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技创新的实质十篇科技创新的实质十篇

科技创新的实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2:00

科技创新的实质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服务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20-0038-02

高职院校肩负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通常情况下,各高职院校对本专业的培养方向定位在生产一线,要求执行任务准确无误。服务类专业在教学中强调模仿和重复训练,学生学习阶段的创新活动往往被认为是高风险行为不被提倡,甚至受到人为限制。虽然高职院校都深知与企业“产学研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是由于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普遍落后,加上思想观念的僵化,在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方面常有不得益、不得力、不得法的“三不”情况。如何认识科研创新活动使学生“得益”,特别是针对服务类专业如何组织学生进行科技活动,并自觉寻求素质培养的方式方法,本文将通过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活动加以阐述。

一、职业素质的定义和内涵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具有与职业工作、职业发展直接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非技能性的内在品质和能力。非技能性的内在品质和能力可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职业素质具备职业化特征,是长期工作中被认同的一种个体品质,具备群体性和特异性,对职业活动起到正面推动作用。

在评价一位工作人员的知识、技能的同时,职业素质是必须重视的指标。比如工程人员的观察力、服务人员的亲和力、勤务人员的领悟力等个性鲜明的职业特点,它能进一步推动其工作的展开,提升工作效率和效益。因此,强调提升职业素质也是提升职业能力的基本要求。

二、民航地面服务人员职业素质内涵和特点

民航地面服务人员,其工作岗位包括售票处、呼叫中心、值机室、机场隔离区、登机口、贵宾室、收运柜台、货运仓库等,工种含:售票员、呼叫坐席、值机员、机场服务员、航线营销员、货运销售人员、货运服务人员、配载员、调度员等一线工种及管理人员。涵盖客运、货运两大领域,涉及航空公司业务、机场业务、业务等范畴。民航地面服务各岗位分工细、协同程度高,是民航业务的最前端,直接面对旅客和货主服务。与民航其他工种相比而言,地面服务工作人员被要求反应敏捷、沟通力强、亲和力高以及良好的组织纪律性等职业素质。

三、民航地面服务类专业科技活动的开展及其促进作用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积极推动学生参与科技活动,针对服务类专业的特点,学院重点选择开展软科学研究和实践等科技活动。

(一)软科学赛事活动

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是管理类软科学活动,参赛学生扮演总经理、财务经理、生产经理、营销经理等,通过电子沙盘经营模拟公司,内容涉及整体战略、产品研发、生产能力规划与排程、财务经济指标分析、市场与销售、团队沟通与建设等多个方面。通过企业经营模拟沙盘比赛可有效地加强学生的公司管理运营能力以及会计、营销、生产以及合作、采购、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能力。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自2009年首次参赛以来,学院已累计获得国赛一等奖2个、国赛三等奖2个、省赛一等奖4个、省赛二等奖2个,并且连续三年获得广东省物流沙盘项目的一等奖。

本项赛事在我院学生中引起了积极反响,同学们纷纷积极投入到沙盘的学习中来,累计已有逾千名各专业的在校学生直接、系统地学习了沙盘,并通过沙盘学习提升了对企业经营管理知识的运用能力。

此外,民航地面服务专业类学生还参加了数学建模比赛、会计专业技能竞赛、物流技能大赛等,学院将赛事辅导纳入教学计划中,发挥了“以赛促学、以赛促建”的作用。经跟踪调查发现,参加这些科学竞赛活动的同学,他们更具备团队合作意识、更具备承担责任的自觉性,在面试招聘中更能打动企业考官。在工作几年后,进步较快,多数升职为一线领班或主任级别。

(二)软科学研究活动

软科学研究活动是高职类学生的难题,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尝试组织服务类专业的学生参与其中的研究活动,如问卷调查、资料整理等工作,让他们有机会了解软科学科研的课题。

以学院学生多次参与的民航旅客满意度调查的软科学研究活动为例,学生们参与了问卷调查和整理的工作。在活动中,同学们学习和实践了航线分类、旅客分类、正常航班和不正常航班等基础知识,在与不同旅客的交流中学习了礼仪、沟通等课堂强调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实践了这些职业素质的具体要求。如女同学学习扎头花、穿高跟鞋、化淡妆等,学生学习如何与旅客进行沟通和交流,学习聆听旅客的诉求等,这些活动让学生们感受到工作的不易,自觉提升个人素质和能力。

(三)产品设计和市场调研

服务类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对服务产品深入了解、全面解读才能出色完成任务,否则就是被动服务、不完全服务和不到位服务。因此产品设计和市场调研是必修功,而服务类专业的教学往往达不到要求。ipSoS公司是我院校企合作的咨询公司,该公司组织学生分析电话咨询产品,进而引导学生参与产品设计和市场分析的事例值得推广。

从学生的设计中可以看出他们积极的思考和用心的分析,报告中不仅可见学生们分析说服能力的提升,公文写作能力也初步形成。与以往的课堂教学不同的是,这些设计和分析是基于真实的市场,少了些天马行空,多了份实在和责任。特别是当某些产品设计思路被采纳后,对同学们的鼓舞非常大,促进了他们对企业生产和规划的积极思考。

除此之外,学校还积极鼓励同学们在校外实习活动中参与其公司的流程设计和改造。活动要求学生们在校外实习工作中做个有心人,积极思考,对其工作产生了正面推动的作用。例如在心怡科技公司的同学成功改造了其仓库拣货的路径设计和清库流程,不仅给公司带来效益,也提升了自己的实习收入。

三、服务类专业实施科技创新活动的关键点

提升科技创新活动,培养职业素质能力,除了领导重视、思想统一外,在实施方面有以下几个关键点需要重视:

(一)开展基于服务活动的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活动并非本科学生的专利,高职学生结合岗位的生产活动,更易找到切入点。在高职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根据本岗位的生产活动展开思考。服务产品、服务流程、服务对象设计等均可产生创新改造点。基于服务活动的软科技创新更具备可行性,更易产生效益、扩大影响。

(二)鼓励和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动力是保持科技创新的源泉。高职教育中应仔细分析学生的需求,把握学生对生产活动的兴趣、对个人能力提升的渴望以及对求职能力的提升要求等,鼓励其参与和正面宣传。教育学生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的意识转变,能广泛吸引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三)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高职学生科技创新切忌好高骛远,应从本职岗位的基础小事做起,在点点滴滴的服务工作中寻找灵感。培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科技创新的基本点,了解服务工作中的难题正是创新的基础。

(四)完善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运作机制

创造科技创新的氛围和条件是高职院校需要长期探讨的问题。高职院校应抓好校企合作带来的各种机会,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实践机会,让教师和兼职教师成为引导和辅导工作的主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和积极总结。

总之,科技创新活动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服务类专业的学生通过科技创新活动的正面引导,不仅能全面提升职业素质,而且能积极推动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子国,林瑞庆,宋慧群等.农业高校学生科技创新综合素质培养的思考[J].广东农业科学,2009,(9).

[2]张继德,沈慧娟.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9,(1).

[3]叶选,李界家,朱栋华.结合专业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科技素质培养[J].高等建筑教育,2006,(9).

科技创新的实质篇2

[关键词]成都高新区实验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7-0049-03

当前,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传统的中小学教育往往忽视课堂教学与科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不注重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识记、轻实践,重模仿、轻创造,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悖的。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把创新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所谓科技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科技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实施科技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科技创新精神人手,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实验小学创立于1997年,是一所富于理性,洋溢激情,既体现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情怀的学校。学校自创办以来,始终秉承“崇尚科学、追求和谐”的核心价值观,着力构建科技创新教育文化,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联动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审美等素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教育为突破口的特色办学之路。

一、潜能激扬――构建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

在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过程中,高新区实验小学以构建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为着眼点,在积极培育科技创新课程文化的同时,努力建构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与探究性课程三者有机整合的科技创新课程体系。

(一)培育科教创新课程文化

科技创新教育的精髓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孕育人的创造力,这恰恰是学生在未来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品质与能力。当下不少学校为科技创新教育投^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但教育效果却不理想。究其原因:―是急功近利,总想在短期内换来巨大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应,忽视了学生创造力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二是误认为创新教育就是搞科技活动,只要让学生动手制作了科技作品就能培养创造力;三是部分教师只把眼光盯着少数学生,甚至把自己的创新设想嫁接给学生,使科技创新教育成为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忽视了科技创新教育的普及性与提高性的辩证统一,导致了科技创新教育的畸形走向。

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实施科技创新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实践创造的信心和兴趣,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绝大多数学生在科技创新教育中释放了潜能,显露了才华,获得了快乐和成功的体验,奠基了生命的优化成长。高新区实验小学基于对科技创新教育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教育理想的执著追求,坚持不懈地致力于科技创新课程文化建设。学校认为,要追求科技创新教育的长效化,就必须让科技创新教育常态化。课程是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课堂教学是落实科技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基于此,学校探索出了一条“科技创新教育与学科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特色发展之路。学科教学从科技创新教育中获得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启迪,努力改进教学方式,从而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只有让科技创新教育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真正体现在课堂上,科技创新教育才能获得蓬勃的生命力。

(二)构建科技创新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反映着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特色。在多年的发展和实践中,高新区实验小学一直在探索适合自身培养特色的课程体系。学校根据多年的实践结果,以学科教育、科技创新课程、社团和实践活动为载体,建构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探究性课程有机整合的科技创新课程体系,坚持对学生实施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教育。

1 基础性课程是实施科技创新普及性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基础性课程中,主要以学科渗透、科普教育为载体。学科课程中蕴藏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因此,学校把科技创新教育整合到各门学科课程以及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时刻都能受到科学思想的感染与熏陶,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学校还长期坚持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积极调动社区、家庭的力量支持并参与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学校将每年的5月和11月定为“科技创新活动月”,开展科普教育和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展、听科普讲座、进行科学小调查;评选表彰“科技创新小能手”“十佳科技创新之星”。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

2 拓展性课程是实施科技创新提高性教育的主要途径

在拓展性课程中,主要以校本课程和科技创新社团为载体。科技创新思维训练课是高新区实验小学于2003年开发和实施的校本课程,由专任教师对学生进行潜能激发、技能指导和专题培训。同时,学校按学生的兴趣组建了各类社团。科技创新社团活动是一项实践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综合性活动,力求做到活动内容的科学性和学生参与的主体性,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的特征,又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只是为学生选择适合的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环境和条件,指导学生实践探索的过程。

3 探究性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新区实验小学把探究性学习引进到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中,开展学科探究性学习和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获得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全员激发――培育创新型的专业教师

教育的责任在于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在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实施创新教育,其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培育创新型的专业教师。

(一)促进科技创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

科技创新教育不能走依靠个别人才发展的道路。近年来,高新区实验小学积极铸造团队精神,注重思想引领,全面建立人才激励、培养机制,通过“内培外引”,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专兼职结合的科技创新教师队伍悄然形成。学校还建立了实力雄厚的科技创新项目组,使科技创新教师有了用武之地。科技创新的每一个项目都有教师具体负责,需要技术攻关时,大家自发团结在一起,发挥团队智慧,共同解决难题。科技创新项目组还建立了定期研究制度,每月开展一次研究活动。辅导教师的学科背景不同,有助于科技创新教育横向开发、纵向发掘、相互碰撞、集成智慧,增强科技创新教育的丰富性和专业性。

(二)让每个教师都成为科技创新教师

传统的学科课程教学忽视了创造性和实践性的重要性,制约了学科课程的发展。许多教师都习惯于准备一套娴熟而不容置疑的知识向学生传授,提出的问题大多在教师的脑子里已有现成答案,教师问题意识淡薄、思维定势,导致学生好奇心和创新意识淡漠,学生的创造力也随之被扼杀。科技创新教育不单在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课上生辉溢彩,还与多种学科交相渗透,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实践,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程。

科技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如何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科技创新教育,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落实在课堂上,高新区实验小学的教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教师充分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科技创新教育的素材,选择渗透科技创新教育的视点,确定渗透科技创新教育的目标,放大设计科技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块,对学生进行教学干预和课后延伸。同时,把科技创新教育生成的自主、探索、创新学习方式和学习品质运用到学科教学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学校以创新教育思想为引领,建立教师全员激励机制,转变全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革各学科课堂教学方式,引导每位师生都成为科技创新人才,让科技创新教育的自觉行为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品质。

三、机制催生――聚力科技创新教育支持性环境

众所周知,环境对人的发展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过程中,高新区实验小学积极创造和优化教育环境,从而为科技创新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为科技创新教育注入理性和秩序

高新区实验小学建校以来一直致力于探索与实施科学管理,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引导教师发展的绩效考核机制”和“优质优酬的薪酬体系”,对学校科技创新教育进行科学管理。这种完备的管理机制,确保了学校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为科技创新教育注入了理性和秩序。

实施全员科技创新教育,教师能量的自主性释放离不开适宜的环境。因此,学校着力于科技创新教育支持性环境的机制建设,对教师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考核评价,努力创设科技创新教育的条件、经费、制度和支持性评价力量,创造性地实施了“统筹安排,分项目合作”的科技创新项目负责制,项目负责人享有必要的人员调动、物资支配、项目实施规划和一定的考核权,学校提供必要的人员、经费、物资支持,充分激发了每个教师的创造性能量,优化配置了科技创新教育资源。

(二)开发与整合科技创新教育资源

高新区实验小学充分利用高新区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为学生打开创新的视野。学校聘请院士、教授、专家、博士和有科技创新特长的家长担任校外辅导员,形成了学生、教师、班主任、家长、社区辅导员“五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教育力量网络。学校还积极加强科技创新教育硬件建设,建立了科技制作室、科学实验室、电脑机器人活动室、科技创新作品陈列室、艺术墙、科幻画廊、科普橱窗,营造了浓厚的科普氛围。

四、价值共享――成就教师事业。奠基学生发展

(一)科技创新教育成就教师事业价值

教师的价值就在于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教师才能获得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了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师,高新区实验小学注重全员激发,让每个教师立足教学岗位实践科技创新,教师也从中获得了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启迪,在教学技能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教育人生新的跨越!

(二)科技创新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科技创新教育解放了学生的双手和大脑,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使其潜能获得释放,奠基生命的优化成长。高新区实验小学有一门鼓励学生“胡思乱想”的课程――科学创新课,这门校本课程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更为重要的是,一些与“优秀”无缘的学生,在这门课上悄然打开了通往成功的“另一扇门”。

科技创新的实质篇3

从党的五中全会到党的六中全会,再次确立了各级党委领导科技创新工作的核心地位,这是我国依靠“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文化强国”的发展战略,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的政治保证。但从目前调查和掌握的大量情况看,在这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所以,为了从速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必须以提出的“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的要求为指导,紧紧抓住“十二五”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的契机,从多个途径关系入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关键词:党委领导;科技创新;途径

一、在发展党员方面要壮大科技创新力量

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完全转向依靠科技创新为支撑,文化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的新形势下,党员的先进性不能仅限于完成生产和工作任务,还必须充分体现在为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奋斗之中。可是从目前党员队伍的情况看,科技创新素质人员的党员比例还比较小,其他党员的科技创新素质还比较差,整个党员队伍的科技创新力量比较薄弱,难以在科技攻关中发挥突击队作用,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有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同志,虽然在理论上承认科技人员是工人阶层和农民阶层的一部分,但在实际工作中未能认真落实,加之片面强调从生产第一线发展党员等,无形中造成了科技创新人员入党难的问题,所以为了扩大党员队伍的科技创新力量,必须从思想到行动,都要把科技创新人员的先进性和人工阶级的先进性以及民族的先进性等同起来,为此,各级党委要依靠广大党员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就要在发展党员方面既坚持新的标准,又牢牢地把握科学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内涵需求,一边对生产第一线要求入党的各级分子进行科技创新培训,并及时将优秀的“科技创新工作人员”、“科技种田能手”、“科技致富能人”、“科技项目带着人”等及时吸收到党内来,尽快提高党员队伍的科技创新素质;一边克服对科技创新工作人员的各总偏见,在切实解决科技人员入党难的问题上,尽快发展那些在科技工作中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入党,从速在结构上改善党员队伍的科技创新素质。

二、在基层组织方面要建设科技创新堡垒

党的基层组织是我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全部基础和战斗力,处在科技创新发展的最前沿,无论是科研所的课题研究还是各企业的科技攻关活动,以及农村科技奔小康的项目实施,基层党支部都处在领导的核心地位,都应该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前,我们在基层党支部建设上,偏重于政治教育和生产任务的完成,有忽视科技创新的薄弱问题,致使一些基层单位出现过“支部先进、科技创新落后”的现象,今后各级党委要按照提出的把“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总战略和总措施,科学的分解为基层党支部的工作目标,分解为党支部的重要活动内容,分解为每个党员的责任,特别是要将科技意识的宣传教育,科技项目的推广应用,科技创新工作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科技工作的后勤保障等内容,作为评选“创先争优”党支部。同时,我们还要从当前我国在各个领域全面开展深化体制改革的实际出发,及时跟进建立健全基层组织。

三、在干部考察方面要制定科技创新标准

长期以来我们在干部考察方面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规程。但缺乏科学的分类标准,更缺乏科技创新的考察标准,特别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来得比较快,我们在这方面准备不足,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如不及时的跟进解决,就完成有可能一方面使科技创新能力较强政治突出,但由于看法和议论不一致,进不了干部队伍,另一方面也使一些科技创新能力低,政绩平平的庸才出不了干部队伍,从整体上消弱了干部队伍科技创新的能力和素质,为了从速改变这种情况的继续发生,要按照同志提出的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的要求。”坚持政治素质优秀和科技创新能力优秀并举的用人导向,用完善的科技考察标准为干部队伍建设把好入口关,各级党委当务之急是由组织部门协调人力资源部门、科技部门和审计部门等共同把中青年干部应该具备的科技创新的动员能力、科技创新的组织能力、科技创新的决策能力、科技创新的保障能力和科技创新的能力等作为基本要求,联合制定出适合各条战线和不同层次的干部考察标准,同时各级党委还要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认真贯彻中央新近作出的有关干部选用的条例和规定,把科技创新的考察标准贯彻到干部选拔的全过程中,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把科技创新的考察标准交给群众,交给专家,通过群众测评,群众推荐,群众监督等形式,提高科技创新考察的识别能力,通过专家测评提高科技的考察质量,把群众信得过,专家认可的政治素质优秀和科技创新优秀的人才选拔到干部的队伍中来。

四、在班子建设方面要增强科技创新功能

班子是科技创新的领导核心,也是领导干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中之重,现在,各级领导班子随着改选换届的进行,已经进行了多次的调整,但是按照提出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水平,把各方面优秀干部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的要求看,在抓班子建设时还要注重以增加科技创新功能为重要目标,采取一些改革性的超常措施,拓宽选拔班子的新视野和新渠道,或从科研单位的学者中,或从回国留学的成功人员中,选拔一些既有科技创新专长和实践经验,又有在复杂情况下坚持正确方向的优秀人才,担任党政班子副职工作,适当增加领导班子职教,或增加主管科技创新工作,从整体上改善党政领导班子的科技创新素质结构,按照中央提出的党政一把手要抓科技创新工作的要求,选择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政绩突出,群众认可的干部,”担任党政领导班子的“班长”。在这极端重要的问题上提出“要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使用科技创新人才,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只要符合这个“复合型”的条件的就可以不按年龄历把那些优秀的干部选拔到重要的领导岗位上,排除干扰和阻力,该往前排就往前排,使“班长”抓科技创新第一生产力的统领领导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五、在重大项目方面要建设科技创新责任

在“十二五”期间,抓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是实现经济发展转变方式的突破点,也是领导干部在实践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各级党委和政府负有重要的责任,必须紧紧抓在手上不放。为了把党委领导科技创新素质提高和科技经济发展牢牢地捆绑在一起,彻底解决科技创新工作和党委工作两层皮的问题,我们必须从“十二五”对科技创新的要求出发,采取层层签订责任状的目标责任制,把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风险责任具体地明确给党委每个领导,尽管这种举措还不是普遍的做法,但从以往的改革实践经验和十二五期间的发展看,“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是政治体制改革和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完善并长期坚持下去,其科技创新机制的好处和优越性是多方面的,首先科技创新责任制使党委主要领导自觉地把自己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科技创新的位置上来,主动奔向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和前沿,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和考验,既能有效提高重大项目的科技含量和创新的贡献率,又能坚持科学指挥避免以往的决策失误带来的经济损失,确保科技创新项目的经济效益和干部科技创新的素质双增长,同时还能在实践中锻炼中饱尝甘苦体会经验,用科技创新重大项目的龙头带动全局,推进其他工人的全面开展,其次,科技创新项目责任制使党委领导改变以往的工作角色,转变作风深入科技创新的第一线,在和群众一起拼搏的过程中,重新构建情浓于血的新型干群关系,树立起“十二五”时期党政领导的新形象,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科技创新中的首创作用和主体作用。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同时,还提高了社会政治体制创新和社会经济体制创新的自觉素质。再次,科技创新责任制使党委主要领导在实践的大课堂里有条件有能力跟踪世界科技创新的发展和先进水平,学习吸取科技创新的知识和营养,不断补充科技创新的能量,使我们党的干部队伍不但有能力完成“十二五”科技创新的攻坚任务,而且还能抢占当今世界科技创新的制高点,为中国在世界科技创新的竞争中做出战略性的领先贡献。

六、在干部培训方面要确立科技创新重点

“十二五”期间是我国重要的发展机遇期,这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性征需求,决定了党政领导后备干部队伍的科技创新素质培养,绝非是权益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政治战略任务。各级党委在抓落实上既要着眼当前,又要考虑长远,并以此来确定后备干部科技创新培训的重点。现在党政领导由于后备干部队伍中科技力量不足、成熟程度有所不同等原因,不仅使目前调整班子选用政治科技素质双优的“复合型”领导干部有困难,而且随着今后形势的发展,缺口将会越来越大。这种局面使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今后不论是党务,还是行政干部、经济干部,要求不一定是科技专家,但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创新素质,最好是既懂政治又懂科技的“全才”或“通才”。从这个发展总战略的要求出发,今后各级党委要把后备干部培养的重点确立为:在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干部头脑的同时,重点进行科技素质培养,造就大批的政治科技创新素质双优良的领导者,并从现在开始抓住这个重点不放,抓紧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大力选择优秀青年科技创新人员,充实到后备干部队伍中来。二是对科技创新素质好政治过硬的后备干部要尽快选拔到领导岗位上去。三是对条件成熟一时安排不了的,要采取交流和挂职下派等方法,进行岗位锻炼,增长科技创新才干。四是组织各级党校和各类培训中心等单位改革教学计划,重新编写教材,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后备干部进行创技创新素质培训。针对当前国际间科技创新竞争日趋激烈的问题,提出了“中华民族能不能实现伟大复兴,要看能不能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材”的科学论断。由此,我们的理解是,机遇期就是领先科技创新进步振兴中华民族的关键时期,这段期间既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期,又是新老干部交替的时期,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瞄准党政领导后备干部队伍科技创新素质培养重点不放,使我们党政领导干部队伍既能长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又有能力带领群众创造科技创新发展的先进水平,最终目的是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对科技创新工作的核心领导作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的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尽早完成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

科技创新的实质篇4

一、课堂科技文化与科技创新教育

在课堂这一有限的时空范围内,基于民主平等的师生之间本着多元对话、倡导探究、尊重证据、激发想象、培养情感、关注社会、追求创新等课堂对话和课堂组织精神,积极遵循“在动手实践中学、在疑问探究中学、在合作体验中学、在情感发展中学”的教学设计理念和学生学习的基本原则,全面培养求真务实、学以致用、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科学态度和行为习惯,努力形成从善审美、关爱人类、关注科技发展、献身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和人格品德,这就凸显了富有个性、创造性、审美性和高度人文性的课堂科技文化的特点,成为校园文化的高级形式。

科技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科技创新的思想方法、科技创新思维和科技创新精神等,其实质就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学校科技创新教育能够为课堂科技文化的发展培根、固本、导向、疏流,而课堂科技文化则是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核心依托,是科技创新教育的发展之本和活力之源。

二、建构课堂科技文化,

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景类科技教室,建构课堂科技物质文化

在开放性科技创新活动室、通用技术活动室或研究室、学科类情景教室和综合教室中采用板画、板报、壁图、微缩模型和模具、实物或标本、实验器具等物质手段或设施,静态或动态地展现科技知识,具化科技原理和再现科技场景所形成的文化环境,是课堂科技物质文化的基本构成。

情景教室的布局特别有利于开展多元智能教学。课堂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智能特点选择不同类型的学习手段及学习方式,有利于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及操作活动,也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情景类科技教室使学生们由“身临其境”到“心在其间”,由外在地参加科技活动到内在地感悟科技过程,这就是科技文化的力量。

2.创设研究型校本课程,建构课堂科技制度文化

具有创造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研究型课程,能够使学生在掌握新的学习方式的基础上,获得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能去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基本创新能力。从课堂教学角度看,研究型课程的实施与推进必须依赖严格的课程管理机制和发展机制。通过科学管理保证每位学生和教师真正参与到研究性学习和课程建设中来,认真确定这一课程的指导思想、实施目标、实施原则、实施内容、实施策略、实施程序、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结果处理以及对学校各级部门、学生家长的要求等。这种管理一经制度化,就成为学校推进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领地。

3.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建构课堂科技精神文化

学校科技创新教育,需要的不仅是创新型教师,还有创新型教师团队所认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这是创新型课堂教学中应当具有的精神文化。

首先,创新型教师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创新教育离不开教师的独立思考、自主意识和怀疑精神,教师只有具备创新的个性才能产生创新的意识和行动,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其次,创新型教师有着强烈的探究欲、大胆的想象力和灵动的创造激情。探究欲是人们创造性活动的内驱力,是一种向未知和未来挑战的精神;想象力是创造的先导;灵动的情感和思维是创造力激发的心理要素。再次,创新型教师能以适应新课程精神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教师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灵活地采取发现法、探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开发。此外,创新型教师能以创新的姿态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

4.确立探究式教学理念,建构课堂科技质疑文化

科技创新教育的重心是科学精神的教育,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求真和创新”,落实在课堂中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逻辑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中实施“思维型教学”,其实质就是在构建课堂的科技“质疑文化”。在这种科技“质疑文化”的背景下,教师应把学生的质疑看成宝贵的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源,应敢于在课堂上接受学生对自己提出的质疑,鼓励学生向课本提出质疑,使学生保持对课堂的好奇心,并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5.探索素养型教学内涵,建构课堂科技团队文化

在新课程积极推进的今天,科技创新教育整合到课堂中就必须开展“素养型教学”,即以课堂为中心建立“学习共同体”,在合作学习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交往关系。“素养型课堂教学”对于科技创新教育而言,其文化内涵就是一种基于人人交往、平等对话的精神交流和人际合作,是合作学习基础上的“团队文化”。当交往意味着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凸显、独特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上课意味着教师的专业成长、生命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时候,科技创新教育就拥有了扎根课堂的团队文化的强力支撑。

6.创建多元化评价系统,建构课堂科技评价文化

结合对多元智能理论的学习,从新课程的根本精神出发,对整合科技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学习应当采用激励性、过程性评价,并注重评价的以下几个方面:(1)评价主体多元化;(2)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道德、科学精神等方面考察学生的变化与进步;(3)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教师可用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试、行为观察、心理问卷等多种方式将量化评价方法和质性评价方法结合起来;(4)评价时机的全程化,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和指导性评价;(5)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尽量采用等级评价法、评议法等模糊评价办法。

这种富有激励性和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评价在导向、调控和促进科技创新教育中发挥着强劲而持久的作用,这一具有鲜明的思想共识基础和稳定有效的行动方式的评价体系就成为课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是课堂的科技评价文化。

科技创新的实质篇5

【关键词】科技竞赛创新能力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10-01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这是十报告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因此,当前高等学校教育工作应着眼于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深化教学改革,既要坚持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又要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克服当前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五重五轻”现象。

一、科技竞赛及其对大学生能力的提升

科技竞赛是为培养具有较高科研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重要渠道,是展示学生综合素质、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改革成果的窗口。概况来说,科技竞赛是大学生在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支撑下,综合运用一门或多门学科知识,针对在社会实践、生活学习及学术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相关信息技术及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辅助下,给出对应解决方案的一种创新性活动。科技竞赛既注重理论依据,又强调动手实践,考查的是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与创新性思维能力,其目标是通过竞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团队意识、沟通协作能力、独立思考、责任意识、奉献精神、抗挫折能力及形成严谨的科学意识等个人综合素质。

二、激发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引导学生参加与科技竞赛的动力,也是在竞赛中获得成功的关键,因此学校及学院等要在不同层面上开展一系列知名度高、影响力大、参与面广、吸引力强的校园学生科技活动,营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锻炼其创新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首先,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每年在全校常项性开展系类校园科普活动,建立品牌科普活动。应注重校级示范性及院级普及性科普活动的有机结合,从学生需求出发,结合学生专业和兴趣,按照规范化、科学化、项目化要求,在全校范围内推行科普立项活动,形成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创新文化氛围。

其次,应注重引导学生。学校通过开展不同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引导,如开展创意节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活跃学生创意思维,挖掘创新潜能;开展科技节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通过创业节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热情,学习创业知识,熟练创业技能,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

三、为大学生打造科技竞赛支撑平台

学校应从组织、制度等多个角度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为其打造科技竞赛支撑平台。

(一)建立科技竞赛提供组织保障制度

学校应成立专门的创新管理部门,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校园科技创新氛围,搭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交流平台。同时,设立学校行政划拨、学院自筹及企业赞助等不同层次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专项经费,将经费分为组织基金和奖励基金两部分,为学生参与科技竞赛提供资金保证,免除后顾之忧。对于专项资金的使用。同时,注意由学校成立专门专项资金管理中心,保证专款专用。

(二)健全科技竞赛激励制度

学校应制定健全的科技竞赛管理办法,鼓励广大师生参加竞赛工作,提高学生的科技竞赛水平。根据竞赛主办方的层次、竞赛的影响力、对学生创新能力锻炼程度以及学校、指导教师、学生的投入情况,从学校、学院两个层面,组织一批国际级、部级、省级、校级的学术科技竞赛,对参与科技竞赛取得成绩的学生及指导教师进行奖励。奖励可以体现在激励奖金、评优争先、保研推荐等不同方面。

(三)建设创新课程体系

学校应在实训和实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的基础上,遵循“以学生探究活动为主线进行教学”的现代教学观,挖掘校内外教师资源,根据专业年级的不同,构建普惠型、递进式大学生创新教育体系。开设创新教育系类课程,开展创意培训、创新理论讲座,创新教育实践活动等,构建创新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把创新教育实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渐进性、分阶段加以安排。

(四)构建学生科研平台

坚持科研训练“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为核心,建立部级、省级、校级、院级等不同层次的科研训练体系,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搭建科研大平台。同时,开放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充分发挥实验室资源,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课外实验实践及学科竞赛实践、创新性实验课题进行研究的工作平台,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体验科研乐趣、养成科研习惯。

(五)组建不同类型的导师平台

组建相对稳定的科技竞赛指导教师团队,实现一对一帮扶,同时对指导教师师资进行优化,将指导教师划分为创业教师、科技竞赛团队指导教师和校外创业导师等不同类型,对学生创新活动的开展进行全方位的指导。

(六)成立专门科技创新组织

学校组织成立专门科技创新组织,把学生创新工作更密切的深入学生中去。由科技创新组织广泛宣传学生参加学生科技活动的意义,提高学生参加学生科技活动的兴趣,鼓励学生参加学生科技活动,活跃校园科技创新氛围;牵头组织各种技术培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各学院分科协工作,协调全校的学生科技活动,推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

四、结束语

科技竞赛一方面能够提升个人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另一方面又是学校展示教学成果的窗口,从资金支持、激励制度、教师指导、组织协调平台等全方位为学生搭建科技竞赛支撑平台,营造浓厚的科研与学术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有组织的科技竞赛,能够削除两个课堂在人才培养中的界墙,有效地反哺教学,进而促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孙丽丽,崔英静.基于科技竞赛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8.

[2]肖纯凌.深化教学改革克服“五重五轻”[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

[3]曾庆均,曾晓松.以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多层次全方位学科竞赛体系构建与实践[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9(4).

[4]薛艳茹,刘梅等.依托学科竞赛提高地方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6).

[5]谢红梅,耿葵花等.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大学生的四种能力――以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13,8.

科技创新的实质篇6

在这春意盎然、播撒希望的美好日子里,我们在这里召开会议,隆重表彰*市首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获得者。首先,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荣获*市第一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的各位同学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呕心沥血、辛勤工作在青少年科技教育战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科普工作者,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把普及青少年科技知识、激发青少年创新热情,作为全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选活动,是市委、市政府关心青少年健康成长、提升青少年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为广大青少年参加科技创新构建了新的载体,提供了新的舞台。从今天受到表彰的十位同学身上,从三维获奖代表感人至深的发言中,集中体现了当代青少年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良好精神风貌,是我们深刻感受到*这座英雄城市蕴藏着无限活力和创新潜能,使我们对*的未来更加充满信心。

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竞争实力核心在于科技的实力、人才的实力。当前,*已进入大发展、大跨越的关键时期,全市上下正在以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为总揽,全力实施*湾“四点一带”开发、城市“四大功能区”建设、打造产业链经济等一系列战略重点,着力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加快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和人民群众幸福之都。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必须依靠科技创新和人才智力作支撑。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青少年朝气蓬勃、思想活跃,创造性、可塑性强,提高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能力必须从青少年抓起。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加强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的重大意义,牢固树立“三个理念”。一要牢固树立提升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就是夯实长远发展基础的理念。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科技教育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基础性工程。抓好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培养青少年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必将对我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科学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我们要从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增强提高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重要性、紧迫感的认识,牢固树立战略思维和长远意识,切实肩负起教育、引导、服务青少年科技创新的职责,不断把全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引向深入。二要牢固树立抓好青少年科技创新,就是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理念。建设创新型城市,是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我市有50多万青少年学生。他们完成学业以后,绝大部分将回到*工作和发展,他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科学素质,将直接决定着*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步伐,直接关系着科学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进程。全市上下要高度重视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让更多的青少年在科技创新的环境中成长为创新型人才,确保我市科技创新事业后继有人,永葆繁荣。三要牢固树立加强青少年科技教育,就是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理念。总书记指出:“要注重从青少年入手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积极改革教育体制和改进教育方法,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正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能力和素养,实现从“读科学、记科学”向“懂科学、用科学”的转变;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兴趣和求知欲望,增强青少年学习科技知识、参与创新实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可以拓展他们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使学生逐步形成坚忍不拔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谨细致的作风,培养出更多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科技创新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埋头苦干、精益求精,才能摘取科技创新的果实。在今后的学习实践中,希望广大青少年持之以恒、锐意探索,不断提高自身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在科技创新的海洋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借此机会,给广大同学提几点希望:第一,要着力夯实知识基础。就青少年科技创新而言,知识就是基础,执着是动力。只有掌握了丰富的知识,才有参与创新的底气和勇气;只有确立了执着的意志,才有科技创新成功的可能。广大学生一定要把加强学习放在第一位,以锲而不舍得精神、水滴石穿的毅力努力学习,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根据自身特点,培养健康有益的个人爱好,不断开阔知识视野,培育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第二,要着力培养创新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新也不例外。一个人如果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可以持久地集中注意力,激发丰富的创造灵感,就会有所发明和创造。广大教育工作者,包括整个社会,要顺应青少年成长规律,对青少年的兴趣爱好要加以发掘、鼓励和保护,让孩子树立敢闯敢试意识,敢于提出疑问,敢于独立思考,敢于动手创造,在攻克难关中寻求创新的乐趣,在创新中体会知识的重要,从而在全市青少年中激发更加强烈的科技创新热情。第三,要着力强化进取意识。不懈的追求是引导事业走向成功的重要力量。有创新就会有失败,创新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锲而不舍,执着追求。希望你们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小树立志向远大的人生追求,把执着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品性修养,培养不骄傲自满、不轻言放弃的进取精神,力练百折不挠、一往无前的性格品质,为今后成长、成才、成功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第四,要着力在实践中汲取营养。创新离不开社会实践,实践是检验创新成果的根本标准。只有立足于实践,在实践中发现,在实践中探索,创新才有生命力。希望同学们多接触社会,多了解社会,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善于在社会生活的细节中发现创新课题,捕捉创新机会,依靠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勤思考、多实践,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发明创造活动,并力争形成自己的创新成果。第五,要着力发扬团队精神。在求知、探索、创新的道路上,个人的力量是相当有限的。一个缺乏合作精神的人,即使他再聪明,也很难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有所作为,在一生的事业上有大的建树。从一定意义上讲,每一位发明家无不是善于同他人合作的楷模。每一个重大发现无不是集体智慧和力量的结晶。希望同学们牢固树立合作意识,增强团队精神,互相支持,互相借鉴,互相帮助,把创新的火花汇聚成创新的火焰,共同攻克科技创新的难题。

青少年科技教育是付出在今天、收获在明天的基础性工程。全市各级各单位要站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战略高度,把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以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选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为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坚强保证。要确保组织领导到位。各级教育部门要把科技教育纳入学校教育范畴,深入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教育工程,通过设立科学课、举办科技讲座、组织开展课外科技竞赛和科技创新活动等多种形式,不断丰富青少年的科技知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各级科协组织作为科普工作的主要社会力量,要发挥科普组织的网络优势,突出重点,努力探索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科技、共青团等相关部门要立足职能特点,发挥各自优势,积极参与、主动介入、全力配合,将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融入到日常工作中,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的良好局面。要确保工作举措到位。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选活动与全民科学素质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把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大造成反映我市青少年综合素质的一项品牌活动,成为培育和造就青少年优秀科技创新人才的“摇篮工程”,要加快科技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以市青少年实践基地为重点、科技特色学校为主体、社区科普示范园为补充的科技教育网络体系。要集中力量抓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把热爱青少年科技创新工作、有一技之长的社会各界人士吸引到队伍中来,尽快建立一支由教师和科技工作者组成的科技辅导员队伍。要确保保障机制到位。进一步加大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投入力度,积极争取社会捐赠和资助,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格局,为青少年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评奖机制,严格按照有关程序公开、公正、公正开展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评审工作。要探索建立有利于活动持续开展、有利于青少年施展科技才华、有利于激发青少年创新激情的长效机制,努力使我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在参选项目范围、参选作品数量、获奖项目档次上有新的突破,力争在全省乃至全国青少年科技竞赛中取得更好成绩。

科技创新的实质篇7

关键词人文与科学;创业创新;大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489X(2013)06-0069-0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建设校园文化,强调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能力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精神培养并举,构建创业创新现代大学文化,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造就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营造良好的育人和学术环境,提高师生员工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推动学校改革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1过程与成效

2002年以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以建设创新型社会为契机,根据高校的特点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把创业创新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起来,转变教育思想,树立人才全面素质观、个性观和创新观,以科技创新教育为主线,构建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和就业教育“三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为内涵的专业教育、成人成才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和创业创新为导向的就业教育三个维度;“一体”是三个维度协调发展、相互影响,构成一个整体。

1.1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贯彻落实全面质量观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在总结50年办学经验的基础上,分析我国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现状,分析生源质量以及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形势与要求,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树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观,构建合理的知识体系,激发学生创新潜能,发挥学生的主动创新精神和能力。学校分别于2004年、2007年进行了两次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全面修订工作,以学生未来生存和发展为出发点,以培养具有引领意识、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专多能”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把科技创新教育贯穿各个教学环节。新的人才培养计划突出紧贴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观念和高等教育改革主流、全面素质质量观。

1.2优化课程结构,探索创业创新课程建设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课程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地方所需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依照人才培养定位,育人为本,以更新教学思想观念为先导。课程结构改革采取“平台+模块”形式,增加选修课学时,扩大大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要求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方面设立9个创新学分,引导学生进入科研活动,重点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创业创新课程建设,在全校公共选修课中成功开设科技与创新、创新与创业、创业管理、创新与专利、自然美与创新等课程,逐步形成创业创新教育的基本知识体系,逐步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交融的现代大学文化。

从教学体系上来看,由原来业务素质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单一体系向兼容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及身体素质等诸多方面体系方向发展。普遍增加人文社科、自然科学、艺术、经济管理、心理健康等课程,体现了专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相结合,强调了理工渗透,人文教育和科技创新教育相融合,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体现人才全面观。从课内结构上来看,减少课内学时,增大课外教学学时;减少专业课学时,增大基础课学时;减少必修课学时,增大选修课的种类和数量,增加方向模块选择;增设创新学分。通过“增”“减”学时,增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从教学组织形式上来看,“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相结合,第一课堂强调“学”和“提高”,第二课堂强调“练”和“实践”,第三课堂强调“悟”和“陶冶”,体现个性和多方位培养。

1.3重点突破,引领学生积极参与科技与创新实践

学校先后制定、完善《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生素质教育课外培养计划》《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生课外活动品牌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生学术基金管理办法》《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实验室开放管理暂行办法》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生课外活动品牌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等制度,引领学生积极参与科技与创新实践,以科技创新实践为突破,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开放实验教学和自选实验课题的研究,创造性地开展科技与创新实践。设立学生学术基金和实验室开放基金,组织学生参与各项科技创新竞赛实践活动,强化学生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学生课外学术基金和学生实验室开放基金为引导,以科技文化活动为载体,以科技创新实践为突破,通过政策、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创造性地开展全校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各项科技创新竞赛,学生在各类科技竞赛中取得显著成绩。2004―2008年,学生申报学生课外学术基金576项,立项资金30多万元,学生参与人数1500多人次;学生申报实验室开放基金307项,立项资金14.3万元,学生参加人数2900多人次。2006年以来,学校每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都获得广东省高校先进单位;学生在各科技文化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277个(部级一等奖19个、二等奖34个、三等奖38个,省级特等奖1个、一等奖18个、二等奖53个、三等奖80个、优胜奖20个、优秀组织奖5个)。其中,“计算机仿真大赛”在全国多所名牌大学参与竞争下,多次获得一等奖,到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受到教育部领导关注。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邓炳铖同学在“华硕aoCC2008全球超频赛”中获得冠军。这些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活动,使学生的专业文化素质得到拓展,组织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进一步增强。

2创新与特色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以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和地方大学特点,形成鲜明的现代大学文化特色。

1)以科技创新教育为主线,人文教育和科技创新教育相融合,重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创业创新现代大学文化,突出创新与创业的有效结合,弥补应试教育的不足,彰显学校文化教育功能。

2)采取全校公选课形式进行创新教育,并有效实施理论讲授与研讨、参观、名家说法、教授论坛、专利申请模拟相结合的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提升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弥补普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不足。

3)以创业人才培养为导向,尝试“创业创新班”实践,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和经营管理才能、较高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宽厚、复合、开放、创新”特征的高科技产业经营管理创业型人才。创业创新班采用“双导师制”,为每一位学生聘请行业内创业的成功人士(专家、学者)担任校外导师,在学校范围内挑选优秀教师作为校内导师,在学生学术和学业方面给予全面指导,形成鲜明的特色。

3经验与思考

3.1构建文化建设工作平台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文化建设着眼于学校发展总体战略,着眼于创新文化育人机制,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从三个方面努力构建文化建设工作平台,进一步强化办学理念,丰富学校文化的内涵,推动文化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

1)精神文化建设平台。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平台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校定位、教育使命、校训、教育行动目标、人才培养特色、学生文化、教师守则、人际关系准则和工作准则等10个方面的内容。以学校传统、办学特色、地方需求和未来发展等角度为“经”,以大学内涵、文化内涵、教育规律、地方文化等为“纬”,结合新时期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构建人文教育与科学精神培养并举,创业创新现代大学文化的平台[2]。

2)创新课程建设平台。学校课程建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地方所需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依照人才培养定位,育人为本,以更新教学思想观念为先导,以精品课程和重点建设课程为龙头,以核心课程为主体,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推进以BB平台为标志的网络、多媒体课程的现代教学改革。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创新课程建设。例如:在全校公共选修课中开设科技与创新、创新与创业、创业管理、创新与专利、自然美与创新等课程,有效地推动“创业创新课程体系”的构建。

3)学术文化建设平台。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学术文化建设,把学术文化平台的建设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1]。近年来,学校着力于强化学术道德建设,营造崇尚创新、探求真知的学术环境和宽松和谐的学术研究氛围,促进学术交流,鼓励学术自由,加强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以学生课外学术基金和学生实验室开放基金为引导,以科技文化活动为载体,以科技创新实践为突破,通过政策、经费等方面的支持,创造性地开展全校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各项科技创新竞赛,促进不同学科的学术观点交叉融合和知识创新,促使大批高素质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开创课外科技活动的新局面,形成学校文化育人工作的一个精品和亮点。

4)制度文化建设平台。制度文化是学校办学治校的基本保证,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学校在推进制度文化平台的建设过程中,着眼于体现“创业创新”的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学术为先,强调制度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鼓励学生自主创新,设立“明日栋梁”奖学金、“台商阳光”奖学金、“困难成才”奖学金和“凯思特”奖学金等,引导学生争优创新。

3.2发挥“两个渠道”育人作用

第一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包括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等,主要开展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第二课堂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各种学生社团活动、课外文化科技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自我教育活动等,侧重培养学生学会关爱、学会共事、学会生存、学会创造,既成人,又成才。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充分发挥两个课堂的作用,使之有机结合,共同服务于创新人才培养。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完美结合。

3.3整体推进,突出亮点,打造品牌

着力结合专业,结合学院实际,以科技活动促学风,实施课外品牌战略,积极开展“一学院一品牌战略”,如:文学与艺术学院的“英语演讲”;政法学院的“佛山市外来工法律援助中心”;理学院的“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广东省物理实验设计大赛”“广东省大学化学实验”;机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科技创作”;环境与土木建筑学院的“结构模型设计大赛、景观大赛”;生命科学学院的“实践能力训练”;经济管理学院的“基于itop项目的学生专业素质拓展”;医学院的“健康直通车”;教育科学学院的“影视文化”;体育学院的“佛山推手”;等等。这些学生品牌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在校园内外产生广泛的影响,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不断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科技创新的实质篇8

关键词科技教育;素质教育;作用;措施

21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世纪,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特别是高科技必将日益发挥重大作用。我国如何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参与国际竞争?关键的一点就是培养高科技人才,而按照以升学为目标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将高分低能,缺乏创造意识。因此,国家教育部提出了“把升学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战略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1]。而科技教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以其较强的实践性和极大的灵活性,对素质教育的贯彻和落实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就科技教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措施两方面进行浅析。

1科技教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主要作用

1.1科技教育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科技教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符合中小学生活泼、好动、有强烈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很多学校对此进行了探究。首先可以从学生身边的切身问题为突破口,设立课题,开展科技活动,拉近科技与生活的距离,就能引起学生对科技活动的兴趣。其次让学生寻找、收集身边的科学现象,开展“科学就在身边”活动。在教育活动中用事实告诉学生们创造并不神秘,人人都有创造的潜能,只要立下创造志向,学习创造技法,就能发挥创造才能。

1.2科技教育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科技教育内容融入了相关课程进行教学,如科学、美术、综合实践、信息技术、语文等学科,根据学习内容,将综合性科普知识、高新技术、科技发展动态利用课堂教学渗透给学生,拓展他们的视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科技教育活动中,辅导教师常留下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这些问题知识面广,灵活性大,一般无法完全依赖课本来解答,于是对学生大脑的思维活动起到促进作用。

1.3科技教育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对发现、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追求,这是进行创新的动力,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现代社会十分重视儿童的全面发展,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为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优越的外部环境,因此利用科技教育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1.4科技教育能向学生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科技教育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教育的契机,教师若能及浅谈科技教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及实施汪登霞(重庆市江津区实验小学)时点拨,可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展科技教育活动,让学生看到了家乡、学校丰富的资源,有的资源还需要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从而激发了他们热爱学校、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在了解资源的同时,教师不失时机地渗透国情教育,如我国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资源相对匮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以唤起学生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意识,形成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观念,进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和情操[2]。既然科技教育有如此重要的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实施呢?

2科技教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实施

2.1加强学校科技教育的措施

实施素质教育,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紧迫任务,科技素质教育是学校素质的重要内容,学校的决策者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必须明确目标,具体落实。1)立足普及,扎根课改,将科技创新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把科技创新教育全面地由课外向课内各学科渗透,力争最大限度地使学科教学之内与科技教育之外紧密结合,形成有机统一,完美和谐的科技、文化、品格的教育观。2)目标分层,措施得力,积极开展分层递进多元互动的科技教育实践活动。学生科技活动参与面广、普及率高。活动课程面向广大学生,通过广泛参与科技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在活动中方面感受科技的力量。3)增大资金投入,加强硬件建设。学校在经费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使各项科技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活动质量不断提高。学校投入大量的资金作为购置科技教育的硬件设备及津贴、奖励之用。4)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寓科技教育于活动之中。例如有的学校开展了校园艺术与科技文化节活动。这样的校园艺术与科技文化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很好地树立学校的良好形象,进行了素质教育成果的大展示。5)坚持能力培养、注重特色。(1)重实践,培养扎实的基本技能。(2)善用脑,培养良好的思维力。(3)探规律,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会联想,培养大胆创新的想象力。(5)指方向,培养积极向上的自主探究的能力。(6)扬特长,培养合作能力。6)建立好科技活动的素质评价方案。建立健全科技教育活动监测评估制度是提高青少年科技活动的重要手段。建立各年龄段学生的科技素质标准和评价指标,明确学生科技素质测评方法和表述形式对今后科技活动的开展有很好的指导作用[3]。

2.2切实加强教师科技素质和科技教育能力的培养

教师是科技知识、科技思想、科学方法的传播者,是科技基础教育的导师,教师的科技素质的高低和科技教育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对青少年进行科技素质教育的成败。因此,提高教师的科技教育意识,加强教师科技素质和科技教育能力的培养,能有效地改变目前学校科技素质教育滞后的状况。1)注重把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摆在提升学校文化品位的重要位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可以将学校校本课程作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有效载体,同时也可以作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土壤。3)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对教育的要求。通过多种形式将科技教育、人文教育、道德教育有机结合,把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作为培养目标,这不仅对于充分发掘学生聪明才智,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发展个性特长有明显效果,而且对于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推进学校素质教育有积极的突破作用。

参考文献

[1]韦锦兰.浅谈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对素质教育培养的作用[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1):138-139.

[2]隋景香.浅谈生物科技活动对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3(12):5.

科技创新的实质篇9

一、确立科技创新的必要性

1.国际形势发展的要求。当今时代,科技竞争成为国际间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已经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重视基础研究,重点发展战略高技术及其产业,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必须突出知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我国发展现状的要求。首先,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投资,2004年9%的GDp增长中,有一半以上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同时,我国的经济增长长期处在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状况。其次,对引进技术的依赖使国内企业失去了创新的动力。国家统计局的最新统计显示,中国企业中只有一成左右有科技活动,2004年科研经费投入仅占营销总收入的0.56%。同时,在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过程中,由于忽视消化吸收工作,加之企业经营管理不善,因而有不少技术和设备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我国经济要持续健康地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发展之路。

3.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必然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规律。实践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停止了观念的创新和实践的创新,落后挨打的命运就不可避免。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科学发展史,其本质就是一部创新史。

二、教师科研素质是科技创新的源泉

1.教师科研素质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基础。教师的科研素质,是指教师从事科研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储备、学术品格和思维方式等的总和,是一种本质上的自我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人才任务的具体承担者是教师,师资队伍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创新意识和素质,直接决定着教师培养创新人才的实际能力。“打铁全凭自身硬”,教师只有具备过硬的科研素质,才能通过言传身教,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才能训练学生的创新技能、思维方式等,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2.高校教师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教师的科研素质决定科技创新的能力,高校是进行科研活动的一个主要场所,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2001年,中国高校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已达28.6万人,共有两院院士450人,占全国院士总人数的33%;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的有640人,占总人数的65%;获得基础研究优秀创新群体20个,占资助总数的60%;“十五”期间“863计划”选聘高校专家121名,占总数的48.4%;“973”项目高校首席科学家45人,占总数的40%。2001年全国高校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76%,重点项目的56%;发表SCi论文量占《SCi》收录我国论文总数的近70%,发表ei论文占75%以上。高校获国家三大奖达到80项,其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数量的50%,技术发明奖的66%,科技进步奖的46%(以上数据来源于2005年9月30日《中国教育报》第3版)。这些数字说明:高校教师已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三、科技创新是提高教师科研素质的重要途径

首先,科技创新必然会促进教师不断获取新知识,及时了解本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使自己处于科学发展的前沿。其次,科技创新必然会促使教师具有“扬弃”的批判学术品格,因为科技创新是在对已有的科研成果进行批判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三,通过科技创新,可以发展和丰富教师科学的思维方法,因为科技创新的过程是根据表象的材料、数据和实验等,进行思维加工,凝练出一般理论和普遍原则,进而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新观点的过程。

教师进行科技创新,就是集聚从事科研工作所必需的知识储备,并对已存在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凝聚、升华,再从自己研究的思维方式出发,提出科学上的新发现和技术上的新发明,这是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的重要途径。

四、发展对策和建议

1.加大投入。首先,要加大科技经费投入,途径有三:一是争取政府投入,保证各级政府财政经费对科技的投入;二是自己的安排资金投入,加大对科研的支持;三是其他投入,要尝试与金融部门实行科技贷款合作,同时引导和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其次,要加大人才培养投入,一要加大本单位人才培养的投入,鼓励教师参加培训和继续学习深造;二要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人才进来。

2.完善制度建设。首先,应建构有利于教师创新和提高教师科研素质的职称评审制度,每一级技术职称的任职资格除了有教学工作量的要求外,还要有相对应的科研标准,这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目前,必须对现行的职称评审制度中关于科研要求的指标体系进行改革和调整,强化科研“质”的要求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指标,充分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提高教师科研水平和科研素质。其次,应建立符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教师绩效考评制度,在考评时,必须将教师的科研和教学工作量两者进行有机结合。考评后,对成就突出的教师要及时发现、重点培养,为优秀拔尖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

科技创新的实质篇10

【关键词】创新素质校园精神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07)05(a)-0192-01应纳入大学生的培养方案之中。扩充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内涵,加重实践教学的内容和份量,增加通过非课堂教学形式而传授知识和进行教育的内容。应全面加强实验室建设,建立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基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创新实践教学,开设课程综合实验课,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比例。2.3课外活动环境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既是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有益延伸,又是实现其目标的有力支撑。目前许多高校把组织大学生开展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作为培养科技创新素质的重要载体,纷纷设立了“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基金”,每年拔出专项经费并不断增加投入力度,资助学生科研项目。中国科技大学借鉴国际一流大学的培养模式,实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计划,启动了“大学生研究计划”,让学生每年有一定时间到研究院所、高科技企业和校内科研机构参与科研实践,同时建设学科的基础科学教学实验中心,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和能力。因此,我们要处理好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关系,从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出发,选择活动项目和恰当的活动形式与方法,引导学生健康向上的自主发展;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不断提高活动的总体质量;进一步吸引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业介入学生科研项目,使科技创新成果尽快转化到生产应用中去,推进大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深入开展。2.4课程考核评价要改变长期以来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推进课程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提倡开卷、半开卷、口试、报告、论文、指定阅读等多样化考核方式,建立起一种开放的、多元的、特殊的评价机制。正如南京大学校长蒋树声教授所言,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成败为评价标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全方位地注意保护学生的个性,发挥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科研环境的营造充满学术研究活力的环境,是开展创新教育,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条件。高等学校要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且充满活力的学术研究环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办学的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成为广大师生不懈追求与努力的方向。二是要把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和能力作为高校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三是学校要为教师和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提供制度、资金和物质上的保证。四是学校要鼓励教师对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给予指导,支持学生在不违背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开展创新活动,提倡团队性创新活动,扶持并指导各种科技创新的社团组织。使高校真正成为发明创造与学术研究者的摇篮和乐园。4营建信息化的校园环境信息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主要特点,掌握信息技术并具有获取、应用、处理信息的能力,业已成为各类专业人才必备的基本能力,信息技术手段也已成为当今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活动的必要工具。为适应这一发展特点的要求,高校应努力创建一种信息化的校园环境。建设信息化的校园环境:一是需要在观念上真正认识到信息时代到来的紧迫性和创建信息化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把通过创建信息化的校园环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信息化社会的能力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上。二是建设信息化校园环境必须有必要的物质投入,高校应在信息技术设备、互联网及专业人员等方面给予大力的投入,为师生提供充分的便利条件。三是在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和社会服务中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在普及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使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得到普遍和有效的应用。5营造国际化的教育环境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一体化是知识经济的特点,又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重要特征,营造国际化的教育环境,就是要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化观念和世界眼光的科技创新人才,这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必备的重要素质之一。营造国际化的教育环境,一是要确立开放性、国际化的观念,把开展各种国际性的合作与交流作为高校的重要工作,把培养学生的开放意识与世界眼光作为高校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二是高校要广泛开展学术合作与交流,举办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和学术报告,努力成为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中心和桥梁。三是要更新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必备的国际化的知识与能力。__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也是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造就高层次高科技创新人才,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和新的科技革命发展趋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积极营造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的环境,学校是知识传播、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学校环境对科技创新素质培养有着熏陶与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1校园精神的培育校园精神是一所大学始终如一保持着的学术传统和办学理念,是几代甚至几十代的积累传承下来的习惯力量。世界一流大学都非常注重形成和培养自已的学术传统和学术精神,并以这种学术传统和学术精神熏陶着一代代学子。剑桥大学长期以来形成了注重学识渊博与学术自由、重视知识的内在价值、强调发挥个人才智和潜力的传统,这种学术传统熏陶了历代剑桥学子,使他们不仅学术功底深厚,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质凝创新能力出类拔萃,因而剑桥也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北京大学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学术自由、与社会相结合等多方面的优良传统,在治学上体现了执著、宽松、厚重、为先的精神,这对北京大学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此,每所大学都要注重培养以文化底蕴为基础和内涵的校园精神,使学生在校园精神的熏陶下成长成才。2教学环境的营造根据教学过程的组织环节,应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活动和课程考核四个方面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教学环境。2.1课堂教学环境课堂教学是构建学生学科知识结构,启发、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应该是一种宽松的、自由的环境。课堂讲授要体现少、精、宽、新的原则,把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注重把创新思维的方法训练引入教学过程;课堂讨论要成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灌输式教学,转向以学生为主体的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程作业要成为提升学生知识与能力的主要教学环节之一,重点加强综合性较强的研究型、设计型的习题、案例和训练项目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2.2实践教学环境实践教学应成为培养并发展学生科技创新思维和能力的重要依托。教学实践、课程设计、实习见习、学术讲座、专业项目训练以及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项目,营造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学校环境吕凤英(黄淮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河南驻马店463000)摘要:信息化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主要特点,掌握信息技术并具有获取、应用、处理信息的能力,业已成为各类专业人才必备的基本能力;科技创新素质能力的培养取决于宽松的、有利的环境;校园精神的培育、教学环境营造、科研环境的营造、营建信息化的校园环境等是科技创新能力生成的重要外部条件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