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学实验教学十篇生物学实验教学十篇

生物学实验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4:48

生物学实验教学篇1

【论文摘要】实验设计题能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鉴于当前学生对生物学实验教学普遍重视不够,学生缺乏对实验设计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训练,因此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较差。为尽快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生物实验设计能力,应加强该方面的教学实践。

1拓展教学,明确实验设计原理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决定教学效果有三个主要因素:认知的前提能力(基础知识)、情感的前提特性(参加学习的动机情感)、教学的质。它们对学习速度的影响分别是50%、25%、25%,虽然有了知识不等于就有了能力,但没有知识则不可能提高能力,由此可见基础知识的重要地位,因此实验设计之前必须深谙实验设计的原理。

1.1挖掘教材中的实验设计理论知识在现行的教材中对生物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等内容没有专门的系统阐述,而是把它们隐含在教材的实验内容和生物学史的内容之中,这就要教师应善于发现并挖掘出教材中的隐含信息,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学实验设计的理论知识。例如复习“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时,通过对实验原理、操作步骤的细致分析,帮助学生形成科学、严谨的实验设计思想;通过比较对照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学会运用实验设计科学性原则――设立对照组;通过实验内容的剖析,使学生掌握实验设计准确性原则――设立多因子变量。通过分析生长素的发现历程和孟德尔遗传规律的揭示过程使学生了解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1.2补充经典实验,优化实验设计理论知识分析教材中的实验,发现实验内容少且缺乏系统性的方法指导,这对于学生全面了解实验设计的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地补充生物学的经典实验(如伞藻的嫁接实验、童弟周培育单尾鳍金鱼实验等),着重让学生了解实验者的实验意图,认识实验的形成过程,分析实验设置的实验条件的目的。这对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实验设计的原则,掌握实验设计的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

2强化实验设计训练,是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必经之路

学生在明确了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后,只有通过必要的实验设计训练,才能真正掌握实验设计的方法,提高实验设计能力。

2.1课本实验的重新设计树立实验设计的信心进行实验设计的初期,学生对实验设计方案的思路模糊,存在畏惧心理。此时教师可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策略,帮助学生树立实验设计的自信心。课本实验是学生既熟悉又亲切的知识,教师在课本实验的复习中可灵活地改变实验的某个条件,让学生模仿课本实验的程序进行简单的实验设计,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感,增强对实验设计的兴趣;同时在“模仿”过程中训练学生实验设计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初步形成实验设计的正确思路,为实验设计实施的可行性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2.2典型习题的剖析——理顺实验设计的思路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不但要重视分析和解释实验现象和结果,以及推导实验结论能力的培养,更应重视培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无论哪种类型的生物实验设计,其本质都是根据实验题目所提出的问题,运用已具备的生物知识或生物技能,有时甚至是根据实验题目所给出的信息或提示,构思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综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实验设计的能力,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明确实验设计师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应让学生掌握学生实验设计的正确思路。实验设计的基本思路为:①明确要求和目的②联系理论原理③确定实验思路④设计实验步骤⑤实验结果的预期、分析和讨论。由于实验设计题常常开放度较大,设计的实验步骤甚至在方法上可能不统一,但只要是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都应给予认可。

生物学实验教学篇2

【关键词】植物生理学实验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7-0003-01

1、教学方法

1.1单独设置实验课且进行独立评分

传统的植物生理学实验课与理论课为一门课,实验课成绩占总成绩的30%,且考核方式大多为笔试,试题中涉及实验内容的很少,甚至有的试题中不涉及实验内容,教师根据学生平时表现给分。这就形成了教师和学生重理论、轻实验的观念。将实验课设置为一门独立的课后,教师改变了过去那种认为自己只是带带实验,学生对本门课程学得如何及成绩怎样主要与理论课教学有关,从而有了强烈的、明确的责任感,学生也比过去更重视实验课,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大大提高。

1.2实验内容

师范院校普遍使用的植物生理学实验教材是类似张志良主编的《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本教材共包括91个实验项目,而植物生理学实验的课时安排大多为60学时,因此在有限的计划学时内完成全部实验项目是根本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掌握植物生理学教学大纲的前提下,认真分析《植物生理学》和《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教材,选择合适的实验项目,同时增设一些探索性或研究性实验项目。这样学生除能通过实验指导上的验证性实验获得基本实验技能和技术外,还可通过研究性实验充分发展其科学探究和实践能力。具体的实验内容及课时安排如下:植物组织渗透势的测定(2学时);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2学时);钾离子对气孔开度的影响(2学时);植物灰分常量元素分析(3学时);植物组织可挥发性元素的鉴别(2学时);植物的元素缺乏症(溶液培养,3学时);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测定(3学时);真核生物钙调素的酶联免疫测定法(4学时);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分离及其性质(2学时);叶绿素a和b含量的测定(2学时);植物光合强度的测定(3学时);吲哚乙酸的生物鉴定(3学时);吲哚乙酸氧化酶活性的测定(3学时);赤霉素对a一淀粉酶的诱导彤成(2学时);脱落酸的放射免测测定(3学时);种子发芽率的快速测定(3学时);植物组织培养(6学时);研究性实验:植物光周期诱导的实验设计和观察(6学时);设计实验,观察某种植物激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6学时)。

1.3实验过程

长期以来,由于植物生理实验课时少、内容多,实验一般是在教师和实验员准备就绪的条件下,学生进行实验的具体操作。这种做法常常使学生对实验内容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了消除上述现象,我们从以下几个环节加以改革。

1.3.1预习。要求学生在具体进行实验前,认真预习实验内容,查阅有关资料,设计实验过程,并写出预习报告(包括实验原理、方法步骤、预期结果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1.3.2准备实验。植物生理学的许多实验需准备大量的药品、试剂和器材等。这一过程可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这不仅消除了学生一贯依赖教师的心理,而且增加了实际操作锻炼的机会,还可使学生了解实验室工作的一般程序及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1.3.3讲授。教师在实验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以往单一的讲解方式,将启发、提问、讨论等有机地运用于讲授过程中。如对实验的注意事项,不是将其“和盘托出”地告诉学生,而是从实验原理及试剂的特性或所测指标的特殊性启发学生理解进而得出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又如在教学中有许多实验均涉及到标准曲线的制作,而是否能透彻理解标准曲线的制作过程及其浓度与吸光值的正确对应关系对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和结论至关重要,我们运用设疑一回答一分析相互交替进行的方式讲授后,使得知识易于被学生接受和掌握。

1.3.4实验操作。实验操作是实验成败的关键,为了保证实验的成功,必须及时纠正学生不规范的操作,使学生正确熟练地掌握各种常规技术。研究性实验的具体操怍是由学生独立完成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实验的进展情况,及时解决学生在实验操怍方面遇到的困难,提高学生进行独立科学工作的能力,为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1.3.5实验结果的分析和结论。这是实验全过程的最后阶段,也是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阶段,通过实验的操作、观察和记录,学生获得了大量感性信息,然后经过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在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既引起了学生对实验课的高度重视,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考核与成绩评定

2.1考核的内容

实验课的考核应着重考查学生对基本实验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加强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考查。考核的内容主要包括有:

2.1.1实验原理的表述: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掌握的知识,阐明实验的理论依据,实验方法设计原理等。

2.1.2实验步骤的设计:要求学生会设计实验步骤,其编排要科学有序。

2.1.3实验操作的熟练程度:要求学生的操作要规范熟练,观察现象要科学,实验记录要正确等。

2.1.4实验结果的分析:要求学生能从观察到的现象、结果中导出正确的结论。

2.2考核的方式

2.2.1面试:教师编好若干有关实验操作的试题,并提供实验所需的仪器设备,材料用具、由学生抽签进行考核。主要考查掌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对常规实验技术的掌握程度及对实验的关键性操作的领悟程度。

2.2.2笔试:由教师将考核的内容编成试题,组成书面试卷,由学生进行笔答。笔试既可以考查学生对本门课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又可反映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2.3考查:即经常进行的检查。考查的内容很多,如每次的实验报告,课堂提问,讨论课发言,上课态度,值日情况等。

2.3评定方法:为了使实验成绩较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对实验课教学内容学习掌握的情况,采用如下评定方法:以百分制记分法,其中面试占总成绩的40%,笔试占40%,考查占20%。

参考文献:

生物学实验教学篇3

根据教学计划,大多数高校开设的生物化学实验一般为36~54个学时,少数高校为72学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如此庞大的教学内容,传统的做法是每一个实验的头尾工作由教师代替完成,教师在实验前配制好实验所需的试剂,采集、培养、处理好实验材料,准备各种仪器设备,学生只是掐头去尾操作其中的一段;为了节省时间,课堂上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的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等,然后,按部就班,“照方抓药”,按照思维定势,不假思索就能顺利得到预期的实验结果。这种程序化的教学方法,严重束缚了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抑制了学生动手能力的施展。不仅如此,开设的大多是内容简单、彼此孤立的“静态”实验,各个实验间缺乏内在联系。由于缺乏学习兴趣,部分学生不仅不动脑思考,而且根本不动手操作,缺乏主动性,丧失了通过实验课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功能。为了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必须改革生物化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2优化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策略

2.1定性与定量实验相结合

作为一门实验性学科,生物化学应该包含定性与定量实验才是完整的研究方法。定性分析就是运用物理、化学的手段,对生物活性分子进行“质”的分析,再通过归纳和演绎、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思维加工,由表及里、去伪存真,以了解生物大分子的存在形式。定量实验是以定性实验为基础的研究活动,研究生物大分子的性质、组成和影响因素之间的数量关系,收集精确的数据,然后进行统计分析。定性和定量结合研究有助于学生对生物大分子赋予意义的基础上产生正确的认知和准确的定位,认识生物分子运行、变化的本质规律,揭示其结构与功能的内在联系。生物化学实验内容包括对糖、脂质、氨基酸、蛋白质、酶、维生素、核酸、激素等生命分子的研究,还包括物质代谢与生物氧化实验,实验方法涵盖滴定、蒸馏、离心、分光光度比色、各种层析技术(薄层、凝胶、离子交换、亲和层析)、色谱技术(气相、高效液相色谱)、电泳、荧光、旋光法等。显然,相比于大学一年级开设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已稍显复杂,是一门从基础实验过渡到专业实验的专业基础课。凭借这门课程学生初次认识到上述生物分子,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有限的课时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实验内容。例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关乎生物分子的提取、分离、纯化、鉴定等内容选作定性实验,这些多为经典实验,一般占25%;而定量测定多为综合性实验,内容涉及基本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一般占65%;另有10%的实验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实验,内容多为探究性实验。学生通过实验,从特定的性质洞察这些物质的存在,从精确的数据了解它们在生物体内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过程,根据质和量的统一促进学生对生物分子的全面认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2.2验证性与探究性实验相结合

人们曾一度广泛提倡要摒弃验证性实验,认为只有大量开设综合性和创新性的探究实验才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这种做法是违背教学规律的。探究性生物化学实验是探索生物大分子的未知性质,了解它们的组成、生物转化和变化特征,以及在机体内与其他分子的联系等的一种实验,受学生已知知识和技能的限制。验证性生物化学实验是指为了验证生物分子已被广泛认识的性质、概念、理论,通过演示再现其事实,强调其科学性。验证性实验可以把学生从懵懂状态引入生化知识的殿堂,有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知识,继承研究方法,规范化、程序化的训练学生的实验技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些经典的验证性实验甚至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验证性实验还可以发挥潜在的作用,例如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应用到一个确定的问题上比探究如何获得新成果要重要得多。所以在大力提倡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同时不可随意摒弃验证性实验。我们需要做的是正确处理好继承和发扬的关系,把内容单一、彼此孤立的实验有机的结合起来,设立系列实验,实施层次化教学。例如,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定糖法”测定马铃薯中还原糖含量是一个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如果利用该法测定马铃薯中总糖含量就在原来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非还原糖的水解过程,再依据其还原性测定总糖,这就成为一个综合性实验;如果利用该法比较几个同学的唾液淀粉酶活力,这就需要定义一个“酶活力单位”,掌握底物与酶专一性、温度和pH对酶活性影响等知识的基础上,将糖和酶的作用加以拓展。显然,这个验证性实验很自然地过度到了探究性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性实验就像这样通过具体实验来回答一个感兴趣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再如根据三聚氰胺事件、艾滋病、地沟油等时事关注热点,探讨相关的研究工作、提出解决方案、设计创新实验,引导学生跳出课本的局限,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知识面,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果说验证性实验是传授知识和方法,那么创新性探究实验是传播一种科研思想,甚至是一种科研精神和社会责任。

2.3“静态”和“动态”实验相结合

《生物化学》教科书由“静态”和“动态”两部分知识构成,所谓“动态”就是新陈代谢,简称代谢,是生物体表现其生命活动的重要特征。作为实践环节的生物化学实验,往往偏重于静态部分内容,即对生物大分子的定性定量研究方面的训练比较重视,而忽视了代谢调控部分的研究。这也许是因为实验课时不好掌握,实验所需的环境条件不易控制造成的。然而,从知识完整性来考虑,这是片面的,因为生物大分子在生命体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它们也不是静止不变的,不停地发生着化学变化,不断得到自我更新。所以,在生物化学实验内容中应该包含一定比例的“动态”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明白生物大分子是生命的物质基础,其特殊运动体现着生命现象,生命是生物大分子的存在形式,而且代谢使生物大分子以一定的有序性处于稳定的状态中,一旦代谢紊乱,稳定的生物分子体系就要向无序发展,机体就会病变。按照物质转化的方向,“动态”知识应该掌握两对重要的概念,即物质的分解和合成代谢过程,能量的释放和供给过程。鉴于此,生物化学实验要有的放矢涉及这方面的内容,以引导学生学会综合思考问题。例如,以“肌糖原的酵解作用”实验为代表了解在缺氧条件下经过一系列的酶促反应,最后转变成乳酸,并供给组织能量;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检测乳酸脱氢酶同功酶,可以作为某些代谢紊乱或炎症疾病诊断的依据之一。

2.4实验的“正结果”与“负结果”

传统的教学模式总是希望学生得到正确的实验结果,于是,实验前总是给学生设计好各种操作流程,学生完全“照单抓药”,无需多加思索就能够获得预计的结果,毫无悬念,以至于学生提不起精神做实验,也无以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甚至适当设置“陷阱”,使学生明确探究发现的主题,然后设计实验实施方案,在实验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解决疑难问题,以提高学习兴趣,促进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在“2,6-二氯酚靛酚法测定维生素C含量”实验中,故意选择紫葡萄、沙棘、西红柿等作为实验材料,在它们的提取液中含有色素类物质,给滴定终点的观察造成困难,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去寻找方法解决问题。有的同学选用陶土或活性炭脱色,有的同学选择脂溶性溶剂(加1mL氯仿)萃取色素,这就很好地排除了对水相滴定终点的干扰。为了解决由于白陶土或活性炭吸附,或者氯仿萃取对维生素C造成的误差,同学们进一步测定已知标准维生素C样品的回收率来校正未知样品的结果。一个普通的验证性实验通过更换实验材料调动起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使得一个“负结果”的实验方法得以延伸和完善。此外,在实验操作步骤中有意设置漏洞,留下一块空白,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给予一定的提示,同学们为了规避潜在的风险,自觉地认真预习实验项目,甚至查阅文献资料,这种效果远胜于硬性强调预习的重要性。例如在“血清蛋白醋酸纤维素薄膜电泳”实验中,血清是一个混合的蛋白质样品,其中各种蛋白质的等电点大多在pH4.0~7.3之间,在pH8.6的缓冲液中均带负电荷,在电场中都向正极移动。因此,点样端应该置于电泳槽的负极端。在以往的教学中反复强调这一点,总有学生放反薄膜。现在我们只把原理讲清楚,不强调具体怎么操作,那些放反薄膜的同学势必得不到实验结果,这种失败他将会牢牢记住,再给一次重做的机会,获得成功之后的喜悦不言而喻。实践表明,得到一个“负结果”所起的作用远大于顺利地得到“正结果”,至少学生可以在失败中引起警觉和反思,进而主动探求解决方案。

3结语

生物学实验教学篇4

关键词:动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教学模式;探索;实践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2],在提高学生科研思路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3]。传统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多为“老师讲,学生做”的教学模式,同时实验准备工作全部由实验室工作人员完成,并且实验项目中验证性、操作性实验所占比例较高,而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很少或几乎没有,这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操作技能及创新精神的培养非常不利。近年来,河南科技大学动物生物化学课程组以动物生物化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为契机,在生物化学实验课中作了一些初步的尝试和探索,逐渐形成了新的教学理念和新型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重视实验准备工作

对于整个动物类本科学生而言,动物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巩固和加强,深刻理解,同时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操作技能,而且还能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奠定良好基础。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在于实验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因此,尽管实验准备工作琐碎而又枯燥,却直接关系到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实验教学的准备工作中,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1认真配制试剂

由于不同试剂的溶解次序可能直接影响溶质的溶解效果,因此在一种溶液需要用到多种不同试剂配制时,必须要事先考虑好溶解的次序问题,如果次序颠倒,则可能引起某种试剂很难溶解的情况,甚至可能会出现浑浊或者沉淀。可以把易溶的先加到溶剂中,等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种试剂;也可以把每一种试剂分别用少量溶剂溶解后再按照要求比例混合。对于不同的试剂配制要不断摸索方法并及时做好详细记录。对于已配好的试剂也要进行安全存放,防止挥发、光解、氧化等,教学工作完成后未用完的溶液要按规定存放或进行无害化处理,以免随意处置造成环境污染。

1.2做好预实验

进行预实验是检验实验准备工作是否充分的唯一有效方法,因此是实验教学的必备环节,也是实验教学成功的基本保障。尤其是对于新购买的不同批次或不同生产厂家的材料和试剂,实验结果可能相差很大,此时预实验更是必不可少的步骤。通过预实验的进行,可以及时了解实验中使用的仪器、试剂,了解实验步骤和实验结果,以便及时发现学生在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做到有备无患。另外,在每次实验课结束后,实验人员还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以检查实验准备的情况如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认真听取学生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做到为学生服务,提高实验准备工作的质量。

2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实验教学

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基本按照“老师讲,学生听”,然后学生“照猫画虎”做实验的程序进行。做完实验后,很多学生仅仅对实验的现象感兴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即使在实验结果与理论不相符时,也不能发现问题所在,不进行原因的分析和实验的改进;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以及实验报告的批阅中往往发现严重的抄袭现象。针对这些问题,课程组老师提出了在实验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具体实施办法是:在实验开始前,首先要求学生在5~10min内对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及步骤等进行详细的阅读;在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后,教师对实验方法及实验步骤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简短的说明,同时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进行指导,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做好实验;最后将实验的整个过程完全交给学生自主实施。实验过程中,要求教师不断进行巡回观察,及时纠正学生的操作错误,提醒学生进行实验现象的记录,启发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分析,最后同学生一起进行实验过程和结论的总结。自始至终,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实验课的教学,只在必要时才进行操作示范,因此避免了“照猫画虎”的现象,使学生的自主性得以加强。较之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实验课教学能够让学生边实验边思考,从真正意义上提高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

3任务教学法在实验教学中的实施

所谓任务教学法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以任务的形式下达给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讨论、分析,并通过相互协作完成任务[4]。传统的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学目的不明确,实验内容较为单一,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过低,教学评价主要依据学生实验报告完成情况进行,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关注度不够,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为了切实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实验参与度与积极性,课程组老师尝试将任务教学法引入到实验教学的课堂上,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如对于实验项目“动物组织中核酸的提取”进行任务教学法开展的实验教学,首先将学生分成每组3~4人的小组,要求各个小组成员通过查阅实验指导以及相关资料了解任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经小组讨论后提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然后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试剂的配制、仪器的组装和调试、样品的测试等,并要求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处理、计算、分析;最后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与总结。

4基础性实验与综合性实验相结合

传统的实验教学主要以基础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在实验教学内容中所占比例很小。因此,课程组老师在近年来不断尝试和探索,逐步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开设的比例,并在教学改革中不断完善,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基础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教学模式,使实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如针对生物大分子———蛋白质的相关实验共有以下几个项目:1)双缩脲法测定蛋白质浓度;2)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的盐析粗分离;3)igG粗制品凝胶过滤法脱盐;4)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分离鉴定血清蛋白。以上实验项目在传统的实验教学过程中互相没有联系,但经过次序调整后项目顺序变为2),3),1),4),并将每次实验所得样品进行保留,用于下次实验。如此一来,单纯的几个基础性实验互相结合起来,就变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大实验。首先采用盐析法从血浆/血清中粗分离出γ-球蛋白,然后采用SephadexG-25葡聚糖凝胶进行脱盐处理,接下来利用双缩脲法测定脱盐所得蛋白质样品的浓度,根据蛋白质浓度测定结果,确定了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样品的上样体积,同时将原始的血清蛋白样品作为对照,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原始的血清蛋白以及经盐析分离、层析脱盐处理的蛋白质样品进行电泳分离鉴定。

5小结

动物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有很强的实践性[5],主要通过生物化学的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打下良好基础[6]。以上几点是本课程组老师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进行的一些新型教学方法的探索,经改革后的生物化学实验项目中,基础性实验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得到了有机结合,并在充分重视实验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尝试采用了任务教学法进行实验教学的开展,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因此使学生积极性得到了提高,同时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基本实验技能也得到了提升。相信在课程组老师的不断努力下,河南科技大学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会更加符合现代生物学科学生培养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于生金.以学生为实验实施主体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体系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51):253-254.

[2]蔡玉华,杜江,胥振国.任务驱动与pBL教学法在高职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4,30(10):1410-1412.

[3]孙洁.实验准备工作的几点体会[J].临沂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5(27):218-219.

[4]陈伶俐,李杰,卢芳国,等.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0):97-98.

[5]崔英俊,李庆章,高学军,等.动物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改革的尝试[J].实验室科学,2007(6):51-52.

生物学实验教学篇5

如何做到这些呢?首先要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其次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识图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再次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然后通过实验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并且注意实验的分组归类,使学生知识的储备进一步系统化,知识的应用更加灵活。

关键词:实验教学;物理实验;实验技能

物理属于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一个物理理论的诞生要经过成千上万次的实验,所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活动是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性材料是思维活动的源泉和依据。各种类型的物理实验,具体形象地展示了物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强化了学生的感知并纠正在感知中形成的错觉,从而达到丰富学生头脑中感性材料的储存,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所以,初中物理教学应十分注重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一、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影响学习积极性最直接的因素。那些新奇的、对生活有意义的知识和问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兴趣。在观察这些物理现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整个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条件和特征等。如在探索“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这一内容时,要提示注意观察:1.先用弹簧测力计测一块石头的重力。2.再将石头完全浸入水中时看这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刚才有什么不同。3.将石头缓慢放入水中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何变化。4.将石头完全浸入盐水中时再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和在水中的有什么不同。通过实验观察得出:1.石头完全浸入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比没浸入水中之前的示数小了,说明石头受到水对它的浮力。2.石头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说明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有关。3.石头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比在水中的浮力大,说明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通过对上述物理现象的观察,不仅成功地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引导学生通过画图、识图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课本中各种各样的图像,如物态变化图、凸透镜成像原理图、滑轮组装配图、电路图、家庭电路组成图等,都是从画图、识图及图像与实物转化的角度,训练学生对物理规律掌握的程度的,换句话说,也就是靠想象来认识物理规律,然后靠作图来进行分析、判断的。如“电流的磁场”这一节,在学习“通螺线管两端的磁极性质跟电流方向的关系”这一内容时,可启发学生联想“右手握钢管”的情形。根据“右手定则”,用右手握住螺线管(就像握住钢管)四根手指的方向就是螺线管中电流的方向,大拇指的指向就是磁场北极。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想象使学生脑海中出现一些超乎他们自己经验的形象。由于想象的材料来源于实践并与感知、记忆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画图、识图、观察图表和模型等,来帮助学生对没有直接感知过的,或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产生清晰的表象,以开拓学生的思路,扩大知识范围,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

三、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

各种物理实验,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过程中,思维异常活跃,学习欲望高涨,参与意识增强,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如课本中“制作小彩虹”“纸盒烧开水”“自制指南针”“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通过实验,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实验、小制作,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十分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要鼓励学生做好这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并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加以讲评。课堂讲评小实验、小制作,可以创设活跃的课堂学习气氛,给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并使班级中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的求知欲都能得到满足。同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要求,引导学生把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对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结合起来,从而使教学内容的学习和小实验、小制作的学习达到某种程度的互补。这样既促进了学生对教师所讲授内容的学习,加深了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促进了一系列扩展内容的学习。

四、通过实验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独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次做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掌握读数、记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方法,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就能独立动手操作,打好实验的基础,学到课本上没有的或者是一带而过的知识。通过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领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解决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心理学》.2009

《实验心理学》.2010

生物学实验教学篇6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生物实验教学

一、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作用

1.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工作中,教师主要是通过生物实验的方式向学生阐述生物学的各项原理,让学生了解生物学领域的各种变化,从而加强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理解。实验教学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不同,在教学时能够打破传统教学的枯燥性和乏味性,学生在学习时能够在更加轻松和和谐的氛围中获取知识,而且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将生物学的理论知识更加直观和生动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践行生物知识和原理的探索,使学生也能够通过自主探究的方式获取生物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生物学属于理科学科,其知识内容本身就具有极高的严谨性和逻辑性,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对于生物学知识难以有效理解,而通过实验教学的方式,学生就能够获取更加直观的生物知识。另外实验教学过程中,生物实验本身就是一种十分严谨的探究和学习方式,通过这种实践的方式所获取的知识更加科学和准确,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生物实验,就能够使学生也在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使学生获取更加科学的知识,增强学生对科学和对自然的敬畏,增强学生的生命意识,这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十分有效。

二、核心素养下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策略

1.设计实验情境

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工作中,生物实验是其中的核心手段,而就是想要让学生融入到生活实践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实验和探究,就必须要为学生设计一个良好的实验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实验活动中,增强学生参与实验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最简单的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作用,在该实验中,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实验情境,为学生准备几块馒头,让学生将馒头分为几部分进行分别的对照实验,与此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拿一块馒头咀嚼,更加直观地感受馒头在口腔内的变化,这样更加灵活和生活化的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设计实验内容

在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实验内容的设计必须要以实验目标和教学目标为依据,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然后对实验目的进行拓展,设计相应的实验内容,这样可以使整个实验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对学生的实验进行有效引导。比如在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实验中,教师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光合作用对植物叶片的影响,然后以此为依据设计实验内容,让学生在家中自行选择一盆绿色植物,将植物的叶片设置为对照组和实验组,然后在实验组的叶片外部包裹一层不透光的黑布,在24小时之后揭开观察叶片之间的不同,而在该实验进行之前,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该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并让学生对实验的流程和内容进行规划,从而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3.完善实验教学

初中的生物实验教学工作中实验的内容和形式大都比较简单,这主要是由于初中阶段生物知识相对比较浅显,而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生活经验也不多,但是教师如果想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可以对实验教学的内容进行进一步完善,可以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搜索更多的生物相关知识和原理,或者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拓展学生的视野。

生物学实验教学篇7

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实现实验教学的高效性,生物教师应想方设法完善生物实验教学的方法,有效开展生物实验教学,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以下是笔者结合多年的初中生物教学实践经验和现阶段初中生物教?w的实际情况,单就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和建议,希望能够对广大初中生物教师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研究新型实验教学方式

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实验教学是一种相对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因此,我们必须要积极致力于更新颖、更有效的实验教学方式的研究,将实验教学的优势发挥到最大化。

二、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初中阶段,生物实验课程的安排是非常少的,所以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不是很强。生物教师一定要正视这一客观事实,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先帮助他们了解清楚实验室的规范与要求,以及在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相关实验仪器的使用原则等,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一定要让学生牢记实验室的安全注意事项,要求学生必须要准确识别不同种类的危险品标志。

例如,在初一年级的生物课本中,有一个重要的实验,即练习徒手切片观察叶片的结构。在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中,会涉及使用显微镜观察叶片的结构。生物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使用显微镜,渗透爱护实验器材的意识,培养学生爱护实验器材的习惯。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保护好显微镜,在潜移默化当中养成科学的实验习惯。

三、安排科学合理的实验内容

作为一名生物教师,应在实验教学中为学生安排科学合理的实验内容。这就需要教师自身对生物课程的内容有全面且充分的了解,根据课程的实际教学内容来安排实验内容。在此过程中,生物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实验水平,避免出现实验内容太过简单或者过于困难的问题,以免打击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例如,在初一年级的生物课本中,关于“生物体的基本结构”这一节内容,生物教师可为学生设置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即细胞的真实形态。当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细胞的形态时,他们便会真正领悟到课本中关于细胞特征的介绍,这就会大大减轻生物教师的教学压力,节省课堂讲解的时间。与此同时,学生通过真实的观察活动,体会大自然的奇妙,这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对大自然的好奇感的一种有效途径。

四、积极尝试开展合作型实验教学

在当前的初中生物教学中,将实验教学与合作学习二者结合在一起,已成为一种主流教学模式,这对于发挥实验教学的优势来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将合作学习的方式与实验教学结合在一起,会大大降低学生参与实验操作的难度。除此之外,此种教学方式会给予学生更大的想象和发挥空间,学生会在合作的过程中进行更深一层的思考,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来说是大有助益的。生物教师需要做的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为学生布置合理的合作型实验内容,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生物学实验教学篇8

众所周知,初中生物学科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对于生物学科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不可忽视的是:目前很多一线初中生物教师对于实验教学并不是非常重视,他们仅仅把生物实验当作得出结论的一个重要手段,却并未对生物实验教学投以足够的重视,没有让学生有效的从生物实验中获得成就感,没有让初中生在生物实验的过程中得到很好的情感体验……那么,究竟如何有效进行初中生物实验教学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做好课前准备,规范操作步骤

对于每一次生物实验,教师在之前都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对实验教学进行精心的预设。要思考和考虑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各种问题。有备才可能无患。在具体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控制,不能放任他们自由去做实验。尤其是对一些难度较大的生物实验,我们教师在学生做实验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其加以引导,严格规范他们的实验操作步骤,便于实验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最终取得理想的实验结果。

【案例】:组织学生对“生物组织中可溶性还原糖、脂蛋自质的鉴定”“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还原”实验进行操作的时候,这些实验操作相关简单,只需要进行一些简单的试剂配置就可以。但是,在实验之前,教师仍然需要对实验所需要的材料进行认真的检查,以免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存在问题。除此之外,在具体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教师必须要在黑板上写下详细的操作步骤,让学生严格按照实验操作步骤完成。在这里最为重要的是,为了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步骤,教师在实验之前必须要做演示实验,让学生明晰实验操作的具体步骤。如果没有做好上述几个方面,很容易会让我们的生物实验教学陷入尴尬的境地。

不仅是课堂生物实验如此,对于课外生物实验也一定要严格要求同学们规范自己的实验操作步骤,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快速的取得理想的实验结果。才能真正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改进课本实验,增强实验效果

初中生物教材中设计了很多实验,但是我们有可能发现部分生物实验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并未起到理想的效果,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总会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提高生物实验的效果,我们不妨适时的对教材中的生物实验进行改进,让实验操作变得更加简单易行。

【案例】:在组织学生对《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这个实验进行操作的时候,我发现鼠妇太难以控制,鼠妇对于振动、声响以及光等都可能产生反应。为了有效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我经过反复的研究,决定采用蚯蚓来代替鼠妇,因为与鼠妇相较而言蚯蚓更容易控制,并且蚯蚓对光的反应也十分敏感。如果采用蚯蚓代替鼠妇的话,大约1分钟左右就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效果。经过这样的实验改进,同学们进行实验的时候也更容易操作,取得的实验效果也更加明显。对于初次接触生物实验的初中生来说,这样的实验也更有利于激发他们完成实验的自信心,增强了他们成功的体验。对于激发初中生的生物实验学习兴趣也是非常有利的。

教材中的很多实验我们教师并不一定要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完成。为了提高实验效果,对其进行适当的改进也未尝不可。正所谓教无定法,教师不能陷入教材的固定模式当中。要勇于创新、勇于实践。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也有一定的帮助。

三、设计生物实验,优化学生体验

初中生物教材中虽然安排了很多生物实验,但是具体到我们的生物课堂教学,这些实验还是远远不够的。为了增强学生的生物知识体验,巩固学生的生物知识掌握,我们适当的还需要设计一些生物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掌握相关的生物学知识。

【案例】:执教《人的生殖》的时候,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自己用废布做了几个包裹,里面让学生装了大约7、8斤重的书,然后把这些包裹绑在学生腹部,让他们轮番体验这种感受。绑上这些包裹之后,我要求学生做一些简单的动作,比如走路、扫地、系鞋带等等。同学们在体验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行动的不方便。由此他们也体验到了孕妇的不容易。在让同学们谈感受的时候,李华同学说:“我现在才知道我妈妈怀我的时候有多么不容易,以后我一定要加倍对我妈妈好!”王刚同学说:“以后我在公交车上看到孕妇的时候一定加快给她们让座,他们真的是太辛苦了!”……听到学生的种种表达,也让我感觉到非常欣慰,看来这次实验的效果达到了理想的状态。

由上述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设计生物实验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多么重要。它可以帮助初中生更好的学习和体验相关的生物学知识,这一点光靠教师讲述是很难达到的。因此,我们初中生物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开动脑筋,设计出一些符合教学主旨的生物实验,优化学生的知识体验。

四、结语

生物学实验教学篇9

确保实验有序进行初中阶段生物实验旨在帮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高动手能力。为此,我们应该根据初中生物的新课程标准和具体班级里学生的知识基础,制订实验要求,对学生实验的引导要讲究艺术,不能蛮横地向学生灌输生物学的知识。从而真正发挥现代生物实验教学的作用。在实验开始前必须为生物实验作基础知识的准备。在指导学生实验之前,我们要根据实验的内容,了解与该实验有关基础的知识,并对学生进行必要复习,让学生具备完成实验的基本知识,学生掌握了相关基础知识后,不仅能顺利地完成实验,还能为实验中进行创新活动创造有利的条件。

必须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复习,并不是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常常是在学生实验前作一些知识的提问和讲解,要围绕该实验的相关知识内容进行复习,不能展开来、全面的复习,那样的话,就会消耗很多时间。会耽误学生顺利完成实验的。比如,在引导学生做植物茎的输导功能实验时,我们在实验前和学生一起回忆一下茎结构的知识即可,没必要复习更多的知识。在实验过程中要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在新课程的生物教学中,我们要发扬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到课堂上来。让每个学生充分地动脑、动手地去操作实验,是全面发展每个学生的教学要求,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比如。在引导学生做绿叶在阳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中,在课堂上,我们可以按教材的安排,让学生动手实验,由此来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

课后我们可以对此实验的一些现象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动脑思考,从而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其实一节优质的实验课堂需要我们学生准备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耐心的指导学生,合理有序地开展实验教学,方能真正的发挥实验优势,提高学生掌握生物知识的能力。

2明确自身责任

发挥指导职能一节优质的生物实验课不仅仅需要学生们的充分准备,作为教师同样义不容辞。新时期,教师要精心指导关键实验环节。对于生物实验中一些直接影响实验效果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密切注意的环节以及技巧较强的操作,都需教师精心指导。同时反复指导生物实验常用仪器的使用。例如,显微镜是生物实验中使用最多的仪器之一,必须熟练掌握使用方法,只有掌握了使用方法,才会在使用显微镜时有充裕的时间观察相应的标本,从而提高探究实验效果。

同时让学生学会观察实验。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学会并掌握正确、规范的观察方法来观察生物的形态结构,一般是先整体,后局部,先外部,后内部,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较完整的认识。同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性质,遵循一定的规律进行观察,例如,对家鸽的内部结构的观察,主要是观察家鸽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心脏的内部结构,在观察心脏结构时,可以按由表及里顺序,先观外形,再剖开心脏看心脏的四个腔观察气囊。教师之于实验教学的作用不容忽视,为了提高实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深刻的理解学生,从而真正的提高实验教学效果,构建高效的生物实验课堂。

3积极开展探究实验

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精神所谓探究性实验就是指学生在不知晓实验结果的前提下,通过自己实验、探索、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从而形成科学概念的一种认识活动。由于这种实验条条框框少。不限制学生思维。所以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浓厚兴趣,还能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质及逻辑思维、创造思维能力大有好处。新的教材恰恰增加了探索性实验,使笔者有机会进行教学实践。笔者具体的做法是,在学习新知识前,先围绕新知识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充分去讨论,然后让学生根据讨论的结果,自己去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来,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实验方法。但是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绝大多数实验只能按其中的一种方法来做。然后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通过逻辑思维、分析、研究,最终真正找到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探究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当前教育的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义不容辞,不段的提高自身水平,发挥自身优势,合理的开展探究实验,从而真正的培养学生们的探索创新精神。

4.结语

生物学实验教学篇10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要求初中生物老师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在生物实验课堂教学过程中丰富自身的生物知识,增强自身的生物学观念。本文为了探究初中生物实验教学途径,立足于改善教学方案,旨在全面提升初中生物的实验教学效率。

关键词: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素质教育

初中生物课程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物观、掌握生物相关知识与技能的一门重要学科,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贯彻新课程深化改革的目标,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从而全面提升初中生物实验课程的教学效率。本文具体分析了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策略。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自然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与思考,进而产生学习的动力,生物实验教学正需要这样的动力。初中生物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实验探究兴趣。如在“探究鼠妇的生活环境”一课实验教学时,由于学生对鼠妇的了解甚少,因此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捕捉一些鼠妇供学生观察,再介绍鼠妇的日常生活环境,以及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危害等,以此激发学生深入实验探究的兴趣。这样的教学方式被称为情境激趣法,与之相对应的有矛盾激趣法、悬念激趣法。如在进行“淀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这一内容实验时,教师可通过提问的方式设置悬念,如:“同学们都知道老式的相机在拍照时使用的是胶卷,那你们知道绿叶也能拍照吗?绿色拍照用的是什么?”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为教学制造矛盾,设置悬念,而学生急欲知道答案,必然会积极主动地探索,进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再次是生活激趣法,初中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为学生引入实际生活中的案例,以实际生活案例指导学生,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全面提升初中生物实验的教学效率。

二、合理设置实验目标,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新课程改革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其中,所谓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价值。为了有效实现初中生物的三维目标,需要准确抓住“能力与方法”这个关键点,全面提升初中生物实验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在进行《种子的呼吸作用》相关实验演示时,老师可先将实验目标告知学生,再让学生提前准备好罐头瓶、水杯与吸管等材料分别替代广口瓶、试管与导管,将小麦、玉米、菜豆等种子作为实验的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掌握种子萌发过程中所需的条件;然后,将煮熟的种子与萌发的种子分别放入不同的瓶子中,24小时后观察蜡烛在瓶中的燃烧情况,紧接着将萌发的种子按照课本中的要求封装起来,待两三小时后,将清水注入瓶中并观察澄清的石灰水是否会发生变化。最后,将萌发的种子与煮熟的种子分别装入不同的暖水瓶中,并插入温度计,让学生观察装有不同种子的两个暖水瓶其温度的变化情况。这样学生通过观察,很容易便总结出种子在呼吸过程中会吸收氧气并释放出二氧化碳,从而产生热量。因此,通过合理设置初中生物实验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实验的积极性,为学生之后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合理分配实验小组,提高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在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采用分组实验的方式,让各小组之间互相帮助,进而实现共同进步的目标。采用分组实验的方式,首先要求老师合理分配实验小组,坚持优劣互补的原则,促使动手能力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帮助弱势学生,从而促进学生共同进步。例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过程中,教师便可将生物学习能力与动手能力较强的学生和综合能力较弱的学生分配在一个小组中,这样不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全面提升生物实验水平。

四、优选实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案,强化生物实验教学的实际效果

为增强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效果,首先老师要合理选择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案,突出教学重点,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生物实验教学。如在“生态环境对生物生存的影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设计与“蒜苗的生长”相关的实验展开教学。具体步骤如下:首先,将学生合理分为若干小组,然后将植物分别置于朝阳、背阴、潮湿与干燥等不同的环境中,要求学生每天观察并总结蒜苗的习性与适合其生长的环境。这样的实验几乎没有条件限制,方便学生观察,不仅能帮助学生加强对生物实验相关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全面提升初中生物实验的教学水平。

五、结论

为更好地满足新课程改革标准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初中生物教师应积极革新自身的教学理念,秉承“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原则,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发展学生思维作为教学重点,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实验教学,从而全面提升初中生物实验的教学效率,为学生将来学习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华杰.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