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教育行业的职业分析十篇教育行业的职业分析十篇

教育行业的职业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44:12

教育行业的职业分析篇1

论文关键词:行业;职业教育;指导职能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部署下,建立政府主导下的行业指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框架,是我国今后职业教育机制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要构建行业指导的职业教育机制体制框架,需要有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行业和职业教育要具有价值互指性,是一种互为存在和发展的关系,两者既相互需求,又能够互利共赢,在此基础上,发挥各自的职能,才能构建一个新型的体制机制模型。从职业教育对行业的需求分析,行业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重要的推动力量,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选择,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理性诉求;从行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分析,职业教育是行业发展的历史需求,是行业本质特征的需求,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行业的职业教育指导职能主要有开展职业教育公共服务,统筹行业内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单独或联合举办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

一、职业教育对行业的需求

(一)行业是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重要的推动力量

“中世纪以来的学徒制度一般被纳入近代职业技术教育的研究体系中”,“而学徒制度是手工业行会组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中世纪行会对技工师傅的培训。”在现代成功的职业教育模式中,德国的双元制是一种典型的行业企业与政府共同办学,行业企业起主要作用的办学模式,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事业中,各种行业协会(包括工商业行会、各手工业协会等)与企业界的雇主集团,依据本行业的发展需要,制定职业培训目标,共同开发课程,拟订考核办法和考试评价标准,它们既是职业教育事业的主要投资者,又是最大受益者,因此也是积极参与者。英国的职业教育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酝酿和推行现代学徒制度,该制度“由培训和企业委员会(tecs)和工业训练组织(industrytrainingorganizations,itos)配合企业共同实施。”“到2004年,至少有28%的16-24岁青年在工商企业进行18-24个月的现代学徒。”加拿大的阿尔伯塔省由各行业组成的学徒制培训委员会21名代表中,除一名主席外,企业主和雇员各有10名代表,对培训需求、培训内容、标准和行业工种资格认证进行分析和建议。从世界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职业教育起源并形成于行业企业的需求,而且行业企业一直参与其中,是其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二)行业指导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选择

我国行业组织的最初形态最早出现在宋朝,真正意义上的行业组织——行会出现在清朝前期,行会的产生催生了行会学徒制度,没有学徒经历的人便没有经营工商业的资格,[7]这样一来,行会就垄断了该行业的职业教育。至20世纪初,上海洋布业组成的行业组织上海振华堂洋布公所,先后开办了振华堂补习学校、义务学校等,使洋布业同仁能够获得专业进修机会,改变了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了行业和各企业的整体素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发展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行业指导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通过一系列法律文件和会议来推动行业指导职业教育: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明确提出各行业和有条件的企业要举办学校和训练班;1996年我国《职业教育法》规定,行业组织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2002年,教育部、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文,要求进一步发挥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和培训中作用。2006年财政部、全国总工会、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国防科工委、人事部、劳动保障部、国资委、国家税务总局、全国工商联联合发文,规范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提取与使用管理办法;2006年,教育部发文要求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11]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

(三)行业指导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理性诉求

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分析,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从事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操作人员、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教育,是为行业、企业培养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因此,行业企业是职业教育主要的服务对象之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一定要调查行业的用人需求、技术需求,并以此确定职业院校的教育目标;从职业教育内容上分析,职业教育主要是传授工作知识的教育,职业教育需要从行业了解生产实践中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和新方法,了解行业企业最新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行业发展趋势,了解行业企业相关的管理制度、用人标准、操作规范以及岗位职责,并以此确定相关专业课程内容,不断完善教学方案,使培养的毕业生能够符合行业企业需求,实现零距离就业;从职业教育考核分析,职业教育实行双证书教育已成共识,职业教育亟需行业参与制订职业教育教学考核标准,共同实施职业教育考核;从职业教育师资建设和培训基地建设分析,职业教育的师资来源多是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需要通过行业企业的专业实践来提升专业能力,同时行业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也是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专、兼职教师的重要来源之一。而且,从我国技能型人才短缺的社会需求分析,仅仅依靠政府独立办学很难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亟需有条件的行业企业通过各种形式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

二、行业对职业教育的渴求

(一)积极参与和举办职业教育是行业发展的历史需求

为了更有效地传递劳动经验、技术技巧,古代行会采用学徒制的形式来培养技工师傅。到了工业革命时期,大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作坊式的生产组织形式,劳动分工进一步细化,一个生产流程会被分解为几十道工序,分别由专人完成,稍加训练和培训,每个人都能够成为自己工序上的行家里手。这就导致了工业革命时期,行业工厂雇佣廉价女工和童工成为普遍现象,这种摧残儿童发展的做法也不符合资本主义的长远利益。为此,当时号称“世界工厂”的英国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保护儿童权益的法律法规,例如1802年的《关于徒工的健康与道德的法律》和1819年的《工厂法》等。法律的执行也带来了另一种弊端,大量的贫民儿童在结束初等教育后在社会上游荡,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为缓和阶级矛盾,一些行业的大资本家开始创办各种形式的慈善学校,对贫苦儿童施以职业技术教育,为行业企业培养生产一线的劳动者。随着工业革命的进一步深入,尤其是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职业岗位的科学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职业岗位更替速度加快,产业工人不但要具有初始职业岗位的技术能力,还必须具有适应职业岗位快速更替的知识、技术能力,因此,行业产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和依赖也越来越紧密,德国的行业企业直接参与职业教育,实施“双元制”职业教育,来满足行业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日本则采用行业企业内部培训的方式进行职业教育,澳大利亚则由行业培训咨询机构制定和开发能力标准和课程,对学习者进行职业教育等等。

(二)积极参与和举办职业教育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依据人力资本理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人口的质量,因此,任何一个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在于该行业从业人员的质量。舒尔茨认为,在现代化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而人力投资的核心则是教育投资,教育投资使隐藏在人体内部的能力得以增长,提高从业者的人口质量,从而带来更多的利润。例如“美国1900~1957年间,教育投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物力资本增长速度,其所获利润为:物力资本投资所赚回的利润增长了3.5倍,同时教育投资增加的利润则达到17.5倍。”职业教育和在职培训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内容,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由于职业教育本身所具有的职业特性和技术特性,“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大生产中,在形成发达、专门劳动力方面,没有哪一种教育可以和职业教育相比。”经过职业教育,劳动力的形式和性质发生了改变,一方面,通过职业教育或培训,提高劳动力的智力水平,教育程度和生产技术水平,把非熟练的劳动力训练成熟练劳动力,提高未来劳动力的质量;另一方面,通过职业教育或培训,改变现有劳动力的形态,使其由从事简单劳动到从事复杂劳动,由从事一般性劳动到成为专门人才,更加适合生产变革的需要,通过人的职业劳动,能够成功的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实现生产力的扩大再生产,从而最终达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职业教育是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我国正处在行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时期,这对我国目前的人力资源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行业结构调整都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更需要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些专业化的劳动大军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主力军。尽管这几年我国一直在加强职业教育,但是我国目前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依据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对2010年第三季度我国105个城市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供求信息统计,从需求看,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占总需求人数的49.4%,主要集中在初级技能人员、中级技能人员和技术员、工程师,其所占比重合计为41.5%。各技术等级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技师、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的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较大,分别为1.85、1.84、1.75。目前我国技术工人技能结构现状,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供的数据,我国1.4亿名产业工人中,技术工人7000万人,其中高级技术工人只有245万人,工人技师只有100万人左右,分别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5%和1.4%,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为40%和20%。我国的高级技师全国只有7万多人,占技术工人的0.1%。从年龄结构上看,国内技师和高级技师的平均年龄已经在52岁以上,呈现出老龄化趋势。从不同行业来看,高级技术工人短缺在制造行业比较突出,但是这一现象绝非制造业所仅有:全国电力行业138万职工中,高级技师和技师之和不足总数的2%,绝大多数年龄45岁以上;全国建筑行业从业人员3400万人,专业技术人员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4%,而在一线队伍中的高级技师不足0.3%,技师不足1%;全国煤炭行业96%的企业缺少机电专业人才,88%的企业缺少采矿专业人才和通风、安全、通信、计算机等专业人才。目前我国技术工人技能结构这一现状,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行业产业的发展,削弱了“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行业的职业教育指导职能

(一)开展职业教育公共服务

我国的行业组织是由政府自上而下的方式成立和培育起来的行业协会,属于政府推动型的行业组织,这一行业组织类型使得我国的行业协会必须强调自己的服务职能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和认可。行业协会掌握着本行业最新的人才供求信息、人才技术结构、年龄结构、岗位空缺信息、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情况、职业岗位技术需求情况等,行业的职业教育公共服务职能主要包括为本行业和职业院校提供行业统计,收集、分析和行业各种人才供求信息,并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综合本行业技术发展水平和国内国际经济发展需求为行业内企业和职业院校提供精准的信息服务,进行行业人力资源预测等;为行业内企业和职业院校提供科技成果中介服务,积极组织科技成果鉴定和推广应用工作;为行业内企业和职业院校提供职业中介服务,能够对已掌握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制定不同职业的职业素质测评方案,积极开展职业设计、岗位用人设计和培训项目设计,为企业和职业院校提供供需交流和就业援助工作。

(二)统筹优化行业内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

行业组织作为一种“互益性”组织,一定要积极为行业内的企业服务,以获得行业内企业相互的利益认同,这也是它得以存在的基础。行业组织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组织地位、拥有的丰富信息资源和职业教育资源,统筹优化行业内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源,积极沟通行业内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信息,为企业进行各种职业培训提供最新信息,使各种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发挥;积极参与、指导职业院校、培训机构与行业企业职业教育和培训计划的制定,以及指导、帮助他们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制度建设,指导和帮助他们制定行业企业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规划;积极组织行业内各种人才、技术和职业培训,以指导、帮助企业改善人才结构、技术结构和经营管理,最终实现行业、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三)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

我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行业组织应当依法履行实施职业教育的义务。行业应该依法积极与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建立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积极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职业教育目的是为行业企业培养一线的生产、服务、管理专门人才,行业最清楚本行业的人才需求和技术需求情况,因此行业有义务指导、帮助职业院校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指导职业院校的课程开发,大力支持和鼓励行业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担任专兼职教师,接受职业院校专业教师进行专业考察和实践,积极为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提供实习场所和设备,参与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职业技能标准的制订和检查评估工作,积极为他们提供职业技能鉴定指导,协助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做好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为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的学习者提供就业指导工作;行业还应积极参与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的科学研究工作,积极推动职业院校开展产学研相结合的职业教育模式。

教育行业的职业分析篇2

关键词:山东省俄罗斯职业教育合作潜力

中俄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合作源远流长,尤其是近几年,俄罗斯经济复苏,与中国关系持续升温,不论是从国家层面上的政策引导,还是从民间的中介留学,中国与俄罗斯教育合作与交流的态势良好。山东省是中国的经济、文化和教育大省,又是中国俄语教育大省,目前学习俄语的中学生有近2万人,开设俄语专业和有俄语教学的高等院校达24所,山东省与俄罗斯在教育方面一直保持比较频繁的合作联系。俄罗斯的职业教育在苏联时期曾为苏联工业的发展培养了大量的技术人才,在苏联解体后一度遇到重重困难,但是经过改革已经建立起了大职教的概念。俄罗斯改革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借鉴意义。当前山东省与俄罗斯职业教育合作的潜力巨大,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一、加强国际合作是山东省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山东省作为经济大省,职业教育在技术人才的培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据统计,目前山东省拥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71所,在校生83万余人,占高校在校生总数的52.45%。山东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从1998年山东省第一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建立起,山东高职教育走过了15年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山东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完善了职业教育体系结构,为山东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专门人才。但是,不容否认,山东省高职教育仍存在很多问题。

第一,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存在偏见。大部分学生和家长依然认为普通高中、普通本科才是正途,而高职院校都是不入流的学校,上高职院校就是混日子,低人一等,或者认为高职院校就是培养技工的。其实职业教育是以职业教育为核心,即技能性教育为主的专门教育。高校扩招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普通大学生毕业后即失业,就业压力大,与此同时社会对技能型人才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企业在人才需求上已由理论型转向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市场上甚至一度出现了高薪难觅专业技术人才的现象,技术性职业岗位仍处于不饱和状态。因此及时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职业教育对满足社会的需求,解决学生的就业等方面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二,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不合理,实践性教学还达不到社会的要求。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的飞速发展需要大量的生产第一线所需的实用型技术工人和高质量的具有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技能型人才。但目前我省的职业教育培养结构,尚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不能及时培养出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人才。很多高职院校仍然采用前两年在校学习理论知识,最后一年外出实习的模式,理论和实践的比例分配不合理,导致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仍然欠缺。

第三,师资总量不足,师资结构不合理,缺少“双师”型教师。由于体制的原因,现在高职院校的教师仍以专职教师为主,无法吸引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学者或者在国内知名企业的一线高级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参与实践教学。而高职院校教师自身也没有形成定期培训、充电的制度,教师的动手能力较弱,影响到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要持续、健康发展就要切实采取措施解决以上问题,一方面要从内部找突破,要认真剖析自身情况,找出优缺点,尽力发挥自身优点,打造出特色和长处,对于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回避,想方设法予以解决。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统筹作用,激发企业的参与热情,加强与国内外院校的合作,多方共同努力打造山东职业教育的新局面。

二、俄罗斯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成果值得我们去吸收和借鉴,并为中俄职业教育的合作提供了前提条件。

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理念,我们分析了俄罗斯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中的成果,希望为山东省和俄罗斯的职业教育合作找到接点。

俄罗斯中等职业教育在俄罗斯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三百年多来,“作为近代机器化生产产物的中等职业教育,曾在苏联国民教育体系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中起着主要作用”。但20世纪90年代,即苏联解体后,随着俄罗斯社会转型的深入展开,俄罗斯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却面临重重困难。直至90年代中期,在国家发展和振兴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和法规出台之后,它才重新走上了发展的道路。目前,俄罗斯中等职业教育不仅“是俄罗斯国家教育计划和国家教育标准系统中的组成部分,而且是终身教育系统中专业人才培训、再培训和进修的重要板块”。现在终身职业教育的观念在俄罗斯已经深入人心,俄罗斯职业教育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借鉴:

第一,打通职业教育之间的纵向沟通,树立“大职教”的观念。目前俄罗斯终身职业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连续职业教育体系在纵向上可以贯穿人的一生。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一个阶段选择最适当的形式接受职业教育。高等职业学校也被分成若干阶段,学生在完成一个阶段的学习后可以选择工作,也可以选择继续学习。职业技术教育的形式也趋于多样化和灵活化,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满足更多人的职业教育需要。而在国内由于种种原因“大职教”的观念一直没有得到普及,以致人们普遍重视学历教育而贬低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生源往往都是高考过后、本科、专科招生之后的学生。他们普遍学习能力较差,自我约束能力不强,这为职业教育的良性发展埋下了隐患。

第二,重视通识教育和人文素质培养。重视对学生的通识教育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俄罗斯中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非常重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的课程体系框架中,人文社会学科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得到加强,教学时数占总课时的25~30%。而我国由于受课时的限制拼命压缩一些文化课程,导致现在学生的人文修养普遍不高,责任感和使命感不强,视野比较狭窄,这些都不利于在专业课上的精进。

第三,建立资格证书体系,促使职业证书国际化,开展职业技能大赛。针对职业技术发展,制定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项目和考试制度。加强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和学位证书并举的制度。注重与国际接轨,证书国际化,是新时期俄罗斯职业教育发展的又一个明显特点。俄罗斯国内在制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时就已经将欧洲统一大市场作为目标,采用欧盟5级技能等级标准体系,这样可以保证俄罗斯人在国际劳动力市场的自由流动,使其公民获得的国内毕业文凭和证书能与欧洲各国的文凭等值,保证在俄获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

三、山东省与俄罗斯科技经贸领域的广泛合作给山东省与俄罗斯职业教育合作带来了机遇。

山东与独联体国家尤其是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三国的科技合作起步较早,层次较高,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目前,在山东省内已建立了烟台中俄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济南中白高科技合作园、济南中乌高科技合作园三个合作基地和俄罗斯自然科学院中国科学中心、山东省-俄罗斯科技合作中心、济宁乌拉尔工业园、中俄合作冶金技术研发中心、德州科隆载体研究所等一批合作基地和机构,形成了“三园多点”的合作布局,一大批合作项目取得显著成效。近几年来山东省与俄罗斯在科技经贸领域的交流合作迫切需要既懂技术又懂语言的人才,这为双方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合作提供了契机,为山东省内的一些职业技术学校提供了条件,一方面引进俄罗斯在职业学校教育改革的成果和经验,避免走一些弯路,另一方面也为将来学生的就业和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第一,山东省与俄罗斯的经贸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一直比较密切,为职业教育方面的合作提供了契合点,也为山东省一些职业学校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如在去年俄罗斯轻型金属结构构件科研设计工艺总院和德州市技工学校就开展科技经济协作问题进行了广泛洽谈,最后签订了协议书,双方正式建立了科技经济协作关系。该项目成功后,不仅可以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变废为宝,防治环境污染,减少耕地占用,促进德州市的经济发展,同时,开始了德州市技工学校与国外科研部门合作的有益尝试。这样的合作模式一方面可以创造经济上的效益,另一方面可以为技校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路。

第二,山东省与俄罗斯的合作项目将为中俄职业教育合作提供平台和出口。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因此真正做好出口,搞好就业是职业教育可以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山东省与俄罗斯的众多科技和经贸领域的合作项目可以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和实习机会,增强他们动手操作的能力,提前接触实际工作环境,为毕业后的就业打好基础。

山东省虽然是一个与俄罗斯无地缘关系的省份,但是在教育、经贸、文化等方面一直与俄罗斯保持紧密的交流和合作,在之前合作关系的基础上双方应积极挖掘在职业教育方面进行合作的潜力,为今后双方的职业教育发展取得互惠互利、互通有无的双赢结果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张韦韦.职业教育看山东——山东省教育厅总督学徐曙光谈职教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1.04.

[2]张统华.山东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改革与开放,2010.09.

[3]田道勇,阎亚军.入世后的山东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构想[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01.

[4]张丹华,孙嘉萍.《俄罗斯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浅议》.《外国教育研究》,1999(4):33.

[5]高玉洁.《变革中的俄罗斯中等职业教育》.《上海教育》(半月刊),2006(6):38.

[6]俄联邦教育和科学部教育通讯社网,http://ed.gov.ru/prof-edu/sred/rub/.

教育行业的职业分析篇3

【关键词】高职作业成本法教育成本可行性

一、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现状

多年来高职院校都是把教育经费花掉,将财政的“拨入经费”转化为“经费支出”,没有建立完整的教育成本核算系统。即使近几年,高职院校重视核算教育成本,但也仅仅是领导想知道,不会向社会公布教育成本数据。

1、教育成本核算前提和原则。教育成本核算作为高职院校会计核算的一部分,国家未对教育成本核算作要求,也没有任何上级部门要求报送教育成本数据,遵循《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规定的11项原则。由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是在不核算教育成本的前提下制定的,就存在着其中的收付实现制等原则并不适合于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成本核算。

2、教育成本核算期间。根据我国《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会计年度自公历1月1日起至12月31日止,以公历年度作为会计年度”,财务预决算都是以年度会计数据为基础来编制的,采用会计年度作为教育成本核算期间。

3、教育成本核算项目。设置教育成本项目,是为了对教育成本进行分析和控制,合理调配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高等学校教育成本监审办法(试行)》将教育成本分为人员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公用支出和固定资产折旧四部分,高职院校可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人员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商品服务支出、资本性支出。

目前,各个高职院校对教育成本核算项目的分类各不相同,没有形成科学的统一的标准。

4、教育成本核算范围。教育成本的核算范围就是费用支出的范围。包括人员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商品服务支出及资本性支出。高职院校费用支出并非都是教育成本的核算范围,只有为提供教育服务而支出的费用才计入教育成本。

由于各种原因,高职院校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具有争议的、而且是亟待解决的费用需要确认是否计入教育成本。

(1)奖助学金是否计入教育成本。奖助学金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根据其来源确定是否计入教育成本。奖学金分为学院奖学金和外部奖学金,学院奖学金是从收入中拿出部分作为奖学金发放,外部奖学金不占用学院的资金,资金完全来自于学院以外。助学金分为国家助学金和学院助学金,国家助学金来自国家拨款,不占用学院资金。

(2)科研支出是否计入教育成本。高职院校鼓励教职员工搞科研,科研项目的支出,是否单独设立作业中心,发生时直接计入教育成本。

5、教育成本核算方法。教育成本的核算是从近几年才开始,到目前为止没有成型的教育成本核算模式,虽各部门管理人员对本部门人员费用和日常办公费用了如指掌,但对间接费用却不很清楚。受教育体制和办学规模的影响,学院是以经费支出为中心进行核算,教育产品的成本核算采用的是统计调整法,在核算教育总成本时只是根据财务人员的主观意愿将总支出中与教学无关的费用进行剥离,用此数据进行教育成本分析有可能出现偏差,并不能够很好满足各级政府、学生和家长了解教育成本信息的需要,也不能为学院内部成本控制提供信息服务。

二、作业成本法核算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可行性

1、作业成本法的适用范围。根据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孟焰的提到的,实施作业成本法的组织机构具有下列特征:间接费用占全部制造成本的比重较高;管理当局对传统成本计算系统提供信息的准确程度不满意;生产经营活动十分复杂;产品品种结构十分复杂;经常调整生产作业,但很少相应调整会计核算系统;企业拥有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和自动化生产设备;较好实施了适时生产系统(Jit)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tQC)。

2、高职院校符合作业成本的应用条件。从教育成本核算的特点看,对照实施作业成本法的组织机构特征,在很多方面与作业成本法的特征相吻合。高职院校的“生产经营”活动有其复杂性。而培养学生发生的费用主要与教学、教学管理、后勤等活动有关。教师的人工费用是直接费用,其余发生的费用多属间接费用,且间接费用占全部成本的比重较高,作业成本法的本质就是能对间接费用进行合理分配,使间接费用的分配更科学。高职院校的会计核算系统相对稳定,是按教育部、财政部有关规定,按国家统一要求设置,报表口径与国家上级部门一致。随着对教职员工的培训的深入展开,财务人员素质及会计电算化水平不断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素质逐渐增加,为作业成本法的研究和实践创造了条件。服务型企业是作业成本法最理想的适用者,不论把高职院校看成生产性还是服务性的机构,在利用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核算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条件。

三、应用作业成本法核算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启示

从就业来看,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是非常受企事业单位g迎的,本文认为,基于作业成本法对高职院校教育成本进行核算研究,可以为学校内涵建设作贡献,是可行的。由于各院系部学生教育成本是不相同的。教学作业单位成本、教学管理作业单位成本、培训作业单位成本,固定资产折旧作业单位成本和科研作业单位成本,上述工科教育成本都远远大于文科教育,原因是工科类开设的专业,投入的设备设施多,金额大,设备设施专用性强,教育资源利用率不是很高;而文科类专业,软硬件投入少,导致工科教育成本高于文科教育成本。作业成本法核算教育成本,有利于拓宽成本效益分析的思路,沿着“资源成本归集--作业中心成本--专业总成本--专业生均培养成本”进行分析,通过作业成本分析,可以找出教育成本控制的关键点,促进节约型校园的建设。

作业成本法分析教育成本,可以为领导控制学校专业规模提供依据,如在考虑扩大工科类专业规模的同时,适度扩大文科类专业,能很好地平衡学校的教育成本。

参考文献:

教育行业的职业分析篇4

1 注重系统整体设计

《行动计划》作为继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后又一个较为全局性的高等职业教育工作项目,而且又冠以《行动计划》而落脚,因此必须从发展规模、结构优化、体制机制、保障支持等方面进行总体考虑,并且要注意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单办方,行业企业和学校等各方面的责权利统筹和安排,尤其要以面向2020年,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一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层次等方面怎样布局应该有方向性安排,而且要把它放在我国整个教育结构中来进行设计,要放在国家战略的要求中考察专业结构和招生结构,要放在国家整个体制改革中来设计体制机制,不能孤立地进行,从这一点而言,我们仍需要研究和思考。

2 着力类型特色打造

应该说,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从夹缝中生存,经历“三不一高”和“三改一补”到规模发展、特色定位到示范引领,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取得了骄人的进步,她引领了整个职业教育的发展并为应用型本科转型提供了示范。可以说,大职业教育视野中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合作办学、合作发展、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理念的形成,高职示范建设功不可没,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从理念到行动,从要求到自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知与行还有脱节,点与面更有差距,如何坚持问题导向,坚持创新驱动,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解决好,确需我们很好研究,高等职业教育如何精准定位,真正打造类型特色,需要系统性设计和整体思考,如高教性与职教性的关系如何协调处理、如何体现彰显,究竟是姓高名职还是姓职名高还是高职复姓,校企合作机制如何有效构建,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制怎样构建,企业和用人单位积极性怎样调动,企业和社会资源怎样有效整合,都需要以创新发展行动计划为契机构建好一个科学有效的发展系统,解决好类型、层次、特色、体制、机制、要素等问题。

3 发挥教师主体作用

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更是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主体,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把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热情充分调动起来。为此,第一,要注重《行动计划》的教师元素,把教师作为《行动计划》框架的重要主体来打造,注重项目的教师参与热情,教师参与绩效;第二,要有教师发展项目,教师既是《行动计划》和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主体,也是《行动计划》的重要项目内容,要让教师看到政府是真正在把教师作为主体,国家的工程是既见人又见物而且是更见人的,把培养教师、发展教师、提高教师作为重点之一;第三,要体现教师的多数原则,让大多数教师能够或可以参与,与大部分教师的利益和发展相关,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事就是全体教师的事;第四,要通过活动,使教师的师德教风、教育教学能力、职业教育理念得到加强和提高,真正实现教师发展提高和高职创新发展的同频共振。

4 关注学生真正受益

学校的基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学生是教学工作的主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应该是学校的指导思想和行为文化。很显然,创新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落脚点必须放在学生身上,这至少应该有三个关注点:第一,要把学生是否受益,是否与学生成长发展相关作为关注的重心,凡是有利于学生增值和成才成长的事多做、快做、好做、做好;第二,要花气力研究学生即期增值,也就是说,要关注好学生三年的成长、进步和成才,在三年有限的时间里,实现学生从普通中学生向和谐职业人的转变,提高学生适应市场和适应岗位的能力;第三,要积极创造条件,关注和研究学生的后续发展,使学生在成才基础上不断成长、有所成就、努力成名。正是从这些意义上说,加强学生思想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意义重大,把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培养结合起来意义非凡。

教育行业的职业分析篇5

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长期以来对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方案设计环节不够重视,中国职业教育技术学会副秘书长邓泽民教授为了解决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施当中,教育教学设计这一关键环节,在经过十几年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总结撰写了“职业教育设计系列丛书”(以下简称“从书”)。“丛书”为研究解决我国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模式构建、职业分析、课程设计、教学设计、教材设计、课件设计、实训设计等基本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2006年陆续山版后,得到了很多专家及一线教师的认可,于2010年12月获“第二届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丛书”包括7个分册。第1分册《现代四大职教模式》,对当今世界上较为典型的职教模式,即北美的CBe、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的taFe和英国的BteC,进行了系统地比较研究,使读者了解当今世界职业教育思想理论方法的总体情况及其共性和差异。第2分册《现代职业分析手册》,介绍了现代世界上比较典型的职业分析方法,包括北美的职业分析方法、德国的职业分析方法、澳洲的职业分析方法等。这些职业分析方法虽然都是为了确定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开发出来的,但由于各国情况不同,具体操作的方式也有所区别。在此基础上,用《职业教育课程设计》、《职业教育教学设计》、《职业教育教材设计》、《职业教育课件设计》、《职业教育实训设计》5个分册,对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微观层面上遇到的课程设计、教学设计、教材设计、课件设计和实训设计的思想理论方法等基本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学习目标先行、以能力为本位、学习动机发展、教育传播效率、教学系统优化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计、教学设计、教材设计和实训设计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专业设置、职业分析、素质能力分析、教学内容筛选、教学目标、内容与过程结构设计等方法。

“从书”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观点新颖,反映了当前职业教育教学思想理论的发展趋势,是邓洋民教授和同事们近年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取得的成果,符合我国职业技术院校教育教学的实际。选入的现代职业分析、职业教育课程设计、教学设计、教材设计、课件设计和实训设计的实例十分丰富。每个分册都根据职教者的需要,尽可能全面系统地编入了实际例子。这些案例均是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一线的成果,因此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希望“丛书”能够为职教者深度开拓职业教育设计思路,通过设计形成各种各类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方案,通过设计方案的实施,有效的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教育行业的职业分析篇6

19823508现代大学制度问题研究:当代挑战与路径转换罗志敏《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8700字

19823509以产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辨析章建新《教育与职业》2012年第35期6600字

19823510职业教育系统解析:利益相关者的视角赵显通《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34期8800字

19823511大众化进程中的生师比与大学质量关系——世界一流大学生师比研究的启示范哗《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第23期13700字

19823512我国城镇居民教育支出的地区差异及其变化沈百福颜建超《复旦论坛》2012年第6期11300字

19823513企业的职业教育参与职能分析柳连忠王玲胡玲玲《职教论坛》2012年第36期8100字

19823514试论职业教育质量的生成机制王军红周志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36期8200字

19823515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内涵与特征研究高鸿高红梅《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36期6600字

19823516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机制及路径研究姜晓静《职教通讯》2012年第35期8200字

19823517川渝地区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现状、问题及共享机制研究王成端等《现代大学教育》2012年第6期10500字

19823518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视域下高职教育的挑战与变革郑洁《教育与职业》2012年第35期7900字

19823519区域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中的人口要素分析蒋慕东等《教育与职业》2012年第36期10600字

19823520广西农村职校发展现状与对策周文雄《职业教育研究》2012年第12期6700字

19823521一个地级市社区教育的居民感知——基于吉林省四平市的调查张涤张海燕《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36期6300字

19823522论职业教育的工具性僭越与人本性追求陈鹏庞学光《江苏高教》2012年第6期7700字

19823523中等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政策制定、执行情况及投入模式研究——基于浙江和福建两省的调研周凤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36期9800字

19823524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探究朱明苑曹晔《职教通讯》2012年第34期13100字

19823525对高职院校科研问题争论引发的思考孙毅颖《中国高教研究》2012年第12期9700字

19823526落实四合作实现校企互动机制常态化张弘《中国高等教育》2012年第12期4900字

19823527论我国行业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的问题及对策邓志军徐跃进《教育与职业》2012年第36期6600字

19823528从组织的视角思考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周雪梅周红利《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34期8800字

19823529教育实验及其在职业教育中的运用徐朔吴霏《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35期6800字

19823530科学构建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提升高职教育教学品质齐再前孙晓鲲黄先开《中国大学教学》2012年第12期6400字

19823531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特殊性与策略研究左兵《职教论坛》2012年第36期8100字

19823532中高职衔接中招考制度改革的思考杨建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36期8200字

19823533创新思维:深化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马庆发《职教通讯》2012年第34期6600字

19823534高职院校专业竞争力研究倪勇胡家秀《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7000字

19823535工作过程导向课程开发及其评价探索余斌《职业教育研究》2012年第12期6600字

19823536基于“双元制”的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韩树明《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35期8500字

19823537中高职课程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路径黄彬等《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35期8600字

19823538关于高职双证课程开发的若干思考柳连忠等《中国成人教育》2012年第24期7900字

19823539职业教育课程冲突成因分析——基于文化的视角郑娟新《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第23期7700字

19823540高职院校教师开展行动研究的意义与路径金辉《中国高教研究》2012年第12期9700字

19823541近代中国社会教育师资的资格与检定制度分析——以民众学校为中心周慧梅吕霄霄《教师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11000字

19823542完善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资格制度的思考韩云鹏《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34期8800字

19823543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施林林等《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35期6700字

19823544高职院校教师管理文化对组织承诺影响的研究王振洪王亚南《教育发展研究》2012年第23期12000字

19823545专业负责人培养:发达地区职业院校教师教育的发展方向陆俊杰石伟平《职教通讯》2012年第34期7400字

19823546基于九个“一号文件”的视角反思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政策习勇生等《教育与职业》2012年第36期7900字

19823547生源视角下农业高职教育发展策略阳金萍顾金峰《职业教育研究》2012年第12期6700字

19823548农村职业教育研究新进展孟凡华房巍《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34期10600字

19823549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农民社会流动的理性思考张宇肖凤翔《职教论坛》2012年第34期8100字

19823550近十年农村职业教育研究现状及思考房风文《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36期9800字

19823551论城市化进程中新市民素养提升的路径和机制——以宁波市江北区为例祝宪丁《中国成人教育》2012年第24期7900字

19823552成人职业培训支撑服务体系的内涵及特性吴济慧《职教论坛》2012年第34期12100字

19823553论成人高等教育市场理念的确立及其限度秦发盈《职教通讯》2012年第34期8200字

19823554开放大学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顾相伟《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12期8400字

19823555远程教育模式下继续教育的探索与创新——以四川省绵阳市为例刘健何德波《继续教育》2012年第12期6000字

19823556韩国终身学习城市政策探析王涛涛《世界教育信息》2012年第12期7600字

19823557独立学院规范设置政策之执行梗阻探析——以《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为例唐果徐军伟《高教探索》2012年第6期7400字

19823558独立学院产权设计的若干问题分析周游《教育研究》2012年第12期8800字

19823559民办高等职业教育:重在转型升级陈衍荣国丞《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36期8400字

19823560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联动发展:一个新的分析框架严先锋张颂心《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34期8600字

19823561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模式与机制研究张吉先《职教论坛》2012年第36期8100字

19823562开放教育发展的新选择:由学科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型江颖黄霖《中国远程教育》2012年第12期11300字

19823563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学用匹配影响因素分析刘扬等《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12期8700字

19823564高职院校新生适应性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刘鸫根《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35期6800字

19823565职业美育价值初论张成涛《职教论坛》2012年第36期10100字

19823566高职院校幸福文化研究王明伦《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36期6600字

19823567日本高等职业教育的体系结构及其办学启示叶磊《教育与职业》2012年第35期7900字

19823568中外旅游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分析张颖《职业教育研究》2012年第12期6600字

19823569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力机制研究——基于“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分析罗丹《职业技术教育》2012年第34期8700字

19823570俄罗斯《教育优先发展规划》框架下“联邦大学”的组建及问题分析王丽伟《比较教育研究》2012年第12期10100字

19823571新加坡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刘晓亮赵俊峰《外国教育研究》2012年第12期9500字

教育行业的职业分析篇7

>>新疆产业结构演变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分析就业结构的趋势分析及其对职业教育的启示职业教育层次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实证研究新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实证分析四川就业结构演变状况分析河南省就业结构演变及成因分析新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分析中国服务业内部就业结构演变的特征\趋势与影响因素分析就业结构、投资结构对扬州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分析产业结构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及对策分析新疆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分析河北省就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就业结构的影响分析区域就业结构对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影响的实证分析FDi对我国东部地区的就业结构效应分析新疆兵团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导向分析新疆产业与就业结构协同性分析及对策建议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结构的机理分析新疆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分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教育>新疆就业结构演变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分析新疆就业结构演变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分析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张敏")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摘要】进入20世纪,国家对新疆地区的发展更加重视。“十二五”规划以来,新疆的经济进入飞跃发展的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化推动着就业结构的变化,就业结构的变化影响着职业教育的变化。【关键词】新疆产业结构就业结构职教需求【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1-0113-02

就业结构的变化基于新疆产业结构的不断改变,简单解释,即如果新疆经济发展以第一产业的发展为支柱,那么第一产业将增加对这一产业从业人才的需求,就业结构就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一新疆就业结构变化趋势分析

在1978年到2008年,新疆生产总值从39.1亿人民币增加到4203.41亿人民币,年增长比例高达10.50%,三项产业在经济产值中的比例为35.8∶47∶17.2,而后变化为16.4∶49.7∶33.9。2008年之后,三项产业的经济产值仍然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副,第一产业为辅。2012年至今,新疆经济总产值在不断地上升,产业结构并未发生太大的变化。

1.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逐渐下降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一产业在三项产业中的所占比例在不断下降,也就是说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农业产业已经不再是新疆的支柱性产业,农业产业发展或出现停滞状态,或相比其他产业发展步伐较慢,所带来的经济收入所占比例也在下降。农业就业人口比例也在不断地下降。根据有关资料显示,2008~2014年,新疆农业就业人员从354万人上升到375.45万人,年均增长只有3万人。迄今为止,新疆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已经从72.1%下降到49.71%,相对而言,第二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和增长幅度一直在上升。新疆加快对外开放以后,工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快,这两个产业逐渐成为被看好的产业,产业就业人才需求不断提升。

2.第二产业就业人数比重由上升过渡到下降

2009年,新疆第二产业就业人数达到了111.29万人。截至2013年,新疆第二产业就业人员达到了118.63万人,年均增长2万多人。而在2012年以后,新疆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呈现下降趋势,就业人数比重由19.22%下降至12.54%,就业人员则从123.1万人缩减到89.22万人,其比重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都下降了13.26个百分点,但是所占比值仍然是三大产业中最高的,也就是说,新疆第二产业发展对就业人员的需求量还是比较大的,就业结构的职教需求也比较大。而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数量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其所占比重、年均增长值都在上升。

3.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一直处于稳步提升趋势

新疆对外开放以来,第三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凭借着优秀的旅游资源、历史资源、文化资源、人文资源等,新疆第三产业所创造的经济价值在三大产业中的比值越来越高,各地区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越来越多。截至2013年,新疆第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从39.13%提升到42.11%,就业人数则从298.6万人增加至358.53万人,年均增长高达7.8万人以上。从2013年至2014年,新疆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更是上升到50.03%,从业人数370.52万人。其中金融保险、医疗、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商务、教育文化以及娱乐行业的从业人员的增长速度最快,单是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从业人员就从7.45万人上升至32.29万人,而后飙升至50.33万。

二新疆就业结构变化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分析

新疆就业结构变化影响最大的就是职业教育。就业结构发生变化,职业院校的教育就必须顺应社会人才需求,对教学进行调整。以下是笔者所总结的几点关于新疆就业结构变化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情况。

1.就业结构变化对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需求分析

一直以来,党和政府积极努力地支持援疆工作,先后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的援疆干部与人才,但是新疆的发展单单依靠内地人才的注入是不够的,必须要紧紧依靠本土人才的培养。随着新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各产业与就业需求不断调整,其所需要的人才不仅数量变多,质量也要有所提升。因此,新疆就业结构的变化改变了对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需求,要求职业教育继续扩大各类型人才培养的规模。

2.就业结构变化对职业教育办学层次的需求分析

新疆就业结构调整对新疆职业教育办学层次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近年来,新疆工业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在不断提速,与第一产业相比,工业与第三产业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的支撑。新疆就业结构不断地向技术型人才、操作型人才、文化人才、专业型人才以及实践型与研究型人才等多种类型人才相结合的方向发展,中高级技术型人才成为新疆发展最需要的人才,这也是新疆就业结构未来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职业教育能够不断提升办学层次,致力于培养技术型、实践型、综合型和专业型人才,从我国职业教育的整个历史发展与变化来看,也是如此。未来,新疆职业教育将以设备引进、人才引进为导向,不断深化素质教育,针对新疆就业结构变化以及市场人才缺口,培育一批具有高专业技术和文化水平的人才。

3.就业结构变化对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需求分析

上述第二点提到新疆职业教育办学层次将不断提升,其专业性、综合性以及技术性将不断地提高。未来,随着经济结构的改变,第三产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而工业发展也将不断地提升对人才专业性的要求,各行各业都将存在明显的分界线,并不断地交融,这就需要职业教育不断地为社会提供专业化的人才。那么,新疆职业教育未来的专业设置也必将面向社会需求,不断地进行分化、细化。不论是对于农业、工业还是第三产业,职业教育都会根据社会突出需求设置教学专业,以培育对口型人才。例如,对于农业,未来职业教育将根据未来农业产业变化以及人才需求不断地划分出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基础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土壤肥料学、农业生态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作物育种学、种子学、农业推广学、植物保护学、园艺通论、信息农业导论、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设施农业工程、生态农业工程、信息农业技术、农业英语、计算机农业应用基础等专业,分别进行更加专业、细致的教学。

三关于新疆职业教育需求变化的建议

根据上述部分新疆就业结构变化对职业教育需求的分析,未来新疆职业教育应该根据就业结构需求变化不断地进行调整。笔者建议,调整方针如下:

1.建立良好的职教改革环境

在我国,传统教育文化对现代教育改革的影响最为深刻,每一次教育改革之前,都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改革环境。对于新疆职教改革,也应当建立一个良好的改革环境。应当转变教育工作者以及社会各界对职教改革的看法,传播现代教育思想与理念,摒除对职业教育的成见,同时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稳固其改革的决心,给予教学改革充分的信心和支持,还应当从提升教育工作者工资待遇、福利待遇入手,做到留人留心,解决其经济难题。

2.强化职业教育分区,实施动态教育机制

新疆地域辽阔,面积超过了我国东三省地区,每一个片区的人才结构都有着明显的差异,面对新疆就业结构的变化,进行职教改革应当根据学校所在区域的人才就业结构变化特点进行,对不同的区域进行划分,实施教育分区,力求凸显每个区域不同的教育特色和教育需求,并实施动态教育机制,强化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和综合性,实施与新疆人才结构需求相适应的职业教育。

3.强化职业教育与产业界的合作

上文中提到,新疆就业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改变了对人才的需求,如今更加需要专业型、技术型和实践型的人才,这需要职业学校能够加强与产业界的合作,通过建立科研项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等方式,提升职业教育的对口性,同时提升人才的实践水平和综合能力。科研项目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可以为职业学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只有不断的实践才能换来丰富的从业知识,提升人才的实践水平,这是培养实践型与综合型人才的必要手段。

四结束语

教育行业的职业分析篇8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应以满足产业界的要求为宗旨,即以就业为导向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我们应该依据高职教育目的,在需求分析(包括行业分析、职业分析、劳动力市场分析等)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设置、专业职业分析、专业学习分析、单元课程概要设计、培养方案设计、单元课程开发的过程。

高职教育是为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培养“技术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所以高等职业教育在教学中是以“能力为本位”能力本位中的能力是指职业能力,而不是具体的岗位能力.能力本位的教育即以“取得从事某种职业工作应具备的能力”为主的教育而职业能力系统化是指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面向整个工作过程,把从业所需要的技能、知识、态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特别强调在培养职业专门技术能力的同时培养关键能力、基本素质。对职业能力培养进行分析、设计、实施、评价等,从各个方面构建完整的职业能力系统.这是高职教育的根本目标。从这一特征出发,高职教育的课程改革必须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全新道路——产学结合、突出职业特色、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构建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

1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的意义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应以满足产业界的要求为宗旨,即以就业为导向,以新的职业能力内涵为目标构建的系统化课程。称为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它是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观.将课程与职业密切联系起来.采用行业的能力分析和职业分析方法,制定出职业一学习分析表.把职业能力要求转化为课程目标,在明确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开发出专业课程。形成以职业能力为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并进行科目课程设计。

所谓就业导向.是指课程设计指向工作需要而不是学科系统.即根据未来所从事工作的需要设置课程内容。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的课程观集中体现在就业导向上.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1课程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生产服务

国家经济建设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其重点。对岗位能力就会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就应该满足社会对不同岗位能力的需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生产服务。

1.2课程为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服务

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在生产建设第一线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使毕业生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就应体现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为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服务。

1.3课程为个人发展服务

对于我国当前国情来说.毕业生就业不仅是自己职业生涯的基础.也是今后个人发展的基础.课程以就业为导向。也就是为个人发展打基础.因此就业导向的课程观也是人本本位的重要体现。

职业能力概念包括了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两部分.职业专门技术能力指完成主要职业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专门技术能力.主要是运用专门技术和掌握该技术所需的基础知识从事职业工作的能力.包括技术要领掌握的熟练程度和一定的经验积累以及综合运用技术从事职业活动的熟练程度。等等。职业关键能力分为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三个方面,所以职业能力涵盖了技术技能、理论知识、态度素质等从业所需要的全部能力。即职业能力系统化。以就业为导向和以职业能力系统化为目标是高职教育的特性.也是其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和关键所在。

2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与本科教育课程应有明显的区别,其整体定位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2.1面向行业设置专业。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是面向学科设置的,特点是学科基础较为扎实.能够为今后从事研究或设计工作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不适宜从事技术性较强的职业工作。而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专业应面向实际应用设置.专业课程要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根据不同行业的需要.分别设置本行业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的课程内容.培养各类“实用型”人才。

2.2以多元智能理论为课程设计的基础

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课程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我国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是需要重视和解决的实际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每个人在智能的表现上有所差异.而且会以不同的方式运用和综合智能,以学习不同的知识、解决不同的问题、完成不同的工作以及在不同的领域发展和取得成功。我国高考成绩居于中间段的学生.是高职入学学生的主体.他们一般具有思想活跃、参与热情高、社会活动能力强的优势,也同时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稳定性差,缺乏创新精神和自我调控能力等弱点对于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更重视其他智能的开发.而上述中间分数段的学生往往更具有应用性人才的智能优势。因此我们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用与学科教育不同的方式组织课程.使教学更适合开发他们的智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以能力为本位开发专业课程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专业课程设置是在能力本位课程观指导下的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能力”的内涵具有时空属性.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形态的变化和社会劳动组织形式的演变构建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方案要从职业分析入手.专业分析可直接使用国家或地方教育部门给出的行业分析结果进行。在没有国家或地区行业分析的情况下.可由学校或专业自行组织进行行业分析。专业分析的最终产品是专业培养所应具备的专业职业能力,专业职业分析一般由教育专家、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专家共同进行。 每个专业要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职业能力由“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组成.职业专门技术能力的核心是“职业专门技术”.它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应具备的基本技术.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可外延到“职业延展能力”。某一职业的延展能力可能是另一职业的专门技术能力.延展能力主要是考虑拓宽学生职业能力范围.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发展能力。职业专门技术能力要体现在熟练掌握本行业主流技术、先进技术和新技术等方面.重点是培养运用技术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2.4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设计链路课程

专业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设计围绕职业专门技术能力的任务——课程链路。链路课程可以通过把职业专门技术的培养看成一项职业工作任务以及职业综合性任务.并考虑劳动组织形式的时空特点,按工作进程组织教学,即从整体上可以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和课程教学原则。

2.5以应用为目的的多元范型单元课程

高职教育中的每一门课程原则上不是按学科系统化组织教学内容的.因此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不称其为科目课程,而称为单元课程。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的单元课程实施多范型原则.共包括五种基本的课程范型.即问题中心课程范型、训练中心课程范型、任务中心课程范型、体验中心课程范型、培训中心课程范型。同时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并不排斥学科中心课程.但内容上要符合“够用为度”的原则。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的单元课程具有多种分类方式.其中常见的一种分类是将单元课程分为通用技术课程、专业任务课程、证书培训课程和通识课程四大类。

2.6以获得“双证”书作为课程考核的标准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实施“双证”书制度即学生需要取得反映大学专科学历的毕业证书.同时还要取得反映职业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在当前我国职业证书体系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应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选择适宜的证书.并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其实.比证书更为重要的是证书所体现的职业能力,课程实质是要保证职业能力的质量标准。要进行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的改革.建立以检测对“职业能力”的掌握为目标的考试体系.证书考试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纳入培养方案。

2.7以产学结合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途径

即产业介入教育.坚持产学结合的专业建设方向。产学结合在课程方案中要重点体现在企业实质性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改革、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课程内容、开设产学合作教育的课程、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体验课程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积累.毕业后马上就能顶岗胜任工作。

3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专业课程开发方法的特点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专业课程开发.是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的课程观指导下,依据高职教育目的,在需求分析(包括行业分析、职业分析、劳动力市场分析等)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设置、专业职业分析、专业学习分析、单元课程概要设计、培养方案设计、单元课程开发的过程。其主要特点是:

3.1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形成系列课程链路.在修业年限期间,从人学开始就接触职业内容,职业能力随学习时间逐渐递增.到毕业时达到专业培养的职业能力要求.彻底打破学科系统化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形成职业能力系统化的新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学习期间的职业体验和职业能力训练大大增加。

3.2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与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

教育行业的职业分析篇9

关键词:职业教育;治理;路径选择;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张春晓(1988-),女,山东平原人,天津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法学及职业教育研究;李名梁(1976-),男,湖北黄石人,博士后,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与人力资源管理。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职业教育吸引力驱动机制及提升对策研究”(编号:11YJC880057),主持人:李名梁;天津外国语大学跨国公司成长与管理创新研究团队资助计划;天津外国语大学第二届“青蓝之星”优秀青年教师成长资助计划。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6-0015-06

“治理”一词来源于古希腊语和拉丁语,是现代公共行政学领域的重要议题,20世纪90年代被广泛地应用于政治学、行政学、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的研究中,它保留了传统“统治”概念的行为效果,但消除了行为主体的权威性,将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转变为政府、市场、学校、社会组织等各方利益主体互动的管理过程。关于职业教育治理问题的研究,近年来从研究数量上呈现增长趋势,但关于职业教育治理理论的深度研究以及实证考察亟待加强。本文仅从综述角度对职业教育治理问题的研究做一个简要梳理。

一、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现状概述

从研究主题的角度分析,可以发现随着职业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职业教育治理问题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见表1),中国知网2001年到2015年以职业教育治理为主题的论文数量在逐年增加(如图1)。

其中,从2011年到2014年关于职业教育治理研究增长很快,这与本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转型对职业教育以及职业院校发展的影响有很大关系。随着经济新常态的出现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传统制造业面临重大冲击,职业教育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面临考验,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思路面临挑战。

汤森路透(thomsonReuters)在其2015年的期刊引证报告中列出了在职业教育领域排名前12的最有影响力期刊,其中我国近十年来在这12种期刊上一共发表了53篇关于职业教育治理的文献,数量占到了总发文量的1.102%,文献的被引用频次是618次,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了我国在职业教育治理领域的研究状态,这也说明中国在职业教育治理领域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二、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理论根源

(一)依法治国理论

郭广军教授认为,对职业教育进行依法治理,加快职业教育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是实现教育法制化和国家法制化的必然选择[1]。肖凤翔教授指出,当前职业教育集团的生存和发展,需要适宜的制度环境,而良好的法律制度环境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则显得尤为重要[2]。也有其他研究者认为,职业教育的治理就是依法治理职业教育,依法治国理论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体现就是依法治教[3]。我国1996年颁布了《职业教育法》,该法实施以来出现了许多用依法治国理论研究职业教育治理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有效促进了职业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4]。

(二)资源依赖理论

霍丽娟教授依据资源依赖理论将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的资源交换、资源依赖、权力影响的合作关系进行解读,对不同模式及同一模式不同时期的合作关系进行了探讨和分析[5]。李维安教授认为,组织体本身的生存发展需要从周围外部环境中获取资源,必须和周围的外部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才可以实现目标,也就是说组织跟周围的外部环境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组织不仅要服从周围的外部环境,还要通过选择其他的方式,改变对周围外部环境的依赖程度[6]。资源依赖理论之所以成为职业教育治理的理论根源,在于它成功揭示了职业教育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依赖关系,使我们看到了职业教育组织为了选择环境和适应环境,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改变自己的事实,这是我们分析职业教育治理中的资源依赖和相互利用策略的一个有效理论依据[7]。

(三)阶级霸权理论

在职业教育领域,阶级霸权理论主要用来描述政府、市场、社会对教育组织的支配情况,这种支配并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控制,而是表现为一种普遍性的支配,包括考试招生、学科建设、课程设置、教师成长、教学研究等各个方面。运用阶级霸权理论对职业教育治理进行研究的学者关注了政府、市场、社会在职业教育治理中的特点和不足[8]。自相矛盾的是,虽然阶级霸权理论的研究者们强调学校在职业教育治理中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变量,但却没有对这一变量的实际范畴进行界定,因此学校这一变量在这个理论研究中被忽视了。依据阶级霸权理论对职业教育治理进行研究的学者们普遍将注意力集中到不同主体在职业教育控制权中的差异对职业教育价值和绩效的影响上来[9]。

(四)科学发展观理论

顾明远教授认为,以前我们提倡优先发展工业,因为过度追求GDp增长,结果导致了环境的严重污染,现在要付出很大代价来治理污染的环境;现在单纯追求“教育GDp”,已经对学生产生了危害,这种危害严重污染了我国的教育事业,影响教育事业培养人、发展人的目标的实现,如果不对其及时采取措施治理,未来我们的国家以及民族和后代就要付出更大的代价[10]。用科学发展观理论指导职业教育治理,就是坚持把人作为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中心,遵循职业教育治理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把职业教育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实现整个社会的科学发展。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劳动社会保障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经济部门等都紧密相连,其治理必然要走出教育的范畴,实现职业教育与政治、经济、社会等的全面统筹发展[11]。

(五)协同治理理论

董仁忠认为,协同治理就是指在职业教育治理的过程中,政府、非政府社会组织、企业、高职院校、学生等是子系统,各个子系统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系统,货币金融、法律法规、专业知识、道德伦理等作为其中的控制参量,通过借助整体系统中的各个要素或者子系统之间的非线性的相互配合、共同作用,来保证整体系统始终处在一个有序的可持续运作的战略语境和功能结构之中,从而使整体系统产生出局部系统或子系统所不能产生出的新能量,实现整体力量的增强,通过整体系统维持高级序列参量的方式来共同治理职业教育,最终达到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增进职业教育发展的目的[12]。协同治理理论强调的是治理主体的广泛化、治理权威的分散化、治理主体关系的对等性、治理愿景的共同性、治理体组织的协调性[13]。

三、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体”与“用”

(一)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体”

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体”就是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目的,从“体”的角度对当前职业教育治理进行研究,就更容易看清楚当前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现状。

第一,职业教育治理研究要以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为目的。马庆发教授认为,未来的十年,中国关于职业教育治理的研究将会朝着更加注重提升质量的方向发展,职业教育也将办得更加有水平和特色[14]。也有学者认为,虽然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使部分职业教育院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极大改善,但是大多数办学质量仍然比较差,实训设备缺乏、基础设施不足等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发展[15];同时也应看到,造成职业教育质量差的原因不仅仅是投资少,除了硬件条件外,更多的是内因,包括职业教育观念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和课程内容不科学、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不健全、政策法律法规不完善等[16]。

第二,职业教育治理研究要以重构职业教育重要性的社会认知度为目的。李晓以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知度为研究基点,认为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知度要从教育观念、教育分流、教育预期三个方面进行把握,同时提出职业教育的社会认知度是制度性的问题,应该加强制度创新,发挥制度的指导、调节功能,消除影响职业教育认知度的制度。同时也有研究者指出,可以分别从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四个方面来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认知度[17]。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要重构职业教育的社会认知度,政府要进一步出台和完善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学校要加强职业教育内涵的招生宣传,社会舆论也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积极宣传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典型案例和优异成果[18]。

第三,职业教育治理研究要以开展创业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为目的。黄尧从实践和创业的角度提出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核心是要开展创业实践教育,创业实践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创业理念和创业实践,解决当前职业教育忽视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的问题,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19]。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转变传统观念,深入实践,由传统的课堂讲解教育向以提高专业技能为主的创业实践教育转变,为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提供条件。通过开展创业教育,有利于鼓舞学生的创新精神,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并且在职业院校开展创业教育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也是促进教育改革和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20]。

(二)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用”

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用”就是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方式方法,研究者通过综合、分析、归纳、比较等研究方法进一步提出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1.实证研究的方法。实证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某一特定地区职业教育的治理进行研究,或是对某一特定院校的职业教育治理进行研究,或是对职业教育治理的某一问题进行研究,多通过案例调查的形式,对职业教育的现状、特征、效果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详尽的梳理汇总,提出职业教育治理的对策建议。也有研究者通过对院校负责人进行主题性访谈的形式进行研究,为职业教育治理研究提供基本的素材、数据和结果验证。廖波光将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案例,详细介绍了职业教育的“二维”课程体系实践,提出了构建职业教育“二维”课程体系的建议[21]。石娜、石香梅以天津职业大学为例,通过分析研究职业教育领域中网络精品课程的资源运行状况,提出了有效的课程保障机制是职业教育治理的核心内容的观点[22]。岑艺璇、谷峪以etF伙伴国为例,研究多层级治理框架下的职业教育领导能力建设[23]。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实证研究的实质都是要对职业教育治理问题进行实证分析。

2.图谱分析的方法。通过知识图谱的方法对职业教育的治理进行分析,研究者多运用UCinet6.0和netdraw软件对所收集到的文献资料按照发表年份或者是研究主题进行总结分析,从而得出学术领域对职业教育治理这一问题的关注程度[24]。也有研究者通过对关键词的可视化网络分析,探究职业教育治理领域的研究现状。范笑仙、汤建民通过核心期刊和CSSCi数据库对职业教育治理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在占有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近十年来我国关于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论文的研究数量、研究主题和作者队伍等情况做了历史性的文献计量分析,从而发现了职业教育治理的路径[25]。宫雪通过对2001-2010年我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库收录的关于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论文进行定量分析,发现当前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现状,提出完善的建议。吴芳莉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初步得出职业教育政策治理领域的研究主题知识图谱,从而对职业教育政策领域的治理现状进行了分析[26]。肖凤翔、陈潇采用一种可视化的软件CiteSpace对CSSCi收录的四类职业教育类期刊论文进行综合分析,绘制出国际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知识图谱[27]。

3.比较研究的方法。王英刚通过对加拿大职业教育治理中各种体制机制的研究,如管理机制体制、办学理念、院校经费管理和师资队伍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找出加拿大在职业教育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我国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28]。鲁燕、于素秋通过研究世界上职业教育治理最成功的国家之一的日本,认为我们应当在认真学习日本职业教育治理方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走一条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之路[29]。范国睿、孙翠香通过对美国职业教育治理的绩效立法和问责手段的研究,认为我国在职业教育绩效管理的实践方面应当积极推进,以此来倒逼立法部门的绩效立法,加快职业教育绩效管理立法进程,建立健全以职业教育治理为核心的问责机制[30]。王处辉、朱焱龙认为欧洲各国在职业教育治理方面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并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分析框架,为我国职业教育治理的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一种新的国际视角[31]。

四、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主要视角

(一)职业教育治理模式的视角

杨丽波认为,政府―市场―社会的综合治理模式最适合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通过这一模式来促进职业教育改革,提高职业教育质量[32]。楚璇分别对以政府为主的行政治理模式,以市场为主导的自治治理模式,以社会契约为主的社会治理模式,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的综合治理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建立职业教育的社会伙伴关系[33]。宋磊认为应当在职业教育领域引入市场契约,把职业教育学校当作是能够独立承担责任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组织,在与其他社会组织开展社会活动时,完全按照市场契约的要求进行,这就要求对市场契约的相关规定规范化、制度化,从而维护职业教育学校的合法权益,提升职业教育质量。

(二)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视角

魏明在对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剖析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必须重构职业教育的治理体系,并且要规范各个主体之间的权、责、利分配,深入研究其实现机制,从治理机制的层面探究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治理职业教育的异质性治理体系,以此保证治理体系与职业学校的宏观治理框架相匹配[34]。白维认为职业教育的治理能力建设主要体现在对效率的追求上,设置健全的组织机构、选择适宜的治理工具和方法以及建立权威的指标评价体系是实现效率的有效方式。研究者们普遍将构建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作为职业教育治理的目标,并构建了一个职业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框架(如图2所示)[35]。

(三)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改革的视角

刘玉娟认为,目前对我国职业教育进行治理必须从课程改革入手,而且要从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内容到教学体系、课程评价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36]。在梳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王桂龙认为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使整个学习过程由局部的经验学习升华到综合素质的提高[37]。吉智认为应将职业教育置身于实践当中去,以使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能够在以后的实践当中有效应用[38]。吴亚萍认为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将新的职业能力内涵作为目标进行课程设计。徐国庆认为应面向就业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把教育真正置身于与就业有关的内容当中去[39]。黄新斌认为加强基础教育阶段的职业技能培养是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应形成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一体化学习模式[40]。

五、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问题域

通过对中国职业教育治理问题研究进行总结分析,得出职业教育治理方面所应关注或予以重点研究的问题范围,进而依据相应的问题域或是问题范围之间存在的逻辑或实质联系,发现并概括出我国在职业教育治理上所应遵循的学术逻辑链条,进而以更加深入的视角探究导致职业教育治理研究存在缺陷的原因与症结。

(一)法律领域

戴荣认为,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法》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对职业教育法的相关内容进行全面反思。在理论层面上,随着职业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虽然出现了一些关于对我国职业教育法进行改进的研究成果,认识到了职业教育法在职业教育治理问题上的重要性,但是关注的群体相对较单一,仅仅是职业教育学者们的“单边热”,法学界对于职业教育法相关内容改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不足,没有对相关的理论依据和标准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41]。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系统全面地审视《职业教育法》存在的问题,深入细致分析产生问题的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可以为职业教育法及其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使其积极地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因此,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践需要,我国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完善研究都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

(二)校企合作领域

和震认为,校企合作是解决我国目前职业教育培养上出现的层次浅、水平不高、管理松散的有效方式,提倡建立一个以合作共赢为基础的,以协议的方式结合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42]。但是目前关于校企合作的研究无论是研究思路还是研究水平,都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和成果[43]。在校企合作领域的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四个:一是就事论事,课程设置、教学体系、教师聘任、实习岗位等方面的研究忽视整体,特别是关于校企合作治理方面缺乏整体性的统筹规划;二是盲目设置专业,盲目地追求所谓的热门专业,导致专业结构设置严重失衡,具体表现就是专业雷同化,导致资源浪费,形成结构性失业;三是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模式或损害企业或损害学校的利益;四是在校企合作上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绝大多数关于校企合作的研究都是仅仅停留在强调校企合作重要性上,没能从永久性的角度对激励机制和方式进行研究[28]。

(三)农村职业教育领域

张胜军、张乐天将农村职业教育定位为是一种在农村的层次低、不开放、功能单一的职业教育,主要以培养安农、留农型人才为目标[44]。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该赋予农村职业教育新的内涵和意义,关于未来农村职业教育应该怎样去发展的问题,有学者提出农村职业教育的最佳发展模式是统筹城乡发展的职业教育模式[45]。但是对农村职业教育问题的研究没有紧密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发生的三个重大转型,即在工业化领域,中国已经从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在经济领域,中国已经从原有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在社会领域,中国正由原来的自给自足的封闭社会向日益多元化的开放型公民社会转型。

(四)民办职业教育领域

民办职业教育在我国已经从“高等教育事业的有益补充”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有益组成部分”。但目前对民办职业教育的研究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对其历史发展情况进行解读,没有对当前超常规发展下的民办职业教育的治理问题进行单独研究,并且研究的理论依据也主要是“三螺旋理论”,即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形成一种合作伙伴关系或是利益主体共同推动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许多研究的理论框架都是立足于“三螺旋理论”,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研究框架,关于民办职业教育的治理和对策建议研究更是鲜见。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时期,仅仅是运用“三螺旋理论”对民办职业教育问题进行研究难免会有局限性,需要根据当前的形势对该理论进行创新[46]。在研究的方式方法上,主要也是偏向于具体问题的分析和个别案例的解读,通常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及时代背景的把握。

参考文献:

[1]郭广军.职业教育法修订的对策与建议[J].教育与职业,2015(9):12-15.

[2]肖凤翔.国外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J].外国教育研究,2008(1):17-19.

[3]潘建华,陈建华.论职业教育的治理哲学[J].职业技术教育,2013(16):32-34.

[4]王晖.我国职业教育法修订完善的对策建议法律完善[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15.

[5]霍丽娟.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下校企合作关系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33-36.

[6]李维安.资源依赖理论的比较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2):20-24.

[7]周晓波.职业教育价值论的基本范畴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25):31-32.

[8]Donaldson,L,andDavis,J.BoardsandCompanyperformance:ResearchchallengestheConventionalwisdom.CorporateGovernanceinternationalReview,2010(2):151-160.

[9]欧阳河.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J].职教通讯,2015(1):37-39.

[10]顾明远.重塑大学文化[J].中国大学教学,2015(1):42-45.

[11]许艳丽,胡爱玲.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职业技术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6-9.

[12]董仁忠.高职院校治理结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1(4):22-25.

[13]孙卫平.现代高职院校制度:意义、内涵和特征[J].职教论坛,2010(13):48-51.

[14]马庆发.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三大思考[J].职教论坛,2010(32):26-29.

[15]田秀萍.职业教育资源论[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4):276-283.

[16]魏燕.职业教育质量与吸引力[J].知识经济,2010(22):38-40.

[17]李晓.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制度分析[J].职教论坛,2010(31):23-25.

[18]吴义刚.创业氛围:基于内生演化的视角[D].合肥:安徽大学,2010(5):17.

[19]黄尧.中国职业教育发展将更加关注的若干问题[J].职业技术教育,2010(25):34-37.

[20]弋灵,胡剑芳.高校研究生职业生涯辅导研究[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13(6):49-52.

[21]廖波光.高职“二维”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29):16-19.

[22]石娜,石香梅.高职网络精品课程资源运行情况的调查与分析――以天津职业大学为例[J].职业教育,2013(7):40-42.

[23]岑艺璇,谷峪.多层级治理框架下的职业教育领导力建设――以etF伙伴国为例的分析[J].教育研育,2010(13):21-24.

[24]董圣足.民办院校良治之道――我国民办院校法人治理问题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4):305-310.

[25]范笑仙,汤建民.近十年来中国职业教育研究的主题的“变”与“不变”――以《中国高教研究》刊发的论文为样本[J].中国高教研究,2012(6):10-13.

[26]宫雪.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建设情况的定量研究――基于职教硕士学位论文的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绘制[J].职教论坛,2012(4):9-11.

[27]肖凤翔,陈潇.国际职业教育主流理论与研究热点的可视化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0):18-21.

[28]王英刚.中国与加拿大高等职业教育管理模式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3(3):19.

[29]鲁燕,于素秋.日本职业教育的“企业模式”与我国“非大学教育”的对比研究[J].人口学刊,2015(2):50-52.

[30]范国睿,孙翠香.教育政策执行的检测与评估体系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3(3):22-25.

[31]王处辉,朱焱龙.欧洲职业教育治理研究的新动向及其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14(5):21-33.

[32]杨丽波.职业教育集团化若干法律问题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15):12-15.

[33]楚璇.我国职业教育的治理模式分析[J].职教论坛,2010(7):23-25.

[34]魏明.现代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建设――理论审视与现实架构理论[J].理论经纬,2015(1):45-57.

[35]白维.完善职业院校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J].教育与职业,2010(1):8-12.

[36]刘玉娟.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5):34-37.

[37]王桂龙.“四平台八模块”高职课程模式的结构、特点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2010(3):44-47.

[38]吉智.高职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9):11-14.

[39]徐国庆.职业能力现实化视野中的我国职教课程改革基本命题[J].职教论坛,2010(12):22-25.

[40]黄新斌.我国高职精品课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当代职业教育,2010(9):36-39.

[41]戴荣.我国职业教育法的历史贡献与修改完善[J].职教论坛,2006(1):8-11.

[42]和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的问题与促进政策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1):18-20.

[43]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0-52.

[44]张胜军,张乐天.城乡统筹发展与职业教育转型[J].职教论坛,2010(8):3-5.

教育行业的职业分析篇10

关键词: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因素分析;结构维度;回归方程

一、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产学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已经成为建立现代教育体系和职业教育发展的热点和重点问题。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全面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也随之出台。回顾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曾经历过“行业办学校”、“企业办技校”的培养制度,但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样的培养制度逐渐改变,形成职业院校和企业、行业成为“两张皮”的状态。校企合作始终存在职业院校热情主动而企业却稍显冷淡与消极的情况,企业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参与者,没有发挥应有的主体作用。国家和地方政府也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但是在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建设方面比较滞后,自1996年出台《职业教育法》8年以来,还没有正式对该法进行修订。在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背景下,职业教育的产学融合、校企合作如何能够形成长效机制,是当前职业教育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要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建立,应当厘清相关的影响因素,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针对影响因素的轻重缓急,制定相应有效的解决对策,才能有助于建立科学的长效机制,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本研究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础上,用实证的方法来进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以期推动该问题的研究进展。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1965年,美国学者安索夫(ansoff)最早将利益相关者理论(stakeholdertheory)引入管理学界和经济学界[1],以弗里曼(Freeman)、多纳德逊(Donaldson)、克拉克森(Clarkson)、琼斯(Jones)、科林斯(Collins)、卡罗尔(Carroll)、布莱尔(Blair)、米切尔(mitchell)为代表的一批管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发展并逐渐完善了利益相关者理论[2]。贾生华、陈宏辉认为“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企业中进行了一定的专用性投资,并承担了一定风险的个体和群体,其活动能够影响该企业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该企业实现其目标过程的影响”[3]。李福华认为,大学是一种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大学的利益相关者可以分为核心利益相关者、重要利益相关者、间接利益相关者和边缘利益相关者四个层次。[4]根据mitchel对利益相关者属性的合法性、权力性、紧迫性之定义,本研究认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在校企合作中具备相应合法性,直接或间接进行了专用性投资(包括人力、实物、资金或其他有价值的东西),对校企合作目标的实现施加影响,同时其活动受到校企合作过程的影响,并承担了一定风险的个体和群体(组织),包括职业院校、企业、政府、学生、中介组织(如行业组织)等。为了探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影响因素,本研究编制了调查问卷,对影响长效机制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研究。

二、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本研究的被试来自政府、职业院校、企业、行业协会、教育研究机构的相关人士。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问卷205份,有效问卷193份。有效样本中的政府部门被试是来自中山市的工作人员,共计30个样本(15.54%);企业样本来自于与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校企合作的企业人士,以及前来该校进行人才招聘的企业人士,共计51个样本(26.42%);职业院校的被试包括广东(7所)、湖南(3所)、辽宁(2所),天津、安徽、福建、江西、陕西、四川、河北、湖北、山东、云南、浙江等(各1所)共计14个省份23所学校的82个样本(42.49%);教育研究机构8个样本(4.15%);行业协会共计8个样本(4.15%);其他性质的机构样本14个(7.25%)。各样本分布以及对校企合作的关注时间如表1所示。

(二)研究步骤

1.深度访谈。深度访谈职业教育专家、职业院校专任教师、专业主任、校企合作企业代表、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等35名,以了解影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的相关因素。访谈的主要问题包括“您认为校企合作机制建立的影响因素有哪些?”“您认为影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因素有哪些?”“您认为影响职业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最主要原因有哪些?”“请您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等。

2.编制初始问卷。整理深度访谈结果,将职业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影响因素进行归类整理和汇总,并对项目频次和重要性排序,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分类,发现这些项目分布在政府政策、法律法规、政府推动力、学校教学质量、学生职业素质、企业文化、企业合作态度、企业合作的收益、校企合作制度、社会文化等方面。在此基础上,编制50条项目的职业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影响因素调查初始问卷,采用五点计分法,5=“非常重要”,4=“比较重要”,3=“一般”,2=“不太重要”,1=“非常不重要”。

3.预测与正式施测。通过对6位职业教育专家进行初始问卷的项目内容评估,将8个在“命中目标程度”和“表述合适程度”的均分

三、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自编问卷的结构维度分析

使用因素分析法进行自编问卷“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影响因素调查量表”的结构维度研究,使用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

1.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正式施测所收集到的有效数据进行Kmo值和Bartlett球形检验。Kmo值为0.962,Bartlett球形检验p值为0,因此拒绝球形假设,说明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不是单位阵,各变量不是相互独立的,适合于做因素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以最大方差法进行正交旋转,对实测的42个项目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在没有设定因素个数的情况下,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有5个,累积解释方差率为73.809%。根据各因子中题项的负荷量大小,剔除掉负荷量

2.验证性因素分析

本研究对一阶5因子进行Kmo值和Bartlett球形检验。Kmo值为0.846,Bartlett球形检验p=0,说明数据适合于做因素分析。未经最大方差旋转,只能提取一个因子,特征根为3.848,方差的总变异量解释率为76.961%。使用Lisrel8.80进行数据拟合,得到假设模型拟合指数如下(见表3数据所示),说明模型拟合程度良好,一阶模型较好于二阶模型。检验后的一阶模型和二阶模型的结构图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二)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检验

1.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影响因素各因子均分

根据以上探索性因素分析可见,职业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影响因素问卷的5个因子分别是:政策法律法规、职业院校、社会环境、企业因素、政府作用。使用描述性统计分析这5个因子的均分,结果表明:政策法律法规因子的得分最高,其次是职业院校、政府作用,社会环境、企业因素均分较低。

2.问卷得分最高的10个项目

对所有项目进行均值统计,按照分值大小进行排序,得分最高的前10个项目按照均分值高低排序如表4所示。其中S1、S36、S8、S9、S4这5个项目分布在政策法律法规因子;S27、S26这2个项目分布在职业院校因子;S12、S3这2个项目分布在政府作用因子;S20这个项目分布在企业因素因子上。

(三)相关分析

对5个因子进行pea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显示五个因子之间均呈现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在0.630~0.842之间。其中政策法律法规和政府作用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42,企业和政府作用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630,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19。如表5所示。

(四)回归分析

为了进一步研究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五个因子得分作为自变量,长效机制总分作为因变量,预测长效机制的回归方程。回归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从表6可知,回归方程经检验有效(p

四、信效度检验

(一)量表的信度较高

对37个项目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影响因素调查”总量表以及各因子形成的分量表进行Cronbach’sα信度和分半信度检验,总量表Cronbach’sα信度为0.978,分半信度为0.910。各分量表的信度分布在0.736~0.970之间(如表7所示),表明该量表的信度较高,内部一致性较高,性能稳定。

(二)结构效度符合理论构想

本研究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根据利益相关者的合法性、权力性、紧迫性等三个属性,对职业院校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假设分类,认为职业院校、企业、政府、社会都是与职业教育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利益共同体,职业院校和企业是校企合作直接参与者,政府和社会是校企合作的受益者和影响者,政策、法律法规是校企合作的有效保障。根据该理论进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设计,对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所提取的5个因子的累积方差解释率为74.864%,这表明该量表有较好的结构效度。项目分布在政策法律法规、职业院校、社会因素、企业因素、政府作用等五个维度,与理论构想一致,研究的结论符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在职业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影响因素的理论假设。本研究用Lisrel8.80软件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构方程检验的结果显示一阶模型匹配系数良好,原因在于一阶5因子虽然相关,但是如果将他们合成为一个维度来建立二阶模型,其拟合程度要比一阶模型差,因为5个因子有些项目的内容相差较远,将这些内容相差较远的因子合成为一个大因子,效果要弱一些。

五、结果与讨论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影响因素分布

有学者从校企合作的系统出发,认为影响校企合作的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包括社会文化环境、科技环境、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内部因素包括校企合作内部驱动机制和沟通机制、分配机制等。[7]也有学者从企业的角度进行校企合作影响因素的研究,认为企业规模、所有权结构、企业文化、企业内部培训替代四个变量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影响显著。[8]根据本研究的调查和结果分析,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影响因素主要分布在政策法律法规、职业院校、企业因素、社会因素、政府作用这5个方面。得分排在前10位的项目有5个分布在F1政策法律法规因子上,有2个分布在F2职业院校因子,有2个分布在F5政府作用因子上,有1个分布在F4企业因素因子上。本研究回归方程显示,对职业院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影响作用排在前三位的变量依次是政策法律法规、职业院校、企业因素,其后是社会因素和政府作用。

(二)政府要“有效介入”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

霍丽娟等人认为,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的因素依次是企业的利益得不到实现、缺乏合作机制、政府缺少相关政策引导以及缺乏系统的保障机制[9];现有规定对企业的利益驱动不够,对其否定性的法律后果规定不明[10]。首先,在本研究的回归方程中,“政策法律法规”是第一个进入本研究的回归方程的自变量。从政府有效介入的视角出发,法律法规的建立和政策的制定都与政府推动作用、人大立法等作用密切相关。目前,国家也正在进行《职业教育法》的修订工作,因此,本研究的结果也从侧面论证了政府应“有效介入”即推动校企合作法律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其次,政府有效介入的形式也非常值得研究。本研究认为,政府要主动介入校企合作法律法规建设、管理体制建设、校企合作督查和评价机制建设[11],政府要发挥协调、管理、监督、评价的作用,促进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立和校企合作良性发展。

(三)企业的主体作用要被重视和激发

从本研究的回归方程结果发现,“企业因素”是在“政策法律法规”、“职业院校”之后第三个进入回归方程的自变量。作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主体之一,企业是校企合作中除职业院校之外不可忽视的另一个主体。很多学者的研究都指出,校企合作无法给企业带来净收益,所以企业不愿参与校企合作[12],但也有学者的研究认为,企业很愿意发挥自身优势,将人才的培养标准和要求融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企业也追求校企合作的最高境界,即文化融合[13]。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在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和激发企业的主体作用,要激发企业参与其中的主动性、积极性。要健全企业参与制度,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

(四)职业院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职业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发挥着重要的参与、推动作用,但是职业院校在自身的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之处。比如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有一定的差距,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存在衔接问题,“双师型”教师的缺乏,技术服务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不能满足企业需求等。因此,职业院校自身的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和技术服务水平、社会服务能力问题亟待提高。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适合于本地区经济发展、本校特点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如把企业引进校园,建立“校中厂、厂中校”的校企合作模式[14],或者在专业镇的产业园区建立产业学院的模式[15],都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的有效探索,对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付俊文,赵红.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2):16-21.

[2]陈宏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3:4.

[3]贾生华,陈宏辉.利益相关者的界定方法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2(5):13-18.

[4]李福华.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大学管理体制创新[J].教育研究,2007(7):36-39.

[5]吴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72-76.

[6]吴明隆.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操作与应用[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274-275.

[7]邱璐轶.高职校企合作的影响因素分析[J].教育探索,2011(4):156-157.

[8]张利庠,杨希.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3):56-59.

[9]霍丽娟等.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调查与分析――以河北省企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09(34):35-39.

[10]王伟.关于完善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立法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99-101.

[11]沈绮云,万伟平.政府有效介入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建设――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J].职教论坛,2014(25):71-74.

[12]梁卿等.促进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政策取向:反思与重构[J].职教论坛,2014(7):15-17.

[13]霍丽娟等.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意愿调查与分析――以河北省企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09(34):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