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十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十篇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5:33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篇1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个性品质数学思维能力创新人才

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是学数学的需要,更是时代的要求。作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出了阐释。

一、深化理性思维,改善思维品质,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是构成创新动机最现实、最活泼的心理成份,是创新的动力源泉。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恰当的引导,适时的启发,激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动力、兴趣,调整学生学习心理的转变,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有效的思维意识和思维习惯。

1.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激发创新意识

人们发现新问题的能力是与大脑的积极思维分不开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数学知识的获得,主要是通过对实物和模型的观察和思考,抽象概括出它们的本质属性,并用自己的语言给出定义或命题;让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体验思维的形成过程。

例如,将边长为3的正方体的六个面涂上颜色,而后分割成大小均匀的边长为1的正方体,则所得小正方体中只有一个面有颜色的概率是(B)。

a.827B.29C.127D.49

分析:“将边长为3的正方体的六个面涂上颜色,而后分割成大小均匀的边长为1的正方体”在生活中的实物模型—魔方:

所得小正方体中,①三个面有颜色的是位于原正方体八个顶点的八个小正方体;

②二个面有颜色的是位于原正方体十二条棱中间的十二个小正方体;

③一个面有颜色的是位于原正方体六个面正中间的六个小正方体;

④没有面有颜色的是位于原正方体正中心的一个小正方体。

【评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着重是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过程。上述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数学问题情景—实物(或模型)—特征分析—归类整理—数学计算—结论。不但起到了巩固固有的思维结构与形式,而且收到了发散结论的思维效果。

2.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促进创新意识的萌动

创新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种,有疑问才会去探索。如果对某些地方大胆质疑,便可促其深思,以求悟解。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敢于思考、猜测,敢于超越常规;鼓励学生善于生疑,反思。学生质疑越多,求知欲越旺,兴趣会越浓,这样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就会在质疑、解疑中得到培养和提高。

例如,异面直线间的距离的求法—线面间的距离,这一转化一旦直接提出学生是很难接受的,在其思维活动中必然产生疑虑,促使其利用现有知识去佐证:异面直线的公垂线的找法,从而整理如下材料。

①a,b为异面直线,过直线b上一点B有且只有一条直线c与a平行;-a∥c;

②过两条相交直线b,c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α-a∥α;

③过直线a上一点a有且只有一条直线d与平面α垂直于C;-dα即-aCα;

④直线a∩直线d=a,过b,c有且只有一个平面β,使得βα于直线e;-βα;

⑤a∥α,a∩β,α∩β=e,则a∥e,又由a∥c知e∥c;

⑥在平面α中,e∥c,b∩c=B则b∩e=D;

⑦在平面β中,a∥e,过D有且只有一条直线f与d平行且fa于e即De∥aC且De=aC;

⑧Dea与e,Deb与D则De即为直线a,b的公垂线段亦即异面直线a,b间的距离。

结论:异面直线a,b间的距离即为直线a到平面α的距离aC。

【评述】在疑问中探索,不仅能加强思维的形成过程,而且能拓展思维的广度,深度,促进创新意识的原始萌动。

3.加强学生个性品质的养成,增强创新意识

个性品质是指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视野及数学意识,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崇尚数学的理性精神,形成审慎思维的习惯,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在课堂上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心理素质,就必须尊重学生个性,努力创造一个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并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民主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善于适时利用课堂中的每次“意外”,引导学生,鼓励学生即兴创造,超越预设的教学目标。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数学交流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纵横联系”形成类比,培养学生思维的连续性,拓展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类比,是一种思维跳跃,借助于类比,可以发现新领域里的新结论。教学中有意识地对相关知识模块进行比较,找出其异同点,以此获得更新,更高的理解,所以说类比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

例如,同一平面中线线位置关系空间平面与平面;平面向量空间向量。

2.“往前多走一步”,通过归纳,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深刻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归纳是由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是通过对特例或事物的一部分进行观察与综合,进而发现和提出一般性结论或规律的过程;归纳能使我们迅速地发现事物的特征、属性和规律,是我们作出科学猜想的基础和依据,是发现数学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借助归纳是培养学生发现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一条基本途径。

例如,求数列的通项的8种模式。

3.“多反思”,通过变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形成探索意识

教学中要求学生思考问题时要注重多思路,多方法,换角度;解决问题时要注重多路径,多方式。对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横向拓展,纵向深入,去探索、转化、变换、迁移、分析,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

例如,全集i={1,2,3,4,5},{1,3}ai,则符合条件的集合a有()个。

变式1{1,3}ai,则符合条件的集合a有()个。

变式2{1,3}ai,则符合条件的集合a有()个。

变式3{1,3}ai,则符合条件的集合a有()个。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篇2

一、关注身边化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首先,教育学生关注身边的化学。生活离不开化学,化学源于生活。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应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自己生活在“化学”的世界里,化学与人们的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用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投入化学学习,积极踊跃地去动手、动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

其次,培养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掌握观察程序,学会全面系统且有主次地观察,提高观察效率。要使学生掌握下列观察方法和技巧:(1)能按一定程序进行系统观察,对于化学反应能按“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程序观察;对实验装置能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进行观察。以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装置为例,先从整体到部分:从左到右由发生和收集装置两部分组成,再从部分到整体:每个部分从上到下由什么仪器组成,如何连在一起。(2)能通过对比观察、重点观察和重复观察来突出观察目的,强化观察效果。对现象变化不很明显、区分度差的观察对象,如对质量守恒定律的验证实验,把观察的重点放在反应前后天平的平衡变化;对典型的重点实验或反应迅速、现象多且消失快的实验,如铁丝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等,让学生通过重复观察来获取正确、完整的实验现象。

二、注重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特别是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目从教师、不盲目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要及时抓住机遇,把学生引向创新。如讲浓硫酸的重要特性——吸水性,书本上没有演示实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设计一种既安全又能说明浓硫酸吸水的实验。在让学生自我设计,进行实验,自行探索,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创新。

三、改变单一的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注重主动探索

化学教材的每一部分都有其独立性。但每一部分又与学生已获得的知识之间有一定的联系。我们在教学新知识时不能单纯地告诉学生怎样做,让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而应该注重让学生在已获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再结合教师的正确引导,主动地探索新知识,不仅知道怎样做而且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这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大有益处。例如在初中化学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时,我不是按教材的顺序直接告诉学生实验室制取Co■气体的方法是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而是引出问题:Co■的实验室制法可能是怎样的?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的能得到Co■气体的方法。由于涉及已学过知识,学生十分活跃,列举出许多获取Co■的方法。让学生讨论、比较、分析、选优,自然而然得出实验室用石灰石制取Co■气体的结论,而且在比较中形成了对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能力。

四、加强实验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优化实验设计,适时适量地增加一些探索性实验,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1)把部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充分挖掘教材中的验证性中适宜变为探索性实验的,把这部分的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地获得探求问题的正确方向,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探求者和发现者,而不是单纯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通过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不仅让学生理解了所学知识,而且让学生感受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激发了学生探索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2)指导学生设计探索性实验。课堂上教学,肯定不能满足学生探求知识的要求。因此得用活动课,指导学生设计一些探索性实验,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探索和创新空间。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调整实验方法,使之逐步趋向合理化,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知识的主动获得者、探索者。

五、开展科技活动,展现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篇3

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08)09(B)―0030―01

1.诱发引导,创设情境

大脑的思考必须要有动机,没有动机的思考只能是本能的重复和再现。一般来说,思维动机可分为内因和外因。至于如何借助外因促使内因起作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这就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地方了。

就像导入新课时,教师设计的导言能否产生悬念,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其打开思维的门扉,便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如在上生理卫生的“血液循环”前教师可以先出示心脏结构图,并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回顾和思考:与心脏相连的血管有哪几条?为什么心室壁比心房壁厚,而左心室的壁又最厚呢?心脏内的血液为什么不会倒流?这样一个一个的悬念将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并由此产生思考,注意力一下子便集中起来,接着教师再通过讲授、讨论,使学生理解“血液循环”的有关知识,自然就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当然,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他们的思维动机,并不是完全体现在导入新课和课堂小结上,这应该要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即在每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都要拨动学生的心弦,针对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内容,提出思考性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思考性的问题,尽管学生一时还不能全部解答,却可以激化他们认识上的冲突和矛盾,活跃思维,诱发兴趣,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有积极作用的。

2.创设矛盾,设疑问难

生物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思维层次,有意识地创设矛盾、设疑问难,以强化学生的思维,利于问题的解决。在这个过程中,首先需要注意的是设计的问题是否合乎学生的实际,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否则,不但矛盾解决不了,还会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其次,在课堂上要善于诱导学生质疑,启发他们从无疑中生疑、知疑,达到小疑有小进,大疑有大进,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便会有长足的发展。

3.递进思维,纵横发展

创造性思维的标志之一,就是要敢于凭借已知的知识去探究未知的问题,并形成思维的连续活动。教学实践证明,在将学生思维不断引向深入的过程中,可采用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两种方式。

纵向思维就是顺着已知的问题向纵向发展,连续考虑,探本溯源。其教学上的主要表现就是教师连续地向学生提问,使后一个问题成为前一个问题的继续或结论。这样一来,每一个问题都成为了学生思维的阶梯,使他们在明确知识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获得了知识,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更大的提高。

横向思维则是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去思考与之类似、相关的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横向思维的连续进行,可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实行知识的“迁移”。所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说法,正是这种“迁移”的体现。在横向思维的过程中,可以从求同和求异两个方面入手。求同,即引导学生关注现象的共同点,从不同的现象中寻求所包含的共同本质和规律。例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等,虽方式不同,但其产生变异的根本原因却都是由于遗传物质的改变。求异,即引导学生关注现象之间的差别。求异思维给学生带来的思维空间远远超过求同思维,它有利于学生的思维翅膀更好地飞翔。例如,让学生比较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并辨别出在两者的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特点,子细胞的性质、数量、染色体的区别。通过求异思维的培养,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提高他们的分析鉴别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篇4

【关键词】小学教学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创新思维的基础在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能利用已有知识去发现新问题,或对某个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或者在原有的基础上突然领悟到一个新道理、产生新的思维,这些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创新”火花。下面谈谈我在平时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几点做法:

1注重知识之间的“正迁移”,培养学生的正向思维

迁移是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等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正迁移表现为一种已获得的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促进作用,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掌握,它能使学生的正向思维得到较充分的发挥,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例一:在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过程中,我设计一道在“+·-”黄金周期间,同学们乘车去旅游的情景教学。每辆车限坐23人,需要3辆,再从23×3的竖式中引出,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引导学生设想情景的变化,编出新的算式,于是就有:

学生们开始计算,有的算法引起了争论。这时,我及时组织针对性的讨论,学生学习兴趣高涨,纷纷参与讨论,通过讨论,不仅巩固了算理,而且有效地控制了进位带来的负迁移。由此可见,这样的教学尝试不仅打破了教材的束缚,使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正向思维得到扩展,而且由于学生完全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他们的学习潜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创新意识大大提高。

2要引导学生反向质疑,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

“正”与“逆”是相对而言的,思维也是如此。所谓逆向思维,是与一般的正向思维相反,与传统的、逻辑的或习惯的思维相反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正向思维的同时,也应引导学生从相反的角度去看待和认识事物。对此,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2.1反向设计练习,为学生的逆向思维提供素材

案例二:在教学两步应用题时,为激发学生逆向思维,可设计如下练习。

某家商店一个月销售电脑的情况:

____________微软电脑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联想电脑:____________。

补充你所需的条件,求出图中的问题。

方法一:微软电脑有50台,联想电脑有150台。

方法二:微软电脑有50台,联想电脑的台数是微软的3倍。

方法三:联想电脑有150台,是微软的3倍。

方法四:联想电脑的台数是微软的3倍。联想电脑比微软多120台。

应用题中,要解决一个问题往往至少需要两个条件,而条件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通过这样的训练,能揭示应用题中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使学生的逆向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2培养学生“反证”的习惯,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要敢于对别人的发言和思考的方法,提出反向质疑,或进行反向证明,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3要注重学生对问题的多角度、多侧面、多方向的思考、分析、求解,培养学学生的求异思维

创新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尤其是表现在思维的发散性上。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在思维上注重多向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的重要方法是发展学生求异思维的有效措施,而求异思维的实质就是创新。培养求异思维有以下几个重要途径:

3.1训练求异思维的开端——一题多说

数学知识结构严密、逻辑性强,各部分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若能强调一题多说,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解题时,学会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三: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美国获得103枚奖牌,中国获得63枚奖牌,美国比中国多获几枚奖牌?

a.中国比美国少获几枚奖牌?

B.中国与美国相差几枚奖牌?

C.美国如果少获几枚奖牌就与中国一样?

D.中国如果再获几枚奖牌就与美国一样?

这样的训练,不仅开拓了学生语言表述能力,而且达到了促进知识间转化的目的,为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奠定了基础。

3.2发展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一题多解

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仅要训练学生的集中思维,同时也要给学生创设较多的训练发散性思维的机会,使学生不但善于单向思维,而且习惯于多向思维,发展学生求异思维。

案例四:学习“年、月、日”这一内容时,教师不是急着让学生知道一年有多少天,有几个月等等,而是在介绍年月日相关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进行整理,当设置如何计算一年有多少天的问题时,学生纷纷利用原有的知识罗列出各种各样的计算方法:

a.31×7+30×4+28(平年)或31×7+30×4+29(闰年)。

B.90+91+92×2(平年)或91×2+92×2(闰年)。

C.31×12-4-3(平年)或30×12+7-1(闰年)。

充分显示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3培养学生思维的新颖性——自导自演(自编自练)

自编习题,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独创性、发散性、新颖性等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而且用于生活”的理念。坚持训练让学生根据具体的情景自编习题,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发展学生思维的求异性是大有益处的。

总而言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新课标改革的方向。实践证明,注重知识间的正迁移,培养学生的正向思维,引导学生反向质疑,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注重多向求解,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等做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学生身上点点的“发散性思维”的火花,创设更多的平台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强化训练,只有结合教学内容,将创新思维的培养贯穿始终,才能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篇5

科幻画是我们在理解科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想象,运用绘画语言创造性地表达出对未来科技发展的遐想而产生出来的绘画作品。科幻画活动是青少年喜欢参加的一项有益的科普活动,围绕其展开的讨论也热议纷纷,然而科幻画最具特色的地方在哪里呢?是在创作过程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在科幻绘画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当仁不让地成为重中之重。

二、在科幻画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具体措施

任何创意都不是灵光一闪、凭空而来,它需要一种“源头”。每一个成熟的创意构想都是将学生的创意潜力深刻挖掘出来的一个过程。

(一)紧扣命题,循序引导

要想有好的创意先要听听学生心中的想法。这个过程就是用开放性大视角集思广益,给学生足够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甚至允许不合理的荒谬想法的出现,前提是要体现个性。组织学生集体讨论,谈一谈自己想设计什么,对学生提供的创意分析延伸。如,在一次以《植物?害虫》为主题的科幻绘画创作中,学生问:“老师,《吃害虫的机器》这个题目好吗?”

教师:“从题面上看不具有科技探索价值。这个创意如何挖掘才能紧扣科学幻想的主题?害虫为什么吃植物?”

学生:“害虫需要吃植物才能生存啊!”

教师:“我们有什么办法能让害虫不吃植物?”

学生:“植物自己保护自己!”

教师:“这些植物怎么保护自己呢?”

学生:“可以改变植物叶子的味道,让害虫不愿意吃……,但是对植物的果实没有影响。”

教师:“我们可以确定题目为:《新型植物“营养剂”》”。

谈话引导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轻松的氛围里帮助学生完成创意的分析、修正、延伸直至确立。本环节注重的是交流引导的过程,教会学生如何以正确便捷的思路来修正、调整自己的创意。

(二)发散思维,逆向思维

了解科幻画的相关知识,需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的引领。世界上许许多多的科学家有大部分人都是从这两种思维中获益的。这两种思维的拓展有利于创造新的事物,例如:就工厂的污水排放,直接想到的是河流水质受到污染,鱼虾遭殃。如果继续联想下去,就可以想到,饮用该河水的人将危害健康,产生一些疑难怪病,受污染的水蒸发上天,形成酸雨又将危害一切地球上的动植物,也可以想到地球生态遭人为破坏。教师可借用一些这样的事例引领学生培养发散性思维。

就逆向思维也有很多事例。如人类在地面上建的楼房越来越高,如果逆反方向联想,可不可以往地下修建或由陆地向海底修建等一系列反向联想,往往可以出其不意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细化对象,确立目标

选择什么样的创作对象来进行创新设计呢?这是许多学生备受困扰的问题。要想创新,需要了解创作的对象,对它进行细化,看看会发现什么。我们可以发现能够进行创新的目标范围更广了,创意的方向也更加明确了。这种细化深挖的分析方式扩大了学生的创意视野,促使学生创意角度多元化。在这个细化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具体案例,激发构思

在工作中,我发现孩子们愿意着手于当今社会中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进行联想创作,这些热点问题不但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创意灵感。列举近期热点时事分析:雾霾――《雾霾净化器》、地震――《软性建筑材料》、台风――《台风能量分解转化仪》。可以培养学生奉献于社会的责任感。富有时代感的热点时事带来的创意灵感,可以激发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的热情,积极探究,形成观察生活、联系实际的意识,达到开放式教学的效果。

(五)立足实际,解决困难

从实际出发,谈谈自己在生活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你可以设计哪些科技产品来改变现状。如,北方的冰雪天气比较多,雪后的路面有积雪和冰,人们这时外出通常会乘坐公交车和私家车,但是路面比较滑,容易造成交通事故。那么,就可以设计一种可以快速融雪不结冰的方法。学生的科幻作品《红外线电热网》就这样诞生了,这样可以贴近学生生活,教会学生观察生活,用绘画的方式来创意新生活,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充分体会艺术创作帮助自己解决实际困难带来的快乐情绪。

(六)拓展内容,延伸触角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篇6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单调,内容陈旧,知识面窄,严重影响学生对数学的全面认识,难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新课程指出“学习数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认知心理学关于学习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学习主动性的本质是认识主体的主动建构。只有当认识主体意识到是其自身在影响和决定学习成败的时候,主动建构才有可能实现。从认识论意义上看,知识总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化更重要。因此只有将认识主体置于包含吸引力和内驱力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才能促使认识主体的主动发展。

为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有效的调动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学习的内部动机从好奇逐步升华为兴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教师就教学内容设计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适应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通过精心设置支架,巧妙的将学习目标、任务置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认知冲突,从而促成对性质、意义的建构。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教学的主体。在一节数学课的开始,教师若能结合实际,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教育家说学一个活动最好的方法是做,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注重从中探索、发现。学生的学习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建构注意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索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习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的掌握。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的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

三、注重开放题的教学,提高创新能力。

沿袭已久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具有独特的条件。开放题的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但在开放题的教学中,选用的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被大多数学生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施展才智的余地。如:调查本班学生读课外书的情况。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调查什么?采用什么办法调查?这道题的目的在于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吸收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重组应用,从综合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教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造能力、创造性人格的显著差异。因此,教师调控教学内容时必须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的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创新思维发散思维

引言:新课程改革对初中数学教学目标提出新的挑战,更加强调学生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初中阶段的学生可塑性极强,变化性也大,在此时塑造学生的创新能力效果最好。可以说,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黄金时间。然而如何在教学压力倍增的背景下,高效率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一个中学老师需要探索的课题。

一、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有创新精神的思维。其在学生生活中的作用较大。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对于数学教学也有不少益处。首先,数学问题最终都是来源于生活问题,而若学生能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理解得更透彻,也就能够训练学生真正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意识。而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是能够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可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加大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其次,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学生运用数学思想去解读生活实际问题,简言之,就是运用数学语言对问题进行描述,再运用数学思维思考问题。高频率的类似的练习能够让学生们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尽可能的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与应用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的来龙去脉了解清楚。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营造宽松轻松的教学氛围

学习过程本身也是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老师需要注意营造宽松的环境。所谓宽松的环境不仅仅是指师生的和谐关系,更重要的是指老师要给学生犯错的机会。学生需要一个自己发挥创造的空间,在实践过程中,研究、探索、犯错、得到指引、改正、再实践、再总结。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有机会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向,对新的行动也更加有动力。如果学生一犯错,老师就给予批评或指正,甚至挖苦等等,学生会对实践活动产生畏惧心理,会将精力都放在如何不挨骂上,没有更多的精力去进行创造性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新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技能为基础,但情感对思维活动的影响更加重要。可见,在快乐轻松的环境中,人脑的创造性最强。而老师最迫切要做得,就是将学校的学习环境营造得快乐轻松,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愉悦中实践,犯错后轻松积极的调整改正。

(二)注意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实践是最佳的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途径。老师可以设计一些课外活动,比如实地测量不规则操场的面积、调查本市最低收入人群的日常花销水平、测量当地水中细菌含量等等。生活实际与实践经验仅仅与创造能力相联。如果老师一味地采用过去的教学方法,只能剥夺学生学习的机会。相反,老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老师在一旁进行必要时的指导。这样学生可以动手、动口、动脑,一步步的发展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本身就是创造性的过程。

(三)训练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探索的第一步,是思维的大门,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细致的有重点的观察,提取出重要信息,是良好的观察能力的体现。老师需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观察能力。《几何》内容中锻炼观察能力的部分较多。可以在课堂练习中明确的将具体的观察任务和目标告诉学生,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观察,并且组织学生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这几个步骤可以不拘泥于形式,既可以让学生单独完成,也可以把学生分层学习小组进行组间交流。

(四)培养发散思维

研究显示,一个人创造能力与其发散思维能力成正比。而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其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得特征。数学教学活动中最能体现发散思维的环节就是一题多解、或鼓励学生将已知题目进行改编,重新解题。还有一种十分有趣的思维训练活动有利于锻炼思维的发散性。即――头脑风暴。老师可以在教学中设置一定的环节,将学生分组,每组学生5-6人,主要解一个题目。当然,可以全班同学共同解一道题目,但每个组要用一种不同的方法解决,组内鼓励讨论。在讨论过程中,鼓励每组成员将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的快速讲出来,然后由组内的记录员不加筛选的记录下来。待全部组员都表达完之后,再共同讨论这些思想的去留,最终确定出来一个解决方法,全组成员共同努力完成解题。

(五)培养逆向思维

知本求源,由果索因,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思维,就是所谓的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也属于发散性思维的范畴,但是一种难度更高的求异思维。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有巨大作用。这一思维最好的锻炼手段就是角色扮演。老师可以请学生扮演出题人、考试人等等,规定了需要考察的知识点,但学生需要区别于惯常的思维方式,用逆向的思维方法出题。

结论: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教师的一项艰巨任务,也是一个需要付出长时间努力的项目。老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穿插在各种教学活动之中。另外,老师也要以身作则,勇于创新,寻找适合自己以及同学的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创新就在身边以及创新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刘莹.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吉林教育.2012(05)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篇8

(1)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意识。化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它跟工业、农业、国防、日常生活、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和其他自然科学、哲学等密切相关。因此,在教学中应经常地理论联系实际。另外,结合化学发展成就和重大事故的原因危害及处理,设计课堂演示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结合教材适当地联系实际,不仅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并在教学中鼓励和帮助学生将大胆的设想、创新的计划变成现实,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领略创新的意义。

(2)培养兴趣,激发创新潜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化学科学有着强烈的探索欲望,有着对化学知识及规律的拥有欲以及将所学化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类的动机,才可能激发创新潜能,才可能产生创新欲望。教师可以用集色、态、味、光、声于一体的化学实验室对学生强烈的视觉刺激来吸引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是本能的、不稳定的认识倾向,还应激发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主导动机,方才起着持久、稳定、强有力的动力和维持、调控作用。如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激思激趣;理论联系实际,讲解化学在尖端科技工农业生产、环境保护、日常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讲述结晶牛胰岛素的合成、侯德榜制碱法等化学史激发学生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社会性动机等。另外,化学教师良好的教师形象,生动、准确的讲授,热情真诚的关心鼓励,幽默大方的举止等因素在培养和强化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也起着不可忽视的情感作用。

(3)培养学生敢创新,诱导探究激兴趣。①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探究原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爱因斯坦说:“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新的问题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质疑能力是一切创新的开端。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实验现象中发现新问题。在这个简单实验的探究中学生学到了如何去观察实验的现象,如何去分析原因,亲自解决了课本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盲从课本知识,懂得了真理来源于实践。②在实验中解决问题,探究原因――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致使学生一味死记硬背而无暇顾及“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特别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不盲从教师、不盲从书本、不迷信权威的思维品质。

(4)设计、探索实验,培养创新思维。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化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实验本身就能引发学生浓厚的认知兴趣和创新欲望。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特别是在中学教育阶段,化学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化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他常规实验所无法比拟的。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篇9

关键词数学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数学是一个很好地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学科。在思考数学问题时,这是一个很好的去发掘学生创新能力的机会。但并不是每个学生都那么容易地去打开自己的大脑,很好地具备创新能力。先天不足,那我们也可以好好地利用后天条件。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健康发展?

一、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采用互动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与学生相互磋商、交流信息,以达成共识。我相信许多学生也不喜欢又静又沉的课堂氛围,有时候有些问题可让学生同身边的几个人进行合作讨论,采用这样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活跃气氛。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问学生在以前是怎么知道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180°的,学生回忆起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剪下可以拼成一个平角。我们又可以问拼成的那个角为平角有什么根据。这样经过讨论,学生认识到学习几何不能只停留在直观思维水平,必须进行逻辑推理。我们有可以继续追问,这种剪拼的过程对寻求证明思路有何启发。学生想到作平行线将三个内角转移构成平角,从而由多种组成方法不难得到不同的证明方法,拓宽了证明思路。这样,不仅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还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那种探索,创新的兴趣,甚至有时候会事半功倍,更好地让学生有那种创新的模式定型在脑中。

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表独特见解,尊重学生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

现在绝大部分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给了题目的答案,他就会只知道那种方法去解答,也不会自己寻找一下有什么好的方法去解答题目,只会记住老师讲的方法,认为只有这样做才是正确的。爱因斯坦作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科学论断。著名的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两个国际名人,拥有比平常人更好的创新能力,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吝啬自己的想象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心理,鼓励学生去大胆想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时,让学生大胆猜想一下,在我们生活的周围有什么常见的立体图形?这些立体图形截开来会是怎么样的?

学生a:我猜我们的教室就是一个长方体,揭开来是一个小的长方体。

学生B:我们的水杯是圆柱形型的,揭开来还是一个小的圆柱体。

在课堂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勇于发表自己不同的、独特的见解.像上面所介绍的课堂互动那样,可以更好地去促进学生大胆发挥自己想象力和创新力的时,也可以更好地去活跃一下课堂的气氛。

三、加强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强创新思维向实践应用的转化

练习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同时让学生进一步活跃思维。活跃思维是创新的基础。只会说不会做是不行的,数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新课标就明确提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只有多去做,多去练习,才能更好把理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同时多去实践,多去做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

(1)在数轴上表示:-i-0.75,-i-0.50,00,-i-0.10,结果出现了这样的局面:五个数都集中在-i-1之间很小的范围内,甚至有的数都无法标出,而其余很长部分的数轴都没有用上。

(2)在数轴上表示:1000,2000,一1500,一500,结果很多学生由于受练习本的限制,无法在数轴上表示,怎么办?自己想办法!最后经过讨论,终于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单位长度的选取要根据数据的特点来确定。比如,在(1)题中可用1厘米作为0.1个单位长度,而(2)题可用1厘米作为500个单位长度。经过尝试,学生可以真正领会了单位长度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多做练习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不能够仅仅地完成自己讲课的任务,还应该布置同学们题目,鼓励大家在做题目的时候可以运用多种的解决办法。

四、大力开展课外活动,数学竞赛,为学生创新思维开辟新天地

美国国父华盛顿曾经说:“读书而不能运用,则书等于废纸。”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关于数学的课外活动或数学知识竞赛,如学习奥数的课堂,全校或者全级数学知识竞赛。这样就在学习中鼓励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与创新思维能力。

五、关心和爱护学生,鼓励学生多和老师讨论,交流

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是一个很重要的领导角色,由于在学习的过程中,初中生有许多的不成熟,这就需要老师去引导他们,这样学生才能在老师引导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也从侧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老师在学生的一些错误上不应该只会去骂,应该去积极地引导他们。例如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工程中,老师对于学生的一个表扬性的微笑,一个鼓励性的暗示,一个支持性的点头,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总结

综上所述,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需要学生,教师,学校的通力合作。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运用方法,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思维具有广阔性和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篇10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已进入一个知识经济时代,这是一个注重知识、注重创新和实践的时代,是一个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和多样化的时代。这就要求,基础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的精神,形成创新的能力,塑造一个健康向上,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格,具有终身学习的品质。本人以为,以探究、自主为特点的研究性学习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那么,在初中思想政治研究性学生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一、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联系,培养学生的正确的观察社会、分析社会现实的能力为切入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结合现实生活中学生所关心、熟悉的一些事例,如新闻片断,时事材料,国内外重大时事热点等,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材料事例,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和材料间的联系,从而触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科学的合乎逻辑的想像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设计的问题既不能太浅显,过于浅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又不能太难,太难影响学生想像的积极性。设计出来的最理想的题目应该是让学生通过跳一跳的努力,就能摘到果实。同时,设置问题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去思考,去分析,这样,才是我们追究的目标。例如,在讲授初二“公民私有财产的继承权受法律保护”这一内容时,我不是简单地把有关概念给予学生做一番抽象的讲述,而是精选几个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去分析,去讨论,去发现,去探究,去评判,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理解了继承人,被继承人,遗产,继承权,继承的顺序,遗产分配的原则,遗嘱继承等概念和原理。此举不仅能够让全班学生都动起来,积极思考,大胆想像,人人争当小法官,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发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知识,转换和拓展知识,检验和运用知识,并学会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想像力,更让学生明白了孝敬父母,赡养老人这一传统美德的高尚。

二、多角度变换背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即是课程功能的转变: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指导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善于发现,认识新的问题,并学会多角度、全方位去观察分析同一问题。例如,我在讲完初三“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后,让学生看时政资料上朱F基总理在九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阐述,分析西部大开发的意义是什么?因为这是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在课堂上请学生展开讨论,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通过大家的激烈争论,大家发现有些问题把许多知识内容都可以包括在内:第一、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加快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的差距,实现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关系到我国跨世纪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第二、体现了我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即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加快西部发展,有利于巩固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增强整个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实现国家统一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第三,体现了稳定这个前提。西部大开发即是经济发展战略,又是社会稳定战略,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巩固边防的根本保证。第四、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通过这样的训练,使学生对问题材料的运用解答不再局限于一个答案,而是通过思维扩散,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分析材料。从而突破了思维定势,拓宽了思路,扩充了信息,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表及里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执果索因,逆向思考,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事物的发展总是遵循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互联系的规律。所谓逆向思考,意味着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从新的角度去发现科学真谛。进行逆向思考需要学生独特思考,善于另辟蹊径,还需要改变正常的思考程序,比如遇事不妨换个角度倒过来想一想,从结果上寻找原因。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从另一方面去开阔学生的思想,就会使学生养成从正向和逆向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分析、理解问题的习惯。这就要求教师在阐述某一原理时,允许并欢迎学生提出不同意见,甚至是相反的意见,并适时引导。通过这种正反两种观点的辩论与碰撞,我们不但获得了真理,同时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特性。例如,学习初二“受教育即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这一内容时,我首先利用投影让学生浏览了一则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一直居高不下的现实材料,让学生思考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来控制辍学。经过辩论,学生首先想到的是,一方面要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对辍学学生的监护人进行批评教育,或依据《教育法》对学生的监护人进行处罚。在肯定同学们观点的同时,让学生联系周围的实际,反思一下自己周围同学的辍学现象。不一会儿,同学们纷纷发表各自的观念,有的同学想到了我国的教育制度,有的同学想到应取缔社会上用不正当手段吸引青少年的电子游戏厅,录像厅,网吧,有的同学联想到当前提上重要日程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构建教育公平等。通过大家的讨论,学生能根据书本已有的知识,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展开性和深层次的思考,从根本上理解了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

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