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十篇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十篇

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8:30

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篇1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科研思维;培养

为加速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的培养,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临床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1],开始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的招生,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侧重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能结合临床实际,学习并掌握临床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临床分析和思维能力。“四证合一”培养模式促使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需创新与拓展专业培养方式的内涵和外延,要求培养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不仅要有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同时也要掌握临床科研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科研能力[2]。因此,培养科研思维能力对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至关重要。科研思维能力是科研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科研能力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体现,在传统培养模式下,由于相关教育部门对科研能力的重视不足,导致专硕生的日后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故要求其在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下功夫,从科研创新思维、科研实践能力和科研理论能力等层面出发,加强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3,4]。而科研思维能力主要以逻辑思维训练为主。本文就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现状,及如何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进行了探讨。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现状

1.1科研能力培养环节薄弱

通过对2000年至2016年收录的有关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文献进行分析[5],教学方法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中显著的问题。表现在教学方法偏向传统的教师讲课、研究生听课,完成作业,闭卷考试,过于模式化,科研思维能力培养效果欠佳。另外,传统带教模式下,由于过分强调实践性和操作性,更加弱化知识的深度,研究生不能进行很好的临床科研思维训练,科研能力的培养更加缺失。在对北京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习的43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包括18名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的调查也进一步表明[3],临床轮转工作繁重和技能学习压力大,由于缺乏科研思维的培养,科研能力不强,其在临床科研中遇到的主要问题也就缺乏应对之策,从而放弃解决。而科研能力的培养更多的在于科研思维能力培养而非实验室各项技术和临床操作的指导[3],因此,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上应在注重实践与操作技能教学的基础上,同时注重知识的深度,引导研究生主动思考,提高科研创新思维能力。

1.2重临床实践技能培养,轻科研思维能力培养

在对全国37所医学院校或综合性大学医学院的专硕研究生的调查中发现[6],89%的研究生非常重视职业规划,计划进入三甲医院从事医疗工作,对临床实践技能方面高度重视,在研究生的自我评价中,临床实践技能评分最高,而科研能力评分最低,印证了研究生职业规划导向致使科研思维能力培养不重视,基本的科研能力欠缺,满足不了三甲医院对高层次应用人才的需要。在目前“四证合一”培养模式(即执业医师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硕士研究生毕业证、硕士研究生学位证)实施下,使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临床医院有33个月的规培转科学习,而临床医院的导师更多地从医生的角色出发,重视对研究生临床操作技能及实习能力等专业技能的指导,忽视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研究生的科研思维训练相对薄弱,其科研能力自然也得不到很好的训练和培养[7]。

1.3强化临床技能考核,弱化科研能力考核

由于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其目标培养上主要侧重临床技能培养,促使各医学院校普遍将临床技能与实践能力考核作为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临床训练过程逐渐趋于规范化管理,尤其是使用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对研究生的临床训练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是对科研能力的考核相对不足,虽然大多数的研究生参与到导师的课题研究中,但是并不作为毕业考核的重点指标。

2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索

2.1优化课程设置,强化授课知识的广度、深度和新度

首先,整合基础课程,为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奠定基础。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能为研究生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及认识世界的工具和方法。譬如英语课,英语在临床医学科研方面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载体,对提高临床英语阅读能力非常重要。其次,专业必修课强调“结合学科前沿”,是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核心和精髓,一定要根据学科范围及其发展趋势,把本学科前沿知识以及体现当代科学发展特征的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整合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8]。把临床医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作为重点课程,开设学科前沿进展的课程,目前已开设的主要有外科学前沿、内科学进展、肿瘤学前沿、免疫学进展等,为研究生提供前沿知识,加强思维能力培养。第三,专业选修课设置充分考虑学科交叉融合,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利用高校综合优势,提倡全校范围内选课,比如医学人文道德课程、理学院的医学高等数学、生命科学学院的生物信息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各类计算机软件使用等提高医学人文素养、数学、逻辑、统计等能力的选修课程。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教育、通识教育、基础医学教育、临床医学教育,扩大医学研究生的视野、思路和知识面,提高其在医学领域更多的科研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

2.2加强教师授课方式引导与信息化建设

教师授课方式和引导直接影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研究生信息获取渠道比较广泛,但是缺乏在知识的海洋中敏锐把握核心主线和趋势变化的能力。教师可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诸如pBL教学、CBL教学、Sandwich等教学手段,加强对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引导。pBL教学的优势是小班上课,8人一组,能够放手让研究生通过主动思考,边分析、边总结。例如肝炎病毒的免疫应答是个前沿问题,在研究生的培养中,将肝炎病毒的免疫学机制以实际病例的形式融入其中,引导研究生查阅文献、分析病情、探讨免疫学机制的最新研究,最后引导研究生完成肝炎免疫学治疗的设计方案,研究生在讨论中激发科研思维。CBL教学也非常适合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其能突出案例的引导作用,既能够结合临床实践教学的需要,又能够通过案例分析,融入思维能力培养,为较好的一种教学形式。如,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引入艾滋病的案例,讨论艾滋病致病的特点,结合HiV的生物学性状,给研究生布置作业,引导研究生独立思考艾滋病疫苗的设计思路。Sandwich教学侧重研究生自学能力,团队能力培养,在自学过程中促进科研思维能力训练。为进一步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中,教师应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如慕课、微视频、雨课堂等,将传统知识通过分解使学生进行碎片化学习,快速掌握基本知识,然后通过开放性平台引导研究生进行以讨论为主的扩展式学习。在此环节,教师的引导作用是主要因素,对教师自身素质要求更高,教师首先需要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信息化平台,从而有效把控教学,促进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培养。医学信息化快速发展和医学知识不断更新,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我能力,才能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好地引导研究生接受前沿信息,切实提高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

2.3在实践技能培养中提高科研思维能力

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技能培养周期长、任务重的特点,将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实践技能培养中,在有限时间内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效率。研究生的实践技能培养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会一种方法,而要教会研究生思考选择最佳方法,引导研究生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操作。一方面通过研究生实验课,在实验课前,教师引导研究生进行实验设计,懂得对照分组的重要性和实验流程设计的逻辑性;实验中,随时引导研究生对目前步骤含义、用途和方法的深入思考,对每一步的结果积极分析、判断,制定下一步方案;实验后,以开放性的问题引导研究生的发散思维。比如教师可借鉴给学术学位研究生开设的《感染与免疫》实验课程中的溶血空斑实验授课流程。首先提前布置,让研究生设计实验方案,实验课上,引导研究生思考脾细胞的分离方法有哪些,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在哪,采用方法的依据是什么;在小鼠的脾细胞悬液离心洗涤一遍以后,引导研究生深入思考去除红细胞的方法有哪些,以及不同方法的优缺点,同时为验证这些方法的实际效果,可进一步通过分组设计,增加红细胞裂解液、蒸馏水两种干预因素,比较不同处理组之间去除红细胞的效果。实验后,设置开放性问题,引导研究生进一步思考完成溶血空斑实验检测后,进一步做什么工作,开拓研究生的思维。通过总结、反思、讨论进一步引导研究生优化实验设计,比如脾细胞悬液的制备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能收集到最大量的脾细胞,溶血空斑实验的方法采用双层玻片小室法、琼脂平板溶血空斑法还是采用何种方法优化实验。如果研究生在开设的实验课程中将每个实验都能通过设计、优化、操作来检测证实自己的判断,实验设计的逻辑性、合理性、完整性都能达到一定的高度,此流程正是科研思维及临床科研训练的过程,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另一方面通过临床实践,医院可搭建科研服务的双向指导和培训,按照标准要求完成每个科室的项目后,纵向上将科研嵌入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由导师和医院科室教师随时启发引导;横向上主要针对临床病例课题,开展基本流程选题、文献检索、社会调查、数据处理、论文写作等进行专业化指导和培训,从而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

2.4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科研引导作用

导师作为研究生阶段科研思维培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除课堂教学外,还需承担更多重要的工作及肩负更重要的责任。导师不仅需要通过言传身教树立榜样,对研究生科研思维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更需要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进行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导师以科研课题为载体,将科研逻辑思维培养贯穿于研究生培养整个过程,让研究生查阅文献,帮助研究生梳理研究方向;通过提出科研问题、立题论证、研究方案设计等方式锻炼研究生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以论文研究为主的研究生组会,让研究生精读文献、专题讨论,为研究生提供科研思维训练的环境及氛围,使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2.5开展学术交流与学术讲座

校校合作、校院合作,搭建科研分享平台,定期聘请国内外高校、医院知名专家开展专题科研讲座,了解国内外最新科研动态、立题理念、课题目标、研究内容、科研方法、技术路线、结果分析等内容,研究生参加科研型学术讲座和学术交流,对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具有重要作用,经常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有助于拓宽视野、博采众长、集思广益、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对研究生形成独立的科研思维能力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3结束语

科研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培养的一个重要工作,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医学高校可通过优化课程设置、加强教师授课方式引导与信息化建设、在实践技能培养中提高科研思维能力、充分发挥研究生导师科研引导作用、开展学术交流与学术讲座等途径,将临床实践能力和科研思维能力培养有机地统一起来,构建一个培养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的良好氛围和环境,从而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思维能力,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综合能力的提升,满足医院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J].中国教育,1998,17(5):3-5

[2]张萍,张艳萍,梁德东,等.“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培养模式构建[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6,15(4):333-336

[3]徐昊,鲁继红,于岩岩.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9,39(6):446-449

[4]李萍萍,王鹿,陆梅华.医教协同发展背景下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探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8,32(1):15-18

[5]邓锐.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问题的荟萃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8,8:122-123

[6]任延刚,袁本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9:32-36

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篇2

关键词:地理思维;全面发展;思维能力

思维是智力发展的核心,思维能力的发展程度,是整个智力发展的缩影和标志。地理思维是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等基本思维形式与地理学科内在逻辑融合后,特有的、间接反映地理客观事实的认识过程,也是地理事象之间和人地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和关系在人头脑中的概括反映[2]。高中地理思维能力的类型分为:(1)地理空间思维能力,(2)逻辑思维能力,(3)创新思维能力。高中地理教育,在传授地理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运用地理的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也是有着一定的研究意义:既是时展的呼唤,又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还是应试教育的形晌,也符合其地理学科本身特点。

一、国内外关于思维能力的现状

国外关于思维能力培养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开展的较早,例如[1]:在美国,1941年,奥斯本的《思考的方法》就总结制定了激发创造智慧的著名的“头脑风暴法”,此方法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1991年,美国大学联合会明确指出:“对未来的教师进行预备教学时,应该把未来教师变成一个能运用策略,掌握更高级思维技能的专家作为核心任务。”从相关文献来看,国外关于思维培养的理论较成熟,很有代表性的有[2]:一是赞可夫的思维培育思想,赞可夫是对传统教学理论的一种批判,重视学生智力的培养。他的基本观点之一是:以最好的教学效果来达到学生最理想的发展水平;二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思维培育思想,他提出了生动地、直接地感知周围世界中的画面和现象。;三是斯腾伯格的思维培育理论,他提出了促进思维发展的三种教学策略,第一种策略是以讲课为基础;第二种策略是以事实为基础的问题策略;第三种策略最适合思维教学,即以思维为基础的问题策略,或者说是对话策略。

国内关于思维教学的研究时间不是很长,研究这方面的代表有:林崇德教授从1978年开始进行了20多年关于学生心理能力发展研究的教学实验,有三千多个实验班,培养了将近20多万学生,可谓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鼻祖。他提出思维训练的基础是在教学中得到进一步提升的,在具体学科教学实践中培养和提高思维品质,最终从思维的发展来说是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胡卫平教授从1991年开始研究物理思维问题的,他强调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及水平是和各学科的具体教学紧密相连的,并提出了一些对于思维培育有用的方法以及措施,温寒江和连瑞庆主编的《开发右脑一发展形象思维的理论与实践》书出版于1997年12月[3],它在该书中总结了许多关于思维教学的研究成果。总之,我国许多研究人员着手研究创新思维,有关创新思维与教学方面的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了广大的教学和教研人员面前。

二、学生关于地理思维能力问题及其策略

在高中的地理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往往表现出一些极其相似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也是造成学生地理学不好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

1、对地理学科的认识不到位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这样表述地理学科的特点:第一,综合性,地理学科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第二、地域性[1]。这就决定了学生需要对高中地理的学习进行思维的转化,对许多的地理问题要去全方位考虑,不能以偏概全。许多学生把地理局限于文科,他们初中对地理知识形成不全面认识,造成长期以来学生就靠死记硬背地理知识,只对地理结论进行掌握,不懂对地理基本原理的探究,最后造成遇到新的问题就不知所措,缺乏思维的变通。

2、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地理知识体系的综合性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要用全面的、综合的观点看问题,认识地理问题的本质特征。不少学生却往往表现出思维的很大局限性,片面性和孤立性,致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混淆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无法形成全面的认识。

3、思维的逻辑性不强

有的学生在地理学习中虽然知道了某一问题的知识,但由于思维条理不清,结果却是错误的结论。比如在认识经纬网的时候,由于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最后无法正确理解地球自转方向,以及最后无法辨别经纬度。

针对学生出现的地理思维缺陷,我们教师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地理教学,特别是运用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作为教学案例,对学生的思维形成正确的引导帮助。教师要加强启发诱导学生,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地理思维;在地理教学中,调动学生一切可以利用的知识,从学生的自身认知能力出发,结合实际生活,一步一步深入挖掘,有利于学生的思考。最后结合相关论文资料及教师、学生个人的访谈我们总结出几点提升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策略:(1)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打基础;(2)运用生活实际,提升地理思维能力;

关于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有几个问题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2]第一,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是中心,教师是引导者。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自上而下的灌输,而是通过师生合作,学生自下而上参与到这种活动中,并积极主动地改变自身的一些缺点和不足以求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第二,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前提要求是独立性,一个学生如果思维不独立,根本谈不上培养思维,所以要从小培养他们的独立思想。第三,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进行,因为应试教育客观存在性促使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这个背景去探索,并最终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第四,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在一定基本前提条件进行;第五,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应具备一些“下游”条件,要落到实处,不是流于口号;第六,思维能力培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这都需要我们在培养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时候不断改进。在地理教学中,结合学生原有的地理水平和生活实际,不仅可以有利于降低许多地理问题的难度,使学生能充分理解,而且还可以避免许多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误区,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对高三学生来说,可以降低他们对地理恐惧的心理,增强学生学好地理的自信心,从而更有利于高三整个阶段地理复习的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宋建军边鹏翥.高中地理思维与思维能力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4):106.

[3]胡卫平著.科学思维培育学[m]..科学教育出版社,2004:3-11

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篇3

引言

 

随着国际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中国发展的现状迫切需要一批高素质既精专业又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由于多年的应试教育影响,研究生不但在英语水平方面难如人意,其他高级人才所需具备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也都亟待提高。英语作为研究生课程体系中课时最多、涉及面最广的一门课程,其改革不但对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而且对研究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精神等素质的培养,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等都可以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生英语应当既重视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又要担负起培养其思维能力的责任。

 

1.培养研究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思维能力是什么。思维是指主体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比较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及解决问题的内在心理过程,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等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等,完成这些所需的能力就是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是学术研究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1.1必要性

 

研究生教育已实行多年,有些重点大学研究生甚至多过本科生,一方面反映了国家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反映了我们国家的教育水平愈来愈高,对于研究生英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研究生英语水平已经不是二十年或三十年前的水准,各方面的条件和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再沿用以前的教材和教法不能满足研究生对英语的需求。在当前教育环境下,要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物,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如何培养就成为关键问题。创新能力的触发是以批判思维能力为基础和出发点的,因此,培养研究生的思维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

 

对于研究生来说,英语实用技能固然不可或缺,但纯粹以技能培训为目标的教学一方面不能有效地提高研究生的创新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对于获得英语证书和实用技能的追求往往占用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而这些证书通常造就高分低能的产物,只能让学生花费大量精力和财力而获得的证书,过一段时间就失去了效度,而思维能力的培养则是受益终生的。尤其是研究生目前已具备了很高的自学能力,自己有能力在课余时间收集、整理、学习和归纳所学内容,在课下就可以部分地进行听说读写译能力的培训,有困难的地方上课教师只要加以指导和监督就能保证学习效果。

 

因此,研究生英语教学应该从纯粹的语言技能培训中解放出来,与研究生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学术研究水平、批判意识及创新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结合起来。当然,在大学阶段进行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训练是必要的,而对于研究生英语教学来说,则应该进一步将思维能力的培养融入英语课堂,而不是纯粹的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教学。现在有一种现象就是把研究生英语的目标转移到注重交际能力与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上,这对于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作用有限。一个更好的结合点在于,将研究生教育中注重创新、批判思维能力和学术能力的特点与公共英语涵盖语言技能、交际能力及跨文化意识的特点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一种以培养思维能力为目标、兼顾语言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公共英语教学模式。

 

1.2迫切性

 

现在已经进入2016年,是实施国家“十三五规划”开端的第一年。2015年,中国政府就提出了全民创新的理念,全国上上下下无不在讨论创新、创业。其实,早在2010年教育部就设立研究生学术新人奖,鼓励建立研究生创新激励机制,营造创新氛围,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这些政策表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对于研究生教育,尤其是对于学术型人才的培养来说,创新能力的核心就是思维能力,没有批判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研究生英语在第一学年,作为学时最多、涉及面广、学生参与最多也是花时间最多的课程,为他们进行思维能力的锻炼与培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和机会。

 

研究生在本科阶段至少已经学习了两年的公共英语,在之前更有小学、中学打好的基础,对于英语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已经进行了反复而冗长的训练,经过长达十年左右的英语学习,英语基本技能有了长足的进步。如果到了研究生阶段,还在课堂上进行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对学生来讲公共英语可能就变成鸡肋,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就会受到打压。因此,这也要求我们要对研究生英语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应对学生的需求及社会的需要。

 

研究生的培养被赋予了厚望,作为国家人才强国的理念,研究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要担当国家发展和建设的重任,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研究生的水准与素质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与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就成了极为迫切的问题。这就要在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注重抓好思维能力的培养。

2.研究生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

 

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对于研究生来讲,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及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他们自身也在努力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但这种能力更需要在群体中被激发和训练。就研究生英语来说,体现在涉及英语教学的方方面面,如课程与内容、教学方法和第二课堂等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实践上。

 

2.1课程与内容

 

目前开设的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各校不尽相同。一般来说,课型分为综合英语和视听说课程,还有开设跨文化课程或是单纯的口语课或听说课。这些课程的设置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大英课程的延续,而是要将其变成培养思辨能力的平台。

 

教学材料是各项教学活动的物质保障和基础,选用合适的教材是第一步。为了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首先,研究生英语教学语言材料必须真实,即来源于原版的期刊、书籍、网络等。其次,研究生英语教材必须提供对他们有用的各种实用文体的文章。例如,综合英语教材可以包括科技新闻、名著选读、人物传记、书评、广告等。同时,教材要内容广泛,具有时代气息,涉及对学生有用或学生感兴趣的各个领域。这就需要任课教师及时从各种英语期刊或网站上选择然后自编材料,这样才更能与时俱进,满足学生需要。但是,单纯使用教师的自编材料也有问题,除了缺乏连贯性、系统性外,还给教师带来很重的负担。目前普遍的做法是选用一套正式出版教材,然后添加学生感兴趣、难度适中、选自于报刊网络的真实性材料。

 

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保证材料真实性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让他们参与到材料的选编中。具体做法是教师根据对学生的调查问询,开学初作出一个编写辅助材料的总体计划。根据学生的兴趣或英语水平进行分组,分配不同材料的选编任务并且规定汇总材料的期限。学生选择材料的过程也是一个思辨的过程,材料的内容、类型、逻辑性、体裁、难易程度等,都要经过认真思考,才能选出合适的材料,比如文理科学生都遴选出本学科的经典内容,这样文科学生也能多了解理科常识,而理科学生也能多增长文科知识,这种方法本身就能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

 

2.2教学方法的改变

 

首先,课堂教学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教师一言堂的时代已经过时,以学生为中心的时代来临。研究生已学习英语十多年时间,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并熟知英语语法,不需要老师在课堂上逐字逐句地讲解课文。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示范、监控、辅助和检查。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坚持用英语讲课。为了营造良好的英语环境,不断培养英语语感,逐渐培养用英语思维的习惯,一定要坚持下来。教师要通过生动的事例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和目的,改变他们学习英语为考试的观念,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是应试而是交际和提高思辨能力。另外,围绕课文设计出实践听、说、读、写、译的有意义的交际活动,结合课文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角色扮演、辩论等。如在讲解(研究生英语)《综合英语》第一课“核心员工的特征”时,就要求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除了这些特征,还有什么特征,什么样的人性弱点是核心员工要避免的等。通过学生间的互动、辩论,各自提出自己的看法,使学生们切实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他们进行逻辑性、思辨性的思维,引发他们的思维兴趣,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

 

除此之外,与同学们分享一些英语网站,要求他们经常浏览学习,并总结出最新词语的表达方式。还可以上课进行分角色模仿电影配音,热门话题进行小组讨论,对某一主题进行辩论、进行翻译练习等。根据学生的专业及英语水平,让高水平的研究生讲解本专业英语论文摘要的翻译,同学们一起讨论语法是否正确、词汇运用是否得当,以及行文是否符合专业英语翻译的标准。通过这一系列的尝试,对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很有益处。

 

2.3考核方式的变革

 

为了使研究生配合新的教学模式的改革,还应该在考核方式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因为学生很关注考核的结果如何、分数高低。如果考核方式不能与教学模式的改革相匹配,学生还是会把中心放在提高英语知识和技能上,希望能提高他们的应试能力而不是思维能力,对这种教学模式会有抵触心理和抵触思想。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应该抛弃知识传授型的考核方式,一张试卷定分数的做法对于这样的培养目标是不合理也是不公平的。因此,教师对学生的课程考核应该避免非黑即白的标准化测试,加大学生平时课堂上的表现及作业情况等在期末考核中所占比重。课堂上以开放式问题和论述为主,评价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创新性,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对他们今后的学术研究和工作有更大的益处。

 

结语

 

现在的研究生已经具备了基于网络资源搜集事实性知识和信息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现阶段英语的教与学不仅仅是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为目标,更应该服务于研究生教育的总目标,提高学生学术研究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来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总之,思维能力培养与研究生英语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能够帮助和指导学生往提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路上引领,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与激发学生潜能都有着积极的作用。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探索出既符合学生水平和兴趣又能达到锻炼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服务于国家对研究生的总体目标,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需要教师与学生的相互配合与相互理解才能做到。

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篇4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研究

杜威于1933年提出批判性思维概念后,该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在现代信息社会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获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人把批判性思维列为未来社会公民必须掌握的五大技能之一,社会成员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将决定国家的生活质量。美国政府为大学提出要优先发展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并提出到2000年,具有高级思维能力、有效交流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大学生的比例有显著性增加。发展社会成员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加强对批判性思维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已成为研究的热点。

1批判性思维的涵义及其本质

“批判”一词原义有提问、理解某物的意义和有能力分析,有培养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判断的含义。批判性思维概念可追溯到杜威的“反省性思维”,即“能动、持续和细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识形式,洞悉支持它的理由以及它所进一步指向的结论”。[1]有研究者将批判性思维定义为:“一种有目的性的对产生知识的过程、理论、方法、背景、证据和评价知识的标准等正确与否,做出自我调节性判断的思维过程”。[2]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创人之一罗伯特将批判性思维定义为:“对所学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合理决策的思维活动”。[3]保罗也认为,批判性思维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批判性思维是积极地、熟练地解析、应用、分析、综合、评估支配信念和行为的那些信息的过程,这些信息通过观察、实验、反省、推理或沟通收集或产生。[4]对于批判性思维的概念,研究者并未取得一致的看法。概括地说,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东西的真实性、精确性、性质与价值进行个人的判断,从而对做什么和相信什么作出合理决策。[5]

2批判性思维的研究现状

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主要有三种取向。国外关于批判性思维的研究,有的注重过程,有的关注结果。我国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起步较晚,近些年来逐步加强了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及培养途径的探讨。但主要集中于理论摸索和探讨阶段,且多采用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对批判性思维认知层面的探讨也逐渐深入。国内有研究者采用批判性思维量表对医科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现状进行了调查,得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医学人才的培养,高等医学院校应深化改革,进一步培养和强化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6]有研究者采用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探讨医科大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得出了在高等医学教育中需要加强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尤其在系统化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自信心、寻找真相方面,从而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7]高等教育应该加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识,批判性思维发展有待重视、引导。[8]

3批判性思维结构与方法研究

3.1批判性思维的结构

批判性思维包括批判性精神和批判性智力技能。关于批判性精神,有人认为包括寻求真理、思想开放、解析性、系统性、有序性、批判性思维的自信性、好询问、认知成熟性、乐观性这样一组内容,有研究者则认为包括乐于计划、灵活性、坚持性、自我纠正的愿望、寻求一致的愿望。[9]在批判性智力技能方面,加州批判性思维测验提出批判性思维智力技能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批判性思维技能。人们在反省性的、推理性的批判性思维过程中,交替使用这些技能,对产生知识的证据、背景、理论、方法和衡量知识的标准做出合理的判断。二是批判性思维的自我调节能力。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有目的性的判断过程,元认知的自我调节性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两组智力技能由分析、评价、推断、演绎推理、归纳推理五个部分组成。[10]

3.2批判性思维的评定方法

对批判性思维的不断研究与实践,需要发展有效的测评工具。在国外,测评工具有近20种,但国内对批判性思维的测量工具还较少。对国外批判性思维测量工具进行修订,对于积累编制有关问卷的经验,为编制具有一定文化特色的批判性思维倾向问卷奠定了知识基础,进而促进批判性思维研究在我国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11]

4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研究

在欧美等国家,批判性思维先后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和一门思维培养课程,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批判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也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内容。厚重的非批判性文化传统与我国当前的非批判性的教育模式决定了当前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艰巨性和紧迫性。[12]他们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教学途径主要有三种:(1)设置单独课程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2)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通过课堂教学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3)通过隐性课程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13]这三种对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方法各优缺点。国内外许多心理学家都相信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通过训练获得。但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并不是简单的通过作业、完成课后问题、参与讨论等常规课堂练习就能获到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应打破原有的教育观念,鼓励学生养成批判精神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总的来说,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取有了一定的进展,但同时研究方法也较单一,此外对批判性思维的现状、影响因素等都值得进一步完善。只有对批判性思维的全面、系统研究,才能为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罗仕国.大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紧迫性和途径[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29

[2]millbrace. thetestmanulsfortheCCtStandCCtD[m].California:academicpress.1998:2

[3]RobertH.ennis aLogicalBasisformeasuringCritical thinkingSkill.educationalLeadership.43(2)

[4]武宏志.“何谓‘批判性思维’?”[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4(4).

[5]ennis,Robert.LogicalBasisformeasuringCriticalthinkingSkills.educationalLeadership,1989

[6]赵梅,王维利,章新琼.医科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调查研究[J].中国校医,2008.6,22(3)

[7]赵梅,王维利等.医科大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8.6,29(6)

[8]金璐等.南京地区高校学生批判性思维倾向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

[9]thetestmanualsfortheCCtStandCCtDi.academicpress,millbrae,California.

[10]Halpern.teachingCriticalthinkingacrossdomains:dispositions,skills,structure,andmetacognitive monitoring.americanpsychologist,1998,(4)

[11]罗清旭,杨鑫辉.论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3

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篇5

[关键词]高师;创新精神;培养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教育反映了人类文明进步和时展的要求,其主要内容是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增强民族创新能力已成为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关键。而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任重道远。就现实而言,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而轻能力与素质培养、重理论研究而轻实践训练、重共性教育而轻个性发展、重传统继承而轻现状突破和创新等现象[1]。这种教育理念和体制极易束缚和压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的人才创新意识薄弱、实践能力不强,难以适应社会需要,这种现象亟待改变。

一、高师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高校工作的重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张:一个人的开拓创新能力,是面向未来的“三张教育通行证”之一;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教育人才的“母机”,担负着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重任,担负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2]。培养师范学生的创新精神,能带动他们本身德智体美等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是因为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动力,是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类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决定于其思想道德素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是他们所具有的知识水平、知识结构以及审美情趣,这决定于其文化知识素质;大学生创新精神的韧性,是他们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以及在追求过程中百折不挠的勇气和毅力,这决定于其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因此,高师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就具有现实而又深远的意义。

二、创新的本质和师范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核心和关键

创新的本质是进取,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激情。创新的反面是“守旧”。创新就要淘汰旧观念、旧技术、旧体制,培育新观念、新技术、新体制。借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范畴来说就是:“生”。《周易·系辞下》云:“天地之大德日生”,而人类是靠自己的创新能力自立于天地之间的,最有意义的人生莫过于不断创新的人生。所谓“生”,乃是说“世界”并非本来如此,亦非一直如此,而是生生不息、日新而月异。所谓“创新”,更具体地说,就是“无中生有”——从被抛弃、被忽略、被认为是“不可能”、“不必要”的“空白处”生出“有”来,独辟蹊径,别开生面,化腐朽为神奇。“无中生有”的前提是“有中生无”——超越已有的成果,不为权威的结论所束缚,不被流行的观点所湮没,不因眼前的困难而退缩。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创新的本质就是“有无相生”。

创新素质是21世纪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集中表现。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科和专业特点,着重培养师范生的创新精神。

(一)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的关键是思维。创新思维是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统一。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而忽略了对发散思维的训练。培养发散性思维,要从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人手,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教师要加强对创造理论、规律、创造性思维及训练、创造力的开发、创造教育实施等方面的知识的积累,给学生提供独立、批判、想象、怀疑等创造品质发展的空间和条件外,能够更好对其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和训练[3]。创新思维也是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统一,因此,在教育中既要指导学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进行思维,还要注重利用表象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借助想象力认识事物、发展创造力。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独立性与批判性、逻辑性与“非逻辑性”等方面良好的训练和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研究、判断、推理、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

(二)激发创新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某一学科知识、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注意力高度集中,达到忘我的程度。从师范生的角度出发,要培养学生对学科知识探讨的兴趣、对教材教法研究的兴趣、对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研究的兴趣、对现代教育思想研究的兴趣等。学生一旦对教育教学创新研究有了兴趣,就会以极大热情投入到刻苦学习中,就会废寝忘食、锲而不舍,有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和劲头。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教师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问题要高低适度,并且是学生渴望知道的,这样就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合理满足学生好胜心,也是培养创新兴趣的方法。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因此,教师要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这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三)锻炼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人类特有的能力。要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坚持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的统一。要加强对知识的创新、方法的创新,训练学生超越常规的思考力、朝气蓬勃的进取力、明晰简洁的概括力、去粗取精的选择力、明辨是非的批判力、创造发明的动手能力。改变过去的教育主要以解决现成问题、被动的“应答式”的模式,把知识教育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以具有启发性的内容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具体措施

(一)提升教师素质,挖掘创新源泉

在实施师范生创新精神教育中,教师创造素养的高低对教育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要求教育者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善于吸收、应用最新教育科学成果,敢于在教育改革中创新,具有独创和批判的特性、强烈的进取心和好奇心以及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同时,要求教育者善于运用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积极营造有利于师范生创造力发挥的教育环境;鼓励师范生大胆进行创新实践,并教会他们怎样去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质疑品质;教给他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竭尽全力去保护和激励他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4];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创新活动,开拓创新教育的视野,在活动中培养师范生的创新能力。

(二)培养创新兴趣,夯实创新基础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和困难的过程,在困难面前学生往往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这时就需要磨炼学生的意志。意志行动对学生的创新活动能起到稳定的作用,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具有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勇气和信心。同时,由于学生最初的创新活动往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机性,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出现终止或转移。这时就需要强化学生的兴趣。因为任何一种创新活动都离不开主体的浓厚兴趣。因此,通过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使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自觉的感兴趣的活动。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状态,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使单调的创新活动变得充满情趣,把对学生的期望化作他们投身科研的动力,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并积极为他们创造成功机会,从而使他们通过努力之后,感受到创新成功的喜悦。

(三)加强科研引导。培育创新成果

科研,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工作之一。因此,提高师范生的科研能力对创新精神的培养显得非常重要。科研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较高层次的知识性活动,仅仅靠个别学生“单兵作战”是难以奏效的,应有一定的组织来引导更多的学生来参与。从高师教育的实际情况看,严密的组织管理和科学的规章制度是推动学生科研有序开展的关键因素。要成立有院系领导及专家学者组成的学生科研活动指导小组,保证学生科研活动正常有序地开展。同时,根据专业和年级的不同,制订出相应的活动方案[5]。在大二阶段,加强对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和引导,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在全系范围内选拔具有良好科研潜力的学生成立科研兴趣小组,按照专业特点,制定出科研目标和规划,如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在大三阶段,实施导师制,将学生分组,然后由导师进行针对性指导,培养学生学会进行科研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科研和动手能力,让学生力所能及地参与、协助导师开展科研工作的开展。大四阶段,围绕毕业论文的撰写,在选题、开题报告、资料的查寻、论文的写作、、论文的指导、答辩等方面可以放手让学生进行锻炼。

此外,还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激励机制,来鼓励学生,激发其积极性。对在科研过程中取得突出成果的学生给予奖励。其作品由导师或学院推荐给予发表,也可以让学校学报辟出一定的版面予以发表,并在大学生素质拓展中给予详细记录。在学生毕业时学院可以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这些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等,为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提供动力。

(四)创设创新环境,激发创新思维

1.加强科研能力塑造,注重创新环境的创设。营造适宜的创新环境,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前提条件。良好的环境,可以增强学生自信力,激发创造热情。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地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教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好的创新环境可以使学生抛弃“科研高深莫测,非我们学生所能想象和尝试”、“科研与师范生无关”等错误认识,培养学生对科研的兴趣[5]。让广大的高师学生都敢于尝试去搞科研[6]。可以聘请在科研上颇有成就的知名教师授课,在方法上给予指导,在能力上给予培养。这将使学生对科研活动更为重视,产生浓厚兴趣,从而学到有关科研的真正的本领,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

2.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的学习、实践、科研活动。学生的时间分为在校学习期与假期两个时间段。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讲座,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素质,也可充分利用图书馆、系资料室、互联网、各种实验器材等教育信息资源。另外学生们可以利用暑假、寒假两个假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带着课题进行社会实践,使理论观点更具有可操作性。根据两个时间段的不同特点,合理安排学生的科研活动,可以互为补充,相得益彰,收到满意的效果。此外,要注意协调好科研活动与学习、课外活动的关系,不能因为科研活动而影响学习或其他方面能力的提高。

3.结合实际,充分发挥文、理各个学科的优势。各系学生科协在开展工作等方面可以进行交流,充分发挥、展示各自学科的优势,相互借鉴和学习,取长补短。这样,不仅可以促进双方的完善,还可以使以前对科研望而生畏的学生从已取得一定科研成果的学生那里受到激励、鼓舞,形成互动作用,从而使学生的科研活动向着更加科学、良性方向发展。

4.掌握创新的方法。仅有创新的思维和兴趣还难以真正提高创新能力,还必须掌握具体的创新方法。如对熟知的问题,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进行创新处理的同质异化思维;对不同问题,用熟知的知识、方法创新处理的异质同化思维;对不同问题,选择不同的立足点与进入角度,进行创新的横向思维;把两组或两组以上的思维软件或硬件重新组合,创造新事物的组合思维等。

[参考文献]

[1]杜明国.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现代化,2005,(6).

[2]金素梅.高等师范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考[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7,(3).

[3]刘正铭.高师素质教育的反思与前瞻[J].广西高教研究,2002,(3).

[4]肖焰.西部高等师范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思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篇6

关键词:创新能力;构成要素;培养方案;教学改革;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6-0035-02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教育和教学改革受到广泛关注。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成为研究生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创新与创新能力的概念

创新(innovation)一词来自于拉丁语,其基本含义是指引进新的事物或者提出新的思想,是指新想法的经济应用。它与发明(invention)、创造(Creative)既有差别又有联系。一种发明,只有当它被应用于经济活动时,才成为“创新”。

最早在产业中提出和使用创新概念的是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Schumpeter)。他指出,创新是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其包括五种情况:研制或引进新产品;运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采用新原料;创建新的产业组织。熊彼特的“创新”不是一个技术概念,而是一个经济概念。[1]

广义而言,创新是指以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包括方法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等,科技创新通常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方法创新。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核心能力测评大纲―创新能力》的定义,创新能力是“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和新的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

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分析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该了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规律,熟悉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创新能力构成的基本要素包括创新性知识、创新性意识、创新性思维等。[2]研究生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利用已有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在创造新事物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

1.创新性知识

合理的知识结构应该符合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要求:[3]从知识的质上来讲,就是人们所掌握的知识应该是对社会实践有用的、先进的知识;从知识的量上来讲,一方面要求研究生应该掌握扎实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技能;另一方面在本学科之外,研究生还应对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此外,对于工科研究生而言,不仅要掌握自然学科知识,还应该对社会学科有所了解,这样的知识结构才具有合理性。这就要求在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设置中,充分满足知识的质和量两方面的要求。

2.创新性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人们根据社会或经济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新事物或新观念的动机,属于创新中的非智力因素。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工作通常是对他人方法的简单应用和重复,或进一步证实他人的工作,或者采用一定的实验简单揭示问题的表面现象,证实已知的结论,缺乏对问题机理的深入研究和探索。导致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创新意识不强、创新动力不足。具备正确的研究动机是研究生进行创新的前提,只有本着对科学的热爱、对探索真理的追求,具有追求真知的渴求和欲望,才能真正地参与到学术研究中去,才能为创新做好必要的准备。当前许多研究生存在着急功近利的问题,对研究工作浅尝辄止,研究目标设定在获得好的成绩,而不是取得原创性、创新性成果上。

3.创新性思维

创新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创造具有独创性成果的过程中,对事物的认识活动。创新性思维属于创新性活动中的技术性问题,有赖于创新性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灵活应用能力,是决定研究者个体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

创新性思维具有以下特征:[5]一是新颖性。创新性思维要求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方法,善于把已有知识经验进行重构,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二是联想性。自然界事物之间的联系并非呈现单一的形式,往往呈现复杂的联结形式,唯有创新性思维,才能深刻揭示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三是多向性。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为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增添了不少困难,只有采用灵活的“多向探索”思维方式,才能在分析比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四是跨越性。在思维过程中,当问题难于解决时应该不要过分纠结,有意识地放松思想,有意识的思维往往过渡到无意识的自由重构,创新思维“豁然开朗”。五是综合性。单一的知识信息往往存在着明显的片面性和缺陷性,唯有使信息条理化、系统化,才能提供有价值的思维,获得创新性成果。

如今,作为系统解决创新产品开发的理论和方法,tRiZ理论得到了广泛重视。该理论是由前苏联发明家根里奇・阿利赫舒勒(G・S・altshuller)在1946年创立的。该方法实用性强,并经过实践的检验,如今已在全世界广泛应用,创造出成千上万项重大发明。对于从事科学研究的研究生而言,应该系统地学习tRiZ理论和方法,只有掌握科技创新的思维方法与创新过程的基本规律,才能提高创新能力。

三、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规律与要点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涉及到教育观念和社会教育制度、学校办学水平、学生智力因素等诸多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全方位协调发展才能整体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从学校而言,应该适应创新能力培养规律,结合创新能力构成基本要素,即从知识结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以及创新实践等互相依存的环节,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环节,逐步提升创新意识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1.依据创新能力培养要求,科学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

我国高校的研究生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本门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能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作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专门人才。

在研究生课程体系设计中,知识结构必须体现创新性知识的基本要求,即“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要求。多数高校更注重对研究生进行本学科专业技能的培养,努力使研究生具备深厚扎实的专业知识,但往往忽视了学科的交叉。许多研究生知识结构单一,对其他相关学科没有必要的了解,束缚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高校研究生课程的设置必须做到“质”和“量”的协调统一。

此外,在研究生培养方案设计中,还应该包含创新理论及创新方法方面的课程,如tRiZ理论等,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创新性思维和创新过程具有特定的规律与内涵,需要通过系统的学习才能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与创新理论结合,才会“激发”出创新性成果。当前,很多学校只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传授,体现“厚基础、宽口径”,而缺少对创新理论的系统学习。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创新,普遍缺乏创新理论的指导,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原创性明显不足。

2.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出发点,进行全面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包括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无论如何改革以及改革哪些内容,首先必须明确研究生教学改革的目的。研究生教育不应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包括创新能力),所谓的“受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传统的研究生教学的出发点是传授学生本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课堂上教师怎么讲、讲什么都是精心准备的,学生处于被动状态,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全部内容。通常课堂内容讲授比较满,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这种满堂灌的讲授方法无疑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归根结底,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解决讲什么、怎么讲的问题。是否需要把所有专业知识全盘端到学生面前,并全部灌输给学生是值得商榷的。国外研究生很少上专业课程,主要进行科研实践工作。如何把课堂讲授和学生自修科学地结合起来,既能使学生深刻地掌握专业知识,又能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改革的重点。

在研究生教学活动中,还应该注意把激发和培养研究生“创新性意识”,作为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应广泛采取研讨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方式,鼓励学生摒弃传统思维模式,鼓励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实践

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创新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创新实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兴趣,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目前高校普遍加强了工科研究生的实践教学环节,明确实践教学的时间要求和学时要求。特别是工程硕士要求研究生有半年时间的工程实践经历。但是实践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还不能等同于创新能力培养。许多学生虽然参与了导师的研究工作,但通常科研实践工作只是在指导教师的安排下按照指导教师的设计思路进行,学生缺乏自己的思想和创新思维,因而研究实践一般是增强了学生的实践知识和实践能力,而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做到创新理论与创新实践的统一。研究生创新教学实践可以包括许多内容。一是专业创新性设计竞赛:教师应积极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区域性学科创新竞赛活动。这类竞赛非常注重创新性,激发学生的创新动力,检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水平,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非常重要。二是创新性实验课程:创新性实验课程并不是让学生按照既定程序进行数据测试,或进行检验和验证已有结论,而是要根据设定的目标,学生自己结合专业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测试。三是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可以专门开设创新能力培养实践环节(创新实践课),在tRiZ理论指导下,进行专业某方向的创新实践,有目的性地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丰富学生的创新经验。

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是锻炼和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在学生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方案的设计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避免指导教师设计好内容和方案,学生完全按照导师的思路完成工作。通过学位论文的研究工作,提高学生独立开展研究工作的能力,取得原创性的创新成果。

参考文献:

[1]林春培.企业外部创新网络对渐进性创新与根本性创新的影响[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2.

[2]余华东.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探究[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3):116-121.

[3]朱红,李文利,左祖晶.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其影响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2):74-82.

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篇7

关键词: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创新思维;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3-0141-02

科研研究是以获取硕士以上学位为目标的大学本科后高等教育的主要学习手段,是研究生教育的本质内涵,学术水准更是衡量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标尺。医学研究生教育分临床型研究生教育和学术型研究生教育,医学临床型研究生教育侧重于临床实践、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学术型研究生教育侧重于科研课题、科研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依靠全能型人才提高竞争实力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因此科研研究对临床型研究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也是临床型研究生运用科研成果指导临床实践进步、推进医疗事业进步的必要途径。

一、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

1.科研选题无独立性。目前多数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课题的选择或是听从导师安排,或是多个课题选择一个,或者盲目跟风。听从导师的安排这样非自主进行的课题选择,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研究生失去了创新的积极性,他们知道导师会给自己找课题、想办法,造成了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出来的研究生也只是“流水线”的产品,不具备解决在以后的临床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把科研选题看成是考试的选择题,任意地从导师提供的或者时下最热门的课题中挑选,也不结合实际情况,不考虑课题是否能顺利开展,课题结果会给临床带来怎样的指导意义,只是一味机械地重复接下来的工作,久而久之逐渐丧失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在科研课题的选择上盲目跟风,不符合实际,生搬硬套。存在这种问题比较多的理由是因在临床上花费的时间比较多,工作下班之后精神疲惫,没有过多的精力查阅自己专业领域的文献资料,没有及时了解专业领域的国内外进展动态,或者了解专业领域的最新动态,而盲目地跟随大流选课题,没有做到实事求是,最终造成了消极科研选题,有了混日子、混学历的想法。

2.科研实践能力不足。医学本科教育的实践一直都是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只是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而到了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是以综合性实验为主,主要是培养研究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相互间的协作精神。多数临床型研究生的导师都注重临床技能实践的培养,大多数研究生又无科研课题,直接参与科研实践的研究生更少,即使有科研课题的研究生,由于课题所涉及的实验技术比较单一,就形成了单一技术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临床型研究生的科研实践经验欠缺,对科研课题所需的先进技术手段和实验设备仪器的使用说明知道的不多,有些研究生的自大心理作祟也不请教前辈,科研实践过程中从最基础的购买耗材阶段开始,就困难重重,在所面临的困难面前,全靠自己“独挡一面,全力解决”,浪费大把的时间和精力。更甚的是有的研究生在科研实践中遇到瓶颈时,不积极寻找有效的解决办法,反而敷衍了事,毫无根据地胡乱编造解决方案,对科研实践成果也缺乏严谨的态度,没有耐心从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寻找可能性,极不负责地对科研数据进行胡拼乱凑,甚至存在剽窃他人研究成果的恶劣现象。

3.科研团体意识不强。医学科研课题往往是由多个实验项目组成的,参与其中的多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团体,当前大多数临床型研究生中不乏一些个人主义思想明显的人,他们没有意识到团队的力量,不信任其他成员,坚信自己一个人足以完成实验课题,例如医学临床实验课题多数是体内外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模式,通过体外细胞培养验证一个结果,然后在细胞培养基础上进行动物试验验证结果,最终结合体内外实验结果进行最终的实验结果分析,并指导临床中的应用。临床型研究生可以以同一科室为单位进行实验,不仅节省了大量的临床工作中的时间,还可以通过小组间定期的讨论、交流,分享实验经验、总结实验教训,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有些临床型研究生认为没有这个必要,期望通过自己埋头苦干得出好的结果,他们没有认识到自身的不足,遇到问题不愿请教老师或其他有经验的前辈,更不愿与他人进行探讨、交流,这样就造成了学术观点陈旧、科研实践能力范围越来越窄的情况。

二、当前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新要求

科研创新思维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近几年随着医疗事业的不断发展,在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科研工作占有重要比重,而创新思维是对科研选题的创新性、有效性和科学性的有效保证,也是开展科研研究过程中运用创新思维不断解决问题的基础。把临床型研究生引导向科研实践又是增强研究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同时科研实践中对研究生小组间、团队间的合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以达到互赢为目的合作。科研人文素养对提高医务人员的综合素养有重要意义,不仅决定了临床型研究生在整个科研过程中的态度,而且对提高研究生创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能力和对事物发展遇见性的培养也起一定的作用。

三、改进措施

1.科研创新思维。临床型研究生创新思维的训练与培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专业文献的运用是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工具,临床型研究生应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通过查阅专业领域文献资料,了解了最新国内外专业领域的动态新进展,还要考虑该科研课题会带来多大的实际临床意义的视角选题。其次,临床型研究生要合理应用时间,积极参与医院之间和科室之间组织开展的创新和科研新方法的学术交流、学习报告和专题讨论,直接感受其他人的创新过程,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有助于临床型研究生在知识、能力和素养三方面得到强化培养,以获得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性的科研课题。再次,临床型研究生还可以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培养自己的科研意识,注意观察,勤于思考,进行临床总结,就可以逐渐形成一个个需要探索的题目,并利用科研实践知识透过疑点、难点的现象,寻找疑点、难点的本质机制,最终指导解决临床上的具体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2.科研实践能力。科研实践是增强研究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临床型研究生可以在导师的帮助下,寻找合适的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并在经验丰富的教师和前辈的指导下,先进行多学科实验室轮转训练,轮转训练不仅可以尽快地熟悉实验室环境,而且可以培养系统完整的科研思维和熟练的实验技术,为今后的课题奠定良好的科研基础,最大程度地避免科研路上浪费不必要的时间以及经费,同时亲自操作实验的,更有利于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和科研能力,极大提高科研成果的可信度。另外医学科研具有其特殊性,无论科研项目的取材、科研实验的实施,都可能会涉及隐私、伦理等问题,因此每个科研的设计应考虑其结果对人、动物和自然生态的影响,最终对科研立项要进行科学的全方位定位。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论文的撰写应有严谨、认真的态度,不造假、抄袭、剽窃他人实验数据,坚信最伟大的发现往往始于不经意的一次“意外”。

3.科研合作能力。团体意识就是团体成员对团体的认可程度,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意识。这种团体意识在医学科研中同样重要,在这种团体意识的指导下,研究生与研究生之间、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研究生与实验耗材销售人员之间的密切合作能够相互协调、互相配合,可以使研究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进行某个药物对某种疾病的某项指标影响的观察,研究生与研究生之间可以分两组,一组进行该疾病体外细胞对药物反应的实验,另一组进行该疾病动物体内实验,最后综合分析体内体外实验结果得出综合性结论,为工作繁忙的临床型研究生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导师在研究生科研选题、实验设计和论文撰写的过程中给予教育和引导,让研究生都能在严谨的学习氛围中成长。销售人员提供的材料是确保实验准确性和高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生应与销售人员相互协作、相互沟通,了解最新实验耗材的生产,同时借鉴销售人员提供的其他研究人员对耗材的使用情况,取长补短,吸取经验的选择实验耗材。

4.科研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也就是人的内在品质,就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发展,人文素养的培养比科研能力的培养更为基础。良好的人文素养,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追求,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优良思维品行。临床型研究生在优秀人文文化中,可以潜移默化地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紧张、繁忙的临床工作中,可以保持清醒的思维、慎密的逻辑、敏锐的判断,这些思维对临床特殊病例的收集、科研实验的设计、实验过程的操作、实验结果的分析、论文的撰写等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21世纪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席曾提出:我们需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整合在一起探索生命。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协作、科学与人文的互动,已成为目前医疗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临床型研究生应顺应时代潮流,在注重临床实践工作的同时,经常参加社会名流或专家学者的人文讲座,着重导入以人为本的现代医学理念,指导日后临床、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

临床型研究生的培养应从现在的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着重于从临床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适应能力和人文素养方面着手,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随着医学事业的发展,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事关医学研究和医疗事业的发展,而高质量的医学研究生教育不仅有利于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而且有利于推动整个医疗体系的教育质量。因此,加强临床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医疗体系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杨颉.国际研究生教育现状与动态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8):48-53.

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篇8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科学课培养形象思维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1C-0017-03

随着21世纪对富有创造力人才的需求,创新教育越来越重要。创新教育的实质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而形象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要素。根据本课题组前期的研究成果,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可以在科学课中得到培养,并且有助于对科学课知识的理解、记忆、迁移,与科学课学业成绩成高度正相关。因此,通过科学课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3所中学为例,调查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科学(物理、化学、生物)课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对策。

一、研究方法、调查问卷、调查样本相关情况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调查问卷参照王月《中学化学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现状分析与研究》中涉及的《形象思维调查》编写而成,共23题。题目涉及物理、化学、生物与形象思维的关系,科学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教师的讲课方式及在科学课课堂上对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程度等问题。调查样本选取宜州市3所学校的初三年级,由于样本学校均不分快慢班,因而本次问卷采用随机抽取的办法。抽样样本统计情况见表1。

二、少数民族地区初中科学课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现状

(一)初中生对科学学科是形象学科还是抽象学科的认识。三所学校在科学学科是形象学科还是抽象学科的认识上表现出一致性。57.07%的学生认为科学学科是抽象学科,42.93%的学生认为科学学科是形象学科。实际上,科学学科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有利的学科,具有形象化的特点。

(二)初中生对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在解决科学学科问题中运用的看法。在调查中,61.93%的学生认为在解决科学学科问题中,形象思维更加重要,38.17%的学生则认为是抽象思维。这说明学生在平时的做题中会习惯性地用到形象思维来帮助自己思考问题,并且他们认为形象思维更有助于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三)学生对科学学科能否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的看法。在此问题上,25.41%的学生认为完全可以,63.54%的学生认为理论上可以但是要看教师有无侧重,7.18%的学生认为勉强可以,3.87%的学生认为不可以。从这些数据可看出学生认为科学学科可以培养形象思维的占了很大的比重,但这其中很大一部分要依靠教师的指引,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方面任重道远。

(四)学生对形象思维的认识、对自己形象思维能力的认识,以及学生科学学科的平时成绩。学生对形象思维的认识详见表2。从表2可知,学生对形象思维这一概念的认识知之甚少,仅有6.42%的学生很了解;相对而言,学生对形象思维是创造力的基础的认识要好一点,占18.97%,但从整体来看,这两个数字还是说明了学生对形象思维注重度不够,也就很难谈得上培养了。学生对自己形象思维能力的认识详见表3。从表3可看出,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感觉良好。学生科学学科平时成绩详见表4。从表4可知,在科学学科中,学生生物学得最好,物理和化学均不太理想。从实际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在生物课上教师用到的实物、挂图、模型等教具与物理和化学课相比使用率高很多。

(五)关于中学科学学科知识难点的调查。在此问题上,5.87%的学生选择原子结构,12.13%的学生选择差量法用于化学计算,11.74%的学生选择溶解度的有关计算,17.81%的学生选择元素化学式、化学性质记忆及相互转换的记忆,11.35%的学生选择相关力学的计算与分析,9.00%的学生选择物理概念和部分规律,13.11%的学生选择细胞的结构,11.74%的学生选择神经系统及调节,7.24%的学生选择人体学。这些数据说明,在科学学科中,学生在学习化学时遇到的障碍最多,其中很多学生把元素化学式、化学性质记忆及相互转换的记忆当做难点。在问及为什么觉得这些知识难以理解时,46.07%的学生把原因归结为知识本身过于抽象,39.79%的学生归结为自身不努力,14.14%的学生觉得教师讲解过于抽象。学生把那些知识归为难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知识本身存在抽象性和科学学科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努力,说明在对抽象知识点的教授方面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

(六)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掌握方法。在此问题上,46.78%的学生选择随后学习掌握,26.89%的学生选择形象比喻记忆,23.66%的学生选择死记硬背,2.69%的学生选择至今也没有掌握。从这些数据可看出,较少有学生会用形象思维来进行学习,更多的是选择了题海战术,在习题中巩固,这样的做法无疑会消减学生学习的热情,也会给学生带来学习负担。

(七)教师有无侧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此问题上,6.67%的学生选择非常侧重,58.33%的学生选择常用,但不刻意培养,28.13%的学生选择偶尔,6.77%的学生选择未用到。这说明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方面做得不足,有待加强。

(八)教师对抽象知识的教法。在此问题上,18.89%的学生选择图示帮助记忆,61.11%的学生选择习题加深理解,14.44%的学生选择总结规律,5.56%的学生选择照本宣科。这说明教师在教学中不注重形象思维的运用,还没有从题海战术的模式中走出来。这一点对应前面学生对抽象题目的做法,因此教师的教法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十分重要。

(九)教学中演示实验的开设情况。在此问题上,65.21%的学生选择条件允许都做,27.17%的学生选择基本都做,7.61%的学生选择用画代替做。总体来说,实验的落实情况较好,但还存在不能做实验和用画图代替做实验的现象。

在对于危险系数比较高的实验,教师利用多媒体或挂图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调查中,9.95%的学生选择经常有,21.99%的学生选择偶尔,68.06%的学生选择没有过,这表明教师在实验演示方面做得不足,未充分利用资源来引导学生学习。

(十)关于课本中的插图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有帮助的调查。

在此问题上,49.73%的学生选择很有帮助,41.08%的学生选择一般,9.19%的学生选择有无影响不大。这表明很多学生认为课本中的插图对知识的理解用处很大,说明形象直观的插图能帮助学生对抽象科学知识的理解,也说明学生在实际学习中会用到形象思维,但这是无意识的。

(十一)关于你觉得科学学科中有些计算题,是否可以用画图或作图方法分析解决的调查。在此问题上,19.13%的学生选择可以,40.99%的学生选择一般,28.96%的学生选择应该会吧,4.92%的学生选择不是很清楚。这说明在平常做题中利用作图来解决的学生占有很大的比例。这也说明形象思维更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并解决问题。

三、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第一,调查表明,学生对形象思维概念的理解及学科特点与形象思维关系认识不够深入,说明学生对形象思维关注度不够,这势必影响学生对形象思维的自我训练,从而影响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应通过科学学科教学开拓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自身培养形象思维的意识。教师应引导学生科学用脑,学会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协作的思维方式,大胆地想象,充分认识到形象思维在解决科学问题中的作用。

第二,教师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方面意识性不强,应充分发挥教学中培养形象思维的作用,加强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来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许多一线教师在教学中会运用形象思维进行教学,但是他们很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调查显示,形象直观的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科学知识,而教师在这方面的意识不强。调查的三所学校均有多媒体教室,但是对于危险系数较大的实验和设备不足无法开设的实验,大部分教师没有很好地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形象化教学;在科学学科教学中采用的教法单一,没有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创设更为形象化的教学,特别是在化学和物理教学中,图片、模型等形象化手段少,学业成绩不理想。因此,要增强教师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意识,在科学学科教学中结合学科特征,最大可能地发挥形象思维教学,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充分的训练。采用多种形象化手段,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科学表象,激发学生求知欲和科学想象力,从而达到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同时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第三,教师对形象思维的特点与心理成分的认识不足,应以创设情境使学生对抽象的科学知识产生兴趣为突破口,从情感方面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感产生,积极的情感有助于形象思维的培养,消极的情感则反之。因此,教师要创设一种积极健康融洽的学习氛围,特别是当学生遇到思维障碍时,教师应引导、启发学生突破障碍,否则学生就会有消极躲避心理,不利于形象思维的培养。调查表明,学生认为抽象的科学知识是难点,而对抽象知识难点的掌握情况,大多数教师采用让学生在做大量的习题中理解的方法,这样做一方面会消减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如果能采用形象化的教学,通过创设情景等形象具体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并利用形象思维的特点和心理成分,通过科学学科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温寒江,连瑞庆.发展形象思维与培养创新能力的理论研究[J].教育研究,2001(8)

[2]张晖英,覃世辉,朱伟伟.高中科学教学中培养形象思维能力水平测试分析[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3)

[3]王月.中学化学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现状分析与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4]张晖英.化学教学中科学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方法[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

[5]李慧敏.从情感因素看形象思维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D].上海:东华大学,2006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2013C099);河池学院引进人才科研启动费项目(2008QS-n021)

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篇9

abstract:Computationalthinkingisthebasicqualityofqualifiedpeopleinmulti-disciplinesofinformationage,whichmustbeachievedthroughsystematicallearningandcontinuoustrainingincorecoursescharacterizedbycomputation.thispapertakesthecourse,algorithmDesignandanalysis,forexample,andexploreshowtoincorporatethetrainingofComputationalthinkinginkeycoursesfromboththetheoreticalaspectandthepracticalone.Surroundingthedevelopmentofresearchteaching,theprocessofteachingreformfocusingoncultivationofComputationalthinkingisdescribedinteachingsubject,teachingcontent,teachingmethodandteachingevaluation.

关键词:计算思维;算法设计与分析;研究性教学

Keywords:Computationalthinking;algorithmDesignandanalysis;research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1-0211-02

0引言

计算思维对于培养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师资力量和工程技术领域人才、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和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作为高等教育教学过程重要的任务和评价指标之一,计算思维的训练与培养必须通过系统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的科学实施才能得到全面提高[1]。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相当数量的学生仅仅满足于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缺乏应有的计算思维能力,在描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没有头绪,无从下手。教师必须努力改变这种状况,切实加强学生的计算思维的训练和培养,将知识型教学转变为研究型教学;同时,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必须结合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学习同步进行。本文在介绍国内外计算思维研究背景的基础上,给出了计算思维的本质特征,并结合作者讲授的“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创新可行的计算思维的培养模式和实施框架,突出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1计算思维的研究背景

计算思维能力是多种学科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计算思维的含义、特点和培养方法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研究组认为,计算思维能力包括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必须经过计算思维梯度训练系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其中计算思维梯度训练系统是由一系列数学和含有抽象程度比较高的内容的课程组成的基础理论课程系列[2]。朱亚宗教授将计算思维、实验思维和理论思维归结为人类三大科学思维方式[3]。2006年美国卡耐基-梅隆(Carnegiemellon)大学的Jeannettem.wing教授明确给出了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thinking)的概念,她认为,计算思维是“每个人都渴望具有的、能够学习和实际运用的具有普适性的思维方式和应用技巧,不仅仅是计算机专家才具备的能力”[4]。markGuzdial提出综合利用不同学科的方法,使计算思维成为21世纪所有学生应具备的素养[5]。paulCurzon等人认为计算思维已经成为K-12课程计划、大学通识教育和交叉学科研究与技术转让的基础,可更加精确、深入和广泛地解释计算的本质[6]。owenastrachan等人概述了计算思维的概念及其相关的活动和项目,展望了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和教育界的未来发展[7]。JamesJ.Lu等人认为学生在学习第一门编程语言之前,必须努力训练和培养计算思维能力,才能更广泛地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而真正在中小学课程中嵌入计算思维具有挑战性,这必然是长期渐进与不断完善的过程[8]。郭喜凤教授等人则根据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的理论、技术、工程、工具、服务和应用将wing教授的计算思维推广为计算机思维(Computingthinking)[9]。

2计算思维的本质特征

为了能有效地在课程教学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教师必须对计算思维的内涵和特点具有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充分体现其内涵和特点的可行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

正如前面所述,计算思维并没有统一认可的概念和定义,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解释。wing教授认为,计算思维是建立在数学思维和工程思维基础上,用以解决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的人们的思维活动,是人们基于抽象和分解原则,利用约简、嵌入、转化和仿真等方法形式化地将复杂问题定义为易于求解的问题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能够应用均衡、容错思想和启发式推理的思维活动,是影响其它学科发展、未来广泛存在的思维活动。计算思维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它是多重抽象意义下的概念化,是人们解决具有智力挑战性问题的根本性见解[4]。

借鉴wing教授的观点,结合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思维能力的实质内容,将计算思维的本质和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中:①对待解决问题及领域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定义,这是问题求解的前提条件;②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从数学角度给出问题的形式化表示,即数学模型;③利用某种或多种方法,针对具体问题确定计算模型,给出算法的定义;④运用具体实验平台的工具实现算法,完成实验;⑤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并根据结果对问题的求解过程进行反馈修正,不断重复该过程,直到问题解决。在问题的数学表示-问题的计算模型-问题的实验求解的研究过程中,充分体现计算思维的清晰性、逻辑性、层次性和创新性的特点。

3计算思维的课程培养模式与框架

结合上述可操作的具体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围绕研究性教学的开展,本文以“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为例提出计算思维的培养模式及其实施框架,如图1所示。下面具体阐述在“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中该框架的实施过程。

3.1教学主体在推行研究型教学的“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中,本科生和多层次的教学团队构成了教学活动的两个主体。为了更好地开展研究性教学,突出计算思维的培养,针对“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形成了以教授为主导,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同组成的多层次教学团队,并提出了在教授指导下,强调研究生科研、学习和辅导并重,引导本科生主动学习和开展研究的多层次交流互动的教学模式。多层次教学团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引导,在课外利用师生座谈会和网络平台等多种方式的互动交流、答疑解惑为本科生计算思维的培养提供有力的保证。

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在强调教学团队如何教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如何学。教学团队注重教学的组织,强调引导学生理解课程的核心概念和典型算法,自我研究和自我体会,并积极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共同学习,共同探索,构建良好的师生互动和共同研究的学习环境。努力创造师生平等的教学环境与学习气氛,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学习,使计算思维的培养成为可能,让学生体会到这种平等交互的平台对计算思维培养的特殊作用。反之,在“满堂灌”式的课堂上,学生容易产生抵触情绪,最多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讲授的内容,计算思维的启发和训练是无从谈起的。

3.2教学内容在突出研究性教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学团队并不追求讲授所有知识点,灌输所有教学内容。“算法设计与分析”的核心概念在课程中反复使用,而经典算法则反映某一类典型问题的内在本质和规律。经典算法的学习是和经典问题密切关联的,而且同一问题可利用不同的算法进行求解。为了让学生在算法的研究性学习中有意识地强化计算思维训练过程,教学团队将经典问题和经典算法分解成以下不同阶段的学习内容:问题定义-问题抽象-数学模型-计算模型-算法设计、分析和优化-算法编码-实验仿真-分析改进。同时,由教授通过讲座形式介绍科学前沿问题中的新型算法及其应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由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指导本科生的实验教学,完成算法的实现与分析。

通过学习与体会将课程的核心概念和各类算法运用于经典问题和前沿问题的求解过程,学生可加深对概念和算法思想的理解,但更重要的是,反复地体会问题求解的过程,比较不同阶段的学习侧重点,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学习分阶段、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有利于在研究性教学中阶段性和系统性地显式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为学生针对实际问题创新性地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创造了条件。

3.3教学方法在“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的研究性教学中,为了将计算思维的培养和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合,教学团队综合采取任务驱动教学、整班教学与小组教学、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等多种方法开展教学,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积极采取多种途径帮助学生在算法课程的教与学中有意识地加强计算思维的培养。任务驱动教学结合“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的教学内容设定了具体的学习任务;小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针对具体问题充分讨论和争辩的机会;整班教学便于教学团队重点讲授算法的核心思想,并将其推广到多个经典问题的求解和相关的学科前沿问题;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效果重点阐述算法的核心思想,有利于理解算法的实现过程;网络教学则充分利用精品课程网站提供学习课件和相关资料供学生在线或下载学习,并利用问题答疑平台为学生答疑解惑。

任务驱动教学突出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训练过程,强调学生完成任务的研究学习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与态度,而不是简单地以完成任务为考核目标。小组教学便于学生反复思考、对比和学习不同学生提出算法的思维过程,这种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方法有利于学生学会正确地控制和训练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整班教学便于实现从抽象的算法思想到具体问题的演绎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计算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多媒体教学充分发挥图文并茂、音像生动的特点,在寓教于乐中使学生快速直观地学习如何解决问题;网络教学可使教学团队随时帮助和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二者为学生计算思维的训练和培养提供了便利条件,可帮助学生更有信心地参与研究性教学。

3.4教学评价为了更好地在“算法设计与分析”的研究性教学中保证计算思维培养的质量,教学团队非常重视作为过程性评价的阶段性师生座谈会和作为最终性评价的小论文与答辩,并采用个人、小组成员、组间成员和教学团队构成的多层次评价机制。教学团队根据课程进度情况及时召开师生座谈会与学生充分沟通,有针对性地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同时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问题组合成小组,开展研究型的学习,并以学术论文、技术报告和答辩的形式汇报交流学习研究成果。个人、小组成员、组间成员和教学团队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给出的评价相互参考,可使评价结论更加客观公正。

教学评价并非仅仅以给出最终结论为目标,而是需要为教学过程的不断改进和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有益的帮助。师生座谈会可使教学团队和学生各自反思在计算思维训练和培养过程中的障碍和症结所在;小论文和答辩可使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在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方面得到充分的表现。个人评价可促使学生自我总结运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小组评价为学生思维活动的相互启发和团队协作提供了可能;组间评价为学生思维活动的比较学习和激励竞争提供了条件,教学团队评价则在上述基础上综合给出对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认可程度和改进建议。

4结语

以“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作为牵引,突出将计算思维的培养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反复地加以训练直到将其提升到形成学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层次。通过“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研究什么问题以及如何研究问题,从而使学生能有意识地运用计算思维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今后的学习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的反馈信息表明这种计算思维培养模式取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与之前相比,学生在碰到问题时表现出愿意思考、会思考和有意识控制思考过程的良好现象,具备了自我学习和独立研究的初步能力。后续研究将以现有的“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为基础,进一步探索以该课程为主形成以“计算”为中心的课程群,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国良,董荣胜.计算思维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J].中国大学教学,2011(1):7-11,32.

[2]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程2002研究组.中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教程2002[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44-45.

[3]朱亚宗.论计算思维-计算思维的科学定位、基本原理及创新路径[J].计算机科学,2009,36(4):53-55.

[4]Jeannettem.wing.Computationalthinking[J].CommunicationsoftheaCm,2006,49(3):33-35.

[5]markGuzdial.pavingthewayforcomputationalthinking[J].CommunicationsoftheaCm,2008,51(8):25-27.

[6]paulCurzon,Joanpeckham,amberSettle,etal.Computationalthinking(Ct):onweavingitin[C].in:proceedingofitiCSe’09,paris,France,2009:201-202.

[7]owenastrachan,SusanneHambrusch,Joanpeckhanm,etal.thepresentandfutureofcomputationalthinking[C].in:proceedingofSiGGSe’09,Chattanooga,tennessee,USa,2009,41(1):549-550.

科研思维及能力培养篇10

关键词:创新能力;学术型研究生;理工类;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9-0200-03

进入新世纪以来,创新能力已逐渐演变为各国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创新驱动发展的同时也成为我国实施自主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选择。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作为高校创新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人才来源。因此,研究我国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为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参考,对实现自主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一、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

目前,对于创新能力并无精准的定义。近年来,不少学者对创新能力进行研究,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归纳为三类:其一,创新能力是一种提出或产出具有新颖性和适切性工作成果的能力[1]。其二,着重于创新能力的内涵,认为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2]。其三,从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着手,如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潘懋元先生根据他多年的实践经验与思考总结,提出了创新的公式:创新=科学规律+想象力+实践检验(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实事求是)[3]。尽管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这些研究成果都对创新能力的研究起到引导性作用。

创新能力是指创新主体在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灵活运用已有信息,勇于打破陈规,积极探索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主要是指其在科学研究上创造性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产生新颖而有价值的学术观点或者学术成果的能力,其核心构成要素包括合理的知识结构、强烈的创新意识、活跃的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自高等教育扩招以来,研究生的招生规模持续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国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和愿望,提高了经济和社会效益。[4]但如何在保证数量的同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需要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方面入手分析。

二、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观因素

1.创新意识缺乏。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科研工作过程中普遍存在缺乏创新意识的现象。没有创新意识,就无意进行创新探索,遇到问题习惯于常规思维,习惯于凭老观念想新问题,在学习和科研过程中缺乏主观能动性,缺乏对新问题的统筹思考和科学规划,问题意识淡薄,创新意识较弱。

2.知识结构欠妥。首先,知识的广度不够。从知识的横向结构来看,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的知识涉猎面大多局限于所学专业,对专业外的知识了解不够,容易造成知识面太过单一、视野不够开阔和缺乏知识的综合应用等问题,导致学生在学习和科研的过程中创新思维受到束缚,考虑问题不全面,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少。其次,知识的深度不够。从知识的纵向结构来看,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对知识的深度钻研不足。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存在一定的实用主义倾向,对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较强,但对指导实践的理论知识缺乏深入的研究,导致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在学习中成了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非知识的缔造者,在科学研究中往往成了创新成果的转化者而非创造者。

3.创新思维定式。思维定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会限制学生的思维,阻碍创造性构思。首先,对教材、权威理论等的盲目服从。书本中的知识必然有着时代的局限性,只是揭示出我们这个世界某一时期的一部分现象或事物的运行规律,并非永恒不变的真理。盲目地唯书本是从,唯权威是从,创新思维就会受到局限。其次,经验固化,过分依赖经验。一般情况下,经验可以使人们在处理日常事务时快捷便当,但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经常会接触前沿领域的新问题,毫无经验可谈。因此,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可以把前人的经验作为参考,但过分依赖经验常常会妨碍创新思考,成为创新的枷锁。

4.创新实践能动性不强。研究生通过参与科研实践训练开拓视野,培养创新思维,熟练创新技能,以达到提升创新能力的目的。但是,在当前的研究生培养体制下,绝大多数研究生往往只是作为项目辅助人员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或课题研究,对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以及实施方案完全按照导师的指导进行操作,缺乏自主思考和原创力[5]。

三、影响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客观因素

1.培养制度不完善。完善的培养制度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能够起到保障性作用。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存在着很多缺陷,主要问题有:(1)培养目标不清晰。我国恢复学位制度初期,沿袭苏联的学位体制,只有硕士学位,没有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的培养目标定得很高,主要负责创新型专业研究人才的培养。自博士学位建立以来,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着混淆,部分高校博士人才培养目标是对硕士阶段的重复,只是增加了科研实践的参与度。经过多年的学位体制改革,不断对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进行区别和界定,培养目标逐渐清晰,但目前仍然有很多高校的研究生培养目标比较单一,理工类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仍没有给予详细的区分,在很大程度上存在通用现象。(2)招生制度不完善。在研究生的选拔过程中,入学考试往往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统一命题的弊端尤为突出;复试环节流于形式,缺乏对考生创新思维和创新潜质的考查,没有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测试;在调剂制度上,学生因跨专业调剂而缺乏对相关专业的了解,没有相关的知识积淀和对该专业所用科研方法的学习,因而产出成果不多且成果质量较低。这种研究生招生制度充分体现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视,却在很大程度上压抑部分具有特殊才能学生的潜能发挥,抹杀学生的创新力。(3)保障机制不健全。对于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各高校都有相关的保障机制,但力度明显不够。首先,鼓励机制不足,对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参加学术交流会议、科研创新实践训练以及申请科研立项等活动,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充足的经费保障,对创新成果的奖励程度有待提高。其次,考核制度没有真正地发挥其作用,传统的单纯依靠课程学习成绩以及论文的发表情况对学生进行考核不能真正地体现学生的创新素质,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创新潜质的培养。再次,筛选机制不完善,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没有制定完善的筛选机制,容易造成研究生学习期间养成散漫的习惯,缺乏危机意识和能动性,从而影响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2.导师指导不够。在研究生的教育中,导师是研究生的直接负责人,在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实践中起着主导性作用,能够及时指导学生端正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但是我国当前的导师队伍建设也存在着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1)责任心不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因素,但有的导师由于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从事教学和科研或者是担任行政职务而导致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思想状况和论文指导不够;有的导师由于对学术前沿关注很少,疏于对学术前沿问题以及热点问题的讨论,导致知识结构老化,教学内容没有更新,没有及时地传达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一直沿用旧教材照本宣科似的完成教学任务,没有很强的导师责任意识。(2)导师队伍良莠不齐。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部分导师缺乏高尚的道德修养,剽窃、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其次,部分导师缺乏精湛的业务素质。导师是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领路人,他们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等都直接影响到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质量。[6]再次,部分导师缺乏严谨的治学态度。随着市场经济对个人价值观的冲击,有些导师滋生急于求成、追逐名利等不良风气,缺失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坚持不懈的科研热情。最后,部分导师缺乏学术交流,沿用旧教材,教学内容、方法没有及时更新,束缚学生的思想,无法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3)导师指导模式尚不完善。目前,我国导师对研究生日常学习和科研工作的指导过程存在不少问题,诸如,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导师仍然以一对多的指导模式为主,导师指导研究生数量过大。由于导师不仅要从事教学,还要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时间精力有限,导致对每一位研究生的指导力度相对较低,指导频度相对较少[7]。导师组指导制度虚化,一方面各位导师没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给予过多的指导,另一方面是各个高校的师资队伍也不一定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使得导师组的模式形同虚设。

3.科研实践训练不足。(1)经费不足。我国高校的研究投入水平与国外著名大学有较大的差距,研究生科研经费不足将会大大影响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科研经费的缺乏导致研究生在进行科研过程中的实践条件差、实验时间不够和实践氛围欠佳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质量不高,自由研究受到极大的限制[8]。(2)缺乏交流和合作。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经费条件的制约,我国研究生很少有机会参加各类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活动,学校内部学术交流氛围不浓厚,开展的学术交流活动也很少。缺乏学术交流与合作,一味地闭门造车,不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也不利学生培养创新思维,进而鲜有新思想、新技术的产生。(3)考核机制不够全面。在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参与实践训练的考核中,主要是针对其学位论文,即聘请同行专家对其学位论文进行评审与答辩。这种方法虽然可以充分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但并不能全面、系统地考核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详尽情况,单凭学位论文对研究生进行考核,无法反映出研究生在科研实践训练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创新技能和团队合作能力等综合素质。

4.科研与教学失衡。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科研与教学失衡,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层面。为尽快实现“科教兴国”的国家发展战略目标,政府不断改革科研投入机制,变国家投入机制为国家、社会和学校的三元投入机制,不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积极引导并鼓励高校开展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科学研究,最终导致教学与科研在高校中的地位发生明显的变化,科学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生力军,为响应政策号召得到更多的政策扶持,积极投身科研而忽视本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直接影响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没有坚实的基础,很难做出具有创新型的科研成果。(2)高校层面。首先,一些高校自身定位不准确。自身定位不准将无法准确地制定适合本校发展的战略目标,进而无法制订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更谈不上培养创新型人才。其次,高校引导措施和激励机制不足。在绝大多数高校,教师是从事科研和产出科研创新成果的主要人力资源,所以高校制定的引导措施和激励机制大多更倾向教师,而缺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引导和激励。再次,高校没有形成完善而合理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评价制度明显倾向科研成果,忽略对日常教学质量的考核,不重视将科研活动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相结合。不合理的评价制度直接导致教师工作重心的转移,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教师层面。教师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直接指导者,但是教师出于对科研工作的喜好和提升福利待遇的现实需求,缺乏对学生的指导,导致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无法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首先,教师出于对科研工作的偏好而忽略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具有自主性和灵活性,在科研工作中则可以把工作与个人的兴趣相结合,相对自主地选择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其次,科研工作在改善教师生活质量上的效果更加直接和明显。科研工作能够给教师带来较好的经济收入,比教学工作使教师更容易受到同事的尊敬以及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正因如此,很多教师把科研工作作为第一选择,忽视对学生的指导。

5.缺乏创新氛围。我国很早就开始了创新的研究与实践,但至今仍然没有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与良好的创新环境。首先,当今社会功利主义思想盛行,高校校风受到干扰,师生自主性学习和研究的意愿大幅度降低,创新动力缺失。其次,高校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不断出现,对学生造成恶劣的影响。再次,有些高校或学科,能够与国际知名大学接轨,进行高水平及高频率的学术交流活动,但这样的高校或学科毕竟占少数,多数高校没有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师生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激情。这不仅不利于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文化传承与创新,更不利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宏伟目标的实现。

总之,目前我国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后果,不仅要考虑学生的主观因素,还要综合考虑培养制度、导师指导、科研实践训练、教学与科研相融合和创新氛围等多方面的影响。高校只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些因素的影响,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提升其创新能力,提高理工类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严汇.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特点[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06):106-107.

[2]樊兰.浅谈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08):26-27.

[3]郑园.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高等教育,2012,(10).

[4]袁本涛,延建林.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三次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的结果[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9,(7).

[5]刘小丹.学科建设与创新型研究生培养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8.

[6]张华英.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创新型研究生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