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财务风险防范制度十篇财务风险防范制度十篇

财务风险防范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1:41

财务风险防范制度篇1

【关键词】财务制度财务风险防范预算

财务风险是企业自始至终面临的问题。增强财务风险意识,最大限度地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是摆在企业管理者面前的十分重要的课题。众所周知,单位经济活动业绩的好坏、制度的有效,其根本原因取决于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及管理水平的高低。因此,制度控制就显得很重要。加强财务制度建设,可以帮助企业完善风险管理,堵塞管理漏洞,避免损失浪费;帮助改善经营管理,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帮助正确决策,防范管理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一、财务制度与财务风险防范的关系

1、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

企业生产经营中各种矛盾结合体的综合反映。一方面,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企业只要开展经营活动,就会存在一定的财务风险。风险总会伴随着收益,凡是没有风险的事情就可能不存在潜在收益,高风险往往伴随着高收益。另一方面,企业内控机制、财务治理情况等也会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电力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就是要客观分析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不断加强风险管理,使财务风险在可控的情况下达到企业效益最大化。

2、财务制度的发生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代表现代企业发展方向的公司制企业大量出现,并且其规模也不断扩大。这使得企业组织结构庞大,管理变得越来越复杂,企业问的竞争也日益加剧。为适应这种要求,企业管理便着手研究与扩大规模、应付与竞争有关的资本筹集及公司的合并、分立等问题,财务管理活动规模扩大。为规范财务管理,人们制定了一系列的规则、标准,这便是财务制度。由此可见,财务制度的建立是企业管理、企业管理制度建设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3、现代企业中财务制度的地位

现代企业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中企业的组建、管理、运营的规范制度形式。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是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的上述特点,对我国企业现行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财务管理是按国家统一的政策、法令和规章制度。同时现代企业管理要以财务管理为中心,企业经营决策依靠财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通过价值形态对企业资金运动进行综合性管理,渗透和贯穿于企业一切经济活动之中,企业的生产、经营、购销、调存每―个环节都离不开财务的反映和调控,企业经济核算、财务监督更是企业经济活动的有效制约和检查手段。可以说财务管理作为―个信息系统和企业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一切管理的共同基础。

4、当前企业财务制度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一些企业包括大公司经营出现问题,大多与财务制度缺陷有关。有的内部监督部门没有履行相应职责,会计信息不反映有关经营风险,反而一直认为公司风险监控有效。有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存在问题,无章可循,因此难以得到职工的全面认可和积极配合。有的违章不纠,没有追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责任人的责任,使企业管理出现舞弊的可能。另外,还有些企业财会人员素质不高,如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业务技能素质、工作态度等都不能满足发展要求。这些都给企业财务风险的出现埋下了隐患。

二、完善财务制度,加强财务风险防范的措施

1、建立财务预算管理体系

预算化管理是当今信息社会对财务管理的客观要求,企业财务预算是由企业最高权力机构讨论通过的企业未来一定期间决策和目标规划的财务数量说明和责任约束依据。我们要充分重视以下几项工作:搞好财务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工作,增强财务预警能力。着力于做好预测证券市场价格变化和企业现金流量变化预测工作,为企业融资和投资提供决策依据,使企业财务活动在筹资、投资、用资、收益等方面避免盲目性。围绕目标利润编制生产预算、采购预算、人工预算及其他各项预算。围绕效益实绩、考核预算结果,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积极采取措施纠正偏差。

2、建立科学的成本管理机制

(1)掌握成本控制关键点,发挥财务部门抓成本管理的优势。要发挥财务部门拥有大量价值信息的优势,运用量本利分析法,合理测定成本最低、利润最大的产销量,减少无产劳动;开展价值工程运动,寻找适合企业产品特点的既能提高产品功能,又能降低成本的途径。(2)拓宽成本考核范围,建立以财务为中心的成本考核体系。财务部门要考核产品制造成本、质量成本、责任成本,还要核算产品销售前成本、售后成本的后续成本;不仅要核算产品的有形成本,还要核算产品的无形成本;把成本管理的重心从侧重简化成本核算转移到侧重成本控制;推行责任成本制度,在企业内部划小核算单位,设立责任成本中心,财务部门要客观公正地评价成本中心的绩效,实行成本否决制,使财务部门在全员和全过程成本控制网络中发挥核心作用。

3、完善财务风险控制机制

企业应当建立起“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防、风险控制”的管理机制,特别应加强财务风险的预防和控制,通过制定应付风险的方案和措施,以增强企业的财务应变能力,及时有效地阻止不利事件的发生,把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我国加入wto后,机遇和挑战并存,企业的生存环境更加复杂,更需要我们制定企业财务管理战略,建立信息网络,为正确进行各项决策的风险预防和控制创造条件。

4、优化资金管理体系

(1)调整负债结构,大力组织低成本存款,使定期存款与活期存款有一个合理的比例。(2)优化贷款结构,提高资产质量。要加大对重点项目的资金投入,要逐步收缩总体生产能力过剩、经营效益不高、缺乏竞争优势的传统项目信贷总量。(3)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正确匡算和科学预测资金头寸,灵活调拨资金,大力压缩库存现金,减少无息资产的占用,提高有息资产的占有率,发挥资金的最大效能。

5、加强财务人员控制

(1)实行财务委派制:加强对基层财务工作的管理和监督,总公司向分子公司直接委派财务人员。被委派的财务人员对本单位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和监督。(2)会计人员岗位定期轮换制:会计岗位的设置既要符合本单位实际需要,更要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真正做到不相同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岗位轮换制有利于会计人员全面热悉业务、不断提高工作能力。(3)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每年至少一次对会计人员进行业务知识培训,以提高其业务素质。

总之,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更加严峻的挑战。企业只有构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财务管理模式,才能有效规避风险,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制度和准则编写组:企业会计制度和准则[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1.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

财务风险防范制度篇2

关键词:财务风险;会计制度;高校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4-0122-03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化,改革的目标是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体制。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高校的财务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校在资金筹集方面拥有更大的自,筹资渠道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从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面向21世纪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形势的要求,做出“扩大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至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资金的需求成为高校面临的迫切问题,负债办学也成为现阶段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勿庸置疑,高校负债融资,有利于缓解教育经费的不足。但是,另一方面在促使其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风险。

一、高校财务风险

1.贷款到期还本付息的风险。银行贷款都有一定的期限,到期需要还本付息。在目前财政拨款和学费收入都不会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高校面临还本付息的压力,考验其筹资能力。

2.负债经营的再筹资风险。由于高校负债经营使高校的负债比率增大,对债权人的债权保证程度降低,通常债权人会采用附加其他条款约束债务人来保障他们的权益,或者采用提高利率的方法,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以后增加负债筹资的能力,使未来筹资成本增加,筹资难度加大。

3.还本付息影响持续发展的风险。企业负债融资的目的是利用其财务杠杆效应,使收益大于融资成本。高校虽然是非盈利单位,但负债融资也要考虑规模和承受能力。如果高校贷款规模超过还本付息能力,就会使学校利息费用急剧增加,在事业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利息支出的增加必然减少人员经费与其他公用经费的支出,从而严重影响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危害学校的办学声誉。

4.增加经营成本,影响资金周转的风险。高校负债经营必须按期支付利息,一方面增加了高校的经营成本;另一方面如果还款期限比较集中,短期内要求高校筹集巨额资金还债,就会影响高校资金的运转和使用。

5.贷款资金利用不当会造成债务风险。无论企业还是事业单位,负债经营考虑的首要问题是最大限度避免可能发生的债务风险。而贷款资金的配置和使用,决定着借入款项的“资金利润率”能否大于贷款利率,能否保证其整体经济效益。

6.财务管理混乱造成的风险。部分高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存在缺陷,会计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不顾自身偿债能力盲目举债,造成很大的财务风险。

7.过度举债造成的信誉风险。高校贷款都为信用贷款,如不按期归还,会影响社会对学校的信用评价。目前中国信用等级运用不充分,高校普遍对此认识不足,不切实际地依靠贷款铺摊子、上项目,大家争相贷款,贷款规模大大超过高校的经济承受能力,由于还贷期资金准备不足,不得已,多数院校的做法是借新债还旧债,新贷款不到位只能延期还贷从而降低学校信誉。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界越来越重视信誉问题,高校负债过大,是否按期还贷受到普遍质疑,这会影响高校信誉。

二、高校财务风险指标分析

要防范财务风险,就得对高校的财务风险进行指标分析,即在现行财务会计报表体系的基础上,对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和支出明细表等提供的相关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将格式化的报表数据转化为特定的信息,据以衡量和判断高校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

1.流动比率,即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高校的流动资产一般应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应收账款(预测可回收的部分)、借出款(短期部分)、对校办企业投资、其他投资(投资均为短期部分)等。能否偿还短期债务要看有多少短期债务,以及有多少变现偿债的流动资产。流动比率越高,短期偿债能力越强,债权人的权益越有保障。但是,流动比率到底应保持在一个怎样的水平才具有短期偿债能力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一般来说,流动比率在1~3的范围可视为安全的区域,小于1时被认为短期偿债能力不足,大于3时虽然有较强的短期偿债能力,但同时流动资产的机会成本较高,影响高校办学水平的提高。

2.资产负债率,即负债总额除以资产总额的比率。该指标反映在总资产中有多大比例是通过负债来筹资的,可以用来衡量高校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从债权人的立场看,他们最关心的是贷给高校款项的安全程度。如果资产负债率过高,则表明高校的总资产中大部分是通过举债形成的,高校的风险主要由债权人承担,这对债权人来说是不利的。因此,他们希望资产负债率越低越好,高校的偿债有保证,贷款不会有太大风险。从高校的立场来看,举债可以缓解事业发展与经费短缺的矛盾,是高校实施超常规发展基本战略的需要。但如果举债过大,超出债权人的心理承受程度,高校就借不到钱。另一方面,高负债使财务状况不稳,一旦环境发生不利的变化,高校将可能陷入财务危机。因此,高校应审时度势,全面考虑,在制定融资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自身的偿还能力,在两者之间权衡利弊得失,做出正确决策。

3.负债自有资金率,即借入资金与自有资金的比率。一般地,年负债余额应占当年自有资金总额的50%~70%为宜,如果始终保持不超过警戒线,表明学校有能够偿还债务的能力,财务风险不大。否则,说明该校负债已经十分沉重,财务风险较大,会造成借入资金沉淀,对银行引发不良资产。

4.利息保障倍数,即高校年度收支结余加利息费用与利息费用的比率,用以衡量高校偿还借款利息的能力。该指标反映高校息前年度收支结余为所需支付债务利息的倍数。只要利息保障倍数足够大,高校就有足够的能力偿付利息,否则相反。

5.偿债保障比率,即负债总额与办学收入之比。办学收入主要有教育事业收入(主要指学生学费、住宿费收入)、财政拨款、社会捐赠、学校创收等。偿债保障率可以衡量学校偿还债务的能力,比率越高,偿还债务的能力越低。

6.经费自给率。该指标用来衡量高校组织收入的能力和满足经常性支出的程度。经费自给率=(事业收入+附属单位上缴收入+其他收入)/(事业支出+经营支出)。

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高校偿债能力分析时,可将上述指标进行纵向对比,以反映高校偿债能力的变动趋势;也可进行横向对比,查找与兄弟院校的差距与不足,以便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化解财务风险,确保高校各项活动的正常进行。

三、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对财务风险分析的制约

上述六个指标涉及到资产、负债、收入和支出这几个会计要素。然而,现行高校会计制度下提供的这些会计要素信息不能保证真实、完整与准确,因此,根据它们计算出来的财务风险分析指标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

1.按照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规定,高校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所有资产不计提减值准备。在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许多设备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而这部分资产不提折旧,不计减值准备,即便是快要报废的设备仍然保留着账面原价,与实际价值严重背离,从而造成资产负债表上固定资产价值的减少数不能真实反映。用这种有偏差的资产数来计算“资产负债率”等指标,势必造成筹资者的决策失误。如果学校一旦发生财产清算,那么可能兑现的资产比账表所列数字要少得多。因此,从筹资者角度出发,依据上述指标测定学校贷款额度时,应切实考虑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这一因素。

2.无形资产没有真实反映。在现行高校会计制度中,有“无形资产”这一科目,但在实际中,大多数高校的无形资产没有在账面上反映。其主要原因是高校无形资产的确认、计量、核算等问题还没有解决好。因此,在高校本来应该计入资产数额中的无形资产往往被忽略不计,从而直接影响着“资产负债率”的计算。从另一个角度看,无形资产的真实反映,能体现高校的可资信度。在目前各高校积极申请贷款项目时,银行同时也在考察高校的信用体系,信用程度。一所资深的名牌大学,其无形资产的价值肯定要高,其可信度肯定要强。

3.高校的会计核算实行的是收付实现制,当期应收而未收的学杂费和住宿费未列作高校的债权;同样,当期应付而未付的工程款和设备款也未列作高校的债务。因此,高校资产负债表所列示的债权债务并没有反映高校的真实情况,这对高校偿债能力的分析产生较大的影响。

4.事业收入和事业支出分别包含了科研事业收入和科研事业支出,但由于科研项目的研制周期多在一年以上,在采用收付实现制的情况下,财务账面上反映的科研事业收入相对集中,而科研事业支出是陆续发生的,有的甚至三五年以上,因此计算的经费自给率指标很大程度上受未完科研项目收支差额的影响,因此在科研收支规模不同的学校,该指标的可比性得到一定削弱。因此要剔除未完成科研项目的影响。

5.高校的事业收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即高校的事业收费要先上缴财政专户,待财政专户返还后才作为事业收入,这种管理模式一方面使高校事业收费的资金受到限制,从而降低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当高校已缴财政专户的资金尚未全部返还前,这部分的资金未能在高校的财务报表中反映出来,据此分析的偿债能力可能被低估。

6.高校对外提供的收入支出表和支出明细表没有单列利息费用支出,因而一般的外部报表使用者无法计算利息保障倍数。

四、改革高等学校会计制度,防范财务风险

(一)改革高校会计核算基础

高校之所以长期以收付实现制为主,主要是因为高校资金大部分来源于政府财政拨款,高校会计主要对政府预算资金的核算和管理进行反映,以便政府财政部门能够根据其报表计算相关的财政收支差额。政府的财政资金是按收付实现制核算的,所以高校的会计核算基础与政府的财政资金核算基础保持一致,采用收付实现制。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定以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的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对高校会计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政府拨款不再是高校的唯一资金来源,特别是许多高校的基建会计中,政府拨款不再是高校的唯一资金来源。面对环境的变化,使用收付实现制已经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高校的资产和运营状况,对于高校的贷款政策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高校偿债能力的评估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从而导致高校贷款风险的扩大。

权责发生制能揭示出高校潜在的资产和债务,更准确地反映高校的资产和负债信息;能按收益期间进行收入和支出配比,更准确地计算高校的成本数据;能正确处理各种跨期业务,客观公允地反映高校的会计信息。采用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核算方法,有助于将高校会计对象由预算资金运动扩展为价值运动,更好地反映高校办学活动和履行的受托责任的连续性,提供全面、连续、系统、完整的财务信息,从而为高校的贷款风险防范提供准确的信息。

(二)适度引入其他计量方法

会计上计量属性反应的是会计要素金额的确定基础,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现行高校执行的是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即资产以取得或制造时实际支付成本作为计价基础。这一模式在实践中产生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占高校固定资产份额较大的房屋、建筑物等资产近几年市场价格变动非常剧烈,可能增值若干倍,如果只用历史成本对其进行计价,那么报表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就要大打折扣。另一方面,高校许多资产的取得并没有实际成本,如捐赠资产、政府补助资产等,这都是无偿取得的,没有发生实际成本,如果严格按照实际成本原则,将难以进行确认和计量。但这些资产又是高校实际拥有或控制的资源,符合资产的定义,如果不予确认和计量,将难以完整反映高校所控制的资源状况和所开展的业务活动情况,会计信息就难以保证真实性和完整性。

(三)调整科目设置

1.扩大应收科目的使用范围,增设“应收账款——学费(住宿费)”及“应收账款——财政拨款”明细科目,核算学校收取的学费和住宿费,并按院、系、班级组织明细核算。每学年开学时,对学校应交款项,编制会计分录:借记“应收账款——学费(住宿费)”,贷记“应缴非税收入”;学生缴纳学费后,借记“银行存款”或“现金”,贷记“应收账款——学费(住宿费)”;上缴财政专户时,借记“应缴非税收入”,贷记“银行存款”;分期确认学费收入时,借记“应收账款——财政拨款”,贷记“财政返还教育收入”;拨回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应收账款——财政拨款”。通过该债权的核算可以从账簿到报表全面记录及反映学生的欠费情况,真实反映学校的资产状况,并有利于及时催缴学生欠费。

2.建立高校资产折旧与摊销的计提制度,增设“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科目,作为“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备抵科目,正确反映长期资产实际价值和教育成本费用。高校在取得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时,应在其预计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资产的成本,分类按月计提折旧或摊销。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下,增设“固定资产原值”、“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净值”项目,真实反映固定资产价值和教育成本费用。当然,也要考虑高校有些资产的特殊性而进行区别对待,比如高校的文化文物资产,主要是高校用于展览等目的的艺术品、历史文物以及其他具有历史价值或文化价值并做长期保存的典藏品,他们一般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发生贬值,因此不能计提折旧。

3.负债划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将“借入款项”分解为“短期借款”和“长期借款”,分列于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项下。近年来,高校进行大规模基本建设的资金大多来源于银行的长期借款,将长期债务和短期债务在报表中合并列报不利于分析高校的债务风险和偿债能力。

4.增设“应付利息”科目,用以分期预提长短期借款的利息费用。因为许多高校贷款额度巨大,贷款期限有长有短,每年的利息费用相当大,如果不单独核算并予反映应付利息,就无法反映高校应付利息这一“隐形负债”,对贷款风险分析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四)完善现行高校会计报表体系

1.合并高校事业会计报表与基建会计报表。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下,基本建设会计独立于高校会计核算之外,从而形成两个会计主体,一个核算教学科研经费,一个核算基本建设投资,这使得任何一个会计主体都只是反映了高校经济活动的一个方面。将基建会计并入高校财务“大账”进行统一核算,合并会计报表,这是对高校这一会计主体发生的经济事项的全面反映,为了解高校资金真实情况提供便利;同时,高校合并会计报表消除了个别会计报表反映的内部交易影响,对同类事项进行了合并,有利于进行财务分析,科学评估高校的财务风险。

2.增设高校现金流量表。将现金流量纳入高校财务报表体系是国际惯例,编制现金流量表有助于对高校现金流入、流出进行分析和利用,以掌握各类现金资产增减变动状况,便于高校管理者掌握货币资金的运用和支付能力,据此预测高校未来现金流量,更好地分析高校在发生财务困难时的应变及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现金流量表反映一定时期货币资金的收支情况,从而为高校编制货币资金收支计划也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双红.高校财务风险预警系统构建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07,(6).

[2]郑丽珠.浅谈高校办学中负债融资的财务风险及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07,(4).

[3]宋文秀.对高等学校新会计制度制度变革的思考[J].财会研究,2010,(3).

财务风险防范制度篇3

关键词:财务风险;防范;原则;问题;策略

当前我国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水平还比较低,面对越来越大的财务风险,很多企业财务风险防范问题重重,这给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埋下了隐患。财务风险作为在企业经营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在当前企业之间竞争不断加剧,生存压力与日俱增的情况下,财务风险成为了导致企业经营失败的最主要因素,调查显示,我国超过80%的企业经营失败直接诱因都是财务风险。这客观上要求企业高度重视财务风险的防范,客观审视分析自身财务风险防范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问题,进而采取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实现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水平的提升,将财务风险控制在合理的范畴之内,从而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一、财务风险防范原则

财务风险防范本身是一项专业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要做好这一工作需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1.未雨绸缪原则

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重心在防范层面,因此这一工作开展中需要做到未雨绸缪,注意财务风险的预警分析,如果等到的风险发生再进行干预,很多时候一些损失以及负面影响很难进行消除。未雨绸缪要求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方面需要注意分析风险发生的征兆,建立起来风险预警机制,从而将财务风险露出苗头的时候就及时进行干预,避免财务风险的发生,或者即使不能避免,也可以分散风险、减缓风险发生时间,减少风险危害。

2.全员参与原则

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不是仅仅是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或者某些人的事情,而是需要全员参与,实践证明,仅仅依靠财务部门财务管理人员以及企业管理层的配合,而没有广大员工的积极参与配合,财务风险防范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因此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中,需要企业将财务风险防范目标需要进行层层分解,让每一个员工都明确财务风险防范中自身所承担的重要职责,从而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参与到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工作中去,减少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

3.动态调整原则

财务风险防范需要做到动态调整,对于企业来说,不同阶段财务管理目标不同,财务管理环境不同,财务风险承受能力不同,这客观上也要求财务风险防范也需要做到动态调整,只有如此才能够做到财务风险防范策略的适用性,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财务风险防范效果。反之如果财务风险防范做不到动态调整,忽视其与财务管理要求变化、财务管理环境变化之间的匹配性,财务风险防范效果必然会走低。

二、企业财务风险防范问题

当前我国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就是风险防范理念落后、预警缺失以及方法落后,具体阐述如下。

1.风险防范理念落后

财务风险防范理念落后是很多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落后的理念往往会导致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工作走入歧途,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理念的落后往往就中在缺失风险理念、预防理念、创新理念,在这些理念缺失的情况下,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工作被边缘化,受到不同程度的忽视,财务风险防范工作更多的是被动应对风险,做不到对于财务风险的主动预防,同时财务风险防范过于僵化保守,防范工作难以做到不断创新,从而影响到了财务风险防范效果。

2.风险预警机制缺失

财务风险防范的最理想状态就是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而不是在风险发生之后疲于应对,当前很多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中突出问题之一就是缺失风险预警机制,对于各种潜在财务风险做不到及时把握,从而贻误了财务风险防范的最佳时机,导致本来可以避免的财务风险因为没有及时察觉而被放大,这往往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3.风险防范方法落后

从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方法来看,很多企业存在财务风险防范方法落后的问题,依靠经营管理者定性分析估算财务风险的方法比较主流以及普遍,财务风险大小估计基本上就是依赖于管理者主观经验,缺少定量方面的分析。在财务风险防范化解方面也更多就是事后止损、分类估算,很难最大限度的减少财务风险所带来的危害。

三、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策略

在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具体策略方面,需要企业紧紧围绕财务风险防范中存在不足,遵循财务风险防范的一般原则,重点在以下几个方面来不断努力。

1.更新风险防范理念

财务风险防范理念方面需要企业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防范理念,以正确的理念来指导财务风险防范工作的具体开展,从而确保这一工作效果的持续提升。在具体的财务风险防范理念方面关键就是要树立风险理念、预防理念、创新理念,对于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存在的各种风险需要企业客观看待,保持对于财务风险的警惕,高度重视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同时要对于财务风险做到主动预防,未雨绸缪,通过事先做好大量的基础工作来有效防止风险的发生。还有就是在风险防范方面不断创新,破除固有落后理念的桎梏,鼓励员工在财务风险防范方面去创新,推动这一工作更好的发展。

2.完善风险预警机制

企业财务风险防范需要注意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借助于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来及时发现企业财务风险,为企业应对潜在的财务风险提供准备时间。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关键是要建立起来科学合理的预警指标体系,确保预警指标体系的敏感性、相关性,从而通过指标变化来的及时的财务风险。同时要加强财务风险防范预案的设计以及演练,一旦发生财务风险,可以根据预案及时的进行应对,减少财务风险发生带来的损失。

3.创新风险防范方法

在财务风险防范方法层面,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探索,引入更具效度以及信度的财务风险防范方法,改变主观经验为主的定性分析法,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风险防范方法的使用,举例而言,模糊分析、层析分析等等。同时在财务风险分散、规避、转移等具体策略方面也需要企业去积极开拓思维、解放思想,不断进行创新。为了更好的利用这些新的风险防范手段,需要加强财务人员的培训,通过强化培训,来让其更好的掌握这些方法以及手段,从而有效进行财务风险的防范。

做好财务风险防范工作对于企业财务风险规避以及经济效益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未来企业需要注重财务风险防范工作的开展,在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防范理念前提下,积极借鉴行业内外企业在财务风险防范方面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探索出来一条更加有效的财务风险防范路径,从而最大限度的提升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水平,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保障。(作者单位:山西省大同市同煤集团同煤日报社)

参考文献:

[1]霍杰.现代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和控制研究[J].中国经贸,2014(12).

财务风险防范制度篇4

关键词:财务风险;风控体系;财务管理

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与防范对于现代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保证财务运行过程中的相对安全,尽可能规避和防范财务风险。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财务操作安全的因素较多,因此在财务风险控制过程中其受到的影响因素也较多。加强对于主要影响因素的控制将有利于促进整个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工作的进行。

一、制度性因素

由于企业发展的阶段和对于财务风险控制的认识不同,因此不同的企业在财务风险控制方面的制度也不相同。在我国,企业对于财务风险控制方面的制度建设相对薄弱。因此,制度的确实成为影响我国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重要因素。

1 财务风险控制制度的确实导致企业控制难度加大。企业缺乏必要的制度作为风险控制的约束性因素,必然使得财务风险控制无从下手或者缺乏必要的依据,从而导致财务风险控制难度加大,不利于财务人员及企业的监督管理。

2 财务风险控制的制度确实导致财务风险监督机制无法运行,从而严重影响财务运行安全。财务风险控制制度确实导致财务风险控制系统缺乏必要的引擎支援以及后备力量约束,其结果必然是导致财务风险控制机制的确实或者无法运行。监督系统的消失使得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处于混乱状态,各种财务运行风险相应增加,企业财务运营成本增高,发生财务运行事故比例增大。

3 财务风险控制制度的缺失导致财务数据的失真和财务透明度降低,进而影响财务数据的可信度和实用度。财务风险控制制度的缺失使得财务整体管理数据的可信性降低,另外由于缺乏必要的财务风控监督,财务数据的透明度也大大降低。进而导致整个企业财务系统数据失真,影响企业的外部信誉度,导致企业在市场上的信誉度降低,阻碍企业发展。

建立符合企业状况和现代企业财务风险防范要求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体系,建立和健全财务风险控制内部监督机制将有利的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企业内部财务风险控制制度及机制的建立需要企业财务管理层及企业决策层不断提升自身在财务风险防范方面的认识和对于其基本知识的了解。

二、人员素质因素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水平影响着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的强弱,优秀的财务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可以保证企业在财务运作过程中尽量规避及方案财务风险的发生,保障企业正常的财务运转秩序。由于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不同,再加之我国在财务管理方面人才的短缺使得整体上的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水平较低。企业财务从业人员素质低下导致企业在财务管理,尤其是在财务风险控制管理方面存在巨大的漏洞。这些漏洞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企业财务运行风险性的增加。

1 财务人员素质较低,尤其是会计人员素质较低导致财务资金运行安全受到威胁。财务人员素质较低使得企业在财务运行过程中出现大量的威胁,其中资金运行威胁尤为严重。财务人员利用手中权力和工作便利,中饱私囊,严重威胁企业资金运行安全。由于财务人员素质问题导致的财务信息不透明及财务数据准确性降低在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企业资金运行的安全,使得企业资金运行安全受到威胁。

2 财务人员素质较低,导致财务风险控制意识薄弱,无法有效执行财务风险控制监督流程。由于财务风险控制意识薄弱,企业财务人员没有有意识的去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的发生,缺乏对于财务风险防范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导致整个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处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乏力的状况,这就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带来了巨大的隐形风险。

3 财务人员素质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财务风险防控的进程。财务人员素质较低,其专业水平必然难以满足企业不断发展中财务问题的处理以及应对变化的市场情况带来的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企业财务人员素质较低需要企业在进行财务人员配置时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建立内部培养与外部培训相结合的财务人员成长机制,以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水平。此外,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加强对于高水平财务人员的引进,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整体水平;加强引进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高校毕业生,建立企业自身的财务人员梯队,保障财务人员的供给质量。

建立财务人员内部管理和内部晋升机制,在企业内部培养一批符合企业要求和具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尤其是具备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财务管理人员,进而提升整体财务人员素质水准。加强对于财务人员的日常风险防控培训和引导,树立其对于风险防控工具的利用水平;在日常工作中,建立专门督导人员,及时提醒和纠正其工作失误及问题,提升财务人员对于风险防范的控制意识。

三、结语

我国企业目前仍然处于发展和成长期,再加之我国目前市场经济制度仍然不够完善,对于财务风险防范的意识还相对薄弱,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较大。企业只有建立健全自身的财务风险防范体系,增强企业管理人员,尤其是财务管理人员财务风险防控意识,加强财务从业人员队伍建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财务风险防范中的漏洞和不足。规避企业财务风险防控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加强对于企业自身的财务风险防控体系建设,防范和规避企业财务风险才能保证企业的监控稳定发展。

财务风险防范制度篇5

[关键词]财务风险财务管理风险防范

一、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工作的现状

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储多,既有企业外部的原因,也有企业内部的原因。通过对企业财务风险现状进行总体调查和分析,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已经进入高财务风险时期,发展趋势令人担忧,其主要表现在:

1.企业财务管理宏观环境复杂多变。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企业之外,但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大的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它可能为企业带来某种机会,也可能使企业面临某种威胁。这就要求企业财务管理系统必须能适应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否则就会产生财务风险。但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由于机构设置不尽合理,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财务管理规章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基础工作不够完善等原因,导致企业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2.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不强。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不管是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资金运营,利益分配等活动,都存在着风险。但在现实工作中,许多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及企业经营者对风险缺乏足够了解,风险防范意识不强,不能从根本上把握风险的本质,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能避免风险。由于风险意识淡薄,我国大部分企业还未建立财务风险预测、预警、防范和控制系统。

3.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和预见性。目前,我国的企业的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着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现象,缺乏一套完善的、合理的、科学的财务风险防范指标,特别是定量分析指标,无法正确地预测财务风险,从而产生财务风险、引发财务失败。

4.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混乱是财务风险防范失误的重要原因。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及单位与上级单位之间,在资金管理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权责不分现象,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资金流失严重,资金的安全性、完整性无法得到保证,也就无从下手准确预测企业财务风险。例如: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猴王股份有限公司,由于其与上级单位猴王集团之间存在着混乱的财务关系,财务风险防范工作无法及时揭露其风险,最终导致猴王集团破产而出现严重财务失败。

二、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

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不同的财务风险产生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因而,如何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工作重点,防范企业财务风险,主要应做好以下工作。

1.通过认真分析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及其变化,提高企业对财务管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企业应制定财务管理战略,面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环境,企业应设置高效的财务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使企业财务管理系统有效运行,以防范因财务管理系统不适应环境变化而产生的财务风险。

2.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应通过会计政策和会计策略来解决现阶段和未来企业财务风险问题。而财务风险存在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务个环节,任何环节的工作失误都会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贯穿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始终。

3.对财务风险做出恰当的处理。财务风险的处理是风险的事后控制,具体方法主要有:(1)坚持谨慎性原则,建立风险基金。即在损失发生以前以预提方式或其他形式建立一项专门用于防范风险损失的基金。(2)在损失发生后,或从已经建立了风险基金的项目中列支、或分批进入经营成本,尽量减少财务风险对企业正常活动的干扰。(3)建立企业资金使用效益监督制度。有关部门应定期对资产管理比率进行考核。同时,加强流动资金的投放和管理,提高流动资产的周转率,进而提高企业的变现能力,增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4.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防止因决策失误而产生的财务风险。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计算及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对各种可行方案决策,切忌主观臆断。

5.理顺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为防范财务风险。企业必须理顺内部的各种财务关系。要明确各部门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及职责,并赋予相应有权力,真正做到权责分明。各负其责。而在利益分配方面,应兼顾企业各方利益,以调动各部门参与企业财务管理的积极性,从而,真正做到责、权、利相统一,使企业内部财务关系清晰明了。

6.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财务风险的防范向内部控制制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应包括法人结构完善、组织建设权责分明、交易处理程序适当、信息记录真实、披露及时、审计客观独立等内容。必须要有效致力于消除隐患、堵漏洞、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为宗旨和标志,建立全方位的内部控制体系,多元的监控措施和设立顺序递进的多道保安防线。只有这样,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才能发挥最大的功效。

三、结束语

树立财务风险意识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正确识别、衡量和防范财务风险,形成正确的风险观是每个企业都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财务风险防范不仅可以识别企业是否存在财务危机,而且可以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促使企业树立居安思危的风险意识。因此,在各阶段,企业应不断丰富、完善财务风险防范工作,结合企业实际构建财务风险防范系统,从而达到有效防范和化解企业财务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的预期目的。

参考文献:

[1]庞邵兵主编:《财务风险机理与机制分析》.立信出版社

财务风险防范制度篇6

关键词:企业内控管理财务风险防范探讨

自从20世纪90年代,整个国际经济形式缺乏稳定态势,各国金融危机不断出现,这无疑为企业的经营带来了风险,一些企业甚至走向倒闭的尽头。在这样的复杂形势下,企业要想求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就要加强内控管理,全面防范企业风险,尤其是财务风险的防范与管理,确保企业的资金链的有效供应,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

一、企业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中的问题

(一)内控管理问题

1、管理人员思想与能力不合时宜。一些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没有意识到财务风险的存在,甚至片面地认为内控管理是对企业发展的束缚,会影响企业创新的步伐等等,也有很多企业高管人员虽然意识到了内控管理的重要性,却由于能力与水平所限,致使管理无从落实到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内控管理的步伐,企业的财务风险发展存在着危机。

2、内控管理动力不足。内控就是企业的自我控制与管理,很多企业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序的内控管理制度和措施,在控制制度方面动力不足,而且其中会涉及到很多费用和成本,这无疑加重了企业的经营负担,一些企业没有从长远利益去考虑,忽视了其内控制度的落实与实施。

(二)财务风险防范问题

1、盲目投资与筹资形成的财务风险。很多企业为了短时间内的经济利益经常进行违背客观规律的规模扩张,片面认为铺新摊子的经营方法能够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实则不然,不符合规律的投资不但会损耗企业的财力,甚至也会增加企业的经营风险。也有很多企业虽然在财务风险防范管理方面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但是多数人不愿意在这些规章制度的约束下工作,企业的制度实施缺乏动力,而且企业内控在某种程度上会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不利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打消了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意识。企业在筹资过程对于客观形势的变化很少做出有效分析,不科学的筹资必然为企业带来未知的财务风险。

2、企业不科学的内控制度带来了新的风险。就像前面所说的,正是由于企业的内控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管理制度不科学,工作人员的技能素质低下,企业高层领导风险意识淡薄――都使企业的财务面临更大的财务风险,而且在没有一个严格、规范的内控制度的约束下,必然会出现财务决策失误的现象,加剧了企业经营负担。

二、如何完善企业内控制度,防范财务风险

(一)完善调控环境的管理

环境因素在整个的企业内控制度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企业一定要为自身的管理、经营营造良好的控制环境,人是管理的主要因素,企业要培养一批具有合格素质的现代化财务人员,从企业的高层领导到最基层的员工都要形成财务风险控制与管理意识,要形成与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一致的财务管理结构,也要形成科学的、系统的管理制度,大力发展企业文化,为企业员工营造一种文化氛围,使企业的各项事物都能够在一定的程序约束下进行,为了有效防范财务风险,可以通过制定预算方案,通过预算方案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有效控制。

(二)加强企业的风险评估管理

1、积极防范会计工作的风险。这一项目方面的风险涵盖多方面,从会计从业人员、到会计信息都要进行有效的管理,要培养具有高尚道德素质的会计人员,加强对相关会计信息的核对,全面防范会计工作的风险。

2、加强资金风险的防范。资金风险有很多种,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经营项目,要完善对资金的风险防范就要加强对资金的投入与收益的调控,确保所投放的资金都能够有所收益,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3、完善企业的内外信息交流。信息经济时代,信息对于一个企业的财务风险的控制与管理必然具有重要作用,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都要利用信息来进行有效交流,各个部门通过信息的交流来实现对企业基本经营情况的掌握,从而科学地制定财务政策,来全面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

三、总结

从现今的企业内控管理来看,已然出现了一些问题,企业要时刻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采取科学的财务管理与控制措施来全面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

参考文献:

[1]隆晓玲.浅析企业内控制度下的风险管理[J].现代经济信息,20lo;12

[2]胡冯珠.关于国有企业内控管理的几点思考[J].当代经济,2010;12

财务风险防范制度篇7

关键词:铁路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0-0-01

企业中的财务风险是企业风险中的核心风险因素,在铁路企业市场主体化不断增强的背景下,企业要关注自身的财务风险因素,在铁路企业深入改革的过程中,准确辨析财务风险,拟定防范风险的方案,更好地提升铁路企业的竞争力,促进铁路企业不断前行。

一、企业财务风险概述

1.经营风险

铁路企业之中的财务经营风险也称为营业风险,它涉及铁路企业经营流程中的诸多环节,在铁路企业的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之中,存在诸多的不确定性因素,如:采购风险、存货变现风险、应收账款变现风险等,这些都极大地降低了资产的盈利能力。

2.投资风险

在铁路企业的投资领域,由于对市场的投资项目评估不够全面和准确,存在盲目乐观的问题,导致投资出现亏损,存在风险隐患,较大地阻滞了铁路企业主营业务的发展。

3.对外投资证券的风险

铁路企业的资产庞大,难免存在闲散资金,这些闲散资金被用于证券市场的对外投资领域,然而,这部分资金的投入存在较大的风险,使其股票市值迅速“缩水”,导致铁路企业蒙受较大的经济损失,也使自身的资金周转陷入困境,存在较大的财务风险。

4.对外投资担保的风险

铁路企业中有部分领导将资产用于进行抵押担保,为关系企业申请银行贷款,当担保企业破产无法偿还银行贷款时,铁路企业也需承担担保连带责任,存在无谓的财务风险。

产生上述铁路企业的财务风险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体制有待优化。铁路企业缺少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包括监察制度、科学决策制度,这些都极大地阻滞了铁路企业的发展。(2)财务风险意识有待加强。铁路企业中的部分领导及财务管理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相对薄弱,并且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危害认识不足,这就使铁路企业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3)财务决策不够严谨和全面。铁路企业的财务风险产生原因还有财务决策失误的问题,并且存在凭经验进行财务决策的问题,这就极大地降低了财务决策的严肃性。同时,在财务决策的过程中,还缺乏周密而系统的可行性财务分析,这就使财务决策的失误频发。(4)财务关系梳理不顺。铁路企业的内部财务关系也存在梳理不顺的问题,尤其是在财务资金管理、资金使用、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缺陷,这就极大地降低了铁路企业财务资金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二、铁路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和控制的举措分析

财务风险伴随着每一个的经济活动而产生,随着经济快速的快速发展,加之我国铁路企业的改革发展,铁路企业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财务风险也随之而产生,但有的企业处于了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下,或者由于新的体制的局限性,对于财务风险并不了解,导致对财务风险缺乏一定的防范意识与相应的措施,从而影响到企业发展。以下试分析铁路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和控制的举措。

1.增强铁路企业全员的财务风险意识

铁路企业要增强全员的财务风险意识,要树立全员强烈的财务风险意识,使企业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作为铁路企业的成员,要从长远的角度考虑,不能单纯为了短期的高利润,而将资金应用于投资举债,要知道这种过度的负债现象会使铁路企业背负沉重的包袱,也面临信誉丧失、赔偿风险的财务风险。为此,要以强烈的财务风险意识为首要和关键前提,避免对铁路企业生存和发展不利的因素。因此,要提高企业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的防范能力,其一主面要加强业务水平的学习,并定期做出相应的考核,从而使得每一位财务人员都能够适应企业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要通^培训的方式,针对国家的相关财务政策、财经法规等进行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工作能力。组织全体财务人员进行对最新财务知识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结合了企业自身经营特点,在财务的业务核算过程中,有效的规范了企业的费用开支与报销流程,并且合理的控制了企业的费用开支,有效的强化了企业的资金合理使用,从而对于企业的经济效益也起到了增长的效果。

2.建构完善优化的风险运行机制

为了切实防范铁路企业的财务风险,要建构和优化企业的风险规避运行机制,严格依循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原则,完善和优化铁路企业的财务决策机制、财务执行机制、财务监督机制,使之更好地为铁路企业的资产的完整和安全提供保障。

3.建构财务风险防范机制

为了更好地实现对铁路企业风险的监管,要建构实时、动态的财务预警系统,并使之贯穿于财务风险防范和控制全程,对于异常的征兆要及时处理和监控,并要依循“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优化财务审批制度和财务决策制度,还要加强对铁路企业的对外担保的监管和控制,通过责任追究制度的完善和优化,更好地将财务风险扼杀于摇篮之中。

4.合理统筹资金

铁路企业要最大程度上避免资金的调度失误现象,要通过合理的统筹方式,实现对资金的安排和规划,使资金保持良好的、通畅的流动性,当其资产的变现能力越强时,抗拒财务风险的能力也越强,这样可以较好地规避资产使用不当而引发的财务风险。

5.注重财务操作过程中的风险管控

要在铁路企业的财务操作过程中,要运用风险分析方法,准确地辨析和识别财务风险,使铁路企业财务决策更为程序化和科学化,有效地化解财务风险,确保铁路企业良性循环。

6.做好内控管理制度

做好铁路企业的资金内控管理制度,就是要结合铁路企业自身的经营特点,建立起一个健全的资金审批制度,并且按其相关制度严格执行,财务管理人员并定期对其实施情况进行核实、监督,从而提高企业风险防范意识,通过每一件小事,把企业的财务风险降低到可控的范围之内,有效规避企业的财务风险问题。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为了促进铁路企业的长效发展,要针对铁路企业中财务风险的现状及问题,采用有效的、优化的财务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更好地规避财务风险因素,提升铁路企业资产的利用率,增强财务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更好地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方玲.新形势下铁路企业财务月报工作浅析[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3(12).

财务风险防范制度篇8

关键词:政府会计地方财政风险财政负债权责发生制

政府会计发挥着为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政府财政管理提供会计信息的作用,而我国现行的政府会计制度在提供财政债务信息等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影响和制约了各级政府部门防范财政风险的决策,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一、我国现行政府会计制度及地方财政风险概述

(一)现行政府会计制度

1、政府会计制度涵义

政府会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我国,广义的政府会计通常指预算会计,指用于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政府以及行政事业单位财务收支活动的会计;狭义的政府会计是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政府以及行政单位财务收支活动的会计,本文中政府会计亦指狭义的政府会计。

2、政府会计制度主要特征

我国现行的政府会计制度是1997年颁布、1998年开始实施的预算会计制度,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等。现行政府会计制度的主要特征是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即以现金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确定本期收入和支出的一种会计处理方法。

(二)地方财政风险

1、地方财政风险涵义

地方财政风险是指地方财政在运行过程中,由于政策、制度、管理等本身的缺陷以及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等种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地方财政资金遭受损失或财政支出出现困难而危及地方政权正常运转及其职能行使的可能性。

2、地方财政风险种类

按风险的内容通常将地方财政风险划分为收入风险、支出风险、赤字风险和债务风险。

(1)收入风险。财政收入风险,是可支配收入与公共需求差距不断增大,收支矛盾日益突出,致使政府抗风险能力减弱形成的风险。

(2)支出风险。财政支出风险,是因收入短缺而造成地方财政基本职能的部分丧失所形成的风险。

(3)赤字风险。财政赤字风险,是由于各项制度的不确定性而导致财政赤字实际效应与预期效应不一致的可能性。

(4)债务风险。财政债务风险,是政府债务伴生的风险。债务风险是财政风险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三)政府会计制度对防范地方财政风险的作用

政府会计基本目标是为政府财政管理提供会计信息,而防范财政负债风险是地方政府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政府会计能否提供真实完整的财政负债信息,既关系到决策者对财政负债风险的正确评价,也关系到防范财政负债风险对策的制定。因此,政府会计也就成为政府负债风险防范最基础的技术和最重要的工具。

二、防范地方财政风险对现行政府会计制度的挑战

现行政府会计制度在防范财政负债风险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切实有效地防范和控制地方财政风险,势必对现行政府会计制度提出严峻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政负债的确认不及时、不完整

主要表现为财政负债核算的范围较窄,不能全面、完整地反映政府承担的债务。收付实现制下,现金只有在实际支付时才确认为支出,所以现行政府会计只将发生的直接显性债务在账面上及时进行确认,财政支出只包括以现金实际支付的部分。而对于直接隐性的和或有的债务发生时未能及时确认,其在政府财务报告中难以得到体现。

(二)财政负债的披露不完整、不真实

现行政府会计制度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确认财政负债,只有直接显性债务得以确认,而直接隐性的和或有的债务不予确认。与财政负债的确认、核算范围相适应,导致政府会计报告也只能够揭示和披露直接显性负债信息。由于直接隐性的和或有的负债未在会计报告中披露,使得政府会计报告中所披露的财政负债要大大低于实际存在的财政负债。

(三)会计核算自成体系,制度缺乏统一性

现行政府会计制度主要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等,每一种会计制度均自成体系,分别采取不同的会计科目进行核算,按着不同的财务报告体系进行编报。由此可见,政府会计报表系统不能提供反映政府资金和资源整体运行情况的完整全面的会计信息,必然会影响影响财政风险的评估、防范与控制。

三、改革现行政府会计制度,防范地方财政风险

针对现行政府会计制度在财政负债信息确认、披露等方面存在的主要缺陷,为了能充分发挥政府会计在政府风险防范和控制中应有的作用,应对现行政府会计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

(一)改革会计核算基础,采用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亦称应计制,是指以权利和责任的发生为标志来确定收入和费用归属期的一项原则。采用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在确认负债时,对于直接隐性债务在其发生时能及时确认,并在政府财务报告中进行揭示和披露。权责发生制应分经济活动事项循序渐进地引用,并制定相关配套措施,以保证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二)稳健会计核算,引入谨慎性原则

谨慎性原则亦称稳健性原则,是指在存在不确定因素和可能发生事项的情况下,不得多计资产或收益、少计负债或费用。政府会计在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对政府债务进行确认和计量的同时,为了能全面反映政府所负担的债务事项,还应采用谨慎性原则确认或有显性债务和或有隐性债务等各种可能发生的费用和损失,在会计核算中给予合理预计,并在政府财务报告中进行揭示和披露。

(三)完善政府会计规范体系,实行统一的会计核算

我国目前尚未形成完整的政府会计规范体系,没有统一的政府会计准则和政府会计制度。一套完整的会计规范体系应由法律、基本准则、制度(或具体准则)构成。我国政府会计制度改革,首先应依据《会计法》、《预算法》等法律制定适用于各级政府所有的政府单位的统一的政府会计基本准则,在政府会计基本准则的规范下,对现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进行整合,制定统一的《政府会计制度》。

参考文献:

[1]邢俊英,改革政府会计制度防范财政负债风险,会计研究,2004.14

[2]孙芳城、欧理平、马千真,政府债务会计核算制度改革探索,财政研究,2006.4

财务风险防范制度篇9

关键词:高校财务风险成因防范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136-02

中央于2010年7月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该《纲要》在国家对教育投入增长的同时也对“加强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防范学校财务风险”提出了要求。在目前市场经济体制下,高等院校筹资办学资金已形成多元化格局,办学经费的来源主要是按照国家教育部提出的“财、科、费、产、社、基”(即财政拨款、科研经费、学费、校办产业收入、社会捐赠、基金收入)多渠道的筹措体制。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日渐增长,高校科研收入、捐赠收入、基金收入等也不断增加。经济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使高校面临的债务风险、投资风险、管理风险也不断扩大,财务风险的日益加大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校如何结合实际贯彻落实好《纲要》,进一步加强财务会计制度建设,有效防范财务风险,促进学校又快又好发展是我们高校财务人员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就如何有效防范高校财务风险进行了浅析。

一、高校财务风险的内涵

财务风险的概念最先出现在财务管理领域,其出发点是基于企业财务管理决策活动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使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离,进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从财务管理的角度来说,风险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难以或无法预料和控制的因素的作用导致损失的可能性。高校是专门从事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进行科学研究、为社会提供多方面服务的机构,是主要靠国家财政供给的事业单位,面临的财务风险不同于企业。对高校这种非营利性的事业单位,高等院校财务风险的定义是指高校在各种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各种内外部环境因素的变化及作用下形成的财务状况的不确定性,从而使高校蒙受损失,致使债务到期无法清偿,事业运营资金不足,造成其不能充分履行其社会职责、提供教育产品乃至危及其发展甚至生存的可能性。

二、高校财务现状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正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抓住机遇,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每一所高校的愿望。在资金需求方面,学校正面临着大规模的“爬坡期”,对资金的需求十分强烈,资金缺口仅靠学校挖掘内部资金潜力(内债)无法弥补,所以就需要引入外部资金(如:银行贷款)。资金的多元化和大幅度膨胀,对学校财务管理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虽然近年来高校财务管理的水平和经济活动的合规合法性得到了不断提升,但在管好、用好资金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一些高校仍存在管理制度设计不完善,实际执行不到位,监督走过场等问题。具体表现在经济管理较混乱,缺乏内部控制或内部控制不健全,造成资产损失浪费;利用虚假发票或掩盖不合规支出,或套取资金,设立“小金库”;采用“白条抵库”、虚构业务等方式贪污挪用资金。此外,出借银行账户、违规处理国有资产、未经批准擅自对外签订经济合同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同时,高校投资校办产业亏损也比较严重。

三、高校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1.高校的决策者和管理层风险意识不强。一是由于高校在很长时间内处在国家预算约束下,不需要考虑财务风险管理的问题,导致了高校领导层风险责任意识不强,对财务风险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有效地开展对财务风险的监测与防范。二是高校管理者对财务风险的监测和危机前的种种征兆重视不够。在学校实施的一些重大项目,不进行可行性研究,不组织专家论证。有些学校虽有“校财经领导小组”,但组成成员主要是校领导和有关处部领导,缺少法律、技术、经济等专业人员参与,因此对一些重大项目缺乏科学的论证,造成决策有欠严谨,又未能及时采取措施,以至于危机爆发,措手不及,无法有效的控制和抵御风险。以上因素是构成高校财务风险的重要原因。

2.高校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主要表现在:(1)无章可循或内控制度在执行过程中有章不循,使规章制度留于形式。有的高校在内部会计制度建设中,没有按照《会计法》等法规和上级要求制定融资、投资、工程项目等重大经济事项实行决策的具体规则和程序;有的高校虽有内部控制制度,但不少制度本身在设计上还存在缺陷,制度中没有规定具体的处罚性条款,导致有的相关领导财经法规的法制意识淡漠,如:不按制度办事时,组织上也没有依据对其追究责任,使规章制度留于形式,致使出现了经济犯罪。(2)高校的内控制度严重滞后。随着教育事业的大发展,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增强及教育资金来源的多渠道趋势,使以往的内控制度和管理办法在不同程度上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需要。有的高校未把内控的原则体现在制度中。如:没有对重要岗位进行轮岗;没有把所有不相容岗位分离,一人多岗。使岗位之间相互制约形同虚设。

3.财务人员对客观环境的认知能力相对薄弱。具体表现在:财务人员认知能力不足,使应预见而未预见的情况时有发生;财务人员对环境变化趋势认识不足。他们每天忙于具体事务,缺少学习,缺乏对国家宏观环境形势变化和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的分析,风险意识淡漠,鉴别能力差。同时,业务量的不断增大,人员相对不足也是其中一个因素。

四、对建立健全高校各项机制,有效防范风险的思考

1.加强风险意识,建立科学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高校应加强风险意识,特别是领导层必须将风险防范意识贯穿于整个决策的始终。为防范风险,学校必须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并在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高校应遵循风险收益均衡的原则,要根据高校财务风险的内容、特点以及对其评价指标的原则和要求,建立高校财务风险指标评价体系,全面、真实地反映高等学校所面临的财务风险状况。指标体系应从债务风险、投资风险和财务状况总体失衡风险三个方面来构建,对学校筹资能力及其稳定性、偿债能力及其可靠性、学校收益能力及其合理性、学校发展能力及其持续性、现金流动能力等有代表性指标重点进行分析。通过学校会计报表等会计信息,对主要指标的实际值和标准值进行对比分析,及时揭示潜在的财务风险。切实提高高校财务管理水平,一旦出现风险预警,应采取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以控制和分散财务风险,从而把损失降低到最小。

2.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财务管理机制。制度控制的核心是通过制定严格的制度,确立约束相关组织和内部各岗位人员的行为,使其规范运作。因而要做到:(1)高校应强化自身的制度建设,通过规章制度促进管理工作规范化。(2)应建立健全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要集体研究决定,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3)加强关键岗位业务人员和部门负责人的轮岗制度。对不相容职务实行严格分离,严防因内部人员失职产生的风险,加强对重点岗位、人员的管理。(4)清理银行账户,规范账户管理,建立严格的账户管理责任制,从源头上防止风险的产生。

3.加强全面预算意识,建立预算控制机制。高校财务预算是内部会计控制的核心内容,在各项财会工作中处于主导地位。科学合理的预算是加强会计内部控制的基础与前提,是学校实现战略发展目标的有效控制手段。高校必须按照预算编制要求,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保证重点”的基本原则,牢固树立防范预算管理风险意识,建立健全预算编制、调整、审核及批准程序,完善科研经费绩效考评、专项支出绩效考评等的各项预算管理制度,将学校合规合法的各项收入纳入预算范围;兼顾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合理计算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高校编制应做到:(1)预算必须结合学校的发展,体现学校的管理目标。学校领导及各部门对学校及部门的年度工作要尽早作出计划,统筹安排、全面规划,为部门预算的编制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确保部门预算的编制与学校工作相衔接,将学校发展目标与年度预算有机结合起来。(2)编制的预算要明确责权。应建立项目负责人责任制,明确预算项目、划清支出类别、完善支出定额标准,强化预算约束,确保预算一经订立,一般不得随意更改、变动。(3)要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保障机制,明确资金报批和使用程序。因突发事件等不可预见因素确需调整预算的,按规定应急预案办理。

4.加强内部监督意识,强化审计监督机制。高校应加强内部监督意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高校内部审计组织和人员可采取学校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联网,审计人员进行在线审计,实时监督,对内部各种会计账目等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整体或局部审查;对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运行效果和质量进行审计测试与评价,将评价的结果及时形成书面报告;对执行内部控制成效显著的内部机构和人员提出表彰建议,对违反内部控制的内部机构和人员提出处理意见,对发现的内部控制设计缺陷,及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改进方案,使内部审计逐步由注重查错防弊的监督型向风险防范、价值增加、管理促进的服务与管理型转变,真正使内部审计起到“免疫系统”的作用,以不断促进高校内部会计制度体系的完善,减少财务风险,为强化内部会计控制提供保障。

5.加强财务人员管理,建立财务人员培训长效机制。有效降低和防范风险,人是最重要的因素。财务人员的自律、公正是防范财务风险的保证。因此重视财务人员素质的培养,建立财务人员培训长效机制至关重要。要通过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使之与内控的要求相适应。建立财务人员培训长效机制,首先要加强财务人员的法制观念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培训,使其处处用道德法规规范自己的行为,不断提高依法执业的意识。其次,要加强财务人员业务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及考核,使其与时俱进,随时掌握熟悉国内外与财务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及时全面掌握国家有关预算、收支、政府采购、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等各项规定,以及单位相关的内部管理制度,不断提高组织、协调、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建立健全高校内控长效机制,有效防范财务风险,是加快高校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高校应从各个方面高度重视,并加以规范实施。以提高高校的财务管理水平,开创高校财务管理的新局面。

【本文受浙江中医药大学校级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17110064】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征求意见稿).

3.施建军.求索.浙江大学出版社

4.杨周复,施建军,蒋绍忠等著.高等院校资金运作与风险防范研究.

5.孙冬.完善高校财务风险防范的思考.科技信息,2010

6.王文华.规范内部会计控制防范高校财务风险.会计之友,2011(1)

财务风险防范制度篇10

【关键词】内控管理财务风险风险防范

一、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概述

对企业而言,其潜在的财务风险往往具有强大的危害性,而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组织防范和避免财务风险的重要方式,日益受到企业管理者及专家学者的重视和研究。所谓内部控制,就是企业有关部门针对企业内部的各种财务资源进行计划、分配、管理与协调的活动,旨在合理使用企业资源,实现财务管理目标,最终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高效的内部控制对企业内部管理效率及风险防范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推动着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高,有利于加快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于企业内部的一个现实性问题,也是影响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所谓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整个管理活动过程中,由于资金管理不当、财务结构不合理等因素造成企业的损失与收益所面临的不确定性。这种财务上的不确定性产生于企业内部管理的缺陷和漏洞,同时也受到外部政策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财务风险的客观性使得风险不可能得到彻底消除,这就需要企业管理者合理分析财务风险的产生原因,及时做好风险控制与防范,最大限度的将风险降到最低。

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首先,从无数的企业管理实践中可以看出,内部控制是适应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产生的,是企业财务风险防范的重要环节,而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实践为内控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动力。同时,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财务风险防范是企业内控管理的细化与延伸,二者在构成要素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明确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准确把握二者关系,对于提高企业财务风险抵御能力,实现经营目标至关重要。

二、内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的现状

内控管理与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在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完善财务风险防范体系,提高风险控制率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尽管从整体上看,目前我国企业内控管理与风险防范的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果,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仍不可忽视。

(一)内控管理缺失,财务风险防范意识不强

随着经济全球化脚步加快,社会经济的信息化时代到来,企业面临着更多的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激烈的市场竞争及错综复杂的市场环境也使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举步维艰。在这样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对风险的防范与控制至关重要。然而,部分企业片面的沉浸于新形势下的机遇之流,忽视企业应有的风险管理与防御。此外,尽管财政部已经企业内控管理的有关指导性文件,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依然存在,部分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严重滞后甚至根本未设立内控管理组织,组织内部控制管理的专业人才缺失,体系不健全,财务风险防范工作失效。

(二)信息沟通反馈机制不健全,内控管理效率低

企业政策的贯彻执行及生产经营情况把握的关键就是企业内部信息的传递、沟通与反馈,同时,企业的内部控制是涉及企业经营各个环节的系统工程,这就需要企业内部各部门、组织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传递。然而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仍保留着传统的人工信息处理方式,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传递与处理手段落后。此外,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内部的信息化管理及信息传递与反馈意识不强,部门自我意识浓厚,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不健全,造成企业内部信息拥堵,难以发现并预防财务风险,内控管理工作效率低下。

三、提高内控管理及财务风险防范水平的措施

(一)加强内控管理教育,提高风险意识

加强企业内控管理,提高财务风险防范与抵御水平既是企业自身健康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会计行业的硬性规章制度。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层转变观念,摒弃传统的财务管理思想与模式,充分认识内控管理对企业组织发展的重要性,树立现代化的财务管理理念,结合企业自身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建立与之相配套的风险控制与防范机制。与此同时,企业管理者要积极学习内控管理的最新知识,汲取先进经验并以之指导自身的内部控制工作,营造出安全稳定的财务管理氛围。

(二)健全内控管理体系,抵御财务风险

一方面,企业要严格按照财政部有关规定组织开展财务工作,根据企业自身情况科学的设置独立于企业财务及其他部门的内控管理部门,以实现企业战略目标为核心,加强内控部门专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内控管理部门的战略地位,健全内控管理体系。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应做到高度敏感,对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活动及全部工作部门体系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化建设,建立高速通畅的信息通道,以及时发现管理漏洞,抵御财务风险。

(三)完善人才选拔与建设机制

高度专业的人才队伍是企业实现高效率的内控管理及财务风险防范的一种强有力的工具。企业应全面加强财务人员的素质建设,重视对财务人员的专业性进行定期培训与更新,通过薪酬、福利等手段吸引更高水平的专业人员加入组织财务建设。同时,企业还要培养专业的内控管理人员,充分开发和利用有才能的员工,合理安排专业人员的岗位分配。此外,企业管理层也不能忽视内控管理人员及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防范财务管理内部漏洞的产生。

参考文献:

[1]鄂秀丽.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相关性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