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十篇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十篇

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8:59:44

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篇1

【关键词】中学生;数学;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它源于联想,思路广,善于分解组合,具有很大的变通性和独创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发散性思维的必要性在于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本文就两课例谈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发散性思维的点滴体会。

一、从基础知识的教学开始初步发展

数学的基础知识包括数学概念、公理、定理、公式及性质等,它们之间总有一些内在的联系,在教学中,如何能充分利用这一联系,采用类比联想、化归联想、数形结合联想、反向联想或因果联想等方式,从不同的方面进行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开阔,也就初步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进而使学生思维逐步具有独创性。

课例1:初中《数学》八年级下册在介绍三角形全等的边角边判定定理后,又学习了其他的几何判定定理。这些定理的习题的图形都相对简单,位置不复杂,在数学问题中我们经常遇到的反而是位置复杂的综合题。所以在结束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后,我在画出图1,讲解全等三角形可利用三角形的位置关系来证明后,启发学生思考(在这节课上,我引导学生用两张自制的三角形纸板翻转、移动进行图形的变换。):“两个全等三角形的证明可借助两个三角形位置关系共有几种类型?”学生答道:“有两种,一种是利用位置可等边相等,一种是利用位置可等角相等.”当我请大家举例时,下面学生就用手中的纸板拼出了以下的图形:

变形1(如图2)、变形2(如图3)、变形3(如图4)、变形4(如图5)、变形5(如图6)。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化归和数形联想等方式,较完整地发展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在例题教学中创设深化环境

学生思维可发散的程度,取决于思维开阔的程度,从心理学讲:思维的开阔性决定于一个人的优势兴奋中心区域的大小。如果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了初步的发展的时候,能及时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把优势兴奋中心区域扩大,则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就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深化。所以在接下来的例题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发掘素材,创设深化环境。

课例2:求证:顺次连结四边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数学》八年级下册)

通过教具演示,和学生完成证明时,我又提出了以下的问题:

(1)①在什么条件下,顺次连结四边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菱形?为什么?②在什么条件下,顺次连结四边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矩形?为什么?

(2)①顺次连结平行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图形?为什么?②顺次连结矩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图形?为什么?③顺次连结菱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图形?为什么?④顺次连结正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什么图形?为什么?

这样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觉得几何的学习不再是枯燥无味的、同时通过多层次,多方面的求异、变通和拓宽,发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了深化;学生的优势兴奋中心区域在不知不觉中扩大了。

三、在练习中加强训练

在讲完知识点和例题后,必要的练习,可以及时巩固“中心区域”的阵地。而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尝试、验证,进行思想方法的沟通乃至碰撞,以达到集思广益和突破创新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对于普通中学的学生而言,充分利用课本教材就可以达到此目的。

课题3:让学生做:已知在的0的半径(《数学》九年级上册)

补充:

(1)若以0为圆心,再作一个圆,交aB于C、D,则aC与BD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

(2)连oa、oB,大圆隐藏,设a0=Bo,求证:aC=BD。

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篇2

一、发散性思维,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捷径

发散性思维是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思维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即从不同方面进行思考。如:“一片森林被毁灭会带来哪些恶果?”“地球日益变暖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等一类问题,都是有利于学生从各个方向去追寻答案的。而复合性思维是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思维方向集中于同一方面,即从同一方面进行思考。发散性思维需要揭示同一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差异、已知和未知之间的矛盾对立统一关系,从不同方向进行思考,能想象出多种可能,具有较强的思维选择性,它思路宽阔、善于分解组合、引伸推导,灵活采用多种变通方法。而在探索问题时,发散性思维和复合性思维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比如大陆漂移假说的提出和完善,如果仅靠发散性或复合性思维是不行的,只有两者穿插运用方能出成效。

二、善于联想,能展开学生发散思维

丰富的联想是展开发散性思维的重要条件。善于联想的学生其发散性思维能力往往是比较强的。联想分“纵比”和“横比”两种:纵比是从地理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进行比较,即从事物发展的过去和未来,联想到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例如讲我国工业布局的变化,就可以运用纵向的联想方法,从而可以使学生了解社会生产方式、自然条件、经济因素、劳动技术、环境等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横比是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比较,如巴塔哥尼高原为荒漠带,而与其同纬度的太平洋沿岸,却为温带混交林和温带阔叶林带,各自的气候分别为温带大陆气候与温带海洋气候,原因是由于安第斯山脉的阻挡造成了自然带的非地带性分布。也可由此联想到当地的人文景观特征。横比不仅要善于从事物问的时间、空间的接近,事物间类似或相反以及事物因果关系去联想,还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联想,由事物的外在特征联想到事物的内部本质。抓住其内在联系抽出本质特征,上升到理性认识,使新的地理概念与已有的记忆发生联系,产生联想,此外,对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方面也可以进行联想。例如: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和四季更替——地球表面高低纬之间受热不均——大气环流——北半球冬夏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变化——季风气候等,这种因果关系既可追根寻源、亦可由因导果,使知识连成一线。事实上地理学中的许多假说就是通过这些联想而得出的。

三、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求知欲

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重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要创设使学生积极思考,引伸发挥的情景,点拨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提问是启发学生思考的一种方法。提出的问题,布置的作业,不要单纯的记忆与模仿,问题的答案要兼顾多重性与单一性,要使学生对题目有可能作出的发挥。在提问时我们应注意几个问题:(1)问题必须切实揭示教材或学生学习活动中的实际问题;(2)抓住主要矛盾,在重点关键上设问;(3)提问要精心设计,适合学生知识难度;(4)引导学生自己揭示矛盾,提出问题;(5)课前提出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思考。例如,在高中地理“地球在宇宙中”一章教学时,有这样一类题目“若黄赤交角为零,则地球上昼夜长短变化、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大气环流方向与现在有何不同?”“假如地球自东向西转,则地球上的地理现象与现在有何不同?”这些问题通常要用发散性思维才能回答,而墨守成规的思维方式是要碰壁的。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创设情景,使学生积极思维,而且要去点燃学生好奇求知、主动探索精神之火,而这些,便是多方面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例如,在地理教学中,我们创设这一个情景:一科学工作者到珠穆朗玛峰顶发现有鱼、海螺等化石,请学生设想一下,鱼、海螺是哪里来的?这里曾经有过怎样的地理环境?学生会做出种种回答,也许有人说这是埋的,也有人说当时的地理环境是海洋等等。教师应先肯定他的思维积极性,引导思维方向。在平等的讨论气氛中,逐步纠正学生答题中的不妥之处。此外,学习信心、情绪也影响发散性思维的进行。教师的讲课充满激情、学生对学习充满了兴趣,对解决问题充满了信心,情绪高涨,就能促进发散性思维的形成。而对学习和解答问题没有信心、存在焦虑情绪,都会阻碍发散性思维的展开。

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篇3

一、提问过于频繁

笔者曾经发现,有的教师一节课40分钟平均每分钟就提出一个问题。这样使得教师就像拿着香蕉的驯象人,学生就像跟着香蕉走的大象,学生只有无奈地跟着走,哪有时间去思考和回答问题呢?即使回答问题也是疲于应付。一节课下来,学生身心疲惫,教师也是大汗淋漓。但是教学效果如何呢?学生在课下往往一问三不知。高中政治课本来课堂容量就大,如果提问过于频繁,如何让学生思考和回答呢?

二、重复问题和重复学生的回答

很多教师有一个不良习惯,就是习惯性地重复问题和重复学生的回答。这样不仅造成了时间的浪费,而且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课堂上每一分钟都是宝贵的,教师无谓地浪费这些时间,意味着课堂上的有效时间减少了,对于学生而言是一种巨大的损失。当然,如果教师在大教室上课,教室扩音设备不好,这就有了重复的必要,但是我们还是应该避免无意义的重复。

三、不会聆听学生

课堂聆听学生的回答也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充满艺术性的。教师不仅要会问还要会听。教师一方面要有聆听的态度,即诚恳与肯定,另一方面还要有聆听的技巧。

教师聆听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放在学生身上,要让对方感觉到真诚和期待,感觉到尊重和关心。当学生能从教师的聆听中得到积极的情感反馈时,他的潜能就会得到激发。教师提问和学生回答不只是一个形式,还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心与心的交流。如果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表现为坐立不安,或者是不耐烦甚至直接去关注其他的同学和其他的事情,那么学生会认为自己说错了,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就会敷衍了事,不利于学生潜能的激发。

四、提问对象过于相似

不得不承认,教师对于学生都有偏向性。选择提问对象方面就能体现出来教师的偏好性。很多教师的提问对象总是同一类型,甚至总是那么几个同学。时间长了,总是不被叫到的同学就会产生挫败感,会认为:“老师不喜欢我,也不会关注我,我为什么还要上进呢?”这样就会导致他们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课堂上不认真听讲,进而慢慢失去上进心。有的教师认为学生害怕上课被点到,其实并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心理,学生从内心还是期望得到关注的,而在课堂上的关注就是被提问到。教师不应该将自己对于学生的偏好带入到教学中。

五、控制问题的答案

很多教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教师很认真地提出一个问题,学生正在思考的时候教师自己就完成了回答,这种自问自答并没有起到提问的效果,甚至可能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还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错误,或者回答的并不是自己期待的答案时,就会武断地打断,然后自己来回答。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课堂之上都是教师自己的观点,学生的观点没有得到尊重,学生自己都不知道对在哪、错在哪。长此以往,学生每次都无法自己作答,逻辑思维能力就无法得到培养,对问题的看法也很难形成系统性,并且独立性也没有得到锻炼,反而会产生更强的依赖心理。教师不应该控制问题的答案,而应该给予学生回答问题的空间和时间。如果学生暂时回答得不上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共同完成;如果学生的答案出乎教师的意料,教师要先给予肯定,然后在肯定的基础之上再引导学生思考出正确的答案,或者是给予学生尊重,允许不同的答案存在。

六、给予学生消极的反馈

当学生回答得不对时,有的教师直接就给予“你离题了”“你坐下再想想”“不对”等评价,甚至有的教师专门找上课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来回答问题,然后乘机给予嘲讽。以上都是消极的反馈,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每一句评价都非常重要,如果教师的反馈是消极的,不仅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也会让全班学生都不敢发言,会降低学生参与课堂交流的愿望。所以,教师应该多用启发性语言来帮助回答不上来的学生,当学生的回答不合适的时候首先给予肯定,比如“很有创意”“有想法”,然后再引导学生找到合适的答案或者换其他同学来作答。笔者建议,如果教师面对学生的答案不知道如何评价时,可以尽量选择中性词语,不带感彩的中性词语并不会影响学生的情绪。

七、忽视学生的反问

课堂提问并不只是教师的特权,学生也有课堂提问的权利。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没有给学生课堂提问的时间和权利。尤其是在上课过程中,若有学生提问,教师往往直接干涉,不予以回答。笔者做过调查,很多学生上课不喜欢提问,不是没有问题可问,而是不敢问,害怕遭到老师的批评。

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篇4

发散性思维又叫扩散思维、多向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因此,学生不要把思维停留在一个点或一条线上,而是要发散思维,扩大思维范围,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和结论,对人的一生极为有利。因此,我在语文教学这个平台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一、运用文本,多路思考,培养发散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组织一些一题多解、多路思考的活动,看谁想的办法多就给予鼓励和肯定;也可以对语文课上的结尾进行扩散性思维训练。特级教师钱梦龙说:教学的艺术就是想方设法鼓励学生的艺术。他有一句名言:我提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怎么想就怎么说。

在阅读教学中,给学生讲苏轼《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其意思为“(我)之所以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貌,是因为我身在庐山当中的缘故啊”。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从而懂得一个道理:认不清事物的本质,原因是自己所处的环境特殊,或受到自己看法、想法的限制。当人与事物保持适当的距离,人对事物的看法、态度可能会不同。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诗的意思是山峦重重,水路弯弯,正愁无路可走,忽然看见了柳树和鲜花,前面又出现了一个村庄。作者表面上是在写景,其实是通过写景中讲明哲理,所以要引导学生由一般的景物联想到现实生活,懂得诗句中蕴含的哲学道理:人陷入困境,似乎没有了出路,忽然绝处逢生,会出现新的契机,树立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二、精研课文,寻点选点,群策群力地找好发散点

进行发散性思维,必须有一个客观事物作为发散点,思维要从这个点开始发散。同样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富含哲理的诗句,怎么从诗句本身找到它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呢?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要找到思维的发散点。这个发散点就是诗句中的“疑”字和“又”字。一个“疑”字,顿生迷茫;一个“又”字,忽含惊喜。“疑”是一顿,“又”是一扬。“疑”是一合,“又”是一开。学生就能通过这两个字的分析及联系诗人此时的处境,联想到这是诗人在逆境中的一种希望、一种自我勉励。随着小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程的编排及课后练习的涉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知识占了很大的比重。在课文内容中出示了很多小问题,比如:“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你是怎样理解这个词语的?”“联系你的实际说一说你对这件事的看法。”“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等。学生对这些问题会产生独特的想法和看法。产生这些不同的想法和看法,是因为他们思考的角度或立场是不同的,练习题或拓展练习题中也涉及很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题。

三、鼓励求异,因势利导,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破常规,多种角度多种方法地探讨解决问题。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利用“大娘,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这一句话,鼓励学生多角度地领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这是志愿军战士知道老妈妈腿疼,所以心疼她不让她远送;有的说这句话充分反映了老妈妈对志愿军战士的亲密感情,所以分别时依依不舍;还有的说,这句话如果改成“大娘,请停住你送别的脚步吧”,不是更显得尊重老妈妈吗?这样通过鼓励求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素质。

还有,在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课时,一位同学就向我提出:威尼斯既然是水上城市,那些建筑是怎样在水里建成的呢?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大纲所规定的要求,但笔者抓住这个机会,给学生布置了课外作业,让他们自己查找相关的资料。后来很多同学通过查找资料并进行讨论,很容易就明白其中的道理,也加深了对威尼斯这个水上城市的认识。

四、重视实践,联系实际,培养发散性思维

传统的语文教学仅仅局限于以书本为中心,如果结合语文教学定期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意义重大。如在教学《皮球浮上来了》一课时,有学生不明白皮球浮上来的原理,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做各种水的浮力实验,如向水里放纸船、石子、乒乓球等,学生通过动手动眼动脑,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思维活跃,教学效果很好。课外拓展能使学生开阔视野,在大量查找资料及做试验的过程中培养了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篇5

关键词:发散性思维;数学教学;教法

发散性思维就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或途径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以集中思维为主要思维方式,学生习惯于用符合常规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这对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是必要的,但对于学习数学兴趣的激发和智力的发展,特别是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显然是不够的,而发散性思维具有思维的积极性、求异性、广阔性、联想性等特性,因而成为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水平,又能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多年的数学教学,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教法,积极合理地引导学生的思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教学中应采取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适应学生心理特征的教学方法,以激励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首先,教师在教学中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这样学生才敢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锻炼提高他们的思维水平。其次,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教法得当,讲解适度,启发有度,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有意识地让学生探讨问题解决的各种可能的途径。多采用一些“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话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融入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求活动中来,从而训练思维的求异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二、寻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

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训练,是克服学生思维狭窄的重要手段,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问题,达到知识的互相沟通与联系,既开拓了解题思路,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

四、注重观察,大胆猜想

观察、猜想是发散性思维培养的有效途径之一,不仅要观察式子的内在特征,还要能从图形中挖掘出一些信息来。再如,有些探索性的命题,没有明确的条件或结论,条件要人去设定,结论要人去猜想,体系要人去构想,这就充分说明了猜想的必要性。中学数学几何内容的学习主要靠的就是观察与想象。在教学中通过题目所提供的结构特征,鼓励、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还能强化学生的思维水平。

五、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通过动手操作,有时不但可以降低问题的难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丰富学生的情趣,开拓他们的思维水平。

例如,在研究由若干个正方体摆成的几何体的三视图问题时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自己动手摆出几何体,然后观察,在此基础上画出它的三视图,学生有困惑时教师再指导纠正。

例如:教师拿出一张DVD光盘,请学生探究一下如何得出这张光盘的直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以下可行性方案:

方案1:用一根细线测量出光盘的周长L,再用公式L=πd(d为直径)计算出直径d的值。

方案2:在纸上画出一个和光盘大小相等的圆,然后任意做出圆的一条弦,再做出这条弦的垂直平分线即为直径所在的直线。从而可量出直径的值。

方案3:用一副三角板将光盘紧卡在水平桌面上,如图所示,这时只需要量出两直角顶点间的水平距离就是光盘的直径。

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发散性;创造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5)36-0128-02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让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指导学生能够通过最基本的物理学习自觉地运用物理思维寻找到属于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使得自身的学习也变得更加主动。

著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曾经说过,“人的创造力主要依靠发散思维,它是创造思维的主要成分。”要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思维,就要千方百计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发散得越广泛,问题的解决方法也就越多。那么,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物理发散性创造思维呢?

一、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灵活变通

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关键是要教会学生灵活变通,也可以概括地理解为求异、逆向、多向、辐射。具体措施如下:

1.一题多解,一物多用

这里的一题多解、一物多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

比如,在平时的实验课上可以采取“一物多用”的策略,让学生自己去选择器材,教师只提供一个实验的名称,这其中的过程都需要学生自己来完成,让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物理原理做同样的一个小实验。当然,也可以在学生的实验桌面上摆上多种多样的实验器材,让他们自己确定实验步骤。

又如,给学生多种实验器材,让学生自己思考某一个导体的电阻是多少。课本上的测定方法是唯一的,让学生自己找方法就会广泛得多,这样便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再如,在解决密度类题目时,经常会要求判断某物体是否是空心的。在解题的时候可以通过比质量、比体积、比密度等多种角度来求解,这样就达到了一题多解的目的。

2.逆向思维培养

发散思维培养的过程中有一个部分十分重要,即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一种特殊的思维运动形式,所谓逆向思维,顾名思义就是从思维的相反方向出发。

例如,在学习了光的反射定律之后,教师就可以出三种类型的作图题:①已知入射光线和镜面,画出反射光线;②已知反射光和镜面,相应的画出入射光线;③已知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画出相应的镜面。

再如,在学习力的有关内容的时候,也可以这样问学生:假如没有了摩擦力,人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假如没有了大气压,人们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样的?假如没有了重力,人们的生活将是怎样的?假如没有了惯性,人们又将怎样生活?假如没有地磁场,人们应该怎样去生活?当教师向学生提出这些问题的时候,学生的逆向思维便能够得到进一步地培养,也间接提升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全面分析问题

这里的形象思维,也就是让学生能够通过直观想象,将直观和事物的表象进行有机连接,这也正是人们思维的一种常态。形象的思维能力主要由下面三个部分组成:观察力、想象力、联想力。著名科学家爱迪生就特别善于观察,经过自己的努力和上万次的发明,终于成为众所周知的发明大王。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呢?笔者认为,教师应适当借助实验器材和教学课件来进行:

1.注重实验操作,主动探究问题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操作力较强的学科,在当前的初中物理教学中,由于受到很多方面的限制,学生也就只能看教师做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法与新课标的要求严重脱节。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摒弃以往演示性实验的教学法,应当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观察。

比如,在让学生做“伏安法侧小电灯泡的电阻”时,除了在课堂上对学生做出一定的要求之外,还应当让学生主动探索:假如这个电路中的灯泡,电流上面并没有显示任何的指数,但是电压表却有示数而且十分接近电源电压,请大家利用实验器材找出这其中出现了什么问题。通过这样的实验操作,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

2.运用多媒体教学,化抽象为具象

多媒体教学在现代教学体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在物理这样一个十分抽象的科目当中更应该多采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因为物理中有很多的物理概念、物理实验过程以及一些十分模糊的物理模型等仅仅通过课本和教师的讲解是很难让学生明确理解的。但是通过多媒体技术,却能够通过动态的画面和视频将内容、概念、实验过程等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动态的播放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形象思维的培养也将进一步培养发散性的创造思维。

比如,在学习“光的折射”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播放彩虹和海市蜃楼等奇妙的大自然折射现象给学生看,并以此作为本节内容的课题引入,这样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发散创造思维

逻辑思维的培养在培养学生发散性创造思维的过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所谓逻辑思维,就是将一些固定的语言概念通过综合、判断和推理等各种心理运动给予一定的加工,这也正是发散性创造思维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不管思维培养的过程是怎样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能有一个好的逻辑思维。例如,可以让学生思考,假如没有摩擦力,下面这些现象哪些不可能发生:

①无法在教室学习,也无法在黑板上写字;②楼房将会坍塌,砖瓦将在空中飞舞;③轻风能够吹动铁轨上的火车;④人们能够自由行走在地面上。经过学生逐层分析,就可以判断出哪些不会发生。

总而言之,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项简单的工程,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的时候,应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各个层次的思维,从各个层次入手,才能逐渐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思维。

参考文献:

[1]刘雪芳.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研究与实践[D].上海师范大学,2010.

[2]魏玉凤.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发散思维培养的策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大学,2010.

[3]季永建.初中物理教学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J].中学物理,2014,(20):75-76.

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篇7

一、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

发散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索多种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的一种思维方式,其特色表现在思维活动的多向性和变通性。即就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来解决问题,从而训练思维的积极性和发散性。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发散思维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当一个人对事物充满兴趣时,就会拥有无比充足的动力去主动深入其中,探索其奥妙。学生学习也不列外,只有学生对数学充满兴趣,他们才会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进行学习和思考。教师要结合数学学科知识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科学设计教学程序,认真组织课堂语言,注重诱导和引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够多方面、多角度、多方法地主动深入问题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地运用发散思维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三角形模板,分别量出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由学生任意报出两个角的度数,教师猜出第三个角的度数是多少。经过几次试验后,大家强烈的好奇心被“猜角游戏”所激发,并在不知不觉中转移到学习知识上来。这样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掌握了知识。

三、运用鼓励性语言评价,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的现象要充满热情地评价。因此,在教学中应常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手势等。如:当学生答对问题时要及时表扬。说一句:你回答的真好!你真棒!你真聪明等充满鼓励性的话语。即使学生回答的不正确也不应去批评他,而是给予鼓励。对他说:“不要紧,再想想”;“其实你讲的快接近正确答案了”等等。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促进解题思维的发散,提高学习效率。

四、注重习题的多向求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多向求解的训练有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主要是因为要求学生的思维活动要“多向”,不局限于单一角度和方向,不受一种思维的束缚。在习题教学中注重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议的训练。通过知识的迁移和思维的发散,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灵活性和敏捷性。

(一)一题多解,训练学生变换思维角度,多向思考。

如果总是一题一解,学生会养成只寻找一个答案、只想一种办法的思维习惯,思维将被禁锢,而一题多解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寻求最佳答案,也有利于学生掌握数学概念和规律的本质。同时还可以开拓思路、激发创新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一题多变,使题目在原有基础上变得更有新颖,有利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一题多变,就是将题目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修改,使问题多向化,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从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例如:某超市第一天运来4袋大米,每袋86千克;第二天运来6袋大米,共重540千克,两天一共运来大米多少千克?

如果我们将这道题变一变,会更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例如将题目改为:某超市第一天运来4袋大米,每袋86千克;第二天运来6袋大米,共重540千克,?

或者改为:某超市第一天运来4袋大米,?

两天一共运来大米多少千克?

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解答,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三)一题多议,即就是让学生在议论中解决问题,训练思维的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五、激励学生大胆“猜想、联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篇8

关键词:发散思维;训练

payattentiontothestudentdissipateofthinking,thedevelopmentstudent'sability

wangDa-qiang

abstract:intheteachingprocess,payattentiontothetrainingofdivergentthinking,istotrainstudentsinnovativespiritandpracticalabilityoftheeffectivemeans.inteaching,designedtheexampleandpractice,andtofullyfocusonexamplesofpracticingmulti-directional,multi-lateralandmulti-leveldivergence,toachievetheknowledgetothemedia,thepurposeoftrainingofstudentability.

Keywords:Divergentthinking;training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我们教育事业立足于21世纪国际竞争而赋予教师的神圣使命。如何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对我们的重托,如何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是每一位教师都在致力攻关的课题。在此,结合我近几年探索素质教育的教学实践,我谈一点不成熟的、粗浅的认识,以便在各位同仁的批评、指正下,提高自我认识,提高业务能力,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

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

俗话说的好:“约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才知深。”这句话深刻地提示了学习的真谛。学习一定要带动思维,没有思维的学习就会一无所获。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思维活动的主要形式,在知识的深化、扩展,知识的网络发展中,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发散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它从一点出发沿着多方向达到思维目标,形象的讲,就象由一个知识点射出的一束射线,与其它知识点形成联系,构成牢固的知识网络。发散思维包含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发散思维具有多向性、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的特点,即思考问题时注重多思路、多方案,解决问题时注重多途径、多方式。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横向拓展,逆向深入,从而直到启开学生心扉,挖掘深层信息,架设起由已知,经可知,达未知的桥梁,创造出新的思路和解法。因此,发散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激发学生潜能,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拓展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形成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那么,在教学中,如何贯穿发散思维的训练呢?

一、在例题教学中,注重解法发散思维的训练,优化学生思维品质,培养学生多解多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例题教学中,充分发挥例题的精讲多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功效,就要精选典型例题,让学生从多种角度,多种思路探索例题的解法,并且要对例题进行变式训练,让学生从一题多解,一解多题的训练中,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灵活性,发现问题之间的本质联系。例如,在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教学中,设计这样一道题训练学生一题多解的能力:

计算:

引导学生进行解法探讨:

思路1: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进行计算。

思路2:逆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原式=

思路3:利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性质,将式中除法转化为乘法进行演算。

思路4:在方法3的基础上,逆用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原式=

在这些思路中,引导学生正确地处理符号问题,选择出最优的解法,这样有利于拓展学生思路,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灵活性,提示知识的内部联系,深化知识,形成网络,达到优化思维品质的效果。又如,在列方程组解应用数学题教学中,设计这样一道例题:

某城市现有42万人口,计划一年后城镇人口增加0.8%,农村人口增加1.1%,这样全市人口将增加1%,求这个市人口现在的城镇人口与农村人口。

引导学生分析、解决这道题后,拟出如下练习对学生进行训练:

变式练习1:已知甲、乙两种商品的原单价和为100元,因市场变化,甲商品降价10%,乙商品提5%,调价后,甲、乙两种商品的单价和比原单价和提高了2%,求甲、乙两种商品的原单价各是多少元?

变式练习2:有两种合金,第一种含金90%,第二种含金80%,现要制成含金82.5%的合金240克,每种合金各取多少克?

变式练习3:某工厂现向银行申请了甲乙两种贷款,共计200万元,每年需付利息10.6万元,甲种贷款每年的利率是5%,乙种贷款每年的利率是5.5%,求两种贷款的数额各是多少?

通过以上变式练习,使学生发现问题之间的本质联系,从变换中悟出不变的规律,从中渗透“变换思想”,逐步提高学生灵活、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二、在概念、法则、性质、公式教学中,注重迁移发散、逆向发散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迁移应变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迁移思维,有利于学生拓广视野,深化知识,加强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例如,在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教学中,设计此类与概念紧密结合的练习。

例1:已知是x、y的二元一次方程,求a、b的值。

例2:已知与是同类项,求m、n的值。

例3:已知,解方程组

通过这样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提高灵活运用现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在不等式的教学中,设计这样一道题,已知:

化简:

通过这样的练习,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理解绝对值的性质,加强绝对值与不等式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灵活应用不等式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逆向发散思维是按照相反方向思考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数学思维方法。许多重要的数学思想的产生都源于此。例如,代数解法(列方程的思想)其构思是算术解法的逆向思维的结果,待定系数法、相反法、负数的概念也是基于逆向思维的结果。因此,注重逆向思维的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增强解决问题的技能和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例如,在积的乘方的教学中,设计这样一道题训练学生逆向运用公式

的能力。

计算

又如在不等式的教学中,设计这样一道题,训练学生逆用不等式性质的能力,已知2mx+3>0的解集是x<3,求m的值。这题逆用不等式性质3,去求待定系数,通过转化,构造出等式,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对不等式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而且训练学生转化问题的能力。

从以上举例说明,逆向发散起到了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的功效,创造出新的思路和解法。因此,注重逆向发散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发散思维形式多种多样,常用的有题型发散、解法发散、纵横发散、转化发散、迁移发散、逆向发散、分解发散、创造发散、综合发散等,这些发散交汇应用,对培养学生概念辨析,综合概括,转化变换,思维迁移,逆向应用,多解多变的全方位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方法都有良好的效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和渗透这些思维方法,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强调能力的同时,要以学生的基础为出发点,选题以培养学生思维方法为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培养学生的能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有关的例题和练习,并充分注重例题的练习多方位、多侧面、多层次的发散,以达到知识为媒介,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

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篇9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

一、数学学习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即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之下,改组已有的知识经验,产生出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的思维.作为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和智能活动,数学创造性思维需要理智的判断和有创见的设想.它的主要特征是新颖性、独创性、突破性、真理性和价值性,并以此作为检验思维成果的标准.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成果一般包括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新理论.尽管学生目前的创造性思维水平较低,但它却是造就高水平创造性思维人物的前提和基础.因此,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今天的数学学习,更有助于学生将来的发明和创造.

二、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

1.打好基础为创造性思维培养奠定基础

作为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需要学生重新组织已有的固有观念,从而产生某种新观念.然而,新观念的产生需要大量的旧有观念.中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教育,学生必须先获得大量的基础知识才有可能谈创造.学生要有意识地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旧有观念,如果没有概括、系统地理解了的基础知识做源头,是根本谈不上创造的.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钻研教材,分析教材,提高他们认识定理、应用公式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能主动找出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难点,掌握重点.

2.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关键所在,而发散思维就是创新的金石.形成一个新的理论,大致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实验——联想——猜想——验证——论证——实验,而数学理论的产生也是如此.

所谓发散思维,其实就是从同一原材料寻求不同答案的过程,它具有创造性、变通性和流畅性等特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环节.据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的创造力有多大,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的.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教师要训练学生从同一数学条件出发,联想出多种结论;培养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创优创新;引导学生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变式训练;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的训练.近些年来,随着数学开放题型不断出现,教师在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方面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必须对其加以重视,弥补以往数学习题发散思维培养的不足,为教学过程增加新的活力.

3.注重培养学生想象力

我们都知道创造性思维培养没有一个完整的分析过程.由于数学学科本身就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较强的系统性,所以教师往往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允许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有大胆猜想,这种做法是不对的.猜想能力和想象能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数学史上的许多发现都是靠大胆想想得出来的.如费尔马猜想、哥德巴赫猜想等.所以,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将“先想象,后证明”作为一种数学教学模式,积极应用于数学教学实践中,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比如,我在上立体几何的第一节教学中,拿来了一个正方体模型,在导入“平面”这一概念后,为了使学生对平面的概念有进一步的理解,我便给学生出了一道题:两个平面可以将空间分成几部分?学生根据正方体的两个面充分发挥想象力,最终得出三部分或四部分的答案,我又问:正方体的六个面可以将空间分成几部分?通过想象,学生也得到答案共27部分.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4.注重培养学生类比能力

发散性思维如何培养篇10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当学生觉得所学的知识渐渐变得枯燥无味时,便会产生厌学情绪,如果缺乏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便成为空谈。所以,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提出异议,引导学生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说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心理学家认为,思维的基本品质包括思维的广阔性(即思维的发散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灵活性和思维的敏捷性。而前苏联的很多心理学家都认为,创新能力的最重要的成分是所谓发散性思维占优势。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则对发散思维提出了“三个维度”的理论,即思维的流畅度、思维的变通度和思维的独创度,它们依次反映了发散的灵活性、发散性及新颖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这样不仅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而且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能体会到发散思维对学生高效地掌握各方面知识的作用。

二、倡导一题多变,体现算法多样化,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数学教学中进行一题多变,不仅可通过将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加以改变,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还更应强调计算题中的一题多解,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创新思维。

例如:在低年级“比多比少”的应用题练习中,有这样一道转变条件的练习:有白天鹅20只,黑天鹅比白天鹅多10只,黑天鹅有多少只?在学生将此题解答后,变换条件:(1)黑天鹅比白天鹅少10只;(2)白天鹅比黑天鹅多10只;(3)白天鹅比黑天鹅少10只。通过几道类似习题的训练,学生感到条件在改变,数量关系也跟着改变,解答方法也跟着改变。如果教师从低年级就重视这方面的训练,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克服思维定势的缺点,更好地培养了他们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促进发散思维的培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一个具体问题,设想它有多种不同的意义,寻找各种与它有等价关系的词语、数式、原理等。

如一年级数学教材“比多少”的单元中:小猪比木棒少5,可联想到木棒比小猪多5。又如:甲加上5等于乙,乙减去5等于甲。再如S=vt,从物理的行程问题看,表示路程与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数学的四则计算关系看,表示积与因数的关系;从几何图形求积方面看,又与平行四边形面积S=ab相类似;从商品买卖方面关系看,又相当于总价与单价、数量三者之间的关系,等等。可见,意义发散不但梳理了以往学过的分散的知识,还使知识系统化,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系统的理解。

四、建立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和竞争合作的班风,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