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浅谈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十篇浅谈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十篇

浅谈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9:21

浅谈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篇1

关键词:批判性历史思维;高中历史;教科书;质疑点;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30-0052-03

一、问题的提出

自人教版高中历史新课程教科书使用以来,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转变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的历史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的现象大量存在,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一味教教材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另外,笔者在平时深入备课中,发现历史新课程教科书在史料的选用、问题的设计、多元历史评价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成为了教科书的质疑点,需要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鉴于上述三个方面的原因,便产生了通过人教版高中历史新课程教科书质疑点的反思,培养学生批判性历史思维的想法。本文拟对基于人教版高中历史新课程教科书质疑点的反思,培养学生批判性历史思维这一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二、批判性思维与批判性历史思维

1.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关于“批判性思维”的概念,认识上有分歧争论,并未完全统一。目前,一个广为接受且较易理解的批判性思维的定义是: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1]

2.什么是批判性历史思维?目前的观点认为:“批判性历史思维就是历史思维的重要内容之一。批判性历史思维是批判性思维与历史思维结合的产物。”[2]

笔者认为:批判性历史思维是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多视角地以史实为依据地对历史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判断、诠释、评价、推论,通过“去伪存真”,最终得出科学结论的思维过程。

三、质疑点的反思——批判性历史思维的培养

1.史料选用不完整与误读。2007人教版高中历史新课程教科书必修一第10页,“学思之窗”。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有一天,始皇帝外出,看见丞相车骑很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数量。始皇帝大怒,说:你们有人泄露我的话!但没人敢承认。于是,始皇帝下诏,逮捕当时在场者,并全部杀掉。

思考:秦始皇为什么对丞相车骑的多少如此在意?这则小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

必修一教师教学用书第18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答案提示:原因:秦始皇认为皇帝独尊、皇权至上;丞相作为百官之首,排场过大,有损皇帝的权威。反映了: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②事无巨细,皇帝独裁;③秦始皇猜忌、残暴的个性。

然而,《史记·秦始皇本纪》原文所要表达的历史内涵并非“答案提示所言”,笔者将史料所缺部分补充完整。

(原文):“卢生说始皇曰:‘……方中,人主时为微行以避恶鬼,恶鬼辟,真人至。……愿上所居宫毋令人知,然后不死之药殆可得也。’……乃令咸阳之旁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复道甬道相连,帷帐钟鼓美人充之,各案署不移徙。行所幸,有言其处者,罪死。始皇帝幸梁山宫,从山上见丞相车骑众,弗善也。中人或告丞相,丞相后损车骑。始皇怒曰:‘此中人泄吾语。’案问莫服。当是时,诏捕诸时在旁者,皆杀之。自是后莫知行之所在,听事,群臣受决事,悉于咸阳宫。”

——《史记》一纪(一)《史记秦始皇本纪》257页中华书局1975

针对材料,笔者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理解材料的历史内涵,从中找出有效信息,做出判断,得出结论,反思教科书的问题所在。

(1)看见丞相车骑众多,秦始皇在意的是什么?

(2)秦始皇为什么大怒,以至要杀掉当时在场的人?

(3)现在你认为这则小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

学生综合大家的看法后,得出结论是:秦始皇在意的是自己能否修炼成仙,影响了他修炼成仙而产生怒而杀。充分反映了秦始皇对方术的迷信和成仙的决心;[3]同时也反映了秦始皇的残暴。通过反思使学生感受到,批判性历史思维是建立在考据史料基础之上的,以批判的态度辨明真伪,只有保持材料的完整真实可信,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2.思维惯性仍未消除。07人教版高中历史新课程教科书,必修一,第65页,“辛亥革命果实落入袁世凯手里”。必修二,第44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分析,只字未提袁世凯北洋政府的经济政策,必修三,第72页。袁世凯实行“独裁统治”、“尊孔复古”等。这反映了教科书对袁世凯的评价仍呈现出偏狭、极端脸谱化的思维惯性,无形中带来了学生的思维定势。正是因为这种思维定势,有学生就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袁世凯北洋军阀的统治在政治上表现为专制独裁,经济上则出现了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如果仅凭07人教版高中历史新课程教科书,所给出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出现的三个基本条件:辛亥革命;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一战的影响。学生是解决不了这一问题的。

为了还原历史,解答学生的疑问,笔者在分析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的原因时,打开了历史的另一扇窗,在新的历史情境中全面地认识这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材料一:袁世凯的北洋政府在经济政策方面最明显的特征是许多经济法律法规的建立,在工商方面,1913年的《工商政策》、……先后制定了许多对商业发展有影响的法规,如《公司条例》、《公司注册法规》、《公司保息条例》、《暂行工艺品奖励章程》等;农业方面有《农林政要》、《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森林法》、《造林奖励条例》等;交通运输业方面有《长途汽车公司条例》、《修治道路条例》等。

——李喜霞:《袁世凯推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原因探微》《唐都学刊》2010

材料二:

——汪敬虞《中国近代经济史》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77—78页

笔者针对材料设计了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1)以公司数和资本数为例,当时的经济发展呈现出什么状态?据材料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态?

(2)你如何看待袁世凯(1912—1915)统治时期的经济政策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通过新材料的阅读和问题思考,学生对袁世凯的经济政策及其作用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也初步化解了课前学生的疑问。

3.“结论”绝对化。07人教版高中历史新课程教科书必修二,第45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这一说法也是一种定势思维,只要提到一战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必然是教科书的这种说法,这样的结论已被凝固、绝对化在学生的头脑中。情况真的如教科书所说“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了吗?

笔者引导学生阅读如下两则材料,并思考提出的问题。

材料一:“欧战既终,险象即生,九、十两年(即民国九年、十年——概而言之的说法,实际上,中国现代工业发展的低落期大体出现在民国11年以后)实为中国工业恐慌时代。铁厂积货为山,无人过问,至于闭炉停机;纱厂结账大都无利;上海数十年之三大油厂竟同年倒闭;……。”

——杨铨:《五十年来中国之工业》(见《最近之五十年》上海,申报馆1923)

材料二:棉纺织业尽管受影响较大,但1925年纱锭总数仍达到187万枚,布机11121台,分别比1921年增长了50%和91%。上海棉纺、缫丝、面粉、卷烟四大行业的企业总数,1921为109家,1924增长为132家,1927年更达到315家,比1921年增长了近两倍。1921—1926年,中国现代工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仍达到8%”。

——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等

思考:①综合两则材料,你认为一战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事实上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②对比材料你认为教科书关于一战后民族工业发展的结论存在什么问题?据材料,我们应如何认识这一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总结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理解,笔者分析认为:教科书关于一战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结论过于绝对。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一战后,中国民族工业处于相对萧条时期,部分企业有所发展。

4.评价缺乏多元视角。07人教版高中历史新课程教科书,必修一,第65页:“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辛亥革命了“洋人的朝廷”,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显然,教科书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缺少“社会史”的视角,对辛亥革命意义的表述是不完整的。同样是在缺少史实铺垫的情况下,教科书能从思想和经济的角度肯定辛亥革命的价值却为什么不能肯定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社会文明进步所起的推动作用呢?这样学生对辛亥革命意义的认识也就缺少了一个层面。那么,怎样才能加深学生对辛亥革命社会影响的理解与思考呢?笔者适当整合教材并补充和辛亥革命相关的社会习俗变迁的材料,引导学生全方位地认识和评价辛亥革命,以形成辛亥革命意义的完整概念。

材料:南京临时政府了一系列改革风俗的条规,即从现存的《南京临时政府公报》去看,有关改良风俗的命令或电文21条,涉及改历改元,禁食鸦片、禁卖人口禁止缠足,变革称谓,文明结婚、剪除辫子等许多方面。

——李喜所《民国初年生活观念和风俗的变迁》

结合教科书和材料笔者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思考:

(1)民国初年社会风俗为什么会发生巨大变化?你认为这种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2)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辛亥革命在推动近代中国社会文明进步方面的作用?

在学生的思考探究过程中,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

其一,民国初年的社会风俗之所以发生巨大变化,一是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二是革命政策的推动。[4]其二,民国初年社会风俗的变化,实质上是具有“从传统到现代的过渡特征,人们用近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改造农业社会的传统风俗,将其中不民主、不文明、不科学、不卫生的习惯抛弃,对其中的优良民族文化加以改造,使之现代化。”[5]其三,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影响是:“辛亥革命带来的社会风尚变动起到了先导作用。”[6]之所以要引导学生多视角地思考,是因为“历史的趣味即在于它的复杂性。不要小看今天的高中生,多展现一些历史层面,就多一层思考。”[7]

四、结语

综上所述,批判性历史思维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历史思维,批判性思维在融入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具有:考证历史事实,追求真实、打破思维惯性、反思历史结论、多视角评价等历史学科化特征。“求真”是批判性历史思维的核心,“质疑”是批判性历史思维的出发点。批判性历史思维反映在历史教学过程当中就是对现有的各种历史认识成果(包括教科书)和各种历史问题进行解剖和辨析,是教师引导学生质疑、反思、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建立在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论证等基础之上的。学生批判性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方法的习得、习惯的养成都必须是建立在学生主体阅读材料、独立思考、自我体验、自我感悟的基础之上的,脱离了这一途径,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历史思维就是空话。

参考文献:

[1](美)恩尼斯的观点,转引自武宏志,周建武.批判性思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吴四伍.批判性历史思维的学科化特征及测量路径[J].历史教学,2010,(8).

[3]何成刚,等.智慧课堂:史料教学的方法与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4]李喜所.民国初年生活观念和习俗的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5]薛君度,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6]严昌洪.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史[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

浅谈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篇2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教学途径

abstract:criticalthinkingofenglishmajorstudentsplaysanimportantroleinenglishlanguageteaching.thestudycombinesthedefinitionofcriticalthinkingbyhomeandabroadspecialistandscholarswiththeteachingpracticetofigureouttheefficientwaystocultivatethecriticalthinkingabilityoftheenglishmajorstudents.

引言:随着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已是众望所归。学校也将批判思维能力作为衡量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我国英语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很多学生书面及口头表达流畅却不具备批判性思维。即:对问题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和独到的见解,趋于求同却无存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大概有:教学活动中忽视了对学生批判思维的培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缺乏对反思环节的构建;学生自身不具备批判性思维的习惯。以上原因导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学生只是机械操练语言知识技能,很少有反思性的思维活动,且迷信权威,缺少质疑精神,对事物没有自己的见解,这种怪圈将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一、批判性思维的内涵及培养意义

不同的学者对批判性思维有着不同的看法: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1991)将批判性思维中的‘反思’定义为:对自己的一种信仰或偏好的某种知识形式,从其所依托的基础上和可能得出的结论上进行积极的持续的仔细的审视。Robertennis(1997)指出:批判性思维是对做什么和相信做什么做出合理抉择的能力,是对所接收到的信息价值做出自己的判断。国内学者罗清旭(2001)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性的,对产生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证据和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确与否做出自我调节型判断的思维过程。韩少杰(2009)指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需从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方面着手。

尽管不同的学者对批判性思维的定义不同,总的说来,批判性思维是对所接收信息的真实性及其价值做出个人的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做什么做出自己的决策。批判性思维不是指对所接收信息的全盘否定,而是用一种‘扬弃’的态度对待。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如今,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已被众多国家确立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重视大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对国家建立人才强国战略的战略的积极回应。

二、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2.1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和安全的课堂气氛。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教师应努力成为学生平等友好的对话伙伴,营造一种师生间平等、信任、理解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考。

2.2倡导学生大胆质疑

不具备批判性思维的学生往往都有这样的特征:墨守成规,一味接受,缺少对所学知识的质疑,更不必说勇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对所接收的信息通过思考再决定接受与否,而不是盲目跟从。

2.3加强同伴间的合作性学习

在与同伴交换意见的过程中,一方面抓住同伴观点的主要信息,在批判性分析其观点的基础上进而批判性接受其观点;另一方面,勇于阐述自己的观点,大胆提出自己的质疑,通过同伴间的探索消除自己理解上的偏差,从而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

2.4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设计,丰富课堂教学呈现内容和方式,拓展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保持较高的英语学习兴趣。

三、结束语

二十一世纪需要创新型人才,而英语专业大学生更需要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为了在英语教学中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方面应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设计,努力构建课堂内外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融入合作学习。学生方面,努力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习惯。学校方面,积极开展一些有助于学生批判思维培养的活动,如辩论赛等。相信在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培养具有批判型思维的优秀大学生的战略任重但不会道远。

参考文献:

[1]ennisRH.incorporatingCriticalthinkingintheCurriculum:anintroductiontoSomeBasicissues[J]inquiry,1997(16):1-9.

[2]韩少杰,易炎.英语专业写作教学与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J],外国语言文学,2009(1).

[3]李瑞芳.外语教学与学生创造性和批判型思维的培养[J].外语教学,2002(5):61-65.

浅谈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篇3

关键词:语文教改;探索研究;创造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4-075-02

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与国际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有识之士认为“惟有着力于培养创新人才才有将来”,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又赖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创新教育。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学科,坚持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举起创新教育的旗帜尤为重要。笔者就近几年来在语文教学别是在作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培养谈几点认识。

一、创造思维多向性的培养

传统作文教学中习惯按照老师先讲作文理论,然后读几篇范文,最后学生再写作的程序操作。因此,学生的思维方式因袭教师或他人的模式,思路狭窄,不善另辟蹊径,别开门路,形成一种求同思维模式。这远远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国外一些教育家认为:教育“最理想的结构乃是提出一命题,从中引出大量的知识”,就是说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这是培养思维多向性的一个重要步骤。中学生15岁左右,喜欢独立思考,逆反心理强,爱标新立异。针对这些心理特点,教师在训练时应引导他们从事物所包含的诸多内涵、事物的两面性、多面性等方面去认识问题、思考问题,以培养他们的逆向思维能力。《教师报》上《童心可“欺”》一文,就是逆向思维的例子。作者超越了世人的“童心不可欺”的观点,引起读者思考:中国人的教子方法有没有问题?然后明白“犹太商人的良苦用心”。《光明日报》上的杂文《“旁观者”未必“清”》,就是把成语翻了一个个儿,说成“当局者清,旁观者迷”,从而提出了新的见解。

在教学中,有的学生这样说:鱼和熊掌我都要,二者可以兼得。我们教师常对中学生说要多练才会熟能生巧,可学生却反驳:熟能生厌。这些学生从反面去思考问题,给人们一种“新”、“奇”的感觉。在实际中,教师还应该注意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大胆思考,不落窠臼,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力求与众不同,富有创意。有一个这样的故事:驴子背了盐渡过一条河。它滑了一下,跌倒在水里,那盐融化了,它很轻地站了起来。这件事使它很高兴。后来,它背了海绵走到一条河边的时候,以为再跌倒了,可以比以前更轻松地站起来,便故意一滑。可是那海绵吸收了水,驴子再也不能站起来,便淹死在那里了。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归纳同学们的看法有:①投机取巧,结果自己倒霉;②驴子爱动脑筋,想办法;③驴子敢于摆脱重压的精神值得赞美;④驴子是失败的英雄,它为了“减负”而具有献身精神;⑤驴子的死给人们留下宝贵的教训———知识的重要性;⑥心术不正,必然受到惩罚;⑦要有多变的本领,才能适应环境而生存等。这些看法有的合情合理,有的主观色彩太浓,但只要言之有理,思路清晰,教师均予以赞扬;对富有奇思妙想、善于联想的同学,格外予以肯定,从而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热情。

在以后的训练中他们都力求独辟蹊径,力求从新的角度、新的层次着眼思考。这样,不仅扩大了立意的广度,而且提高了立意的深度。

二、创造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现代社会中多种媒体的存在,大大丰富了中学生的阅历。但是他们所具备的科学知识和人生经验都还少,观察世界或思考问题,都还比较肤浅和表面化。因此,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深刻性也是作文教学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所谓思维的深刻性不是故弄玄虚,撮合莫名其妙的词句以示高深。它体现在最平淡的言语之中,从普通的事件中发掘出常人所没注意的问题,从平常的现象中揭示出深刻的哲理。罗丹曾说过:“对艺术家的眼睛来说,缺少的不是美而是发现。”这也说明了思维深刻性的重要作用。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就要使之把握认识和发掘事物内在深刻性的方法,在训练中力求由一点入手,进行细致深入的思考。首先,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分析、推理的方法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从浅显的现象中揭示出内在的深意。《初中语文读写结合系列训练手册》上的《男孩和硬币》讲的是一件十分常见的小事。作者由这一普通的生活素材,概括出人们在金钱面前,应“坚持做人的准则,维护民族的尊严”的观点来,给小小的硬币赋予深刻的含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孟子从寻常可见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围攻描述中,引出域民、固国、威天下靠的是民心的结论,又由这一结论揭示出人类社会的一条普遍真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使学生感受到思维从浅显走向深刻的一个过程。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这种方法可以做一些简短的口头作文推理练习。其次,通过相互讨论、相互启发的方法,使学生不断转换、不断深化自己的观点。一次,我抓住学生们的热点话题,请他们讨论对《还珠格格》中女主人公小燕子的认识。一开始,绝大部分同学都称赞小燕子调皮可爱、美丽聪明,是现代女生的偶像。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有同学说:小燕子的确聪明,但她太任性,娇气十足,成天嘻嘻哈哈,不学无术。这种女性完全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我们绝不做小燕子,更不应该放弃学业去追逐她找寻她!从这些似乎有些偏激的发言中,教师可以看到学生们创造思维的步步深入。

通过以上有针对性的引导训练,许多同学在写作中有意识地深化文章的主题。有序地训练使同学们不断改变过去的思维习惯,不再满足于对事物表面的观察,肤浅的分析,而力求通过认真的思考使自己的认识不断得到转换、深入和升华。

三、创造思维批判性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发现,从限定的材料或普遍现象中提出的命题和所引出的知识越多、质量越高,就越有利于鼓励学生大胆怀疑、分析和批判司空见惯的现象,越有利于培养其大胆质疑、标新立异的创造思维,越富有批判性的思考往往就是越富有创造性的思考。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没有怀疑,没有批判,就没有发明,就没有创造。因此,着意培养创造思维的批判性是必不可少的一环。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他们敏感的问题进行批判性思考。如早恋问题是中学生中的一个敏感问题。学校明令禁止,但屡禁不绝。我请同学们自行讨论,最后有了一个较为统一的认识:早恋的确影响学业,易造成失误;但青春男女,豆蔻年华,两性相悦,也是正常人性的流露。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正确的引导,否则适得其反。我曾经让学生写《我心中的他(她)》,学生都能如实相告,是因为他们把老师当作人生路上的智者和朋友。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或别人的思想、行为、学习等方面进行批判性思考。同学们通过《自我解剖》的作文,对自己提出批评,给老师提出建议。我班有一位叫刘×的男生,成绩中等,人很聪明,但不善于说话,常常让老师和同学生气。他在作文中严肃的批评了自己,说:“自己的‘刘’姓不好,长了两只角,经常有意无意去撞人顶人,伤害了师生间的感情。请你多管管我!用绳子拴住我、牵住我。”另一位曾××同学写的《同桌之间》的“星球大战”,更是让人忍俊不禁。如此,同学们通过自身的感受,学会了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眼光看社会、看问题,不盲从,不人云亦云,提高了想象力,分析力,鉴赏力,创造力。批判性的思考问题,还启发了学生于平中见奇,陈中见新,浅中见深,促进了知识的深化、融合、迁移,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创造思维敏捷性的培养

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我们每天都会面对许多意想不到、纷繁杂乱的问题,要想临变不惊,及时迅速地做出处理,就必须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和灵活的处世能力。然而很多学生在开初面对众人讲话(即口头作文)时,会显得局促不安,思维反应相当迟钝。如果再遇到一些变故,更会手足无措,语塞口讷。为了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敏捷性和快速应变能力,我采用以下方式训练:

1、围绕中心话题训练:训练前教师先拟好许多纸条,最初让学生抽到一个写着题目的纸条后,考虑得差不多了再到台上去讲;以后便只给1分钟的时间去思考,最后要求抽到题目,即刻就讲,并且一定要条理清晰,言之有物。训练时教师设计的内容每次应不一样,这种由慢到快的阶梯状排列,经多次实践之后,学生们的反应能力就敏捷多了。

2、设计“接龙”游戏训练:可以请一位学生随意讲几句话,然后由下一位接着讲,要求与前者有联系,又要有自己的新意。这样不断接续下去,参与人数很多,每个人都别出心裁,同时又给下一位制造困难,因此很有趣味,学生的积极性也高,效果较好。教师还可以通过设置情境(实物情境、电视画面等)来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3、组织辩论、演讲训练:以《演讲与口才》上的辩论实录或课文为示范,规定正反双方,就题发挥,调动学生广收资料,拓展思路,充分显示自己的口才和能力,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在教高一时,我组织学生观看了2000年大专辩论赛实况录像。同学们都为电子科大、武汉大学双方的精彩辩论拍案叫绝,深受感动,激发起一种澎湃热情,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我抓住时机,抛出辩题:“怎样看待当今满街黄头发和滚滚‘韩流’?”规定正方观点:可以仿效外国人。原因是:黄发在头顶,但我依然是中国心。反方观点:不可以学外国人。原因是:假洋鬼子,不伦不类,缺乏民族美味。这次辩论反响很大,收获不小,用一位同学的话来说:“给我洗了一次脑壳!以后不能戴着墨镜看人。”类似这样的活动实在是有必要多开展。

经过—系列有意识的训练,许多学生从开始的扭捏拘束,言语迟钝,变为从容大方,谈吐自若。如果遇到某一有异议的话题,许多同学争先恐后的站起来说话,而且有理有据。经常让学生进行口头作文练习,使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智力也有了相应的发展,反应也灵活机敏,处事果断、有主见。许多同学都为自己能在40分钟之内写上800字或更多字数的作文而感到惊喜。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中应多提开放性问题,打破思维定势,多给学生留下思维的空间,训练学生的新思路和广角度,培养学生学会一题多思,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并且有“君子动口又动手”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南,举起创新教育的旗帜势在必时。惟有如此,才能进而落实并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创新人才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贺卫东. 语文个性化教学与创造思维的培养 新语文学习(教师 中学专辑),2005 (02).

[2] 王玉兴.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 (07).

[3] 王跃平. 语文创造教育与逻辑思维教育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04).

浅谈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篇4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意识;高中历史学习;培养

批判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重要部分,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完全照搬照抄教材知识结构,要增加学习的批判性,避免将思维定势、盲从书本,通过现有的历史信息,深入挖掘其中的价值,从而培养自身的批判性思维意识。

1.历史学习中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必要性

所谓批判性思维就是通过推理、判断、概念等形式,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大脑的认知,判断观点中的真实性、准确性。具有批判性思维意识就是不盲从,善于质疑问题,突破局限,大胆地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能独立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历史学习和学习的过程中,批判性思维意识主要体现在根据现有的历史资料及历史基本知识,发表对历史观点、规律、结论的观点,并形成新的观点。

1.1历史学科的内在需要

历史见证了过去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且无法改变,作为记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的资料,历史教材渗透了编撰者和研究学家的主体意识,虽然其尽可能准确地还原历史发展过程,但由于受到本身方法论、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在记述历史教材时,对历史人物及事件的认知程度会存有片面性、主观性[1]。因此,如何判断历史信息的真实性,选择有效的信息,学生的思维就显得十分重要。由于主客观矛盾,致使历史教材存有不确定性,但也为开展质疑批判提供了空间。

1.2传统历史课堂模式的困扰

在目前的历史学习中,传统的课堂模式并没有发生改变。大多数历史教师片面地去理解历史,习惯性地先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再讲述本节课的内容。由于评价体系的压力,教师提炼出课本中具有事实性的东西,使学生不通过大脑思考就能回答,长久以往,学生就会产生依赖心理。传统历史课堂模式阻碍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被动地掌握、接受历史知识,不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作为高中生,如果不能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养成敢于质疑、勤于思考的习惯,历史学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2]。

2.历史学习中批判性思维养成的途径

2.1开展立体式的历史学习

(1)撰写历史论文。撰写历史小论文是培养批判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撰写历史论文的过程中,应该将课本中的现有的历史材料收集起来,以此为基础查阅更多的史料,发提炼出自己的见解,批判性地吸收历史知识。例如以“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对中国的影响”为题撰写论文,就需要对近代以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并与中国的发展情况进行横向对比,并梳理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的各种战争、倾销、文化传播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得出自己的结论。(2)历史问题辩论。历史史实虽然不能更改,但是对于历史问题,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从而得出不同的见解。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应该体现出更多的开放性,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可以分组合作的方式,收集资料、提炼观点,并开展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辩论的双方都可以从对方的观点中获得启发,不断的批判和自省,完成批判性思维意识的培养过程。

2.2创造积极的历史学习文化

(1)倡导合作、和谐的课堂风气。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要使观点交流的方式具有开放性,就要倡导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课堂讨论,在此过程中养成采纳别人不同观点的好习惯,并将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相互沟通。在交流的过程中,要善于倾听别人观点的习惯,吸收别人核心观点[3]。(2)利用批判范例,进行“学术争鸣”。新教材中引入了各种学术观点,没有明确的定论,就是为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为特定的结论所干扰,不被思维定势所束缚,敢于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观点。随着信息媒体渠道的不断扩展,学生能接触了解到的历史信息也更加纷繁多样。但也需要学生善于利用各种史料及信息途径,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批判范例,鼓励学术争鸣。比如对教材中的不同观点进行讨论,结合背景材料,同学之间积极地探讨,通过自主地分析材料分析,将材料重点进行综合与评价,并结合教材中的观点、理论,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讨论、演讲、辩论等形式,学生能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这样一种学习氛围中,学生在历史学习活动中批判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自我表现能力得到增强,更能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和批判热情。

3.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历史学习过于强调学生的知识而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采用传统填鸭式学习,忽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因此,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不仅要注重培养自身的批判性精神,也要提高自身的批判性思维技能。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更是当前历史学习课程改革的趋势走向,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及能力的基础。

作者:商灵艳单位:湖南省长沙市明德中学

参考文献:

[1]崔旭升.高中历史学习中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浅析[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03).

浅谈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中学生批判性思维

高中阶段的学生具有相对成熟的心理年龄,这就为高中历史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除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之外,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思考问题呢?这就是本文着重要谈论的问题。

一、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对于批判性思维,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学者指出,批判性思维是对他人或者自己的观点或思维过程进行深入的审视与质疑,在严谨的比较、分析、评估的基础上提出更加全面、系统的论证的一种思维方式。但也有学者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东西的真实性、准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做出合理的决策。

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课程提出了新的要求,如“增强历史洞察力”“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等。这些要求都需要与批判性思维相联系。批判性思维不要求教给学生多少理论知识,而是提倡更深层次的思考,并从中获得新知。

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步骤

培养高中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采取三个步骤。第一,选定的题目要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比如,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偶然的吗?让学生从辛亥革命爆发的内因和外因出发,多角度去思考辛亥革命的爆发属于偶然还是必然。第二,要精选出典型的历史资料,在这些典型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探讨。例如,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对历史具有推进作用,如果用逆向思维去考虑的话,又会得出什么样的结论?第三,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很多历史问题是没有固定答案的,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互相讨论,可以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和对人物的评价也不相同,最后由教师做出最恰当的仲裁,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

三、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具体方法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意识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据着主导地位,因此教师的思维观念必须符合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教师要鼓励学生对课本内容进行大胆的挖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且敢于质疑,给学生创造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地发挥。对于学生的质疑不要急于否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学生一起进行探究,给学生一个自由的思考空间,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同时也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例如,在学习《马关条约》时,有学生将苏俄与德国所签订的《布列斯特和约》与《马关条约》进行比较,得出“签署《马关条约》的李鸿章和签署《布列斯特和约》的列宁一样,都是卖国者”的结论。在这里,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二者的历史背景来分析,李鸿章是慈禧太后的替罪羊,这明显和列宁签署《布列斯特和约》的历史背景不同。在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展开研究,帮助学生修正观点。

(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学生对文本有不同的解读,这是非常正常的,因为每个人的经历、价值观和社会背景等都不相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教材进行多重解读符合新的历史教学趋势,更是素质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体现。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要肯定学生的思想感受,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要培养师生之间、小组之间的合作思维意识,合理调控思维的过程和结果,这也是批判性思维的本质与要求。

例如,在讲《》一课时,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失败的原因。我们知道失败的原因有很多,课本里着重强调失败的原因是以“变法的领导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很显然,这只是外部因素,这与两派势力之间的斗争有着直接的关系。着眼于教材中的角度理解,多数学生对变法失败的原因都理解为是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但是站在批判性思维的角度上,我们就会有另一种结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对事物的运动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外因通过内因来起作用。再回到教材中来,我们就不难发现,课本对变法失败的内因并没有提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课本以外的值得探讨的东西,多视角、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这样学生们才能更清晰地了解历史真相。

(三)强化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不可否认,而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作用也不容小觑。教师要在教学中做出适当的、正确的教学评价,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评价中应该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发挥激励、引导的作用。对于学生的发言或者作业要多角度评价,不能只是单一的肯定或者否定,要能发现学生解决问题方法中的亮点,对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予肯定。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教师做出合理的评判和总结,这种来自同伴群体的评价,会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产生更加积极和持久的影响。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树立对历史材料的批判性思维意识,要清楚地知道,教学过程不是教授教材的过程,而是对教材的二次开发和利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参考文献】

浅谈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篇6

关键词: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培养;讨论式课堂

1概述

“批判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1]当前,已经有众多国家将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确立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因此,正确地选择和运用有效的教学法,如讨论式课堂,来作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一种方式在当前看来十分必要。本文笔者将针对国外讨论式课堂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首先简单介绍这两者的概念及关系。

1.1讨论式课堂

不同于国内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国外的讨论式课堂是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为基础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积极的讨论来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得学生自主参与、自我展示的机会更多,以达到训练学生自学能力,推理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2]

1.2批判性思维

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恩尼斯(Robertennis)认为,批判性思维是“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而哈贝马斯则认为批判性思维等同于“解放性学习”(emancipatoryLearning)。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哲学学会将批判性思维界定为:“批判性思维是有目的的、自我校准的判断。这种判断导致解释,分析,评估,推论以及对判断赖以存在的证据、概念、方法、标准或语境的说明。”[3]

批判性思维可以分为批判精神以及批判性思维技能两部分。其中,批判性思维是指评论人或事物是非的一种意识、思维活动,对某种思想言行进行系统分析所坚持的一种原则和立场。它不仅包括了独立意识和主动性思考,而且能尊重他人并纠正自我。而批判性思维技能则是指“能进行有效批判思维活动的技能,包括分析、推理、检验、决策和问题解决的技能等”。[4]

1.3两者关系

讨论式课堂作为启发式教学的一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相互启发以及提高分析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5]而笔者发现,在国外课堂上,当讨论式课堂作为一项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了学生批判性思维,正是由于这些学生拥有了批判性思维,而使得讨论式课堂能广泛应用于教学过程。

在对讨论式课堂以及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及关系有了初步的理解后,下文笔者将从国外讨论式课堂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的特点,来探究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在国内发展的必要性和讨论式课堂在国内发展的执行力。

2国外讨论式课堂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的特点

国外课堂大多采用的是讨论式的课堂,与国内传统的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的课堂活动相比,这种讨论式的课堂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更有优势。这种讨论式课堂从教师授课方式和学生自主学习两个方面大大促进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2.1教师的教学方法

国外采用的最多的教学方法为启发诱导式教学法和案例式教学法。教育学家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曾这样说过,“通过对话和各自阐述理由进行讨论,是21世纪教育所需要的一种手段。学会讨论有助于我们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6]老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课堂,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1.1启发诱导式教学

在国外许多实践性的课程中,很少会使用统一的教材教学,教师通常都会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方法就某一知识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课堂存在的作用就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寻求帮助、解决问题的平台,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和教师、和其他同学讨论修改自己的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自我判断自我修改,充分地培养了批判性思维。例如,国外课程researchinthecommunity是一门人类学研究调查性的课程。这门课程要求学生自己选题,自己展开研究调查,最后总结归纳。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地选择自己的研究课题,选择研究方法,批判性地思考其可操作性、价值性等问题。

2.1.2案例式教学法

在授课型的课堂教学中,国外教师大多通过实际案例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课堂上教师给出相关的案例,设置几个与案例相关的问题,共同讨论,发表自己的认识和见解。每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表达的也许并不是最优的答案,但那就是学生自己最独特的思维。学生对案例的学习,通过观察、比较、评价、总结归纳,让批判性思维和实际理论学习相融合。讨论式的课堂活跃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理论知识。

2.2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

讨论式课堂上教师讲课的时间并不多,大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和切块拼接式学习的方法。团队合作是讨论式课堂的显著特征之一,学生不同思维的碰撞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这种讨论式的合作学习往往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知识。

2.2.1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常见的一种学习方法,几乎在每堂课上教师都会把学生分组讨论不同的问题。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大家集思广益,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想法,教师会在一旁认真聆听学生的想法,适时地给出指导性意见。例如,笔者在英国学习时,人力资源课程的考核形式也要求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这种讨论式的学习让学生收获的不仅是最后成绩,更重要的是过程中来自不同地域的学生的不同思维碰撞擦出的火花。这种学习形式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单向性,学生能够能积极地参与进课堂中去。同时,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在讨论过程、思维碰撞中逐步培养,在判断、选择、实施各个方面的批判性思维逐渐增强。

2.2.2切块拼接式学习

切块拼接法课堂是阿伦逊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创办的。这种课堂以学生合作讨论为基础,切分学习内容,各个小组负责学习不同的部分,最后拼接在一起,互相教授,互相学习的过程。切块拼接式教学的课堂上,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讲人”,学生之间积极配合展现学习成果。教师在听取学生讨论协作的成果后帮助学生梳理分析。学生在选择最优展示方案的过程中,批判性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培养。这种新型的讨论式课堂模式让学生把批判性的思维能力融入到批判性实践技能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批判式思维投入到实践中。[7]

3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在国内发展的必要性和讨论式课堂在国内发展的执行力

相比国内现有的教学模式下形成的学生思维方式,国外讨论式课堂模式下形成的学生批判性思维更符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一些西方国家,例如英国、美国,其教育工作人员早已经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上日程,其地位与学生智力人格培养同样重要,探究并完善出一套看似内容浅显但能极大促进学生思维培养的讨论式课堂教学模式,以便于培养出在当下社会中更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在我国经济与社会不断进步的大背景下,对于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才也有相当大的需求。同时想要在我国教育领域推行讨论式课堂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生搬硬套。

3.1关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在国内发展的必要性

3.1.1个人需求

中国学术期刊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学生思路不清,思考能力弱化,判断力差,在寻找真相、真知与真理方面,缺乏有效的方法。[8]批判性思维的缺失对于学生能力的影响体现在某些特定的方面。经调查,就中国学生日常论述某一观点所采用的论述方法,76%的学生倾向于引用名人名言论证,而仅有19%的学生会自己进行实际调查用数据说明问题。相较而言,57%的英国学生更倾向于使用实际调查数据说明问题(见表1)。这一事实表明记忆背诵,以喻代证的思维模式在中国学生的学习思考过程中已经根深蒂固,思考判断所占的比重正在逐渐缩小乃至消失,久而久之引起学生的思考判断能力的弱化。然而思考判断能力属于现代社会人才需要具备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因此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符合学生成功成才的个人需求。

3.1.2外界需求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凸显了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的重要性。企业或者国家对于人才的要求已不再是简单的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出于激烈的社会竞争,新一代大学生被赋予了更高的历史使命:突破和创新。为了寻求突破创新,批判性思维在其中扮演

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放眼目前的市场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的企业众多,例如科技行业的苹果、谷歌,两家厂商各占移动信息领域的半壁江山,每年两家公司都会对软件硬件进行不同程度的升级,只有不断地突破创新,为用户提供全新的体验才能保证其竞争力,这便要求厂商的技术人员能够打破常规,对常规提出质疑,并且开拓创新。因此,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符合外界社会对学生人才的更高需求。

3.2关于讨论式课堂在国内发展的执行力

3.2.1执行中可能存在的困难

由于社会意识形态与基本国情相较于西方国家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讨论式课堂在我国发展存在着诸多困难。赣江中学谢道荣校长曾在报告中指出:讨论式课堂教学往往出现以下几种情况:要么冷场,讨论不起来;要么少人数“参与”,多人数“旁听”;要么表面热闹,流于形式。[9]国外之所以得以开展讨论式课堂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学生的素质,结合笔者在英国观察期间发现,英国青少年多数乐于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这一点与中国学生大为不同。据调查,在中国当问到学生是否愿意主动在课堂上和教师交流学习意见时,受访的二十个学生竟然没有一位愿意同教师进行讨论。(见表2)这样的现状就会导致老师抛出问题,学生却没有反应的尴尬情形。同样,中国学校大课制度也是阻碍讨论式课堂的一大难题。西方国家学校一堂课往往只有五至十个学生面对一个教师,然而在中国,一节课一般有少说三十多至一百名学生参与,教师注意力难以照顾周全导致少人数“参与”,多人数“旁听”的状况。此外,表面热闹,流于形式也是一大难题,即便学校管理人员已经意识到讨论式课堂的重要性,但是解决办法不够明确,检验制度不够完善导致讨论式课堂实行的失败。教师在领导检查听课时与同学私下商量好上课多多讨论以蒙混过关,领导检查过后又恢复到以往读书背诵的教学模式当中。

3.2.2相对的解决思路

为了解决讨论式课堂在我国发展的一些障碍,笔者有以下几点解决思路以供参考:

第一,注重少年时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幼儿园或者小学时期不应过早的让孩子接触过多的学术知识,应当多注重培养孩子提出意见和自己的观点的能力。

第二,教师在面对过多数量的学生时可以自由组建学习小组,抛出课题让学生自主研究,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得以最大化的让学生参与进来,减少“旁听”人数。

第三,高等院校可以多借鉴国外学校的排课制度,一定范围内实行小课制度,以检验讨论式课堂的完成效果。

4结语

总之,新时代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而创新意识需要批判性思维的开发,那么,推广国外的讨论式课堂,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达到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及创新意识的目的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罗仕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紧迫性和途径[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5):134-138.

[2]张凤晓,孙德轶,吴一丁.浅谈课堂讨论式教学的实施与运用[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16):36-36.

[3]徐金超.着眼于历史批判性思维的“学史四问”[J].历史教学月刊,2014(1):18-23.

[4]王磊磊,郭爱萍.课堂讨论与英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207-208.

[5]王果.问题讨论式课堂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8(2):60-62.

[6]斯蒂芬・D.布鲁克菲尔德,斯蒡芬・普瑞斯基尔.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m].罗静,褚保堂,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26.

[7]陈振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模式之争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4(9):56-63.

浅谈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篇7

教学研究

(3)浅议语文校本教材的编写李婧

(5)论写作能力的培养王庆华

(6)阅读——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突破口张凤宝

(7)语文课堂对话的现状浅析杨晶晶

(9)社会教学中辩证思维品质培养的实践研究——对初一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徐华枫

(11)高中新课程“生活逻辑”探究综述王艺霞

(12)游戏教学在英语课堂中的应用徐玉芳

(13)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构建优质初中英语课堂吴学军

(14)高一数学学法有讲究李迎霞

(15)培养数学思维的批判性和敏捷性王建平

(16)数学生活化三步曲蒋红燕

(17)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凸显数学素质教育卓冬定

(18)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李秀楼

(19)化学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化学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张艳伟

(20)对优化教学设计的几点认识朱明李哲

(21)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林海

(22)谈地理教学中的问题情景设置刘新歌

(23)论生物课堂结尾的艺术郑宾宾

(24)九屏幕法对农村初中科技教育方法选择的指导邱华

(25)农艺教育教师更应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实现教师专业化孙桂明

(26)打比方在初中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应用李爱卿

(27)如何提高高中生上体育课的兴趣李宝明

(28)小学美术线描画的教学探究华伟琴

(29)如何上好劳动技术课刘慧莉

教学实践

(30)考场作文之痛——写作教学之我见郜新锋

(31)演绎别样的精彩——新课程下影视评论课的探索王春伟

(32)抢抓契机巧妙引导尤莉

(33)试议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学王楠楠

(34)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王雅维

(35)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智能的培养要海旭

(36)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谈喜英

(37)对两类三角题型深刻剖析刘平

(38)用“教学创新”破解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樊贵仁

(39)由1=2想到的刘淑荣

(40)浅谈数学教学中的化归思想邸娜

(41)高中数学教学之我见郑洪彬

(42)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探索黄贤春

(43)浅谈英语学习动机的激发郜智武

 

;(44)浅谈新课标下英语教师角色的转变安彩霞

(45)初中计算机课教学模式探索杜运健

(46)转变体育教育观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王彩良

课改在线

(47)浅谈新课程改革中的学生观念王蕾

(48)高中作文教学应注重四个结合徐培侠

(49)领会课改精神纠正片面做法——走出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禹志华

(50)谈谈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问题李顺利

(52)浅议思想政治教学李杰

(53)主体性教育理念设计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亢俊华

(54)历史课堂生活化张卫安

(55)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马惠玲

(56)浅析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尹静

(57)中学物理创新教育尝试黄雅军

(58)改革传统物理实验教学势在必行郭宝

(59)浅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改革吴和平

中考聚焦

(60)巧备考破瓶颈提高物理高考成绩刘振兴

(61)中考数学中的动态问题与分类讨论思想郭方富

(63)如何提高高三学生的历史成绩周爱军

教育管理

(64)班主任在工作中成长杨春燕

(65)做优秀班主任创特色班集体常军威

教育探析

(66)“仁”之今论赵斌

(67)让阅读随成长而成长韩进卫

(68)学温和的力量焦珊珊

(69)体育教师素质的再提高冀志军

(70)宽容是首诗黄昕红

(71)情感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赵红

(72)无华的常态课宋丹彤

(73)浅议性格懦弱生的转化贺朝举

(74)浅谈对初中美术欣赏课的几点反思陈永臻

(75)怎样培养性格懦弱的学生闫荔枝

(76)中学体育教学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杨淑琴

(77)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谢金莲

(78)管窥小学语文研究性学习陈新娟

(79)大铁锤之侠义精神刘银先

(79)三更有梦书当枕——浅谈高中阶段的名著导读董婧

(80)浅议数学分层次辅导教学范伟文

(f0002)《人投鸟一石子》无

浅谈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批改巧用评语

对小学数学作业的批改,我们习惯于用“√”、“×”来评判正误,采用百分制量分。但此评价法枯燥乏味、缺乏激励性,评价结果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既不能全面评价一个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学习潜力。同时单纯的用“√”和“×”来评价学习思维、学习成绩影响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的交流,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而利用评语能弥补这些不足。评语,是一种作业批阅的方式,便于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作业中的优缺点,还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统一的进步。将评语引入小学数学作业的批改中,指出其不足,肯定其成绩,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指导方法,激发兴趣?,强化动机。

当学生作业中出现审题、计算、观察、分析、判断等方面的错误时,老师可以利用评语进行方法指导,让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先找准数量关系式”、“利用逆推方法试试看”、“第二步该干什么”等评语实际是条学生思考的路线。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自己去思考、改正。根据指导,学生不仅找到了错在哪里,而且知道为什么错、怎么改正。评语此时体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恰当的评语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方法太好了,可要细心呀!”、“解得巧,真聪明”、“你肯定有高招,因为你是我的骄傲”。不责骂质量特别差的作业本,相反,应尽量地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鼓励的语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你准行!”“你的进步很大,因为你付出劳动。”“看到你在进步,我万分高兴,希望你更上一层楼。”这种带感彩的评语使学生感受到了老师对他的关爱,充满了希望。从而会逐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师对学生的错或对要进行适当的评价和鼓励,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成功和失败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特别让学生从容的对待失败,树立必胜的信心,明确“失败乃成功之母”。

二、积极引导,拓宽思路,自主创新。

评语,不仅要反映学生解题的正误,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学法指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而且要注意挖掘学生的智力因素。通过积极引导,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

利用评语适当给予启发,以帮助开发学生的潜能,激活创新意识。如“一题多解”培养学生从多种角度,不同方向去分析、思考问题,克服了思维定势的不利因素,开拓思路,运用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正确、灵活地解答千变万化的应用题。利用评语:“解得巧、方法妙”肯定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对有的题可用多种解法而学生只采用了一种,可以写上:“还有更好的解法吗?”“爱动脑筋的你肯定还有高招!”。这样的评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开启心灵,驰骋想象;鼓励学生动脑思考、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尝试、验证归纳、总结应用;使他们敢于大胆的去想去做,鼓励学生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试”。

三、严格要求,积极鼓励,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学生作业的批改不仅要判断正误、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还要注意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评价。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基础,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师对于学生的作业书写格式以及算理过程要严格把关。这些是体现良好学习习惯的外在标准。及时用恰当的评语指出作业中的不足之处,能使学生很快的加以改正。例如,“你很聪明,如果字再写得好一点,那就更好了!”、“结果正确,但格式正确吗?”、“聪明的你,一定能发现简便方法!”等。

对于学生由于粗心出错,首先要肯定其长处,增强自信,再提出要求与希望,改正缺点。如,“搬开你前进的绊脚石——粗心,奋勇前进!”、“和细心交朋友!”、“你的字写得可真漂亮,要是能提高正确率,那肯定是最棒的!”或者“再细心一些,准行!”这样,一方面不打击其自信,另一方面使其纠正不良倾向,培养严谨的志治学态度。

学生作业做得又对又好,除了打上“优”外,还加上各种评语展开竞赛。如“你好棒!”“太妙了!”“very?good!”对字写的好,作业正确率高,解题最有创意的学生,打上“best!”对于这些陌生而新鲜的评语,学生充满了兴趣,自然得使其学习数学的优势得到了顺势迁移。

当然,写评语时要本身要简洁、明了、自然、亲切、实事求是,充满希望、付有启发性,这样才能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数学作业批改巧用评语,可以弥补“√”“×”判断方法的不足,还能从学生解题思路、能力、习惯、情感、品质多方面综合评价了学生作业。它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形成创新意识;更有利于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评估方式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并在评估过程中体现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彭春玲.字字句句都是情——浅谈对评语改革的体会[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浅谈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篇9

关键词: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策略

中国分类号:G633.51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最根本的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善于运用这一能力,提升学习效果,而且还能让学生走出校门后,将这种思维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有助于学生的成长。因此,在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完成教学目标的需要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其目标之一。对于高中生来讲,他们的思维能力属于初步形成阶段,所以这方面的能力比较弱。因此,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有效完成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

(二)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

思维能力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遇到一些问题时,在做出相关的判断和决定时所采取的“想”,这个“想”就被称之为思维能力。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都会遇到复杂多样的问题,需要学生运用思维能力,做出正确的决策。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老师应根据这一学科特有的内容和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要采用多种方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第一,运用多媒体教学。多媒体具有丰富的图文信息、生动的视频资料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其优势,将历史事件通过图片、视频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历史知识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第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提出某一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展开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第一,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在历史教学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方法。比如在阅读内容的重点把握方面,需要关注每个段落的段首和段尾,同时重点把握“重点词句”,加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第二,指导学生独立思考。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对于平时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不能不做任何思考就请教老师和同学,而是要先通过自己的思考,运用自己的所学的知识和思维能力,挖掘隐藏在问题背后的知识,实在想不出来的时候,再去向老师、同学请教,这样才能加深印象,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比如形象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

1、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一,充分利用历史资料。在高中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与教材知识相关的历史资料,比如岳飞刺字等,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学会运用课本知识来发散思维,学会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可以做到活学活用。第二,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发散思维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想象。因此,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于教材中的历史故事展开想象,因为对于大多数历史故事来讲,由于缺乏影像资料,大多是借助文字的考证。因此,教师可以针对这方面的历史故事,让学生运用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与初中生相比,处于高中阶段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轴向思维能力,但还不强。在高中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有些历史理论比较抽象,要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方面的知识还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运用归类总结的方法,然后再联合一定的训练题,对历史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可以更加系统化地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有效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在高中的理论知识学习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方面,这方面的理论知识就比较抽象,教师就可以总结相关的历史事件,并联系相关的训练题:从历史角度来看,武则天受到大家的肯定,主要是原因是:a、唯一的一位女皇帝;B、提倡佛教;C、武则天执政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最终的答案为C,因为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考虑生产力。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因此,在历史学科的教学中,教师要大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学会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看待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关于这方面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可以质疑教材上的知识,也可以质疑教师所教的知识。当学生提出不一样的理解时,教师对学生这种质疑以学生充分肯定和鼓励,然后要耐心听学生的见解,最后循循善诱地向学生讲解,与学生形成一种讨论式的学习,这样既能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同时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第二,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问题。比如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来讲,一方面,它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害,造成巨大的牺牲,这是改批判的;另一方面,这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人民都认识到和平的重要性,反对战争,提倡和平,并且这次世界大战大力推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既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需要,同时又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因此,教师需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三个方面入手,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历史教学效率。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立足教材内容,不能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舍弃教学。

参考文献:

[1]彭永俊.试论高中历史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J].时代教育,2013(18):84.

[2]张颖.浅谈高中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2(16):47.

浅谈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篇10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作文;思维拓展;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46-01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有效地改变目前作文难的状况,我们首先应做的是努力拓宽学生作文的思维层面。本文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此谈谈粗浅的体会。

1.扣住文题中关键字的意义翻奇出新

题者,额也;文题,即文章之额。观人,先从额上着眼;作文,宜在题中用意。大凡写作高明之人,常于此上费心良多。鲁迅先生的杂文《文学和出汗》,从字面上看,"文学与出汗"实属风马牛不相及之事,但仔细琢磨一下,"出汗"最多的是劳动者,"文学应表现劳动者的生活"这一命题则被幽微道出,令人拍案叫绝。所以说:美人当美目,妙文有妙题。在写《说习》、《也谈泛滥成灾》、《发愤读书之我见》时,我组织学生讨论文题的含义,综合学生之见则为:《说习》的主旨谈学习的重要性,《也谈泛滥成灾》的重点谈×××的危害,《发愤读书之我见》一文应主要谈"如何努力,才能使学习有成效"。然后,我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作文思维上的两点不足:一是"熟",新意不多;二是"直",作文思维上没有层次感。接着,我引导学生查辞书,查检、了解"习"、"滥"、"愤"的字义演变。最后,学生明白了:"习,数飞也。"小鹰经过反复的练飞后,才学会飞翔;"滥,河之源也",河源涨水,下游成灾;"愤,怨也",发愤读书,就是把心中的怨悱泄发出来,以一种宁静的心态来学习。这样,学生的作文思维一下子就被放开了,被激活了。所以,扣准文题中关键字的意义来翻奇出新既可培养学生读书思考的好习惯,又不失为拓开作文思维的一种好方法。

2.注重学生写作心理状态,关注写作的全过程

作文教学要注重学生写作状态,关注学生知识状态和心理状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所以要关注学生写作的全过程,从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重视个体学生内心独特的"感受"和"体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汉姆莱特",要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发散性思维起着重要作用。发散性思维也叫扩散思维、辐射思维,它是从多个起点、多种方向和多条途径去思考问题,探索答案的一种立体思考方式。它具有多向性、独创性和变通性等特点。所以,发散性思维作为一种立体式的全方位的思维方式,其核心本质是创新,是从已知向未知的超越。聚敛思维则是从一个问题的众多答案中确定一个最佳答案的思维过程。学生作文的过程,是扩散思维与聚敛思维的统一,即两种思维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过程。根据扩散思维与聚敛思维的辩证关系,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一方面应启发学生通过思维的扩散尽可能多地产生创造性构想,避免在确立主旨、选择材料、考虑结构等方面受定势思维局限而显得单一和狭窄;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扩散思维所得到的许多材料和多种构想中,通过分析比较确定最有价值的材料和最好的写作方式。

3.研究文题的隐含信息

作文的题目是命题者经过反复推敲后才"吟"定的。因此,文题的隐含信息丰富而幽微,这就要求作文者能披迹寻求,准确捕捉,并能一语道破,翻奇出新。如作文题:《梅花香自苦寒来》、《不要为打翻的牛奶瓶而哭泣》仔细审题,我们可以发现"梅花香自苦寒来"是一个比拟性文题,在作文前必须把这个比拟性文题的本体找出来,这个本体也就是文题的隐含信息点,联系到诗的上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我们一下就清楚了,"谈磨砺"就应该是这个文题的隐含本体。再看看《不要为打翻的牛奶瓶而哭泣》,这是一道高考作文题,它也隐含着一层信息,而且是与文题相反的信息,即"因打翻了牛奶瓶而哭泣"。如果在作文构思中,面对打翻了牛奶瓶,先"驳"哭泣的态度,再立"不哭泣"之情神,一驳一立,反中取正,就能拓开思维的论证层面,达到"翻奇出新"的目的。

4.实现"读须有疑"的进取性与发展思维批判性的统一

批判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又一重要特征。独创性思维重在"创"字,批判性思维重在"破"字,两者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而在语文教学中,则应通过"读须有疑"的阅读品质的培养来实现。批判性思维其标志是不被常规的方式和现成的结论所束缚,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不盲从,对传统的观点和结论敢于怀疑,在异中求同和同中求异的反复思考中,提出新颖的独特的见解。创新往往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的创新,创新常常需要突破前人的结论。如果对既存的一切迷信之,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必将严重阻碍创新思维的发展和创造性精神的发挥,对涉世未深的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批判性思维生长发展时期,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激发他们试图运用已知的知识来分析解答面临的一切,怀疑是他们的天性,这样批判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和准备,如果我们在学习的批判性思维生长时期,能给予引导或激励,无疑对学生创造素质的培养是十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