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意义十篇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意义十篇

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6:44

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意义篇1

文化是人类活动的可以传下去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成果。传统文化是指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精神意识的总体表现。如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我国各族人民世代传承,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具有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综合性、地域性的特点;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优秀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核心都是精神文化。

2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的作用

一是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工作的深入开展,使广大师生更加深切地认识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进一步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了发展和弘扬。广大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祖国、了解了家乡,激发了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热情。国学教育能使广大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增强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二是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底蕴。通过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思想政治工作,在加强学生思想教育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底蕴,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些学校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扎实推进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教育,都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反复品味优秀传统艺术的内涵,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进一步提升。还有的一些学校举办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营造儒雅、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提高文学艺术鉴赏水平的同时积淀、充实文化底蕴,对于提升校园文化文明水平、塑造学生形象乃至提升学校形象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保护、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校园文化思想政治工作,不仅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也使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国学教育、道德行为养成教育使民间艺术、民族文化、传统体育、传统文化理念等在校园生根发芽,使大量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可以代代相传、荫泽后人,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使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发扬和光大。

3让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互沟通,形成共识

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头脑,就是要用中华民族积淀几千年的优秀文化熏陶、感染、影响学生,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切实提升校园文化体系的整体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

3.1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学校育人的主渠道,也是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途径。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课,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之中,真正做到走进教材、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头脑。

3.2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一是积极倡导国学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底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加强国学教育对于传承中华文明,提升公民道德水准,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学校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国学教育活动,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文化品位和底蕴。二是组织开展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着力提高学生的道德行为水平。三是扎根文化沃土开展社会实践,培养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社会实践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组织引导学生参与挖掘、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实践活动,着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3创建学生传统文化社团,丰富学生自我教育载体。

学生社团组织是改进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学校应组织指导学生依托传统文化活动项目创建学生社团,不断丰富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组织载体。

3.4创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基地,搭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平台。

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意义篇2

关键词:学校教育;民族文化;传承;途径

一、环境熏陶为依托:建设富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

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的行为方式。学校是学生发展、进步的最重要阵地,也是传承优秀文化的首要场所。高雅且富有民族特点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时刻熏陶着学生,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积极作用。校园文化环境不仅注重艺术化,更注重内涵,突现民族化、特色化、人文化的特点,实现用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校园的自然环境和彰显民族情怀的人文环境要齐头并进,合二为一。学校在建设校园自然环境的过程中,需要全力以赴深挖人文元素,让自然环境和人文元素实现和谐发展,以凸显民族特色,展示民族风情。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教学楼走廊以及校园围墙的各种元素,围绕相关的主题进行合理布置,建设“民族艺术走廊”“民族文化走廊”“民族风情墙”等主题鲜明的文化场景。以“民族文化教育”为着力点,让校园每一处墙壁、每一段走廊都在展示着民族的历史和未来。用民族人物、民族风情画及民族特色艺术作品作为楼层环境视觉形象,营造一种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展示民族个性及精神风貌,让师生感受到浓浓的民族情。班级文化是班级班风、学风的缩影,展现着班集体的精神面貌。学校应积极倡导构建多元自主的班级文化环境,开创独具民族特色的教室文化,由学生结合班级自身特点布置班级民族文化阵地。如在教室内设置“民族历史”专栏、“我会说民族语言”学习园地等,让学生在自主设计和展示的过程中,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与感染。

二、课程建设为核心:开发富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

要实现学校教育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目标,就必须在一定的路径上进行,这一路径便是课程。学校教育要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首先必须有系统课程的支撑,这样才能够进一步探讨教材内容的精细化、精准化。学校教育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核心问题是构建课程体系。在校本课程中纳入民族文化教育内容,让学生认知优秀民族文化成果,这对学生民族情怀的塑造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而且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得到有效传承。除此之外,这也有利于强化课程对少数民族区域的适应性,有助于推动教师加深对地区民族文化的探究,激发教师主动投身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民族学校应以地区教育资源为依托,开发类型多样的、以实践体验为重点的课程,并尝试让学生享有课程的选择权,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蒙古族小学在一、二年级可以开展民族文化启蒙教育活动,在教育方式上应注意把学生文化的初步认识与情感的熏陶结合起来,在轻松愉悦的课程活动中引领学生感悟民族文化;三~六年级可以开展民俗文化教育,将民族体育、民族艺术、民族语言、民族文字等作为主要内容,在实践体验过程中,促进学生优良情操的形成,丰富学生的文化涵养。

三、多彩活动为平台:搭建富有民族特色的校园活动平台

学校一定要把活动呈现给学生,而且通过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再现,使学生逐步领会活动的意义,并且能够在其中发挥个体的作用。要让学生能够主动加入民族文化学习中来,并且积极地予以响应,这就需要学校组织多样化的活动,使得学生能够在绚丽多姿的主题活动中去体验民族文化的无穷韵味,进而促进自己完善人格的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讲,校园活动是学校民族文化教育中最有活力的部分。校园母语节系列活动、校园民族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校园那达慕民族体育节系列活动,这些都是蒙古族学校适宜长期开展的特色活动。通过活动搭建平台,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并在展示自己才华的同时,充分感受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

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意义篇3

一、繁衍中华文化的苗床

马来西亚是东南亚地区华文教育最为完善的国家。目前,全国有1,287所华文小学,学生642,914人。华文小学是维护民族文化传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堡垒。保持华族文化特征、培养具华族文化修养的新生代是华文教育的目标。在马来西亚,华人把华文教育和华族的生存与发展联系在一起,因为我们都清楚,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之源,等于失去了民族的灵魂和民族特征,就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容易被他族同化。所以除了通过华文教材传承中华文化外,塑造具有中华文化气息的校园文化,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这能有效地弥补、辅助课堂教学中文化传承的不足。

目前,不少学校在校园内绘制含有教育意义、激励性或者发扬中华文化的壁画;在课室内的壁报栏或适当的地点展示中国古代诗词或名人语录;在华人传统节日,如华人新年、中秋节、端午节等举办制贺卡、写书法、猜灯谜、裹粽子等相关的文化活动:在校内推广读《论语》、吟《三字经》等校本活动:在校内组织中国象棋学会、华乐团、传统舞蹈学会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和展示,缔造充满文化气息的环境,加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接受,浓厚的文化底蕴能更有效地培养有兴趣、有感情并有能力且愿意去承传文化的新生代。很多华小都把上述活动或项目列为常年活动,给学生一个具中华文化氛围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

二、文化融合、团结和谐的桥梁

马来西亚各源流学校的存在是客观的事实。社会实践也一再证明,华文学校的存在并不是造成种族极化或分裂的根源。华文教育置身在多元文化的环境里,在各民族文化的互相交流中一方面呈现了自己的文化优势和内涵;一方面又吸收友族文化的精华,进行自然的融合,既丰富本民族文化的内涵与外延,又为建设马来西亚文化作出贡献。特别是在现阶段,因为华文小学在普及基础教育,提升国民素质,为国家培育人才方面均作出了卓越贡献,使它的办学方针和学校学风不仅深受华裔家长的认同,同时也获得非华裔家长的认同,他们纷纷将子女送入华小就读。据最新统计,在华小就读的非华裔学生已超过7万人,约占学生总数的12%。多元民族的学生结构为文化融合、国民团结创建了极好的条件。

马来西亚建国50年,种族谅解、国民团结、社会和谐一直是国家追求的宏观目标。学校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是达致此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各民族孩子在课堂里共同学习、讨论、嬉戏和交往活动,甚至争执或纠纷,经过磨合和沟通,能让孩子学会互相理解、尊敬、接纳彼此的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因为孩子的幼小心灵是单纯的,是宽容的。校园就是社会的缩影,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对社会文化起着重要的影响。有鉴于此,营造一个团结、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是必要的,比如推介各民族的传统游戏、在板报栏上展示各族的文化习俗等。

三、儒家思想传承的平台

校园文化的主体是校园人,学生、教师、领导等都是校园人。校园文化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德育的建设是核心内涵。

马来西亚华小教育强调五育并重,即“德智体群美”。在五育中,“德育”最为重要。教会学生做人,让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和道德观的人格修养,是校园文化服务的目标。马来西亚华小校园文化德育的建设是建立在儒家思想教育上。这是华小的传统,也是华人社会极为重视的。儒家的四维八德,即“礼义廉耻”和“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是华小思想教育极为强调的伦理观和道德观。

有鉴于此,学校中的壁报、壁画、标语、题字等的设置是必要的。在这些平面媒体上展示积极、激励的句子,比如:“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满招损、谦受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失败是成功之母”“爱别人就是爱自己”“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等,这些标语都有启发和激励的作用,学生天天接触,耳濡目染,必受其感染教育;另外,言简意赅的校训,诸如:“仁义礼智”“礼义廉耻”“勤朴勇毅”“爱整洁、勤学业、崇俭朴、慎交游、守纪律、重公德、忠勇诚信、德智体群”“诚勤勇”“敬爱勤朴”“仁爱勤朴”“毅诚”“爱诚勤朴”“智仁勇”等蕴涵了儒家的道德价值,丰富了华小的校园精神文化。再说,华小教师的敬业乐业、任劳任怨、循循善诱、身体力行,和学生的克勤克俭、尊师重道、互爱互助也是校园精神文化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四、阅读风气培养的磁场

阅读,是教育与学习的核心,尤其是处在知识时代。透过阅读,可以跨越环境限制,穿梭古今中外;可以传递知识,可以打开孩子的另一扇窗。让孩子的智力与才华得以发挥,找到心灵的游乐场和智慧的宝库。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倡阅读风气,学校需要缔造良好的阅读环境。

在校园内设立“阅读园地”,展示课外读物;设立“阅读报栏”介绍经典读物和展示学生的阅读报告,有助于散布文字书香;很多华小积极推动各种阅读活动,如:阅报比赛、演讲会、常识比赛、名人演讲和剪报等,也有的则把阅读活动列为日程,如每天十分钟“展读-读经”计划都是构建优质校园文化的要素。处在读书声朗朗的校园氛围里,学生自然爱接触书、亲近书。

五、与社区的和谐共建

21世纪的学校要走出封闭的办学模式,走进社区、亲近社区,也要让社区走进学校、认同学校,因为学校同社区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两者是相互依附,优势互补的。学校是社区中众多社会组织中的一个,是社区不可分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校离不开社区,学校的建设发展必须依托社区:社区不能没有学校,社区的人文发展必须依靠学校,所以,学校既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又是社区文化建设的受益者。只有把学校和社区互动起来,学校教育才能办得更好。

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意义篇4

一、活动目的

让学生了解新中国建立的艰辛历程和祖国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增强对伟大祖国、党和人民的热爱,进一步把爱国情感化为具体行动,引导学生树立“我为祖国服务”的崇高理想。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成立领导小组。

9月7日参加完全县中小学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月启动仪式后,召开班子成员会议,成立了有校长任组长的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月领导小组,传达贯彻会议精神。9月8日,校长在我单位的启动仪式上做了“祖国发展我成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专题讲话,通过生动的事例,深入浅出地引导全体同学走进该活动。之后,我校又通过国旗下讲话、板报、墙报、广播站等,大力宣传“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活动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和工作成效,营造弘扬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

三、丰富活动,充实内容

1、9月8日上午,举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启动仪式。并在校园内张贴悬挂革命领袖和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画像,积极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学校在大力进行宣传教育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组织“小记者”走进社会家乡变化进行调查采访,促进学生爱国情怀的提升。

2、“了解新中国建立历程”:通过搜集资料,教师讲解,了解新中国建国以来的变化,感受国家在四代领导人的带领下取得的巨大变化,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9月9日9:00,以班级为单位,动员发动全体师生收看学校下载的中国教育电视台转播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启动仪式。学校制订了民族精神月活动方案,充分发挥学校的墙报、板报、广播站、校园网的作用,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

4、9月中旬结合教师节和本校的特点,开展“弘扬民族精神,感谢师恩”为主题活动;中旬各班开展,“祖国发展我成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的演讲、征文、绘画、硬笔书法比赛。

5、结合“思想品德”课、班会、团队课,组织学生学习刘延东国务委员的重要讲话精神。利用黑板报、自办小报、班会等开展爱国主义活动。各班根据学校的统一布置,先后以《老师赞歌》、《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心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天下兴亡、我的责任》为主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班会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强化了尊重老师的思想品德,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培育了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怀。『1

6、爱国主义教育和生命教育有机结合实施教育。在h1n1防控过程中,全校师生上下一心,学校组织出版《h1n1知识》专题板报,并利用学校广播进行宣传,每天进行学校安全工作自查,落实各项安全措施。

7、组织“祖国发展我成长”红歌演唱活动。让学生,全面感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社会取得的巨大进步,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8、认真学习《xx县中小学生文明礼仪手册》,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知文明、行礼仪”的好习惯,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积极投身到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形成我校中学生人人知文明,个个行礼仪的良好氛围;积极参加“班级文明礼仪之星、校园文明礼仪之星”评选活动,在争优创先中不断加强文明礼仪教育,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展示了广大青少年学生的文明风采。

9、继续深入开展“课前一支歌”活动,组织全体学生积极学唱《少年强则中国强》、《歌唱祖国》等红色歌曲,通过歌咏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程,增强广大师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意义篇5

论文摘要:面对多元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冲击,高校校园文化要充分发挥其导向功能,引导大学生理智鉴别各种社会思潮,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构符合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的理想的人格模式。

一、校园文化及其导向功能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提高师生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和审美情操,由学校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创造的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的总和。高校校园文化属于亚文化的范畴,它既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体现社会文化的特征,又代表了社会文化的先进层次,要引导社会文化的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具有文化的一般功能,即社会或群体分野的标志,使社会或群体的行为规范系统化,以及整合、社会化的功能。高校校园文化不仅在高校教育、社会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在高校办学的实践中也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大学生的导向功能。

这里的导向功能,是指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和人格建构等方面所起的引导作用。首先,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具有导向作用。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外在氛围,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行为目标具有导向作用。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在价值理想、价值追求和道德要求上总是同当前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保持一致,所以,高校校园文化对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再次,高校校园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建构具有导向作用。在文化冲突的年代,无论是民族,还是个人都面临着人格模式的选择。只有选择了适应时代需要的正确人格模式,才能保持民族的兴盛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

二、影响大学生的多元社会思潮

1.新自由主义思潮。主张“自由化”、全面私有化和市场化;全面否定公有制、否定社会主义、否定国家干预;极力鼓吹以超级大国为主导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一体化,即资本主义全球化。其实质是要在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

2.拜金主义思潮。拜金主义就是盲目崇拜金钱,把金钱价值看作最高价值,一切价值都要服从于金钱价值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拜金主义危害严重:拜金主义与人的全面发展相背离,把人降低为金钱的奴隶;拜金主义盛行的社会必然是一个物欲横流、人情冷漠、尔虞我诈、道德沦丧、信仰缺失的社会;经济领域如果任由拜金主义泛滥,就会使经济秩序陷入混乱,诚信丧失;政治领域如果盛行拜金主义,我们党和政府就会失去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文化领域如果盛行拜金主义,整个社会就没有了精神支柱和凝聚力,社会发展就失去意义和价值。

3.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主要表现在:贬低和否定革命,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认为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没有资格搞社会主义,应“以英美为师”;歪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否定或掩盖它的主流。

4.殖民主义文化思潮。认为只有彻底西化,才能实现现代化。因此竭力为近代殖民者唱赞歌,认为西方殖民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东方历史的发展进程,成为东方民族走上现代文明的唯一现实良机”。盲目崇洋媚外,西方文化热等是这一思潮的具体表现。转贴于

三、充分发挥高校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

1.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导向功能。大学生在年龄上绝大多数正处于青年中期,这一时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基本稳定的时期,也是最关键的时期。但大学生由于生理、心理发展和社会化程度的局限,其价值观还不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所以,价值观形成的环境就显得特别重要。校园精神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灵魂,它既继承了历史传统,又体现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即包括一定的价值取向、目标认同,又包括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文精神,以及去伪存真、实事求是、怀疑批判、理性实证的科学精神。学校的各级教育工作者应把校园精神文化体现于每一个教育环节,营造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把它内化为自觉的价值追求,帮助大学生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侵蚀,这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行为目标的导向功能。学校是人社会化的重要环境条件之一,学校教育对人的社会化具有更强的指导作用,且具有系统性,它一方面传授各种科学知识和技能,同时也努力培育和树立学生的价值观念。这需要教育者,尤其是辅导员和两课教师发挥重要作用,帮助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育学生坚持用辨正的观点和方法看问题,帮助学生全面理解并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使大学生能在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中站稳脚跟,不至于迷失人生的方向。只有能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树立社会主义理想的人,走向社会后才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3.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人格建构的导向功能。人格是人通过社会实践所获得的,具有内在统一性和相对稳定性的个人特质结构,是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综合。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时代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应是由进取性、创造性、协调性三种精神要素有机组合而成,具有若干优良品格的全面发展的模式。其特征为:自强精神;关心社会生活;竞争意识、民主意识、创新意识;具有创业的冲动和个人效能感;法纪观念以及协调性品格。消极社会思潮的影响有可能使大学生在人格建构过程中误入歧途,如成为享乐派、非道德派,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标准不符合。高校应积极开展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活动,唤起学生的竞争意识,让学生的创造才能得到发挥,通过校园制度建设加强学生的制度规范意识,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消费。

参考文献:

[1]郭广银,杨明等.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9.

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意义篇6

春风化雨德育英才

中学是一所新组建的县直初级中学,建校伊始,学校就把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相继出台后,我校为增强德育工作实效,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坚持”以人为本,活动育人“的德育指导思想和”人人育人,事事育人,处处育人“的德育工作思路,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贯穿到学校各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和各项活动之中,不断丰富内容,不断强化措施,常抓不懈,常抓常新,努力使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并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一、构建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的工作网络

为使我校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工作有的放矢,落到实处,学校建立了”一个中心三条主线“的教育网络。”一个中心“即以党总支为核心,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校长书记亲自抓。”三条主线“即:一是由党总支、校办、政教处、班主任等组成的主线;二是由教务处、教研组、科任教师等组成的主线;三是由在校外确定的烈士陵园、县福利院、”县人防办“、博物馆、科技展览馆、”民兵训练基地“等组成的主线。在机制上形成了一个以党总支为核心,以政教处为龙头,由共青团、学生会、年级办、德育导师共同组成的教育网络,形成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工作齐抓共管的可喜局面。

二、加强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机渗透

为了全面落实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内容,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弘扬民族精神,学校加强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内容在各学科教育教学中的渗透和参与,并贯穿到学校所开展的各项活动之中,学校为此制定了详尽的各学科和各项活动中所渗透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并将爱国主义教育与集体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养成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把爱国主义的崇高思想和情感与爱学习、爱集体、爱他人、爱公物、爱劳动等具体日常行为结合起来,不断充实、丰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内容,使之具体化、经常化。

三、营造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的浓厚氛围

为充分发挥校园环境育人的作用,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突出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鲜明主题,营造出了浓重的教育氛围。

1、在校园的醒目位置设置爱国主义警示标牌,如在生活区设立文化橱窗,定期更换报刊内容,同时配合重大节日,主办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文化专刊。

2、在生活区和运动区设置大幅标语牌,书写有关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

3、文化长廊处雕梁画栋,雕刻古县历史风俗图画,近来又增添了有关”五心“教育内容,使学生从中受到教益,激发他们的自豪感、上进心。

4、教学楼和科技实验楼走廊悬挂伟人、名人画像和格言警句,用以激烈学生从小树立爱我中华、报效祖国、发奋学习的远大理想。

5、教室内前后黑板上方书写班训、张贴国旗,四面墙壁张贴或悬挂自己制作或购买的条幅、名人名言。

6、教学楼前有一尊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革命家杨献珍的头像,金光闪耀,熠熠光辉。

7、装饰一新的国旗坛、国旗杆和迎风飘扬的鲜艳的五星红旗,成为我校一道动态的爱国主义教育的靓丽风景线。

8、学校设有革命传统教育陈列室,杨献珍革命事迹纪念室,也被确认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这样的布设,让学生一走进校园,就强烈地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文化气息以及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气氛,使他们在这样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得到教益,使学生们能够胸怀祖国,放眼未来,勤奋刻苦,脚踏实地,努力培养自己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活动

思想教育容易流于形式,或者成为枯燥、抽象的说教,从而收效甚微。因此,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视各年级学生思想基础的特点,制定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常规,因年级和学期不同而不同,包括日常规、周常规、月常规、学期常规,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安排。

1、每天晚自习前利用30分钟时间进行德育活动,其中周二是爱国主义教育专题,周四为爱国歌曲学唱时间。

2、每月办两期黑板报,每期必须要有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

3、周一早晨集体升旗和国旗下讲话,成为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头戏。同时每日固定时间升降国旗,全体师生肃立,面向国旗行注目礼。

4、每学年新生入学都要进行军训和参观我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5、大力推行德育导师制度。为形成德育工作的合力,强化教育效果,学校推行了德育导师制度,即把各教学班的学生进行分组,由学科教师任小组的德育导师,定期召集学生开展活动,进行思想教育。

6、制定德育系列化方案,把包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内容的德育工作具体化、系列化到各年级、各学期,并根据年级和学期的不同而有所侧重。

除上面我校举行的常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外,我们还组织学生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教育。

1、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向革命烈士敬献花圈,请烈士陵园工作人员讲解县革命史,并要同学们畅所欲言,谈感受、说认识、抒理想、言抱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报国志。每年春秋两季开学之初,学校也都要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举行14岁少年宣誓仪式,从此告别幼稚的童年,走向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少年时代,通过宣讲少年应树立的理想和抱负、应担承的责任和义务,从而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使自己成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合格公民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2、组织学生到博物馆和县科技馆参观,接受民族知识和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优秀品格,自觉弘扬民族精神。

3、到文化广场、县公路客运站打扫卫生、做服务宣传等。

4、利用重大节日,开展庆祝活动,如庆”五四“、庆”十一“、庆元旦。同时我校把教育按月份进行安排:二月法制教育月、三月文化礼貌月、四月见义勇为宣传月、五月党团知识月、六月理想教育月、七八月社会实践月、九月入学教育月、十月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月、十一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月、十二月集体主义教育月。

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意义篇7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大学校园文化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旗帜鲜明地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文化的根本。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这就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和谐文化是社会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大学校园的和谐文化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指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面对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面对利益关系复杂、思想空前活跃、观念激烈碰撞、文化深刻交融的时代,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实到高校,就是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努力建设与和谐校园相契合的校园和谐文化,从而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等功能作用。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凸显大学校园文化的思想引导力

我们正处在价值观念深刻变革的时代,先进文化、健康文化、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同时并存,正确思想和错误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相互交织。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要建设有利于人才培养的和谐校园文化,其根本就在于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作指导,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意识形态。离开这个根本点,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就会走入歧途。事实上,受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少数人主张文化中立或文化西化,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否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种思想或多或少在高校也有所反映。如果我们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各种腐朽的思想和文化必将充斥大学校园,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不可能得到健康发展,高校也不可能培养出合格人才。因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师生、教育师生,使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及价值观真正成为广大师生的主导意识和精神支柱,从而引导广大师生坚定正确的政治信念,自觉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

二、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彰显大学校园文化的理想感召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是培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而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教育和引导校园文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即广大师生员工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因此,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并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去教育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激发广大师生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发向上的热情,努力用共同理想感召广大师生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融入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提升大学校园文化的精神凝聚力

历史表明,大学总是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是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因此,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养作为大学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在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实践中,通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树立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坚定的民族自信心,自觉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形成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和高尚情感;通过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培养,切实引导广大师生主动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和实践者。要让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深刻地体会到,只有在追求繁荣富强的大“我”中才能真正体现小“我”的人生价值[1];只有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才能真正使自己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转贴于四、培育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发挥大学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大学要把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一)加强理论创新,提升校园文化的整体水平。面对新形势、新环境,大学应该组织专门的队伍对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大学应该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途径、新载体、新路子,最大限度地挖掘校园文化的思想性、知识性以及社会价值,不断提升校园文化的品质品味,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功能作用。(二)把树立创新精神、提高创新素质、培养创新人才作为建设和谐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人文环境。李岚清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中强调:不要只精于科学而荒于人文。也就是说,在科技高度发达、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不但要精于科技本身,还要精于同人精神世界直接相关的人文[2]。美国白宫“研究和发展专题小组”在一份报告中说,“杰出的科学家不是局限在个人专业领域内,通晓和熟悉人文艺术学科,能促进优秀科学家变得更加敏锐,视野更加开阔。”爱因斯坦则早就认识到:“从艺术使我比从物理那里获得了更多的东西,从艺术中获得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世界进步,而且是知识的源泉。”优秀的文艺作品,高雅的文艺演出,厚重的历史展览,催人奋进的刊物,以及精心设计的景点、装饰,这其中都蕴含着极为珍贵的人文精神,因此,高校在引导学生重视自然科学、技术、工程的同时,还要举办一些有关哲、史、美、文、艺等内容的活动,营造能促进学生文理交融、全面发展的人文环境。(三)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通过创新发挥其强大的育人功能。要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和组织一些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学术科技、文娱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创造一些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校园文化表现形式。比如说,可以成立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当代世界形势研究会,并定期举办相关活动,使之成为对学生进行理论熏陶和文化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可以定期举行大规模读书会,由学校组织教师选出一批最畅销书刊或中外名著,把优秀的精神食粮推荐给学生;可以定期举办座谈讨论,开展文艺批评,调动每位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积极性;可以举办学术论坛、成立科研社团、科研小组,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数模竞赛及校内外的学术研讨活动,开展一些学生学术论文、科研成果的评奖活动,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热情,让广大学生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

五、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大学校园文化的道德约束力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是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反映,它旗帜鲜明地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坚持和提倡什么、反对和抵制什么,这就为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判断行为得失、确定价值取向、做出道德选择提供了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为引领转型时期的社会风尚树立了道德标杆,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提供了道德标准[3]。大学师生不仅应是社会先进文化的倡导者,而且应是社会公德的践行者,更应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者。因此,高校应举办一些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题的文化活动,例如,开展专题党团组织生活,举办主题班会、举办专题报告和讲座、传唱“八荣八耻”歌曲、举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征文赛、演讲赛、辩论赛等,丰富多彩的教育引导活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师生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同时通过校刊、广播、校园网、宣传栏大力宣传“八荣八耻”,加深师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理解,营造“人人知晓荣辱观、人人践行荣辱观”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强化道德责任意识,不断提升道德素质,养成良好品行,努力构筑起抵御不良风气的思想道德防线。

建设和谐大学校园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要求,也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是这一体系的灵魂;树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始终是这一体系的主题;爱国、创新始终是这一体系的精髓;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始终是这一体系的道德基础。高校只要能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人才培养的良好环境,高校就能够真正成为人才培养的可靠之地、社会文明的辐射之源、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郑鹏.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校园的借鉴作用.高教探索,2007年3期.

[2]冯刚.提升理念明确思路,创新校园文化建设.中国高等教育,2007年2期.

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意义篇8

关键词:校园文化;非实体文化;传统文化

概括来讲,校园文化具有以下主要功能:

一、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陶冶学生情操、警示学生不良行为的无声管理机制,是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它的育人功能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陶冶个性

陶冶,即以优美的校园环境陶冶学生。校园文化的教育性是有意识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健康的育人环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昔孟母,择邻处。”说明古人就对利用育人环境有所了解,知道育人环境对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从理论上精辟地指出:“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在校园走廊墙上、在活动的房舍里看到的一切,对他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任何东西都不能随意安排,孩子周围环境应当对他有所启示。”在班级里建立“荣誉角”、“学习角”等;学校里绿地、草坪、花草、树木,校园里挂上诸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和“校风”之类的大幅标语,这些精心设计和规划的教育环境,可以有力渲染教育气氛、陶冶学生情操,达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感染情绪

感染,即以一定的教育机制来感染学生。校园文化设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时时向周围辐射着文化的氛围和气息,给学生以强烈的精神影响和启迪。因此,首先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营造健康、优秀的环境。要根据教学、生活的需要,科学安排校内各个功能区。良好的校风,可以使学生在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下受到激励,健康成长。学生在好的校园文化中能培养坚毅、顽强勇敢的品质,组织性和纪律性也能得到增强。如果一个学校的学习风气正,学生爱学习,并且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恒心、坚持学习的意志特征、主动学习、富于创造等性格特征。这说明,好的校园文化对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熏陶行为

经常举办各种学术报告和时政讲座,增强学术研究信息,扩大与外界交流,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探讨热点问题,积极开展社团活动,举办读书会、报告会、讨论会、演讲会等,使学生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展示才华,培养学生求知、进取、开拓的意识。有的学校在课余时间让学生自主参加各种兴趣小组,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科技制作、模型比赛等,这有利于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和能力。同时,在各种活动中还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绪,克服消极方面。各种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既可以展现个人才华,又可以学习知识、扩大交际,增强实践能力,以生动的形象和浓厚的感彩,将真善美融为一体,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知、情、意、行,使少年儿童受到熏陶,对学生德、智、体全面提高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

校园文化,具体而言,包括实体性校园文化与非实体性校园文化。实体性校园文化有两类:一类由学校建筑的布局造型、颜色、各项教学设备、设施、校园种植的花草树木等组成的校园实体性的物质文化;二是图书馆、资料室收藏的以及从社会流入学校的各种图书、报刊、资料等构成的实体性的精神文化。非实体性校园文化有两类:一类是由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学校机构体制、学生的行为守则等校规、校纪所构成的非实体性制度文化。一类是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管理人员与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教风、学风、校风等构成的校园非实体性的精神文化,也包括由学生参加的各类课外活动所构成的一种实践性的精神文化。

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审美特征的精神文化,这是因为:

第一,校园内的建筑、设施等物质环境因素较多地渗透了精神因素;

第二,校园内的各类活动带有较多的精神因素、审美因素;

第三,校园文化以其突出的人文性、审美性调节与影响着校园内的各种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组织制度之间的关系并使其审美化。

美好的校园环境不仅能陶冶性情,还能使青少年情感获得某种释放与宣泄。通过校园的各种课外活动,如体育竞赛、文艺表演、学生的才能得到施展,能量得到释放,被压抑的某些情感获得宣泄,在这种宣泄中情感得以升华。美是以善为前提的,美感中往往蕴含着道德感、审美感受与道德具有内在价值取向的一致性,两者之间通过相互渗透而互相补充,美感可以增加道德感,道德感亦可以增强美感。

三、民族

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内核。它既包含着内涵深刻的本质意义,也存在着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不断发展的动力、自力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家园。由此可见,传承和弘扬我们民族传统文化是校园的历史赋予和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具有浓烈民族特色的建筑和场所,能使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将有助于陶冶人的情操,对师生员工起到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开拓进取精神、约束不良风气和行为、促进身心健康、调节情趣和心理状态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校园建设的硬件方面尽力将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学校建设的亮点。

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现代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学校教育活动是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渠道,对提升民族个体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知具有重要影响作用。

总之,校园文化是一项系统的校园工程,必须从整体出发,从育人出发,精心设计,综合治理。既要培育学校传统,又要吸纳时代精神,既要建设精神环境,又要重视物质环境。只有这样,校园文化才能产生新的活力,焕发新的精神,展示新的风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还应旗帜鲜明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抵制不良文化和思潮的侵蚀;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教育学生克服不良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增强自尊、自爱、自强、自立、自信意识,真正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伟员.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J].教育论坛,2009.12.

2、丁国旗,白寅生.校园文化的美育功能[J].学校美育,2008.3

3、刘志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传统美德[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2.1

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意义篇9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梦想,无论是否实现。国家和民族也不例外,梦想对于国家和民族而言是前行的指路灯,是国家和民族不断发展的澎湃动力,是国家和民族的“魂儿”。“中国梦”是近代中国和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在推进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不断提升综合国力的基础上,寻求最为科学、有效的途径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理念包含中国崛起、民族兴旺、四个现代化等重要内容和理念,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未来我国综合国力全面发展和提升的指导。

(一)“中国梦”的丰富内涵

适时的“中国梦”理念,符合当今时代的主题和我国发展的要求,充分激发了中华儿女民族振兴的激情,已成为全民族和全世界华人的共同心声。中华民族长期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先进行列,近代中华民族的落后和没落,使中华民族遭受了巨大屈辱和奴役,付出了血和泪的代价,教训惨痛。曾经的辉煌难掩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窘境,内忧外患让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民族的崛起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中华儿女从未放弃对“中国梦”的求索、不断思变,努力进步。尽管辛亥革命没能彻底改变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悲剧命运,但唤醒了沉睡中的雄狮。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诞生,奏响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华美乐章,不仅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了的独立和解放,还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国家发展和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二)“中国梦”的重要特征

“中国梦”的核心内容和特征就是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与每个中国人都息息相关,中国梦说到底是人民的梦。“中国梦”是不仅可以实现每个中国人心中的美好愿景,还可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个人命运、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的高度统一。中国的历史和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要尽快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坚持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汇聚中国力量,发扬中国坚韧、奋发向上的精神。

二、“中国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国梦”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号召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适时的融入中国梦的相关内容既有必要性,也有紧要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科学的融入“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是当前的首要任务,也是长期的重要任务,因为这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有助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一)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

人才是推进国家和社会快速发展的核心因素,高等学校的中心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生力军。合格的高素质人才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作用。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培养目的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及身体素质,核心要素是思想政治素质。高校是各种思潮交织的地方,也是各种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战场,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历来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代大学生主动接受有益的思想政治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不仅有利于个人的健康发展,也利于国家和民族的进步。国家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并要求:以坚持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和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相关教育。有助于青年学生远大目标的树立,引导他们坚定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走稳、走好,并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勇往直前的为实现民族振兴大业而艰苦奋斗。当前,要最大限度的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必须将“中国梦”科学的融入其中。

(二)“中国梦“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工作要求相契合

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一体化进程不可逆。社会多元化的格局越来越明显,多种思潮并存,急剧变革中的我国社会正处于思想活跃并冲突的关键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值得重视,并积极开展对策研究。思政管理理念相对于大学生思想的活跃度而言显得有些滞后,大学生当前敏感性较强强,自我意识突出,强调自由,抵触学校的管理,有的甚至比较激烈。这些情况对学生管理、校园安全和稳定造成了较大影响,不利于学生“三观”的正确形成。所以新形势下高校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国梦理念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了工作思路,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相关话语体系的重要发展。中国梦个人梦、民族梦和国家梦的有机统一,体现了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理想的融合和统一,既尊重了个人梦想也强调了共同理想,体现了人主体需要的满足与契合。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梦内涵和实质始终坚持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中国梦”作为中国人最伟大的梦想,激励着所有中国人在奋发向上,不断前行。它鼓舞了士气同时也激励了人心,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奋斗,不仅提高了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可以在万众的共同努力下尽快实现。“中国梦”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和具体实践中,完美实现了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与统一。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前奏,大学生有自己的梦想也在努力追逐自己的梦想,期望美好的圆梦时刻;思想教育既要通俗易懂,也要被被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中国梦”理念的提出拉近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距离。

三、“中国梦”对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策略的启示

(一)“中国梦”很容易引起每个中国人的共鸣

特别是大学生,具有一定程度的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能从更多角度、更深层次对中国梦进行有益的理解和解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中国梦元素后可以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对净化校园思想环境促进大学生养成更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具有积极的意义,可以创造更为适合的大学文化环境和氛围,使大学生能够更快、更好的学习和接受先进的思想。“中国梦”作为导向,可以更好的引领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大学校园的精神文化与国家的精神文化建设标准相一致,“中国梦”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确定了新的方向,作为当代大学生最好的思想指导,对于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非常有利。“中国梦”充分融入到大学校园物质文化生活和建设中。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包括校园绿化和美化、建筑群落、校内人员的装扮等,这些要素都体现了校园人文精神以及价值追求,将高校的;历史渊源和特色展现给大家。把“中国梦”作为重要的内容,营造良好的校园气氛,在校园内的宣传板、广场、主要街路等处设置与中国梦相关的名言、警句。对校园内的树木、庭院、小溪等进行合理的美化和宣传,开展美化宣传,构建校园内“中国梦”的良好环境;“中国梦”理念还可以融入到校园各处硬件设施中,让校园内处处可见“中国梦”的影子,学生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与“中国梦”零距离接触,耳闻目睹含有“中国梦”思想内容的宣传和学习资料,潜移默化的学习中国梦的相关内容。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国梦”主题活动

可以选择适当的时机开展内容丰富的党建活动,形成有效途径学习“中国梦”。要组织大学生党员充分起到带头作用,发展思想进步、素质过硬的大学生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还要学生党员强大的感染力量,激励和带动周围大学生积极践行“中国梦”。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化宣传手段让大学生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了解“中国梦”及其相关思想,让学生随时随地可以了解到更多的中国梦相关内容。高校可以从实际情况出发,建设丰富多彩的,集知识性和趣味为一体的特色思想政治教育网站,让中国梦理念在学生建立更为广泛的基础。另外,还可以在大学生社团文化中融入中国梦的相关内容,使广大学生在课余的各项活动中也能了解和感受到中国梦教育的内容和魅力。

(三)结合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中国梦”教育的实效性

可以组织学生结合“中国梦”理念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便于大学生更好的学习和体会“中国梦”教育内容。高校可酌情有针对性的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不同形式和不同内容的大学生实践活动时,如专业性实习活动、支援边远山区、农村支教等活动,践行中国梦思想的同时,积极宣传中国梦思想。社会实践过程中,能真正体会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绩和带领各族群众取得的伟大成就,加深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感受人民群众对党的拥护,进一步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使大学生有勇气去面对未来的生活,有干劲丰富自己的人生,有信心实现自己的中国梦。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中国梦理念的认识,能够从容应对生活中遇到的包括挫折在内的各种问题。

(四)在高校教师中开展践行中国梦,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学习和实践活动

老师的素质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教师的言行还影响到学生的思想认识。优秀的教师不仅让学生学会、学懂文化知识,还应该身体力行,让学生受到他崇高品德的熏陶。渊博的知识储备,崇高的情操和道德品质、健康的人格等是高校教师必备的素质。不同的人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尽相同,也会有对“中国梦”的不同见解,不同历史阶段又赋予了“中国梦”不同的内涵。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教师群体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推进高校各项工作健康有序的推进。过硬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石,也是“中国梦”理念对高校工作的客观要求。

四、结语

民族文化走进校园的意义篇10

关键词:高中音乐音乐与戏剧表演校园文化建设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音乐文化与戏剧表演的有效传播,扼制了广大青少年学生对音乐美和戏曲艺术的追求。高中的音乐课堂教学在培养学生的音乐认知能力和戏剧表演能力、提高音乐和人格素养、陶冶人性情操方面越来越被重视,形成了校园文化建设和创新性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迫切要求为学生营造民族音乐文化的“梦想剧场”,搭建自主创新的“表演舞台”,在紧张的学习氛围中领略民族音乐文化和戏曲表演艺术博大精深的魅力,使心理素质和道德素质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一、让音乐净化育人环境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音乐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有更高的启示”。校园是教育的基地,是学生成长的摇篮,在这里不仅要让学生得到文化知识的教育,更需要受到道德素质的教育和精神世界的洗礼,在心理素质和创新思维上都能有更大的发展。和谐的学习环境和积极高昂的学习氛围便成为了关键,使音乐课堂教学不仅只是课堂教学,而成为了校园文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精神营养餐。

音乐的本质就是陶冶情操、享受美的熏陶的过程,而当前学生在音乐文化的鉴赏能力上走入了误区。当前港澳台流行歌曲过热,国内的民族民间、古典音乐戏剧遭受冷落。据调查显示,在广大在校学生中喜欢日韩、港台流行歌曲的要占75%,崇拜这些地区流行歌星的约占60%;而熟悉喜欢我国著名作曲家,歌唱家的仅仅占5%;日韩、港台的流行歌曲要么激昂亢奋过度,要么倾诉悲欢离合的情绪,要么宣泄悲观失落的情感,给在校的青年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作用,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学生们的心理情绪,妨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这就需要音乐教师无论在课堂教学中,还是在学校的各类活动中引导学生认识李谷一、蒋大为、郁钧剑等老一辈歌唱家,熟知董文华、蔡国庆、宋祖英、阎维文、张也等年轻歌唱家,聆听和享受他们的歌声,接受民族音乐文化和民族智慧的教育。唱响《歌唱祖国》《春天的故事》《我的中国心》感受祖国的伟大和民族的气节,从《便衣警察》《好人一生平安》《为了谁》《父亲》中体味社会主义优良传统和美德,让学生自己去评价,去感悟民族音乐文化鼓舞人心的斗志和流芳百世不衰的魅力,切实从“追星”的行列中走出来。

二、让戏剧表演融入课堂让学生领悟民族文化的宝贵

戏曲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把戏剧表演融入音乐课堂教学是适应新教改的必然。高中课改是定向教育,具有专业性的发展方向,戏剧表演这一教学内容对学生个性和整体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戏剧表演融歌唱、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于一体,是通过表演的形式来塑造艺术形象,表现社会生活的民族艺术,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积累民族文化素材,弘扬爱国主义思想的好教材。好的戏剧剧本能对学生进行高深的道德情操教育,例如: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豫剧《刘胡兰》《红色娘子军》等,她们生动形象的表演艺术,可歌可泣的人物塑造,都是音乐课堂教学和教师所不能及的,这是学生学习剧作难得的课外阅读素材,对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审美水平和表演技能大有益处,同时对校园文化建设,传扬祖国的民族传统文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萧伯纳认为戏剧是“思想的工厂,良心的提示者,社会行为的说明人,驱逐绝望和沉闷的武器,歌颂人类上进的庙堂”。在现实教学中,首先执教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知戏剧表演的艺术特征,体验经过上千年的表演实践和民间艺术有机揉和所形成表演形式,既有较强的表现力,又能给观众美的享受。继而指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戏剧表演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需要多种艺术形式来综合表现,以增强戏曲在表演过程中的品味。鉴赏戏剧表演是通过唱腔、脸谱、杂技、舞蹈、美术等综合性艺术形式来表现复杂的社会生活的民族艺术,她汇合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历史经典、名人贤达、风土人情、生活习性,再现了不同时段的故事,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传承中华民族文化艺术活生生的教材。在新课改和提倡综合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把戏剧内容和音乐内容结合一体,既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又能挖掘学生的艺术潜力,学生不仅能熟练地掌握音乐教材的内容,而且还能巧妙地运用戏剧艺术表演,提升学生的自身素养和艺术表演能力。戏剧是靠表演的形式来表现艺术效果的,需要演员和乐队的配合,这种综合教学的有机结合,弥补了学校教育的不足,对增强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审美观点和文化素养大有裨益,对弘扬祖国的民族历史文化,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无疑注入了一支催化剂。

三、开展双边活动让音乐戏剧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瑰宝

古代教育家孔子十分默认“乐教”,他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显然体现了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好的剧本、乐曲,好的唱词能渲染积极向上的氛围,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能抵制不良思潮的蔓延,对校园文化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但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音乐和戏剧表演不同程度地受到时间及空间的限制,她们成为了专业教师和专业班级拥有的教学宠儿,她们的影响力和教育力在校园里得不到充分地释放,为了适应高中教学新课改和现代教育新潮流的趋势,必须让音乐和戏剧表演走出课堂,走出专业,融入校园,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中流砥柱。

现在高中阶段的教师和学生都处在社会、政府、家长以及高考的重重压力之中,校园中的学习气氛空前紧张,为了缓解紧张的气氛,减轻学生们的压力,让音乐和戏剧表演融入校园,走进班级,溶入每个学生的心间,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例如在校园中有效的利用音效设备,有计划有选择地播放具有教育意义和陶冶情操的民族民间优秀的乐曲和歌曲,让学生的学习压力借以释放,使学生真正体味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韵味。早晨嘹亮的军号声伴着明快的《泉水叮咚响》的合成乐,把学子们从睡梦中唤起,使学生既有军人积极高昂的感觉,又有轻松旋舞般的享受,在一天伊始就有一份好心情;《义勇军进行曲》不只是在周一的升旗仪式时响起,学校可以分年级组织若干个升旗小组,坚持每天升降国旗,每天早上深沉激昂的国歌声都要响彻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让每位学生时刻饱受爱国主义情操的教育,拥有祖国时刻在心中的强大的精神支柱,深刻领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重大意义;学生的三餐时间是他们最放松的时候,然而他们的脑子里是一叠叠试卷,谈论的是错题集,这时如果播放几曲教材中的轻音乐,或者几首轻松欢快的校园歌曲,学生们紧绷的脑筋就可以慢慢松弛下来,紧锁的眉间也就舒展开来;午后的课间活动可以说是学生最宝贵的时间,他们可以自由地处理学习中积累下来问题,其实不然,有张有弛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专业班的教师可以召集或由学生自由结合组织不同种类的戏剧表演小组,在专业教室里,在操场上,在校园的空地中表演一些脍炙人口的戏曲片段(教材中的),也可以是鲜为人知的戏剧代表作中的段子,例如:京剧《红灯记》、黄梅戏《孔雀东南飞》、豫剧《朝阳沟》《花木兰》等,让紧张学习一天的学子们在精神上得以放松,在愉悦的活动和气氛中受到思想道德的教育。这样既体现了音乐与戏剧表演的课堂主导效应,也发挥了学生在艺术表演中的主体作用,把课堂教学和现实体验有机地揉合起来,相得益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搭建音乐戏剧大舞台

“乐以辅德,乐以益智,乐以促体,乐以怡情”,从古代的孔夫子到现代的陶行知,都提倡艺术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丰富音乐与戏剧表演文化,宽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学校应从多方面为学生搭建“表演舞台”。(一)充分利用电教器材,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名人,大家的精粹表演,让学生从具体,形象中捕捉音乐与戏剧表演艺术魅力,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予以实践,得以印证;(二)积极组织音乐合唱队和戏剧表演小组,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在课堂或课外举行表演活动,不仅提升了音乐与戏剧表演的教学效果,还丰富了学生们的精神生活,锻炼了学生们的表演艺术和实践能力,让音乐与戏剧表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得以体现;(三)学校定期举办汇演活动,以专业级组为主,选取歌唱,乐曲,戏剧精品,让学生一展自己的风采,既能活跃校园的学习氛围,又集知识、表演、趣味、艺术、欣赏于一体,使校园文化建设得到空前发展。

实践证明,音乐与戏剧表演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事音乐教育的工作者,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营造与新课改及时代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谱写新篇章。

参考文献:

[1]邓锋.谈高中音乐与戏剧表演教学新模式的构建[J].音乐大观,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