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如何培养科学思维十篇如何培养科学思维十篇

如何培养科学思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8:15

如何培养科学思维篇1

关键词:科学课;科学思维能力;能量

一、培养初中生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科学思维能力简介

科学思维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达到思维最优化、科学化,是适应现代化实践方式以及现代化科技创新而创立的方法体系,是对世界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多样性的全局把握。

科学思维能力是指以科学认知得到的以及人的大脑依赖于信息符号对于感性材料加工处理的途径和方式,其实质是通过合理地处理各种科学思维方法之间的辩证关系,从而使其达到最优化,做到科学地、历史地、全面地观察问题、考虑问题,得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科学思维方式是一个庞大的方法集合,其中包括科学抽象方法、思维发散法、逻辑方法、模型优化法等。

2.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1)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基础

初中生在学习科学课的传统过程中,往往是老师把需要传授的知识和课程固定式思维结合起来,学生将老师的思维固化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模式思维。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导致对熟悉的课程和内容铭记于心,但是当遇到新的问题时就会茫然无措,不知道从何入手解决问题。这就是模式化思维与现代教学没有同步前进的结果。而科学课是对自然科学进行探索、求知过程的研究,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创新、灵活思维能力,因此培养学生的自主科学思维能力也就成为了学习科学课的重要保证。

(2)初中生习惯于单一思维,缺乏发散思维能力

初中学生在分析和解决自然科学问题的时候,习惯于单一的沿着问题的发展过程考虑问题,思维习惯固定,思维方向难以改变,因此不能够通过多角度多途径解决问题,难以进行发散思维或变换角度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模式化,缺乏一定的灵活性与创新性,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思维方法,难以从根本上突破学习科学课的瓶颈。

(3)科学课自身特点对于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

科学课对于知识与能力的相互转化十分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塑造是科学课的首要目的。培养科学的思维能力是科学课的基本要求,其知识体系本身特点就决定了其对于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要求。随着科学的发展,学生的视野开始变的开阔,知识与信息的来源广泛,如果缺乏科学思维对于知识与信息进行系统化的处理,难以将其应用于实践中。只有让学生拥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够在信息时代合理地运用其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初中科学课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1.培养学生发散式的科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首要任务的是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发散性,即发散式思维,能够从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冲破传统观固定化思维模式的单一性与局限性。

以能量的转化与守恒为例,学生在初学该章节时,对于转化与守恒这个概念就有所误解,认为其相互矛盾。既然能量可以相互转化,那么能量还能够守恒么?这是很多学生所产生的疑问。这就是学生考虑问题的时候单从某种能量自身考虑,缺乏能量的整体式思维,而且考虑问题绝对化,把转化与守恒进行绝对化思考,导致对问题难以理解。

该例子说明学生在思考科学问题时候应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个别以及整体不同的角度入手解决问题,该例中很多同学会从单一的势能或者单一的动能出发,没有考虑到能量的总体性,即思考的角度要全方位。因此可以通过教学中的看似矛盾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发散式思维能力。

2.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式思维能力是科学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在科学课的研究中,会遇到边缘科学等许多超越现实的实验条件,现实生活中难以重现实验环境。这就要求学生抓住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排除其他次要因素,使研究对象与实验条件理想化,从而建立理想的实验模型。

例如对于势能的理解,很多学生认为火燃烧时释放出热量这种形象化的能量才是能量,因为它可以通过人体感觉得到。而像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等人体感觉不到的能量,学生就无法理解。因为势能比较抽象化。这就需要学生在理解势能这个概念时采用抽象式、理想式的科学思维方法。将能量作为一个整体抽象的描述印在脑海中,将无形的势能附着于有形的物体上,从而将无形的势能抽象的想象成有形的势能,从而消化对势能概念的理解。

因此,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是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任务。

三、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科学课学习过程中一些影响思维能力的常见现象,总结出提升科学思维能力的两种重要方法,如培养学生发散式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想象式的思维能力,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等。相信这些对于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科学思维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吴琳娜,等.《科学思维概述》[J].科技信息.2010,1(11).

[2]陈吉明.《创新实践课程教学中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2).

如何培养科学思维篇2

关键词:素质教育;科技辅导;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262-01

一、充分利用农村环境的自然资源

让学生感受自然环境中的科学,知道科学就在自己身边。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我校虽然是镇的中心小学,但其实大部分学生都是农村的孩子,他们的知识面不广,但活泼好动,求知欲极强,对什么新鲜的事物都感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结合授课内容通过开展小种植、小养殖、小观察,通过一个个小猜想、小实验,引导学生走进科学的殿堂,去探索科学的奥妙。不仅如此我还将课堂进行延伸,有意识要求孩子们在课余时间搜集资料、动手制作,动脑总结等探究活动,教会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的能力,通过观察、分析揭示事物本质,探求成功之路,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和培养创造性的个性特征,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促进德育发展。培养学生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周围的世界。在这片天地里有无数的自然现象和科学秘密等着孩子们去探索,去发现。他们会感受到他们生活在一个不平凡的地方。他们天生所具有的好奇心会在你的点拨下发芽。

二、鼓励创新,活动思路

科学新课标指出:“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从中可以看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教育观已被社会广泛认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是基础、是物质准备,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适应小学生创造教育的开展,同时也是创造学理论不应忽视的一个焦点。创新能力是青少年学生文化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一个科技辅导员应十分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就是不拘限于已有的结论和见解,而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结论和见解或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学生的这种能力需要教师和辅导员大胆地鼓励与支持,发现学生有这样的潜质,要精心加以保护,并及时予以诱导。另外,鼓励学生提问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记得有一位大教育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意思大概是说,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技巧,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就不用一味地依赖于老师了。所以,作为一名科技辅导员,要想让学生能在科学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就要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能力,让学生有能力去自己接触、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等,科技活动中小实验、小制作、种植、养殖等形式的活动,又有利用培养学生形成实验能力和动手能力。这对于他们参加科技活动、及至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能否取得应有的成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往往是靠老师通过多种形式去激发的。学生在学习知识和从事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各种疑问和难题,作为科技辅导员,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帮助他们去解决。小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幼小的心灵总是渴望着认识生活、认识世界,自然界中的日月星辰、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风云雨雪,经常出现在他们的身旁,引起他们的遐想,例如在教学蒲公英是怎样传播种子时,因为我校所处在的位置在农村,这里的田地有比较多的蒲公英,我并没有一味地去讲,而是因地制宜,让个别学生带着全体学生去到学校附近有较多蒲公英的地方,让学生近距离地观察蒲公英是怎样传播种子的。通过实地去观察,让学生更接近科学的领域,从而更容易对科学知识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和最大的动能,有了兴趣才能发挥无穷的力量,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我在指导学生探索狗的鼻子为什么会经常湿时,起初,我们毫无头绪,找了许多资料,询问了许多人,而且进行较长时间的观察,但都没有找到答案。但由于孩子对科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兴趣就成为了一种动力,驱使他们为了弄明白这个原因而进行不断的求索,探知。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不断的努力,终于找出了原因。因此激发和培养、保护和利用学生的潜在兴趣,是我们老师在开展创新教学中绝不能忽视的教育艺术和手段。

如何培养科学思维篇3

所谓思维的独创性,即善于探求新的途径和寻找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那么,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的独创性呢?下面笔者就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任务驱动,激发独创欲望

科学课中“任务驱动”的科学探究教学模式以及策略:教师积极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究的问题和活动情境,体现“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特征,通过认识材料的性质,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在《材料的性质》一课教学中,教师设计一个生活情境:五一节就快到了,老师全家准备外出旅游一个星期,但家里养了很多盆栽植物,家里要是没人给花浇水,这些植物就会枯萎,你们能帮帮老师吗?学生的兴趣很浓,激发了他们独创的欲望,于是很活跃地发表自己的方法。经过全班讨论,决定采用“自动浇水器”的方案来帮助老师。那“如何设计自动浇水器?”“用什么材料做水桥?”“如何制定实验方案?”这一系列的问题给学生明确了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经历,积极动脑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动手进行实验,想出了一个又一个方法。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以任务来驱动定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他们的独创欲望。

二、科学猜想,培养独创精神

猜想是探究活动的主线,它在激发和保持学生的研究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测量摆的快慢》时,教师通过创设以下情景来引发学生的猜想:

课件出示几幅荡秋千的图。

师:这3位同学都说自己荡的秋千是最快的,你认为哪一位说得对?

生:我认为是1号同学。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一开始倾斜的最厉害,这就好比我们骑自行车,坡度越陡,冲下来就会越快,所以他荡的速度会最快。

师:你认为摆幅越大,摆就……

生:摆幅越大摆就越快,摆幅越小摆得就越慢。

生:我认为是3号,因为3号秋千的绳子最短,摆动的路线也最短,用的时间就短,所以摆得会快些。

师:你认为是和绳子的长度有关。绳子越长……

生:绳子越长,摆得越慢;绳子越短,摆得越快。

师:你不但发表了意见,还表明了这样想的理由,这样说很好。

生:我认为是2号同学。因为重的物体落得快一些,而他比较胖,所以摆得会快一些。

师:也就是说和秋千摆动的重量有关。

生:越重摆得就越快,越轻摆得就越慢。

在上述教学中教师创设的情境虽然用时极少,但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迅速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对学生的猜想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暗示性,巧妙地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独创精神。

三、动手操作,培养求异思维

纵观科学发展的历史,求异思维是科学进步的阶梯,整个科学史的发展就是一部求异的历史。从“天圆地方”到“地心说”,再到“日心说”,每一次新的发现都是对前人权威思想的质疑。求异可以说是科学的本质。

因此,我们科学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求异思维,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例如在教学《声音的产生》一课时,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由于大胆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并在探究小组中进行了交流和完善,汇报时得出了好多实验方案。

组(1):我们组设计的实验是这样的:实验器材有鼓、鼓锤、米粒。实验过程是:1、把米粒放在鼓面上;2、用鼓锤敲鼓,观察实验现象:如果米粒上下跳动,就说明鼓声是由鼓面振动产生的。从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组(2):我们组设计的实验是这样的:实验器材有皮筋、盒子。实验过程是:1、把皮筋绷在盒子上;2、用手拨动皮筋,观察实验现象:如果皮筋振动,就说明皮筋的声音是由皮筋振动产生的。从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如何培养科学思维篇4

关键词:儿科;实习生;临床思维

儿科临床实习是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是儿科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桥梁”[1],也是一个医生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阶段。在儿科临床带教中应通过加强医学实习生人文医学技能的提高,促进良好医患关系的形成;通过强化临床思维和临床技术操作能力培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合格医学人才奠定基础。

1加强医学实习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培养

儿科是整个临床医疗实践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具有其特殊性。儿童的生长发育是个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每个年龄阶段的小儿的生理、病理、免疫和心理特点都不相同,儿科临床工作主要与小孩打交道,儿科曾有“哑科”之说,再加上小儿的认知能力有限,年龄小的患儿多不会叙述其病情及感受,而年长儿有时因为怕打针、吃药常常有意隐瞒病情,且婴幼儿在体格检查时常常不合作。因此,儿科临床诊疗工作要求医生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在工作中要求做到细心、耐心和爱心。儿科实习医生在临床实践中将不可避免地与患儿接触,患儿与其家属的配合是实习医生顺利完成实习工作的保证。实习医生应具备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才能掌握患儿的心理,取得患儿的信赖,让患儿主动配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要提高实习医生医患沟通能力,首先需要设立相关课程加强与医师职业有关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人文科学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引导实习生如何做人,要由传统的以“病”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在儿科的医疗工作中应当尊重患儿的人格,保障患儿的根本利益,具有爱心和同情心,比如在儿科进行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时一定要充分体现医生对病人的人文关怀,与患儿.和家属沟通时应态度和蔼可亲,语言通俗易懂,接触患儿先拿一小玩具或甚至听诊器充当玩具和小孩子逗乐,打消孩子的疑虑、防备心理,避免患儿哭闹,取得家长信任后再开始询问病史或体格检查,耐心倾听家属的倾诉,从家长或监护人提供的信息中发现对病情诊断有用的线索,不要中途打断话题,给家属必要的尊重,舒缓他们的情绪,获得他们的信任和配合,尤其不能用暗示的言语或语气来诱导家长主观期望的回答,这样会给诊断造成困难。为增加患儿的安全感,检查时应尽量让孩子与亲人在一起,婴幼儿可坐或躺在家长的怀里检查,检查者顺应患儿的。检查的顺序不应象成人一样从头到脚,可根据患儿当时的情况灵活掌握。由于婴幼儿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因此在体格检查时应特别记住以下要点:安静时应先进行心、肺听诊检查,因为心率、呼吸次数、心脏杂音和肺部啰音等易受小儿哭闹影响,一般在患儿开始接受检查时进行;对患儿有刺激而患儿不易接受的部位最后查,如口腔、咽部等。检查时态度和蔼,动作轻柔,冬天时双手及所用听诊器要先温暖后再接触患儿。检查过程中既要全面仔细,又要注意保暖,不要过多暴露身体部位以免着凉。对年长儿还要照顾他(她)们的害羞心理和自尊心。对急症或危重抢救病例,应先重点检查生命体征或与疾病有关的部位,全面的体检最好在病情稍稳定后进行,也可边抢救边检查。小儿免疫功能差,为防止交叉感染,检查前后均应清洗双手,使用一次性或消毒后的压舌板;检查者的工作衣和听诊器要勤消毒。儿科实习生不仅要掌握患者的病情,还应将可能影响诊疗进程的情况及时与患者和家属沟通,杜绝医疗纠纷。医学实习生在进入临床时都满怀期望地想从病人身上将书本上所学的理性认识变成感性认识,但是这个过程如果没有病人的配合是永远办不到的,所以每一个医学实习生都应该学会感谢病人给自己提供了机会,在实习时应多换位思考,理解家属,与其产生共鸣,有利于医患沟通。

2培养儿科医学实习生的临床思维和临床技术操作能力

2.1学会观察分析,培养儿科临床思维能力

儿科学范围涉及系统多、疾病广,专科特点明显。小儿并非成人简单的缩影,在疾病的种类(如婴幼儿患先天性疾病、感染性疾病较成人为多)、临床表现(小婴儿表现常不典型)等方面都具有特殊性。我们在指导实习生进行临床病例分析时应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典型病例的选择和问题的设置带教老师都应事先做好精心的安排,并使实习生面对真实病人,研究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使实习生们由原来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去研究、去探索。例如,针对小儿肺炎的病例讨论,首先让实习生复习课堂理论知识,多方面收集有关资料,明确小儿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再让实习生到临床查看典型肺炎患儿,由实习生独立完成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直观地掌握由于肺炎导致典型的临床表现,并根据临床表现提出初步诊断,制订出合理的治疗方案,使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临床病例有机结合。由于儿科专业临床教学的特点,带教老师往往扮演着病人与学生之间联系纽带的角色,病房一旦有典型病例,带教老师则尽可能在第一时间让实习生从病史询问、临床表现、体格检查等方面进行现场观摩,并与实习生一起分析辅助检查结果,提出初步诊断,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这种直接面对病人的临床带教模式会让学生对带教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老师课堂上所讲的有关理论知识。因此,在带教过程中不仅要给实习生传授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实习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经过反复的临床实践和不断的分析、归纳和总结,提高自身的临床思维能力。

2.2加强训练,培养和提高临床技术操作的能力

儿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无论诊断还是治疗都有许多技术操作。对进入儿科实习的学生鼓励并安排他们参加各种实践活动,首先应规范病历书写,学会进行正常人体体格检查。病历书写是实习生进入临床后的第一课,也是临床基本功,更是对实习医生临床思维能力的考核,通过采集病史和归纳病例特点,可培养实习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它能够有效反映实习医生的临床思维活动[2]。因此,在临床实习带教中,教师应教导实习医生重视病历书写,病历既是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的依据,又可为医学科研提供重要资料,在碰到医患纠纷时,病历便成为一种法律文书,即解决医患纠纷的重要法律依据。所以,实习医生必须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书写病历。收集病史和体格检查是从患者直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是医生进行临床思维的根据[3]。在实习生询问病史前带教老师首先应将儿科病史采集和体格检查的一些特殊要求告诉实习生,实习生在进行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时,带教老师不能对学生的操作听之任之,而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实习进程,及时做出指导,老师主要是观察学生询问病史的系统性、体格检查方法的正确与否。带教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运用提示、暗示、纠正、引导等多种手段来帮助实习医学生学会正确的病史采集方法和体格检查。通过收集病史,实习医生对病情已有初步了解,进一步通过查体寻找阳性体征,可使诊断更加接近实际病情。临床带教教师应帮助实习医生掌握对患者的主要症状和阳性体征分析方法,然后就患儿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归纳,从而得出初步诊断和治疗方案。病历完成后带教老师要及时批改并纠正病历书写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进一步提高实习生病历书写的质量。

其次,对于一些儿科常见的操作如胸腔穿刺术、腹腔穿刺术、腰椎穿刺术、骨髓穿刺术、安置胃管、灌肠、吸氧、吸痰等也要求实习生学习和掌握。在临床实践中,学生应做到勤观察、勤动手,不断提高临床技术操作的能力。实习生入科后如有临床操作,则尽可能第一时间让学生进行现场观摩,掌握各种操作的正确步骤和方法,并树立良好的无菌观念。实习生入科一段时间后如有上述临床操作应当鼓励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操作,当然带教老师必须在旁边指导,如有问题及时指出,做到“放手不放眼”,只有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才能让其真正掌握这些临床技能。

3培养医学实习生自我调整能力

作为实习医生进入临床后,应尽快在心理上完成由学生到医生角色的转变,应处处以医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除严格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外,还应在查房时做到态度认真,语言温和,表情自然,服饰整洁大方,以赢得患儿和家属的信任和尊重。在儿科临床实习过程中,实习生每天面对的是14岁以下的不同年龄段的患儿,而这些患儿的家长通常具有不同文化程度和性格特征,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冲突和矛盾,如诊疗操作不顺利、与患者沟通失败或被误解时,要正确地面对,正确、客观地评价自我,要学会与各种年龄段的患儿和不同文化程度的患儿家长相处,应教育实习生培养自我调节能力,在工作中不断认识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儿科临床实习是从儿科理论到儿科临床实践的重要过渡时期,是医学生成长为合格医师的重要阶段,在实习期间只有加强实习生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加强实习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提高实习生临床技术操作能力,才能提高医学生的岗位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王东红,孙丽君.论妇产科实习中的启发式教学[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7,30(3):426-427.

如何培养科学思维篇5

关键词:理性思维美术学科教学人格

理性思维通常指人类在审慎思考后,运用概念以推理方式得出结论的这种思考方式。理性思维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后天刻苦的学习和训练,其中自然科学和逻辑思维的训练都发挥重要作用。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文理分科的大背景下,美术学科大学生普遍表现出的思维特征是:理性思维训练严重不足,形象思维片面发展,并由此缺乏理性知识和逻辑思维的支撑,继而体现出一种知识和逻辑层面的不足。因此,注重培养理性思维对于帮助美术学科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美术学科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薄弱背后的因果关系

一方面,“‘’前,艺术高考的文化课分数线和文理科专业的录取分数线相差不大,可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艺术学科的招生一直采取的是‘重专业、轻文化’的录取方式”①。这种招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美术学科大学生理性思维的所谓“先天”不足。这种“先天”实际上指在培养美术学科大学生之初,理性思维就不在教育教学目标之列。由此相应的考试、选拔和培养也就顺理成章地将理性思维划作盲区。

另一方面,一些比较封闭和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也对美术学科教育造成了影响。中国文化历来有文史哲不分的治学传统,学科教育上的含混和孱弱也是源远流长。无论是先秦的六艺,还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闻名天下知”的科举制,都把艺术修养和思维能力混为一谈,从而造成了长期以来的一种误解:似乎只要是将艺术修养作为重要一极的综合素质提高了,理性思维能力包括建立在经验思维基础上的逻辑推理能力自然也会提高。不少教师认为,“美术作为诉著于视觉的艺术科学,它是人们培养观察、感觉、判断、分析、理解、记忆、联想、想象等能力的最好方法和手段……”②换言之,美术教学本身似乎已经涵盖人才培养所需的一切方面了。

实际上,艺术形象的创造,主要是自觉表象运动的直接结果,艺术学科能力的发展,更多地体现出想象力的发展。想象的发展,当然是形象思维发展的过程;想象的结果,往往也就是形象思维的结果。想象和形象思维很难从本质上去分清界限。形象逻辑思维的活动,有着抽象思维参与,从而使形象逻辑思维能作为一种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的完全独立的思维活动。

因此,理性思维能力的薄弱意味着美术学科大学生往往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开始时片面发展形象思维,忽略抽象逻辑思维,随之难以及时有效地接收和消化新知识、新方法,因此只能退而继续依赖经验思维对不断更迭的实践情形做出偏差判断,判断的偏差不断增大,以致困于形象思维之中无法实现把握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高级能动活动。这种知识、逻辑和高级思维层面的不足,势必影响到学生学习和实践的很多方面,包括人格养成。

二、提高美术学科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目标和策略

对于大学生而言,理想的思维情况应该是:情感与理智达至平衡,左脑与右脑达至平衡,最终人格达至成熟和完善。对于美术学科大学生而言,这一理想情况则具体为:以理想的教育特别是理性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完善结合为大学生人格养成提供最佳的温床,其实现是以理性思维的自觉运用为过程手段和最终形式;亦即,美术学科大学生在擅长形象思维的同时,也擅长用理性思维筛选、接纳知识,以逻辑的观点看待事物的发展,最终实现理性照亮生活的传统启蒙目标。这些,可以看作是提高美术学科大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主要目标。

针对之前的因果分析和相关目标,具体实现的策略又可以包括以下几种:

1、调整美术学科招生考试的具体内容

在高考制度不发生根本变革的前提下,可以考虑从美术学科招生考试的具体内容入手来谋求中学阶段美术人才的培养形态。比如,依之前的旧法将美术学科的统考分数线提高至与文理科比较接近的水平,虽然短时间内必将影响各个高校的招生,但是长远来看,也必将大大改观美术学科的生源和风气。也可以参考研究生招生考试,将术科分数作为类似专业课成绩与统考科目的分数相加,以总分为录取第一标准,同时对单科成绩也有一个底限的要求。高考作为中学教育现实的指挥棒,其中美术学科招考内容一旦变化,势必影响中学的美术人才培养模式,至少会改变上文所谓“先天”不足。

2、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当今时代,知识爆炸――人类创造的知识,主要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短时期内以极高的速度增长起来。有人综合计算,全世界的知识总量,七到十年翻一番。知识爆炸的两个特征,一是与科技或计算机科学有关的新科学不断出现,二是传统学科的边界不断扩展。前者对美术创作和美术作品存在与传播形态影响甚巨,后者使传统艺术理论震荡不已。以儒家诚心正意和格物致知为主导意识形态的传统美术教学,已经难以适应知识爆炸时代的认知和思考任务,而必须面对互联网进行一种敞开式的洗礼。

3、在具体的美术教学情境中提高理性思维能力

提高美术学科大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不只是借助于形象思维和直观教育来教授学生,而是发掘理性思维客观存在的内在实质,即一种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事物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我们教育的任务就是将理性思维的实质教授给学生,加强学生对理性思维的认知能力和欣赏能力,将未知领域的探索与美术结合起来。对学生而言,在美术创作的过程中得到逻辑知识的辅助,在理性思维的过程中得到美育的陶冶,不仅对于理性思维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的提高均有所裨益,也会对良好人格的养成产生重要影响,这也是一种教学对于教育的实现。

三、良好人格养成对提高理性思维的重要意义

除了以上几点策略,提高理性思维能力的另一个重要途径是良好人格的养成。虽然一般认为提高理性思维能力的目标即为养成良好人格,但是反过来,良好人格的养成对于培养理性思维而言意味着事半功倍。只有塑造健全完整的人格,才能使他们自我认识、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才能做到美于中而秀于外,真正把自己塑造成真诚、善良、才华横溢、诚实守信的人。因此健全的人格应该是自由思想、严谨的作风、独立精神、仁爱品德的综合体现。这样的人格才能使他们逐步朝着自我完善的目标迈进。大幅度提高美术类学生素质和学校美术教育水平,逐步健全塑造学生的人格,最终使他们成为内美外秀、人格健全的人。

依马克思,人格具有先天的物质属性,是人的类本质和社会本质的统一③。可以按照美的规律建构,并指向自我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美与人格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美在人格中具有先在性和习得性,它们统一于人格的确立和发展中,后天的教育可以使美在人格养成中发挥重要作用。人格养成不仅仅是通过学校的课堂教学,以知识传授的形式获得的,而且还要通过各种措施促进个体积极主动地按美的规律进行自我建构,最终达到美的状态,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美育是人格养成的主要途径,是实现理想人格的必由之路。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人格是对一个个体进行评价的综合指标,也是社会化成熟与否的标志。人格养成应以社会需求为准则。人文认识调动起人的一切主观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好恶,并将其溶化于认识成果中而具有了人格的特征。“而在许多人文认识领域,如艺术、文学之中往往包含了某种深刻的主题,贯穿着对社会、人生和其他对象的理性沉思。”④对专属于人的那些特性的弘扬和开掘,就是推动起一种有别于科学认识的探究活动,去展现人的内心世界,以及它与外间世界的交相辉映。这个外部世界,就是我们以理性思维予以观照的客观世界。如此,人文“纹饰”后的人格,作为一种能动的主体性力量,必将对理性思维的启蒙力量实现反思性的涤荡。这种反思性的过程,就是大学生人格养成对培养理性思维的补充和促进。

注释:

①张从渡.我国高等学校艺术学科招生制度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7页

②王钟.艺术――完善人格的教育――浅议学校美术教育与大学生人格培养.时代文学2003年07期.第121页―第123页

③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

④肖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第57页

2012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课题,立项编号:12B083

如何培养科学思维篇6

【摘要】随着教学制度的改革,学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成为综合应用型人才。本文主要从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老师如何在教学方面创新和做好总结几个方面来探讨教学方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方法

引言

社会的发展壮大需要教育质量来做保障,为了适应社会的形式所趋,高中教学方法在不断做调整,尤其是数学课程显得尤为重要。不仅仅是数学在高考中所占的比重大,而且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学习基础,尤其对与理科生而言更显得重要。学习数学可以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看世界、用逻辑的眼光看问题。而对于教师而言,要从“教”的角度去看数学,不仅要求教师本身会“教”,而且还要求“授人以渔”。目前,高中数学在授课形式上存在一些不足:(1)灌输式教学,只为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注重培养学生兴趣,使学生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2)题海战术,以熟能生巧为目的,忽略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不注重与学生沟通和交流;(3)知识性的数学教学,单纯的讲授有关本学科的知识,忽略与其他学科穿插教学,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性锻炼。因此,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

1.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随着现代数学教学方法的改进,素质教育成为现代教育的主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等是现代数学的教学目标,而数学恰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门很好的学科,因此,如何积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以下几点是我从事教学经验的感触。

首先,重视思维过程的组织。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让学生分析整合问题、比较题与题之间的区别及联系,并进行概括推理,逐步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从感性问题到理性问题的分析,最后整合为数学的问题来解决;引导学生从讲过的知识到新知识的过度过程,积极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对问题进行比较,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问题;强化联系指导,促进学生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了解概念,理解原理,掌握方法,培养对抽象问题具体化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对问题最初判断的能力,不能犹豫不决,并且培养学生从判断到推理得出数学模型的思维过程上来,使学生认识到思维过程的重要性。其次,教师要用正确有效的方法来训练。引导学生掌握思维方法的过程,培养和锻炼思维方法,要使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方向至关重要。精心设计思维感性材料,培养学生思维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巧妙安排和设计引导学生对感性问题的归纳总结,最后建立数学模型,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2.教学的创新

有很多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而对学生进行“填鸭式”的教学,这也是教育的不足之处,教师应该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着眼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培养新一代的创新型及应用型人才。最近几年一个很热门的话题就是很多大学都在研究如何创办应用型大学,把大学生培养成综合型的人才而不再是纯理论性的人才,我认为这需要在初高中阶段就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到大学学习过程中,经过大学老师的指引才就能很快蜕变为适合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教学方法的创新在教学中至关重要。师生之间的交流,能够让老师更直接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学生主动积极的热爱学习。教师还要从教学思维上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抛开对权威的束缚,学会制造悬念,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使学生养成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

教师授课过程是“给予”和“被给予”的课堂活动,教师授课不能只注重把课本知识都传授给学生,而是在课本基础上知识延伸。我认为教师应该做到两个方面:首先,教师备课准备阶段。教师传授知识面的宽度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无论是数学方面还是非数学方面的知识,对培养学生的能力都是有益的。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多多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不断的学习提升知识的宽度和深度,这样在授课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其次,教师授课阶段。教师在授课阶段,不能只拘泥于课本知识,而是要灵活教学引导学生。现阶段很多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而对学生进行“强灌输”教育,把数学理论灌输给大家,然后进行大量模拟训练,时间一长学生就产生厌烦情绪。

3.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老师为中心”,老师讲完课学生就按部就班的在下面做练习。我认为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转变一下角色,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为主动。首先培养学生的兴趣。一个人在社会上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培养自己的兴趣,这样才能干出一番事业,学习也同样如此,学生感兴趣,那么他就不用老师过于用心来督促,老师就是前方的灯塔来给学生指引方向。其次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让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取代老师强迫性灌输知识。最后,要建立发散性思维模式,使学生了解到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同时还可以结合实例进行分析,把数学的知识贯穿到各学科中,从中提取出数学模型。

4.小结

本文主要从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老师如何在教学方面创新和做好总结几个方面来探讨教学方法,总结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和经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的机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

参考文献

[1]李玲,杨彬.如何提高教师课堂教学创新能力[m].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4(2):62-64

[2]后敏,邓强.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探讨[m].科教导刊.2012.5(中)33-37

[3]赵文啸.关于高中数学教学的思考[m].教法新探

【作者简介】

如何培养科学思维篇7

关键词:逻辑思维;数学;培养

一、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1.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思维的范围非常广泛。思维的表现形式也是多样性的。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人们对待同一件事情的处理方式也不相同。在我们的小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教学活动开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小学生创造性的逻辑思维是其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同时也是提高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同时逻辑思维能力是学生会独立分析事情的根本。试想如果我们不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那么他们就不会有条理的去做事情,他们做任何事情都不会成功,会做的乱七八糟。逻辑思维能力强的人在遇到任何困难时都能有完整的思路,不被打乱。他们在生活和人际交往中常常比别人更优秀。

2.怎样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复杂的但逻辑思维能力却对我们很重要。所以我们应该对其引起重视。这对我们的教学改革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综合分析能力是逻辑思维的一部分。老师应该在教育孩子学习时,善于引导他们,让他们自己去分析问题所在。逻辑思维能力也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的,所以我们就应该从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包括分析,综合等各种能力。我们应该进行学模式,学生养成找问题,好奇的习惯,同时注重将找到的原因进行科学的分析。

二、为什么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

1.小学生的特点

逻辑思维能力归根结底为人们在平常生活对事物的了解,然后将其综合考虑的一种能力。小学生是身心发展的时期,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最好的时间。小学生年龄小如果不注重培养他们的能力,他们没有逻辑思维能力,老师的教学就会很困难。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感到困惑,枯燥,更好的学习。小w生的习惯等都没有养成,从小培养起来更容易,且这对他们以后都是有益的。如果小的时候不培养,那么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就困难重重。

2.数学课堂的本质

数学课堂本质上是充满意义的课堂,但是大多数学生都觉得数学课堂太过于枯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不强,不会利用已知的条件去寻求答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我们从小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善于分析问题。将数学课堂回归到他本该有的面貌。学生分析能力提高,对数学充满兴趣,是我们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最终的目的。小学数学老师应该用应用题进行辅助培养。应用题就是要对给的条件进行罗列,最后分析。

三、小学数学课堂培养的优势

1.学科优势

数学则是培养这一能力的最好学科。数学学科是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最高的学科。这就对老师的教学目标提出了要求,老师应该让表面认识提高到形象思维上去。老师应该把公式等总结起来,让学生不仅记住它们,更要引导他们运用自己的终合能力去探究它们。数学学科本来就是一门逻辑思维能力极强的学科。不管是数学中的概念还是数学中的公式定理都是数学家们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所探讨出来的。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就潜移默化的培养了逻辑思维能力。而这种能力也让他们这一学科学得很好。在这个学科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

2.时间优势

小学是我们培养他们良好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机,小学生的年龄和性格决定了他们的学习特征。小学生如果没有逻辑思维能力会对其学习的学科产生厌烦情绪,小学生是我们国家的希望,所以应该从小培养。

不管怎么说,在小学的教育阶段,我们都应该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因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且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也应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相信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更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学习,提升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姜学民.关于独创性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11(01):23.

[2]苗逢春,陈琦.计算机辅助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反思训练的实验研究(下)[J].学科教育,2011,9(22):89.

[3]杨冬菊,李云三,张云里,等.怎样提高小学数学学困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3,8(02):75.

如何培养科学思维篇8

关键词: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科研思维;教学

applicationofscientificthinkinginteachingoffoodprocessingmachineryandinstrument

ZhouQuancheng,ChenShanfeng,wangXiangyou,LiHongjun,maChengye,ZhaoYa,SongYuedong

Shan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Zibo,255049,China

abstract:tocultivatepersonwithscientificteachingthinkingmeetstheneedsofnotonlyfoodindustryinChina,butalsosocialdevelopment.inthispaper,howtoapplyscientificresearchthinkinginteachingwasdiscussed.

Keywords:foodprocessingmachineryandinstrumentscientific;teachingthinking;teaching

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转变之际,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自主科技创新技术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而精力旺盛、风华正茂、思维活跃的大学生,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和主体力量。因此注重独立思考、科研思维、自学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基本素质的锻炼,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科研思维,能够独立思考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步骤[1]。对于21世纪的食品专业大学生来说,科研思维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是本科阶段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为学生将来的工作、研究和学习打下良好基础的重要手段,将影响学生的未来学术和职业发展[2]。具有科研思维的大学生,会时时用科学的思维对待事物,处处以科学的态度研究问题,从而不仅可以巩固专业知识,增强获取新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磨炼意志,开阔思维,认知自己,培养协作精神,而且具有时局意识和远见规划的思想,将来会为食品行业的发展提出新见解,制定新举措,做出大贡献[1-3]。

目前,高校教学大多还是以理论记忆、应试教育为主,而忽略了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被动地“填鸭式”接受理论知识,缺少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学习兴趣容易逐渐降低;实验课则常是走马观花,隔靴搔痒,程序性完成步骤和操作,很少有自我思考、与教师互动、与同学交流等创造性思维和活动。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事业工作的部分学生,若没有提前科研思维的培养和锻炼,开展科研工作就会一头雾水,步履艰难;而进入研究生阶段学习的学生,有了大学阶段的科研思维初步培养和锻炼,则可以尽早适应自己研究生的角色,自己研究课题,为研究生学习开个好头。

科研思维依托于科学的思维方式,而科学思维有四种形式,分别是整体性思维、具体性思维、联系性思维和连续性思维。其中食品专业用到的主要是联系性思维和连续性思维。所谓联系性思维,就是找出有明显间断性的两事物之间的同一性的思维。实际上就是类比思维[1]。所谓连续性思维,就是连续性的推理,最简单的连续性推理就是形式逻辑的三段式:a=B,C=B,于是a=C。连续性思维有一个中介连续者,a与C的中介连续者就是B[1-3]。

如何在食品专业课程讲授中应用科研思维,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大学生?笔者结合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课程讲授实践,认为可从下面几个角度入手。

1理论授课多采用问题导向性方法,注重学生自主性的培养

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的理论课是34学时,实验课是14学时,理论学时占了总学时的71%。即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时间大部分都在教室授课中进行。因此,充分利用好理论授课时间方可开展科研创新思维教育。营造宽松的、探索性的课堂环境,这样学生才可以思维活跃,积极思考。增加影像等教学素材的使用比例,特别是讲授多功能机械、整体机械时,不仅可以更形象地让学生观察机械的工作过程和工作效果,而且也有利于教师更具体、更自然地提出贴近实际的问题,并进行引导和组织讨论。教学方法多采用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如运用提问―讨论教学、质疑―发现教学、自学―汇报教学等[4,5]。这一教学方法的应用逐步提高了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6]。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和网络资源,掌握资料的获取、筛选、甄别、利用等技能,使得教育活动由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的知识教育转向以培养能力为主的素质教育。如授课前,可以用科研思维的方法引导,围绕讲授的主要知识点让学生思考几个问题。例如在讲授完物料输送机械,教授物料分级分选设备前,就可以从食品加工常规工艺,让学生思考食品加工进料后,下步工序是什么?如何实现?这样学生就会结合不同原料、特性和产品,去积极地自主考虑下步工序,包括下步工序是什么且如何实现。这样促进了与所学其他课程的交流,如食品工艺学、畜产品加工学、果蔬加工学等,并结合原料特点,去分析如何实现此操作,逐步提高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几次之后,学生巩固了既有的学科知识,而且还会结合本课程的教授内容,主动深入地思考问题,如如何自动、高效完成某个单元操作;不同原料加工的方法能否用同一个设备完成。这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的科研思维,锻炼了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甚至创新意识。同时,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大大增加,联系性思维和连续性思维得到锻炼和培养。

2充分把握实践教学环节,因材施教培养科研创新意识

实践教学包括实验课、实习和课后参加教师的科研,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不同,但不能孤立看待实践教学,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基础。与理论课在教师的引导下研究性学习重要知识点不同,实践课上学生要带着问题自己去用设备,去做实验,从而培养了科研思维。不同的实践教学形式,教师所起的作用不同,学生参与的自主性也不同,收获也不同[7]。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实验中设备昂贵、机械庞大,所以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设计性实验较少。因此,学生应充分利用设计性实验的机会,自主设计实验,培养创新意识,锻炼科研思维,融会贯通知识等。这种实践教学大学生都可参加。教师的作用主要是问题导向性分析、科研思维引导和知识串联讲解。与此相似的是实习,不同的是实习中学生不分专业方向,既有食品工艺方向也有食品分析方向。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不同的背景,不同的专业知识底蕴,因人施教。例如面条生产工艺参观实习时,食品分析方向的大学生,可以针对其具有检测方法、产品品质和法规等知识背景,通过提出面条产品检测内容是什么?制作加工过程中哪些环节会影响面条的品质?怎么影响的?有什么改善方法?启发其对参观实习的兴趣、思考主动性、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而对于食品工艺方向的大学生,由于其学过食品加工机械与设备的课程,因此可多采用联系性思维引导,问题也更具体和开拓性,如面条的压辊有多少级?各辊的作用有无不同,如何实现?此工艺可以生产什么类型产品?工艺和单元操作上有什么区别,如何实现?引导学生用科研思维和创新意识去理解工艺设置和改进。课后参加教师的科研,包括第二课堂或教师的研究项目的学生较少,主要是一些学有余力且确实有兴趣的学生。这种实践教学可以使教学与科研在教学活动中融会贯通,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了解科研的基本过程,即如何发现问题、采取何种方法解决问题,初步形成科学研究思维。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着全局掌控、重点引导的作用,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也要求教师具有更深厚的专业知识,更广博的专业素养,给教师更大的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提高教学、科研能力的压力和动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正确的引导,科学的施教,才能吸引大学生的兴趣,积极主动思考,培养科研思维,塑造创新意识。只有这样素质的大学生才能承担科研项目,满足现代社会需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科,黄寅,杨拯,等.谈大学生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国医药导报,2008,5(24):131-132.

[2]潘久武.谈科研思维及其类型特点[J].上海教育科研,2009,2:78-79.

[3]张佰清.食品机械设备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与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06-508.

[4]陈洪菊,屈艺,母得志.在医学本科生中引入科研思维的重要性及方法[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12(3):11-12.

如何培养科学思维篇9

一、思维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注重开发学生的能力,而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学生素质的提高、人才的培养,其关键在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将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放在首位,结合教学的具体内容,引导和启发学生去感受、体验知识所包含的深刻思维,组织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加思维训练,以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逐步形成严谨的思维习惯。例如在讲授《儿科基础》知识时,先讲清新生儿、小儿的生理、解剖、病理基础理论知识,使用图表讲解后,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回忆问题的空间,教师在最后总结时提出修正意见。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既加深了学生对常用设备的印象,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实践能力的培养

1、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在儿科实践教学中,可采用课堂训练与课后训练相结合、徒手练习与模型相结合,教师先做示范,讲清训练过程中注意事项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引导和指导工作,力求学生按规范、按要求完成任务,同时要求学生多提问题。如在进行模型检查练习时,可安排对模型进行基本操作,包括视、触、叩、听、测身高、胸围等训练,学生在操作程中,由于有了兴趣就会全身心投入练习,对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

2、通过临床见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将学生带到临床第一线,让他们切身体会到儿科临床工作的重要性,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基本技能训练的热情和效果。带教教师要先将见习的目的和要求分析清楚,然后安排好见习训练。如在进行儿科的小儿腹泻病例训练后,立即带学生参观医院新生儿室,通过参观,增强学生使用理论到临床见习的印象。

三、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医学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注重对知识的死记硬背,缺乏对知识的理解,更不用说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好的教师不是思考如何“授人以鱼”,而应提高学生的能力,做到“授人以鱼”,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视诊性强,因此,教师应注重将理论知识和临床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做到学有所用、学而会用、用得自如。例如,在讲授《休克病人护理》内容时,让学生进行护理,评估分析引起休克的各种原因,在分析病人健康史时,应关注病人有无大量失血、失液、严重烧伤、损伤或感染等,接下来分析病人的身体状况,评估休克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重要脏器功能,了解休克的严重程度。再接下来让学生找出护理措施,最后进行护理评价。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掌握了儿科休克病人的护理常识。

另外,要通过师生的共同教学互动,包括设置问题、讨论问题,有效地促进外科知识的学习与临床实际应用的结合,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如,在讲授《小儿肺炎》一节时,教师和学生一起设置问题:肺炎可分多少类型?肺炎全身反应情况如何?肺炎治疗愈后是怎样的?各型肺炎临床表现如何?肺炎病人如何诊断?然后,师生共同研究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参与兴趣,对培养解决问题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四、职业素质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教书育人的时候,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儿科教学中,老师要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明确当医生、当护士的社会价值在何处,如何实现自我价值,正确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的人生观。

如何培养科学思维篇10

关键词:学习兴趣;思维方法;物理思维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离开理论思维。”所谓思维,即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或者说是人脑对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从而间接地、概括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活动过程,它属于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智力发展的核心。因此,学习物理离不开思维,要学好物理就必须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培养。

一、结合物理学史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物理教学中首先要设疑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我们在教学中,要介绍一些物理学家的科学思维方法,并有意识地联系实际情景结合物理学史的内容,使学生的学习习惯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过渡,培养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力,体会科学家勇于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和心理素质。例如,伽利略终身被囚禁;牛顿、卡文迪许、诺贝尔终身不娶;爱迪生为寻找一种合适的灯丝试用了1600多种材料;明朝皇室成员朱载育专心于声学和数学的研究,而不热心继承王位;……这些活生生的事例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鼓舞着学生沿前辈们的足迹不断努力。

二、结合基本规律、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抽象思维能力

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形态、物质的结构及相互作用。为了探索复杂的物理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如果毫无舍弃地考虑每一个因素的存在,就会使我们在处理问题上寸步难行。所以要抓住主要因素,从而建立一个主题突出,轮廓清晰,易于研究的新过程、新形象,这种科学抽象的方法在物理学中被称为理想化方法,这一理想化方法贯穿于中学物理的始终。例如,理想化模型:重心、光线、质点、试探电荷;理想化条件:绝热容器、无摩擦、弹性碰撞(宏观的)等;理想化过程:简谐运动、自由落体运动、等压过程等。

由以上实例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科学抽象的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能从繁杂的问题中提炼出主要内容,并能抽象出物理模型,准确把握物理过程,把过程合理简化或抽象化;在抽象的基础上运用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得出结论,明确理想化模型的适用范围,然后把结论联系实际加以扩展、修正或补充。例如,我们在研究理想气体模型时,每个分子都可以看作是弹性小球,气体分子本身的大小可以不计,除碰撞的瞬间处,气体分子之间没有相互作用,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理想气体跟实际气体的差别何在?”这时可以进一步引导他们,真实气体在温度不太低,压强不太大时,近似于理想气体,满足理想气体定律。

三、结合重点、难点内容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必须灵活地运用各种教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潜能。结合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创造性地组织教材,以引起学生的特殊关注,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启发,使学生成为探索学习过程中真正的“主人”。

重、难点的教学可以为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利的契机。另外,还可以通过一题多解的办法,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求一已知质量、初速度的竖直上抛物体在某一时刻动能的大小,可用运动学知识,也可用动力学知识求解,还可用功能关系及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这不但使学生对功能关系与前面的动力学内容有了深刻理解,而且还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

四、结合实验教学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探求声源这个概念时,可以通过对各种现象的观察和归纳得出结论,用橡皮锤敲击音叉的叉股,可以听到音叉发出的声音,把悬在细线上的小球跟发声的音叉接触,小球就被音叉弹开,用手指轻轻地接触发声的音叉的叉股,可以感觉到它在振动,通过这些简单的观察归纳出结论:一切振动着的发声体都是声源。因此通过实验不但能使学生对书本知识加深理解,还可以启迪他们积极思维。

总之,虽然物理课本的重、难点已经适当删减,但学生仍普遍反映物理难学,与其他许多学科相比,物理的确是较难的学科。因此,学习上尤其需要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这样才会使他们掌握物理基本的技能,学好物理的基础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达到由“学会”转变成“爱学”“会学”的高层次要求。

参考文献:

[1]马夏萍.例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思想[J].物理教学探讨,2012(06).

[2]黄雅军.高中物理概念规律教学[J].学苑教育,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