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十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十篇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2:55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篇1

一、中学生应该学习一点心理知识

1.心理学知识对学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

2.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些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比如,学习了有关性格的知识,就可以使自己对自身的性格有所了解,从而矫正自己性格中不好的一面,锻炼和完善自己的人格。

3.学习了心理知识不但能提高自己,还能对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有所帮助。因为在了解自己心理的同时,也学会了了解同学的心理,这样便可以对不同气质、性格的同学采取相应的态度,从而防止不必要的矛盾,加强与同学的友谊。

二、学校应该营造一个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

1.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宽松是一种总体感觉。置身于宽松氛围的每个成员的心理此时此地应是放松的自在的,在一定程度上情感可以自然流露,思想可以任意驰骋,不必受太多的拘束。

(1)放下教师的“架子”。在传统的教育中,可谓是“师道尊严”。但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他们身上具有无限的潜能。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最充分地发挥其内在的潜能,所以必须放下为师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让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你。每个人都有权利表明自己的观点,也应接受他人的批评,包括教师在内。教师不再是自我权威的维护者和教材的代言人,而应是学生能力的激发者、培养者、欣赏者。

(2)减少“规定”。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的行为往往受到严格的限制。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做过多、过细的限制,虽然能达到整齐划一的效果,但无疑学生会因为害怕违反教师的各种规定而感到紧张、焦虑和压抑,丧失了自由表现的机会,抑制了主动创新的动机。因而,减少不必要的规定,还给学生自由表现的机会,有益于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得以生动活泼的发展。

2.营造友好的交往关系。交往是人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不善交往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困扰。学生在广泛的交往中可以感受时代的脉搏,体验友情的美好,懂得协作的重要。

(1)同伴的交往。同伴的交往对儿童的情绪发展与调节具有重要作用,能给他们以情绪支持和安慰,帮助他们应付生活中出现的种种紧张和压力。要鼓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同伴交往,指导、培养、锻炼他们的交往技能,帮助他们掌握各种交往策略,学会和同伴和睦相处,真诚合作,从而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交往能力。

(2)师生的交往。师生的交往也是双方互动的交往。调查表明,学生对教师的态度中情感成分比较重。他们对自己喜欢的老师常作出积极的反应,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往往予以消极的反应。由此可见,教师努力保持与学生的良好关系,用期望的目光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有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的形成和教育的有效实施。

3.营造良好公平竞争的环境。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剂良药,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精神动力。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注重向学生传播竞争的思想,使学生具有竞争的观念;另一方面要组织合理的富有竞争性的活动,使学生受到竞争的熏陶和训练。在一定条件控制下的相互竞争,能够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学习热情,推动他们去创造性地解决各种问题,夺得最终的胜利。

三、学校应注重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心理辅导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教育也不等同于德育。心理辅导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教导,但倘若只有教导或只有说教,就绝对不是心理辅导。心理辅导也不仅仅是进行逻辑分析,给予忠告与建议,更不是帮助当事人解决问题。心理辅导也不是普通的会见,不是社交式的谈话,更不是指责、批评、游说、嘲讽或恐吓;至于用同情的态度、行为去安慰与开解等,也都不是心理辅导。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篇2

[关键词]看图对话健康教育工具;冠心病;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54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14)11(a)-0104-04

applicationofdialogueeducationaltoolaccordingtopicturesonpatientswithcoronaryheartdisease

wanGChunmei

Departmentofnursing,theSeventhpeople'sHospitalofShenyangCity,Liaoningprovince,Shenyang110003,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applicationeffectofdialogueeducationaltoolaccordingtopicturesontheofhealtheducationinpatientswithcoronaryheartdisease.methodsFromaugusttoDecember2012,intheSeventhpeople'sHospitalofShenyangCity,200patientswithcoronaryheartdiseasewereselectedandrandomlydividedintoobservationgroup(100cases)andcontrolgroup(100cases).thecontrolgroupweregivenconventionalformshealtheducation,theobservationgroupweregiventhedialogueeducationaltoolaccordingtopicturesforhealtheducation.Seattleanginaquestionnaire(SaQ),coronarysiseaseself-managementbehaviorscale(CSmS)wereusedrespectivelytoevaluatepatients'self-managementskillsandtreatmentcompliancebeforeandafterhealtheducation.ResultstheSaQscoresafterhealtheducationoftheobservationgroupwerehigherthanthatbeforethehealtheducation[(77.38±3.23)scoresvs(65.17±3.29)scores],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1).afterthehealtheducation,theCSmSscoresoftheobservationgroupwerehigherthanthatofthecontrolgroup[(78.89±7.55)scoresvs(70.58±8.46)scores],thedifferencewasstatisticallysignificant(p<0.01).Conclusionthedialogueeducationaltoolaccordingtopicturesmodecanimprovethesurvivalqualityofpatientswithcoronaryheartdisease,indirectimprovethepatient'streatmentadherence,strengthentheabilityofpatientswithcoronaryarterydiseaseself-management,toensuretheeffectivenessofhealtheducation.

[Keywords]Dialogueeducationaltoolaccordingtopictures;Coronaryheartdisease;Healtheducation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因冠状动脉功能改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1]。该疾病病因尚未阐明,主要高危因素包括: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酗酒、缺乏体育锻炼、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等),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肥胖等,来自社会或家庭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及遗传等。流行病学显示,心血管疾病仅次于恶性肿瘤,高居疾病死亡的第二位。

冠心病是世界人口死因构成比最大的疾病,同时也是中国居民死因构成比中上升最快的疾病[1]。冠心病的治疗除药物应用外、对患者生活中存在的高危因素应严格重视,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冠心病患者认识疾病,改正不良的生活方式,降低和消除高危因素是预防和促进冠心病患者康复的重要手段[2]。本研究采用看图对话健康教育工具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了术后6个月内的遵医行为,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2年8~12月于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冠心病患者(以wHo于1979年制订的缺血性心脏病诊断标准诊断[1])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及住院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采用看图对话健康教育工具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两组所有健康教育内容均相同,包括饮食保健、药物应用、血压监测、体力活动等方面。两组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均为工作5年以上,护师职称。

1.2.1常规健康教育责任护士进行入院宣教,使用材料为自行编写的健康教育手册,宣传单。住院期间每周1次健康宣教,讲解冠心病概念、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护理措施(饮食指导、体育锻炼、用药指导、心理干预)等相关内容,患者于出院前再次给予相应的出院指导。出院后继续进行每月1次的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对健康教育指导内容的掌握情况及遵医行为,并再次进行健康指导,跟踪干预6个月。

1.2.2看图对话健康教育工具健康教育对护理人员进行看图对话健康教育工具使用方法的培训,包括对一般资料调查表、西雅图心绞痛问卷(SaQ)、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CSmS)的填写方法及评估方法的培训等[3]。培训合格后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将100例观察组患者分为10个小组,每组各10例患者。护理人员带领患者进行互动式健康教育,根据看图对话健康教育图像(包括对话图像和误区图像),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模式(pBL)引导患者互相探讨,启发患者进行讨论,研究学习,最终找到正确答案[4]。每周进行1次小组学习,出院后每月组织1次小组学习,跟踪直至6个月。看图对话健康教育工具图片包括:①与冠心病同行:了解什么是冠心病,冠心病的诱发因素,我国发病率,易患人群,冠心病与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肥胖等的关系。②冠心病的相关知识:了解冠心病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护理、早期发现、定期检查、心绞痛的疼痛性质及如何控制、自救、相关冠心病的误区等。③健康生活习惯的培养:限盐、低脂、避免饱餐饮食;适当体育运动及运动中的注意事项;对吸烟、酗酒、咖啡、浓茶的控制;如何缓解不良的心理状态等。

1.3效果评价

采用SaQ、CSmS进行分别调查[5]。每个量表调查2次,由责任护士分别进行逐条询问填写。SaQ分为5个维度19个条目,包括躯体活动受限程度、心绞痛稳定状态、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程度、疾病认识程度等,评分越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越好,治疗依从性越好。CSmS以冠心病三大任务为基础,包括:日常生活管理、疾病管理、情绪管理等。分为7个维度27个条目,内容包括不良嗜好管理、一般生活管理、症状管理、疾病知识管理、治疗依从性管理、急救管理、情绪认知管理等。评分越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越强。对照组发放问卷100份,失访问卷5份,有效问卷95份。观察组发放问卷100份,失访问卷4份,有效问卷96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15.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健康教育后SaQ总分高于教育前,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健康教育后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CSmS得分比较,观察组CSmS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3讨论

冠心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以成为威胁我国人口健康的“第一杀手”。冠心病除积极治疗外,还应防止其恶化,延长患者寿命,重要的是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加强自我管理能力,改正生活不良习惯,提高治疗依从性等,这些因素的提高就要从冠心病的健康教育抓起[6]。看图对话健康教育工具借鉴了糖尿病看图对话健康教育工具,以“护患共同参与、同伴分享教育、自我导向学习”为宗旨,设计了看图对话健康教育工具[7]。对“冠心病同行”、“冠心病的相关知识”、“培养健康生活模式”等话题开展健康教育,设计可以形象、生动地体现冠心病的概念及病理变化、冠心病的治疗方法、冠心病应采取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彩色地图,并兼配有讨论题、辨别疾病症状及各种误区的卡片。

冠心病患者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提供给患者冠心病的相关疾病知识,促进健康行为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虽然一些客观的指标如血压、血脂等能反映一段时间内疾病的控制状况,但冠心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患者的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对疾病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8]。因此,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及自我管理能力方面进行评价,更能体现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3.1采用看图对话健康教育工具有助于提高冠心病患者治疗依从性

治疗依从性是指患者的行为及医疗指导的一致性。这些行为包括心理状态、饮食、体育锻炼、用药、作息时间及不良嗜好等方面的改变[9]。冠心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治疗的疾病,治疗依从性的强弱关系到患者今后病情的发展及生存质量。患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直接关系到治疗的依从性。有文献报道,在正确诊断和治疗的情况下,患者的治疗效果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呈正相关[10]。SaQ是反映冠心病患者治疗前后对机体功能、心理状况、生活质量等方面的综合评定指标,可间接反映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本研究中观察组应用看图对话健康教育工具,在健康教育过程中运用了启发式及pBL方式,取代了传统的灌输式的健康教育模式,应用形象的对话卡片和误区卡片,结合大量的真实鲜活的病例,提高了患者对疾病健康教育内容的兴趣,进一步加强了患者的思维能力,使观察组患者积极进行问题的讨论,并从中找出适合自身的健康教育形式,在护理人员及家属等社会支持系统的监督下,自觉按照制订的健康教育计划逐步落实并严格执行。表2数据显示,采用看图对话健康教育工具健康教育后SaQ总分为(77.38±3.23)分,而未采用看图对话健康教育工具健康教育前SaQ总分为(65.17±3.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患者的生存质量及治疗依从性好于健康教育前。

3.2采用看图对话健康教育工具有助于提高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效果

自我管理能力的实现与各种行为最为相关,自我管理能力的高低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行为,还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11-12],自我管理能力主要包括冠心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各项指标的监测、药物的应用、饮食的控制及生活中不良嗜好的纠正等,这就要求患者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改变和调整长期形成的不良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加强症状的自我监控。自我管理能力理论强调激发患者潜能,鼓励并增强患者的自护行为,是一种在护理过程中以增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角度来解决护理问题的健康教育措施[13-15]。自我管理能力的提高保证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自我管理也指医务人员与患者合作,通过健康教育形式使患者掌握疾病知识及保健技能。自我管理不但强调患者治疗的依从性,更重要的是强调医患之间的配合[16-19]。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使患者在生理、心理各方面都得到满足,特别是在目前医疗环境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开展看图对话健康教育工具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4]。护士建立了“我的病人”的护理意识,强化了对具体患者护理的责任意识,使患者得到较舒适的护理,增进护患之间互相理解、尊重及信任关系,减少了护患纠纷[5]。从表3数据可以看出,采用看图对话健康教育工具模式后,观察组CSmS总分为(78.89±7.55)分,对照组CSmS总分为(70.58±8.46)分,观察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我管理能力的加强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明显改善患者的疾病状态。

综上所述,看图对话健康教育工具模式提高了冠心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加强了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保证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同时促进了护患关系的和谐,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路在英,钟南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57.

[2]李霞.罗维.冠心病患者疾病相关知识现状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J].重庆医学,2011,40(6):594-595.

[3]孟俊华,唐果,胡颖,等.糖尿病看图对话教育工具效果的研究[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1,32(9):941-942.

[4]胡鹏,李敏,徐荣,等,糖尿病看图对话工具在饮食和运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1,26(7):75-76.

[5]张永怡,余小萍,张娴.国内外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2012,12(5):62-65.

[6]丁美华,侯进,沙莎.居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对疾病知识掌握情况与治疗依从性的相关性[J].护理杂志,2013,30(11):19-21.

[7]陈娅莉,盛芝仁,徐海燕,等.护士分层管理在优质护理服务病房的应用体会[J].护理与康复,2012,11(3):270-271.

[8]谢卫.护士分层管理在优质护理示范病区中的实践[J].护理研究,2012,26(24):2277-2279.

[9]赵冬,刘群.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架桥工程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07,22(1):19

[10]袁峥,胡雪华,柴红,等.“糖尿病看图对话”工具在2型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中应用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护理,2012,28(27):93-94.

[11]任洪艳,唐萍,赵庆华.冠心病自我管理量表的开发[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31(11):1087-1090.

[12]黄美秋,黄芳艳.健康教育结合随访对骨质疏松症腰背疼痛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8):134-135.

[13]王艳玲,王亮.糖尿病健康教育的研究进展[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1,32(9):941-942.

[14]滑亚君,傅国胜.健康教育对冠心病患者高血糖认知情况、自我效能及血糖的作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8):128-131.

[15]姜瑞华,陈红楠,朱松岩,等.高血压防治知识健康教育在社区人群高血压的控制和达标中的作用研究[J].河北医学,2013,19(5):793-795.

[16]安全宇,凌腾愿,刘玉红,等.健康教育对中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及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4,11(9):174-176.

[17]陈月春,陈晓燕.知心护理对87例冠心病健康知识以及患者满意度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3,3(20):130-131,146.

[18]候新华,赵香芝,郭春明,等.冠心病病人治疗依从性与社会支持的调查分析[J].护理研究,2009,23(2):496-497.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篇3

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一、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重知识教育,轻心理教育

由于长期应试教育模式下,我国中学教育已经形成了以“分数”至上的情况,所以在中学教育中,更为重视的是知识教育,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了空中楼阁。

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也相对的单一,只要这个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就会得到学校和家长的认可;如果学生成绩不好,在家长和学校的评价体系中,这个学生就是失败的。另外,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也相对单一,在很多学校,学校领导看一个班主任的工作好不好,就看这个班主任老师所带的班级成绩单如何:成绩好,就认识班主任工作做的好;成绩不好,领导就认为班主任的工作失败。

这种判断的单一体系,让教师和学生都唯成绩为上,学生只看成绩,班主任成功与否也只看学生成绩,长此以往,就形成了班主任工作中重视抓学生的学习成绩,轻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教育现状造成了学生在成长中缺少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在学生成长中,班主任没有扮演好学生们心理健康导师的重要角色。

(二)心理健康教育没有针对性

在前文中我们提到了很多学校的班主任工作其实是过于注重了学习成绩,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却轻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种教育方式不利于人才成为全面的人才。有些学校也在尝试着让班主任做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但是通过笔者的观察却发现一个突出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没有针对性。

所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针对性,就是班主任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没有采用具体个体具体对待的方法,而是采用了一刀切的统一对待方法。比如,一些家境好的学生和家境差的学生,其实在青春期所面对的心理问题往往是不同的。家境好的孩子自卑的心理没有家境差的孩子严重,可是他们同样有着自己的心理问题,如果班主任用同一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对待他们,工作成效就会不大;青春期男生和女生的心理问题不同,在这一时期,男生和女生同样地有了自我意识和性别意识,但是这一时期的男生和女生所思所想大有迥异,针对不同的性别要有不同的工作方法,有些班主任不管男生女生都是同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方法,又如何能做好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总之,家境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等学生在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容忽视,当前很多班主任忽视了这些个体差异,采用统一的工作方法,这是不科学的。

二、初中班主任心理健康工作方案研究

在前文中我们分析了当前初中班主任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常见的问题,下面我们将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

(一)知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

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知识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不能有所偏废。其实,这两者的联系相当紧密,如果心理健康教育做得好,不但不会影响学习成绩,反而对学习成绩的提高大有裨益。

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和知识教育要结合在一起。比如,有的成绩好的同学在短时间内会产生骄傲情绪,针对这些学生,可以用开打他们视野的方法对他们进行激励。笔者是这样做的,如我所在的班级里有一些同学成绩很好,我会告诉他们:“在自己所在的班级成绩好不能骄傲,还要看到更大的更远的目标。”我会告诉他们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如果这个成绩放在全校、全市,其实还有很多要努力的地方。一个人的视野决定了一个人的心态,告诉这些成绩相对好的同学要有更开阔的视野,更远大的目标之后,能够有效果的遏制他们的骄傲情绪;相反一些成绩相对较差的同学会产生自卑情绪,我会反复的激励他们,让他们克服自卑情绪,稳扎稳打的提高成绩。通过这种方法,把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在一起,在帮助同学们克服成长中的心理问题的同学,能让优秀的同学更优秀,让落后的同学不放弃提高自己。

(二)具体心理问题具体对待

如果采用一刀切的工作方法,看似省了很多的工作时间,其实成果效果往往不好。初中班主任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下面将结合初中生常见的几种心理健康问题,谈一下笔者总结的一些工作方法。

针对初中生的逆反心理的方法。初中生的独立意识开始变得强烈起来,但是在家长和教师的眼里,他们还是个孩子,还有很多欠缺的地方,于是家长和学校就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强加给他们,越是这样越造成他们逆反的心理。针对学生们这种逆反的心理,笔者采用“以柔克刚”的工作方法。具体说来,就是先要认真的倾听孩子们的心声,这一时期的孩子有被倾听的诉求,多听听他们的想法,往往会得到他们的理解。放下自己班主任老师的架子,试着和孩子们做朋友,把他们当做独立的个体,认真地倾听,并及时地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对学生在叛逆期的成长有很多好处,他们往往也能虚心地接受并和教师建立一种相对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针对早恋的一些措施。现代社会中由于信息的发达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学生早熟的现象很普遍。大多的男生在初中的时候有了遗精的生理现象,女生也出现了月经的生理现象。男生平均在14.5岁,女生平均在15.2岁出现了首次性冲动。有一些学生开始对异性产生了好感,甚至有的大胆的男生女生在这一时期有了所谓的“早恋”。面对孩子的早熟,笔者从来没有粗暴地对待。孩子们在成长中对异性产生了感情,这是人的生理属性决定的,也是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如果只是一味地压抑学生们的这种情愫,不但不能压抑住,反倒会让早恋走向白热化。笔者会私下里找早恋的男生和女生单独聊天,听听他们的一些心声。在聊天开始,笔者会答应自己的学生会为他们的小秘密保密,不会告诉家长和学校,这样就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比如,一个男生就曾告诉笔者,他对某个女同学有好感,因为她很会画画,而自己也很喜欢画画。笔者肯定了这个男生这种美好的情愫,让这个男生可以大胆地和这个女生正常交往,切磋画画的技巧。后来,这名男同学和这名女同学多年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艺术院校。其实,在初中生中所谓的早恋,很多的时候和真正的恋爱无关,他们只是对异性的某一个特质产生了爱慕,如学习成绩好、会打球、唱歌好听等特质,都会让孩子们之间产生美好的情愫,针对这些情愫,如果能认真倾听并正确引导,反倒会让学生们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

三、小结

在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笔者有两条经验:一是把知识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二是针对不同的个体和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要有不同的工作方法,不可一刀切。

参考文献:

[1]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1,(07).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篇4

【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途径

就我国当前教育工作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个弊端,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偏重于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对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视。由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重视,使得学生在面对困难、挫折时容易退缩,不敢勇于承受,甚至还会走向极端,威胁到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而高职院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地方,为了向我国现代社会培养全面型的人才,在加强专业教育的同时,还必须注重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高职生的特点,积极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职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高职生的发展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关联。然而就我国当前高职院校教育工作来看,高职院校教育工作重点在于升学率和就业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再加上在这个网络飞速发展的社会里,网络的应用越来越普遍,高职生容易被网络上那些不健康思想、观念给侵蚀,进而使得高职生的思想观、价值观、人生观产生扭曲,使得他们养成一些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观,而这些不健康的思想随着他们的成长而传染给他人,威胁到学生自身以及我国现代社会的发展。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重视,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一个人全面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而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对全面型人才需求的扩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格外重要。对于高职学校而言,加强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思想观、价值观,为我国现代社会培养更多的全面型人才。

二、高职生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对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重视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社会人才培养的摇篮,就目前来看,高职院校注重的是学生的职业教育、专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专业技能的教育,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当代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但是高职院校依然流行于形式,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表面,没有结合高职生的特点来开展教育,进而使得高职生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

(二)高职生自理能力差

就当前的高职生来看,他们大多属于独生子女,自小被父母捧在手心,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自小缺乏锻炼,养成了一些不良好的习性,在他们进入到高职院校后,脱离了父母的怀抱,什么事都需要自己动手,而从小就没有做过什么事情的他们进入到高职院校学习后就会变得茫然,事事出错,甚至有的学生会变得焦躁,尤其是看到别人做的有声有色、井井有条之后容易产生妒忌心理。

三、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途径

(一)提高认识

高职院校作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执行者,为了更好地促进高职生的健康发展,高职院校就必须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既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也要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提高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加强学生的锻炼

造成学生自理能力差是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学生自小缺乏锻炼,另一方面是学校对心理教育的不重视。故此,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必须要因材施教,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学校可以在校园举行各种比赛,锻炼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精神,进而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

(三)营造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

高职生进入到高职院校学习后,他们讲独自面对今后生活、学习上所遇到的一切困难和挫折,他们的生活圈发生了变化,身边的教师、朋友也都变得陌生起来,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可以更好地促进高职生的健康发展。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会学生选择良性朋友,可以让学生在他人的身上学习到长处,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四)成立心理咨询机构

心理咨询机构是开展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途径,它可以为高职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故此,高职院校必须成立心理咨询机构,要根据院校的实际,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就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情感上等方面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进行专业的心理服务。另外,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高职院校还必须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而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

(五)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网络时代里,网络的出现既给现代社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通过网络这个平台,这样既保障了学生们的权益,有利于学生通过网络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还能丰富学生的生活。另外,学校还必须加强学生对网络的认识,让学生原理网络上那些不健康的思想,要适当控制上网时间,合理利用网络来辅助学习,避免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

结语

要结合当代高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加强学生的锻炼,要设立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善于利用网络来对学生进行个性化、针对性的心理教育和咨询,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我国现代社会培养全面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篇5

〔关键词〕社会情感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教育模式

一、引言

社会情感学习(socialemotionallearning,SeL)是当今国际上关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内在质量提升的新型理论和实践活动。以美国为例,社会情感学习是指学生学会认识及控制自己的情绪,发展对别人的关心及照顾,做出负责任的决定,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效地处理各种问题的学习过程。[1]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当前较为成熟的一种学校教育模式,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素养。社会情感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帮助培养学生的社会性能力的两种教育理论和实践,两者总是被一同提及。社会情感学习最早诞生于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的美国,这一概念于1994年由学业与社会情绪学习联合会确定,并在后来的多个项目中逐步展开,其中包括伊利诺伊州的《儿童心理健康法案》,纽约州的《儿童心理健康法案》。[2]社会情感学习项目涌现出很多课程,如“第二步”(SecondStep)课程、强壮儿童(StrongKids)、促进选择性思维策略(patHS)、高效率解决冲突(productiveConflictResolution)等,绝大部分课程都具有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功能。英国一些地区采用了个人和社会发展(personalandsocialdevelopment)以及心理健康(mentalhealth)、心理健康与情感健康(mentalhealthandemotionalwellbeing)的名称来开展社会情感学习项目。英国行政院组织编写的七个主题的社会情感学习校本课程教材结合了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内容,该教材被我国引入。我国研究者的相关研究进一步证明了这一点,闫温乐[3]对英国中小学“社会情感学习”课程进行了评述,认为“社会与情绪学习”课程在缓解儿童与青少年情绪与心理健康问题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经验和措施值得我国借鉴。孙二军[4]认为美国社会与情绪学习在学校层面的课程开发,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相通性。从国外相关研究与实践以及我国学者对它的评价可见,社会情感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性很高,而其区别和联系,以及如何在基础教育中协调二者的关系,实现两者的教育价值是值得思考与研究的问题。本文认为,社会情感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从两者所依据的理论、基本理念、实施方法、关注人群等方面看,二者在理论与政策层面上互相交织,关注了同样的人群与其能力发展,并且在内容和方法上互为补充,可统合为社会情感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模式。

二、互相交织

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在政策层面上,社会情感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无法割裂开来,二者互相交织,成为理论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们关注的焦点。在理论层面上,社会情感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互相交织的,它们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社会情感学习最早源于戈尔曼的“情绪智力”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两个理论分属心理学中“情绪”与“智力”的研究领域,这两个理论也同样衍生出心理健康教育中“认识情绪”“情绪管理”“认识智力”等相关内容。我国本土化的社会情感学习结合各国经验提出包括自我认知、自我管理、他人认知、他人管理、集体认知、集体管理在内的六个维度,既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自我认知、他人认知等,又包含了社会情感学习的独特内容,如集体管理中的领导力和遵守规范等。在政策层面上,近年来,教育部在关注学生的社会情感学习能力和心理健康素养提高的方向是一致的。2012年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内容包括认识自我、人际交往、情绪调适等,这一提法既包括了情绪的内容(情绪调适等),又包括了情感的内容(认识自我、人际交往等)。2013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框架(试行)》则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具体制定了相关的质量评价指标,它指出“情绪行为调控”(即学生对自己情绪的觉察与排解、对行为的自我约束情况,应对和克服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的态度和表现情况)是评价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三、共同关注

(一)关注不同层次的人群

社会情感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同样有针对性地关注不同层次的人群,美国学术、社会和情感学习联合组织CaSeL提出了预防学生情感和行为问题的三级干预系统,初级干预针对全体学生的预防和提高体系、二级干预面向“处境危险”学生的早期干预体系、三级干预面向问题学生的治疗体系。这与心理健康教育通过专门的量表得分区分不同心理健康水平的学生进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咨询与治疗是一致的。

(二)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

社会情感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共同关注了那些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核心素养”的问题,力求实现“全人”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2年就曾指出“社会情绪”是一种核心素养,并为后来各国制定自己的核心素养框架提供了参考。而心理健康教育中关于情绪情感、人格的相关内容同样是学生成长中不可或缺的能力。我国提出的学生核心素养既包含了“社会责任”“情绪与行为调控”等社会情感学习的内容,又包含了“兴趣”“人际沟通”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四、互为补充

(一)社会情感学习与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互相补充

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涉及情绪及其管理的基础知识,但心理健康教育侧重理性情绪教育,帮助学生改变不合理认知,重建合理信念,如情绪aBC理论;而社会情感学习课程则强调理解情绪、调节和管理情绪以及人际交往等的专门训练。心理健康教育为社会情感学习提供了基本的内容方向,囊括了社会情感学习中的大部分内容,如吴增强和蒋薇美[5]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格辅导包含了自我意识、情绪调控、人际关系几个板块。除此之外,社会情感学习也有自己的独特内容,如社会责任、领导力等,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发展内容的总体方向,社会情感学习是心理健康教育某些内容的深化和拓展。

(二)社会情感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法互相补充

从宏观上看,社会情感学习也扩充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社会情感学习带有“学习”二字,暗示了社会情感素养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而非简单依靠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来实现。根据发达国家社会情感学习的实施形式,学生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学习社会情感技能,还应扩展到家庭、社区,实行灵活而多样化的教育,既可以是单独的课程,又可以进行学科渗透,还能通过学校氛围、家庭活动、家校社区合作来实现学习,既强调显性课程,又重视隐性课程,而针对大多数人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则略显单一,社会情感学习扩充和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从细处着眼,心理健康教育以其成熟的方法体系为学生提供所需的支持,为社会情感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方法论支持,如心理咨询、团体辅导等以学生为本,充分体现了教育服务个体的理念。社会情感学习所采用的圆圈游戏、黄金时间,社会情感学习校本课程中所使用的角色扮演、象征性游戏、投射活动及其对教师基本行为的规范等都与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使用密切相关。社会情感学习中的集体活动和个体活动可被认为是广义的团体咨询和个体咨询。

五、统合视野下的综合模式

从部分来看,社会情感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简单的互相包含关系,二者互相交织,关注共同的基础教育问题,在内容和方法上互为补充。而以统合的视角来看,二者在培养学生的社会综合素养方面具有不同的侧重点。社会情感学习是普适性的,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专业性的。在学校中既需要适用于各个教育环节、让所有教育工作者参与其中的教育模式,又要将具有专业性的教育理论用于支持普适性的教育模型。而要完善社会情感学习中的每一个模块,都需要专业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实践予以支撑。社会情感学习是框架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方法式的。社会情感学习提供了一个包容性的体系将学校全员都纳入其中,将氛围建设、制度建设等都囊括在内,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以其专业的理论和技术提高参与者的教育素养并促进各项工作的实施,使框架中的结构更稳定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社会情感学习以其灵活多样的实施方法抓大放小,直接指向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以小见大,从细处着眼。社会情感学习侧重学校管理,而心理健康教育侧重服务理念。社会情感学习项目强调多种形式结合,多股力量、多个部门、多方资源整合,整体推进社会情感学习,这使社会情感学习不仅是一个学科问题,更是一个管理问题,侧重学校管理模式。心理健康则更侧重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以其关注学生的心理素养的提升以及满足学生需求的方法体现出了新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服务理念。[6]社会情感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模式体现了普适性和专业性、框架式和方法式、学校管理与服务理念的结合,在基础教育阶段设置这样的一体化模式,建立一个综合、互相补充和促进的系统,避免分散、零碎地对学生实施教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六、结语

社会情感学习与心理健康教育互相交织、互为补充、共同关注,框架式和服务式的教育模式,可以统合成一个综合的体系,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性、专业性和服务性为依托,以社会情感学习的普适性、框架性和管理性为主导。而如何统合社会情感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并将之付诸实践中,其实施方案、步骤、原则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探索,以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闫温乐.英国中小学“社会与情绪学习”课程述评[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3(10):32-37.

[2]孙二军.美国中小学“社会与情绪学习”课程开发的现状及策略[J].比较教育研究,2013(5):91-96.

[3]吴增强,蒋薇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篇6

【摘要】目的:提高健康教育的落实程度,使健康教育达到最佳教育效果。方法:采用以临床病例为主线,以如何提高健康教育质量为中心,固定健康教育护士,护士长随机抽取调查,点评矫正补充,5阶段不同时期,多种不同健康教育方式:采语言(口头)、文字、语言(口头)兼多媒体观看教育方式,了解病患掌握健康教育程度。结果:对100例患者行健康教育指导,教育效果调查显示:多媒体观看教育方式效果明显。结论:在我国目前护理队伍整体健康教育能力有待提高的情况下,多样式健康教育更加有利于健康教育的贯彻落实。

【主题词】多媒体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公民健康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解决当今主要卫生问题最经济、最有效的对策之一,它在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教育素质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医院为满足病人健康需求而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责。五官科病房中患者高龄病人居多、文化层次不一、周转快以及多样化的特点,更加需要护理人员提供切实有效的健康教育。经过对100名临床患者进行了综合性多样式健康教育,收到了满意的效果,随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患者接受率上升20%左右,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我科住院患者100名进行健康教育,随机分a、B、C三组进行。

1.2健康教育的方式:(1)选择从事临床护理工作5年以上,具有良好的护患关系,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及沟通技巧,熟练专科知识的责任护士为患者实施健康教育。(2)a组采取语言(口头)教育,B组采取文字教育、C组采取语言(口头)兼多媒体观看教育方式。

1.3健康教育内容包括:将患者住院护理划分为5个阶段,入院教育、术前教育、术后教育、术后康复功能训练和出院指导。针对不同阶段制定具体的健康教育内容,采用灵活多样的健康教育方法,并将优质护理服务贯穿于5个阶段之中,通过细节服务,使患者感受亲情护理,既提高护士整体素质,也让患者了解自己的疾病,养成了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

2结果

通过受教育对象的自身感受评分,对实施者的健康教育能力评价,不同方法效果明显不同,见表一

以上表明:对100例患者分批实施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提高了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增强了患者的防病治病能力,患者康复快,护患关系融洽,患者满意度提高。

3体会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授健康知识,满足患者健康需要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也是是一项综合性技术,需要护士有一定的知识技能积累,将健康教育能力纳入到临床实践中,是提高护士健康教育能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它不仅密切医护患关系,提高医护人员在患者心中的地位,也使护士认识了自身价值和责任,明确了自身今后努力方向。同时健康教育也使我们临床的护理人员看到了自身的工作价值,拓展了护理的范围。实施了多样式健康教育,也提高了健康教育的落实程度,使健康教育达到最佳教育效果,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顾克菊、李武平住院患者健康教育需求调查与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14):55

[2]李定梅李兵等综合性健康教育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0):17

[3]赵凤珍综合性健康教育在临床中的探索与实践[J]慢性病学杂志.2010.10.07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篇7

【关键词】幼儿健康教育教育方法环境教育

幼儿的健康教育是指保持和促进幼儿健康发展,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求而进行的系统性教育活动,它对幼儿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健全状态。健康既是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结果,也是幼儿身心充分发展的前提,增强幼儿的健康不仅能提高幼儿期的生命质量,而且有益于多种疾病的早期预防,为其一生的健康赢得了时间。健康是幼儿的幸福之源,离开了健康,幼儿就不可能参加各种学习、游戏,甚至无法正常生活。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是把通往健康的钥匙交给他们,对其一生有重要的影响。针对这一理念我们幼教工作者该如何将健康活动内容融入到一日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呢?

一、明确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务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因此幼儿园的“健康教育”要以实现幼儿的身心健康为目标,提高幼儿对健康的认识水平,帮助幼儿逐步形成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习惯,提高自我保健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帮助幼儿逐渐地学会以健康的方式来生活的教育。

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首先是健康知识的传授,要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健康,如何才会健康,才懂得为什么要这么做,该怎么做;第二,对幼儿进行健康态度与健康意识的培养,让幼儿有健康意识才知道要这么做,使行为产生动力,促进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第三,最终进行健康行为和健康习惯的培养,帮助幼儿逐渐从学习到学会以健康的方式来生活。

二、选择适宜的教育方法

幼儿健康教育的方法一般有观摩、共同讨论、自我学习,动作技能练习,感知体验等,《纲要》要求“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需要,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主的尝试。”孩子们都喜欢“寓教于乐”的教育手法,因此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及健康教育的内容选择具有多样性、趣味性和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①幼儿的亲身感知体验。例如:在大班“食物的旅行”活动中,让幼儿喝豆浆、吃饼干,启发幼儿通过感知并说出食物在身体中经过了哪些地方,使幼儿知道了食物在身体中经过的器官,并且通过体验饼干在口腔中变软变碎的过程,从而了解食物在各器官中的变化。

②反复练习一些生活。通过技能、健康行为,形成稳定的动作、行为习惯。例如:穿脱衣服、叠被子等。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学习怎样刷牙、保护牙齿、预防龋齿的。唤起幼儿的生活经验,形成初步的健康意识,促使健康行为的养成。

③根据活动需要利用情景表演(包括木偶表演)、听故事和念儿歌等孩子们喜爱的活动形式,对幼儿讲一些有关健康的故事和儿歌,通过浅显的故事内容,让了解有关健康的知识,了解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简单道理。

三、日常健康行为教育

幼儿健康教育重视健康习惯的培养,幼儿期的健康行为习惯不仅奠定了未来健康的基础,而且有益于今后生活、学习、工作的条理性和逻辑性的提高。

1、自理能力培养:《纲要》中指出"'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蛊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由此,我们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设计了不同的教育活动。例:小班午睡后孩子穿衣服、裤子很慢,都坐在床上等着老师帮忙,于是笔者想到用儿歌激发幼儿自己穿衣、裤的兴趣:"小朋友来穿裤,就像火车钻山洞,呜呜呜出了山洞真高兴。"孩子们边说儿歌边完成了穿衣、裤的动作,这样把游戏运用到生活中,孩子们又高兴学得又快。

2、卫生习惯培养:殃及全国的"非典"留给人们的启示之一就是提高国民的公共卫生意识。所以,在生活中笔者和孩子们一起争当"环保小卫士",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乱扔果皮、纸屑,保持环境卫生,并设计了主题活动..争做健康的孩子",提高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3、争当健康宝宝:卢梭认为"教育的核心是怎样看待饮食"。儿童的饮食必须符合儿童体质,要培养幼儿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有意识的向幼儿灌输一些饮食制作及营养价值,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偏食的危害。孩子在进食时往往只图美味,于是笔者把很多蔬菜、水果'?艺术化"后介绍给孩子们。例如:我们班的吴展宇间食不吃水果,笔者就把橘子剥开,告诉他你看橘子多象小船呀!让小船划进他们的海洋吧!这种方法不仅让吴晨宇开心的吃完橘子,其他小朋友也纷纷效仿。为了帮助幼儿改进偏食的毛病,笔者还设计了''争当健康宝宝"的主题活动,看看哪个宝宝的脸色最好、身体最棒,让幼儿了解饮食对身体成长的重要性。

四、将健康教育结合在环境教育中

幼儿是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所以应重视创设健康的物质生活环境,充分利用环境的教育功能,让物体与空间更有益于幼儿的健康,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和效率。

1、幼儿园小环境。

①通过户外活动器械开展丰富的体育活动,创造让幼儿主动参与体质锻炼的外部环境,激发幼儿对身体锻炼的兴趣,培养幼儿锻炼身体的好习惯,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勇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

②运用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如:通过墙饰布置、教育专栏宣传健康知识及预防传染病的基本常识。

③结合幼儿园的各项活动,例如:“我爱环境美”、“垃圾大楼”等社会性活动,带领幼儿开展爱护环境卫生、保护环境卫生、维护环境卫生的教育,培养幼儿讲卫生、爱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同时,教师应以增强幼儿体质为核心,并充分考虑幼儿的身体特点,安排强度适中、不损害幼儿健康的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来增强幼儿的体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2、家园共同营造积极的环境因素。

幼儿健康教育必须要取得家长的共识,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来,健康教育效果才能更快、更好、更巩固。

①通过多种活动让家长转变健康观念,不断完善健康意识,明确健康教育理念和幼儿健康教育目标,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实施有效教育。例如:安全教育中的“急救、求助电话号码”、“遇到坏人怎么办?”等内容,取得家长的配合教育就有事倍功半的效果。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篇8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健康信念;健康行为;健康水平

1 引言

目前国内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式有很多,如开设以讲授为主的心理学课程,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个别咨询,小组辅导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都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也未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20世纪末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Seligman和Cmkszentmi。halyt为首发起了积极心理学运动,它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处于正常环境条件下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社会和高质量的个人生活。受积极心理学思想的启示,我们认为,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符合积极心理学的主张,合理运用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更有实效。

本研究将着重探讨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健康信念、健康行为和健康水平的影响,以揭示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及其机制。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本实验在湖南理工学院进行。以公共选修课的形式面向全院大二年级学生开设。在报名选修本课程的学生中随机抽取120名学生,其中一半(男生30人。女生30人)构成实验组,另一半(男生30人,女生30人)构成控制组。

2.2 研究工具本研究采用开放式与封闭式相结合的调查问卷。作为评价大学生的健康信念、健康行为和健康水平的研究工具。它包括3个部分:①被试基本情况,包括系别、性别、年龄、班级、干部、三好生等等;②关于健康信念与健康行为的开放式问题(健康信念是指个人在关于什么是健康、什么因素决定个人健康、什么方法能增进健康等问题上所坚信的认识。健康行为是指个人为了自己的健康所做的一切,如身体锻炼、生活有规律、认知调节、参加业余活动等。个人的健康信念制约着自己的健康行为,而健康行为又与个人的健康水平直接相关,健康水平的变化会通过反馈作用影响个人的健康信念,并进一步强化或削弱健康行为,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循环。健康水平与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之间有着内在联系。一个人的健康水平不仅与个人素质和环境卫生条件有关,而且与个人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有密切的关系),③一般健康问卷。采用李虹和梅锦荣修订的GHQ-20来评估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该问卷包括GHQ-自我肯定、GHQ-忧郁和GHQ-焦虑3个分量表,采用的记分方法为“是”“否”。选“是”得1分。选“否”得0分,要求被试用“是”或“否”指出近几周的感觉。一般认为GHQ-20是一个较为理想的中国大学生心理问题测量工具。

2.3 研究步骤“心理健康与辅导”选修课程在二年级第二学期进行。开课前,运用健康信念和健康行为问卷及GHQ一20对实验组、控制组进行前测。

“心理健康与辅导”课程教学时间为15周,每周3节。共45个课时。以湖南师大心理系教育心理教研室所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教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完全按照教材内容进行,而是根据教材选择一系列主题作为教学的内容。一共有6个教学主题:学生心理适应问题、学习问题、人际交往、情绪障碍、人格障碍、性心理困扰。教学主题的教学均采用自助式心理训练、自助式心理辅导、自助式心理暗示等多种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自助式心理训练的主要方法有。角色扮演训练法、集体演讲训练法、游戏训练法、心理拓展训练法等。自助式心理辅导是让每一个学生在寻求辅导的同时充当辅导者。心理辅导以教学班为单位开展,一个学期开展两次。自助式心理暗示,主要是指学生采用言语或非言语的手段,含蓄、间接地对自己或其他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施加积极的影响。个体可以通过自我安慰、自我对话、更换服装、改变发型、变换环境、写日记等方式,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从而达到改变心境、树立自信心、战胜挫折的目的。开展自助式心理暗示的关键在于,多给予积极的暗示,同时克服消极的暗示。

控制组,除教学方法以外,教学时间、教材、教学内容等均与实验组相同。讲课时控制组的教师不仅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和方法的教育和指导。增强学生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教学方法根据主题需要而灵活变化,有讲座、讨论、座谈、观看录相及学生心理咨询课堂模拟训练等。

在课程结束后,采用健康问卷同时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被试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最后对实验组、控制组被试前后两次调查测试结果,以及实验组调查测试结果的后测与控制组的后测进行对比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健康概念的结果及其比较我们就健康概念,分别在控制组与实验组的前测结果之间、控制组的前后测结果之间,实验组的前后测之间,以及实验组后测与控制组后测结果之间进行了比较和差异显著性检验(见表1)。我们发现控制组与实验组的前测结果之间差异不显著(X=0.153。p>0.05),控制组的前测与后测结果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X=6.226。p<0.05),实验组的前测与后测结果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X=9.671。p<0.01),控制组与实验组的后测结果之间也没有发现显著差异(X=0.366,p>0.05)。以上结果表明。实验组与控制组尽管应用的是两种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但是通过一个学期的心理健康教育,两组被试对健康概念的理解都发生了同样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单纯从生物学意义上去理解健康的学生人数减少,更多学生能全面、正确理解健康的概念,即认识到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残疾,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3.2 健康方法信念的结果及其比较我们就健康方法的信念,对控制组被试、实验组被试的前测和后测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和差异显著性检验(见表2)。

从表2可看出,控制组被试的健康方法信念前测与后测的调查结果有一些变化,即健康教育实验以后控制组被试在“丰富业余生活”、“情绪调节”这两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实验组被试的健康方法信念前测与后测的调查结果有较多的变化,即健康教育实验以后控制组被试在“充足睡眠和休息”、“丰富业余生活”、“情绪调节”、“乐观人生态度”、“交友”、“认知提高”等6个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实验组与控制组被试健

康信念的后测结果之间在某些项目上有显著的变化。即实验组认为“丰富业余生活”、“交友”、“认知提高”是健康方法的学生较控制组显著增多。以上结果表明实验组运用自助式健康教育方法较控制组运用一般健康教育方法更有效地改进了学生的健康信念,特别对有关心理调节方法的认识有了提高。

3.3 健康行为的结果及其比较我们将控制组与实验组被试健康行为(%)的前测和后测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见表3)。

从表3的结果可看出,在健康行为上,控制组调查结果的前后测之间,除“乐观人生态度”有显著差异外。其它项目均没有发现显著差异。实验组调查结果的前后测之间,发现了较多的显著差异,即后测的“充足睡眠和休息”、“丰富业余生活”、“情绪调节”、“乐观人生态度”、“交友”、“认知提高”显著多于前测;实验组被试的后测与控制组被试的后测结果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主要是“丰富业余生活”、“情绪调节”、“乐观人生态度”、“交友”、“认知提高”等项目上,实验组较控制组明显增加。以上结果说明,一般健康教育方法明显对学生的健康行为有所改进,但实验组的自助式健康教育方法改进学生健康行为的效果更加明显,特别是有关心理调节的行为明显增多。

3.4 健康水平的结果及其比较我们将控制组与实验组健康状况的前后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平均差异的显著性检验(见表4)。

从表4可看出,控制组的前后测之间,在GHQ一忧郁量表分和总分上呈现显著差异,被试的忧郁水平明显降低、一般健康状况明显提高。实验组的前后测之间,在GHQ一20的3个量表分和总分上均呈现出显著差异,被试的自我肯定水平明显提高、忧郁焦虑水平明显降低、一般健康状况明显提高。控制组、实验组的后测结果之间也有显著差异,具体说来就是在GHQ-自我肯定量表得分上实验组显著高于控制组,在GHQ-焦虑量表得分和总分上,实验组显著低于控制组。这些结果表明,一般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健康状况有所改善,但是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学生健康状况的改善效果更好、更明显。

4 讨论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篇9

一、充分认识加强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普遍的重要的社会问题,也是目前各行各业非常关注的问题。在当今社会中,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转型时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各种竞争非常激烈,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普遍加快,各种压力不断加大,由此所产生的心理障碍、心理疾病也逐渐增多。公务员作为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特殊群体,无疑也面临着如何调整心理平衡和注意心理卫生的客观事实。因此,加强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公务员的心理素质和水平,推进依法行政和廉洁从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从公务员群体中潜在的心理问题看,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在公务员群体中,存在心理焦虑、心理失衡、心理恐惧、心理麻木、心理阴暗、心理狂妄、心理困惑等不良心理表现和行为的人越来越多。河北省社会科学院心理学家朱菁菁通过对超过一千例调查问卷和其中的个案深入访谈发现,公务员私下里常有诸如“清贫”、“有想法实现不了”、“没劲”、“想应酬,又烦应酬”等抱怨。此项调查同时显示,公务员群体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一是心理压力大,由于政府行政权力系统需要高度的服从性,使得一些个性突出、动机水平高的个体常会感到压抑;人格冲突,循规蹈矩的工作程序使少数公务员气馁,阻碍创新能力发挥,有人抱怨“不该做的必须做,该做的做不了”。二是人际关系紧张,一些公务员用来维持上下级关系和“私人小团体”关系的精力支出大,认为这比作出工作成绩更重要,过度自我保护。三是公权意识淡漠,即把公权私用。少数公务员乐于结交“大款”,相互利用;贪污腐化的风险代价低,一些人的行为处于“灰色地带”,是非观念薄弱。四是职业荣誉感欠缺。公务员群体中潜在的这些心理问题将会影响到政府的行政效能。从一些公务员违法违纪案件,我们也可以看出,有些公务员的人生之所以出现“滑坡”,在更大程度上是由于心理方面的因素引起的。如有的理想缺失、信念动摇、价值观、人生观发生扭曲,过份地看重名利、权力、金钱;有的攀比心理严重,最后发展到心理失衡而利用职权贪污腐化。这些不健康的心理而导致的不良和违法乱纪行为实际上是可以预防避免的。

其次,从公务员心理健康知识结构看,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在对部分公务员的文化知识结构的调查中发现,在县乡现有公务员队伍中,真正系统接受过心理知识教育培训的人员为数不多,了解和懂得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常识的人也较少。过去我们在公务员的教育上,不得不承认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是一个比较簿弱的环节。往往是从政治上、思想上要求的较多,从心理上教育和疏导的较少。在对待公务员的健康问题上,无论单位还是个人,往往是从生理角度考虑的较多,重视心理方面的较少。因而导致我们不少公务员往往缺乏心理卫生和保健方面的知识,在工作、生活中一旦遇到一此矛盾就“化不开”、“想不通”,坏情绪得不到释放或化解,最终抑郁成疾,对身心造成较大的损害,有时甚至影响家庭、事业和社会稳定。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增加公务员的心理知识储备也应成为当务之急。

再次,从目前公务员肩负的职责和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看,需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多种要素相互配合相互统一的系统工程。和谐社会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从社会心理角度来说,人们的心理状况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保持人们的心理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作为承担多种身份和角色的公务员,首先是家庭的一员,理应在构建和谐家庭中发挥核心作用,同时又是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中坚力量,理应在社会的各个方面起好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推动全社会的心理和谐建设,对于更好地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推动社会良性互动的心理沟通和协调应对机的建立,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发展,以及全民健心活动的兴起都将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

二、关于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我们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素质的要求,坚持以公务员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紧密结合公务员的能力建设和行为规范教育,在全县公务员中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一是在教育培训的内容上,坚持从基础抓起,重点突出心理健康基本知识的教育普及。通过对心理健康常识的介绍,帮助广大公务员树立心理健康意识,引导他们从心理的角度思考、分析和研究如何加强自身修养和调适,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解决好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问题,真正做到不为名所累,不为位所屐,不为利所缚,不为欲所惑。从而了解掌握在新形势下加强自身学习和修养,锤炼自己的意志和品质,提高驾驭全局、推进工作以及在压力、困难和考验面前自我调适能力的方法。

二是在教育培训方式方法上,坚持立足于教育和指导,注重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从公务员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单位、不同部门公务员的实际,明确教育的重点和难点。在教育培训过程中,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充分利用现代化手段,努力使每一个参训人员都能听得明,看得清,记得下,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如在20*年县纪委、县监察局开展的“廉政轮训”中,由于教育对象主要是领导干部,教师着重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营造廉洁从政环境》方面进行了讲解;针对行政服务中心的窗口人员,教师着重从如何调适心理,不断规范行为,争做一名合格窗口服务人员进行了教育引导,极大地满足了培训对象的实际需求。

三是在教育培训的实施上,我们坚持先入为主,先点后面,先领导后一般,分步实施,层层推进,逐步推开。坚持科学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坚持统筹安排与部门教育相结合,坚持把心理健康教育寓于不同层次的公务员教育活动之中。力戒形式主义,不搞一刀切,坚持在各单位各部门不断认识的基础上展开。20*年我们开始在县委党校公务员轮训班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20*年先后有10多个单位和部门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日常干部教育范畴,县委组织部、县委党校、县行政学校将《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列入了科级干部班、中青干部班、公务员轮训班的必修课。在20*年县纪委、县监察局开展的“廉政轮训”中,将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列为了全县党员干部廉政轮训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支持,致使教育培训工作在全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许多干部职工参加学习者是有感而发,“心理健康太重要了”。正如县文明办主任胡晓玲同志所说:“目前,心理疾病已在人们中较为普遍的存在,并已构成人类健康和文明社会的极大威胁,我们每个人对此一定要有一个清晰的正确的认识,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注重心理调适,真正用‘心’经营健康和我们的事业。”

但在目前的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上存在偏差。尽管我们知道心理现象是每一个人无法回避的实事,但真正从思想上引起重视,从心理和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研究思考问题较少,因此在感性与理性的认识上明显地存在反差;二是管理的机制不够健全完善。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纳入干部教育的统一规划,因此在教育教学的管理上往往是一种可有可无的无序状态;在教育培训的效力上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与发展性。三是专业教材和资料严重缺乏。目前心理学方面的教科书和资料虽然较多,但关于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门教材和资料并不多见,因此在教育内容和体系上,缺乏科学的组织与安排。四是师资力量不足。在县及县以下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兼职教师都很少,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队伍数量明显不足、职业技能欠规范、专业化水平和科研修养尚待提高。以上这些都是严重制约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因素,也是当前和今后值得研究和加以解决的问题。

三、加强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对策

加强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在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指导原则和措施要求的基础之上,大胆实践,以更好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公务员队伍中的积极作用。

(一)制定规划,强化教育目标。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公务员道德能力建设的范畴,也是知识更新的范畴。我们要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素质的要求,以公务员法和和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为契机,结合公务员的能力建设和行为规范教育,广泛深入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各地应将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并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要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力争将心理健康教育在全体公务员中普遍轮训一遍,以培养公务员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调适能力,促进公务员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突出特点,强化教育原则。在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必须坚持成人教育的特点和规律,遵循基本原则,注重教育实效。一要坚持教育性。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公务员队伍建设的具体情况,进行积极中肯的分析,始终把培养各级各类公务员积极进取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放在首位;二要坚持全员性。全体公务员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参与者,我们应把提高全体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的作为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和最终目标。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计划、组织活动都要着眼于全体公务员的发展,考虑到绝大多数公务员的共同需要和普通存在的问题;三要注重差异性。心理健康教育要根据公务员的不同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注重差异性,突出针对性,以提高公务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四是突出主体性。公务员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公务员的成长和发展,而成长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自觉而主动的过程,如果我们的教育没有公务员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处在被动的地位,教育就成为一种强制,变得毫无意义。只有让公务员以主体的身份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我们的目的方能达到。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看法篇10

一、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能动作用

(一)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目的性,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其教育内容侧重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思想道德教育,比较宏观、抽象,着重强调对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期望和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则重点关注学生个体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发展,其内容更为微观、具体,更加贴近大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是思想政治教育必要的完善和补充。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来看,大学生既应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也须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具有维持健康稳定心理状态的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拥有健康的心态是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社会的前提和基础。高职院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在面对入学适应、恋爱交友、毕业就业等情况下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进取心态。这样,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既能积极主动地将教育内容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制定和规划人生发展前景,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内在潜能,形成最佳学习状态。同时,还能促使大学生在面对复杂环境时,客观理性地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受教育性质及内容的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教师的理论灌输为主,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是一种单向型教育形式。心理健康教育则以受教育者为主体,教育者积极关注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动态,双方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建立朋友式关系,因而,教育形式更为灵活多样。心理健康教育有心理学领域独特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如积极关注、共情、尊重、中立、倾听及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等,将其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如课前,教师对每个学生给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让学生自由表达内心情感;在此过程中,教师始终保持价值中立原则,尊重学生,让学生充分倾诉,从而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社会支持系统及其思想层次和心理发展水平,建立学生的详尽档案并将其归类;课中,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与学生进行目光、面部表情、触摸、姿势等身体语言的沟通,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引起学生关注,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引导和政治教育,切中学生思想与心理问题的要害,使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生的迫切需要,从而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后,教师在舒适、轻松的环境中开展个体或团体访谈,了解教育效果和学生的进一步需要。在此环节中,应当特别注意无教育效果或效果不明显的情况,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及时解决问题,并进行跟踪随访,以巩固教育效果。[1]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高职院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方式方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能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其主要表现如下:一是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使学生更容易认同和接受,使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入学生脑,还能深入学生心灵。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学生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使学生端正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自觉实现人生价值。二是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后,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样化,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感,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三是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原理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更加客观地看待教育中的问题,正视学生学习、生活及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区别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及其他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四是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后,教师与学生是平等关系,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形成主人翁的意识,又有利于师生形成良性的双向互动,实现教学相长。五是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知识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领域,区分心理问题的程度,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学生,帮助其得到有效救治。

(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心理健康教育有较为广泛有效的教育载体和途径,可从四个方面借力将其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一是将心理咨询中心理咨询室借鉴为思想咨询室,构建专业全面的思想咨询机制。高职院校可以设立专门的思想咨询室,选派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轮值,引导学生遇到思想问题时主动前往,帮助学生缓解思想压力、解除思想困惑、解决思想问题。二是借鉴心理咨询中摄入性会谈和建立咨询关系的技能,开展情感教育。在情感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尊重学生,热情接待学生,与学生真诚交流,积极关注学生情感,并与之共情,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建立师生间平等融洽的情感交流关系,在情感交流中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三是借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拓展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型户外拓展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组织学生组建人际交流、团队协作、志愿服务、就业创业等团队,指导学生开展团队活动,帮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是借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社会三级防范机制,构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家、校、社会及用人单位四级教育体系。[2]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力量单薄,而且效果难以显现;因而,必须建立全方位的四级教育体系,让学生在大环境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作用

(一)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正确性

从教育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关注个体的需要、动机、情绪、情感、意志及人格等,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成长,是一种个性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则从社会和国家层面对学生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强调群体意识,要求学生服从集体主义原则,属于群体性教育。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人相对而言更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思想政治教育是从更高层面教育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大局意识,有宽广的胸襟、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正确的立场,从而提高学生抵御挫折的能力,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通过对学生开展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思想境界、法治观念和道德水平,旨在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能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保障。

(二)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科学性

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经历实践与认识的多次反复过程,从而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顺利实现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规律,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强化心理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方法论指导,为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科学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3]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确立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原则。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立必须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心理咨询室的设立必须符合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及学生规模;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必须针对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及认知水平而展开;心理拓展活动必须符合高职学生整体的心理特点;校园心理知识宣传必须符合高职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运用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客观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区别相似心理现象背后不同的产生因素;坚持矛盾的观点,从学生复杂的行为表象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寻找学生心理冲突的关键点;坚持联系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寻找学生心理现象产生的综合因素,结合多方面力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三)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长远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最终促进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一方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理想信念正是个体个性心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指导个体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方向,对个体心理素质的整体水平起决定性作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指导学生自觉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激励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接纳他人及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可见,解决学生根本的思想观念问题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大力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升华。另一方面,实现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共同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教育教学,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我,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分析社会发展趋势,及时把握社会发展动向,从而确立正确的价值方向和奋斗目标,制定科学可行的人生发展规划,最终实现其自由全面的发展。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能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动机和需要,激励学生积极实现人生价值,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对高职教育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