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临床护理路径的定义十篇临床护理路径的定义十篇

临床护理路径的定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4:32

临床护理路径的定义篇1

【关键词】临床路径;实施意义;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R5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7-0137-01

自我院2006年引入临床路径管理以来,先后已有160余种疾病纳入临床路径管理,通过五年来的实践,已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在开发及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及困惑,因此、有必要对临床路径的定义,实施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变异的跟踪、处理和总结及如何建立系统的跟踪、监督、预警、保障和持续改进的管理机制进行进一步的检讨和总结,以期使临床路径管理更好的实施下去。

1临床路径的定义

临床路径的定义很多,叫法不一,在这里不一一赘述,综合各定义之长和我院临床路径的特点,最适宜的描述为:临床路径,是医院某治疗专业的一组人员针对本专业某一病种诊断、监测、治疗、护理及康复,所制定的一个有严格工作顺序的、有准确时间要求的诊疗、康复计划,它以减少康复的延迟及资源的浪费及合理支付医疗费用为特征使服务对象获得高效率、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服务。

2临床路径实施的意义

通过五年多的实践,我们认为临床路径对医疗管理有较好地推动作用,符合卫生部“医疗质量万里行”的管理要求,是规范医院管理非常的有效的办法。

2.1规范了诊疗行为:临床路径使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更加适用于医疗服务领域。它作为一个标准的作业流程有效地规范了诊疗行为、避免了诊疗过程的随意性及盲目性。

2.2提高了医疗质量:由于临床路径是一种诊疗标准化方法,设计最佳的医疗和护理方案,设计好用药方案供医生根据病人的不同病情来选用。规范代替了随意,因而改善了医疗质量,降低了医疗费用,预防了错误的发生错,避免了不恰当的处理,从而使医疗质量得到了持续改进。

2.3保障了医疗安全:路径实施后,我院设立了主管院长、医务处、临床科室三级检查制度。定期对照临床路径,检查执行情况。患者入院后,只要属于临床路径管理范畴,医生就与患者沟通预期住院天数,预期医疗费用,要做的相关检查和治疗,使医患沟通更加顺畅,减少了因医患沟通不好而引发的医疗纠纷和投诉(这是医疗投诉中比例最高的一类)。

2.4有效利用了医疗资源、医疗消费更趋合理:临床路径具有理顺医疗护理程序、规范诊疗行为、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医疗质量和工作效率、保障医疗安全、缩短住院日期、节约医疗成本、减少病人住院费用等特点。它可以通过“以最合理的收费让病人获得最佳的医疗服务”。

2.5提高教学效果:让实习医师获取现代诊治模式的知识。使实习医师更客观了解与掌握疾病的诊治处理。缩短了实习医师在病房扮演角色的时间。

2.6为管理者的督导检查,质量改进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一是管理者不仅可以在参与临床路径制定的过程中使路径体现医疗管理的一些核心制度,将一些管理的内容纳入临床路径,是临床路径体现出医院的管理观念,而且可以定期检查结果质量,并可以根据路径执行情况,随时监控各环节的质量;二是定期总结分析评估结果变异,及时发现变异原因,修改和完善临床路径,从而使医疗护理得到持续改进和提高[1]。

3临床路径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临床路径在实施过程中,治疗单元及管理单元均存在一些问题现分析如下:

3.1有些实施单元对临床路径重视程度不够,认识理解不够,没有全员参与,学习临床路径,在制定临床路径时没有对各个环节进行认真的考虑,也没有对实施临床路径的目的和意义形成共识,并认为临床路径不知从何入手进行设计开发。

此问题的解决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要定期后不定期进行全员的培训,二是实施单元的负责人应了解临床路径的概念极其深刻的内涵,应真正成为临床路径制定和实施的领头人,三是要定期组织讨论,着实解决临床路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困惑,加深对临床路径的认识,真正做到持续改进。成功的临床路径有必要让大家知道,同时让所有的人有共识,施行临床路径不是要限制医师的治疗行为,而是要以一个多数可以接受的医疗行为模式来提醒医师减少不必要的医疗浪费,同时增进医疗的质量。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最后要形成“变抓领导为领导抓,变要为我要干”的局面。

3.2它使医疗服务凝固化,可能会影响临床试验,限制了医生的自主性及独立思考,会对医生产生消极影响。

在路径实施的过程中可能出现三种情况,一部分人可能会感到路径减少了医护人员实践的自主性,可能会影响临床试验;另一部分人可能会采用“简单化”的医疗处置方式执行临床路径,对医生的工作和患者治疗产生消极的影响;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则只是单纯管理手段,实际意义不大等。其实临床路径是专家小组设计的最佳、最具普遍性的治疗护理计划,避免了由于医护人员水平不同造成患者的治疗效果不同,减少临床处置的随意性,可以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安全医疗。它是一种常规的指导并不针对某一个医生或患者,而是为某一病种的通常情况设计开发的,用以建立临床医疗护理工作的最佳流程。考虑到疾病的复杂性,临床路径允许有20%左右的病例偏离路径的安排。因此,应加强教育,强调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出现变异时经讨论后的自主决策,以保证医疗过程的安全可靠。

3.3临床路径在具体实施时,变异较多,执行难度较大,且对变异的记录、跟踪不到位,并缺乏一个有效的记录手段。

详细记录路径执行过程中变异的发生及其处置对持续评价和不断完善路径至关重要。分析变异以帮助改进临床路径。实施临床路径时会产生变异,即出现的任何可能改变患者住院时间的情况。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和治疗结果的不可预测性,发生变异是正常的,是允许的。但在发生变异时,医务人员必须对变异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记录。变异有正负之分,正性变异是指虽然不符合路径的计划,但其发生可以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使患者提前完成路径。负性变异是指不符合路径的计划,虽然其发生可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会导致住院天数的延长;或其发生不合理,属于管理的失误,最终导致病人治疗时间延长或费用增加。对于正性变异应积极分析其合理性并在临床运用,对于负性变异应及时纠正和处理,并采取措施避免再次发生。变异发生的原因可以有疾病转归造成的变异、医务人员造成的变异、病人需求所造成的变异。对于医务人员造成的变异,应认真分析发生原因,如果合理,可以作为修改路径的参考;不合理的应进行纠正,避免再次发生。对于病人需求所造成的变异,应分析不同人群对医疗护理服务的不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服务。而疾病转归造成的变异,如果经常发生,应作为修改路径内容的依据。

3.4认为临床路径只是再造的诊疗规范,没有开发的意义。诊疗规范是一种诊疗原则上的描述,是一种医学普遍意义上的框架,而临床路径是在参照和不违反诊疗规范的基础上结合医院的特点对诊疗规范的一种细化,它融入了新的循证医学的成果,是一种可实施的临床疾病诊疗详细参考;它是预先制订的诊疗过程具体实施的“医嘱”,执行者必须严格执行。例如,对何时该做哪项检查、治疗及护理,病情达到何种程度,何时可出院等目标进行详细的描述说明。

3.5有的执行单元制定临床路径后完成率不高,病人例数较少,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今后的工作中,临床路径标准的制订一定要符合医院实际和患者疾病的客观规律。一定要充分论证和循证,特别是要作大量临床数据分析,保证路径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3.6对临床路径的管理还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监管、保障机制。在五年多的实践中,虽然在管理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索,制定了如临床路径管理办法,临床路径药物使用指导原则,药品评审批制度等保障措施,取得了一定管理方面的经验,但还要进一步完善跟踪、监督、预警、保障和持续改进的管理机制,今后相应的职能部门要加强对临床路径有效管理机制的探索,争取进一步完善适合本院的系统科学的管理机制。

4如何实施临床路径

4.1领导重视是临床路径方法应用的前提研究和应用临床路径牵涉面广,涉及人员多。所以,领导重视是其得以顺利实施的首要决定因素。①医院管理部门的领导要重视。把开展临床路径作为医院进一步改善医疗质量、提高医疗效率、扩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从而达到提高医院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的目的。②科室领导要重视。临床科室的医务人员既是Cp流程的设计者,又是执行者,科室领导在实施过程中又要兼任管理者的角色,所以,科室领导对临床路径方法的理解、认可和支持程度,直接关系到所制订的临床路径是否科学合理以及诊疗服务的内容能否顺利得到落实。

4.2科室积极参与是临床路径应用的关键临床科室的医护人员不仅要参与临床路径的制订,还是诊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他们的参与态度及程度会对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在开展临床路径的过程中,要重点做好临床科室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培训的重点应放在为什么要开展临床路径、如何开展临床路径、在实施临床路径过程中各级各类人员应担任什么样的角色等问题上,从而使所有人员对临床路径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样,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被充分调动起来。

4.3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是临床路径应用的保证临床路径作为一种医疗质量管理模式,必须有一个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作为其顺利实施的组织保证,从设计、培训到组织实施乃至临床路径的持续改进,都需进行科学的管理,从而保证了本研究以及临床路径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4.4持续改进是保持临床路径实施科学性的有效手段持续质量改进是在全面质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质量管理理论,它更加注重过程管理,更加注重环节质量的控制。在开展临床路径过程中,尤其是实施临床路径时,必须将持续质量改进的思想融入其中,从文本设计到实施再到诊疗流程的修订,按照“制订-执行-检查-修正”循环(plan-Do-Check-actCycle)的原理,不断在实践中总结不足、修订流程、完善临床路径,从而保持其科学性[2]。

4.5基于HiS系统的计算机Cp实时监控系统的设计开发:做到上述四条,在临床路径应用基本成熟后,基于HiS系统的计算机Cp实时监控系统的设计开发事在必行。

通过计算机实时监控系统对诊疗过程中继诊疗过程后的实时监控来确保临床路径的有效实行。在诊疗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实时监控系统,一是实时地提供临床路径、医嘱套餐等辅助信息,引导、辅导、规范医务人员医疗行为。二是针对各过程质控点,对住院诊疗相关信息进行实时监测。三是对于不符合路径的诊疗服务内容(变异)进行实时监测、筛查、提示,以促进诊疗行为的规范。在诊疗过程后,利用计算机实时监控系统,对住院诊疗过程存在的各种质量偏差及其原因,进行定期的总结、分析、评价,以反馈控制住院诊疗过程,并促进住院诊疗及Cp的持续性改进。

总之,我们在实施临床路径的过程中,应适时总结经验和不足,以利于更好的实施临床路径,真正体现的临床路径的基本内涵。

参考文献

[1]张新华实施临床路径提高服务质量[J].护理管理杂志,2004(4)2:32

临床护理路径的定义篇2

关键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临床路径;护理模式;应用

自本世纪90年代以来,临床路径先后被我国大陆的一些综合性医院所采用,作为一种新型的医疗质量管理方法,由于具有降低医疗成本、缩短住院天数、提高满意度等优点,在很多国家的医院得以采用和推广[1]。本院肝胆外科自2012年1月开始将临床路径运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月~12月需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210例纳入研究。按人院先后顺序被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n=105)。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护理模式进行管理,而观察组给予临床路径护理模式进行管理。两组的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病种构成等方面见表1,具有可比性(p>0.05)。

1.2临床路径实施步骤

1.2.1制定临床路径为了保证临床路径的科学性、实用性和特异性,我科组成立了临床路径小组,由科主任、专职医生、责任护士组成,小组成员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参照国内外腹腔镜的治疗护理标准,结合常规诊疗和长期积累的临床经验而制订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最适宜、最可行、最合理的流程进度和治疗计划,然后严格遵循治疗的进程详细地列出不同治疗时期所需要实施的治疗方案以及护理方法,根据治疗过程与合理的进度建立一个把患者当做中心的临床路径表格。

1.2.2方法①对入院进入临床路径的患者,首先由主治医生和相关的责任护士进行共同评估.根据临床路径上的相关规定,以及患者的实际治疗需要进行必要的入院介绍,向患者解释清楚临床路径的具体内容和作用价值,进而能够使患者信任、理解、配合。并且还必须在路径上将已经实施的内容做上标记且签字;②主治医生和责任护士每天都必须根据临床路径上的规定.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需要进行有效的评估,且将措施完全落实;③临床路径的管理组长、护士长随时在床旁检查患者的治疗进展及措施落实情况,及时进行督促指导,并在路径上标示;④患者出院前按疗程进度及病案疗效与设定的临床路径成效指标对照评价,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并记录偏差。

1.2.3评价指标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排气时间及患者满意度。

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6.0软件分析,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两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排气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等临床指标比较见表2。

由表2可知: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及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也少于对照组,而患者满意度却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Coffey在1992年首先提出临床路径定义:"临床路径是由医院、护士和其他工作人员,对于一个特定的诊断或程序,在最适当的时间所采取经过最佳排序的措施"[2]。它是一组成员共同对特定的诊断和手术做出的最恰当的诊治过程,是一种综合性的临床干预措施的医疗服务计划标准。他的共同内涵包括"多专业协调工作"、预期结果的制定、服务时限、服务的连续性、持续服务品质改进等,是涉及精密的服务计划。

在本组资料中,观察组患者被采用了临床路径护理模式而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观察组的住院时间及排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也少于对照组,而患者满意度却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临床路径作为一种科学的护理模式,应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护理中能够促进术后患者胃肠道恢复,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时间,降低了住院费用,规范了诊疗行为,节约了卫生资源,提高了患者满意度,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在提倡高效率、低费用的医疗服务改革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医院经营理念,适合在临床进一步的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徐军,王鑫扬.临床路径在医疗质量控制中的作用分析[J].西部医学,2007,19(3):493-494.

[2]李新宇.临床路径在普外科手术患者护理中的运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4):783-784.

[3]李葆华,陈青.临床路径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7):2186-2187.

临床护理路径的定义篇3

关键词:临床路径;计划性剖宫产;评估

临床路径是指医师、护士及其他专业人员,针对某个病种或手术,以循证医学为基础,以预期的治疗效果和成本控制为目的,所制定的有严格工作顺序和准确时间要求的最佳程序化、标准化医疗检查和处置流程,并把全面质量管理和持续性质量提高作为监控手段整合到其中,用以减少康复延迟及资源浪费,使患者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临床路径强调把传统的弹性治疗变为标准化、规范化的诊疗计划[1]。近几年来我院将临床路径应用于计划性剖宫产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抽取我院2012年11月1日~2014年2月28日间收治的实施并完成临床路径的120例计划性剖宫产患者为观察组,同期未实施临床路径的120例计划性剖宫产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无严重合并症;年龄为20~38岁,平均年龄为(29±1.1)岁。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p>0.05无差异统计学意义,可用于研究分析。

1.2选取标准所选取的患者第一诊断为首选治疗方案符合:iCD-9-Cm-3:74.1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手术编码者;患者患有其他疾病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可以进入路径。

1.3方法

1.3.1对照组采用传统医疗、护理方法对患者实施诊疗和护理,即根据不同医生、护士的临床经验,自行确定诊疗方案及护理程序,诊疗、护理工作的计划、时间、内容、步骤均未做统一规范要求。

1.3.2观察组严格按照制定的临床路径表对患者实施诊疗和护理。患者入院时主管医师对患者进行初步的检诊工作,根据临床路径进入标准对住院患者进行评估,经评估符合准入标准的,主管医师与患者或患者监护人签署临床路径告知单;按临床路径确定的诊疗流程实施诊疗,根据医师版临床路径表开具每日的诊疗项目,并向患者介绍住院期间的诊疗计划及需要给予配合的内容;根据每日诊疗情况及患者的病情变化,做好每日的路径评估,出现路径变异时及时进行分析和处理,并做好各种记录。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每日的路径医嘱,并按照临床路径表的护理工作项目进行护理。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及患者满意度观察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1对比两组患者住院费用情况观察组住院总费用降低,对于住院总费用的构成变化,观察组药费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为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我院将临床路径应用于计划性剖宫产中,取得了较好效果。①该模式的实施减少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其规定了合理的诊疗、护理程序,在医护人员的配合下,按照临床路径表有序地进行临床诊疗、护理工作,保证所有的临床服务活动具有科学性及计划性,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通过上述两组患者比较,观察组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计划性剖宫产中采用临床路径,可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有效提高医疗质量,充分发挥医护人员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医护满意率,和谐医患关系,值得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临床护理路径的定义篇4

【关键词】临床路径;服务模式;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517(2009)24-0182-01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理念不断推动着我国医院的改革、创新和发展。护理是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服务管理运作模式的变革势在必行。在改革和探索中,探寻出一种适宜高效的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临床路径,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的需求。

1临床路径的基本概念

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简称Cp)是一种工作方式,很难用一个定义详尽描述,可把它理解为定义一:是由医生、护士、其他人员对一特定的诊断/手术,制定最适当的、有效的、时间性的照顾计划,以减少浪费,尽早康复,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服务;定义二:临床路径是一种设计好的计划,它的功能是用图表的形式来提供有序、有时间、有效果的照顾,它是多种专业人员合作,以把握质量与经费的模式;定义三:是医疗、健康机构的一组成员共同制定的一种照护模式,让服务对象由入院到出院都依此模式接受照顾。

临床路径是一种为病人提供高品质、高效率、低成本的医疗服务模式。它由临床路径发展小组CpDt(theclinicalpathwaydevelopmentteam)根据某种诊断、疾病或手术而制订,让病人从住院到出院都按临床路径的标准化流程来接受治疗及护理,以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与护理工作质量。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波士顿的新英格兰医疗中心第一次成功将工业企业中应用的关键路径分析应用于健康照顾系统,称为临床路径。

2临床路径的发展

临床路径在国外已得到普遍推广应用,而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为提高整体护理质量,与国际护理专业的新思想、新概念及国际体制接轨,全国各地的学者纷纷就临床路径模式进行探讨和尝试。在我国近期有少数医院开始实施了这一被称为“20世纪末发展起来的最重要的医疗模式”。

临床路径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它是美国的医疗费用急速上涨、政府的医疗系统和国家财政面临相当大的压力和负担的背景下产生,并经历了20多年的临床实践完善起来的,现已成为医院为服务对象降低花费和有效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科学方法。

我国对临床路径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已被一些大中城市医院所认可,正在积极研究和开展。还有的医院将临床路径作为培养护理专家的重要途径。临床路径已经成为当前医疗护理管理体系中的重大研究课题。

3我国实施临床路径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面临的医疗问题大致有五个方面:一是持续进行的医疗体制改革是实施临床路径的动力,临床路径是临床服务中用来控制医疗成本和提高服务质量的成功手段,因此,医疗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必将推动对临床路径的探讨及应用。二是病人的需要发生了变化,其不但需要医疗护理,而且更需要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保健服务需求;三是医疗护理质量有待规范和提高,临床路径能够指导医护人员分析记录病人的病情变化,监测病人的治疗护理进展,拓宽医护人员的知识面,它又可减少工作失误,保证病人能尽快达到最佳治疗护理效果,减少甚至杜绝医疗纠纷的发生;四是整体护理有待深化,进一步体现以病人为中心;五是中国入世后经济全球化是实施临床路径的催化剂。临床路径作为一种标准化诊疗方法,其降低医疗成本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这两个基本价值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认同。因此,这一模式将会逐步得到我国广大医院管理者和医护人员的认同,并不断地完善与发展。

4推行临床路径的步骤

在我国实施临床路径应该加强护理培训,增强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流程,强化岗位责任制;大力提高技术,合理用药以努力降低医疗费用;加强科室文化建设,增强团队凝聚力。

4.1组成临床路径制定小组临床护理路径的制定,必须是医院主管部门对临床路径的医疗模式有全面的了解并能全力支持。制定临床路径应有各专业人员参加,组成研制小组,进行学习讨论,必要时请专家指导。先有详细的计划及路径的选择,接着在医院内通过各部门的参与及沟通,成立多元化的组织,定期讨论,共同设定临床护理护理路径的目标并拟定教育策略,最后,全力推行临床护理路径的医疗模式,并建立差异记录及分析的回馈系统。

4.2选择病种虽然实施临床路径有很多优点,但不是所有疾病都适合。首先要选择那些发病率高、费用多、变异小的病种。而病情复杂,变化大且治疗处置措施较多的病种暂不适宜实施临床路径。

4.3制定临床路径表格设计以时间为序的表格式诊疗计划,包含住院诊疗服务内容、时间、费用、阶段目标四大类内容。是针对特定的病人群体,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入院时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指导、活动、教育、出院计划等手段为纵轴,制成一个日程计划表,要求医务人员在相应时间内完成相应服务内容,达到相应的阶段目标,并使费用控制在相应的标准范围内。

4.4组织实施按临床路径小组负责设计出该病种的临床路径草案,临床科室组织有关人员对该临床路径草案进行充分讨论和论证,临床路径小组根据讨论结果对所设计的临床路径草案进行修改,并将修改意见向科内有关医务人员进行讲解并获得共识,最后定稿,形成正式的临床路径,上报医院质量管理部门。按照路径实施表格,按时完成相应的治疗与护理。

5临床路径的优点

临床路径之所以被广泛接受,很重要的原因是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的改变,美国为了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将按项目付费改为按病种/病例付费,促使医务人员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同时,尽量节约医疗费用,临床路径就成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工具。临床路径是一种全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它强调多学科的协作。临床路径的实施能使病人明白自己所患疾病的诊断、治疗、用药、检查及费用。

5.1医院受益①树立医院良好的医德医风,促进医院风气转变。②提高了医护质量。③变被动护理为主动护理。④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时间的浪费。⑤进行结果评价。⑥可用以训练新的医护人员。

5.2患者受益①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康复。②可加强医患沟通,满足病人的知情权。

6临床路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6.1适用范围有限多数学者认为,临床路径并不适合所有的病人,而一般以高容量、高费用、治疗护理有一定的模式可寻、变异较少、病员充足、治疗结果和住院天数较明确的疾病或手术为对象。

6.2变异编码系统缺乏统一标准编制变异编码是把所发生的变异编排号码,以利电脑操作和查找。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变异一般分为:①入院前变异。②住院变异。③出院变异。④出院后变异。有如此多的变异而缺乏变异编码系统的统一标准,就使得在分析变异以及医院之间彼此借鉴的过程中存在诸多不便。

7实施临床路径所面临的挑战

7.1医院现行付费方式的挑战由于我国目前的医疗付费方式仍是事后付费,所以很难界定一个临床路径病种的标准费用,限制了临床路径在降低平均住院费中的作用。因此,尽快确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医疗付费方式将是实施临床路径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7.2信息和信息技术手段的挑战病种管理活动和监督路径的实施都需要信息支持。缺乏必要的信息,就会影响数据库、变量分析、结果评价及对路径的不断改进。而信息技术手段的缺乏使得我们还不能将临床路径诊疗流程与HiS系统进行有效的融合与数据的共享。

7.3医务人员观念面临的挑战如何尽快让医务人员转变服务理念,充分认识临床路径的重要意义,掌握临床路径的实施方法,将是实施临床路径所面临的又一挑战。

综上所述,实施临床路径,医患双方均可从中获益,而医疗体制改革与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必将推动临床路径的实施。

参考文献

[1]马伟光.21世纪实施临床路径的Swot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09.

临床护理路径的定义篇5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14)01(a)-0149-02

临床护理路径是目前临床上较新的护理模式之一,该模式一经产生就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1],该研究即旨在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阑尾炎切除术患者护理过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2009年10月―2013年4月间在该院行阑尾炎切除术的9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在该院行阑尾炎切除术的96例患者。纳入标准:①符合阑尾炎切除术的手术指征[2];②签署知情同意书,服从该研究安排。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疾病而不能耐受麻醉或手术的患者;②急性阑尾炎发病时间>3d,已经形成局部炎性包块的患者;③以及形成阑尾周围脓肿,经保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扩大迹象的患者。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1.2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阑尾炎切除术。观察组患者接受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方法如下:①成立临床护理路径领导小组:该小组由科护士长、责任护士、科主任、主管医师组成。护士长、科主任主要负责临床与手术室、医技科室、后勤保障科室之间的协调工作,并对上述相关人员进行临床护理路径相关知识培训。责任护士主要职责是以患者为中心,通过护理手段促进患者的康复。②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该表由临床护理路径领导小组成员共同协调制定,制定原则是以患者为中心,制定目标是提高护理服务内涵、确保护理安全,根据阑尾炎患者入院前评估,结合阑尾炎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常规,严格以时间为框架,为阑尾炎患者入院后的每天设定护理路径,当患者病情变异时再酌情修改。③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方法:在患者入院时即由临床护理路径领导小组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决定患者是否可以进入临床护理路径;当患者进入临床护理路径后,责任护士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临床护理路径的目的、方法、意义,使患者及其家属尽量配合临床护理路径工作的开展;责任护士根据临床护理路径流程给予患者护理操作,如术前检查、诊疗、护理、观察病情、饮食以及活动指导、健康教育等,当病情按照临床护理路径的预定路径发展时,责任护士执行相应操作并签名,当病情发生变异时,责任护士应记录病情变化情况,分析变异原因并给予适宜的处理措施,尽力使病情恢复到预定路径;护士长每天督导指导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工作的落实。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常规护理,方法与传统方法一致。

1.3护理工作满意度与疾病知识掌握情况评价方法

在患者出院时对其进行护理工作满意度以及疾病知识掌握情况评价。护理工作满意度评价方法为发放调查表,该表分十分满意、比较满意、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5个等级[3],由患者自行选择。疾病知识掌握情况评价方法为发放考卷,该卷共10道题,答对9~10题为优秀,答对7~8题为良好,答对6题为及格,答对0~5题为不及格。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结果变量为有序变量单向有序R×C列联表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以及住院总费用的比较

观察组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以及住院总费用的比较(x±s)

2.2两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护理服务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两组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的比较[n(%)]

2.3两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对疾病知识掌握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3两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情况的比较[n(%)]

3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患者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趋于严格,医务人员不仅仅需要为患者提高全方位的医疗服务,还需要在患者及早康复、尽可能少地减少医疗支出等方面尽可能地满足患者需求,在这个背景下,临床护理路径逐步得到应用、发展。随着对该护理模式认识的逐步加深,人们逐步意识到临床护理路径通过促使医务人员按照路径所预定的标准程序进行护理服务工作,这不但避免了个人因素所致的护理工作与疏忽,还保证了护理工作的延续性,从而可以减少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4-5]。此外,临床护理路径还可以促使患者参与相关决策,使患者的主管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促使患者尽早康复。

临床护理路径的定义篇6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护理满意度;临床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13)07(b)-0125-03

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现代医学理念的更迭,优质护理理念逐步深入人心[1]。临床护理路径(Cnp)模式是针对某一临床病种,护理人员在结合临床工作经验、疾病的诊疗特点及患者的生理状况的基础上,制定一套以时间为横轴,以入院指导、诊断、检查、治疗、护理、健康教育、出院护理等护理过程为纵轴的护理模式[2]。该模式在临床中的运行,旨在给患者提供最优化、最合理及最符合经济价值的医疗服务,使患者在住院期间不仅获得生理上的康复,更获得心理的舒适[3]。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甲状腺外科自2011年以来开展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手术,于2012年7月始制定并执行甲状腺良性病变的临床护理路径。本研究为探究与改进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腔镜甲状腺切除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收集了20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于2011年11月~2012年7月收治的98例接受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患者,设为对照组,其中男27例,女71例;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于2012年8月~2013年3月收治的106例接受腔镜甲状腺切除术患者,设为研究组,其中男30例,女76例。所有患者均诊断为甲状腺相应疾病,其诊断符合人民卫生出版社第7版《外科学》教材中关于相应病种的诊断标准。年龄23~60岁,平均(43.5±0.8)岁。排除标准:甲状腺手术史;合并糖尿病或其他内分泌疾病;合并心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神志不清、沟通困难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种、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取腔镜甲状腺切除术。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包括疾病护理、心理护理、药物护理、环境护理及生活护理等。而研究组则根据既定的临床路径表展开临床路径护理措施。

1.2.1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由护士长组织本科护士一同参与路径表的制定,将每一条护理计划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并罗列患者在每一阶段所需完成的既定目标,最终制定出临床护理路径表。培训每一名护士能够详细讲解每一个护理细节,确保每一名护士对路径表中的内容有系统的了解。该表格大体布局如下:横坐标为患者自入院当天开始直至出院当天的时间顺序,单位:天;横坐标对应每一天的护理计划,包括病情诊断、评估、检查项目、治疗、用药情况、日常护理、饮食指导、排泄情况、功能锻炼及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不适,可能的医疗行为,如换药、拔出引流管、饮食改变、拆线、预期出院等。每个时点分为护理措施与健康教育两个方面的内容。要求护理人员执行完每一项护理计划,及时做好表格内容的核实和填写。

1.2.2实施责任护士自接待患者入院当天,应着手按照路径表规定的护理计划进行护理。在初步评估患者文化层次和理解水平的基础上,采取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其解说路径表中的护理计划和患者需配合完成的目标,让患者对今后即将面对的医疗护理能够形成一个正确认知期待,减缓其对医疗情形未知性的忧虑。责任护士每天需根据具体的护理情况,详实地在路径表中进行核定,对于已经完成的护理操作,打上“√”。

1.3观察项目

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护理满意度。

1.4评定标准

1.4.1疼痛程度分级术后第1天评估患者的疼痛级别。按世界卫生组织将疼痛程度分为4级,①0级:无痛;②Ⅰ级(轻度疼痛):有疼痛感但不严重、可忍受、睡眠不受影响;③Ⅱ级(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睡眠受干扰,要求用镇痛药;④Ⅲ级(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睡眠严重受干扰,需要用镇痛药。

1.4.2护理满意度由患者出院当天匿名填写。护理满意度问卷为本院自制,一共有25个条目,每个条目分值为1~4分,总分25~100分。每个条目划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满意及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20.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情况

研究组Ⅱ、Ⅲ级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比较

研究组住院时间为(5.1±0.8)d,对照组为(6.2±1.1)d,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费用为(7800±152)元,对照组为(8200±120)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腔镜手术虽然为微创手术,但由于患者均为第一次接受该术式,出于对术式的陌生及手术效果的未知性,患者在围术期难免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4]。作为与患者接触最为频繁的护理人员,实施细致、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对于减缓患者心理负担,促进病情康复有举足轻重的作用[5]。而临床路径护理模式刚好可以弥补以往常规护理中的缺陷和不足,因此该护理方案目前在临床中深受护理专家的青睐[6]。

3.1提高了患者的知情权

护士将事先制定好的临床路径表自入院当天以健康教育处方的形式发放患者,同时详细介绍其中内容,让患者明确自己接受医疗服务的内容及治疗的各个阶段[7]。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知情权,更为患者主动参与临床诊疗制造了前提条件[8]。

3.2进一步提高患者满意度

借助患者对自身病情的关注,对每日护理服务项目的了解,方便了护患之间的沟通。患者能主动参与各项活动与评价,对护理服务充满期待,促使护理服务工作前移,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利于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预防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与护理安全[9]。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对护士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护士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系统、病情观察与处理能力、沟通技巧等,这就需要护士主动完善自身知识体系[10]。对低年资护士来说,既可避免工作的盲从性、随意性[11],同时训练临床工作能力,规范工作流程,提高其对自身职业价值认同[4]和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

3.4提高护理员工工作满意度

临床护理路径使护理各项工作流程化、管理评价更便捷,有利于护理工作质量的持续改进。护士操作简便,在执行路径的同时也能参与护理管理,促进临床护理管理高效化,提高了护理人员与基层管理者的工作满意度。

3.5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伴随着患者对医务人员信任感的增强,及主动向医务人员索取自身病情状况信息,这不仅提高了患者主动性,更有利于预后康复。同时由于患者的参与,护士能及时捕捉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早发现与处理术后并发症[12]。故研究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进而住院费用相较于对照组而言也更加节省。

执行护理路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困惑。如路径表中缺乏针对患者的个性化措施;存在中途变异出径的患者且对部分变异原因的不可控;护士工作能力差别可能引起漏执行或延期执行等。此问题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完善。

综上所述,根据临床护理路径表开展临床护理工作,是进一步深化与改革优质护理工作的重要方法,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护理模式,它能缩短住院时间、节省医疗费用,提高护理满意度,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伟旋,夏萍,吴大嵘,等.我国临床路径评价指标的循证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2,12(6):651-655.

[2]李爱荣.制定内科临床护理路径的体会[J].中国医学创新,2012,9(1):101-102.

[3]姚利,巩文婷.临床路径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中医,2012,34(8):1239-1240.

[4]罗青芹.结合临床路径提升优质护理服务[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0):132-133.

[5]蒲亨萍,汪晓媛,杨平,等.临床路径护理电子表的设计与应用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9):1741-1742.

[6]梁青拉.临床路径护理对甲状腺手术患者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12):58-59.

[7]李菲.临床路径在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当代医学,2010,16(16):118-119.

[8]李明子.临床路径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59-61.

[9]吕娅毅.临床路径护理模式对降低患者负性心理的作用[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16):141-142.

[10]蒋金凤.临床护理路径在卒中单元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3):1-2.

[11]武广华,班博,黄英丽.临床路径管理在无陪护整体化护理工作中的作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0,26(7):505-506.

临床护理路径的定义篇7

1研究方法

1.1定量调查本研究主要分析县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开展临床路径的影响因素,因此在临床路径试点县随机抽取一个试点县作为调查地区,并调查该地区的开展临床路径的所有公立医院,包括人民医院、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实验组为临床路径试点科室医务人员,采取整群抽样,抽取调查地区3所公立医院开展临床路径试点科室的全部医务人员进行调查。每所被调查医院共调查医务人员不少于100人。研究根据2010年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试点调查评估表》,结合调查医院情况,设计《医务人员临床路径调查问卷》,对医务人员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被调查者基本情况、工作情况、对临床路径的基本认识、医院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医院临床路径实施的影响因素、对医院临床路径实施效果的评价以及对医院临床路径实施的看法。

1.2分析方法本研究在对被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一般情况、临床路径认知等进行描述的时候,主要采用的是计算频数和平均数的方法。同时根据研究需要,分别对医生、护士、医技人员及管理者对临床路径开展的能力、条件、医务人员利益情况进行描述,并对开展临床路径组与未开展临床路径组人员对临床路径开展的认知情况进行单因素比较分析,寻找影响医院临床路径开展的因素。最后,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对医务人员是否开展临床路径的影响,因变量为是医务人员是否实施临床路径,变量赋值为:是=1,否=0;自变量均为分类变量,设置为哑变量后纳入模型,包括:是否为开展临床路径试点科室,性别、职业、开展能力、开展条件、开展Cp影响情况等。

2结果

研究调查某试点县3所县级公立医院的310名医务人员,收回合格调查问卷302份,问卷回收率为97.4%。被调查人员男性占27.4%,女性占72.6%;医生158人(52.3%),护士124人(41.1%),医技人员20人(6.6%)。在这些被调查医务人员中,244名医务人员实施了临床路径,占80.8%,58名医务人员未实施临床路径,占19.2%。

2.1医务人员能力与临床路径开展总体上,被调查县级医院医务人员接受临床路径专业培训的比例并不高,仅占被调查医务人员的21.5%。其中,医生接受临床路径专业培训的比例较高,占所有接受过专业培训人员的65.1%,其次为护士,占33.3%,医技人员最低,仅为1.6%。与未实施临床路径组相比,实施临床路径组的医务人员接受临床路径专业培训的比例较高,为23.4%,高于对照组13个百分点(χ2=4.81,p=0.02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从医务人员自我开展能力的认知来看,在实施临床路径组中,认为自己具有开展临床路径能力的医务人员占54.1%,高于未实施临床路径组的比例(29.3%),pearsonχ2=11.52,p=0.001,即实施临床路径组中认为自己具备开展能力的医务人员比例高于未实施临床路径组。因此,在专业培训及临床路径开展能力方面,实施临床路径组均高于未实施临床路径组的医务人员。

2.2实施条件与临床路径开展大部分医务人员(74.1%)认为医院具有开展临床路径的外部条件。其中41.3%的医生、49.6%的护士,及38.5%的医技人员认为目前所用临床路径版本是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64.3%的医生、75.8%的护士及42.1%的医技人员认为医院信息化程度与临床路径同步。在对临床路径开展外部条件的评价方面,实施临床路径组和未实施临床路径组医务人员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实施临床路径组人员认为临床路径版本符合医院实际情况的比例为48.0%,高于未实施临床路径组(1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χ2=18.14,p<0.0001)。实施临床路径组人员的认为临床路径与医院信息化同步的比例为72.5%,高于未实施临床路径组(4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χ2=16.33,p<0.0001)。也就是说,开展临床路径组与未开展临床路径组医务人员对临床路径实施条件的认知存在差异。

2.3医务人员利益与临床路径开展临床路径在医院实施的关键人物是临床医师,本次调查发现医生对临床路径的负面评价高于护士和医技人员。43.5%的医生,22.3%的护士,以及10%的医技人员认为临床路径束缚了医生能力。56.6%的医生,36.3%的护士,38.9%的医技人员认为实施临床路径后,其工作量增加,其中,63.9%的医生认为工作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填写文书。而19.7%的医生,30.1%的护士,33.3%的医技人员认为实施临床路径后,其工作量减少,其中,38.6%医生认为工作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简单易行,31.7%的医生认为是信息化程度高。大多数的医生(77.9%)、护士(70.7%)认为实施临床路径后其收入没有变化,而63.2%的医技人员则认为其收入减少。实施临床路径组医务人员对临床路径开展的负面评价高于未实施临床路径组医务人员。实施临床路径组医务人员认为临床路径会束缚医生能力的比例为36.1%,未实施临床路径组的比例为18.3%(pearsonχ2=19.51,p<0.0001),实施临床路径组高于未实施临床路径组,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样,在医务人员收入变化方面,实施临床路径组认为临床路径开展后收入减少的比例为26.1%,未实施临床路径组的该比例为13.6%(pearsonχ2=5.96,p=0.0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对工作量变化感受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χ2=1.10,p=0.58)。因此,实施临床路径组医务人员与未实施临床路径组医务人员在临床路径束缚能力及临床路径影响收入方面存在差异。

2.4领导支持与临床路径开展81.7%的医生、80.6%的护士及80.0%的医技人员填报领导支持医院开展临床路径。其中,实施临床路径组和未实施临床路径组的医务人员填报领导支持临床路径实施的比例分别为81.1%和51.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earsonχ2=40.53,p<0.0001)。在领导支持情况下,认为不具备临床路径实施条件的医务人员中,有91.3%的医务人员实施了临床路径。同样,在领导支持情况下,认为临床路径使收入减少的医务人员中,有96.4%的医务人员也实施了临床路径。即在领导支持下,对临床路径条件和医务人员利益持负面态度的医务人员也会实施临床路径。领导支持可能是推动医务人员开展临床路径的重要因素。

2.5模型回归将以上可能影响医务人员实施临床路径的变量纳入模型,回归结果见表2的模型1。模型1的LR=156.68,p<0.0001,R2=0.43,模型拟合较好。回归结果发现,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是否是开展临床的科室、性别、职业、培训,以及医务人员对临床路径版本、信息化同步情况、束缚医生能力、工作量的认知与医务人员是否实施临床路径的关联没有统计学意义。而医务人员对开展能力、开展条件、领导支持、收入变化认知指标回归系数具体统计学意义。因此,将一些没有统计意义的指标排除,再进行回归估计,得到模型2,R2=0.42。在模型2中,具备开展能力指标的回归系数为0.91(p<0.05),即认为自己具有临床路径开展能力的医务人员实施临床路径的概率是认为自己不具有开展能力医务人员的2.48倍。领导支持指标回归系数为1.10(p<0.05),即认为领导支持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的医务人员实施临床路径的概率是其对照组的3.02倍。医务人员对临床路径开展条件和入变化的认知指标的回归系数为负,也就是说认为医院具备临床路径开展条件的医务人员实施临床路径的概率低于认为医院不具有临床路径开展条件的医务人员,前者是后者的0.53倍;认为临床路径使收入增加的医务人员比认为临床路径使收入减少的医务人员实施临床路径的概率低,前者是后者的0.21倍;认为临床路径使收入减少和收入不变的医务人员实施临床路径的概率没有统计学差异。总之,领导支持、医务人员开展能力、临床路径开展条件以及收入变化是影响医务人员开展临床路径的主要因素。其中,与填报领导不支持临床路径的医务人员组相比,填报领导支持临床路径的医务人员实施临床路径的概率更高,是前者的3倍。

3结论与讨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如下结论,县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开展临床路径的激励机制尚未建立,领导支持和医务人员的开展能力是推动县级医院临床路径开展的主要动力,且实施临床路径的外部条件还需进一步加强,临床路径开展需要持续的动力支持。领导支持成为推动县级公立医院医务人员实施临床路径的重要因素。一方面,从模型的直接检验结果来看,认为领导支持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的医务人员实施临床路径的概率是认为领导不支持组的3.02倍。另一方面,在固定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认为医院不具备临床路径开展条件的医务人员实施临床路径的概率反而高于认为医院具有临床路径开展条件的医务人员;认为临床路径使收入减少的医务人员甚至比认为临床路径使收入增加的医务人员实施临床路径的概率更高。这种结果与追求利益的经济人假设相违背,难以进行解释。因此,研究对样本进行分层分析发现,在领导支持的情况下,有91.3%的认为不具备临床路径实施条件的医务人员,以及96.4%的认为临床路径使收入减少的医务人员实施了临床路径。也就是说,领导支持促使大部分认为临床路径实施条件不具备和降低经济收入的医务人员也实施了临床路径。由此可见,领导支持是推动县级医院医务人员实施临床路径的重要因素。现实中,我国大多数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的主要动因来自卫生管理机构,而医务人员认为临床路径会降低收入从而缺乏开展临床路径的内在动力。因此,医院是否开展临床路径是由领导支持情况决定。但是,领导支持只能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临床路径实施,要使县级医院长期普遍地开展临床路径还需要提高医务人员内在激励,从而形成持续的内在动力支持。医务人员具备开展能力促使其实施临床路径。具备开展临床路径能力的医务人员实施临床路径的概况更高,其中50%的高级职称医务人员,67%的中级职称医务人员,以及48%的初级及以下职称医务人员认为自身具备临床路径开展能力,三组比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8.21,p<0.0001),这表明医务人员临床路径开展能力认知与其职称有一定关联。但是,临床路径专业培训没有达到促进临床路径实施的目的。进行过临床路径专业培训的医务人员认为专业培训具有指导性作用,使医务人员学习了临床路径开展步骤。但一些被访谈人员表示虽然参加了临床路径的专业培训,但是仍旧对自己是否具备开展临床路径的能力表示质疑,这表明专业培训在提高医务人员开展Cp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同时调查发现,医务人员对临床路径知识掌握很欠缺。

临床护理路径的定义篇8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常规护理措施;白内障

引言

生活质量的提高使得人们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要求也不断提高,近年来,人们对护理服务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医院而言,不仅要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也需要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临床实践表明,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科学的护理方法,眼科白内障患者护理中,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及患者满意度[2]。本文着重研究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在眼科白内障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从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白内障患者中选取58例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9例,男19例,女10例;年龄为61-78岁,平均年龄(69.4±3.8)岁;对照组29例,男20例,女9例;年龄为60-79岁,平均年龄(70.1±4.0)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可对比。1.2方法1.2.1对照组常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通过常规护理措施对白内障患者进行基础护理,实施健康教育,并让患者定期参加白内障疾病相关健康知识讲座,让患者了解更多的健康知识。1.2.2观察组临床护理路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以临床护理路径,(1)制定临床护理路径,医院相关科室工作人员组建成临床路径小组,该小组工作人员根据标准护理计划评估护理程序,全面、分析、总结眼科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患者具体状况制定富含针对性的临床路径表。在制定临床路径表的时候应坚持实用性、科学性和最大康复原则,该表的横轴为护理时间、纵轴为各项护理方法和程序,之后反复检查、修改、讨论临床路径表,最终制定适合患者和护理人员的临床路径表。临床路径表的内容为从白内障患者入院后需进行的医疗内容、诊断评估、入院健康宣教、用药范围、手术方法、麻醉措施。辅助检查项目、生活、饮食、心理护理、活动康复计划、护理措施、出院指导及复诊等。其中,符合护理人员使用的临床护理路径表是一种将护理服务同健康教育相结合的表格,该种表格是通过临床路径小组成员通过全面、透彻的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绘制出来的,并且该种表格能帮助护理人员很好的审查患者病历,进而为确定患者每日的诊疗护理活动。临床路径表是一种能让患者及时了解住院治疗期间中每天会发生的事情及医疗过程,进而降低白内障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提高患者配合护理人员的合作程度,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具体内容见下表1:(2)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在白内障患者入院的时候,责任护理人员填写入院评估表,并将制定好的临床护理路径表发放给患者及其家属,便于他们充分了解相关问题及住院治疗期间的护理目的。实施责任制,在患者入院的时候,护理人员应同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认同感,并为其提供持续、整体的护理服务。在执行临床护理路径的时候,根据患者具体状况适当修改表格内容,并做好相应的说明。护理人员每完成一项,应让患者或是家属签字。对于没有完成的任务,应填写说明等。1.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抑郁变化状况和对护理满意程度,其中,焦虑、抑郁标准分的分界值分别为50分和53分,得分越高证明患者不良情绪越严重[3];根据我院自己编制的护理质量满意调查表进行调查,调查表的内容包含服务态度(20分)、服务及时性(20分)、管理规范性(15分)、综合素质(10分)和病房环境(10分),总分为100分,调查表分数越高证明患者对护理满意程度越高[4]。1.4统计学分析统计软件为SpSS18.0,计量资料t检验,(±s);计数资料c2检验,百分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变化状况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和护理前,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2.2观察不同组别患者护理满意状况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总分为(94.2±3.9)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3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科学的护理模式,由专业的护理人员组成,针对某种疾病制定专门的护理方案,与普通护理措施相比较,临床护理路径更加科学、专业。在眼科白内障护理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模式,可以为患者提供程序化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临床实践表明,眼科白内障护理中利用临床护理路径,可以减少护理时间,提高护理人员工作质量,确保护理人员认真、积极的履行自身职责[5]。此外,临床护理路径可以保证护理的有效性,能节省患者治疗成本。通过本次研究显示,患者对护理满意程度同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之间具有密切关系,也就是说只有提高整个医疗服务水平,才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自身综合素质,进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最终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程度。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焦虑、抑郁、护理质量总评分分别为(41.3±4.7)分、(42.6±2.7)分、(94.2±3.9)分均同对照组患者之间具有明显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对眼科白内障患者护理时临床护理路径措施能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状况,提高患者对护理满意程度。

参考文献

[1]刘秀华.临床护理路径在眼科白内障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3(15):3585-3586.

[2]刘新英,王清,李桂华,等.临床护理路径在眼科白内障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世界中医药,2016,4(B03):674.

[3]韩雪晶,颜廷霞,樊海英.临床护理路径在白内障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0):187-188.

[4]张敏霞.临床护理路径在眼科白内障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0):278-279.

临床护理路径的定义篇9

关键词:临床路径;头皮良性肿瘤;管理;护理

近年来,随着看病贵、看病难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非常关注的热点之一,我国出现了一种新的医疗护理模式-临床路径[1],作为提高医疗护理质量、降低医疗护理费用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在临床逐渐被采用。2011年,我院将临床路径应用于部分疾病的管理,我科自2012年1月,将此模式应用于头皮良性肿瘤的管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5年3月~2013年5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头皮良性肿瘤患者41例,自2012年1月对此病实行临床路径管理,此后1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入选病例均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神经外科分册》(中华医学会,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D23.403疾病编码,且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临床诊断的成人患者,性别不限。对照组为实行临床路径前,与临床路径组相同条件的26例患者组成,实行传统的项目收费及医疗护理模式。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方面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病例选择选择进入临床路径的对象应遵循临床效果好、无并发症、其他诊断不影响第一诊断的原则。门诊医生在工作中发现此类患者,及时完善检查,诊断明确后,在争得患者同意后收住院。病房主管医生及时向科主任汇报患者情况,经科主任审核符合临床路径要求,主管医生向患者或家属告知列入临床路径管理的内容和情况,如患者或家属同意,由主管医生和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时由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进入临床路径。若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调整方案(用药品种、住院天数、护理级别等),应经科主任同意,及时和患者或家属沟通,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退出临床路径。

1.2.2制定临床路径诊疗流程其内容包括评估、手术方法、用药方法、饮食、术前准备、手术前后宣教、术后护理、活动、治疗护理结果、出院指导共10项,分为3个方面:医生日标准诊疗计划、护士日标准护理计划、患者及家属的日活动参与计划。头皮良性肿瘤预计住院3d,设计好路径表。把医生的诊疗计划、医嘱及护士的护理程序等内容有序地排列在一张表上,作为医护共有的路径表;将患者住院期间每天、每班次需要接受的诊疗、护理及参与活动内容列入一张表,作为患者的路径表。

1.2.3实施观察组患者从入院即进入临床路径。主管医生、责任护士按照设计的临床路径各司其职。具体方法:①第1d,主管医生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初步诊断,完成"住院志"和首次病程记录;上级医师查房、术前评估、确定手术方案,完成术前小结,与患者或家属沟通,签署手术同意书,下达手术医嘱,联系手术室。责任护士评估患者病情,完成入院介绍和执行术前医嘱,根据患者需要,协助完成术前准备;②第2d,完成手术,执行术后医嘱,主管医生和责任护士按早路径表指示,所有项目都必须按时完成,因病情变化等原因不能按要求执行的,记录原因及干预措施。已执行的内容打"√"并签名,未执行的不签名;②第3d,协助患者办理出院,做好出院宣教并发放满意度调查表(此表为我院自制量表);④做好资料的收集及统计,做好终末质量评价,判断效果以指导临床;⑤患者出院后,做好月回访工作,及时找出不足之处,完善方案。

1.2.4观察指标①医护质量:有无并发症;②住院费用:即住院期间HiS系统生成的所有住院费用;③住院天数:是否按照预计天数顺利出院;④患者对医疗、护理工作的满意度;⑤月回访满意度:回访内容包括伤口情况、有无发热、对整个就医过程及术后效果的满意度。

1.2.5统计学方法建立epi.数据库录入数据,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进行描述,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进行描述。

2结果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并发症,月回访均未无发热、伤口感染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对医疗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经t检验有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①p

3讨论

3.1头皮良性肿瘤作为临床路径管理病例的优点临床路径一般以高容量、高费用、治疗护理有一定模式可循、变异较少、病员充足、治疗效果和住院天数较明确的疾病或手术为对象[2]。头皮良性肿瘤作为头皮的良性肿物,如头皮脂肪瘤、皮样囊肿和上皮样囊肿、血管瘤等,定性比较容易,发病范围相对局限,临床效果疗效较好、并发症的发生率很低,作为临床路径管理,医护人员精力不会牵涉过多,管理起来比较容易,住院时间控制较容易,符合临床路径进行单病种管理严格工作顺序、准确时间要求的特点[3]。

3.2缩短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优化医疗资源临床路径是美国医院在临床服务中用来控制医疗费用和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成功手段,并被其他发达国家的多数医院所借鉴[4]。而所谓临床路径是为患者在住院期间提供新的医疗护理模式,是医护技共同针对患者群体,以时间为横轴,入院指导、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活动、教育、出院计划等为纵轴制定日程计划表。由表1可以看出,对患者采取更加科学、合理、适宜的治疗方案,压缩了成本支出,实实在在地做到了"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避免了因各种工作不协调、不连贯而延长无效住院日的状况,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

3.3临床路径管理改善服务质量,提升患者综合满意度临床路径针对某一病种制定有严格工作顺序、准确时间要求的照护计划,从心理、社会、人文等方面为患者制定了最全面的个体化服务流程图[5],可避免由于个人水平造成的护理缺陷,体现了"以人为本",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护理照顾。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对医疗护理工作及月回访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李旭,杨家林.国内外护理新进展[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174-175.

[2]戴红霞,成翼娟.临床路径-科学高效的医疗护理管理模式[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3):208-211.

[3]康熙雄,王雅杰,张锟,等.检验医学中的临床路径[J].中国医学新闻,2005,20(20):19.

临床护理路径的定义篇10

关键词临床路径应用效果变异分析

2012年2月开始实施临床路径护理研究,在保证护理质量,控制医疗护理行为方面做了积极有益的尝试,截止到2012年10月,对试验组(进入临床路径患者)与对照组(未进入临床路径患者)256例患者,在住院费用、手术前住院日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临床变异因素、患者需求、患者满意度及健康教育等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处理与分析,现将有些技术工作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将2012年2~10月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6种疾病141例慢性胆囊炎伴结石经腹腔镜摘除术、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结节性甲状腺肿、计划性剖宫产、输卵管妊娠行腹腔镜(或开腹)输卵管切除术、腹股沟斜疝的出院患者作为试验组,随即选择2012年同期115例同病种传统治疗符合进入临床路径标准的出院患者作为对照组。

方法:①成立临床护理路径管理小组,负责临床路径的制定和实施,由路径管理组参照国家卫生部颁布的路径标准,结合实际情况制订临床路径护理篇、患者篇、健康教育篇。具体负责科室临床护理路径的组织实施,负责各项护理工作按照路径标准落实,监督和指导责任护士实施临床治疗、护理及健康指导,对进入临床路径的患者严格按照临床路径实施治疗和护理。②每天按照临床护理路径实施流程表实施具体的护理工作,护士每班次将工作落实情况记录在护理文本和患者文本上。③根据患者病情特点及治疗需要,按照路径要求护士对患者每天进行健康教育工作和康复指导。④护士每天评估进入路径的患者有无变异,并对变异因素进行分析和干预,发现变异因素及时上报护士长,退出路径的病例做好登记工作。

疗效评定内容:临床路径的评估包括住院总费用、住院天数、手术前住院天数、预防性抗菌药使用天数、变异因素分析、患者的满意度、患者需求认知度及护士认知度。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9.0、pemS3.1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两组的住院总费用、住院天数、手术前住院天数、预防性抗菌药使用天数的比较使用方差分析,患者满意度、患者需求认知度及护士认知度采用百分率分析,患者变异因素采用描述性分析。

结果

两组的住院总费用、住院天数、手术前住院天数、预防性抗菌药使用天数的比较:通过对本课题试验组与对照组分析,手术前住院天数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4.415,p值=0.0000)。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天数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4.566,p值=0.0000)。住院总费用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1.153,p值>0.05)。进一步分析发现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计划性剖宫产平均住院日由6.85天,下降为5.95天,降幅9%。住院费用由3842.781元,上升为3847.02元,涨幅0.01%。慢性胆囊炎伴结石经腹腔镜摘除术平均住院日由8天下降为7.8天,降幅2.5%。住院费用由5594.26元下降为5388.53元,下降幅度3.6%。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平均住院日由7天上升为7.4天,涨幅5.4%。住院费用由3529.02元上升为3825.12元,涨幅0.2%。结节性甲状腺肿平均住院日由10.75天下降为7.58天,降幅29.49%。住院费用由6107.41元下降为5879.73元,下降幅度3.7%。输卵管妊娠行腹腔镜(或开腹)输卵管切除术平均住院日由6.85天下降为6.35天,降幅7.3%,住院费用由3949.15元下降为3468.53元,下降幅度12.17%。从总体情况分析,在同一类疾病中实施临床路径的病例与未实施临床路径的病例比较,其手术前住院日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及平均住院日呈明显下降的趋势,住院费用也有一定幅度的下降。见表1和表2。

变异因素分类:进入临床护理路径病例141例,其中发生变异病例63例(44.06%)。63例变异病例中,其中由患者单方面因素造成29例(46.03%,包括正变异1例),由患者及医生双方因素造成5例(7.9%),由患者、医生及护士三方面因素造成14例(22.22%)。由患者及护士双方因素造成7例(11.11%)。由院方造成7例(11.11%)。63例变异病例涉及护士因素21例(33.33)。涉及患者因素56例(88.89%)。在课题研究中对临床路径变异因素,积极采取护理措施,加强患者每天的健康教育工作,对每天必须完成的医疗和护理项目落实到人,完善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按照临床护理路径流程表责任到人。

讨论

通过对本课题实验组与对照组分析手术前住院天数,实施临床路径患者手术前住院天数明显减少,患者术前等待手术的时间缩短,同时降低了院内感染发生的风险,进而缩短患者总住院日,减少了医疗成本和住院费用,也保证了患者的治疗效果,从医院管理方面,将临床路径的管理模式应用到住院患者治疗过程中,体现了医院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使患者早日康复,尽快回归家庭和社会。

两组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天数比较,虽然两组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天数都超出医院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规定天数,但实验组比对照组相比,p值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发现结节性甲状腺肿平均住院日由10.75天下降为7.58天,降幅29.49%;输卵管妊娠行腹腔镜(或开腹)输卵管切除术平均住院日由6.85天下降为6.35天,降幅7.3%,试验组住院日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反映临床路径能显著缩短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说明通过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可以使医院提高日床位效率,提供医院的营运效率,降低医疗成本,有效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使医院管理质量持续改进。

两组住院费用比较发现进入临床路径6种疾病的患者住院总费用4211.8元,与未进入路径的4432.09元相比,节约4.97%的费用,与医疗保险规定4500元的住院费用相比,节约6.4%的费用,试验组中6种进入路径疾病的平均住院费用均未达到医疗保险规定的费用,说明临床路径可以显著减少住院费用,降低医疗成本。

通过对住院患者进行住院需求满意度调查,来掌握和了解住院患者在住院期间的护理需求,为护士有针对性的开展护理工作提供依据。

对开展临床路径科室的住院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患者对护士的满意度达97.5%。护士对患者健康教育的落实率达100%。

临床护理路径作为护理管理新模式[1],融入了成效管理的概念,将“早日康复”和“尽可能少的医疗费用”列为实施最佳护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减少了医疗行为的随意性[2],缩短了患者的平均住院日,降低了医疗成本,值得推广和普及。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