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十篇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十篇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3:43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篇1

关键词:中西文化;建筑;中西方传统建筑;影响

        建筑是人“衣食住行”的四大物质条件之一,它与我们的生活有直接且密切的联系。建筑不能脱离它所在的环境,因此建筑最能直觉地反映民族特征,美国建筑教育家罗泊桑教授说:“凡是伟大的建筑,都不仅能在功能上作出回答,也是在对人类的心灵与精神上做出回答……。建筑的物质形式是社会的直观表达,是最能反映当代历史的,甚至在一片毁灭的废墟中,它也能象征一种文化传统和它的思想性。”我们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对建筑的影响,要从整体的文化脉络,从文化的形成以及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最主要的本质出发。

        一、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歌德把建筑称作是“凝固的音乐”和“石头的史书”。几千年来,建筑的文化价值一再被哲人和诗人们所肯定,建筑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是人类文化的纪念碑,是最重要的社会文化之一。建筑是人为的,有人才有文化,与其他人类物质产品相比,建筑与人有着更为密切与深刻的关系。它巨大的艺术容量和强烈的艺术表现能力、与人类心灵直接相通的抽象性所赋予的巨大涵括力,都使它具有不同寻常的文化意义。

        从文化形成的过程来看,建筑是多种矛盾的综合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建筑是历代文化的积累和延续,它是一种凝固了的文化,是能够让当代的人亲眼看到,长期保存的一种文化状态;另一方面,建筑是一种超前的文化,它要求建筑师要有预见性,有超前的眼光,各种具体的规划设计都要留有余地,不是说改就能改的,如果缺乏远见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研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从文化的广阔角度探索建筑,不仅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水平,也能够促进不同文化范畴间的交流。

        二、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

        不论古今中外,人的基本的人性都是一样的。人都有七情六欲,喜怒哀乐,贪生而惧死,都有所喜恶,都有爱憎之心,都有执着于现实和追求理想的本能,这就是人的共性和普遍性。但是,由于地域环境、生存方式、社会经济背景、发展的历史过程等各种因素的不同,使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性,而中西文化也各有特点。

        中西文化是两种根本不同的文化模式,历史悠远,包罗万象,而文化更是变动的,中西文化的差异不会停留在某个阶段,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变化,所以这种差异是相对的、大致的差异,笔者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自身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天人合一与征服自然

        中国文化比较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西方文化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思想模式。儒家、道家、墨家等把自然看作是大化流行的有机整体,认为天地、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条件,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系统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自然宇宙及万物都是有情义的,它们有着至善至美的价值。人类对自然要寄予深切的关怀,不要试图去探究自然的本性、改造自然,所以人应该尊重自然,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要排除功利思想,通过道德修养去体会自然之美,自然之伟大与深邃。

        与中国文化重视天人合一,主客体合一的立场截然相反,西方文化把自然作为人类认知的对象,把自然宇宙看作是与人类不可调和的对立物,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是和人根本不同的,它们无所谓善恶美丑,更不带有感情色彩。而《圣经》中关于上帝创世的故事中也包含了这样的思想:人站在自然界之上,统治自然界,要利用自然来满足人类自身需求。

        (二)家庭本位与个人本位

        中国文化以家庭为本位,注意个人的职责与义务,西方文化以个人为本位,注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家族的地位和人际关系的协调。在中国的传统中,一切社会组织都是以家庭为中心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是由家庭扩大、引申而成的。现在我们所说的裙带关系就是这种家庭本位文化的现代形式。家国同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国家和政治生活是家庭生活的扩大,家齐,国才能治,天下才能平。

        西方文化十分强调个人的地位。它认为个人就是一个原子,他不靠任何别的人而存在。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权利、自由、独立性,这些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西方文化中的每个人首先是被作为个体来看待的,其次才被看作是一个家庭或者社会群体中的成员。

        (三)协和万邦与征服世界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谐和万邦的大一统思想。《周易》中有一句著名的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将天人合一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而导出的做人的基本准则和协和万邦、包容万物的处理民族关系的一种态度。西方在民族关系方面讲究竞争、斗争,主张向外扩张,征服别的民族甚至统治世界。 

        三、中西文化的差异对建筑的影响

        (一)对建筑材料的影响

        从建筑材料上来看,中国传统建筑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以木材来做房屋的主要构架,属于木结构体系;而西方建筑中一般是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如:金字塔、古罗马斗兽场、神庙等都是以石材筑成巨大的体积示人。

       中西建筑材料的不同,除受自然因素和生存环境影响外,更重要是不同文化所带来的结果。首先,中国传统社会宣扬“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息息相通。正如《管子·水地》篇所言:“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苑也。”土地为人们提供了生存的必需品,人们依赖大地生存,死后又回归土地,自然会对土地产生崇拜感。而木材取于自然,与泥土有生命之亲。而西方征服自然,统治自然界的超越感,往往利用石材的特性以巨大的体量和超然的尺寸来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其次,受《易经》中反应大自然新旧更替,生生不息的思想影响,包括中国神话中所描述的神都是自然的神,他们有着自然界的普遍特点,会像自然事物一样衰老、死亡,只是神的精神和品德会在世间流传和继承。而木构建筑正与这种思想相符合,木构建筑会随着时间的变长,渐渐腐坏,最终毁灭消失,但是建筑的技术和形式会继续流传并被运用和发展。因为石质坚硬而不易腐蚀,正好象征了西方世界祖先精神永不泯灭,同时石材经常以人体雕塑的作品呈现,石材的硬朗和结实对西方人所追求身材的矫健和强壮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三,木材有自己的特性,朴实无华,易于雕刻和改造,形成通透的外形,与自然界相融合,符合中国人追求温情、和睦的心理。石材冰冷坚硬,符合西方人理性、客观与人际关系冷漠的心理。

        (二)对建筑色彩的影响

        从中西建筑的装饰色彩上来看,中国以一种色彩为主,其它几种颜色并用;西方则是极其丰富,不同时代以不同的色彩为装饰的主色调,但没有一个单一的色调贯穿始终,对比也不是非常强烈。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色彩的生成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一方面,在五行学说的影响下,色彩成为天意的象征,人们用色彩表示对自然的尊重;另一方面,中国建筑的色彩被赋予了浓厚的伦理观念,以颜色作为区分社会等级、确定社会地位的手段,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建筑的色彩缺乏变化,虽然丰富,但是又显得单一,并形成了一定模式。西方建筑的色彩,因为处于多元变化的社会文化中,所以变化多端,异彩纷呈,时而华丽浮艳,时而灿烂夺目,时而又光怪陆离。同时受西方“个人本位”观念的影响,色彩非常张扬、热烈、激情,甚至富于非理性的迷狂。

        (三)对建筑空间布局的影响

        从建筑的空间布局来看,中国建筑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将各种不同使用功能的单体建筑组成建筑群。它们一般不向高空发展,而是向四周做有序的铺排,几乎无论何种建筑,从住宅到宫殿,都是一种类似于“院子”的格局。这种空间与平面布局的有序性,象征严肃而宁和的伦理秩序,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以及严格的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

        与中国相反,西方建筑往往以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高空发展,采用“体量”不断向上叠加,以巨大且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峨壮观的整体,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戴为中心。体现了西方人对神灵狂热的崇拜。

        (四)对建筑造型的影响

        中国传统造型特别强调“线型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中国的梁、柱、屋檐等都能表现“线”的艺术感染力,如,在歇顶山的建筑中,屋檐有意做成微微的向两侧升的形高,而屋角部分做成明显的起翘,形成“飞”的意境;而屋顶上部坡度较陡,下部较平缓,这样既便于雨水排泄,又有利于日照与通风。追求意境和重伦理的思想在中国古建筑中体现得非常明显,在建筑造型时,往往把其社会内容和象征意义放在显要突出的位置,同时,还注重实用性,如荀子主张:“为之宫室台榭,使足以避燥湿、养德、别轻重而已,不求其外。”

        西方传统造型强调“形式美”,发源于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思想认为“美在物体的形式”,我们从古希腊的建筑中感受到一种对形式美的强烈的追求。如,仿男体的多立克柱式强壮雄伟,仿女体的艾奥立柱式柔和端庄。

        在21 世纪全球化的环境中,通过比较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对建筑造成的影响,即对中西文化的差异的脉络有了基本了解,也更加明确了中西建筑在各个方面的差别和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我们应继续加强各种文化范畴间的交流,各种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同时要保护好自己的民族和地域文化,坚持优势互补的原则,维护文化的多样性,有效避免文化的趋同性,才能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乃济.吃喝玩乐:中西比较谈[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2]张忠利,宗文举.中西文化概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3]白晨曦.天人合一:从哲学到建筑[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篇2

【关键词】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建筑美学

0概述

建筑是人造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它既要满足一定的使用功能,又要满足一定的审美要求。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天人合一”,崇高自然,与自然相融相生,所以,几千年来,中国建筑一直以木构架建筑房舍宫府,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木建筑文化。而西方古典建筑的特点是:建筑功能比较简单,建筑类型不多,从建造手段看主要是石结构,人们常把建筑看成是石头的史书。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传统建筑文化和历史发展的差异,造成了中外建筑审美观念上的差异。

1中西方建筑美学差异

中国古代的单体建筑形式比较简单,大部分是定型化的式样,孤立的单体建筑不构成完整的艺术形象,建筑的艺术效果主要依靠群体序列来取得。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创立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伦理规范,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型制和布局,传统建筑讲究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和秩序井然的伦理营构,以组群布局的方式在平面上开也体现了“儒家”的尚大精神,进而形成中华传统建筑的尚大性格。从古代都城、宫殿、寺庙、还是皇家园林以至居民的组群建筑莫不如此。从群体到个体,从整体到局部,都十分关注尺度、体量的合理搭配,讲究空间秩序的巧妙组合,营造出一种和谐圆融之美。使组群既能在远观时给人以整体性的恢宏气势和魄力,又能在近观时予人以局部的审美情趣与亲和感。

西方古典建筑,无论是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帕提侬神庙、罗马的凯旋门、印度的泰姬陵,还是西班牙最著名的吉拉尔达塔、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比萨主教堂钟塔,则更注重于单体的外部造型和体量上的巨硕突兀。它们往往以超人的尺度,极力渲染那种对于宗教的迷狂和敬畏之感。

2中西建筑美学差异缘由

中西方建筑的差异主要是中西文化的差异所决定的,文化传统的不同反映在建筑风格上有着不同的和谐之美,也就是中西建筑文化的差异,中西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中西名族不同的价值观,在建筑上就体现出不同的建筑风格:中国的建筑文化重人,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中国文化重融合,同时,中国的名族风格是含蓄、和善、仁慈等多种人文风格;西方文化重物,较重视科学与宗教,重视不同时代或多种流派的独特精神。

精神现象总是与空间意识紧密联系的,大多数学者认为西方文化浓厚的空间意识,与最早发源于其特定的自然地理背景有关。作为西方文化重要发祥地的古希腊,代表了地中海文明的灿烂辉煌。浩瀚的地中海上散布着众多岛屿,互不连续,互相分立,其农耕混合制经济与渔业活动使生活在这里的西方民族对地理方位、空间布局的感受较强,极容易产生强烈的空间感受。古希腊众多的岛屿相对隔离,无形中孕育了古希腊民族的空间观念,积淀了其“纯空间”的潜意识。多变的地形,客观上在西方人观念上造成了“空间是可以被限定的、有限的”思维定势与认识模式。而生活在农耕地理环境的东方人,在平缓绵延的冲积平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很有规律,劳作相当有序,过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循环往复的田园生活。其单一农耕型的经济结构,对四季变化依赖较大,人们容易产生强烈的时间意识。这种不同的时空观自然影响到建筑风格的差异,中国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偏重于建筑群体的时间因素,西方传统(古典)建筑文化则强调建筑单体的空间因素。由于东方各民族多生息于大河流域,生活环境比较优越且相对稳定,生存环境又处于同外部世界相对隔绝状态,因此东方民族多养成清静淡泊、自然无为、温顺好养、追求和谐等文化特点。西方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较差,且生活方式不稳定,时常要与自然抗争,与外敌斗争,故形成拼搏、竞争、重实、求真等文化特点。同时,东方民族生活的地理环境属于季风气候,雨热同季,大河冲积平原土壤肥沃疏松,灌溉便利,光热水土诸自然因子组合良好,农耕生活节奏稳定而有序,遂产生“天人合一”、“中庸”等思想;希腊等地中海地区欧洲民族,气候属夏干冬雨的地中海式气候,土地贫瘠,光热水土自然因子组合不谐调(西欧的自然因子亦欠谐调),加之海上生活常常与狂风恶浪搏斗,故产生“天人相分”、“人定胜天”等思想。这种文化观念反映在建筑风格上,中国传统建筑比西方传统建筑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风格上也相对平和、含蓄一些。

3小结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篇3

 

关键词:文化习俗 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风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东方建筑主要是指中国古代的建筑。西方建筑也主要是指古代近代的建筑。风俗文化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化,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的不同,称之为“俗”。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的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特性,使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补充部分。风俗文化的差异性,必然导致不同风俗文化下的人们思想产生差异,这是人们认识不统一,意见存在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在不同的文化风俗下,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会不同,这也必然会导致艺术作品的不同风格。建筑不仅作为一个为人们挡风遮雨,为人们提供温暖安全的房子而受到人们的依赖,它还作为一项极具欣赏价值艺术作品而受到人们的崇敬。 

一、不同文化风俗下的建筑风格不尽相同 

东方建筑主要指古代中国的建筑,西方建筑主要是指西方古近代的建筑。几千年来,中国人长期受到儒教思想的教育,无形中在国民意识里形成了抽象的儒家理论。中庸,仁恕的道德规范始终主导着中国人的建筑理念。很多优秀的个性特点得不到充分发挥,更多的民族创新得不到真正的张扬展现,这就形成了以皇家园林与宗庙寺院建筑为主的比较单一的建筑格局。而在这一点上,欧洲国家的建筑比我们丰富的多。欧洲人性格自由奔放,个性突出。这在巴洛克式建筑中体现的尤为尽致。中国的建筑的主要特点是以砖木材料为主,四合院封闭式的群体空间格局,体现了中华民族深沉内敛的文化底蕴。中国建筑的风格,从古代到近代并没有太大变化,因为我们保守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建筑更着重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价值和儒教思想相统一。西方的建筑材料主要以砖石为主,整体框架主要都是柱石结构体系,所以相比较我们中国的建筑,它的寿命比较长。另外在建筑设计空间上看,西方的设计理念主要以开放的单体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这是与我们的建筑空间很大的区别。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圣彼得大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都很好的体现了欧洲人开放张扬的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东西方建筑的差别主要体现了东西方不同文化的差别,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共同造就了东西方人们在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上的不同。

二、东西方建筑风格趋于一致化,是世界风俗文化交流,相互渗入的结果 

如今,世界各地的建筑风格基本趋于一致,但不会相同。材质都尽可能采用砖石,水泥,混凝土结构。这当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建筑质量的考虑。但就现在建筑伍德艺术风格上,东西方的融合较为深入。我国很多的优秀建筑设计师,梁思成,贝津铭等,他们都非常虚心的吸收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髓,都是将东西方建筑艺术糅合成一的建筑大家。勒?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贝津铭的香山饭店。这些现代建筑的瑰宝,无一不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糅合。它们都不是单一体现东方或西方的风俗文化,建筑风格。而是基于东西方建筑风格艺术的精髓,又经过大师们的创新发展而成就了建筑史上的佳话。现在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地风俗还是各异,但不同文化风俗下的人们之间不再相互排斥,相互不理解,而是都多了一份包容。我国传统的含蓄,中庸建筑风格,也在西方建筑风格,风俗文化的影响下,渐渐变得开放,流畅,风格也趋于多样化,艺术欣赏价值更高。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篇4

【论文摘要】建筑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产生的,它是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的综合体。人类建造房子,避免了风吹雨淋,人类建造了房子,人类有了安定的居所,房子又为人提供了安全屏障。有了稳定安全的场所,人类就可以从事一些更文明的事情了。随着文明的进步,建筑更多不但体现了它的实用性,还体现出了它的艺术性。世界各地的建筑样式、风格不尽相同,这些都是因为世界各地的风土文化的差异造成的。什么样的文化必然产生什么样风格的建筑。本文就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进行了浅析。

建筑艺术是风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东方建筑主要是指中国古代的建筑。西方建筑也主要是指古代近代的建筑。风俗文化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化,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的不同,称之为“俗”。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的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特性,使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补充部分。风俗文化的差异性,必然导致不同风俗文化下的人们思想产生差异,这是人们认识不统一,意见存在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在不同的文化风俗下,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会不同,这也必然会导致艺术作品的不同风格。www.133229.com建筑不仅作为一个为人们挡风遮雨,为人们提供温暖安全的房子而受到人们的依赖,它还作为一项极具欣赏价值艺术作品而受到人们的崇敬。

一、不同文化风俗下的建筑风格不尽相同

东方建筑主要指古代中国的建筑,西方建筑主要是指西方古近代的建筑。几千年来,中国人长期受到儒教思想的教育,无形中在国民意识里形成了抽象的儒家理论。中庸,仁恕的道德规范始终主导着中国人的建筑理念。很多优秀的个性特点得不到充分发挥,更多的民族创新得不到真正的张扬展现,这就形成了以皇家园林与宗庙寺院建筑为主的比较单一的建筑格局。而在这一点上,欧洲国家的建筑比我们丰富的多。欧洲人性格自由奔放,个性突出。这在巴洛克式建筑中体现的尤为尽致。中国的建筑的主要特点是以砖木材料为主,四合院封闭式的群体空间格局,体现了中华民族深沉内敛的文化底蕴。中国建筑的风格,从古代到近代并没有太大变化,因为我们保守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建筑更着重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价值和儒教思想相统一。西方的建筑材料主要以砖石为主,整体框架主要都是柱石结构体系,所以相比较我们中国的建筑,它的寿命比较长。另外在建筑设计空间上看,西方的设计理念主要以开放的单体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这是与我们的建筑空间很大的区别。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圣彼得大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都很好的体现了欧洲人开放张扬的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东西方建筑的差别主要体现了东西方不同文化的差别,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共同造就了东西方人们在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上的不同。

二、东西方建筑风格趋于一致化,是世界风俗文化交流,相互渗入的结果

如今,世界各地的建筑风格基本趋于一致,但不会相同。材质都尽可能采用砖石,水泥,混凝土结构。这当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建筑质量的考虑。但就现在建筑伍德艺术风格上,东西方的融合较为深入。我国很多的优秀建筑设计师,梁思成,贝津铭等,他们都非常虚心的吸收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髓,都是将东西方建筑艺术糅合成一的建筑大家。勒?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贝津铭的香山饭店。这些现代建筑的瑰宝,无一不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糅合。它们都不是单一体现东方或西方的风俗文化,建筑风格。而是基于东西方建筑风格艺术的精髓,又经过大师们的创新发展而成就了建筑史上的佳话。现在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地风俗还是各异,但不同文化风俗下的人们之间不再相互排斥,相互不理解,而是都多了一份包容。我国传统的含蓄,中庸建筑风格,也在西方建筑风格,风俗文化的影响下,渐渐变得开放,流畅,风格也趋于多样化,艺术欣赏价值更高。

三、不同文化风俗下的建筑艺术的设计需要更多的包容与谦虚

历代以来,不同文化风俗下的人们很容易产生矛盾。一是因为各自利益的驱动,二是因为各地风俗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差别,价值观,文化理念的不同使人们的意见产生分歧。随着历史的发展,各民族进一步融合。这在我国历史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也更易为我们理解。民族的融合,促进了风俗文化的融合与同化,进而价值观,文化理念趋于统一。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建筑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审美范畴,和人类民族融合的进程是同步的。世界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在不同文化风俗下,我们建筑艺术要取得杰出的创举,必须做到百花齐放,兼容并包。必须更多一分包容去接纳不同的建筑风格,多一点谦虚,虚心去向不同的建筑艺术去学习,取长补短,优化我们的作品。

由于时代的发展,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交流内容的广泛化,当代建筑风格相差越来越小。建筑风格是人们审美意识的体现,是人的能动性的表现。分析不同文化风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通过比较很容易的出来。我国古代的建筑,西方古代的建筑都有遗址,遗迹存在,风格迥异。即使当代,世界大融合的今天,虽然各地建筑风格趋于多样化,同化。但仍能体现出不同文化风俗下,不同的风格。各种风格都有其优缺点,去劣存优,取长补短,是我们当代建筑设计工作者应孜孜以求的。

参考文献

[1]程宏,王烨.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j].时代文学,2009(10).

[2]陆元鼎.中国传统民居研究二十年[j].古建园林技术,2003(4).

[3]刘玉超,罗大为.建筑艺术与生活[j].民营科技,2010(1).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篇5

 

关键词:文化习俗 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风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东方建筑主要是指中国古代的建筑。西方建筑也主要是指古代近代的建筑。风俗文化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俗的多样化,是以习惯上,人们往往将由自然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行为规范差异,称之为“风”;而将由社会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行为规则的不同,称之为“俗”。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正恰当的反映了风俗因地而异的特点。风俗是一种社会传统,某些当时流行的时尚、习俗、久而久之的变迁,原有风俗中的不适宜部分,也会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风俗由于一种历史形成的特性,使它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风俗是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基础和补充部分。风俗文化的差异性,必然导致不同风俗文化下的人们思想产生差异,这是人们认识不统一,意见存在分歧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在不同的文化风俗下,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会不同,这也必然会导致艺术作品的不同风格。建筑不仅作为一个为人们挡风遮雨,为人们提供温暖安全的房子而受到人们的依赖,它还作为一项极具欣赏价值艺术作品而受到人们的崇敬。 

一、不同文化风俗下的建筑风格不尽相同 

东方建筑主要指古代中国的建筑,西方建筑主要是指西方古近代的建筑。几千年来,中国人长期受到儒教思想的教育,无形中在国民意识里形成了抽象的儒家理论。中庸,仁恕的道德规范始终主导着中国人的建筑理念。很多优秀的个性特点得不到充分发挥,更多的民族创新得不到真正的张扬展现,这就形成了以皇家园林与宗庙寺院建筑为主的比较单一的建筑格局。而在这一点上,欧洲国家的建筑比我们丰富的多。欧洲人性格自由奔放,个性突出。这在巴洛克式建筑中体现的尤为尽致。中国的建筑的主要特点是以砖木材料为主,四合院封闭式的群体空间格局,体现了中华民族深沉内敛的文化底蕴。中国建筑的风格,从古代到近代并没有太大变化,因为我们保守的文化底蕴。我们的建筑更着重与当时的政治、经济价值和儒教思想相统一。西方的建筑材料主要以砖石为主,整体框架主要都是柱石结构体系,所以相比较我们中国的建筑,它的寿命比较长。另外在建筑设计空间上看,西方的设计理念主要以开放的单体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这是与我们的建筑空间很大的区别。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圣彼得大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都很好的体现了欧洲人开放张扬的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东西方建筑的差别主要体现了东西方不同文化的差别,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共同造就了东西方人们在意识形态、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上的不同。

二、东西方建筑风格趋于一致化,是世界风俗文化交流,相互渗入的结果 

如今,世界各地的建筑风格基本趋于一致,但不会相同。材质都尽可能采用砖石,水泥,混凝土结构。这当然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建筑质量的考虑。但就现在建筑伍德艺术风格上,东西方的融合较为深入。我国很多的优秀建筑设计师,梁思成,贝津铭等,他们都非常虚心的吸收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髓,都是将东西方建筑艺术糅合成一的建筑大家。勒?柯布西耶设计的马赛公寓,丹下健三设计的代代木国立室内综合体育馆,贝津铭的香山饭店。这些现代建筑的瑰宝,无一不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糅合。它们都不是单一体现东方或西方的风俗文化,建筑风格。而是基于东西方建筑风格艺术的精髓,又经过大师们的创新发展而成就了建筑史上的佳话。现在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各地风俗还是各异,但不同文化风俗下的人们之间不再相互排斥,相互不理解,而是都多了一份包容。我国传统的含蓄,中庸建筑风格,也在西方建筑风格,风俗文化的影响下,渐渐变得开放,流畅,风格也趋于多样化,艺术欣赏价值更高。 

三、不同文化风俗下的建筑艺术的设计需要更多的包容与谦虚 

历代以来,不同文化风俗下的人们很容易产生矛盾。一是因为各自利益的驱动,二是因为各地风俗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差别,价值观,文化理念的不同使人们的意见产生分歧。随着历史的发展,各民族进一步融合。这在我国历史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也更易为我们理解。民族的融合,促进

[1] [2] 

了风俗文化的融合与同化,进而价值观,文化理念趋于统一。这在人类历史上是有积极意义的。建筑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审美范畴,和人类民族融合的进程是同步的。世界的融合是大势所趋,在不同文化风俗下,我们建筑艺术要取得杰出的创举,必须做到百花齐放,兼容并包。必须更多一分包容去接纳不同的建筑风格,多一点谦虚,虚心去向不同的建筑艺术去学习,取长补短,优化我们的作品。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篇6

关键词:建筑文化、传统、差别

中国与西方国家都有其各自的传统建筑。由于地域和发展历史不同等诸多原因,中西方传统建筑具有极为明显的差别,这些差别分别体现在各种不同的建筑形式上,如宫殿建筑、民居建筑、装饰装修色彩等方面。

一、同样是宫殿建筑,中外对其有着不甚相同的文化追求和文化意蕴。

1.中外传统等级观念有差别

从宫殿的布置方式看,中国宫殿有着严格的主次内外之分。以紫禁城为例,其外朝和内寝是完全分隔开的,内寝因是后妃所居,所以呈完全封闭状态,建筑密集,安排有各种功能的房屋,俨然是一个个独立的小天地。建筑的等级甚至在并列于大台基上的外朝三大殿上也反映出来:太和殿级别最高,用重檐庑殿顶;中和殿是皇帝大朝的准备用房,就只用单檐四角攒尖顶;最后的保和殿是宴请重臣和举行殿试之处,其地位比中和殿重要,于是用了重檐歇山顶。

而外国宫殿中各种用房的设置没有十分明显的等级差,像凡尔赛宫内,国王起居之处与贵族大臣们的休息办公同处一个楼面,仅室内装修有些差别。楼中央著名的大楼梯完全没有像太和殿台基那样,特别设有皇帝专用的丹陛。另外,由于习俗的不同,西方不存在男女有别的封建伦理,相反的,王公大臣均要携带夫人去出席国王的宴会、舞会等各种娱乐活动,因此,宫殿建筑的公共活动大厅特别多,这些听的室内布置较为亲近宜人,并且可与室外的花园直接相通,格调较为明亮开敞。

2.中国重群体而外国重单体

由于文化传统和建筑观念的差异,中西城市中的宫殿所采取的设计方法是很不相同的。西方皇宫强调的是建筑物的单体,即以某一主要的宫殿作为王室权力的象征――例如法国路易十四时的凡尔赛宫――而中国宫殿强调的是群体吗,它必须通过一连串空间和实体的组合交替,来烘托某一特定的主题。尽管也存在着某一中心的单体建筑,但从整体来看,它并不占压倒一切的优势,就好比故宫的太和殿,如果将其单独放置在郊外的山水之中,他就并不显得很宏大,有些著名的寺院大殿并不比它小多少,它的艺术感染力与两翼伸展四五百米的凡尔赛宫是不能相比的。但是,由于在他前边建造了五座门楼,以及有众多庭院空间的铺垫,它的艺术魅力和气质就大大加强了。

二、关于中西方传统的民居建筑

从平面上看,中国古代的四合院似乎与古希腊、古罗马的围柱式庭院民居甚为相似,而实际上他们的设计意念却大相径庭。西方住宅的庭院主要为解决通风采光等实际问题而设立,因而院子周围密布着许多房间、餐厅、游戏室,甚至工厂、作坊等,而中国住宅是一句门和堂的分立来构思的:堂是房屋的主体,门是一种标志,是轴线上建筑序列的起首,门和堂之间必须有一个过渡,过渡多少是从意念上而来的。

另外,西方住宅为了充分利用庭院空间,常常围绕院子增建楼阁,以增加使用面积。这种做法在前后有别,宾主有序的中国住宅中是行不通的,如果一个院子不够,就在后面增加一个;如果大家族聚居一起,就在主轴线旁分出支轴线,成为多组院落的并列组合。例如明清时期浙江东阳县卢宅,按照十数条轴线排列着数千间房间,范围竟达15公顷,占据了县城的一大片地方。然而住房虽多,但仍严格遵循“门堂之制”,前后有序地排列在每一条中轴线上。这与西方住宅为了求得最大的使用面积,向上发展成为行列式的多层公寓之做法,是完全相背的。

作为血族一家的居住空间,无论古今中外,有具有一定的私密性,所以,空间的内向和含蓄是一般民居的共性。民居绝不可能像广场那般开敞。然而,这种私密和内向的程度却是有差别的。无疑,以中国与西方相比,必更是封闭的,这种封闭性,尤以北方民居为典型。

三、中外建筑色彩对比

从中外建筑的装饰色彩上看,中国是以一种色彩为主,其余少数几种色彩并用;西方则是百彩竟艳,虽然不同时代以不同的装饰色彩为主色调,但没有贯穿始终的单一色调。中国建筑中的色彩与中国的哲学、政治和伦理紧密结合起来,被用来分尊卑贵贱,划分社会等级,色彩被伦理化了。而西方建筑中一般没有这种现象。中国建筑中的色彩虽然丰富多彩,但又显得较为单一,并形成了一定的模式,而西方建筑中的色彩,因处于多元化的社会文化中,所以显得变幻多端,异彩纷呈。同时,由于宗教文化的不同影响,大致而言,西方建筑色彩往往充满宗教激情,甚至富于非理性的迷狂因素;中国建筑色彩出宫殿形象比较热烈之外,一般显得清素与优雅,比较富于理性精神。其宗教建筑的色彩之狂乱程度也不及西方那么强烈。

四、中外宗教建筑文化的差异

中国的宗教建筑多采用平面纵横铺开的布置,匍匐于大地水平发展。以主体建筑为中心聚合着数量很大的门厅、墙垣及小品,庭院层层推进却不崇尚高峻挺拔。西方则组成垂直向上的狂烈的线条,给人以竖向发展的强烈印象,表达了遥接天国,与神交谈的意蕴,这以中世纪哥特式教堂最为典型。

中国主要承重结构以木材制作,框架式结构使墙体不受力,可四周开设门窗(大殿前后多设门窗,左右为封闭型实墙),故店内光线比较明亮,神秘感不强。西方则采用石结构、砖结构或混凝土结构,建筑坚固耐久,外观壮实厚重有力,相对封闭,故其内部空间既高大而光线暗淡,又具有浓重的威慑信徒心胸的神秘精神氛围。

中国受宗法等级思想的影响较大,虽是宗教建筑,却具有颇为鲜明的伦理特色。造型、开间、色彩、布局等均有较严格的规定,比较理性,表现出一种严密的结构之美。西方则注意建筑体积和里面形象的树和比较吗,具有丰富的雕塑等造型艺术成分,其装饰色彩往往光怪陆离,动感强烈,情绪偏于迷狂。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篇7

关键词:美术史;中国;西方;色彩应用;差异

0前言

美术史的发展与国家与地区的人文环境以及哲学思想等均存在极大的联系,对于色彩的应用同样如此,这是导致中西方在色彩运用方面出现差异的主要原因。随着美术对于国家影响的深入,中西方在色彩运用方面的特点也逐渐体现出来,两者在形成鲜明对比的同时,均体现在国家的不同文化。对色彩应用的研究不仅能够为中国美术领域整体水平的进步打下基础,同时还能够为中国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提供特殊的途径。

1中西方美术史的发展

1.1美术史简介

美术史是研究美术的发展历史及其规律的科学。这一学科所包含的内容较为复杂,不仅能够涉及有关历史领域的知识,同时也能够涉及建筑以及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根据中西方在发展历史方面存在的差异,以及两者在哲学思想方面存在的不同,中西方的美术史也不尽相同。总的来说,在研究一个国家的美术史的过程中,必须将其与这一国家的历史文化进行综合探讨,并充分关注有关这一国家的哲学以及人文方面的因素,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了解其在美术方面的发展历史。[1]

1.2西方美术史的发展

西方美术史的发展始于古希腊人。文艺复兴是西方的标志性历史事件,这一历史事件的发生为西方美术领域发展水平的提高提供了极其优渥的土壤以及极其有利的环境。在文艺复兴时期,G.瓦萨里的《艺苑名人传》出版,并成为了西方美术史完善的典型代表。自此之后,美术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2]

J.J.温克尔曼的《古代美术史》是西方美术史发展的又一典型代表,这一著作中,作者将美术与国家的地理以及人文环境充分结合在了一起,使得美术开始有了文化的韵味。作者在这一著作中,提出了美术与历史以及宗教等方面因素的显著关系,使西方美术史开始脱离了传统美术的限制,有了更加深层次的意义。[3]

总的来说,西方美术史的发展在对图像的记录方面主要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在前期阶段,美术仅仅以记录真实图像为主要目的,而美术作品的创作也一直以这一目的为基础,并没有重视作品的审美性。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审美的要求开始越来越高,此时美术领域才逐渐加强了对作品审美价值的重视。

1.3中国美术史的发展

中国美术史的发展起源于先秦的诸子百家,发展至今,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阶段,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美术史具有更加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更加优良的传承。在中国古代,美术的表现形式较多,以书画著作为主,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理论,并形成了自成一派的风格,为中国美术史的发展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第一部较为完成的绘画史出现在唐朝,以张彦远的作品《历代名画记》为代表,在词之后,以此种方法对先前名画进行记录的方式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与追随。唐朝时期,我国国家经济实力较强,且与国外往来较为频繁,在于其他国家的往来过程中,我国不断将本国的美术理念传播到了国外,同时也吸收引进了国外美术的优势,为我国美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基础性的保证。

1949年,中央美术学院正式成立美术史系,代表着我国对美术史重视程度的提高,同时也代表着美术史正式进入了学术研究的领域,成为我国宝贵的财富。

2以美术史为基础的中西方色彩应用差异

2.1美术史与色彩

简单地说,对色彩的运用是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史的研究范围极其广泛,不仅包括对绘画问题的研究,同时还包括对建筑以及雕塑等问题的研究。无论在中国或在西方,美术史中都包含着上述各个领域的有关内容。[4]色彩是美术史中重点强调了一个理念。色彩可以被应用到绘画以及建筑等各个方面,不同色彩的运用能够使作品表达出不同的思想,传达出不同的理念,对于作品灵魂的升华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中西方人文历史的不同,其美术史对于色彩的运用情况也与中国有着一定的差别,

2.2中西方绘画色彩的应用差异

中国在绘画方面对色彩的应用以淡雅为主,对于主观因素较为重视。相对而言,西方在绘画方面对色彩的应用则显得更加理性,这是两者之间存在的主要不同,由此引申的,两者在对绘画色彩的选择方面也会有所不同。

(1)中国在绘画方面对色彩的应用。无论美术史的发展还是对于绘画色彩的应用,都会受到哲学以及宗教因素的影响。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自古以来便会中国人的思想以及生活方式产生着极大的影响。根据道教的思想,尊重自然,以天道,将其与人道结合,是其主要的生活理念,同时也是其行为方式的主要依据。除此之外,道教对于色这一问题较为重视,“五色令人盲”所讲的便是这一道理。针对上述理念,道教在对色彩的应用过程中,往往非黑即白,而在黑白之中,又以黑色为主,从道教的传统服饰以及道教的太极八卦图中便可以发现这一特点。[5]

受道教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人们在绘画的过程中,往往更加倾向于使用墨色,相对于其他颜色而言,墨色对于情绪以及理念的表达较为单一,正是基于这一点,才成就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宁静与淡雅。发展至今,中国的绘画中所使用的色彩的丰富程度已经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但仍没有摆脱传统文化的影子。以水墨画为主,一部分艺术家在创作水墨画的过程中,会以水分厚抹的方式强调色彩的,但相对于西方绘画而言,其对于色彩的表现仍较为单一,强调通过主观想象力的发挥,去对事物的形状等进行描述,在单一的色彩下,使著作体现出更加丰富与饱满的灵魂。

(2)西方在绘画方面对色彩的应用。西方国家在绘画方面对于色彩的运用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以古希腊时期、文艺复兴时期以及浪漫主义思潮使其为主,其对于色彩的运用手段也存在一定的变化。

首先,古希腊时期,西方的美术史逐渐起步,绘画也逐渐兴起,受发展历史以及人为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绘画作品并没有重视对色彩的应用,而是仅仅以提高实物的形状为绘画目的。这一时期的绘画往往十分注重事物各部分的比例关系,以人物画像为主,其面部比例关系均按照换进分割的比例来确定。由此可见,古希腊时期,人们对于客观的形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对色彩的重视。

其次,文艺复兴的到来使得艺术领域得到了解放,绘画也迎来了崭新的发展环境,在这一时期,人们对于绘画的审美效果十分真实,为了提高作品的美学效果,作者往往会强调对大量色彩的堆积,以使作品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实际情况,以使观赏者能够获得更加真实的审美体验,达芬奇的作品是文艺复兴时期绘画作品的代表,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为例,其对于色彩的使用十分灵活,且十分真实地反映了蒙娜丽莎当时的状态,因此成为了千古佳作。[6]

最后,随着西方国家的不断发展,以及西方历史的进步,浪漫主义思潮逐渐兴起,并对绘画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此基础上,印象派逐渐产生。与以往绘画特点不同的是,印象派不再将绘画重点放在反映真实情况方面。在绘画过程中,作者会以自己在每一时刻对某一物体的直观感受进行创作,因此作品往往更加具有主观性。在色彩的使用方面,作者也会以自身的印象为出发点来实现,这与中国绘画的出发点相似,但其色彩的使用方面却大有不同。

2.3中西方建筑色彩的应用差异

中西方建筑在色彩的应用方面也存在差异,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中国建筑对于色彩的使用十分丰富且华丽,以中国古代为例,其对色彩的应用更加强调统治阶级的权利,同时,中国建筑对于色彩的应用存在较强的创新性,一直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与之相比,西方国家建筑对于色彩仍存在丰富性,但在创新方面却略显不足。

(1)中国在建筑方面对色彩的应用。受经济发展条件以及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中国原始建筑对于色彩的应用没有过多的选择,因此一般主要以草或木的颜色为依托,去对建筑进行装饰。随着经济水平的不但提高,建筑中所使用色彩的丰富程度也得到提高,红土等涂料逐渐出现,解决了建筑色彩单一的问题,提高了建筑的审美价值。

随着中国历史与社会的不断发展,阶级逐渐产生。阶级统治者为了表达自己的特殊性,通常会从建筑的角度入手,利用色彩强调阶级等级。在阶级产生的最初阶段,统治者主要以红色以及白色为主体现建筑的庄严。秦始皇时期的建筑充分体现了上述特点。[7]

发展到周代,建筑色彩增加了青色与黄色等颜色。与阶级产生初期相同的是,上述色彩的应用同样集中在统治者的宫殿中。除此之外,绘画也逐渐被应用到了建筑之中。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祥云以及龙的图案等都十分常见。

中国建筑对色彩使用丰富性较强的鼎盛时期为宋元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在国际中也占有着重要的地位,统治者的宫殿中,墙、柱以及门窗等的色彩均极为华丽,显示着宋元时期我国雄厚的财力以及较高的国际地位。在这一时期,建筑对于色彩的应用往往较为重视冷暖的对比,在对比过程中,使得冷暖色调均能够更加突出,从而达到提高建筑层次性的目的。发展到现代,中国建筑领域对色彩的应用逐渐拓展到了园林规划领域,在园林规划过程中,通过对大量色彩的运用,使得园林具有了更高的观赏价值。

(2)西方在建筑方面对色彩的应用。与中国相比,西方在建筑方面对色彩的应用则较为单一。[8]以古希腊为例,从古希腊的雕塑来看,其几乎不存在对色彩的使用,通常会使雕塑以原本的形态所体现。但在古希腊的建筑群中,却处处可见色彩的使用痕迹。考古显示,古希腊的建筑中,对于红、黄、蓝、绿等色彩的使用十分频繁且丰富,以至于从目前存留下来的遗迹中,仍然可以可见当时的辉煌。以古希腊的神庙为例,岁月已经使其变得斑驳,但仍可以看出其中的众多色彩。[9]中国古代建筑对于色彩的使用通常以表现统治阶级的地位以及特殊性为目的,但相对而言,古希腊建筑对于色彩的使用目的则并非如此。宗教是影响古希腊建筑色彩的主要因素,在古希腊历史中,不同颜色往往代表着不同的含义。通过对大自然种种现象的观察,古希腊人认识到了水、认识到了空气,同时也认识到了火与土地,在充分利用其智慧的基础上,古希腊人将不同的元素以不同的颜色体现了出来。水以绿色代表,空气以紫色代表,火与土地则以红和青作为主要代表。上述色彩通过建筑的形式得以体现,成为了古希腊人表达对自然的崇拜及其的主要途径。[10]

古罗马在建筑中对色彩的使用依然延续着古希腊的思想以及理念,并未实现极大的创新,但需要认识到的是,相对于古希腊而言,古罗马的建筑形式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扩展,同时,鉴于其较为丰富的经济实力,人们往往更加倾向于使用较为华丽的颜色,以金色为例,古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便主要应用了这一色彩,不仅体现了华丽的装饰风格,同时也体现出了西方人对宗教的重视。

3提高中国对色彩应用水平的有效措施

通过对中国与西方在绘画以及建筑方面对色彩应用的差异的分析可以发现,受中西方历史环境以及宗教等因素的影响,两者对于色彩的应用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在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已经使得各个国家逐渐连成了一个整体,在此基础上,提高中国的国际化水平也成为了中国人民关注的主要问题。为了提高中国对色彩的应用水平,必须在尊重国家与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对西方的优秀手法进行借鉴,以使中国对于色彩的应用能够更加国际化。[11]

3.1充分尊重国家与民族文化

充分尊重国家与民族文化是中国在应用色彩方面必须坚持的主要原则。以绘画为例,中国古代的水墨画清丽淡雅,作者使用单一的色彩使得作品体现出了饱满的灵魂,现代绘画作品中,应充分借鉴古代的绘画技巧,并将其应用到创作之中,在绘画过程中,以体现一种理念、表达一种思想为主要出发点与落脚点进行创作,以使作品能够更加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除此之外,坚持充分遵循国家与民族文化的原则,还能够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得到发扬与传播,这是目前国家以及人民均较为重视的一项问题,因此,艺术领域也应在色彩的使用过程中对其加以重视。

3.2加强对西方优秀应用手法的借鉴

仅仅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对色彩进行运用,会导致色彩的应用水平停滞不前。在国家与国家之间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应转变传统思想与理念,充分注重对西方优秀的色彩应用手法的借鉴,并将其与中国传统的色彩应用手法相融合,这样才能为我国艺术领域的发展带来更大的促进作用。同样以绘画为例,在水墨画的绘制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墨的五色性质,提高作品色彩的丰富程度,以使我国绘画的整体水平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提高。

4结语

以美术史为基础的中西方色彩应用具有较大的差异,这与中西方历史发展的轨迹不同存在联系。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中国必须在充分尊重国家与民族文化的前提下,加强对西方优秀的色彩应用手法的借鉴,这样才能在有效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使中国对于色彩的应用水平达到国际化的标准。

参考文献:

[1]张婷,宁德煌.中西方色彩营销差异比较研究[J].江苏商论,2015(03):14-17+29.

[2]钱恒.中西方色彩差异及对现代设计的影响[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01):17-19.

[3]王谦.基于美术史谈中西方色彩应用之异同点[J].广西轻工业,2009(12):110-111.

[4]刘津颖.谈谈中西现代社会婚礼服饰的差异及其相互融合――基于风格造型和色彩搭配的分析与思考[J].艺术科技,2014(01):237-238.

[5]色彩:中国画变革的一个突破口――“中国画色彩问题研讨会”发言摘要[J].美术观察,1998(10):4-16.

[6]杨梦婉.设计社会学取向的《色彩学》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实证研究[J].艺苑,2016(02):79-85.

[7]王登峰,崔红.人格结构的中西方差异与中国人的人格特点[J].心理科学进展,2007(02):196-202.

[8]钱彩琴,朱金兰.中西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比较与跨文化交际[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3):36-38.

[9]李霞,李霜燕,.中华色彩意象文化的变迁与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15(06):236-242.

[10]王驹,江南,曹亚妮,陈剑飞.中西电子地图色彩设计的分析与应用[J].测绘科学,2009(S2):175-177.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篇8

关键词:中西古典园林;艺术风格;差异;研究;

abstract:inthewestasaresultofnaturalcognitionisdifferent,gardeningideologicaldifferences,thedifferencesbetweenChineseandwesternculture,aesthetictaste,gardeninganddifferentmethodsandotherfactors,resultinginthewesternlandscapeingardentype,landscapescale,landscapeandbuildingrelationships,gardenartandaestheticstyleofthegreatdifferences.

Keywords:Chineseandwesternclassicalgardenartstyle;differences;study;

中图分类号:98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0引言

园林是栽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览休息的风景区,是建筑向室外空间拓展的一种形式,自古以来一直是建筑艺术中较为特殊的一个分支。园林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创造一个好的环境来烘托建筑的美;二是利用各种造园元素来再造自然,为人们提供一个美丽的户外活动场所。正因为如此,人们又将园林看作是建筑的一种有机延伸。的确,游览园林是人类最纯洁的乐事,最能怡悦人的精神。没有它,宫殿和建筑物不过是粗陋的手工制品而已;它又是建筑艺术最好的修饰,能给我们的生活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能怡悦我们的精神,因而是最完美、最纯洁的艺术之一。

园林艺术创作是按一定的功能和审美需要,将山水、植物、建筑进行有机组合。世界各国均有自己的造园活动,并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如中国古典园林、法国古典园林、古希腊园林、古罗马园林、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伊斯兰园林、日本古典园林等,这些园林都自成体系,有明显的特点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但概括地讲,前两种风格最为典型并引人注目,一直成为中、西方园林艺术风格的代表。中国园林追求自然天成,西方园林则追求秩序与控制,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1总体布局上的差异

中西园林的一个区别就在于是突出自然山水还是突出建筑。中国古典园林在总体布局上一般以自然山水作为园林景观构图主体,其花木配合山水布置,园林建筑亦服从于周围的自然环境,与山水树木相协调,并作为陪衬、表现或点缀山水意境的一部分。中国传统造园要求人工美与自然美的高度统一,所以,在园林设计中遵循“山水为主、建筑是从”的原则。

西方园林最具代表性的是法国“规整式园林”。其构图特别强调园林中部的轴线,园林的花坛、水池、喷泉、雕像、小建筑物、小广场、林荫道和放射形小路都围绕这条中轴线进行布置。同时,在轴线高处的起点上还布置体量高大且严谨对称的建筑物;在建筑物前后则是几何造型如地毯般的草坪与树,它们作为建筑的陪衬,使主体建筑高大雄伟。可以说,西方古典园林是以建筑物为中心、以突出主体建筑的原则来构园,所以西方古典园林越发显得只是建筑物的扩大或延伸,连山水花木也仿佛是建筑的组成部分。

2建筑风格上的差异

中国园林结合自然山水、鸟兽、虫鱼的灵动气息外,还展示了厅、堂、轩、馆、楼、阁、榭等中国特有的建筑造诣。因此,园林不仅仅只是用来观赏的,还可居住游玩,修身养性。中国的园林造诣中,主题是自然,建筑是辅衬,建筑不但不能压倒主体,而且应该突出山水,应顺其自然,将自然与建筑进行完美的结合。山水花木能赋予园林景区以各种自然意趣,设计师巧妙地以山水花木来创造古典园林的自然境界,并常在各个园林中突出各种不同的自然特色。

相比中国园林艺术,西方园林艺术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大相径庭。在西方古典园林中,西方古典园林以建筑为中心,按建筑的原则来构图,所以,园林只是建筑体的扩张或延伸,山水花木仿佛成了建筑的组成部分。不是建筑的式样和风格服从山水自然境界,而是山水花木要经过修整以服从于建筑主题。可以说,西方造园艺术讲求设计完整,内容和谐,主题鲜明。它看中理性构思,惯用几何线条构思,每一道工序,都要从方方面面去考虑它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力求体现出严谨、理性。精心细致的按照几何结构和数学原理进行构建,让自然接受匀称的现代科学法则。西方园林景观几何布局不仅表现在建筑物的排列方面,而且也表现在浏览路线的安排上,一般都是围绕着园林的中轴线而有规则地向四周扩散,每条路线几乎都是笔直的,而且主次分得很清楚,通向中心景区或主景区的路线较宽广、显眼,通向次要景区或小景区的路线显得相对狭窄、隐蔽。这样,各种景区就显露而不含蓄,游园者能心中有数,在入园后就轻易地到达中心景区。这样的浏览路线不像中国园林景观的浏览路线那样欲露先藏,峰回路转,而是明朗开阔秩序清楚。

3植物配置

中式园林的植物造景,体现了东方造景思想,对自然的追求。造景形式灵活多变,主要原则是模仿自然,虽由人作,宛若天开。其分为点景孤植和丛植两种,注重对植株单体的审美,以自然之奇为主,决不会试图将植物修剪成几何形状,因为这样有违顺应自然的造园理念。丛植在中式园林中应用较为广泛,植物造景不仅常成为景点主题,还注重文学性对景观的提升,把植物造景提升到文化的层次。例如拙政园中不仅多设“听陌轩”、“玉兰堂”、“海棠春坞”、“雪香云蔚亭”、“远香堂”、“留听阁”等以植物造景为主题的景点,而且植物景观经过诗词的润色,更加具有意境。这也体现出中国古典造园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意境追求。

西式园林的植物主要强调其构景功能。其温带植物种类相当丰富。多为绿篱环绕草坪的形式,其中有时种些花草。常使用绿篱来雕刻种种图案,形成了西式园林特有的植物景观。以法国为例,文艺复兴之后,在法国的园林中植物是完全被作为一种建筑材料来使用的,建筑是严谨规则的,因此植物被修成各种规则的形状,并用其来堆砌庭院。在当时法国人的眼中,植物是被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的,这与讲究植物个体美的中国园林有着本质的区别。

4小品要素

中国古人爱以赏石为趣,对石的审美原则讲究“透、漏、瘦、皱"“似有龙舞之势”。总结而出就是对自然之奇的追求,是一种凝练的抽象审美过程。这一特点在中式园林特别明显。石的置法也讲究不对称的均衡感,主峰需要有次峰相衬,石与周边环境关系要不就是有山体植物与其相融,要不就是以粉墙衬之并辅以花木,追求诗情画意。这种中国式的小品,其营造方式更多的追求意境上的对比呼应,需要游人身处其间体会赏玩。

西式园林的小品要素主要包括雕塑、柱廊等。雕塑内容大多源自宗教主题,体现出文艺复兴对古典美的追求,也潜在保持了中世纪的宗教文化遗留,传递了带有神秘感的宗教形式美。雕塑大多与水发生关系,或作为泉池的主雕塑,以喷泉瀑布为背景,或作为喷嘴,与池边相接。其小品的主要特点是人工感很强,不追求与环境的协调,自成一景。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篇9

关键词:中西方;建筑;园林;美学

1引言

园林是反映人们审美情趣的实质体现,是精神的物化。园林的建造离不开自然,但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却很不一样,这是因为两者欣赏的角度不同,就要求我们从根本上挖掘它们的内涵,从而进行比较,吸收两者的优点,使设计者在造园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启发和进步。

2中国园林的发展

2.1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

中国古典园林,是把自然的和人造的山水以及植物、建筑融为一体的游赏环境。中国园林历史最悠久,内涵最丰富。中国园林萌发于商周,成熟于唐宋,发达于明清。商周时期,帝王粗辟原始的自然山水丛林,以狩猎为主,兼供游赏,称为苑囿。春秋战国至秦汉,帝王和贵戚富豪模拟自然美景和神话仙境,以自然环境为基础,又大量增加人造景物,建筑数量很多,铺张华丽,讲求气派。帝王园林与宫殿结合,称为宫苑。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文人参与造园,以诗画意境作为造园主题,同时渗入了主观的审美理想;构图曲折委婉,讲求趣味。两宋至明初,以山水写意园林为主,注重发掘自然山水中的精华,加以提炼,园景主题鲜明,富有性格;同时大量经营邑郊园林和名胜风景区,将私家园林的艺术手法运用到尺度比较大、公共性比较强的风景区中。明中叶至清中叶,园林数量骤增,造园成为独立的技艺,园林成为独立的艺术门类;私家园林(主要在江南)数量骤增,皇家园林仿效私家园林,成为私家园林的集锦。造园法则成熟,出现了许多造园理论著作和造园艺术家。

2.2中国近代园林的发展

近代,中国的园林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主要标志是:公园出现了,西方造园艺术大量传入中国。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个时期,中国园林发生的变化是空前的,提出了园林为公众服务的思想,把园林艺术作为一门学科来发展。

这一时期来华的西方人在租界建造公园,以满足殖民者的需要。这种公园比较著名的有上海的外滩公园,或称外滩花园,虹口公园,法国公园;天津的英国公园,法国公园等。清朝末年,便出现了首批中国自建的公园。其中有无锡的城中公园,北京的农事试验场附设公园,南京的玄武湖公园等。辛亥革命以后,北京的皇家苑囿和坛庙陆续开放为公园。

3西方园林的发展

3.1西方古典园林的演变

古埃及人在实用性果树园里所创造美丽的或宗教性的装饰就是庭园的起源。古代亚述帝国或巴比伦的园林,主要是供权势者观赏用。但至希腊时代,公共设施之一的神殿周围,已有当作圣林的树木园。罗马时代,私家园林出现,特权阶层盛行别墅园林风气。中世纪时,修道院园林以意大利为中心、城廓园林以英法为中心已十分发达。14世纪时西班牙出现集回教美术的精髓而建成的阿尔汉布拉宫殿园林。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最初以佛罗伦斯为中心有了田园园林的流行。其后,由布拉曼得或拉斐尔所设计的罗马台坛式园林成为欧洲园林的一种典型样式。在法国,鲁诺・托在17世纪末设计了气势雄伟的平面法式园林,并设计了凡尔赛宫殿园林等。进入18世纪后,一反创意性、人工性的欧洲式园林风格,以赞美自然为基本观念的风景式园林在英国日见发达,而重视风景的写实性再现的布朗凡,以及点缀异国式建筑物以求绘画性美的却帕斯等设计人才也相继出现。

3.2近代西方园林的发展

从20世纪初开始,西方园林逐渐向现代园林迈进,大约经过了3个阶段。

(1)徘徊阶段。18世纪是园林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尤其是风景式园林的出现和城市公园的兴起使园林摆脱了刻板的模式,变得丰富而充满活力。然而,从艺术形式上看,它并没有特别的创新,主要是“如画的”模式和兼收并蓄的折衷主义混杂风格。如罗宾逊发起了趋向简单与自然化的庭园设计,布罗弗尔德提出了几何规则的复兴等。

(2)萌芽阶段。真正导致西方现代园林开始萌芽的是新艺术运动及其引发的现代主义浪潮。新艺术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一次大众化的艺术实践活动,它的起因是受英国“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反对传统的模式,在设计中强调装饰效果,希望通过装饰来改变由于大工业生产造成的产品粗糙、刻板的面貌。它本身没有一个统一的风格,在欧洲各国也有不同的称呼,如比利时的“二十人团”、法国的“新艺术”、德国的“青年风格派”等。

(3)成型阶段。20世纪初,现代主义之风渐渐刮起,一部分美国人首先进行了尝试,如1939年的纽约世界商交会部分庭园。与此同时,另外国家的设计师也积极开始探索,如巴西艺术家兼造园师马尔克斯、墨西哥建筑师巴拉甘等。在随后的数十年中,现代园林在不断的发展中,已基本成熟。

4中西宫殿建筑的同异

园林和建筑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园林是为建筑服务的。在园林设计中首先要先确定了建筑的风格才能确定园林的风格,然后在园林风格中更好的体现建筑,使建筑融入环境,使环境更好的衬托建筑,也就是以建筑为主,园林为辅。

4.1造成中西建筑差异的原因

造成差异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客观物质条件和环境等方面;造园形势和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及材料物产;民族性格、价值观念、群体心态、伦理思想、道德标准、宗教情感、审美趣味等等。这些是构筑民族传统精粹的基本要素。

4.2中西建筑差异的表现

无论西方和东方,集权整体的最高统治者都想通过建筑艺术来显示帝国的实力和尊严,以象征王权的至尊和永恒。但是,由于文化传统和建筑观念的差异,两者所采取的设计方法却很不相同的。西方皇宫强调的是建筑物的单体,即以某一主要的宫殿作为王室权力的象征如法国路易十四时的凡尔赛宫。而中国园林是通过一连串空间和实体的组合和交替,来烘托某一特定的主题。尽管也存在着某一种新的单体建筑,但从整体来看,它必不占压倒一切的优势。就好比故宫的太和殿,如果将它单独置放在郊外的山水之中,它就并不显得很宏大。

在整个主体建筑虚实的艺术构想上,中国宫殿的门起着引导和带领整个主题的任务,有了门与庭院叙事的交替,整个建筑便显出了某种事件艺术的特征。而在西方宫殿艺术中,一般不存在这一丰富多变的前奏阶段。

从宫殿的平面布置方式来看,中国宫殿有着严格的主次、内外的等级。西方宫殿中各种用房的设置有十分显明的等级差。中国的宫殿不能让平民百姓随意出入,因为宫殿是代表帝王的尊严和权力。而在西方国家即便在绝对君权时期,与民同娱乐、共欢庆的相对民主的思想,早已经体现出西方的开放,如法国路易十四国王会定期开放给平民百姓参观游览凡尔赛宫。在宗法礼制十分严格的我国古代,简直不可思议。从中也可见出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建筑艺术上的反映。

4.3自然风景与建筑的选择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征。以法国宫廷花园为代表的由建筑师、雕塑家和园林设计师创作出来的西方规则式古典园林,以几何体形的美学原则为基础,以“强迫自然去接受均称的法则”为指导思想,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花园多采取几何对称的布局,有明确的贯穿整座园林的轴线与对称关系。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

5中西方园林的差异

5.1影响中西方园林差异的因素

5.1.1变革和稳定

“变革”确切的描绘出西方古代建筑发展的轨迹,从纪元前古老的埃及建筑、两河流域建筑,稍后的希腊、古罗马建筑一直到公元后罗马帝国和中世纪基督教建筑,“变革”一直是西方建筑文化的主调。就拿西方古建筑中最负盛名的希腊建筑来说,就是希腊人不断借鉴外来的建筑文化,勇于变革创新,并使其不断完善,而逐渐创造定型的。

“稳定”中国古代建筑和古老的中华文化差不多是同步开端和发展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稳定的系统。我国古代政治与经济的发展与西方大不相同,远在商周时期,就已形成了君主集权的统一国家。秦始皇灭六国之后,封建大统一的中央王朝在我国延续了两千余年,经济结构也始终以自我调节和完善的小农经济为基础,人们的生活相对来说是平和、稳定而又限制的,他们没有古希腊人那种敢于探索的冒险精神,也没有热烈而奔放的宗教和艺术之追求。建筑只要满足了使用,就不大想着去改变它。柱梁组合的木构框架从上古一直沿用到清末,是我国建筑文化系统稳定的最有说服力的例子。

5.1.2不同的建筑价值观

在中西方不同的传统文化中,对建筑艺术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价值观念上的差异。总的来说,西方人对建筑较为重视,认为是艺术门类中最重要的一种,是人类思想智慧的凝集,在某种程度上可说是美的化身。所以西方古代对建筑艺术中的永恒、理念、数于比例等的探索,均取得较大的成绩。

我国古代的哲人和文士对建筑的看法则比较模糊,他们既在宗法礼教等方面肯定其重要性,但又不将建筑视为一种能表达理想的重要艺术。在一般概念中,建筑只是满足人们某种生活要求的实用性记忆。

5.1.3不同的自然观念

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很不相同。西方园林最显著的特点是规整和有序:花园最重要的位置上一般均耸立着主体建筑,建筑的轴线也同样是园林景物的轴线。园中的道路、水渠和花草树木均按照设计者的意图有序的布置,显出明显的理性。

中国古代园林的风格与西方花园截然不同,园中没有强烈的轴线。中国明代著名的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明确提出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宗旨。认为园林虽然是由艺术家及工匠窗而成的,但却要表现出一种自然田园的风景之美,既要用人工创造出自然。这一艺术思想便决定了中国园林自由、适宜的总体风貌。

5.1.4各相异趣的园林风貌

中国园林式独立,自成格局,与建筑没有逻辑上的主从关系,他们有着完全相悖的设计原则,所谓“宫室务严整,园林务萧散”。但中国园林却是极自由,非对称的。如果说西方园林式建筑艺术的正面延伸和相同观念上的加强,那么,中国园林则是以自然来补充人工的不足,是相反相成的强化和修饰。

5.2中西方园林具体表现

5.2.1形式美与意境美

由于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艺术上追求便各有侧重。西方造园虽不乏诗意,但刻意追求的却是形式美。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了黄金率。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中国造园则注重“景”和“情”,景自然也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但其衡量的标准则要看能否借它来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清人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意境是要靠“悟”才能获取。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就是追求意境。一个好的园林,无论是中国或西方的,都必然会令人赏心悦目,但由于侧重不同,西方园林给我们的感觉是悦目,而中国园林则意在赏心。

5.2.2必然性与偶然性

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刻意追求几何图案美,必然呈现出一种几何制的关系,诸如轴线对称、均衡以及确定的几何形状。西方造园既然刻意追求形式美,就不可能违反形式美的法则,因此园内的各组成要素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必须以某种确定的形状和大小镶嵌在某个确定的部位,于是便显现出一种符合规律的必然性。

中国造园走的是自然山水的路子,所追求的是诗画一样的境界。因此中国的造园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不但布局千变万化,整体和局部之间却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结构松散,以致没有什么规律性。甚至许多景观却有意识的藏而不露,“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峰回路转,有亭翼然”,这都是极富诗意的境界。中西相比,西方园林以精心设计的图案构成显现出必然性,而中国园林中许多幽深曲折的景观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充满了偶然性。

5.2.3明晰与含混

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但凡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另外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

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扑溯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这自然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使然。中国人认识事物多借助于直接的体认,认为直觉并非是感官的直接反应,而是一种心智活动,不可能用推理的方法求得。中国园林的造景借鉴诗词、绘画,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处处使人感到朦胧、含混。

5.2.4唯理与重情

从文化背景,特别是哲学、美学思想上来分析,西方强调整一、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正是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

与西方不同,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彩。可以说中国园林一直是循者绘画的脉络发展起来的。

2014年1月绿色科技第1期6结语

西方园林追求传达一种秩序与控制的意识,有时与自然界的“杂乱无章”形成对照。而中国园林的象征手法,无论是用山石,或用水池,或通过花木的选择培植,这一方式在西方并不普遍。园林艺术博大精深,我们应多方研读,才能品味其真谛,吸收其精华。在自我的设计中,若能适当借鉴,不失为一种良好的设计方法。

参考文献:

[1]梁思成.中西方园林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5.

[2]陈铎.中外园林史[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刘天华.凝固的旋律――中西建筑艺术比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陈从周.中国园林[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1996.

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篇10

【关键字】园林建筑、东西方古典园林、差异

abstract:Chineselandscapearchitectureandwesternarchitecture,becauseoftheirdifferentnaturalenvironment,society,cultureandotheraspectsofthedifferences,gardeningusingdifferentbuildingmaterialsandlayoutform,expressionofdifferentconceptsofmoodandaestheticconsciousness,producetheeast-westdifferencesinlandscapearchitecture.inthispaper,accordingtotheirconstructionexperienceandStudyontheeast-westlandscapearchitecturaldifferences.

Keywords:landscapearchitecture,classicalgardens,east-westdifferences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概述:

人们习惯于将古希腊、罗马为代表的欧洲建筑体系视为西方建筑,将中国、印度、日本为代表的亚洲建筑体系视为东方建筑。将以中国为代表的自然式园林称为东方古典园林,将以法国为代表的规则式园林称为西方古典园林。东西方古典园林的一个最大区别,就在于是突出自然风景还是突出建筑。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由文人、画家、造园匠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上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趣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征。在中国园林里,不规则的平面中自然的山水是景观构图的主体,而形式各异的各类建筑却为观赏和营造文化品味而设,植物配合着山水自由布置,道路回环曲折,达到一种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与美的理想水融的境界,既“可望可行”,又“可游可居”,富有自然山水情调的园林艺术空间。

以法国宫廷为代表的由建筑师、雕塑家和园林设计师创作出来的西方规则式古典园林,以几何体形的美学原则为基础,以“强迫自然去接受均称的法则”为指导思想,追求一种纯净的、人工雕琢的盛装美。花园多采取几何对称的布局,有明确的贯穿整座园林的轴线与对称关系。水池、广场、树木、雕塑、建筑、道路等都在中轴上依次排列,在轴线高处的起点上常布置着体量高大、严谨对称的建筑物,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也就统率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

2、造园使用的建筑材料,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西方古典建筑以石质为主。

在布局上,中国传统建筑多数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布局,而西方古典建筑强调向上挺拔,突出个体建筑。

在建筑文化的主题上,中国传统建筑以宣扬皇权至尊、明伦示礼为中心,西方古典建筑以宣扬神的崇高、表现对神的崇拜与爱戴为中心。

在建筑的艺术风格上,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风格以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为基调,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以宗教建筑的空旷、封闭的内部空间使人产生宗教般的激情与迷狂。

我国的传统建筑是一种木结构体系,其中使用最多的是抬梁式木构架。抬梁式木构架不仅可以组成一间、三间、五间乃至若干间的房屋,还可以建造三角、正方、五角、六角、八角、圆形、扇面、万字、田字及其他特殊平面的建筑,甚至可以构成多层的楼阁与塔等建筑,墙壁是起围护、分割作用的非承重构件。由于受到木材及结构本身的限制,形状及内部空间较简单。布局上,总是把各种不同用途的房间分解为若干幢单体建筑,每幢单体建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与一定的“身份”,以及与这个“身份”相适应的位置。建筑艺术处理的重点,表现在建筑结构本身的美化、建筑的造型及少量的附加装饰上。

中国传统的审美趣味虽然在对待城市和处理宫殿、寺院、民居等建筑的布局上十分喜爱用轴线引导和左右对称的方法以求得整体的统一性,但却不像西方那样一味地为追求几何美而在园林中大量采用这种手法。脱胎于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中国园林建筑,形式多样,位置灵活,按使用上的需要,可把它们独立设置,也可用廊、墙等组合成为院落式的群体。建筑空间变化曲折、丰富多彩。在处理建筑、人、环境的关系时,儒家所倡导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中国园林建筑强调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协调和统一。传统的将建筑化大为小、化集中的大体量为分散的小体量的处理手法,非常适合于中国园林布局与景观上“山水为主、建筑为辅”的设计理念的需要。中国传统造型艺术强调“线型美”,园林建筑所采取的木质梁、柱,恰恰能适应这种“线”的艺术要求,无论是单体建筑,还是群体建筑,均讲究具有优美的轮廓线和天际线。

3、西方古代建筑多以石料砌筑,墙壁较厚,窗洞较小,建筑的跨度受石料的限制而内部空间较小。拱券结构发展后,建筑空间得到了很大程度的解放,建造起了象罗马的万神庙等有内部空间层次的公共性建筑物,建筑的空间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仍未突破厚重实体的外框。西方古典造型艺术强调“体积美”,建筑物的尺度、体量、形象并不去适应人们实际活动的需要,而着重在于强调建筑实体的气氛,其着眼点在于两度的立面与三度的形体,建筑与雕塑连为一体,追求一种雕塑性的美。其建筑艺术加工的重点也自然地集中到了目力所及的外表及装饰艺术上。

西方古典园林中的园林建筑取法于西方古典建筑,它把各种不同功能用途的房间都集中在一幢砖石结构的建筑物内,所追求的是一种内部空间的构成美和外部形体的雕塑美。由于建筑体积庞大,因此很重视其立面实体的分划和处理,从而形成一整套立面构图的美学原则。

在园林布局上,黑格尔曾说:“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于园林艺术的是法国的园子,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规律的行例,形成林荫大道,修剪得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离别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为一座露天广厦。

西方古典园林无论在情趣上还是构图上和古典建筑所遵循的都是同一个原则。园林设计把建筑设计的手法、原则从室内搬到室外,两者除组合要素不同外,并没有很大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