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技发展的重要十篇科技发展的重要十篇

科技发展的重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5:42

科技发展的重要篇1

关键词:企业发展科技创新建议必要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世界,再没有什么力量比科学技术更能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如此之大的推动作用。归根到底,科技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表面上它体现在产品的实用功能和装饰功能上,实质上直接关联着企业的生产、市场、生存、发展,间接关联着企业所在地区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以及所在行业的市场平衡。经济支持科技创新,科技出成果、出效益丰富经济,科技与经济的相互融合及相互支持,是社会快速进步的必须也是必然。因此,企业必须牢牢掌握科技创新的主动权,才能立足行业,走向市场,谋求生存和发展。

一、科技创新的内涵

科技创新概念目前在国内引用频率极高,但对于科技创新的内涵大多没给出充分阐述,这就有必要从指导实践出发,多层次、多角度对“科技创新”的内涵进行界定。否则,容易导致“科技创新”的“泛化”,使本来就十分有限的创新资源趋于分散,导致真正的科技创新得不到有效的集中支持。总的来看,我国学者对科技创新的内涵说法不一,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之处。相同点是:普遍认为科技创新最核心的特性是科技创新者拥有科技知识产权;科技创新者在创新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不同之处:(1)对科技创新的定位认知有差异。(2)对科技创新的主体认知有差异。(3)对科技创新的外延认知有差异。(4)对科技创新中“科技”的认识有差异。笔者认为,科技创新在学术研究领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与某一国家在一定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密切相关,理解科技创新的内涵首先要正确理解科技创新概念提出的时代背景。其次要考虑我国基本国情、技术发展水平现状和战略目标。再次要把握不同层级政府的职责定位、产业特点和企业规模及企业现有创新能力的不同。理解科技创新内涵,还要将科技创新与政府、企业各自的职能相联系。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衡量企业科技创新成功与否的最根本标准是取得市场的认可,为企业带来利润。从政府层面或从国家层面看,科技创新最根本任务是国家竞争力的加强,其实质是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为国家利益服务的能力。无论是本国哪个企业科技创新取得成功,只要这种创新增强了国家竞争力,就应当予以鼓励支持。

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必要性

1.企业的内在动力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企业的最终目的是追求利益,科技创新往往会增强其市场竞争力,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利润。因此,利益驱使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成为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最主要的内在动力。此外,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都具有企业家精神,他们内心渴望追求新事物,进行革新。这些企业内部往往形成一种对创新不懈追求的企业文化,成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

2.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经济的不断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习惯也会不断变化,消费者会更多的追求新产品、新功能和新服务。这就促使企业为了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对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发展企业的生产力。

3.科学技术的进步要求企业进行科技创新。

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引导作用,有责任通过科技创新来加速科学技术的进步。此外,科技的进步使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对劳动密集型企业来说更是一个挑战,这些都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管理者重视科技创新,应对挑战。

4.自然资源及环境因素的变化要求

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经济的发展造成自然资源的匮乏,加上原材料的运输成本不断上升,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加强,这些都对企业造成极大的压力,促使企业进行技术及管理创新。

三、我国企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使企业及政府逐渐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企业的科技创新已经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仍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自主创新不足,技术转移多于技术创新,二次开发多于原始创新。

由于我国企业总体来说在规模技术基础和力量上都相对薄弱,而且原始创新开发存在投入大、周期长、技术难度大、市场难预测等因素,所以,企业在进行原始创新往往会遇到很大的困难,以至于一些已经投入很大资金和精力的项目最终流产。因此相当多的企业都是采用二次开发的形式而不是原始创新,先由高校、科研院所提供小试技术或成果,再由企业建立中试装置进行二次开发进行中试放大或消化吸收,最终运用到企业的大生产中从而将风险控制到最小。

2.自主创新质量不高产品创新多于工艺创新。

企业技术创新包括新产品的创新和工艺流程的创新。在我国企业的创新类型中,产品创新多于工艺创新这在经济快速发展、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过程中的中国来说是正常的,特别是在体制改革中涌现出了大量的非国有企业,这些企业为了回避与实力相对雄厚的国有企业在传统产品市场的无效竞争和不必要的无序竞争,这些非国有企业的战略重点一般是在新产品新市场的开发上。但是这些工业企业在注重产品创新时,过分忽略了工艺创新,而工艺创新的严重滞后将会影响到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提高和产品创新质量的保证,长期下去,可能不但会使得产业内的技术水平提高不多,而且还会使现有新产品也将失去竞争力,最后产品创新效益也将被工艺创新效益抵消,造成效益下滑。所以与产品创新相联的工艺创新也很重要,它能保证企业在行业的领先地位。

3.研发机构作用发挥不够,联合创新多于企业自主创新。

独立进行自主开发应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研发机构的建立,标志着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经常化和持续化。

4.企业自主创新投入不足,和发达国家相比有较大差距。

投入强度是衡量产业技术密集度和技术先进性的重要指标。我国企业的技术投入少,只有四分之一大中型企业科技支出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较低,远远低于国际先进企业的水平。

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较快,却不拥有高新技术。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近年来迅猛发展,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逐渐增长。但实际情况是只有高技术产业而无高新技术。尽管有些企业能够生产高科技产品,甚至掌握高新技术,但很多都是没有取得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这样就处于比较被动的位置,没法取得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地位和控制权。

四、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企业要不断发展,进行持续经营,必须不断进行自我更新。只有永不满足,锐意进取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学技术力量的竞争。因此,企业应该重视科技进步,通过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开创企业发展的新局面。

1.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树立百年树人,培训为本的思想。企业需要人才。正如基普所言:“雇员的发展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必需”。然而,如何造就人才却不能仅看管理者的个人意愿,而应看企业的需要。国外发达企业在选人用人之前,都要作详细的需求分析,加强人才培养,构建人员培训系统工程,立体、多维地开发人力资源。企业渴求人才,决不能寄希望于偶然的“慧眼识英雄”,而要建立自己严整、完备、有序的人才培训体系,确立既定的人才标准,对人员分档次、分阶段、有计划地选拔、培训、改造和提高,逐渐形成自己风格独特的人才队伍。

2.塑造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并被所有人都认可与遵守的共同价值观、经营准则、企业精神、道德规范等因素的综合。创新的企业文化即在企业文化融合创新的思想,将创新贯穿到企业家、科技人员等所有员工的思想中,使企业所有员工主动地去运用创新的方式来进行自己的任务,以此加强企业创新氛围。但是企业文化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努力积累,所以企业必须将根据企业自身的宗旨、任务和发展方向,将开放、用于冒险、不怕失败的创新态度融合到所有员工和领导的思想中,经过长时间的精心培育形成的开放价值观。

3.遵守企业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

企业创新是一个漫长而高投入的过程,它在专门的人才培养、人才储备、实验室实验材料和开发装备等方面,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的投入,其中还要经过多次的实验,结果也有不可预知性,面临很大的失败风险。所以,自主创新是一个客观的过程,企业要正视其发展过程,不可盲目跟从。

4.加大企业科研资金的投入。

由于目前,中国企业大多数存在规模小、资金有限、无力研究大型项目等特点,政府应该鼓励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兼并,不断提高企业科研项目的发展规模。首先,要积极组织高校科研结构等以技术入股的方式与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加强科研技术人员的培训与交流,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实现科研项目的共同开发和利用。其次,积极鼓励和组织同行企业间多种形式的科研技术创新。

5.完善企业的创新机制。

调动创新人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企业保持技术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企业应从企业内部人力资源激励制度着手,制定有关创新的激励政策和绩效考评方法,提高创新成果的比重,根据其贡献大小对那些为企业自主创新做出贡献的员工给予不同程度的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奖励。此外,进一步完善对员工的学些培训机制。另外企业可以通过员工参与期权、技术入股等激励方式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在企业员工培训学习方面,企业可以结合企业当前的发展现状与创新目标对科技人才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与培训,加强员工主动学习的意识,创造一个学习型组织和创新型组织的氛围,争取为企业培养出更优秀的创新人才。

五、结语

总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就必须加强自身的技术创新,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加强企业自身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体系,对于现有的各种问题,要予以妥善的解决。企业的科技创新可以加快我国科技创新的总体进度,可以让科技的创新成果更好的运用于企业的生产,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这不仅是科技创新的真正目的,也是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汤达伟.论创新对创业型企业的重要性[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1)

[2]付庆周.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03(2)

科技发展的重要篇2

论文摘要:江泽民同志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科技思想,对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深刻总结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丰富经验,逐步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江泽民同志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指出,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继承,同时又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了丰富和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解决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机制问题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精髓。江泽民同志高度评价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认为这一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学说,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的作用。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又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新论点,强调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体现方式及其在先进生产力中的重要地位,将我党对科学技术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

但是,科学技术不会自动地或者自发地转化为生产力,而是需要形成某种机制,才能使其作为一种要素广泛渗透于社会生产力的结构之中,从而形成新的生产力。早在100多年以前,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条件下科学技术怎样转化为生产力的时候就指出了这一点。他说:“十八世纪,数学、力学、化学领域的发现和进步,无论在法国、瑞典、德国,几乎都达到和英国同样的程度。发明也是如此,例如在法国就和在英国差不多。然而,在当时它们的资本主义应用却只发生在英国,因为只有在那里,经济关系才发展到使资本有可能利用科学进步的程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第598页)现代国际的新经验也表明了这一点。例如在苏联,科学技术领域的发现和进步在二战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几乎达到和西方发达国家同样的水平,上世纪50年代第一座核电站、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次载人宇宙飞船都出现在苏联。苏联的科研开发费用占Gnp之比高达3%以上,超过了西方工业化国家,但是其生产力发展水平,特别是科技成果在生产领域的应用却远远落后于西方。原因之一就在于缺乏一个能够促进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机制。

江泽民同志关于创新的论述,极大地丰富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是指导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有力的思想武器,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二、全面阐释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丰富内涵及战略部署

当今世界,科技与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愈益明显,各国特别是大国都纷纷将加速科技发展、抢占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作为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1994年美国就提出建立“以知识为基础的技术社会”的战略目标,1995年日本也开始推进“科技创新立国”,1997年欧盟宣称要“将知识放在最优先发展的地位”。面对世界科技与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以及各国发展战略变化的新特点,制定怎样的发展战略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项崭新而紧迫的时代课题。

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课题、新的考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全面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正确驾驭新科技革命的趋势,创造性地作出了必须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必须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科技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等一系列科学论断,提出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1、关于科教兴国战略的论述,首先深刻地回答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

(1)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坚持全面的兴国观和全面的科学观,正确把握科教兴国的目标指向和依靠力量。

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我们所要兴之国,就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包括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两个方面。建设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深刻认识当今世界各种学科日益综合化的趋势,必须牢牢把握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必须同时注重发挥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加强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紧密结合。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科学认识科技工作与经济建设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准确把握科技工作的面向问题。

江泽民同志指出,经济建设必须坚定地依靠科技进步,才能蓬勃而持续地发展,才能为科技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科技进步只有面向国家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才能获得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才能充分发挥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在深刻把握科技工作与经济建设之间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江泽民同志明确强调,科技工作必须更加白觉地面向经济建设,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中心任务和首要目标。

(3)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深刻洞察科技进步的动力源泉,科学制定促进我国科技创新的策略和原则。

江泽民同志坚持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光辉论断,更加强调科技创新是科技进步的动力源泉。他从对科学本质的准确把握出发,强调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有没有创新能力,能不能进行创新,愈益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他从社会主义中国前途和命运的高度出发,强调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从当代世界科技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江泽民同志特别强调我国科技创新的自主性、原始性、重点性和持续性。指出,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是我们真正在世界高科技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的重要基石;原始性创新孕育着科学技术质的变化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等等。江泽民同志的这些论述,奠定了我国科技创新必须坚持的方法论原则。

2、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推动科技进步的战略部署。

实施科教兴国必须正确处理的五个关系,即实行五个结合: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结合,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结合,市场机制与宏观管理的结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江泽民同志根据世界科技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指出:“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与物质资源同等重要的资源,其重要作用正在与日俱增。”“随着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不断推进,物质生产与知识生产相结合,硬件制造与软件制造相结合,传统经济与信息网络技术相结合,将形成推动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任务尚未完成,又面临实现信息化的艰巨任务。我们的战略是: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的水准,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江泽民同志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开辟了一条同传统工业化国家不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新路,谱写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光辉篇章。

三、实现了知识分子历史定位的飞跃

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关键是人才,加紧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指出:“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一部分,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从“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到“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这一历史定位的飞跃,是江泽民同志对科技思想的发展。知识分子这一历史定位的变化,是知识分子的历史作用从工业经济时代到知识经济时展的必然延伸。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科学大会上的报告中已经讲到,“现代科学为生产技术的进步开辟道路,决定它的发展方向。许多新的生产工具,新的工艺,首先在科学实验室里被创造出来。一系列新兴的工业,……都是建立在新兴科学基础上的。”在这里谁起主要的作用呢?是科技人员。江泽民同志把科技人员和知识分子提到“新生产力的开拓者”的历史地位,和邓小平同志的科技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四、强调要合理配置科技资源

科技发展的重要篇3

摘要:高等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质量。科技竞赛给予大学生充分发挥个体潜力的机会,培养大学生独立探索、思考、动手的能力以及有耐心,有责任心的全面型人才。本文从科技竞赛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对学生自身发展的影响两方面来阐述科技竞赛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科技竞赛;大学生教育;大学生自身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027-02

前言

科技竞赛是在学校课堂教授的课程外,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具有竞争性的科技与竞赛活动,包含了广泛的学科和专业。科技竞赛是课堂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专业知识和实践的结合,是学校和社会的接轨,更是学生了解行业信息的重要渠道。科技竞赛丰富了教学内容和方式,打破了以往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有利于发展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科技竞赛的过程锻炼了学生不畏困难、迎难而上、团结合作的精神,这些优秀品质对其一生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应提高对科技竞赛的重视,以培养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

一、科技竞赛对教育的影响

1.对教育观念的影响。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展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把专业知识放在首位”[1]。传统教育的弊端在于教育内容繁重,教育形式单调,这些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导致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严重不足[2]。这也是国内科技创造力同国外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的主要原因。要使科技得到发展,不仅要求我们掌握已有的理论知识,更要求我们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认识到传统的教育理念需要不断革新和丰富,科技竞赛给教育工作者改变落后的教育理念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如今高校开展了诸如大学生创新能力竞赛、数学建模、电子科技大赛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科技竞赛活动,这充分体现了新时期教育工作者教育理念的变化。

2.对教育方式的影响。单一的培养方式限制了个体的自我发展,科技竞赛体现了教育方式的多样化,符合培养多元化人才的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和平台,根据客观事实和专业基础参与科技创新竞赛,在接收专业知识的同时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应用知识的能力。科技竞赛活动是满足受教育者兴趣及自身发展需要的基本途径,并且改变了以往注入式教育的模式,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同时科技竞赛不仅教授了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运用已有知识来创新的能力[3],正所谓授之以渔,这才是教育的意义所在。

二、科技竞赛对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影响

1.学术精神和科研素质层面。高等教育过度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术及科研精神的重要性,而良好的学术精神和科研素质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基础。科技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术自信,摆脱权威定论的束缚,培养其大胆猜测、敢于质疑、勇于挑战的精神。教育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避免让学生产生思维定式,科技竞赛培养学生利用客观优势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辨能力。并且科技竞赛活动有利于发掘学生的学术天赋,学生在制定目标到完成比赛的过程中,提高了收集和分析信息能力,动手操作以及终身受益的专业技能,如实验操作能力、数学推理能力、物理应用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等[4]。科技竞赛有利于学生养成积极认真的学术态度,培养学生努力探索真理的科学素养。

2.思维和人格层面。科技竞赛以专业为基础,以发掘新知识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马斯洛理论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的潜力[5]。潜力的开发需要主观意识和客观环境的相互配合。教育在学生思维和人格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教育应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自我教育的意识,应使受教育者取得最大程度的收获并实现个体思维和人格的独立。科技竞赛体现了民主的教学方式,充分给予学生一个释放个性,发展兴趣和潜力的空间,培养学生严谨的逻辑思维并帮助学生塑造完整的人格。学生在竞赛过程中正视问题,分析问题,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养成不畏困难,挑战自我的良好品格。同时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理性地接受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团队成员共同合作,相互学习和提高,这对个体人格和品质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知识交叉与融会贯通。高等教育的培养计划中,在本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设计的基础上,往往有意穿插一定量的交叉知识教育。但是在培养计划的层面上,这往往所占比例非常小,也无法引起学生的重视,参c感也不够。科技竞赛往往关系到本专业知识,也关系到其他专业,甚至社会和企业知识都会融入到里面。几个学生组成一个科技竞赛的团队,就是一个知识交叉与融会贯通的机会。参与一次科技竞赛,学生的提升必定会是多个方面的。

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竞赛对大学生教育和大学生自身发展以及推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积极开展各类科技竞赛活动,为学生创造丰富的资源和平台,鼓励大学生参与其中,提高大学生科研和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大学生独立的思维和健全的人格。最终培养出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科技接班人,早日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申学武.论现代科技进步对教育观念的影响[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0,(2):12-15.

[2]朱清时.注重创新素质培养成功的创新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6,(1):12-14.

[3]鲍存会.以科技竞赛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109-110.

科技发展的重要篇4

【关键词】科技园区发展创新

科学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标准,所以我国在近几年来对科学技术研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加强了对科学研究方面的重视程度。科技园区的发展也是在我国对科学技术重视后开始快速进行的,科技园区的建立对我国进行研究一些专门的科技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科技园区中,一项科学技术的研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完成,这就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科学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的带动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使我国综合国力在未来的发展中有显著的加强。

1我国科技园区的发展概况

1.1我国科技园区的发展背景

我国发展初期主要是针对国家的工业水平进行提高,工业是我国当时的重点发展项目。随着国家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在国家中的地位也在进行着加强,与国家发展进行逐步的接轨,在这期间,我国认识到了对科学技术进行发展的重要性。国家的进步与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科学技术是对各项发展项目进行支持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国国家的建设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家对科学技术研究加强重视,其中科技园区的建立是一项重要的发展内容,在科技园区中能够对某项专一的科学技术进行研究,这样能够保证研究的高效性与相关性。科技园区的数量正在逐渐的增多,我国科技园区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接近国家化,与世界发展的潮流相互融合,这对我国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1.2我国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

现阶段我国对科技园区的建设正处于积极实行的状态,科技园区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在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中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我国科技园区的发展初期只是对国际上某些热门的科学研究进行简单的分析,在许多研究的过程中需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研究成果,利用这些成果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这种研究方式对我国独立发展十分不利,我国需要有自己的研究能录,对一些国际前沿的科学技术手段我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这样我国的科学研究结果才能更有意义。现阶段我国科技园区已经有了显著地进步,在一些新的科学领域中我国正在进行独立的研究,并能有自己的见解与研究成果。但是在发展与进步的同时,我国科技园区的完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提高的问题。在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新概念的提出与新框架的构建尤为重要,但是目前我国科技园区的仍然存在一些对创新概念以及发展框架不够重视的现象,这就使得我国科技园区的发展受到限制[1]。在发展与创新的同时,对平价质变体系的建立也尤为重要,我国现阶段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也有所欠缺,不能及时的对发展与创新结果进行正确的评价。

1.3我国科技园区发展与创新的必要性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在国家建设以及各项发展项目的发展过程中都是较为缓慢的,在我国的发展初期国家经济水平十分落后,这致使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在当时也是处于落后阶段的。科学技术水平的落后使我国在当时的发展速度十分缓慢,这就对我国的发展十分不利。现阶段我国经济水平虽然有了较为显著的提高,但是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还是处于较低的阶段。我国现阶段正处于较快的发展时期,经济水平也有较好的提高,但是在国家建设的过程中不仅需要经济方面支持,科学技术水平也是十分重要的辅助因素。科学技术是国家的生产力,只有将我国现阶段的科学技术水平进行提高,国家的各项发展项目才能快速有效的进行。科技园区的出现将我国科学技术研究推向了新的发展高度,它能够使我国科学技术研究在更高的水平进行,使我国科学研究更加独立化发展。对我国科技园的发展与创新过程十分必要,在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能够使我国科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提出更符合我国发展现状的科学研究概念,使我国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更为清晰,在未来的发展中拥有自己的发展优势。

2我国科技园区的发展与创新相关概念及框架

2.1我国科技园区的发展与创新概念

我国科技园区的发展与创新概念简单而言就是运用合理的方式,使我国科技园区进行发展原创新,在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要对以往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排除发展与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障碍。科技园区的发展与创新必须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完善与改良,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有坚实的基础进行支持,在进行发展与创新概念的确定过程中要有合理的规划,首先要对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现状以及国际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进行细致的研究,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发展与创新概念是现阶段我国需要的重要动力。

2.2我国科技园区的发展与创新框架

在我国科学研究发展进行的过的过程中,对发展的基本思路确定是重要的步骤,只有将发展的方向以及基本目标进行确立,我国科学技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才能更加快速有效。我国科技园区的发展与创新框架就是科技园区在未来的发展大致规划,在框架中我国科技的重点发展项目以及各项近期研究的科学技术手段将有很清楚的体现,所以科技园区的发展与创新框架能够将我国科学研究引入正确的发展道路上,对我国未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十分有利。

2.3我国科技园区的发展与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在我国每一阶段中,科技园区的发展与创新完成之后,都需要有评价指标体系对完成情况进行很好的评价[2]。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我国可续研究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评价指标体系是否有效合理直接影响到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正确与否。在进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要对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针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来制定评级指标体系,这就会是评价指标体系与科技园区的发展与创新相适应。

3结语

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促进我国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在下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对科学技术的研究更是不可缺少的内容。虽然在现阶段我国科技园区的发展与创新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但是相信经过科研相关部门的努力,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能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科技园区的建设也将更为完善。

参考文献:

科技发展的重要篇5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文章探讨了依靠科技进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提升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地方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对策思路。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地方经济1依靠科技进步提升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1.1当前科技工作面临的挑战近年来,我国科技进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紧迫要求和应担当的使命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科教资源开发利用不足,科教优势未能充分发挥,科技供给能力不足与企业对科技成果吸纳力不强的矛盾突出;科技与经济的耦合度不高,科技对经济的拉动力不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偏低,社会公益类科技工作和基层科技工作薄弱,科技投入不足和科技资源分散浪费并存等。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科技对地方经济的促进作用,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1.2树立科学发展观,把发展做为第一要务温家宝总理指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依靠科技,科技进步要依靠创新,科技创新要依靠人才。只有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的重大关系,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新局面。作为科技管理部门,必须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以科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方向,以引导和促进新型工业化为中心,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把科技进步作为加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1.3坚持以人为本,把科技管理工作的重点转到提高劳动者素质和营造创新创业环境上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到战略层次来认识,把人才强国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优化人才成长和鼓励创新的环境,改变“重物轻人”的观念,把“以人为本”体现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积极调整科技发展的相关政策,把培养和造就优秀科技人才、调动广大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作为科技工作的基本目标,把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科技创新环境作为科技工作的优先任务。进一步营造科技政策环境,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改进科技评价办法,弘扬创新文化,使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环境明显改善。同时,要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作为科技发展的基本目标,坚持以服务于人民大众为宗旨,便科学技术植根于群众,造福于人民。2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科技人才和技术支撑2.1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国家兴盛,人才为本。技能人才是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经济要发展,培养和提高人才的科学文化素质是一个关键问题。发展地方经济,单靠少数专家和技术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一大批具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新型技能人才。大力发展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是为地方经济发展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途径,是提高人才科技素质的重大举措,是加快人力资源开发,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2.2为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提供科学技术支撑职业教育该如何为地方经济提供科技支撑呢?一方面要加强科技攻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另一方面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发挥生产与技术优势。加强科技攻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依靠地方,充分利用资源,发挥技术优势,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如:依靠科学技术,优化种植业布局;建设生态林业,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畜牧养殖板块经济;建设工业区,构筑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等重要成果。加强产学研结合发挥生产与技术优势。职业教育的研究方向是技术应用开发性,研究领域重点放在地方区域产业上,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积极依托产业、走校企合作的道路,最终目标是能够服务产业、提升产业。3实施“科技进步工程”,提升地方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3.1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的对策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已经成为经济大国和贸易大国,但产业的核心技术仍然受制于人,大量关键设备依赖进口,科研开发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是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必须看到,没有创新的发展是难以持续的,仅靠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当不了贸易强国,靠较低技术的产业基础也成不了经济强国。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才能加快发展的新阶段。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大力推进自主创新,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新机会和新动力,才能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持久的技术支撑,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才能有效地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和国防安全,也才能真正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使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1)观念上创新。科技部门应立足科技服务经济、科技服务基层,开展科技诚信服务、科技创新服务,一改过去等靠要的因循守旧思想,出谋划策,为企业争取大量的科技项目和资金;通过开展多形式的科技服务活动,为科技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主导产品的升级,促进新兴产业的健康成长,促进全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2)服务方式上创新。科技部门应主动服务,拓展科技服务领域。围绕实施科技素质工程,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也为经济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3)管理上创新。不断创新科技项目管理方法,以科技项目为载体,实现项目的最大综合效益,促进科技示范和技术推广。(4)项目上创新。科技部门应把科技计划项目管理作为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组织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攻关,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突出好项目、大项目对当地经济的牵引作用,大力培植出新技术产业,使之成为当地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这些项目的开展,为当地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新发展平台,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3.2提升地方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措施(1)实施科技进步领导工程。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关键在领导。因此,各级领导首先是党政一把手都要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真正把科技工作摆在重要议事日程,要经常为科技工作的开展排忧解难,解决实际困难。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科技知识,用现代科技知识武装头脑,不断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分管领导更要将科技工作纳入工作目标,根据本地的实际,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出推进本地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具体措施,并加强督办落实,切实抓出成效。同时要认真落实上级制定的党政主要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要把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作用的重要内容和依据。(2)实施技术进步工程。要紧紧抓住“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个主题,以高科技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为龙头,坚持做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与改造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实行精品名牌战略相结合,探索并形成具有地方经济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路。首先,要围绕当地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领域,选择机制较健全、技术较先进、具有一定规模和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重点保护扶持,扶大扶强。其次,要大力改造传统产业。要切实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并通过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的引进,促进当地汽车及配件、化工、建材、服装等重点行业尽快实现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提升传统产业的装备水平和技术水平。要坚持以科技带动工业化,积极运用科学技术武装传统产业,逐步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经营管理信息化,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要大力促进当地优势行业和企业整合重组,同时,扩大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的整合力度,努力实现技术、信息等关键要素共享,着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三,大力促进产学研的结合,牵线搭桥,引导企业寻找科技靠山,促使当地的传统产业在工艺、装备水平、产品档次、创新能力、现代化管理程度及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均有所提高。同时,积极开展科技引资、引智工作,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项目,推动当地高新技术企业的快速发展。第四,全力抓好科技计划项目的申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要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要发展必须抓项目”观念,大力实施项目兴市战略,加大对上争项目、争资金的力度。一是要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结合企业和农民的需求,加强项目储备;二是要高质量地做好项目前期工作,高水平搞好项目策划,提高项目申报成功率;三是要集中人力、物力,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农业产业化,在争取省级项目的基础上,力争在申报部级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科技项目上有所突破。真正让科技项目成为壮大企业的强力推进器和发展全区经济的加速器。(3)实施“金桥工程”。首先,要大力发挥当地政府科技咨询服务专家的科技智囊作用,不断介绍引进成熟的科技成果,这是由当地自身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特点所决定的。乡镇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在发挥“土专家、田秀才”科技致富带头作用的同时,适时邀请、引进一批深受农民欢迎的专业科技人才直接到农户开展面对面的技术服务,以增强科技服务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其次,要整合科技资源,加强科技协作。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社会发展等当地经济社会牵动作用较大的领域,要继续加强与有关的高等院校的联合攻关,借他人智慧促进开发创新;同时,要下大力整合当地的科技资源。当地科技部门要主动加强与经贸、农来、林业、水利、畜牧、人事、教育等部门的联系,最大限度地争取政府各部门、各行业的支持,重视发挥行业科研单位的作用,实行科技信息、数据资料的广泛共享,充分利用知识积累和众人智慧,提高科技为经济服务的能力。第三,要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按照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要求,改造当地的科技服务机构网络,大胆采取市场化机制,积极推动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调动其经营技术成果的积极性,要创新信息服务体系。重点是应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广泛搜集适用的科技信息、产品市场信息和农民中華勵志網。总之,“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万计的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级各类应用型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只有不断加强科技重视、科技投入及科技对生产力的转化;才能通过高新技术发展新型工业,通过农业技术培训发展特色农业,才能真正实现科技人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科技发展的重要篇6

关键词:科技资源;科技投入指南;原则

abstract:framingtheguidetoregionalscience&technology(s&t)inputsisanimportantapproachtocollocatingregionals&tresources,maximizings&toutput,andacceleratingtheregionals&tprogress.thepaper,onthebasisofanalyzingthecommoncharactersinboththeguideandtheprogrammingtos&t,andthedifferencesinthem,putsforwardthebasicprinciplesandthefactorsinframingtheguidetoregionals&tinputs,byexemplificationofbeijing.

keyword:s&tresources;theguidetos&tinputs;principles

0引言

随着当今世界科技进步速度的不断加快,科技竞争力成为了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要因素,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国政府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和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迅速提升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有力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实现,积极探索和调整科技发展战略,并已全面启动制定2006-2020年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明确国家发展目标,突出战略重点,强调科技前瞻,强化制度创新,体现区域特色,注重开放环境,从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高度对我国未来15年的科技发展进行总体规划和统筹安排。为贯彻落实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部分省市也大力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前瞻性地制定了区域科技发展规划和重点领域指南。例如,2004年北京市为改进科技管理工作,实现区域科技跨跃式发展,提高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和经济社会效益,制定了《北京年科技发展重点领域指南(2005-2008)》。

在世界经济科技已突破传统发展模式和途径的背景下,研究各省市如何在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指引下,科学制定区域科技投入指南,提高区域科技投入决策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科学设计科技资源的配置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主要以编制北京科技投入指南为例证,分析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科技体制环境下,编制科技投入指南时必须遵循的若干原则,以供国家及其它省市在制定科技发展政策、规划科技发展领域、编制科技投入指南时参考。

1科技规划与科技投入指南

科技规划是一项代表国家或地区施政的战略性决策,是为实现科技长远发展规划目标而制定的方案体系,对规划目标实现的途径、措施、步骤作出具体规定和设计。我国制定科技规划已有近50年的历史。1956年制定了第一个科技规划——《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简称《十二年规划》),之后又制定过《1963—1972年科学技术规划纲要》、《全国科技发展“九五”计划和到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等。

科技投入指南是根据国家或地方科技中长期规划而编制的科技发展行动实施方案。指南一般综合考虑科学、经济、社会发展等具体因素,以科技先行为原则,集中国家人力、财力和物力,对重点科技问题进行探索与研究,重点扶持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科技规划与科技投入指南具有以下共同特征:一是时代性。二者都是依据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和科技发展趋势及基本特点,针对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科技工作进行政策性指导。二是科学性。二者都是依据大量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和相关资料,运用现代科技规划方法,构建科技发展指标体系及科技发展重点领域;针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具体需求,部署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目标实现和任务完成。三是可操作性。二者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是通过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计划来实现的。四是预测性。二者都是通过对发展环境、市场需求、发展态势的分析预测和展望,引导资源配置方向,把握科技发展趋势,确定科技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问题,为制定科技计划提供正确的决策支持。

科技投入指南与科技规划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一是导向目标不同。科技规划是一个科技发展的远景安排方案体系,它围绕规划目标的实现,在发展领域、发展阶段、资源配置、支持条件上的优势集成和统筹安排;科技投入指南的主要目标是集中人财物力,对当前需要发展的重点领域进行必要的扶植或支持,优先发展应用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可观又能充分发挥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的科技领域与相关技术,统筹重大建设项目及布局、资金来源等。二是操作性不同。科技规划属于科技发展战略的宏观层面,侧重于政策指导性,是制定区域年度科技投入指南、规划科技重点领域的根本依据;科技投入指南属于科技发展战略的中微观层面,计划年限一般短于科技规划,其操作性和针对性要高于科技规划。三是文本格式不同。科技规划一般按照指导思想、战略目标、主要任务和基本政策与具体措施等为次序,安排文本结构与内容;科技投入指南一般以重点研究领域为主纲,按照“重点研究领域——重点技术方向——每个重点技术方向具体内容”的层次特征进行编制,针对重点领域设置业务处室和专项计划,将相关行业、技术综合起来考虑,在一个领域内涵盖了从研究开发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全过程。

2编制科技投入指南的一般原则

科技投入指南是一定时期内科研经费投入与科技资源配置的依据,科技投入指南制定科学与否,关系到一国或地区科技发展方向和目标是否正确、科研活动是否符合科学技术发展规律。一般而言,制定科技投入指南应遵循以下一般性原则。

2.1遵循国家科技中长期规划的原则

科技投入指南不是脱离于社会和经济发展总规划的独立体系,而是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总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符合国家整体利益,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特别是在关系到国家根本利益的重大科技项目部署上,科技投入指南要服从国家战略目标的指导,从多角度、多层次促进国家目标和整体利益的实现。因此,编制区域科技投入指南,在选择重点领域及其重点内容时,要遵循国际中长期科技规划,充分考虑与国家项目的衔接,有效利用国家现有科技资源和条件,借势推动区域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2.2发挥区位比较优势的原则

由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比较优势理论,源于产业化分工和国际贸易理论,现已广泛应用于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等各个方面。这一理论同样也适用于分析区域科技发展战略选择。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物质技术基础比较落后,研究开发经费有限。因此,发展区域科技事业,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合理配置政府科技资源和有效引导社会科技资源,充分重视和利用区位比较优势原则,防止在优先发展领域和重点产业选择上的趋同和重复建设。

编制科技投入指南运用比较优势原则指的是,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和重点行业,有目的地退出或放弃不具比较优势的行业,把发挥比较优势与提高竞争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分工的积极因素,依据产业竞争和产业替代的因果关系,将比较优势转化和创造为新的竞争优势,保持优势产业和技术的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区域科技比较优势原则主要体现在供给、需求两个方面。供给,即依据本区域现有科技要素的绝对数量与特点、本区域科技要素和现有科技水平在周边地区、整个国家所处的位置,整合有限的科技资源,降低科技成本,促进科技进步,使有限的资源获得更充分的利用。需求,即依据本区域当前的产业格局、区域分布和竞争力,选择本地优势产业在未来产业发展过程中需求较大的技术领域、能对本地优势产业发展产生基础性和推动意义性的技术领域,为未来新一轮经济竞争提供动力,储备后劲。

2.3技术市场导向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原则

新经济的迅速崛起,作为其关键要素的科技投入供给的动力机制不再是单纯的“市场需求导向”,而是由“市场需求导向”和“政府宏观调控”二元集成机制。在这种二元机制作用下,一方面,“市场需求导向”提供了新经济的资源配置新模式,形成和巩固了新经济发展需求刺激和创造的基础条件;另一方面,“政府宏观调控”构成了科技产业化的内在逻辑,使“市场需求导向”得以持续。因此,编制科技投入指南一方面应通过对发展环境、市场需求、发展态势的分析预测和展望,引导科技资源的配置方向,供市场主体决策参考;另一方面应通过编制科技投入指南对单纯依靠市场机制会产生“市场失灵”的科技领域,进行必要的扶植或支持。如,城市化战略专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等,都是存在市场失灵或市场机制难以做好的领域,因此,政府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干预。

2.4自主创新与引进先进技术相结合的原则

先进技术是实现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投入品,其来源不外乎是从国外购买,即技术引进;或者自主创造,即技术创新。自主创新和国外引进,既可以是相互代替,也可以相互补充。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先进技术的有机结合,既是提升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编制区域科技投入指南的一项重要原则。

技术引进是提高区域产业技术水平,加快区域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战略技术过分依赖国外引进,将会导致自主创新的动力与需求不足,抑制国内相关产业的发展。面对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和加入世贸组织新挑战,区位科技发展战略要以跟踪模仿为主向以自主创新、跨越发展为主转变:一方面要强调参与重大国际合作;另一方面要注重和鼓励原创性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以及观念、体制和管理创新,要加强宏观层次上的统筹规划,有选择、有重点地引进先进技术,避免重复引进。因此,在科技投入指南中,应突出自主创新战略,提高企业、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创新能力;加大科技生产力要素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培育高素质科技产业人才,全面提高地方科技生产力的综合实力和对经济发展的推动能力。

2.5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合理配置的原则

确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三类研究的战略重点,一般存在两种模式:“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发展研究”模式和“发展研究—应用研究—基础研究”模式。前者是指,如果一国或地区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在国际上已经明显处于领先地位,那么该国或地区采取的科技发展战略一般是,优先发展基础研究,依靠基础研究的突破去带动新一轮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的新突破,以继续保持和发展自己的领先地位和竞争优势,譬如美国。后者是指,如果一国或地区的科技水平和生产力水平在国际上处于落后地位,那么该国或地区采取的科技发展战略一般是,采取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以此促进发展研究,同时实行有限目标,适量发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后随着其经济的发展和科技实力的提高,再相应增加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的投入比重。目前,从我国现有科技和生产力水平来看,科技发展整体战略一般适应于后一模式。

但在我国多数省市的科技发展战略和指南制定中,存在过分重视发展研究和应用研究、轻视基础研究的倾向。省市科技发展政策作为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系统的重要支撑子系统,这一倾向既不符合国家科技发展政策,也不利于区域科技的持续发展。正如李政道教授所言:“基础研究与科技应用和市场开发是水跟鱼,鱼跟鱼市场的关系。没有基础科学,就没有人类的应用科学,也就没有相应的开发研究,这个规律不会变”。因此,在编制区域科技投入指南时,应注意三类研究的协同发展,尤其应对与基础研究相关的需要进行长期、持续支持和需要数年甚至几十年努力才能见效的关键技术予以充分重视。

3北京科技投入指南的编制特点

2004年4月北京市科委编制了《北京市科技发展重点领域指南(2005-2008)》(以下简称《北京指南》),提出了2005-2008年北京市的七大科技发展领域,即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制造、农业、社会发展与城市管理、医疗卫生,以及重点扶植的30个细分领域,并将在此基础上,形成2005年北京市重点支持的项目(课题)。

《北京指南》充分遵循和体现了上述编制科技投入指南的一般原则:一是立足于国家经济社会纲要和远景规划,体现了北京区域科技发展服从和统一于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思想;二是充分结合北京科技、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具体区位特征,坚持发挥北京比较优势的科技发展思路和重点突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科技领域选择原则;三是紧跟国内外科技发展趋势,注重发展研究、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的协同发展,坚持自主创新和外部引进先进技术的有机结合;四是遵循科技市场需求和政府调控科技发展相结合的科技资源配置机制,符合未来几年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需求。总之,《北京指南》符合北京科技发展总体战略目标,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尤其突出了北京的区位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合理配置北京科技资源

与国内其他区域相比,北京具有明显的科技资源区位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中央在京科技资源。北京地区的r&d资源主要集中于中央在京单位,依靠中央在京科技优势明显。以科技经费支出为例,2003年中央在京单位科技经费支出360.3亿元,占全市科技经费的73.17%,其中在京科研院所科技经费支出占全市科研院所科技经费支出的48.6%,在京高等院校科技经费支出占全市高等院校科技经费支出的10.3%。二是国际在京科技资源。根据2002年国家科技统计数据,跨国公司在京设立的研发机构数量达到49个;在京设立研发机构的跨国公司数量达到44个;国内跨国公司设立的40个较具规模的研发机构中,北京市有18个,占比接近50%,远高出国内其他地区。

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背景下,科技研发也呈现日益全球化的趋势。更大程度地凝聚、利用好北京雄厚的科技战略资源,将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首都发展的竞争优势,走一条具有首都特色的科技发展之路,是加快北京科技进步的重要战略选择。《北京指南》提出的信息领域及其软件、信息通信和微电子三大子领域的发展策略,紧密结合和利用了北京的信息技术发展资源优势。

3.2符合北京城市定位

北京“十五”计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未来十年,北京的发展定位是,“着力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城市化和中关村开发战略,在加强政治、文化和国际交往中心功能的同时,大力发展首都经济,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建设全国知识经济发展基地,显著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建首善之区,创一流城市,率先在全国基本实现经济、社会和城市的现代化”。这一城市发展定位与已往五年规划中的发展定位有很大不同,体现了北京的战略资源优势和北京在发展知识经济方面的现实产业基础优势。《北京指南》在信息、新材料、医疗卫生、先进制造、现代农业等领域的选择及其重点扶持项目上,充分体现和利用了这一城市定位。

3.3利用北京奥运机遇

针对2008年奥运会,北京市政府提出了“以科技助奥运,以奥运促科技”口号。“科技奥运”理念给北京科技发展战略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提出以下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科技攻关难题:1)交通运输。北京市政府提出解决奥运会交通运输问题的原则是,低能量消耗、低环境污染、高运输速度。这要求北京市改善交通条件,开发并实施一批新的科技项目。如,智能交通系统(its)规划等。2)环境保护。改善能源结构、治理城市水系、提高空气质量、增加绿化面积等是改善生态环境、举办绿色奥运的必要措施,由此需要开展对清洁高效能源技术、饮用水源保护、水污染控制与治理、水质改善等重大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3)奥运场馆设施建设。奥运村、奥运场馆和相关建筑中的关键技术水平是衡量一届奥运会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为建设舒适、安全、环保的奥运场馆设施,北京市需要加大对对低成本能源使用结构、变频调速节能技术、新建筑材料等方面的经费投入。4)信息通讯。为了满足奥运会对通讯、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要求,提供先进、安全、稳定的信息通讯服务,北京市需要对奥运会通讯、信息处理、广播电视、软件、信息基础建设、高清晰度数字电视示范城市建设、信息安全等方面的技术进行开发。

《北京指南》在七大重点领域选择上始终贯彻了“科技奥运”理念,并重点扶植上述科技攻关项目,积极发挥科技直接服务奥运建设的作用,利用奥运科技手段推动首都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和社会全面发展,提高首都人民生活质量。

3.4发展首都安全技术

自“9•11”事件之后,美国和世界各国对反恐和应付新威胁的需求的关切,无疑会影响到未来世界科技研发方向。美国和俄罗斯等国都已增加了对国防研发的预算支持。北京作为国家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承担国家安全保卫重任。因此,在《北京指南》中,从保卫首都安全,防止恐怖活动,做好奥运安全保卫工作等方面,增加了相关研究重点领域,加大了科研经费投入。例如,提出发展新型安全设备和器材的开发和生产技术,新型高效安全防范体系和生物技术等;在“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领域中专辟“城市安全”子领域,提出发展“减灾防灾与突发事件的监测与处理”和“社会安全保障”等相关技术。

参考文献:

[1]申全升编著,《科技规划方法论研究》[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1。

科技发展的重要篇7

规划纲要是中科院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重要举措,是指导中科院今后发展的战略性、综合性和纲领性的规划,是中科院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同时也是中科院履行国家科研团体职能的重要依据。

规划纲要从发展环境、发展远景与战略。科技战略重点,科技布局与学科发展。学部工作、队伍建设,重大改革举措,事业发展等方面,确定了中科院院今后5至15年的发展目标.明确了新时期的战略重点,提出了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与重大举措。全文共分8个部分。

发展环境。分析未来5至15年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对科技的需求,分析未来5至15年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与特点,分析未来5至15年我国实施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和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环境。

发展远景与战略。提出了中科院未来发展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了建设“三个基地”,创造“四个一流”的发展远景,提出了未来5至15年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把新时期发展战略的实施推进到以科技创新能力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

科技战略重点。提出发挥综合优势,加强系统集成,集中力量,分期分批重点支持40个重大科技创新研究。

科技布局与学科发展。提出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和重要方向,以及学科重点和领域前沿部署。

学部工作。提出中科院学部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队伍建设。提出构建人才竞争发展良好环境,发挥人才专项计划引导作用,完善现代科技创新队伍结构,完善科教紧密结合育人模式等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关键举措。据介绍,未来5年,中科院将培养500名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和科技领军人物,努力造就科技与教育大师级人才,将向社会输送约6万名硕士以上科技人才,在研究所兼职的大学教授及其他高级专家达到2000人次,研修的企业科技人员1000人次,派遣1000人次以上的科技与管理人员到地方、企业及大学任职任教。

重大改革举措。提出改革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所管理、改革重大科技创新活动管理、改革资源配置,改革院地合作机制等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事业发展。提出中科院院属机构,资源发展、对外合作。文化建设等各项事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北景知识

“三个基地”

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科研基地以追赶世界先进水平谋划科学创新,以提高国际竞争能力推进技术创新,有效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活动,集中力量做大事、做大贡献,使中科院成为面向全国开放的、在国际科技界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研究平台。

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基地坚持科技创新,人才为本;竖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立足培养,把中科院办成科技工作者向往的科研团体、培养高级科技创新与创业人才的大学校。

促进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基地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与高技术产业发展不断提供知识和技术源泉。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规模产业化的机制体制,不断孕育孵化高技术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与社会创新单元携手共建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

“四个一流”

一流成泉:基础研究领域做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原始性和系统性科学创新;战略高技术领域做出事关现代化全局的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关研究领域,做出事关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创新贡献。

一流效益:科技产出得到科技界高度评价和社会公众的广泛认同,取得重大社会效益,还包括重大社会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科学人文效益和研究机构良好运行效益。

一流管理:建立符合不同性质科技创新活动规律的管理机制,主要有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机制、科学的绩效管理体系、科学配置科技创新资源管理平台,以及吸引、培养、造就人才和队伍动态优化机制等。

科技发展的重要篇8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不仅要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而且要从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各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方面来确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1.1科技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过去,由于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的不完善,使大批科技人才外流,有人说“在硅谷,没有美国人的公司并不希奇,而没有中国人的公司却十分罕见。”由此可见,我国人才外流的严重程度。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依靠人才,尊重人才,发展人才,最终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就科技创新来说,以人为本就是要树立科技创新为了人、服务人、依靠人的观念:为了人,就是科学研究的内容、手段、方法、目的要以努力满足公众的基本需求为目标;服务人,就是要努力使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公平地分享科技进步的成果;依靠人,就是要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建立起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激励机制,构建有助于科技人员实现潜能并且生产知识的制度和文化环境。1.2科技创新必须坚持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内在地要求科技创新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这种相互协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另一方面,强调科技创新必须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目标,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的科技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内部也存在着不少不协调甚至是矛盾的问题,诸如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科研机构设置不合理、科技评价体系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我们应该辩证地分析,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探索建立和完善以科研团队和课题组为核心的内部组织管理模式和合作模式,解决科技事业内部存在的不协调,实现我国科技事业的健康良好发展,真正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协调发展还要协调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自主创新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三是要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地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坚持自主创新,决不是排斥技术引进,而

是把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学习和再创新作为增强自

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1.3科技创新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根据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有关

报告,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同时不损及

未来世界满足其需要之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

种发展理念,它要求建立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统

一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

科技创新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可持续

的科技创新观。首先要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一

种新的科技模式,综合考虑技术对环境和社会、生态

带来的正负效应;其次,要明确进一步科技创新的方

向和领域;第三,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针对

许多科技发展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建立一套行

之有效的法律体系。

科技创新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就要求科技的发

展既要满足于当前需要,更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要

形成具有可持续性的科研发展能力和发展后劲,促

进科技工作健康、稳定地发展。科技创新是一个厚

积薄发和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实现科技创新的可

持续发展,关键是要建立和培育一种能够促进学术

自主发展的学术传统,并建立起能够传承和发展这

一传统的制度框架,才能形成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

学术能力和发展后劲。

1.4科技创新必须坚持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新科技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因此,科技创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同步共进,互相促进的:一方面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科技产业,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和基本保证;另一方面发展科技事业要依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需要确定自身的发展目标,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制定、确立和调整科技发展的规划、目标和措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必须要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全面发展,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正如“学”与“术”的关系,对这两个方面不能偏废任何一方;必须把自然科学同社会科学作为一个统一整体通盘考虑、统筹运作,必须注意自然科学同社会科学之间的相互匹配和协调,保持科学大系统的整体优化与综合平衡。2科技创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支撑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也好,优化经济结构也好,做到“五个统筹”也好,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也好,都离不开科技进步和创新。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1科技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人类之所以需要科技创新,从根本上说,就是科技可以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

首先,科技创新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我国秦汉时代由于农业技术领先,促进农业经济大发展;而瓦特发明的蒸汽机这一科技创新的成果改变了整个世界;爱迪生的发明,在美国兴起了一场电力技术革命,也使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因此科技创新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文明和经济的发展。在20世纪初期,一些发达国家科技对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从最初的仅占10%~15%上升到90年代的85%以上。

其次,科技创新有助于开拓和利用资源。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每创造l美元的gnp.其能耗相当于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因此,我们要大力加强能源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建立节约型社会提供技术保证。

第三,科技创新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人类所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搭上了生态环境的烙印,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支持。科技创新可以为人类协调与环境的关系,提供战略思想和技术条件等方面的保障。因此,我们要大力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循环经济,为经济的增长提供有力的支

撑。2.2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

与经济相结合、服务经济建设是我国科技发展的中心任务。这一任务的完成应当带动起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首先,科技创新能够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好地解决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为解决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问题起先导及带动作用,带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其次,科技创新能够兼顾生产领域和社会公共领域,促进社会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不能总落后于经济产业的发展水平。

第三,科技创新能够兼顾区域科技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经济发展状况相对应,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科技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异,在今后的科技发展中,要体现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原则,从而推动三大区域经济取得协调发展。

第四,科技创新能够促进精神文明加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普及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科技应用范围的扩大和效能的增加能够促进新的道德规范的形成。

第五,科技创新能够保障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在涉及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因此我们必须具备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才能在急剧变幻的世界竞争格局中把握机遇,掌握战略主动权。2.3科技创新是落实以人为本的重要举措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必须强调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于人民;同时,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可以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提高人们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是落实以人为本的重要举措。

首先,科技创新改善智力结构,提高人的创造思维能力,引起社会劳动方式的科学化,促进人的劳动技能发展。现代科技知识的深度、广度和新度的三维加速扩张必然使人的思维方式从过去的封闭、静止、单向、滞后迅速变为开放、动态、多向和超前,其智力技能的创造性必然随之日益增强。

科技发展的重要篇9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不仅要进一步明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而且要从科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各学科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方面来确定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1.1科技创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过去,由于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的不完善,使大批科技人才外流,有人说“在硅谷,没有美国人的公司并不希奇,而没有中国人的公司却十分罕见。”由此可见,我国人才外流的严重程度。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依靠人才,尊重人才,发展人才,最终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就科技创新来说,以人为本就是要树立科技创新为了人、服务人、依靠人的观念:为了人,就是科学研究的内容、手段、方法、目的要以努力满足公众的基本需求为目标;服务人,就是要努力使所有社会成员都能公平地分享科技进步的成果;依靠人,就是要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建立起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激励机制,构建有助于科技人员实现潜能并且生产知识的制度和文化环境。1.2科技创新必须坚持协调发展

科学发展观,内在地要求科技创新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协调。这种相互协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方面,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另一方面,强调科技创新必须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目标,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的科技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内部也存在着不少不协调甚至是矛盾的问题,诸如科技资源配置不合理、科研机构设置不合理、科技评价体系不完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我们应该辩证地分析,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探索建立和完善以科研团队和课题组为核心的内部组织管理模式和合作模式,解决科技事业内部存在的不协调,实现我国科技事业的健康良好发展,真正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协调发展还要协调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的关系。自主创新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加强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三是要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地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坚持自主创新,决不是排斥技术引进,而

是把在技术引进基础上的学习和再创新作为增强自

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1.3科技创新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根据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的有关

报告,可持续发展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同时不损及

未来世界满足其需要之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

种发展理念,它要求建立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统

一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

科技创新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可持续

的科技创新观。首先要按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建立一

种新的科技模式,综合考虑技术对环境和社会、生态

带来的正负效应;其次,要明确进一步科技创新的方

向和领域;第三,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针对

许多科技发展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问题,建立一套行

之有效的法律体系。

科技创新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就要求科技的发

展既要满足于当前需要,更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要

形成具有可持续性的科研发展能力和发展后劲,促

进科技工作健康、稳定地发展。科技创新是一个厚

积薄发和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实现科技创新的可

持续发展,关键是要建立和培育一种能够促进学术

自主发展的学术传统,并建立起能够传承和发展这

一传统的制度框架,才能形成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

学术能力和发展后劲。

1.4科技创新必须坚持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新科技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因此,科技创新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同步共进,互相促进的:一方面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展科技产业,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和基本保证;另一方面发展科技事业要依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需要确定自身的发展目标,要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制定、确立和调整科技发展的规划、目标和措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必须要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全面发展,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正如“学”与“术”的关系,对这两个方面不能偏废任何一方;必须把自然科学同社会科学作为一个统一整体通盘考虑、统筹运作,必须注意自然科学同社会科学之间的相互匹配和协调,保持科学大系统的整体优化与综合平衡。2科技创新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支撑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也好,优化经济结构也好,做到“五个统筹”也好,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也好,都离不开科技进步和创新。因此,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经济发展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坚定不移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1科技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

  

人类之所以需要科技创新,从根本上说,就是科技可以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

首先,科技创新有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我国秦汉时代由于农业技术领先,促进农业经济大发展;而瓦特发明的蒸汽机这一科技创新的成果改变了整个世界;爱迪生的发明,在美国兴起了一场电力技术革命,也使美国一跃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因此科技创新在人类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的文明和经济的发展。在20世纪初期,一些发达国家科技对国民经济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从最初的仅占10%~15%上升到90年代的85%以上。

其次,科技创新有助于开拓和利用资源。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每创造l美元的gnp.其能耗相当于德国的4.97倍,日本的4.43倍,美国的2.1倍,印度的1.65倍。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因此,我们要大力加强能源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建立节约型社会提供技术保证。

第三,科技创新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人类所创造的各种文明都搭上了生态环境的烙印,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支持。科技创新可以为人类协调与环境的关系,提供战略思想和技术条件等方面的保障。因此,我们要大力加强生态、环境领域的科技进步和创新,发展循环经济,为经济的增长提供有力的支

 

撑。2.2科技创新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关键

与经济相结合、服务经济建设是我国科技发展的中心任务。这一任务的完成应当带动起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首先,科技创新能够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好地解决经济与环境之间的矛盾,为解决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问题起先导及带动作用,带动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

其次,科技创新能够兼顾生产领域和社会公共领域,促进社会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不能总落后于经济产业的发展水平。

第三,科技创新能够兼顾区域科技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经济发展状况相对应,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的科技发展也存在较大差异,在今后的科技发展中,要体现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扬长避短的原则,从而推动三大区域经济取得协调发展。

第四,科技创新能够促进精神文明加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普及能够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科技应用范围的扩大和效能的增加能够促进新的道德规范的形成。

第五,科技创新能够保障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在涉及国防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因此我们必须具备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才能在急剧变幻的世界竞争格局中把握机遇,掌握战略主动权。2.3科技创新是落实以人为本的重要举措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我国科技事业,必须强调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服务于人民;同时,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可以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提高人们的科技素质和创新能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是落实以人为本的重要举措。

首先,科技创新改善智力结构,提高人的创造思维能力,引起社会劳动方式的科学化,促进人的劳动技能发展。现代科技知识的深度、广度和新度的三维加速扩张必然使人的思维方式从过去的封闭、静止、单向、滞后迅速变为开放、动态、多向和超前,其智力技能的创造性必然随之日益增强。

其次,科技创新有利于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现代社会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改善,绝大多数都是基于新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另外,自然灾害的防御、疾病的防治、社会安全系统的建立,也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正在使人类的社会时空由大变小、由远变近,也在使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相互渗透、相互转换,从而使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可以说,没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没有方便快捷的现代社会生活。

科技发展的重要篇10

关键词十六届五中全会“十一五”规划科技创新经济社会创新型国家

中图分类号F123.393

文献标识码a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至今快有一年的时间了。今天重读“十一五”规划建议,并进一步结合历史与现实,对全面、深刻、科学、合理的认识科技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十分必要且有意义。

1以科技促发展是历史的宝贵经验

1.1以科技促发展是从中国近现代史中得出的宝贵经验

回顾历史,科技曾让我们引以自豪,也给了我们沉重教训。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曾在其著作《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中对古代中国科技发达的程度以及对世界发展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中国曾经是推动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步入近代以后中国却衰落了,近代中国的衰败有其深层复杂原因,但科技落后无疑是重要根源。在前所未有的历史大变局下,谈科技、重科技已然成为当时国人不得不面对的艰巨任务。故而,后来的康梁维新运动、孙中山民主革命运动、五四青年运动无一不把高举科技大旗视为救亡图存的重要纲领。

1.2以科技促发展是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得出的宝贵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坚持科技立国,经过卓越努力后初步建立了国家工业体系。然而,文革的到来却使科技与人才一度被冷落、打击,经济社会发展遭受重创。文革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国家领导集体拨乱反正,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执政路线,坚持改革开放、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经过三届领导集体的英明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如今中国国民经济长足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显著提高,中国再次受到国际社会的瞩目。实践证明,邓小平同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对的,眼光是高瞻远瞩的。

1.3以科技促发展是其他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得出的宝贵经验

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例,无一不是建立在民主、科学与法治的三足架构之上,科技恰是其核心。重视科技,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对社会的推动作用,这是世界上众多国家得出的共同经验。二战后的德国与日本,能够在短期内从战争废墟中一跃成为强大经济实体,科技居功至伟。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都将发展科技视为赶超发达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以邻邦印度为例,多年来致力于发展科技,尤其是信息高科技,已赢得“东方硅谷”的美誉。这也是西方媒体所称印度在日后赶超中国的核心资本所在。

2以科技促发展是当前与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2.1调整科技发展战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制约因素

开放后20多年的持续稳定发展,无论从总量还是从规模看,都使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正如《建议》所说,我们“已站在历史的新起点”。然而,冷静分析,我们会看到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还相当严峻,以往成就的取得主要还是依靠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来实现的。当前经济的发展并不能掩盖技术支撑乏力的问题,关键科技、核心科技不足已成为今后发展的深层制约因素。为此,必须调整科技发展的战略,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在一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突破。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技术瓶颈,在能源、资源、环境、农业和信息等关键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2.2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是打破一些发达国家对华遏制的重要手段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流,但是也要清醒的看到,一些发达国家正在对中国的崛起设置种种障碍,科技制约已经成为对华遏制的重要手段。比如,在涉及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技术出口和产品出口方面,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实行双重标准和严格控制。打破遏制的根本途经,就是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科技教育的发展。为此,就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努力提高原始创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在经济社会发展上不受制于人。

2.3科技进步是推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社会转型的关键环节

当前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战略期,也是一个调整期。《建议》把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实现社会转型作为事关全局的重大任务。这个问题解决得不好,就难以突破发展瓶颈,无法实现经济社会的整体升级,更难以实现小康大业和现代化目标。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动力,经济结构调整、社会转型的根本途经,就是要通过提升生产力水平、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为此,就要全民动员,大力发展科技。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改善科技运转市场环境,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利用好全球科技资源,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2.4科技发展决定国家今后目标的实现

建国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届领导集体就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改革开放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届领导集体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领导集体,在“十一五”规划目标中提出,实现201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众所周知,经济的增长主要取决于劳动力、资本和科技进步三大要素的支撑,而未来深刻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无疑正是科技进步不足。最近,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就建设创新型国家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中国要实现在2020年翻两番的目标,科技进步贡献率必须由当前的39%提高到60%。换言之,若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把科技创新为核心内容的自主创新作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环节,真正使科技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3以科技促发展必然要求科技事业率先发展

3.1各级各部门要加强对科技工作的统一指导和科学规划

科技工作是一项前沿性和长期性的工作,搞好科技工作必须要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和科学规划。根据《建议》精神,2006年2月份国务院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就国家在今后15年内的科技发展工作提出了纲领性的指导意见和具体措施要求,这必将对推动今后科技工作的发展发挥深远影响。今年上半年,中央、省、市各级又先后召开了科技工作大会,对科技工作进行了具体的部署。在今后的工作中,各级各部门应当统一思想,强化认识,根据中央精神,对科学发展工作进行统筹部署、科学规划,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确定科技工作的重点领域、优先主题、重大专项、前沿技术和重要政策措施等重大内容。在实践中,要坚持政府办科技,但要坚决制止见利忘义的目光短视行为和搞盲目工程的浮夸行为。

3.2科技部门要转变观念,增强能力,完善科技服务新体系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科技部门任重道远,在工作中要广开思路,多措并举,从转变观念入手,切实提高自身能力和服务水平,不断推动科技工作的深入开展。要注重自身的学习与培训,加强重大问题的前瞻性调查研究,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要开拓思维,集思广益,制定、健全相关政策措施,提高宏观管理和协调能力。要突出重点,立足当前,在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广和科技奖励、科技引导示范发挥应有作用。要贴近实际,强化服务,抓好科技中介机构建设、技术项目和人才引进、科技招商引资、科技综合信息服务、科技培训和咨询。要发挥功能,加强引导,不断壮大科普员、科普志愿者队伍,引导广大科技人员到第一线创新创业,鼓励他们与农民和企业建立利益共同体,进行各类技术服务,吸引技术、资金、信息、管理等各种生产要素参与生产全过程,要以科技信息网络平台为依托,整合和集成农业、林业、工业、水利、科技、营销等部门的技术服务力量,形成利益共享的网络式新型科技服务体系。

3.3全民动员,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形成科技创新的新局面

《建议》中提出的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应当说这是对党委政府部门提出的要求,也是对全体人民发出的号召。实践证明,只有全民动员搞科技,才能真正形成科技创新的新局面。《中国青年报》2006年8月12日文章指出,“十五”期间,财政科技投入约4900亿元,是“九五”时期的两倍多,年均增速为17.4%,可是科技成果实际转化率不足20%,我国八成科技成果在“睡大觉”!深思其中原由,我国科技事业发展长期依赖政府支持、坚持行政主导,全民办科技力量不足、科技远离民众是其重要原因。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使命,更是全体劳动人民的光荣任务。建设创新型国家要以党委政府部门为指导,更要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科技创新的灵感来源于基层,科技创新的动力来源自民众,科技成果的检验要靠民众,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也要靠民众。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发挥全社会的力量。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事业,同时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

4以科技促发展要求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

“十一五”规划建议意义深远,内容丰富,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众多的启示,然而最为根本的就是深刻领会《建议》精神,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用科学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来指导我们今后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