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青少年逻辑思维培训十篇青少年逻辑思维培训十篇

青少年逻辑思维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8:22

青少年逻辑思维培训篇1

摘要:

人的辩证思维在青年时期开始得以确立,具有明显的批判性、创造性、主体性、敏捷性。青年时期,正是人进行创新创造的关键时期,思维力使青年在创造性活动中能更好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思维力对于青年智力技能系统和操作技能系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以创造性教育为主渠道,以营造开放的社会、校园、家庭环境为关键点,以坚持对青年进行持久的思维训练为重要方法来培养和提高青年的思维力。

关键词:

思维力;青年;培养路径

“思维着的心灵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每个人都有思维,思维的存在使得人们能够去认识事物,分析事物,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思维力就是人类进行思维的能力,即对人大脑中储存的信息进行加工、改造的能力,它对人们从事创造活动有重要作用,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没有它,思想产品就生产不出来,创造性活动就无法顺利开展。青年作为创造性活动的主要群体,研究培养青年思维力的路径对于激发青年创造性,促进青年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青年思维力的特点

(一)辩证逻辑思维得以确立

青年期的思维能力较之少年时期的思维能力,抽象性、概括性、逻辑性有了一定的发展,青年不仅能用形象思维去认识事物,还能用抽象的、辩证的逻辑思维去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青年初期,随着知识的增加青年能够在实践中运用特殊到一般、归纳与演绎等逻辑方法使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但在这一时期,青年的这一思维力主要还是以感性经验为支撑来分析和判断事物[1]。到了青年中期,随着青年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经验的增加,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发展为辩证逻辑思维,使得青年能对事物进行全面的认识和分析,把握事物的联系和逻辑关系。到青年后期,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成熟,并在青年思维中占据主导地位。青年时期是个体思维力发展的一个质变时期,也是青年思维力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辩证逻辑思维的确立对青年心理产生极其深刻和广泛的影响。

(二)明显的批判性和创造性

青年时期,思维力的批判性有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智力活动中分析和批判的程度得到提高。青年人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社会知识和阅历的增加,辩证逻辑思维得以确立。他们能够有意识的调节、支配、论证自己的思维过程,开始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不满足于书本上条条框框的内容,敢于大胆的发表个人意见,喜欢质疑、争论和提出一些新的想法。这样的特点为青年发挥自身的创造力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为创造性思维的确立和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思维力的创造性,是以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为基础的,在创造活动中善于找到新关系、提出新观念、找出新答案,产生新事物和新成果的高级复杂的思维活动。青年时期,人们开始把解决问题的希望转向自己。一方面敢于联想,另一方面则善于反思,勇于打破陈规,进行创造性想象,把直觉思维与灵感思维、辐集思维与辐散思维结合起来,从而能够在活动中提出新计划、新思想、新观念。因此,创造性的增强是青年时期思维力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

(三)突出的主体性和敏捷性

青年由于主体意识的增强,意识随着青年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发展,青年对事物的认识有了自己的见解,不易接受别人暗示的影响,不盲从。这一时期青年思维力的主体性主要凸显在两个方面:一是随着青年的智能的发展,理性思维的自我意识逐步趋于系统化,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能够较多的发挥主观能动性。二是认识社会与人生的自我意识增强,能够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思维力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迅速而灵敏。青年由于生活空间扩大,智力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所以他们不仅有敏锐的观察力,能及时发现问题,捕捉机遇,而且思维发散快,呈现出多向性和辐射性的特征[2]。青年能够把生活中接触到的事物,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加工,以自己的思维方式作出迅速而明确的解释。正因为如此,他们能够迅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马上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青年思维力的这一特点,使他们对新事物易于理解,也容易接受。

二、思维力对青年成长成才的作用

(一)在青年创造性活动中的作用

青年人基于自身思维力的特点,能够对事物进行独特、敏锐的把握,从而在创造性活动中产生出新的精神产品,这些精神产品通过后期的处理、加工极有可能转化为对社会有益的物质财富。对于青年而言,思维力在其创造性活动中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发现问题。少年时期,由于受形象思维的限制,看问题比较浮于表面。思维力使得青年能够发现必须经过思考的问题。事物有其本质,也有其现象,现象纷繁复杂,本质却是藏在现象后面看不见的。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就必须依靠思维的能力,青年在创造性活动中通过已经确立的抽象性、逻辑性的思维力对事物的现象进行分析、概括、综合,从而透过现象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第二,分析问题。分析问题是指对事物的结构、发展的规律等进行研究,进行研究就离不开分析、概括、抽象等这些思维方式。不分析,就无法把握事物的联系,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青年时期的思维力,有一定的深刻性,能够帮助青年透过事物的现象而深入本质,从结果追溯到原因,从现实推测到未来,有了一定的预见性,从而对分析问题更加具有深度和广度[3]。第三,得出结论。青年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得出结论和成果。要对所研究的事物或问题得出科学的结论,就要善于归纳、抽象、判断和推理,凭借这些思维形式,才能将大量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对事物的本质作出判断,得出结论。思维力帮助青年在创造性活动中得出结论与成果,使得自身在创造性活动中得到发展的同时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思维力在青年创造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作用体现了思维力对于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在创造性活动中,通过思维力的作用,青年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智力得以更加良性的发展,使得青年在对未知的领域有一个初步的把握,认识水平上升到新的层次。

(二)对青年智力技能系统和操作技能系统的支配与调节作用

人的能力大致分为两类,即智力技能系统和操作技能系统。智力技能系统包括想象力、思维力与创造力等,操作技能系统包括绘画、制造、驾驶等操作和协调的能力。思维力是诸能力之一,但它对其他能力都有着支配或者调节的作用。因为青年思维力所具有的特性,多以青年思维力在对其他能力的支配和调节的过程中又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作用。首先,思维力对青年智力技能系统的支配和调节,促进了青年智力的迅速发展。作为思维力自身来讲,它以其他智力因素为基础。如依靠记忆力,观察力为它提供思维的原材料,想象力为它勾画蓝图或提供半成品,使它能生产出思想“产品”。同时,它又对其他能力起支配和调节作用。所谓支配作用是指在生产精神产品时,思维能力会支配记忆力、观察力为它提供原材料,会支配想象力为它提供半成品。这种支配作用,会促进其他能力的发展,一个人的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常处于不平衡状态,有强有弱。通过调节从而会扶助发展的差的智力,使几种基本能力从不平衡向平衡转化。当然,这种平衡是暂时的,马上又会被新的不平衡打破,正因为如此,人的智力才逐步提高。而青年时期的思维力由于具有主体性、创造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的特点,使得这种不平衡打破的周期缩短的很快,平衡的建立也相当迅速,因此在这种快速的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思维力促使青年智力发展的速度相较于其他阶段而言更快。其次,思维力对操作技能的支配和调节,促进了青年个性的发展。思维力虽然是智力能力但它会对人们的操作技能有规定性和调节性。思维力的体现主要是将存在于大脑中的科学知识和理论作用于客观事物,在实践中创造出社会需要的物质或者精神产品,在这一过程中具体到每一个人的思维力发展的方向不同,对每一个人操作性技能的培养与发展就产生了不同的规定性与调节性。正如绘画与舞蹈技能的培养,不同的个体由于受思维力的规定和调节就出现了有的人适合绘画,有的人适合舞蹈,有的人二者都适合。由此,思维力对于操作技能的支配和调节促进了青年个性的发展,使对青年的培养更具有方向性,促进青年人更好的成为不同领域的人才[4]。

三、青年思维力的培养路径

(一)创造性教育是培养青年思维力的主渠道创造性

教育是把从创造性理论与方式运用于教育实践活动,使受教育者树立创造志向,培养创造精神,增长创造才干,训练创造思维,开展创造性活动而进行的教育。创造性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有三点不同:一是创造性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开拓精神,传统教育则要求受教育者循规蹈矩、老实听话;二是创造性教育注重培养受教者主动研究事物和积极创造的才能,传统教育则把受教育者当作知识的仓库,使其处于被动地接收知识的地位;三是创造性教育以解决模糊领域的问题为目标,训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教育则以解决精确领域的问题为目的训练精确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对青年进行创造性教育,培养青年创造性思维是激发青年创造创新能力,开发青年思维力的主渠道。为此,创造性教育对青年思维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第一,要培养青年智力系统中的非思维能力。智力系统包括想象力、观察力、记忆力、判断力、思维力等。思维力作为智力因素的能力之一,在智力系统中居于核心地位,与其他能力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其他非思维能力的开发会促进思维力的提高,同时思维力的提高也会促进其他非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进行创造性教育时要注重对其他非思维能力的开发和培养以此来促进青年思维力的提高[5]。为此,教育者在运用创造性教育对青年进行教育促使其思维力提高时,要注意拓宽青年的知识面,让青年积累丰富的知识,提高青年的记忆力,想象力等,要在创造性活动实践活动中提高青年的观察力、判断力等。第二,要教育青年敢于发现问题。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认为创造力是一种天赋的才能,只有智商高的人才可能成为创造性人才,创造全凭灵感。其实并非如此,创造力是思维力发展的高级阶段,当思维力达到一定的发展,发散性和辐射性思维能力不断被提高时,人们的创新创造能力便被激发出来,创新创造能力被激发的同时,人们的思维力也在此过程中得到提高。因此,在创造性教育中要训练青年敢于发现问题,勇于大胆创新创造,由此来提高我们高阶段的思维力。第三,要帮助青年克服思维力培养的心理障碍。这些障碍主要包括:惯性思维,即一切按惯例和经验来办事,按固有的程序来行动;消极情绪,喜欢说不可能,安于现状;好奇心枯竭,对一切都感到平淡无奇;从众心理,遇上事情常常用“大家都这么干,我也这样做”来处理;片面观点,分析问题观察问题或只见表面现象就作判断,或见一时一事就作结论。以上的这些障碍都容易把青年的思维引向错误,因此,在进行创造性教育要注意对青年这些心理障碍的疏导和解决。

(二)开放的环境是培养青年思维力的关键

从古时候的百家争鸣到今天世界各国的互通有无都表明了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中,人们的思想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才能碰撞出新的火花,才能更好的进行发明创造,从而产生推动社会进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因为开放的环境不禁锢人们的思想,不僵化人们的思维,使思维能够得到发散,产生新的思想,发现新的问题。因此,开放的环境是培养青年思维力的关键,开放的环境则需要通过社会、家庭、校园三个方面的努力来营造[6]。首先是社会环境,社会要尊重青年,爱护青年,给青年提供展示自我,实现价值的平台使青年的才能不被埋没,同时,要加强社会文化建设,打造积极开放的社会文化氛围,使青年置身于开放、动态的社会环境中。其次,在校园中,要鼓励青年创新创造,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打造开放的校园文化环境。在第一课堂,教育者要充分尊重青年的意见,及时解决青年发现的问题,培养青年的创造性思维。在第二课堂,学校要积极组织青年参与社会实践,开展各类激发青年思维力的创造性活动,以此来提高青年的思维力。最后,在家庭中要积极营造民主、开放的家庭氛围。青年时期,青年的思维具有突出的主体性、独立性,喜欢自己解决问题,在家庭中要让青年自己去解决问题,父母则作为协助者和引导者,让青年充分的利用自己的思维去思考和解决问题,由此来提高青年的思维力[7]。

(三)持久的思维训练是培养青年思维力的重要方法

思维能力的提高,重在进行持久的思维训练,思维训练能使思维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和加强。因此,持久的思维训练是培养青年思维力的一个重要方法。针对青年自身的特点,思维力的训练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在学习和工作中进行训练,知识的摄取是训练思维力的途径,因为随着青年知识的增加了解了更多的事物,青年能主动地去解决复杂的问题,例如,在解决一个问题时,由于青年知识的积累,多变多思,于是得到了更多、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是在娱乐中进行训练,娱乐活动尽管看似是“不务正业”,但却需要运用智力,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例如进行运动,它就涉及到思维的各种品质,所以它是很好的思维训练形式;三是在智力解题中进行思维训练,智力训练题目具有科学性和趣味性,青年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有方向的进行训练,使自己的思维力得到迅速强化。

参考文献:

[1]罗洪铁.人才学基础理论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219.

[2]黄蓉生.青年学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98-99.

[3]国家教委思想政治工作司.青年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78-83.

[4]邱伟光.青年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241-248.

[5]谷婷婷.论思维力在人才成长中的作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6):31.

[6]陈树发.如何提高青少年思维力[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8,23(3):89.

青少年逻辑思维培训篇2

一大学生逻辑素养缺失的原因

1.中学阶段系统逻辑知识教育匮乏

整个中学阶段可以说是青少年抽象逻辑思维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抓住关键期对青少年进行逻辑素养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逻辑教育还是很受重视的。当时的教学大纲规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其中的“逻”就是指“逻辑知识”。在当时的高中语文课本中涉及了概念、判断、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等必要的逻辑知识,这些知识多以附录形式放在语文教学单元的后面,供老师参考和学生自学。然而到了90年代,由于语文知识的地位下降,这些作为附录的逻辑常识也被删掉了。这就导致现在很多“90后”的大学生缺乏必要的逻辑常识,不会运用逻辑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如果错过了中学阶段——逻辑思维形成的最佳年龄阶段,学生的思维方式一旦定型将很难改变。

2.大学阶段逻辑课程不被重视

在国外,逻辑课程在高校课程设置中具有重要地位。而在我国的大部分高校中,逻辑教育基本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高校里有些必须开设逻辑学的专业取消了逻辑学课程。20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高校的所有文科专业都会把逻辑学作为学科基础课程来开设,但从90年代开始大多数专业已经不再开设逻辑学课程,只有哲学、政治、法律及密切相关的专业开设。由此可见,大学阶段逻辑学课程没有取得应有的地位,面临着边缘化的困境。逻辑课程地位下降使得高校逻辑学教师不断减少,这就直接影响了逻辑学专业的普及和深层发展。

3.逻辑教材的内容与社会需求不符

目前,我国的逻辑学教材有几十种版本,“虽然缩短了与发达国家同类教材的差距,却仍然不尽如人意”。相比于其他学科的教材而言,逻辑学教材确实不尽如人意。逻辑学教材不仅数量偏少,而且质量总体不高,实用性也不强,对学生参加公务员招录、工程硕士入学、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入学等考试帮助不大。此外,很多逻辑学教材重视理论轻视实践,应用逻辑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没有开发出在商务、管理、法律、医疗等领域比较具有特色的应用逻辑学教材,造成不同专业使用相同的逻辑学教材,缺乏针对性与实用性。

二大学生逻辑素养的培育措施

1.摆正逻辑学的位置

弗兰西斯·培根曾说:“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认为逻辑学是“一切法之法,一切学之学”。西方很多国家的逻辑教育往往面向全体受教育者,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直备受重视。这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应该重视逻辑教育,采取各类措施摆正逻辑学的位置,增强人们学习逻辑知识的兴趣,提高大众的逻辑思维能力,营造良好的逻辑教育氛围。首先,可以将逻辑学设为独立的一级学科,使它不再隶属于哲学学科,同时要加大科研经费资助力度,促进逻辑学研究的深入。其次,进一步改革考试制度,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与各类社会考试中加大逻辑思维水平测试的比重。长期以来,我国的研究生招录考试不重视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的研究生招录办法,即全国统考科目重点考查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在事业编制、公务员等招录考试中,我们应该把逻辑思维能力当作行政职业能力的重要部分来考查。

2.加强中学阶段的逻辑教育

中学阶段是学生长身体、长知识的关键时期,也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对中学生进行各方面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对他们进行系统的逻辑知识教育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目前有些语文课本仅仅用几篇知识短文简单地介绍逻辑知识,把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弄得支离破碎,这样不仅不能较系统地阐述逻辑学科的基本知识,而且难以发挥运用逻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因此,在中学阶段应单独编写教材,单独开设逻辑课。逻辑教材的编写一定要精要、通俗、实用,尤其要在解决思维实际问题上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当然逻辑教师的教学方法应当突出思维的训练和理论联系实际,而不只是传授逻辑知识。除了单独设置逻辑课之外,中学里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可以将逻辑学知识与所教学科知识有机融合在一起。例如,在讲授议论文写法时,语文教师就可以教学生运用逻辑思维中的概念分析、特性分析、比较分析和因果分析来写作议论文,从而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论证的科学性。

3.高校创造条件提高学生的逻辑素养

中国各大高校在培育大学生的逻辑素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应如何丰富大学生的逻辑知识,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呢?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逻辑课程的地位,让逻辑学成为每个专业的必修课程,以便所有学生都能接受系统而专业的逻辑教育。课程内容既包括形式逻辑,也包括现代逻辑的基本内容,还可以介绍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除了开设逻辑课程之外,高校应当想方设法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搭建各种平台。例如,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演讲比赛、辩论赛、素质拓展等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这些活动的过程中运用课上所学的逻辑知识,从而提高分析、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当然,仅仅靠逻辑学一门课程来培养大学生的逻辑素养是不可能的。大学里的各科教师都应当结合专业知识的讲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大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他们逻辑素养的提高。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文网专业写作职称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综上所述,我们必须认清当代大学生逻辑素养缺失的现状,在思想上加强重视。同时,要认清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并采取各类措施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的逻辑素养,从而把逻辑教育与素质教育有机融合,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青少年逻辑思维培训篇3

习惯成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青少年时期短短几年,可以在叛逆中虚度光阴,也可以在习惯养成中成就未来。作者肖恩・柯维以亲身经历,通过幽默风趣的文章,与青少年进行交流,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漫画,帮助青少年突破“一般”的界限,从而出类拔萃。

书中充满聪明的点子、伟大的格言和令人惊异的人生经验,对于年轻人来说,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好书;对于青少年的父母、老师以及足以影响青少年的任何一位成年人来说,本书也是必备读物。

《陈年旧事》趣谈数十位近现代名士轶闻

遥想当年名士,因缘际会,成时代的风流人物。其人其事,令人不由得心向往之。名之曰“陈年旧事”,慨叹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陈年旧事》以简洁、朴实的笔法,勾勒了40余位中国近现代著名的人物形象。作者如数家珍般讲述了诸如胡适、林语堂、蔡元培、徐志摩、马寅初、吴梅、竺可桢等大师的老掌故老段子,将陈年旧事娓娓道来,道出一代名士不为人知的真情怀,读来别有一番味道。

《好爸爸的懒哲学》看“懒爸”如何成就好孩子

一群懒爸爸、忙爸爸懒于管孩子,或者顾不上管孩子,却把孩子教育得很优秀,秘密在哪里?作者用简洁的文字和生动的漫画揭示其中的奥秘。爸爸们不需要所谓的36个建议或72个招数,爸爸们只需要3个工具就足够了。本书作者不仅是国内家庭教育领域的资深人士,更是将中国、美国、德国等各国文化精髓归纳为3个工具的践行者。只需要40分钟就能读完的一本书,能够真正让懒爸爸们把孩子培养成不但能适应中国社会发展,更能在将来的国际化环境中游刃有余的人才。

《笨蛋!重要的是逻辑!》让你辩论百战百胜

逻辑学上,谬误是指推理方式不当的论证,通常是因为概念的误解误用或论证思路于理不合。谬误通常是无意中的误用,但也有人利用谬误赢得争论、说服他人。

本书介绍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75种逻辑谬误类型。对于每一个谬误,作者都从逻辑学的角度准确地分析了其发生的原因,然后结合多种有代表性的案例和对话,展现此谬误在实践中的具体发生情境。本书叙述角度独到,语言诙谐机智,展现了思维逻辑与语言魅力之间严肃而奇妙的联系

《妈妈也有想妈妈的时候》父母的沉默与嗦

我以为,妈妈是港湾,是依靠,是最后的壁垒;却发现,她也曾是别人的孩子,也渴求关爱和宠溺。

青少年逻辑思维培训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培养

所谓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指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判断、推理等的能力,也就是能够正确、合理地进行思考的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思维的核心,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具有核心价值的关键能力,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良好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不仅是数学发展的基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完善,也是处理生活中所涉及问题的保障。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制定出科学的教学策略,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一、逻辑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在小学阶段是一门比较难学的学科,主要是因为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特殊性,虽然生硬刻板却又灵活多变。学生想要学好数学就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具有知识迁移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都以逻辑思维能力为基础。对于小学生来说,没有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变成了枯燥、痛苦、无奈的过程,也不可能有很好的数学成绩。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步骤有计划地对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二、培养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营造学习气氛,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思维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引起学生的兴趣之后,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新思维。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习内容有关的情境中,激发学生探求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培养逻辑思维的目的。例如,在讲解“乘法运用”一章时,老师可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进行教学:“有一天,森林里要开动物表彰大会,奖励这一年工作努力的动物,奖品是每人一双鞋。但是狮子国王为准备多少双鞋的事情十分忧愁,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获得奖励的动物有兔子、青蛙、斑马、袋鼠、骆驼。狮子算了好长时间也没有算出来,同学们你们能不能算一下一共需要买多少双鞋啊?”利用这样讲故事的方式显然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就会试着去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由听故事到思考问题再到听教师讲解最后再思考问题,每一步都循序渐进,最终达到豁然开朗的心境。

(二)基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特点,重视思维过程

小学生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不同年龄的学生有其不同的思维特点。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思维发展特点有意识有计划地培养思维能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例如,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由于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在教学时就要多结合操作,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规律性知识或解题的方法。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摆学具,用圆片当作苹果和盘子。先摆:把10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学生很快分好,每个盘子里放5个。再摆:把9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同学们感到麻烦了,一个个小手举起,有的说:“教师,我每个盘子里放5个,不够了。”有的说:“老师,我每个盘子里放4个,还剩一个。”在学生摆学具的基础上,教师再联系生活进行讲解。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对分的结果有充分的感知,就为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有关概念,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思维方式打下很好的基础。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抽象思维得到发展,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发表意见,互相评价。总之,教学时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但是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变换思考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生缺乏变通能力,思维较单一。因此在教学中,要精选习题,要鼓励学生多思考,想出多种解法,并注意对比分析多种解法,选出灵活简单的方法。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一辆汽车从甲城开往乙城,走了全程的1/2时,还距离中点20千米,求甲乙两城相距多少千米?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画出线段图,启发学生去找对应的量与分率,激发学生大胆尝试,想出了几种解法。这样,围绕同一问题,让学生不断变换角度去思考,并对比分析,选择最优方法。这样可训练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思考问题,说明问题实质,使学生思维更灵活、敏捷。

(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养成思维习惯

青少年逻辑思维培训篇5

关键词:青少年创造力;传统文化;教育措施

所谓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

所谓传统文化是指文明史上和历史上存在过的、发生过的、被今天记忆的人类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以及在今天仍然被沿用或有所变异有所发展的上述生存方式和生存乐趣。而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本文所论述的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指其主流文化――儒家文化。

一、中西方青少年创造力调查比较

2001年,相关工作人员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中英青少年创造力进行了比较。分别有1087名12-18岁的中国学生和1087名11-15岁的英国学生参加了调查。

问卷包括7个题目。第一题是物体应用,旨在考查青少年列举物体的科学应用时所表现出来的科学创造力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第二题是提出问题,测量青少年对科学问题的敏感性;第三题是产品改进,目的是考查青少年对技术产品创造性的改进能力;第四题是科学想象,测量青少年创造性的科学想象能力;第五题是解决问题,旨在测量青少年创造性问题的解决能力;第六题是科学实验,用于考查青少年创造性的实验能力;第七题是产品设计,测量青少年创造性的产品设计能力。

调查结果发现:第一,英国青少年的创造力明显高于中国青少年的创造力,特别是发散思维和技术领域,差异较大。第二,除问题解决项目外,中国青少年的得分均低于英国青少年。①

二、阻碍中国青少年创造力的传统文化因素分析

由于文化是一切的根源,因此选择通过中西传统文化的比较来分析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劣于西方青少年创造力的原因。

历来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探讨,要数的总结最为全面:“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依赖的,一为独立的;一为苟安的,一为突进的;一为因袭的,一为创造的;一为保守的,一为进步的;一为直觉的,一为理智的;一为空想的,一为体验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一为灵的,一为肉的;一为向天的,一为立地的;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②从文化观点来看,中国的文化是延滞的文化,结果往往落后;而西方的文化是演变的文化,结果易于进步③。由此可见,某些中国传统文化因素阻碍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使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劣于西方青少年创造力。哪些中国传统文化因素阻碍了青少年创造力发展呢?下面将分析之。

(一)自足、自夸的人生态度对青少年创造力的阻碍

西方文化最早从尼罗河上游趋于尼罗河下游,至地中海,主要沿海岸发展。它与外间文化接触的机会较多,使其所包含的成分较为丰富,易于演变。并且地中海文化的中心不是永远在一个地方,各地文化有了各地的特性,虽并无高低之分,然而由于文化重心的不同与种类的复杂,互相效仿、竞争,结果促进了创造力的发展,使其易于进步。

虽然早期中国文化是自黄河上游趋于下游,以至黄海沿岸,但它却沿大陆发展。因此中国的文化是在大陆上发展的,除了大海的阻隔,又有沙漠与高山的阻隔,结果使中国文化自成一个圈,与外间文化接触的机会少,使得文化成分单一,易于停滞。而且,汉族文化周围的各种文化,大致上都不如中国汉文化程度高。使得中国汉文化,不仅成为东方文化的中心,而且成为东方文化的高峰,结果使中国人易于自足、自夸,这更使得中国文化易于停滞。自足、自夸的人生态度使得中国人总认为自己是最好的,认为没有值得自己去学习、赶超的对象,使中国人缺乏创造意识。因此它是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劣于西方青少年创造力的原因之一。

(二)群体认同原则对创造力的根源性抑制

由于西方工商业阶层的崛起,以平等交换为基础的商业原则促使希腊人个体意识的觉醒和成熟,由此孕育了西方人个人本位的文化精神。在群体和个人的关系上西方文化把肯定人作为个人存在的价值,看做人类社会结合的基础。承认个人的尊严与价值,肯定个人的权利,倡导自由精神,鼓励个人创造性的发展。这势必形成了西方人个人中心的处世态度,他不依附于家庭,也不依赖于他人,而是倾向自我依赖――“他要自己思考,自己做决定,并且用自己的双手以自己的能力开辟自己的前途。”④总之,西方文化强调人作为有理智、尊严和自由意志的独立个体的地位,人作为主体的独立人格和地位完全得以彰显,这恰恰满足了创造力发展的最根本条件。可见,西方的“个体本位”显然促进了创造力的发展。

中国的社会结构以家庭为基本单元,这决定了中国人的社会存在首先依存于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和宗族集团,并且以一种内外有别的标准去理解和处理集团内外的不同事物,这促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一统”、“共性至上”群体原则的形成。这一原则要求每个人必须严格遵从并适应他所在的家庭关系网络乃至整个社会结构中被确定的身份和角色,自觉接受“礼”的规范约束⑤。它直接或间接导致了层层隶属的传统社会结构的形成,使组织和个人失去应有的自和独立地位,使整个社会缺乏主动精神,不利于培养人的独立意识,不利于创造力的发展。由此可见,群体认同原则忽视了个体的独立自主地位及个体的自由,不利于培养青少年独立意识和独特个性。独立与自由可以说是创造力的“根”,根源性因素得不到满足,创造力如何充分发展呢?可见,群体认同对创造力的发展起到了根源性抑制作用,是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劣于西方青少年创造力的原因之二。

(三)中庸之道对创造力的消极影响

西方文化始终把“利”和“力”视作健康的价值,鼓励人们积极追求功利,并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竞争,努力获得个人的最大利益和幸福。然而要在竞争中获胜,既要有实力,还要有敢拼敢斗的冒险精神,由此形成了西方崇力好斗的民族性格和文化精神。个体若要获得良好的生活条件或提高个人的社会地位,就必须不断奋斗。另外对体力的崇拜发展为对更高层次的力量――知识、智慧、技术的崇拜。这样的文化氛围怎能不为社会发展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呢?怎能不使青少年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呢?

而“群体认同”原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中国文化必然把协调人际关系放在首位,由此生出了中国传统核心文化――儒家的“中庸”、“中和”的价值原则和人格标准。中庸的核心便是思想行为的适度和守常,然而在一般民众的世俗生活中,儒家理想中的中庸之道实际上是不能实现的,于是鼓励中行、不争,结果导致了乡愿人格的蔓延。人们重节制、求平稳的结果是老成持重、世故圆滑、妥协折中成了中国人的立身准则,并由此衍生出了不思变化,不求进取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氛围窒息了青少年的竞争意识,阻碍了青少年创造力的正常发展,是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劣于西方青少年创造力的原因之三。

(四)封闭保守对创造力的阻滞

沿着漫长海岸线发展并致力于征服大海的西方各民族,由于大海的磨砺和赐予、工商业中的流通交换、周围文化的滋养,使它总是把目光投向世界,善于从不同的异质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从而促进自身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另外它总是不安于现状,把目光投向未来。总之,它形成了好动、重汲取、求变化、广拓展的文化精神,这为青少年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而传统中国在地理上半封闭的隔离机制,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以及强烈的血缘宗族意识,使中国人形成了平稳求实的大陆型文化性格。这使其形成了求统一、尚传承、重内省、轻开拓的文化心态,进而形成了以自我保守、向心凝聚为总的发展方针和独立自足、稳定绵延的文化形态,即封闭保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⑥。封闭保守使得中国人不重视信息交流,不愿与他人交流、探讨,这严重限制了个体的性格、能力及主体性的自由发展。总之,封闭保守不利于培养青少年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创造性思维,是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劣于西方青少年创造力的原因之四。

(五)儒家的直觉主义精神对创造力的不利影响

西方科学文化极为发达,靠的就是两条重要的认知方法:一是可以理解的逻辑,一是可以控制的实验。逻辑具有很强的推理认知作用,并且它作为思维的一种方法是容易被人学习掌握的。这种思维方式可以把一切经验技能都转化成可以交流和传承的知识,这使得人们更易接受新知识,更易着手分析问题,找出问题所在,更易有突破性发现。逻辑思维对创造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中国文化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儒家的直觉主义,它使中国人的人生态度是:一切都听任直觉,在思考问题时思路不严谨、缺乏逻辑性。梁漱溟认为:“一般人是要讲理的,孔子是不讲理的,一般人是求其通的;孔子则简直不通!然而结果一般人之通却成不通,而孔子之不通则通之至。”直觉主义提倡人对一切事物不要操心,遇事应随感而应,而且随感而应通都是对的。显然直觉思维是不科学的,它没有规律可循,不利于人们学习掌握。一任直觉走下去,势必出现偏差,不利于解决问题,不易有突破性进展,在一定程度上对创造力的发展产生了消极作用,是中国青少年创造力劣于西方青少年创造力的原因之五。

三、提高中国青少年创造力的教育措施

(一)加强对青少年自信自强、不断进取精神的培养

自足、自夸使得中国人总认为自己是最好的,认为没有值得自己去学习、效仿的对象,使青少年缺乏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应加强青少年自信自强、不断进取精神的培养,锻炼其勇于批评与自我批评,以便能够不断地消除其自身弱点,使其行为方式能够不断地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家长应常主动和孩子谈话,了解孩子感兴趣的事或经历过的事,并为孩子创设良好的环境,给孩子提供探索、玩耍的机会和条件,给孩子必要的帮助,及时肯定和鼓励孩子的成功,使孩子经常获得成功的经验和感受。教师应尊重学生,不轻易作出坏的评价,并且不单纯以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也要教育学生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内涵,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青少年自信自强、不断进取。

(二)加强对青少年主动性、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群体认同使青少年主动性、独立性和自学性差,并使其缺乏创新欲望。因此,我们应加强对青少年主动性、独立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其创造力。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还可以通过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生存能力,即学校和家长可以加强培养青少年优良的非智力心理品质,使其养成勇敢、坚韧、独立、专注、敢于冒尖、不怕困难等性格品质,并使其养成“我要学”的学习态度。如:学校可以着重培养敢说话的孩子、动手能力强的孩子等。

(三)加强对青少年竞争意识的培养

中庸之道衍生出“不思变化,不求进取”的文化氛围使青少年竞争意识差。所以,我们应当加强青少年竞争意识的培养,对其创造力的发展扫除障碍。学校和家长可以在平日的生活与学习活动中,教育青少年正确地认识竞争,并有意识地培养其竞争意识,帮助青少年排除心理障碍,明确竞争目的,为其创造一个良好健康的竞争环境,从而使其创造力得到充分发展。如:学校和家长可以指导青少年找到自己真正愿意为之努力的理想,在实现这一理想的过程中不断为自己设定新的奋斗目标,并寻找参照者去努力学习。

(四)加强对青少年积极生活态度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封闭保守使得中国人夜郎自大,严重地限制了个体的性格、能力及主体性的自由发展,从而对青少年积极生活态度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造成了不利影响。我们应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引导青少年积极与他人交流、探讨,使其性格、能力及主体性得以自由发展,从而加强对青少年积极生活态度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学校可以利用学生间的合作活动、校外实践诱发学生的关爱冲动,这有利于积极生活态度的培养;还可创设机会,让学生参与教育过程,诱发学生创新冲动;也可通过教学培养青少年的发散思维能力,教育青少年不再压抑自我,鼓励好奇心理的产生与存在。

(五)加强对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儒家直觉主义精神使中国人倾向于采用直觉思维而冷落了逻辑思维,逻辑思维又是培养科学创造力不可缺少的,所以,我们应加强青少年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家长应从小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如幼儿时教孩子学习分类法,引导孩子寻找归类的根据,即事物的相同点;教孩子了解顺序的概念,这有助于孩子今后的阅读,是训练孩子逻辑思维的重要途径。学校则可以通过提供感性材料,培养从感性表象向理性的抽象概括能力;学校还可以指导学生积极迁移,推进旧知向新知转化的过程;另外还可强化练习指导,促进从一般到个别的运用,这些措施都可以加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注释:

①胡卫平.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培养中国教育报,2001-9-1.(第4版).

②张岱年,程宜山.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24.

③陈序经.文化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90.

④[美]许光.宗族、种族、俱乐部[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3.

青少年逻辑思维培训篇6

刘培育(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北京100732)

我国改革开放已有20年。就在1978年的5月,由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主办在北京召开了首次全国逻辑讨论会,至今也恰好是20周年。回顾20年来我国逻辑学发展的情况,我认为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成绩很大,问题不少,前景看好。

成绩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我国有了一支有相当实力的逻辑研究队伍。1978年以前,我国逻辑研究的主力是少数在本世纪30~40年代从事逻辑研究工作的老一辈学者。50~60年代参加那场逻辑大讨论的,多数人还不能称为严格意义上的逻辑工作者。1979年我国成立了中国逻辑学会,至今这个全国一级学会下设11个专业委员会,有会员近800人。现在的逻辑学学术带头人基本上是60年代和80年代初逻辑专业毕业的中青人,有一批硕士和博士,他们能够追踪国际逻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前沿课题,其外语水平也较高,能够有效地进行国际学术交流。截止到1998年,我国有5个逻辑专业博士点,10多个逻辑专业硕士点,2个本科逻辑专业,每年可培养出数十名逻辑专门人才。第二,1978年和1979年,我国学者面对国际逻辑学的发展,响亮地提出“逻辑研究要现代化”和“逻辑教学要现代化”。20年来,我国逻辑工作者,完成国家科研课题近50项,在递归算法论、模型论、模态逻辑、时态逻辑、弗协调逻辑、逻辑悖论、语言逻辑、中国名辩学、因明、现代归纳以及辩证逻辑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成果,不仅达到了国际逻辑水准,有的甚至居于国际领先地位。同1978年以前的30年相比,我国逻辑界确实取得了明显的成绩,缩短了我国长期存在的同国际逻辑研究的巨大差距。第三,这20年在逻辑普及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一是各高等院校的哲学、政教、中文、法律、管理等专业大多开设了逻辑课;二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相关专业均考逻辑学;三是中国逻辑学会主办的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建校17年来就有30多万人参加了逻辑学的学习;四是20年来出版了一大批逻辑普及读物。

存在的问题也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有些主管科研或教育的领导对逻辑知之不多,重视不够。近年来出现了某些科研单位逻辑学研究人员编制减少、某些大学逻辑学教学课时减少、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逻辑学的专业减少等极为反常的现象。第二,我国思想界有的学者同样是对逻辑学的现展知之不多,又无视中华民族弱于逻辑的传统和普及逻辑的任务十分繁重的现实,有人照搬和贩卖西方“后现代主义”的观点,鼓吹要“打破逻辑法则的专横统治,争取思想的更自由呼吸”。有的学者把逻辑同创新对立起来,认为要创新就必须突破逻辑思维,发展非逻辑思维,……。以上观点都是思想上的误区,对逻辑学的发展极为不利。第三,我国逻辑界对社会“关怀”不够。在过去的20年,我们虽然也针对有关领域里的特点和问题做了一些逻辑应用研究,但面不太宽,深入也不够,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

简单回顾是为了促进我国逻辑学的发展。人类社会将迈入21世纪。21世纪,人类社会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呼唤着创新人才和知识的创新,因此也必然呼唤逻辑学的更大发展。任何一门科学,不论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都是通过思索和思维形成的思想体系。逻辑学是以思维形式、特别是推理形式为研究对象的基础性、工具性科学,是各门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必要的逻辑知识,没有良好的逻辑训练,人们就不可能创造出高水平的理论。逻辑学与哲学、数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的关系尤为密切。19世纪后半叶,逻辑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以后,一方面许多逻辑分支的兴起都与一定的哲学背景相关;另一方面,逻辑的发展又为哲学研究提供新的课题,为严密表达哲学思想提供工具和手段。逻辑学与数学有深刻的联系,二者的相互渗透推进了双方的发展。现代逻辑学是电子计算机的理论基础之一。数理逻辑把推理过程形式化,把人们日常使用的各种复杂的推理规则化归为一些极简单的、机械化的推理动作,才使利用机器代替人脑思考成为可能。可以说,电子计算机的整体设计、逻辑网络、程序设计和程序自动化等都与数理逻辑密切相关。我国著名的计算机专家唐稚松也是一位逻辑学家。逻辑学与语言学也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一方面,逻辑学只有通过语言(包括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这种载体才能研究思维形式;另一方面,利用逻辑方法对语言进行研究又刺激了语言学的发展。

青少年逻辑思维培训篇7

关键词:高中;理性思维教育;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054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科技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人才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目前,部分人才只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术,在现阶段已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现在的社会不仅要求人才有扎实的专业精神,还要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而高中语文正是培养理性思维教育最关键的一门学科,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加大对思维推理能力的培训,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知识、有素质、有较强逻辑思维的人,如此一来,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理性思维教育也成了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最新途径。

一、理性思维教育对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

语文这门课程不仅仅是语言的一种工具,也是通过很多历史文化构成的。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都离不开语文,可以说是必经之路。而自古以来,人们对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视的。孔子就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维果茨基也曾说过:“思维不是在言语中表现出来的,而是在言语中实现出来的”,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语言的教育,更加需要思维的教育。思维教育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思维训练,而是一种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思考的同时能够分析、概括、推理问题的一系列实际操作练习。教师在注重思维教育的同时,可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作风以及学习环境,通过开展相关的课外活动,使理性思维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更好地表现出来,从而促进学生理性思维方面的发展。

对于高中生来说,在其他学习阶段已经接触到了思维能力的培训,但是感性成分占主要位置,高中语文却有着其他学习阶段没有的特殊性。高中语文不仅是教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有思维的能力。理性思维是根据已有的基础上再进行观察、分析以及思考,是一种和逻辑规律有关的思维方式,具有批判能力和怀疑能力。所以,你学习到了多少语文知识并不是关键,而是你从中所增加的思维深度,这就是理性思维。著名心理学家朱志贤曾经说过:青少年的逻辑推理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高中生已经具备了理性思维的能力。受到中国特有的文化传承的影响,我国的思维方式相对于西方人的理性、逻辑的思考方法更加感性,不仅在判断事物的过程中会难以按照严格的定义来进行推理和检验对错,甚至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中国有著名的四大发明,但是工业革命却没发生在中国,而美国科学家依靠指南针和火药不仅发现了世界还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正是因为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只看到表面,缺乏对问题的深度思考,不会进行因果分析,逻辑思维能力较差。所以,培养高中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是人才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是为高校培养既有人文素养又有科学素养的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

二、如何在高中文教学中提升理性思维教育的培养

1.在教学方面应以以下三点为基础

(1)用高考的命题为引导,对高中生的理性思维进行训练

高考是一个学生人生的转折点,对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考质量都是有严格要求的。之前的高考命题中都是以抒情和感情叙事为主,长期忽略了理性命题,而近年来的高考命题都出现了关注学生自身思考和理性思维,以体现学生的个性,能够有自己对事物的见解并言之成理,体现理性光辉的倾向。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更早地读懂社会和历史文化,还能让学生直接面对和走进坚硬的社会。

(2)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理性思维训练

以名篇示范,在启发学生理性思维的同时,设置疑难疑点,激发学生的活性思维,再在学期过程中给学生留有独自思考的时间,培养学生养成冷静思考问题的习惯。

(3)在写作中训练培养理性思维

写作过程就是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学生在练习中放飞思想,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理性思维,训练良好的思维品质,在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才能拥有理性的思考方式。教师在批改作文时,要严格提出具体的要求,习惯成自然,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2.开展丰富多彩的辩论活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高中语文课本中,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书上面的内容,教师应当多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比如,辩论赛、演讲比赛等。通过开展多样的辩论活动,让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激起学生心中的思维之光,互相找寻自己或对方的思维漏洞,而且还推动了学生在处理事务过程中找到属于符合自己逻辑的理性思维。

3.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理性思维能力

要让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一言一行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语言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文化知识,更要通过语言的学习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教师自身形成了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在面对问题时多用理性的思维方面去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才能给予学生理性的思维方法,才能正确地引导学生在学到语文本身的文化知识同时还能够注意到思维的条理性和严谨性,追求语文表达的创新和思维的创新。

三、结束语

青少年逻辑思维培训篇8

关键词 数学思维学生发展

一、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初中学生一般是13到16岁左右的青少年,这个年龄段数学思维的基本特点是,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已处于优势地位。主要体现在思维的敏锐性、不成熟性、可训练性。

思维的不成熟性则因为中学生年龄小、阅历少且知识匮乏,身理、心理发育还不完善,主要包括:思维的发散性;思维层次不高;思维的片面和不系统性。

数学思维的可训练性则是学生的认识结构、已有的经验和非智力因素对数学思维状况的影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学生的认识结构;已有的经验;非智力因素。

二、学生思维发展的个性特征

不同学生之间存在不少差异,也就是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个性特征,这种个性特征具体表现为不同学生之间思维品质的差异。

数学思维灵活性的个性差异。数学教学强调要培养学生正确而迅速的运算和推理能力,而要具备这种能力,必须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运用多种方法来思考问题,采取灵活的解题策略,因而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是相通的。

数学思维批判性的个性差异。数学思维批判性的发展,总的说来是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提高的,但初中学生的批判性不够成熟,较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容易毫无根据地争论,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数学思维严谨性的个性差异。数学思维严谨性的发展,总的趋势是随年龄增长而逐渐提高,现时也随着学习内容的变化而有起伏。学生们最初接触一门新的学科时,在运算和推理过程中都可能有不同程度的不严谨现象,这种现象随着学习的深入和知识的系统化逐步得到消除。但是在学完一门分支学科知识后,如果有较长一段时间不接触,还可能滋生某些不严谨的现象。在经过多次复习和反复运用之后,一门学科内的不严谨现象可能大大减少,以至消除。数学的严谨性与逻辑性密切相关。

三、阻碍学生数学思维发展的因素

教师要想完成好教学活动,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既减轻学生负担,又保证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我觉得有必要了解阻碍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发展的因素,并在日常的教学中帮助他们加以克服。我在几年的数学教学中发现其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的、也有教师的,学生方面主要包括无强烈的求知欲;依赖心理强;学习方法不当等。教师方面包括教学方式单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缺乏学法指导等。

四、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具体措施

(一)暴露思维过程,发展学生思维。

暴露思维过程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都必须充分暴露思维过程。教师要经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然后再现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教师的思维过程。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尝试、探索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通过多维的交流,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要在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中,评价学生的思路,改善学生的思维品质,着重培养思维的敏捷和灵活,使他们在分析中学会思考,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对比等中求得简捷,在运用中变得灵活,在疏漏后学得缜密。

(二)抓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学生思维。

系统性、逻辑性是数学的主要特征之一。数学教学主要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只有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引导学生按照思维过程的规律进行思维活动,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教学应从较好的知识结构出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上,依据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迁移条件,引导学生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连接点,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抓住逻辑推理的新起点。这样就自然地把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科学地联系起来。新的知识一经建立,便会纳入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建成新的知识系统。

(三)激发求知欲望,发展学生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动活泼的教学语言,可感具体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在唤起学生数学思维情趣的基础上,适时适度地调控,这种思维激发,有助于学生的数学思维欲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探究数学知识,数学问题的兴趣。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就启动、开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素质得到发展,得到提高。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数学思维方法比形式化的数学知识更加重要。因为前者更具有普遍性,在其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能派上用场,可以说,一个掌握数学思维方法的人在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时会井井有条,富有逻辑性,它会对一个人的思维水平及整体文化素质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使其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青少年逻辑思维培训篇9

关键词:思维能力解题能力学习能力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唯一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两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强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猜想及探究能力,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1.1发扬教学民主,为学生提问创设良好氛围

宽松自由、教学相长的学习环境是学生敢于提问题的前提,教师应认真学习现代教学理论,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善于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情传递给学生—种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平等、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到教师是最可信赖的,使学生在课堂上不压抑,不拘谨,不害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敢想、敢说、敢问。

1.2传授提出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善于提问题。

好问是学生的天性,不要让传统的课堂教学剥夺了学生提问的权利,扼杀了学生好问的天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给学生提供提问的示范,使学生逐步会问、善问,问得有价值。例如:评讲一道例题或习题时,可以引导学生提问:①题日告诉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②能从哪些角度寻找解题的思路?③有没有其他的解法?哪一种解法好?好在哪里?④做这道题日得到什么启发和收获?⑤怎样验算解答结果是否正确?能否从不同角度推导?⑥解这道题日要特别注意什么?⑦如果把题日某些条件或问题加以改变,将会有什么变化?等等。

二、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

各个年级的数学学习有各自的特点,为此,在教学中,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

例如:初一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学生具有从数学概括到抽象概括的思维特点,针对这一特点,教学中注重偏于感性认识的数学教研活动。初二阶段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转折点,表现为从经验型抽象逻辑思维向理论型逻辑思维转化,思维发展处于关键期。精心设置偏于理性认识的题日,全面培养学生各种数学思维方式。初三学生具有逻辑抽象概括的思维特点,其抽象逻辑思维已转向以理论型为主在学生初步具有各种数学思维方式基础上,着重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主要应用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3.1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

俗话说:“拥有知识不一定具有能力,但具有某种能力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一些学生解题能力的欠缺,往往是由于知识掌握的缺漏,对定义、定理理解不全面,在解题,让定义、公式、定理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解分式方程,不能认识未知数定义域的要求,就会出现方程的解中有增根的现象。

3.2适度、合理的解题训练

数学解题作为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不可能靠几句妙诀,靠一二个典型的题型剖析便能解决问题。解题更多地依靠知识、经验、背景综合下的个人“题感”,解题方法、解题方向的选择更多的是一种自我感觉,只有合理、适度的解题训练,才能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自己的解题习惯和思路。学生只有在经常解题中才能学会解题。

四、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4.1创设情境,让学生有应用数学的欲望

针对部分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少数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创设数学问题的情境,从日常生活中引出数学问题,并以此让学生真正感觉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引起学生的欲望,从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再把所学的知识加以应用。学生对知识的感知是从生活实例开始的,在数学中给学生创设一个亲切、感兴趣的情感,让学生不仅认识到知识有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让他们领会到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所以教师可根据青少年的生活经验,选择与青少年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创造青少年备感亲切的环境,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例如学生在学习《三角形》其中关于三角形的稳定性问题时,教师可提问:老式自行车中间的支架是什么形状?空调室外机的支架是什么形状?为什么是三角形?可不可以改为四边形?组织学生观察与讨论,这一情境来源于生活,学生熟悉而不陌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让学生从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来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2强化实践,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

青少年逻辑思维培训篇10

wangXiaoxia;DuJinhua

(①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咸阳712000;②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延安716000)

①Xianyang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Xianyang712000,China;②YananVocational&technicalCollege,Yan'an716000,China)

摘要:本文指出了青年教师的教学方面的不足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提高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五项措施:①完善岗前培训工作,切实落实青年导师制。②合理安排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③青年教师应加强备课环节。④听课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⑤加强青年教师的实践技能培养。

abstract:thispaperpointsouttheyoungteachers'teachingdeficiencyandanalyzesthereasons,andthenputsforwardfivemeasuresimprovingthehighervocationalcolleges'youngteachers'teachingabilities:1.perfectingposttrainingwork,earnestlyimplementingtheyouthtutorialsystem.2.reasonablyarrangingyoungteachers'teachingwork.3.theyoungteachershouldstrengthenpreparesforteaching.4.listeningisaneffectivewaytoimprovetheteachingabilityofyoungteachers.5.strengthenthetrainingofpracticalskillsofyoungteachers.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

Keywords:youngteachers;teachingability;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0-0274-02

0引言

师资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建设的核心[1],青年教师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骨干和后备力量,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希望和未来。因此,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乃至成长的好坏与否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后劲。笔者对当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基本状况做一简要的分析,并就如何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做初步探讨。

青年教师具有专业理论基础较为扎实、精力充沛、工作热情高、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强、易于和学生沟通等诸多教学上的优势,但由于其从教时间尚短,在教学方面还存在好多不足。

1青年教师教学方面的不足

1.1部分青年教师教学态度不够端正,爱岗敬业精神和师德修养亟待加强有的青年教师对自己要求不严,不能以身作则,教学态度不够严谨;部分青年教师教学过程中只顾上课,对学生疏于管理,自己没有形成良好的教风,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风。部分青年教师只知讲授知识,没有结合课程特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职业观等方面的教育,没能做到教书和与人并举。

1.2部分青年教师对课程内容不够熟悉,未能把握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有的青年教师对课程内容不够熟悉,由于对教学内容缺乏深刻的理解从而,“就书教书”,未能把教材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从而讲课只能停留在表面上,不能联系整个教材的前后知识,更不用说在整个专业的层面上进行教学。个别教师连起码的形式上的逻辑性都未能注意,课件或板书的标题逻辑混乱甚至不写标题。逻辑性不强势必减弱讲课的说服力,影响教学效果。

1.3部分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不够扎实鉴于从教时间短,部分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尚不扎实。有的青年教师讲课重点不够突出,难点未能讲懂。这是青年教师教学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有的青年教师语言表达能力不强,语言不流利,欠简练,“这个”、“那么”、“啊”等口头语较多,讲课平铺直叙,缺乏必要的抑扬顿挫。有的青年教师板书不够工整、规范、布局不够合理、条理不清楚。有的青年教师过分依赖教材和多媒体教学,照本宣科,照“屏”宣科。有的青年教师教态不够自然大方,如讲课不看学生,和学生互动不足。

1.4部分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亟待加强唐代大诗人陆游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作为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必须有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和较强的创新意识,青年教师刚从学校毕业,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但大部分青年教师在实践技能方面却存在着知识与技能脱节的状况,甚至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无法熟练地示范,严重影响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2]。

2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欠缺的原因分析

2.1师德师风有待提高“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工作性质是教书育人,所以职业道德就成了能否教好书、育好人的基础。有的青年教师对于师德的理解不深刻,思想上还停留在为工资执教、挣课时的层次,甚至出现了“挣多少钱,干多少活”的消极思想。另外青年教师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意识强,团队和责任意识较差。这些都必然会影响工作的效果,影响教学质量。

2.2教学经验不足,实践锻炼机会少这是青年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种种不足的普遍而重要的原因,也是青年教师走向成熟的必经阶段。由于缺少教学经验和教育实践,相关教育教学的研究少,解决和应对实际教学突发问题的能力就弱。同时由于高职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区别,刚从教的青年教师普遍存在动手能力较差,不能适应高职的实践教学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