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怎样提高思维能力十篇怎样提高思维能力十篇

怎样提高思维能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19:21

怎样提高思维能力篇1

【关键字】提高;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总体上说小学生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总体上较低。优中差三种等级的学生在数学思维总能力与各种分能力上都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及特点:在总能力上,优等生达到了较高发展水平,中等生处于中等发展水平,后进生尚处于较低层次的水平,而且在教学中明显看到,即使是优中等生,他们的想象能力,尤其是数量关系的想象能力显得颇为薄弱。同时,男女生在思维的总能力与各分能力的均值上虽略有差异。1)就优等生而言,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水平较高。推理、想象与解决问题能力较强,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思维表现出较好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等品质。但由于教学定势影响,其独创性思维不够,而且其形象思维能力较明显地呈现弱势。(2)就中等生而言,其数学思维能力处于中等发展水平。对于较简单的数学材料及其问题的解决,具有较强的推理、想象解决问题能力,但对于难度较高的问题,其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与独创性就显得差些。(3)就后进生而言,其数学思维能力尚处于较低层次的发展水平。知识结构,学习习惯与行为方式等直接造成了他们思维的迟钝与肤浅,能力弱。由此又导致学生失去自信,缺少学习数学的兴趣;这反过来又制约了他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如此构成了恶性循环。所以,对于怎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我有以下看法:

一、提高小学数学的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数学在培养思维方面起着独到作用。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一方面,要适时地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给学生创设自由思考的空间和自主探索的机会,把发现问题的权力和机会交给学生,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探索新知,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实践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提高小学数学的思维能力的方法

1、通过要创设悬念来激发学生思维。

课堂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儿童是有个性的人,他们的活动受兴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动,都以某种兴趣作先决条件。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感兴趣的东西,才有探究欲望,才能激发学生主动思维,教学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如:教乘法口诀的时候,老师假装不记得了某个乘法,让同学来帮怎么算,一听说帮老师,同学们都来了劲,争着要背出自己的口诀来帮老师,这样既复习了前面所学的内容,又激起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思维。

2、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思维。

引发学生思考和实践的关键因素是好的问题所给予的方向和动力。比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揭示课题后,让学生看着课题谈谈:“你想知道些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分数的大小不变?”“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等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这样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在开始上课就明确学习目标,而且更能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这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自然成为一种求知的“自我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积极参与的热情,为新知识的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开端。

3、通过创设质疑情境来激发学生主动思维。

我们知道,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媒介。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小学生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强烈等特点,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并且善于提出问题的好习惯,这是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思维的基础。实践证明,在教学里,只有敢于让学生质疑,才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只有学生的质疑,才能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欲望和自主学习的兴趣,进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4、通过创设操作情境来激发学生思维。

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老师拿出两个三角形,把它们拼成已经学过去的图形,通过我们写过的知识,然后猜一猜三角形的面积如何计算。让他们通过小组练习来得出结论,他们就会知道:“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都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从而顺利地推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教学实践证明,只有通过创设操作情境来激发学生思维,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创造性地参与探索活动。

5、通过引导发现来激发学生思维。

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也是解决问题过程的一种动力。发现问题以后还需要进一步明确问题的实质,只有问题弄明白了,思维活动才有一定方向。明确问题就要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它需要把问题加以分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这样一道思考题:“用6根一样长的塑料小棒,做出4个等边三角形,使三角形

每边都是由一根小棒围成的。”同学都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想不出来方法。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思考:一个三角形有3条边3个三角形就有12条边,而塑料小棒只有6根,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样一引导,就促进了学生主动思维,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意识到三角形的每条边都是公共的。学生就会从立方体方面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尝到成功的喜悦。

6、实践练习。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基本途径。因此,在练习设计中,要讲求实效性,讲求趣味性,讲求形式多样性,讲求有一定的思维性和挑战性,要让学生在练习中感受思维成功的快乐,体会到我能行的喜悦。在练习设计中可以通过迁移、变通设计一些“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问”、“变式练习”等不同形式的题目来不断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大胆设疑,拓宽思维空间,以多种角度,多种途径解题,发展学生创新思维,从而训练学生的多维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达到:

1)加强学生对自己解题步骤和思路的解说训练。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做一般应用题时,可先让学生审理,指出它的已知条件和所求并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有理有据地确定解题思路,然后要求学生用清楚、准确和有条理的语言把它表达出采。

2)加强学生解说他人解题思路的训练。教师在引导学生做应用题时,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和解说他人解答应用题的思路,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在要求学生根据上述各算式分析和解说他人解题思路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对题目的理解,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的间题,结合算式正确解说每一种解题思路,即做题的人是怎样想的?在进行这种训练时,有一定的难度,但我们可以把一个班划分为若干小组,进行讨论式的解说。即在共同讨论的基础上,以个人解说为主,他人给以纠正和补充,直到解说清楚、明白、准确为止。

3)借助操作活动,揭示规律。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操作来揭示知识的规律。通过操作揭示知识的规律性.不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还为学生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的训练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怎样提高思维能力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思维能力措施

思维能力是一切能力的核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开发智力、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教学中强调“以读为本”,但在实际教学中不能一味强调读,甚至让一些无目的的读占去了大量的时间。读固然重要,然而,不加思考的读,恰恰忽视创造力的培养。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呢?我认为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动机

以往的教学一般从学科知识开始,认为知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样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平稳地由已知向未知、由旧知向新知过渡。这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这仅仅是教师单方面按教材和成人的思路设计的教学开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语文课以学生感兴趣的语言问题入手,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值得注意的是,语文课的问题与杜威的兴趣观不同,不是以学生一时一事的个人兴趣为基础的,而是以语文知识中的基本概念或原理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作为活动的开始,因而不仅学生具有浓厚的探索兴趣,而且使之与语文知识的掌握相联系,从而使由兴趣而来的学习动机变成为稳定的、持久的探索动机。

二、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思维

要激发学生的思维,不能单靠老师讲,学生听,而要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要让学生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当成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学的重点必须放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上,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质疑。为此,在讲每节课前,我经常就课文内容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不懂的地方、有怀疑的地方都划出来,自己能解决的尽量自己解决,确有不能解决的,待上课时与同学讨论,或听老师讲解。同学和老师讲不到的要大胆提出,讲错的要大胆争辩。如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一些学生提出:“鲁迅送走黄包车夫后,为什么脸上不再有慈祥愉快的表情,突然变得冰冷、严肃,最后叹了一口气?”对此,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展开讨论,有的说:“鲁迅想,黄包车夫回家后,家里可能没有米下锅,孩子们哭叫。要让学生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表情,突然变得冰冷、严肃,最后叹了一口气?”对此,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展开讨论,有的说:“鲁迅想,黄包车夫回家后,家里可能没有米下锅,孩子们哭叫”有的说:“鲁迅想到像黄包车夫这样的人还很多,很多人吃不饱,穿不暖”还有的说:“想到多数人受苦受难,这是社会问题,旧社会四周都黑洞洞的,人民没有出路,革命者到处碰壁,鲁迅怎能不变得冰冷、严肃,甚至叹气呢!”经过同学们的质疑、争辩,我感到问题已经明晰,于是便对同学们的讨论给予了肯定,并做了如下归纳:“同学们争辩得很好,也争辩得很对,鲁迅看透了旧社会的黑暗,也看清了只有革命才能旧社会,人民才有出路,所以鲁迅拿起笔做刀枪,揭露旧社会的反动本质,号召人民起来革命。鲁迅也因此成为我国近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为国为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他很值得我们学习和纪念。”

可见,引导学生质疑,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思考来自己解决自己提出的疑难问题,既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能使他们更牢固地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注意培养和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自主观念

德国教育学家早就说过:“一个好的教师不是向学生奉献真理,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真理。”社会发展趋势也表明:现代的社会己发展为一个高科技化、高信息化的社会,学生感知世界和吸收知识的途径也变得十分的宽广。因此,我们的教学过程将转变为导学过程,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再是系统的讲授知识,而是引导、启发、示范、解惑和致力于开发各种不断更新的教学软件,用以开发学生的思维视野。这就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不仅仅局限于向老师学,而是开动思维机器,从教师的点拨,教科书的示范中,去主动的学,主动的探讨,去发挥思维的主动能动性去获取知识。为了培养和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自主观念,提高思维的积极性,故而在教学中应做到五个尽量:①能让学生自己思考的问题,尽量让学生独立思考;②能让学生观察的事物,尽量让学生亲自去观察;③能让学生表述的内容,尽量让学生自己去表述;④能让学生动手实践操作的,尽量让学生动手做一做;⑤能让学生得出结论的,尽量让学生自己去综合归纳并得出结论。

四、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力

思维的变通力,是指不同分类或不同方式的思维,从某思想转换到另一思想的能力,或是以一种不同的新方法去看一个问题,是指要能适应各种状况,同时还意味着不要以僵化的方式去看问题。其实语文学习中的许多问题是不能用一种思维方式来解决或是有一种答案的。在教学《宇宙生命之谜》时,课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说:“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生命之谜。”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学生认为“地球之外存在生命”,有学生认为“地球之外不存在生命”。就这一问题,我让学生举手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把同一观点的学生编到一组,让学生根据课文和课前了解的资料为依据,充分论证自己的观点,展开辩论,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了爱科学、学科学的学的兴趣和探索未来的好奇心。又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我问:“父亲和母亲的不同评价到底谁对谁错?”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学生总结出二者都是必要的,缺一不可,这样既揭示了主题,又培养了他们随机应变、举一反三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杜明友.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0,(07)

怎样提高思维能力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思维

学生只有在浓厚的兴趣和情感基础上,才能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激发思维的重要途径是创设情境。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

1、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基础。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内驱力”,有了兴趣,学生的思维活动就会加强,就会主动地探索知识,并主动参与知识形式的过程。

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创设和谐、愉快、生动的课堂气氛,吸引学生学数学,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乐此不疲。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及时设置恰当的问题,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会学生质疑问难,这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教学中,我还抓住时机,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新颖多样的练习题也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乐学、善学,从而培养发展思维能力。

2、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培养,调动感情因素。情感对激活学生的思维是起重要作用的。在教学过程中,一是创造条件,构建民主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体会到我和他们是平等垢,我还注意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学习活动自由展开。还应该注意使学生体会数学的广泛用途,感受到数学奥妙无穷,趣味不尽,树立起我要学数学的思想。二是增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先喜爱我,进而喜爱我所教的学科。在教学中,多还充分发扬民主,多和学生谈心,微笑着对待每一位学生。三是热情帮助后进生,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对后进生多鼓励多表扬,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树立起坚定的信心。

二、增强开放意识,鼓励学生大胆思维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获得知识,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做到敢想、敢问、敢说。

1、敢想。在教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方面或提供感受性材料或联系现实生活,以丰富学生的表象,让学生积累的思想素材;另一方面善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出格和瞎想,即使瞎想,也要看到想的过程比结果更珍贵,要给予鼓励,鼓励标新立异,另辟蹊径。教学中教师要放开手脚,引导学生大胆思考,并赞赏他们的“新思维”。提倡冒尖,鼓励求异,引导学生真正做到扬长弃短,充分发展。

2、敢问。学生个体差异很大,千人千面,教师不能把全体学生束缚在同一模式中。尊重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地、互爱的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即使幼稚可笑甚至荒诞怪异也不批评指责。和谐的师生关系消除了学生的自卑心理,宽松的课堂氛围鼓起了学生大胆的勇气。教师要有容人的气度,允许学生出错、出格。教育教学的目的正是要找准问题,实现转化。

3、敢说。首先,消除学生怕说错的顾虑。课堂上学生即使说错了,老师也要用鼓励话语给予安慰者其次,是让学生相互说,在相互学生中培养说的胆量与能力;再次,是多开展游戏活动,激发他们说的激情兴趣。

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启发学生主动思维

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参与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在教学中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主动操作、积极探索、互相交流、主动评价,以启发学生主动思维。

1、主动操作。“手指尖上出智慧”。课堂上,我们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操作活动,给学生充分的自由,留给他们自由学习机会,自由选择学习方式、方法和内容权利。教师只给能力弱的同学指导方法,从而促讲学生思维发展。

2、积极探索。探索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关键。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深根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学中让学生主动探索中得到主动发现,为内容让学生自己小结。

3、互相交流。数学教学内容要开放,要求用活教材,不拘泥于教材,实现数学教学与生活的沟通、数学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沟通。教学中采用“先抑后扬”的办法,先让学生个体充分感知教学内容,以蓄积交流素材,引发交流欲望,再让学生在小组(或全班)相互交流。

4、主动评价。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如何,放手让学生互相评价。通过互评,学生们不仅找到了自己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在多次互评中,培养了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

四、加强直观教学,帮助学生思维

从心理学观点来看,儿童认识事物是从感知开始的,然后形成表象,由表象直接发展到抽象,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占合优势,因此,在教学中加强直观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把眼、耳、手、口等各种感觉器官都运用起来参与学习。

小学数学直观教学主要包括学生亲自制作学具、操作学具和教师教具演示。教学的直观性能让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感知,加深对数学的理解的认识。另外,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能抓住学生思维脉络,促进他们对问题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怎样提高思维能力篇4

一、激发民族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兴趣中培养思维能力

汉语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民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活民族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营造一种轻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学习氛围。因此,汉语课堂教学要培养民族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善于激发民族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课堂上可采用多种方式激发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任务设疑,训练学生的探索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疑问能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地去探索,以解决问题,实现心理平衡。我们在教学时,不妨在触题时就布置任务,激起疑问,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索如何完成任务,训练探索性思维。如:教汉语教材“蔬菜”这一课是我让学生上台表演“蔬菜摊老板”和“顾客”用汉语交易的过程。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学习汉语课文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语言知识,发展用汉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经常性地训练,民族学生思维会更活跃,设疑和释疑会更积极。

三、插图求疑,训练民族学生的形象思维。

七年级学生长于形象思维,充分让民族学生再现表象,发挥想象,并用语言描绘出来,可以有效的发展他们的思维和语言。我们的汉语教材都配有插图(教学挂图),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仅将这些图作为一个创设情景的辅助手段,很少引导学生去仔细观察图上的内容。我在使用教学挂图时,常常要求学生看图提问,对图中的疑点主动发问,如:我布置作业,让学生画课文中所描述的情景。教汉语中“季节”这一课时,我让学生画出一年中的四个季节,并提问:“画中有什么?”你想象中的季节是什么样的?等问题,使他们对课文的难点,疑点也就有了大致了解,在此基础上再有针对性地学习。坚持巧用插图,既可以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能提高语言学习的效率。

四、想象解疑,训练民族学生的发散思维。

想象是人脑在原有表现的基础上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是发展儿童语言和思维的一条重要途径。我们现有教材的课文都是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段,我常常根据大部分课文语言材料言尽而未尽的特点,设置疑问,引导民族学生展开想象,续说对话的多种结果(既续说课文),借以培养民族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比如学习“文艺晚会”这一课时,我让民族学生想象过新年和“六.一”儿童节时在教室里举办文艺活动的情景。并提问:“当时你们是怎么过的?对话当中又是怎么讲的?”………….通过这些想象性质的疑问,扩展民族学生思路,引导民族学生按各自的理解去续遍对话,既训练了民族学生的发散思维,又培养了民族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五、变序释疑,训练民族学生的跳跃思维。

教材中有些课文较长,如果按对话序逐句教学,费时较多,且不易突出重难点。我们可以采用变序教学,打破对话的顺序,框架,引导民族学生通过学习解决疑问。如学习“亲兄弟”这一课时,我问民族学生:“谁的家有兄弟姐妹?平时生活当中你们是怎么过的?遇到困难是怎么帮助?爸爸妈妈怎么教育你们的?老师又怎么教育你们和同学相处的?学习中我们应该怎样帮助同学?我们各民族都是一家人,应该互学,取长补短,为社会多做贡献。我说的对不对?你们觉得呢?”通过这样的问题,一方面可激发民族学生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可以训练他们的跳跃思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六、扩展激疑,训练民族学生的创造思维。

没有创新精神的人很难有创造性的成果。我们应抓住民族学生的好奇心理,活化我们的汉语教材,通过扩展教材内容或活动步骤,充分激发他们勤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兴趣,鼓励他们多角度,多方向,独特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倡一题多议,敢破常规,使教学向纵深发展。如讲教材“动物园”这一课时,除了课文中的内容之外,我故意对一位民族学生说:“我看见老虎和狮子在吃草,还看见长颈鹿和小山羊在吃肉。”“动物们互相依赖吗?如果依赖会怎么样?相反会怎么样?我们应该怎么做?”等等,对教材的扩展会超出民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范围,但却因此激起了他们的疑问,引发他们在课外,在今后的学习中努力寻求解决的办法。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活化教材,多启发,多引导,训练民族学生的求异思维,给予民族学生创新的机会,从而培养他们思维的流畅性和独创性。

七、强化课外阅读。拓展民族学生思维能力

中学,是民族学生形成汉语能力的重要时期。阅读,是学生获取汉语知识、形成汉语能力,发展思维能力的主渠道。再好的教科书和课堂学习都是有局限的,它难以培养奇才,也很难造就通才。教学实践证明,提高汉语成绩,阅读是保障,尤其需要强化课外阅读,提高民族学生的阅读能力。在强化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针对教材,巩固阅读

汉语文教材中,每单元都有训练重点,在强化课外阅读过程中要结合训练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能力方面的专项训练,可把在课堂教学中的阅读方法迁移到课外,使之不断运用巩固,最终形成能力。

2.分类区别,专题指导

对课外阅读进行专题性指导,让民族学生把握批注式、圈点式、摘录式、体会式等相关阅读方法,强化思维能力。

3.方法交流,取长补短

发挥民族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民族学生对读书方法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取长补短,拓宽民族学生的思维,发挥创新的潜能。

八、鼓励联想与想象,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怎样提高思维能力篇5

思维,就是通常说的“思考”、“想”、“动脑筋”,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分为两个阶段——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比如,我们认识一个人,先是从知道他的姓名、长相,听他说话、看他做事开始的,以后逐渐对他了解越来越多,直到认识他的性格特点,他的精神境界。这就经历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使我们完成这个认识过程的核心因素就是思维。在感性认识阶段,人们也要“想”,但那是初步的,只有对客观事物获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时,人们才能通过分析、综合,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所以,思维主要表现在理性认识阶段。

思维力,就是一个人进行思维的能力。思维水平的高低,反映一个人的智力活动水平高低。它从不同方面表现出来。

独立性:思维力强的人,必定是善于独立思考的人。在学习中遇到疑难,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都能独立思考,寻找答案。即使他请教别人,查阅资料,也是以独立思考为前提。

灵活性与敏捷性:思维力强的人,对总是反应迅速而且灵活,不墨守成规,能比较快地认识、解决问题。

大家都知道曹冲称象的故事:有人让少年曹冲称一头大象的重量,这对一个小孩子是大难题。可是曹冲经过迅速而灵活的思考,很快有了办法。先让大象站在船里,刻上水位记号,然后把大象拉下来,往船上装石块,达到原来水位记号停止。石块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曹冲的思维力很强,上述几个特点都表现出来了。

逻辑性:思维力强,想问题严密而且科学,不穿凿附会,不支离破碎,得出的结论有充足的理由、证据,前因后果思路清晰。

全面性:思维力强,看问题不片面,能从不同角度整体地看待事物。

创造性:思维力强,对问题能提出创造性见解,别人没想到的,他能够想到。

关系思维,有一门新兴的科学——思维科学,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首先提出来的。这方面的书籍出了很多,我们这里很难作全面介绍。有条件的家长可以找这方面的书读一读。

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家长是能够有所作为的。

(1)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

年龄小的孩子遇到疑难问题,总希望家长给他答案。有些家长就真的把答案告诉孩子,当时解决了问题,但从长远来说,对发展孩子智力没有好处。因为家长经常这样做,孩子必然依赖家长的答案,而不会自己去寻找答案,不可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高明的家长,面对孩子的问题,告诉孩子寻找答的方法。也就是启发孩子,一个问题应该怎样去想、去分析,怎样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怎样看书,怎样查参考资料等。当孩子自己得出答案时,他会充满成就感,思维能力提高而且产生新的动力。

(2)让孩子经常处在问题情景之中。

问题是思维的引子,经常面对问题,大脑就活动积极。当孩子爱提各种各样问题的时候,家长要跟孩子一起讨论、解释这些问题,家长的积极主动对孩子影响很大。特别是家长也弄不懂的问题,通过请教他人、查阅资料、反复思考获得圆满答案,这个过程最能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孩子大了以后,有的不爱向家长提问题了,家长应该主动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包括家庭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有时,家长应放下架子,向孩子请教一些自己不懂的问题,这些做法,对发展孩子思维有好处。

(3)跟孩子一起收集动脑筋的故事和资料。

动脑筋的故事和资料很多,有的是真人真事,有的是寓言故事,有的是科普性读物。家长、孩子共同收集,整理好放在书柜的一角。空闲时间,大家可以翻阅这些资料,互相讨论感兴趣的问题。

(4)搞家庭智力竞赛。

利用节假日进行,家长和孩子轮做主持人,谁主持谁准备竞赛题目,设立小奖品或其他奖励措施。为了增强气氛,可以请亲友或其他小伙伴参加。准备过程和竞赛过程都是训练脑力的过程。

(5)讨论、设计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

怎样提高思维能力篇6

1.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种子的萌发需要充足的阳光、适宜的温度和水份。学生的发展也需要在适当的环境、适当的气氛中进行。教师要努力地创造这种环境和气气氛。首先,在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你,进而喜欢语文课,即让学生“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其次,在课堂上营造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平等讨论、自由争辩的氛围,给学生提供健康、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轻松愉快地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在语言实践中学习语言,在积极的思维中发展思维,才能有力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实现真正的主体性教学。

2.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由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是训练思维的基本的手段,但问题是由教师提出还是由学生发现,其效果是不一样的。读书要自己阅读,自己发现问题,不要等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来答。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提出发现并提出问题比老师自己设计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等待教师的传授、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学生学习的潜力就会充分地挖掘出来。

3.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授人于鱼不如授人于渔。”授人于鱼只供一饭之用,授人于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因此说,老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运用恰当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升华。就学习方法上说,学法指导有:注重学习过程,概括学法;教师典型示范,展示学法;举一反三迁,移学法。紧张扣教材特点,指点学法等等。就内容来说,怎样预习、怎样识字、怎样解词、怎样概括段意、梨概括中心思想,怎样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等诸多方面的学习方法。不论哪个方面,都应交给学生去实践,然后深化练习,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对于具体的教材,教师要授予学生“抓住特点――品读句子――体会情感”的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运用学法自学,学生通过联想,就能领悟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最终使学生形成自己所特有的学习方法和技能。

4.培养创新意识,活跃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语文老师的重要职责,是的教学目标所在,也是实施主体性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是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的创新,是语文训练过程的创新,是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的创新,其特点是凭借课文,紧扣主题,展开想象,激活思维,推动联想。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让学生充分发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活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创新意识有其充分的空间。“天高任鸟飞”,学生的思维一但被激活,其创新意识就会在自觉地学习中不断的提高,不断地完善。

5.广种捕收,拓展学生的视野“地上本没有路,只是人走得多了便成了路。”“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提高学生的提高阅读能力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该让学生多读一些课外的书籍,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读书一方面要了解别人的看法,另一方面要以自己的大脑来加工,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主体。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籍时,教师要给予学生天下一定的辅导,帮助学生如何选择读物,如何拟定学习计划等等,哪些地方需要精读,哪些地方需要略读,怎样做好读书笔记,都需要教师为学生做出一定的指导。学生一但形成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老师就可以放手地让学生自己选择课外读物,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阅历加深,而且对学生的将来都有所帮助,实现终身学习的技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不同的读书,不同的收获。只要老师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会使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收获,认识能力得到提高,思想境界得到升华,思维能力得到应有的发展,创新能力得到点燃。

怎样提高思维能力篇7

一、明晰性原则

明晰性原则是指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的内涵与外延要明晰,杜绝问题含糊不清或理解有歧义。问题的提出一定要明确清晰,能让学生一听到问题,迅速地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思考。如果学生不明白问题的指向,或错误的理解问题的内涵与外延,最终只能是完全背离了问题的原意,造成了思维的混乱,无法实现提问的初衷。高中政治教师要明晰问题,就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思路和流程,根据教材的内容与教学活动的需要,沿着预设的思路进行问题的切换,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实现学生对政治教学内容的自主思维加工。如在讲《生活与哲学》“运动是有规律的”时,明确教学目标―理解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然后设计教学思路:通过近半个世纪气候变化异常的背景材料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后逐层明确问题:气候异常是天灾也是人祸,天灾能避免吗?请你概括一下规律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人在天灾面前无能为力吗?面对天灾人应有何作为?怎样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从“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中说明“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相反,如果政治教师提出:你能谈谈对规律的认识吗?学生不知道是问规律的含义、特征还是人与规律的关系,这样既阻碍学生的积极思维,又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无效。

二、全员性原则

所谓全员性原则就是问题的提出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问题的思考与讨论中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出具有一定素养的合格公民,所以,政治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的活动。政治教师提问中要克服偏爱某些学生的现象,面向全体学生,采取抢答、抽答、辩答等多种方式,促使全体学生都去思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在讲《政治生活》“民主决策”时,面向全体学生提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公布后,你有没有意见反映?准备通过什么方式反映?如果你的意见被采纳,你有何感想?这一问题提出后,学生对高考制度改革都有自己的看法,不少同学想通过政府网站提出意见,很多同学认为自己的意见如被采纳肯定非常兴奋,同时也提高了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积极性,于是,本课重点问题―“民主决策的方式及意义”就迎刃而解了。

三、思考性原则

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学生充分思考的课堂是最有效的课堂。思考性原则是指在高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和认知冲突,提出疑问,由学生自己开动脑筋,经过思维碰撞,追根问底,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政治教师把所要解决的问题,给学生设置悬念,由“真思考”引发出的一种持久的、强大的教学吸引力,不正是政治课的魅力所在吗?不断提高政治课堂学生思维的参与度是每一个政治教师不懈的追求。如《政治生活》讲“我国的外交政策”,把中美关系作为问题情境,教师展示情境一:奥巴马访华和中美经济和战略对话成果;情境二:中美贸易摩擦、美对售、奥巴马会见达赖;情境三:2009年中国外交主要成就及国际上的“中国”,接下来提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中国强大了,应与美国彻底决裂;二是中国实力与美国还有很大差异,应处处由着美国。你赞同哪种观点?你认为怎样正确处理中美关系?这种带有认知冲突的观点,学生思维上肯定会碰撞,经过思考和辩论,会逐步回到教材核心观点:中国要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坚决维护我国国家利益的同时要和平处理好与美国关系,彻底决裂和处处顺从都不是最好的办法。

四、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是指政治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整体设计一堂课的提问,将学生思维层层引向深入。政治教师在课堂上,心中要装着整堂课,让提出的许多问题按一定的逻辑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不断深化。如果政治教师设计的问题杂乱无章,琐碎不堪,学生一个接一个地回答问题看起来课堂气氛很活跃,但学生却没有办法找到问题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学生的思维处于凌乱的状态,最终无法形成对政治教学内容的整体感知。有效的政治课堂提问,应该避免问题过多而繁琐,要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一系列问题,使所有问题环环相扣,由具体到抽象,部分和整体相结合,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机统一。如在讲《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时,我先通过投影展示了古今中外名人对金钱的看法及我们周围普通人对金钱的看法,然后设置了五个问题:(1)金钱是什么?是万能的还是万恶的?(2)金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3)金钱应该怎样获取?不该怎样获取?(4)金钱应该怎样使用?不该怎样使用?(5)你的同学把?“压岁钱”全部捐给玉树灾区,你怎样看?设计的几个问题紧紧围绕“怎样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这一重点,层层深入,从理论到实际,从书本到生活,加深学生对树立正确金钱观的整体认同感。

五、评价性原则

怎样提高思维能力篇8

关键词:阅读;语文;教学;思维

一、巧设问题,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创造精神,教师在课堂上设计巧妙的问题。把学生引入教学过程中,使他们参与对问题的理解,让他们充当探讨问题答案的主人。必要时教师可有意识地提出似是而非的答案,以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同时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和探索的空间,为创造性思维作铺垫。例如,讲《匆匆》一课时,针对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限,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能把时间留住吗?”这一问题立即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产生了探讨的欲望。有的学生说能,因为钟表可以叫停;有的学生说让时间锁定,因为这是电视里说的;有的学生说时间供人来利用,因为时间对人来说最宝贵,留不住时间就失去了一切……学生都在积极想办法。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答案求异,诱导思维的发散性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老是书上怎么说,老师就怎么讲;老师怎么说,就叫学生怎么说。我们应该把开发小学生的智力,培养求异思维能力,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去。教材有不少课文给我们提供了求异教学的好机会。

如,《桃花心木》的结尾写道:“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我们可以这样来设计:首先围绕“不确定”展开讨论,“不确定”的因素有哪些?其次,在总结课文之前用对几句名言的理解来将课文内容进行一下延伸,“自古英雄出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梅花香自苦寒来”等。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考虑问题,使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散。

三、鼓励质疑,训练思维的深刻性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更具有针对性,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教给学生怎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热情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如,讲《顶碗少年》一课时,教师明确提出要自己阅读,自己发现问题。结果学生在接触课题后,就提出了少年顶碗的过程有多长,共几次,每次结果如何?一下子就成功了吗?有失败吗?失败了他又怎样做的?等问题。教师抓住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读课文,勾画出重点句,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意,在不懂的地方画上问号。在学生独立思考以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找出问题的正确答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讨论交流、解决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华清,韩夏明.语文阅读教学的思维训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14).

怎样提高思维能力篇9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堂提问;设计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2-0146-02

提问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沟通学生与教材的重要媒介,是重要而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也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互相撞击的重要师生教学互动,同时也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西方学者德加默有这样一种看法:“提问得好即教得好。”大学问家朱熹也说“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的确,有效地提问,能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提高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同样,在初中科学教学中,为有效而优质的课堂提问设计寻途问津,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

一、设计启发式提问,诱发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积极性是指思维的活跃程度。设置的问题富有启发性,才能激起学生积极思维,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师的有意启发与巧妙引导之下,学生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不但能学到新知识,而且学习能力在不知不觉中也能得到提高。例如,探究杠杆平衡条件一节中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同学们观察了上述几种工具使用情况(撬棒撬物,镊子夹物,切纸刀切纸,羊角锤拔钉子)后,找一找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那么是否可以把它们统一看作为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的(直的或弯的)硬棒?同学们在观察中是否还注意到有几个力对硬棒的转动起作用?它们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能以积极的思维态势去关注教学内容,也很好地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二、设计阶梯式提问,启导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的思维过程。在设计教学提问时,需根据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来设计一系列提问,提问要有梯度,要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引导学生思维逐步深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如在学习“物体在平衡力作用下的运动”一节时,设计的问题可按下述顺序进行: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有什么关系?静止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受到水平方向作用的两个力,小车的运动状态是否发生改变?为什么?如果运动的小车受到的拉力大于阻力时速度将怎样变化?如果小车受到的拉力逐渐减小到和阻力相等时,速度将怎样变化?通过这样的一问接一问,层层深入,拨正了思维的航向,也有助于将学生的思维推向更高层次。

再如,有些题目求最终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建立这样的几级“台阶”:最终所得溶液的溶质是什么?溶质有几个来源?几个来源的溶质的质量如何求?加入的物质质量总和为多少?有无气体和沉淀?质量为多少?有无不溶性杂质?质量为多少?最终所得均一稳定的溶液有多少?最终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怎么求?在这一系列的化繁为简的阶梯式提问后,学生就能顺利地找到这类综合性知识题目的答案了,同时也可激起思维的波澜,提高思维的逻辑能力。

三、设计定向式提问,指引思维的方向性

思维的方向性是指朝向一定目标的思维过程。提问要有明确目的,笼统和模糊的问题,往往使学生感到茫然,不知从何入手,也不知探究应当朝哪个方向和目标前进,学生的思维难以开展。如“在什么条件下种子发芽最好”提问缺乏提示性,因为它未能提示学生从何入手及如何寻找答案。若将上述问题改进为“种子在有光照条件下发芽还是在无光照条件下发芽好”使之成为一个指向明确的问题。又如在学习“物体浮沉条件”时,如果向学生提出:物体的浮沉条件怎样?学生根本无法回答,所提出的问题必须具体,必须有明确的方向性。如果改为“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在上浮、下沉、悬浮时所受重力与浮力关系怎样?”这样的问题比较具体,便于学生回答。因此,教师在提问时要做到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炼,清晰度高,才会成为一个有效的问题,才能指引思维的方向。

四、设计发散式提问,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善于根据各种情况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或改变原来思维方向的思维过程。为使学生突破旧的思维框架,克服思维定势的束缚,打开新的思路,教学中需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切入”以获取最佳教学效果。如在学习“动滑轮的工作特点”这一部分内容时,也可以通过“杠杆法”和“受力分析法”等不同角度的设问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内容,具体问题(1)如果我们把动滑轮看成一个杠杆,那么这个杠杆的动力臂和阻力臂应有什么样的关系?工作特点?(2)在动滑轮工作过程中动滑轮的受力情况怎样?又例如,在“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关系”这一节教学内容中,怎样理解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关系?可以把电流与水流的特点相比较来理解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关系,也可以把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变化当成导体加长了或变粗来理解。通过对同一问题采取变换角度的方法提问,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变通的能力,又有利于启发学生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也能较好地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设计挑战式提问,激发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善于对自己或他人的思维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严格检查和评定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设计一些挑战式的问题可激起学生的内心冲突,动摇学生原来心理上的平衡,以期提高学生思维的辩证能力。如在讲naoH化学性质――naoH与HCl的反应时,教师在演示向naoH溶液(久置的)中注入HCl后,问naoH与HCl能否反应?学生会异口同声:反应。若再问其原因时则答:因为有气泡冒出。通过诱导得出naoH与HCl反应是没有现象的结论。接着提问:配制已久的naoH溶液与HCl混合为什么有这样的现象?如何证明naoH与HCl确实发生反应?如何验证此反应中酸碱中和是否过量?然后提供na2Co3,Fe,酚酞,CuSo4物质供学生探究讨论。对不同的见解让学生进行争辩,对错误的见解进行诱导分析,让学生的智力接受挑战,思维接受批判,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六、设计开放式提问,拓展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指思维发挥的广阔程度,科学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发挥奇思妙想的舞台,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例如,在测物体密度的方法教学中,提出问题:有一个密度比水大的马铃薯,任意选用工具,请写出可以用哪些方法测它的密度?这个开放性问题,有多种不同的答案,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深度的思索,各有所得。再如在学习了硫酸性质后,笔者设计了:怎样鉴别浓硫酸和稀硫酸?请你提出尽可能多的方案。问题一出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这样的设计实现了对所学知识进行广泛迁移和触类旁通,提出了如下方案:①晃动法;②加水法;③加糖法;④加铁法;⑤加铜法;⑥加胆矾法;⑦加火柴法;⑧测密度法;⑨测质量法。通过此问题的设计使学生掌握了浓硫酸的性质,而且开阔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在平时教学中多设计开放式的问题可实现对所学知识进行广泛迁移和触类旁通,从而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七、设计互动式提问,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进行思维活动时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本质的过程。在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相互提问,有问有答,双向交流,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同时使学生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也使学生思维的深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如在教学浮力这节课时,教师先将一个木块抛入水中,发现木块浮在水面上。教师问:木块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学生答:木块受到了浮力作用。教师再问:对于浮力,你们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问题:①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②为什么有的物体浮在水面上,有的物体会沉到水底?③浮力大小如何计算?④浮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⑤浮力能够用仪器测出来吗?⑥气体会产生浮力吗?这些问题是在教师的提问下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激起了学生对浮力的学习兴趣,也能引发他们对问题主动和深入思考,因此,在教学中要打破师问生答的模式,通过互动式提问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总之,课堂提问的设计直接或间接地决定着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能力水平安排最恰当的提问方式,通过优化问题的角度、层次和方式,激活学生思维,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

参考文献:

[1]王方林.何谓有效的课堂提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

[2]陈菊.初中科学课程理念与实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怎样提高思维能力篇10

[关键词]培养物理思维能力学生

何为物理思维?这里所言的物理思维是指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笔者从教多年来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物理时可谓非常努力,上课记笔记很认真,并能记住许多概念和公式,但一涉及具体问题时总是出错或作出南辕北辙的解答。这是什么原因呢?归根到底是受定势思维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思维障碍,阻碍了物理思维的发展。何为定势思维呢?即在长期生活中的一种思维方式的错误累积而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比如有这样一道智力题目:一马商600元钱购入一匹马,700元卖出,800元又购入,900元卖出,1000元购入,1100元卖出,问该马商赚了多少钱?你会受加减思维定势影响作出1100元-1000元=100元的错误答案。而未考虑到该马商交易了三次,每次赚100元,共计赚了3*100=300元的正确判断。又如在初三物理“惯性”中常有这样的题目:在一辆匀速直线行驶的火车箱顶掉下一颗螺丝,它会落在什么位置?学生受生活定势思维的影响会错误地认为由于火车在向前运动,而螺丝离开火车未动,会掉在偏离脱离处的后方的错误判断。这就是定势思维造成的思维障碍。那么作为物理教师应怎样引导学生突破定势思维,建立起正确的物理思维呢?本人多年从教,积累了以下几种方法,供各位同仁共勉。

一、激励学生通过探索性实验和实践突破定势思维,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

如在“光的反射”一章的教学中可先不进行知识的传授或教导;让学生想办法利用手中的小镜子将阳光送入教室,他们会很快地调节镜片承受阳光的角度以达到目的。再进一步进行“光的反射定律”实验,学生极易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并能正确应用该定律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具备正确的物理思维方式。同样,学生受定势思维的影响,在长期生活中固执的认为自然光(太阳光)是无色的,但只需指导学生完成了“三棱镜折光”实验,很快的就会认识到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复色光。

二、结合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学生受逻辑定势思维的影响,逆向思维能力较差,而物理这门学科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对于逆向思维的要求较强,这就需要尽力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例如“光的可逆性”和压强计与高度计的联系,这都需要学生具备逆向思维的能力。那么具体怎样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呢?笔者在“光的可逆性”教学中是这样处理的:在完成“光的反射定律”后,让学生思考将原反射光路换为入射光路,光会怎样反射?在学生思考做出答案(按原入射光路反射)后在墙角放一面镜子让两学生隔墙调整角度能分别在镜中看到对方。通过实验探究强化“光的可逆性”。在“透镜成像”一章有这样一个作图题目,“做出从二倍焦距处斜向射入凸透镜的光路图。”。学生只知它会向会聚方向偏折,但具体折向那个点不能作出具体判断,这就需要激发其逆向思维的能力。首先提问:凸镜成像时物体在二倍焦距处,物体成像特征是怎样的?学生回答:在透镜另一侧二倍焦距处成等大实像。既然是在二倍焦距处成等大实像,那么二倍焦距处钭射来的光折到哪里?学生顿悟:必过二倍焦距。这一难题就解决了,同时强化了其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又如,学生受定势思维的影响,对“大气压强和温度的关系”很难理解,可通过演示鸡蛋入出瓶实验,培养其逆向思维能力。在学习了“大气压”一节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怎样将一只去壳的熟鸡蛋在不破损的前题下装入瓶口略小于鸡蛋的瓶内,在学生充分讨论后,将瓶用酒精灯略加热,在瓶口放上鸡蛋,让瓶离开火源,隔一会儿看到鸡蛋慢慢地自己进到了瓶内。这时让学生讨论总结:鸡蛋怎么会被一种无形的力压入了瓶内?学生回答:大气压的作用。那么瓶内有无气压呢?学生回答:有,但小于瓶外。再问:为什么离开火源后瓶内气压会小于瓶外气压,学生讨论后会回答:温度降低了。让其总结出“温度降低压强减小”的原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思考怎样将瓶内鸡蛋取出,学生思考后还不能答出,便举例,有一小窗口你爬进去后能否爬出,学生立即回答:怎样爬进去的怎样爬出来。并且顿悟:再次对瓶加热可将鸡蛋取出,并总结出“温度升高,压强增大”,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强化了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利用类比推理丰富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物理推理能力

初中物理中有许多概念比较抽象,只有利用类比推理,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方可达到教学目的。如“电流”一节就其概念而言就一句话:电荷的定向移动。学生看不见摸不着很难理解,但可把“电荷’比作”雨点”,掉在地上并不能形成水流,但雨滴汇聚于小沟,沿同一方向运动就形成了水流。这样学生对“电流”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四、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发散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