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投资连结保险的特征十篇投资连结保险的特征十篇

投资连结保险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7:38

投资连结保险的特征篇1

关键词:投资连结险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

投资连结险,是结合了保险保障和投资理财特性的产品,投保人获得的身故赔偿、满期给付和现金价值都随投资账户的变动而变化。投连险要求保险公司将投连账户与普通账户的资产分开、专设独立账户管理。因此其经营管理与基金类似,保险公司主要承担“托管人”和“投资人”的角色,投保人承担全部投资风险,这也对保险公司的账户管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一、我国投资连结险发展现状

1.我国投连险发展三阶段

1.11999至2002年――初露锋芒

1999年我国首款投连险产品推出后,借助于当时红火的资本市场和全新的产品理念,受到了市场的热烈追捧,迅速得到市场的认同。此后包括信诚人寿、新华人寿及中宏人寿在内的多家保险公司也相继推出了各自的投连产品,国内投连险保费收入节节攀升。根据中国保监会的统计,2001年,我国投连险保费收入达到106.62亿元,同比增长542.26%。于此同时,投连险的销售区域也不断扩大,最初只在上海试点,之后陆续推广到全国六十多个城市。

1.22002至2005年――遭遇冰封

2001年下半年,我国股票市场遭遇熊市,殃及保险利益与资本市场直接挂钩的投连险。保单持有人发现,保险公司最初承诺的投资收益没有兑现,保单价值严重缩水,投诉、退保等纠纷开始出现,2002-2005年,投连险业务市场份额逐年下滑,我国投连险业务出现危机。这种情况也和国内投连险投保人对该产品的认识尚浅以及相关的监管法规不完善息息相关。为了提高保险公司的管理水平、控制销售质量,保监会相继颁布了多份针对投连险管理、精算和披露信息的规范性文件,各家公司在挫折面前也逐渐提高了风险应对能力。

1.32006年至今――迅速发展逐步成熟

走过了最初的火爆兴盛,经历了漫长的停滞萎缩,2006年以后,我国投连险市场逐步走上了稳定的发展。2006年底,投连险业务保险费收入结束了从2002年开始的连续四年负增长,投连险产品的种类和数目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增加。2009年1月14日,保监会《关于保险业实施〈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有关事项的通知》,投连险收入不再计入保费收入,这对于前期投连险产品占比较大的保险公司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面冲击,但是通知的出台也助推了投连险业务在保险公司中独立性的增强,投连险的理财功能得到了强化。兼具保险保障功能和投资理财功能的投连险,成为了居民投资理财的又一渠道,风险与收入的匹配情况成为了购买者选择投连险产品时关注的重点。

2.我国投连险产品数目情况

在产品数目方面,投连险在中国经历了11年的发展,截止至2010年底,目前市场上同有27家保险公司推出了188只投连险账户,较比2009年增加了13只。其中权益配置比例较高、与股票市场联系较紧密的有122只,占比64.89%;受债券市场影响较大的产品有30只,占比15.96%。

在众多推出投连险的公司中,招商信诺发行产品数目最多,达到22只,其余发行产品较多的保险公司有瑞泰人寿保险、太平人寿、中国平安等。

3.我国投连险总体规模情况

投连险产品的管理方式和开放式基金产品类似,保险公司在投连险产品上更多的是扮演受托人和资产管理人的角色。投连险产品的管理业绩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证券市场的涨跌决定了投连险产品的净值,而投连险做为资本市场的参与者之一,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证券市场的行情,投连险资金规模则决定了这种双向影响的幅度。相比于基金,投连险产品在资金管理总体规模上不占优势,约为前者的1/8,以中国平安为例,2006-2010年其年度新增投连险资规模略高于当年新发基金平均募集规模,最高的2008年也仅达到71.72亿元,因此无论是投连险行业总体,还是单只产品对于市场的影响力相对较弱。

4.我国投连险总体业绩表现情况

正如本文在前文反复提到的,投连险账户具有相对稳定的资金管理规模,适宜进行长期资产配置,持续、长久、和稳定的收益情况能够更加全面的反应其整体管理水平。在现存的投连险账户中,存续期超过5年的账户仅为26只。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泰康进取型,其5年累计回报率高达971.02%,意味着如果投资者从2005年购买该产品,持有五年,至今其投资账户的资产已经翻了9倍,在众多投连险账户中展现出了绝对的业绩优势。与其相似的还有中国平安的平安稳定收益,5年期累计收益率与今年累计收益率始终排在同类第一。

二、我国投连险产品目前存在的问题

1.投连险营销团队的专业胜任能力有待提高

我国早期的投连险销售的人员多为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一般保险人,专业胜任能力有限,在销售产品时过多的强调了投连险的收益特征,而淡化了其风险特征。由于对投连险产品的风险特征没有清楚的了解,很多投保人在产品保单份额出现大幅下跌时认为自己受骗,一度引发了投连险产品的大规模赎回。目前我国的购买情况是购买投连险的人群很多是不具备以上条件的工薪阶层,他们风险承受能力有限,投连险是一种高端的寿险产品,它的发展需要高端的营销人员,而我国投连险产品的营销尚未形专业化团队。

2.投连险产无保底收益投保人独自承担全部投资风险

我国目前的投连险产品不设保底的固定收益,投保人的保单价值随着投资账户价值的变动而变动。特别是与股票市场相关性较强的产品,当遭遇大熊市的时候,投资账户价值往往会大幅缩水,在这样的情况下,保单持有人的保险保障也会大大下降。市场上能够作为单纯投资标的的产品种类很多,例如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券商理财产品等,投连险与上述产品相比依然有其独有的保证功能,在这个前提下,当保单价值大幅减少时,会与其保障功能背道而驰。

3.投连险产品保单设计滞后于发达国家

我国的投连险产品大多都为投保人提供在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帐户间免费转换,但是各账户依然是保险公司自己管理,考验保险公司的投资能力和对市场的把握。而国外大多数投连险产品是提供一系列优质的全球基金以供投保人者选择(一般超过100种基金),并提供港元、美元、英镑、欧元及澳元等多种投资货币选择,投资管理特征更强,我国投连险产品的保单设计的灵活性还滞后于发达国家。

三、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对策建议

1.打造专职的投连险销售队伍寻求专业机构销售支持

2009年2月,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投资连结保险销售管理的通知》的,首次对我国投连险销售做了明确的规范,《通知》要求投连险销售人员必须通过公司内部自行组织的销售投连产品资格认证考试。保险公司虽然无法控制资本市场的波动,但可以通过提高销售队伍的专业素质更准确的锁定代表客户、对保单条款做更细致准确的讲解,促进投连险在我国市场上更健康、稳定的发展。同时,保险公司可以通过与各种金融机构合作进行投连险销售,银行理财中心和即将试点的券商营业网点能帮助保险公司拓宽投连险销售渠道。

2.加快变额年金保险的推出步伐

所谓变额年金保险是年金与变额保险特性相结合之商品,简单来说可以将变额年金保险视作是“投资连结保险+最低保障+年金化支付的组合”的方式。变额年金保险的优点是:既具有投资连接险的信息透明、高收益潜力的优点,又具有万能险、分红险提供保证收益的优势,可以视为现有投连险产品的改良。正因为这样的特性,变额年金保险目前是发达国家保险市场中的主流投资类保险。2011年6月16日金盛人寿宣布推出“保得盈”变额年金计划,成为国内首个获得保监会批复的创新型变额年金产品,在投连险产品出现11年之后,变额年金保险正式在我国试水,由于其同时融合了投连险、万能险和分红险的有点,将成为投连险产品的良好对接和改良产品,未来随着更多保险公司突出变额年金保险,投连险投保者一人承担所有投资风险、无保底保障的局面将得到大大改善。

3.投连险保单设计逐步与国际接轨

变额年金保险的运行,预示着我国投连险产品改革与创新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伴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逐步增长与理财意识的增强,兼具投资与保障功能的投连险不会在我国衰落,而会以全新的形式开始新的征程。我国的投连险产品还需要在保单设计上学习欧美国家的经验,在投资部分给投保人更多的选择权,而在保障部分设计的更加合理。只有这样,投连险才能真正在中国百姓生活中成为更具竞争力的理财型保险产品。

参考文献:

[1]石小航:“二十世纪末西欧投资连结保险的发展与启示”,《上海保险》,2007年第8期

投资连结保险的特征篇2

投资、保险保障两相宜

中宏的“鸿运人生”是目前市场上首款附加险形式的投连产品,作为附加合同,可附加于中宏所有的寿险主合同。冯蔚介绍说它的优势在于为客户提供具有更强大投资功能的保险理财组合,在基本的保险保障和长期基本理财规划的基础上,为客户提供多个不同类型的独立投资帐户,更好地满足客户的投资理财需求。特别适合那些追求中长期资产稳定增值的人士进行理财规划,如养老金规划,子女教育金规划,长期健康保障规划等,可谓投资保障两相宜。

专家理财组合投资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如何使自己的理财变得更轻松?一个优秀的投资管理团队非常重要,团队专业能力的强弱是选择投资连结保险产品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宏“鸿运人生”将由多名投资专家管理,依托其专业的投资管理经验和强大的投资能力,与本地市场有效结合,随时捕捉市场最新动态,以组合投资、分散风险、追求资产价值的长期稳定增长为投资目标。

多种风格账户自由转换

面对当前市场上的投资热潮,普通投资者往往容易迷失方向。在购买投资连结保险之前,专家建议您保持清醒的头脑,对自己的资金状况,预期收益,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理财目标等等诸多因素做一全面的评估,根据自己的个人实际状况,权衡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

冯蔚介绍说,为满足不同风险收益特征的客户需求,中宏“鸿运人生”共设立四个投资账户供投保人选择,分别是积极成长型投资账户、稳健成长型账户、行业焦点型投资账户和现金管理型投资账户,投保人可以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投资账户及确定保险费在不同投资账户之间的分配比例。各账户间转换便利,每一保单年度,投保人享有4次免费的账户转换机会。投保人可以充分享受到“专家理财”的优势。

坚定中长期投资的信念

不同于像炒股票那样可以高抛低吸,频繁进出,投资连结保险是一种中长期的保险理财产品。购买投资连结保险,您首先需要考虑的应该是如何使自己的资产价值得到长期、稳定的增长,而不是片面追求短期的收益。如果想要得到理想的投资回报,拥有一个中长期的投资规划才是上策,树立中长期的投资信念,是选对投资连结保险的基础。

中宏“鸿运人生”采用趸缴形式,并可随时缴纳追加保险费,追加保险费不设上限,用于增加个人账户价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为鼓励客户长期持有,鸿运人生在第五个保单年度末和第十个保单年度末向保单账户中各投资账户额外发放持续奖金。

业内保险专家提示,在投保时客户应该根据自身的收入情况,理智地选择保险费额度,将投资连结保险作为长期的投资和保障工具,而不要将眼光只盯在短期的收益上。

投资连结保险的特征篇3

[关键词]累积式分红保险;传统分红保险;投资连结保险;产品设计开发

累积式分红保险(Unitisedwith-profits)是一种融保障、分红和投资于一体,代表当今英国保险业最新潮流的非传统型寿险产品。

一、英国累积式分红保险介绍

(一)产生背景

在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累积式分红保险产品的雏形已经在英国产生了。那时,英国很多保险公司已经成功地开始销售账户管理型和周期性发生的趸交保费分红保险,这些产品与累积式分红保险有很多共同点。还有一些新公司开始在投资连结产品中引入利润分享机制,同时也提供账户管理型保单。

累积式分红保险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1983年最早开发和推广这一产品的保险公司是英国标准入寿保险公司,随后在1984年Sunlife迅速跟进。在过去20多年间,大多数英国的寿险公司都推出了该类产品,其中很多英国的保险公司已经完全停止了传统分红保险的销售。尽管传统分红保险已有200多年历史,而累积式分红保险只有20多年历史,但目前在英国寿险市场上有一种从传统分红保险转型到累积式分红保险产品的趋势。

(二)产品定义

累积式分红保险从字面上理解是单位化的分红保险,英国保险监管方将其归为“累积式分红保险”,累积式分红保险是营销上的一种产品名称包装。

英国保险监督条例给出的“累积式分红保险”定义为“一种具有随时可以确认的保险利益的分红保单合同。其所确认的保险利益并不一定可以立即变现。该保险利益根据保费的支付而调整,并定期增加附加利益。附加利益来自于该保单对保险利润的参与。”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十分明确、普遍接受的累积式分红保险的定义。或许可以这样定义累积式分红保险产品:体现保险利益的单位数是根据交付的保费和来自于可分配盈余中增加的、由保险公司决定的红利来分配的一种保单。

(三)产品特征

从保户的角度看,累积式分红保险产品看起来有点象一个银行账户,其收益应该比银行存款更高,但这点并不能保证。从另一个角度看,累积式分红保险也有点象风险较小的投资连结产品。我们可以将累积式分红保险看成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投资连结产品。投资连结产品的大部分特征在累积式分红保险上均适用:透明的收费结构、灵活的保险利益给付、可变动的保费、定期的投资单位报告书、不同基金单位之间的转换。

累积式分红保险基本上是在投资连结的基础上运作的:保费扣除风险保障费用和其他保险合同费用后的余额用来购买分红基金的基金单位。单位价格通常保证按一个较低的固定利率增长,红利跟传统分红保单确定方式一样。但是,累积式分红保险与对应资产的连接是间接的,得到的保险利益不直接与基金单位所对应的资产挂钩。一般来说,保险公司将会保证基金单位价值按一个较低的保证利率增长,额外的增长由公司通过分红来决定。保单终止时,公司还可能会支付终了红利。

事实上,累积式分红保险可以看作是投资连结和分红产品的结合体。也可以将累积式分红保险基本上看作是分红保险,但包装得如同投资连结产品,支付的保费和保险利益的增加之间有个明显的对应关系。当然,在累积式分红保险保单的保费进入单位基金之前也可能有别的费用扣除,如固定的保单费用。累积式分红保险一般规定有一个最低保证累积利率。

(四)累积式分红保险在英国的开发背景和原因

1.市场背景。在上世纪80年代,英国资本市场经历了快速成长的时期,这对投资连结产品十分有利。投资连结产品销售势头很好,分红产品市场份额不断下降,尤其是养老金业务。分红保险的表现有个投资收益上的时间滞后性,因此分红保险在产品设计上有市场发展滞后的缺陷。这种缺陷再加上分红保单需要更多的资本金支持,以及公司关注资本获益的时间性,促使保险公司考虑开发新的创新产品。

2.保费变动。1988年英国新的养老金立法规定给个人养老金业务带来更大的增长机遇,在这段时期英国的养老金业务持续增长。养老金业务的大量增长给以分红保险为主的保险公司增加了很多困难,也带来了许多新的管理方式。养老金业务的保费收入一般倾向于不是定期和平准的,它们很可能与工资收入、公司利润、社会养老保险缴费返还等因素有关,而传统分红保险一般都假定在整个保险期间保费是平准的,业务管理系统也是根据这一特点开发的。变动保费以及不断增长的业务量,给业务管理系统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增大了产品设计的压力。

3.股市灾难。1987年的股市下跌和1990年的股市低迷,给保险公司的经营尤其是投资连结产品的销售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投资连结产品的个人业务,特别是趸交保费业务,更是雪上加霜,保户开始转到分红保险或别的有本金保证的基金等有保证收益的产品上。

4.资本需求。除了影响销售外,股市变动还影响寿险公司的融资,对非投资连结业务的不利影响更大。寿险公司还将面临其他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机构的直接竞争。尽管寿险市场是一个受到高度监管的市场,但市场壁垒正在逐步减少,其它的金融机构已被允许在一个更广泛的产品领域之间竞争。竞争直接导致业务成本增加,导致在产品设计上更多地考虑资本需求较低的产品。

5.红利成本。竞争增加、投资收益下降,保户对分红越来越高的预期给未来的红利水平带来的压力越大。许多公司一直以来都维持分红水平不变。累积式分红保险提供一个使分红保险红利宣布的即期成本得以降低的机会。

6.分红变化。保险公司如果给传统分红保险较高的红利水平,会发现业务量受分红水平下降从而产品竞争力下降的影响很大。通过引入新式累积式分红保险,保险公司可以区别对待以往和以后的不同年代的保户。

二、产品设计和开发

不同的保险公司推出不同的累积式分红保险产品,如趸交保费投资产品、个人养老金产品和期交保费储蓄产品。累积式分红保险作为一种创新产品,其产品设计范围很宽泛。

(一)分红的模式

累积式分红保险有两种单位运作的基本方式。一些公司用“增加单位价格”的方式运作累积式分红保险保单,其他的公司选择另外一种方式,即用“增加单位数”的形式来给付保证收益和分红收益。增加单位数的模式下单位价格一直是不变的,通常保险公司每天分配额外单位给每一累积式分红保险保单,这些是由保证增加部分和分红增加部分组成的。

二者的区别仅是一种表述而已。这两种方法和投资连结产品区分的关键是公司对红利分配的决定权,不管是用哪种形式。在累积式分红保险产品中不存在投资连结产品中见到的、和特定资产或指数的直接联系。相反地,公司将对投资收益和红利分配的平滑用较长期的观点来看待,红利和所对应的资产组合当然有一个间接的联系。

在这两种模式下,红利部分等同于传统分红保险的年度增额红利部分。当保险事件发生时,公司可能会在单位卖出价上加上市场价值调整。因此给保单持有人的保险利益不仅仅依赖于单位卖出价,市场价值调整可能在满期、死亡、退保时加上。累积式分红保险合同也可以以投资连结产品同样的方式,通过收取明显的风险保障费用来提供死亡保障,在这种情形下死亡保险利益会远远超出单位卖出价。

(二)费用的收取

累积式分红保险产品大多数费用的收取基本上和投资连结产品类似,如零分配期间、每月固定保单费用、退保罚金、基金管理费用。对于提供死亡保障的合同,还可以收取“风险保障费用”。

从技术上来说,费用也可以来自于红利:在累积式分红保险基金中基金管理费用可能不同于其他基金,它可能是不明显的,如通过减少红利来收取该项费用。

(三)市场价值调整

在有些情况下,对累积式分红保险产品的单位价格还能作一个最终调整,这个最终调整被称作“市场价值调整”或“终了红利”。市场价值调整的基本目的是使从累积式分红保险单位中得到的保险利益接近保险公司按资产份额所评估的基本资产价值。市场价值调整通常运用在退保上,极少数情况下死亡和满期时也可使用。

不同的保险事件使用不同的市场价值调整方法。在退保时使用市场价值调整极其重要,这样可以防止发生财务逆选择的风险。在实务上,使用市场价值调整时要考虑如下因素:保单的账户累积利率水平、公司在退保金上希望维持的平滑水平、保户合理预期、使用市场价值调整的频率等等。

(四)退保

退保金通常等于虚拟分配给保单的单位卖出价减去可能的退保罚金。如果退保金小于资产份额,公司也许希望在退保金上加上一个终了红利调整因于,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市场价值调整。这个金额大小取决于公司的实践经验和公司对待市场价值调整的态度。

在合同对应的资产市值较低的时候,公司一般保留在退保金的处理上使用市场价值调整的权利,目的是为了确保在这种情况下退保金不超过资产份额。

三、累积式分红保险与传统分红、投资连结产品的比较

(一)与传统分红产品比较

为了进一步澄清累积式分红保险的概念,可以将累积式分红保险产品和传统英式分红产品做一个较为详细的比较。

在英国分红保险的盈余分配采用的是增加保额法。盈余的主要来源是保费中附加的红利边际和超额投资收入。分红保单的红利代表利润的分享。红利通常是每年分配一次,一旦宣布红利,红利就变成基本利益的保证增加部分,最终要给付出去。

累积式分红保险保单看起来有点象一种银行储蓄账户。个人的分红账户从零开始,通过所交付的保费和分红,账户价值得以增加。这意味着保户实际看到的价值是现值形式。用监管规定的语言描述,保单有“随时可以确认的保险利益”。然而,如果保户退保,可能得不到全部的账户价值。正如规定所述,保险利益也许不是“当前可变现的”。这个结构在累积式分红保险保单中要表述清楚。

和传统分红保险相比,累积式分红保险产品有以下优点:在保单早期,较低的资本需求;变动保费,灵活管理;容易转移;透明性高;描述起来更为简单;在红利确定和宣布上赋予公司更大的自由度。

(二)和投资连结产品比较

累积式分红保险产品一般是单位化的,使它们看起来更象投资连结产品。和投资连结产品最重要的区别与公司确定单位价格以及在保险事件发生时支付的保险利益的方式相关。

第一个主要区别在于投资连结产品的单位价格直接反映特定投资基金的价值或特定的投资指数,而在累积式分红保险产品中不存在这种直接连接。

第二个主要区别在于退保利益的给付。销售投资连结产品的公司对退保金额没有处分权,退保金等于已分配单位的卖出价格减去合同规定的退保罚金。对于累积式分红保险产品,退保金通常也是同样的规定,但公司保留用市场价值调整退保金的权利,调整幅度的大小由公司决定。

四、累积式分红保险在我国市场上的引入

(一)累积式分红保险产品在什么地方适合中国市场

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中,累积式分红保险产品将来可能成为国内保险市场创新的险种之一。

从产品创新角度看,中国保监会最近大力提倡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和产品创新来做大做强保险业。产品创新是寿险业发展的源泉,可以为公司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即使没有新产品的创新,现有分红产品用累积式分红保险形式重新包装或改造也是可能的。

从产品特点看,累积式分红保险兼具投资连结和分红的特点,有利于拓宽保险的服务领域,更好地满足保户多样化的保险需求,促进业务增长。

从提升管理水平看,引入累积式分红保险产品有利于提高保险公司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和促进产品技术进步。

从资本需求看,累积式分红保险产品较低的保底收益可以减少公司所要求的资本金需求。相比传统分红产品而言,减小了利率风险,从而可以增加收益和分红。

从保险消费者角度看,累积式分红保险为个人提供了新的保险方式,能满足客户的长期储蓄和保障需求。累积式分红保险单独设立账户,收取的费用透明,公司通过定期扣除死亡风险保费来为保户提供风险保障、收取一定的基金管理费用来管理和运作分红基金。采取可变保费的缴付方式,产品更加灵活。

(二)在我国引入累积式分红保险的现实性

监管改革和放宽给产品开发带来了更大的灵活度。以前我国的寿险业是一个受到高度监管的行业,产品和条款都要报批。但近年来,保监会不断放松对产品本身的报备要求,转向对偿付能力监管,并正在努力推动费率市场化。保险公司在条款设计和定价上被赋予更大的空间和灵活性,更容易进行产品创新来满足市场需求。

分红产品的热销和快速增长。分红产品客户可以通过红利分配来分享保险公司经营所产生的盈余。累积式分红保险产品看起来象另一种形式的分红保险,在分红保险热销的同时,将传统分红保险用基金单位包装成累积式分红保险,可能会成为市场上新的业务增长点。

投资连结保险的特征篇4

投连险已成为海外人寿保险的主流险种之一。在英国和美国,投连险保费占总寿险保费的比例均在50%以上,中国香港地区的投连险在寿险市场的占有率超过70%,澳大利亚现在90%的保单是投资连结产品,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及印尼等国家,投连险所占的市场份额均超过了90%。

英国的基金连锁保险

在保险业的发源地英国,投连险始现于1961年,被称为基金连锁保险(Unit-linkedinsurance)。当时的英国,物价不断上升,大众对于能够抵御通胀的金融产品需求高涨,加上国家财税政策对投连产品赋予全额免税的优惠,使得一些中小型寿险公司纷纷与投资信托业者合作开发并销售投连险,以与大型寿险公司抗衡。直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大型寿险公司也开始陆续进人变额型保险市场。投连险可以说是英国寿险业界的最大变革,并在欧美等国家迅速推广。到1997年,基金连锁保险的销售已跃升为英国寿险市场首位,占总寿险保费比例达55%。国际金融危机之前,此产品在英国占据的寿险市场份额更达到了95%。

英国的基金连锁保险之所以能够顺利成长,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原因。一是在英国,公众储蓄的预防性动机非常突出,而英国又是投资信托的发祥地,公众对于持份概念的基金连锁型保险易于理解,对于保单现金价值直接与保单项下资产价值挂钩的投连险产品较为认同。二是在英国推销投连险并不需要像美国那样取得执照,而是由精通商品内容的业务员或者独立金融顾问来担任,一般不会夸大宣传,消费者也通常是在充分理解商品特性之后签约。三是英国的投连险主要运用混合基金,即用一个基金来从事分散投资,因而单位价格的上升比较安定。四是此间股票市场处于多头活络阶段,其时股票价格又屡创新高,间接提高了消费者购买投连险的意愿。

美国的变额寿险和变额年金

美国的投连险于1962年推出,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只有在死亡时才给付保险金的变额寿险,一是活到日后某天能领钱的变额年金。80%的美国人都购买有投连险,涵盖了几乎所有的上班族和高端客户。

变额寿险

变额寿险的基本特点是,保险有一个确定的最低死亡给付金额。当人们缴完保费在被提取了保险公司的费用和风险保障费用后,剩下的钱被存入一个单独的投资账户资。投资者选择的投资,多为货币,股票和债券基金等。对于投资的结果,保险公司不做承诺。当投资收益超过某一数值后,多出的收益将追加购买一份额外的保险,从而形成变动的保险金。当投资收益低于某一数值时,则总死亡给付金额会降低,最后降至保单约定的最低死亡给付金额。

变额年金

变额年金的原理同变额寿险相同。投资者对自己所交的保险费同样可以有选择地进行投资。等投资账户的钱累积到养老金领取时,保险公司再将投资账户的钱进行评估,并根据养老保险的特点将其折算成领取单位,然后让受益人按单位领取养老金直到身故,也是建立一个分离的账户,年金领取额直接反映账户的投资结果。受益人所领取的养老金,就成为可以在一段时间或者是所有时间随金融市场变动而变动的养老金。

加拿大的隔离基金

在加拿大,投连险以隔离基金的形式存在。自1961年推出以来,隔离基金在加拿大保险市场的发展很快。数据显示,2006年加拿大隔离基金的销售额达到了210亿加元。至2007年12月,加拿大有超过2700只隔离基金可供投资者选择。

加拿大的隔离基金只能由保险公司销售,而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则不能销售。一般来说,隔离基金都是趸缴型长期业务,投资者一次性向保险公司支付一定的金额,保险公司则将其存入隔离基金账户,投资期在10年以上。

隔离基金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提供本金保证,基金购买人在期满或死亡的条件下,都可以获得最低的本金保证,不同的保险公司将保证比例定为75%或100%。同时,保险公司赋予投资者权力,可以在约定的时间重新设定保证的本金金额以锁定投资收益。

隔离基金既规避了投资风险,又分享了投资收益,既有期满保证,又有死亡保证;既可以避税,又可以躲避债权人追索。因此受到了投资者的青睐,同时也成为了市场监管的重点对象。投资者一般应隔离资金做长期的投资理财安排,或为养老准备资金,或为后代准备遗产,也有很多经商者担心生意失败,而提前购买隔离基金为今后的生活做安排。

缘何受市场青睐

投连险采用保单现金价值直接与保单项下资产价值挂钩的方式,在享有保险保障的同时,能够使投资者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基金来参与资本市场投资,在承担一定风险的情况下实现更高的投资收益,并且可以根据不断变化的保险需求及时调整保险计划,有效克服和弥补传统保险的不足。

总体来看,海外投连险具有以下5个共同特征。一是更强调资金的投资功能。二是可包含多个不同类型的投资账户供投资者选择,投连险购买后,资金在扣除初始费用后将进入其选择的投资账户。三是可以同时向投资者提供人身风险保障功能,保障责任可多可少,购买保障发生的费用及其他投连产品规定收取的管理费用均定期从投资账户中扣除。四是同股票、基金类似,投连险账户中的资产由若干个标价清晰的投资单位组成,资金收益体现为单位价格的增加。五是投资者享有投连账户中的全部资金收益,保险公司不参与任何收益分配而只收取相应管理费用,同时要承担全部的投资风险。

兼顾保障与储蓄

通过海外投连险发展,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

加强引导有效规范如实阐述投连险的内容与实质,使消费者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是投连险在海外得到持续稳定增长的原因之一。充分、全面的宣传是确保投连险发展的前提,在推广投连险时必须说明投连险的本质是建立在保障功能基础之上的一种长期理财工具,弱化短期收益的注意力,同时充分提醒投资风险。

投资连结保险的特征篇5

一是分红保险。

分红保险是集风险保障、储蓄和投资三种功能于一身的人寿保险产品,保险期限较长。购买时要注意销售人员在销售过程中的演示红利并非保证红利。实际红利水平是由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确定的。仔细阅读分红保险产品说明书,充分了解该产品的性质、特征、保险公司对产品费用率、红利及红利分配方式、保单持有人承担的风险、退保问题的规定等。分红保险是一种长期投资方式,在投保初期,成本高,费用大,红利少;之后随着产品的各项费用大幅下降,现金价值累计加快,红利分配也逐渐增多,其投资功能要通过一段较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来。因此,客户购买分红保险后,应尽可能避免退保,否则将发生比不分红保险退保更大的损失。

二是投资连结保险。

此类产品不承诺投资回报,所有投资收益和损失由客户承担。适合于追求资产高收益同时又具有较高风险承担能力的投保人。开办投资连结保险的保险公司至少每月一次在公众媒体上公告投资账户的单位价值。投保人可注意阅读,掌握投资单位价值的变动情况。重点了解该类产品投资收益与投资账户的关系、投资账户的情况、对投资账户收取的各项费用的情况、投资账户面临的主要风险、投保人退保时保险公司要扣除的费用和投保人可退还份额等事项。

投资连结保险的特征篇6

投?Y连结险在中国发展过程之所以起伏曲折,主要是中国部分保险公司营销人员的误导行为,保险公司的管理不善、人才缺乏,资本市场不成熟等问题所引起的。因此,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及地区的经验,同时结合中国实际,使投资连结险在波动的市场中发展更趋稳定和增强保险经营的可持续性,对中国现阶段寿险公司防范投资连结险的经营风险及使其稳定健康发展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我国投资连结保险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投资连结保险经历的三个阶段

1.初露锋芒(1999-2002年)

自1999年首款投资连结型产品推出以后,借助资本市场的上涨,其全新的投资理念,受到市场的追捧,并迅速得到市场认可。截至2000年年底,国内9家公司推出了18种投资理财产品,销售区域也由最初试点的上海陆续推广到全国60多个城市。2001年,股市达到阶段性高点,投连险也达到销售高峰。根据中国保监会的统计,2001年投连险保费收入高达106.62亿元,同比增长542.26%。

2.遭受重创(2002-2005年)

2001年下半年,我国股票市场遭遇熊市,殃及保险利益与资本市场直接挂钩的投连险。保单持有人发现,保险公司最初承诺的投资收益没有兑现,保单价值严重缩水,投诉、退保等纠纷开始出现,2002-2005年,投连险业务市场份额逐年下滑,我国投连险业务出现危机。

3.逐步成熟(2006-至今)

走过了最初的火爆兴趣,经历了漫长的停滞萎缩,2006年以后,我国投连险市场逐步走上了稳定的发展。2009年1月14日,保监会《关于保险业实施〈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2号〉有关事项的通知》,投连险收入不再计入保费收入,这对于前期投连险产品占比较大的保险公司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负面冲击,但是通知的出台也助推了投连险业务在保险公司中独立性的增强,投连险的理财功能得到了强化。

(二)我国投连险产品的数据情况

2014年,人身保险市场发展势头强劲,人身保险公司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2687.3亿元,同比增长18.2%,增速较2013年提高10.3个百分点。截至2014年末,人身保险公司新单保费收入6568.6亿元,同比增长31.5%,占人身保险公司总保费的51.8%。

三、我国投连险存在的问题

(一)消费者认识及现实需求水平的制约

任何产品只有在其基本功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下,其他派生功能才能逐渐开发出来。由于我国保险市场发展在整体上相对落后,特别是寿险业发育的时间不长,因此,寿险产品本身所具有的保障能力还没有为广大消费者所认可。同时消费者购买投资连结保险是要具备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的。

(二)受法律和监管方面的制约

我国保险监管晚于保险业的形成,并且目前的保险监管仍侧重于条款费率的市场规范一方面,监管方式滞后和机构人员限制导致整个监管处于被动状态。投资连结保险要求监管工作应该具备科学性、前瞻性、系统性,重心位于保险业的稳定、偿还能力确保、资产负债质量以及保险资金运作的风险监管方面。

(三)投资收益水平受制于狭窄的投资渠道

消费者在选择金融产品时,自然会比较不同金融产品的投资收益、投资风险和功能,寿险公司提供的金融产品必须与其他金融产品有竞争优势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投资连结保险的出现,实际上是寿险公司与其他金融机构围绕投资收益率方面的竞争。没有投资渠道的多元化,投资连结保险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投资渠道狭窄势必使投资连结保险产品的投资收益很难达到客户的期望。

(四)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不够

投资连结保险产品对资本市场的依赖性很强,必须有比较成熟的资本市场和良好的投资渠道做后盾,否则很难保证客户的收益。如果将投资连结保险作为主要业务,将投保人的资金投入到不是特别规范的金融市场,一旦资金运作失误,由于没有保底利率,将可能引发投保人大规模的退保,而投资者没有信心,将没有足够的买盘来接受投资连结保险的大量资金,这将加剧投保人资产的贬值,投资连结保险对金融市场有“协同效应”和“拥挤效应”,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

四、我国投资连结保险的对策

(一)投连险保单设计逐步与国际接轨

伴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的逐步增长与理财意识的增强兼具投资与保障功能的投连险不会在我国衰落,而会以全新的形式开始新的征程。我国的投连险产品还需要在保单设计上学习欧美国家的经验,在投资部分给投保人更多的选择权,而在保障部分设计的更加合理。

(二)下调管理费用

下调保险产品的管理费用和退保时发生的退保费用可以提高投保人的投资收益,保险公司甚至可以做出若干年后返还一定管理费用到投保人的投资账户的承诺。同时管理费用的收取比例和最终去向也应该向消费者说明清楚,这样可以提高消费者对保险公司的信任度,吸引更多的消费者通过购买保险产品实现对人生的保障要求和理财计划。

投资连结保险的特征篇7

一、前言

近年来,在我国宏观经济稳定发展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展迅猛。整体发行规模不断扩大,2008年银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规模达3.7万亿人民币,2009年更是超过了5万亿,产品发行数量突破7000款。

这些数字无不反应了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繁荣的现状,但是从07年下半年开始,理财产品的“零负收益”就一直困扰着投资者。特别是近几年才推出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更是“零负收益”的重灾区。据相关媒体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上半年纳入统计的330余款到期结构性理财产品中,结构性理财产品到期负收益或零收益的理财产品有103款,最低年收益率为-10%,而未能实现预期最高收益率的理财产品更多。除金融危机的大背景环境的影响之外,我国结构性理财产品市场起步较晚,各商业银行产品运行混乱,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金融监管不到位,同时缺乏本土的基础资产市场(主要是金融衍生品市场)和相关投资经验的人才以及产品本身设计不合理等因素是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

二、理财产品的分类、结构与特征

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投资本质上就是一个固定收益类产品和金融衍生品的投资组合。涉及金融衍生产品(多为期权),因此结构通常较为复杂,其中期权的买卖往往带有杠杆交易,杠杆的放大效应使得结构性理财产品一方面能够获得高出普通产品许多倍的收益,但另一方面,当市场走势与设计预期不符时,也将造成更大的损失。

为了更好的了解结构性理财产品的结构和特点,我们将结构性理财产品按收益计算方式分为触发式、累积式和挂钩式三大基本类。再根据其基础资产(即挂钩标的,下同)在三种类别下进一步细分为:(1)股票基金联动(通常连接单一股票、一篮子股票、股票指数或基金);(2)利率联动(通常连接某一利率或某一确定性债券价格等);(3)汇率(外汇)联动(连接相关货币间的汇率或者货币指数等);(4)商品联动(连接某类商品价格如黄金价格、石油能源价格等);(5)信贷(信用)联动(连接实体经济中的各类信贷事件)。此外,基于已发行结构性理财产品数量庞大的情况,为了更真实地反映各类产品在结构性理财产品市场实际的分布状况,我们对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4月7日发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的统计结果表明,这段时期内各商业银行共发行104款结构性理财产品,其中触发式产品共发行84款,占全部产品的80.77%,累积式和挂钩式发行数量相当,分别为11款和9款。在产品期限方面,大多数产品为短线投资,委托期限为1年和6个月的产品占绝大多数;基础资产方面,与股票基金联动的产品最为广泛,占产品总数的30%左右;而产品结构上,外资银行推出的结构性产品的设计普遍较为复杂,支付条款繁琐,而中资银行的产品结构相对简单。

1、触发式产品

触发式产品在结构性理财产品里最为常见,也是结构性理财产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产品通常为挂钩标的物设定一个触发区间(点),并设置一个观察期。产品在观察期间内,若未触碰或突破触发区间(点),可获得约定的投资收益,一旦标的触及或突破区间(点),则只能获得较低收益;或者恰好相反,若标的物在观察期内始终停留在预设区间,则只能获得较低收益,一旦突破区间,则按约定的较高利率计算收益。这类产品在结构性理财产品市场占据了较大一部分比例。基础资产集中在利率、汇率、商品价格、各类指数等几个方面。

触发类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最终受益水平决定于观察期内基础资产的波动情况和产品本身的区间(点)设置,因此银行在设计这一类产品时对标的价格的判断和区间(点)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而事实上,市场是瞬息万变的,这类产品的区间如果设计的太过苛刻,就很容易导致低收益。

2、累积式产品

顾名思义此类产品是在保证本金的基础上累积收益。一般在其期限内设置若干个观察点(比如每天同一时刻都设置为一个观察点),在每一个观察点,如果此时基础资产观察值落在预设区间内,则每单位本币的本金可累计一份预设回报k,如果此时基础资产观察值落在预设区间外,则不累计任何回报,所有回报于到期时刻获得。也就是说,总共有多少的观察点的基础资产观察值落在预设区间内,到期时就能获得多少个k的收益。因此,其最差情形为零收益,最好情形是每个观察点都有累计回报。

这类产品最为常

见的收益率计算方式为:r=i*n/n,i为约定最高收益率,n为每个计息期间内基础资产观察值处于观察区间的天数,n为实际计息总天数。即该产品的实际收益率是基础资产观察值处于观察区间的天数的函数。如果基础资产观察值波动幅度较大,超过观察区间的天数越多,则投资者的收益率就会越低。

荷兰银行于09年发行的“多区间累计汇率挂钩结构性投资”第二期产品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到期收益计算公式为:100%本金+[1+(第一波动区间累计天数/定息日总数)×4.50%+(第二波动区间累计天数/定息日总数)×3.75%+(第三波动区间累计天数/定息日总数)×2.75%]。其中,投资期限内共有定息日(即观察点)133个,第一波动区间为期初汇率+/-0.0150,第二波动区间为期初汇率+/-0.0300,第三波动区间为期初汇率+/-0.0450。一旦参考汇率突破某一波动区间,则该波动区间停止累计天数。

这一类产品也涉及到区间的设置,但是和触发式产品相比,其收益取决于基础资产在预设区间内停留的天数,而触发式产品则取决于基础资产表现是否突破预设区间,两者间有本质的区别。而在适用的基础资产方面累积式产品与触发式产品类似,也是集中在利率、汇率、商品价格、各类指数等几个方面。

3、挂钩式产品

挂钩式产品的最终收益与产品运行期内的基础资产表现挂钩,并决定于事先约定的收益计算公式,具体又分为看涨、看跌和双边看涨跌三种类型。看涨类产品的基础资产在观察期内表现越好(不局限于期末的表现,下同),产品收益率越高;看跌类产品的基础资产观察期内表现越差,产品收益率越高;双边看涨跌产品的基础资产在观察期内无论表现好或者差,都能获得高收益,而且涨跌幅度的绝对差值越大,回报越高。

由于2007年末以来“零负收益”事件的爆发,一类比较特殊的挂钩式产品也得到市场的热切关注,即相关性挂钩式结构性理财产品。该类理财产品一般挂钩多个标的,它的收益率并不取决于基础资产在观察期内的绝对表现,而仅仅是基础资产的相对表现,产品最终收益取决于基础资产的相关性。

由于挂钩式产品的基础资产与收益计算方式确立相对于其他各类结构性理财产品较为灵活,其挂钩标的涵盖了股票、利率、汇率、大宗商品价格、各类市场指数、信贷等几乎目前所有结构性理财产品可用的基础资产。因此具体的产品结构也随挂钩标的与发行银行不同而复杂多样,但收益和风险都是结构性理财产品常见类型中最高的。投资者与商业银行面临的基础资产的价格变动风险较大,这要求双方在产品运行前对基础资产的走势要有比较明确的认识和判断。

三、各类结构性理财产品的主要风险分析

在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投资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市场中的收益与风险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高于同期限商业银行定期存款利率,相对应的也就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对于所有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其收益是与其挂钩标的相联结的,标的在委托期限中的表现决定了投资者将获得的收益。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基础资产涉及范围广泛,其相应的市场都存在波动性,因此结构性理财产品面临的最主要风险就是标的价格变动风险。标的在委托期限内剧烈波动或者出现不利变化将使投资者面临巨大的市场风险。 由于各类结构性理财产品结构特征不同,在适用的基础资产和配套条件上存在差异,如:触发式与累积式产品多与国际银行间短期拆借利率、汇率、股票等挂钩,一般设有观察期,不得提前终止与赎回;挂钩式产品多挂钩股票、指数基金和大宗商品价格等,大部分产品设有提前赎回条款。因此各类产品在面临的主要风险因素上存在差异。我们结合各类产品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

1、触发式产品和累积式产品的主要风险

触发式与累积式产品存在类似的地方,其获得收益的关键都在于基础资产在观察期内的表现值与预设区间的关系。但较为普遍的触发式产品的收益决定于基础资产的表现在观察期内是否达到或突破预设区间的界限;而累积式产品收益计算的依据是观察期内基础资产的表现位于预设区内的观察期天数。这两类产品最主要的风险在于预设区间的设定。

所谓预设区间设定风险是指对基础资产走势分析预测失误导致的预设区间设定不当引起的产品收益降低甚至亏损的可能。预设区间设定风险对区间触发和累积式产品的收益都存在影响,但影响的具体机制与程度并不一致,而是依两类产品各自的收益计算特征产生一定的差异。

触发式理财产品中的预设区间设定风险主要在于预设区间的宽度与未来产品观察期内基础资产的波动幅度的关系。产品预设区间宽度过窄,基础资产的表现突破区间界限的概率较高,产品的风险较大;预设区间过宽,又会给发行银行资金操作的带来困难,银行违约风险增大。累积式理财产品中的预设区间设定风险主要在于预设区间与基础资产在产品观察期内实际表

现值的关系。基础资产的实际表现与预设区间的重合度越高,产品的收益越大。因此,相对精确的预测基础资产在观察期内的走势并设定相应的预设区间是产品获得收益的主要保证。

为降低投资的风险,投资者在选择这两类产品之前应详细了解产品的基础资产配置,并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对基础资产在观察期内的表现值与预设区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有大致的判断。对于触发式产品,需重点关注预设区间的宽度和观察期内基础资产可能出现的波动幅度。如果产品要求基础资产在观察期内在某一范围稳定运行,而对基础资产的分析表明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面临大幅震荡的可能,投资者就应当尽量选择回避。对于累积式产品,投资者需重点关注基础资产的预期表现与预设区间的重合度,最好能对基础资产表现落入预设区间的概率进行简单估算,并根据估算的结果决定是否进行投资。

2、挂钩式产品(看涨、看跌或涨跌双赢型)的主要风险

挂钩式产品面临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基础资产的选择。挂钩式产品是所有结构型理财产品中适用基础资产最多的一类产品,其挂钩标的几乎涵盖了结构性理财产品市场上现存的可以作为基础资产的金融交易工具。该类产品获得收益的关键在于基础资产在观察期内的走势情况。因此,在产品设计中,对基础资产进行分析、筛选对于此类产品的最终收益极为重要。

所谓基础资产的选择风险是指由于基础资产与收益支付条件的错配引起产品收益受到损失的风险。在理财产品设计过程中,直接投资或挂钩的信用、利率、汇率、股票、商品、保险、混合等一级基础资产类型,均具有显著不同的投资功能属性。各类基础资产的预期风险、收益、流动性特征也会决定性地影响到理财产品的具体特征,理财产品的投资价值因基础资产类型的不同而表现各异。因此,不同的基础资产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收益实现条件搭配才能保证理财产品顺利获得预期收益。如果选取的收益实现条件与基础资产的特征不符甚至相悖(如某些看涨基础资产的理财产品,却选择近期及未来走势疲软的基础资产等),产品最终的收益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这类产品的预期收益较高,而银行在营销时又常常利用其专业优势和非对称信息,刻意突出产品的潜在最高收益,而对其风险水平揭示不足。因此,投资者在选择这类产品之前不仅需要对基础资产在观察期内的走势方向有初步的判断,而且应在专业人员的帮助下从专业角度结合收益计算公式对基础资产选择和产品预期收益率的合理性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四、结论

通过本文对各结构性理财产品实例、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4月7日商业银行发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的统计数据和各类结构性产品主要特征与风险的分析,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我国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基本分类及各类产品的基本特征,并帮助投资者初步理解各类结构性理财产品的本质和主要风险,为投资者理性选择结构性理财产品提供一些参考。由于本文中讨论的各类结构性理财产品的市场数据来自于对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4月7日商业银行发行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的不完全统计,因此结构性理财产品各分类的市场分布与现实可能不完全相符,也不能排除一些特殊的产品不符合产品分类特征的情况存在。

参考文献:

[1]张胜男.2009年银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总规模逾5万亿——社科院[n].

[2]孟凡霞.结构性理财产品仍是零负收益重灾区[n].北京商报2009-10-30.

[3]刘莉亚,邵斌.结构化金融产品[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4]潘谷舟.结构性理财产品内嵌双重障碍期权的定价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投资连结保险的特征篇8

[关键词]资本市场风险问题风险问题成因风险问题对策

一、存在的风险问题

1.脱节性风险问题

表现在两个层面:一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与资本市场运作的脱节性及风险问题;二是市场发行价格和交易价格的脱节性及风险问题。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界定不明晰,公司治理混乱,就会形成内部人控制和机会主义行为。其结果将导致公司治理成本增大,公司资源配置失效,难于形成市场筛选企业机制并影响公司治理及效率,造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失灵和资本市场运作的脱节性,可引发极大的不稳定性及市场风险。我国a股市场上的St公司就是脱节性风险问题公司,尽管长期亏损但题材炒作不断,被其套牢的投资者不计其数,市场风险极大。而市场发行价格与交易价格脱节性,表现为一级市场高发行价和二级市场交易价的脱节性,大批投资者争相网上申购,然后助推二级市场交易价格非理性的泡沫式暴涨,不管上市公司基本面和经营效益如何,也不管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程度和市盈率高低,致使大批投资者蜂拥跟进,诱多陷阱防不胜防,最终导致大批投资者在高位接手被长期套牢的极大风险。例如中石油、中国平安、中国铝业等市场脱节性风险问题公司即是如此。

2.非平衡性风险问题

表现为大量的上市公司长期淡化对股东的股权分红、利润回报,相反却热衷于增发、配股、扩容(圈钱),从而弱化资本市场的投资功能,恶化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使投融资结构严重失衡,诱导投资者无视价值投资,实施所谓快进快出策略,短期投机炒作,致使资本市场供求关系紊乱,在短期内大幅度的剧烈波动。短期炒作(投机行为)和快进快出(投机策略)隐含着极大的非平衡性风险问题。此外,机构投资者结构、规模及水平不高且非理性,个人投资者数量众多且盲目性,形成投资者结构现状和投资者结构优化之间的较大差距,理性的投资者结构(价值投资者结构)的建构尚待时日,而非理性的投资者结构现状(非理性的投机者结构)难于在短期内改观,其潜在的非平衡性及风险问题毋庸置疑。

3.弱化性风险问题

表现为对券商、基金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以及注册分析师、股票交易软件经销商等服务中介失德失范行为的监督机制弱化,对其包装推荐、绩效分析、利益合谋、误导投资者等失范、失德行为难以约制,隐含着较大的弱化性风险。同时,交易所微观监管和市场交易规则的弱化性及风险问题严重,除对a、H股设涨跌幅限制、公司重大事项停牌、交易异动暂时停牌外,其他微观监管措施和交易规则处于失控状态。例如,交易日交易者单笔卖出量没有限制,这就意味着允许投资机构巨量卖出,连续砸盘,造成市场恐慌。而交易日交易者单笔买入量也无限制,许可投资机构巨量买入,连续推升,制造诱多陷阱,此种弱化性风险问题危害极大。

4.悖逆性风险问题

我国资本市场建立的初期,政策干预、指导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但当资本市场由制度变革到战略转换的新时期,政策干预和指导应逐步减退,市场规律及市场力量应逐步增强,但政策干预又不能嘎然而止,有一个减退期,这样政策干预和市场力量便无法相向而行,往往是市场力量趋向利多之时,政策干预则趋向利空,例如,2007年10月之后的沪深股市,沪市由6124.04点、深市由19531.15点的高点急转直下。而当政策干预强调利多之时,反而市场力量不断唱空,例如,当前沪市跌回3000点以下、深市在11400点徘徊,甚至还有创新低可能。如此一来,必然产生较大的悖逆性风险问题。无论从生成还是发展视角考察,我国资本市场均显得滞后,缺乏较深层次的制度文化氛围,由此导致种种逐利行为、欺诈行为、背弃行为、侵权行为,成为障碍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顽症,制度文化建设已成为重中之重,越来越显得必要和紧迫。这种由于缺乏资本文化及其价值观的资本市场,其悖逆性风险是不言而喻的。

上述风险问题,既有体制性风险问题,也有结构性风险问题,又有投机性风险问题,这些风险问题可相互交织、相互感染、相互传导,形成系统性风险,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危害极大,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二、风险问题的成因

1.二元经济因素

我国经济是典型的二元经济。二元经济决定二元市场结构,解决二元市场结构问题的钥匙就存在于解决二元经济的问题之中。我国公司治理滞后,更突出的体现了二元经济及其资本市场结构性风险之中。这种由二元经济决定的结构性风险,表现为国有公司产权界限不明晰,委托关系弱化,内控机制失灵,政策依赖严重,市场取向较低,国有资产运营面临着因公司治理结构滞后造成的结构性风险。也表现为市场投资者结构和投融资结构的不合理性,机构投资者运营规模小且不理性,个人投资者数量多且盲目性。市场投融资比例失衡,融资(圈钱动机)持续高涨,投资(价值动机)严重不足,这种现象持续下去必然隐含着较大的市场风险。

2.政策影响因素

政策影响、政府干预是我国资本市场建立过程中的一个显著标志,可称之为“政策市”。在我国资本市场将近20年的快速发展过程中,政策影响、政府干预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预测,由政策影响、政府干预而形成的资本市场惯性,还将会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发生重要作用。但从理论上看,在资本市场由制度变革到战略转型的新时期,“政策市”应当逐步减退,应由市场逐步发挥主导作用。如果投资者和市场中介对政策产生深度依赖,并且资本市场惯性依然较强劲,那么任何程度的政策减退和市场功能的增强,都会给投融资者带来心理上的不适应,使之过分企盼出台政策、管理层干预和政策利好消息等,从而背离市场规律引导,对市场功能调节固化,均会产生战略转型期政策因素主导让位于市场功能主导过程所引发的市场风险。

3.投机博弈因素

非理性的、短期的市场投机博弈行为,是以市场无名小辈变为声名显赫庄家为投机博弈资本,以市场某种利好或利空信息为投机博弈依据,以煽动或诱惑特定投资群体为投机博弈取向,以特定题材股票为炒作对象,可引发大规模的各类投资者疯狂参与的投机博弈(炒作)狂潮。其典型特征是在牛市中的非理、短期行为、跟风行为、爆炒行为。从历史上看,经历300多年风雨的纽约证券交易市场,在其每一次大牛市中都伴随着疯狂的投机博弈活动,引致巨大的投机性风险。18世纪90年代、19世纪30年代、60~70年代、20世纪20~30年代、60~70年代、80年代等都是如此。我国资本市场近20年快速发展过程中3次牛市中的投机博弈行为也是如此。这种投机博弈因素既与市场法制不健全相关,也与执法机制不完善相连。目前,资本市场的法律体系构架已初步确立,正在逐步拓展、细化和完善之中,例如,反垄断法已经颁布并实施,证券法已作修改调整,银行法还需完善,金融服务法尚需制订,配套法规亟需健全等。而执法体系还不健全,执法环节比较薄弱,特别是严格执法、公平执法、公正执法还需长期强化。法制制度环境的不完善,系列规制性缺陷,障碍了资本市场风险防范机制的建立,并给投机博弈因素提供了条件。而目前缺失的或是游戏规则不完善或是不遵守游戏规则,已成为资本市场投机紊乱的根源之一。资本市场防止和抑制投机博弈因素的主要制度缺失,即是市场运行制度不规范和制度效率不高,制度管理重叠,协调成本增大,缺乏平稳性、协调性、灵活性,亟需深化制度改革与创新。

4.资本文化因素

我国历史上既缺少资本制度更缺失资本文化。与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差距,不在于量,而在于质,在于资本观念上和资本文化上的差距。资本文化中的股权文化及实质,是用了别人的钱要给予回报,债权文化的核心,是借了钱必须还本付息。但很多情况则相反。如此根深蒂固的与资本文化相悖的观念,是不断产生市场风险问题的总根源。所以,必须对投资者进行资本文化教育和资本市场风险教育,并予以有效地约制和引导,加速构建资本文化,塑造以诚信为核心的资本文化价值观,促进资本文化行为方式的建立,以有效支撑我国资本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

由此可见,我国资本市场风险问题的成因,是一个多因素体,其成因过程、机理,首先是缺乏系统的市场制度设计及规范机制,例如,资本市场结构单一,功能不完善;执法及法制环境建设还较为滞后;监管体系固化和监管机制呆滞;诚信意识淡薄,资本文化缺失,投机行为严重;缺乏有技术、懂规则、善管理、国际化的高层次资本市场人才等。其次是缺乏有效的法制体系及执法机制,亟需推进规范的依法运作制度、主体资质认证制度、信息披露制度、违法违规惩罚制度、风险提示制度和系统征信制度建设,防止和规避各类市场风险。

三、风险防范的对策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依法规范监督,防止内部人控制和机会主义行为,确立市场筛选企业的运行机制,防范和化解制度性风险。要优化机构投资者治理结构和投资结构,形成长期稳健投资的机构投资者;要优化个人投资者理念及素质,优胜劣汰,逐步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形成不可或缺的个人投资者群体,并逐步向机构投资者转化。确立诚信价值观,建立以诚信为核心的资本文化,形成良好的非正式制度体系,并与公司制度相对接,促进资本市场规范发展。

2.规范市场运行机制

在股指期货等做空机制难以预期推出的情况下,仍须严格规范市场发行和交易规制,依法规范管理,防止市场发行和交易失控,确立规范的交易规制体系,防范和化解投机性风险。要继续完善网上申购发行规制和股票交易涨跌幅限制,包括改进网上申购结构,提高个人申购比例;机构投资者的日单笔交易量(单笔买入量和单笔卖出量)和总交易量(日买入总量和日卖出总量)限制;建立交易量警戒线规制,超警戒线交易者要交纳与交易量相匹配的累计印花税或其他累计税费;上市公司配股、增资、扩容要对持股股东做相应回报的承诺;不应限制大小非交易,但其必须遵守交易量限制和超警戒线交易累进税规制;券商、注册分析师、股票软件经销商等服务中介要诚实守信,对误导投资行为负责,并建立其失范、失德、失信数据库和中介服务淘汰机制,规范资本市场服务环境;建立跟踪交易席位异动交易警示和谈话制度,规范交易所交易秩序,促进资本市场公平竞争和平稳发展。

3.构建风险防范机制

借鉴国际资本市场经验,构建风险防范机制,首先要加强对市场中介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的教育、培训,提高其执业道德水平。其次要完善市场监管的配套体系,实现由静态监管向动态监管的转变,关注、控制、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再次要加强区域或国际间市场监管的交流与合作,疏通监管体制瓶颈,激励监管创新,切实防范各类风险的相互传递、渗透和扩大。最后要加强打击各种金融欺诈活动,形成内部控制体系,对各类交易活动依法全程审查、监督,做到交易记录完整,审核规范,细节翔实,安全保存,及时防范各类风险。

4.强化征信体系建设

强化征信体系建设,构建风险防范的征信机制,一要加强征信法制建设,包括征信业管理法规和关于政务、企业信息披露及个人隐私保护法规,前者调整的对象是征信机构和社会征信活动;后者调整的对象是政府部门、企业和个人;二要促进征信机构发展,通过特许经营、商务运作、专业服务等方式,促进征信机构发展;三要加快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包括征信机构的信息数据库建设;政府部门、企业组织、公民个人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社会征信活动信息数据库建设。除央行建立企业和个人基础信用信息数据库之外,还要建立证券市场、期货市场、产权市场等信用档案,特别是建立违法违规信用档案,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形成覆盖全国的基础信用信息查询网络;四要依法监管征信市场,确立央行对征信市场全面监管权责,确立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对征信市场具体监管权责。建立全国性信用管理协会,发挥信用管理协会的积极作用,为构建风险防范机制奠定更广泛的信誉基础。

5.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一是确立依法监管、协调监管的理念。资本市场监管中的参与者资格核准、发行监管、交易监管、资金监管、违规监管、退出监管等职能,应由市场组织机构承担,更符合市场化的特定要求。资本市场监管中的参与者行业规制、道德规范、诚信教育、执业操守、业务考核、竞争提示等职能,应由市场自律机构担当,更符合规范化的相应要求。政府要明晰市场监管定位,把微观监管权交给市场组织主体,走市场化混合监管和协调监管之路;二是转变科层制式监管体制,建立网络式制监管体制,形成监管机构横向协调体制和机制;三是注重资本跨境流动的分析与监测,关注资本风险在国际间的传递和扩散,推动国际间的监管协作,密切跟踪和控制跨行业、跨市场、跨地区的资本风险;四是依据有效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的要求,及时制定系统防范资本市场风险的突发事件预案,并有依法授权的专门的监管工作机构负责,确立协调应对不同类型、范围和程度的资本市场风险快速反应机制。

参考文献:

[1]卢现祥朱巧玲: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60

[2]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121

[3]吴晓求:中国资本市场:从制度变革到战略转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

[4]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40

[5](美)约翰・S・戈登著祁斌译:伟大的博弈―华尔街金融帝国的崛起[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19、41、139、275、325

[6]巴曙松:中国金融市场大变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84

[7]刘毅:金融监管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77

[8]评论:中国资本市场缺乏制度支持[n].解放日报,2004

[9]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n].解放日报,2004~2~2

[10]李荣融:规范国企改革[n].新华网,2006

[11]冯娟:中国提升反洗钱组织分量[n].上海金融报,2005

投资连结保险的特征篇9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介绍,截至2012年,我国参加职工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3亿人,其中领取基本养老金人数超过7000万人。新农保和城居保参保人数达4.8亿人,其中,1.3亿年满60周岁城乡居民领取了基础养老金。

然而,由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最初只针对国有、集体企业职工,后来发展到城镇职工,近年才实现了全民覆盖,基本是缺一块补一块,不同群体、不同地区间不仅养老待遇差距悬殊,而且管理部门、缴费标准、领取程序等也各不相同,引起社会对养老待遇公平性的质疑,对养老金保值增值的担忧,以及转移接续困难的抱怨等等问题。

同在蓝天下待遇各不同

尽管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已经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不同群体间、不同地区间的养老金制度设计却不尽相同,甚至相距甚远,由此引发了诸多问题。

问题一:养老待遇差距大

“同样工作了40年,在学校退休的老伴每月拿3000多元的养老金,我在企业退休就只有1600元,差这么多,我心理能平衡吗?”黑龙江化工集团有限公司退休职工刘金水抱怨说,能有现在的养老金待遇还是因为连续多年调高,否则差距会更大。

厦门建发集团人力资源部总经理游兴泉说,前些年厦门团市委一位副书记根据组织安排到建发集团工作,后来在企业退休时发现待遇差距非常大,他才拿2500元左右的养老金,而跟他同一级别的干部,在机关退休时养老金为8000元左右。

这种待遇的“剪刀差”不仅带来新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而且也造成养老金“资金池”的巨大损失。目前我国有3000多万事业单位员工,800多万公务员,这部分人收入稳定,本应是有实力的养老保险缴费群体,却没有为“资金池”做贡献。

“我国现行养老保障体系是按社会地位、身份特征划分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金的统筹办法、支付渠道、待遇标准都不一样。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身份越来越模糊,各群体间的流动加快,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非但没有适应这种变化,反而越来越强化计划经济时代的身份制,造成养老保险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公。”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保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立雄说。

问题二:转移接续难度高

前些年,广东、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出现农民工“退保潮”。为了改变这一状况,2010年国家实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明确转移时除全额转移个人账户资金外,还可以转移统筹账户中12%的资金,并规定了具体的转移程序。

在厦门市政务服务中心社保服务大厅,在前台办理手续的人员并不多,但在后台的办公室里,工作人员却在处理着一堆堆寄往和收自全国各地的信件。“以前前台经常是人山人海,排成几条长龙退保。”经办养老保险转移手续的工作人员李映昕说,自从暂行办法实施之后,“退保的少了,办转移的人多了,前台的压力转移到后台,每个月处理的转移手续大约有1600件。”

但调研发现,受现行养老金制度影响,不同地区间政策差异较大,征缴标准不一,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与新农保、城居保等制度更是“天然割裂”,转移接续工作通而不畅、耗时耗力。

黑龙江省城镇职工养老金企业缴纳部分基本上按工资的22%,比国家规定的20%还高2个百分点。广西基本上按20%缴纳,福建基本上是18%,厦门经济特区则按14%缴纳,广东部分地区甚至只有10%。越是沿海发达地区,养老金征缴标准越低,越往内陆,征缴标准越高,历史欠债较多的一些老工业基地征缴标准最高。

广东中山市社保基金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全国各地统筹账户缴费费率不一,按规定,12%的资金要转走,于是从高往低转还有剩余,但从低往高转就“吃亏”甚至还要倒贴两个点,一些费率低的省份自然缺乏积极性。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认为,养老金征缴标准“各自为政”的现状,严重挑战养老金制度的科学性和严密性,这也造成养老保险转移接续时阻力加大。

问题三:重复参保数量多

与养老金转移接续难相关联的是,我国每年有大量的人重复参保,重复领取养老金。广西柳州双英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英说:“我在柳州招了一个专职司机,他以前在广州帮人开车。人过来了,但养老保险关系转了1年都转不过来,后来找些关系才转过来。如果转不了手续,我们在这边就得为他重新开号,重新参保。公司每年招收农民工,现在已占总员工数30%左右,其中重复参保的大概占10%。”

国家审计署2012年8月的社保审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我国有112.42万人重复参加三类养老保险,9.27万人重复领取养老金6845.29万元。

福建省泉州市社会劳动保险管理中心主任王龙水介绍,当前各地养老金制度都不一样,有的地方是五险统一管理,有的是将两三个险种统一管理,有的就是纯粹养老保险。泉州市把新农保和城居保统一在一个部门,失业险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统一在另一个部门。

即便这样,各部门间的信息都很难交换。由于养老金制度顶层设计没理顺,给地方带来很大的麻烦。每个地方、部门各自设计信息系统,彼此难统一,各项制度间缺乏衔接转换,造成重复参保、冒领养老金等现象较多。

完善养老制度,呼唤顶层设计

郑秉文说,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出台临时办法解决退休问题,企业工人退休后由企业负责发放退休金,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者由国家财政拿钱。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企裁员增效,企业职工变成“社会人”,国家开始探索建立独立于企业的养老保险体制。机关事业单位则一直由国家财政负责,这种体制延续到今天,形成了“双轨制”。1993年,我国提出了“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建设目标。“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一直延续到今天。

郑秉文认为,“统账结合”的模式适合流动性差、收入稳定的城镇正规部门,它没有考虑到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不适用于农村,也不适用于城镇的非正规部门。于是在近几年,我国又陆续建立新农保和城居保。

这就导致我国城乡养老制度不一致、公共部门和非公共部门制度不一致,各种养老金制度设计的参数都不同,各个省份的情况也不同,“地方割据”明显,“碎片化”现象严重,养老保险信息和资金统筹困难重重。

有关专家和业内人士建议,当前应当对养老金体系在顶层设计方面进行深度反思。加快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改变“统账结合”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行记账式名义个人账户制。

郑秉文认为,该制度转轨并不复杂,只需要将现在企业缴给养老保险统筹账户的资金全部划入缴费者个人账户之中。在这种体制下,参保人的个人缴费获得的企业配缴部分也将全部成为参保人未来的个人养老金资产,形成“多缴多得”的激励机制。

与此同时,社会统筹账户取消,个人领取养老金的标准仅与个人缴费额度、年限等相关,这会对高缴费、晚退休产生激励。更重要的是,这一体制将彻底消除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碎片化”特点,打破养老保险基金跨地区统筹的障碍,实现真正的全国统筹。

养老金:缩水数千亿怎保可持续

我国养老金制度建立以来,尽管企业养老金待遇水平经历了9连调,但是“明天我还能拿到养老金吗?”的疑问在人们心头挥之不去。如何保障养老基金的可持续性已成为亟须研究的课题。

早参保反吃亏?

有这样一位“老顽固”,来自广东山区的农民邓冠原快满55岁了,可他宁愿出城打各种散工,也不愿意留在村里被游说参保,“参不参保,到60岁都一样有钱拿。村里补贴顶几个钱?我儿子拿着资料算过了,35岁参保和55岁参保,退休时每月养老金相差不超过2块钱,我还不如先把钱拿在手上实在。”

邓冠原的算盘直接反映了目前我国在养老保险扩面工作中面临的问题,由于激励机制不足,早参保、多投入的人并不比晚参保、少投入的人有更多的保障实惠,导致大多数中青年参保积极性不高。

由于扩面工作的需要,允许一次性补缴也给养老制度的可持续发展留下隐患。广东中山市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局局长张洁艺认为,社保要强调义务和权利对等,如果大多数人都“到头参保”,那就没有新人养老人。这就意味着一个人没有尽缴费义务,却享受了社会互助权利,这不利于养老制度和基金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在低缴费率的前提下,15年的征缴年限也难以支持养老基金的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在部分省份养老基金出现缺口的情况下,缴费年限过短会加剧基金缺口的问题。专家们算了一笔账,以新农保年缴100元为例,按目前的利率达到60周岁时,参保人可每月领取养老金69.03元,即每年828.36元。这意味着,参保人总缴费1500元,只要领取养老金20个月即可收回成本,之后纯粹享受基金保障,这将对养老基金造成很大压力。

早退休多领钱?

2005年以来,国家已连续9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2013年调整后企业月人均养老金达到1893元,与2005年700元的水平相比,9年累计增加1193元,增长约2.5倍。养老金连年调整的幅度均在10%左右,部分地区根据当地基金的结余和财政收入情况,额外给退休人员增加了一些“红利”,综合计算下来,养老金的调整比例甚至高于部分地区的平均工资增长幅度。这也引发了基层干部对养老基金可持续发展的担忧。

广西柳州市社会保险结算中心主任邓伟认为,由于多种原因,一大批人通过一次性缴费或者“视同缴费”的办法纳入养老保险的体系中,直接享受待遇,这就打破了养老基金原有的平衡。养老待遇的连年提标,虽然是利民生的一大好事,但是否与基金的可承受能力相匹配,这需要科学的论证和对基金运行精算才能下结论。

福建省社会养老保险协会会长江作梁说,近年来福建接到了不少的案件,都是反映养老待遇上的“新不公”,早退休的人享受了多次连调,比在职职工的工资增长都要快,造成多缴、长缴、迟退的人没得到实惠。计发办法的标准设定应建立在合理的测算上,在保障退休人群的基本生活水平之外,也要避免社保制度对劳动力市场起反作用。

防风险不投资?

“每天一睁眼,我们的养老金就在贬值!长此以往,将来哪有钱发给参保人呢?”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将2001至2011年间养老金的收益率与通货膨胀率进行了对比计算,得出了每一年养老金“缩水”的金额。按照郑秉文的计算,在以银行存款为主的投资体制下,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获得的年均收益率不到2%,但过去11年间,年均通货膨胀率高达2.47%,以此推算,养老保险基金的损失约6000亿元。

根据现有政策,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只能用于投资银行和国债,其中前者占比约90%。多地人社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国家规定养老金只能用于存银行和买国债,即使地方政府有投资的意愿,也不敢突破政策限制,害怕承担风险。

南宁市社会保险事业局局长刘德宁举例说,上世纪90年代他们曾将一笔1000万元左右的养老金投资交通银行,经过10年翻了两倍多,虽然收益不错,但2007年审计部门审计时认为此举违反国家规定,要求立刻收回资金。

责任主体不明则使得养老金保值增值问题呈现“无人管”的状态。目前养老金的征收由社保经办机构或者地税部门负责,之后进入财政专户,由财政部门管理。福建省人社厅副厅长赖诗卿说,目前没有明确由哪个部门负责养老金的保值增值工作,“人社部门动不了钱就负不了责,国家对财政部门也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和考核”。

统筹层次较低和资本市场不健全也是养老金保值增值难的重要原因。一些金融界人士认为,目前我们资本市场尚不成熟,投资产品不够丰富,“入市”将给养老金的保值增值带来较大风险。此外,目前养老金尚未实现国家统筹,一些实行省级统筹的省份也只是名义上的省级统筹,资金仍然留在地市,如分散投资既无法实现养老金管理运营的集中高效,又容易滋生各种风险和问题。

投资连结保险的特征篇10

根据对保险资金运作各环节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因素的判断、归类和性质鉴别,保险资金运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针对不同的风险必须采取不同的风险控制措施。

1、资产负债管理

利率风险是保险资金投资运作中的最大风险,市场利率的变化,将对资产、负债的现金价值有不同的冲击,打破资产、负债间原已实现匹配的均衡状态,或使未来的资产、负债特征变得不对称,而给未来保险公司的正常经营带来风险。保险公司的资产负债管理,在充分考虑资产和负债特征(期间、成本和流动性)的基础上,制定投资策略,使不同的资产和负债在数额、期限、性质、成本收益双边对称、匹配,以控制风险,谋求收益最大化。持续期管理是进行资产负债匹配的有效方法。

2、总风险限额限制

总风险限额反映保险公司可承受的最大资产损失的大小,一般由保险公司可承担投资风险资本乘以百分比确定,百分比的大小由保险公司决策层根据公司实力及经营管理状况确定。可根据一定评估周期,运用在险价值法对投资组合的在险价值进行计算、监控,并将之与公司规定的最高风险限额进行比较,对投资组合中高风险资产给予调整,减少高风险资产投资比例,加大低风险资产的投入,直到符合公司政策要求为止。

所谓在险价值,是指在正常的市场条件和给定的置信度内,用于评估和计量任何一种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在既定时期内所面临的市场风险大小和可能遭受的潜在最大价值损失。

在险价值法(Value-at-Risk)是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市场风险测量方法。该方法由J.p摩根公司首次提出,目前,该方法已被全球主要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广泛采用,许多金融机构、金融组织和法规制定者甚至将这种方法当作风险度量的一种标准来看待,在保险资金运作中同样也是度量风险的有效手段。

3、投资管理组织架构设置

科学、高效的投资管理组织架构设置可以过滤掉大部分的操作风险,道德风险。

组织架构的设置原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投资管理“三权分立”。保险资金的投资运作部门与资产所有人、资产托管部门分设,投资部门的运作受资产所有人、托管部门的监控;投资前台与后台分开,后台对前台操作情况进行实时评估、监控,同时,投资部门接受稽核部门的监控;战略性资产管理、战术性资产管理、证券选择相互监督、制约;核算部门独立于投资运作部门之外,负责资产及汇报的记录和复核。

4、投资决策管理系统设计

资产负债管理是保险资金投资管理的核心。根据资产负债管理层级的不同,将投资决策划分为为三个层次,即战略性资产决策、战术性资产决策、证券选择。投资决策中,一般首先由保险公司投资管理委员会根据公司负债特点及可投资资产品种的风险收益特征,对公司可投资性资产在各投资品种上做战略性资产分配,并制定中长期投资政策,设置最高投资风险限额;然后,再由投资管理职能部门的决策小组根据战略性资产分配政策,在公司授权范围内,制定中短期政策,战术性资产分配比例,及各投资品种仓位策略,并负责日常现金管理等,最后由投资品种部门根据战术性资产管理政策,进行市场研究,并选择具体证券实施投资。具体证券选择中,还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被动式投资或主动式投资方式加以实施,良好的应用主动式投资策略可提高收益,但同时也加大风险。一般而言,主动式投资应控制在一定比例范围内。

当然,实施严格的投资决策流程管理,并不意味着实行投资决策层层审批制,因为这将导致更大的风险,僵化的层层审批制将极易贻误战机,最终影响投资绩效。一般情况下,在公司投资政策指导下,投资组合经理、品种经理都拥有一定的自,自范围内可自行决策,而且在其中部分决策层面,当遇有对投资业务正常运行有着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发生时,可启动例外管理条款,提议召开特别决策会议加以处理,如果由于特别原因无法召开特别会议时,则相关负责经理可自动获得相应授权进行决策,操作后当天及时向主管领导报告。

5、交易流程控制

交易流程的有效控制,同样是防范、化解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的有效手段。应严格遵循以下三原则:严格的授权;交易指令及时复核,交易结果及时反馈;交易操作及时存档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