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网络文学现象分析十篇网络文学现象分析十篇

网络文学现象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0:58

网络文学现象分析篇1

[关键词]广州市;网络成瘾;调查分析;心理行为干预;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7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616(2017)10-143-04

investigationonthestatusof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inacommunityinGuangzhou

HUanGShuyanHaoJunfengLinweiquanLiSujun

GuangzhoumunicipalBureauofCivilaffairs,Guangdong,Guangzhou51043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influencefactorsof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andtheinfluencingfactorsof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inacommunityinGuangzhou.methodsStratifiedclustersamplingmethodwasusedtoinvestigateacommunitypopulationinGuangzhou.950caseswererandomlyselectedandcarriedoninternetaddictionquestionnaire.thedatawerecollectedtoanalyzethedifferencebetweeninternetaddictionand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Logisticregressionequationwasusedtoanalyzetheinfluencingfactorsof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Resultstherewere75casesofinternetaddiction,theinternetaddictionrateaccountedfor7.89%.thereweresignificantdifferencesintheage,educationlevel,age,occupation,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andsubjectivewellbeingamongthesubjectswith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and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p

[Keywords]Guangzhou;internetaddictiondisorder;investigationandanalysis;psychologicalbehaviorintervention;influencefactor

S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网络在生活中广泛应用。但随着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发展,网络成瘾成为人们担心的问题[1]。网络成瘾是指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的社会、心理损害现象,并产生难以抵抗再度使用的欲望。网络成瘾往往带给患者极大的,从而产生心理和生理依赖[2]。目前在我国网络成瘾现象不在少数,据我国数据报道[3],大学生人群中网络成瘾率高达8%左右,在美国大学生网络成瘾比例更是高达10%以上[4]。可见网络成瘾已经成为国际问题,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本文随机抽取广州市某社区的950例人群为研究对象,分析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进一步为降低网络成瘾提供理论指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随机对广州市某社区950例对象进行网络成瘾调查。所有对象中男523例,女427例,年龄18~60岁,平均年龄(39.6±4.7)岁。入组者均常年居住在某社区,具有本地区户口,对本课题具有知情同意权。

1.2方法

对所有研究对象发放采用apiUS问卷调查研究对象网络成瘾情况。对所有对象进行资料收集,根据文献收集可能对网络成瘾有影响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网龄、家庭收入、职业、人际关系以及主观幸福感等。分析网络成瘾对象与无网络成瘾对象一般资料的差异性,将有差异项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分析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

1.3观察指标

观察研究对象网络成瘾发生情况。对所有对象进行一般资料分析,将网络成瘾与无网络成瘾对象一般资料差异项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分析网络成瘾影响因素。采用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apiUS)评估对象网络成瘾情况[5],共38个条目,每项1~5分。网络成瘾:平均得分≥3分;无网络成瘾:平均得分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网络成瘾发生情况

共调查950例研究对象,其中网络成瘾这75例,占7.89%。

2.2一般资料

网络成瘾与无网络成瘾对象在年龄、文化程度、网龄、职业、人际关系以及主观幸福感等方面均有差异(p

2.3影响因素

将上述有差异项目带入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发现,年龄、文化程度、网龄、职业、人际关系以及主观幸福感等均是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见表2。

3讨论

如今是信息现代化时代,网络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人们便

利的同时,也给生活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其中网络成瘾是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之一[6]。网络成瘾患者不仅对自身心理、生理造成极大损害,对社会也造成较大危害。研究显示[7],网络成瘾患者出现心理疾病的发病率远高于正常人群。对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研究是防治网络成瘾的关键,网络成瘾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重要课题。

为进一步防治网络成瘾,降低网络成瘾发生率,笔者在广州市某社区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950例研究对象,结果发现,其中网络成瘾这75例,占7.89%。而目前研究数据显示[8-9],我国网络成瘾发生率约为3%~8%之间,可见广州市某社区网络成瘾率相对偏高。在分析研究对象资料时发现,网络成瘾与无网络成瘾对象在年龄、文化程度、网龄、职业、人际关系以及主观幸福感等方面均有差异(p

综上所述,广州市某社区网j成瘾人群主要为青少年群体,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较多,应加强对青少年网络使用频率、时间以及心理行为干预,减少网络成瘾现象。

[参考文献]

[1]陈佰锋,姚应水,陈燕,等.某医学院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1,30(4):339-341.

[2]杨薇,史杰,胡利华,等.网络成瘾大学生戒瘾动机的影响因素[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3,22(7):646-648.

[3]王小丹,高允锁,林翡翡,等.海南大学生网络成瘾现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5,31(12):1152-1155.

[4]张龙龙,王禄玉,王燕超,等.甘肃省大学生网络成瘾学校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卫生统计,2011,28(5):570-571.

[5]张伟波,蔡军,张国芳,等.上海市徐汇区554名职校学生网瘾倾向调查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8):4657-4659,4662.

[6]赵琼,孙业桓,张栋栋,等.某医科大学学生网络使用情况及网络成瘾影响因素[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1,46(8):818-820.

[7]王春梅,刘爱忠.湖南农村留守初中生网络成瘾及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医生,2015,21(20):234-236.

[8]刘彩谊,张惠敏,方晓义,等.住院网络成瘾青少年自卑心理及其家庭影响因素[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1,20(10):941-943.

[9]吴贤华,蒙衡,吴汉荣,等.武汉市中学生网络成瘾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1,24(12):72-74.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10]阿力米拉・哈依西巴依,吴传安,薛志强等.深圳市龙华新区青少年网络成瘾倾向影响因素[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6,42(1):34-39.

[11]张敏,唐大伟,蒋群,等.南通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3):378-380.

[12]薛文,蔡春雷,邱秀宇,等.浦东新区某乡镇居民网络成瘾症的调查分析[J].广东医学,2016,37(S1):169-172.

[13]周芳静,BrianJ.Hall,JosephDtucker,等.广州市某两区居民社会支持状况对高危影响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22):4105-4110.

[14]黄泽鹏,吴宇,罗青山,等.深圳市青少年学生网络成瘾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7):1028-1030.

网络文学现象分析篇2

关键词 社会网络分析 网络空间分析 虚拟民族志 网络链接研究

分类号 G353.1

1 网络链接研究概述

web已成为众多学科领域学者们关注的对象。从图论的角度可将web抽象理解为由节点(网页、woRD、pDF、ppt、多媒体文件等)和连线(链接)形成的网络图。情报学领域学者借助情报学研究方法――引文分析法研究web中的链接,以此形成了情报学新的研究方向――情报学视角的链接分析(iSLaa)。

在情报学领域之外,还有其他多个领域的学者从事着网络链接研究。计算机科学领域与理论物理学领域学者借助网络链接研究网络拓扑模型与网络增长模型,如ShiZhou等人发现了网络中的Rich―Club现象,Barabasi和albert提出了网络中的Ba模型。数学领域学者借助链接研究网络结构与复杂性。社会科学领域学者对链接的研究存在一个明显特征――将本学科传统的理论方法移植到web中。例如,将情报学领域的引文分析法移植于web中,形成链接分析法(Linkanalysis),以研究学术网络中组织、个人的科研绩效与被链接数之间的相关关系,筛选核心网站等;将社会学领域的社会网络分析法移植于web中,形成超链接网络分析法(Hyperlinknetworkanalysis),以研究web环境的社会特征;将传播学的方法移植于web中,形成网络空间分析法(webSphereanalysis),以研究链接中的信息交流行为;将人类学领域的民族志法移植于web中,形成虚拟民族志法(Virtualethnogra―phy),以研究链接行为的社会角色。

2 社会科学方法在网络链接研究中的应用

从社会科学视角研究链接时,与计算机科学、理论物理学、数学等学科的视角不同,它将链接置于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链接不再是中心角色,但研究结果通常能深化我们对链接的认识。此外,不同的方法可以为情报学领域从事网络链接研究的学者提供不同的研究视角。

2.1 社会网络分析在链接网络结构特征研究中的应用

2.1.1 方法介绍 社会网络分析(socialnetworka―nalysis,Sna)是用于描述和测量行动者之间关系或通过这些关系流动的各种有形或无形东西(如信息、资源等)的一种方法。其研究的“节点”可以是单个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就是节点间的连线,这样就形成一个数学上的网络结构或图表,如网页和链接形成的网络。社会网络分析应用于网络链接研究旨在用链接网络替换人际网络,借助已有的社会网络分析指标(平均最短路径、聚类系数、网络直径、人度与出度的分布、中介度、Freeman中心度、小集团、K-核心等)研究链接网络的特征,由此已引伸出一个新的研究方向――超链接网络分析(Hyperlinknetworkanalysis,Hna)。

2.1.2 应用实例――LennartBjfirneborn在2004年对英国学术网络的结构特征分析

2004年,LennartBjirneborn选择了英国109所大学网站的7669个子站相互之间的48902个链接形成的链接网络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这个网络的聚类系数、特征路径长度、直径、人度与出度分布等特征例,如图1所示:

图1显示最大的最短路径长度为10,即网络直径为10。平均路径长度为3.46,按照“六度分离”的含义可解释为:这7669个子站中,从任意一个子站到达另一个子站平均需要经过大约4个站点。LennartBjoneborn借助pajek软件计算出7559个节点的平均聚类系数为0.09038,即如果节点v1分别与节点v2、v3相连,那么节点v2、v3相连的可能性约为9.0%。

watts和Stogatz提出小世界图包含以下两个特性:①聚类系数远大于随机图(与小世界图相比,节点数相同,平均每个节点的边数相同)的聚类系数;②平均路径长度与随机图的平均路径长度同样小。Len-nartBjoneborn算出7669个节点和48902条边形成的随机图的平均最短路径为5.04;聚类系数为0.00084。比较而言,LennartBjiimebom认为所研究的英国学术网络具有小世界特性。

此外,LennartBj8meborn还分析了所研究的英国学术网络中各站点入链(inlinks)与出链(outlinks)的分布特征,如图2和图3所示:

图2和图3都是对数尺度图,图中入链与出链的数量(纵轴)和子站的数量(横轴)之间近似呈线性关系,表明两者之积为常数,即入链与出链的分布近似符合幂定律。

2.1.3 启示 社会网络分析法可用于web网络分析,有助于揭示web网络的结构特征,但该方法并不是在任何类型的web网络中都适用。mikethelwall认为:Sna是一个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领域,但是定性理论不会应用到web网络中,因为web网络与社会网络特征不同;这些定量方法也应谨慎使用,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它们的意义取决于被分析的网络(学术网络、商业网站、新闻网络等各有不同)。

2.2 网络空间分析在链接习性研究中的应用

2.2.1 方法介绍 “网络空间(webSphere)”作为分析单元,是指一组动态的数字资源(网站)集合,这些数字资源通常与特定事件、概念、主题相关,并且通过超链接互连。链接的作用便是将孤立的网站连接成一个网络空间。此处的“空间”是指三维空间,其范围通常受时间和对象的限制。“网络空间分析(webSphereanalysis,wSa)”最早由Foot等人在2002年提出,是研究关于某个特定主题的在线行为的框架(方法、策略),框架中主要包含网络资源生产者与用户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通过网站的结构与特征要素、超文本、超链接等得以建立与加强;这种框架有助于分析网络生产者与终端用户跨时间的交流行为与关系以及链接习性的动态性。

按照空间的三维概念,Schneider,S.m.将网络空间的三个维度概括为:①网络空间主题可预见性,可用于预见网络空间的出现;②网络空间成员可预见性,是指研究者预见网络空间成员类型的能力,如政府机构、慈善组织、新闻媒体、市民等;③网络空间资源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的三个决定因素分别是:网络空间成员增减的频度、网站增添链接的数量与频度、网站内容变化的幅度与频度。

2.2.2 应用实例――Kirstena.Foot等对2002年美

国大选候选人网站的网络空间分析网络空间分析过程中,首先需要确定网络空间。Kimtena.Foot等将该实例中的网络空间确定为“所有竞选参议院办公室职务的候选人的网站(共535个)”。而在数据获取与研究方法上,Kirstena.Foot等则兼顾了横向性与纵向性两个方面:①在三个月的竞选期间,从候选人网站上收集三个有代表性的独立样本数据,汇总得到一个更具代表性的大样本,该样本能充分体现出各候选人的链接策略;②在竞选期间,先后三次分析这组候选人的网站链接类型,以评估链接策略随时间的变化。

以2002年11月大选之前的三个月为时间段,对网络空间的数据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表中行标题是候选人的基本信息(政党类型、竞选职位、任职状态、竞争力),列标题是候选人网站的基本信息(出链频率、出链比例、出链习惯的变化)。

各候选人网站的链接目标共有4种类型:市民/拥护团体、政党、新闻媒体、政府机构。从出链频率角度看,25%的候选人网站有3种或4种类型的出链,35%的候选人网站有1种类型的出链,平均出链类型数为1.67。从出链比例角度看,政府机构是最受候选人网站欢迎的链接目标占51%,其次分别是政党(43%)、市民/拥护团体(38%)、新闻媒体(32%)。逻辑回归分析表明:“竞选职位”统计意义不显著;第三党、竞选众议院职位的、竞争力低的候选人更倾向于链向市民/拥护团体。从出链习惯的变化的角度看,三个月时间里,链接习性发生变化(即增加或删除链接)的网站占10.4%。

最终,依据统计数据,作者认同“链接代表认可,未被链接则代表未被认可”这一观点,并认为“添加链接代表从不认同到认同,而删除链接则代表从认同到不认同”,这种链接习性代表着各候选人的政治策略。

2.2.3 启示 从实例中看,网络空间分析方法与情报学领域的链接分析方法相似,都是通过统计链接数量揭示研究对象的特征,但与链接分析方法有两个方面的不同:①网络空间分析方法包含了浓厚的信息传播色彩,即将链接视为一种信息传递,而不仅仅是用数量反映质量;②网络空间分析方法特别适用于快速变化的网站,如新闻媒体网站、个人博客等,而链接分析方法则更适用于相对静态的网站,如学术网站等。

2.3 虚拟民族志(Virtualethnography)在链接动机研究中的应用

2.3.1 方法介绍 民族志(ethnography)是20世纪初期由文化人类学家所创立的一种研究方法,主要指人类学家对其研究的文化对象或目的做田野调查,深入到其特殊的社区生活中去,从其内部着手,通过观察和认知,提供相关意义和行为客观的民族学描写而形成民族志,然后再对这些民族志描述进行分析、比较,以期得到对此文化的基本概念。

Hine提出的虚拟民族志的研究目标是与在线活动相关的用户行为,网络出版是一种潜在的在线行为,创建链接也是如此。该方法可以全面的展现创建链接这一行为在社会中的角色。

2.3.2 应用实例实例一:英国保姆Louisewoodward在美国的审判事件。Hine调查研究了对特殊媒体事件感兴趣的人是如何使用网络的。她在审判的主要环节中进行调查,对象包括网页、新闻组公告以及与英特网用户间直接来往的邮件。虽然Hine的虚拟民族志研究的主要目的不是分析链接动机,但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些与链接动机相关的结论:①被研究网站的管理员都在有意识地推销其站点,如在搜索引擎上注册URL、在线散布URL、将URL附在邮件中等;②缺乏经验的网站管理员主要将新闻链接指向非官方网站,这导致了大量访问者流失。因为从链接动机的角度来看,链接旨在向访问者表达来源站点的真实意图,并告知访问者目标站点包含有用信息。

实例二:日本同性恋文化。markJ.mcLelland通过对同性恋网络社区的虚拟民族志研究证实了appa-durai的观点:网络为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同性恋者提供了建立关系的良好契机。

实例三:网络空间的性(Cybersex)。R.Coomber对贩子进行虚拟民族志研究(网络问卷调查方式)发现:无论出于“职业道德”还是商业利益的考虑,贩子很少在中掺假或缺斤少两。

2.3.3 启示 从实例中可以看出,虚拟民族志方法是民族志方法在网络中的延伸,其主要目的并不是研究链接动机,但mikethelwall认为虚拟民族志将是一种能有效地、深入地分析链接动机(尤其是学术链接动机)的方法。链接动机研究是链接分析的基础,只有明确了链接动机才能进行有效的链接分析研究。当前,国内外的链接动机研究主要从链接分类的角度人手,而链接分类研究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①分类体系杂乱;②仅从来源页面与目标页面的内容判断链接类型的方法不够准确,需要考虑链接所处的整体环境。相比而言,从虚拟民族志的角度人手,深入到链接所在的整体环境中,通过观察与认知判断得出的链接动机将更准确、更有效。

3 结语

网络文学现象分析篇3

abstract:networkisbecomingbiggerandbigger,networkdeviceskeepupdating,andnetorktopologyisbecomingmoreandmorecomplex.thecurrentnetworkmanagementsystemscannotmanagenetworkaccurately.So,itisextremelyimportanttoanalyzenetworkperformancedatatodetectandremovenetworkerror.thepaperintroducesafuzzy-theory-basednetworkerroranalyzingsystem.Collectednetworkdataisanalyzedtodetermineerrorbasedonfuzzytheory.

关键词:网络故障;模糊化理论;网络管理;故障分析

Keywords:networkerror;fuzzytheory;networkmanagement;error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3-0143-02

0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网络在社会生活、工作、学习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网络一旦发生故障不能及时修复,对于企业来说,产生的经济损失无法估计。因此,网络管理人员必须及时修复网络中的故障,以减小损失。但是,由于网络设备不断增加、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拓扑结构日趋复杂,因此网络故障的排除日趋困难[1]。即使是拥有丰富经验的网络管理人员,也很难及时找到网络故障的具置,以解决网络问题。有些公司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雇佣了大量的网络管理人员,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但是对于故障的维护并未见到显著的提高[3]。这已成为网络管理技术发展的瓶颈。

智能网络管理系统,就是为了实时监控各种网络设备的运行情况,最大限度地预计网络出现故障的位置。目前智能网络管理系统以及相关网络监控系统以及网络故障诊断系统日趋受到业界重视,并且也成为了国内外基于网络数据分析的前沿课题。

本文对网络设备的性能数据进行采集,并利用模糊化理论对采集来的网络性能数据进行分析,以便及时准确的进行故障告警以及故障诊断工作。

1数据分析研究

数据分析对网络是否异常做出初步判断,如果出现异常则进入故障定位模块,如果数据未发生异常,则不经过故障定位模块,大大的缩短网络故障的定位事件,同时减少了计算机处理负担。

对网络进行故障诊断之前,首先需要确定网络是否发生异常。本文对基于Snmp数据采集模块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的数据类型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有的类型数据可以不进行数据分析,其中数据分析方法有开关量分析法、阈值分析法。

不分析:不分析策略是针对a类信息(设备静态数据,如设备归属人,设备物理地址等),这类设备静态物理信息,这些信息是通过人工设置改变的,并且本类信息对网络异常的判断没有意义,所以采用不分析的策略。

开关量分析法:开关量数据分析是针对设备信息的某些属性只有几种固定取值的数据信息[2],例如只有工作、关闭、测试这三种取值[3],因此通过采集到的数据便可确定端口工作状态,如果端口工作,则不返回任何信息,如果端口不工作或者出现错误,则产生报警信息即可。开关量分析法针对B类信息(如端口工作状态等数据)非常有效。

阈值分析法:阈值分析法是针对动态数据中的反应性能的数据状况的一种分析法,性能数据的取值是连续性数据而非离散型数据,不能通过开关量分析法进行有效分析,但是针对此类数据,因此阈值分析法设定阈值作为正常与异常的分界线,利用模糊数学理论确定本数据异常的可能性。阈值分析法适用于C类数据(实时变化数据,如CpU使用率、端口流量等类似数据)。

2开关量分析法

开关量分析法是一种简单的分析方式,针对特别类型网络性能参数,可以快速准确简单的确定网络是否发生故障。开关量分析法适用于网络接口工作状态数据,例如miB中有ifadminStatus(管理者希望端口的工作状态)和ifoperStatus(端口的真正工作状态)两个属于开关量的类型数据对象。如表1所示,列出这两个对象ifadminStatus与ifoperStatus不同取值的时候的所有组合与意义,通过这些组合判断网络设备接口是否出现异常。这种异常和下面的开关量表示方法有所不同,本检测方法利用了经典集合理论,检测结果只有异常与正常两种结果。

3阈值分析法

在阈值分析法中,采用模糊集的方式处理对象取值分析,使智能网络管理系统更有效地处理具有复杂、不确定等特性的网络问题、更大程度提高智能网络管理系统的预警能力与故障定位能力[4]。阈值分析法适用于C类数据的分析。

模糊数据分析法就是为每一个C类miB对象数据定义一个隶属度函数,本文采用下降半梯形模糊分布和升半梯形模糊分布这两种模糊分布给C类miB对象确定隶属度函数[5]。

利用升半梯形模糊分布确定oiD对象值发生故障的隶属函数如图1所示,假设oiD的阈值是100,并获得oiDValue=80,那么根据升半梯形模糊分布确定其隶属度函数为0.8,该模糊分布的隶属度函数表示发生故障的概率为80%。

依据下降半梯形模糊分布确定oiD对象值不发生故障的隶属函数[6],如图2所示,本oiD的阈值为100,并获取oiDValue=80,那么根据,下降半梯形模糊分布确定其隶属度函数为0.2,该模糊分布的隶属度函数表示不发生故障的概率为20%。

根据图1与图2,可以看出,当固定miB值等于固定取值时,其故障发生概率与故障不发生概率的和为1,进而论证miB取值在图2与图3的隶属度函数分别确定发生故障的概率与不发生故障的概率是完全合乎理论规定的。因此我们可以用这种方式确定故障是否发生的概率。克服了传统阈值越界报警的局限性。

4结论

由于本文采在故障分析中采用的算法无需大量运算,因此可以快速对网络故障进行定位,因此及时、高效诊断网络故障,同时接触网络故障可能解决的方案,以备网络维护人员参考。从而将网络故障的损失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ZhengQH,QianYt,Yaom.non-DeterministiceventCorrelationBasedonC-Fmodel[J].inpRoCeeDinGSofFUZZYSYStemSanDKnowLeDGeDiSCoVeRY,pt2,2005,Lani3614:1107-1117.

[2]BasakJ,KrishnapuramR.interpretableHierarchicalClusteringbyConstarRetinaUnsungperverseDecisiontree[J].ieeetransactionsKnowledgeandDataengineering.2005,17(l):121-132.

[3]nasutionS.FuzzyCriticalpathmethod[C].ieeetransactionsonSystemsmanandCybernetics,1994,24(1):48-57.

[4]nasutionS.FuzzyCriticalpathmethod[C].ieeetransactionsonSystemsmanandCybernetics,1994,24(1):48-57.

[5]张连营,王亮,吕文学.网络计划的模糊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2004,37(2):175-178.

网络文学现象分析篇4

【关键词】tCp/ip协议,协议分析,三次握手

一、引言

《tCp/ip协议分析》是计算机网络专业必修课程,内容涵盖了tCp/ip协议族中的ip协议、iCmp协议、tCp协议、UDp协议以及应用层的DnS、teLent、Ftp、Http、Smtp、pop3等协议,内容抽象,晦涩难懂[1]。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作者发现传统的讲授方法主要使用课件讲解协议的封装格式以及实体之间的通信过程,使用动画演示协议实体之间的交互过程,虽然这样做,形象化了协议交互过程,但学生还是感觉比较抽象,有的学生甚至因此失去了学习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兴趣[2]。学生没有真正理解tCp/ip协议,所谓的理解只能算是表面上的,理论联系实际更是无从谈起[3]。为了较直观地学习网络协议,本文提出将网络协议分析软件应用到教学中,利用该软件使学生在学习网络协议的过程中能清楚地看到网络数据的详细格式和具体传输过程,从而加深对网络协议的理解并提高自身的实际动手能力。本文以最有代表性的三次握手为例具体阐述其全过程。

二、协议分析及理论概述

网络协议分析软件可以实时捕获网络上传输的数据信息,能跟踪剖析网络协议运行的整个过程,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网络中的数据内容,把抽象的概念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因此,网络协议分析软件开始被广泛地用于网络实验甚至是课堂的教学当中。tCp是一种可靠的、面向连接的传输协议,因此端到端的数据传输前必须先建立一个会话,这个会话过程是通过三次往返来实现的,被形象的称为“三次握手”,其具体步骤是:

1、主机a向主机B发出连接请求报文,序列号字段Seq随机生成,假设为x,确认号字段ack为0。

2、如果B收到则发回确认报文,其确认号字段ack=x+1,同时随机生成序列号字段Seq,假设为y。

3、a收到后向B给出确认,其Seq=x+1,ack=y+1。

至此,双方确认已建立连接。

一般来说,这是很多教师在讲授时常采用的方式,应该说其实现原理并不深奥。但实际问题是具体细节并不详细,比如序列号字段Sequencenumber和确认号字段acknowledgenumber的具体值有什么特点?每个阶段的SYn和aCK字段的值是多少?各功能字段如何配合使用的?等等问题并没有直观的体现出来。此时协议分析实验平台则可大显身手。

三、协议分析实验案例

本文以访问学校官网?为例进行抓包实验。浏览器访问网站采用的是Http协议,它是应用层协议之一,其传输手段正是tCp,也就是说,客户机和服务器的这次会话过程一定有tCp建立连接的过程,即三次握手,通过协议分析软件就能看到其详细过程和内容。

第一步:启动协议分析软件,本文采用的是中软吉大和我院共建的专用网络协议实训平台,其功能基本和其它的抓包软件相同,如Sniffer和ethereal等。需要说明的是,为了减少抓包的数量,便于查找和分析,建议设置过滤器,比如Http过滤。

第二步:启动浏览器访问网站,只要一打开页面即可停止捕获,表面上看到的页面呈现似乎一瞬间就完成了,其实从最底层的原始数据来看,成百上千个数据帧已经捕获了,也正好借此机会给学生讲解原因,贯穿以前所学以及为今后的内容打下埋伏。

第三步:展开协议分析树,找到所需要的会话项,就本例来说,客户端ip是192.168.3.33,端口是1118,服务器ip是192.168.100.1,端口是80。

第四步:详细解读三次握手的数据信息。源端口、目的端口、首部长度等tCp头部信息字段一清二楚。为了更好理解tCp三次握手的原理细节,我们重点关注序列号、确认号以及各种标志位的含义。

1、选中第一帧数据,即标示为SYn,表示第一次握手,序列号是585188878,系统随机生成的,可以看出该值足够大,理论上不会重复,确认号确实是0。标志位SYn为1,aCK为0,表示连接请求,证实了上节理论概述的第一条。

2、选中第二帧数据,即标示为SYnaCK,其含义是第二次握手,确认号是585188879,其值正好是第一次握手中序列号值加一,表示收到客户端的连接请求了,同时为了给客户端回复,也需要随机生成一个序列号,其值是3570280288。标志位SYn和aCK均为1,表示既是响应又有新请求,证实了上节理论概述的第二条。

3、选中第三帧数据,即标示为aCK,表示第三次握手。序列号是585188879,其值是第二次握手中的确认号,表示客户端已经知道和服务器端连接上了,确认号是3570280289,其值正好是第二次握手中序列号值加一,如果一切正常,待服务器端收到并看到该确认字段值后就表示已经和客户端连接上了。标志位SYn为0,aCK为1,表示回应,证实了上节理论概述的第三条。至此双方都确认互相连接上了,后续就是正常的携带有效数据载荷的传输了,其最终的序列号585188879和确认号3570280289就是双方秉持的令牌凭证了。

四、结束语

在计算机网络专业的课程中,tCp/ip协议课程原理的复杂性及抽象性决定了其必然成为教学的难点。由于网络协议分析软件能够捕获各种网络实验协议的数据并进行解析,进而再现网络实验通信的整个过程。本文以三次握手为例,通过协议分析软件以图解方式直观方式展示网络会话过程中数据帧的传输方向及每个数据帧的功能,把隐性变成了显性,对理论数据格式与实验捕获的实际数据帧比较,使学生对协议交互机制和工作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提升了对网络故障的分析能力。改变了过去的传统教课方式,符合先感性后理性的认知规律,使学生感觉到网络协议易学易懂,激发了兴趣,增强了信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梅海彬.协议分析软件在计算机网络教学中的应用.安徽:科教文汇.2012

网络文学现象分析篇5

摘要:

为更全面准确地评价产品造型设计,在近几年国内外产品评价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Bp神经网络技术,对产品设计造型要素的感性意象进行定量化研究,建立和完善了产品设计评价的神经网络模型.并以园林工具割草机产品设计为例训练模型,验证了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产品设计评价;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Bp神经网络;感性工学

产品造型设计和评价是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结合感性工学对产品造型设计和产品造型评价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产品造型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运行过程,除受客观条件如经济、技术、构造等要素的影响外,同时,社会审美、目标消费群的偏好、设计师经验、背景等因素也相互影响[1].人工神经网络是伴随着生物学、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的发展而产生的一门新兴的综合交叉性学科.其中,最常见的是Bp神经网络,它具备任意精度的函数逼近能力,具有自组织、自适应、自学习、高度非线性映射性、泛化性、容错性的优点[2].Bp神经网络因其很强的学习能力、抗故障性、并行性的优点,特别适合于解决上述非线性很高的复杂系统.割草机产品应用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个性化的消费者群细分,造型设计目前未形成系统的理论和方法.将Bp神经网络法和遗传算法等应用于产品造型设计的评价系统中尚属于摸索阶段.文献[3]提出了Bp神经网络技术与产品评价系统结合的可行性.文献[4]通过将遗传算法与神经网络相结合,进一步优化了产品设计评价模型的精度.产品造型设计与评价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层次的系统分析.为此,本文将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与Bp神经网络技术,定量地研究感性意象与产品造型设计之间的关系.以园林工具割草机产品为例,把产品造型要素的集合分组为由类似对象组成的多个类,分析影响割草机产品感性意象的主要造型特征,基于matlabR2014a平台,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检测产品造型与目标消费者群体偏好之间的对应关系,以验证和提高产品设计评价模型的可行性和准确度.

1研究流程

本文以割草机产品为例,综合应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和Bp神经网络技术,对感性意象进行定量化研究,建立和完善产品造型特征与感性意象关系评价的神经网络模型.研究流程如图1所示.具体流程如下:

(1)通过网络调研并筛选得到描述割草机外形的形容词.

(2)通过网络搜集各国割草机图片样本,对图片进行去色、去标志处理,排除颜色和品牌对试验样本的影响.

(3)把7点量表建立在已经选择出来的感性意象形容词上,让每个测试者针对这些选定的形容词对每个试验样本打分.将试验所得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并结合专家意见,确定最终描述词汇.

(4)将样本进行聚类分析,并通过专家对同类内样本共同特征的提取,明确影响割草机外形意象的造型特征,并分析各造型特征组合与感性意象的关系.

(5)建立Bp神经网络模型,以试验数据训练神经网络模型.

(6)神经网络准确率检测,总结分析.

2割草机外观特征与感性意象认知关系量化试验

2.1试验准备

通过调研,共搜集整理近5年销售生产的割草机产品图片150张,分别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图片进行去色、去标志处理,以排除颜色、品牌及其他因素对试验样本的影响.利用KJ法[5]筛选得到20个图片样本,部分样本图片如图2所示.经过表1的分析可以得到形容词的意象空间,专家设计师结合这一意象空间进行总结和分析,得到其3个维度上的感性意象描述形容词,分别为“科技-落后”“朴素-华丽”“易用-复杂”.

2.3关键造型特征提取和聚类分析

将意象空间的样本进行聚类分析,把产品造型要素的集合分组为由类似的对象组成的多个类,分析影响割草机产品感性意象的主要造型特征.通过专家设计师评价和问卷调查统计,抽取同类样本内的共同特征,得到最主要的影响割草机感性意象的造型特征.聚类分析的结果如表2所示.

3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训练、预测

3.1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

选用matlabR2014a为平台进行Bp神经网络结构的建立与模拟,其模型如图3所示.通过历史数据的训练,用以检测产品造型与其感性意向的对应关系,建立产品造型设计评价体系.经过数次预先进行的试验,确定神经网络结构为3层,输入层(包含2个节点)、隐含层(包含4个节点)、输出层(包含1个节点).输入层是2个设计元素的编号组合,输出层是关于“科技的-落后的”这个语汇对的感性意象评价值.

3.2Bp神经网络模型训练设置

Bp神经网络的学习次数为5000次,采用梯度下降法,目标误差值为0.001,训练结果采用均方误差衡量,将表4中样本1#~15#的数据导入建立的网络,训练Bp神经网络,在1753次训练时结果收敛,停止训练,其训练的结果如图4所示.由图4可得,其实际训练的误差值为0.00908.

3.3Bp神经网络模型测试选用

表4中样本16#~20#测试神经网络预测能力,即将5个样本造型特征组合导入网络的输入层,将调查得到的数据与神经网络预测的感性评价值进行对比,结果如表5所示.由表5可见,实际感性评价值与预测感性评价值相对误差较小,说明网络精度达到要求,验证了割草机产品评价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4结语

本文将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与Bp神经网络模型相结合,对割草机产品造型设计与感性意象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为产品造型设计符合目标消费群体需求提供客观评价帮助.但是本文只针对割草机的主要产品造型要素进行了试验,随着研究方法及科技的不断进步,结合色彩、材质、纹理甚至人机工程学等综合因素的研究将成为下一步的研究重点.基于神经网络的意象认知模型,还存在一定局限性,随着科技的发展,结合认知心理学、脑科学、人工智能等技术和方法将使相关研究得到更深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爱华,孙峻.Bp神经网络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9(4):306-309.

[2]周美玉,李倩.神经网络在产品感性设计中的应用[J].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7(4):509-513.

[3]赵万芹.基于Bp神经网络的产品造型设计评价[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9,30(24):5715-5717.

[4]林琳,张志华,张睿欣.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神经网络的产品造型设计评价[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5,36(3):789-813.

[5]川喜田二郎.KJ法[m].京都:中央公論新社,1986.

网络文学现象分析篇6

【关键词】网络通信;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

在社会建设发展与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今天,计算机网路技术在我国各个领域已经高度普及,在这样的背景下,互联网规模不断过大,所产生了网络通信数据也在快速增加,其中网络通信数据在很多领域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但是从现阶段,我国通信数据利用情况来看,其效果还不够理想,比如实时性差、误解率高等。而可视化分析方法,能够促进网络通信数据的利用以及作用发挥,其强大的辅助分析能力,能够最大限度挖掘出网络通信数据的价值,目前,网络通信数据中可视化分析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了一个必然趋势。

1网络通信数据可视化

网络通信数据可视化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可视化处理以及需要支持一定程度上的细节情况来使其有意义。文章中指出,可视化可以在不同的层次上对网络通信进行抽象展示,同时也可以用不同的可视化机制进行处理(例如直方图、象形图、坐标系、三维图形等)。文章通过圆形布局,对网络通信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其目的是为了在大量的网络通信中分析出网络入侵行为的特征,并识别出来。文章中将网络节点根据地址的不同分布在四个同心圆环上,而被测试的节点则置于同心圆的圆心。如果某个节点的地址只有最后一位不相同,那么就置于最靠内的圆环上,以此类推。那么,一个节点是否与中心节点属于同一个子网就很容易被识别出来。

2网络通信数据可视化分析方法

2.1有关网络节点可达性的定义

要使网络节点能够可视化,个人认为,在此之前应该定义可达性和通信强度,如此可以达到增强可视化的效果。首先,我们通常将网络节点定义成相关矩阵,其中的元素的值为0或者为1,若元素取值是1,我们认为这个元素代表的节点可以和同行其他元素代表的节点互为可达关系,如果元素取值是0,则相反,不能达成可达关系。在这里,我们将抽象出含有时间关系的可达性信息,凭借网络节点通信时间的先后顺序使用数学方法计算。在计算过程中,我们把所有的网络节点做成一个矩阵合集,之后再把所有节点对应的的通信时间包括在另一个集合之中。这样我们就可以将节点与通信时间通过数学方式来可视化表达。而且通过时间关系是否在一定范围内等情况更可以进一步了解网络节点可达性的信息。然而,仅仅表示出网络节点的可达性关系和通信时间依旧不足以达成节点可视化的效果,因此,节点之间的通信强度的定义就成为了下一步工作,根据上文的经验,我们仍旧把节点之间的通信强度抽象成矩阵来进行数学运算,在此过程中,通过矩阵之间的关系,我们能够得到一定时间内,节点间的通信次数和时间间隔等信息,而这些信息,就是我们用来具体描述通信强度的工具。

2.2针对一个或几个节点的可视化

在进行上述的可视化行为之后,我们可以发现,网络节点抽象出的矩阵之中含有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其本身也还有很多值得关注的信息,为此,应该对进行某一个或者几个节点的可视化分析。其中最为用户所关注的几种信息包括,用户关注的所有节点的集合,以用户关注的节点为起点存在可达关系的节点所在集合以及这些节点的分布,以用户关注的节点为终点存在可达关系的节点所在集合以及这些节点的分布,用户感兴趣去的所有节点之间的可达关系。通过对用户关注的的信息进行分析,我们将把用户感兴趣的节点和与其相关的节点抽象成一个三维的坐标关系。(1)对用户自身主机所在的节点进行可视化,这些作为主机的节点都有自身专有的ip,每一个ip都是由32位的二进制编码组合成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以这些二进制码为基础设置主机节点的坐标。(2)对节点之间可达性关系进行一定的可视化处理,因为三维坐标的存在,我们可以轻易的对这种可达性关系进行描述,那就是将可达节点之间两两连线通过这些明显的线条的疏密程度,我们能跟清楚的发现哪些节点可达性高等信息。(3)用户关注节点变化情况的可视化处理,用户关注的节点自然不会是一成不变,在某些情况下,用户关注的节点可能增加或减少,这些信息都应该反映出来。于是,在此前已经三维坐标中,取出一条坐标轴,专门做为用户关注节点坐标所在的轴线,如此,无论用户关注的节点怎样变化,我们都可以通过数学操作对节点左边进行相应的改变。

2.3对可达节点的通信强度进行可视化的分析

对于网络节点的通信强度这一概念来说,很多用户都是不了解的,因此,我认为太过数据化可视分析反而不好,故而,下面将使用另一种方式来对通信强度进行可视化操作,我们大体将通信强度分成强、中、弱三个部分,分别用不同颜色的线条来表示,而介于三者之间的通信强度,则是用其他颜色标识,这些颜色都是通过相应的数学计算得到强度数值,再根据数值与强、中、弱,的数值进行对比,进而转化为相近的颜色,如信号越是接近强的界定值,颜色就有接近红色,可能是橙红,强度次之可能就是橙色。由此,用户便可以通过颜色的变化,轻而易举的了解到信号强度的相关信息。值得强调的是,上述的整个可视化过程最主要的工具便是数学方法的应用,在可视化过程中,无论使用什么方法来表现,都要有科学的数学依据,因为只有数学数据才能精准的对各种抽象信息进行具象化,所以,网络节点通信的可视化,离不开对抽象信息通过数学方法进行数据化。以用户关注的节点为起点存在可达关系的节点所在集合以及这些节点的分布。

3结束语

在通信网络数据信息分析中采用可视化分析方法,能够提高通信数据信息利用率,提高网络通信的现代化水平。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网络通信技术想要得到更好的普及与发展,进一步研究可视化分析技术,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两大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相关的技术人员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谢慧.网络通信中一种数据保密性和完整性的方案研究[D].湖南大学,2010.

[2]林权洁.基于web服务和语义的网络通信服务接入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

网络文学现象分析篇7

 

关键词:网络舆论战 学科视野 基础学科群 构建 

国内网络舆论战研究的进展之所以不尽人意,除了起步较晚、方法手段单调之外,也与研究视野单一、学科基础狭窄、研究力量单薄等因素有关。科学构建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是拓展研究视野、整合相关资源、夯实研究基础、提升网络舆论战研究水平的必然选择。 

1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的必要性 

从可以检索到的文献来看,现有的网络舆论战研究视角多局限于单一学科,尤其是集中于新闻播学的角度,已成为网络舆论战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推动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尽快由起步走向深入,其研究视野必须实现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转变。 

1.1单一学科视角制约着我国网络舆论战的研究水平:国内现有的网络舆论战研究,大多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用新闻传播学的思维进行分析与研究,甚至直接以新闻传播学的术语来命名,或者按照新闻传播学的脉络来展开。相关研究成果除了零散地于各种学报等刊物之外,只能相对比较集中地发表于“军事记者”等新闻刊物或网络媒体之上。 

与此同时,我国为数不多的网络舆论战研究明显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一是描述网络舆论现象多,深入研究网络舆论规律少。发生于近期战争中的一些网络舆论现象,是我国不少研究者关的主要关注点,围绕战争中一些个案进行研究的现象非常明显。这些文献之中当然不乏真知灼见,但也有一些只是局限于一般现象的描述。二是开展理论分析多,进行实证研究少。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克敌制胜,必须着眼于我军实际,服务于我军的客观需要,解决制约我军网络舆论战研究水平与实施能力的问题。然而,国内网络舆论战研究中,泛泛而谈的理论性研究较多,针对我军实际进行实证性研究的少,提出具有操作性对策的更十分鲜见。三是新闻传播业及相关背景的研究者多,其他学科专业的研究者少。发表文章或出版专著的作者身份各不相同,但相当一部分是新闻战线的新闻工作者,其他人员中的大部分则与新闻传播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对近期战争中的舆论现象进行个案研究的人员,大多是活跃于一线的战地记者,或者是新闻媒体的编辑人员。 

客观地讲,从新闻传播学角度进行研究,取材方便,成文快捷,易于推广,在网络舆论战研究起步阶段具有积极作用,却也存在着理论性不强、实证研究不足、缺乏操作性等局限。新闻传播业及相关背景的研究者早已养成了新闻学的思维定式,喜欢用新闻学的方法研究和分析研究对象,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撰写文章,习惯于描绘一般现象与浅层次分析,容易轻忽网络舆论战本质规律的探索。 

1.2多学科视野是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内在要求:就其基本内涵来讲,网络舆论战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以舆论信息为武器,综合运用各种网络资源,根据传播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原理,通过网络传媒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传播和信息渗透,从而影响受众的思想、心理、情感、动机、主观判断和行为选择,有效控制舆论态势、影响民意归属的一种政治作战样式,其本质在于争夺、控制网络舆论传播权。作为现代战争中最具威力的作战样式之一,网络舆论战决非单一学科所能支撑,而是受到多种技术手段与学科理论及其他因素的制约。 

网络文学现象分析篇8

关键词: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网络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7-0003-04

一、问题的提出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最早是在1977年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来的,是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1]。该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我国研究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自我效能方面的研究。近年来,随着网络不断进入人们的生活学习,国内外研究者也开始将视角从传统自我效能感转向网络自我效能感。

网络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的网络学习信念,即学习者对自己能否有效使用计算机、因特网以及现有的资源工具,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网络学习课程的自信程度的评价。网络自我效能感实际上是自我效能感理论在网络学习中的具体应用[2]。作为影响网络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自我效能感被很多学者引入网络教与学的研究中,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但在研究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进行总结,本文旨在对国内网络自我效能感相关研究进行分类统计,以便发现当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1.研究样本

研究的样本主要来源于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按照主题检索方式,以“自我效能感+网络”或者“自我效能感+技术”为检索词,发表时间从2003年1月1日到2014年12月31日进行高级检索,共检索到113篇相关文献,剔除新闻广告、通知、内容重复等无关样本,最终获得有效样本70篇。

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70篇文献进行系统的分析。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严格遵循内容分析法的基本过程和步骤,在通读70篇文献摘要和浏览全文的基础上,首先进行主题分类,然后按文章发表日期、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内容建立数据库,最后用图表展示数据。文章的确定与分类,都是由研究者多次修改和编辑校验的。

3.类目与分析单元

研究从年分布、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以及内容四个方面对样本进行分析。在设计类目时,借鉴尹睿和谢幼如[3]的分类,结合检索的文献,把网络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分为以下7大类(如表1)。

表1内容分析类目

[一级主题\&二级主题\&篇数(%)\&研究综述\&研究综述\&5(7.1)\&学习者差异\&性别、年龄、年级、智力水平\&17(24.3)\&网络成瘾行为\&学习焦虑、计算机焦虑\&学科内容分类\&英语\&20(28.7)\&信息技术\&教育网络游戏\&学习过程参与\&学习动机\&4(5.7)\&学习风格\&宏观绩效研究\&网络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14(20.0)\&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微观绩效研究\&自我调控\&5(7.1)\&学习成绩\&学习时效\&综合交互效应\&不同类型的学习者与不同的学科结合,自我效能感与这些因素的关系\&5(7.1)\&学习者个体差异、学科内容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以及自我效能感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4.统计工具

本研究统计分析使用excel2007软件为工具,采用图表结合的方法对样本文献进行分析、统计。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论文年分布

从年限统计结果看,截至2014年12月31日,网络自我效能感国内研究文献年度分布如图1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学者对网络自我效能感的相关研究最早开始于2003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运用网络进行学习,而自我效能感作为影响学生网络学习效果的因素之一,也广泛受到关注,尤其是近四年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共有文献49篇,占70.2%,其中,2012年相关文献有16篇,占23%,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峰。

图1网络自我效能感研究文献年度分布

2.研究方法分析

对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结果如下图2所示,可以发现我国学者在研究网络自我效能感时,使用的研究方法是多样的。

图2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数量分布

使用最多的研究方法是问卷调查法,有34篇(占49%)。国内很多学者都是通过自制量表与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例如:谢幼如、刘春华等通过编制一套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量表[4],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分析了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从而提出了提升大学生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策略;尹睿、许丹娜自编影响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网络学习环境因素调查量表[5],并以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得出结论:学习内容、学习支持和学习的社会结构对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均产生一定的影响。

网络文学现象分析篇9

关键词:网络自主学习;石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8.086

1引言

外语学习者基本会有这种感受,即外语的学习进行到某一阶段后,就不会像初级阶段稳步提升,而是觉得稳定甚至有时退步。本文根据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结合实际,对新形势下的石化现象进行研究,尝试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2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下的石化现象

Selinker发现许多第二语言学习者(将近95%)未能达到目标语能力,即“中介语连续体的终点”(白凤欣2007:115)。中介语是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通过相关学习策略,在输入目标语的基础上所建立的第二语言系统。当中介语中出现有别于目标语的规则时,石化现象便会产生(姜毓锋,2011)。石化现象在第二语言学习中严重地制约英语学习者使用英语的准确度。

信息化时代下的网络自主学习也不会完全消除英语学习的石化现象。笔者对辽宁医学院参与课题研究的120名高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本调查问卷针对网络自主学习中的英语石化现象分布领域和成因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1)根据对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分析发现大专学生在英语基础知识掌握的各方面,如语音、语法、词汇、句型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石化现象。其中,在语法知识和句型知识方面石化最为明显,石化比例达到50.4%。石化体现在语法方面主要表现在学生对目的语语法的掌握不够准确,又因受母语负迁移作用,使得目的语时语法和句型的表达常常出现错误;在词汇运用上的石化现象也颇为显著,约占40%,主要是记忆不够牢固,应用不太贴切;语音方面石化比例较小,约占9.6%。从结果上显示基于网络的自主学习模式提供给学生最地道的文字、图像和声音,使得教学内容变得更加逼真充实、从而阻止学习者被错误发音所误导。(2)根据对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笔者发现通过网络自主学习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石化非常严重达到90%,口语和听力石化的比例较低。

3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下的石化现象产生因素

(1)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鼓励学生不断获取知识,不断进取的强大动力。如果没有学习动机,学生的英语学习就会出现石化现象。然而很多大专学生都很缺乏学习动机,他们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或者只是机械式地完成作业。在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效果产生重要影响。积极的选择和补充自己的知识还是消极地选择容易的内容敷衍时间对学生英语石化区域和程度都有直接影响。

(2)学习方式。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资源非常丰富,学生获取也非常方便,但形象化学习资源会诱导学习者更多是用“眼睛”或“耳朵”而不是“大脑”和“手”去记忆和分析,所以学习者在通过网络解决问题时,往往追求速度、趣味而逐渐忽视思考、研究本质、不断沉淀的思维方式,导致思维障碍。长此以往,学习者的语法和词汇知识就会逐渐匮乏,而阅读和写作能力会逐渐降低。

(3)学习环境。

在对学生进行访谈后发现大多数学生专注于自我学习,不太与其他同学讨论问题。因此,在缺少教师及同学的监控下,学习者无法觉察出自己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语言石化也会产生。

(4)网络自主学习模式下的石化现象改善途径。

为改善网络教学平台自主学习的效果,学校应致力于创造良好的网络学习氛围,使学习者拥有健全、稳定的网络学习环境,同时还需要从不同层面展开网络教育。第一,增强学生的网络学习意识和技能,规范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第二,将系统中大学英语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内容变得更加明确化、深层化、专业化,向学生提供一个全方位的教学素材,如精品课件、参考资料及模拟题等,以便学生自主学习更有方向性。第三,鼓励学生利用QQ,email等网络工具开展小组协作学习,同伴之间可以积极交流和帮助,从而激发更强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要注意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温馨的网上教学氛围。

4结束语

笔者详细分析网络环境中高职学生英语石化现象的成因及改善途径,旨在引起英语教师对高职学生英语学习出现的石化现象的关注,鼓励教师和学生及时转变观念,增强主观能动性,采取更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来缓解石化现象,朝着更高地目标迈进。

参考文献

网络文学现象分析篇10

关键词 女大学生 网络行为 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通过中国期刊网搜索引擎,笔者在篇名和关键词中分别以“大学生”和“网络行为”为关键词,搜索到从1994年到2011年的论文共119篇,对这类论文进行分类整理,其中39篇论文有关于“女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内容,占32.8%。本文将结合这39篇论文对女大学生网络行为进行简要综述。

1 女大学生网络行为现状

(1)女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情感交流。大部分女大学生上网是为了聊天,与外界进行交流。胡爱华①调查发现:女大学生的上网目的:情感需求在第一位,四个年级区别不大,表现为上网聊天。满足好奇心在第二位,大一,大二学生明显,表现为网络游戏和娱乐。上网学习是上网目的第三位,在大三大四比较明显。周林、顾海根②在《上海市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的实证研究》一文中也指出:不同性别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得分的差异明显,女生的交往偏好得分最高,其次是信息获得偏好,游戏偏好得分最低。而男生的游戏偏好得分最高,其次是交往偏好,信息获得偏好得分最低。同时他还发现理科女生的游戏偏好得分高于文科女生。

(2)女大学生接触网络时间晚,上网时间短,很少通宵上网。女生较男生接触网络晚,在网络上消耗的时间也更少,很少有通宵上网的女大学生。余南宁③调查发现:女大学生每周上网时间为 3.79?.01 小时,男生则为 6.31?.27 小时,男生上网时间显著多于女生。王成④在《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及集体意识培养研究》中指出:男生平均网龄 3.2 年,女生平均网龄 2.62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特别是有5年以上网龄的男生明显多过女生。陆鹏娟⑤等的调查发现:有46.8%的男生有过通宵上网,高出女生 18.5%。施少平等⑥调查显示,每次上网时间集中在1~3小时这一时间段内,男女学生比例接近,而在3~5小时及5小时以上的时间段里面,则男生比例明显高于女生。蒋乐进⑦的调查中, 接触网络达2年以上的男生为77.6%,女生为69.8%; 11.2%的男生每次上网时间在4小时以上,相对应的女生只有 6.4%;7.2%的男生经常有通宵记录而相对应的女生只有 1.3%。可见,女生无论是接触网络还是用于网络的时间都较少。

(3)女大学生上网地点多在宿舍或家里、花费少、网瘾小。在上网地点上,女生习惯在宿舍或家里上,男生偏重于网吧。女生用于网络的花费明显少于男生,余南宁⑧的调查显示,男生每月上网花费26.98?5.80元,女生每月上网花费13.34?6.44元,男生上网花费也显著高于女生。无论男生还是女生有一定程度的沉迷网络,戴琴⑨等对380名大学生进行网瘾检测,共检出网络成瘾者11人,检出率3.1%;其中男生7人,检出率1.97%;女生4人,检出率1.13%。准成瘾者11人,检出率3.1%;其中男生10人,检出率2.82%;女生1人,检出率0.28%。可见,男生网络成瘾高于女生。

综上所述,女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可归纳为:接触网络晚,上网时间短,在家或宿舍上网,花费低,网瘾小,上网的主要目的是聊天等情感交流。可见,女生似乎比男生对网络有更强的抵抗力。

2 女大学生网络行为归因

(1)网络行为体现女性的心理需求。女大学生在情感交流方面的需求高于男生,这种需求在以网络为媒介的虚拟世界里得到了很好的满足。《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交回避及苦恼的相关研究》⑩中提到,基于生理差异及传统社会文化的规范,男女两性就群体而言存在着行为差异。男性往往不愿意对他人倾诉,而女性则更愿意通过多种途径向他人宣泄负面情绪。

(2)传统社会规范约束网络行为。女大学生相对男大学生更为保守,更易受现实传统社会规范的约束,即使在网络上,也希望能够“网上网下”尽量一致,“网络环境中的女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与分析”中指出,有62.8%的女大学生认为上网没有影响自己的伦理道德水平,对大部分同学来说,多年来形成的道德观念不会因为短期接触就轻易改变。雷英 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女生在网络上的交友态度比男生谨慎得多,女生认为“网恋是游戏一场,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占 88%。对的态度更明显的说明女生的保守,当问及“你无意获得或进入一色情网址时,回答“置之不理”的女生占 74%。

(3)对学业和人生有更明确的目标。女大学生在自己的学业规划、人生目标上更明确,更清晰,因此,在网络行为上会呈现出更强的自我约束力,往往很少沉溺于网络而不能自拔。她们会更多地利用网络学习和搜索信息,将网络有机的整合到学习生活中去。

综上所述,女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现状是由于性别差异、自身约束和社会传统道德约束等多方面原因形成的,并且其呈现出的网络行为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 女大学生网络行为研究的其他问题

(1)女大学生网络信息素养的研究。网络的合理和适当使用,一方面是大学生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也是信息素养的体现,因此,女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成为一部分学者关注的内容。吴秋兰 认为,信息素养是一种理解、发现、评估和利用信息的认知能力,女大学生的网络信息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有助于女大学生传播新技术进入社会主流,积极接收和传播有利于女性发展的信息,以促进社会性别平等。

(2)网络对女大学生性别教育的影响。网络作为新媒体给予女性的关注,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关注,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一部分学者关注到网络“女大学生”这个名词所代表的负面形象较多。胡特 在“互联网信息特点浅析——以网络女大学生形象构建为例”一文中指出:网络新闻中女大学生形象过于消极(86%);女大学生成为“性”的受害者;女大学生多数情况下“失语”呈现一定的一致性。正是由于女大学生群体在网络上“被”呈现出的负面形象,使得女性,尤其是女大学生上网时遇到更多的“性骚扰”。杨春荣等 等,《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多维分析》中发现,81.4%的女大学生反映,她们在网上与未曾谋面的网友聊天时被要求转到视频上见面,参与过视频聊天的女大学生中有10.1%被对方要求参与不同程度的——展示自己的身体。对于女大学生的性别教育在网络时代就显得更为迫切,这直接影响到女大学生网络行为研究。

(3)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研究。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也被一些学者纳入研究视野。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网络行为与汉族女大学生的类似,但影响似乎更大。在与少数民族女大学生访谈中发现,少数民族女大学生上网人数逐渐增多,上过网的为85%,每周上网2~10小时的占35%,认为上网对学习起促进作用的为75%。库来惜·阿不都拉 在其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少数民族女大学生,通过网络接收信息,接受教育,她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主流趋向健康进步。网络文化带给她们情趣与务实进取,成才与成功的愿望。可见,网络对于少数民族女大学生产生了积极作用,也影响着她们的思想和行为。

4 引导女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

(1)思想政治工作与道德教育相结合。在网络媒体中,女性的形象与传统形象有些差别,这影响了女大学生自身价值观和意识,吕汉娜等 认为:被扭曲的女性形象冲击大学生的人生观、社会观;虚幻的“女性美”误导大学生的审美意识;影响女大学生的角色认知,影响女大学生的成才意识,弱化女大学生的伦理道德意识。这类问题直接影响女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和行为,这需要教育工作者能够积极的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通过网络及时就社会当前发生的重大事件或人们思想中的突出问题发表具有一点倾向的言论,正确参与社会热点问题讨论,最终帮助大学生回归现实。

(2)通过女性课程引导女大学生。教育的途径多种多样,课堂教育对大学生,尤其是对女大学生更为直接。因此,无论在女子高校还是非女子高校都应该引入女性课程,增强大学生的性别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性别平等意识的教育,特别是唤起女大学生主体自觉的独立、自主和平等意识,使女大学生明白“女性在当今社会中的角色已不仅是相夫教子,而是需要担负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 这都可以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3)引导女大学生回归现实。网络只是手段,人本身才是目的。女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网上网下的界限。其实网络只是科技带给人们的一种工具,是人们为了达成目的的手段,但恰恰是这个手段让人们迷失,网络行为失范。因此,引导女大学生回归现实,淡化网上网下的概念,引导女大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寻找心理依托,实现人际交往沟通等都是现实问题。

基金项目: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女大学生网络行为研究”的成果,本文同时得到中华女子学院对该课题配套经费的资助。项目编号:09JBSZ3011

注释

① 胡爱华.216名女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及其调适.中国校医,2007.10(5):527.

② 周林等.上海市大学生网络行为偏好的实证研究.心理科学,2008.6:1353-1356.

③⑧余南宁.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调查及问题分析.黄山学院学报,2007.12:163.

④ 王成.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及集体意识培养研究.教师,2011(20):117.

⑤ 陆鹏娟等.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科技信息,2010:75.

⑥ 施少平等.大学生网络行为及网络成瘾调查分析.宜春学院学报,2009.4(2):107.

⑦ 蒋乐进.当代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报告.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244.

⑨ 戴琴等.军医大学生网络行为调查.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52.

⑩ 肖祥.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交回避及苦恼的相关研究.职业空间,2011(4):172.

雷英.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心理调适.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7.9:136.

吴秋兰.试论网络信息时代高校女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2(10):47.

胡特.互联网信息特点浅析——以女大学生网络形象构建为例.新闻爱好者,2009.3:34.

杨春荣等.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多维分析.当代青年研究,2006(12):18.

库来惜·阿不都拉.网络文化对新疆少数民族女大学生的影响.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7):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