疑偏激;生活目标不切实际,容易浮躁沮丧,等等。幼儿教师虐童事件不只反映了有关部门监管不到位,或者教师本人素质不够,更反映了教师的心理健康已成为了不容忽视的问题。由此可见,加强幼儿教师的师德建设,维护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已势在必行。

二、心理健康在幼儿教师师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1.心理健康是幼儿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

心理健康是一个合格幼儿教师的必然要求,是教师专业成长、职业成熟的基本条件,也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幼儿教育的重点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是对孩子心灵的培育,让孩子形成终生受益的品质、态度、情感、能力,这就对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幼儿处于心理成长的初级阶段,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又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心理状态会通过教师的言行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无意中受到影响,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心理素质不仅表现为一种教育能力,决定着教师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成败,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是任何其他教育手段都无法替代的。所以,教师的心理素质水平决定着学生心理素质的水平。教师的心理健康会对幼儿心理的健康成长产生促进作用,而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则会对幼儿心理的正常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美国全国教育联合会在一份《各级学校的健康问题报告》里专门指出:“由于情绪不稳定的教师对儿童的决定性影响,就不该让他们留在学校里面,一个有不能自制的脾气、严重的抑郁、极度的偏见、凶恶不能容人、讽刺刻薄或习惯性谩骂的教师,其对于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犹如肺结核或其他危险传染病对儿童身体健康的威胁一样严重。”[3]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比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日常教育活动更为重要,是师德建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2.心理健康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形成的内在基础

心理健康状况与师德问题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辩证统一的。教师的心理健康,对良好道德修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都是基于一定的心理基础而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健康是幼儿教师形成良好道德修养的内在基础,而良好的道德修养也是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体现。一个教师如若心理长期处于不健康状态,其就很难体现出应有的师德修养。因为心理失调会导致行为失控,甚至导致某些败德行为的产生。美国著名的道德教育家柯尔伯格认为,道德的发展依赖于个人的认知能力,个体的意识倾向会影响个体道德判断与行为的发展,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道德行为的表现。[4]事实也证明,有些教师的师德缺失究其根源就是由其心理不够健康引起的。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幼儿的心理、行为。一名教师如果喜怒无常,思想偏激,不仅难以集中精力投入到幼儿教育事业中去,尽到教书育人的职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而且经常迁怒于学生,对学生生硬粗暴、恶语相加、身体惩罚,给幼儿的心灵造成了无法弥补的伤害。因此,只有在心理健康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形成和表现出良好的职业道德。没有健康的心理,教师就不可能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修养。

三、促进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1.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

幼儿教师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其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有关。幼儿教师职业崇高,但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不高。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改进需要国家和社会制定合理的政策,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维护幼儿教师的合法权益,提高他们的工资收入,改善他们的福利待遇。社会及幼儿家长也应理解和支持幼儿教师的工作,肯定他们的价值和贡献,提高社会对幼儿教师的认可度,使幼儿教师成为受人尊敬和羡慕的职业,进而提高幼儿教师对自我职业的认可度,从根源上减少并杜绝他们的消极心理,消除职业倦怠感,增强职业自豪感和责任感,激发他们的乐业、敬业精神,促进幼儿教师的师德建设。

2.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幼儿园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人文关怀,关心幼儿教师的精神需求,尊重、信任每一位教师,确立他们在幼儿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为了调动幼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减轻他们的工作压力和任务,幼儿园应尽量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为幼儿教师实现自我价值创造机会。幼儿园可通过开展各类健康丰富的主体活动,来完善教师的心智和修养,充分发展不同教师的潜能,逐步增强他们的职业成就感和自信心,有效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3.重视幼儿教师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反思篇6

关键词:幼儿舞蹈;学前教育;活动;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7-0259-01

舞蹈是以人体为表现工具,通过有节奏,有组织和经过美化的流动性动作来表达情意的一种表情性的时空艺术。它通过富有魅力的动态艺术形象,使人赏心悦目,陶冶性情,美化心灵,促进人民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风尚的完善。舞蹈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

幼儿舞蹈教育是幼儿园全方位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因此,幼儿园应把舞蹈教育放在首位。

幼儿舞蹈因其简单、短小、形式多样,近年来愈加受到幼儿教育的重视,目前在世界各地的幼儿教育领域内,幼儿舞蹈教育已成为幼儿成长、发育的重要手段和幼儿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舞蹈对各个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身体发育成长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尤其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及智力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因此,在幼儿教育领域里,广大幼教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并积极进行了有关幼儿舞蹈教育的探讨,目的就是为了有计划、有步骤地促进幼儿身体发育,塑造幼儿健美的形体姿态,培养幼儿健康向上、活泼开朗的气质,使幼儿终身受益。

一、舞蹈训练是影响幼儿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幼儿时期是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人的生长发育能够说明一个人的健康情况。其中舞蹈训练是影响幼儿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舞蹈对幼儿来说,是一种本能的需要。,每当他们听到悦耳的音乐或看到一些歌舞场面时,都会手舞足蹈,欢欣雀跃。因此,在幼儿时期进行舞蹈教育,是最佳时期。舞蹈对于幼儿来说是最好的游戏活动之一,幼儿在舞蹈活动中,自然而然地锻炼了身体,促进了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使幼儿骨骼强壮、肌肉结实、内脏器官的机能得到提高,脑中枢神经系统的能力得到改善,反应灵敏、头脑灵活。

二、舞蹈还能对幼儿的智力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除此之外,舞蹈还能对幼儿的智力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当幼儿接受各种教育,学习各种知识时,都需要通过观察、比较、模仿、思维来实现。要实现这一目的,要求幼儿有健壮的身体和饱满的精神,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记忆,以及丰富的想像.这些都是幼儿应具备的基本生理与心理素质。舞蹈活动能够锻炼幼儿的大脑,因为舞蹈是包括各种形体动作、丰富的面部表情及节奏的人体动作艺术。舞蹈使幼儿在手、足、胸、腰、臂、腿的摆动中和上、下、高、低、左、右、前、后的跳跃活动中,加速血液循环,提高心肺功能,使大脑血液流量增加,改善大脑供氧情况,使大脑处在一种积极的活动状态中,这样一来,对于幼儿心理和生理素质的发育以及对一定知识技能的掌握,会起到极大的作用。

三、通过舞蹈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并进行美育教育

舞蹈的另一突出特点就是寓教于乐,通过舞蹈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并进行美育教育。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既是德育的任务,也是美育的任务,舞蹈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适合幼儿活泼好动的特点,通过各种舞蹈的学习,使幼儿接受美的熏陶、美的教育,置身于美的环境,借此来培养幼儿的思想品德和优良性格以及社会情操观念,还能增强幼儿之间的友谊和团结,培养幼儿的上进心、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幼儿舞蹈教育一定要从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出发,合理安排课程,这样才能充分开发、发挥幼儿潜在的能力,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育。具体来讲,舞蹈的教育作用主要在于:(1)能够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感受力、模仿力、记忆力、想像力;(2)能够锻炼幼儿的反应能力和动作协调能力;(3)能够开发幼儿潜在的智能;(4)受到美的熏陶;(5)增强集体观念,培养团结协作意识。

四、舞蹈是使身体健康的重要的美育活动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反思篇7

关键词:幼儿园;健康教育;体验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3-0072-02

以下就以小班《不跟陌生人走》的案例进行分析,说明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中的体验。

一、案例

小班《不跟陌生人走》,观看视频:巧虎小勇士,小心陌生人。

第一次体验:(师到隔壁教室去了,由客人老师扮的陌生人出现了。)陌:小朋友们好,我是林老师,刚刚你们陈老师让我把你们带到隔壁教室。部分幼儿先起身,看着很多幼儿走了,剩下的幼儿一起跟着走了。老师出现。师:不认识的人你们能跟她走吗?幼:不能……可是她是老师(几名幼儿回答)。师:下次要是有陌生人跟你们说陈老师让我来带你们,能不能跟他走?为什么?幼:不能,因为他说的是假的。

第二次体验:老师离开,由客人老师扮演的陌生人手里拿着糖果进来。陌2:小朋友们好,我这有很好吃的糖果,隔壁教室还很多,跟我一起去吧。幼:不能走,不能吃。老师出现,陌生人离开。师:我们都学会了,不接受陌生人的东西。那我们认识的人要带我们走,我们也不能跟他们走。

第三次体验:(主班老师离开,孩子认识的郑老师进来。)郑:今天郑老师带来了一个好玩的东西(出示玩具并玩起来)。幼儿十分兴奋,对玩具很感兴趣。郑:今天时间不够了,你们跟我到托一班去玩好不好?幼:不好(大多数幼儿回答)。郑:那想来玩的可以跟我去托一班。幼儿大多数都说不愿意。郑:为什么呀?小朋友们都认识我的呀。幼:陈老师不知道(个别幼儿回答)。教师总结:跟熟人走也要经过爸爸妈妈或者老师的同意

二、案例分析

该活动最大的特点是注重幼儿的体验。教师围绕“陌生人和熟悉的人来带幼儿走该怎么办”创设了三个不同但相关的情境,让幼儿在情境中不断感受和体验,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

1.选取题材分析。该健康教育活动选取的是“陌生人”的题材,与小班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由于小班幼儿的认知局限性,因此有必要对其开展安全教育,活动符合幼儿的需要,比较适合小班幼儿。该案例中,一开始幼儿观看巧虎遇到陌生人的视频,有类似经历的幼儿可以调动原有经验,从心理上回忆以前的经历,具有回顾和反思的性质,从而加深对“不能跟陌生人走,不吃陌生人的东西”的理解。没有这种经历的幼儿则是从心理上经历“巧虎”主体的亲身经历,仿佛自己的经历一般,是属于一种“移情性理解”,也可以强化其“不与陌生人走”的意识。但是单从观看视频上“体验”,幼儿毕竟不能亲身经历,再加上小班幼儿认知理解能力较差,缺乏生活经验,因此仅有心理层面上的“体验”是不够的。老师便围绕“陌生人和熟悉的人来带幼儿走该怎么办”创设了三个不同的情境,让幼儿成为“遇到陌生人”情境中的主体,进行实践层面的亲身体验。

2.体验过程分析。一般来说体验是活动的一个核心环节,因此教师的主要目标要渗透在这个环节中,那如何渗透呢?这就需要教师将活动目标转化成幼儿可以理解的“问题”。“问题”使得活动的核心目标能够和体验直接挂钩,从而推动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的形成。在该案例中,教师将核心目标“不能跟陌生人走”、“不能跟熟悉的人走”转化成隐形的问题“陌生人带你走,你怎么做”、“熟悉的人带你走,怎么办”,然后创设了三个不同但相关的情境,幼儿在亲身体验这个真实的情境中做出的反应,其实也是他们对于问题“陌生人带你走你怎么办”、“家长或教师不知道的情况下,熟悉的人带你走怎么办”的回答,也是教师检验幼儿认知是否转化为行动的手段。另外,从第一个情境中:陌生人离开,教师出现,问他们“能不能跟她走时?”有的幼儿回答“可是她是老师”。其实这个回答代表了班内大多数幼儿的看法。从这一回答可看出幼儿在体验中是积极调动原有经验和思考的。幼儿在行动之前自己内心会有一个思考:她属于陌生人吗?我能相信她的话吗?我能跟她走吗?这一系列的思考都是这个情境带给幼儿的,这样的思考激活了幼儿的原有经验,变静态经验为动态经验,使得经验在新的情境中产生新的意义。再者,幼儿体验过程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陌生人成功地将班内的幼儿带走,可见多数孩子还未把“不跟陌生人走”这一认知落实到行动中,以消极的体验收尾。而在活动中,最终应该是要让幼儿有一个积极的体验,来正面强化“不能跟陌生人走”的这一行为。因此教师临时生成了一个陌生人通过糖果来引诱孩子的情境。

3.体验结果分析。在这个案例中,幼儿通过三次“体验”,对于“不能跟陌生人走”、“在父母不知道的情况下也不能跟熟悉的人走”有了深刻的认知,在短时间内是忘不了的。同时,体验是幼儿全身心投入的实践活动,幼儿在面对“陌生人”的情境时,首先就要判断:她是陌生人吗?接着思考:我能相信她的话吗?我要跟她走吗?这一系列的判断激活了幼儿的原有经验,产生了新的意义,并运用到新的真实的情境中,锻炼了其思考的能力。最后,从活动结果来看,幼儿群体已经能把“不能跟陌生人走”、“在父母不知道的情况下也不能跟熟悉的人走”落实到行动中了。当然在日常生活中真正落实还需要教师的长期教育和家庭配合。

三、存在问题

那是否幼儿体验的结果都能获得健康认识的提高、态度的改善和行为或行为趋势的形成呢?答案是否定的。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体验的效果可能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首先,集体性体验影响了效果的真实性。该案例中,幼儿的体验是很丰富的。但是我们也会发现,三次体验都是幼儿集体式的体验。幼儿处于一个同伴群体中,对三次情境的反应可能不是幼儿个体的反应,而是这个幼儿群体的反应。其实每次体验中并不是所有幼儿的反应都是一样的:比如第一次“陌生人”的情境中,虽然结果是全体幼儿都跟着“陌生人”走,但在过程中,有多名幼儿犹豫不决,有的并不想走。幼儿是喜欢模仿的,模仿使幼儿产生从众的心理,因此当大部分幼儿都站起来准备走时,这种同伴集体行为会影响到幼儿的判断。因此我们就要怀疑这个情境的真实性了,这样的体验结果是幼儿的真实的反应吗?在现实生活中,幼儿会经常这样在一起遇到陌生人吗?有了这么多不确定因素,那这个情境的真实性、有效性就受到质疑了,部分幼儿的反应可能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随大流,那这样的实践过程对他们来说就是“伪体验”了。

四、对策及建议

1.合适的健康教育内容是体验的基础。在进行健康教育活动前,老师应该在充分了解幼儿的基础之上选择合适的健康教育内容。这里的“了解幼儿”,一是指了解幼儿的需要,即了解幼儿在生活中碰到了哪些健康方面的问题,了解幼儿在生活中对哪些与健康有关的知识感兴趣。结合幼儿的需要确定健康教育内容,从而让幼儿更真切地体验。二是指了解幼儿的原有经验。只有有机结合幼儿的原有经验,才能使得教师设置的体验内容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内,让幼儿能够真实地投入体验。如以上案例,为了排除同伴这个因素影响,使幼儿的体验更加真实有效,在活动中的体验,可以改为个人体验,看效果是否会好些。如让一个陌生人假装是某位幼儿父母的同事,要来接她去一个地方,看该名幼儿是如何反应的;或者让幼儿轮流单独去旁边的房间里取糖果,房间里有一个“陌生人”,骗幼儿跟他去别的地方取糖果,将幼儿的表现拍摄下来用来讨论。体验中将一对多的模式变为一对一的模式,这样的情境就排除了同伴之间模仿的这个因素。

2.恰当的健康教育目标是体验的关键。由于问题是幼儿体验过程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它具有导引幼儿体验活动目标的重要作用,还能激发幼儿体验的兴趣、激活幼儿的已有经验。[1]而体验环节的问题是教师从活动核心目标转化过来的,因此恰当的教育目标对于体验环节起着极大的引导作用。在该案例中,教师将核心目标“不能跟陌生人走”、“不能跟熟悉的人走”转化成隐形的问题“陌生人带你走你怎么做”、“熟悉的人带你走怎么办”,然后相应创设了三个层层递进的情境,使得幼儿在体验中获得的经验也是层层提升的,并且不断在新的情境中得到运用。

3.儿童经验的追随是体验的核心。从经验与体验的关系的角度上,我们又可以认为,体验的过程就是幼儿由较浅经验水平发展到较高经验水平的实践过程。[2]因此体验环节的设置必须紧紧追随幼儿的经验。教师在幼儿的体验过程中要注意观察,随时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生成新的情境。在上述案例中,第二个情境的陌生人再次出现就是临时生成的。因为第一次的体验是消极的,虽然教师多次强调“不能跟陌生人走”,但是由于情境的复杂性,幼儿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她是陌生人吗?”因而最终还是跟她走了,认知与行动没有匹配。教师掌握了幼儿的这一情况,通过强化和再设置一个“陌生人”的情境,幼儿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教师的重点,对于“陌生人”的认识更深了。幼儿第一次体验中获得的关于“什么是真正的陌生人”的新经验就马上运用到了第二次体验“陌生人”的情境中去,就没有跟陌生人走。

以上只是针对一个活动的体验来做的较浅的分析。总之在健康教育活动中,体验内容只有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范围内,与本班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相一致,与幼儿的已有经验相联系,并且是适合幼儿的,也是适宜教学的,才能真正帮助幼儿提高健康认识,抒发健康情感,最终养成健康行为。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反思篇8

随着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人们愈加重视心理健康这项工程。“三岁看到老”这句话许多教育家都十分赞同。可以知道,一个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康的心理,幼儿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心理年龄与相应年龄同步发展,积极性高、活泼开朗、对环境适应能力强,没有心理障碍。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运用心理学、教育学乃至精神医学等学科理论知识对幼儿的良好心理素质进行教育。全面提高幼儿整体素质促进我国当前提倡的素质和谐教育。

这么多来自外界的错误方法导致孩子幼小的孩子心灵有了阴霾,如果没有及时的解决,很有可能会成为孩子健康成长的绊脚石。幼儿早期的经历与它的成长息息相关,很多人的心理障碍是童年埋下的伏笔。

童年经历的创伤没有及时地解决,幼儿就会受到压抑,感到痛苦。潜藏在幼儿内心的负面情绪一旦受到挫折,就会被现实所激发。就会给孩子产生心理疾病。因此,无论是幼儿园、家长在培养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重视。

二、如何加强建设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我国的幼儿教师的教学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一些档次较高的幼儿园,任课教师学历高、素质高。经过调查还得知,有些是多年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优秀老师,许多还是研究生,他们善长从教育学、心理学中选取合理信息,正确运用在教育幼儿的心理工作中。但是,也存在一些教师素质相对较低的幼儿园,往往由于教师自身经验不足,学历不高,而产生总体素质低的现象。她们往往在教育孩子时出现一些弊端,缺乏耐心,缺乏细心,对幼儿教育缺乏科学的掌握。有的教师甚至经常对孩子进行恐吓“关黑房”“不能见妈妈”等恶言相向,来让孩子听话服软。还有些幼儿园受到条件的限制,找不到合格的幼儿教师,或者教师流动性大,导致幼儿教育的发展受到影响。

因此,一个幼儿园,建设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非常有必要。这使得幼儿教育的总体水平得到有效地提升。具体的可以采取这些手法:经常性的给幼儿教师开设一些心理学课程,聘请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专家开设专题讲座,选派一些幼儿教师进行心理学方面的深造。想要提升我们的幼儿教师水平队伍,只有加强教师的素质教育,才能使得我们的教育能够朝理想化方向迈进。

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容易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在孩子的身上,有时候,脾气一上来会经常的打骂孩子。这时,往往忽略了对孩子的心灵关爱,甚至为孩子以后的成长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心理学中有一个“南北风效应”,有一天,北风遇见南风,北风就说南风阿,我们来比谁有能力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吧?南风就说那我们来比比吧。北风一上场就给行人来了个寒冷刺骨寒风阵阵的咆哮,结果行人把大衣裹得更加紧,因此来抵御北风的侵袭。接着轮到南风上场了,它给行人缓缓地吹,一点点的渗入他们的四周,天空也由此而渐渐的出现了风和日丽,行人因此而觉得春回大地,陆陆续续地打开纽扣,一层层地脱掉厚重的大衣,南风因此而获得了胜利。故事中的南风能够达到目的就是因为它很好的顺应了人的需要。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尊重对方,才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打骂式和数落式、唠叨式等北风式教育很难到达效果。

给孩子多一点“人情味”上的赞扬,多一点耐心,多一份包容,多一份体贴,更多的温情,培养孩子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每一位孩子都渴望得到来自他人的关注和欣赏,因此,教师在和孩子们的相处中,应该毫不吝惜的对孩子表扬鼓励,经常给孩子一些积极的引导语言,如:“你今天的唐诗背的真好,带着饱满的感情”“你真棒”“你今天做的真好”“你唱的歌真棒”“你今天的表现真好”等等让孩子不断地获得教师的肯定。不断地成长,在赞美中得到自信和自我肯定。教育应该从尊重他人开始,只有尊重他人,才能被他人更好地尊重,才能获得自尊,让孩子从小就在尊重的范围下生活对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有重要的意义。反之,孩子思想还不成熟,自尊意识还在萌芽阶段,还比较容易受到伤害,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需要对孩子细心用心的观察。

培养一个幼儿养成健康的心理是受到多方面教学和多种活动影响的综合结果,在心理学上有一种“超限效应”从盘子里偷走2元钱,这种刺激过多,过强的作用久而久之就让人有不耐烦的心理现象。超限效应在一个家庭中时常发生,当一个孩子发生错误的时候,父母会一次,再次地对一件事进行重复地批评,导致孩子由原先的内疚不安到厌恶反感形成逆反心理。从“被逼”到“反抗”的心理走向。可以知道,家长对孩子批评教育时,不能超过限度,孩子犯了错误,进行一次针对性的批评教育,要比反复强调,纠住错误不放来得正确。

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生活的锻炼,生活离不开思想教育的熏陶,孩子的世界是由五彩缤纷的生活构成的,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在生活中结合思想教育要同步进行。孩子受生理年龄的限制,自我保护能力还不足,自我管理的能力还不够,许多地方还要经过教师的帮助。但是,如果在生活中如果教师对孩子的限制和保护太多,反而会束缚了孩子的正常成长,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拿捏好分寸,注意孩子的心理引导。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反思篇9

关键词:幼儿教育;幼儿教育本质;质性研究;扎根法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12)05-0143-06

当今时代,大众已广泛认识到幼儿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并对它寄予了很高期望。幼儿教育也由此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与焦点问题。然而,当今的热点问题几乎都是通过媒体展现给公众的,幼儿教育也不例外。人们对幼儿教育状况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与媒体的报道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对于幼儿教育中存在的一些负面问题,往往容易被媒体过度报道与放大,从而加剧人们对幼儿教育的诸多不满与失望情绪。那么,当代我国幼儿教育的状况究竟怎样?当代幼儿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什么?要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并不能靠主观臆断,也不能靠媒体的报道与展示,这需要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研究和分析。为了了解我国当代幼儿教育的真实情况和更好地认识其本质特征,本文采用扎根法进行研究。为此,我们深入幼儿教育现场,收集了大量音频、视频、图片以及文本资料,并对幼儿教师、家长、幼儿园管理者以及幼儿本人等进行访谈,通过反复比较、分析、抽象和归纳所收集的原始资料,得出当代我国幼儿教育的10个本质特征。本文拟对此进行深入的诠释和剖析,期望能有助于我们真正了解我国当代幼儿教育的真实状况。

特征一:快乐幸福

教育应当使人快乐和幸福。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曾经指出:“人类天赋智慧平等,教育可使人幸福和强大,……自己手里掌握着伟大和幸福的工具,要使自己幸福和强大,问题只在于改善教育的科学。”“所有的教育都旨在造就人的美好生活,去完成人自身的生存。”这意味着人的快乐和幸福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感觉和体验,教育要关注人的内心,关注人的精神生活,认识人的精神生活。幼儿教育是人生接受教育的起始阶段,倘若在这个阶段我们能够让幼儿获得快乐和幸福,这将对他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研究中发现,我们当下的幼儿教育还是以幼儿的快乐幸福为主旋律的。不仅孩子们感到快乐,幼儿教师在平凡而又平淡的工作中,也享受着独有的快乐和幸福。

快乐幸福渗透在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始终,早晨入园得到老师大大的拥抱孩子是幸福的;学习活动中老师创设情境,提供角色扮演、操作,使孩子获得亲身的感受和体验是快乐的;老师带领着孩子在户外游戏活动是快乐幸福的;幼儿园丰富多彩的节日生活让孩子们感受着快乐与幸福;当孩子们睡不着觉,老师亲切地讲一个故事,使孩子们体验着幸福;当老师允许孩子自己做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时,孩子们感受着幸福;当孩子犯了错误,老师不当众批评而是谨慎的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的孩子是幸福的。

幼儿教育应该尊重幼儿的精神生活,允许幼儿的自然天性得到充分展现,使幼儿内在的需求得到满足,这样的幼儿教育才能让孩子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特征二:理解尊重

幼儿是有独立人格、独特生命的个体,幼儿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的特征,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有其自然的规律,自然规律是不可违背的。中外教育家对此都有过精辟的论述,如卢梭所提倡的自然教育归根结底是教育要服从自然的法则,自然的秩序、自然的环境、自然的规律,能使儿童身心得到自然的发展。他说:“每一个人的心灵有它自己的形式,必须按它的形式去指导它。”福禄贝尔提倡从儿童诞生的时候起,就必须按照儿童的本性理解、尊重他们和正确对待他们,不能把成人的命令强加于他们,“一切专断的、指示性的、绝对的和干预的训练、教育和教学必然地起着毁灭的、阻碍的、破坏的作用”。这些自然教育思想都要求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幼年时期是人的自然性占主要地位的时期,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就是尊重儿童的生命、尊重儿童自身的特点。理解尊重幼儿包括尊重其身心发展规律、尊重个性差异、尊重本能和天性、尊重人格和权力、尊重主动性以及尊重选择等方面,对幼儿的理解和尊重在当下幼儿教育政策和幼儿教育实践中都有体现。《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必须坚持科学育儿,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幼儿健康成长”。一位教师在反思笔记中写道:我们班的刘柯成很有美术天赋,王嘉宜很有音乐天赋,张纽妞很有舞蹈天赋,王丁一好像每个方面都很滞後,希望这些小天才们长大後都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大有作为,但愿王丁一是个大器晚成的孩子。

理解尊重幼儿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前提,因为教育依赖于幼儿的成熟程度和现有的发展水平。当对幼儿进行难度明显高于其成熟水平的教育活动时,这种教育对幼儿来说是徒劳无功甚至是有害的。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和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都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也要求教师在尊重幼儿现有发展水平的前提下,提供支架式支持,促使幼儿达到第二发展水平。

特征三:保教关爱

保教关爱是指在保育和教育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关心和爱护。保育关爱是教师对幼儿生活的关心和爱护;教育关爱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关心和爱护。在我们的现实中观察教师对幼儿的保教关爱俯首皆是:在老师们眼里,保护是爱、关怀是爱、给予是爱、聆听是爱、微笑是爱、拥抱是爱、抚摸是爱、等待是爱、耐心是爱、理解是爱、包容是爱、鼓励是爱、赞赏是爱、严格也是爱。面对刚刚入园的小朋友哭着喊着“我要妈妈,我要回家”时,老师就像妈妈一样抚慰焦虑的孩子,这就是爱;当孩子胆怯地说:“老师我不会”时,老师微笑着说:“加油,只要你再多试几下,你就一定能学会!”这也是爱。老师通过讲故事、唱歌谣帮助难以入睡的孩子尽快入睡是爱,老师耐心等待表达能力弱的孩子把话说完也是爱……正是老师的关心和爱护,使一颗颗幼苗健康茁壮地成长。

教育爱的思想由来已久。国内外许多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教育爱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昆体良说:“教师要以父母般的感情对待儿童,应当严峻而不冷酷,和蔼而不放纵,教师要以自己理智的爱赢得儿童的尊敬,儿童才会视教师如父母。”裴斯泰洛齐提倡的爱的教育理论可以归结为五点:“一是强调教育的主要原则是爱;二是对儿童实施爱的教育的目的就是解放蕴藏在儿童身上的天赋才能,并在儿童之间以及师生之间建立友好和真诚的关系;三是强调母爱对儿童教育的作用;四是家庭教育是实施爱的教育的最好方式;五是施爱对象是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家庭的儿童。”他不仅提出爱的教育理论,而且将之付诸实践。他在斯坦兹孤儿院实践了他的爱心教育实验,在那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他满腔的热情和深沉的爱使他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和尊重,使他的教育实验活动得以成功。

幼儿教育的对象是3至6岁的幼儿,3至6岁是人生的特殊时期。幼儿自理自立的能力还较弱,在生活上离不开成人的照顾与帮助,需要教师给予父母般的保育关爱。在教育活动中,幼儿独特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学习特点,明显的个体差异,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都需要教师付出极大的耐心与爱心,对每一个生命都予以关爱和尊重。要努力探索幼儿可以接受的话语方式、合作方式、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脸上始终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要快乐着幼儿的快乐,幸福着幼儿的幸福,这才是教育的大爱。

特征四:身心健康

当下的幼儿教育政策和幼儿教育实践都比较关注幼儿的身心健康问题。201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科学保教,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2012年,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明确提出:“关爱幼儿,重视幼儿身心健康,将保护幼儿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在我们所观察的幼儿园里,坚持每天晨检、早操和户外活动,幼儿每天的食品留样、有健康问题的人员坚决不能在幼儿园供职,幼儿活动室、睡觉房每天通风、采光、消毒,这都是关注幼儿身体健康的体现。创设安全、温馨、关爱的心理环境,建立良好的师幼互动关系和同伴交往关系是关注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现。

关注幼儿身心健康早已在幼儿教育领域达成共识。中外思想家、教育家都格外重视幼儿身心健康问题。夸美纽斯在《母育学校》中将健康教育放在第一位,并详细论述了实施教育的方法。新中国成立60年来各个时期的幼儿教育政策都积极关注幼儿身心健康问题,因此,保证幼儿身心健康是任何时期幼儿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幼儿教育的本质特征之一。

当然,关于保护幼儿身心健康问题在认识与行动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忽视幼儿身心健康、剥夺幼儿身心健康权利的做法还偶有发生,如校车安全事件、体罚幼儿、对有特殊心理需求的幼儿视而不见等做法,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必须予以纠正。这些伤害幼儿身心健康的做法绝不是今天幼儿教育的主流。

特征五:生命成长

幼儿的成长取向观近年来成为世界幼儿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本研究的结果也显示了这一特点。“在学前阶段,儿童的成长是最重要的。与儿童各种表现生命和表达生命力的活动相比,学习是次要的。学前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应当是让儿童自然地生活、从容地学习,以便健康地成长。”用教师们自己的话说,在孩子们的一日生活中,仅仅教他们学习知识和技能,照顾好他们的生活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善于观察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承认孩子的个别差异,知道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他们才会亲近你、信任你,愿意把心里的话告诉你,和你做真正的朋友。这样教师才能赢得孩子心理的认同与由衷敬佩,这样的幼儿教育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生命的成长与发展。老师们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幼儿教育是促进幼儿生命完美成长的教育。蒙台梭利指出:“幼儿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幼儿的智力、精神和体格得到自然的发展,而不是把幼儿培养成为一般所说的学者。所以,我们在提供给孩子适合于促进她的感觉发展的教材之後必须等待,让他的观察能力自然发展并达到自觉的程度,这正是教育者的艺术所在。”每一个幼儿都有一种积极的潜力,能依靠所处的环境,构筑起一个精神的世界。所以,幼儿不仅作为一种肉体的存在,更作为一种精神的存在。幼儿园的生活是教师与幼儿双方重要的生命活动的一部分,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幼儿获得生命成长的意义,幼儿园是孩子们生命成长的乐园。

特征六:良好习惯

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从心理机制上看,它是人的一种需要。习惯具有後天性、稳固性和可变性、自动性和下意识性以及情境性等特征”。习惯不是天生的,要靠後天较长时间的培养和训练才能养成,良好习惯的养成对一个人终身发展意义重大。当下幼儿教育实践重视培养幼儿初步的良好习惯,教幼儿自己进餐、穿脱衣服、饭前便後洗手等生活习惯;学习把图书、玩具放在规定的位置、不乱扔果皮纸屑等规则习惯;学习使用你好、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的礼貌习惯;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助成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劳动习惯,培养喜欢图书、热爱读书的学习习惯,这些做法都是着眼于幼儿一生成长和发展的,是符合当下幼儿教育目的和要求的。

教育就是及早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这个观点早已被中外教育家所证实。洛克论及了培养儿童自制习惯的重要性,他说:“自制的习惯是未来的能力与幸福的真正基础,所以应当尽早打进他们的心里,当儿童刚有知识,刚能懂事的时候就要着手。凡是对于他们的教育负有责任的人,都应极力设法,在儿童身上形成这种习惯。”卢梭认为:“教育确实只不过是一种习惯而已。”他在《爱弥儿》巨著里详细的论述了如何运用自然教育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福禄贝尔明确提出,幼儿园的作用是助长儿童身体发育与精神上诸能力的发展,以养成良好的习惯为目的。他们不但在理论上论及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重要性,还在实践中探索如何培养幼儿的诸多好习惯。可见,当下幼儿教育实践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做法与上述思想观点是一致的,所以培养幼儿初步的良好习惯是符合幼儿教育本质的做法。

特征七:心智启蒙

心智启蒙即启迪心灵智慧。智慧不能简单等同于知识,知识可以忘记,但心灵智慧却可以转化成人的能力,并成为人的一种素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它使孩子们长大後也可以更好地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发展下去。

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应该启迪幼儿的心灵智慧。蒙台梭利对此有独到而精辟的见解,首先她认为,幼儿一出生就是一个具有吸收力心灵的个体,幼儿的心智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她说:“儿童一生下来从精神到物质一无所有,但他们却拥有巨大的发展潜能,这种潜能会以他周围环境为依托得到充分发挥。”在我们的研究中发现,幼儿教师基本形成了对幼儿进行心智启蒙的观念,认识到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应开发幼儿早期智力、培养幼儿各种能力、激发幼儿各领域兴趣,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在游戏中发现新事物,得到新知识,学会新本领。启迪幼儿心智的方法丰富多样,鼓励幼儿在生活活动、游戏活动、简单劳动活动等的探索体验中学习,鼓励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创造性的建构知识,这些做法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比比皆是。

特征八:适宜环境

关于适宜环境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蒙台梭利教育思想和瑞吉欧教育理念中的环境观最具有代表性。蒙台梭利认为,幼儿生理心理的正常发展都需要一个适宜的环境。她说:“必须注意为儿童期设置一个适当的世界和一个适当的环境,这是一个绝对迫切的需要。”这种环境应该是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一个有秩序的环境、一个生气勃勃的环境、一个愉快的环境。“如果儿童没有这种环境,他的精神生命就不能发展,而一直处于虚弱、乖戾和与世隔绝的状态。”瑞吉欧教育理念将环境称为“儿童的第三位教师”,其含义有两层:一是环境不是固定的,而是由幼儿和教师根据他们的需要不断地修正的。幼儿园里所有的物品和材料都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经过幼儿与教师的组织成为有意义的情景;二是“环境为第三位老师”形象地指出了环境的教学功能,认为环境有能力组织、提升不同年龄的人之间的愉悦关系,环境和教师一样,对幼儿的学习起到促进、帮助和发展的作用。可见,适宜环境对幼儿身心发展的作用已毋庸置疑,幼儿教育应该为幼儿成长创设适宜的环境。适宜的环境应该是一个安全的、温馨的、丰富的、能够满足幼儿生活、游戏、学习需要的有效健康刺激的环境。当前,学前教育政策和幼儿教育实践都比较重视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对幼儿园玩教具、幼儿图书的配备与指导,为儿童创设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也指出:“重视环境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独特作用,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氛围,将游戏作为幼儿的主要活动。”教师和家长都比较看重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创设,教育环境新颖独特、教学设施齐全,室外有宽敞的塑胶活动场地、沙池、嬉水池、大型滑滑梯、种植园和动物饲养区,室内有幼儿图书阅览室、感统训练室、美劳创意馆、多功能大厅、专用舞蹈房等,活动室教学设施齐全,能够满足幼儿生活、游戏、学习的需要。当然,为幼儿创设安全、温馨的精神环境也是十分重要的。

特征九:兴趣班的技能化倾向

“兴趣班”顾名思义是为有某种共同兴趣爱好的儿童所开设的教育教学班级,儿童因为有某种兴趣而进入到某个兴趣班学习和拓展。这种以培养兴趣动机为价值取向的兴趣班应该肯定。可是,当前以学习各类技能为价值取向的兴趣班居多。据报道,“40%的幼儿考过钢琴证书,20%的幼儿考过绘画证书;15%的幼儿考过舞蹈证书,45%的幼儿考过英语证书”。以学习各类技能为价值取向的兴趣班完全不顾幼儿的兴趣、好恶,幼儿每天都要按照家长的意愿“被安排”、“被兴趣”,学习钢琴、画画、舞蹈、英语甚至奥数。当下,幼儿的兴趣班有两种形式:一是家长利用业余时间在园外为孩子报的兴趣班,二是幼儿园里开设的兴趣班。无论是园内的还是园外的兴趣班,真正考虑幼儿个人兴趣的不多,基本上是按照家长的意愿,幼儿就像陀螺似的不停地运转于各类兴趣班之间。而家长对于幼儿上兴趣班的理由还非常充足,如“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别人的孩子学了,我的孩子不学就会落後”等。由于家长望子成龙的“好心”,将来立足社会的“期望”以及在人前有“面子”等等理由,让幼儿背负了他们这个年龄难以承受的压力。最终不但没有培养出幼儿的兴趣,只能导致幼儿对学习的厌恶。

特征十:小学化倾向

幼儿教育“小学化”就是用小学化的方式方法将原本应该小学生学习的内容教给幼儿园的孩子。“小学化”的具体表现是幼儿园主要教幼儿拼音、识字、计算和英语,晚上留有家庭作业。“‘小学化’的表现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方式,显性的表现是指幼儿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表现与小学教师无异,幼儿在学习中的表现与小学生无异。最经典的行为就是幼儿端坐静听,教师始终处于讲解状态。另外,在一些学前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地方,虽然教师专业合格,但由于班级规模过大,有些班级达到50-70人,甚至更多,那也必然导致‘小学化’现象。”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反思篇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政行业在中国市场上迅速占据了不可忽视的地位,婴幼儿早期教育市场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婴幼儿早期的教育问题重视起来,而聘请保育员对婴幼儿进行科学的护理和早期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就使保育员逐渐成为一个非常热门的职业领域。

(一)婴幼儿保育员简介

婴幼儿保育员,顾名思义,即幼儿园、托儿所以及小学里负责照顾、照看婴幼儿生活的人员。婴幼儿保育员在婴幼儿的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她们在婴幼儿的早期生活与教育中扮演着照顾者、教育者等多种角色,对婴幼儿的身心健康、行为习惯以及个性、情感等各方面均会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二)婴幼儿保育员工作职责

婴幼儿保育员在幼儿园、托儿所以及小学等保育机构中,需要辅助教师负责婴幼儿的保健、养育和协助教师对婴幼儿进行教育等工作。

1.婴幼儿保育员需要负责本班房间、设备、环境等的清洁卫生工作,需要做到按时打扫婴幼儿生活、学习环境,并进行室内通风,保证婴幼儿有个舒适、干净的生活、学习环境。

2.婴幼儿保育员需要认真做好水杯、毛巾、碗筷等的消毒工作,以及饭前饭后餐具及餐桌的消毒工作,并且做好每天的厕所清洁工作,保持厕所清洁无异味。

3.婴幼儿保育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安排好婴幼儿的一日生活,做到教育与生活兼顾,全面了解婴幼儿的饮食、睡眠等各项情况,保持婴幼儿的仪表整洁等,认真细心护理婴幼儿生活。

4.婴幼儿保育员需要在教师及医务人员的指导下,严格执行园区安全、卫生保健制度,夏天做好防暑降温以及预防蚊、蝇等工作,冬天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定时清洁婴幼儿玩具。

二、保育员与家长及时沟通的重要性

在婴幼儿保育员工作过程中,与婴幼儿家长进行有效的、日常的、及时的沟通尤为重要,是实现保育机构与家庭之间共同培养婴幼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意义非凡,而且,这也是一个优秀的婴幼儿保育员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婴幼儿保育员与家长保持及时的沟通有利于婴幼儿保育员与家长之间对婴幼儿保育工作的相互理解与支持,有利于保育机构教育与家庭教育协调进行,共同促进婴幼儿的全面发展,保证婴幼儿早期教育与发展的正常、有序进行。

在婴幼儿保育工作进行过程中,家长的理解与支持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保育员与家长相互沟通、互相理解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保育工作的进行。婴幼儿保育员与家长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可以促使家长理解及支持保育机构的各项工作、理解保育员工作的艰辛,促使家长与婴幼儿保育员就教学目标、工作任务及内容、作息安排等各方面达成一致,相互理解、互相支持,更加有利于婴幼儿的健康发展。

三、保育员与家长及时沟通的技巧

(一)建立健全沟通制度、拓宽沟通渠道

在保育机构中,需要建立健全保育员与婴幼儿家长的沟通交流制度,拓宽相互沟通的渠道,定期开展相对应的活动,鼓励家长多参加保育机构举行的各项有利于保育员与家长相互沟通的活动,促使家长多渠道地了解婴幼儿在保育机构的生活状态、了解保育机构的日常工作重点,促使家长亲眼看见婴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保育员的照顾下学习、生活、做游戏以及婴幼儿之间的互动活动,使家长全方面、多渠道了解保育工作,增加家长们对保育工作的理解与支持。

(二)保育员与家长沟通时要注意语气

在保育员与家长沟通过程中,要注意自身的语气,在就婴幼儿问题进行讨论时,要多采用“您觉得…怎么样”或者“我认为…更好”等委婉的、商量性的语气,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家长沟通,也只有这样,家长才能心甘情愿地接受保育员的建议,以防止因语气等问题导致保育员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出现问题,而当涉及婴幼儿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时,也不能一味地谦让,必要时可以采用强势的、十分肯定的语气,使家长们相信保育员的一些有利于婴幼儿发展的建议,以及对婴幼儿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的意见不容置疑,只有合理地注意与家长沟通时的语气,才能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基础,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作用。

(三)保育员与家长沟通时要有针对性

婴幼儿保育员在c家长沟通时,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解答家长们的疑问时,或者在给家长建议时,要做到有针对性。对婴幼儿出现的具体情况,或者家长的具体疑问给出具体的解答,针对各婴幼儿的实际情况给家长提出宝贵的、有效的意见。每一位婴幼儿保育员需要时刻观察婴幼儿的情况,做到了解婴幼儿性格特点、生活习惯、兴趣爱好以及优缺点等,以便于就婴幼儿的具体情况可以给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及建议。要有针对性地回答家长的问题,使家长及时了解婴幼儿生活状况以及学习情况,使家长听瞳保育员建议,使保育员工作得到家长们的肯定。

(四)保育员与家长沟通时要做到换位思考

在婴幼儿保育员与家长沟通时,要做到换位思考,例如,在孩子生病时,家长会心疼孩子,而此时如果保育员表现出若无其事的态度,甚至觉得家长是大惊小怪的话,会直接影响保育员在家长心中的形象,此时需要保育员做到换位思考,以父母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或者将婴幼儿看作是自己的孩子去对待,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家长的心情。在与家长沟通时,也要设身处地为家长着想,只有这样才能拉近保育员与家长之间的距离,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对婴幼儿的健康成长起到重要作用。

(五)保育员与家长沟通时以孩子情况为主

在保育员与家长沟通过程中,要以反映孩子的具体情况为主,保育员需要借助具体事件,来反映孩子的日常表现,只有这样才能使家长感受到保育员对孩子的关注与关心。在反映孩子情况时,要做到就每个孩子的不同进行具体分析,切忌不可笼统地介绍孩子的近况,这样只会让家长感觉保育员是在应付自己,通过分析每个孩子的不同,就具体事情与家长进行交流,才能使家长感受到保育员对孩子的关注与上心。

(六)保育员与家长沟通过程中要注意维护家长自尊

在保育员与家长沟通时,难免会遇到反映孩子情况的事件,在反映孩子情况时,要注意维护家长的自尊,不可以用告状的口吻说话,也不可以用一些过激的语言。当遇到需要反映孩子缺点的情况,要注意谈话地点,尽量避开其他家长,进行单独谈话。同时,反映情况要采取“一表扬二建议三希望”的原则,从侧面反映出孩子的情况而又不伤害到家长的自尊以及孩子的形象,尽量多采用“孩子在校园里特别积极,喜欢参加各项活动,非常值得表扬,要是……就更好了,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他会变得更加优秀,更加乐于助人”的形式来反映情况,既维护了家长们的自尊,又反映出了孩子们的情况。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