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十篇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十篇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0:41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篇1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求知力;思维领导力;真诚;策略

一、积极心理品质的定义

所谓积极心理品质,是包含多个维度,由个体的思维、习惯、情感和行为组成的一系列积极心理元素。而积极心理元素对小学生的身心成长和积极心理的主见观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

二、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包含的内容

1.求知力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天生就是世界的探索者,他们从出生开始就不知疲倦对世界的每个角落进行探索,这种好奇心是求知力的重要源泉。

学习活动是小学阶段的主导活动,小学生在进行学习活动的同时,也在心理发展上获得了重要的进展――理性思考、理性意识、内省、分析和计划的能力。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更进一步指出,如果儿童的学习成绩较好,充分发展了合作能力,则会产生一种胜任感,反之则会产生自信丧失、产生自卑感、焦虑等负面情绪。

由此可见,发展求知力无论对于发展小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还是对于小学生自信心的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是塑造优良心理品质的重要一环。

2.真诚

小学阶段正处于团队发展和社交智慧的关键时期,拥有善良的内心、宽容、真诚待人是发展社交能力的重要前提,如果不能做到上述要点,人就不可能在今后的发展中顺利教到可以真心面对的朋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真诚这个心理品质在小学生积极心理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3.宽容

宽容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准则,从某种意义来说,可将宽容跟进一步细化为相互理解、自信和做人的大智慧。

心理学家认为马斯洛认为人有五大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只有实现了低层的生理和安全需要,才能具有旺盛的创造力,才能实现自己的辉煌人生。研究表明,心理安全和自由是创造性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条件,而宽容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心理安全产生的重要保护性因素,离开了宽容,心理安全和自由就无从谈起。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占据了小学生的主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小学生普遍存在合作、宽容精神缺乏等问题,很多时候不能做到宽以待人,不能正确地看待和评估自己,甚至会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

因而,从小奠定宽以待人的良好心理品质基础,可以使学生在将来更有可能获得事业和家庭的成功。

4.思维和洞察力

皮亚杰的研究表明,小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时期,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和感性认识紧密相连,仍然具有非常强的具体形象性。

因此通过培养小学生对事务细节的把握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提升个体的综合能力,对其一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三、相应的对策

1.家校有效衔接,形成教育合力

小学生正处于价值体系构建的关键时期,外在的家庭和学校等环境因素对其小学生价值体系的建立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建议可以从以下两点着手,促进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

(1)在校内邀请校内外开设家庭积极心理辅导讲座,提高家长的积极心理意识,转变家长观念,为小学生形成积极心理观创造良好条件。

(2)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如微信、网络、QQ、短信等多种形式,创建家庭―学校沟通平台,互通有无,共同促进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2.充分考虑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开展各类活动

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分析,小学生对于形象思维的活动更加感兴趣,小学生好奇心强、持久力差。根据心理学家林崇德的研究成果,小学生持续注意的时间大致在10~20分钟之间。

另外,小学生更喜欢多媒体投影,爱听童话故事、寓言、脍炙人口的歌曲等比较形象化的材料,而对说教、理论和事物的因果关系方面的探讨则兴趣不大。根据这一特点建议教师活动中尽量采用符合小学生认知能力的、通俗易懂的语言,内容呈现上要具体而生动,呈现方法要多样化,并且要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可以采用小品、让学生讲故事等方式进行。

3.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促进自主成长

从人的本质来看,人人都是思想家,人人都具有积极的心理潜能,小学生自然也不例外,建议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小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积极心理成分,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让其在参与中获得动力,在鼓励中集聚力量,在亲身体验中快速成熟。

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特点就是活动,即要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所以,应该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来培养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5.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篇2

关键词:积极心理品质中小学校学生

一、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出和主要内容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学界正在兴起的由Seligamn等人提出的。在Seligman提出积极心理学思想后,当前发表的成果更多聚焦在终极性的积极人格或美德的探讨上。而要形成稳定的受用终生的积极人格和美德力量,必须首先激发和培养个体相应的积极心理品质。而对于积极心理品质这一概念的界定上,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

从先天和后天的关系上看,“积极心理品质”:是个体在先天和潜能和环境教育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正向心理特质。

从主观体验上看,“积极心理品质”是指逼近持久的、积极地情绪和体验,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等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幸福感、满意感、快乐感、建构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和对生活的忠诚。

从对个人成长上看,积极的心理特征主要是指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积极地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灵性等等。

二、中小学开展积极心理品质研究情况

(一)中小学开展积极心理品质的必要性

1.学生心理现状

近年来,随着学校暴力事件的频繁发生,中小学生心理压力的不断增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一个筮待重视的社会问题。但是在传统主流心理学的病理学模式导向下,学校心理学的工作往往以学生存在的问题为基本出发点与落脚点,教师本人和学生只关心心理问题的消除,而容易忽视学校心理学其他的职能,如帮助学生挖掘潜能、培养他们积极的心理品质。

2.积极心理学表现出典型的成人化价值取向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绝大多数都是成年人(从表面上的统计数据看约为91%)。相应的,从统计数据上看,对儿童的研究只占到了约9%。事实上,应更多地关注儿童的发展,因为积极心理学的宗旨是提高所有人的生活幸福度,而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的同时,又是一个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他们比成人更不易获得幸福,而且有研究表明童年期的积极体验对儿童将来的一生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

(二)中小学开展积极心理品质的有利条件

理论和实践体系的不断成熟:孟万金教授最早提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理念,经过2002年,特别是2006年以来的扎实推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取得了理论构建到实际应用的重要进展。2009年9月以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逐步完成了覆盖全国七大区域10万中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调查与数据库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全国常模。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器”。积极心理品质研究的有效开展必然少不了测量工具的不断完善和成熟。经过众多研究者的不懈努力,制定了信效度较高的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目前策略积极心理品质的策测量工具主要有:Seligman的Via—Youth(24项积极人格问卷—儿童版);park和peterson等人编制的Via—adult(成人版积极人格特质问卷);官群、孟万金的《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官群、孟万金的《中国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

学校教育的特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认为,对于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而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比临床干预覆盖面更大,成长性更强。如果能够在学校心理健康课堂、学科教育课堂以及其他活动中对于适合其年龄阶段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全方位培养和塑造,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就能获得最有效的促进。

三、中小学积极心理品质开展情况

国内的一些大城市比如上海已经开始探索将积极心理学与学校教育整合的工作。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十一五”课题指南中明确指出:“十一五”期间,协会的课题研究将紧紧围绕积极心理学这一心理学发展的新趋势,从多个层面和角度探讨中国社会背景下学生、家长、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标准、形成和发展等问题。

四、中小学开展积极心理品质的意义

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成为心理教育的重要价值取向,较传统的消极病理心理学而言,积极心理学有着它特有的意义:

(1)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可以更好地预防心理疾病。

(2)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3)积极的心理品质是实现人际关系诚信友爱的精神基石。

(4)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学生开发潜能、减负增效、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塑造积极向上心态,奠定幸福有成人生。

(5)创建积极的文化氛围。

(6)利用正确有效的教育评价。

参考文献:

[1]王新波.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数据库建设新进展[J].中国特殊教育,2010(4)

[2]钱同舟.论人文关怀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3)

[3]杨鲁静,徐光兴.积极心理学在学校心理领域的发展和影响[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09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篇3

一、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内容

近几年来,我国基础教育中关于积极心理和幸福感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问题,尤其对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研究已逐步推进。主要内容包括:小学生积极心理特质及其表征现状的调查分析与评价、小学生积极情绪与人格建构、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负担(包括:课业学习负担、身体心理负担、人际交往压力等)与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发展关系、小学生主观幸福感结构维度及其指数与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关系等。这些研究有助于学生个体的人格特质、积极情绪和幸福感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个体的积极心理品质,有助于改良学生个体的行为表现,有助于增强学生个体对生活、对社会的积极心态。这些研究对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普遍的借鉴指导意义和分析应用价值。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内容具体包括: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结构成分与构成方式;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和行为表现的影响因子;在构建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课程系列;对小学生广泛开展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实践和实验,并考察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过程和行为表现的变化。探究积极心理品质教育有效方法与教育模式,促进教育的有效性。

1.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化过程研究。探索积极心理品质的内涵和概念,探索小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心理积极心理品质的内化过程及其特点,考察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情绪体验、人格特质和行为表现等。

2.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结构和教育内容体系研究。探究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结构成分及其构成形式,在此基础上,构建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课程内容体系。

3.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课程建设的研究。研究和编制适合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编写并实施适合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系列教材。

4.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养成及其教育的影响因素研究。通过对中小学生开展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实践,探究学生个体积极心理品质养成的影响因子。

5.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实践研究。制定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方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其进行针对性、专业性、有效性的教育和实践,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素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二、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实践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的实践应该在小学生的自信心理培养、情绪心理管控、意志心理训练、交往心理形成、学习心理表现、幸福心理和自我认知、青春前期心理调教等多个方面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篇4

【关键词】高中数学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

积极心理是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它认为每个人都存在巨大的潜能,都具有多种基本需要,都重视自我发展。以美国心理学家赛利格曼的《积极心理学导论》为标志的积极心理学提出要关注人的心理机能、重视人潜能的发挥,要把促进人的健康成长,激发与培养人的积极情绪,帮助人获得快乐与成功。

积极心理品质是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高中数学作为一门对青少年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学科,蕴涵着许多的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契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这些教育契机,培养学生坚韧自信、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良好个性心理品质,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常常缺乏顽强拼搏、不怕失败、百折不挠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的缺失,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注重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的数学积极情感

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有意性水平较低,知识经验缺乏,他们的学习更多地受到情感的支配和影响。教师要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要具有一颗爱心,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情感。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关注的一瞥、信任的一点头、轻声的一询问,都会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师生感情上的“合流”。

(一)要善于触发、调动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将数学“理智的思考”寓于“感情的体验”之中。例如在学习《概率》时,我从生活中体育的中奖概率说起,让学生真正领悟到小概率不一定发生的现实,同时以某些中头奖的事例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质疑,再通过释疑,学生的兴趣就越来越浓,情绪也愈来愈高涨。学生在释疑中不仅掌握了知识、又开发了智力。

(二)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及时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不失时机地予以鼓励,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经常产生一种“我行”“我能干”“我有进步了”的感觉。在具体在教学中,还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分层布置作业,甚至对考试的题目也可以进行分层设置。

二、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

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探求数学结论、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奥秘,是对数学的一种理智的追求和高度的责任感,是形成数学学习意志品质的思想基础。学生在数学认知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要克服这些困难,就需要坚强的意志。

(一)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目标

“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毅力。”学生的目标愈高尚,就愈能形成深刻而持久的学习动力,产生意志力也愈大。帮助学生定好第一目标,引导学生所定的目标要适合于自己的实际,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跳一跳”达到目标,让学生通过努力取得成功。

(二)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精神

解决数学问题,尤其是攻克数学难题,会碰到许多不同程度的困难,要经历许多曲折和反复,这就需要具有“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精神。教师在设置数学问题时,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这种难度和深度应该是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意志努力可以解决的,是“跳一跳能够摘到果子”,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水平。

三、培养学生追求本真的科学态度

数学学科具有推理严密、逻辑性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个特点的作用,逐步培养学生言必有据、一丝不苟、坚持真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生在课堂上的本真追求,表现出学生数学思维方面的能力。教师要努力创设条件,让学生经历信息梳理、问题发现和解决、结论得出的过程,使学生从中得到考验和磨练。例如,要判断一个命题、猜想的真伪,就必须依靠定义、公理、定理按照题设条件,进行严格的推理、论证,得出结论。要让学生在推理、论证的过程中,每一步都必须清楚自己的依据是什么,要坚决克服思维的随意性、主观性和片面性,应该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严谨诚实的个性品质。

四、注重培养学生追求美的积极心理品质

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最独特的创造。数学中蕴涵着的数的美、形的美、语言的美、方法的美,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情感的法宝。例如,生活中很多很多的图形,它们都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教师在教学中可把这些图形引进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感知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并在美的熏陶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品质。

总之,教师的教育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需要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充分利用数学学科的特点和优势,因势利导,春风化雨般的滋润学生的心田,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形积极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希永.以实施积极心理教育的思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3).

[2]李平.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走在新课改前列.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6).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篇5

【关键词】心理学理念;积极人格;小学语文;实践

学生积极人格的内涵是丰富的,对于学生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积极人格符合当前教育理念的发展,顺应教育形势发展的潮流。小学语文教育作为学生语文学习的最初阶段,对于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以及文学意识的养成有着导向性的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积极人格的策略十分关键。为此,本文探究基于心理学理念下,学生积极的人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1]。

一、学生积极人格培养的意义

(一)全面素质教育推行的体现

传统的教育理念下,教育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这种背景之下,对于学生的发展就产生了较大的限制性。因此为了弱化这种限制,积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能力就提出了全面素质教育推行的策略[2]。学生积极人格的体现,就是学生在精神风貌,兴趣爱好以及品质层面上都积极向上,这正是素质教育所强调的地方。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是教育中重要的任务,其重要意义自然不言而喻。

(二)对于学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对于学生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一个人的人格对于一个人的发展而言十分重要,决定一个人的品质。而积极人格包含的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其一,积极人格的表现了首先表现了一个积极向上的思想,这种思想使得一个在今后的学习与生活中始终有着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使得其在面对困境时能积极地去尝试改变。其二,积极人格的培养过程,对于一个人众多的其他能力也会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一个人的环境适应能力,交流与沟通能力,均在学生积极人格培养的过程进行培养。

二、心理学理念下小学语文中的人格培养策略

(一)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学的知识

心理学理念下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首要的策略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学的知识。首先是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使得老师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前提下,对于教学的促进意义很大,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心理学知识十分必要。其次,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就必须要求我们要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综上可见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学知识最大的目的就是了解学生[3],为之后的策略做铺垫。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学的知识,很重要的一个层面就是老师必须要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即学校要组织老师开展形式丰富的心理学学习活动,老师心理学知识水平的提升,会加大相对于学生的了解,对于教学将产生更大的促进意义。

(二)制定与语文教学相关的培养策略

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策略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相结合,只有在积极人格培养的策略上发现语文学教学的特色才能体现出与语文教学向结合的意义。简单来说,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策略,必须要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只有在深度融合的前提下,才会使得优势互补,即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小学语文教学对于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产生有利因素。可见最为关键的部分就是,深入挖掘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策略与小学语文教学的结合点,然后进行策略的制定。

(三)反馈机制的建立在小学

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学理念下的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总的来说是一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尝试与创新,既然是尝试与创新,自然而然经验是十分缺乏的。那么为了是这一措施很好的实施,反馈机制的建立十分必要,所谓反馈机制,就是将积极人格的培养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时,学生的意见与建议进行很好的收集,用于教学中各种措施的调整[4],使得各种应用措施不断地进行优化。反馈机制信息收集的形式多种多样,重点收集学生的对于教学过程的感受,充分尊重学生们对于教学的意见与建议,可以通过建议纸条的形式,也可以班会形式的讨论,也可以进行学生抽样面谈的形式。

三、结语

本文首先分析了学生积极人格养成的重要意义,基于上述基础,分析了心理学理念下学生积极人格在小学语文中的培养策略。总的来说,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甚至可以说,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比知识水平的提升更为重要。心理学知识在教学中将会有十分广泛的应用[5],老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加强学习,从而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慧颖.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职学生职业人格的培养[J].教育科学:全文版,2016(4):00238.

[2]张春燕.引领小学生探寻成功之路———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小学生学习品质优化研究[J].考试周刊,2016(80):47.

[3]张巧粉.让多媒体为小学语文教学增光添彩[J].学周刊c版,2014(12).

[4]周庭优.用故事为初中语文教学添彩[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篇6

论文摘要:积极心理学理论是心理学发展的最新成果,与传统心理学理论相比,更注重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这种观点对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高职院校要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并具有优良心理品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与局限

进入二十一世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能够面临新世纪挑战的人才是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整个社会的重视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关注下,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不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虽然各高职院校都在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目前各高职院校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及其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和误区,并已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其主要局限有:第一,在教育对象上,难以做到关注更多学生的心理状况。教育对象的局限性必将影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第二,在教育内容上,更多的精力用于对有心理问题学生的筛查与咨询,而忽略了对广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第三,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塑造及其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二、积极心理学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研究取向

积极心理学产生于二十世纪末期,是西方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1998年,前美国心理学会会长赛里格曼通过长期以来对心理学发展的反思,撰文指出当前心理学发展的不足与误区,同时呼吁同行正视心理学的发展。2000年1月赛里格曼和米哈伊森特博士的《积极心理学导论》问世,此后心理学家们更多地开始涉足此领域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以研究个体积极心理品质、建立积极情绪和品格为重点。它关注三个主题:第一是积极情绪体验。积极心理学指出任何人生活的质量首先不在于对物质财富的占有量,而是在于积极的情绪体验量。其次是积极人格特质的研究。积极心理学具体研究了包括好奇、乐观等在内的24种积极人格特质,认为培养个体具有这些积极人格特质的一条最佳途径是增强个体的积极情绪体验。再次是积极组织系统的研究。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了怎样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等系统,从而使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最充分的幸福。这种研究取向有效克服了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

三、当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工作重心与不足

高职院校普遍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在学校、分院、学生班级三个管理层面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预防和干预,防范校园心理危机事件。当前高职院校中,无论是在学校层面还是在分院系层面,工作重心是对心理异常学生的关注。从新生进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即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依据心理问卷筛选出有问题的学生。分院心理工作小组和班级心理委员在工作中往往将主要精力放在对问题学生的关注上,力求减轻或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人群中心理异常学生毕竟只是学生中的少数,这种工作模式这样就忽略了更多学生优良心理品质的塑造,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四、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体系

1.在教育对象上,点面结合,面向大众

消极心理学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局限是教育对象的局限,心理学的发展绝不应该仅仅研究心理的消极面和面向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更多的应该着眼于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潜能的激发,教育者应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与尊重,发现其优势和特长,及时予以肯定并做积极的评价。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正可以运用其健全的体系,调动各方面的资源,发挥每一级网络的教育力量,尤其是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潜能,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面,让更多的学生享受优质的心理服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在教育内容上,注重高校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培养

彼得森和赛里格曼(2004)在《人格力量与美德分类手册》中以人格力量与美德为取向,分类列出了六种重要人格特质:智慧、勇气、仁爱、公正、节制和卓越。与之相联系,包含了24种人格力量,具体包括创造力、好奇心、心胸开阔、好学、洞察力、正直、勇敢、诚实、热情、善良、爱心、社交能力、公平、领导才能、团队协作、宽容、谦虚、谨慎、自我控制、对美和优秀的鉴赏力、感恩、希望、幽默、虔诚。这就为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准备了丰富的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更应该以培养积极的心理特质为目标,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在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塑造上,才能保证把绝大多数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成员。

3.探索与运用多种教育模式,普及面向学生大众的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作为心理健康三级网络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肩负着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组织与实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团体活动、朋辈咨询、文艺作品和活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其次,分院心理健康小组应在分院范围内,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注重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和教育内容的丰富性,重视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对于专业素质提高的促进作用。第三,发挥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积极性,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心理活动。心理委员应该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专业培训,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构建积极乐观向上的班级心理氛围。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心理科学,其倡导的心理教育理念正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应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入手,发展和完善当前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积极正向的人生观和心理品质,这才是完善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况志华,任俊.积极心理学:人性的理性复归[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

[2]孟万金.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研究,2008(5)

[3]任俊,叶浩生.积极心理治疗思想概要[J].心理科学,2004.27(3):746~749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篇7

一、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一)培养小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应时常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弱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育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做好人好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课余要坚持去做;同时要教育学生树立见义有为、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思想,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

(二)培养小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尊师敬长、爱护弱小的高尚品格。教育学生自觉养成做事公正、为人和善、言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等好品行;教育学生要爱护公共设施、爱护花草树木,养成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的好行为。

(三)培养小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相互合作,让他们懂得只有一个团结协作的集体,才会凝聚人心,才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要积极为集体争荣誉;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去相互交往、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要引导学生要善于同大家友好相处,让学生真正明白只有生活在和谐合作的集体中,才能创造出更加优异的成绩。

(四)培养小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要大力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做的事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重点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同时要教育学生对失败和挫折要有一定的承受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养成胜不骄、败不馁,养成困难面前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二、小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等过程的智能教育。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我们要主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求真。

(一)培养小学生的求知好学精神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要安排科学合理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寓教于乐,尽量满足小学生的情趣特点和心理需求,实现教师与学生情感上融合和情趣上的共鸣,这样既调动了孩子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求知好学精神。

(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自己创编准备活动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并鼓励孩子们设计布置运动场地、制作简单的体育器材等。这样既能使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展示,又能调动孩子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小学生身体与心理素质的培养

通过学生身体与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促进小学生的正常发育,提高学生身体活动机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把学生的身体与心理素质调控到最佳状态。

(一)培养小学生的自理自护能力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要集思广益、科学安排,通过有效的教学组织,促进小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孩子们的体质。使小学生能够练就一个强健的体格,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并逐步学会自我保护的有效方法,提高自理自护能力,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二)培养小学生锻炼强体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目标,鼓励孩子们坚持身体锻炼,努力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要学会在锻炼中寻求进步,在锻炼中体验快乐。在教学中重点开展一些大众体育项目,比如长跑、篮球、羽毛球和乒乓球、武术、游泳、垂钓、舞蹈、自行车等,这些项目都可以成为终身健身的体育运动。教师可以给学生传授正确的技术动作和科学的健身理论,让孩子们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学比赛和游戏活动,也可通过体能测试或身体达标测试等活动,来培养小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提升孩子们的心理稳定性和适应性。同时,还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和教育孩子们正确处理各类心理亚健康问题,重点给孩子们介绍一些“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知识,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测试,使孩子们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正常的生活学习心态。

四、小学生审美艺术素质的培养

(一)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爱好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小学生传授动作技术,而且还要引导孩子们在动作技术的学习中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同时还要加强小学生的形体训练,要求学生每学一个动作都要力争做到动作美、姿态美、体型美,要求学生要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以此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爱好,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动作美和表现美的深刻含义。

(二)培养小学生的艺术才能和特长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小学生自选兴趣体育项目的方法,调动小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孩子们的愿望和真实需求,从而使他们领悟和品味到自己所喜爱的运动项目的艺术魅力,发挥出他们的艺术才能和运动特长。

综上所述,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加强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关系到小学生全面成才的关键。身为一名小学体育工作者,不仅要树立起对国家负责、对教育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的重大责任感,而且还要以实际行动全身心地投入到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工作中去,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体育精神,坚持做到重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引导和培养小学生自我生存能力的逐步提升。同时,要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新世纪有用之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篇8

自教育部于2014年3月提出“核心素养”这一重要概念后,核心素养便成为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要素。教育界已普遍展开关于实施“核心素养”的探讨。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尚处于起步阶段,教育部目前只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以下简称《纲要》),还没有制定该学科的课程标准,其核心素养的内涵也没有界定,导致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培育无法具体落实,本文试图弥补该领域的空白,着重阐述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

一、中小w心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素养指个体的综合素质,包括为人处世的态度、性格、知识和思想达到的境界等,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按照学科分类,分为语文素养、音乐素养、美术素养等;按照需求程度分类,分为基本素养和核心素养两类。在此两种分类标准基础上,可以得到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通过掌握学科关键知识来把握学科本质,学会学科思维和方法,在该门学科学习过程中所形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序列和范围两个维度能得出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纵向链接中小学心理知识和技能

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不是指一些针对中小学生心理特点而具体设计的心理知识和心理技能,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是中小学心理知识和技能的上位概念。《纲要》将中小学生应掌握的心理知识归为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适、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内容,在学习这些心理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应学会倾听、宣泄、情绪调节、换位思考等心理技能。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以心理知识和技能为基础,是两者的升华。

(二)横向聚焦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基本素养

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需要很多心理素养来帮助学生度过心理发展关键期,其中本学科所固有的且最有价值的素养被称为“心理核心素养”。《纲要》明确了从小学到高中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要求,可以视为心理基本素养的构成,即心理保健常识的掌握,但与心理核心素养还有一定区别。某一存在物能称为核心,首先应根植于一个体系中,其次能对事物起到持续帮助作用且地位不可替代。

结合序列和范围两个维度,可以得出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以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目标,以中小学各阶段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核心知识为载体,增强学生的心理能量,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心态并为后续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持续帮助的动态系统。从心理学科教育的价值取向上看,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应包括心理能力、心理品质和思维品质三大方面。

二、中小学心理核心素养的构成

(一)心理能力

心理能力指学生在认知和适应两个层面所达到的水平。在认知层面,包括感觉能力、知觉能力、记忆能力、注意能力等。适应能力包括适应自我的能力,适应他人的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心理能力的水平制约着学生的行为表现,一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能力强的学生,更容易调节自己的情绪,表现出乐观的心境,能有效避免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的出现,从而增加积极行为出现的频率。

值得注意的是,在心理能力核心素养的培育中,学生潜藏的心理能力即心理潜能的培育不容忽视。《纲要》明确指出,开发心理潜能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的教育目标并不仅仅是实现心理知识的宣传和普及,还肩负着唤醒学生心理潜能的使命,要把学生潜在的心理能力转化为显性的心理能力,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独特的价值,达到实现自我的个人发展目标,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心理品质

《纲要》提出“要立足教育和发展,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积极心理学作为新兴的心理学思潮,将心理学的关注点从治病转为预防,注重个体的美德,这与《纲要》的精神相契合,并把美德分为智慧、勇气、仁慈、正义、节制与精神卓越这六种,积极心理品质是由这六种美德构成。通过幸福感、满足和希望等积极情绪的体验,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挖掘自身抵御心理疾病的力量,进而塑造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

(三)思维品质

作为心理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是指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学习过程中运用的思维品质,是本学科独有的思维方式和能力。例如,在聆听他人倾诉时,学会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做到感同身受,提升共情思维;将课堂所掌握的心理知识和技能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提升迁移思维;进行认知归因时,能够正确找到导致自己行为结果的归因方式,提升思维的深刻性;根据课堂所掌握的心理知识和技能,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篇9

关键词:小学体育;意志品德;策略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增强他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信心,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全面发展。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历尽坎坷,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只有不畏艰苦、吃苦耐劳,遇到困难能够努力克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德是不可缺少的,各学科教育都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意志品德,而体育教育过程更形象,更直接,采用的手段也更丰富多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培养学生必要的运动知识、技能,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一、要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长跑是一项不大受青少年学生欢迎的运动。而长跑对于锻炼身体和培养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上课之前,要先作思想动员,并介绍长跑的重要作用,以及在练习的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如“极点”“第二次呼吸”使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练习时能知难而进。再通过一些科学的体能训练,使学生得到合理的锻炼,并且在测试时使学生明确“耐久跑”测试一方面是对耐久跑能力的测验,另一方面又是对学生坚强意志的测试。通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明确耐久跑练习的目的,从而提高了练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

二、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克服困难的信心和能力

培养意志品质的中心环节是克服困难。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有严格的要求,要通过艰苦的磨炼来培养坚强的意志;另一方面又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基础状态,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分解难点,逐步引导,让学生始终在充满信心的状态下不断克服困难,步步进取,最后成功。

例如,在自由泳教学中,首先必须打消学生“畏水”的情绪。对“畏水”的学生开始可安排在浅水区,让他们做一些戏水、打水战和漂浮等练习,让他们了解水并不可怕。接着可安排一些水中拾石子练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水性后再开始教学。针对他们在学自由泳动作中怕呛水、怕练习时站不住脚等情况,可采用两人一组潜水、打腿、保护与帮助等练习,克服学生的心理障碍,同时给他们一些鼓励性语言,如“好些”“很好”等,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换气是游泳教学的难点,可先教原地吐气,两人一组的打腿换气练习,然后过渡到打腿加单划臂换气练习,进而到托腹部打腿、双划臂换气等练习。通过教学,使学生技术、技能与意志品质都得到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遇到困难时,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也就逐渐形成了。

三、利用激励性评价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锻炼

要做好一件事情,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能够加以肯定、鼓励,就会使学生充满信心,使学生感到成功感。例如在短跑的教学中,对一些身体素质差的同学,在训练时,假如学生都认真投入地训练,哪怕没有进步,我们也要加以鼓励,然后再进行动作技术上的改正。测验时,我们区别对待,鼓励那些经过努力又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的学生,不以统一的测试标准来要求学生。区别对待有助于学生知道自己经过训练后有了进步,就会产生成功的喜悦,他们就会更加的努力,这样,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教师教学方法的逐步引导下就逐渐形成了。

四、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意志品质

组织能增强学生意志品质的活动,如跳山羊、跳高、攀登等。在这种活动中,有些学生表现出动摇、胆怯等消极意志品质,我们了解了学生消极意志品质产生的原因后,就可以有的放矢,采取措施。

1.教师要讲清动作要领,注意语言的暗示和引导,降低器械的高度,加宽跳高架的距离,翻松沙坑,或将跳高横杆换成橡皮筋等以降低或减轻条件反射。一般采取了这些措施后,学生们就能鼓足勇气,在取得成功的努力中锻炼意志,体验欢乐。

2.练习与克服不愉快情绪体验相联系的活动,如1000~1200米自然地形跑,400~600米耐久跑等。这些活动都能促使学生出现心跳加快、呼吸短促、口干腹痛等不愉快情绪体验,出现运动中的“极点”观象。意志品质薄弱的学生有可能会中途退出跑道,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支持与鼓励。“极点”的出现是考验和锻炼意志的极好机会。

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乐学品质;数学课堂;情境教学

任何联系的教育教学工作,都要以激发和培养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热情和爱好为目标。只有学生自觉、主动和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教学工作才能不断取得进步。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乐学品质,让乐学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其实关系到数学教学的成败。可以看到,对初中生数学乐学品质的培养,归根结底是通过有效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推动教学的发展。尤其在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研判上述问题,无疑对学生成才更具现实意义。

一、开展数学情境教学,逐步培养初中生的数学乐学品质

情境教学模式,即透过创设或设置某种情境、场景,营造某种学习氛围和环境的策略,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教学工作更加顺畅、有序地开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取情境教学的方法,一般可以分为物质情境和心理情境两种,前者强调实体物质或情景的设计,后者更加注重对教学气氛和氛围的调节。无论如何,构建高效的初中数学课堂,既是数学新课改的核心诉求,也是培养初中生数学乐学品质的题中之义,二者可谓殊途同归。基于此,将情境教学模式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可以简化教学的程序,极大地丰富课堂的内涵,让学生们成为数学的“主人翁”,从而激发出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对于广大数学教师来说,给予学生们更多的自由和自主选择权,通常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从而释放出情境教学的最大潜力。

如数学教师可以根据数学课程的设置与变化,在适当的时候引入情境教学,通过物质情境把学生们带入到课堂学习的氛围中,再通过心理情境的设计激励学生们更加以饱满的热情学习数学课程。通常,设计一个小小的“数学角”,开展一次小范围的数学知识有奖问答、引导学生们开展一次数学实践活动等,都是情境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也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们数学乐学品质的具体体现。以“数学角”设置为例,通过张贴数学报纸、海报或者宣传资料,一方面可以营造课堂内浓厚的数学学习气氛,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们增长数学方面的见识,从而很自然地培养学生们对数学的认知与热爱。总之,类似这样的策略和方法,都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具体展现,也是培养学生乐学品质的有效路径,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

二、开展益智游戏教学,以游戏培养初中生的数学乐学品质

初中数学教学的核心当然也是课堂教学,只有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才能达到初中数学教学的整体要求。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选择和运用益智游戏的时候也必须坚持以课堂为主体,以学生们的乐学品质培养为依托,不断拓宽教学的层次与辐射面,让全体学生都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中来,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由于益智游戏有别于传统的一般性游戏,这类游戏多以开发智力、提升素质和配合教学而出现,因此游戏的益智特征尤为重要,需要引起初中数学教师的关注。在平时的课堂授课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协作精神与协调能力,让学生们在自我提升的过程中体会到游戏的乐趣与学习的魅力,进而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成长和学习。

例如教师在设计益智游戏的时候需要结合考量课堂、小组协作与学生个人多个因素,要通过有效的游戏方法和流程的设置来提升游戏的促进作用,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把学生们分为3人~4人为单位的小组,然后分派不同的游戏任务,看看哪个小组能够率先保质保量地完成游戏的要求和任务。此后,教师可以对每个小组的游戏成果进行检验与评估,选择出最优秀的小组,然后给予表扬与奖励,号召学生们都让该小组的同学学习。这样一来,在益智游戏的带动下,初中数学课堂气氛空气活跃,学生们的情绪被慢慢培养起来,教学的开展就会更加顺利,学生乐学品质的培养也自然“水到渠成”。

三、教师要做好示范与引导,以“乐教”带动学生“乐学”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也是培养初中生数学乐学品质的执行者,教师乐教是学生乐学的前提。高质量的学校治理应该善于激励每个人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欲。为了营造自信快乐、乐教敬业的教师团队,首先践行“管理即服务”的理念,如全体行政“推门”服务,每周每位教师听3节以上推门课,给出具体策略,变管理为培训,重点解决“一个问题”,落实“一课一得”。又如骨干教师结对服务,他们主动与青年教师组建成长共同体,共同规划切实可行的成长方案,以“五个一”为主线开展活动――一起研读备课、一起学习交流、一起听课评课、一起反思提炼、一起汇报分享。

再如开展有效团队服务,学校每学期可以举办诸如“万里杯”教师论坛等活动,寻找身边的小策略,不仅为教师提供了很好的自我反思、总结、交流平台,更让大家分享了“七色花”“开心农场”“光荣榜”“友谊比拼”等可学可用的小策略。在这些策略和方法带动下,教师们的教学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教师更加“乐教”,学生们也必然更加“乐学”,初中数学教学的质量一定可以“水涨船高”。

综上所述,新时期初中数学教学的推进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为抓手,着力培养初中生对数学的乐学品质。只要教师立足成才,坚持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初中生的乐学品质一定可以逐渐培养起来,数学教学的进步也必然值得期待。

参考文献:

[1]朱学陵.浅谈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艺术性的语言[J].新课程

学习,2009(10).

[2]王建华.浅谈初中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J].新课程,2011

(4).

[3]王丽.浅议数学教学中的语言艺术[J].数学大世界,2011(5).

[4]蒋红伟.如何培养农村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J].科学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