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老年骨质疏松解决方法十篇老年骨质疏松解决方法十篇

老年骨质疏松解决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4:34

老年骨质疏松解决方法篇1

误区1:只要补充足够的钙,就不会发生骨质疏松

钙是保持骨骼强壮的关键物质,但并非唯一物质。防治骨质疏松的原则和目的是增加骨骼中骨基质和骨矿物质的含量,防止骨质的分解,促进其合成,单纯补钙并不能使骨质疏松好转。只有胶原蛋白与钙同时补充,才能起到补充钙的作用。

误区2:骨质疏松是由于衰老造成的,无需治疗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的程度不断增加,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与骨质疏松等与增龄相关的疾病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增加,但是并非不需要治疗或没有办法治疗。骨质疏松既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等科学补钙,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而减轻病人的疼痛,预防骨折的发生,从而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延长其寿命。

误区3:没有外伤史,就不会发生骨折

患有骨质疏松的患者骨骼是非常脆弱的,有些轻微动作常常不被感知(也没有明显的外伤史)时即可引起骨折,如咳嗽、打喷嚏、用力提重物或抱小孩、甚至用力呼吸等等。常见的骨折部位有脊椎骨、肋骨、桡骨、股骨上端等,这些轻微的骨折可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应注意检查及早明确诊断并及时治疗。

误区4:治疗骨质疏松等于补钙

骨质疏松的治疗不是单纯补钙,而是综合治疗。治疗的目的是提高骨量、增强骨强度和预防骨折。其综合治疗措施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如适当的体育锻炼、纠正不良嗜好、防止跌倒等)、补钙,必要时配合药物治疗。

老年骨质疏松解决方法篇2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骨折;危险因素;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0616(2013)13-142-02

theriskfactorsandnursinginterventionofosteoporoticfractureinagedpatients

oUXiaomingCHenLihua

DepartmentofRehabilitation,thepeople'sHospitalofHeshanCityinGuangdongprovince,Heshan5297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riskfactorsandnursinginterventionofosteoporoticfractureinagedpatients.methodsatotalof60caseswithosteoporoticfracturewerestudiedasresearchmodelsfrommay.2010toSep.2012inourhospital,andtheywererandomlydividedintointerventiongroupandcontrolgroupaccordingtotherandomnumbertable,with30ineach.theinterventiongroupwasgivennursinginterventiononthebasisofcontrolgroup,andthetherapycomplianceandtotaleffectrateswerecomparedbetweenthetwogroupsafter4weeks`treatment.Resultsthetherapycomplianceandtotaleffectratesininterventiongroupwasobviouslyhigherthanthatincontrolgroup,withasignificantstatisticdifference(p

[Keywords]osteoporoticfracture;Riskfactors;nursingintervention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由于老年人患有骨质疏松症后,造成骨密度下降、骨强度减低,受到轻微暴力甚至在日常活动中即可发生的骨折。这种骨折属于脆性骨折,也是一种病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为严重的后果。据有关调查[1-2],骨质疏松性骨折以女性居多,60岁以上人群多发。常见的骨折部位为脊柱、髋部、桡骨远端和肱骨近端等。在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期间给予干预性护理措施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治疗依从性、提高治疗效果。本研究针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素及干预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2年9月收治的6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经骨密度仪检测,结果骨密度低于正常同性别峰值骨量2.0标准差,确诊为骨质疏松性骨折。干预组30例患者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62~85岁,平均(69.7±9.2)岁;骨折部位脊柱13例、髋部9例、桡骨5例,其他3例。对照组30例患者中男9例,女21例;年龄61~87岁,平均(70.2±8.4)岁;骨折部位脊柱9例、髋部12例、桡骨7例,其他2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骨折部位等方面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同时给予补充钙剂和相关护理措施。

1.3护理方法

老年骨质疏松解决方法篇3

【关键词】骨质疏松;脊柱骨折;椎体成形术;疼痛

efficacyofagedosteoporoticSpinalCompressiveFractureswith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FanXiao-chen.//medicalinnovationofChina,2013,10(35):098-100

【abstract】objective:toinvestigatetheefficacyofagedosteoporoticspinalcompressivefractureswith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method:twenty-sixcasesofagedcompressivefractures(range66to87yearsold),undertheguidanceofC-armedimaging.Bonemarrowbiopsyneedlewasinsertedpercutaneuslyviatrnspediculalwayintothefracturedvertebrae,polymethylmethacycrylate(pmma)wastheninjectedintothefracturedvertebrae.Vasualanaloguescale(VaS)wereelaluatedbeforeandafterpVpandinthefollow-upporiod.Follow-upof8.2months.Result:thebackpaindisappearedimmddiatelyafterpVpin15cases(57.7%),thebackpaindisappeared24hoursafterpVpin2cases(34.6%),thebackpaindisappearedaweekafterpVpin2cases(7.7%).Conclusion:pVpisaneffectivemini-invasivetechniqueforosteoporoticspinalcompressionfracturesanditissafetyandvalid.

【Keywords】osteoporosis;Vertebralfractures;Vertebroplasty;pain

First-author’saddress:theFirstpeople’sHospitalofZhenjiang,theaffiliatedpeople’sHospitalofJiangsuUniversity,Zhenjiang212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35.046

骨质疏松症导致椎体力学强度降低和造成椎体压缩骨折(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VCF),70岁以上人群VCF发生率为20%,绝经后妇女VCF发生率为16%。其中1/3变为慢性疼痛,由于疼痛带来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往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因此骨质疏松性VCF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1]。传统采用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效果均不理想,近年来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ertebroplasty,pVp)微创治疗骨质疏松性VCF目前已经取得良好效果,得到迅速推广和开展,得以在基层医院开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入选患者26例,男6例,女20例,年龄66~87岁,平均年龄72.3岁,无明确外伤病史或者仅仅轻微外伤如坐在地下、提重物等,均有背部疼痛、活动翻身时候疼痛明显等特点,没有神经损伤表现,4例患者双锥体骨折,从腰3至胸7椎体,从疼痛出现到pVp治疗时间1周~2.5个月,平均1个月。17例患者合并一种或者一种以上疾患,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患、肾脏疾患等,受伤前均能够行走或者借助拐杖、助行器活动。

1.2术前准备术前准备包括:所有患者入院后常规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胸部X线片及心电图等,以评估患者一般状况及合并症情况,控制血糖、血压,肾衰患者术前一天进行无肝素血液透析等,同时行脊柱X线片、Ct及mRi检查,以明确责任椎体、受累范围、损伤程度,了解骨性通道及充分术前计划,患者入院后进行入院宣教,绝对卧床及适当卧床,练习俯卧大小便,包括患者本人一起的充分的沟通谈话,特别强调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发生及预防骨质疏松症的辅助治疗,指导患者进行必要的功能锻练。

1.3手术方法本组患者均在介入治疗中心进行,术中进行全方位监护。患者俯卧于手术台上,术野常规消毒铺巾,在C形臂X光机(DSa)透视下进行,确认伤椎椎弓根于皮肤上的投影点,用0.5%利多卡因局部麻醉,用国产椎体成形穿刺针经皮穿刺到小关节面后方,经椎弓根达伤椎椎体前1/3处抽出内芯,在C形臂X光机监视下用5mL国产椎体成形加压注射器注入可以显影性的骨水泥(pmma)(国产成品,已消毒),调成容易注射的稀薄糊状,每个椎体平均注入2~4mLpmma,注射过程中注意观察骨水泥的渗漏情况,一旦发现骨水泥有渗漏须立即停止注射(见图1~2),旋转后缓慢的顿挫地拔出穿刺针,避免骨水泥从穿刺针道渗漏和穿刺针由于骨水泥凝固而拔不出来,局部压迫止血2~3min,切口创可贴包扎。由于骨水泥多在注入椎体后10~20min开始固化并在1h后达到最终强度,因此注入灌注剂后应观察20min以防发生渗漏,生命体征平稳后平车送回病房,常规给以心电监护、监测血压等,术后至少卧床6~12h,24h后恢复到骨折前生活水平,但避免因为疼痛缓解后患者一时兴奋而过度活动引起邻近椎体再次骨折发生。

图1术中监测骨水泥渗漏,立即停止注射

图2术后Ct检查看到骨水泥

1.4评价方法于手术前、术后1h、术后24h、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年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疼痛情况。笔者设计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从疼痛的缓解、活动的恢复及患者回归社会能力角度设计,设计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四个档次,让患者自行选择,非常满意为优,满意为良,一般以上为有效,患者满意是判断优良率的标准。

2结果

15例患者术后1h疼痛缓解,满意度57.7%,9例患者术后24h疼痛缓解,满意度34.6%,2例患者术后1周疼痛缓解,满意度7.7%,总体满意度100%。术后l个月优良率100%,有效率100%;术后3个月优良率100%,有效率100%;术后6个月优良率90%,有效率100%;术后1年优良率80%,有效率100%,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53.8%,再次接受pVp治疗后疼痛仍可得到有效缓解。其中5例(19.2%)再次接受pVp治疗后疼痛仍可得到有效缓解。

3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导致骨的脆性增加和容易骨折的一种全身性疾病,最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群。由于椎体生物力学性能出现明显降低,骨质疏松患者遭受轻微外力就容易发生VCF,只有很少一部分(25%)患者有过一次明确的外伤史,绝大部分没有明确外伤病史,因此临床见到的VCF患者很少有椎体压缩超过1/2,也很少有明确的神经受损症状的[1]。在日常工作中所见的绝大部分属于这种患者,常常患者疼痛并不严重,能够耐受,由于传统认识,患者不就医或者采用保守的治疗方案。而对于骨折压缩程度>1/2的VCF患者中仅有23%~33%出现临床症状[2],主要表现为疼痛、进行性脊柱塌陷、后凸畸形,将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身体活动、心理健康和寿命。传统治疗采用卧床休息、止痛药物、支具、抗骨质疏松药物等方法,效果较差且形成恶性循环,故老年人常难以忍受,而手术治疗受到内固定困难和融合效果差的限制,且VCF的患者邻近椎体1年内再发生VCF的危险性增加5~25倍[3]。北美1993年第一次采用pVp治疗骨质疏松性VCF取得满意疗效,并在1997年第一次报道。国内自2000年开始pVp治疗VCF取得满意效果[4],国内多家医院相继开展pVp治疗骨质疏松性VCF。pVp逐渐成为骨质疏松性VCF的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手段[5]。

pVp通过充填生物材料进行椎体强化,从而稳定骨折、恢复椎体力学强度、缓解疼痛、防止椎体进一步塌陷。适应证应该考虑,一般认为除了局部软组织感染意外没有绝对的禁忌证,相对于凝血功能异常、合并严重内科疾病、不能俯卧等均为相对禁忌证,主要患者及家属对该疾患的认知程度。换言之,通过这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能使患者生命质量得以提升[6]。2008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得到随访的26例腰背部疼痛、活动受限、经检查确诊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老年患者进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术前术后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估,随访时间6~12个月,其中15例患者术后即刻疼痛缓解,9例患者术后24h疼痛缓解,2例患者术后1周疼痛缓解。术后l周优良率100%,有效率100%;术后3个月优良率100%,有效率100%;术后6个月优良率90%,有效率100%;术后1年优良率80%,有效率100%,邻近椎体再发骨折53.8%,再次接受pVp治疗后疼痛仍可得到有效缓解。无感染、神经损伤、肺栓塞等并发症发生。这些患者术后早期(12h)可以下床活动,2d大部分患者已经恢复到骨折发生前的生活水平,1周左右开始逐步进行功能锻炼。随访到的患者术后1年内邻近椎体再次发生骨折的14例,为53.8%,这些复发患者最早术后1d即发生,往往是患者疼痛缓解后一时疏忽,过分活动所致,因此术前和患者及家属进行反复、良好、充分的沟通尤其现在医疗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必须进行一些防止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做到这些,即使发生邻近椎体再次骨折,部分患者及家属能够接受再次手术治疗,而且再次手术效果仍然很好。

单纯的pVp能较好地解决骨折造成的急性疼痛,但未解决骨质疏松本身造成的骨骼疼痛以及手术后再发骨折等问题,因此pVp术后联合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可减少再骨折的发生率[8]。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后,由于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全身骨骼处于无负重刺激状态,破骨细胞相对活跃,尿钙增加,皮肤合成活性维生素D3的能力明显下降,因此钙剂和活性维生素D3的补充显得尤为重要。脊柱压缩性骨折的传统治疗是以卧床休息和口服药物为主,因需长期卧床,易出现肌肉萎缩及骨量丢失等严重并发症,限制了临床应用[9]。pVp的微创脊柱外科技术,可早期稳定骨折、强化椎体、缓解疼痛,目前pVp已经成为脊柱压缩性骨折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尽管仍存在诸多争议,单纯的pVp能较好地解决骨折造成的急性疼痛,被患者及家属所接受[10],并在患者们之间传播开来。因此近年来就诊患者及接受pVp治疗病例逐渐增加,但未解决骨质疏松本身造成的骨骼疼痛以及手术后再发骨折等问题,因此在术后常规给患者服用钙剂,由于鲑鱼降钙素具有防止骨质疏松及止痛作用,也经常用于临床,近年来张伟涛等[11]采用综合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取得较好疗效,也值得推广。

近年来在椎体成形术基础上发展完善的微创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从文献报道上似乎比椎体成形术疗效更佳[12],笔者观察到对于骨质疏松症性椎体骨折患者疼痛的缓解及功能的恢复并没有区别,仅在矫正脊柱后凸畸形方面有一定疗效,pKp对于新鲜压缩性骨折疗效更加明显,而对于陈旧性脊柱骨折或者脊柱骨折不愈合患者,笔者观察到两者疗效并不明显。无论何种方法,患者安全、术中安全、患者满意、术者满意是临床工作重要内涵。术前充分的评估、术中操作每一步骤在DSa严密观察、预防骨质疏松症骨折再次发生均显得更加重要。

参考文献

[1]BouzaC,Lopezt,magroa,etal.efficacyandsafetyofballoonkyphoplastyinthetreatmentofvertebralcompressionfractures:asystematicreview[J].eurSpineJ,2006,15(3):1050-1067.

[2]weisskopfm,ohnsorgeJa,niethardFU.intravertebralperssureduringvertebroplastyandballoonkyphoplasty:aninvitrostudy[J].Spine,2008,33(13):178-182.

[3]Colon-emericC,nordslettenL,olsonS,eta1.associationbetweentimingofzoledronicacidinfusionandhipfracturehealing[J].osteoporosint,2011,22(12):2329-2336.

[4]SolomonDH,HoehbelgmC,mogunH,eta1.therelationbetweenbisphosphonateuseandnonunionoffracturesofthehumerusinolderadults[J].osteoporosint,2009,20(23):895-901.

[5]李海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杂志,2012,9,36(246):76-78.

[6]陈亮,杨惠林,唐天驷.椎体后凸成形术骨水泥椎间隙内渗漏的随访分析[J].中华骨科杂志,2008,28(12):1015-1018.

[7]刘美荣,曹洪铭.调神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2(9):74-76.

[8]邱建阳,陈杰.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19例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32):122-123.

[9]刘宇杰.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J].中外医学研究,2012,26(12):96-97.

[10]邓叶虎.椎体成形术治疗创伤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36):18-19.

[11]张伟涛,尚国伟,刘宏建,等.综合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研究[J].中华试验外科杂志,2013,30(3):633-635.

老年骨质疏松解决方法篇4

关键词:护理干预;生活质量;骨质疏松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5-0444-02

骨质疏松症主要表现为骨量减少且骨组织显微结构出现异常,并且患者的骨脆性会在一定程度上上升,这将会使得患者出现全身性骨病?从全球范围来看骨质疏松症患者数量已经超过2亿,给群体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1]?从年龄分布来看骨质疏松症患者多见于老年患者,一旦出现骨质疏松将可能导致患者继发性骨折发生率上升[2]?我院对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间收治的47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采取了针对性护理干预,取得了一定成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间收治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94例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并分为观察组47例及对照组47例,观察组中中男22例,女25例,年龄为36至75岁,平均年龄为(66.12±7.59)岁,其中骨折患者12例;对照组中20例,女27例,年龄为33至71岁,平均年龄为(65.14±7.57)岁,其中骨折患者10例?上述患者均符合骨质疏松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老年患者对于自身病症情况了解程度不深因此在治疗期间会出现心理压力甚至可能会出现拒绝治疗的情况?因此需要护理人员结合老年患者实际情况做好相关心理工作,通过与患者进行主动沟通来更为确切地了解老年人具体情况,以交谈的方式做好思想工作并给予老年人信心?通过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患者可配合治疗并保持积极心态从而促进患者康复?(2)健康教育?可通过宣讲会?专题讲座等方式让患者及其家属对相关医学常识及病症重点内容进行了解,让他们能够更加科学地认识疾病情况并注意病症注意事项?(3)完善患者治疗依从性?饮食上可让患者多食用高钙食品来促进骨骼生长,多喝奶制品?多食用豆制品,日常可多食坚果类食物,或取黑芝麻?核桃仁各炒熟研为末状并与适量白糖拌匀,每日温开水冲服,2次/d,25g/次?在生活习惯方面应劝导患者戒烟?戒酒,少食用刺激性食品?(4)协助患者进行适量康复运动?对于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结合其实际情况制定匹配的康复运动方案,通过有氧运动加速骨骼恢复,增强日光照射以此来促进钙?磷吸收?运动时间不超过1h,一周3至5次,若患者出现疲劳感则停止运动?(5)预防跌倒?骨质疏松患者若受到外力影响时将可能出现骨折,因此为防止患者出现跌倒情况应当加强预见性护理来降低患者风险?(6)用药干预?告知患者用药知识让他们掌握安全用药的方法,避免出现用药副作用并充分发挥治疗药物效果?

1.3观察指标

结合老年生活质量评定表[3]对护理效果以及患者生活情况进行评价,对比?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0软件系统进行分析,所有计量资料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p

2.结果

从上表2中可以看出观察组骨密度要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骨质疏松症患者主要症状表现为疼痛?骨折以及驼背等,不仅仅会给患者生理带来影响,同时也会使患者心理承受较大压力,会对其社会功能?经济功能,产生负面影响,从而造成患者生活质量下滑[4]?之所以出现患者会出现骨质疏松主要是因为骨质吸收增多从而导致骨组织降低所致?在骨质疏松治疗过程中除了常规性药物治疗还需要配合相应的护理工作方可让患者保持较为稳定的恢复状态,从而延缓骨质疏松发展并有效控制并发症?

本研究中我院对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间收治的47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采取了针对性护理干预,从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各项质量评定表评分均要高于对照品组,且观察组VaS评分要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骨密度要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患者治疗?康复期间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患者病情并促进患者康复?事实上触发骨质疏松转变为骨折的危险因素居多,其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酗酒?缺乏锻炼等都可能加重骨质疏松病情?通过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不良生活方式使其可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通过饮食协调?运动康复等来促进患者骨生长,以此来提升患者生活质量[6-7]?另一方面护理干预使患者用药及治疗依从性大幅度提升,使得用药安全性得到了保证,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对用药也具备了科学的认识,这对于控制并发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可增进患者治疗信心?同时可降低老年患者钙流失速率并促使骨密度上升让患者疼痛症状大幅度降低,也可让患者生理机能维持较好的状态?

综上,护理干预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可提升老年患者实际生活质量,并促进其康复,降低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廖洪峰,王桂敏,李明慧.首乌延寿丹对去势后大鼠骨质疏松的防治作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1(01):101-103.

[2]杨红玉.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疼痛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2,12(04):133-135.

[3]韩晶.老年性骨质疏松患者的护理干预[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10(05):231-233.

[4]吴玉芳.护理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影响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2,51(09):404-405.

[5]姚乃万.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骨质疏松症60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2,10(05):1023-1024.

老年骨质疏松解决方法篇5

然而,大多数骨质疏松患者的治疗效果都不尽如人意,骨质疏松所导致的腰背痛、骨折已成为老年人的严重威胁。治疗骨质疏松症,只用一种药“单打独斗”疗效有限,要有效抗击骨质疏松,必须强调“多兵种作战”。下面,就先来看看治疗骨质疏松的“常规武器”有哪些?

治疗骨质疏松的四类“常规武器”

一、钙剂+维生素D

中老年人骨量的流失主要就是钙的流失,人体对钙的吸收必须要有维生素D的协同。所以,钙剂与维生素D是骨质疏松防治的基础药物。

市场上补钙产品五花八门,但人体对不同的钙剂的吸收率相差并不大。需要注意的是,补钙的方法十分重要,首先是适量补钙,最好分次进行,临睡前服用更佳。下面,介绍维生素D和常见的几种钙剂的特点以及适用范围、使用方法。

钙尔奇D。为碳酸钙与维生素D3的复方制剂。碳酸钙含钙40%,人体吸收率可达到40%左右,且不良反应小、价格低廉,是较佳的补钙产品。但因碳酸钙的溶解吸收需要胃酸参与,故不适合于胃酸分泌少的人。

葡萄糖酸钙。含钙量9%,口服吸收率27%左右,对胃肠道刺激性较小,价格也较便宜。但因其含钙量较低,需用大剂量,服用不方便。同时因其含糖分,也不太适于合并糖尿病患者服用。

维生素D。维生素D可促进钙的吸收,防止钙流失,引导钙沉积于骨骼。通常情况下,只要人体接受适量的阳光照射,就可以合成足够的维生素D。但对于南方多阴雨的地区以及接受阳光照射较少的中老年人,如果服用的钙剂中不含维生素D,就应该进行额外的补充。

二、雌激素补充剂

对于绝经后妇女的骨质疏松,补钙的效果如何,取决于患者体内的雌激素水平的高低,只有在患者体内雌激素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补钙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将是徒劳的。下面,介绍几种适合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使用的雌激素补充剂。

利维爱。利维爱是目前应用广泛的雌激素补充剂之一,可减少绝经后妇女的骨丢失,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但雌激素补充剂可能会增加患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应注意从小剂量开始用药,同时在用药期间做好体检随访。

易维特(雷洛昔芬)。易维特是一种新型的雌激素补充剂,能对未发生骨质疏松症的绝经后妇女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而且还可提高骨密度,从而有效地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与老一代的雌激素补充剂相比,易维特不刺激其他组织器官的雌激素受体,也就不会增加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等的发病率,使用更加安全。

三、二磷酸盐

二磷酸盐的代表药物是福善美,又名“阿仑磷酸盐”。它可阻断破骨细胞启动破骨过程,阻止骨骼中钙盐逸出,因而对骨质疏松有治疗作用。

但是,服用福善美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强调空腹单独服用,用药后1小时再进食。同时,由于二磷酸盐对食管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患者服药后应保持半小时以上的坐位或立位,已有食管炎或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应避免选用。

四、降钙素――密钙息

密钙息是降钙素类的代表药,它可抑制骨盐的溶解与转移,减轻骨质丢失,同时对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缓解作用十分明显。目前该药有鼻喷剂可供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密钙息是一种生物制剂,有少数患者可能会在使用药物后出现轻度的皮下血管扩张、恶心等不适,其中多数患者症状可在数小时内自行缓解。

多“兵种”合理组配,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前面已经讲过,仅靠某一种药物治疗骨质疏松是难以奏效的。那么,对以上各个“兵种”,应该如何进行合理组配,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呢?

(1)钙剂+维生素D:是中老年性骨质疏松治疗的基本选择,药品价格便宜,易于长期服用。

(2)钙剂+维生素D+二膦酸盐,或钙剂+维生素D+降钙素:是骨质疏松治疗的最常用手段,三种药物联合,可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并避免彼此不足。有一定经济承受能力的患者可选择这种组合。

(3)雌激素+“1”:即雌激素+维生素D、雌激素+二膦酸盐或雌激素+降钙素,适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研究证明,在雌激素治疗的同时联合应用维生素D、二膦酸盐或降钙素,可获得单纯应用雌激素治疗更好的临床疗效,且雌激素有效剂量减小,不良反应发生率下降。

老年骨质疏松解决方法篇6

刘忠厚教授,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骨质疏松杂志》主编。

目前,按7%的发生率全世界大约有4.2亿人患有骨质疏松,发病率已经跃居世界各种常见病的第7位。据统计,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约有7500万骨质疏松患者,其中大多数是中老年人,以绝经后妇女占绝大多数。

骨质疏松在我国同样是一个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我国上世纪90年代完成的13个省市人群骨密度调查结果及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预计62岁以上的女性及72岁以上的男性患骨质疏松的人数为9054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1%。男女比例为1∶3.4。女性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随着老年人群的迅速增长,骨质疏松患者将急剧增加。

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些老年人弯腰驼背,身高越来越矮;有的人经常感觉骨头里面疼痛难忍;还有些人轻轻滑到,就可能导致骨折,甚至用力咳嗽,也可能咳断几根肋骨……看到这些,刘教授的心里都特别难受。作为我国第一个提出“骨质疏松学”概念,曾奠定我国骨质疏松研究的基本构架的著名学者,刘教授指出,这些都可能是骨质疏松带来的麻烦,而这些麻烦都是可以避免的。

接受记者采访时,刘教授说――

“骨质疏松是一种‘无声无息的流行病’”

骨质疏松,顾名思义就是骨骼的质地没那么密实了。它是人在衰老过程中发生的骨量明显减少,骨的微小结构遭到破坏,使骨的脆性增加,骨的强度降低,容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病。

许多患者发生了骨折,却没觉察到。其实,老年人出现的驼背、身高变矮、腰背痛等,都有可能是椎体压缩性骨折,也可能是椎骨的微小骨折。由于骨质疏松是一个缓慢的逐渐加重的疾病,早期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当出现腰背痛、四肢疼痛、脊柱畸形等症状后,往往已经发生骨折。因此,刘教授指出,“骨质疏松就在我们身边,而且非常普遍,可以说是一种‘无声无息的流行病’。”

“女人要像爱惜生命一样爱惜自己的骨骼”

记者问:“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也更容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呢?”

刘教授解释道,女性发生骨质疏松,大多是在绝经之后,因为雌激素有利于钙的吸收与利用,也有利于骨骼强度的保持。一旦绝经,雌激素大幅度降低,这种剧烈的变化会使骨骼的钙流失非常快。可是,如今很多女性由于精神压力太大,生活不规律,很多人会提早绝经。在这种情况下,她们后半生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就会更大。

“减肥”也是城市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脂肪是身体需要的重要营养成分,也是身体的重要功能组织,还是摄取其它营养素的重要桥梁。女性通过节食来减肥,在减少脂肪的同时,也会把骨骼的强度减弱,为日后的骨质疏松埋下隐患。另外,城市女性怕晒、少动,进一步增加患骨质疏松的危险性。

那么,如何才能降低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性?刘教授指出――

“运动可以预防骨质疏松”

人生命的早期阶段(特别是在青春发育期前后)是骨量发育的关键时期。因此,在生长期进行体育锻炼,可通过运动对骨骼的适宜刺激,增加生长期骨量。

运动可以促进钙的吸收、利用和在骨骼内沉积。经常进行户外运动,还可接受充足的阳光,使体内维生素D浓度增高,并能改善胃肠功能及钙磷代谢。适宜运动又可使人的食欲增强、促进胃肠蠕动和增进消化功能,从而提高对钙等营养物质的吸收率,并促进骨骼的钙化。另外,运动能增加骨的血流量,有利于血液向骨骼内输送钙离子以利于成骨细胞,促进骨骼的形成。

刘教授说,年轻人可以通过规律性的大强度运动锻炼,使峰值骨量增加,以达到预防或延缓年老后发生骨质疏松。老年人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选择合适的运动。已经有骨质疏松的老人,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做一些可以承受的运动,避免摔倒。

记者问,用补钙来防治骨质疏松这种方法可行吗?刘教授回答道――

“单纯补钙不能防治骨质疏松”

刘教授说,钙是保持骨骼强壮的基本物质。防治骨质疏松的原则和目的是增加骨骼中骨基质(即蛋白质氨基酸)和骨矿物质(钙磷镁等)的含量,防止骨吸收,促进骨形成,缓解或减轻因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及不适。补钙虽说对预防骨质疏松有一定作用,但若已患骨质疏松单纯补钙是不够的,必须要科学治疗。

有人以为,骨质疏松是绝经后才出现,自己不喜欢喝牛奶,老了再喝也来得及。这样的想法也是不对的。应该从年轻的时候,确切地讲从孩童时代,就要让骨头结实,从小就要多喝牛奶,多吃一些含钙的食物,多运动,让骨量储存达到高水平,老了才不易患骨质疏松。

还有人认为,通过吃钙片的方式可以一次性地补充人体所需的钙,简单方便,不必劳神费力地从食物中补充。其实,一次性补钙对身体不好,分次服用才是可取的,或者通过高钙的饮食补钙,钙的吸收会更好。

刘教授强调,针对骨质疏松患者骨钙丢失的情况,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按照不同年龄选择合适的剂量来弥补,但绝不是补得越多越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膳食、合理营养、适度运动,才是防治骨质疏松最恰当的方式,而且是药物无法替代的。

“预防,从儿童青少年开始”

刘教授说,骨质疏松最严重的后果就是骨质疏松性骨折。这类骨折好发于髋部、脊柱和前臂远端,而且骨折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而一旦诊断出骨质疏松,骨骼密度很难恢复到正常水平,所以应特别强调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应从儿童、青少年做起,均衡营养,坚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多参加户外活动,不吸烟、少饮酒,少喝咖啡、浓茶及碳酸饮料,少吃糖与食盐,动物蛋白要补充但不宜过多。尽可能保存体内钙质,将骨量峰值提高到最大值,这是预防生命后1/3时期发生骨质疏松的最佳措施。

二级预防:人到中年,尤其妇女绝经后,骨量丢失加快,此时应每年进行一次骨密度检查,对骨密度偏低或每年骨骼丢失很快即骨密度每年明显减少的人群,应及早采取防治对策。注意积极治疗与骨质疏松有关的疾病,如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脂肪泻、慢性肾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转移癌、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三级预防:对已经诊断为骨质疏松的中老年患者,应积极进行抑制骨吸收、促进骨形成的药物治疗,采取防摔、防碰、防绊、防颤等措施。

谈到骨质疏松的治疗,刘教授说――

“三大疗法可防治骨质疏松”

第一疗法是运动疗法,第二疗法是食物疗法,第三疗法是药物疗法。先坚持运动和食疗,通过运动和饮食疗法能够解决骨质疏松一些基本问题,但如果已经诊断为骨质疏松,并且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要用药。

刘教授介绍了治疗骨质疏松的用药原则,第一,减轻疼痛;第二,延缓骨量丢失;第三,预防骨折。

老年骨质疏松解决方法篇7

[关键词]骨质疏松症;治疗;补肾祛瘀;中西医结合

[中图分类号]R6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4(b)-112-02

现代医学认为,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低骨量及骨组织显微结构破坏,骨矿成分和骨基质比例减少,导致骨强度降低易引起骨折的全身代谢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日趋上升,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2005~2007年,我们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取得较满意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86例,男30例,女56例,年龄最小56岁,最大88岁,平均71岁。患者均有腰背、四肢疼痛或全身骨疼痛、下肢乏力等症状。影像学检查见骨质疏松,骨密度减低,骨皮质变薄,以脊柱、下肢较明显,椎体出现楔形变等。骨密度分级:轻度16例,中度40例,重度30例。病例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中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

1.2治疗方法

1.2.1中药内服以补肾填精配合活血去瘀通络为基础,药用鹿角,淫羊藿,当归,鸡血藤,补骨脂,杜仲,山萸肉,狗脊,熟地,寄生,菟丝子,川断,川芎,红花,泽泻。临床根据四诊辨证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30d为1个疗程。

1.2.2口服补钙剂及维生素D钙是骨骼中的重要矿物质,是骨生长的先决条件。日常膳食中钙的摄入量不足者,应给予钙剂药物补充,通常每日钙量应在1g左右(雌激素治疗者,剂量可适当降低),老年人合成维生素D的功能比年轻人弱,需同时给予小剂量的维生素D。常用钙剂口服的有碳酸钙、枸橼酸钙、乳酸钙、葡萄酸钙以及活性钙等,制剂品种、规格很多,多数属于非处方药,应用历史悠久,是目前预防骨质疏松的最常用药物。由于其含钙量各有千秋,服用时应加以折算,为保证疗效,应保证老年人每日钙的摄入量有1g(高血压患者的钙补充剂应在医生、药师的指导下进行),钙剂通常选用钙尔奇D、乐力钙片等。

1.2.3肌注骨肽注射液产地:黑龙江江世药业,每次2ml,每日1次,30d为1个疗程。

2结果

2.1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显效:腰背四肢疼痛症状消失,骨密度检查显示骨密度增加;有效:腰背四肢疼痛症状明显缓解,骨密度无增加;无效:和治疗前比较无改善。

2.2疗效评定结果

本组86例,治疗时间最长7个月,最短2个月。于治疗3个月后评定:显效63例,占73.25%;有效16例,占18.60%;无效7例,占8.13%;总有效率91.86%。

3讨论

骨质疏松一般分为原性骨质疏松与继发性骨质疏松。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多为原发性骨质疏松,对于本病的治疗,现代医学多采用补钙,补维生素D及雌激素代替疗法。中国传统医学认为,骨质疏松属“骨痿”范畴,中医理论认为“骨痿”为本虚标实之证,肾虚是本,瘀血阻络是标。故治疗上标本兼治,以补肾填精、活血通络为原则。

中医认为“肾主骨”,对于骨质疏松多从肾虚角度入手,补肾壮骨、益精填髓兼以活血化瘀、益气养血,并根据脾虚及肝郁等临床症状进行辨证分型论治。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肾虚者有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的减退,性激素水平下降,进而引起骨功能下降,使单位体积内骨含量减少,发生骨质疏松[2]。应用补肾中药治疗骨质疏松特别是绝经后骨质疏松已得到普遍的公认和肯定[3]。本组患者大量运用补肾中药,经现代药理实验研究证明,上述大多数药物对免疫机能有很好的调节提高作用。在植物药中淫羊藿等滋养肾虚药物,在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防治中疗效已得到肯定,在动物实验研究中也证实,淫羊藿等对破骨细胞有直接抑制作用,同时又促进成骨细胞的生长,使钙化骨形成增加。淫羊藿、熟地黄归肝肾二经,补肾壮阳,益血填精。菟丝子具有明显的促性腺机能作用,骨碎补亦具有促进骨对钙的吸收、骨质的形成作用[4]。现代医学证实,钙调节失衡与骨质疏松和血瘀息息相关[5]。血瘀造成血液中的钙及营养物质不能正常地通过哈弗系统进入骨骼,导致骨骼失养,破骨细胞更加活跃,加重已形成的骨质疏松。传统医学认为,气血对骨骼的滋养是骨骼维持正常形态和功能的关键,而一旦瘀血阻滞脉络不通,骨失滋养,不通则痛,必发“骨痿”,故治疗中补肾不忘去瘀,补泻兼施,标本兼治,扶正祛邪。

骨质疏松不是缺钙,是代谢性骨病,不能单纯补钙,本组患者治疗中肌注骨肽注射液,骨肽是有调节骨代谢,刺激成骨细胞增殖,促进新骨形成,以及调节钙磷代谢,增加骨钙沉积,防治骨质失疏松的作用。根据临床运用,对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具有明显抑制作用。

由于对骨质疏松产生的原因尚不清楚,理想的药物仍未出现,目前研究药物中,多数是抑制骨的吸收,而对骨质形成作用差,因此,对骨质疏松在预防和稳定上比恢复骨质量方面的作用要大,单一药物无法取得理想疗效。临床证明针对骨质疏松症进行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可显著减少疼痛,改善生活质量,其疗效明显优于单一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356-360.

[2]村上元孝,龟山正邦著,邹元植泽.老年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11.

[3]许建安,杨挺,邸振福.壮骨益髓汤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2000,12(5):17-18.

[4]邵敏,刘庆恩,庄洪,等.补肾中药对骨质疏松大鼠性激素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5,5(4):23.

老年骨质疏松解决方法篇8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系统性骨病,其特征是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因而骨折的危险性大为增加,即使是轻微的创伤或无外伤的情况下也容易发生骨折。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在骨折发生之前,通常无特殊临床表现。该病女性多于男性,常见于绝经后妇女和老年人。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处于上升趋势,在我国乃至全球都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健康问题。

骨质疏松是pornmer在1885年提出来的,但人们对骨质疏松的认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逐渐深化的。早年一般认为全身骨质减少即为骨质疏松,美国则认为老年骨折为骨质疏松。直到1990年在丹麦举行的第三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以及1993年在香港举行的第四届国际骨质疏松研讨会上,骨质疏松才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并得到世界的公认:原发性骨质疏松是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的,致使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胳疾病。本院外科门诊自208年至2012年间采用药物治疗结合护理干预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232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选择2008年至2012间,在我院体检科经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吸收法确认并排除继发因素引起的原发性骨质疏松并愿意接受护理干预的患者232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197例,年龄(60~80)岁,平均年龄68.3岁,入选者都有周身疼痛,将本组分为干预组120例和对照组112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文化程度、主要临床表现及X线表现等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1.2方法

1.2.1所有患者均采用肌肉注射鲑鱼降钙素(商品名:密钙息),口服维生素D咀嚼片(商品名:迪巧)。以3个月为观察周期,干预组除上述治疗以外,还进行护理干预。

1.2.2药物治疗方面①鲑鱼降钙素50iu肌肉注射,1次/天,一周后改为50iu肌肉注射,2次/周,共3个月,②维生素D咀嚼片300mg,2次/天,持续服用。

1.2.3护理干预内容①健康教育内容: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原发性骨质疏松的疾病及相关知识、流行状况、危害、临床表现及预防措施,并告之是绝经后妇女及中老年人一种常见病。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发现患者存在和潜在健康问题。确定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要求,并确定教育目标,帮助患者戒除不良嗜好,如偏食、酗酒、吸烟。鼓励患者长期饮用含钙和维生素D的食品,如牛奶、海产品、豆制品、新鲜蔬菜和水果等。鼓励患者户外运动、多晒太阳以促进活性维生素D的合成。②改善环境:骨质疏松患者的家庭支持很重要。加强安全防范指导,(如上厕所、洗澡、起床等站稳后移步,上下楼梯、公共汽车时尽量使用扶手,地板不要过湿,穿舒适而防滑的鞋以防地板打滑,少到公共场所),尽量改造和去除周边环境的障碍,防止跌倒,以减少跌倒而致骨折的发生。③腰背肌训练操:按照Sinakii[1]方案改编,主要动作如下:卧位训练,俯卧位将一软枕置于腹部,头向后抬与床面呈45°角,然后深吸气,并缓慢回复到原位同时呼气;坐位训练:坐位,双手置于脑后,深吸气,同时双肘缓慢向后做最大可能伸展,然后呼气回复原位,或取坐位,膝关节屈曲90°,以肩关节为支点,尽量向后伸展,然后回收。能力训练:翻身、起坐、立位反复动作练习,加大骨纵轴负荷练习。④步行训练:作为wHo倡导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防治的三大原则之一的运动疗法[2],训练包括各种步态和姿势行走,如正常步行、足跟行走、上下楼梯、上下坡路等,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和肌力,以上每个动作重复(5~6)回为1组,每次重复(2~3)组,(3~4)次/天,10天为1疗程,每个患者均治疗(6~9)个疗程。⑤支具:继发可背伸的驼背患者,同时佩带“腰围”“矫驼背心”等支具,不仅可以解除腰背肌痉挛达到止痛的目的,还可以保持脊椎的稳定性。⑥卧床休息:骨质疏松症导致脊椎急性压缩性骨折,其腰背痛尤如外伤性骨折一样地剧烈,因此早期的治疗也就要按骨折护理常规令患者卧硬板床。⑦心理护理:良好的情绪能调节内分泌系统的活动,对防治骨质疏松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心理护理时要讲明骨质疏松是一种慢性病,需要长期进行饮食、运动及药物治疗,所以患者要有恒心、耐心、保持愉悦的心境是防治骨质疏松疼痛发生的关键。

1.3效果评定采用口述描绘分法(VRS),在护理干预之前、第6周末、第12周末进行镇痛效果评估,分级定:0级为无痛;Ⅰ级为微痛;Ⅱ级为稍痛,但不影响饮食、睡眠;Ⅲ级为较痛、一般能忍耐,必要时使用镇痛剂;Ⅳ级为剧痛,疼痛难忍,必须使用镇痛剂。同时记录患者的睡眠情况,好:睡眠时间≥6h/d,差:睡眠时间≤3h/天,须使用镇静剂;欠佳:介于两者之间。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患者疼痛比较干预组从第6周始,疼痛程度逐渐减轻,Ⅵ级疼痛例数明显减少,使用镇痛剂者也相应减少,第12周尤其明显,与对照组比较,经Ridit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睡眠情况干预组睡眠质量从第6周开始明显改善,使用镇静剂明显减少,于第12周效果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老年骨质疏松解决方法篇9

[中图分类号]R6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056-01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为特点的骨组织显微结构改变和趋于极易骨折的老年病。骨质疏松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中Ⅰ型为绝经后出现的骨质疏松,Ⅱ型为老年人的生理性骨质疏松。继发性骨质疏松,则只限于在个别疾病条件下,所引起的骨质疏松。近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试用各种防治手段来缓解因骨质疏松症而引起的疼痛和骨折,其疗效难以肯定。为此,笔者就骨质疏松症的防治进一步探讨如下:

1有关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资料1)上海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创用了他们改良的辛格(Singh)分型法,对股骨上端骨小梁在108例中进行分析,其结果是年龄大于60岁病人中Ⅳ级占4.8%、Ⅴ级占22%;大于70岁的Ⅴ级占4%;其余病例均为Ⅳ级占69.2%。在对骨折发病率的统计中发现,年龄大于60岁者占53.8%、大于70岁者占72%、大于80岁者占88.2%。说明骨质疏松的发病率与骨折的发病率成正比。同时也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骨折发病率随之增高。2)国内有些学者在对不同年龄的男子握力测验的统计研究中,发现55岁的握力为16-45岁平均值的86%,而65岁则仅为80%。实验充分说明,骨骼、肌肉和肌腱等,在成年后已达顶峰,以后就开始走向老化的方向。X线片可见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减少变细甚至消失。骨单位容积中骨的密度即骨量变小。3)英国曾专门组织了大量骨密度测试,发现约有2000万到2500万老年人患有骨质疏松症。因而,使本病并发的120万以上的骨折病例中,有24万人为髋部骨折,50万人为脊椎压缩骨折和17万人为前臂骨折。

2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骨的生成和吸收作用有赖于破骨细胞、成骨细胞和骨细胞的特定的相互转化。这三种细胞都起源于间叶细胞。在正常情况下,成骨细胞与骨细胞占总细胞数的大部分。骨重建时间叶细胞受老年人的甲状旁腺素的过剩,维生素D、降钙素和女性内分泌激素不足的影响,促使未分化的间叶细胞摄取钙质。当间叶细胞浆内的钙质浓度升高时,又促进了核糖核酸(Rna)及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合成,使细胞分裂转化为破骨细胞,并抑制其转化为成骨细胞。正常的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导致骨吸收增加,相应的骨形成不足,造成骨量减少,形成骨质疏松。

3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从上述的发病原因和机制,不难看出,产生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综合起来有五个减少,即雌激素的减少、降钙素的减少、钙的吸收减少、活性型维生素D3的减少、运动量减少,一个增加,即甲状旁腺素的增加。因此骨质疏松的防治原则是,使老年妇女在更年期,绝经期以及各种疾病的条件下具有较高的峰值骨量,延缓骨量的丢失,降低骨量丢失的速度,减轻因骨质疏松引起的疼痛,防止骨折。除了平时注意营养,多食富含钙的饮食,加强体育锻炼外,药物治疗是及其重要一环。

3.1饮食的选择钙、磷、维生素D等的摄取是首先解决的问题。食品中含钙、磷、维生素D较高的有蛋黄、豆腐、鱼肉、山芋、牛奶和乳制品等。

3.2正确补充钙老年人钙的吸收分数可由成年人的30%-35%降至20-25%,且我国人群普遍摄钙量不足,故要求患者每日补钙。绝经前每日约0.8克,绝经后需1.5克,给钙同时应给与维生素D。

3.3及时补充降钙素降钙素是人体代谢和骨转换的重要激素,降钙素受体在骨骼中主要分布在破骨细胞及其前细胞上,调节体内骨代谢和维持钙平衡,降钙素可直接作用于破骨细胞而抑制其功能,有时替代雌激素作为抗骨吸收药,如在应用雌激素期间仍骨疼明显者,加用降钙素可缓解疼痛。但此药不能口服,须注射或喷鼻,因降钙素可引起血钙降低,应用时必须联用钙剂,每日50-100单位降钙素,联用1.5克钙元素。

老年骨质疏松解决方法篇10

在第三届国际骨质疏松学术研讨会上,美国骨科专家提出了一个新观点;在骨质疏松的发病机制中,非机械因素(钙、维生素D、激素等)并非是最主要的,而在神经系统调控下的肌肉质量是决定骨强度(包括骨量及骨结构)的重要因素。与会的许多中外专家都支持这一论点。

传统的观点认为:骨质疏松症与人体缺乏钙和维生素D以及激素水平下降等密切相关,补充钙和维生素D更是常用的治疗方法。然而,近年来一些科学家对“单纯补钙和维生素D就可以增加骨密度”的观点提出了质疑。比如人们发现:有些长期卧床的老人,尽管补充许多钙或维生素D,但他们的骨质疏松症照样发展;宇航员的饮食中并不缺钙,但他们在失重状态下大量丢失钙而造成的骨密度下降,在返回地球后很长时间才能逐渐恢复。有关研究得出结论,提高骨密度,防止骨疏松,固然需要补充钙,但钙必须在负重状态下才能有效地吸收到骨组织中。也就是说,缺钙者只有参加适量的运动锻炼,便骨骼“承重”,才能助于防止骨质疏松,提高补钙的效果。

研究发现,肌肉负荷及牵张力(又称机械性因素)对骨强度的控制作用远远大于非机械性因素(如各种骨相关激素、维生素、钙及其他矿物质、氨基酸、脂肪、骨相关细胞因子等)。后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前者的效应,但不能取代之。这一理论可解释久卧病床的患者即使补钙也无法阻止骨质减少的现象。研究者认为,通过运动锻炼可增强骨承受负荷及肌肉牵张的能力,有助于恢复丢失的骨质及维持一定骨强度水平。

负重和运动对防止缺钙的确至关重要。一项调查表明:某高校200名平均年龄为68岁的老教授中,男性的骨质疏松发病率为9%,远高于对照组。这提示在脑力劳动者的骨质疏松发病因素中,缺乏运动、神经肌肉锻炼不足等机械性因素起了重要作用。另一项试验也证明,绝对卧床1周后尿钙明显增加,2周即可出现全身骨痛症状。研究表明,适量地负重和运动对骨骼有强健作用,会不断地对骨质的生长、重建及维持产生积极效应。

所以,补钙结合适当的负重运动,是防止骨质疏松最有效的方法。中老年人可结合自身情况,参加一些运动锻炼,如慢跑、骑车、跳绳、登高、俯卧撑、举杠铃、网球、园艺劳动等。每天保证有30分钟的运动时间(分两次完成也行)。即使长年卧床的病人,也应每天尽可能离床1小时,使骨组织承受体重的负荷,促进肌肉收缩活动。这样对推迟或延缓骨质疏松进程大有好处。那些整天坐办公室的人也应抽些时间常运动一下肢体,哪怕坚持每天多走一段路,对其骨骼的健康也是有益的。此外,平时多喝牛奶,少吸烟,适量晒晒太阳,饮食荤素搭配,对预防或延缓骨质疏松也是有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