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预防医学定义十篇预防医学定义十篇

预防医学定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0:56

预防医学定义篇1

关键词:预防医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进步与科学技术的更新,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迅猛的发展,医疗卫生在发展进程中,逐渐由以往传统的模式向预防、保健和主动式的服务方向转变,并取得一定的成就。本文关于《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及创新研究意义,主要体现在现实研究意义方面,本文通过对《预防医学》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问题分析,提出《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和创新措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预防医学》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

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尤其在医学教育中,教学模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预防医学相关内容的学习。就当前《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而言,《预防医学》在课堂中的教学存在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教师在对《预防医学》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教授时,仍采用以教材为主的理论满堂填鸭式教学方式为主[1]。教师只是将教材中枯燥的内容转化到多媒体课件中,使本身是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预防医学》过程中,无法与实际的操纵情况进行结合,只能够通过教材和教师的讲解对其进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预防医学》课程的学习和理解。

(二)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相对较差

在《预防医学》课程教授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是极为重要的,非预防医学专业的教师应对相应的预防知识有较为熟悉的理解,才能够加深学生对《预防医学》内容的学习。目前《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也体现在《预防医学》课程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相对较差[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对课程不是十分的了解,在授课过程中无法将相关的预防学知识进行有效的链接,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搭配也不够合理,通常是理论性课程较多,而实践教学内容较少,致使非预防学专业的学生无法对预防医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实践,影响学生对预防医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和学习。

二、《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和创新措施

(一)加强对预防医学的重视

在分析《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和创新措施过中,首先非预防医学专业要加强对《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视,对当前非预防医学专业中学生普遍存在对《预防医学》课程忽视学习的情况,反复强调《预防医学》在当前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性,使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充分认识到《预防医学》课程的重要性,并了解未来在医学临床中的医生,不仅要具有能够在临床中对患者实施治疗的技术手段,同时也要具有能够对相关疾病进行预防和保健的能力[3]。另外,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加强对《预防医学》课程重视过程中,也要鼓励非预防专业学生将所学知识向家人和亲友进行宣传,使更多的人了解预防医学相关内容的重要性。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在分析《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和创新措施过中,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也是尤为重要的,通过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预防医学》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发展。一方面,在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过程中,《预防医学》课程教师要采用现代化先进设备展开教学,通过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将《预防医学》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运用多媒体以多种形式展示出来,比如通过小视频展开对相关知识的教学,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从而促进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在转变教学方法过程中,《预防医学》课程教师要转变以往注重理论教学的方法,灵活运用案例式教学、情境式教学、项目导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逐渐加深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并在教学中加强对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结合,由此提升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能力

在医学教育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能力,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于当前《预防医学》课程教师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4]。一方面,非预防医学专业在对相关教师聘用过程中,要聘请专业水平相对较高、经验丰富的《预防医学》课程教师,在根本上提高预防医学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另一方面,学校要对《预防医学》课程的教师进行不定期的培训,加强教师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和能力的提升,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促进《预防医学》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发展。

结语:

就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而言,《预防医学》课程在医学教育中十分重要,能够对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本文关于《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及创新研究,主要从教学中仍以传统教学模式为主、教师专业水平和素质相对较差两方面,对《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从加强对预防医学的重视、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能力等方面,研究《预防医学》课程在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中的改革和创新措施。期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当前存在相应教学问题的非预防医学专业教学,提供宝贵的建议。

参考文献:

[1]黄晓,贺莉萍,李军,等.地方本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05(04):69-70.

[2]李雨U,崔念,潘晓放,等.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课程体系的初步优化与改革研究――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为例[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01(03):35-36.

预防医学定义篇2

[关键词]pBL;教学模式;留学生教育;预防医学;实验教学

随着教育国际化,大理大学医学专业留学生日趋增加,留学生教育教学成为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与传统讲授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相比较,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比较适应留学生教学特点,是留学生教学中一种合理有效的方法〔1-2〕。由于社会上重治轻防的观念影响,且预防医学产生的效果多为远期效应,所以部分临床医学生对预防医学学习不够重视,缺乏主动性〔3〕。大理大学开展了部分关于留学生教育的研究,但涉及预防医学课程的较少〔4-8〕。通过实践,我们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本文总结了pBL教学法在大理大学成建制临床医学留学生(mBBS)预防医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情况,旨在探寻适合我校留学生预防医学的教育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大理大学2005级、2007级至2011级临床医学全部留学生,其中2005级134人,2007级38人,2008级35人,2009级37人,2010级66人,2011级148人。

1.2研究方法

2005级、2007级、2008级采用传统LBL教学模式,共计207人,2009级至2011级采用pBL教学模式,共计251人。各级留学生均来自于南亚及东南亚国家,各级专业基础课程、预防医学理论及实验教学大纲、学时、教材及授课教师均无太大变动。1.2.1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在了解留学生的知识结构背景、留学生祖国国情的基础上,以因材施教和培养基础理论知识扎实并具有解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际问题能力的高级医学专门人才为主旨,制定教学计划。1.2.2改进教学方法针对以往留学生预防医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整合教师、病例、技术设备等资源,最大化服务于教学,保证教学质量。并不断完善留学生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对留学生出勤率、课堂学习参与度、实验报告评定、综合能力评价等进行规范化管理,及时调整修正,提高教学效率。1.2.3强化教学师资力量培训利用各种资源,加强教师英语口语及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培养,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技能,保证高效率的课堂教学。1.2.4统计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ˉ±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α取0.05,以p≤0.05判断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与分析

2.1相同教学模式下不同年级留学生的预防医学实验成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由表1、表2可见,相同教学模式下不同年级间留学生的预防医学实验成绩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果显示在传统LBL教学模式教育组中,2007级留学生的成绩较高,在pBL教学模式下,2009级留学生的成绩较低,可能因不同年级留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管理方法不同所致,随着教学方式与管理方式的不断改进,留学生的成绩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2.2不同教学模式下留学生的预防医学实验成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由表3可见,不同教学方式下学生的成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1.063,p=0.000)。pBL教学模式下预防医学实验成绩比在传统LBL教学模式下预防医学实验成绩有显著提高,在教学管理手段完善的前提下,主要与pBL教学模式更容易激发留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其学习效率有关。

3讨论

3.1pBL

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实验教学对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预防医学的思维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还能潜移默化地转变学生的观念,强化确立预防为主的思想,将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9〕。本研究显示,采用pBL教学的班级成绩比采用传统LBL教学的班级的成绩要好。分析其原因,传统的讲授教学法中,教师难以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难以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10〕。pBL教学模式则强调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pBL教学模式打破学科界限,围绕问题编制综合教程,以塑造学生的独立自主性、创新力和获取新知识、有效运用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pBL教学模式与传统LBL教学模式相比,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生的协作精神,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以提高。

3.2pBL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预防医学定义篇3

(试行)

2019年5月23日

感染预防与控制(以下简称感控)是医疗管理的重要内容,做好感控工作对保障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落实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规范性文件等要求,指导医疗机构开展感控工作,提高感控水平,制定感控基本制度。本制度是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必须遵守和严格执行的基本要求,具有“底线性”、“强制性”。

一、感控分级管理制度

(一)涵义。是指导和规范医疗机构建立层级合理、专兼结合、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感控分级管理组织体系,并有效开展感控工作的规范性要求。

感控分级管理组织体系的各层级主体包括:医院感控委员会、感控管理部门、临床与医技科室感控管理小组,以及感控专(兼)职人员等。

感控涉及的相关职能部门包括但不限于医务、药学、护理、信息、总务后勤、医学装备、质量控制,以及教学科研等管理部门;涉及的临床与医技科室包括全部临床学科、专业,并覆盖各学科、专业所设立的门(急)诊、病区和检查治疗区域等。

(二)基本要求。

1.按规定建立感控组织体系,结合本机构规模和诊疗活动实际,配置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感控专兼职人员。

2.明确感控组织体系的管理层级与责任主体。管理层级有“医疗机构、感控管理部门和临床科室”三级管理和“医疗机构、临床科室”二级管理两种基本模式,后者主要适用于依规定不需要设置独立感控管理部门的医疗机构。采用二级管理模式的医疗机构应当设置专(兼)职感控管理岗位。

3.明确管理体系中各层级、各部门及其内设岗位的感控职责;明确各层级内部、外部沟通协作机制。

4.教育引导全体工作人员践行“人人都是感控实践者”的理念,将感控理念和要求融入到诊疗活动全过程、全环节、全要素之中。

5.规范预检分诊工作,落实医疗机构内传染病防控措施。将发热伴有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症状,以及其他季节流行性感染疾病症状、体征的就诊者纳入医疗机构预检分诊管理;将基于特定病种、操作和技术等的感染防控核心措施纳入重点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和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参与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与管理。

二、感控监测及报告管理制度

(一)涵义。是医疗机构根据感控工作需要,对健康保健相关感染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等数据信息开展收集、分析、反馈,以及依法依规上报等活动的规范性要求。

(二)基本要求。

1.制订并实施可行的健康保健相关感染监测与报告管理规定,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监测的类型、指标、方法以及监测结果的反馈等;明确监测责任主体、参与主体及其各自职责;强化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履行健康保健相关感染监测与报告义务第一责任人的主体责任。

2.为开展健康保健相关感染监测提供物资、人员和经费等方面的保障;积极稳妥地推动信息化监测工作,并将健康保健相关感染的监测质量、结果评价及数据利用等纳入医疗质量安全管理考核体系。

3.加强对健康保健相关感染监测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管,并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及效果评价。

4.完善健康保健相关感染监测多主体协调联动机制和信息共享反馈机制,确保监测工作顺利开展,监测结果能够有效应用于医疗质量安全持续改进的实践。

三、感控标准预防措施执行管理制度

(一)涵义。是医疗机构中各相关主体自觉、有效、规范地执行感控标准预防措施的规范性要求。

(二)基本内容。标准预防主要包括手卫生、隔离、环境清洁消毒、诊疗器械/物品清洗消毒与灭菌、安全注射等措施。医疗机构应当加强资源配置与经费投入,以保障感控标准预防措施的落实;不得以控制成本和支出为由,挤占、削减费用,影响标准预防措施的落实。

1.手卫生。

(1)涵义。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依据标准预防的规定和诊疗活动的需要,合理配置手卫生设施、持续推动和优化手卫生实践的规范性要求。

(2)基本要求。

①根据《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等标准和规范的要求,制订符合本机构实际的手卫生制度,全面推动手卫生的实施。

②指定相关部门负责手卫生的宣传教育、培训、实施、监测和考核等工作;定期开展覆盖全体医务人员的手卫生宣传、教育和培训,并对培训效果进行考核。临床科室是手卫生执行的主体部门,日常实施自查与监督管理。

③根据不同部门和专业实施手卫生的需要,为其配备设置规范、数量足够、使用方便的手卫生设备设施,包括但不限于:流动水洗手设施、洗手池、洗手液、干手设施、速干手消毒液,以及手卫生流程图等。重点部门、区域和部位应当配备非手触式水龙头。

④建立并实施科学规范的手卫生监测、评估、干预和反馈机制,不断提升医务人员手卫生知识知晓率、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率。

2.隔离。

(1)涵义。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针对诊疗过程中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感染传播风险,依法、规范地设立有效屏障的规范性要求。

隔离对象分为两类:一类是具有明确或可能的感染传播能力的人员,对其按照感染源进行隔离;另一类是具有获得感染可能的高风险目标人员,对其进行保护性隔离。隔离屏障包括物理屏障和行为屏障。物理屏障以实现空间分隔为基本手段,行为屏障以规范诊疗活动和实施标准预防为重点。

(2)基本要求。

①根据感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及特点,制订并实施本机构的隔离措施管理规定。

②对需要实施隔离措施的患者,应当采取单间隔离或同类患者集中隔离的方式;对医务人员加强隔离技术培训;为隔离患者和相关医务人员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隔离患者所用诊疗物品应当专人专用(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等)。

③在严格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按照疾病传播途径和防控级别实施针对性隔离措施。

④加强对隔离患者的探视、陪护人员的感控知识宣教与管理,指导和监督探视、陪护人员根据患者感染情况选用合适的个人防护用品。

⑤对隔离措施执行情况进行督查、反馈,并加以持续质量改进。

3.环境清洁消毒。

(1)涵义。是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对诊疗区域的空气、

环境和物体(包括诊疗器械、医疗设备、床单元等)表面,以及地面等实施清洁消毒或新风管理,以防控与环境相关感染的发生和传播的规范性要求。

(2)基本要求。

①确定实施环境物表清洁消毒的主体部门及监管部门,明确各部门及相关岗位人员的职责。

②确定不同风险区域环境物表清洁消毒的基本规范、标准操作流程和监督检查的规定,并开展相关培训。

③规范开展针对诊疗环境物表清洁消毒过程及效果的监测。

④制订并严格执行感染暴发(疑似暴发)后的环境清洁消毒规定与床单元终末处置流程。

⑤明确对空调通风系统、空气净化系统与医疗用水实施清洁消毒、新风管理和进行监管的主体部门及其职责,制订并执行操作规程及监测程序。

4.诊疗器械/物品清洗消毒和/或灭菌。

(1)涵义。是医疗机构对临床使用的诊疗器械和物品正确地实施清洁消毒和/或灭菌处置的规范性要求。

(2)基本要求。

①根据所使用可复用诊疗器械/物品的感染风险分级,选择适宜的消毒灭菌再处理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各种形式的清洁、低水平消毒、中水平消毒、高水平消毒和/或灭菌等;相关操作人员应当做好职业防护。

②在实施消毒灭菌处置前应当对污染的器械/物品进行彻底清洗。但针对被朊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在灭菌处置前应当先消毒。

③建立针对内镜、外来器械、植入物等的清洗消毒灭菌管理规范和相应标准操作规程,做好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监测和反馈。

④诊疗活动中使用的一次性使用诊疗器械/物品符合使用管理规定,在有效期内使用且不得重复使用。

⑤医疗机构使用的消毒灭菌产品应当符合相应生产与使用管理规定,按照批准使用的范围、方法和注意事项使用。

⑥器械/物品清洗、消毒、灭菌程序符合标准或技术规范的规定,做好过程和结果监测,建立并执行质量追溯机制和相应的应急预案。医疗机构对经清洗消毒灭菌的器械/物品应当采取集中供应的管理方式。

5.安全注射。

(1)涵义。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为有效防范因注射导致的感染风险所采取的,对接受注射者无害、使实施注射操作的医务人员不暴露于可避免的风险,以及注射后医疗废物不对环境和他人造成危害的临床注射活动的规范性要求。

(2)基本要求。

①制订并实施安全注射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明确负责安全注射管理的责任部门和感控部门或人员的监督指导责任;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安全注射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严格实施无菌技术操作。

②诊疗活动中使用的一次性使用注射用具应当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废弃;使用的可复用注射用具应当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清洗灭菌;杜绝注射用具及注射药品的共用、复用等不规范使用。

③加强对注射前准备、实施注射操作和注射操作完成后医疗废物处置等的全过程风险管理、监测与控制,强化对注射全过程中各相关操作者行为的监督管理。

④提供数量充足、符合规范的个人防护用品和锐(利)器盒;指导、监督医务人员和相关工作人员正确处置使用后的注射器具。

四、感控风险评估制度

(一)涵义。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针对感控风险开展的综合分析、评价、预判、筛查和干预等活动,从而降低感染发生风险的规范性要求。感控风险评估种类主要包括病例风险评估、病种风险评估、部门(科室)风险评估、机构风险评估,以及感染聚集、流行和暴发等的风险评估。

(二)基本要求。

1.医疗机构及其科室、部门应当根据所开展诊疗活动的特点,定期开展感控风险评估。

2.明确影响本机构感控的主要风险因素和优先干预次序。

3.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合理设定或调整干预目标和策略,采取基于循证证据的干预措施。

4.建立并实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开展感染高危人员筛查的工作机制。

五、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涵义。是医疗机构为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引发的感染及其传播,根据本机构多重耐药菌流行趋势和特点开展的监测、预防与控制等活动的规范性要求。

目前要求纳入目标防控的多重耐药菌包括但不限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铜绿假单胞菌(CR-pa)等。

(二)基本要求。

1.制订并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明确各责任部门和岗位的分工、职责和工作范围等。

2.依据本机构和所在地区多重耐药菌流行趋势和特点,确定多重耐药菌监控范围,加强信息化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重点部门和易感者的多重耐药菌感染。

3.加强感染防控、感染病学、临床微生物学、重症医学和临床药学等相关学科的多部门协作机制,提升专业能力。

4.加强针对本机构相关工作人员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培训。

5.严格执行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与控制核心措施,核心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手卫生、接触隔离、环境清洁消毒、可复用器械与物品的清洁消毒灭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无菌技术操作、标准预防、减少侵入性操作,以及必要的针对环境和患者的主动监测和干预等。

6.规范病原微生物标本送检,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选择并规范使用抗菌药物。

六、侵入性器械/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

(一)侵入性器械相关感染防控制度。

1.涵义。是诊疗活动中与使用侵入性诊疗器械相关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活动的规范性要求。

侵入性诊疗器械相关感染的防控主要包括但不限于: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和透析相关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2.基本要求。

(1)建立本机构诊疗活动中使用的侵入性诊疗器械名录。

(2)制订并实施临床使用各类侵入性诊疗器械相关感染防控的具体措施。

(3)实施临床使用侵入性诊疗器械相关感染病例的目标性监测。

(4)开展临床使用侵入性诊疗器械相关感染防控措施执行依从性监测。

(5)根据病例及干预措施依从性监测数据进行持续质量改进。

(二)手术及其他侵入性操作相关感染防控制度。

1.涵义。是诊疗活动中与外科手术或其他侵入性操作(包括介入诊疗操作、内镜诊疗操作、Ct/超声等引导下穿刺诊疗等)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活动的规范性要求。

2.基本要求。

(1)建立本机构诊疗活动中所开展手术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的名录。

(2)制订并实施所开展各项手术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的感染防控措施,以及防控措施执行依从性监测的规则和流程。

(3)根据患者病情和拟施行手术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的种类进行感染风险评估,并依据评估结果采取针对性的感染防控措施。

(4)规范手术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的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

(5)实施手术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相关感染病例目标性监测。

(6)开展手术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相关感染防控措施执行依从性监测。

(7)根据病例及干预措施执行依从性监测数据进行持续质量改进。

七、感控培训教育制度

(一)涵义。是医疗机构针对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开展针对性、系统性、连续性的感控相关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培训教育活动的规范性要求。感控培训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培训目标、适用对象、进度安排、实施方式,以及考核评估等。

(二)基本要求。

1.医疗机构人力资源、医疗、护理、教育科研和后勤保障等相关管理职能部门和各临床、医技科室应当将感染防控相关内容纳入所开展的培训教育之中。各部门和临床、医技科室应当根据培训对象制订培训计划并组织实施。

2.明确不同层级、不同岗位工作人员接受感控知识培训的形式、内容与方法等,并做好培训教育组织管理工作。

3.制订并实施感控知识与技能培训教育考核方案,将考核结果纳入相关医务人员执业资质(准入)、执业记录和定期考核管理。

4.向陪护、探视等人员提供感控相关基础知识宣教服务。

八、医疗机构内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制度

(一)涵义。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针对诊疗过程中出现的感染疑似暴发、暴发等情况,依法依规采取预警、调查、报告与处置等措施的规范性要求。

(二)基本要求。

1.建立医疗机构内感染暴发报告责任制,强化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的定位;制订并执行感染监测以及感染暴发的报告、调查与处置等规定、流程和应急预案。

2.建立并执行感染疑似暴发、暴发管理机制,组建感控应急处置专家组,指导开展感染疑似暴发、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及处置。

3.强化各级具有报告责任主体履职情况的监督问责。在诊疗过程中发现短时间内出现3例或以上临床症状相同或相近的感染病例,尤其是病例间可能存在具有流行病学意义的共同暴露因素或者共同感染来源时,无论有无病原体同种同源检测的结果或检测回报结果如何,都应当按规定逐级报告本机构感控部门(或专职人员)和法人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

4.制订并实施感染疑似暴发、暴发处置预案。处置预案应当定期进行补充、调整和优化,并组织开展经常性演练。

九、医务人员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处置及上报制度

(一)涵义。是医疗机构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处置和上报等活动的规范性要求。

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按传播途径分类,主要包括血源性暴露、呼吸道暴露、消化道暴露和接触暴露等。

(二)基本要求。

1.建立适用于本机构的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预防、处置及上报规范和流程,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明确管理主体及其职责;制订并执行适用的预防、处置和报告流程;实施监督考核等。

2.根据防控实践的需要,为医务人员提供数量充足、符合规范要求的用于防范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风险的设备设施、个人防护用品,以及其他支持、保障措施。

3.对医务人员开展有关预防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培训教育,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高风险部门应当定期进行相关应急演练。

4.建立医务人员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报告管理体系与流程。

5.对发生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进行暴露后评估、处置和随访,严格按照相关防护要求采取检测、预防用药等应对处置措施。

6.建立并执行预防感染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相关医务人员疫苗接种管理制度。

十、医疗机构内传染病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一)涵义。是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依法依规开展本机构内传染病相关感染防控活动的规范性要求。

(二)基本要求。

1.诊疗区域空间布局、设备设施和诊疗流程等符合传染病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的要求。

2.确定承担本机构内传染病疫情监测、报告、预防和控制工作的主体部门、人员及其职责;明确感控管理部门或人员指导监督本机构内传染病相关感染防控工作开展的职责。

3.严格执行传染病预检分诊要求,重点询问和关注就诊者发热、呼吸道症状、消化道症状、皮肤损害等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并了解就诊者症状出现以来的就医、用药情况。医疗机构不具备相应的救治条件时,应当规范采取就地隔离或转诊至有能力救治的医疗机构等措施。

预防医学定义篇4

1医学模式医学模式(医学模型)定义

医学模型也称为医学概念是哲学的角度来看,这种哲学是对人类健康和疾病,充分认识到彼此的观点有关,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医学实践逐步形成,观察处理思想和方法相关的问题,是一个医学实践指南。

主要内容包括医学知识和实践,以及医学模式对应的识别模式和行为模式中,前者是指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医学知识,这是医学认识论;后者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医学实践的行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这是医学的方法。医学模式的指导医学实践的形成。

1.1传统医学模型的重点是治疗疾病的传统医学模式,是二级预防。随着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传统的医疗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医学和医疗水平的现状,并逐渐暴露其缺陷,而新的医学模式的客观需要。

1.2现代医学模式的现代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从纯粹的生物学观点宿主疾病,并研究其动态平衡环境的原因。现代医学模式是一个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的前列,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主要的重点是病人的护理,社会,关注服务改进。

1.3医学模式医学发展迅速,和医生必须依靠不断的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客观要求医学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医学模式。在医学模式的转变要求在所有方向上许多人的疾病,如慢性治疗,预防,以更好地保护人民健康,更好的为人。

2发展医院预防保健与社区卫生服务的意义

2.1是为人们提供卫生服务的保障发展预防保健与社区卫生服务,提供基本卫生服务,是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的基本保障,可以让人们接受的卫生服务不仅限于从前的医院、卫生院,大大增加人们接受服务的机会,使卫生服务落实到每个家庭与个人,更好地方便群众、为群众服务。

2.2深化卫生改革人们很多的健康问题在基层就能够得到解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更加有利于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完善。积极进行医院预防保健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与经济体制.

2.3提高国民整体身体素质人们的健康意识得到提高与完善,在意识的指导下人们逐渐重视自身的健康,每个个体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那么,整个国民的身体素质也就得到了提高。

2.4符合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人们就近接受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方面的服务,一方面在基层就能得到预防保健知识、技能的普及,从而使人们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模式,另一方面又保证了基本疾病治疗的需求,不仅降低了疾病发生的几率,更大大降低了医疗成本。

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预防保健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社区卫生服务事业也进入了一个全速发展的时期,这二者已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新方向,顺应了时展的特点,也适应了医学模式的转变.加强医院预防保健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是需要所有人的共同参与才能完成与实现,还需要更多人的探索与努力。

预防医学定义篇5

【关键词】预防为主;预防医学;教育

基金项目:内蒙古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nGJHG06010)

医学应积极适应社会的进步、努力满足大众的需求,紧跟社会经济的步伐,紧随人类科学的发展,这样的医学才是先进的、科学的。在医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整个社会对医学的本质、根本目的、发展趋向、工作重点等却缺乏深入的、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对于预防医学在医学中的位置,包括相当一部分医学工作者,都没有正确的认识。在国际的大环境中,普遍存在着“重临床、轻预防”的实际,由于难以证实公共卫生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收益,公共卫生通常被政府和公众所忽视,一旦发生重大疫情,即会想到应加强公共卫生,但当疾病从记忆中消退时,公共卫生又重新从其脑海中消失[1]。在我国,“预防为主”的口号一直喊了几十年,而“临床为主”的现实却依然存在。作为培养高等医学人才的摇篮,在相当一部分高等医学院校,预防医学教育却很难被重视。通过调查发现了诸多问题,包括是学时少,开设相关选修课程较少;课程结构不尽合理,内容枯燥;教学的组织形式不尽人意;教学设施缺乏;实习基地建设力度不够;教学方式单调;七是学生对预防医学缺乏认同感,对其重要性缺乏认识,没有足够的学习动力[2-3]。

改变医学现状,不仅需要政府在医疗卫生工作中作出大刀阔斧的改革,而且需要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等进行有力的改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我们党把医疗卫生工作放在了十分突出的地位,针对医疗卫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出了重要部署。其中首要的是坚持“以预防为主”的医疗卫生工作方针。高等学校所肩负着培养人才与社会服务这二大主要任务,要求办好高等医学教育必须与当前医学发展的形势、趋势紧密结合起来,与医疗卫生工作发展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这样的高等医学教育才是先进的、科学的、和谐的、正确的。

1加强预防医学教育的必要性

医学的发展形势、医疗卫生工作发展的紧迫需要与医学教育承担的重要使命不仅要求政府转变医疗卫生观念、切实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而且也要求高等医学院校、高等医学教育、医学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转变医学教育观念,切实重视并加强预防医学教育,尤其是要加强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育。

1.1医学模式转变的需要

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和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这一缺陷限制了它对健康和疾病的观察视野,妨碍其对健康和疾病受到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全面认识。而现代医学模式从医学的整体性出发,分析了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综合作用,突出了社会因素的决定作用。这就要求临床医生更新医学观念,将生物医学预防扩大到社会预防。因此也要求高等医学院校在医学生中积极开展预防医学教育。

1.2医学教育发展与医学教育模式变化的需要

从国际医学发展的动态来看,全球经济和政治环境对医学教育的影响不容忽视,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卫生服务需求的不断变化导致全社会对医学专业人才的要求也在发生改变。为与之相适应,全球医学教育也进行了很多改革,包括教育理念的转变、课程体系的优化等加强非预防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的措施。医学教育的发展对加强预防医学教学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

现代医学模式要求医学教育培养的医生要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要有社会责任感和科学献身精神;具有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在专业方面除具有临床专业知识外,还必须具有基本的预防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医学教育模式的变化不仅要求进一步加强预防医学教育,而且要求急需对预防医学课程内容结构进行改革。

1.3大众对健康需求不断增长的需要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众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我们党、政府、社会也越来越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是实现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体现,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举措,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要求我们医学工作者必须时刻扫描大众对健康的要求,时刻透视包括寿命延长及人口老化、经济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社会变革等各方面因素对健康带来的威胁,切实从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出发,做好三级预防,在医学教育中更加注意培养学生运用三级预防的观点处理日常医疗保健康复的有关问题,针对疾病发生、发病过程的不同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

1.4学科发展的需要

1.4.1临床医学发展的需要

临床医学学科的发展要求我们深刻理解“向病人学习”的意义,即要从医学、心理学、社会背景对病人进行全面考虑,这样不但有利于诊断治疗疾病,还有利于从心理健康、环境改善、健康生活方式指导的角度为病人提供帮助,也有利于总结临床治疗规律,提高对疾病研究的科学性。医学的最大目的应是如何保持健康,而不是如何治疗疾病[4]。医学功能的整体化、综合化、社会化趋势越来越显著。预防和控制疾病,增进人类健康,已不只是预防医学专业的任务,也是临床医学整体功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5]。

1.4.2预防医学发展的需要

预防医学研究环境因素对健康的影响、疾病在人群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制订防治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的对策和措施[6]。事实证明预防医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一门综合性科学,不仅在医学科学中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间互相渗透,互相促进,而且已向自然、社会、精神三大领域纵深发展,它已突破了自然科学范畴,和社会发生了广泛的联系。预防医学越来越受到更高的重视,预防医学也更加关注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1.5以人为本的需要

在医学实践中,“以健康为本,以生命为本”就是以人为本。胡锦涛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加快改善民生的六大任务之一,就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而要实现这一任务,明确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党和政府已经把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那么作为医学工作者,更应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以健康为本,以生命为本”,切实把“预防为主”付诸于医学实践、医学教育之中。

1.6科学发展的需要

科学发展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所追求的目标,是高层次的发展。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我国卫生事业的现状,就会发现许多问题,其中包括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不完善,一些重大传染病仍在严重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这一突出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也需要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科学分析、科学决策、科学发展。

1.7现代医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疾病谱、死亡谱的改变,与社会化、产业化相伴而来的心理疾病日益增多,公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增高,这些都要求未来的医生不但要通晓治疗,更要懂得预防、保健、康复、心理、社会及促进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知识和技巧。加拿大从1993年开始设立研究课题,到2000年公布了皇家医学院学会的专项研究结果:社会对医学院毕业生担当医生角色的期望要求,结论是医生的角色应当具备七个方面的要素:医学专家/临床决策者,交流者,合作者,管理者,健康促进者,学者,职业家[7]。临床医生是预防保健不可缺少、不可代替的重要力量,而医学教育中加强预防观念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预防疾病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任务是在“预防为主”的思想指导下,增加学生识别、评价和控制各种不良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思维方式和工作能力,使学生掌握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预防措施,从而在工作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将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控制坚持一、二级预防范围内。

1.8卫生服务模式变化的需要

随着卫生工作的发展前进,医院卫生服务模式已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卫生服务模式向着预防、医疗和保健综合型方向转变。医学教育如何适应卫生体系改革的需要,加强临床专业学生的预防保健能力,以适应社区卫生服务的需要,这对于深化医学教学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

2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预防医学教育

高等医学院校在加强预防医学教育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更是医学工作者通过接受继续教育而实现“预防医学”为主观念转变的重要阵地。高等学校应积极倡导加强预防医学教育,主动、积极进行医学教育内部的改革,包括教育模式、培养方案、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改革,为预防医学教学提供必要的设施条件、建立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www.Lwlm.com

预防医学定义篇6

第一部分乡镇卫生院传染病主检医师培训

一、目标要求

(一)掌握常见传染病的基本诊疗和预防控制技能;

(二)掌握正确识别和转运常见传染病病人和(包括传染病疑似病人)的相关技能;

(三)掌握传染病疫情报告的相关程序和管理知识;

(四)熟悉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和有关管理知识;

(五)了解疫情初步分析及处理方法。

二、时间安排

培训时间共6个月,原则上1个月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集中进行传染病专业理论学习及防控实践技能的学习,5个月在医疗机构县级以上(含县级)传染病医院或设有传染病科(病区、病房)的综合医院进行临床实践技能的进修学习。

(一)集中学习(参考学时:160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传染病学总论、传染病法制化管理、疫情报告、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基本方法、计划免疫、传染病防治的健康教育、常见传染病和急性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地方性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防治。

(二)临床进修学习(参考学时:900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传染病病人的接诊和门诊处置、常见传染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以及常见疾病的临床急救。其中,应至少有3.5个月(630学时)在病房进行临床科室的轮转学习。

三、培训内容

(一)集中学习内容

【传染病学总论】

1、目的

提高乡镇卫生院传染病主检医师的传染病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水平。

2、要求

(1)掌握传染病的相关概念;

(2)掌握传染过程的表现、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环节;

(3)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常见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和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

(4)掌握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常见传染病的消毒、隔离方法;

(5)熟悉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因素、传染病病程的发展阶段;

(6)熟悉消毒剂的种类和和具体操作使用方法,熟悉个人防护措施;

(7)了解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3、授课安排(参考学时:21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传染病定义和基本概念;感染与免疫;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染病流行环节;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临床特征、诊断依据、治疗原则;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传染病预防措施(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隔离消毒措施、医疗废物的处理等。

【传染病法制化管理】

1、目的

(1)提高乡镇卫生院传染病主检医师依法管理传染病的意识,使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做好传染病的各项防治工作;

(2)提高乡镇卫生院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质量和传染病疫情报告及管理能力。

2、要求

(1)掌握《传染病防治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2)掌握《传染病防治法》中有关传染病疫情报告的内容、方法、程序、时限等;

(3)掌握控制传染病疫情的基本方法;掌握传染病疫情报告信息和数据的汇总分析;

(4)了解有关对村卫生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内容。掌握控制传染病疫情的正确方法;

(5)了解有关对村卫生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内容。了解传染病疫情报告信息和数据的汇总分析;

3、授课安排(参考学时:12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法定传染病的种类及当地多发传染病病种;当地主要传染病发病、防控状况;《传染病防治法》主要内容;乡镇卫生院在传染病防控中的地位和作用;传染病报告的意义;传染病网络直报的主要内容;传染病报告的法律要求;疫情数据分析和应用。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

1、目的

提高乡镇卫生院传染病主检医师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能力和处理能力。

2、要求

(1)掌握个案调查的目的和内容;

(2)熟悉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技巧;

(32)熟悉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中个案调查表的一般形式和结构;

(43)了解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知识。

3、授课安排(参考学时:6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概论;现场流行病学的基本理论(目的、方法、对象、内容);个案调查(目的、方法、内容等);爆暴发调查、专题调查(简介);个案调查表的设计和应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基本技巧;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计划免疫】

1、目的

提高计划免疫的实际操作能力、理论水平以及对村卫生机构计划免疫工作的技术指导能力。

2、要求

(1)掌握计划免疫工作的基础知识;

(2)掌握计划免疫疫苗免疫程序、工作要求及技能;

(3)掌握免疫接种反应的临床表现及处理原则。

3、授课安排(参考学时:12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计划免疫的概念;免疫程序;计划免疫疫苗发放与管理;影响疫苗效价的主要因素;急性迟缓性麻痹监测及报告要求;脊髓灰质炎相关病例识别的技术;疫苗的储存及冷链设备管理;预防接种的登记和统计报告;疫苗接种的技术要点;安全注射;免疫接种反应的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

【健康教育】

1、目的

提高乡镇卫生院传染病主检医师的健康教育知识和基本技能水平。

2、要求

(1)掌握健康教育的相关概念;

(2)掌握健康教育策略的制定方法;

(3)熟悉培训乡村医生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4)掌握重大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3、授课安排(参考学时:6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健康教育的定义和内涵;健康教育在乡村两级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中的意义与作用;健康教育策略的概念和制定方法;人际沟通基本技巧;社会动员技巧;健康教育传播材料的使用技巧;重大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核心信息。

【常见传染病和急性重大传染病防治】

1、目的

提高乡镇卫生院传染病主检医师对常见传染病和急性重大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能力。

2、要求

(1)掌握国家关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的主要政策;

(2)掌握常见传染病和急性重大传染病的主要流行病学特点;

(23)掌握不同传染病病种的主要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与防治措施;

(43)掌握正确识别和转运传染病可疑病人的相关知识;

(45)掌握不同传播途径传染病的消毒隔离及个人防护措施。

(5)掌握国家关于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的主要政策。

3、授课安排(参考学时:103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

(1)SaRS: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临床诊断标准、鉴别诊断要点、治疗原则、预防措施及个人防护要求。

(2)艾滋病: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国家免费治疗药物的适应症和监测指标、预防措施、职业暴露的处理和“四免一关怀”国家免费治疗药物政策。

(3)肺结核: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与诊断、鉴别诊断要点、痰检、治疗原则、控制策略和预防措施。

(4)鼠疫: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预防措施。

(5)霍乱: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补液治疗方法、预防措施。

(6)流行性感冒: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预防措施。

(7)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治疗原则、预防措施。

(8)病毒性肝炎:各型肝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的意义及结果判断、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治疗原则、预防措施。

(9)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预防措施。

(10)麻疹:临床表现及临床经过、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治疗原则、预防措施。

(11)流行性腮腺炎: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并发症及处理原则。

(12)细菌性痢疾:主要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治疗原则、预防措施。

(13)伤寒与副伤寒: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治疗原则、预防措施。

(14)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重点掌握细菌性食物中毒):定义、临床特点、诊断原则、与非感染性腹泻鉴别诊断、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15)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要点、治疗方法、预防措施。

(16)肾综合征出血热:五期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综合治疗原则、预防措施。

(17)狂犬病:主要传染源、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伤口处理原则及疫苗、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的注射程序。

(18)地方性传染病和地方病:除上述的17种常见和重大的法定传染病外,其他一些法定传染病都有着较为严格的地区性,如在布鲁氏菌病、炭疽、阿米巴痢疾、疟疾、登革热、钩体病等传染病和血吸虫病高发或。此外,在血吸虫病流行地区,还应学习这些血吸虫病疾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与并发症、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预防措施。

各地可根据本地传染病和地方病的流行规律、特点和发病情况,具体制定本部分学习计划。其中,应重点学习SaRS、艾滋病、结核病和血吸虫病等重大疾病的有关内容。

(二)临床进修学习

1、目的

(1)提高乡镇卫生院传染病主检医师对常见传染病和地方病的基本诊疗和预防控制能力;

(2)提高乡镇卫生院传染病主检医师临床急救能力。

2、要求

(1)掌握常见传染病和地方病的典型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初步分析;

(2)掌握传染病和地方病的预防措施;常见传染病的消毒、隔离方法;

(3)掌握常见疾病的急救知识和技能;

(4)掌握门诊日志、疫情报告卡的填写和常规诊疗操作的记录;

(5)掌握病人问诊、查体技巧;

(6)了解病程记录、会诊记录、转科转院记录、阶段小结、出院记录及死亡记录等医学文书的书写方法。

3、方式

各地可采取集中辅导和临床实践相结合、门诊和病房相结合的方式,安排学员在传染病科、急诊科和其他临床科室轮转进修学习,尽可能保证有较为充足的临床实践时间。

第二部分村卫生机构人员传染病基本知识培训

一、目标要求

(一)掌握传染病疫情报告和管理等相关知识;

(二)掌握预防接种的正确方法和安全注射的技能;

(三)熟悉疫情个案初步处理的相关知识;

(四)掌握传染病相关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五)了解传染病防治的基本知识,含传染病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的基本知识。

二、时间安排

村卫生机构人员传染病基本知识培训共5天,参考学时为30学时,由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依托乡镇卫生院举办专题培训班的形式开展培训。

主要内容包括:《传染病防治法》有关主要内容;传染病疫情报告;实用消毒杀虫技术;传染病基本知识和诊疗原则;预防接种及安全注射;培训前后测试。

三、培训内容

【《传染病防治法》有关内容】

1、目的

提高村卫生机构人员依法管理传染病的意识,掌握与传染病防治有关的基本知识。

2、要求

(1)掌握法定传染病种类和主要管理要求;

(2)掌握依法配合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做好传染病防控工作的主要内容。

3、授课安排(参考学时:4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法定传染病的种类及当地多发传染病病种;村卫生机构和人员在传染病防治中的责任和义务;如何配合县乡医疗卫生机构做好传染病法制化管理。

【疫情报告】

1、目的

提高村卫生机构人员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工作的质量。

2、要求

(1)掌握《传染病防治法》中与村卫生机构有关的主要规定;

(2)掌握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传染病报告登记制度及报告卡的填写和上报要求;

(3)了解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3、授课计划(参考学时:4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的目的和意义;疫情报告基本内容;传染病报告登记及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要求;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

【实用消毒杀虫技术】

1、目的

提高村卫生机构人员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中的现场消毒和杀虫技能。

2、要求

(1)掌握疫点的消毒杀虫技术;

(2)熟悉常用的消毒剂、杀虫剂的使用方法;

(3)了解消毒方法的选择和杀虫剂的主要性能。

3、授课计划(参考学时:3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消毒杀虫概论;疫源地消毒的基本理论(方法、消毒剂种类、施药方法和使用原则、医疗废物的处理);常用的杀虫剂及其使用原则;各种污染对象的常用消毒方法;常见媒介宿主动物(蚊、蝇、蟑螂、鼠及其他媒介昆虫)的化学防治技术;消毒杀虫中的个人防护。

【传染病基本知识及诊疗原则】【传染病基本知识及防治原则】

1、目的

初步提高村卫生机构人员的传染病防控能力。

2、要求

(1)掌握传染病的概念;

(2)熟悉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临床特点;

(3)熟悉传染病的传染过程、流行过程;

(4)熟悉常见传染病的诊治及预防。

3、授课计划(参考学时:15学时)

(1)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流行现状、临床特点、诊断要点、个人

防护、诊断治疗方法。

(2)艾滋病:概念、传播途径、高危人群、临床表现、预防和治疗原则、

国家“四免一关怀”策略。

(3)肺结核:流行现状、诊断要点、治疗原则、结核病防治策略。

(4)霍乱: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

(5)流行性感冒及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流行现状、临床特点与预防控

制、诊断治疗方法。

(6)病毒性肝炎:各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和防治、乙肝病毒的三种抗原抗体

系统及临床意义、诊断治疗方法。

(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

(8)细菌性痢疾:临床表现、治疗及预防。

(9)伤寒和副伤寒:临床特点、诊断要点、治疗原则、预防。

(10)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表现、诊断要点、病原学特征及流行特征。

(11)狂犬病:传染源、临床表现、伤口处理和预防措施。

(12)血吸虫病等地方性传染病: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临床表现、治疗原则、预防措施。

各地在制定学习计划时,可对上述内容有选择性地进行安排,其中重点学习SaRS、艾滋病、肺结核病和血吸虫病的有关内容。其中,应安排一定的学时学习传染病的诊断治疗方法。

【免疫接种、安全注射和健康教育】

1、目的

提高村卫生机构人员的免疫接种和健康教育能力,增强安全注射意识。

2、要求

(1)掌握计划免疫疫苗免疫程序;

(2)了解影响疫苗效价的因素;

(32)掌握计划免疫接种和健康教育相关技能;

(34)掌握各型常见注射器的使用及销毁方法;

(54)熟悉接种卡、接种证的使用和管理;

(65)掌握接种统计报表的填报要求;

(7)了解常见免疫接种反应的处理原则;

(8)了解急性迟缓性麻痹监测及报告方法。

3、授课安排(参考学时:4学时)

主要内容包括:了解计划免疫相关知识;计划免疫接种程序;健康教育基本知识;计划免疫接种相关技能;各型注射器的使用及注意事项;接种卡、接种证的使用和管理;常见免疫接种反应的处理原则。

第三部分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

一、目标要求

(一)掌握与乡镇卫生院有关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等业务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二)熟悉农村卫生和农村中医药工作方针、政策和有关的卫生法律、法规;

(三)熟悉与乡镇卫生院有关的卫生管理学、卫生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四)了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改革和发展农村卫生。

二、时间安排

乡镇卫生院院长培训为14天,参考学时为100个学时,由地市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主要内容包括:农村卫生基本政策和有关法律法规、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和作用、与乡镇卫生院有关的卫生管理和卫生经济知识、乡镇卫生院的中医药服务及管理、乡镇卫生院改革与发展其他相关知识。

三、培训内容

【农村卫生基本政策】

1、国家和地方关于农村卫生和农村中医药工作的基本政策规定,其中重点讲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

2、我国农村卫生的政策演变、历史回顾和经验教训;

3、我国初级卫生保健的发展历史和政策规定。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本政策】

1、国家和地方关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基本政策规定,其中重点讲解资金筹集、管理方式和如何科学合理制定报销方案;

2、我国合作医疗的政策演变、历史回顾和基本经验。

【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和作用】

1、我国乡镇卫生院的发展沿革;

2、乡镇卫生院在农村三级卫生网中的功能定位和作用;

3、乡镇卫生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

4、乡镇卫生院院长在卫生院管理中的责任和义务。

【与农村卫生有关的法律、法规与医疗纠纷的预防处理】

1、我国卫生法律、法规对农村卫生工作的有关规定,主要包括:《执业医师法》、《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中医药条例》、《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规定》等;

2、医疗纠纷和事故的预防与处理,主要包括:《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等有关法规的有关内容,预防与处理医疗纠纷和事故的途径和方法等。

【与乡镇卫生院有关的卫生事业管理基本知识】

1、卫生事业管理的基本概念、特点和运用;

2、与乡镇卫生院有关的卫生事业管理的特点与实际运用。;

3、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的基本知识和实践;

4、乡镇卫生院管理技巧和如何对村卫生室和乡村医生实施管理、协调和指导监督。

【乡镇卫生院经济核算与财务管理】

1、乡镇卫生院经济核算与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2、乡镇卫生院如何实现低成本、高效益。

【乡镇卫生院设施建设与信息管理】

1、乡镇卫生院基本建设的规范与要求;

2、乡镇卫生院信息管理的主要内容和运用方法。

【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分配制度改革】

1、乡镇卫生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2、乡镇卫生院劳动分配制度改革的原则和具体操作方法;

3、乡镇卫生院如何建立竞争激励机制,建设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

【乡镇卫生院医疗质量控制与病案管理】

1、乡镇卫生院医疗质量管理的基本内容和方法以及质量评估的方法和途径;

2、乡镇卫生院病案管理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以及病案利用方法。

【乡镇卫生院合理用药与诊疗规范】

1、乡镇卫生院合理用药和检查、合理诊疗的重要性;

2、乡镇卫生院实现合理用药和检查、合理诊疗的途径和方法。

【乡镇卫生院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管理】

1、常见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

2、乡镇卫生院疾病预防控制的基本内容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原则和方法;

3、乡镇卫生院对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

【人际交流和公共关系】

1、乡镇卫生院加强人际交流的技巧和方法;

2、乡镇卫生院管理的艺术和技巧;

32、乡镇卫生院转变服务方式的重要性和主要内容(含社区卫生服务基本知识)。

【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及管理】

预防医学定义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07~2008年分配至我院正式职工及2012~2013年来院实习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医学生来自大连医科大学、辽宁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佳木斯医科大学、吉林大学、贵阳医学院、沈阳医学院等其所医学院校。

1.2方法

1.2.1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回顾性调查2007~2008年分配至我院正式职工2012~2013我院实习学生、见习医生在校、实习期间开设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情况。调查表内容包括医院感染诊断标准、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技术指南(手术部位医院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医院感染暴发等)相关课程开设与相关知识的了解以及课程设置意见反馈。共发放调查问卷500张,回收问卷489张,回收率97.8%。

1.2.2实践教学方法对重症病房临床医学生,主要实习、见习医生进行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规范[1,2]进行理论学习,在医疗工作中采用案例式、引导式、示范式教学法依照标准进行规范性操作,实时监测使用有创呼吸机病例,对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进行监测统计。

2结果

2.1临床医学生在校均未开展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只在相关章节中部分代之,未进行课程讲解。对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开设知晓人数189人,占38.6%,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知晓人数112人,占22.9%,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开设知晓人数135人,占27.6%,手卫生规范知晓人数215人,占43.4%。

2.2重症医学科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实践教学效果对重症医学科的医生与实习生采用案例式与引导式实践教学,严格按照呼吸机相关肺炎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对重症医学科患者进行诊治与护理,实践教学效果显著,呼吸机相关肺炎2013年干预后发生率较2012年干预前减低25%,见表1。

3讨论

3.1加强和重视临床医学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意识与理论本项目调查显示近年毕业或在读临床医学生对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了解甚少,对医院感染发生的不利影响意识淡薄,缺乏对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等知识的学习。498名被调查人员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开设知晓率38.6%,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治疗率22.9%,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开设知晓率27.6%,手卫生规范知晓率43.4%。SaRS、山西血透患者丙肝医院感染暴发等均给予我们很好的警示,让我们意识到培养医学生预防意识的重要性。医学生应当从进入医学院的第一天就树立起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思想,教师应当将预防为主的思想渗透到临床医学教学的各个环节,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

3.2临床医学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开设教材设置医院感染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着,医院感染学的教学内容也应当适时调整。将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相关规范与技术指南纳入临床医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使他们认识到医院感染的严重性和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性,丰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理论知识,掌握其防控技术,有助于最大限度地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课时分配30个学时左右,较为适宜。理论内容同张京利等报道[3],包括医院感染学总论、医院感染流行病学、医院感染微生物学特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与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疾病、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监控、职业防护等;到重症医学科开展实践式医院感染防控的临床技能学习。

3.3实施理论与案例式、pBL多样实践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医院感染学涉及到的学科较多,在医院感染学的教学中将医学生学过的基础学科、临床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主线,达到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以知识点整合教学内容,以新进展更新教学内容,以临床问题带动临床专业知识与基础知识的衔接与渗透,使教学内容形成有序的体系,以综合化内容呈现于学生面前。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巩固医学生医学基础知识和提高医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在临床教学中,积极倡导以"案例式"、"以问题为基础学习(pBL)"的实践教学方法,以案例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以问题的解决作为教学的最终点,教师通过案例问题的提出,学生的思考、讨论、解决及教师小结来展开和推进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始终处于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中学习。

3.4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效专职感控部门制定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定期根据最新循证医学证据和本地流行病学进行更新,对重症医学科在职、实习、见习临床医学生进行了专项培训、专业指导,对计划的实施进行定期考核评价,制定呼吸机相关肺炎循证措施依从性核查表,核查表内容包括患者管理(若无禁忌症,床头抬高30~45°、使用含有0.12%~2%氯已定每6~8h进行口腔卫生护理、多重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采取接触隔离措施等)、气道管理(常规进行气囊压力监测,气囊压力保持在25~30cmH2o、定时抽吸气道分泌物等)、清洁消毒管理,督促落实、实时监测。2012年干预前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67.8%,2013年干预后发生率37.6%,干预后较干预前降低25%。呼吸机相关肺炎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实效显著。

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现在不仅面临着潜在传染病的威胁,而且医院感染的发生浪费了大量的医疗资源。因此,重视和加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意识和能力已经刻不容缓,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中开设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课程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在"在医学教育中加强预防战略"[4]、实现21世纪高等医学教育改革三个方面的转变,加快医学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是促进我国医疗事业发展所进行的一项长效医学教学机制。

参考文献:

[1]呼吸机临床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部,wS392-2012.

[2]呼吸机相关肺炎预防与控制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部,2012报批稿.

预防医学定义篇8

首先要使临床医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并明确预防医学教学对临床医学生的影响意义所在,思想是指导行动的风向标,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后,学生自然就会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进行学习,因此需要通过采用适当的导入法对其进行动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经过多年对非预防医学生教学实践,我们认识到主要应从以下几点进行引导,能起到一定的效果。

1通过简单举例说明预防医学对临床授课内容的不足起到补充作用

临床医学生通过预防医学的学习,扩大了知识面,对提高其业务水平很有帮助。一般来说,临床课教材只从临床的观念侧重对常见疾病进行讲述,而在实际的工作中,会遇到其他涉及预防医学问题,这时候就可以将预防医学的概念及其所涵盖的主要内容做一个大体的介绍,即传统的预防医学主要包括三大卫生(职业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以及两大工具(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而在行医过程中涉及到的与预防医学有关的最常见的问题如:某些患者得知病情后往往希望能得到膳食上的指导以及注意事项,这就需要有一定的营养学知识方面的技术支持进行膳食治疗与食谱设计;对于食物中毒的正确诊断、治疗及处理,也需要食品卫生学的知识,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食品卫生学的常识才会及时地对防疫部门进行汇报,从而控制病例进一步增加;再有就是在进行常见或是疑难的职业中毒的诊断治疗时,如果具有敏感的意识,就会对病人的职业史进行详细地询问,从而减少误诊;再有就是一些地方病的出现,又涉及环境卫生学的知识等等,类似这些问题在临床讲授中很少提及,而在实际工作中又经常遇到。尤其在基层工作中更是如此。

2通过预防医学的学习有助于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发现重大事件

通过对比明确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区别和联系。临床医学一般只谈个体,即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而预防医学则研究群体,即疾病谱、流行规律和预防措施。通过预防医学的学习,可以对疾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临床上的诊断治疗都有较大帮助。例如,一个以主诉为咳嗽、咳痰、胸闷的病人入院后经胸部X线初步诊断为粟粒性肺结核,但是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并不支持结核诊断,经详细的病史询问后发现该患者曾参加过小煤窑的开采,患者描述当时开采时灰尘极大,非湿式作业又无佩戴口罩,同村去的老乡也有类似的症状,经诊断为煤工尘肺,该病为法定职业病。为此,对农民工的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依法取缔了许多非法经营的小煤窑,而发现这一重大事件的还是工作在第一线的临床工作者。当临床医生变换从预防医学角度看问题时,不仅能较为容易地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还能成为很多重要事件尤其是重大传染病的一线发现者,如2003年发生的“非典”也是由一线的临床医生发现,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避免了更大的灾难。

3有利于基层全科医生的培养,培养实用型的基层医学人才

目前培养的临床医生,主要面向基层,尤其是农村和社区,而适应基层的需求主要是全科医生。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社区医疗改革,全科医生的需求日益增加,在全科医生培养过程中更是需要克服传统医学教育所存在的预防与临床医学相脱节的现象,应建立预防医学的新理论体系,对医学生进行宏观指导。该理论体系包括:预防医学贯穿在疾病自然史的全过程、三级预防的概念、全科医学的涵义和在我国的可行性、医学模式转变理论与健康观、整体医学的观念、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等。不同地域、社会层面有着不同的卫生需求,如:很多山区和农村常见营养缺乏症;卫生环境差导致的传染病盛行;有些地区微量元素过多或过少导致的地方病。高级社区出现的某些心理问题,不健康的行为导致某些疾病的高发,慢性疾病如心血管、脑血管疾病、肿瘤将成为主要卫生问题,类似这些问题,往往需要一定的预防医学知识。作为一名实用性人才,防治应该是一体的,通过预防医学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防治的辨证关系,防为本、治为标,防治之间相互配合,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因此,预防医学教育不仅对培养实用型人才起到重要作用,对将来的社会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

4通过预防医学的学习,有利于医学论文的阅读与撰写,培养科研思维

医学论文的经常性阅读与写作,对提高医学业务水平有较大帮助,一些科研论文中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结果判断,也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统计知识。总结工作中的经验,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科研,也是临床医生必备的能力。预防医学教学中的两大学科: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是进行临床科研的有力工具,包括如何进行医学科研的课题设计、资料的分析等。不仅如此,预防医学教学还可以指导学生有一个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了这些思维方法,使之不受一些虚假宣传广告等伪科学的影响。这对提高临床医学生的自身素质也有较大的帮助。

预防医学定义篇9

【关键词】 口腔科; 预防措施; 细菌检测; 合格率

在人体口腔中,存在着大量致病微生物,是一个有菌环境[1];且诊疗过程中都在口腔里进行,口腔科扩大针、车针、充填器械等都与患者的血液、唾液接触密切,唾液和血液容易对疾病进行传播,如一些传染性较大的丙型和乙型肝炎病毒、真菌、艾滋病病毒等可能通过唾液血液来传播,造成院内感染;再加上口腔科患者流动性大,人数多,更容易造成室内空气、工作台、地面等环境污染;因此,口腔科院内感染管理一直是医院的薄弱环节[2-3]。为提高医疗环境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本文通过对加强预防措施前后细菌合格率的比较,总结出高效切实可行的预防护理经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采用积极的预防措施前三个月与后后三个月医院口腔科物体表面、诊疗器械、医务人员手细菌检测合格率进行对比。

1.2 方法与措施 ⑴诊疗器械每周随机抽取10件、物体表面每周抽查5次、医务人员手每周抽查5人;⑵预防措施:①建立一个健全的管理机制,分别成立了感染管理和质量检查组监督管理。②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消毒知识的培训,以便实时了解最新消毒管理经验和技术,掌握扎实的临床消毒技能。③合理布局诊疗室,候诊区、分诊台必须分区且宽敞,诊室内设有消毒室、洗刷室,洗刷室内无菌区与有菌区标志区域明显,消毒室有消毒高压锅、无菌物品存放柜、干热灭菌柜,诊室内配备紫外线消毒,污水进行集中处理等;④对诊疗器械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根据器械的材质特点及危险程度,选择合适的消毒灭菌方法,高压或煮沸为主,如镊子、油控针、钳子等,均用高压消毒或者使用高温干燥箱消毒,口镜、刀剪、牙挺、锐利器械等不能高压灭菌的用环氧已烷进行熏蒸消毒,手机、拔牙钳、洁牙手柄等一人一用一灭菌;⑤处理好对物体表面的清洁卫生与消毒,握持或者能接触到患者的部位覆盖医用防污膜,一人使用后更换一次。物体表面、设备污染后用75%溶度的酒精消毒,做到每日清洁、消毒配套设施,加强环境的每日检测与管理;⑥医护人员消毒和防护,必须戴帽子、口罩、手套,接诊时如遇可疑病人,应该在治疗前戴上手套,治疗前冲洗病人口腔,降低病毒效价,减少感染几率。掌握正确的六步洗手方法,接触患者后及时洗手消毒,尽量减少医务人员的手造成的医院感染扩散,并且定时进行健康体检和注射疫苗;⑦定期消毒督促检查和灭菌监测。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3 讨论

医院是病患集中的地方,存在大量的病原体,如不做积极的消毒预防措施,容易造成院内感染,危害的患者的健康[4-5]。口腔科的严重感染问题又是医院感染管理中的一个瓶颈,本文通过收集采用积极的预防措施前后医院口腔科物体表面、诊疗器械、医务人员手细菌检测合格率进行对比。发现加强预防措施前物体表面检测合格率为78.3%、诊疗器械检测合格率为81.7%、医务人员手检测合格率为75%,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后物体表面检测合格率为96.7%、诊疗器械检测合格率为97.5%、医务人员手检测合格率为98.3%,预防措施加强后细菌合格率明显得到较大改善。这充分证明了口腔科医院感染控制和预防的重要性,是减少院内感染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思想上要重视其预防感染措施的重要作用,认真把各项措施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加强自身防护,降低职业危险。虽然口腔科使用的器械复杂多样,工作环境较其他科室特殊,消毒工作有一定的困难,但只要医院加强对口腔科规范管理,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护理措施,病毒感染几率会降低,就能有效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5-7]。

参考文献

[1] 李风芝,隋淑兰.预防口腔科感染的护理管理措施[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20(7):73.

[2] 陈义珊,刁连娣,黄晓芬.浅谈标准预防措施在门诊口腔科护理防护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2,18(17):119.

[3] 刘永召,韩淑伶.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及对策[J].中国医药科学,2011,1(1):71-72.

[4] 吴丽娜,谢莉莉.口腔修复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J].海南医学,2012,23(4):106.

[5] 潘兴杨.口腔科院内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预防措施[J].医学信息,2011,7(1):2999.

[6] 刘学宁,蔡航,孙淑清.口腔科预防院内感染的几项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17):4124.

预防医学定义篇10

[关键词]艾滋病;职业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R135.99[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9701(2014)23-0091-02

[abstract]Sincethenewly-editedtheDirectoryandCatalogofoccupationalDiseaseshastakenaiDSfromoccupationalexposureintoconsideration(confinedtomedicalworkersandpolice),howmedicalstaffpreventandtreatoccupationaldiseasesinaccordancewithcodeofoccupationaldiseasepreventionofpRChascalledforurgentsolution.occupationaldiseaseprevention,distinctfromordinarymedicaldiseaseprevention,haspositiveeffectonthepromotionofoccupationalaiDSpreventioninmedicalunitsandthecurbingofHiV.thepreventioncouldstartwithfouraspects:transitionofattitudes,main-bodyresponsibilitysetup,obligatoryselfoccupationalpreventionandlaborers’rightsprotection.

[Keywords]HiV/aiDS;occupationaldisease;preventionandtreatment

2013年12月30日,国家公布的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将职业暴露染艾纳入职业病目录(限于医疗卫生人员及人民警察)。国家已将医疗职业暴露传染上的艾滋病作为职业病进行法制管理,这体现了遏制HiV的传播一定要有政府政策支持的原则[1]。作为医疗单位及医疗卫生人员如何依法进行职业病防治已是迫切应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开展医疗职业性艾滋病防治工作谈谈个人的思考。

1转变观念,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开展防治工作

为保护广大医疗卫生人员的身体健康,控制艾滋病传播,国家已将医疗职业暴露传染上的艾滋病作为职业病纳入法制管理轨道。职业病的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管理工作从劳动者入职之前开始,到诊断、鉴定、赔偿、报告等一系列管理程序[2]。用人单位对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负有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要维护好劳动者的健康及相关权利[3],这与日常的医源性感染管理有着本质区别,所以作为医疗单位、医疗卫生人员和监管部门应转变观念,马上行动起来,学习、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依法履行各自的职责,预防、控制、消除职业暴露染艾的危害,认真开展职业暴露染艾防治工作,为控制艾滋病传播流行做出贡献。

2医疗卫生机构应树立主体责任意识,依法履行防治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用人单位对本单位产生的职业病危害承担责任[4],所以医疗卫生机构是防治职业暴露染艾职业病的责任主体。医疗卫生机构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制定的《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监督管理规定》、《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办法》、《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的规定,开展职业暴露染艾职业危害项目的申报,建立、健全医疗暴露染艾职业病防治相关的制度,如警示与告知制度、宣传教育培训制度、医疗卫生人员健康监护及档案管理制度、暴露染艾事故应急处理与报告制度等法律、法规规定的职业病防治制度。为做好标准预防,单位应提供医疗卫生人员符合标准预防的防护用品,并督促、指导、考核医护人员正确佩戴、使用。免费为医疗卫生人员在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前30日的职业健康检查,健康结果书面如实告知他们,按规定的期限保管档案。这三期的检查,各医疗机构一定要按时组织进行,避免产生法律纠纷。对在医疗过程遭受暴露污染或者可能遭受污染的医疗卫生人员应及时组织救治、进行健康检查和医学观察,并承担所需费用。如发现职业病或疑似患者,应按国家规定时间及时向所在地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和卫生行政执法部门报告。

3医疗卫生人员应履行自我职业安全防护义务,做好权益维护工作

医疗卫生人员在工作中,经常被针刺或者直接接触携带各种病原微生物的血液、体液、分泌液、排泄物等。调查美国1202名医护人员HiV职业暴露显示:80%为针刺伤,8%为利器损伤,7%为开放性伤口感染[5]。从艾滋病的流行传播趋势来看,医疗卫生人员职业暴露的风险是很高的,调查显示,我国国内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率为62.8%~98.0%[6],接触HiV感染者发生血清抗体转化的危险性最高,其次受到HiV患者血液污染的器械的损伤[7]。目前,我国的医疗卫生人员缺乏职业安全培训,个人的防护意识不强,观念落后,防护的措施不全面,缺乏相关知识[8-11]。这些均不利于预防、防控职业暴露染艾防治工作,这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针对职业暴露染艾问题,医疗卫生人员要从当病人或者环境已确信被感染时,才采取预防措施,转变成从事医疗卫生职业工作全过程中,均要采取前期预防工作,安全的策略是采取标准性预防措施[12]。国家已将职业暴露染艾作为职业病进行法制管理,作为医疗卫生人员应履行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的应尽义务,如应当学习和掌握职业暴露染艾防治知识,加强自我保护及职业暴露防范意识,最大限度和多方位地控制医源性感染,降低HiV感染造成的职业危害[13],遵守职业病防治的法律、法规,正确使用防护用品等义务。在履行义务的同时,医疗卫生人员也应知道自己的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赋予了劳动者免受职业病危害,依法享有保障自身合法权益的8项权利。这8项权利分别是知情权,培训权,特殊保障权,检举、控告权,参与决策权,职业健康权,损害赔偿权[14]。作为医疗卫生人员应重点关注培训权,检举、控告权,职业健康权,损害赔偿权。医疗卫生人员要经过职业安全培训,培训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调查显示:由单位培训获得的职业病防治知识比例最高[15]。对职业暴露危害防护条件达不到要求,医疗卫生人员有权拒绝医疗作业。如医疗卫生人员离开原单位,有权索取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单位应如实、无偿提供,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签章,在医疗过程中患上的艾滋病的医疗卫生人员依法享有工伤保险的权益。通过了解和掌握这些义务和权益内容,一旦产生职业暴露染艾危害,就可充分依据法律赋予的义务和权益,合法地解决好纠纷,维护好个人的健康权利。艾滋病病人权利要得到真正的实现,法律环境是最重要的保障[16],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将职业暴露染艾纳入职业病目录,充分体现了法律环境的突破与完善。广大医务人员是医改的主力军,要切实保障好他们的合法权益[17]。

4小结

为保护广大医疗卫生人员的身体健康,我们应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从转变观念、树立主体责任、履行自我职业安全防护义务和做好权益维护工作四个方面出发,依法履行各自的职责和义务,开展好医疗职业暴露染艾职业病防治工作,为遏制我国艾滋病传播流行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许锐恒.从风险分析谈艾滋病的预防控制[J].华南预防医学,2011,37(1):1-2.

[2]林永昕,葛燕萍,施为利,等.当前中国职业病防治问题的研究综述[J].中国卫生法制,2010,18(3):18-19.

[3]张敏.大型企业职业病防治理论的创建和防治模式研究[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9,16(5):415-420.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二号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gov.cn,2011-12-31.

[5]marcusR.Surveillanceofhealthcareworkersexposedtobloodfrompatientsinfectedwiththehumanimmunoderficiencyvirus[J].nengJmed,1988,319(17):1118-1123.

[6]张洪.医护人员预防HiV职业暴露与减少歧视的调查报告[J].江苏预防医学,2006,17(3):25-26.

[7]彭凌,郑永梅,郭艳雪.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防护知识调查与防护模式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11):1400-1402.

[8]付宗秀.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教育的探讨[J].中国医疗前沿,2009,4(16):13-17.

[9]刘成宗.医护人员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48(31):103-104.

[10]康丽娜,张爱莲,董海原,等.医护人员艾滋病相关歧视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6):490-493.

[11]刘志娟,黄晓,贺莉萍,等.高年级护理学生艾滋病相关职业暴露知识、恐惧心理与护理意愿[J].职业与健康,2011,27(18):2115-2116.

[12]李燕林,王祖萍,丁莉.医护人员在艾滋病防治过程中的职业暴露及其防护[J].护理学杂志,2009,24(6):95-96.

[13]李箭,沈阿丹,席云珍,等.加强艾滋病的预防和监控[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8):1679-1680.

[14]楼小明.从劳动者8项权利浅谈职业病防治维权监督的重点[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2002,29(6):266.

[15]白立新,高志军,梁政,等.北京市西城区企业职工职业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3,29(1):70-73.

[16]齐妍,刘世亮,刘玉芬,等.浅述艾滋病病人的人权保护[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1,17(1):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