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语言逻辑思维训练方法十篇语言逻辑思维训练方法十篇

语言逻辑思维训练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9:06

语言逻辑思维训练方法篇1

关键词:公安法律文书;逻辑思维;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D631.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29-0040-02

作者简介:章锦(1962-),女,湖北通山人,湖北警官学院,副教授,从事文书写作、逻辑学研究。

一、逻辑思维训练的作用

多年来,笔者在公安法律文书教学中始终关注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文书写作能力,不断对教学模式,训练方法进行改革,但教学效果仍不尽如人意。有的学生虽然较好地掌握了公安法律文书写作的基本知识、规范和技巧,在写作中仍难免出现用词不准、语义不明、条理不清、表达不畅,说理不充分等问题。笔者经进一步研究认为,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是提升学生写作水平的关键。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科学认识客观事物的性质特征、事物之间的关系及事物存在发展规律的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就是指人们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材料,识别信息,处理信息,并据此和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和论证的能力;包括识别、分类、比较、分析、综合、判断、归纳、支持、反驳、评价等能力。公安法律文书是在公安实践中办理刑事案件和行政案件时所使用的文书。公安工作中办理案件的过程,就是收集证据材料,分析证据材料,综合归纳,根据案件事实和有关法律得出处理意见的过程,公安法律文书是对这一过程的科学再现。公安法律文书写作始终以概念、判断、推理作为主要的思维形式,以分析、综合、归纳、演绎为主要方法。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掌握逻辑思维的方式、方法和规律,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正确,论证严密,才能在公安法律文书写作中做到事实清楚、重点突出、条理分明、表达通畅、说理充分,写出高质量的法律文书。因此,在公安法律文书写作教学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法律文书写作能力。

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

逻辑思维存在于公安法律文书写作的整个过程中,在公安法律文书的主旨提炼,材料选择,结构安排和语言运用各个方面,都是逻辑思维起着主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写作过程的不同环节,训练学生的逻辑技能。

(一)训练概括主旨的逻辑技能

公安法律文书的主旨是指文书表达出来的看法、主张、结论、请求事项、呈请事项等等。例如:刑事法律文书中诉讼类文书的主旨是犯罪嫌疑人有罪无罪、罪轻罪重、是否应该追究刑事责任等;呈请类文书的主旨是有无犯罪事实,是否立案、立为什么性质的案件、对犯罪嫌疑人应该采取什么强制措施等等。公安法律文书主旨的要求是正确、鲜明。写作过程中,学生经常出现的錯误是定性不准,主旨不明。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案件材料进行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真正把握案件事实的本质。对于呈请类文书,如立案阶段的文书,因为初步获得的材料往往是鱼目混珠、零散杂乱、真假相间的,需要识别哪些是虚假的,哪些是真实的;分清有无犯罪事实,有什么犯罪事实,进而预判案件性质,在此基础上呈请批准立案;对于诉讼类文书,如提请批准逮捕书、起诉意见书等,则要分清有罪无罪,此罪彼罪,做到定性准确。要训练学生对获得的各种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然后通过缜密推理和多种逻辑方法给案件定性。在准确定性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法律法规,提出案件的处理意见,形成明确的主旨。

(二)训练选择材料的逻辑技能

材料是文书的基本要素之一,公安法律文书的材料包括案件事实材料和有关的法律法规等。公安法律文书写作过程也就是用事实、证据证明犯罪(或无罪)的过程。所以,公安法律文书写作中在选择材料时要遵循逻辑论证的规律规则,要保持论题的同一、保证论据的真实性,充足性。要训练学生学会选择真实、准确的材料,围绕主旨选择材料。怎样保证选择材料的真实准确?同样需要遵守逻辑规律规则,要选择经过调查核实的、有证据证明的、相互印证的材料。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侦查假设当做事实材料,必须经过调查核实,取得相应的证据进行验证;材料与材料之间不能有矛盾,材料与证据之间不能有矛盾。围绕主旨选择材料,首先是材料与主旨相切合、相一致,不能矛盾;同时,选择典型的、反映案件本质的、有证据证明的材料。这就要学生学会对材料进行分类、分析,鉴别,找出最具证明作用的材料,剔除与证明犯罪(无罪)无关的材料,从而有力的表达文书主旨。

(三)训练安排层次结构的逻辑技能

文书结构解决的是言之有序的问题,公安法律文书总体结构是固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比较容易掌握。主要问题一是笔录类文书,如现场勘验、检查、复验复查、侦查实验、搜查、辨认、提取等笔录,过程记录层次混乱,结果记录不明。二是叙述性文书在案件事实材料和证据材料的写作上,容易出现层次混乱,条理不清,因果关系不明,证据列举主次不分等问题。这都是文书写作的“序”的问题。要解决写作上的“序”的问题,关键还在于构思上要有“序”,思维要有“序”。归根结底是要正确认识事物本身的“序”,即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客观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的,时间上有先后,空间上有内外,数量上有多少,性质上有轻重,意义上有大小,程度上有低高,距离上有近远,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训练学生学会正确认识客观事物的联系和规律,并且按照从先到后,从外到内,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近到远,由主到次,由重到轻,或由因及果,由果溯因……的“序”来安排文书的层次结构,就能做到结构合理,层次清楚,条理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如:笔录类文书在写作时可按时间的先后,空间方位的变换、采取的方法、以及取得的结果的“序”进行记录。叙述性文书对于案件事实的叙述,都要反映案件本身的情况,案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有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换、罪责有轻重、责任有主次、事件有因果。首先分清时间的先后、空间的变换、罪责的轻重、前因后果,然后据此采取横式结构、纵式结构或者纵横交错式结构,科学安排文书的结构。在证据的列举方面,则要训练学生根据证据的不同分类,分清主次,合理排序,进行列举。

(四)训练语言运用的逻辑技巧

作为实用性文体,公安法律文书的语言必须准确、规范、精炼。学生写作中出现的用词不准,语义不明,表达不畅的问题,本质上还是逻辑思维能力低下的问题。语言表达思维,语言形式与逻辑思维形式相互联系;语词表达概念,语词表达判断,句群或语段表达推理。语言表达上的问题,一方面是概念不明确、判断不恰当、推理不正确造成的;另一方面是没有准确把握语言形式与逻辑思维形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教学中,既要训练学生掌握明确概念、恰当判断、正确推理的能力,又要训练其把握语言形式与逻辑形式之间的区别,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来进行表达。要明确概念,就是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概念的确定含义,进而选择恰当的语词来进行表达,这样就能做到用词准确;判断要恰当,就是准确反映各种不同的事物情况,然后选择恰当的语句进行表达,做到语义明确;推理要正确,就是推理准确反映事物之间的推导关系,从而做到因果明确,表达顺畅,论证严密。

三、逻辑思维训练的其他途径及保证

(一)多渠道多方式拓展,加强课外学习和训练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逻辑思维训练,时间有限,效果也有限。因此,要引导学生在课外多读、多说、多写,多方式、全方位进行训练。

1.多读。首先,读逻辑书。要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最根本、最有效的方法是系统掌握逻辑思维的基本知识、方式方法和规律,要引导、鼓励学生阅读逻辑学著作,仔细体会逻辑知识在法律文书写作中的作用。其次,品读名家演讲词,辩护词。这些著作大多富有很强的逻辑力量,能在阅读中领悟论证的方法和技巧。第三,阅读主流媒体的评论性文章,这类文章语言规范,论证严谨,观点正确鲜明,贴近生活,不但能使学生在阅读中形成严谨的思维模式,而且在思想素质上得到提高。第四、读法律文书典范文本,通过阅读分析,找出写作逻辑思维的规律和技巧。

2.多说。要“会说话”,就必须首先会思考。开展各种形式的演讲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多开口说话。一是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是行之有效的训练方式,按学号顺序,每节课由2到3名学生进行演讲,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有几次演讲的机会,可以最大范围的保证学生的参与度,使训练效果最大化。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就某个话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并且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这就促使学生在语言形式和材料选择上下功夫,既做到语言精练,又做到材料典型,论证严密。二是演讲比赛。可以是班级、年级、校级的比赛,先在班级“海选”,逐级选拔,做到人人参与,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此外,还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辩论活动。逻辑本是随辩论而生并在辩论中发展,辩论活动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式。

3.多写。写作训练是通用的教学训练方式,让学生多写,就是要以写促“思”,在构思和写作的过程中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二)提高教师逻辑思维能力,强化教师的逻辑训练意识

首先,授课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具备一定的逻辑知识,掌握逻辑思维的方法,并且自觉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在教學中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正确,表达严谨。这样既能保证逻辑思维训练的有效实施,还能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要强化教师的逻辑训练意识。只有教师有意识、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学生进行训练,才能保证训练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张靖.法律文书制作精解[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 

语言逻辑思维训练方法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思维训练方法

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思维,这是21世纪未来社会向学校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当今教育发展的潮流。在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思维教育正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语文作为中小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应该主动地适应时代的这种新要求。

一、在语文教学中为什么要实施思维教育

首先,应该全面理解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内涵。要理解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内涵,首先应该考虑构成一个语文综合素质所包含的基本方面。一个人语文的综合素质是由其语言的素质、思维的素质和人文的素质这三方面基本的素质构成。我们知道,在大脑思考的时候,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在彼此交流思想的时候,语言是交流的工具。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首先应该抓好语言素质的教育,让学生掌握语言这个工具。但语言总和思维密切联系着,二者的关系如同形式和内容的关系谁也离不开谁。没有语言,思维就会失去凭借,思想也就没有物质的载体;然而没有思维,思想就无从产生,也就不可能有彼此的交际。语言和思维的这种密切关系又决定了语言发展和思维发展的密切相关。要想发展学生的语言,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而发展学生的思维,又必须重视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素质和语言素质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因此,语文学科既是一门语言学科,又是一门思维学科。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应该是语言的素质、思维的素质和人文的素质教育的统一。

其次,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更强调对学生的思维教育。因为语文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特殊的思想教育的功能。教学生学习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和思维表达是语文学科特有的功能。从思维科学的探究可看出,人的思维可有不同的参照,比如音乐家需要参照旋律来思考,美术家需要参照色彩和线条来思考,但无论怎样,人类主要是参照语言来进行思考的。中小学设立语文学科,就是要学生掌握语言,学会用语言来进行思维,并把思维的接果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学生掌握了语言这个工具,学会了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并以语言为工具表达思维结果的本领,才能学好其他学科,因此我们说语文学科是基础的基础,叫学生学会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发展学生参照语言思维的能力,是语文学科特有的任务。

语言学科的特殊功能,又表现为它有比其他学科进行思维教育更有利的条件。首先,语言学科反映了人类思维最基本的形态。发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传承人类的思维与智慧,可以说是中小学各学科共同的责任,而且语文学科涵盖了人类思维最基本的形态。这些人类思维最基本的形态(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以及分析思维、知觉思维、再现思维、创造性思维)在语文学科中的反映是最全面的。其次,语文学科反映了中外最优秀的思维经验。教科书中所选的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不仅是语言的典范,而且是思维的典范。这些作品反射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恩格斯)。学生学习语文,就好象在这座人类智慧的百花园中尽情享受着智慧的沐浴。因此,语文学科在思维教育方面比其他学科有着更有利的条件,也承担着更重要的任务。

二、语文教学中实施思维教育的方法

第一,要做到思维训练与语言训练的有机结合,并把这种训练放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语文的思维是凭借语言为工具的思维,思维的内容有必须凭借语言这工具来表达,所以思维的训练应和语言的训练相结合。它们结合的方式就是听说读写,同时听说读写又是语言与思维训练的凭借,即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达到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有机结合。所以我们要善于把听说读写的过程作为语言和思维相结合训练的过程,又善于通过语言和思维的结合性训练去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第二,要把握思维培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我们应该把握基本的途径和方法,来进行思维的科学培养和有效的训练。比如观察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一是通过对图画的观察来培养,二是通过对人和事物的观察来培养,三是通过对实物的观察来培养,四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来培养。只有把握了这些思维培养的基本途径的方法,思维教育的任务才能落到实处。

第三,要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同时结合文体的联系来安排思维训练的顺序。在语文教育的作用下,中学生的思维由写真人真事的再现性的形象思维向具有文学性的创造性形象思维发展,由初级的形象逻辑思维向高级的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这两者的发展是随着从记叙文、说明文向文学作品、议论文的发展而发展的。因此,我们要根据这个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好思维训练的顺序,即“对观察对象的分析综合对形象材料的分析综合对理性材料的分析综合”三级训练的顺序来进行,这样一来,学生由直观到形象再到理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就会逐步得到提高。

第四,抓住矛盾与问题,抓住解决矛盾与问题的过程,展示作者写作活动有的思维过程,理清正确解决矛盾与问题的基本思维过程,使学生渐渐地掌握它,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语言逻辑思维训练方法篇3

一、阅读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训练

《课标》中说:“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里的思维应该指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教学对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作用机制是不同的。一般而言,写人状物的课文教学是以形象思维带动逻辑思维,而记事说理的课文教学更多的是直接叩击逻辑思维之门。但是,所有的阅读教学都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因此阅读教学训练逻辑思维的方式是丰富多样的。

记叙描写类的文本教学中,在充分感受事物的形象之后,对景物特征的分析,对文章中心的概括,对关键信息的筛选,对人物性格命运的探究,都需要学生进行比较、判断、分析、综合、推理等一系列复杂的逻辑思维活动。如《装在套子里的人》的教学,在感受了别里科夫外在的形象特征之后,便由表及里地分析他的性格与命运。要求学生对主人公的身上的套子进行求同存异式的归类,对他不可一世与成天战战兢兢的矛盾进行辩证分析,对他的真正死因进行探究,甚至还可以就课后练习“如果他结婚了,能否走出套子”进行推理。学生的逻辑思维会因此向纵深处长足发展。

在说明议论类的文本教学中,逻辑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扎实的提高。说明对象的概念、分类、特征与用途,都与逻辑思维密切关联。如《中国建筑的特征》中,对建筑物及斗拱、举折、建筑的“文法”和“词汇”等相关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确定,是这篇课文教学的起点,其他的归纳、判断与推理等逻辑思维活动也都是严格建立在它们基础之上的。议论文的中心论点的提炼,论点与论据的对应关系的梳理,论证方式的判定,已经直接指向逻辑思维的核心。如《师说》对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都有论述,其中心观点是什么呢?教学中要求学生从对文中圣人与愚人、父母对自己与对孩子、士大夫与百工、古人与今人等论据材料的比较分析中,发挥逻辑思维的聚合性,提炼出“人要从师”这一中心。学生感受到议论文的强大说服力,逻辑思维能力自然也会水涨船高。

二、作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训练

一般认为,作文就是写作,它是客观事物通过作者的主观意识在恰当的文字形式中的正确反映。这里的主观意识也就是作者的思维,而“正确”当然指的是作者的思维具有逻辑性。作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难就难在它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反映,所以它对发展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1.审题立意中的逻辑思维训练

审题立意是高中作文教学的首要阶段。它能训练学生思维的多方面的品质,如概括性、发散性、聚合性、逆向性、创新性等。材料作文的立意一般有两个最基本的要求:正确、不脱离材料。“正确”考察的是学生思维是否符合事理(逻辑),“不脱离材料”则要求立意是对材料进行逻辑分析、合理推导的结果。如2016年新课标一卷的作文立意,其实考察的就是100、98、55、61四个分数与对应的吻印、掌印之间的逻辑关系。类似很多思辨性的作文题都是逻辑思维训练的好材料。

2.选材布局中的逻辑思维训练

朱光潜说过,在作文运思时,最重要而且最艰苦的工作是对材料加以选择与安排,给它们一个完整有生命的形式。选材训练学生甄别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大体上以是否符合主旨为判断条件,对头脑中林林总总的材料进行筛选,是则取,否则舍。同时,考虑典型性,同类材料再精选,力求覆盖完整。而布局更能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如同排兵布阵,井然有序。在记叙文中遵循一定的顺序,彼此呼应,不颠三倒四。在议论文中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一般模式训练;同时还决定采用何种方式联合,是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还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既要有让步辩证的思路,又不能前后矛盾。人教版必修4的“表达交流”中四个专项主题“横向”“纵向”“反驳”“辩证”,都有以布局来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意图。

3.语言锤炼中的逻辑思维训练

语言逻辑思维训练方法篇4

【关键词】思维能力;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进行类比迁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达到较高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表现在能善于深入地思索问题,从纷繁到复杂的现象中,抓住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往往缺损,他们不善于将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因而考虑问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抓以下两点:

1.1培养学生对数的概括能力

数的分解能力,是数的概括的核心。如教20以内的加法,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某数是由几个部分组成和如何组成的,引导他们将20以内的数比较实际意义,认识大小,顺序、进行组合与分解练习。

1.2培养掌握应用题结构的能力

各科教学问题,都有一个结构问题。狠抓结构训练,使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而不受题中具体的情节干扰,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重要一环。由于低年级学生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此,我在数学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如:补充条件和问题,不变题意而改变叙述方法,根据问题说所需条件,扩题训练,拆应用题缩题训练,审题训练,自编应用题训练等等,拓展学生思维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2进行合理联想,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具有当机立断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运算过程的正确迅速,观察问题的避繁就简,思维过程的简洁敏捷。因此,我在计算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为目的,要求学生有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办法有以下两点:

2.1计算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正确的基础上,始终有速度

对于低年级的儿童,应注意抓好学生计算的正确率的同时,狠抓速率训练,每天用一定时间进行一次速算练习。形式有口算。如“每人一题,”“一人计算,全班注视”,发现错误,立即更正或“对口令”,老师说前半句乘法口诀,全班同学回答下半句乘法口诀,让全体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状态。速算比赛,如: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计算题的数量,比完成规定习题所需时间,使全班学生人人都能正确迅速地思考问题。

2.2计算过程中传授一些速算方法

例如:在学习掌握“凑十法”的基础上,借鉴珠算的长处,教给学生“互补法”使学生知道1和9,2和8,3和7,4和6等互为补数。如计算9+2时,因为9和1互为补数,就能见9想10,得11。训练学生敏锐的感知。

通过反复训练,引导学生合理联想,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训练学生思维敏捷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3进行说意练习,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遵循逻辑的规律,顺序和根据,使思考问题有条理,层次分明,前后连贯。语言是思维的裁体,思维依靠语言,语言促进思维。教师对学生加强语言的调控,训练其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能够有根有据进行思考的基础。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准确无误地说出解答思路,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简洁规范,逐步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必须依赖于直观材料,使他们所学知识产生鲜明的表象。同时,要使学生获得准确丰富的感性知识,又必须通过合乎逻辑语言引导。最后大脑借助于语言,对感知的事物去伪存真,分析综合,抽象出本质特征。

如:教学“整万数的读法”时,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为学生认识数提供了感性材料之后,首先让学生说了计算器上珠所表示的意义,在学生大脑中建立了整万数的表象,为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提供了支柱,然后,又摆脱计算器,让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上读出“0”在不同位上的五个数,再让学生说出每个数中的“0”在什么位上和它的读法。这样,使学生用讨论的方法对比整万数与万以内数读法的异同,从而概括出整万数的读数法则,促进了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语言逻辑思维训练方法篇5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除了对学生进行常规的理解、分析、赏析、应用等诸多能力进行训练培养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那就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理性的思维训练。

在高中语文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对学生进行哪些方面的思维训练呢?第一是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训练学生如何辨析一个概念,找到该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交给学生一些判断的知识如全称判断特称判断等,训练他们的应用能力。要训练学生如何去推理,懂得一些推理的基本逻辑方法,如归纳推理演绎推理,推理,三段论推理,二难推理,归谬法推理。同时指导学生明确一些在说话写作时应遵循的基本逻辑规律,如矛盾律,排中律。以避免因不遵循逻辑规则而犯逻辑错误。第二是辩证认识事物的思维能力。辩证法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高中语文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认识事物的能力。因此让学生掌握一些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十分必要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交给学生一些基本的辩证法原理,如物质决定意识,质变和量变,一分为二看问题,度的把握,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这也符合高中生的基本心理发展特点,以高中生的理解能力是能接受的。要指导学生掌握辩证法的基本精神,培养学生用辩证法观察生活分析生活的好习惯。

掌握和思维训练相关的知识,提高思维能力对高中语文的教学有什么样的作用呢?一是理解词语的需要。高中语文教学中,会涉及对课文里重点词语的理解,如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句诗“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我们要分析词语“迸”的深刻含义,往往要从本义和语境义两个方面去理解。在理解本义是就是要理解这个词的内涵和外延。从内涵上说“迸”就是爆射,溅开的意思,对象上来形容水的状态,这样我们也就理解了它的本质特点和涉及的对象。在结合诗句的语境,就能体会到这个词用了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作者的浓郁的思乡之情。这就把语文的学习一定程度上转换成了逻辑思维的训练。如果懂得了和概念相关的逻辑方面的知识,我们的词语理解就会方法正确,理解准确到位。二是分析文章写作思路需要。高中语文教学,不光要鉴赏语言的美,技法的巧,情感的真。而且还要理出思路清,但不论是小说的情节梳理,还是散文的线索归纳,还是议论文的论述思路整理,说明文的说明思路的总结,都要把文章的清晰的逻辑线找到。我们在梳理文章的线索时就需要用逻辑知识去分析。如许多文章涉及到逻辑上的知识,组织文章或按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或按时间逻辑由古到今;或按空间逻辑由上到下,由里到外,由近到远;或按事理逻辑由浅入深,由正到反。三是考试审题的需要,如前所述,许多学生不明白近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区别,总喜欢偷换概念,以为换个词也是一样的。这样就造成了偏题,特别是作文,关键词是不能换的,一换就容易出问题。四是考试答题的需要,特别是选择题,有些选项的设置就是从逻辑和辩证认识的角度设置的题目,我们如果懂得这些题解答就容易得多。如那些说法很绝对,违反逻辑辩证法的答案一般是错的.如用”只要-----就”连接的答案就容易犯这样的毛病,用全称判断词如所有、一定、绝对组织的答案也一样。这样就简化了答题思维步骤,也更精准。五是训练写作能的需要,首先是立意要深入,教师要指导学生写作立意时符合辩证法,全面而深入,而不能浮在表面甚至看问题观点偏颇。其次是写作要逻辑严密。现在高考主要的文体就是议论文,更是要强调逻辑。分论点和中心论点,分论点之间,分论点的具体论述都要做到逻辑严谨。最后在分析问题时应符合辩证法,不能有那些极端的看法。指导学生在写作时用语不能绝对,要合情合理,入情入理。

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呢。第一,要引起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兴趣,可以讲一些和逻辑,辩证法相关的故事。如“白马非马”的故事。这个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家提出的一个著名的命题,这个命题与学生的日常经验有较大的差别,恰恰就是@些差别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阿凡提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讲智者阿凡提智斗财主的故事,财主到阿凡提处理发,阿凡提问财主要不要眉毛,财主回答说要,于是阿凡提就把眉毛剃了递给了财主,第二次财主又到阿凡提处理发,阿凡提又问财主要不要眉毛,财主这次就吸取了教训,说不要眉毛,于是阿凡提就把财主的眉毛剃了G了,财主找阿凡提理论,阿凡提理直气壮的说是根据财主的话去办的,财主哑口无言。为什么阿凡提能成功捉弄财主,就是因为阿凡提故意偷换了概念,阿凡提口中的两个“要不要”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学生听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一定会乐于学习逻辑方面的知识的。二是要引导学生读一些与思维训练相关的书籍,了解一些简单的逻辑知识,学习一些思辨方法,提高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读的书籍可以是市面上流行的杂志书刊,也可以是一些经典著作。可以是学生自己去找,老师也可以找一些资料印发给学生读。三老师要做好分析的示范。特别是文章思路的分析,教师一定提供规范的分析示例,让学生模仿。教师的示范一定要典型,有指导意义。四是要要求学生学以致用。督促学生养成说话分析文章写文章讲究逻辑,特别是写作不能杂乱无章,一定要逻辑清晰、条理分明。

只要我们在高中与语文教学中加强思维训练,一定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言逻辑思维训练方法篇6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代表作品,其文学性、艺术性是很高的。怎样解读才算是真正把握住了文本的深刻含意?《项脊轩志》作为高中语文教材的必选篇目,确立怎样的解读内容才能尊重“这一个”文本的价值?安排怎样的教学内容才算是发挥了其独特的教学价值?就目前的《项脊轩志》教学情形来看,解读随意性、教学内容浅层化的问题比较突出。我们提出基于逻辑性的文本解读,既深入理解《项脊轩志》一文的深刻内涵,又充分发挥此文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所具有的教学价值。本文以《项脊轩志》一文为例,深入探讨如何基于文本解读逻辑性的文言教学内容深化。

一、文言文本解读逻辑性的含意

文言文本解读的逻辑性,是指文言文本解读要紧扣文本,从文言语言、文本内在结构、文本意脉等方面往文本深处挖掘,这几个方面要形成一个富有内在逻辑性的整体。首先,文本语言是解读的基础,作者创作时选择这样的语言而放弃其他语言,自然有其理由。其次,文本内在结构是解读的重要依据,文言文本创作也符合文学创作的基本要求,作者安排这样的文章结构,显然有助于其思想情感的表达,这一点往往被我们忽略。第三,文本意脉为解读提供了充分的证据,意脉的流动是作者思想情感发展变化的体现,我们解读自然要循着文本意脉之流去探寻作者的思绪情感发展。

《项脊轩志》文本解读的逻辑性主要体现在文中情感的真正内涵、删除文字的教学处理、结尾一段的赏析三个方面。《项脊轩志》的喜与悲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喜仅仅是因为项脊轩景色之静美吗?悲仅仅是因为亲人离世、家道中落吗?删除文字是否应该保留?结尾一段表达的妙处究竟怎样理解?这些问题的回答是解读《项脊轩志》的关键,也是教学《项脊轩志》的重点,符合逻辑的文本解读,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呈现,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然选择。

二、文言文本解读逻辑性的教学价值

我们需要给文言文本解读逻辑性问题的探讨设立一个前提――文言教学视阈,因为文言文本的解读,不是语文教师的专利,任何一个读者都可以对文言文本特别是文言经典文本作出自己个性化的解读。基于文言教学视阈的文本解读逻辑性问题,有其独特性与具体性,换言之,文言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及内在规律性要求是探讨文言文本解读逻辑性教学价值的理论依据。具体来说,文言文本解读逻辑性的教学价值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增强文言课堂教学“文”的含量,丰富文言课堂教学容量。

文言教学中的“文”与“言”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言”的学习是文言教学的一个重点,但若只是停留在“言”的层面或者过于突出“言”而忽视“文”的教学,一则造成课堂教学的枯燥,二则浪费了文言经典文本巨大的教学价值,三则减少了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表达等语文素养的机会,长期如此,容易造成文言学习的低效甚至无效。我们提出文言文本解读逻辑性的主张,增强文言文本解读的意识,增强文言课堂教学“文”的含量,有效避免课堂只学“言”或者“言”唱主角的现象,有利于提高文言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文言的热情。

第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强化文言课堂教学深度。

我们应该避免这样一种教学观念:文言文教学“言”是重点,“文”只是点缀。比只进行“言”的教学稍好些的是对文章内容有所分析,对文章主旨有所涉及,但这还远远不够。文言课堂教学也应该有相应的教学难度,从而确保其应有的深度。缺乏难度的教学,其教学深度无法得到保证,文言教学在深度与难度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比现代文阅读教学大许多。有效的解决办法之一是增强文言文本解读的分量,提升解读的质量。注重内在逻辑性的文言文本解读,不流于文字表面,不断章取义,解读结果有相应的深度,具体解读内容环环相扣。这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显然增加了备课量与难度。在“言”的客观原因已造成理解上的难度之外,又增加了“文”的理解难度,这既是对语文教师教学的考验,也是对学生文言学习的挑战。课堂学习轻松与课堂教学难度低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若刻意降低教学难度以造成课堂学习轻松的假象,这是教师教学的失职。通过增强文言文本解读的逻辑性,以达到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强化文言课堂教学深度的目标,是语文教学目标的必然要求。

第三,优化学生思维训练,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思维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其中逻辑思维能力是训练的重点。人们可能会认为,现代文阅读才是思维训练的主战场,文言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还是“言”的学习。文言经典文本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基因显然不是“言”的学习所能全部传递的。此外,随着传统文化在基础教育阶段地位日益凸显,我们若还是一味地强调“言”的学习而把思维训练的任务主要放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将失去一些宝贵的思维训练的机会,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也将受到更大的负面影响。我们主张,文言文教学也需要进行思维训练,特别是逻辑思维训练,这在当下日益重视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显得尤其重要。当然,思维训练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即使在“言”的内容学习如词类活用现象的规律归纳等方面也可以进行,但更为有效的思维训练还须在“文”的学习中加以落实。文言文本解读逻辑性强调解读结果的内在因果联系,突出思考的深刻性与思维的严密性。我们追求的不是文言文本解读结果的标新立异,而是解读过程的逻辑性与解读结果内容的逻辑性,换言之,逻辑性既是解读过程的要求,也是解读结果的体现方式之一。在具体的文言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内容的逐步展开,文本解读结果的逻辑性就转化为学生理解文本的活动,在理解活动中贯穿着逻辑思维训练活动。

三、文言文本解读逻辑性促进文言教学内容深化的方法

文言文本解读逻辑性促进文言教学内容深化的方法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流程安排要符合学生认知接受规律,符合教学逻辑。

语文教师的文言文本解读符合逻辑性的要求,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基础,但教师解读的结果并非完全等同课堂教学内容,尤其是课堂教学流程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认知接受的规律与教学的内在逻辑,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安排的基本依据是有利于学生一步步理解文本,获得文本解读结果。教师带领学生在深入理解文本、获得文本解读结果的过程中,在思维方面得到符合逻辑要求的训练,充分体验到思维逻辑性的魅力,从而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本文探讨的重点是文言文本解读的逻辑性的教学价值及教学安排,文言教学中“言”的内容也是重要的,但这不是本文探讨的内容。接下来的阐述将围绕着文言文本解读的逻辑性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呈现而展开。

第二,理解文本情感及主旨要基于语言,要符合逻辑。

文本语言是理解文本情感及主旨的基础,教师的文言文本解读要立足语言、抓住语言,文言课堂教学中,则需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关键的词句,去品味关键词句的含意,进而深入理解文本的情感与主旨。这里有两个方面要特别注意。一是语言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文言语言往往不是独立存在的,相关的语言有着内在紧密的联系,在教学中,我们可以直接告知学生哪些语言要特别关注,更为有效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去发现关键的词句,并能举一反三。二是文本内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文言经典文本里的各部分内容不是割裂的,而是有着内在的关联,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着眼全篇、互相联系的解读意识与能力。

结合《项脊轩志》的教学,文本动人之处在于情感的抒发,教学中人们也往往在情感方面着力较多,但在情感的具体内涵及主旨的深度理解方面不尽如人意。这里主要关涉到悲的真正内涵、悲与喜内在的关联、喜的真正内涵及文章主旨四个方面,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四个设问,逐步深入到文本情感内涵的深处,准确把握情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设问1:文章“悲”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深层次的内涵又是什么?你的依据有哪些?

文章一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承上启下,文章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写悲,悲是文章的主要情感,其基本内涵容易把握,但其深层次内涵却往往被忽略。教学的重点是找到文章中表明深层次内涵的关键词句加以研读,研读的关键是挖掘出关键词句内涵及在表达情感上的作用,在逻辑上支撑文章情感与主旨的理解。关键词句的发现及研读,即是逻辑思维训练的具体落实。

明确:文章“悲”的基本内涵是家道中落、亲人离世,文章通过叙述诸父异爨、怀念亡母、感念祖母、怀念亡妻四件事表达了这两种悲。

文章“悲”的深层次内涵是封建知识分子立志博取功名却无望之悲。依据是文中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矛盾之处:言及慈母用“泣”,而言及大母却用“长号不自禁”。这显然有违人之常情常理。“号”比“泣”感情更浓、悲情更悲,况且还是“长号”,还是“不自禁”。若只用“慈母逝世时,归有光年仅八岁记忆不深”来解释这种矛盾显然是无力的。感情的浓淡对比的背后,合乎逻辑的理解应该是,大母持象笏之行为及所言“他日汝当用之”之语,触到了归有光作为一个亟亟于求取功名的读书人内心的最痛处,才会下意识地说出“长号不自禁”这样的与前文明显矛盾的话语。矛盾是外显的,隐藏在其背后的内在逻辑才是我们解读的重点及依据。

设问2:文章悲与喜两种情感具有内在关联吗?若有,怎样解读它们的关联才是合乎逻辑的?

目前人们在分析《项脊轩志》中悲与喜的情感时存在割裂二者的现象,大部分的教学处理是依据文章内容先后顺序,先分析喜的内涵,再分析悲的内涵。这种做法带来的问题是造成喜的理解浅层化。我们主张先将悲的基本内涵与深层次内涵分析透彻,再谈悲与喜的内在关联,从而为挖掘喜的真正内涵做好铺垫。

明确:悲与喜是两种相反的情感,依据矛盾转化律的逻辑思路,我们认为《项脊轩志》中悲与喜存在着内在的紧密关联,要理解喜的真正内涵,恰恰可以从悲的深层次内涵的相反一面入手。

设问3:既然悲的深层次内涵是归有光立志博取功名却无望之悲,那么,喜的真正内涵是什么?

我们还是立足文本语言去挖掘喜的真正内涵。文章第一段描写了项脊轩的构造及变化、归有光在项脊轩的活动及项脊轩的环境,环境之美自然可以带来喜的情感,但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仅因环境之美就心生欢喜之情,毕竟有过于肤浅之嫌。合乎逻辑的解读应该是抓住归有光在项脊轩的读书活动这一关键点,结合后文所写之悲的深层次内涵,才能深入到一个古代读书人的内心世界,并准备把握其欢喜的真正内涵。

明确:归有光喜之情的表层含意是项脊轩环境幽美。我们应该抓住归有光在项脊轩的活动这个关键内容去挖掘喜的真正内涵。对项脊轩的改造活动是次要的,有价值的是读书活动。文章句子是“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J,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其中的“杂植兰桂竹木”很重要。所植“兰桂竹木”均是高雅之物,此其一;种植之时是“杂”,“杂”的含意应该理解为随意、不受任何约束。我们可以结合《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时所见贾府景象来分析,林黛玉未进贾府便见“门前列坐着十来个华冠丽服之人”。“列”与“杂”完全相反,但在各自语境中都是合适的。“列”代表着有序,表明贾府管理之严;“杂”意味着自在随意,表达的是自适自由之美。此时的归有光几近“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之境。在叙述项脊轩美景之后,作者马上以一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转入叙写悲的内容。既然作者之悲是立志博取功名却无望之悲,那么反观作者之喜,其真正内涵,合乎逻辑的解读就应该是追求功名心无杂念,精神境界自由自在、无羁无束。

设问4:基于上述合乎逻辑的解读,《项脊轩志》的主旨应该是什么?

文言经典文本的解读自然离不开对其主旨的把握。对《项脊轩志》主旨的浅层次理解,其原因在于忽视文本诸多关键语句,尤其是对这些语句内在逻辑的忽视。完成了上述三个设问的回答,我们基本可以把握《项脊轩志》一文的主旨,本着“知人论世”的传统文本解读方法,我们可以结合归有光生平进一步印证对《项脊轩志》一文主旨的深刻解读。

明确:此时出示归有光生平事迹,看看归有光一生在功名之路上具有怎样的经历。

归有光,字熙甫,号项脊生,人称震川先生,昆山(江苏昆山)人。明代著名散文家。出生于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少年好学,但仕途坎坷,前后历8次会试。嘉靖21年(1542)迁居嘉定(上海嘉定),读书讲学,远近从学者常达数百人。60岁中进士,初任浙江长兴县令,后被大学士高拱推荐,任南京太仆寺丞,留在北京掌内阁制敕房参与撰修《世宗实录》,积劳成疾,66岁卒于任上。

从教学逻辑上来说,在此环节出示归有光生平事迹,才能真正发挥作者介绍在文本理解上的作用。我们引入吴小如先生对《项脊轩志》一文主旨的解读作为教学资源以提升文言课堂教学的学术性与应有的深度。吴小如先生认为:“《项脊轩志》真正的主旨所在,却是作为一个没落地主家庭的子弟,对家道中落的身世发出了惋惜和哀鸣,同时也在沉痛地凭吊个人遭际的不幸。作者以一间破旧的书房为线索,写出了母亲、祖母和妻子三代人对自己的爱怜、期望和依恋,从而流露出一个失意的读书士人生不逢时的抑郁和悲哀。”①这样的解读是准确的,深刻的。

《项脊轩志》的情感与主旨理解是教学的重点,是落实“文”的教学的必然要求,我们也花了较多的篇幅加以探讨,用意在充分地展示文言文本解读逻辑性在促进文言教学内容深化方面的实施。文言课堂教学中如能结合具体文本长期进行符合教学规律性要求的、富于逻辑性的文本解读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将能真正落到实处。

第三,遵循文章结构准确理解文本。

文章结构对于文章表情达意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叙事性文学作品中,文章结构包括人物、情节、环境等的处理与安排,以及段落层次划分等。根据文章结构来解读文本,也是文本解读逻辑性的一个体现。

《项脊轩志》属于叙事性文学作品,从文章结构角度理解文本,重点是段落层次的划分问题。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三个句子的安排不尽相同,有的独立成段,有的安排在第二段中。从文章结构角度来看,独立成段更为合理,当然,这在课堂教学中不是难点。这里着重谈谈删除文字的教学处理。删除段落为: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其余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设问:《项脊轩志》原文还有一段,但教材编者将其删去,你认为这一段该不该删去?依据是什么?

不同版本教材不约而同地将这一段删去。课堂教学中能不能讨论“这一段该不该删”这个问题呢?讨论这个问题的教学价值有哪些?怎样讨论才能发挥这个问题的教学价值?课堂教学中讨论“这一段该不该删”的问题至少有尊重作者与文本、确保理解的完整性、落实思维训练等几个方面的教学价值。讨论时不能仅停留在这个段落内容本身,而要回到它在文中所处的位置特别是从文章结构角度去探讨该不该删的问题。

在当下的解读语境中,高中学生完全可以理性看待古代读书士人对功名的孜孜以求,教材编者应该对此作出理性的处理。假若教材依然删除,语文教师应该基于教学的科学性,在课堂上充分讨论“该不该删”的问题。

明确:这一段原本在“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段之后,现在各个版本教材的最后两段是作者时隔十五年之后补写的,也就是说,删除段落居于归有光最初所写文章的最后一段,这在文章结构上是一个特殊的段落。从文章结构角度看,最后一段往往起到总结全文的作用。归有光最初以这样一段文字作为文章的结尾,显然是有所用意的。这一段文字的内容理解不是问题所在,真正的问题是找出归有光写作之用意。这自然要结合全文来理解,尤其是要结合文章悲的深层次内涵来分析。我们认为,归有光创作这一段文字的用意在于传递一种对自身获取功名执著的信念,虽然前文表达了某种读书无望可能会愧对先祖的悲伤,但行文之结尾,归有光还是要表达出一种不屈服的信念,这在古代读书士人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认为,教材编者应该保留这一段文字,这是对创作者的尊重,对文本的尊重,也让师生看到一个完整的《项脊轩志》与归有光。

第四,循着文章意脉深入品赏文本。

文章意脉是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意旨脉络,从意脉角度切入解读文本,是极为重要的一种解读方法,也是解读逻辑性的具体体现。就目前的文本解读现状来看,这种方法还远未得到其应有的重视。循着文本意脉深入品赏文本,有较大的难度,因此,课前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教学中,要巧妙引导,若遇上理解难度较大的文本意脉,教师充分的讲解是必要的。

《项脊轩志》的主体部分在归有光十九岁时写成,这里,我们以最后一段文字的品赏为例,谈谈从文章意脉角度深入品赏文本的教学处理。

设问:文章最后一段在表情达意上具有怎样的妙处?

目前常见的是从语言特点及表现手法角度加以品赏:用质朴的语言,以景语结束全篇,表达了睹物思人的伤感之情,等等。这样的品赏自然没有什么错误,但毕竟未深入到文本深处,未充分揭示其表达上的妙处。我们还是从文章意脉角度切入,去探索归有光散文创作的高妙。

明确:《项脊轩志》最后两段是补写的,归有光在时隔十五年之久补写这样两段文字,表达的是对亡妻的深切怀念。倒数第二段在平淡的叙述中,记忆中的点点滴滴、情感世界中的真情切意跃然纸上。然而妻子已然逝去,心中怀念之情是无比浓烈的,行文至此,情感脉络发展到怀念亡妻的情感必须找到一个寄托之物。这里有两点要特别注意。一是作者选择了枇杷树来写。选择即意味着放弃,枇杷树承载着太多的信息,使作者放弃其他景物,这里既有文化信息如枇杷树往往象征高洁、美满、子嗣昌盛等,也有现实的信息如“所手植也”(此处的“手”理解为“合手”要比“亲手”更符合文章情感)及“今已亭亭如盖”(物是人非、乐景衬悲情)所包含的丰富情感。二是作者行文风格使然。此时的归有光已近中年,人事悲伤、屡试不第,从内心里营造了行文低沉的可能,作者文学观念、行文风格渐趋稳定,于是以平静的叙述与描写来表达内心情感的波澜起伏便成了必然选择。

――――――――

参考文献

语言逻辑思维训练方法篇7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18—0032—02

语言和思维两者密不可分。没有语言,不可能有发展的思维;同样,没有思维,也就不需要作为工具出现的语言。人们往往把语言的训练与语文、英语等学科的教学和学习联系在一起,忽视了语言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其实,小学数学课堂中使用最多的是数学语言,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与数学思维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数学语言与思维之间的紧密联系,决定了小学数学语言训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数学语言的训练需要模式化

小学生的数学语言经常是无序的、无逻辑的、片面的,但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他们的思维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特点来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教师要有目的地为学生设计出三种模式,即思维模式、语言模式、语言训练模式,促使学生的数学语言严谨有序。

例如,二年级数学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教学时,让学生计算35-2和35-20。首先,根据学生思维的逻辑顺序,设计学生思维的模式,使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条理性,即利用数的组成和两位数加一位数以及整十数的知识来计算35-2。思维模式是:35分成30和5,5减2等于3,30加3等于33。其次,根据这种思维模式,设计编排符合低年级学生年龄特征的儿歌以理清算理过程,即把35分成30和5,5-2=3,30+3=33,所以35-2=33。然后,设计一种语言训练的模式,即个体表达——熟悉算理——小组交流——理解算理——思维提升——及时评价。最后,按照以上三种模式,要求学生自己计算35-20。实践证明,通过以上的学习,学生思维的条理性更为清晰,语言表达更加流畅。

二、数学语言训练需要针对性

数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严谨的逻辑性,数学语言又是一种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专业化语言。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将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语言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灵活性。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按照课型大概分为以下几类:概念教学、计算教学、解决问题教学、空间图形与几何教学等,不同的数学知识内容需要提供不同的数学语言训练手段。

1.概念教学。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抓住概念的含义和其中的关键词语,并利用分段理解和记忆的方式对概念进行表述和学习。如,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就可抓住“未知数”“等式”这两个关键词语去理解和记忆方程的概念,学生在语言表述中着重叙述出这两个词即可。概念教学中,数学语言的表述应尽量避免表述不全、乱造术语、曲解概念、对概念和特性中的限定词语随意删减或添加等现象的出现。如,把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表述为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等等。

2.计算教学。计算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说计算的算理。先根据学生的思维逻辑顺序,教给学生思维的模式;再根据思维的模式,设计“说算理”的数学语言模式;最后设计出数学语言训练模式,并对学生进行训练,以达到牢固掌握计算方法和算理的目的。如,学习“9+2”时,就是用“凑十法”和“数的分解与组成”来计算的。在教学时,要求学生说出算理,即把2分成1和1,1+9=10,10+1=11。按照以上模式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学生的思维活动将会逐步完善,思维能力也将不断提高。

3.解决问题教学。教学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说解决问题的思路,这是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思维过程的重要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阶梯式三步走,即读懂题意、分析数量间的关系、表述解题思路,从而以“说”促“思”,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观光一日游,哪种最合算?星光旅行社2人256元,朝阳旅行社3人336元,光华旅行社4人504元。第一步,读懂题意。有哪些数学信息?明白“最合算”是什么意思?第二步,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已知:星光旅行社2人256元,朝阳旅行社3人336元,光华旅行社4人504元,可以求出每个旅行社每人需要多少元,那么哪种最合算就可以比较出来了。第三步,表述解题思路。引导学生按照第二步的分析思路进行表述。通过这样阶梯式教学,既提高了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4.空间图形与几何教学。在教学中,首先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设计、组织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发现图形的特征,然后用严谨的数学语言表达出来,把知识的获得过程与数学语言的培养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先让学生将准备好的四条边都可以活动的长方形用手拉一下两个对角,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什么“变”了,什么“没变”;最后让学生根据观察所得,推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三、数学语言训练需要层次化

小学阶段数学语言的培养应按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他们的心智水平,以及所学数学知识的编排与结构,分阶段、分层次进行。

第一层次——模仿阶段。就是对教师所说的重要语句,教材中数学知识的情境图、内容、计算方法等进行语言表述。此层次的数学语言训练主要针对低年级学生,此阶段要求教师要使用规范的数学语言,这样才能对学生起到示范和影响的作用。

第二层次——应用阶段。就是对数学概念、算理、性质、法则、公式等知识,以及数学活动的操作和演示过程,进行准确、简单的语言表述。此层次的数学语言训练主要针对中、高年级学生,此阶段要求学生会用准确性、概括性强、条理清晰、语言规范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来叙述数学知识,从而把自己的思维用有序的语言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语言训练,使思维得到再次的发展。

语言逻辑思维训练方法篇8

如今,在竞争激烈的就业浪潮中,毕业生们必须通过参加公务员笔试以及严格的面试环节才能顺利入职。从近十年来的公务员考试模式看,无论是笔试,还是面试,用人单位都十分重视考核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归根到底,这些都体现考生的逻辑思维的能力。在应对公务员考试的战场上,法律类高职院校的学生专业知识基础本来就相对薄弱,如果再不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必将在各类竞争激烈的考试中名落孙山。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为高职学生继续深造打下良好基础很多法律类高职学生毕业后通过专升本考试进入本科院校学习。如果他们在高职阶段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那么进入本科阶段后便能顺利地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很快适应从高职向本科学习模式的转变。

当前很多法律类高职院校因各种主客观原因,随意删减甚至取消这门课程的情况普遍存在。因此,笔者认为,当前最关键的问题是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者应当深刻认识到逻辑思维教育的重要性,并且及时有效地建立和实施逻辑思维教育的平台,开展逻辑思维训练,才能使学生养成逻辑思维的习惯。当然,逻辑思维能力不可能仅仅通过开设一门课程就能有所提高,除了进行专门的法律逻辑课程教学外,还要将逻辑思维与各学科课程内容结合,把逻辑思维训练有意识地渗透在各学科课程内容之中。这对学生逻辑思维的提升、思维结构的优化、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摈弃传统法学教学方式,切实开展逻辑思维训练项目当前,很多法律类高职院校仍然停留在传统教学模式上,通常以演讲式的教学方式为主,即教师向学生传授法学知识,在短时间内让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显然,这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背离了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忽视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应摈弃传统法学教学模式,探索多样化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切实开展逻辑思维训练项目。设计实践环节,深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引入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案例教学法是适合法律专业学生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同样可用于法律逻辑学教学。顾名思义,“案例教学”是在讲授某一法学理论或法律知识点时,结合具体生动的案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要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法律的法律逻辑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法律逻辑思维能力。教师在引入案例情境后,启发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或已有的理论知识,尝试提出案例矛盾纠纷处理办法。这种教学方法能把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学生从晦涩的法学理论和犯罪的法律规定中解脱出来,促使学生思考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积极思索,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特定的案例之后,围绕矛盾焦点,让学生正反方进行辩论,挖掘学生全面思考的潜能。在辩论前,布置学生带着问题,以批判的态度对所阅读、查找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课上进行辩论时,各组选派学生代表根据搜集的材料,围绕辩题展开激烈辩驳。这一教学环节不仅使学生主动阅读、查找资料,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同时更加深入思考以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观点;积极发言以表现或锻炼自己的口才。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感受、思考获得这些法律知识的过程,去亲身体验法律职业的思维方法和解决实践问题能力的具体运用,并在这种感受和体验中锤炼出学生自己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甚至创新的精神。转变传统的考核观念,创新多种考核方式众所周知,传统的考核方式更多地强调对学生知识的记忆及定向理解,这样的考核方式使学生盲目追求唯一的正确答案。为了打破学生追求唯一答案的心理倾向,我们务必转变传统的考核观念,创新多种考核方式,从原有的考核知识的记忆、定向理解转变为以考核法律思维能力为核心,注重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考查。创新多种切实有效的考核评价方式,比如,实行“过程考察和能力综合测评”的考核体系。具体做法是:在项目任务实施全过程中,根据各项评价指标,实行“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的评价方式评定分数,每位同学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促使大家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到训练项目中来。总之,法律类高职院校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我们应把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法学职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作出示范,言传身教,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对法律问题思考的习惯和正确的思维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具有法律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作者:仇瑛单位:海南政法职业学院

语言逻辑思维训练方法篇9

一、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教学时,教师不宜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这样不但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创设了分桃子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把6、7、8、9、10、11个桃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可以怎么分?学生在操作后产生了疑问:有时正好分完,有时还有多余?这时,我适时地加以总结:“像平均分后有多余的情况,我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有余数除法的性质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得到了充分的揭示,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二、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人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人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为重要。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突破已有的思维定势。

三、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训练学生思维角度,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创优创新;给出条件让学生探究相应的结论、给出结论让学生探究结论成立的条件、一题多解、多变、多问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例如:有一批零件,南甲单独做需要12小时,乙单独做需要10小时,丙单独做需要15小时。如果三个人合做,多少小时可以完成?解答后,要求学生再提出几个问题并解答,可能提出如下一些问题:甲单独做,每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乙呢?丙呢?甲、乙合做多少小时可以做完?甲单独先做了3小时,剩下的由乙丙做,还要几小时做完?甲、乙先合做2小时,再由丙单独做8小时,能不能做完?甲、乙、丙合做4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通过这种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工程问题的结构和解法,还可预防思维定势,同时也培养了发散思维。

语言逻辑思维训练方法篇10

关键词:语言表达;数学思维;概念

小学生学科素质体现的是基础和能力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数学课上加强学生“表达”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行之有效的方法。

所谓“表达”训练,指教师在教学中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计算说算理,填空、判断说意义、说理由,解决问题说解题思路等一系列“表达”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不但要培养学生理解数学语言的能力,而且教师要用规范的语言,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还要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因而,在教学中我们应逐步要求学生用确切的、简练的、清晰的语言来表达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法则、性质。下面针对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谈几点我自己的看法。

一、教师要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影响学生

教师的言语和行动,是一种不可估量的无形教材。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因为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数学语言规范的教师他的学生表达能力也较强,表达也较准确、清楚、简练。所以,教师的语言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有些教师偶尔也把不规范或不科学的语言带进课堂,这些不科学、不规范的语言,会给学生带来负面影响。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素养,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思维过程和结果,从而达到既学习知识,又培养初步逻辑能力的目的,让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例如,教学“8+3”时,很多学生能一口说出等于“11”,教师就可以因势利导:“为什么会等于11呢?你是怎样想的?”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教师可利用教具进行演示,让学生根据演示逐步说出算理:“因为3可以分成2和1,8和2可以组成10,10再和1组成11,所以8+3等于11。”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表达”的能力,又巩固了数的分解和组成,强化了“凑十法”的思维过程,同时让学生初步接触了加法“交换”和“结合”的运算定律,为今后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还让学生把“思”与“表达”,“看”与“表达”,“做”与“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了一举多得的教学作用。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更应把“表达”贯穿于整个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正确分析题意,找准数量关系式,说清解题思路。如,教学倍的认识时,踢毽子比赛小明一次能踢8个,小东一次踢的是小明的5倍,小东一次能踢多少个?教师应让学生在“表达”中弄清数量关系,从“表达”中悟出思路,从“表达”中活跃思维的效果。

二、数学教学中的“表达”过程,应是学生构建数学知识和形成数学思维的重要因素

学生的“表达”需要老师正确的“引”。“引”要有的放矢,“表达”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才能“表达”得正确,“表达”到点子上。如,在概念教学中,就要让学生抓住概念的本质进行归纳。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概念时,不要直接画一个长方形,然后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该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有了整体感知之后,再抽象出图形,并通过小组分工测量图形的边与边、角与角的特征,最后让学生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这样,在“表达”的过程中教会学生抓住问题的关键,学会寻找“表达”的依据,不但明确了数学概念,而且能发展逻辑思维。

数学“表达”训练中,学生的“表达”还需要教师的“扶”。尤其是对表达能力较弱的或胆小的学生,更应给予他们较多的鼓励和扶助,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成功的乐趣。当学生不敢举手回答问题时,教师应期许地说:“谁来试一试?没关系,老师会帮助你的。”当学生说错时,教师应和蔼地说:“你可能在某个方面混淆了,说说你的想法,让老师和同学帮帮你。”当学生说得不完整时,教师应帮助他:“不错!如果你能注意到某个地方,那就更完美了!想再试一试吗?”当学生有独到见解时,应赞许地说:“解法妙极了!你真肯动脑筋!”如此坚持下去,学生说话的能力必将得到不断的提高和完善,思维的发展也将逐步做到有形、有据、有序。

总之,数学课上强化学生说话的训练,能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发现者、探索者、成功者,从而激励他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思考、分析、比较、发现规律、表达见解,实现知识的再创造,达到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教学语言、发展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