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节水农业新技术十篇节水农业新技术十篇

节水农业新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4:03

节水农业新技术篇1

关键词:新疆节水灌溉问题措施

水是生命资源,由于新疆水资源缺乏,水资源的供给严重不足,新疆农业的发展只能选择节水灌溉技术,以消除水资源对农业经济发展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经过十多年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现阶段新疆已经成为了全国节水灌溉技术的示范区和领先者,但是在新疆节水农业发展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亟需解决。

一、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发展的基本情况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地处亚欧大陆腹地,远离海洋,干旱少雨,属于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农业生产需水全靠灌溉。一方面由于缺水、少雨,一方面农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水,致使新疆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草场退化、沙化和水土流失现象严重。农业水利工程配套设施不完善,工程设施设计标准低,受损严重,导致水资源利用效率大大降低,浪费严重。

目前新疆正处经济发展的高速时期,对水资源的需求愈发严重,尤其是新疆农业的发展,大部分依靠灌溉用水,对灌溉技术的提出了巨大挑战。因此,只有建立高效节水型的灌溉农业,才能缓解新疆的用水需求,也是新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

二、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遇到的问题

(一)水资源严重匮乏,用水矛盾突出。水资源缺乏的问题是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当前农业发展受水资源的制约影响很大,水资源的供给能力增长有限。新疆是我国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地区,农业发展、工业发展和城市发展都需要大量的水资源作为保障。由于水资源匮乏,有的地方出现了抽用地下水的现象,导致生态水源被过分掠夺,生态环境迅速恶化,用水矛盾日益突出。节水灌溉工程得不到充分的利用,水资源的短缺成为制约新疆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政府宣传力度不大,农民缺乏节水观念。农民是发展节水农业的主体,但是政府在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中,对农民的节水宣传教育工作不够深入。导致了农民对发展节水农业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不足、不清。而且,政府对水资源的管理不严,水价较低,造成了大多数农民自行采用引渠灌溉、沟灌和漫灌等方式。与此同时,农民在水资源的利用上还存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须珍惜的错误思想,严重影响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节水灌溉的配套设施不完善。由于经济和历史原因,新疆的水利设施建设始终赶不上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政府水利工程的投入上严重不足,拖欠多。新疆地区有众多的河流流经,但是却缺少主体性的水利控制工程,已经建成的水利设施的标准低,配套不完善,工程的效益低,无法满足农业经济的发展需求。因此无法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实行高效的利用和供水。

(四)农业供水管理体制不健全。政府对水利工程的管理设施存在重建轻管的问题,农业供水管理体制不健全,没有做到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政府的水利政策措施不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节水政策、奖惩体制等处于滞后的状态,导致管理部门在管理上的松懈、不到位。另外,农民节水意识的淡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业节水技术的应用与管理。

三、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对策

(一)加强水资源的宏观调控。要提高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必须从全局出发。首先要合理规划农业用水的发展布局,切实提高对水资源的管理水平,加强对水资源的管理力度。其次,制定出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的总规划,划出节水灌溉技术的重点区,对重点地区给予技术上的支持。并根据水资源的状况,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合理利用水资源。

(二)加大政府的政策法规支持。为了加快新疆节水灌溉农业的发展,政府就需要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明确对水资源浪费的惩罚,奖励对节水技术的推广使用。加大对节水灌溉技术的政策扶持,银行采用低息或无息贷款的方式让农民具备采用节水灌溉设备和器材的能力。

(三)加大节水农业的推广和宣传力度。政府要加大对节水农业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节水的意识。制定新疆节水农业发展各项内容的完成时间表,分配到各个基层,长期性和经常性地进行专项检查,把发展任务落实到实处,将农业节水技术的推广作为领导的考核标准之一。

(四)积极完善各种配套的综合管理制度。政府要加大对节水灌溉设备、器材生产厂商的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可以通过对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或提供贷款的优惠政策,加大对企业研发、生产技术的政策支持和补助。将农业生产节水设备和器材纳入农资产品中,使农户和企业都能享受到农资产品的减免增值税政策,从而进一步降低节水设备的生产成本。

一方面,企业节水设备的工程管理要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的管理模式转变。另一方面,加强对节水人才的的培养和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培养出专业的技术人员,将节水技术带入基层,走进农户。亦可以举办技术培训讲座,加强农民对节水技术的认识,提高他们对节水设备的使用熟练程度。

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具有诸多优点,加大对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运用力度是一项持久的重任,也是缓解我国水资源紧缺的重要方式之一。针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加快农业技术的进步,提高农业生产的资源利用效率,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从而有效保障我国农业安全、水安全、生态安全。

参考文献:

[1]苏荟.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3.

[2]周和平,王忠等.新疆高效节水灌溉发展规模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0(12).

[3]朱彬彬.新疆农业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的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3(13).

节水农业新技术篇2

关键词:新疆;农业节水;因素;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DF41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影响农业节水的主要因素与对策

(一)影响新疆地区农业节水发展的三大主要因素。

1、缺乏合理的水价机制。当前,随着新疆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发展,其灌溉规模也日渐扩大。在这种形势下,如果仍采用旧的水价机制,很难满足新疆地区农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在水价方面,新疆地区农业灌溉用水的水价呈现出不平衡的态势,只有兵团地区供水的价格趋于成本价,而其他地方地区农业灌溉用水水价普遍低于供水的成本价。这就看似对农业灌溉有利的水价,其实丧失了其经济杠杆作用,使得新疆地区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更加突出,影响了整个新疆地区农业及经济社会的发展。

2、节水仍留在口号层面上,缺乏政策和法规支持。节水是关系到新疆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大事,但是当前,新疆地区节水灌溉还停留在口号层面上,而单纯通过提高农民的节水意识来达到节水灌溉显然是不现实的。新疆地区并没有制定和出台切实可行的节水政策,也没有建立鼓励节水灌溉的激励机制,相关的法律法规更是缺失。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节水灌溉在新疆地区的推广,制约了节水灌溉农业在新疆的发展步伐。

3、基础设施落后,不能满足节水灌溉需求。节水灌溉最终要通过相应的节水设施才能实现,如果没有节水设施,节水灌溉只能成为空谈。但是当前,由于受资金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新疆地区节水灌溉配套设施的建设并不尽人意。已经建成的水利设施不能满足节水灌溉的需要,不能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解决新疆地区农业节水发展困境的对策。

1、加大水价调整力度,建立合理的水价机制。当前,为了支持农业的发展,我国已经颁布了很多惠民政策,这些政策的落实进一步推动了新疆农业的发展。在新疆农业规模化发展的背景下,必须要进行水价改革。首先,要对新疆地区水价法规进行改革和完善,确立以资源水价、工程水价和环境水价相结合的水价原则。其次,要加大水价的政策调控,要合理调控农业灌溉水价,发挥水价的经济杠杆作用。比如可以适当提高灌溉水价,对于超出定额用水的灌溉用户要实施必要的加价政策。为了获得广大农民的支持,保证供水单位的利益,可以采用由供水单位和灌溉用户及政府共同参与确定水价的方式,以充分保证灌溉用户和供水单位的利益。

2、政府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推进节水灌溉的进程。首先,政府要制定适合新疆地区的节水规划,要确定灌溉用水的总量,并实施定额管理。一个科学合理的规划能够为新疆地区的节水灌溉指明方向。因此,政府部门要重视节水灌溉,加大人力和物力投入,制定新疆节水灌溉的中长远规划,并坚持一步一个脚印,落实各项节水灌溉活动。其次,为了加快节水灌溉的发展,政府加快相关政策发挥的出台,要研究出一套适合在新疆推广和实施的节水灌溉管理办法。再次,要建立节水灌溉激励机制,对于积极响应节水灌溉的用户要采取鼓励措施激励他们继续加大节水灌溉的实施和推广工作。当然,为了保证激励的科学性,我们倡导新疆地区要建立科学的节水评价指标,用来衡量节水灌溉的成效。

3、完善节水配套设施,保证节水灌溉的顺利推进。当前,新疆地区的配套节水灌溉设施明显滞后,不能适应新疆地区灌溉农业发展的需要。为了实现节水灌溉,新疆地区必须加大资金投入,要引进先进的节水灌溉设备,比如引进喷灌式、微灌式的节水灌溉系统。要建立完善的配套灌溉设施,保证新疆地区节水灌溉的顺利实施。

二、农业节水技术选择

在新疆地区推广农业节水技术要充分考虑新疆地区的实际情况,包括新疆地区的地形和灌溉条件,针对不同地区的灌溉条件要采用不同的灌溉技术。同时,还要考虑到行将地区的农业经济实际,选择最为经济实用的节水技术。

(一)喷灌技术。喷灌技术的原理主要是将有压水经过压力管道送到田间,而有压水是通过水泵加压或者是自然的落差形成的。当灌溉水到达田间后,可以通过喷头对田间进行喷水灌溉,这样才可以保证灌溉用水均匀的洒落在农田内。与其他方法相比,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均匀灌溉,但是投入较高,而且有地区适应性。蒸发较大、灌溉面积较大的地区不适用采用这种灌溉技术。

(二)渗灌节水技术。渗灌节水技术与其他技术相比,具有节省灌溉用水的优势,能够促进农作物的增产,同时,这种节能技术的能耗较低。但是这种技术也具有一些明确的缺点,比如在灌溉中管道极易发生堵塞,为了疏通管道,必须要进行维护,会造成维护成本的增大。但是这种灌溉方式对于荒漠化的治理都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从长远考虑看是一种比较经济的灌溉方式。

(三)软管灌溉技术。软管灌溉是一种应用较为普遍的灌溉技术,能够达到较好的节水效果。但是这种灌溉技术对土地平整度要求较高,只适宜于对农作物进行补充灌溉,不适用大面积灌溉。对新疆地区来说,在棉花种植区可以采用此技术。

(四)膜上滴灌和膜下滴灌技术。此技术多适用于甜菜种植区,因为此技术有明显的缺点,会造成灌溉的不均匀,造成地表积水,水分的损失较大。对于一些大田不适宜采用此技术。膜下滴灌技术和膜上滴灌技术相比则具有明显的优势,比如其节水优势明显,能够起到抑盐作用,能够显著地促进农作物的增产,与沟灌等传统灌溉技术相比,节水效果显著。

(五)微灌技术。微灌技术是一种极具科技含量的灌溉技术,它以微灌设备组成了微灌系统,是一种较为先进的灌溉技术。能够将有压水充分地输送到田间,对农作物进行有效灌溉。其水流渗出多是以小管出流和渗灌等进行的,能够有效达到节水目的。

结语:综上所述,当前新疆地区已经出现了灌溉用水矛盾,要解决这种矛盾,必须要走节水灌溉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样才能有效缓和新疆地区的用水矛盾,才能保证农业的健康发展。但是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新疆地区农业节水的发展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参考文献:

[1]邹艳红;乔军;;谈新疆发展节水灌溉的几个问题[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1年08期

[2]焦慧选;郭淑萍;何小道;;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J];河南水利;2003年02期

节水农业新技术篇3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时空分布极不均衡的国家,干旱缺水问题相当严重,水安全状况日趋严峻。目前,正常年份中国年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我国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尚不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农业是用水大户,缺水已成为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首要制约因素,农业节水至关重要,节水农业技术的推广,关系到农业生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现今,我国的节水农业发展的关键不是缺乏科技成果,而是科技推广滞后,节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下。在技术储备相对完善的条件下,节水农业技术扩散效率低下的原因是什么?农户作为新技术的最终接受者,为什么对节水技术表现出消极的态度?影响农村节水技术推广应用的因素是什么?对以上问题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节水农业技术推广研究综述

“推广工作是一个把有用信息传递给人们(传播过程),然后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正确的观点,以便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或技术(教育过程)的一种过程。”依据推广的涵义,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首先需研究节水技术创新的扩散,要依据扩散规律研究如何干预扩散,哪些因素影响扩散,如何克服不利因素影响,使节水农业技术扩散向着获得较高技术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方向发展。其次,应认真研究农户行为及其改变规律,农户是市场经济农业生产经营的微观主体,应明晰农户行为及其改变的规律,了解农户的技术需求,使传递的节水农业创新成果与农民的需求层次相对接,并采取措施激发农民的学习兴趣,促使其改变态度,转变行为,采纳创新,实现依靠科技发展改变农户自身与群体的目的。所以,节水农业技术推广的研究集中于两个方面:(1)宏观层次上的节水农业技术扩散研究(2)微观层面上经济主体的节水技术采用研究。本文从节水技术扩散和农户采纳节水技术行为两个视角,分别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节水农业技术扩散的研究综述

1.节水农业技术扩散的理论研究。节水农业技术扩散是以技术创新扩散的理论为基础,主要以技术扩散的规律性研究为主。一项具体的高新技术,从采用到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采用新技术的人数随时间变化呈正态分布,将接受者的人数累加,在时间趋势上就呈现一条S型曲线,节水农业技术的扩散是一项高新技术向传统产业扩散的过程。因此,节水农业技术扩散规律也应遵循高新技术扩散规律。格里列希斯(1957)考察不同信息传递机制下农业技术采用率的时间规律,提出“传染病模型”,指出一些创新之所以比其他创新扩散的快,是由于这些创新本身的特性(相对优势、相容性、复杂程度、可试验性、可观察性)使得他们被“感染”的概率较高。而罗杰斯(1995)的创新扩散理论研究指出只有创新者率先采用新技术,其他人看到由新技术产生的收益后将会自动传播,由此提出“进步农民策略”理论,即技术推广人员应主要将新技术传授给进步的农民。奈尔斯•罗林(1998)针对创新扩散理论中的不完善因素:人口群体在心理特征、获得信息能力和资源等的不一致性、散播过程的信息失实以及先采用者和晚采用者的不同报酬等,则提出了“目标群体策略”理论。另外,农业科技成果供求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农业发展的诱致技术变迁理论、内源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的发展为节水农业技术扩散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

2.节水农业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在实证方面,学者对节水农业技术扩散的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技术扩散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寻找出主要的影响因素。例如:哈格斯特朗(1967)认为,信息在空间上的“有效流动”是决定技术扩散的最重要因素。格里列希斯(1971)对历史创新扩散的“S”形增长曲线分析,指出“S”形增长曲线由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决定。Caswell(1985)、Dinar等(1992)、XimingCa(i2004)、mariamaucer(2005)对节水农业技术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节水模式的节水程度、市场网络、水价、农户收入水平、风险偏好、政府补贴等因素对节水技术的扩散有显著影响。而Green(1996)的定量研究表明,水价并不是影响现代灌溉技术扩散的主要因素,作物特性、耕地特性和是否使用地表水等因素对现代灌溉技术的扩散有显著影响。杨旭(2005)运用Logit模型以及层次分析法研究指出,在我国的节水农业推广扩散过程中,会受到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状况,农户自身,节水技术,政府行为五个主要影响因素。在对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扩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分析,国亮(2011)将其归纳为扩散源、被扩散的节水灌溉技术、扩散技术采用者三方面的影响因素。

3.节水农业技术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研究。近年来,国内学者重视解决我国节水技术扩散存在的技术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朱希刚(1999)、顾焕章(1997)、韩洪云(2001)、卫明凤(2005)等学者研究表明,由于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推广经费来源无充分的保障、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偏低等因素,以及我国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的环节不能有效衔接,农业部门比较利益低,导致农业的投入不足,引起对技术需求不足;而我国长期以来自上而下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导致了农户技术需求与科研人员及技术推广人员对技术供给的认识脱节;由于节水灌溉工程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远远超过单个农户的承受能力,且节水公益性强,保密性差,造成中国目前节水技术研究投入不足,技术推广率低。即农业技术存在着有效需求与有效供给不协调的矛盾,而节水农业技术的矛盾体现尤为突出。对于解决此矛盾,黄季馄(2000)、朱希刚(2002)、卫明凤(2005)等学者建议应当加强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并且应当从降低采用新技术的风险、提高新技术的经济效益入手,重点在于完善我国的农业科研机制,提供农民真正需要的技术创新。

4.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及扩散机制研究。现有的研究表明,我国农业技术扩散当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体制的而非技术的,加快我国农业技术扩散,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的关键在于体制的改革与完善。对技术扩散机制有代表性的系统研究有:朱李鸣提了技术创新扩散引导机制,他认为,引导机制是由技术扩散动力机制、沟通机制和激励机制组成的自动系统;傅家骥(1992)指出,技术创新扩散机制由供求机制、计划机制、中介机制、激励机制以及竞争机制所组成,他认为,在扩散过程中,这五种机制同时发挥作用,它们的合力决定着扩散的模式;武春友(1997)提出了技术创新扩散动力机制,他认为技术创新扩散的动力由推动力和牵引力合成,二者共同作用,推动着技术创新成果的扩散。我国应建立一个明确分工、充分竞争的农技推广创新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应建立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农业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以解决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为主攻方向,以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为目标的科技服务推广体系(黄季焜、胡瑞法等,2000;沈宏、王东升,2004)。节水农业技术推广及其效益发挥的基本前提是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业生产资料的市场化流通体制,高素质的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以及农民的组织化,楼豫红(2003)、龚宇,王璞(2005)等研究指出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问题的根源是利益的分配与不满足问题;培育市场需求、加强政府调控管理及监督职能、水价调控手段、因地制宜选择节水技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等是建立协调的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必要措施。

(二)农户采纳节水技术行为的研究综述

1.建立模型对农户采纳节水技术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建立以效用和预期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农户采纳新技术行为模型,从理论上对影响农户采纳行为的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如:Carey等(2002)考虑水价格和水市场等未来干旱程度的随机性和经济激励因素的不确定性,建立灌溉技术采纳的随机动态模型,指出农户只有在预期的水市场交易收益大于交易成本时,才会采纳节水灌溉技术。XimingCai等(2004)运用二阶段随机程序模型Spm,提供了一个分析平衡化有利情况下农户最大化预期利润和不利情况下最小化利润损失风险的模式;考虑了未来水文状况(不确定因素)对灌溉技术采纳的影响并证明其影响显著。Dridi等(2005)研究了在农户和用水管理之间存在不对称信息时,水资源分配和灌溉技术采纳的激励机制模型,研究指出逆向选择降低了现代化节水灌溉技术被采纳的程度;尽管在不对称信息下存在逆向选择,农户仍有进行水交易的激励,二次分配提高了水资源的分配效率并引致附加的采纳现代化灌溉技术的需求。国内学者的模型研究中,黄季焜(1994)在生产函数中加入技术决策转换变量,构造了一个受技术采用预期影响的投入产出模型。汪三贵(1996)、孔祥智(2004)对模型进行改进,引入信息变量、风险变量、机会成本、政策变量等,来分析在特定约束条件下农户的技术采用过程。此类模型不考虑时期因素,属于静态模型的范畴,可通过引入经验变量对模型进行动态化转换(林毅夫,2008)。刑美华(2009)用多元选择模型中的排序选择模型对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来判断特征因素对技术采用的影响。在对于农户技术采用决策分析时,现有研究主要运用博弈的方法,韩青(2005)运用“囚徒困境理论”分析得知有效的激励机制可以增加农户选择先进节水技术的预期,激励农户采用灌溉技术。方兰(2006)采用GamS方法建立了一个空间水资源模型,通过对模型的优化寻求项目区最优的水资源配置、管理和个体农户对灌溉技术的选择。

2.实地调查农户采用节水技术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研究者分别从创新精神、资源禀赋和资源获得的公平性、技术的适用性等角度对影响农户接受节水技术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实地调查数据的分析,找出影响农户技术采纳的因素以及影响强度。Feder(1985)、atanuSaha(1994)、Bonabana(1998)、mariamaucer(2005)、ervin等(1982)、刘红梅(2008)、谢西玲(2008)、蒋晓茹(2009)等的研究证明了农户年龄、教育因素、农户经济状况等自身特征是影响农户采用和学习农业技术的重要因素,它影响了农户的风险承担能力、资金使用分配决策等。而atanuSaha(1994)、Green(1996)、madhuKhanna(2001)、孔祥智等(2004)、林毅夫(2008)指出土地经营规模、作物特性、耕地特性和是否采纳地表水等外部环境因素对现代技术的使用有显著影响。Schuck等(2005)研究干旱程度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选择的影响;干旱程度显著影响农户采纳更有效的喷灌技术。此外,negatu(1999),mariamaucer(2005)研究指出,农户的信息渠道、信息水平和主观风险因素是影响农户采用和学习节水灌溉技术的重要因素。韩洪云(2000)、于法稳(2005)、王克强(2006)、雷波(2008)等均指出:农业水价改革是调节农户灌溉行为,促进农业节水实现的重要经济手段,农业水价改革能有效促进农业节水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李艳(2005)、江煜(2008)从博弈论的角度分析得水价的提高激励了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纳。韩青(2004)、刘宇(2009)、刘晓敏(2010)、李佳怡(2010)建立影响农户参与节水灌溉技术因素的Logit模型或者tobit模型,实证研究得出:水资源短缺程度、农业水价、政府扶持与否、信息便捷度以及农户的风险意识均会影响农户灌溉技术的选择。谢西玲(2008)研究指出,农户对节水灌溉技术的需求大,但节水灌溉技术供给呈现多元化格局;那些具有强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应属于公共产品的节水灌溉供给,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农户采纳节水灌溉技术呈现出现代灌溉和传统灌溉并存、技术采纳地域化、农户主动性两级化的特点。于素花(2001)研究指出,采纳某项节水技术的节水效益回报必须大于该项技术的年金成本,且两者差异越大,表明该项技术推广的可能性越大。由于技术采纳过程中的外部性,农户在自利基础上的微观选择并不会导致社会最优的宏观行为;政府必须要扶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以充分发挥其在重塑农户行为动机和实现社会最优采纳水平中的连接作用,引导农户的微观选择,实现社会最优的宏观行为(李圣军,2008)。已有研究大致认为经济因素、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和制度因素等影响灌溉技术的采用。

三、研究述评与展望

(一)节水农业技术推广研究述评

1.研究视角方面。国内外学者研究多以经济学、公共管理学以及相关农业技术学科入手;研究多以节水农业技术扩散规律和农户的经济理性为分析切入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们对节水农业技术的空间扩散、对农民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和连续时间演变的农户行为视角下的研究逐步重视并发展迅速。

2.研究方法方面。国外学者研究重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并行;国内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分析研究中理论建构较薄弱。定量研究方法上,大量研究主要采用统计方法、线性方法、Logit模型、tobit模型等分析方法,而部分研究已经开始重视运用Spm模型、博弈模型、实物期权投资模型、期限分析等更为复杂的分析方法。对于调查对象和方法的选择,以一次性调研所形成的事后分析为主,但近年来,学者们已逐渐重视案例式的过程研究,即通过案例和试验的模式来考察一项节水技术从推广设计到采用行为,再到技术影响后果的整个过程研究。

3.研究内容方面。国外研究已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研究内容中重视研究的实用性、操作性。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理论与方法的推介、扩散的影响因素、节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进、农户对节水农业技术的选择等方面。研究内容比较集中,有助于对中国具体国情下的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问题清晰认识和有效解决。综上,在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本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国内学者对节水农业技术推广进行了诸多领域的探索,发展迅速成果显著。未来国内研究应更加重视理论研究,进一步加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结合,在研究方法上,可运用Spm模型、博弈模型、实物期权投资模型、期限分析等一些复杂的分析方法,同时,应加强案例式的过程研究,注重研究的系统性、实用性及操作性。

节水农业新技术篇4

(1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100193;2甘肃省武威市水利技术综合服务中心,甘肃武威733000)

摘要: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其中农业生产消耗了大量水资源,因此,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目前农村地区男性劳动力大量外流,形成了以女性为主的农业生产主体,给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通过在甘肃省武威市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利用农民田间学校为平台,结合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部门,提高了妇女的节水意识,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妇女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积极性,并且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在农业女性化背景下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新模式。

关键词:农业女性化;节水灌溉技术;田间学校

中图分类号:C915文献标志码:a论文编号:2014-0420

0引言

中国是全球十三个人均、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严重短缺、贫乏的国家之一,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2900m3,中国不到这个数字的1/4,是美国的1/5,日本的1/2,加拿大的1/50[1]。据水利部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3256.7亿m3,比常年值偏少16.1%,为1956年以来最少的一年[2]。节约用水成为中国应对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必然选择,而在水资源消耗当中,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70%,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大户[1]。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一直较低,目前全国平均仅在0.4~0.5之间,农业灌溉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很多[3]。面对严峻的水资源形势,必须发展节水农业,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然而,目前中国农村地区,随着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精英群体不断外流,形成了以妇女、老人、儿童为主的务农大军,在这其中妇女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农业生产的女性化趋势日趋明显。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妇女在农业劳动中的比例就超过了一半,且有继续增长的趋势——根据1996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女性占从事农业劳动力的51.78%;10年后的2006年,女性在从事农业劳动者中的比例已提高到61.3%,而在一些农业大省,女性所占比例更高,如山东省妇女在农业劳动力中的比例达到65%,福建省农业女性化程度甚至在70%以上[4]。但是,农村妇女在接受教育、获得资源以及参与决策中处于弱势地位,一向远离村庄管理的妇女也因缺乏参与制定“游戏规则”的机会而难以公平地享受各种公共服务和产品,导致农业生产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农民增收较为缓慢[5-6]。

在农业女性化背景下,仍然是男性改变、决定农业生产的大事,妇女对农业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她们对农田的管理上,这与一直以来男性掌握着农业生产的关键技术、知识、信息和社会关系有关,也与妇女长期在教育、培训、对外交往机会与男性不均等有关[7-9]。一般认为,我国农民节水行为旨在追求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具有明显的经济行为特征,但是又呈现出独特的、非经济性的规律[10],受利益动机、自主决策权、信息度和政府行为制约[11]。发展节水农业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必须给予妇女相应的重视,让妇女在技术培训和推广中受益,并将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我国长期以来自上而下的农业技术推广方式,导致了农户技术需求与科研人员及技术推广人员对技术供给的认识脱节[12],适应农村妇女需求的节水技术推广,必须充分认识农业女性化趋势下的农村知识系统、技术需求的性别差异,改变传统的农业技术传播思路、方法和模式[13]。从农民尤其是农村妇女个人层面来看,尽管近年来农民收入有所增加,但由于参加培训的机会成本太大和“预期收益”不明,因此农民不愿投资于培训[14]。农民在节水灌溉方面投入的资金并没有带来其期望的收益,国家对采用节水灌溉的农户也没有适当的补贴激励政策,所以农民参与节水灌溉的积极性不高[15]。为有效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必须开展更多具有公益性的技术示范推广活动,展示农业节水灌溉的效益,发挥技术研发、管理部门和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村妇女学习到具有实用价值的节水灌溉技术。本研究以甘肃省武威市“内陆干旱区交替灌溉节水技术示范与推广试点项目”为例,探讨农业女性化背景下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模式。

1项目概况及研究方法

甘肃省武威市是全国乃至世界上最干旱缺水的地区之一,其中武威市主干河流石羊河流域内现状可利用水资源量为17.6亿m3,按现有人口和耕地计,人均775m3,耕地每公顷均18.67m3,在社会经济部门总用水量当中,农业总用水量为24.34亿m3,占总用水量的85.7%[16]。恶劣的自然条件使水资源短缺成为武威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多年来,甘肃省坚持把发展节水灌溉作为缓解水资源紧缺矛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战略举措,积极实施节水灌溉示范项目,节水灌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17]。为了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武威市农业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在香港嘉道理基金会的资助下,香港浸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联合武威市水利技术综合服务中心(下称“水技中心”)于2011年启动甘肃省武威市“内陆干旱区交替灌溉节水技术示范与推广试点项目”。在充分了解村庄基本社会经济情况、水资源利用和灌溉模式等的基础上,决定采用农民田间学校的形式进行技术培训和推广[18]。

项目选取武威市的民勤、古浪、凉州3个区县的14个试点村开展的节水灌溉试验示范,主要推广隔沟交替灌溉(partialRootzoneirrigation,pRi)、膜下滴灌(DripirrigationUndermulchFilm,DiUmF)等节水灌溉技术。在社区层面组建节水技术农民田间学校,邀请农民免费加入田间学校作为学员,通过武威市水技中心及各区县水利系统工作人员对农户进行培训,帮助农户学习和使用节水灌溉技术。面对武威市农业女性化十分明显的情况,项目专门邀请妇女参加田间学校和技术培训,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推广活动。

在研究方法上,根据项目实施过程中主要依靠参与式方法对妇女进行培训的实际情况,本研究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participatoryRuralappraisal,pRa),通过妇女学员访谈、关键知情人访谈、实地踏查等方法,结合H型评估图、农事季节历、农户日记图等工具收集资料,对项目试点3个区县的11个村进行实地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妇女对节水灌溉技术的需求、节水意识、参与技术试验示范情况、对田间学校的评价以及产量和收入变化等。

2研究结果

2.1妇女参与节水技术示范积极性高

从技术传播途径来看,妇女更偏重于人际渠道和村庄内部渠道获得科技知识,因此必须选择更有利于妇女接受的传播渠道[19]。为有效发挥妇女在节水技术试验示范中的积极性,项目在农民田间学校设定初期就由参与农民自主设置规章制度,其中包括接纳女性学员参与田间学校活动,在每个项目试点村至少选取2名女性参与试验示范活动。自2011年起,项目给予参与田间学校的女性学员每年不低于200元补助,并在水技中心技术人员协助下选择自家2~5分地开展节水技术试验,由于节水试验效果显著、产量增加明显,加之田间学校活动对于女性学员很有包容性,提高了女性学员的地位和发言权,因而妇女参与田间学校活动的积极性逐渐提高,人数明显增加(见表1)。田间学校与技术研发部门和示范推广部门相结合,将节水技术直接传授给妇女,田间学校以本村农民为主,符合妇女偏重于人际渠道和村庄内部渠道学习技术的特点,有效提高了妇女学习节水技术的积极性。

2.2妇女参与技术试验效果显著

在传统农业技术传播过程中对妇女的重视程度一直不高,存在着对妇女学习和使用技术的质疑,导致女性不能平等地获得技术服务,这种社会偏见进一步影响到女性参与农业生产决策和技术使用。为改变传统技术传播模式对于女性的偏见,项目在选取妇女学员参与田间学校试验的基础上,由技术人员给予女性更多的支持,帮助其选择合适的节水技术和试验农作物品种。妇女在农业生产实践当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且对于新技术的使用在可理解的范围内操作更为细致,经过技术人员的指导和田间学校内部的交流,妇女学员有效参与到了技术试验示范中,并将个人在试验中的问题和困惑在田间学校内部进行交流。经过两年的试验示范,妇女学员应用节水技术的效果明显(见表2)。显著的节水效果也促使其他妇女学习和使用新型节水技术,田间学校的示范推广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2.3妇女节水意识提高

从节水技术推广的长期目标来看,不仅仅需要让目前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妇女学会使用节水技术,最关键的是要提高妇女的节水意识,使其在生产实践中形成使用节水技术并积极节水的观念。通过调研发现,在目前区域内水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妇女都希望节水,但是由于技术匮乏加之盲目节水容易导致产量下降、收入减少等后果,所以农民不敢盲目尝试使用节水技术,而是最大限度地使用每亩地的配水量。农民田间学校妇女学员参与试验,通过小面积试验的方式推广节水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农民的节水意识明显提升。对于学员来说,减少用水量意味着减少支出,减少灌溉次数意味着外出务工机会增多,其收入也会随之增加,妇女学员的节水意识通过田间学校宣传、亲自试验等方式有所提升。如实例:LYp是武威市凉州区Yt村人,她2012年开始参加项目活动,并加入农民田间学校,连续两年都进行了试验,均使用玉米垄膜沟灌技术,试验面积为0.007hm2。2012年试验效果比较好,产量约为100kg,没有使用节水灌溉技术时产量大约为85~90kg,增产10~15kg。两年间她多次参加项目组织的集体学习活动,活动由水技部门人员讲解节水技术,并在田间学校组织下参观学习其他村民的节水技术试验田。村里田间学校目前有16名妇女学员,男性大多外出打工,女性学员参加田间学校并种地。她2012年试验期间一半地不用垄膜沟灌,另一半地进行垄膜沟灌,效果差别明显。2013年继续进行同样的试验,虽然垄膜沟灌的玉米播种时间比没有垄膜沟灌的玉米晚10天,但目前长势比没有使用技术的玉米长势还要好。通过对其访谈了解到,项目促使她学习和使用节水灌溉技术,并且通过自己参与节水技术试验示范,逐步掌握了节水技术。她表示:“我们需要先进的节水技术,但就是不知道怎么用,现在能够学习技术当然愿意节约用水了。”

2.4促进了妇女之间的技术交流和传播

相对于男性而言,妇女在节水技术的传播过程当中更为边缘化,对于价格、成本更为敏感,并且在技术学习过程中更容易相信熟人和看得见的效果[20]。为了适应农业女性化背景下妇女学习节水技术的特点,必须为妇女在熟人间传播和学习技术提供条件,让心存顾虑的妇女通过试验示范效果决定是否采用节水技术。项目在选取妇女学员进行节水技术试验示范的同时,还通过田间学校举办内部交流活动,由男女学员一起交流技术,并组织妇女学员将自己的试验结果向村民进行展示。

这种在村庄和田间学校内部较为开放的方式对于帮助妇女学员学习节水灌溉技术非常有益,解决了妇女对文字和单纯讲解等技术传播方式不适应的问题,妇女学员参与试验往往能够将自己使用技术的经验较为细致地记录下来,并且能把技术使用心得与其他妇女进行交流,妇女之间的传播带动了技术在村民间的快速使用。2012年参与试验示范的妇女学员数量相比于2011年均有大幅增长(见表1),妇女学员在其中的推动作用不可小觑,妇女的积极参与和取得的良好效果促进了节水技术的使用和推广。

2.5妇女对节水技术推广评价较高

农民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在接受新技术方面如果没有得到实惠,不能学以致用,就缺乏参与科技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14]。对于擅长精打细算的妇女而言,这种情况更为明显,只有技术推广模式能够得到妇女的肯定才会促使技术的大规模采用,发挥节水技术应用的作用。部分妇女学员对参与项目整体情况进行了评价,在10分的满分中,15位学员给予了8.5分的平均分,可以看出大多数妇女学员对整体项目运行情况很满意。妇女学员满意点主要集中在产量有所增加、灌溉用电量减少、参与试验有补贴、技术人员服务态度好、用水量和灌溉次数减少、方便与其他村民交流经验等方面;不满意点主要集中在技术指导次数少、灌溉设备价格高、试验面积小且种类少、对其它农业技术讲解少等方面。同时妇女学员也提出了针对性建议,包括:多举行集体交流活动、增加试验农作物品种、增加技术人员指导次数、增加参与试验人员数量、对购买灌溉设备进行补助等。通过参与农民田间学校技术培训和交流活动,妇女能够有效参与到以往只有男性才能参加的技术培训活动中,并且以参与技术试验示范为契机,展现了女性在学习和使用节水技术方面具有可行性。在项目运作过程中,充分运用参与式农村发展的理念,提高了妇女在技术培训过程中的地位,妇女通过技术学习过程也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决定权,对于应对农业女性化背景下农业节水技术推广十分有益。

3结论与建议

在农业女性化背景下进行节水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对于技术服务部门来说是一个挑战,对于干旱缺水地区而言,农民急需节水灌溉技术,在农业以女性为主的情况下满足农村妇女对于节水灌溉技术的需求,应该从技术传播过程中妇女的特殊性出发,在技术示范推广环节中发挥女性的主体作用,以参与式的推广模式带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传播。以农民田间学校为平台,将技术研发部门、推广部门和各类农民结合在一起,通过妇女参与节水技术试验示范来带动节水技术效果展示和采纳行为。这种模式在一定的社会系统内将技术创新部门以特定的传播渠道传授给具有创新精神和采纳意愿的农民,符合新技术扩散的一般过程。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技术传播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其作用可以更加明显。

3.1增加对节水技术推广的资金支持

对于农民而言,新技术的采用必然要以保证产量和品种为前提,节水技术相对于其它技术而言使用风险更大,对于灌溉时间和次数的掌握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作物产量。通过妇女农民参与技术试验和示范,能够向对技术持怀疑态度的其他农民展示技术的适应性和先进性,但这一过程需要给予先行者一定的资金保障,以弥补技术采用初期由于了解不充分而出现的问题。此外,少量的资金支持即可激发妇女参与节水技术试验示范的积极性,对于激励其他农民了解和采用技术也非常有益。

3.2水利部门与农技部门进行合作

从经济学角度看,建立农民田间学校并支持农民集体的技术学习活动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单纯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其效益并不是最高的,而且不能满足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多种技术需求。为此,水利部门可与农技部门合作进行节水技术示范推广,在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同时根据农民实际生产需求推广其它农业技术,发挥多部门联合的作用。这有助于满足农村妇女的技术需求,同时将新的技术推广模式效用最大化,节水技术与其它农业技术的结合对于农业女性化背景下农村生产水平的提高将产生长远影响。

3.3开展更多针对妇女的培训

虽然从甘肃省现有项目实施情况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在男性仍然占主体的农民田间学校和项目活动中,农村妇女的作用仍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妇女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处于弱势地位。对于大多数长期处于相对封闭状态的农村妇女而言,需要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其“走出去”,了解相关先进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其学习和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同时需要对妇女参与村庄集体活动进行一定的培训,使其了解女性应有的权利,发挥女性潜力,使其在节水技术使用乃至村庄集体事务当中更有发言权。

3.4技术研究机构应更多地走进农村

目前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研发存在转化率低的问题,技术研发成果很少被农民大规模采用,尤其是农业女性化背景下妇女对技术采用存在很多困难。为此,应更多地激励技术研究机构走进农村,针对农业女性化背景下妇女文化素质相对不高,使用技术在体力和知识水平上都存在局限的情况,将技术不断进行完善。只有切合实际的节水灌溉技术才能满足农村妇女为主体的农村劳动者的需求,才能真正达到节约用水并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

4讨论

在中国传统节水灌溉技术推广过程中,对节水技术的应用主体——农民,尤其是妇女的技术采纳行为并不重视且研究较少。传统自上而下的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模式没有充分考虑到不同农民对节水技术的不同需求,因此,不能有效调动农民使用节水技术和设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农业女性化背景下,研究如何在妇女中更好地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建立一套比较完整的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新模式对于减少农业用水、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相比于一般农业技术有其特殊性,在水资源短缺的地区更需要推广节水技术,理性的农民采纳节水灌溉技术如果能在保证产量和收益的情况下减少劳动投入和资金投入,便能够调动农民采纳技术的积极性,因此,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以缺水地区为主,努力保证技术的采纳给农民带来切实可见的效益。甘肃省武威市打破传统技术推广僵局,以参与式的农民田间学校为平台,通过农业技术研发部门和推广部门相互配合,推广人员针对当地农民对节水技术的实际需求开展妇女培训,使得妇女的主动性和创新性得以充分发挥,节水技术推广取得了显著效果。通过对这一推广模式的探索可以发现,农业女性化背景下的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必须以妇女的需求为基础,改变传统上对女性采纳和使用技术的偏见,通过女性易于接受的村庄内部渠道和熟人交流的方式推广技术,这种具有创新性的技术推广方式有利于节水灌溉技术的传播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周玉华.我国农业水资源保护的法律调控[J].中国环境法治,2007(00):228-23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2011年中国水资源公报[eB/oL][2012-12-17].mwr.gov.cn/zwzc/hygb/szygb/qgszygb/201212/t20121217_335297.html.

[3]国亮,侯军歧.农户禀赋影响节水灌溉技术普及的实证分析——以陕西为例[J].开发研究,2011(1):79-81.

[4]金一虹.农业女性化:影响及前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7-06(011).

[5]石束,李建红.从传播效果看“留守妇女”在农业技术扩散中的作用——甘肃省庄浪县赵墩乡赵家弯村马铃薯种植技术推广带来的思考[J].开发研究,2008(3).

[6]胡玉坤.“农业女性化”的双面影响[n].中国妇女报,2011-01-09(a01).

[7]赵敏.农地流转对妇女权益的影响——基于农业女性化引发的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11(21):78-80.

[8]罗忆源,柴定红.半流动家庭中留守妇女的家庭和婚姻状况[J].探析探索与争鸣,2004(3):103-104.

[9]周福林.我国留守家庭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6:84.

[10]林海.农民经济行为的特点及决策机制分析[J].理论导刊,2003(4):28-30.

[11]吴玉柏,徐斌,王亦斌.实行节水灌溉是江苏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江苏省农业节水现状调查报告[J].节水灌溉,2002(4):38-40.

[12]连旭.节水农业技术推广研究综述[J].新疆农垦经济,2012(4):67-70.

[13]赵惠燕,胡祖庆,杨梅.农业女性化与农业科技传播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9,21(1):56-58.

[14]焦峰,李英华.农村留守妇女农业技术培训现状、问题及归因分析[J].成人教育,2009,29(2):16-19.

[15]宋莉.我国农业节水技术推广现状与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3(8):73-74.

[16]武威市政府.石羊河水资源状况[eB/oL].ww.gansu.gov.cn/ztzl/jjsyh/gkjls/1289.htm,2012-05-30.

[17]姚进忠,赵自明.甘肃节水灌溉成效及发展途径[J].节水灌溉,2008(9):54-56,58.

[18]郭超男,刘林,李凡,等.提高西北贫困地区农民科技素质的有效途径初探——以甘肃省武威市节水技术农民田间学校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3(17):134-139.

节水农业新技术篇5

一、我区传统水稻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应对干旱能力差。我区水资源贫乏,水稻产业尚未摆脱靠天吃饭的尴尬局面,2006年的特大干旱,我区伏龙、全安、史家的一些望天田、高田几乎颗粒无收;二是务农人员整体素质差。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留在农村的多是老弱病残,导致农民接受和推广水稻生产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和主动性差;三是受传统栽培意识影响大。主要表现为水稻栽植密度不足,普遍存在稀大窝现象,导致上穗率不高。施肥不合理,偏施化肥,忽视农家肥,偏施氮肥,磷、钾肥搭配使用不合理。病虫防治不科学,有重虫轻病思想,防病意识不强,遇上流行性病虫害(如稻瘟病)或突发性虫害(如稻飞虱)就束手无策,无以应对。

二、我区水稻产业推广新技术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2007年,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及时地推出了水稻覆膜节水抗旱栽培新技术,在四川省科技厅、内江市科技局安排部署和领导下,市中区从“科学避灾、积极救灾”出发,本着服务三农、立足于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积极示范推广了水稻覆膜节水抗旱栽培技术,支撑我区农业可持续发展。

1 我区推广水稻覆膜节水抗旱栽培技术的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形成良好工作格局成立了由区委常委、分管农业副区长谢庆彪为组长,科技、农业、财政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节水抗旱农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区节水抗旱工作的领导、组织和协调。区农业局、区科技局、区农技站、各试点镇乡分别明确了一名局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主抓此项工作,确保了试点推广工作的顺利进行,形成“领导重视、部门配合、上下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2)加强宣传,强化培训,确保技术指导到村入户依托水稻产业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的6名专家及聘请的省、市、区共5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全区各镇乡、村、社进行现场指导培训。形成专家、科技特派员、镇乡农技人员、种田能手组成的技术服务网络,通过召开集中培训会,一对一技术指导,印发图片、光碟技术资料等方式开展了水稻覆膜节水抗旱栽培技术培训72场,累计培训人数达35000人次,发放影碟600盘、技术宣传资料30000余份。基本做到了技术指导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入,在种植方式、栽培技术上有较大的突破。

(3)试点先行,以点带面,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自2007年起,在我区的伏龙、凌家、永安、朝阳、史家等5个镇乡做实验示范,核心示范区1070亩,带动示范片7000亩,2008年,选择全安、伏龙、凌家、史家、四合、龚家、朝阳等7个镇乡的2200亩作为核心示范区,带动示范片10000亩。

(4)整合资源,保障投入,提高试点工作成效一是区农业局、区科技局、试点镇乡以及龙头企业对人、财、物有效整合,到目前为止,全区在此项工作中投资约30万元。二是新技术、新品种推广的有效整合。在以水稻覆膜节水抗旱栽培技术为主的基础上,推广应用节水新技术、新品种6项,累计推广节水栽培面积17.4万亩。

2 取得的主要成效 根据典型调查统计,2007年覆膜水稻平均亩产512kg,与同区域、同类型未盖膜迟栽田块比较,亩增产51kg,增长达11.1%;再生稻平均亩产108kg,而同区域、同类型未盖膜迟栽田块不能蓄留再生稻。地膜水稻两季亩产为620kg,亩增产159kg,增长34.5%。2008年8月14日,市中区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示范田顺利通过省专家组验收。验收结果为亩产达729kg,较正常年份该地区未覆膜水稻亩增产200余kg,增收360余元。验收显示,该技术显著提高了农业灌溉水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在缺水的地方有效缓减了水资源的供需矛盾,与传统技术相比,节约用水60%~70%;显著提高了农作物应对干旱的能力,同田对比,实施水稻覆膜节水抗旱技术的水稻秧苗长势更好;显著提高了示范区农民科技素质,推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在与常规水稻栽培技术对比后,示范区农民对水稻新技术、新品种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需求,“靠天吃饭”的传统认识逐步改变,树立了科技致富的意识;显著提高了单位灌溉面积上农作物的产出效益,保证了农产品生产供给安全。强化了科技人员服务“三农”的理念,创新了科技服务模式,“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等服务模式深入推进,初步形成各级专家与基层干部、农民良性互动格局。广大示范户认为本技术大大的提高了水稻产量,值得推广。

三、推进我区水稻节水抗旱栽培技术的下一步打算

水稻覆膜节水综合高产技术具有显著的节水抗旱、早熟早收、抑制杂草和增产增收效果,较传统栽培提早成熟,有利再生稻高产。为此,我区计划在2009年全面推广。

1 以提高农技人员服务意识和能力为切入点农技人员作为农业新技术的主要传播者,他们对新技术的认识和掌握决定着新技术推广的成败。我区将依托水稻专家大院、节水科技特派员、农业主管部门等加强对镇乡农技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技人员业务素质,使他们成为推广水稻覆膜节水技术的主要依靠力量。

2 以调动农民运用水稻覆膜节水技术的主动性为重点变“要农民推广”为“农民要推广”,充分发挥农民推广新技术的主动。由于以往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都直接由涉农部门和镇乡联系,推广地点圈定,所需经费政府买单,农民对技术推广好坏一个样,农民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出来。今后,我区在加大技术宣传的同时,将在全区范围内推行变补助为奖励,调动农民主动性和积极性,只要规范使用水稻覆膜节水技术,增产效果好的,经测产后给予奖励,奖励标准予以量化。

3 以新技术综合应用为保障水稻要增产,不能靠水稻覆膜这一单一实施,需要在水稻生长过程中结合旱育秧技术、大三围栽培技术、田间管理技术、病虫防治技术等综合技术,才能确保覆膜技术优势的有效发挥。因此,下一步,综合技术的推广也是水稻覆膜节水抗旱技术推广的重要部分。

节水农业新技术篇6

一、抓住新机遇,创新发展农机技术推广工作

近几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将主题锁定在农业科技进步,突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提出了一系列理论性、指导性强的新观点、新论述,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新政策、新举措。在总体思路上,提出“三强三保”: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在政策设计上,明确“三大指向”:强农惠农富农一强化农业基础,惠及农村发展,富裕农民生活。在农业科技的战略地位上,界定了农业科技的“三性”: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在提升农技推广服务能力上,集中出台“三大政策”,即实现在岗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收入与基层事业单位人员工作收入平均水平相衔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基本覆盖农业县(市、区、场)、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条件建设项目覆盖全部乡镇,集中解决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人员待遇低、推广经费缺、工作条件差的问题。为快速推进农机推广体系改革和把握体系建设正确方向提供了最新指针,必将对农机化推广体系建设和推广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产生现实和深远影响。国家不断加大农机购置补贴的力度,2012年,在上年150亿元的基础上将进一步扩大资金规模,各级政府也陆续出台支持本地区农机化技术推广普及的优惠政策,着力解决水稻机插和玉米、油菜、甘蔗、棉花机收等突出问题,积极推广精量播种、化肥深施、保护性耕作等节地、节水、节能、节药和节肥农机化技术。广大农民群众、农机合作社、农机生产和营销企业和政府主管部门对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的关注和期望越来越高,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创新与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机遇来临,各级农业部门必须积极行动,把中央关于农业科技的新思路、新措施融入到农机推广实践和具体工作中,以改革创新精神,以强烈的事业心和紧迫感,下十二分的气力,努力开创农机化技术推广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局面。

二、以“科技年”活动为载体,推动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创新与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农业部决定2012年在全国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韩长赋部长在全国农业工作会上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促进年活动以“科技进村入户,助力增产增收”为主题,分四个步骤,开展24项标志性活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化自主创新、强化成果转化应用、强化科技服务和技术培训,激发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和服务的热情为重点任务,力求通过大联合、大协作,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快速进村、入户、到场、到田,全力支撑实现“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的目标。

节水农业新技术篇7

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农村经济。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水资源问题,因此,新形势下需要在农业发展过程中采用节水灌溉技术,通过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来发展我国的经济。本文对农田水利节水灌溉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新形势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

新形势;农田水利;节水灌溉

0引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水资源是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丰富我国的水资源,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从而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在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需要用到节水灌溉技术,在新形势下,更需要提升节水灌溉技术的效能。

1农田水利节水灌溉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不合理

在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往往会凭自己的经验,或参考以往的资料开展设计工作,而不是对农田的实际情况进行实际考察,导致节水灌溉的规划设计不合理。比如,设计师本该对项目区域内的土壤、水源、水质、种植结构等,进行实地考察,并认真分析考察结果,总结会对节水灌溉工程造成影响的各类因素,同时请教专业人员一起对项目进行规划设计。但设计师为简化设计程序,往往会忽略实地考察这一环节,而是直接参考已有的资料,凭借自己的设计经验,就开始对项目进行规划设计。由于缺乏一手资料,使得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与项目的实际情况有出入,从而不能有效的发挥出节水灌溉的作用。

1.2缺乏完善的投入机制

国家为大力发展农业,在节水灌溉方面已经投入大量的资金,尽管如此,各个地区的财政投入仍然无法满足节水灌溉的实际需求。由于农业属于弱势产业,作为农业发展主力军的农民,收入水平是非常低的。而节水灌溉中的滴灌技术和喷灌技术,若想达到更加高效的效果,就需要一次性投入较多的资金,这是广大农民群体无法承受的。而国家对节水灌溉的资金投入,无法维持节水灌溉项目的运行维护,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节水灌溉的发展速度。

1.3缺乏健全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体系

为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我国在一些地区事先投入兴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在示范项目的带动下,其他地区积极响应,也开始在农田水利中使用节水灌溉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但是,人们的节水灌溉意识却没有随之被强化,且农田水利节水灌溉项目的资金投入比较大,短时间内见不到成效,所以能将节水灌溉落实到位的覆盖面积其实是非常少的。此外,市场上的节水灌溉设备质量参差不齐,加上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准入制度的不完善,使得能够承担节水灌溉设备生产的企业还没出现,从而导致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体系的不健全。

2新形势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的发展策略

2.1加大资金投入

充足的资金是推动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发展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农田水利节水灌溉难以快速发展,原因就在于政府的资金投入不足,且农民在节水灌溉工程的投入与收益相距甚远。尽管我国许多地区已经在农田水利中采用节水灌溉技术,但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规模非常庞大,小规模的节水灌溉难以解决根本问题。因此,与农业发展相关的部门应加大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的资金投入,扩大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范围,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首先,要增加融资渠道,可适当的放宽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的贷款条件,并通过国家补息和贴息的方式来扩宽融资渠道,为节水灌溉工程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其次,以政府为主导,建立相应的资金管理委员会,确保资金的去向,保证其是真正被用到节水灌溉工程中的。再次,相关政府要建立相应的资金投入机制,保证在农田水利节水灌溉工程中是真正的加大了资金投入,这样才能促进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的发展。

2.2开发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新技术并加以推广

在开发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新技术的过程中,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研发出先进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和方法,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并且,国家应组织开展节水灌溉技术培训活动,并定期召开相关的研讨会,让研究人员在交流学术的同时,对群众普及节水灌溉知识,从而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学习和使用热情,让全社会的成员都意识到节水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开发出新的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后,要尽快将其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而国家则应该对相应的设备制造商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持。另外,在推广节水灌溉设备时,可将这些设备与其他相关的产品共同编入农资产品目录中,通过农资产品的增值税政策,节水灌溉设备就能享有税收减免权,通过降低购买成本的方式来增强广大农民群体对节水灌溉设备的购买力,从而扩宽设备的推广范围。

2.3将节水灌溉技术朝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实现节水灌溉信息化需要从两方面入手:第一,要建立起高效的节水灌溉试验基础平台,用于研发新的节水灌溉技术,并将其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推广。节水灌溉试验平台还能起到示范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不同的农作物需要不同的土壤条件和水质条件,需要根据农作物的特点选取适宜的节水灌溉方法,从而提升节水灌溉的效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二,要建立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此系统,能自动采集到相关信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后,将有用的信息储存起来,同时将这些信息共享出来。与此同时,还需要建立滴灌自动化控制系统,以提高滴灌的精确度,并根据农作物的实际需求自动调整灌溉量。通过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不仅能节约水资源,及时满足农作物对水的需求,还能提升农田水利节水灌溉质量,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已经得到创新,并且越来越多样化,因而能有效的解决水资源短缺、农作物需水不及时等问题。为促进农业的发展,需要加大对农田水利节水灌溉技术的资金投入,开发新的节水灌溉技术并加以推广,同时还要促进农田水利节水灌溉的信息化发展,从而加速农业经济的发展,最终提升我国综合国力。

作者:樊超峰单位:郓城县水务局

参考文献:

[1]黄日放.新形势下农业水利节水灌溉发展探究[J].南方农业,2015,9(09):176,180.

节水农业新技术篇8

【关键词】田间;节水灌溉;新技术

使用水源,是社会各界的热点问题,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制造业步伐不断加快,水源需求不断增多,工业用水增加、人口数量增加,增加了水源压力,加上水源污染、环境污染的生态问题。因此,人们考虑水源节省和保护问题。本文主要分析节水灌溉新技术的运用,探讨相关问题和解决措施。

一、田间节水灌溉新技术的推广必要性

首先,针对我国农业制造,由于耕作习惯、耕作措施形成,不合理运用水利资源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区域存在水资源浪费问题,农业用水量较多,如果无法有效整治,必然会影响附近生态环境,增加民众压力。因此,转变粗放式农田管理方式,降低水资源损耗,推广农田水利新技术,是田间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次,由于国内水资源配置不合理,农业制造量分配不合理,增加了地域水源匮乏问题,如果这种状态一直延续下去,必然会增加水源紧缺问题。因我国农业浇筑、制造措施比较落后,使得水源浪费、浇筑损耗大范围浪费,无法满足运用浇筑用途。因此,为改善农田水利措施,打造生态农业根基,在配置水源时,需加强农业试验,通过改革试验,创新农田水利运用方式,促进农业制造改革,利用水源,为社会建设、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田间节水灌溉新技术的运用

首先,低压管道输水技术运用。针对低压管道输水灌溉,称之为管溉,通过低压输水管,将水输送至田间。同时,在输送过程中,降低渗漏、蒸发量,低压管道输水,是利用动力机、水泵和水源,与输水管道和给配水装置连接,通过管道代替渠道输水,在很大程度上,可降低水源输送损耗,输水效率可达到95%以上,比渠道防渗技术输送效率要高出25%,按照我国水资源匮乏现状,加上地下水严重超采,必须大力发展和推广管道输水技术,以减少水源输送损耗。

其次,喷灌技术。喷灌是选择水泵和动力机,与专门水加压装置连接,或通过水自然落差,将压水输送至灌溉农田,利用喷头分散水源,在农作物上均匀分散灌溉。目前,主要有三种喷水方式:其一,固定式,所有喷灌系统设备均处于固定不动状态,操作十分简便,占地面积不大,生产效率相对要搞,可实现自动化运行;其二,移动式,所有喷灌系统动力机、喷头和水泵,均处于可移动状态,具有结构简单和机动灵活特点,投资金额较少,且设备利用率较高;其三,半固定式,在喷灌系统中,除喷头直观、喷头在一定范围内能够移动,其他均为固定不动,输水总干管是通过给水栓连接支管。

第三,膜上灌。将塑料薄膜覆盖在农作物间,由水流从薄膜小孔下渗、浸润作物土壤的节水方式,通过膜上灌、地膜栽培结合,可节约用水,增加地温,维持肥效,提高农作物产量,且灌水质量高。按照实践表明,选择膜上灌技术,可增产45%左右,比常规灌溉要节水45%左右。因此,在我国北方的缺水区域,适合推广使用膜上灌节水灌溉技术。

第四,坐水种。在缺水、干旱严重地区,在挖穴下种时,灌溉少量水,能够保证作物出苗的灌溉方法。在农田生产实践中,选择坐水种单体播种机,保证农田开沟、施肥、浇水、覆盖的一次性完成,在干旱农业区较为适用。

第五,微灌技术。该技术术属于高效、新型的灌溉技术,主要包含地下渗灌、微喷灌、滴灌和涌泉管。微灌技术在各类土壤中均适用,对干旱缺水地区而言,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建立农业节水体系,由输水开始,再到灌溉的各环节建设,确保水资源高校利用,提高农作物产量。微灌技术是由水资源、农业管理、工程建设相结合的综合技术体系,通过该体系科学运用,能提升水资源利用率,增加总体面积、单位面积产量,促进工业快速、稳定发展。

三、田间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建议

首先,更新灌溉模式。立足现状来看,主要包含沟灌技术、喷灌技术、滴灌技术和管灌技术。但在实际生产中,喷、沟、管最为常用。对于农业生产者而言,沟灌技术是运用河流周边水道灌溉。所以,运用周围河流和湖泊,可节省灌溉成本,虽然使用这种技术可降低成本,然而灌溉效率不高。在水源输送过程中,极易出现水分流失问题。处于该种情况下,水利人员可调研水资源运行、利用情况,按照实际情况改善灌溉模式,选择覆膜技术,提高灌溉效率。

其次,优化农作物节水种植。针对不同农作物,处于不同生长阶段时,水需求量均不同。所以,在实际种植生产中,可选择而不同作物模式,改善单一种植,适度调整农田作物种植比例。处于不同影响下,推广节水种植技术,选择抗旱植物种植,减少灌溉用水量,以节约用水。针对水量较少区域,可选择坐水点钟技术,以有效提升水源利用率。

第三,科学蓄水和适度浇注。按照我国地域辽阔和热带的季风性气候特点,我国降雨在秋季、夏季较为集中。在降水多季节,开展存水积水作业,可满足年内水量需求、。针对我国南方区域的梅雨天气,降水量较大、降水次数多,在梅雨天气时即可存水,待梅雨天气过后,开展大范围农作物种植,合理配置使用存水,达到科学运用水源的效果。同时,应提高农户节水意识,政府必须大力宣传节水,改变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陈旧思想,让农户认识节水重要性,全面提升农户节水意识,方可促进农田节水发展。所以,想要让农户掌握科学用水技术、灌溉技术,让农户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实现节约用水,有效提高水分利用率。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合理运用农田节水措施,实现水资源科学运用,需要政府机构和农民有机联合,对于基层机构具体实施,方可将节水、省水思想施行下去,省水不仅是节省水源,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必须提倡农田水、水资源的合理运用,实现整体节水,方可促进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许迪,程先军,谢崇宝等.田间节水灌溉新技术应用研究[J].节水灌溉,2001,(4):7-11.

节水农业新技术篇9

1、农艺节水技术

研究表明,采用合理耕作、水肥耦合、化学制剂调控等措施可节水30%。农艺节水技术具有保土保肥保温、调节田间小气候、灌水均匀、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等优点,可使作物增产20%以上。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通过修建水库、池塘、水窖等水利工程,再结合深松深耕、以肥调水、合理控制作物群体种植密度等农艺措施,可确保作物的高产稳产,并保证作物的品质。

2、工程节水技术

工程节水技术是结合了最新技术的一种节水技术,包括高分子技术、信息技术、现代高新科技等,以减少灌溉时出现的水量损失。工程节水技术就是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对传统技术和产品进行升级改造,创制出多功能、低能耗、智能化、环保化的节水灌溉系统,从而实现精量灌溉节水。为了减少农田输水系统水量损失,许多国家采用机械化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采用管网化的灌溉输水系统,将高分子材料应用于渠道防渗系统,研究出具有防渗、抗冻胀性能的复合衬砌的工程结构,开发出高性能、低成本的新型土壤固化剂和固化土复合材料,并利用工程技术对雨水、污水、咸水、大气水等非常规水的开发利用。

3、水管理节水技术

水管理节水技术就是利用3S技术、智能技术、信息技术等,对作物进行水分监测与信息采集,对作物生长进行决策模拟,对农田信息实时采集,实现灌溉用水管理的现代化、高效化和自动化,满足对灌溉系统管理的灵活、精准和快捷的要求,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利用水管理节水技术,在灌区采用多种水源进行灌溉,如利用经处理达标的工业废水灌溉、咸水淡化灌溉、收集雨水灌溉等,合理利用和配置灌区的土壤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最大限度地利用灌区的一切水资源,既满足作物对水的要求,也能达到节水的目的。

二、对现代高效节水农业技术的展望

节水农业新技术篇10

关键词:新时期;节水灌溉技术;农田水利建设

中图分类号:S274文献标识码:a

节水灌溉技术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技术都有一定的适用条件,针对于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条件,节水灌溉技术也是不同的,但是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一致的,即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现农民收入的增长。尤其在发展高效益农业节水型农业的背景下,以种作物结构的调整、渠道的科学维护和管理、节水灌溉新技术的普及使用等方式来规避以前大水漫灌的现象,实现节水型农业的发展。

1新时期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的现状

节水灌溉技术,顾名思义,就是在农田灌溉期间内,以各种各样措施去保证灌溉的效率和质量,将水分消耗降到最低。以新疆地区的节水灌溉及时发展为例,其在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坚持从事实出发,有针对性的实现了节水灌溉技术的提高,实现了经济效益的全面提高。

1.1渠道防渗

渠道防渗,就是以渠道维护和管理的方式去保证渠道的有效性,避免渗水和漏水现象的出现,保证水资源最大限度的使用到灌溉环节。防渗工程的开展,不仅仅使得渠道的粗糙度降低,使得渠水保持着高速的流动,实现了输水能力的全面提高;而且其实现了灌溉区域地下水位的降低,有效的保证了改良盐碱地、沼泽地和渠道的安全性。但是依据相关数据统计发现,目前新疆地区农田渠道的利用率很低,地方基数为0.39,兵团基数为0.60,从这个角度来讲,有一半以上的水分无故流失掉了。要想开展节水型农业灌溉工程,修建防渗渠道是很重要的。

1.2膜下滴灌技术

膜下滴灌技术之所以得到普遍的推广,是因为其有效的满足了节水型农业发展需求,是现阶段比较成功的灌溉模式。其在滴管技术的基础上实现了覆膜技术的应用,属于全新的灌溉技术,相对于其他的滴管技术其在节水效果上,成本控制上都有着很明显的优势。

1.3膜下软管灌溉技术

膜下软管灌溉是在常压微灌技术条件基础上开展的,属于新型的灌溉技术之一。此技术存在的优势在于:不需要动力源,实现了对于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因此,得到很多农户的青睐,在最近几年时间里得以迅速的推广。相对于喷灌方式来讲,其在增产效果上、成本费用控制上、产出效率上都表现出更优越的特点,尤其对于贫困地区来说,使用此项技术将有利于农户的增收。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此项技术虽然优势很多,在很多地方依然需要改善和调整。

1.4加压滴灌技术

以加压后的水源为基础开展滴灌工程,这是现阶段灌溉方法中比较普遍的一种做法。此项技术不仅仅节水效果明显,实现了对于成本的合理控制和管理,而且其适用种类众多,有利于农业规模化的发展。

2新时期节水灌溉技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的节水灌溉技术,需要保证农业产量不会减少,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其使用率的全面提高。在此过程中,节水灌溉技术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其发展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2.1经济成本过高

诚然,节水灌溉技术的使用能够使得农业产值不变,实现节约用水,但是在此技术使用的过程中,往往意味着高昂的成本费用,均亩千元以上的费用,对于小规模农田户主来说,是很大的负担,这无疑加大了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难度。

2.2农民的认识不足

由于节水灌溉技术需要在农户的意识下,以农户为主体的形式来开展,这就需要农户具备节水灌溉的意识和技术,而目前我国农村的科普工作效果不明显,传统种植观念根深蒂固,一时之间难以接受节水灌溉技术的理论和技术,对于节水灌溉技术的重要性也理解不到位。

2.3用水户的收益不明确

现阶段,我国水权制度不完善,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不明确的地方。也就是说上游的用户在节水设施工程中花费了大量的经济成本,在开展节水灌溉之后的水资源根本没有有效的实现自身的利益,因此,上游用户往往倾向于漫灌的方式,不会主动去选择节水灌溉的方式。由此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使得下游用户面对着很大的困境。这样的上游和下游之间的利益矛盾形成了我国现有的水权制度。

3新时期节水灌溉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在技术开展的过程中尽量实现创新,保证其符合区域农业的特点,实现其在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1进一步研究开发实用性的节水灌溉技术

由于现在的节水灌溉往往消耗大,收益小,这势必使得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变得棘手。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不断开展节水灌溉技术实用性的研究,以其可操作性为出发点,实现技术创新。

3.2增强广大农民对节水灌溉技术的正确认识

相关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发挥自身服务三农的职能,在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过程中,注重开展对于农户的有效培训,使得其了解到节水灌溉技术重要性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强化其对于节水灌溉技术的利用强度。

3.3加大对节水灌溉的补偿力度

政府要积极将节水灌溉工程纳入财政预算中去,不断加大对于节水灌溉技术的投入;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促进技术的推广,加大节水灌溉的补偿力度。

4结语

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对于新疆农业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随着近几年的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的确在很多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依然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对此应该不断强化节水灌溉技术理论研究力度和技术实施力度。

参考文献

[1]李正平.运城地区节水灌溉技术的适应性探析[J].山西水利科技,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