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十篇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十篇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0:59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篇1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兴趣,培养学生求异思维

求异是创造的先驱。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发展。教师要突破常规,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寻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达到效果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浓厚的创造兴趣和创造欲望,引导学生多思多问,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首要工作。德国教育家斯第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当学生能依据语言环境,并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言之成理地理解课文时,教师就该给予肯定。这种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使学生不迷信、敢创新。

二、要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贫瘠的土壤是生长不出茁壮的禾苗的。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培养求知欲。学而创,创而学这是创新的根本途径。青年具备勤奋求知精神,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在自主创新中发挥生力军作用。其次,培养好奇心。将蒙昧时期的好奇心向求知时期的好奇心转化,这是坚持、发展好奇心的重要环节。要对自己接触的现象保持旺盛的好奇心,要敢于在新奇的现象面前提出问题,不要怕问题简单,不要怕被人耻笑。再次,培养创造欲。不满足于现成的思想、观点、方法及物体的质量、功用,要经常思考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发明、推陈出新,大脑里经常有“能否换个角度看问题?有没有更简捷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等问题盘旋。最后,培养质疑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因此,要鼓励青年大胆质疑,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及最佳方法,从多角度培养青年的思维能力,激励青年创新。鼓励青年提问,大胆质疑,是培养青年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提出问题是获得知识的先导,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从而认识才能发展。一定要以锐不可当的开拓精神,树立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既要尊重名人和权威,虚心学习他们的丰富知识经验,又要敢于超过他们,在他们已进行的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上,再进行新的创造。

三、要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教师应抓住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的这些心理特征,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应着力培养学生强烈的探索动机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刨根问底,凡接触同类事物,就主动地选择新方法和途径来解决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活泼、乐观、愉快的气氛,对培养学生学习新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有重要意义。

这样的阅读教学,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阅读、分析、鉴赏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四、要努力的创设创造性思维

(一)拓展读物内容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对未来世界的憧憬和想象,挖掘创造想象的潜能,以此拓展读物内容的想象空间。“在任何创造活动中,创造想象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创造想象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必要重要条件”。创造想象,是创造性思维闪烁着耀眼的火花。人类的想象力很大程度是指向未来的。这种面向未来的思维品质也是学生形成坚持探索、追求赶上目真理品格的必备因素。

(二)唤醒参悟生活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由于满足提供应试直观需要,语文阅读教学越来越远离生活,成为象牙宝塔。脱离了生活的阅读必然成为空谈,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自然只能是奢望。所以,参悟生活的情感体验的缺失正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缺乏创造性思维培养功能的病根。

五、要发展良好健康的创造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篇2

   古语有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何意?园丁栽种,只要认真种植,精心呵护,树木就会日渐挺拔,日趋俊美;而育人之职,却因人本身的复杂而变的难以预测,而未成年的学生,又因其单纯和不稳定性而成为更为复杂的群体,由此育人的工作也就变得复杂难测了。而教师的工作就是如何将复杂变简单,帮助并指导学生使之逐步走向成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栋梁之才。

   然而怎样才能成才呢?生拉硬拽还是潜移默化,我想这是不言而喻的,但要真正做起来就不那么容易了。为此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我不断总结,积极探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方法。

   班集体活动是一个班级在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最重要的内容。利用班集体活动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并使之运用在其课业中,是我在班级管理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创造性是优良的思维品质的重要体现,也是健全人格的良好特征之一。只有具备创新精神的人在未来社会才会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我。而具备创新精神的人一定是一个在各方面具有创造能力的人。基于这些,在带班的过程中,我从活动入手,将活动与创造精神结合起来,在活动中使学生逐步了解并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为其创新精神的具备奠定良好的基础。

   那么,如何指导并培养学生使他们具备创造性思维的方法从而具备创新精神呢?

   创造性研究专家托兰斯于1965年指出,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应当遵守以下几条原则:a、尊重与众不同的疑问;B、尊重与众不同的观念;C、向学生证明他们的观念是有价值的;D、给以不计其数的学习的机会;e、使评价与前因后果联系起来。根据1973年新的研究成果,他又得出这样的结论:最成功的做法乃是必须促使认识功能与情感功能都充分发挥作用,提供适当的结构和动机,并给予积极参加、实践以及和教师、同学相互接触交流的机会。

   根据他的这些理论,和自己的一些经验,在班集级体活动中,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丰富其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因此,培养创新精神应先从发展想象开始,特别是创造想象,这样创造力才能得到较好地发展。为此在开展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的同时,我注重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在观察中获得感性经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以至开拓他们视野。

   同时在这个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并指导学生从已知的信息中寻找答案,运用联想和想象法拓展思考范围,由此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例如,带班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小组,一方面在活动中活用所学课本知识,另一方面在活动中将知识内化,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增加他的生活经验,为其发展想象力创造良好条件。

   二、在活动中拓宽思路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好方法

   在班级管理中,每一位班主任都要搞班级活动,但是否能搞好,是否受欢迎就是另一回事了。然而要想班级向心,形成自己的特点,体现自己的班级精神,从而促进学业,班主任还是要费些精力的,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改革所取得的成绩,社会的不断发展都要求我们不仅培养有知识有文化的科技人才,还要求我们培养服务于社会的健全的栋梁之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在活动中指导学生掌握拓宽或分解问题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例如,我曾组织学生举办了一个小制作比赛,在短短的一周内学生们交上了自己的作品,可谓内容丰富,形式各样,就连班里平时不苟言笑的同学都交上了自己的作品。看着这一件件精心制作的精美作品,我想了很多……其实我们的学生有很大的潜能,就看我们怎样发现,怎样挖掘了,怎样为他们创造时机了。如果我们注意观察,有一双慧眼,我们也会成为伯乐的。而我们的学生也会因我们的注意而一展自己的风采。

   小制作比赛结束了,但他引起的思考远没有结束。就在学生们问我如何处理这些作品时,我的灵感突现,我不动声色的反问“你们说呢?”片刻安静之后教室里就议论纷纷了,有的说当奖品,有的说当礼物,也有的说留给老师做纪念品……这时,一位同学说捐给福利院,捐给希望工程吧,教室里的几十双眼睛投向了我,我点头表示赞同,这时又有人说,这些东西虽是我们的心意,但是并不实用。这时间学们又一次将目光投向了我,“我们能否举办一个拍卖会,将作品卖给其他同学,一方面展示自己,另一方面组织全校同学参加,人多力量大吗!”听了我的一席话,他们又议论起来了,最终一致通过。这次班会不仅圆满结束,更受到全校同学的支持。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不仅得到了锻炼,同时也在议论中开拓了思路,这次活动使学生们懂得了解决问题时不应拘泥于一个小范围,就象不应只考虑如何处理作品,而应想一想怎样使我们的作品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样。这为今后学习中进行更为广泛的探讨开辟了道路。

   三、在活动中鼓励提问与“随心所欲”,从而培养创造性个个性

   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仅和智力因素有关,而且和一系列非智力的个性特征也有关。据教育界多年研究表明,有创造力的孩子富于想象、依赖性小、爱自行学习、尝试困难工作、寻找个人独立性、好沉思、不盲从等。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和正确对待创造型的学生,还要尽可能的为他们提供机会,并使他们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从而激发全班创新精神的形成。记得我班在高二时创办了自己的《班级周报》,同学以自由结合的方式写了一期期的报纸,一轮结束后,我们举办了《周报》评比,其中班里的几个女同学办的一期报纸,因其背景简洁明快——简单的图形和浅绿的底色,内容贴近生活且丰富多彩,使人感觉清新自然而倍受大家好坪。这几个女同学正是班里的“小活跃”,每一次活动她们都是与众不同,每一次开会她们都是问题多多,主意多多。她们的个性有时让人难以接受,但她们善于动脑敢于发表见解的精神又值得大家学习。对待她们,我从来是以鼓励为主,肯定优点提出方向,在各类活动中让她们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并创造条件,满足她们自我实现的需要,同时将其创造性在学习中逐步引导出来,使她们真正认识自己潜力。在这种看似“随心所欲”的发展中,学生们逐渐发现自己的优势,就连最差的学生都在这样的环境中快乐的发现自我,不断成长着。

   其实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每个学生在我们的培养下都可以具备创新精神,关键在于教师在教书育人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何保护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探索愿望,如何指导学生把这些转化为主动探索知识和新问题的学习行为等等。因此,这就给我们教师也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调动自己的创造才能。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篇3

关键词设计基础课程创造性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themethodsofDesignBasicCoursetotrainStudents'Creativethinking

GaoYoufei

(DepartmentoftheartsandHumanities,nanjingCommunications

instituteoftechnology,nanjing,Jiangsu211188)

abstractthisarticlefromtheprofessionalartanddesignfoundationcourseofcultivatingthecreativethinking,andtheimportanceofactualdeficienciesexistintheteachinganddiscussedthebasicdesigncoursesforcultivatingcreativethinkingway,thinkofthecultivationofcreativethinkingtoreformteachingmode,content,teachingmethod,soastoachievebetterteachingeffects.

Keywordsdesignbasiccourse;creativethinking;training

1设计基础教学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

以构成艺术为主的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是设计专业的认识观和方法论,在整个设计教育中起着先导作用与基础作用,它与专业课程有着很大的关系,对专业课程学习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重要性一直受到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介、新技法拓宽了设计基础的内涵,而作为设计基础教学如何适应新形势和时代的变化,在教学过程中由过去注重学生专业基本功的训练转向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设计素描、设计色彩以及构成艺术等课程是目前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开设的基础课程,它们是设计专业学生走向设计的关键转折点,是设计教育中的核心基础学科,从课程的定位和性质上面来说,它应该是强调专业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审美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分析我们沿用至今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情况,虽然几经改革,但受限于课程自身的特点,现行的教学中依然有很多问题亟待探讨和改进。

2基础课程教学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存在的不足之处

(1)在教学思想上,没有能够真正达到思想一致,不同的老师对于设计基础课程的地位作用并没真正重视,存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还流于表面,重艺术,轻思维方式;重画面效果而轻设计。在教学内容上,重视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基本理论的理解与渗透;在教学方法上,教给学生一些具体的处理手法,缺少系统的理论指导。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思维单一、封闭的学习状态,导致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没能真正发挥出基础课程地位与作用。

(2)学生对于专业基础课的地位与作用的理解也没得到根本的扭转,基础课程对专业课程的提升与服务功能不够明显,造成学生在以后的专业学习上与专业基础之间的割裂非常明显。

在笔者教学过程中,有这样的教学体会,尽管非常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鼓励他们独辟蹊径,并希望他们能将自己的奇思妙想通过动手加以实现,但由于学生对于美术基础和设计关系的理解不足以及对生活的体会不够深入,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只是流于表面,流于形式。学生对事物的看法只停留在一个很粗浅的层面。

3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方法与手段

3.1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应紧紧围绕学生设计思维的培养

目前,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主要采用的还是比较传统的依据专业认知规律,按照难易程度和渐进秩序设定纵深式教学模式,学生不同的阶段掌握的内容是循序渐进的,但也是互相割裂的,比如很多基础课程老师都比较强调基本功而忽略动脑筋。另外一种,就是现在在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当中注重将各部分内容并置的模块式结构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注重项目之间的前后逻辑关系,但项目本身注重内容的系统性训练,不失为一种适合专业实践的教学模式。

在专业基础教学中也可以教学内容上的递进关系进行模块化设计,甚至打破课程之间的壁垒按单元分阶段地进行课题设计,构建一系列有机动态的作业内容与形式,注重知识的延续和发展效应。这种教学可以避免只注重手上功夫的训练的弊端,达到动手和动脑同时得到训练的目的。

3.2教学内容的设置应注重发挥学生主动性

教学过程,老师要有耐心与责任心,要善于引导,变学生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现在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知识面也是很宽广,但是不加以引导只强调创造只会让他们流于表面,天马行空、无拘无束的创造也是没任何意义的,学生的系统性创造性思维往往是基于扎实的基本课程内容的学习。因此,有别于传统的教学体系下,老师可以在课题训练中只提供一个作品的部分成果,来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3.3教学方法需要灵活运用,注重效果

(1)案例教学应该以引导学生思考设计过程为重点。经典设计作品欣赏与分析已经成为许多设计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但是在赏析设计过程,往往给人一种看花容易绣花难的感觉,无法让学生体会到设计过程的艰辛,所以效果也是大打折扣。

欣赏设计作品可以说是一种反设计,它是与设计过程互逆的一个过程。主要是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对已经完成的作品系统进行的一种有目标的分析。但是,一个好的创意无法体现构思的艰难过程,真正体现出来可能从内容和形式都比较简单,相应的,我们应该从设计作品生成这一特定的视角来分析设计形成的原因。这个验证的过程是设计分析的主体过程,通过这样的操作,学生就得出对此作品的理解性的诠释。在设计过程中,对许多设计影响因素的判断和提取,一部分来自设计者实际的生活体验和提取,另一部分主要的来源是运用“设计生成过程分析”的方法对优秀实例和作品进行认知,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探索和思考作品的设计过程应该是设计教学环境中比较关键的内容之一。

(2)提倡到生活中实地考察教学。在课程实践性环节的安排可以由课程内的设计实践与讨论和课程外的设计体验与考察两大部分构成。我们应该更加重视课外的体验与考察。

课程外的体验和考察环节着重于培养学生资料的收集和整理能力。设计的本质说到底应该是解决实践的问题,并不是为了设计而设计,许多所谓的奇思妙想都是在解决生活当中实际的困难或者提升生活的品味而体现出价值的。因此,无论是专业课还是基础课,一定要使学生有扎根生活,保持对生活的新鲜感的意识。这样,设计思维灵感的启发和灵活应用的能力以及启发学生将对生活的敏感体验和细致观察和设计才能紧密接合起来,使设计的表达内容更富个性和时代性。这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供创意的源泉。

(3)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设计竞赛。开展学生学术科研与科技竞赛活动,同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参与设计竞赛,一方面争得了荣誉,另外一方面,巩固了课程知识,掌握和提高了对基础课程的认识和实践能力。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以及专业自信心的树立无疑是有很大的促进的。

4结语

设计教学的改革是一个与时俱进,自我调整完善的不断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上述内容正是在笔者教学实践中,从培养学生的基础技能、专业素养、创造性思维方面训练,以及将来进一步深入专业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的过程中的探索和思考。

本文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基金项目部分成果(项目编号:JR0817)

参考文献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篇4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创造性思维品质

“创造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动力。”素质教育就是从这一思想出发,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点。要抓住这个重点,就必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始终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会学生能动优化身心的技能是其主要任务。“能动优化身心”本身就包含着创造和创造性思维品质——这就规定了体育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责任和义务。为此,本文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高中体育教学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方法。

1、发展观察力、强化好奇心

观察是人全面、深入、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打开眼界的重要途径。如快速跑教学中,老师将腿部力量差不多的几个学生分成强、中、弱三组,让他们做起跑示范,其他同学观察第一步放脚的位置对跑速的影响;疾跑上体逐渐抬起与直接抬起之间的差异等。在观察中引导、启发学生,让他们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增进新知识、发展好奇心。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教学中目标明确、态度科学、欣赏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和发展学生的好奇性。如,跑得快的因素有哪些?肌肉结实的做法是什么?教给学生观察的方式、方法和顺序,通过做课外作业的形式,教给学生做观察记录和分析整理观察材料的方法。

2、鼓励学生勇于质疑

质疑是学习的起源和动力,解疑和答疑既是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获的知识、探索和发现真理的有效途径。如我们在讲“生命在于运动”时,学生提出“体育锻炼损害身体”的相反意见;又如“篮球比赛球压线为出界,足球压线为何不出界呢?”的疑问等等。面对学生的相反意见与疑问,教师首先要肯定学生的思考,其次要认真听取学生不同意见提出的缘由,再次要针对学生质疑的缘由,既透彻阐述“动体养形”、“静体凝思养神”、动静之“阈”的科学原理,又充分讲解身体与心理的动静对生命发生作用的辨证关系,使学生从中获得正反、左右发现问题,辨证地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发展出创造性思维品质。3、鼓励创造性娱乐

创造性娱乐,就是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和已有的运动技术经验,创造新颖别质,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体育娱乐活动,并全身心的投入其中。如打沙袋——跑圈、击中目标、“保护环境”;跑——追逐与摆脱、绕“杆”跑、你追我赶、突破重围等等。学生创造的这些娱乐体育练习,不仅增加了趣味性和娱乐性,而且也增加了健身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及时将学生的创造成果引入课堂,并对学生的创造、发明给予表扬和鼓励。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学习的自信心。

4、给予实践的机会

创造离不开实践,实践是创造的沃土和息壤。根据这一认识,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针对基本部分的教学内容,把准备部分抽出来交给学生,让他们创编教学内容、组织准备活动。同时提出,内容必须有新意;必须使基本部分参与活动的身体部位得到充分活动;教法生动有趣,白重复前面同学的内容(但可借鉴)等要求,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教学实践。这一方法不仅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丰富和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培养了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教师局限下的陈旧训练,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为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加工改造经验和记忆表象,克服胆怯心理,建立自信、自强、积极进取、主动探索的自我意向、获得能动优化身心的能力等方面,提供了最佳的演练舞台。

5、启发想象

全人心理学指出,我们内心的感觉就是改变的力量。创造美好、积极的感觉离不开想象,想象是保持快乐、宁静、健康以及创造力的心灵“营养”。如在慢跑健身指导中运用假设——让学生想象自己在淅沥地小雨中赤膊跑进,雨水流过自己的背,冲过自己的肩膀,同时每一次跑进地落地脚都踩在松软的沙滩上;又如在放松练习中让学生想象自己的整个身体向四周扩张,直至充满整个空间;再如长跑教学中让学生背一些韵律性强、意境美妙的诗文,使学生的身心全部投入和乐愉快的氛围之中,进而提高呼吸节律和轻松奔跑的能力。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多做一些探索性健身实践,让他们在享受时光、享受思想和享受欢的氛围中,收获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成果。

6、引导学生善于协作、集智取长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篇5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学生

培养创造性人才正是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目的。英语教学作为学科教学也同样肩负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任务。以往谈到创造性就只与科学课联系起来,似乎人文学科的只肩负知识、文化传承的作用,而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证明,创造性来自于全脑的开发,来源于知识的综合运用,靠的是以创造性思维为中心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培养创造性思维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实施于每个学科教学中。

创造能力的培养应以创造性思维作为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思维是智力活动的重要部分,它是一种摆脱了习惯定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它鼓励在发散性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聚合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创造思维是智能发展的高级形式,培养创新人才须从创造思维培养入手,运用恰当的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积极的发散思维,活跃的灵感等。吉尔福特提出的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是创造性思维在发展层次上的特征。总之,创造性思维,是包括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在内的各种认知能力在最高水平上的综合,也是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结果。

吉尔福特也认为,发散思维体现创造性思维的多个方向,而集中思维能决定创造性思维的途径,同样是创造性思维所需要的。实际上,创造活动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虽然它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或主导,但从横向上看,既需要发散思维,也需要集中思维,既需要直觉思维,也需要分析思维,需要它们的协调活动。而只有把它与全面发展相结合,才能产生创造性。在教与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假设,标新立异,这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辩证统一和高度协调,是创新得以产生的根本。

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途径

创造能力的培养应以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基础,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要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以及与发散思维紧密相关的联想思维的培养。

1.发散思维的培养

发散思维就是从一个目标或思维起点出发,沿着不同方向,提出各种设想,寻找各种途径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方法。培养发散性思维目的是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流畅性和独创性。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要培养学生的思维速度,使其在短时间内表达较多的概念,列举较多的解决问题方案,探索较多的可能性;产生与众不同的新奇思想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大胆突破常规,敢于创新的精神。另一方面,人们的想象又不是无根据的凭空想象,而是建筑在某种联系基础上的,既是以联想思维为基础的,所以,培养发散思维就要首先培养联想思维。

2.联想思维的培养

联想思维法是根据事物之间所具有接近、相似或相对的特点,进行由此及彼、由近及远、由表及里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方法。它是通过对两种以上事物之间存在的关联性与可比性,去扩展人脑中固有的思维,使其由旧见新,由已知推未知,从而获得更多的设想、预见和推测。

联想与想象是记忆的提炼、升华、扩展和创造。从这个过程中产生的一个设想导致另外一个设想或更多的设想,从而不断地创作出新的想法。培养联想能力就是引导学生去寻求、发现、评价、组合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在表面看似无联系的事物之间搭上联系,换句话说,就是在以前无关的事物之间建立一种新的有意义的关系。这就要求学生能在混杂的事物表面抓住本质特征去联想,能从不相似处察觉到相似,然后进行逻辑联系,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3.收敛思维的培养

收敛思维就是在已有的众多信息中寻找最佳的解决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在收敛思维过程中,要想准确发现最佳的方法或方案,必须综合考察各种思维成果,进行综合的比较和分析。因此,综合性是收敛思维的重要特点。收敛式综合不是简单的排列组合,而是具有创新性的整合。

收敛思维的具体方法很多,如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比较与类比以及分析与综合等。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综合性思维。法国遗传学家F?雅各布说:“创造就是重新组合。”

培养学生的收敛思维可以从培养比较、类比和分析思维能力入手。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比较、类比和分析、综合,是一个“先发散后收敛,先感性再理性”的认知过程。

二、williamGordon的教学模式

托兰斯在总结培养创造性最成功的做法时最后提出:要给予积极参加、实践以及和教师其他学生相互交流的机会。这个观点说明,培养创造性,必须提供实践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以探索一些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使教师能依据具体的教学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而进行细化,应用。英语作为教育的一门学科也同样肩负培养创造性的任务,如何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融入到英语教学中?如何在完成语言教学任务的同时,兼顾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能否将英语教学作为学生创造性培养的一个实践机会?另一方面,现代的教学理论普遍承认的一个观点:语言教学应注重实践,应创造环境让学生去使用语言,在用中学语言,在使用中活化语言,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使用语言的能力。

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语言、文化知识,培养语言使用技能,所以,教学模式的提出和应用也必须以此为基础。正是本着用中学语言、用中练技能、用中培养能力的教学理念,来设计英语课堂,即教学模式的设计本着两个目的:(1)培养语言能力;(2)培养创造性。因此,在英语课堂,要从培养创造性的目的出发设计问题,但问题的给出,讨论,描述,直到写作的一系列过程都要求学生用英语完成,所以也就是学生学习和使用英语的过程。

williamGordon的教学模式包括:

1.Describethetopic.

2.Createdirectanalogies.

3.Describepersonalanalogies.

4.identifycompressedconflicts.

5.Createanewdirectanalogy.

6.Reexaminetheoriginaltopic.

7.evaluate.

三、实践中的发现和思考

1.在实践中发现,学生越熟悉此模式,课堂进程得越顺利,效果也好,学生的想法多,发言积极踊跃,也越能产生新颖的答案;同时,还发现准备得时间越长,学生进入状态越快,这可能语言的基础有关系。平时越活跃、越团结的集体,这个模式的使用效果越好。课后在对此模式评估时,学生给出的反馈也是这样的。

2.在这一过程中,发散思维、联想思维,收敛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得到运用和发展,能使学生产生超出常规的想象。在这一过程中,把不相似的事物联系起来,而且能从不同的侧面看到了事物的本质。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篇6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俗话说:“善疑者善学。”高中数学教学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好奇心,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数学学习既有利于锻炼学生逻辑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数学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不同层次上的对事物全面的认识,作为复杂的心理和智能活动,它具备新颖性、独创性、突破性的特征。为此,教师应重视学生各种思维形式高度统一协调,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凝练能力。高中数学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在数学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式。例如:在教学“指数方程”时,笔者将我国古算书《九章算术》中一题引入课堂教学:“今有垣厚五尺,两鼠对穿,初日各一尺,大鼠日自倍,小鼠日自半,问几何相逢”,此种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过来,随后,笔者用白话将这一故事幽默地解释一遍,经过笔者的解读渲染,激发了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随后,笔者再过渡到课堂教学内容,这样一来,极大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提升了学生的数学素养。通过启发,在猜疑探索中启动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懂得在学习过程中从哪方面去想,从哪方面入手,如何能够更加快速地解决问题。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在解题中培养创造性思维

观察是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更有利于培养其创造性思维,促进其思维发展。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对性地引导学生主动观察,勤于思考,只有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引导学生了解了观察的顺序、方法和技巧,才更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指导学生分析和总结观察现象,运用一切教学手段,培养生的创造性思维。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想象力好像思维的一双翅膀,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性想象,使学生通过想象获得新发现,解决新问题。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设想象的教学情境,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更有利于在解题中培养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在掌握了相关基础知识以后,创造性思维获得有效提升。创造性思维不仅可以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还可以揭示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学生产生独特见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高中数学教学宗旨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提高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多方位思考解题的方法,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勤于思考、勇于质疑,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解题方法,能够积极主动地自主思考,使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获得显著

提升。

三、把握好数学开放性特点,使学生在探索中领悟数学本质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散思维;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3-074-01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主导成分,指从同一来源材料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思维方向分散于不同方面,它表现为思维开阔、富于联想,善于分解组合,引伸推导,敢于创新。其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的特点。在教学中,注意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创造思维的因素,对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异性、创造性,提高教学的效益都大有裨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发散思维的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未来的社会将是一个全面信息化的社会,是高科技迅速发展的社会。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开拓性、创造性,要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样的人才,才有可能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都得益于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而发散思维又恰恰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而数学教学其实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在数学思维过程中最高品质、最高层次、而又最可贵的是创造性思维品质。从学到用,中间需要一个知识的内化、活化的过程,这就是思。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当前社会创新理念不断加强,而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基本组成部分,要培养创新思维,就不能忽视对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发散思维的几项策略

1、钻研教材,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创造思维的因素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首先要有可供学生训练创造性思维的素材,现行的小学数学教材主要采取综合,分析的形式将知识纳入平格的逻辑体系,这种形式和体系对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无疑是必要的,但是一些利于学生发展创造性(发散)思维的因素,却被这种体系所压抑,因此,教师要从宏观体系和微观环节上发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例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时,可改变教材中的先通分后加减的教学模式,先让学生计算可约分的加减法,接着将其约分,变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让学生思考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因为,学生从非最简分数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受到启发,自己就能发现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方法。这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先学后教,激发与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积极性

“先学”是道德课堂教学中的首要环节,恰当的运用好“先学”,对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转入新课之时,教师应大胆放手让学生试做例题,同时激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看谁想得多,说得好。在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中,教师巡回并指导,发现有不同解法,教师适当引导,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3、动手实践,培养小学生在数学的发散思维能力

通过动手实践,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对小学生而言,发散思维的培养与发展,不能靠抽象的逻辑思维培养,而是要靠具体的、形象的课堂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完成思维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在实践当中,完成思维的发散。这也是小学数学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4、养成习惯,训练学生引申推广命题的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当一道数学题解完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将命题殊条件一般化,去探索发现更为普遍的内在规律,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技能,由此可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意识,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此外,在问题结论确定以后,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和充分运用“发散点”,尽可能变化已知条件,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知识解决问题,为学生的发散思维提供情境、条件和机会。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展示数学问题的层次,另一方面又可以充分暴露学生自身的思维层次,使学生从中吸收数学知识的营养。

综上所述,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平台,更是学生发展动手能力和发散思维的重要平台。因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发散性思维只有得到充分的培养与发展,才能掌握多种解题方法,开发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从而既提高教学质量,又达到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龙安.创造性思维与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篇8

关键词:化学教学思维能力培养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是开发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高中化学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因此,化学教师要在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努力探索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一、结合科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是人们有效地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在科学研究中,科学方法被视作产生知识的“知识”。一方面,科学方法是获得知识的手段,学生掌握了科学方法就能更快地获得知识,更透彻地理解科学过程,另一方面,科学方法作为思维和行为方式,蕴含着极大的智力价值,学生一旦将科学方法转化为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其智力水平会大大提高。所以通常把科学方法看成知识转化能力的桥梁。传统的教学过分重视知识的记忆和储存,而忽略了知识的变迁、变通,也忽略了学生的概括、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的科学方法的培养。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必须努力让学生掌握科学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思维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较被动,有许多话想说但不敢说或没有机会说,有许多疑问想提但不敢提或没有机会提,在这种气氛下,根本谈不上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是培养和发展思维能力的前提。要创设这样氛围,首先必须尊重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尊重,学生的求知欲、表现欲才能得到满足,也只有这样,学生创造性思维才能得到保护。其次教师要注意及时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热情地给予鼓励,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并逐步克服对创造性思维的畏难情绪。所以说,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良好方法。

三、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和想象思维

思维定势有碍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出发点。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采取各种方式,打破学生思维定势,努力培养学生的各种有效思维,如逆向思维、想象思维等。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从事物相反的方向来思考,也就是倒过来想问题。它要求打破思维定势,突破思维习惯,变换思维方式,从而产生新的见解。逆向思维对激发学生提出独到见解,培养创造力,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要经常注意对学生逆向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正题反做或反题正做的方式进行培养。

所谓想象思维,就是按照一定的目的,把自己头脑中的表象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不仅能感知到直接作用于他的事,或者回忆起他曾经感知的事物的表象,而且能在头脑中创造出某种没有经过的,甚至是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也就是说,想象可以由一个形象创造出另一个形象。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因素,它是“创造之母”。爱因斯坦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多么重要。因此,在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的激励,尽可能展现思维过

程,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和心理障碍,教会学生从多种角度分析理解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四、发挥实验优势,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新因素需要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结合,其中发散思维对创新素质的培养影响最大,也更直接。与西方国家相比,我们的学生博闻强记,理论知识扎实,但动手能力差,尤其缺乏思维的创造性。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予足够的重视。方法很多,提出发散性问题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方法之一。这里要强调的是:提出发散性问题,不能满足答案唯一或对错,而是让学生产生多种创造性思维的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素质,改变过去那种单独吸收、记忆、了解教材所规定的知识,而不善于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现象。如在实验制取乙烯时,针对实验现象可提出:(1)烧瓶中的溶液为什么变黑?(2)产生的气体为什么有刺激性气味?(3)如何检验产品有乙烯?(4)如何证明推断(1)、(2)的结论?学生对(1)、(2)两个问题不难回答,而(3)学生往往错误地回答:直接通入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中,根据是否褪色判断。这里可启发学生,是不是只有乙烯能使溴水或高锰酸钾褪色?通过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就能正确回答。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结合实验设计,着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篇9

摘要:物理教学要适应时展的需要,就要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我们要采取恰当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多角度、多层次地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与生物学、化学、天文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中,物理学不仅本身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发展,顺应时展的潮流,物理教学应着眼于造就一大批开拓型、创造型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科学发展的需要,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显得尤为重要。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夯实基础,为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好准备

现代教育要求:不仅要给学生知识,还要使学生具备对知识的相当程度的理解能力、消化能力、创造性应用能力,而这都要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上,为此,要注意做好:

1、注意培养学生读、思能力

所谓读,就是要培养学生阅读课本,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能主动找出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难点,掌握重点。

所谓思,就是培养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2、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规律、现象的一门科学,观察能力是学好物理的基本前提,要会观察周围的各种现象,发现其内在的问题,为此,可加强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特定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有观察的直观形象的对象,可看到研究对象从出现、发展到消失变化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

动手能力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只有强化这种能力,才能为后边的实验教学的开展,各种自然现象的再现,综合素质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才能为后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做好准备。

二、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

在物理教学改革中,要真正实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标,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

1、注意采用创造型的教学措施

教学中,要注意采用灵活、科学的管理措施,训练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加强实践性的作业,改进和提高教学实验水平,并采取各种可能的方法,把学生的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要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博才多艺,满足时代进步的需要,教学中,要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上,使学生具有获得点石成金本领的愿望和思维。

2、注意采用创造型的教学方法

⑴改革传统的教学思想,重点放在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上;

⑵要引导学生把掌握知识与培养能力结合起来,学会知识能力的迁移,做到举一反三,如“密度”、“比热”、“电阻”三个概念的理解,如果突破“密度”概念的理解,建立起正确的牢固的观点,对后面两个概念只要通过类比,学生就很容易掌握,当学生学会了这种知识、方法的迁移后,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就能达到举一反三的地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⑶要引导学生用不同知识进行讨论,分析同一问题,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所研究问题的理解,又能使知识纵横联系,形成一个整体,还能加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如:滑轮一节的教学,可用杠杆平衡原理来分析、讲解,也可以用力的平衡知识来分析、讲解;还可以用功的原理来分析、讲解;再如测物体密度,可以用密度计直接测定,也可以根据其定义测定,还可以利用浮力知识、压强等知识来测定,这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如在加以良好的引导,将更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如用力的平衡、杠杆平衡原理、功的原理来分析定滑轮最简单,而用力的平衡来分析滑轮组最容易理解,在用不同方法测定密度时,我们也要引导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最简单,哪种方法误差最小,这种形式的教学,能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加强记忆,更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

⑷重视物理实验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

在实验教学中,从实验意识的产生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结果的分析到实验报告的完成,每一步都有思维活动,每一步都有思维结果,所以,物理实验有利于把学生带入发现问题的情境,使学生在分析实验问题之中和在解决实验问题之中锻炼思维能力。为此,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①启发学生实验思维的积极性

兴趣是思维活动的触发剂,当学生对某个问题发生兴趣时,思维就会活跃起来,但是,如果单纯由“实验”的表面的“魅力”所引起的,只能是直接的兴趣,如果没有更深层次内涵的吸引,维持不了多久,要想保持学生持久的兴趣,保持兴趣的活跃性,保持兴趣的生命力、创造力,就要善于应用种种诱因,比如在压强知识的学习中,首先从生产和生活实际引出实验课题,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明确实验的目的、实验的意义,再不断提出有趣而又有思考性的问题,如:Ⅰ、在气功表演“睡钉床”的节目中,钉床上的钉子如果只有一根,情况会怎样?Ⅱ、生活中如果大气压强消失了,我们及我们自己的生活将会发生哪些变化?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来促进学生的观察、思考,而思维总是在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的。实践证明,有意识地创设发现问题的情境,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好方法,我们要善于利用实验中的问题,以及在辅导实验的教学中巧妙地引导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创造力,让学生在良好的兴趣引导下,完成创造思维的培养。

②要重视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要对学生进行创造思维的培养,就要特别重视对其思维逻辑性的培养,使学生的思维走入正确的轨道,才能使思维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

思维的逻辑性主要指能正确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进行思维和表达思维的结果。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获得大量具体的、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对这些材料经过思维、抽象和概括中各种现象的属性、联系,再以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地知识体系,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概念体系是物理科学知识的基础,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基本概念的教学。但是,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自己通过“劳动”来取得这些概念,通过实验、观察、思考形式这些概念,并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把它们表达出来,在教学中的这种坚持让学生给概念下定义,让学生推导实验的结论,实际上就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的逻辑能力,而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让学生获得思维的健康发展,才能让思维有生命力,从而为以后的创造思维的发展做好准备。

3、倡导创造型的学习方法

经过上述创造型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学习,善于思考,勤于动笔的良好习惯,但在学生学习方法上,还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根据不同情况,要求学生在较少的时间里,阅读较多的东西,收到较好的效果;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分析,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要善于用已知求未知,同中求异,稳步中求提高,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注意用不同方法探索解题思路,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思维过程的灵活性;要通过灵活多变的练习,消除思维定势的影响,不满足于一个思路,一种解题方法,提倡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做,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开拓思路,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度;要在学生中提倡多思善疑,于无疑处见有疑,对典型问题的解决或思路提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前所未有和独创的想法、解决;不满足于只会解一道题,而要通过解一道题的训练,掌握解一类题的方法,总结出一类题的规律,在把这些规律运用到实践中去,达到触类旁通的境地;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方法的训练,将有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有助于能力的提高。

三、搞好求实创新的思维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

高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着力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主要是指能产生新设想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产生新成果的创造技能,而创造思维又是创造能力的核心,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就成为素质教育中的重点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创设一个能够刺激学生创造思维的环境,逐渐养成他们多方向、多角度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可以通过班级建设、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家庭教育等多种形式,搞好学生的心理品质和思维的训练,尽可能使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和思维都按照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一般规律进行,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信息上表现出思维的广阔性、逻辑性、独创性、灵活性和敏捷性,还要求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辅以自学辅导,组织交流讨论,设计探索性实验,智力竞赛,物理板报,小论文答辩等训练思维的多种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同时,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课堂上我经常组织学生讨论、争论、辩论,从不轻易给予现成的结论,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并强调讨论不准重复自己,不准重复他人,不准重复书本,还引导学生要善于发现共同的规律,加倍注意违反常规的新异现象,大胆选择角度提出新思路,促进其创造思维的发展。

另外,还要注意加强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注入无尽的活力,在课外活动中,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组织在一起,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最充分的发展,同时,课外活动还为教师的因材施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加速了学生特长的发展,获得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得到的成长空间,克服了把学生拴在死啃书本的怪圈里,扼杀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现象,给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创造思维的培养提供最具活性的平台,教师在活动中要善于启发、诱导、提出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巧妙地给学生活动指点迷津,并在关键时刻给予正确的指引,使学生在自然、自愿、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培养自己的创造思维。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如果我们能真正做到使学生打好基础,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学会知识能力的迁移,就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不仅将知识学牢学活,而且能将其转化为自身能力,并能多方面培养学生自身实际能力,真正做

到在学生的创造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参考文献:

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篇10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格;多元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2-0008-02

创新型国家建设,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关键在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创新人才培养密切相关。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探寻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法、途径,对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创新人格的塑造

创新人格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根基,培养创新人才应当牢牢抓住创新人格这个根基。人的品德是由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决定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优化创新人才服务社会的创新责任感、坚忍不拔的创新意志、善于合作的创新禀赋等创新人格。

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到人的价值根本在于对社会的贡献,牢固树立起为社会做贡献的人生价值观,在创新活动中自觉地去选择、实现最能为社会奉献的价值目标,朝着社会需要的方向发展,把服务于民族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幸福作为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根本归宿。有了这种道德责任和理想信念,才能真切地感受到时代的脉搏,社会的需求,从而在丰富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索有价值、有意义的课题和项目。

华罗庚曾经说过,所谓天才就是坚持不懈地努力。创新的道路遍布荆棘,只有具有坚定的意志,始终对自己充满自信并善于控制自己的人,才能在创新的过程中面对种种失败的可能性和意想不到的重重艰难险阻。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形成对人的创造属性的深刻认识和理解,使人生充满创造的欲望,树立起积极进取,知难而进、艰苦奋斗的创新精神,培养坚忍不拔的创新意志。

2.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升创新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是创新人才开启创新活动大门的密码和钥匙,是形成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综合作用的过程,代表着有价值的能开拓意识全新领域的一种思维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具有其他教育无法替代的作用。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了科学依据。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内在包含着对人类创造精神的高度肯定,在培养、塑造、开启大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敏捷性和跳跃性、怀疑性和批判性等创造性思维个体本质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功能。通过马克思“三观”教育、唯物辩证法方法论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可以提升创新人才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启迪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新能力是对知识技能的获取和综合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更新与完善、发明与创造。科学的世界观有利于引导大学生从不同实践和理论的差异中去寻找问题,充分拓展思维空间,发现新问题,创设出解决问题的多种路径和方法;唯物辩证法有利于创新人才对已有的知识、经验、技能进行重组,能自由灵活地驾驭创新思维为创新目标的实现服务,从而形成高水平的创新能力。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更代表着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灌输并使之内化,培养高校学生的求变求新思维,促使其不断运用聚合、发散等思维方式进行创造,逐步形成创新能力。

3.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每个个体都具备创新的潜能,但是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激发创新潜能,形成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校园文化对诱导大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创造力培养的环境和条件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营造一种厚德博学、求实创新、与时俱进的大学精神文化。通过学校的引导,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基础上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学术道德,营造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学生的包容文化;利用校内广播、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宣传创新的意义和科学精神,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营造一种群体创造性活动的大氛围,充分激发个体创新潜能;关注时事,反映学术前沿,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思路、新方式,通过其自身改革和创新,为学生个性发展和潜力发挥提供更

大的空间。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法、途径

1.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涵盖了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政治观教育、道德观教育、法制观教育等方面,内在地蕴含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受到个体哲学思想(世界观、方法论)制约和影响,思想教育主要是进行世界观、方法论教育,而加强世界观、方法论教育,需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来武装人们的头脑,提高受教育者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新的形势下,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如果政治教育跟不上,就很难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即使培养出了优秀人才,由于自身思想不可靠、政治立场不坚定,也不可能为建设社会主义创新型国家服务。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中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结合起来,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教学中高度重视对大学生创新心态的调适,培养大学生积极、自信、竞争、合作、坚持、忍耐等良好的心态,从而为支撑大学生在创新过程中与困难和挫折做斗争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因此,通过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培养创新意识,规范创新行为,培育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2.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大力推行启发互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能力。创新探究能力主要是指发现问题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创新探究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力推行启发式教学,要努力创设一种活泼而宽容的教学气氛,让学生知道他们的看法都是有价值的,敢于各抒己见,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后,教师再做适当的梳理和总结,为创新思维创造条件。要引导学生对知道的东西进行反思、追问和审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大胆反思、质疑、批判,勇于提出新的理论、创造新的方法,从而培养创新思维的习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收集和整理资料,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的结论,让学生深刻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把握创新思维的基本步骤。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采用“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用启发式、研讨式的教学方式取代教师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双向互动模式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具有平等性、互动性、可转化性。

(2)加强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表现是创新实践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主要指实际的创新、创业能力。实践性教学是为了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是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力的培养环节,它有利于调动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激发其创新灵感,因而是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创新和培养创新创业能力不可或缺的环节。一般来说,大学生对某些理论知识的接受、理解能力是比较强的,可是要把这些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还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社会实践属于综合性教育活动,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当前大学生对社会缺乏深刻的了解、缺乏在艰苦复杂环境中磨炼、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的状况,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

3.构建适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激励机制

(1)改革考试方式,激励创新教育目标的实现。考试是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这种评价对教学过程会产生重要的反作用,包括对教学过程的激励作用和对教学价值的导向作用。现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考试方式存在以下弊端:一是命题形式统一化、标准化、规范化,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二是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简单化,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这种考试方式严重制约了创新人才的培养。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育的创新,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考试方式的创新。只有改革考试方式,才能激励创新教育目标的实现。

(2)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科学的评价会促进人的创造力形成,不良的评价和测量会挫伤人的创造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在系统广泛地搜集信息、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产生的或即将产生的学生行为和思想变化,进行价值上的考查、判断、评估,以确定其社会价值。以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多以考试为手段,侧重对学生学习成绩结果的评价,忽略了学生能力和思维方式以及创新素质的形成过程,这极大地制约了创新人才培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摒弃现存的各种制约、干扰和阻碍学生创造力发展的评价考核标准和办法,充分发挥评价体系对大学生的导向作用,构建起适应培养学生创造力需要的多元评价体系。构建符合时展要求的动态化、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将有利于创新人才的涌现,将极大地提高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热情。同时,对于活跃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创造欲也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学书,周希贤.思想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2]周希贤.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德能冲突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王刚,周希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创业教育的方法和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10(08).

[4]冯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