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空间思维训练方法十篇空间思维训练方法十篇

空间思维训练方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5:23

空间思维训练方法篇1

[关键词]园林设计初步;实验教学;线性思维;情境思维

一、教学现状

《园林设计初步》是园林、风景园林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该课程的实验教学比重大,内容丰富,在人才培养计划中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实验内容,在培养学生读图、识图、制图和设计思维方面起了显著作用,使学生能够建立起实物与图纸之间的关联,并将优秀园林作品转化成图纸,将设计创意转化成图纸。但是,从目前教学效果来看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第一,园林、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在绘画技能方面明显逊色于艺术类院校的学生。虽然设计工作越来越多地采用电脑制图,但手绘作为图纸制作最基本的表现手段,并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已,它更是设计思考、设计美感、设计能力的集合,综合体现了一个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同样,作为该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如何针对学生美术基础薄弱的特点,制订合理的手绘训练内容、学时和方法始终是该课程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第二,所有设计相关的课程中一个共同的难题是设计思维的训练。设计思维作为一种无形的东西,很难用量化的方式来衡量,因而,关于设计思维的训练方法莫衷一是。《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是基础和专业课之间的一个衔接课程,要求学生实现从观摩学习他人作品到学会自己创意思考的重大转变,其中思维方式的转化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目前,该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借鉴形态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的方法组织教学内容。但实际上三大构成本身是所有设计类课程的理论基础,其理论丰富而抽象,如何更好地与园林专业相结合并在教学中进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再者,关于设计思维的训练除却形态构成设计法则是否还有可供借鉴的其他理论,可以再探索。本文将围绕以上两个问题,提出一些课程改革建议。

二、教学改革思路

目前,园林设计初步的实验内容分布在Ⅰ和Ⅱ上下课程之中。Ⅰ的实验教学内容主要是园林要素及其表现技法,平、立、剖(断)面图的绘制方法,渲染技法,园林制图规范,园林草测,实验总学时48;Ⅱ的内容主要是园林效果图表现、形态构成设计、园林模型制作和小园林设计,实验总学时48。梳理课程关系后,应该明确的是Ⅰ的课程目标是通过讲课和练习使学生掌握园林制图的技巧,能够将真实的小园林转换成图纸;而Ⅱ的课程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学会运用设计思维将设计构思转换成图纸。前者强调“手”的技巧训练,后者强调“脑”的思维训练。

1.侧重“手”的技巧训练

(1)内容设置

手绘训练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设计初步Ⅰ,结合园林专业学生的特点,改革将内容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突出线条、形体、透视的训练。由于园林专业的学生普遍没有什么美术基础,手绘表现能力较差,在内容设置上不能按照传统手绘训练的技法进行训练。新的内容将训练重点放在钢笔线条的应用、园林元素的形体表达以及画面透视关系上。首先,要求学生熟练把握钢笔墨线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长短曲直、浓淡干湿、强弱虚实的变化维度,从而能借助线条的丰富表情进行情感表达。在这个基础上,对常见园林元素,如植物、景石、小品等进行平立面的临摹加写生训练,由于园林专业的学生对植物的种类和形态的识别比较擅长,该类元素的表现可以充分借助这一优势抓住植物形体特征进行手绘表现的训练。再者,通过对一点、两点、三点、散点、轴测、鸟瞰等透视方法的讲解和训练,使学生能将前面掌握的园林元素表现组织在一个画面之中。在手绘技法训练的过程中,还结合了园林场景测绘和园林制图规范进行内容上的组织。

(2)学时调整

字体和线条的练习侧重于熟练掌握线条的使用方法;园林元素的练习主要包括地形、假山置石、植物、水体、建筑、道路的训练,这是手绘训练的一个重点,为后面的训练打基础。草测与平立剖面的练习需要结合前两者,并在真实园林的草测中进行综合训练,是帮助学生建立实物与图纸之间联系的重要内容。可以设置单独的园林测绘模块,设置3周左右时长,总课时量控制在12~16学时左右。这也是手绘训练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透视和渲染的内容主要是完成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和马克笔、彩铅、水彩的渲染技法,为绘制效果图服务。由于手绘的训练成果非一蹴而就之事,尤其是园林专业的学生,因此在课堂学时外还可以增设建议完成的课后训练学时。

2.强调“脑”的思维训练

设计思维的训练既要学会“看”,又要学会“想”。这一部分的实验内容主要集中在Ⅱ,内容设置围绕“看”和“模仿”的模型制作和设计思维训练两个模块。其中模型制作,通过选取优秀园林、园林建筑设计案例,分析和解读设计作品并将其制作成模型,使学生在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习他人的设计方法。设计思维的训练部分包括了形式美法则为主导的构成设计思维训练、以行为\认知为主的线性思维训练和以情境体验为主的情境思维训练,这是课程ii的重点和难点。

(1)形态构成的设计思维训练

形态构成的设计思维训练主要是指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方法和形式美法则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如运用平面构成方法进行景观平面设计,用色彩构成进行园林配色设计,用立体构成训练学生空间思维能力。这种训练方法主要以形式美为依据,通过构成法对园林元素进行统筹布置,以达到园林空间设计的美型。里面可以设置两个实验内容:①平面构成作品的转换应用。让学生选择恰当的平面构成作品,借用其构成形式,赋予其内容和具体元素形态,将其转化成园林中的铺装设计或场地轮廓设计。②抽象到具象的小节点设计。将点、线、面的组织规律运用于园林中的道路、节点、水体、绿化等的布置——道路可以是线、节点可以是点、分区布局(花坛草坪、水面、广场)可以是面,从形式美的法则的角度考虑园林元素组合的手法。色彩构成的设计方法可以和园林中的植物种植设计相结合,将园林中常见观色植物按照色彩构成的法则进行配色设计。这部分的实训内容可以是同类色、对比色、互补色配色训练和小课题形式的花坛的配色设计。立体构成是让学生更多从三维角度运用形式美法则进行空间设计。在课程中可以通过具象造型的概括提炼,将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象征对象如人物、色彩通过提炼、简化、分解、重组的方法进行新形象的创造,以小园林模型的方式组织实验。

(2)线性思维

线性思维指的是按照线性线索进行连贯性思考的方式,包括了顺向、逆向、横向、侧向、多向、聚向思维。这里的线性思维主要训练学生通过对特定园林空间内人的行为和认知的了解,从而运用掌握到的知识进行功能组织和空间布局。以往该课程设计思维的训练主要是形态构成设计法,学生对园林设计的把握难免陷入纯粹的形式设计之中。其实,园林的设计更应该强调设计的实用性。通过特定园林空间类型的认知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起该类园林设计的基本内容,而行为的分析则可以使园林空间的设计更加人性化,贴合使用人群的使用需求,这是园林设计师应该具备的人文情怀。为了更好地进行这种目的的训练,这里以儿童公园作为案例。首先,根据人们对儿童公园的广泛认知确定公园的基本功能(游戏、休憩、认知)和主要内容(一个主要的公园出入口、明显的公园铭牌、特定的游戏设施、休息设施、建立儿童认知的易教设施)。其次,根据儿童行为的分析——喜欢色彩鲜艳、好奇心强、精力旺盛、喜欢丰富的体验行为等,对公园进行具体的设计。这种基于行为和认知的线性思维,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掌握儿童公园的共性设计;另一方能够找到设计灵感产生的线索,进而创作出有设计特色的作品。

(3)情境思维

情境思维安排在最后,这符合学习递进的特点,目的是解决设计过程中空间认识不足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能够从二维过渡到三维,乃至四维。情境思维注重空间的体验,要求学生能够代入场景,模拟在情境中的行、驻、观、感;关注园林环境中行走的方向、舒适、安全,驻足停留中观望的兴趣点,看、嗅、触等多种感官体验。情境思维的训练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园林交通空间的序列设计,要求学生对某一公园内的交通空间进行空间序列设计。借鉴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手法组织交通道路的沿线空间,用空间组织视线,用视线组织园林元素,关注交通路线变化过程中人的行、驻、观、感的多元体验,创建一个个连贯的观赏内容相异的空间。另一个训练是园林模型制作,将前面思维练习的成果在一个完整的小园林案例中综合,初步形成设计方案,并将这一方案制作成1∶200—1∶300左右的模型,让学生在模型制作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园林空间的尺度、空间。实现小尺度到大尺度的过渡。

3.教学方法

(1)示范教学

示范教学法包括了动作示范、视频示范和书写示范等几个方面。示范教学贯穿在整个“手+脑”的训练中,手绘部分需要教师亲身示范运笔、设色技巧,在学生人数较多无法一一示范的情况下,结合多媒体录制手绘视频教学也是很有必要的。在情境思维的训练中也经常需要用到视频进行场景再现,让学生更生动地体验情境的维度。

(2)讨论教学

基于认知和行为的线性思维常常需要头脑风暴式的广泛讨论,如儿童公园中关于儿童的认知和行为的了解,需要将所有与儿童相关的线索罗列出来,然后一一构建相互关联,通过线索梳理形成儿童公园设计的主题、功能布局、空间组织。讨论的基础是阅读和经验,将个体所积累的知识通过交流传达给群体,群体将获得的碎片式信息综合,这是讨论的意义所在。所以虽然是课堂讨论,前提是资料的广泛获取,要求学生通过文献、网络掌握信息获取的方法。

(3)项目教学

针对思维训练改革过程中采用实践项目进行,所引用的多为2000—5000㎡的小型项目,涉及设计竞赛类和教师自己的社会实践项目。这类项目有明确的设计范围和目标,以及解决的关键问题,不至于太大,非常适合学生进行小园林设计的训练。在最近一次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引用了一个口袋公园和医院景观项目作为课堂内容,通过为期3周12个学时的训练,大部分学生能以快题设计的方法完成方案的构思。

三、教学效果

目前,这一教学改革还是带来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掌握园林制图、园林设计的基本方法,尤其是在园林设计思维方面掌握了从形式到功能,从平面到空间,从表层到内核的设计思考方式。同时,在实验教学中多元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90%的学生反映课程信息量大,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方法契合课堂教学内容。随着学习的深入,这种手脑相合的训练和思维方式将给学生带来越来越大的收益。

参考文献:

1.吴刘萍,黄艳娜.感知•情景•体验:风景园林设计思维训练的教学探讨.中国林业教育,2016.5

2.刘骏.理性与感性的交织:景观设计教学中的理性分析与感性认知.中国园林,2009.11

3.梁艳.高校《园林设计初步》课程教学与实践改革.安徽农业科学,2009.29

4.刘娟娟.走向体验—参与式教学模式:“风景园林设计初步”改革尝试.中国园林,2015.5

5.马晓燕.形态构成与园林设计:浅谈园林设计初步课的教学.北京农学院学报,2001.4

空间思维训练方法篇2

关键词:强化训练;拓展学生思维;精心设计

既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的重要,而数学的课堂正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时机。为此我在课堂中尝试了几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强化口算训练,畅通学生思维

口算训练要从低年级抓起。口算的思维过程实际上要比笔算复杂得多,通过口算的训练快速性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从而达到思维的流畅性。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每天都会有口算的练习时间,如,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一节中,我设计了一组练习:

(1)3×54×23×35×24×34×5

(2)2×41×22×23×31×42×3

要熟练而正确地通过这一组口算训练,学生的思维必须是敏捷的,必须是连贯的,加强类似对比的口算训练,对于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是至关重要的。

二、强化联想中的训练,展开学生思维

联想是创造的翅膀。强化联想中的训练是充分利用人脑意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路,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大有益处。

创新思维也是联想的拓宽、形成、深化和发展的过程。要展开学生的思维,就要引导学生想得远、广、活,从多角度、多功能上着重训练。而数学学科又十分有利于联想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正方体、长方体”时,针对学生学习三维空间知识,空间想象力薄弱的现实情况,应该着手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我先让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最终使学生闭上眼睛都能熟练地说出长方体的六个面分别是什么图形。在此之后,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出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通过强化联想中的训练,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展开了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思维。

三、强化多元的解题思路,发散学生思维

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训练学生的思维过程是重点。创造性思维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此我在教学中创设“多思考就是好学生”的氛围,保护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一题多问”的训练,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敏捷性。在强化多元化的提问思路训练中,我着重进行“开放式”训练,在问题不唯一的开放性习题的训练中,如,减法应用题的提问中,我首先跟学生一起总结出了5种提问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最终针对出现的减法应用题自主提问,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问身边的小朋友。尽可能“简”,尽可能“新”的答案来。而这本身就是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活跃,不断地发展着……

四、开拓解题思路,拓展学生思维

空间思维训练方法篇3

关键词:方位训练 形象思维 智力开发 概念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缺乏,影响到看图和制图能力的提高,这对教学很不利。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是《机械制图》课程教学工作者长期以来所共同探讨的问题。从教学的实际出发,遵循认识规律,采取一些相应的措施,还是可以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的,方位训练就是其中一种,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一、方位训练与学生现阶段智力发展水平相吻合

智力的开发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早在20世纪4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就开始提倡创造教育,以开发国民的智力。智力的开发也是可能的,虽然智力水平受遗传因素影响,但环境与教育却是智力发展的决定条件,我们可以通过改善教育环境、改进教育方法来开发个体的智力。尤其是青少年,他们蕴藏着智力发展的极大潜力,通过科学的、适时的训练和培养,我们就能将智力开发的可能性变成现实性。

方位训练一方面具有简单、易掌握的特点,另一方面又具备促进视觉——空间智力有效开发的作用和条件。方位训练只是要求学生判断左右、上下、前后的方位,而在这简单的判断中,学生对其空间位置自然地产生了联想。这种训练学生较易接受,学生能看懂会做,这才有兴趣学下去。

实践表明,方位训练是学生现阶段智力开发的有效途径。

二、方位训练使三投影体系的概念逐渐形成

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关键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的掌握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获得和运用人类已经积累起来的现成的经验。掌握概念不是一个简单的传递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复杂的、在头脑中进行分析综合的过程。方位训练能有效地促进概念的形成。

1.方位训练使三投影体系的概念渐渐清晰。

在三投影体系的教学中,尽管教师在课堂上一方面使用模型教具,另一方面使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但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不少同学还只是模模糊糊地有个印象。

让学生进行方位判断的练习,空间坐标会慢慢地渗入其间,投影的规律也渐渐融入其中。实践表明,通过多次练习,同学们对三投影体系由有点印象到基本了解,由懂了是怎么回事到熟悉起来。这样,三投影体系的空间概念在学生的头脑中就自然而然地渐渐清晰起来。

2.方位训练顺应了概念形成过程的客观要求。

前面已经提到,掌握概念不是一个简单的传递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复杂的、在头脑中进行分析综合的过程。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出的假设考验说认为:人在概念形成过程中,需要利用现在获得的和已存贮的信息来主动提出一些可能的假设,即设想所要掌握的概念可能是什么。

方位训练能满足概念形成过程的客观要求。

其一,单纯的三投影体系教学,是一个简单的传递过程。方位训练,使这个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分析、思考。

其二,方位训练所要利用的只是上下、左右、前后的概念,这在学生的头脑中已是非常牢固的了。在运用原有概念掌握新概念这一点上,方位训练真是最佳选择了。

三、方位训练使形象思维的难题迎刃而解

很多学生都感到《机械制图》难学,他们却不知道难在哪里。这是因为中职学生在学习《机械制图》之前,较少接触形象思维,他们运用较多的是逻辑思维,面对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同学们一时难以适应。

方位训练能解决这一难题。

首先,方位训练通过实例,对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等能力进行训练,而且是从最简单的开始,使形象思维这种新的思维方法在学生的头脑中渐渐形成。

其次,方位训练,让投影的展开与合成反复进行,循环往复,使形象思维中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式得到了较好的巩固,使这种新的思维方法渐渐地稳定下来。稳定才不易乱。

此外,方位训练通过实例,使形象思维能力不断提高,这种方法来得自然,做也简单。

综上所述,方位训练能较好地解决培养形象思维能力这一难题。

空间思维训练方法篇4

关键词:创客教育创新思维创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7(a)-0144-02

1课程地位和作用

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和“高水平探索职业教育和创客教育相融合”的方向,蓝岛创客空间开发了创新思维训练课程,它是创客教育专门课程体系中的一部分。创客教育专门课程的开发旨在提升学生的创造力水平,发掘更多具有创造力的创客作品和创业项目,而优秀的创客作品和创业项目起源于创新创意的思维。创新思维训练课程以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素质作为课程的宗旨,通过介绍创新思维的技巧和方法,阐明创造的基本原理和技法,并为学生构筑创新思维训练和创造力开发的平台,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和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2课程教学目标

该课程以实践训练为主线,主要通过思维练习的方式使学生在该课程中学习创新的基本方法,从而激发其对创新的兴趣,助其积累创新的经验,提高创新的能力。教师以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总结、陈述、分享为主,穿插知识点为辅,主要通过案例分析、头脑风暴、小组讨论、游戏竞赛的方式,让学生去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以达到训练其创新、创造能力。

3课程纲要

3.1n程引入

1.教师自我介绍以及课程简要介绍

2.分组以及团队破冰

3.广义创新以及狭义创新概念引入

4.发散性思维,求异思维,突破传统思维引入训练。

5.游戏环节:一人比划一人猜

6.分组讨论分享:以元宵为例在常规思维的基础上对描述元宵的属性稍加改变,思考哪些是市场上没有的且能够商品化的?

7.课程引入总结:以各式各样的水杯为例

3.2创新思维方式介绍

1.创新思维之求同求异求和思维

2.创新思维之想象思维

3.创新思维之扩散思维与集中思维

4.创新思维之联想思维

5.创新思维之直觉思维以及灵感思维

3.3创新方法的介绍

1.创新方法----缺点(痛点)列举法引入及训练

2.创新方法----奥斯本检核表法引入及训练

3.创新方法----组合法引入及训练

4.创新方法----移植法

3课程评价方式

创新思维训练课程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对课程进行考核,主要根据课堂讨论发言表现以及课堂中奥斯本检核表、尤金・捞德塞创造力测试表、课堂讨论记录表三张表单来综合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情况。

1.课堂讨论发言表现见表1

2.奥斯本检核表:奥斯本检核表法是指以该技法的发明者奥斯本命名、引导主体在创造过程中对照9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以便启迪思路、开拓思维想像的空间、促进人们产生新设想、新方案的方法,主要面对9个大问题:有无其他用途、能否借用、能否改变、能否扩大、能否缩小、能否代用、能否重新调整、能否颠倒、能否组合。

3.尤金・捞德塞创造力测试表:美国心理学家尤金・劳德塞,根据多年来对善于思考、富有创造力的男女科学家、工程师和企业经理等的个性和品质的研究.设计了尤金・捞德塞创造力测试,用于测试成年人的创造力。

4.课堂讨论记录表:将课堂的讨论内容制作成课堂讨论记录表,从课堂记录表的内容情况可以直观反映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情况,简单实用。

4课程总结

创新思维体现和运用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如营销创新思维,管理创新思维,产品设计创新思维等,该课程着重点训练产品设计创新思维能力。在这门课程的教学当中,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教学信息传递方式是不存在的,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更自由、开放的态度帮助学生拓展思维,鼓励学生提出各自的不同看法。通过交流及肯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敏捷、表现形式更加多样。通过脑筋急转、游戏、图片、影视片段等方式引入课程主要内容更受同学们喜爱,学生之间的互动主要是通过讨论和激辩来完成,每个同学的创意成果都需要接受其他同学的点评和建议,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思维的活跃度得到了激发。课程评价方面由于采用过程性评价的方式来进行评价,主要看中学生的课堂表现以及创意的新鲜程度,这也更加激发学生对于情景问题思考的积极性和对于课堂的参与程度。

参考文献

[1]付志勇.面向创客教育的众创空间与生态建构[J].现代教育技术,2015(5):18-26.

[2]夏小刚.创客教育课程的实践探索[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4).

空间思维训练方法篇5

工科学生有较强的塑造形象的创新思维,思维严密、逻辑性强。课程教学的关键是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去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做简单的示范讲解,课堂上以学生动手设计、制作为主。这也是借鉴了国外设计类学科的授课特点和方式,相对于其他专业课程,工业设计类课程已经实现从“以老师为本”改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的转变,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工科学生与艺术生从中学阶段开始,在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方面就存在差异。工科学生的一个问题往往只有一个正确的求解,思路有所区别,结果却是唯一性的。而艺术生接受的是一对多的多向式的思维训练,即一个问题不存在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存在多个完全不同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都可能是正确的解。相对而言,文科生不容易受书本条条框框和教师思维的约束,自主创新创新性较强,但逻辑性较差;而工科学生则喜欢遵循课程的理论指导和形式法则,更倾向于有章可循的创作方式。

思维模式不同决定了他们的形态创造方式也不相同,如何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理工类专业课程教学中的难点。在教学中要将基本理论与课堂实践相结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去发现和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同时要求任课老师要对数学知识有较深入的理解,才能在学生思维创新过程中,积极引导工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

以逻辑性思维为导向

逻辑性思维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客观世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表现方法有科学抽象、比较、分类和类比、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等方法。立体构成是逻辑语言和形象思维的统一。逻辑性的思维教学就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设计做进一步的分析、整合,并建立形态的设计过程。这种思维模式可以引入到学生对实际课题的设计中,将各类设计因素进行理性分类,再根据课题的需要、目的做形态的整合和概括。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多数综合类型高校中,艺术类和理工类专业课设置基本相同,只是在学时上有所区分。理工类高校中,学生除专业课学习外,还有大量专业基础类课程,如高等数学、电工学、力学等。由于工科生入校之前很少接受过专业的美术知识,也没接受过形态造型的训练,如何在有限的课程之内,结合工科生所开设的课程特点,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特有的形态创造能力和艺术设计思维能力,成为工科院校工业设计教学的重要课题。

创新教学方法实践

课程讲授要理性与感性融合,工科生理性思维比重大,感性思维不够活跃。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感性思维训练。将科学与艺术紧密的结合,设计出独具特色的教学模式适应理科生的学习。立体构成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等新的品质,从形态要素立场出发,研究三维形体的创造规律,利用抽象材料和模拟构造,创造纯粹形态的造型活动。针对工科生进行立体构成训练,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培养学生对实体形态的概括能力和敏感性,训练学生对形态造型、形式美感、空间想象及形态表现手法的理解力和应用能力,包括对形态的力度、节奏、秩序、位置、体量等的训练。

1数学与设计结合模式

工科生思维方式普遍注重逻辑思维和理性认识,思考问题的方式和思维模式比较缜密。针对理工类工业设计专业立体构成课程,选择他们熟悉的数学知识来引入设计。用数字来解释设计的方法及思路,将设计的表现感觉转换成定量式。例如,在立体构成的要素点、线、面、块知识章节中,线的拉伸表现设计手法有多种方法,可以将此形象、感性的问题引入一道函数题来帮助学生理解。函数y=xsinx进行4次微分,可以得到下面的函数图像(如图1)。分析函数图像的特点,可以得到函数的线条是一组正弦曲线,学生在学习高数课程时,对此类函数图象印象深刻,可以在函数和其属相图像之间自如转换,在设计时却鲜有同学会由此获取灵感表达创意理念。此例中函数图象,线条之间是交错存在并有强烈的节奏美感,在立体构成体系中属于线材构成的软线设计,通过这种有益尝试,可以顺理成章引出线材拉伸设计方法的知识点,进而罗列出线材构成的拉伸设计方法(如图2)。此教学方法可以提高理工类学生学习兴趣,使其思维发散到文科生难以想象的程度,从而弥补理工类学生形象思维创造力不足的缺点。根据函数图像的特点,运用不同材料又可表现出形式丰富多样的立体构成作品,如图所示的软线材料设计作品(如图3)。这种训练能使学生很好地把握空间的表现,突显出作品的形态特征和变形规律。

2平面与立体结合模式

在本课程开始授课时学生对于形态的认知态度在大脑中尚未建立,还不具备空间形态的思考能力,也没有积累造型经验。应该加入三维空间的表达训练,加强空间的练习。对各种点、线、面、体的表现。通过各种体在空间中的变化练习,学生对物体在空间的变化、构成有比较系统的训练。平面构成的设计表现是在二维空间上的形态、形式的设计,立体构成是三维空间设计表现,是将在形态与材料在数量上、组合方式上进行变化。二者在设计理论上有相同的地方,这样就可以将其结合起来进行讲授。例如在硬线材质的设计时,要求学生结合平面构成相关知识点,创作完成立体构成作业。学生对立体几何元素进行发散思维和细节改进,结合平面构成中渐变、过度以及组合方式的变化等知识点,运用不同的色彩和材质最终完成立体构成作品(如图4)。这种命题构成训练立体构成教学目的为将来的产品设计服务,产品是具有特定功能的形态组合,进行命题构成训练可以增强构成教学的针对性,在实现功能的前提下,强调对不同形态之间结构关系的训练。

结论

空间思维训练方法篇6

关键词:航空维修;虚拟维修技术;教学改革;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15)10(b)-0192-03

航空维修专业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培养理念,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维修训练是专业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由机及其辅助设备结构复杂、价格昂贵、体积大等特点,一般院校很难及时更新实践教学设备。多数院校在维修训练环节倡导校企合作,就该校而言,目前有洪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人民第五七一九工厂等多个合作企业,但校外实习基本以参观为主,动手机会少,学生在短暂的实习期间内无法掌握应具备的职业技能。航空训练环境的欠缺已经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制约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为维修训练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维修训练不受设备和场地不足的限制,可以以较低的经费实现较好的训练效果。

1航空维修教学中存在问题

1.1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航空维修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课堂教学主要依靠教师口头讲授和多媒体技术,如:幻灯片、相关维修视频播放等,这种讲授式学习,偏重教学设计,却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灌输,而不是主动的探索学习。实训教学则主要依赖教师现场操作演示,该方式教师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及空间,效果却不甚理想。一是飞机由于其体积的庞大性,所占实训场地较大,教师现场演示授课覆盖面小,只设备附近少数同学能够看清楚;二是现场涉及设备结构及运作原理时,因无法拆开机壳而很难讲解清楚。

1.2实训设备更新滞后

飞机及其辅助设备价格昂贵,且型号千差万别,更新一次投入较大,且航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更新换代快。多数院校由于经费原因,无力及时购入新设备,无法与技术更新速度同步,导致一些前沿课程无法开展,学生的知识储备相对陈旧。而航空维修公司及其一些维修厂更新换代较快,学生毕业后无法在很短的时间内适应岗位需要。教育部提出的“基地设备保持同期企业生产使用设备水平,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也落为空文。

1.3训练时间及效果较难保证

设备不足和场地限制,导致难以开展任意级别、任意层次的维修训练。目前大班教学环境下,人均拥有设备数量较少,难以满足教学和练习的需要。

2虚拟维修技术特征及优势

虚拟维修技术利用计算机技术提供具有良好沉浸感、交互性和启发性的虚拟维修环境,维修人员沉浸其中,通过引导式训练,掌握部件的结构特点、故障排除步骤、拆装工序、工具使用方法等维修技能。将虚拟维修技术引入教学有着如下优势。(1)虚拟维修技术采用计算机生成的三维虚拟样机,可以实时更新虚拟样机和实训课程内容,实现与企业生产环境的同步。(2)具备更强的交互性,激发学习主动性,增强学生探索欲。(3)不受装备不足和场地限制,可供多人同时进行维修训练,缓解经费紧张问题。(4)可以灵活开展各个级别,不同层次的故障检测及维修训练。(5)具备更高的安全性,能够避免实操训练中带来的各种危险。

3基于虚拟维修技术的教学改革思路

3.1加强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航空维修课程时,要考虑重新制定新的课程体系,以免造成课程冗余。虚拟维修专业教材的编写修订要结合理论课程和实训内容编写,并开发相应的训练项目。例如:在虚拟环境中可安排实训时无法实现的高危教学环境。对于教材和实训项目的开发,学校可与企业合作,由专业教师和工程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师共同构建专业建设团队,从而实现学校教学内容与企业生产环境的对接。教学过程中要勇于打破传统框架,多种手段并举,结合一线维修案例设计和组织每一节课内容,如:以电影、游戏等方式设计教学案例。这需要教师的精心构思,并借助一些虚拟仿真平台来搭建虚拟环境,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习兴趣。

3.2开发虚拟维修教学中心

组织师生团队开发虚拟维修教学中心,根据培养方案,结合新的课程体系,开发虚拟维修环境、实验实训教学软件以及典型的维修案例。根据虚拟维修训练目的,拟开发的虚拟维修训练系统应包括设备结构展示、维修案例演示、排故训练、拆装步骤训练以及训练考核等功能。其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输入部分包括三维数字样机、维修工具模型、虚拟人体模型以及故障信息,受训人员通过鼠标、数据手套等交互设备与虚拟环境进行交互,实现维修技能训练。系统对受训人员操作情况进行评价,输出相关操作信息和评估信息。

3.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在虚拟环境下进行维修训练,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设置故障,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虚拟维修系统实时记录学生操作情况,对其学习效果进行考核评判,便于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和校正。对虚拟维修训练进行考核可以从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两方面进行衡量。其中,知识水平包括学生对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机型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力水平因素包括学生在虚拟维修训练环境下的排故时间、错误操作数以及求助次数,具体(见图2)。每个子因素的重要程度各不相同,教师可选取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分析,也可选取其他综合评价法对学生的训练情况进行考核。

4结语

在航空维修教学中应用虚拟维修技术,对于缓解经费紧张、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动手实践能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但是虚拟现实技术也有其弊端,一是操作模式固定,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临场应变能力;二是缺乏实际场地亲身感知,不利于学生安全意识的养成。所以在实际教学中,虚拟训练不能完全替代实物教学,而应有机结合,共同促进“。虚”为手段“,实”为目的,在虚拟训练中重复操作,不断巩固技能,在实物操作中检验技能真实应用情况,实现虚拟维修和实物操作的优势互补。

参考文献

[1]赵沁平.虚拟现实综述[J].中国科学,2009,39(1):2-46.

[2]刘佳,刘毅.虚拟维修技术发展综述[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9,21(11):1519-1523.

[3]王文举,李光耀.虚拟维修仿真技术的研究与进展[J].系统仿真学报,2011,23(9):1751-1756.

[4]马鳞,吕川.虚拟维修技术探讨[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5(12):2730.

空间思维训练方法篇7

关键词:设计素描课堂教学训练方法

设计素描是艺术创作和表达设计创意的一种绘画形式,可以体现设计者的设计思维、审美理念和艺术个性。设计素描与艺术设计关系紧密,既是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设计程序的一个部分。通常来说,设计素描是艺术设计的基础。设计素描以素描的形式训练造型能力,培养想象力与创造力,表现设计构思,为设计服务。设计素描是艺术高校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一门必修课。

目前,国内凡是有设计专业的艺术高校都开设了设计素描课程。就设计素描课堂教学内容和过程来看,各高校都有自身的教学特点,有的偏重于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全调子素描的造型基础训练,强调光影和空间的具象表现;有的偏重于结构素描的训练,强调物体结构的构造组合关系与空间透视关系;有的偏重物体平面空间的创意训练,强调平面空间的构成及肌理在平面空间中的意象等。无论哪一种素描课堂教学,其目的都必须是能够使学生获得以下四大能力:1.综合表现能力。主要指学生对物象的观察、分析、理解、表现,把物象形态转化表达出来的能力。2.形态审美能力。要求学生在研究形态结构的同时,探索形态构成美的特征,把构成美的结构、造型机能等审美进行综合分析,提取美的元素,进行美的表现。3.创造能力培养。创造能力是一切艺术创意产生的保障。设计素描从设计的角度运用设计语言形式,将设计构想表现出来,并通过意象构成的内容激发出学生的创造力,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结合起来。4.快速表现能力。设计素描将设计构思表现在平面上,进行三维的表现和结构的分解,较全面地反映设计、传达信息,作为以后完成效果图或模型的基础。

笔者在多年的设计素描课堂教学中,按照艺术设计专业对造型基础的教学要求,逐渐摸索出一套相对适应艺术设计教育的设计素描课堂教学训练方法,即将设计素描分为三大训练内容:结构素描训练,明暗素描训练,创意素描训练。这三大训练内容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一个从易到难的教学整体,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水平高低因材施教。

一、结构素描训练是基础

要准确地表现对象和创造新的形体,弄清物体的结构是关键,这需要空间思维能力与想象力,同时还需要掌握正确的分析方法与作画步骤,掌握形体的透视变化规律,以及通过各种线条对形体结构和空间进行表现的能力。结构素描以其对实物形态结构的准确理解,对物体结构严谨合理性的描绘,对体积和空间良好的表达,一直是艺术设计中的工业造型设计、建筑设计、室内环艺设计等方向的基础必修内容。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要求学生舍弃明暗调子,以线条为手段,理性表达对象结构的空间透视组合关系。描绘对象以工业产品为主(如电话机、键盘、工业零件、自行车等),通过结构素描的训练,使学生基本掌握结构形态的观察、分析、理解与作画方法,从而培养与提高学生面对物象或某一主题能用准确、概括、有力的线条进行造型的能力。

二、明暗素描训练是提高表现力的重要环节

产品设计与室内设计等需要对材料与肌理有感性的认识,平面设计需要注重画面的黑、白、灰关系,同时对光影的充分利用能形象地表达立体感和空间感,以及突出设计创意。明暗素描从光影关系、黑白关系、写真描绘三个方面进行训练,全面提升对黑、白、灰关系的把握能力与审美能力,以及对光影关系与材质肌理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丰富的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能激发学生绘画和创作的积极性,也能体现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艺术修养。明暗素描课堂教学内容的组合要体现物象质感和形态上的变化,做到在统一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有统一。教师在教学辅导过程中对学生要有明确的作业要求,笔者建议在这一教学环节中以安排中长期作业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和明暗刻画表现能力及对黑白灰关系的把握能力,要求学生对光影关系、黑白关系及写真描绘三个训练内容要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三、创意素描训练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

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客观物体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合理的联想,改变物象的形状、性质、时间与空间状态,创造新的形态。创意素描从思维方式、造型观念、表达技法等方面培养艺术设计所需要的想象力、创造力、思维方式及造型表现的技能技巧。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原创性、整体性和审美性是设计素描创意的基本原则。原创性是创意的本质,一切创作都应具备前所未有的创造性因素。整体性是指素描创意作品应达到一种井然有序的画面境界。在素描作品创意中,任何造型要素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是互相联系、彼此协调的,既要强调它们之间的对比变化,又要有统一的秩序保证画面的和谐完整。审美性是指创意素描作品包括的可供观赏性的因素。设计素描的创意是为设计创意服务的,应具备雅俗共赏的特点,符合当代社会大众的审美标准。在教学辅导过程中,要求学生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跳出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势,不循常规地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在常规训练中去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和意向,另辟蹊径地捕捉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而创造出独特、新颖、具有个性的创意作品。

空间思维训练方法篇8

关键词立体裁剪多维空间设计思维实训练习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人类生存的大千世界是一个色彩斑斓、千姿百态、变化无穷、万千造型并存的世界,多维空间造型的物质形态数不胜数。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的《立体裁剪》多维空间造型设计思维与实训练习,主要探索如何在《立体裁剪》课程教学中运用多维空间设计思维对学生进行实训练习。

1《立体裁剪》课程与教学现况

“立体裁剪”是服装设计制作的一种技术手段,是以人体作为独立“物体”,而服装则是这个“物体空间”的外包装,类似于我们生活中物品的包装(如:糖果、茶叶、玩具等等物品的包装)。

立体裁剪服装作品与物品包装类比示意图

“立体裁剪”也可以说是人体外包装的立体构成,采用手法是运用面料覆盖在人体或人台上,并通过分割、折叠、加量、减量、褶皱、编织、造型、缝合等多种技术手段制作成的人体多维空间包装――服装。

《立体裁剪》课程在我国服装专业教学中一般分为两大实训模块,即基础实训模块与创意实训模块,“多维空间造型法”则是创意实训模块中的拓展衍生部分,它不同于以往的礼服设计制作,而是以多个多维立体构成空间为源点设计制作服装,重点训练学生运用“多维立体构成空间”设计制作服装的设计思维方式和能力。

在《立体裁剪》课程创意实训模块教学中,运用“多维立体构成空间”法进行实训是一种较为先进的教学方式,重点训练学生采用“多维空间造型法”为服装设计思维源点进行服装设计与制作。流程大致为:先以多维立体构成源点进行服装款式设计或草图设计(其中包括:主题思路、造型设计、面料再造、面料选择,色彩确定等等);再采用纸张或胚布在人台上进行款式造型;款式造型完成后,取下纸张或胚布,进行平面款式衣片的修改完善;接着对正式面料(包括再造后形成的新型面料)进行裁剪;完成后回到人台进行最后的拼接与调整;最后一步就是进行缝制完成成衣。学生在整个作业过程中重点提升以“多维空间造型法”为基础的综合设计制作能力。

2什么是立体裁剪“多维空间造型法”教学

在《立体裁剪》课程创意实训模块的教学中,指导学生提高服装设计的造型创作和制作能力,培养适应现时代实用创新型人才是我们的教学主方针,也是我们教学改革急需要探索的方向所在。

综合我们四年的教学培养计划来看,在大力提高学生毕业后就业率与创业率的同时,我们也要结合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培养能与国际接轨的高端人才,运用“多维空间造型法”进行《立体裁剪》课程创意实训模块的教学,就是这方面的教学探索与改革。

立体裁剪的“多维空间造型法”也可以称为“立体构成”在服装立体裁剪中的运用,它是服装裁剪中二维(传统平面打版裁剪)与多维(立体形态在裁剪的应用)的结合教学方式,其中又以多维立体构成形态为主要实训目标,比如:以a字型服装造型为例,我们把a字型服装想象为一个三椎体,那么我们在这个三椎体上就可以进行任意的切割、展开与错缝而形成大相径庭的立裁服装款式,从而达到提升学生在立体裁剪课程学习时设计思维的趣味性、活跃性和动手积极性。

“多维立体空间”是指多个立体造型组合成的空间,具体应用至服装设计中,采用传统平面裁剪法是很难达到的效果,而运用到《立体裁剪》课程的创意模块教学中,学生能很容易利用直接、直观、简易的手法达到意想不到的造型效果。

如:当二个大小不等或相等的正方体,其中一个正方体以人台为中心固定不动,另一个正方体则进行水平推移、上下推移或穿透移动,每移动到不同方位就会形成不同的新空间,或者是变形的空间造型,如果再在位移空间的基础上加以其他变化,如:曲线、面料再造、三角体、柱体、面料分割、错缝等技术手段,学生就可以创意出无穷尽的服装款式,重点是教会学生通过“多维立体空间”技法,掌握《立体裁剪》课程创意模块中的学习设计思维方和制作方式,是“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的教学理念。

3“多维空间造型法”教学实例

3.1教学实例

(1)新旧上海(暂命名),2012级学生,分组实训。

(2)主题思路:采用上海上世纪3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件(如老留声机等)、广告画、服饰等,与现代上海的标志物图案对比,主题思路来源于她们的上海专业考察。

(3)款式造型手段:杨桃型结合风琴折叠型为主体,配以球体和柱体表面不规则分割和穿行款式设计,旗袍局部与现代服装造型相结合。

(4)面料、色彩和图案:面料―银色光泽面料、黑色皮革或仿皮,深灰色针织面料;图案―30年代怀旧色图案与现代上海标志物彩色图案相结合,图案技术采用面料数码印刷并拼贴制作。

(5)作业过程:设计思路―设计草图―人台纸张或胚布造型―球、柱体纸张或胚布分割造型―平面打版―成衣面料裁剪―缝制成衣―图案拼贴―调整完成。

(6)作业过程图片:

设计草图制作过程花絮

(7)最后的作品

3.2其他教学实例

(1)课堂作业,2012级学生,个人实训。

(2)款式造型手段:各款采用的造型手法均不同,有采用曲线加不规则立方体;有采用三椎体造型的;有采用不规则曲面错缝技法的;有采用编织法加圆凹旋转造型的。

(3)面料、色彩和图案:根据各款式选择面料、色彩多样。

(4)作业过程:设计思路―设计草图―人台纸张或胚布造型―球、柱体纸张或胚布分割造型―eLV材料切割造型―平面打版―成衣面料裁剪―缝制成衣―调整完成。

(5)作业图片:

4教学体会和总结

通过48课时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的教学,学生们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在立裁创意服装设计制作实训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由平面扩展(服装原型)―三维空间元素(基本廓型)―多维空间元素(复杂廓型)―回到平面(复杂廓型的平面版型)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们系统掌握了多维空间元素与人体结构、服装结构关系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在利用多维空间元素创意服装设计与制作上,既拓展了原创设计思维又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对特异造型服装制作的动手能力,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在本课程中得到突飞猛进。

空间思维训练方法篇9

【关键词】建筑学形态构成教学改革

引言

“构成”是将繁杂的造型关系分解还原成形态要素(点、线、面、色彩、肌理、材质等),并在形式美法则和秩序下重组,综合构建成全新形态的过程。形态构成作为现代设计科学的基础理论系统,是我国大多数艺术院校和建筑院校专业基础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研究对象是造型的构成要素,形式美的法则及其设计原理,构成设计的思维培养等。传统的形态构成主要指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空间构成。训练步骤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思维模式过渡,通过抽象形态要素培养对学生美学素养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建筑学专业形态构成系列课程教学的问题

目前建筑教育中的形态构成课程脱胎于包豪斯《基础课程》的构成教学,其课程体系源自于工艺美术训练,并非建筑学专业基础课程自身演变发展的结果。传统的形态构成课程以视觉艺术基础训练为主,多注重平面设计或二维空间的抽象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不能完全满足建筑学专业的特殊需要。

1.内容设置缺乏针对性

传统的形态构成教学强调抽象的造型训练,单纯从形式角度探讨形态要素及其组织规律,如平面构成着眼于抽象的点、线、面的构成组合训练及形式美原则的基本概念;立体构成则旨在训练三维实体的造型能力以及材质和肌理的表达;色彩构成则多从抽象的角度,在心理学的层面探求对色彩的感知和运用。这种基于工艺美术类构成课程的教学内容通常是普适性的,缺乏针对性建筑设计的相关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感到纯粹的点、线、面学习抽象,与建筑语言的形式逻辑缺乏联系。因此带来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的手法脱离建筑形态设计,色彩构成与建筑空间形体的创作过程缺乏对应练习等种种问题。

2.课程衔接缺乏连贯性

建筑设计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具体性、功能性,而传统的形态构成训练往往不涉及设计目的、内容、条件和手段,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分解性、形式性的特征。如果缺乏与建筑设计课程衔接,极易造成对学生建筑本源的忽视。学生在完成设计基础课程之后的建筑设计专题训练中,将面对多种环境因素和更多的设计矛盾,必然需要对建筑的功能、技术、经济等要素的综合权衡,此时很难将之前学习的构成手法熟练运用于具体的设计。不仅如此,形态构成系列课程的中三大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的独立内容教学,缺少相互之间的连贯训练,对建筑学学生而言,就无法体会在建筑形体生成过程中,其二维平面、立面与三维立体造型之间严密的逻辑性。

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下的形态构成系列课程

通过形态构成系列课程的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对建筑设计的兴趣,让学生在形态构成的训练过程中了解其与建筑设计的联系。因此,使课程更好地体现建筑学的专业特点与建筑学专业的教学要求相结合,是设计基础教学团队探索改革的目标。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我校建筑学院的形态构成系列课程逐步形成了“建筑化”形态构成的特色教学方法。

1.强化针对建筑学专业的形态构成训练

“建筑化”形态构成系列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在建筑学的设计基础课程学习中,尽快了解构成与建筑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体会到形态构成方法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地位,掌握一定的与建筑相似的空间造型能力,从而为真正进入建筑设计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三大构成”,基于“建筑化”形态构成系列课程的“三大构成”主要包括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空间构成。由于空间是建筑的本质,因而对空间构成的训练将有助于加强建筑学专业对空间形体塑造。通过改革和调整形体构成系列课程的内容安排,教学更加关注于空间形体(实体或虚空)由二维到三维的生成过程,以及三维形体在笛卡尔坐标系中的平面、立面和剖面的二维对应表达。以针对性的课程训练,使学生在学习建筑形体设计的同时认识和理解对设计内容的表达,从而直观地体会到构成与建筑的紧密关系。

此外,根据建筑教学目的对专题讲座、作业要求、教学参考书等的设置方面进行相应调整,促使学生在进行形体构成系列课程学习时,积极主动地收集和思考有关建筑实例,认识构成要素和构成手法在建筑造型中的运用,积累设计形态,提升设计修养。

2.整合构成系列,加强与建筑设计的联系

“建筑化”形态构成系列的课程按照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空间构成的顺序,将三大构成课程紧密联系,逐层展开,组成形态构成系列课程的有机整体。

每个构成训练均分为两个步骤进行,即“向大师致敬”和“对自我重构”。第一部分侧重大师作品解析:对课程提供的建筑作品平面、立面及其空间形态进行还原抽象,以原有平面、立面、及空间的解析为基础,进行新的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空间构成训练。第二部分强调个人作品生成:平面构成将建筑平面的各空间组成,建筑立面的门窗、细部构件,及其使用的材质和色彩关系作为构成要素,进行一个建筑平面或一段建筑立面的构成训练;立体构成在平面构成的基础上,对自己设计平面或立面进行深化,生成新的建筑体量组合形式;空间构成是以立体构成为基础,依据人体尺度和建筑模数标准,对建筑空间内部及其外部环境进行调整和塑造的过程。

整个形态构成系列课程的教学过程,都着力引导并鼓励学生在后续训练中运用之前课程学到的知识。对构成作业的辅导及评价也不只是关注结果本身,更重视作品推敲生成的整个过程,并且强调构成作品的逻辑性与秩序性。通过“建筑化”形态构成系列课程的教学,让学生理解学习建筑是一个整体连续的、循序渐进的、不断积累的过程,并逐步做到学以致用。

结语

综上所述,突破原形态构成训练仅对视觉感受的强调,注重构成系列课程与建筑设计的有机结合,以建筑教育领域自身的力量不断修正与充实教学体系,是建筑学专业教育工作者探索课程改革创新的不竭动力。与此同时,积极整合教学成果,出版一套依托传统构成课程知识体系,同时具备建筑学专业特色的形态构成系列教材,是建筑院系的教学工作与课程建设的紧迫需求。

参考文献:

[1]隋杰礼,王少伶,姜国栋.建筑学专业形态构成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07(3).

[2]施瑛,潘莹,王璐.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形态构成系列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华中建筑,2009(10).

[3]马跃峰,张庆顺.构成辅助设计启蒙――重庆大学建筑学专业构成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建筑学报,2010(10).

空间思维训练方法篇10

从整体出发观察和表现物象基本形体比例,组合各物体间关系,表现空间、质感及明暗,对我国艺术院校的美术教育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虽然这套体系至今仍不失为一种科学的观察方法,但因为其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强调造型的准确性而忽视思维发散性的培养,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日益发展的建筑学科建设发展需要。因此,迫切需要从理论上研究现有素描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针对建筑学学科特色,探讨如何在学生基础差、授课时间短的情况下,突出教学重点,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提高本课程在建筑学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明确素描课程教学目标

建筑学是一门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科,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应该在素描教学中得以体现。迈克尔.格雷夫斯在《建筑绘画的必要性:有形的思考》一文中,按照建筑设计的过程,把建筑画分为三个类型:(1)参考性速写,是建筑师偶发灵感和对创作有价值的东西的日记型速写,常常是构思的起点;(2)研究性绘画,是对构思的推敲、分析和建构的过程;(3)决策图,即方案完成阶段的表现图。建筑美术素描教学与纯艺术素描教学的重要区别在于培养目标的不同,它的目的是在培养学生坚实的造型能力基础上,同时开拓和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力以及审美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造型语言进行目标设计。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仅将绘画看作设计方案的表现手段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创造性思维与绘画技能有效地结合,才能更好地发展创造力。如拉修所言:“构思与建筑绘画的关系,更像音乐作品与钢琴的关系,而不是作品与乐谱的关系。因为乐谱只告诉人们怎样弹奏,而通过钢琴,你能在弹奏的过程中得到一种作品的反馈,使你不断的修改作品本身。”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三种能力的培养。

(一)空间结构把握能力建筑学是研究人类居住空间的学科,对空间结构的认知和运用是建筑学专业的专业特点。任何建筑的形体,都离不开基本的几何形体。几何形体包括几何结构、空间关系、透视关系等,作为建筑师,对结构的把握与理解是首要的。结构是物体的本质,是物象内部有规律的构造,把握结构也就是把握物象的本质。

(二)快速表现能力在素描教学过程中始终不能放松对学生快速表现能力的培养。建筑速写是学生进行创作素材积累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观察能力训练与结构分析能力训练的过程,是素描整体意识的外延和发展。速写强调的是人的直觉感受,培养的是对形象的记忆力、对环境的取舍能力以及对物象的组合能力。

(三)艺术审美感受力技法课的教学往往重视实教而忽视艺术审美,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一环。任何技法都是建立在艺术规律的基础上的。艺术门类、艺术思潮与建筑的发展息息相关,每一种艺术思潮的萌动都在推动建筑理念的更新。有鉴于此,建筑素描课程中不能忽视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各种艺术门类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审美和感知能力,对学生将来的建筑设计的构思无疑会产生巨大帮助。

把握素描课程教学内容

建筑设计的完成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不仅是靠逼真的造型能力来实现的。针对建筑学专业的特点,素描教学不应作为单一的造型训练课程,必须有较强的目的性与针对性。把创造性思维作为关键元素融入到基础素描教学过程,才能有效地衔接基础美术课程和建筑设计课程。创造性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层次行为,是指人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从问题中找出新关系,寻求新答案的过程。素描大师博巴认为:“素描是从我们看不见的东西开始,而以看见的东西结束。”素描教学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组织安排。在充分了解几何体结构的基础上可结合命题对固有物象进行解构、重组,进行创作练习。如在“失衡”,“迷失空间”,“转角”,“锥的想象”等命题中,可鼓励学生尝试突破空间限制再现空间尺度,激发学生的联想创造思维。当然,解构与重组并不意味着对形体的简单拆分和随意重组,而是在对物象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提取相关元素,通过对功能价值与审美理念的整合,对形体进行重新建构与组合,以达到预期设计目的。这种注重对物体结构研究的素描方法更具科学性,弥补了传统素描只注重明暗调子表现而忽视研究结构的不足。而结构分析方法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把握物象规律,让学生理解无论是室内景物还是室外建筑都遵循这个规律,摆脱了过去绘画过程中纠结于形体和明暗塑造的窘境,更适应没有充足教学时长的建筑学素描教学的需求。

素描课程教学方法尝试

约翰•伊顿不仅将抽象与具象都纳入到素描的范围,而且认为素描训练就是具体化、自觉化到创意、再现的过程。多年来,建筑素描教学所沿用的石膏几何体写生——景物写生——风景写生的传统教学训练模式,导致大部分学生只是熟悉了技法的表现,形成了程式化的思考模式,使学生在面对物象时只是按部就班地将对象的比例、形体、空间、调子照搬到画面中,没有思考,不去探索,缺乏想像,更无从谈起对学生设计表达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为改变这一状况,美术教师在素描教学过程伊始,就可尝试提前与建筑设计理念衔接,结合初步的相关建筑学知识,引入建筑平、立、剖概念,加入平、仰、俯练习,进行几何形体的多角度、多视点训练,提高绘画过程中学生的形体建构与图解能力,使学生的思维由二维思维方式向三维思维方式进行转变,为学生后期的建筑设计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学生在学习中要重视分析理解,注重对形体结构的归纳概括,注重分析结构,善于举一反三,正确理解物体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框架关系,加强对透视规律的理解和把握,不追求表面的画面效果,抛弃复杂形体繁琐偶然的因素。教师在进行评价分析时要把握重过程轻结果、重分析轻描绘的原则。为更好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动性,可鼓励学生突破常规的空间意识,进行意识空间的再造,培养学生对意识空间的感知力和思维创造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性与能动性都得到提高。快速写生能力训练可不再拘泥于对景写生,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可将漫画内容、生活场景都纳入学生训练范围,大大加强课后时间的利用效率,使学生对生活资料的积累由被动转向主动。教师还可以通过开办讲座、观摩电影、集体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接触各种艺术流派,把握当代艺术形式特点,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尝试,寻找建筑语言与其他艺术形式语言的对话通道,利用多种方式实现建筑学素描课程多元培养目标的完成。#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