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老年人家庭护理知识十篇老年人家庭护理知识十篇

老年人家庭护理知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1:18

老年人家庭护理知识篇1

【关键词】浅谈;干休所;家庭病床;护士;管理

【中图分类号】R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597-02

为了落实上级领导的指示精神,我们干休所开始着手家庭病床的建立,这为解决住院难的老人医疗问题打开了新的路径,我们全体医务人员积极响应,踊跃参与,起初有的同志感到没什么,认为平时我们就是与老年病人打交道,出诊、巡诊、输液打针、送医送药到家,区别不大吧,可是深入分析就出现了为难情绪和担心,我们认为应该重视和解决。

1尽快建立家庭病床各项制度

目前家庭病床管理只是上级布置的一项工作,没有相应的完善的章程和管理制度,无据可依,无章可循,尤其对于护士来说,护理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规定,俗话说:没有规定不成方圆。因此迫切需要业务主管部门制订适应家庭病床护理工作特点的统一服务规范,各项规章制度,家庭病房管理制度,护理出诊制度,建立相应的护理质量考核评价体系,以便加强对家庭病床护理工作的监督与指导,使家庭病床护理管理工作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使家庭病床护理的实施有章可循,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后续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方能提高护理效果。否则就是对老前辈的不负责。

2确立适宜的家庭病床管理理念

我们目前执行的是干休所门诊护理工作常规,任务范围与家庭病床截然不同,以前的护理服务内容单一,就是执行医师医嘱,而家庭病床护理服务的内容涵盖了很多方面,我们门诊目前是以肌肉注射、静脉输液为主,注重医嘱,不重视对患者的观察和判断;注重治疗性措施的落实,忽视病人生活护理、心理护理等方面工作。对于家庭病床中的饮食指导、精神支持、健康咨询和教育、康复训练和指导、临终关怀、用药指导等全方位、立体性、连续性、综合性、及时性的服务,就更加较少顾及。专家认为,确立家庭病床患者出院后远离医院,要保证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康复速度,家庭病床护理必须与院内护理无缝接轨,基层卫生单位的护理管理者,必须与医院密切沟通,紧密协作,及时向上级护师汇报工作中的需求,医院要积极提供专业的治疗与护理技术支持,才能满足院外后续治疗与护理的需求。

3积极培训家庭病床护理人才

我们知道,家庭病床的大部分工作是护理,要求护士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应具有全科护理知识和技能,一定量的临床医学、护理学等常识,了解心理学,掌握心理、社会及环境等因素对人的影响,并要善于观察分析,具有人际沟通和交流能力,才能做好家庭病床护理工作。我们目前的情况是少部分经过全科知识培训的护理人员和新招聘的护士,年龄虽然不大,但普遍存在知识老化现象,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知识与技能相对缺乏,尤其缺乏家庭访视护理的相关知识,难以适应护理工作的需要。所以必须要对家庭病床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要尽快的根据时间地点,途径多种多样加速进行。以培养出一大批有较强的工作责任心、有丰富临床护理经验、具有一定各专科护理的知识与技能、有较强沟通技巧、能独立处理家庭护理工作中各种疑难和突发的事件、使病人及家属信任和满意的护士。

4重视对家庭病床患者的家人和照料者的培训不容忽视

我们建立了家庭病床,但并不是我们的护士24小时都在患者身边,更多的时间是家人或照料着在为患者服务,所以提高这些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样重要和迫切,我们在对护士培训的时候,要侧重她们管理和指导能力的培养,他们的直接领导是护士,要让护师将他们组织起来,抽时间挤时间集中学习,或在巡诊查房中个别指导,还应重视护师对家庭护理人员的沟通与交际能力、与同行合作的能力培养。指导护工需认真、细致、全面、尽职尽责地做好病人的生活护理,做好病人的口腔、头发、皮肤护理及其他基础护理,对所护理病人做到:一剪(剪指甲),三周到(呼吸处理、饮食照顾、大小便处置),五送(药、水、饭、大便器、小便器)六洁(头、皮肤、会阴、床铺、口腔、足)。平时我们要真心体贴关照照料着,让他们懂得我们是战友,共同的岗位、任务、目标都是一致的,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是我们的职责,携手做好各自的事情才是目的。

5帮助护师克服为难情绪

护士的职业存在一定的风险一般人可能不大理解,当您近距离接触之后就恍然大悟了,专家提出,家庭病床护理过程中存在的护士职业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心理、生物、物理等方面危险因素及出诊时的安全危险,还有家庭治疗护理中涉及的问题:护士要为患者打针、输液、摆药,稍不注意可能出现差错或漏摆错摆,甚至酿成严重的后果,没有他人协助或监督;同时认为,从事家庭病床的医护人员如果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法律意识淡漠,医疗文书书写不规范,记录不及时,内容不详细,描述不准确,字迹不清楚,护理记录与医疗记录不吻合,这都有可能为日后可能出现的医疗纠纷埋下了隐患。这些对于一对一服务的护士来说,压力、担心是随时存在的,因此要鼓励护士,勤学习,苦练基本功,独立工作既胆大又要心细,严格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常规,心里时时刻刻装着防护意识,在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开展家庭护理的法规或规章的情况下,有问题及时向领导和老师请教,抓住事故苗头不放,将职业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总之,开展家庭病床护理是对慢病患者的关心和关怀,它增添了新的护理工作内容,扩大了护理工作职责,使服务从医院走向家庭,它已成为21世纪护理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新热点。因此,承担家庭病房护理的护士,应是专业理论知识扎实,临床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一专多能专职护士,并且应掌握心理学、健康教育等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尚能满足不同患者的需要。同时,提高护理质量,加强家庭病床的规范化管理和资格管理,促进我国社区卫生事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杨萍《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6期2012-8-1

[2]张艺潆,王嘉淇,杜宁,等.我国家庭病床的发展状况及对策探讨.黑龙江医药科学,2009,32(5):69-70.

[3]殷爱琴.家庭病床与社区护理.基层医学论坛,2009,13(22):1039-1040.

[4]刘腊梅,周兰姝,吕伟波,等.我国老年家庭护理服务的利用情况及现状分析.护理研究,2007,21(8):1982-1984.

[5]单伟颖,李青,张树峰,等.大学生及护理人员对老年人家庭护理的认知.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0,26(8):67-70.

[6]林毅.华林社区中医特色家庭病床服务模式研究.中国社区医师,2010,13(12)

老年人家庭护理知识篇2

【关键词】标准化护理语言;社区老年高血压;家庭访视

近年来社区控制高血压已经成为高血压疾病控制的有效手段,国内外实践均显示在社区健康服务中,家庭访视有着显著效果,直接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促进、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及护理照顾等产生影响[1]。标准化护理语言在家庭访视中使用有助于建立规范化、统一的护理目标、诊断、评价指标及措施,进而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规范化护理干预,笔者对我社区确诊的15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50例确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男77例,女73例,年龄55-80岁,平均年龄(63.25±4.11)岁;患者文化水平:初中及其以下61例,高中及中专56例,大专及其以上33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7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文化水平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参考组患者仅接受常规家庭访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标准化护理语言,主要措施如下。

1.2.1准备。建立电子病历,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同时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必要的沟通交流,获得主观材料,主要包括一般资料、健康功能型态、卫生健康要素、家庭支持功能。家庭访谈提纲主要包括患者对潜在或者已经出现的并发症的感受、患者对疾病的感受、患者对高血压疾病认识的需求、患者对疾病方面的需求,患者家属在照顾患者中的感受、照顾能力等。

1.2.2诊断。将《护理诊断手册》作为护理诊断标准,针对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对其护理情况进行诊断。

1.2.3计划。首先对护理诊断顺序进行计划,根据首优诊断、中优诊断、次优诊断排定的护理诊断;对预期目标进行明确,主要涉及领域包括生理健康领域、功能健康领域、心理社会健康领域、感知健康领域、健康知识和行为领域、家庭健康领域。

1.2.4实施。根据护理目标并参考《护理诊断、结局与措施》作为依据,对护理措施进行制定,对患者进行家庭访视。每2周进行1次随访,每次30-50分钟,患者连续接受12次家庭访视。

1.2.5辅助用品,在对患者进行家庭访视时,医护人员可随身携带健康教育手册、书物等,携带带刻度的油壶、定量盐勺、盐油食用量、七彩提醒药盒及血压监测记录日记等;携带软尺、体重秤、血压计等。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健康行为、知识评分、心理社会健康、功能健康、感知健康、家庭健康评分等进行评价,记录患者血压控制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家庭访视结束后,观察组健康行为、知识评分、心理社会健康、功能健康、感知健康、家庭健康评分均明显优于参考组(p

表一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评分比较

组别(n)健康行为健康知识心理社会健康功能健康感知健康家庭健康评分

观察组(75)389.6±35.1635.2±41.034.7±20.3119.6±46.269.3±5.2250.1±40.6

参考组(75)274.31±28.6627.1±29.625.1±12.276.5±41.344.1±7.2161.2±31.2

2.2观察组治疗后舒张压、收缩压分别为(76.21±8.51)mmHg、(128.96±13.11)mmHg,参考组治疗后舒张压、收缩压分别为(87.65±10.24)mmHg、(1243.01±15.02)mmHg,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在高血压患者家庭访视中采用标准化护理语言,能够结合知信行理论、健康信念模式结合,从而帮助患者建立健康信念,同时对患者健康知识水平,促进其行为的健康有着重要的作用。患者行为领域及健康知识主要包括健康信念、健康行为、健康知识水平三类[2]。标准化语言在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家庭访视中的使用同时体现了有效的健康管理模式,其要求全面监测、分析并评估患者个人或群体健康情况,进而为其提供健康指导及健康咨询等;同时体现了高血压护理中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患者家属共同参与进患者的护理中,通过标准化语言的教育,患者家属能够积极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同时使其熟悉高血压患者日常饮食、行为等要求,对患者血压进行监测,从而实现血压的良好控制。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行为等各项评分均明显优于参考组(p

参考文献:

老年人家庭护理知识篇3

方法:对50例有家庭氧疗经历的老年患者进行了病种、家庭氧疗使用及了解程度的问卷调查。

结果:70%患者有心血管疾病患,66%有呼吸系统疾病,28%有脑血管疾病;氧疗使用中38%患者间歇吸氧有规律;72%患者认为氧疗有效果,但吸氧知识了解不多。

结论:家庭氧疗中,老年患者缺乏指导,对氧疗知识了解不多,仅凭在医院学到的经验操作。家庭氧疗急需加强管理,医务人员对患者及家属要普及家庭氧疗知识以保证操作安全。

关键词:老年患者家庭氧疗现状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469-03

氧疗是通过吸入高于空气中氧浓度的氧气来提高动脉氧饱和度的水平,以此改善血氧过少带来的不良影响,帮助维持病人自我稳定[1]。相关研究表明,长期氧疗不仅能使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改善症状,减轻缺氧,同时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提高生活质量[2]。在国外相关技术已比较成熟,而我国限于经济及技术等原因,家庭氧疗开展较晚,有关资料相对匮乏[3]。针对家庭氧疗在上海的现状,作者通过在对上海地区3家三级医院老年病科的住院患者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家庭氧疗的使用以及知识掌握等相关情况。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调查对象为上海地区3家三级医院老年科病房住院的老年患者,年龄58-94岁,平均年龄83.08±7.96,男性43例,女性7例。

1.2方法。采取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①个人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诊断,有无子女及居住方式等。②家庭氧疗使用情况:家庭氧疗开始时间,使用的病因,使用的原因,获得家庭氧疗知识的来源,吸氧形式,氧疗产品,由谁操作,使用的流量,吸氧时间,何种情况下使用,是否有规律,何时调整吸氧状态,如何调整等。③家庭氧疗的疗效:吸氧后舒适度自我感觉有无改变,氧疗是否对住院频度有影响,氧疗对病情的影响,最初与现在吸氧流量及时间有无调整等。④家庭氧疗知识问卷调查:调查共有7道题目,包括家庭氧疗时,若感觉不适,是否可以不断加大氧气气流;过量吸氧是否可导致中毒;是否可以长时间高浓度吸氧;吸氧时如果发热出汗是否正常;日间缺乏运动的患者临睡前可否会导致大脑兴奋而失眠;氧气瓶可否置于阳光直射之地和氧气开关的指症等判断题目。

2结果

2.1氧疗患者的基本情况。

2.1.1患者情况。家庭氧疗的患者以60岁以上老年人为主,占总人数的98%。所有老年患者中,有子女为45人,占90%。无子女为5人,占总数的10%。夫妻二人生活的24人,占总数的48%;夫妻与子女生活的8人,占总人数的16%;单独与子女生活的6人,占12%;单身一人有保姆照顾生活的5人,占10%。住养老机构等其他情况7人,占17%。

2.1.2患者疾病分类。50例家庭氧疗患者中,其中呼吸系统疾病33例,占66%,心血管系统疾病35例,占70%,脑血管系统疾病14例,占28%。有13人(26%)同时患有3种和3种以上疾病,10人(20%)同时患有2种疾病,27人(54%)患有1种疾病。氧疗使用的人群主要是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和脑血管系统的老年患者。

2.2家庭氧疗使用概况。

2.2.1氧疗使用原因和知识来源。使用原因主要是医生建议,占84%,厂家推荐占8%,自我主张和其他情况分别为4%。氧疗知识来源主要来自于医务人员,占70%,还有宣传小册子,占20%,其余10%患者靠朋友,厂家或网络等途径了解氧疗知识。患者使用氧疗和了解氧疗知识的主要渠道是医院和医生,途径较为单一。

2.2.2家庭氧疗操作和使用年限。大部分患者为自己操作,占62%,38%患者为保姆或者家人操作。统计表明,氧疗开始的时间跨度较大,为0.5~18年。其中氧疗10年及以上的10人,占总数的20%;3~10年17人,占总数的34%;0~3年的为12人,占24%;另有11人其家庭氧疗开始时间无法统计,占22%。

2.3家庭氧疗参数情况。

40%使用流量为1~3L/min,有60%患者不记得使用流量。吸氧时间少于1h为4人,占8%,1~3h为23人,占46%,3~15h为5人,占总人数的10%,大于15h的6人,占12%,不知道吸氧时间的为12人,占24%。有50%的患者选择静息时吸氧,也有44%的患者选择不舒服时吸氧,28%的患者选择睡觉时吸氧。38%患者吸氧有规律,52%患者吸氧无规律,还有10%的患者为持续吸氧。当有自我感觉需要时,54%的患者会主动调整吸氧状态,26%患者听从医生指导来调整,14%的患者感觉症状加重时自己调整吸氧状态。其主要是调整吸氧流量或时间。

2.4吸氧皮条使用。

吸氧皮条的清洁对于患者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在清洁方面,有36%的患者可以做到一到两周更换一次皮条,18%患者一月更换一次,但仍有20%的患者三月到半年才更换一次。每日清洁皮条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调查中,有56%的患者使用酒精擦拭,24%的患者使用清水洗剂,还有6%的患者从来不清洗皮条。有26%和14%的患者分别对更换皮条频率和皮条清洁情况“不清楚”。

2.5家庭氧疗的疗效。

2.5.1氧疗前后疗效和对住院频率的影响。经过长期治疗和亲身体验,有72%的患者认为氧疗是有疗效的,10%的患者则认为没有疗效,18%患者选择“不清楚”。在通过对患者使用家庭氧疗后住院频率的改变的调研中,22%的患者认为家庭氧疗可以降低住院频率,而34%患者认为没有改变,44%的患者选择“不清楚”。

2.5.2家庭氧疗前后吸氧剂量的变化。46%的患者认为家庭氧疗初期与现在的吸氧剂量有所增加,才能达到一定的效果,22%患者认为初期与现在的吸氧剂量未变,能达到一定的效果,仅有22%的患者认为减少吸氧剂量也可达到一定的效果,10%患者选择“不清楚”。

2.6家庭氧疗知识了解程度。

本部分有七道判断题,主要测试患者对家庭氧疗注意事项及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样题如下:①如果感到不舒服,可以不断加大氧气的气流。②过量吸入氧气会导致中毒。③只要自己觉得舒服,就可以长时间高浓度的吸入氧气。④吸氧时如果发热、出汗是正常现象。⑤日间缺乏运动,很少体力脑力劳动者临睡前吸氧导致大脑兴奋而失眠。⑥氧气瓶不可以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⑦吸氧时如果感觉不到有风吹动的感觉,那么就是氧气没有开。结果如下:5人全部错误,4人做对1道,4人作对2道,9人作对3道,20人作对4道,5人做对5道,3人做对6道,没有一个人全部做对。

3讨论

家庭氧疗对于心、肺及脑血管等慢性病变的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将为社区康复中重要的物理手段之一。尤其是长期的家庭氧疗可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血氧饱和度,改善缺氧组织器官的功能,降低肺动脉压,阻止肺心病的恶化,增加运动能力,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活质量[4]。

但在问卷调查中,笔者发现家庭氧疗并没有起到预想的结果,10%的患者则认为氧疗没有疗效,18%患者选择“不清楚”;仅22%的患者认为家庭氧疗可以降低住院频率,而34%患者认为没有改变,44%的患者选择“不清楚”。许多患者对于家庭氧疗缺乏正确的认识,仅仅将家庭氧疗作为有缺氧感觉时的救助工具,并非作为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对于如何正确使用家庭氧疗以改善疾病症状,许多患者抱有一知半解的认识,患者对氧疗知识欠缺,60%患者对于氧流量这一重要参数不清楚,氧疗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并且正是由于相关医疗知识的缺乏而导致相当一批患者对氧疗的依从性差,因而氧疗无法达到改善疾病症状的目的。对于上述情况发生的原因,笔者进行如下总结。

3.1发生原因。

3.1.1护理宣教不到位。大部分医生或护士对家庭氧疗的宣教重视不够,掌握氧疗也不系统,加上护理人员少,影响护士对患者进行系统全面的家庭氧疗知识教育,宣教也仅仅是口头宣传,缺乏内容丰富的宣教材料[5],导致护士宣教不到位。由于使用家庭氧疗的患者大多是老年患者,但由于家庭氧疗脱离了医院,走进了家庭,得不到医院里专家的指导,而导致患者或其家属对家庭氧疗一知半解,无力应付在氧疗中突发的状况[6]。洪氏通过对41例接受系统氧疗知识宣教的患者进行疗效调查显示,其有效率达100%,并且由于纠正了错误的吸氧方法,患者反复住院率大大减少,增加了患者活动耐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7]。由此可见,全面系统正确的氧疗知识宣教对于增加患者对氧疗的依从性以及病情改善都有所帮助。

3.1.2氧疗吸入装置存在消毒问题。本次调研结果显示,有将近20%的患者三个月到半年更换一次皮条,由此可见氧疗吸入装置的消毒问题可能是导致氧疗难以改善病情甚至恶化的原因。张氏等对氧疗吸入装置进行细菌培养得到,绝大多数鼻导管和氧气瓶上存在细菌,这些细菌均为广泛存在与自然界、人体皮肤、口腔、鼻腔的长居菌和条件致病菌,其中60%的菌种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有关[8]。由于家庭使用氧气多为老年人,而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其自身体抗力较差,防御力也较弱,并且由于自身携带致病菌种,因而氧疗装置带菌不仅给吸氧者带来潜在感染因素,同时也会影响家庭氧疗的效果[9],使患者病情容易反复,因而难以到达家庭氧疗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3.1.3社区服务中心督导系统不健全。长期家庭氧疗在欧美以及其他发达国家开展比较普遍,设有专门机构以及专业人员,而我国对于家庭氧疗开展起步较晚,因而相应知识以及资料背景普遍缺乏,因而导致家庭氧疗容易依从性差[10]。我国目前没有相关规范的机构以及专业人员对社区家庭氧疗定期上门进行规范性指导和培训,并且也缺乏特设咨询机构以供患者进行咨询并对患者氧疗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其相关知识的宣教也仅仅通过护理人员口头传达,缺乏规范化宣传和教授途径,由此容易导致知识的片面性和错误性,进而影响家庭氧疗的疗效和依从性。

针对上述归因,笔者提议进行如下改善措施,以改进家庭氧疗疗效不显著以及依从性下降等问题。

3.2改进措施。

3.2.1加大家庭氧疗护理知识的宣传力度。把即将进行或已经实行家庭氧疗患者及其家属或保姆放在首位,根据不同文化层次,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11],对病人及其家属或保姆进行家庭氧疗相关知识及使用方法的宣教,必要时需手把手的教会其如何操作,使其充分了解和掌握家庭氧疗的操作手法和注意事项。由于护士与患者接触时间和交流机会最多,因此应当成为氧疗知识宣教的主角,承担对患者进行宣教、指导工作。护理人员可以通过建立个人档案、集中教育、面对面教育电话随访、保持联系等方式对患者进行家庭氧疗知识的宣教,以随时解答患者或家属的相关问题[12]。因相关报道显示,极大多数患者在护理指导后,血氧饱和度均有提高[13]。此护理人员要有高度责任心,宣教时耐心仔细,及时发现患者存在的问题和错误,给予解释宣教指导,争取家属积极配合,共同努力纠正家庭氧疗使用过程中的错误,争取取得良好疗效。

3.2.2定期有效清理氧疗吸入装置。护理人员在进行家庭氧疗宣教的时候,除了强调家庭氧疗的相关知识以及常见错误等,还需强调氧疗吸入装置定期有效清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许多肺部疾病是由于病原菌重复感染引起,并且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是诱发或加重病情的原因之一,而氧疗吸入装置容易导致医源性感染,由此容易导致患者病情反复甚至恶化。由此可见,强调并督促定期有效清理氧疗吸入装置在氧疗宣教中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3.2.3完善社区服务中心督导和监测系统。由于我国家庭氧疗起步较晚,因此许多机制和监测系统都不够完善,严重影响家庭氧疗的疗效和普及。国外调查显示,即使在专职氧疗机构的随访情况下,仍然存在17%-70%的患者达不到规范要求。由此可见社区督导监测系统的完善十分重要[14]。有报道显示,开展社区服务中心督导和监测,家庭氧疗可改善低氧血症,从而改善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供氧,减少住院次数,提高生活质量[14]。由此,社区服务中心应当完善督导和监测系统,积极开展氧疗知识宣教以及上门教授,并且定期派专职人员上门对家庭氧疗使用情况以及疗效进行监测,及时更正使用不当之处或改变使用流量,以达到家庭氧疗改善疾病的作用。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还需加强家庭氧疗管理,规范氧疗方案,对医疗人员及其患者及家属进行宣教和培训[3],有利于老年患者的康复。

本研究由于样本量小,得到的结论只是初步的,甚至可能有偏颇和错误。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相关专业的人员对家庭氧疗的重视和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万焕云.基础护理操作规程.武汉:湖北科技技术出版社,1992:77-78

[2]肖志凌,向宇,周观珍.长期氧疗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心理状况和活动耐力的影响.中华护理杂志,2006,41(5):438-439

[3]杨文兰,高蓓兰.上海地区心、肺、脑血管疾病患者家庭氧疗调查.现代康复,2000,4(10):1484-1485

[4]张瑞星,余惠明.走出家庭氧疗的误区.现代预防医学,2005,32(7):857-860

[5]张雪梅,徐蕾,周小燕.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家庭氧疗的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l):2196-2197

[6]谢晓红.关于长期氧疗的护理工作研究.医学信息,2011,292:4478-4479

[7]洪贵英.心理治疗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氧疗依从性的影响.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8,21(8):71-72

[8]张玲,姜洪蕾,冯树梅.社区家庭氧疗中常见问题的调查分析.中华护理杂志,2004,39(8):637

[9]谢晓红.关于长期氧疗的护理工作研究.医学信息,2011,292:4478-4479

[10]任云霞,徐梅贞,吴新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院外氧疗遵医行为的调查.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12):48

[11]赵晓丽,张延红,白雪,等.急性脑梗死患者氧疗依从性差的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现代预防医学,2012,39(7):1791

[12]刘丽萍,赵庆华,刘雨村,等.健康教育干预对CopD家庭氧疗依从性的影响.重庆医学,2009,38(15):1855

老年人家庭护理知识篇4

资料与方法

采取整群抽取的方法,随机选择奎屯市3个社区300位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纳入标准:①年龄60岁以上;②意识清楚,有阅读能力或者语言表达能力,与调查人员沟通无障碍;③经调查者说明调查目的后,被调查对象愿意配合调查者。

排除标准:①非常住人口;②存在精神障碍、老年痴呆、认知障碍者。

方法:⑴调查内容:①社区居民一般资料,包括姓名、性别、患何种疾病、家庭所在社区、联系电话等。②家庭护理评价表:调查表根据国内有关文献和本社区医护人员及当地老年人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其内容包括三大部分。第1部分为老年人基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医药费用来源、慢性疾病种类、生活自理能力等条件。其中生活自理能力评定以KatZ指数作为评定标准2,才有较好的信誉度。第2部分,老年人家庭护理需求度调查,总分50以上的,为高度护理需求,总分40~49分的中度护理需求,总分30~39分的为低度护理需求。第3部分为居家护理质量满意度调查,其内容包括:称呼的满意,对时间的满意,倾诉的专注度,与您关心细致、耐心、周到,对您的帮助度,健康教育指导康复护理,功能锻炼,护理知识讲解,饮食的关心,个人卫生的协作护理,减轻痛苦,解决问题,尊重意见等内容。⑵调查方法:调查前培训调查员,统一调查标准,采用入户提问法,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就调查内容与被调查者进行交谈,排除干扰,根据社区居民回答的问题在相应的格式内认真填写。

结果

社区居民一般情况调查:本次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300份,有效回收率100%。300位社区居民中,年龄60~90岁,平均75岁,其中男140人(46.7%),女160人(53.3%),独居老人4.3%,所调查的300位社区居民中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疾病。其中高血压95人(31.7%),糖尿病48人(16%),心脑血管系统103人(34.3%),风湿性关节炎29人(9.7%),各类腰腿痛200人(66.7%),其他疾病如颈椎病、肩周炎、胆囊炎、慢性骨炎、慢性肠炎、痛风、前列腺炎等疾病130人(43.3%)。

社区老年人对家庭护理需求程度: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在健康、心理、社会、经济等许多方面都存在许多问题,他们将逐渐从群体生活中退出。在我国80%的老年人身心处在健康的临界点,或已处于亚健康状态,再加上经济情况造成一部分孤寡老人就医难。而健康观念又使一部分老年人不愿就医,没有平时保健预防疾病的措施,小病积成重病或大病的情况时有发生。再加上一些慢性病、小病不愿意进医院,导致评估老年人的护理需要,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康复护理、维护良好的生活健康习惯以及健康教育和指导,确认患者与健康人的健康问题等一系列问题都得不到及时有效、系统科学的正确指导,特别是孤、寡、残老人身体与心理往往感觉不到依托感,更得不到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的健康教育指导和怎样预防疾病及并发症发生的方法。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及家庭小型化的发展,社会流动频繁,家庭照顾老年人的时间及精力急剧下降,无法给老年人生活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抚慰。再加上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疾病日益增多,医疗费用不断上升,社会保障体系欠完整,这就使得老年人更加需要及早的接受社区卫生提供的连续性、综合性、协调性的家庭护理。

社区居民对社区家庭护理服务的满意情况:社区居民对家庭护理服务的不同项目满意度存在差异,如对社区服务人员访视的时间、护理操作及用药注意事项说明,对护理知识、宣教的广泛性、全面性,患者接受治疗时的关注度满意度比较高。而对护理人员留有充分时间与居民交流、实际解决问题的满意度比较低。

讨论

社区居民对家庭护理需求分析:随着老年化社会的不断深入,社区老年比例逐年上升,因而老年人患各种慢性病的概率更大,因此更需要社区护理人员进行家庭护理,指导其预防保健与用药,提高其生活质量,这就要求社区护理人员把被动变为主动,满足社区居民的护理要求。

社区家庭护理现状分析:⑴社区家庭护理存在的问题:①社区护理人员数量有限,但他们承担着繁重的社区护理任务。如:为辖区内居民入户建立健康档案,筛选老年患者并根据病种分类排序,一旦老年人生病住院就会迅速得到关于老年人病情的详细资料与治疗方案,预后及家庭状况的信息,及入户随访和平日宣教,还要进行简单的体检,和家庭访视,进入家庭为需要照顾的居民进行健康保健等服务。每个社区服务中心护理人员对社区居民尤其是居家患者做全面周到的护理照顾难度较大,因为护理人员太少。②社区护理人员对所管辖区社区居民的情况比较熟练,能适时地给予治疗和照顾,便于达到最准确、最实际的沟通,只因人员紧张,有些更实际、更具体的事情无法完善。⑵大多数居民反应社区服务机构药品不齐全,社区硬件设备不完善,对疾病诊断和治疗不确切,难以得到有效的治疗。①社区居民对社区护理和家庭护理认识不同,给社区家庭护理的顺利开展造成阻碍。②大多数社区居民认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不全,治疗环境差,医疗服务质量欠满意,他们认为有不舒服去大医院比较可靠。因此对社区卫生服务不是很了解。有些老年人独自居住,无人照顾,使得他们性情怪癖,不愿与人沟通,使我们居家护理工作很难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老年人家庭护理知识篇5

【关键词】老年人;身心健康;生活满意度;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19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8-133-1

20世纪60年代后,我国兴建了各种福利机构,对社会上的孤寡老人、无保老人、弃婴等进行不同形式的收养活动,体现了我国的文明和进步。我市老年护理院创建于2000年10月,8年来共收治老人1086人,为进一步了解老人的躯体及心理健康、生活满意度,现调查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全部是我市2000年10月创办首家老年护理院以来的院民,排除家庭护理的老人及县级敬老院的老人,共调查1086人,最大104岁,最小14岁(先天病儿代养)。其中男性432人,女性574人。

1.2方法采用一般健康问卷、老年人临床评定量表、生活满意度指数(a)、个体心理护理及集体心理护理。

2结果

2.1一般资料

1086人中,自愿进住老年护理院占60%,被动进住占40%;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占40%,部分能自理占50%,能自理占10%;对老年护理院生活完全满意占40%,基本满意占60%,不太满意占10%。

2.2躯体疾病及心理问题

进院前后均有各种躯体疾病占98%,其中高血压脑血管病占60%,冠心病占30%,糖尿病占6%,外伤丧失功能占4%。

老人性格内向占40%,外向占60%,轻重失眠症占30%,兴奋、话多占30%,焦虑紧张占20%,情绪不稳占10%,骂人打人占10%,话少懒散占10%,老年痴呆、植物人占2%。

3心理护理方案

老年人住院后,根据医生不同的临床诊断,除给予医疗护理、生活护理外,重点给予心理护理,方法如下:

3.1集体心理护理

由护士长负责,责任护士组织,每周两次,讲解包括老人躯体疾病知识、康复知识、养生知识等内容,帮助老年人正确对待疾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促进康复进度。

3.2个体心理护理

针对老年人心理特点由专业护士对病人进行个体心理疏导,耐心与病人进行沟通,倾听病人内心感受,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树立对生活的勇气及信心,心情愉快地安度晚年。

3.3对被动住院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责任护士及时做好病人家属和亲朋好友的工作,多来探望,支持和关爱老年人,保持家庭关系和谐。

4讨论

4.1随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学习工作节奏日益加快,子女对老人的生活照料已成为家庭难以解决的重要问题,这是老人主动或被动进住护理院的主要原因。从建院8年来,每年进住院民人数可知,老人对护理院养老的认识明显提高。且女性多于男性,这与女性比男性长寿5到10年有关。老人生活满意度取决于家庭状况、生活条件,家居农村的老人进院前家庭生活较差,对目前生活状态很满意;家居城市的老人进院前生活条件富裕,对目前生活状态不太满意。

4.2从调查结果看,患脑血管病占第一,心血管疾病占第二,糖尿病占第三,其他外伤、风湿病次之,这符合我国目前的疾病谱,也是直接导致老人躯体残疾和影响生活功能的大问题。

4.3老人心理问题不容乐观,调查结果分如下几类。

4.3.1老人失眠症

各种躯体疾病均能引起老人出现轻重不同的失眠表现。特点多为入睡困难或早醒,也有白天嗜睡,晚上难眠,一般不响情绪及进食。

4.3.2焦虑状态

多见于躯体疾病和刚进院对环境不熟悉的老人,整日担心害怕、紧张焦虑,情绪难以稳定。

4.3.3抑郁状态

多见于被动进院老人,由于脱离亲人照顾及家庭环境,无朋友交流机会,他们有一种伤心感、无用感和被遗弃感,从而产生孤独、失落、消沉、抑郁,经常话少无笑脸,重则出现悲观、厌世情绪,甚至出现出走、自杀。

4.3.4兴奋状态

老人多有怀旧心理和不服老心理,近记忆力差,远记忆力尚好,对年轻时做过的事情总是念念不忘,对人说起来兴奋不已,嗦、唠叨,也有脾气变得暴躁、易怒、骂人打人。

4.3.5老年痴呆症

由于年龄和躯体疾病,使部分老人过着木僵、植物人、痴呆的生活,给护理、生活照料带来极大困难。

5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系统的心理护理能提高老年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增强医护患沟通,和谐人际关系,提高老年人住院满意度。增强其日常生活的能力、控制力,缓解老年人的紧张焦虑、抑郁恐怖情绪,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老人护理院是个社会大家庭,针对在院老人,除做好医疗护理、生活保障外,心理护理显得特别重要。呼吁全社会都应献出一片爱心,关心老年人生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使他们安度晚年。

参考文献

老年人家庭护理知识篇6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对健康关注程度的加深,社会人口老龄化、家庭结构的改变等问题的存在,必须进一步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努力为居民提供安全、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十七大指出“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幸福。”的确,坚持做好社区医疗保健工作,不仅是民心所向,也是大势所趋。而对于我国的国情来说,如何以医院为基础来做好社区医疗保健工作,是摆在我国医疗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们敬爱的总理生前曾指出:“扩大预防,以医院为中心指导地方和工矿的卫生预防工作。”这里我以从事山西省人民医院的社区医疗保健工作的实际体会出发,谈一些基本认识。

1培养专业护理人才

随着我省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保健的服务需求自然就会提高,他们不仅需要有效的诊疗,而且还要求得到预防疾病、健康长寿的指导和服务。现代医院早就不是用老的服务方式,坐在医院里等病人了,而是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卫生工作方针,走出医院大门,把重点放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为社区群众提供全面的服务。从前社区工作内容局限,护理人员短缺,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不完善[1];缺少对妇女、儿童及慢性病的连续追踪护理;缺乏对老年人的健康照顾;缺乏较好的对老、幼、妇、残为重点的社区服务的保健护理模式;社区健康评估、健康干预等工作没有较好参与;社区护理缺少规范化管理[2]。

2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家庭护理对策

社区医疗保健服务是以预防为主的医疗服务,而且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该服务能防治各种病患,为病人创造良好的社区环境,使人身心健康,这比上医院吃药治疗效果更显著。因此,保健服务必须从居民聚集的社区抓起,而且务必要起到保健预防目的。例如,“纽约医疗医院集团”(HealthandHospitalsCorporation,HHC)是纽约市政府负责统筹“医疗补助方案”和“医疗照顾方案”的机构。在社区保健服务方面,HHC发起了“预防哮喘治疗行动”。哮喘病是纽约市儿童门诊的头号常见病,为掌握社区病患病情,该行动将每个社区的儿童哮喘病人登记在案,为他们提供治疗仪器,帮助病人监督呼吸,正确使用喷雾器,并定期家访,指导病人正确用药。我院效仿国外的先进经验,定期为社区内的中老年人检查身体,普及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的基本常识,将重要的观察对象记录在案,不定期回访,掌握社区居民的身体状况,指导他们正确用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家庭“空巢化”。1982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首次提出了“空巢家庭”的说法,指那些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家庭。随着独生子女进入社会求学或工作,空巢家庭将成为我国老年人家庭的主要形式。根据我国第5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00年,我国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占全国家庭总数的20.09%,其中空巢家庭占老年家庭的22.83%。预计2030年空巢老年人家庭的比例将达到90%,届时我国老年人家庭将“空巢化”。空巢家庭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包括心理问题、社会适应问题、生活料理问题,尤其是健康问题[3]。以家庭护理为基本单位的社区医疗保健工作必须重视空巢家庭的服务体系。我们在开展社区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建立社区医疗服务网络的同时,也尽可能协助社区向老人提供多层次、多体系、多方位、高水平的医疗保健和生活求助等方面的服务,对身患疾病、缺乏自理能力的空巢老人开展入户服务。社区服务体系的开展有助于减轻家庭在照料老年人方面的负担,并可改善老人与子女的关系。对空巢老人实行专案管理,开展老年人护理、临终关怀及社区健康护理训练,对影响疾病进程的不良行为进行护理干预。这些举措均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3以慢性病为重点工作对象

各种慢性病严重危害着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慢性病人病程长,甚至终身患病,必须长期坚持规律服药、锻炼功能、定期检查,其遵医行为尤为重要[4]。

在我院长期工作中,发现绝大多数慢性病病人缺乏相应疾病的防治知识,没有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忽视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当中存在超重、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多种慢性疾病。因此,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及早的、持续地开展了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逐渐使他们认识和接受了慢性病预防工作的重要性,并形成了自觉预防自觉保健的自主行动。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老年痴呆病的病人来说,社区综合护理干预更加能显著地提高病人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本着这个原则,我们走进病人家庭,访视护理注重合理利用和开发老年慢性病人自身资源,给他们讲解疾病知识,纠正其不良生活习惯,教会他们一些自护技巧,巩固和提高了老年慢性病人的自护能力。

4实现信息化管理

实现健康查体档案信息化管理,能为健康档案的管理、查询、统计、健康指导、流行病的调查研究等提供更准确、全面、系统完整的数据,有利于社区及全社会传染病的预防,有利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我市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了社区健康信息数据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病人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工作部门、生活习惯、嗜好、家庭健康状况(家庭主要成员病史、家族史)、本人照片、查体日期、联系电话;查体资料,包括血压、血糖、血胆固醇、三酰甘油、血尿素氮、血肌酐、肝功能、乙型肝炎表面抗原、X光检查、B超检查、心电图等等;汇总分析,包括每个人历年的数据变化直方图和各异常项目的所有人数汇总分析;还包括每个人的查体情况保健医师提出健康指导意见。这样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可以实现健康查体档案信息化管理,使每个人都能够直观了解到历年的身体健康变化,极大方便了管理。

5建立恶性传染病的预防隔离机制

恶性传染病如果处理不当,会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产生严重为害。而社区医疗保健系统对于传染疾病本身就有天生的预警和防治作用。在平时的走访活动中,我们就刻意地加强了一些恶性传染病的宣传和科普活动,并留心类似疾病症状的产生。再加上计算机的运用,大部分本来需手工做的统计和分析工作可交给计算机来完成。是否拥有一个健全的社区医疗保健服务机制,已经成为一个城市是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如何进一步持续健康的发展这一服务,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家庭护理的信任问题、意外突发事件的及时救助问题等,都需要去探讨和建章立制去完善。我们相信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在社区居民的鼎力配合下,这一事业必将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玲,周长美,周莹,等.社区护理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2a):8788

[2]赵秋利.社区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3

老年人家庭护理知识篇7

doi:10.14033/j.cnki.cfmr.2016.16.045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人类通过计划免疫,改善营养和食品供应及有效地治疗疾病等手段,使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也提高了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1]。据统计,截止2014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总数高达2.1242亿人,首次突破15%大关,占全国总人数的15.53%,预测到2049年时,中国60岁及以上老人将达36.5%[2]。

作为社会重点人群之一的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角色的转换、心理特征的变化等因素,身体各组织器官的功能逐渐衰退,社会适应能力也在逐步降低,各种健康问题随之凸显,大部分老年人都存在亚健康和患病的现象。而以我国目前主流的养老模式来看,绝大多数的老年人是生活在社区里的。因此,积极开展社区老年护理,提高老年人自我保健能力和生存质量,是社区护理工作的重中之重[3]。

本文通过对我国老年人社区护理现状及需求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进一步推进老年社区护理建设提供依据。

1老年人社区护理需求分析

1.1老年人健康问题突出

据2008年卫生部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的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口的两周患病率为43.2%(全国平均水平为18.9%),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比例呈上升趋势[4]。同时,由于老年人器官退行性变,大多数老年人得病后所需治愈期较长,易伴发多种疾病。此外,老年人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高危人群。在周心驰等[5]对900名老年居民的调查中显示,92.2%的老人至少患有1种慢性病,患病率最高的前5种慢性病是高血压(55.6%)、骨关节疾病(12.9%)、糖尿病(12.1%)、慢性支气管炎(10.9%)、冠心病(10.7%)。同时,老年人的残疾率、失能率、老年痴呆发病率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人的残疾率为16%,74岁为30%,到82岁该数据则上升为50%[6]。老年人口行走失能中长期卧病占4%、没人帮助不能走占2%、不能独自出门占8.2%,听力失能占29.3%,视力失能占30%[7]。人社部在2016年初的新闻会上表示,截止2014年,2.1亿的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有将近4000万人是失能、半失能的老人,预测到2035年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数量会进一步增多。2011年中国老年痴呆症患者数为800万,2040年将达到2200万,是所有发达国家老年痴呆症患者数的总和[8]。

而除了疾病、伤残等生理上的问题,由于社会角色地位的转换、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交往的减少、应激事件的发生、身体功能的衰退导致的失能等因素,老年人更容易产生失落、抑郁、焦虑、孤独等心理上的问题。据刘红卫[9]的调查显示,150名老年人中,45.3%有失落感,42.6%有抑郁感,50.6%有孤独感,1.3%身心衰老感,48.6%对生活失去兴趣,46.6%有性格上的改变。

可见,老年人的护理需求不仅局限于身体上的护理,还需进行心理上的健康护理。调查显示,老年人对情感交流的护理需求最高(76.03%),此外,70.70%的老年人希望得到精神慰藉,59.57%的老年人希望得到心理健康指导[10]。

1.2养老模式转换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加之计划生育的实行“四二一”家庭结构的普遍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难以满足老年人的现实需要。此外,据国家卫计委的《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5年)》显示,空巢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一半,独居老人占老年人总数的近10%。可见,在当前发展趋势下,以社区为载体的社区养老模式势必取代单纯的家庭养老模式成为既能顺应形势发展需要又能满足老年人现实需求的新型养老模式,而社区护理的需求也将随之增长。

1.3健康及保健意识增强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的观念逐步从“有病求医”向“无病预防”转换,对于健康及保健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需求量相应增长。张玮等[11]对136名年龄在60~70周岁的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老年人对社区的护理需求都十分强烈,在6项(①健康指导,②体格检查,③家庭病床,④上门护理,⑤康复服务,⑥社区老年院)社区老年人护理需求中,平均每人需求3.2项服务,其中92.08%的老年人需要健康指导,69.79%需要体格检查,46.28%需要家庭病床及上门护理和康复服务。

随着老龄化的日益加剧,老年人健康需求的增长,养老服务模式的社区化发展,作为医院护理服务的延伸,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服务提供者,以辖区老年人为服务主体,从老年人身心、社会文化的需要出发,了解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并制定护理措施,解决其实际需求的老年社区护理服务将成为主要的老年护理模式[12],并对缓解家庭负担,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2老年人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老年人社区护理现状

2.1.1健康档案社区医务人员通过电话随访、上门随访、门诊检查等方式为辖区内老年人建立动态的电子健康档案,详细的记录着包括健康状况、医疗记录、生活行为习惯、体检情况、健康评估等内容,便于医务人员全面掌握辖区内老年人的健康状况,有针对性的提供医疗护理服务。

2.1.2健康教育(1)由社区医务工作人员定期在辖区内举办浅显易懂且实用的健康知识讲座(包括卫生保健、健康饮食、心理疏导等);(2)由社区医务工作人员在义诊或随访的时候,采取文字资料宣教及口头问答等形式,使老年人从中获益。

2.1.3家庭病床对需要连续治疗(在收治范围内且可在家庭进行治疗或康复的无危险病种),而无法自行就医的患者,依照规定在其家中设立病床,由社区医护人员定期上门提供医疗护理服务的一种形式。包括疾病治疗与护理、健康宣教与咨询、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发展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负担,解决了行动不便者就医问题。但由于诊疗是在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相对缺乏的家庭中进行,难免存在一定的风险和隐患,如静脉输液时出现过敏性,插胃管时引发呼吸骤停,灌肠时引发心源性猝死等[13]。

2.1.4家庭签约辖区居民与社区全科医生团队通过签约,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并由团队按国家政策为签约居民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上海于2011年起率先开展试点工作,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逐渐由“粗而广”向“精而细”转变。在此基础上,浙江省宁波市于2015年5月起推行契约式家庭医生制服务,以户籍家庭老年人为签约对象之一,签约后,可以享受涵盖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个性化健康管理等十大优惠服务内容,包括优先提供家庭病床服务,签约年度内免费为签约居民中行动不便且确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1次出诊服务,免费为患有慢性病的患者提供全程健康管理服务,免费每年一次出具健康诊断报告,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建议方案等,服务费人均150元/年,其中个人承担50元[14]。

2.2老年人社区护理存在的问题

2.2.1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在我国社区护理模式起步较晚,发展速度迟缓,既没有如日本从法律上明确对社区老年护理进行规定,也没有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为“家庭与社区照护项目”设定专项拨款[15],加之区域差别、卫生资源配置的不均衡等原因,使社区护理工作难以持续、稳定发展。

2.2.2老年人社区护理形式单一现有的社区护理服务仅仅只是沿袭着医院的管理模式。我国社区义诊服务仍以病人为中心,工作局限在测血压、静脉输液、肌肉注射、送药、体检等方面,贺伦等[16]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的社区义诊工作仍是以疾病护理为主,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涉及较少。

据有关报道,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根据本国特点开展了社区老年护理来解决老龄化带来的医疗卫生保健问题,并逐步形成了医院、社区护理机构及家庭护理机构等服务模式,建立了疾病护理、预防保健、生活照顾为一体的网络系统[17]。

2.2.3老年人社区护理人才短缺我国对社区护理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目前国内还没有一所学校培养专门的老年护理人才,有针对性的实践技能训练相当缺乏,所学的理论知识也比较浮于表面,而且多数在社区工作的护士普遍存在学历低、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不扎实,沟通技巧掌握程度低等问题,加之缺乏系统的、专业的老年社区护理培训,很多护士对老年人的需求不了解,为老人所提供的护理仅限于一般的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而不能体现对老人的全身心照顾与支持[18],服务不到位,同时,因为大多社区护理人员为临聘工,造成护理队伍的不稳定性,对社区护理工作的长期有效开展造成一定困难。

3老年人社区护理发展对策

3.1加大政府重视力度

政府部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对老年人社区护理的支持力度,充分认识到加快老年人社区护理的发展进程是大势所趋,做好引导工作,推进老年人社区护理的建设,建立和完善社区护理相关制度、人才培养及考评制度,明确各项操作流程规范和服务收费标准,出台相应的社区管理法律、法规、标准,建立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政府补偿机制,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让服务双方能有法可依、有理可寻,居民能公平享有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增强社区护理人员的执行力度、工作责任感,提高工作积极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率,减轻老年人的医疗费用负担,同时保障老年人健康需求。

3.2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服务

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护理模式及成功的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及实际发展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以老年人的需求为导向,根据生理、心理特点,在现有的服务基础上建立老年人社区整体护理模式,开展全方位、人性化的老年社区护理,(1)在现有的健康教育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健康促进活动,让老年人学会和掌握自我调解与疏泄情感的方法,保持身心健康,掌握科学的饮食,提高生活质量[19]。(2)积极开展老年临终关怀事业,在我国老年临终关怀事业起步较晚,但其对社区护理的作用不容小觑,老年临终关怀是为了让治愈无望的临终老人减轻痛苦、维护尊严的一种人性化关怀事业(包括身体、心理、道义关怀)[20],是人口老龄化的需求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将在老年社区服务中占据重要地位。

3.3加强老年人社区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

老年人家庭护理知识篇8

【关键词】社区老年人;心理保健;护理Community elderly mental health nursing analysisLu Ling

【中图分类号】R24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2)09-0079-02

目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老年人身心健康问题渐被引起广泛关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使老年人晚年生活愉悦舒适,是相关工作者重点研究的内容。加强老年人的心理卫生保健,除可对生理及疾病改变产生的影响进行预防外,还可促使老年人更好的对社会及家庭问题进行处理,全面提高生存质量及心理健康水平,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1]。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80例,均为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体检的老年人,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加强心理保健护理,回顾相关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择的对象共80例,年龄60-85岁,平均(71.5±3.5)岁。各种慢性病患病时间为3-24年,平均(11.7±2.3)年。按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划分,两组在一般情况上具有可比性,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以常规护理为基础,加强心理保健护理,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2.1心理健康教育:社区护理人员多关心和体贴老年人,加强主动沟通及联系,使其与社会良好对接,保持有效沟通。同时就衰老的客观规律进行介绍,让老年人了解到机体的具体变化,丰富晚年生活内容,增添情趣。可介绍同龄的老人参加共同喜爱的活动,多行沟通,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在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发师生活乐趣,消除忧虑及孤独感,使其心理、精神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1.2.2疾病知识宣教:帮助老年人对各种生活问题及疾病树立正确的认识,就疾病的基础知识行个体化的、针对性的介绍,使老年人自我防护和保健能力增强,可从容正视疾病。同时接待老年人的态度需积极热情,使其建立正确的生死观,消除恐惧感,培养豁达的心态,使心境安宁,起到延长生命,达到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1.2.3和谐家庭关系建立:社会护理人员除常与老年人建立稳定联系外,还需加强与其家庭的联系,向老年人家属行必要宣教,给予老年人更多的照料、支持及关爱,建立和谐家庭关系。特别是有疾病伴发或失去伴侣的老年人,需给予更多的体贴,同时指导家庭对危机感有正确认识,使家庭环境轻松、温馨,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

1.2.4加强综合素质:需向老年人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建立正确的养生保健理念。在智力得到有效锻炼外,还提高了自我照顾能力,使保健效果增强。同时可指导老年人对老年心理学、老年自我保健知识重点学习,运动多种调节情绪的方法,为心理健康提供保障[2]。

1.2.5饮食指导:老年人消化系统在年龄不断增长的情况下,也出现了系列衰退表现,胃部肌肉及胃内膜原有功能丧失,大肠运动能力显著降低,使老年人食欲不佳,易有便秘、腹胀情况发生,需加强饮食指导,向患者强调合理膳食的重要性,多食水果和宣含纤维食物,以提高机体健康水平,保持愉快心态。

1.3统计学分析:统计学软件采用SpSS13.0,计理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

2结果

经护理后,观察组活动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

3 讨论

老年群体渐在社会中占有较高比例,加之社会环境的变化,身心健康水平渐引起重视。社区针对老年人开展心理保健护理具有较重要的价值。社区护理人员需对各项技能及专业知识娴熟掌握,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生活及心理行为方式,提供针对老年人的全面、整体的心理健康服务,以使老年人可自我对心理问题进行调节,并提高舒适度,以最大限度的改善生活质量,保持身心健康。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活动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

综上,在社区针对老年人开展整体、全面的心理保健护理,可显著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改善其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老年人家庭护理知识篇9

[关键词]护理;老年人;插管法

[中图分类号]R541.6+2[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

observationontheeffectofnursinginterventiononelderlypatientswithhomenasalfeeding

Huangxiao-zheZhangsu-hongweili-ping

(neurologydepartment,HuaiheHospital,HenanUniversity475000)

[abstract]objectivetostudytheeffectofnursinginterventiononelderlypatientswithhomenasalfeedingmethods112elderlypatientsdischargedfromtheneurologydepartmentwithnasalfeedingweredividedintocontrolgroup(n=56)andinterventiongroup(n=56)atrandom..patientsincontrolgroupreceivedroutinenasalfeedingandpatientsininterventiongroupweregivenadditionalnursinginterventionincludingtakingchargespecially,establishingrecords,regulartelephonefollow-up,familyfollow-up,theeducationintheoutpatient.theincidenceofnasalfeeding’scomplicationswascomparedbetweenthetwogroups.ResultstheincidenceofcomplicationsininterventiongroupwasSignificantlylowerthancontrolgroup(p

胃肠鼻饲法是将胃管经一侧鼻腔插入胃内,从管内灌注流质食物,水和药物的方法[1]。也是患者摄入各种营养最有效,经济,方便的途径,但也有一些并发症。目前,我国一方面卫生资源短缺,患者不能长期住院[2]。各种原因造成带鼻饲管出院的患者越来越多,为了减少家庭老年鼻饲患者的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患者痛苦。2005年7月至2009年7月我们对家庭老年鼻饲患者进行了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7月至2009年7月在我院神经内科带鼻饲管出院的老年患者112例,男70例女42例,年龄60-93岁,其中脑卒中78例,老年痴呆20例,帕金森6例,重症肌无力3例,急性脊髓炎3例,运动神经元病2例,收集2005年7月至2007年7月56例列为对照组,其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55.0±14.0)岁。2007年8月至2009年7月56例为干预组,其中男39例,女17例,年龄(59.0±10)岁。

1.2方法

1.2.1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方法护理,对出院时带鼻饲管回家的患者及照顾者进行院内知识宣教。

1.2.2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由我科经过培训的2名资深主管护师和营养师来完成。主要采用以下护理干预方法(1)胃管末端注明留置时间,每4周更换一次,采用苏州新区文教医疗用品厂生产的F16硅胶胃管。(2)患者出院后第1个月每周电话访问一次,每月家访一次,发现问题,针对性指导护理,在胃管存在期间持续跟踪。(3)做好心理护理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鼻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积极宣传成功病历,解除患者及家属的恐惧心理,增强患者信心。(4)腹泻的预防和护理鼻饲液现配现用,温度在37-38℃.鼻饲用物严格清洁消毒,每次鼻饲结束后空针和碗清洁后煮沸消毒,备下次用,操作者操作前后洗手。临床上鼻饲引起的腹泻多为水样便,通常发生于鼻饲开始及使用高渗性饮食时。当高渗的营养进入胃肠道时,胃肠道将分泌大量水以稀释溶液的浓度。大量水进入胃肠道时,刺激肠蠕动加速,而产生腹泻。我们采用鼻饲思密达粉1包每日两次同时及时处理大便,保证周围清洁干爽。发生异常时,及时就诊。(5)便秘的预防植物样生存患者的胃肠植物功能低下,加之长期卧床,常出现腹泻、便秘交替出现。指导家属每日保证充足的水分补充1500-2000ml/d,鼻饲液中加入含钾丰富的水果、蔬菜汁,帮助患者顺结肠走向按摩腹部2-3次/日,每次5-10分钟。保证膳食纤维的摄入。便秘时,首先使患者左侧卧位,用开塞露15ml塞肛,保留15分钟仍无效时,戴一次性手套以右手食指和中指伸入患者肛内,轻柔的将干结的粪块掏出。(6)鼻饲前用注射器回抽胃液,检查有无潴留,保证胃管在胃内,。喂食时使患者半卧位,一旦发生误吸立即停止鼻饲,让患者头偏向一侧,翻身叩背,必要时用家用吸痰器吸出误吸液,遵医嘱给予治疗,预防肺部感染发生。同时加强舌和咀嚼肌的运动,如伸舌、吹气、憋气动作训练,提高咽下反射的灵活性,预防误吸[3]。(7)确保鼻饲液的粘稠度,每次鼻饲前后用温开水30-50ml冲管,预防堵管及腹泻,如怀疑堵管,可用负压吸引或注入少量温开水检查,无效时更换新管。(8)教会家属用200ml温开水加入食用盐1-2g自制淡盐水做口腔护理,每日二次,预防口腔感染。(9)脱管的预防将鼻饲管固定于合适位置,使患者舒适、安全,脱管的护理重在预防。

1.3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进行比较,p

2结果

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的比较见表1

3讨论

3.1护理干预明显降低家庭老年鼻饲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中各项并发症的发生次数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这说明护士在定期的护理干预中,对家庭老年鼻饲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有很大影响。院外家庭老年鼻饲患者不能自理者居多,需要家庭成员或非亲人陪护,照顾者普遍文化程度低,未受过专业知识培训。【4】老年患者在心理上多有失落、孤独、固执、焦虑及抑郁等特点。这些老年患者回归家庭后,及时的护理干预能让患者及家属感受被关注的温暖,医务人员用浅显易通的言语进行鼻饲相关知识的讲解指导,当发生问题时,能在第一时间得到解决,减少患者的痛苦,减轻患者家庭的负担。

3.2护理对象范围的扩展,护理人员的观念得到更新。在护理干预的过程中,缩小了患者或家属与护理人员的距离,让家属实实在在感受到护士所做的一切,是出于对病人的关心和爱护,良好的沟通树立了护士的良好形象,取得了病人家属的尊重和信任,使得护理人员树立起了职业自豪感。

3.3建议加快发展社区护理。目前,由于医疗行业的潜在风险,造成社区护理开展范围较小,不能满足社区居民对疾病护理,疾病预防,健康促进方面的高需求。

3.4要求护理人员必须提高综合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知识。巧妙的运用沟通技巧服务于群体健康教育。

总之,规范、良好的护理干预能大大减少老年鼻饲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减轻患者家庭负担,不仅有益于个人,亦有益于社会,对护理人员职业道德、职业自豪感的培养有很大帮助,对改善患者与护理人员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亦有很大收益。

参考文献

[1]陈维英.基础护理学第三版[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24.

[2]刘玉春,赵玉香,库红安,等.陪护人员对误吸认知的调查[J].中华护理杂志,2003,39(6):479.

老年人家庭护理知识篇10

关键词艾滋病一对一家庭社区护理

艾滋病不仅病程长、传染性强、致死率高,因此,以家庭/社区为基础的一对一护理工作模式显得更为重要,通过宣传教育,培训家庭、亲朋或社会自愿者做护理员,使之掌握正确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对艾滋病患者进行护理帮助,使艾滋病患者获得尽可能满意的护理照顾及情感支持。我县1998年发现第1例HiV感染以来,至今累计发现HiV感染/aiDS患者106例,男72例,女34例,平均年龄42.13岁。接受免费抗病毒治疗57例。

资料与方法

2008~2010年收治艾滋病患者60例,进行抗病毒治疗护理,其中男47例,女13例,文化程度;文盲4例,小学文化31例,初中21例,高中以上4例。随机抽样分成两组,即一对一护理组(试点组)和普通护理组(对照组)。

护理措施

加强能力建设,掌握护理技能:①初期:护理人员首先必须得到系统培训,2005年本人有幸被选派到武汉中南医院进修艾滋病护理,回单位后在县卫生局组织下举办了全县医疗单位艾滋病护理培训班,增强了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以胜任这项艰巨而有意义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②选拔培训家庭护理员:在艾滋病家庭中挑选1名较精明细心的家人或邻居自愿者、亲朋,对他(她)们进行面对面培训,经考核合格后作为家庭护理员。并为他们发放一定的劳务补助。③培训内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护理基本知识和技能、艾滋病职业暴露和自我防护知识以及艾滋病患者情感心理支持技巧。

疾控护师负责提供技术支持、考核评估,实行分级管理。利用每季度艾滋病患者体检之机,对家庭护理员进行培训指导,乡镇卫生院指派专人负责本乡镇患者护理管理、联络等,能尽快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一对一护理责任包保,为艾滋病患者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目前艾滋病还没有治愈的药物,减轻患者身心痛苦、防治病情恶化、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命是惟一的手段,试点组的每1例艾滋病患者配有1名责任护理人,有的是家人,有的是亲戚或朋友有的是邻居自愿者,他们负责为患者提供生病后的照顾、关心、问候和心理帮助,这样家庭和社会共同为艾滋病患者提供了一个温馨的生活环境,对其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心理护理:艾滋病是一个病程长而致死率及高的疾病,几乎所有HiV感染/aiDS患者都面临因病致贫、面对死亡、社会歧视、病痛折磨等难以抗拒的问题,常常会表现愤怒、抑郁和绝望,护理人员要及时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帮助,做到:关爱体贴、热情奉献、耐心细致、尊重,不评判、不歧视,消除焦虑和悲观的情绪,鼓励他们乐观向上、积极地生活方式。

饮食护理:1天3餐主食以米饭和面食为主,根据个人经济状况,蔬菜水果多样化,豆浆、牛奶常饮,禽、肉、蛋类及时摄取,原则上以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食物。

皮肤护理:①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内衣;②皮肤搔痒时不要抓伤皮肤,可轻轻按压或拍打;③若暴露的伤口不要包扎,感染的伤口要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理;④皮肤过于干燥时可涂抹润肤霜。

药物依从性帮助:①监督服药,给药到手,看服到肚;②闹钟、电话、短信到点提醒。有一患者的妻子因有事要外出1周,临走前她把患者吃的空药瓶吊在卧室和厨房门顶能碰着头的位子,患者每天必须经过好几次,瓶一碰头就想起服药的事,这样妻子外出1周1次也没漏服。还有一位邻居自愿者老王,他负责护理的是一个单身男子李某,30岁出头,家里很穷,当他接到HiV阳性确认报告时,开始否认、愤怒后天天酗酒闹事,邻居老杨一家非常害怕,一见他就关门躲避。但有1次小李生病3天没起床,老杨就试着去帮助他,后来我们知道这个情况后,就主动上门指导老杨一些有关艾滋病护理常识,之后老杨就成了小李的护理员,小李开始正常生活有时还帮老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他们互相帮助,彼此关照,过着正常的农家生活。事实证明家庭和社会的关爱对艾滋病患者是多么的重要。

结果

一对一家庭护理组的30例艾滋病患者无论从治疗效果、服药依从性还是身体状况、精神心理状况以及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与对照组的30例患者有很大差异,具有进一步探索和推广的意义。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