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儿童的逻辑数学思维训练十篇儿童的逻辑数学思维训练十篇

儿童的逻辑数学思维训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06:26

儿童的逻辑数学思维训练篇1

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孩子的思维是后天形成的,水平不断提高。孩子思维处于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中,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开始萌芽,具备了进行思维训练的基础。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儿童思维发展,希望能帮到你。

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皮亚杰认为7~12岁儿童的思维是属于所谓具体运算阶段,实质上,也是同样的意思。

儿童在入学以后由于教学上向他们提出这些新的要求,就促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开始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

小学儿童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不是立刻实现的,也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第一,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在逐步发展,但是仍然带有很大的具体性。低年级儿童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要求低年级儿童指出概念中最主要的本质的东西,常常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在中高年级,儿童才逐步学会分出概念中本质的东西和非本质的东西、主要的东西和次要的东西,学会掌握初步的科学定义,学会独立进行逻辑论证。

第二,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在开始发展,但是仍然带有很大的不自觉性。低年级儿童虽然已学会一些概念,并能进行判断、推理,但是还不能自觉地来调节、检查或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他们常常能够解决某种问题或任务,却不能说出自己是如何思考、如何解决的。这是由于对思维本身进行分析综合是和内部言语的发展分不开的。只有在正确的教育下,教师指导儿童逐步从大声思维(讨论)不断向无声思维过渡的时候,儿童自觉地调节、检查或讨论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能力才逐步发展起来。

第三,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水平在不断提高,儿童思维中的具体形象成分和抽象逻辑成分的关系在不断发生变化,这是它的发展的一般趋势。但是具体到不同学科、不同教材的时候,这个一般的发展趋势又常常会表现出很大的不平衡性。例如,在算术教材的学习中,儿童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抽象水平,可以离开具体事物进行抽象的思考,但是在历史教材的学习中,仍旧停在比较具体的表象水平上,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理解还感到很大的困难。又如,儿童已能掌握整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而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可是,当他们开始学习分数概念和分数运算时,如果没有具体事物的支持,就会感到很大的困难。

第四,在整个小学时期内,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从具体形象性向抽象逻辑性逐步转化的过程,在这个转化过程中,存在着一个关键转变点,这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一个比较明显的“质变”或说“飞跃”,这个质变发生的时期,就是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一般认为,这个关键年龄在小学四年级(约10~11岁)。当然,其中也有可变性。如果教育适当,关键年龄可能提前,有的教育性实验报告就指出,这个“关键年龄”可以发生在小学三年级;反之,如果没有适当的教育条件,这个“关键年龄”也可能推迟发生。

小学教师的任务在于有计划地发展儿童的言语,特别是书面言语和内部言语,丰富儿童的经验,特别是间接的经验,因为儿童的思维水平是在掌握言语和经验的过程中实现的。当然,教学和思维发展之间的关系不是直线的、简单的,从掌握言语和经验到思维发展是有一个量变质变过程的,而且这个量变质变过程又常常会由于学科的不同、教材内容的不同、儿童学习方法和个人特点的不同而不同。

孩子进行思维训练的好处中国有句古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孩子现成的知识和技能,不如让孩子学会自己获取这些的能力。思维训练就是要交给孩子正确的思维方法,发展孩子的思维能力。通过适当的思维训练,借助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一些材料,可以帮助孩子学会如何思考、如何学习,例如:如何进行分析、分类,如何进行比较、判断,如何解决问题等。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就如插上了一双翅膀,使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迅速的发展和提高,从而大大提高孩子的知识水平和智力水平。

1、科学研究表明后天的环境能够显著影响孩子大脑神经元细胞的相互铰链,从而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

经过思维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有显著提升的空间。

2、“幼儿英语”、“音乐艺术”、“奥数”等知识技能型的训练不能替代思维训练。

思维训练的重点是“全面”和“均衡”。必须是精心设计的系统化的专门思维训练课程方可达到这个效果。

3、思维能力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学习能力,直接影响孩子在学校的表现。

因此,投资思维能力这个“万能钥匙”,具有很高的回报率。

4、思维训练和知识技能灌输不同,思维训练存在一个短暂的“机会窗口”。

这个机会窗口对应于儿童大脑迅速的发育的2-7岁。

儿童的逻辑数学思维训练篇2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击剑教学训练少儿身心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200-01

1多元智能与综合型课程

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Gardner)在1983年提出了颠覆传统意义的智力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这种理论彻底批评了传统的智力理论只注重逻辑和语言能力的培养,使受教育者在其它领域的智能难以获得充分有效地发展的缺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具有多种智力,每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智力结构,即语言――语言智能、逻辑――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听觉――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自我认识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存在智能等,这几种智力在个体身上都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程度进行组合,从而使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色。

本文试图将多元智能理论和少儿击剑训练进行整合,根据少儿阶段的身心发育、思维模式与智能发展的特点,充分满足少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多方位、多角度促进少年儿童全身心综合发展。通过击剑教学训练,提倡整体健康的理念,倡导良好的健康生活方式,为生活、学习、训练打好坚实基础。

2多元智能结构下的少儿击剑教学训练综合课程

(1)击剑运动历史源远流长,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和人文基础的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击剑运动不仅仅是一项强调速度、力量、灵敏、协调等运动素质的体育项目,更是一项讲究智慧技巧,崇尚礼仪规范的智者运动,它结合优雅的动作和灵活的战术,要求进行击剑运动的人们展现出良好的身体运动能力、优雅的礼仪规范、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良好的视觉空间能力、缜密的逻辑思维,具有很强的健身、育智价值,而表现出来的这些素养又恰恰与多元智能理论有着某种高度的契合。

(2)根据以上,提出了以多元智能理论融入到少儿击剑教学训练中,在击剑教学训练中正确合理的运用多元智能理论,提高少儿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本文,我们着重探讨“语言――语言智能、逻辑――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听觉――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自我认识智能”这几种多元智能结构下的少儿击剑教学训练。

(3)语言智能――言语――语言智力。

这种智力是指听、说读、写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的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在以往传统智力观的理解力,传统教学目标比较注重这种智能的培养。因为击剑运动的官方语言是法语和英语,专业术语是法语,所以我们将击剑课堂教学融入到外语情境学习建构中去,进行合理有效的多语种教学,调动少儿学习国外语言和文化的的兴趣。重视中国传统语言和历史文化的教育,加强少儿中文“听、说、写”的能力培养。

(4)音乐智能――音乐――节奏智力

这种智力是指感受、辨别、技艺、改编和表达音乐的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多元智能结构下的击剑教学训练中,音乐智能的学习目标的创设:通过击剑运动训练,掌握做各种不同动作的节奏,培养节奏感。

(5)数理逻辑智能――逻辑――数理智力。多元智能结构下的击剑综合性课堂里,数理逻辑智能学习目标的创设:击剑训练课中,运用有针对性的游戏,如:“逢3击掌”;“人、枪、老虎”;听、看数字信号做出相应反应;队列队形变化等游戏方式,加强学生对于数学运算、逻辑推理、因果对比等方面的能力。

(6)视觉――空间智能――视觉――空间智力。多元智能结构下的击剑综合性课堂里,视觉――空间智能学习目标的创设:击剑训练课中,通过使用击剑场地和击剑器材,感受和辨别场地、器材的外形、材质、重量、力学结构等等这些直观感受,加强学生的视觉感受,以视觉感受促进对于空间思维和智力的提高,并以此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7)身体运动智能――身体――动觉智力这种智力是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的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通过击剑教学训练,可以锻炼身体的协调性、柔韧性和灵活性;培养良好的体能,增强体质,发展灵敏、协调、反应速度、动作速度、身体感知觉等运动素质为主的各种身体素质,为生活、学习、训练打好坚实基础。

(8)人际交往智能――交往――交流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及其关系、及与人交往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能够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这类人对人的脸部表情、声音和动作较具敏感性,能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人际交往智能包括四大要素:组织能力、协商能力、人际联系。

(9)自我认识智能――自治――自省智力。这种智力主要是指认识、观察和反省自身的能力,表现为能够正确地意识和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和自制的能力。这种智力在哲学家、小说家、律师等人的身上形成比较突出的表现。多元智能结构下的击剑综合性课堂里,自我认识智能学习目标的创设:现在的孩子家庭条件比较优越,都是独生子女,平时较为缺乏独立精神,然而,他们面对的未来将是竞争更加激烈的社会。因此,击剑运动弥补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书本很难学到的知识,无论是意志品志、个人修养、形体发育,还是在世界文化知识的了解等方面都大有益处。

3结论

(1)少儿多元智能击剑教学训练课与教育专题进行了整合处理,在教学设计(教案)的教学目标中,不但有本学科的教学目标,还针对多元智能这一教育专题的多项智能的培养树立了教学目标。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求达到所有的教学目标,因此,自然也就会达到了教育专题的教学目标。

(2)多元智能理论在击剑教学训练中的实践表明,体育运动不仅增强了少儿的身体素质,更是提高少儿综合能力发展的良好平台。这项课程的整合顺应了人的本性,尊重人的多元结构,强调人的综合性教育和智能启发,而非仅仅关注某一项技能的培养。

(3)现代击剑项目不仅是一项有利于少年儿童身体成长的运动项目,更是现代社会的一种优秀的教育方式。通过系统的、有效的多元智能培养融合在击剑的教学训练中,创设并给予少年儿童参与击剑运动所带来的“特有的、多维的情境化综合性教学模式”,全面发展每一名少年儿童的多元化智能结构,并且促进其展示出多方面、多层次、多类型的智力领域。发展少年儿童的优势智力领域,帮助其将突出的智力领域优势向其他智力领域迁移、转化,促进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儿童的逻辑数学思维训练篇3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化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培养学生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三、计算和练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正确、熟练、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生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相应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等良好思维品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

儿童的逻辑数学思维训练篇4

关键词多元智能儿童文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多元智能理论打破原有智力测验的局限,发掘了人身上存在的更多潜能,使得教育界得出了以多元智能为基础的教育理论,该理论有两大重大突破:一是对于教育者而言,由于人的多元智能的存在,教师者应该改变其观点将学生看成全面发展的人,有更大的空间来进行“因材施教”;二是就教育者而言,学生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发展自身潜能,在某一领域施展才华,不受单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限制。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学习阶段的重要载体,儿童文学中所包含的多元智能因素使得小学生能在儿童文学的阅读和学习中促进其智能的多元化发展。

1儿童文学的多元智能分析

1.1儿童文学的语言智能因素

儿童文学在言语艺术表现上有其独特性,小学阶段的儿童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一个好的儿童文学作品要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首先语言就要具有形象性,通过鲜明、生动、具体的语言表现世界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并且使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儿童在诵读诗歌、听故事的同时,会拓展其言语的认知力,以及学习成熟的语言表达。其次,在很多儿童文学的作品的类型中,如儿歌和儿童诗其言语的表达又是非常简洁凝练的,这点上也是人们运用言语智能的表现以及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体现。

1.2儿童文学的数理逻辑因素

儿童文学虽然是一种文学表现形式,但儿童文学的内容来说,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如:《小蝌蚪找妈妈》、《哈利波特》、《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再到儿童散文,甚至儿童诗和儿歌,作者在创作时都是按照一条逻辑线索来进行故事的展开和文章作品的撰写的,叙事性的儿童文学作品也是一些特定的构成方式,基本上分两大类:“纵列式结构”和“横列式结构”,其他还有“三迭式”、“连环式”、“对立式”、“误会式”、“递进式”、“设伏式”,这些结构的综合使用所组成的儿童文学故事是一个富有逻辑性的思维导图,

1.3儿童文学的空间智能因素

空间智能是指学生感知结构、空间、色彩和形状的能力。其一,儿童文学是取材于儿童生活的文学,在这些作品中不乏历险故事,主人翁所处环境的描写,在读者跟着主人翁身临其境时,他们对于文章中事物的方向感也在提升;其二,在一些抽象的空间概念上,作者采用类比的方式,使空间概念更加清楚。

1.4儿童文学的音乐智能因素

这一种智能在儿童文学中是显而易见的,自先秦时期起,儿童在学习诗经时,老师将其编成一个个有音符的诗歌进行教学。在现代,儿歌也是儿童文学必不可少的一种表现形式,儿歌是对纯文字性的儿童文学的一个极大的补充,一些儿童不仅唱儿歌甚至会自己创作儿歌,这些小歌手的才华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得以发掘。

1.5儿童文学的人际交往智能和内省智能因素

这两种智能因素之所以放在一起分析和儿童这个主体的特点分不开,这一时期的儿童在道德的发展上处于他律阶段,但教师的任务之一是应该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学会做人。而在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中将儿童期也称之为“理智睡眠期”,因此,该时期儿童的内省能力缺乏,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对于儿童一味的说教,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在儿童时期,“高参照性”是其一个主要特征,很多作者正是了解了儿童的这一特点进行的儿童文学创作,为儿童树立了很多良好的榜样,也为教师在解决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上做出了示范。

1.6儿童文学的身体运动智能因素

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很多的故事、儿童戏剧等人物个性突出,故事的情节性强,这些故事具备了充分的表演条件,在儿童对这些故事的表演过程中,儿童的肢体语言能力被调动起来,儿童在其中可以从另一个层面发现学习知识的快乐,更重要的事也可以在其中发生自身潜能。

1.7儿童文学的自然观察者智能因素

在儿童文学中有很多关于自然现象的科学文艺:科学神话、小说、诗歌等,还有很多的动物文学,在这些作品中作者运用独具匠心的方式来对自然科学现象进行解释以及对一些科学实验的步骤,主人翁对于事物观察方式进行描写,儿童在其中不仅学到知识,并且对于自然科学方面有兴趣的同学在文章的吸引下会进一步的深入在大自然中进行观察、找资料,发现自己的兴趣。

2儿童文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多元智能具体运用

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达到145万字,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教师不能只教授课本种的内容,而且应该对儿童文学进行多元化的运用,具体建议如下:

2.1运用多种感官发展语言智能

语言智能就是指有效地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教学导入时,教师可以运用看动画、听录音、配乐朗读等形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进行思考。在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方面创设一个以自身为主人翁与文章的角色对话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带着情感进行训练。对于文章中事物的特点进行个别朗读、男女生互读、同桌合作朗读、分小组配合读等方式训练学生朗读的能力。在教学生字的时候就可以用有书空、描红等方式训练学生的书写能力。

2.2寻找故事线索强化数理逻辑智能

教师应寻找逻辑关系分明的儿童文化材料进行逻辑训练的活动设计。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内外的儿童文学资源中寻找具有逻辑思维的文章,在这样的对比和因果以及线索性较强的故事,在学生天生的好奇心激发下,学生去主动地寻找线索,在这个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来寻找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可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学生通过这样亲身的体验其中的过程,能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对事物更深入的思考,提高学生的数理逻辑能力。

2.3多重手段促进空间智能

空间智能指学生感知结构、空间、色彩和形状的能力。教师可以运用儿童文学的叙述方式,将课文中的事物立体化,如利用真实的空间如教室、实物,利用学生想象能力来进行绘画等手段来开发学生的空间智能。

2.4交流反馈提高内省智能

教师可设计语言训练环节,并提出若干问题。先让全体学生进行准备,再请学生回答。要求回答不够好的学生认真倾听说得好的同学的示范。使他们有时间对自己的语言进行调整。然后让他们再说一次,从而起到自我修改、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效果。在必要时给予评估、示范,使学生及时调整。教师请同学自由交流,大学从不同的意见中进行思考,反省自己日常所行所言。

2.5合作学习塑造交往智能

人际交往智能是一种准确辨别、体验和解读他人的情绪、情感和意图后与他人进行交往,进行团队合作的能力。在小学语文课文中关于人际交往的故事非常多。为学生创设口语交际的环境和积极的人际交往环境,学生其中进行练习,使得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学生的交往能力在实际的交往中得到了发展。

2.6创设情境开发音乐智能

小学生善于模仿具有音乐潜能。语文和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有着很强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吟咏的方式使学生体验到文字的节奏和韵律,使学生感受到音乐的美感,为学生消除单纯机械记忆的枯燥感,并更好的积累文章素材。另外可以用音乐创造一个教学的情境将学生带入相应的课文氛围中感受课文内容、体验情境交融效果。也可以让学生在对课文进行解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来搭配相应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的选择中,训练自身对音乐的敏感性,培养其音乐智能。

3结语

学生的潜能和发展方向是多元的。当代的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去提供给学生多元的发展途径,改变传统的评价方面,将儿童正确看成儿童而不是学习的准备,也不是未长大的成人。儿童文学中蕴含了非常多元的文化素材,这其中不仅是取自生活,更是高于生活,充满着创造力和智慧,教师应该对这些素材以多元的方式教给学生,让儿童的世界真正充满色彩、活力和爱。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儿童的逻辑数学思维训练篇5

【关键词】数学构造幼儿思维能力

1.获得乐趣,引入数学之门

我们把抽象的数学教育变为形象的数学教育,使幼儿喜欢数学,亲近数学,从“老师要我学”变为“我想学、我爱学”。小班幼儿学习“2”的形成,老师通过《两只小动物》的游戏,让两个幼儿为一组,扮演自己喜爱的小动物,通过老师的引导语,理解和学会了“1”添上“1”是“2”的数概念(数学关系)。中班幼儿在穿手链和项链的过程中掌握了排序的规则。用色彩鲜艳、品种多样、大小不一的彩珠穿起的项链是孩子们钟爱的物品。也许刚开始,幼儿的穿编有随意性,但随着幼儿的实践,孩子们就会按不同的排序规则加以精心设计,所穿编出来的手链、项链各不相同,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充分体现,自然也获得了极大的乐趣。

2.幼儿创新思维的的基本要素

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都是人类必不可少的基本思维形式,三者都能通过抽象、概括达到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从探索新事物的本质、规律即从创新活动考虑,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由于具有整体性、跳跃性(而不象逻辑思维那样具有直线性、顺序性)所以往往比逻辑思维更适合于幼儿的探索和创新的需求。事实上,创新活动中关键性的突破只能靠形象思维或直觉思维,而不是靠逻辑思维。3-6岁的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由此可见,幼儿期是形象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数学活动中有效的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对于幼儿创新思维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3个环节:生活经验积累、培养观察能力、发展想象能力。

3.培育幼儿创新思维的途径

3.1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前提。

为幼儿创设一个能自由操作、探索的愉快、有趣的环境,为幼儿提供开展活动与表现机会。在幼儿的活动中,要鼓励他们大胆地尝试,从成功和失败中体验到探索和发现的乐趣。对幼儿的“与众不同”的想法和做法要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积极支持,对其错误的想法和做法应看成是一种探索中的看法,要通过恰当的引导,启发其自悟,决不给以简单的否定,以保护其创造的积极性和思维的多向性。幼儿顾虑少了,就会充分地联想、交流、表现;就能展开想象、无拘无束地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地去想、去做、去创新。

3.2通过游戏训练幼儿的创新思维。

游戏是适应幼儿身心发展需要的教育形式,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最为幼儿所喜爱。高尔基指出“游戏乃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幼儿是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只有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具体的事物联想起来,把学具操作与数学游戏结合起来,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在愉悦的环境中促进幼儿积极思考。在游戏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儿童的语言和动作,利用儿童好动、好胜的心理,摆一摆、猜一猜、赛一赛;让幼儿当科学家、小医生、小机灵等,激发幼儿观察、联想,从而促进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

通过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游戏中自由探索和操作,学习和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关系,以促进其发散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的发展,从而促进了创新的能力。

3.3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3-6岁幼儿的主要思维方式,它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表象的联想来进行。必须注重幼儿具体操作实践,为幼儿提供生动有趣、色彩鲜艳、形式多样的操作材料,使幼儿接触到的数学不是枯燥、乏味、抽象的,而是美丽、生动、具体的。例如提供吸管、纽扣、贝壳等让幼儿自编式题,幼儿根据吸管的粗细、长短、颜色、摆放位置等编出多道式题,幼儿逐步变单向思维为多向思维,会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增强了。

3.4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创新思维的训练。

爱创造的孩子是生活的有心人。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形、时空等数学内容。幼儿创新思维的培养,就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例如:利用上下楼梯的机会让幼儿想出不同的办法去数一数一共有几级楼梯,结果幼儿想出了各种的方法:有的是一级一级的数、有的是两级两级的数,还有的想到每层是10级,一层一层加起来就知道是多少级了。在学习测量时也可以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各种尝试和探索。如在操场上利用自己的小脚、木棒、绳子、胶圈、椅子、小车等等物品来作为测量的工具。

数学无时无刻地存在于周围现实生活中,只要我们抓住时机,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必定能激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创性,加强幼儿发散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的训练,从而促进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

4.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创新思维的原则

数学是思维体操,幼儿通过周围的现实环境和在教育创设的特殊环境中获得有关数学知识之时,思维能力也同时得到训练。我们认为,无论是在数学的学习活动中、游戏中或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创新思维都必须遵循幼儿的思维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引导和训练。

儿童的逻辑数学思维训练篇6

关键词: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数学思维能力概述

在小学数学能力中,思维能力是最重要的一种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直觉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

数学教学与思维的关系十分密切,数学教学就是指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教学实质上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数学思维活动,学习数学家思维活动的成果,并发展数学思维,使学生的数学思维结构向数学家的思维结构转化的过程。

1数学思维的含义

数学思维是针对数学教学活动而言的,它是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提出、分析、解决、应用和推广等一系列工作,以获得对数学对象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过程。

2数学思维能力的含义

数学思维能力是人们在从事数学活动时所必需的各种思维能力的综合,数学思维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①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②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③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④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3数学思维能力的界定

新颁布的数学教学大纲对常规的数学思维能力的界定:①数形感觉与判断能力;②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③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④数学的表示与数学建模能力;⑤数学运算和数学变换能力;⑥归纳猜想与合情推理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室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给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培养学生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四、计算和练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儿童的逻辑数学思维训练篇7

一、进行类比迁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达到较高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表现在能善于深入地思索问题,从纷繁到复杂的现象中,抓住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小学生的认知结构往往缺损,他们不善于将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因而考虑问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抓以下三点:

1、培养学生对数的概括能力。

数的分解能力,是数的概括的核心。如教20以内的加法,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了解某数是由几个部分组成和如何组成的,引导他们将20以内的数比较实际意义,认识大小,顺序、进行组合与分解练习。

2、让儿童逐步掌握简单的推理方法。

根据教材的内在联系,引导儿童进行类比推理。例如:在乘法口诀教学中,先通过一环紧扣一环的步骤,让学生展示“生动”的思维过程,使学生认识2—4的乘法口诀的可信性,还了解每句乘法口诀形成的过程。然后利用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让他们模仿老师的做法去试一试,推导出5—6的乘法口诀。生模仿获得成功后,就与他们一起总结几个步骤:

①摆出实物;提供思维材料;

②列出加法式子的结果;

③列出乘法式子,说明它的结果就是加法式子结果;

④用乘法式子的已知数和结果构造口诀。让他们按步骤来独立地推导7—8的乘法口诀。

在这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不同阶段的不同情况,进行多寡不同的提示和点拨,使独立思维逐步发展。到推导9的乘法口诀时,有的学生已经几乎完全能进行推导了,而大多数学生的思维的能力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高。

3、培养掌握应用题结构的能力。

各科教学问题,都有一个结构问题。狠抓结构训练,使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数量关系,而不受题中具体的情节干扰,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重要一环。由于低年级学生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往往带有很大的局限性。为此,我在数学教学中采取多种方法。

如:补充条件和问题,不变题意而改变叙述方法,根据问题说所需条件,扩题训练,拆应用题缩题训练,审题训练,自编应用题训练等等,拓展学生思维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二、进行合理联想,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是指一个人在进行思维活动时,具有当机立断的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现在运算过程的正确迅速,观察问题的避繁就简,思维过程的简洁敏捷。因此,我在计算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为目的,要求学生有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办法有以下两点:

1、计算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正确的基础上,始终有速度。

对于低年级的儿童,应注意抓好学生计算的正确率的同时,狠抓速率训练,每天用一定时间进行一次速算练习。形式有口算。如“每人一题,”“一人计算,全班注视”,发现错误,立即更正或“对口令”,老师说前半句乘法口诀,全班同学回答下半句乘法口诀,让全体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状态。速算比赛,如: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计算题的数量,比完成规定习题所需时间,使全班学生人人都能正确迅速地思考问题。

2、计算过程中传授一些速算方法。

例如:在学习掌握“凑十法”的基础上,借鉴珠算的长处,教给学生“互补法”使学生知道1和9,2和8,3和7,4和6等互为补数。如计算9+2时,因为9和1互为补数,就能见9想10,得11。训练学生敏锐的感知,通过反复训练,引导学生合理联想,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训练学生思维敏捷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三、进行说意练习,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表现为:遵循逻辑的规律,顺序和根据,使思考问题有条理,层次分明,前后连贯。语言是思维的裁体,思维依靠语言,语言促进思维。教师对学生加强语言的调控,训练其口语表达能力,是学生能够有根有据进行思考的基础。因此教学中要使学生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准确无误地说出解答思路,并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简洁规范,逐步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低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必须依赖于直观材料,使他们所学知识产生鲜明的表象。同时,要使学生获得准确丰富的感性知识,又必须通过合乎逻辑语言引导。最后大脑借助于语言,对感知的事物去伪存真,分析综合,抽象出本质特征。

如:教学“整万数的读法”时,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为学生认识数提供了感性材料之后,首先让学生说了计算器上珠所表示的意义,在学生大脑中建立了整万数的表象,为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提供了支柱,然后,又摆脱计算器,让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上读出“0”在不同位上的五个数,再让学生说出每个数中的“0”在什么位上和它的读法。这样,使学生用讨论的方法对比整万数与万以内数读法的异同,从而概括出整万数的读数法则,促进了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儿童的逻辑数学思维训练篇8

一、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教学时,教师不宜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知识,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这样不但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创设了分桃子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把6、7、8、9、10、11个桃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可以怎么分?学生在操作后产生了疑问:有时正好分完,有时还有多余?这时,我适时地加以总结:“像平均分后有多余的情况,我们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有余数除法的性质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得到了充分的揭示,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二、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人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人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为重要。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突破已有的思维定势。

三、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训练学生思维角度,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创优创新;给出条件让学生探究相应的结论、给出结论让学生探究结论成立的条件、一题多解、多变、多问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例如:有一批零件,南甲单独做需要12小时,乙单独做需要10小时,丙单独做需要15小时。如果三个人合做,多少小时可以完成?解答后,要求学生再提出几个问题并解答,可能提出如下一些问题:甲单独做,每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乙呢?丙呢?甲、乙合做多少小时可以做完?甲单独先做了3小时,剩下的由乙丙做,还要几小时做完?甲、乙先合做2小时,再由丙单独做8小时,能不能做完?甲、乙、丙合做4小时,完成这批零件的几分之几?通过这种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工程问题的结构和解法,还可预防思维定势,同时也培养了发散思维。

儿童的逻辑数学思维训练篇9

关键词:发散思维审美创造力

检索:.cn

作为一名儿童美术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日值得认真研究的一个问题。美术课程具有浓厚的人文性,美术本身极为注重独特与创新。在关于儿童审美创造力的研究中我发现几个长期存在的问题:1、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些思维已形成定式,审美创造力需要被激发。2、儿童想象力较为丰富,但自由想象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效果不甚理想。3、儿童惯于模仿,不当的引导会阻碍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发展。针对以上情况我在教学中尝试运用发散性思维训提升进儿童审美创造力。在此做一些浅显的论述。

发散思维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来的是集中思维的基础,而集中思维又是发散思维的出发点和归宿。[1]发散思维是一种多方向、多层次的思维过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进行信息重组,形成尽可能多的发掘问题解决途径的意识。具有大胆创新、不受现有知识和传统观念局限的特征。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尝试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简单地讲就是由点到面,由一到多的思维,它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寻求不同的答案。

一、生活经验中的发散思维训练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应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2]其实在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运用发散思维的方法来解决。在课堂上我经常鼓励学生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在上《剪剪撕撕画画贴贴》一课时,我以魔术游戏的形式导入,用手随意撕出一个形状撕。也让学生尝试撕出一个随意的形状。撕完后有许多学生在小声说着自己的图形像什么。这就是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的第一步。这是图形引发的联想。我趁热打铁请学生互相讨论他们撕出的图形像什么。有的说自己撕的像把手枪,有的说像个花盆。还有的说转过来就像一个月亮。这时我又请求他们帮助我想想我撕出的图形像什么。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有的说像月亮,有的说翻过来就像张开的大嘴,还有的说横过来像条小鱼。这时他们自己已经探究到变换图形的位置可以产生更多的联想。这些就是学生运用发散思维的结果。从自己熟悉的事物中寻找问题的答案。我及时总结。这时的学生已经在自觉运用发散性思维解决问题了。他们找到了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接下来我用现场演示如何把刚才所撕好的图形用添画的方式变换成了一只正在孵蛋的鸡妈妈。这个所谓的魔术就变完了。最后我还展示了提前准备好的这个图形其他的变化作品,培养学生学会将创新观念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就是这种发散思维训练使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最终转化成解决问题的方法。(图1)

二、大小比例关系中的发散思维训练

在人们的头脑中对现实事物的大小比例关系会形成固定的思维定式,儿童亦是如此。如果打破这种固有的比例,就会获得一种特殊的形象关系,在艺术创作中可以有效地加以利用,可能会形成极具创造力的艺术作品。

在上《大人国与小人国》一课时,我先给学生讲述《格列佛游记》。这里就出现了大人国和小人国。在课堂上我设定了一个有趣的“吹牛游戏”。游戏的要求是要尽可能的把自己描述得很大或很小。看谁能把自己变得最大或者最小。第一个学生说“我变大了,变得像我们的教室一样大。我脚踩着地板,头顶着天花板”。另一学生说:“我更大,我和教学楼一样高”。第三位学生说:“我才大呢,教学楼只到我的腰……”。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有得说白云只到自己的脚踝,有的说伸手可以摘到月亮。这时有一个学生说:“我把自己变小了,小到可以坐在课桌上听课”。另一位学生说:“我更小,小到可以爬进妈妈的口袋”。又一个学生说:“我才小呢,可以骑着蚂蚁去旅行……”看来吹牛游戏很成功,学生的思维已经成功被发散开。这是学生就自然理解其实大与小是一种相对的概念。儿童的想象力很丰富,但如何把这种自由的想象落实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呢?这是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画面中表现自己很大或者很小。有的同学说把自己画得很小很小,小到得用最细的铅笔去画。有的说把自己画大,得占满整张纸。这时的学生对大小还只停留在纸张的范围内。突然有同学说:“我想只画自己的脸,旁边有一座和我的脸一样高的楼”。学生们突然很兴奋,他们的思维又被发散开来。有的说:“我只画自己的大手,手里捏着一架飞机”。有的说:“我站在一片花瓣上在跳舞……”。学生们连画面都自觉运用了发散思维的方法去构图。在比例游戏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发散练习。(图2)

三、逻辑变化中的发散思维训练

和大小比例关系一样,自然界中的事物在人脑中会形成思维定式,如果人为地改变这种思维定式,就会产生一种奇异感,若在艺术作品中运用这种方式就会取得创造性的效果。如俄罗斯画家夏加尔的绘画在一般人的眼里,往往是脱离现实、带有梦幻的色彩。他的绘画中经常出现飘浮在空中的人物、人身与动物的头部相结合,以及倒立的物体等等。他的画面中经常出现不合逻辑的关系,运用奇妙而充满幻觉感的视觉图像表现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思考。这种艺术表现形式是艺术家思维发散的一种结果,也是对现实世界的再创造。这些绘画作品的魅力就在画面思维远离了自然规律的逻辑思维方向,使思维灵感获得了“发散”。

在给孩子们上《图画大餐》一课时我就运用了改变逻辑的思维训练法。作业要求以《图画画大餐》为题,描画各种美味的食物。但桌上的主菜不能是任何一种食物。这种半命题的绘画激发了学生改变逻辑的思维方式。在合理与不合理的拉锯中,学生的作品呈现出奇异的创造性。在一桌子美味的大餐中,有的主菜是一双粉色的舞蹈鞋,有的是一盘扑克牌,有的是一个玩具小丑……学生的绘画充满不符合逻辑的创意,在矛盾冲突中产生一种超现实、违反常理的逻辑关系,形成赋予个性的独特的艺术创作。(图3)

四、想象与幻想中的发散思维训练

游戏是儿童了解世界、探究世界的认知方式。想象与幻想已知是人类乐于进行的一种游戏。在成人的世界中把离奇的幻想视为白日做梦。弗洛伊德把关儿童游戏和白日梦的理论解释为:诗人和玩耍的孩子干着同样的事情,创造犹如白日梦,是旧时儿童游戏的继续和代替物。[3]利用想象与幻想进行发散思维训练是美术课堂中一种非常好的方法。

在设计《我的书包》一课时,幻想就成了一个有趣的游戏。在一开始我先给孩子们讲了一个科幻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拥有一只神奇的书包,这个书包隐藏着许许多多独特的功能,让小主人公在历险的过程中一次次地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在故事的最终,小主人公在沙漠里迷了路,是靠书包里的卫星定位系统才被救援人员发现。在等待救援的日子里是靠吃掉了这只由植物纤维制造的书包才得以生还。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都暗自在想如果自己也能够得到这样一只书包该有多好。这时我提议每人设计一只最有用的书包。

儿童的逻辑数学思维训练篇10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知识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又是思维的工具。学习知识和训练思维既有区别,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它们是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同步进行的。数学教学的过程,应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小学数学教学从一年级起就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谈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也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式。儿童掌握概念的过程伴随着丰富的思维活动,因而通过概念教学可教给小学生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方法。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但《标准》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概念教学本身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应该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教室在教学时,应该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小学数学中,应运用各种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如对应思想、量不变思想、可逆思想、转化思想等。其中转化思想是小学教学思想的核心。转给是运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实现未知向已知转化,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复杂向简单转化等。培养学生转化意识,发展思维能力。

三、计算和练习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计算数学贯穿于小学数学的始终,培养学生正确、熟练、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是小学生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可相应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创性等良好思维品质。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设计练习题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设计。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

近几年,在优化小学课堂教学结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中,把质疑讨论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环节。能顺应儿童的心理特点,给儿童发展思维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以训练和发展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要通过恰当的思维训练,让全体学生经理概念的形成过程,法则的归纳和演绎过程,定律、公式的推导和应用过程,使他们的思维得到自主、充分、和谐的发展。总之,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更要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思维品质,这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