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区别十篇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区别十篇

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区别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1:19

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区别篇1

粮食安全是一个国家满足粮食需求以及抵御可能出现的各种不测事件的一种状况,其决定性因素包括粮食生产及消费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和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及外贸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①。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ao)最早在1974年的世界粮食大会第一次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②。1983年,Fao提出粮食安全概念为“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的基本食品”③。1996年的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又对“粮食安全”做出了更周全的解释:“粮食安全是指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④。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生产资料和特殊商品,粮食供求状况及其动态变化是关系国计民生、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⑤。尤其是至2007年以来出现的全球粮食危机,以及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给全球或区域的粮食安全带来了极其负面的影响。据Fao统计,2002-2004年期间,全球约有8.6亿人口处于饥饿之中,到2009年全世界处于饥饿人口首次突破10亿⑥。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了全球很多国家首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很多发展中国家正以不同方式抗争着粮食危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人口基数大,水土资源紧张,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历来都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成为政府部门和研究人员的焦点问题。因此,建立区域粮食安全预警系统,全方面综合分析、衡量粮食安全状况,从国家层面考虑区域粮食安全,提前对粮食安全信息发出预报,有利于国家及时做出政策调整,对粮食的宏观调控,化解粮食安全风险⑦。一、区域粮食安全预警模型的理论依据粮食安全预警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由于当时世界粮食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各国纷纷开始关注粮食安全问。为此,Fao建立了全球粮食和农业信息及预警系统(GiewS),为世界各国定期公布粮食产需信息。粮食安全预警研究是通过把握社会、经济、自然等各方面的普遍规律,在此基础上将内部矛盾运动和外部环境因素相结合,以供求平衡理论为基础,分析粮食供需的本质和确定预警警情指标,对粮食安全状况做出及时的判断和预测,为国家及地区的粮食决策措施提供数据支持。粮食安全预警系统通过对粮食的产量预测,利用预先设定的评判指标体系,对粮食的供需情况进行判断。近年来,农业预警在理论层次的研究逐渐成熟⑧,但耕地预警理论的具体应用比较少,真正意义的耕地预警系统的建立目前也只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面⑨。区域粮食安全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参考国家粮食安全预警体系,但相对部级别更加细化瑏瑠?。本研究从粮食供给和消费两个角度出发,综合分析区域范围内粮食产量和消费状况,以此来衡量区域粮食安全状况。由于大米、面粉、玉米、大豆等是目前人们食用的主要粮食产品,因此,本研究主要考虑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四类作物。在进行粮食安全评价中,根据地区差异将区域分为粮食主要生产区和粮食主要消费区。粮食主产区生产的粮食可以供应本地区或者外输给其他地区;而对于粮食不能自给的地区,可以通过从其他粮食富余地区进行购买,以实现本地区的粮食供求平衡。如果该地区的粮食自给能力不足,又无法通过资金从外部购买到粮食,那么说明该地区的粮食处于一个不稳定的非安全状态。二、区域粮食安全预警模型总体框架本研究的区域粮食安全预警框架体系如图1所示。在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和自然等因子对粮食安全影响的基础上,选取粮食产量、人口和收入及消费分别作为自然、社会及经济的预警指标瑏瑡?。粮食产量是粮食供需关系的基础,直接决定区域粮食供给的多少;人口变化会导致区域粮食需求发生变化;收入及消费直接影响着区域粮食需求的实现程度,当一个区域的粮食产量不能够满足该地区的人口需求量时,该地区的人口可以通过购买其他地区的粮食来满足本地区人口的粮食需求。综合这三个指标的关系,人口和粮食产量决定着人均粮食占有量,人口和收入及消费决定着人均粮食购买量,人口自身变化决定人均粮食需求量。人均粮食占有量和人均粮食购买量能否与人均粮食需求量达到平衡是粮食安全预警的基础。本研究首先考虑了粮食产量变化率,作为粮食供给安全的预警指标。区域的粮食产量由区域作物单产水平和作物播种面积决定,粮食产量变化率Cj计算如下:式中:Cj为粮食产量变化率,i为粮食作物种类,j为年份,Yij为粮食作物i第j年单产,aij为粮食作物i第j年播种面积,Yij-1为粮食作物i第j-1年单产,aij-1为粮食作物i第j-1年播种面积。Cj大于1说明当年的粮食产量较去年有所增加,如果Cj小于1说明当年粮食产量较去年出现了减产,如果Cj等于1说明当年的粮食产量较去年出现持平。粮食产量变化率Cj仅考虑了区域粮食供给安全,不足以全面描述区域的粮食安全状况。因此,本研究综合考虑了人口变化、物价变化等因素,建立了粮食安全指数CSj,其计算如下:式中:CSj是粮食安全指数,i为粮食作物种类,j为年份;Yij为粮食作物i第j年单产;aij为粮食作物i第j年播种面积;Vii为粮食作物i转化率;eij为第j年城市人口对粮食作物i加工品需求量;pij为第j年粮食作物i产品单价;Fij为第j年农村居民粮食作物i消费量;Rj第j年农村居民人数。当CSj大于或等于1时,说明该地区粮食作物的产量能够满足人口需求,当CSj小于1时,说明该地区粮食作物的产量不能满足的人口需求。人类消费粮食大部分为粮食加工品,如粮食作物小麦。在统计年鉴中,城市居民的粮食消费量均为粮食加工品,如小麦的加工品是利用面粉来进行核算(小麦出粉率,一等特级面粉,按照60%进行计算)。三、区域粮食安全预警模型应用本文以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为研究区域,利用上述的粮食安全预警体系,对该地区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了分析。1.数据来源#p#分页标题#e#本实例选的研究区域人口数据、价格及消费数据和作物产量数据来源于2005-2010年济南市统计年鉴(其中2010年长清区小麦产量为预测数据)。(1)人口情况从2004-2009年,济南市全市人口约603万人,市区人口为350万人左右,长清区人口从2004-2009年维持在56万人(表1)。长清区2004年时,非农业人口与农业人口的差距还比较大,非农人口仅为12.6万人,农业人口为41.14万人。到了2005年农业人口就与非农人口的数量基本相同分别为27.95万人和27.13万人,2008年农业人口与非农人口的相差1.33万人(表1)。济南市全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如表2),2004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84%,到2009年人口自然增加率下降至2.61%。其中长清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特别明显,2004年长清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49%,2009年长清区的自然增长率仅为0.81%,分析客观原因为随着市场的开放,经济的发展,大部分年轻人都选择了外出求学、务工,故长清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下降的趋势。利用此自然增长率预测出长清区2010年人口为56.83万人。(2)粮食消费情况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类的消费支出也在不断的调整。以前人们的经济收入很大一部分是用来购买食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居民的收不断增加,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转变,食品消费占总消费的比例越来越小。城市居民的饮食结构调整,粮食摄取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图2),水果、鲜乳品等其它食品的摄入量提高。近几年农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粮食的消费量没有很大的变化,长清区农村居民的饮食习惯还是以北方人喜爱的面食为主,2004-2009年,人均小麦消费量从122.90kg上升至2007年的146.70kg,随后又下降至120.39kg,总体维持在130kg左右。同时期的玉米的消费量2004年的消费量最低为22.58,随后逐年呈上升趋势,2007年的消费量达到最高为34.80kg,近两年一直保持在31kg以上。而稻谷的消费量比较低,这与当地人的饮食习惯有较大的关系,但近年来呈现出增长的态势(图3),消费量从2004年人均消费4.16kg增长到2009年的8.60kg。油脂类和肉禽类食品的消费近几年在增长,肉禽的人均消费量从2004年的13.68kg增长到2009年的17.56kg,油脂类食品消费量也从人均6.98kg增长到2009年人均消费8.51kg。以上数据说明近几年来,农村居民的生活在不断的改善,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在发生改变,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比现阶段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食品消费量,两者的饮食结构有所不同。城市居民是一种多元化的饮食结构,各种食品均衡摄入。而农村居民还是以粮食为主,肉禽蛋类为辅。城市居民的生活成本相对农村居民要高一些(表3)。一方面,农村居民可以自产自足,不需要大量购买一些食物产品,而城市居民粮食食品需要去购买;另外一方面,城市居民的饮食相对要复杂一些,其中不乏有些价格高的优质食品,而农村居民的饮食较简单。 (3)农业情况2011年的统计年鉴暂没有,故本研究由woFoSt作物生长模型对2010年长清区小麦产量进行预测。woFoSt模型由世界粮食研究中(CwFS)组织的粮食潜能研究课题,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和荷兰农业生物研究中心参与研发。该模型考虑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生长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通过气候、作物、土壤三个模块进行模拟,能够模拟特定环境下的作物产量。本文收集了2009-2010年山东省济南市的气象资料和土壤数据,结合当地小麦的作物信息对该地区2010年小麦产量进行了模拟。长清区2004-2009年农作物播种总面积呈逐年减少的情况(如表4),这种情况到2009年才得到好转,比2008年增加了大约852公顷。截止到2009年末粮食播种面积期较2004年没有较大变化,基本持平。小麦的种植面积稳中还有所上升,2004年播种面积为21382公顷上升至2009年播种面积23170公顷,增加小麦播种面积1788公顷。农作物的播种面积变化,反映出2004-2009年期间为了城市的发展,许多农田转为建设用地供城市的发展需要。但随着温总理提出的守住18亿亩红线的中央精神之后,地方政府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使得农作物的播种面积有所回升。长清区粮食作物为小麦、玉米、谷子、高粱等,其中小麦和玉米这两种作物是长清区粮食的支柱,从2004年起长清区小麦产量一直在10万吨以上,2004-2006年小麦产量一直保持增势,单位面积产量从5178kg/hm2增加到2006年每公顷小麦产量为5556kg,但是2007年小麦的播种无论是播种面积还是单位面积产量都有所下降,当年长清区小麦产量比2006年减产近13389吨。此问题在2008年得到重视,2008年产量明显有所回升,在种植面积减少的情况,通过提高产量使2008年小麦产量达到135094吨,但随后又出现减产。2.模型评价综合2004-2010年小麦总产量,通过公式1,计算出2005-2010年期间小麦产量变化率(如表6),结果显示长清区2005-2010年粮食总体上是保持平稳的发展态势。其中2005年、2006年、2008年小麦的产量较去年有所提升,2007年和2009年出现了粮食下滑。通过woFoSt模型模拟的2010年产量,预计长清区2010年总产量基本与2009年持平,小麦产量变化率为0.99,说明2010年较2009年产量出现略微下降。出现产量下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2010年天气情况比较异常,长清区从2010年4月以来就出现雨水较少,并且气温一直较低的情况,并导致小麦的整个生育往后推迟了近10天左右,严重影响了小麦的生长。济南市区以工业、商业为主,不种植粮食作物,没有参与直接生产粮食,该地区属于粮食输入地区。济南市区居民的粮食需求从其他粮食生产地区进行购买来满足。本文假设长清区的粮食输出至济南市区,长清区的小麦需要满足本地区的居民和济南市区居民的需求。利用粮食安全评价公式2对长清区的小麦安全指数进行评价,分析长清地区的小麦产量安全情况。评价结果显示:2007年长清区小麦粮食安全系数为0.94,小于安全指标1,该年份长清区的小麦不能够满足长清区和济南市区居民的需求,故认为属于不安全状况。发生此情况,只能从粮食储备或其他小麦产区购买来满足该地区居民的需求。其他年份长清区的小麦足以满足两地区居民的需求,故认为是安全的状况。图4中显示。2005-2007年长清区的小麦粮食安全系数呈下降趋势,可以预测该地区的小麦产量变化趋势为不安全状况,需要得到重视。从2008年开始,长清区的小麦产量得到提高,粮食安全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故本研究方法可以为粮食安全预警系统提供参考依据。#p#分页标题#e#四、研究结论本文从粮食供给和粮食消费两方面入手,提出了粮食产量变化率和粮食安全指数两个指标,利用其建立了区域粮食安全预警系统,并对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的粮食安全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粮食产量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保证耕地安全是粮食生产安全的核心。耕地安全既有数量安全又有质量安全两方面的要求。在耕地数量稳定的前提下,科学技术的应用、高效的农田管理和完善的水利等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粮食产量的手段。此外,农民是农田管理的执行者,切实保障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解决好粮食生产的根本问题,才能有效地提高粮食产量,在国家有力调控、健全的国家和地方粮食储备体系下,粮食安全问题能得到较好的解决。本研究中也存在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如受数据限制,对未来气候变化、土壤退化、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等因素考虑不够。模型仅考虑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四类作物,而对其他作物考虑不够,也没有考虑粮食库存状况,仅考虑正常情况下作物产量是否能满足当年人口的需求瑏?瑣。模型对生物能源的迅速发展带来的“与人争粮、与粮争地”等考虑不够。这些问题需要在以后的研究中进行深入分析。

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区别篇2

【关键词】粮食安全粮食物流区位优势

【中图分类号】F25【文献标识码】a

粮食安全概述

中国历来以农立国,粮食既是全民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又是重要的战略物资。所以“粮食安全”和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防安全息息相关。

“粮食安全”的基本内涵。“粮食安全”的概念提出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罗马宣言》对其作了进一步的解释:“只有当所有人任何时候都能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①。

按此定义,国家粮食安全包括三方面的内涵:数量上有保障供需基本平衡的粮食生产能力;供应上有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粮食流通、储备体系;获得上有与社会平均消费水平相适应的粮食价格体系,并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粮食需求。三个方面缺少任何一个都会导致粮食不安全问题。

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国家而言,粮食安全不仅是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确保国家安全的战略基础”②。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连增”,但自给率却从95%的设定目标降至90%以下。按照可比途径来算,全球每年的粮食贸易量之和,仅相当于我国年粮食消费量的40%。依靠大量进口显然解决不了13亿人口的粮食问题③。从保障粮食安全角度来考虑,需要重新组合政策应对粮食安全问题。

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确保粮食安全,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构建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这是201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粮食安全战略④。要达到此战略目标,首先要界定农地产交易权,建立土地资源市场配置机制。其次要保护基本农田。重视粮食生产科技投入,提升粮食增产能力,并解决粮食生产对环境的污染。再次要重新定位政府在粮食流通中的职能。在保持国家安全储备的同时,鼓励更多的企业参与粮食的商业运作。

河南省发展粮食物流的优势

据学界的共识,“粮食物流是指粮食在生产、收购、储存、运输、加工和销售服务的整个过程中的实体运动,以及在流通环节的一切增值活动。包括粮食运输、仓储、装卸、包装、配送、加工和信息应用,是一条完整的环节链。”⑤在全社会物流中,仅粮食运输和周转量在全国各类物资运量中就名列前茅。河南省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等条件,发展粮食物流潜力巨大。

位居全国中部的区位优势。河南地处中原,承东启西、通南达北,具有强大的辐射和集中功能。河南是亚欧大陆桥和进出西北六省的门户,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向西北部经济开发地区过渡的中间地带,东部产业转移和西部资源输出的重要枢纽。以郑州为中心,距京、津、汉、西安、沪、宁、杭的直线距离都在600~800公里之间,物流运输覆盖豫、冀、晋、鲁、京、津、鄂、苏等十多个省区,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综合运输优势。多条交通大动脉贯穿河南全境,融合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运输的立体式交通网络正在形成。铁路方面。全省客铁路通车里程居全国首位,京广、京九、焦柳等干线纵贯南北,陇海、宁西等干线横穿东西,京港高铁、徐兰高铁、郑渝高铁纵横于中原腹地,“十二五”铁路网规划的郑徐高铁、商杭高铁、郑渝高铁正在积极建设之中。到2012年底,全省铁路运营里程4822公里,以郑州为中心“米”字形布局的高铁网正在加快建设⑥。公路方面。多条国道及高速公路纵横交织。“十五”以来,河南的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和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18个省辖市间全部有高速公路连接。至2012年底,实现了全省所有县(市)20分钟上高速,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830公里,连续七年位居全国第一⑦。水运方面。属国家主航道的淮河、沙颍河以及省航道的涡河、唐白河等与华东水网浑然一体,通江达海。航空方面。2013年3月国务院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明确其战略定位是“国际航空物流中心”。“郑州航空港地处内陆腹地,空域条件较好。一个半小时航程内覆盖中国2/3的主要城市和3/5的人口”。“2012年,郑州航空港的货邮吞吐量增速已居大陆大型机场首位,每周全货机航班居中西部主要机场第二位”⑧。今后将建设4条以上跑道,便于接入主要航路航线,适宜衔接东西南北航线。此外,河南省现在已有南阳姜营机场、洛阳北郊机场,同时安阳豫东北机场、商丘观堂机场、信阳明港机场正在的积极筹建。河南航空运输的优势将越来越突出。

接近原料地与消费地的双向优势。位居中原的地理优势,使河南在接近原料产地方面优于东南;在接近高收入、高消费地区方面优于西北。从全国范围看,河南既是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又是矿产资源大省之一。加之本省人口众多,又是国内重要的消费市场。这种双向优势,有利于河南成为全国物流的重要基地。

鼓励发展物流业的政策优势。2011年8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提高粮食物流现代化水平,推进粮食储、运、装、卸的“四散化”。国务院对《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的批准,加上西气东输、南水北调、高速铁路、能源原材料基地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落户河南,河南省物流产业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河南省把握机遇,制定相关政策,积极鼓励发展物流产业,如2010年4月,河南省政府印发《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围绕郑州国际物流中心建设,提出“1+10”的发展战略。2010年11月,河南省政府印发了《关于促进河南省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措施中要求从各方面保障河南物流产业发展。

产业聚集区的助推优势。一方面,河南陆续在全省18个地级市、108个县区建成了180个产业集聚区,约有2万余家企业入驻。对物流业务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为河南物流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另一方面,河南省重视物流产业园区建设。目前,河南省郑州市、洛阳市、焦作市等地市相继建立一些物流产业园区,吸引数百家大中型物流企业入驻。其中,由新加坡与河南共建的河南(郑州)新加坡国际物流产业园于2011年6月赴新加坡招商,进一步加快了河南省物流产业发展的国际步伐。

当前河南粮食物流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运力紧张,以包粮运输为主。一是铁路运力紧张。虽然河南处在全国铁路网的心脏位置,然而它既是全国产粮大省,又是产煤大省,运粮和运煤常常冲突。特别是在国家煤电紧张的季节,铁路运输基本是首先保煤。“河南粮食部门平均每年向铁路部门申请7.2万个左右车皮计划,实际发出量只有6.4万个左右”,常常造成粮食省外远距离流通不畅,不能按合同运出去的现象。二是目前汽车运力也不够,只能保证省内运输和周边省市近距离运输,不能保证省外远距离粮企的正常供应。粮食贸易单位多分散在各地,网络建设尚不到位,不利于散粮流通的调度,使散装专用车辆空返率高,增大了物流成本,影响了对散粮汽车及其配套设施投资的积极性⑨。三是尚未实现“四散化”运输。目前,仍然多采用包粮运输,散粮运输只占原粮运输的10%左右。除了粮食储存环节较大比例为散粮方式外,其他环节基本采用包装方式。全省只有几家大型面粉企业分别拥有6~8台散粮汽车,还仅用于加工企业所需原料的搬运,未有社会化服务。除个别粮库拥有少量改装车外,粮库基本没有散粮汽车。

仓库的设备设施不适合散粮接发。一是粮食物流设施落后,不能有效衔接。目前,所使用的多数粮食储存、物流设施,在建设时对相关发展趋势预测不够,致使建成后不能很好适应粮情变化而充分发挥作用。二是适合散粮接收的有效仓容少。全省现有粮食有效仓容中,约有100亿千克的仓容为1980年前所建,已经过了使用期限。预计2015年河南粮食产量将突破600亿千克大关⑩,将有更多的粮食仓容缺口。而且,河南现有粮仓以平房仓为主,浅圆仓、立筒仓比重很低,无法做到散运。散粮汽车严重短缺,全省只有几家大型面粉厂分别拥有6~8台散粮汽车,仅用于加工企业原料的搬运,未有社会化服务。除个别粮库拥有少量改装车外,基本没有散粮汽车。火车散粮装车设备、火车与汽车散粮卸车设备短缺。三是粮库布点不尽合理。小型库多,保管技术落后,机械化程度低。收纳库、中转库、储备库之间没有形成高效的仓储流通网络。收纳库与中转库功能区分不明显,几乎既是收纳库,也是中转库,因此粮食运量不集中,难以保持稳定的专列运量。

粮食物流企业经营方式单一。一是企业规模小。全省传统的粮食仓储、运输企业和少部分新型专业化粮食物流企业,虽然做了几次整合,但同国际水平相比,还是规模小、网络化经营程度低,竞争力弱。二是服务方式和手段单一。现在多数粮食物流企业只能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粮食批发市场只管交易而没有运输能力,都形不成一条龙式的服务。三是人才匮乏,特别是缺乏高素质的现代物流专业人才,不能达到从流通加工、信息服务、成本控制及全程粮食物流方案设计等高层次的物流服务。

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一是目前全省大部分粮食企业从原粮采购到产品销售整个过程,都是各自独立完成,制约了粮食物流各个环节向专业化、社会化发展。二是行业垄断和地区分割现象严重,各种粮食运输、仓储等设施,不能实现全社会范围内的合理使用,造成部分资源闲置,使用效率低的状况。三是河南与全国各粮食主销区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没有真正建立,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尚未形成。

构建河南省粮食物流体系的建议

政府积极引导,大力扶持。物流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大力扶持。近年来,河南省为促进物流产业发展,制定出台了一些政策法规,但与迅猛发展的物流产业形势相比,这些政策法规在执行方面还存在滞后性,如土地征用、税收减免等,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借鉴德国等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河南省可充分发挥自己优势,出台配套扶持政策,细化落实,积极引导,重点向物流企业审批、优化企业运营环境、保障建设用地、财税和金融支持、基础体系建设等方面倾斜。

培育大型龙头物流企业,分步推行粮食物流体系建设。物流体系的建设要以集粮食储存、中转、加工、交易、检测、运输等功能中的几项或全部于一体的大型公司为依托。建议推广漯河市厂、库与贸易结合,并与交易市场、检测中心和散粮汽车运输相结合的运作方式。大型龙头物流企业对提升区域物流产业实力和形象能起到积极作用。可以在河南省粮食局系统先进行粮食现代物流试点建设,同时,综合考虑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中储粮总公司郑州分公司对公共物流设施的需求,实现资源共享。对相关企业的重点设施进行投资,增加散粮汽车、火车装车设备、散粮火车与汽车卸车设备、平房仓专用的散粮出仓机等配套设备。

积极推行粮食汽车运输方式,制订粮食汽车运输优惠政策。河南省推行散粮铁路运输方式的条件还不成熟,粮食的公路运输量很大,但缺少散装汽车运输经验。因此,先选择2~3个省内粮源和流量充分的散装汽车营运点进行试点。在取得成功经验后,在全省全面推行散粮汽车运输方式。在此基础上进行散粮火车运输试点。制订和落实粮食汽车运输相关优惠政策。目前路桥收费太高,超出运输企业承受能力,致使粮食汽车运输贸易无利可图,甚至亏本。对散粮运输专用汽车实现不收费或减半收费,以扶持粮食四散化事业的发展。

发挥民间行业组织的力量。美国等国家物流产业发展先进经验表明,民间行业组织将积极推进物流产业的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管理活动中,民间行业组织往往会发挥着政府无法替代的作用。河南省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成立专业性明显、组织能力强的物流行业组织,通过对物流企业的发掘与整合,打造以物流龙头企业为主要成员的联盟体,实现物流企业的设施共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从而提高物流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培养物流专业人才。粮食物流对营运筹划人员和各方面专业人员要求面较广,要求层次也较高。河南省一方面可依据实际需要,在省属高校增加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学校,努力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标体系,科学扩大物流专业学生的招生数量,储备、引进物流专业高端人才;另一方面可着力发展高职物流教育,大力培育实用性物流人才。

加大物流产业信息化建设。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先进物流产业发展经验表明,现代物流产业的发展必须要有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作为支撑。河南省可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经验,加大物流产业信息化建设,尝试搭建一个覆盖中原经济区、延及周边、辐射全国的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逐步形成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科学、高效的物流产业管理体系。注重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方面大力开展物流增值服务,提升自我竞争力。

(作者为中州大学副教授;本文系2011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编号:2011GGJS-273)

【注释】

①卢良恕,王健:《粮食安全》,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页。

②潘瑶,贺政纲:“粮食物流需求预测”,《粮食问题研究》,2010年第4期。

③刘昕:“粮食安全新策全球配置资源”,《国际商报》,2014年1月10日。

④范思立:“粮食安全上升为国家‘一号’战略”,《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1月21日。

⑤侯立军:《中国粮食物流科学化研究》,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第2页。

⑥⑦⑧侯爱敏:“航空港乘势起飞蓄势发展”,《郑州日报》,2013年10月22日。

⑨张月华:“河南现代粮食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区别篇3

[关键词]美洲粮食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粮食生产;作物结构;社会经济

明清时期原产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的传入,不但增加了我国作物的种类,同时对我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不仅有利于我国缺粮问题的解决,使人口压力有所缓和,也使我国粮食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长期以来,关于这些作物的传入和传播问题,有很多学者如何炳棣、陈树平、郭松义、曹树基等[1]做过研究,但专门探讨它们对我国社会各方面产生影响的论著寥寥无几,多数是在研究传播问题时涉及某一个方面或只是限于简单的结论,缺乏深入分析。本文旨在综合多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对这些新作物的传入所产生的影响做出正确评价。

一、美洲粮食作物在我国的传入及传播过程

明清时期我国人口增长很快,与此同时耕地面积增幅不大,由此造成人均耕地急剧下降,粮食短缺问题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此时也正是中西交通相对发达时期,原产美洲的粮食作物玉米、番薯、马铃薯自明中叶开始陆续被引入我国。

玉米约于16世纪中叶分3路传入我国,分别是西北陆路自波斯、中亚至我国甘肃,然后流传到黄河流域;西南陆路自印度、缅甸至云南,然后流传到川黔;以及东南海路由东南亚至沿海闽广等省,然后向内地扩展。从明中叶到清乾隆前,这近两百年时间里玉米仅限于在我国个别省份小范围种植,尚处于被大众认识阶段。乾隆中期到嘉庆、道光年间,是玉米大规模推广时期,此时人们开始认识到玉米的广泛适应性和高产意义,纷纷种植。嘉庆以后,玉米在全国普遍栽培,其中流民在玉米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清后期到民国年间,除了南方各省山区玉米栽培深入发展之外,华北平原玉米种植进入大发展阶段,玉米代替了旧有传统低产作物的一部分面积,成为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民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清代玉米传播,大多先在山地丘陵地区栽培,然后渐及平原地区;先在不发达地区,后发达地区;南方多于北方,山地多于平原。清代玉米集中产区是中部的陕鄂川湘桂山区、西南的黔滇山区、东南的皖浙赣部分山区,华北和东北的玉米集中区主要在清后期至民国年间形成。

—————————————

①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明清时期美洲作物的传播及其对中国农业生产的影响”,项目批号为03BZS034,特此致谢。

番薯是16世纪后期,分多次从东南亚传入我国东南沿海的闽广两省,第一条途径是陈益、林怀兰从越南分别传入广东的东莞和电白县;另一条是由“温陵洋舶”经南澳岛传入福建泉州;再就是陈振龙由菲律宾携种至福州。番薯于明万历年间引入我国后,局限于闽粤将近一个世纪,17世纪后期开始向江西、湖南等省及浙江、江苏沿海地区扩展,18世纪中叶遍及南方各省并向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扩展。清代番薯分布较集中的地区有闽广两省、闽浙赣皖低山丘陵区、鄂南湘南山区、四川盆地及山东中南部。

由于史料的缺乏,马铃薯传入我国的时间和路线尚未有统一定论,可以肯定的是同番薯、玉米一样,马铃薯是多次多途径地被带到我国。本文赞同的观点是:一是17世纪中叶荷兰人把马铃薯带到台湾,然后传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一是18世纪由传教士、商人将马铃薯普通栽培种从欧洲带到我国;以及进入20世纪后,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又多次传入马铃薯的新品种。马铃薯传播范围直到19世纪初仍非常有限,进入清后期及民国时期,随着各地引进时间的延长、推广面扩大及人们认识的加深,初步有所发展,但其真正扩大种植面积,在农业生产中起重要作用还是到了建国后。清代马铃薯的集中产区有以川陕鄂甘交界的山区为中心并向周围传播形成的西南马铃薯生产区、以晋北为中心的华北马铃薯生产区,东北马铃薯主产区是在民国后形成的。[2]

玉米、番薯传入我国后,到清乾隆、嘉庆年间在各地迅速推广,发展到清末,已经跃居我国主要大田作物行列,它们为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马铃薯由于受生态适应性的影响,多是种植在我国的部分高寒山区,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开始大规模发展,因此,相对于玉米和番薯,清代马铃薯发挥的作用还是十分有限的。

二、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玉米、番薯、马铃薯这些高产粮食作物的传入,对我国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这些作物适应性强,产量高,有利于我国耕地面积的扩大,也对粮食单产和总产量的增加起了一定的作用。随着它们栽培面积的不断扩大,我国传统的粮食作物结构也发生了新的变动。

(一)对耕地面积增加的作用

玉米、番薯、马铃薯这些适应性较强、耐旱耐硗的作物引进,使过去并不适合粮食作物生长的砂砾瘠土和高岗山坡地成为宜农土地。玉米具有耐瘠耐旱的特性,“不择硗确”,“但得薄土,即可播种”[3],适宜在山区生长,“虽山巅可植,不滋水而生”[4],“盘根极深,西南山陡绝之地最宜”[5]。清人包世臣在《齐民四术》中称:“玉黍,……生地瓦砾山场皆可植,其嵌石罅尤耐旱,宜勤锄,不须厚粪,旱甚亦宜溉,……收成至盛,工本轻,为旱种之最”。随着玉米栽培面积的扩大,使长江流域以南过去长期闲置的山丘地带和不宜种植水稻的旱地被迅速开发利用,同时在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也逐步取代了原有的低产作物,成为主要的旱地农作物。

番薯同样具有抗涝、耐旱、适应性强的特性,明人何乔远《闽书》中称番薯“瘠土沙砾之地,皆可以种”,王象晋《群芳谱》也称“人家凡有隙地,但只数尺,仰见天日,便可种得石许”,番薯能够“不与五谷争地,瘠卤沙冈皆可以长,大旱,不粪治亦长大”[6],且“薯苗人地即活,东、西、南、北无地不宜,得沙土高地结尤多,天时旱涝俱能有秋”[7]。在耕地少、人口密集的传统农业区,农民在作物布局上充分利用番薯的适应性,以提高土地利用率,“邑人于沃土种百谷,瘠土则以种苕,无处不宜”[8],“山坡土埂屋畔陇头尽堪布种”[9]。由于番薯的推广,我国东南各省大量滨海沙地和南方山区的贫瘠丘陵山土得到开发利用。

马铃薯更是“高山冷处咸莳之”[10],那些土壤贫瘠、气温较低、连玉米都不易生长的高寒山区,只能种植耐“地气苦寒”的马铃薯,“其深山苦寒之地,稻麦不生,即玉黍亦不殖者,则以红薯、洋芋代饭”[11]。总之,这几种作物,对沙地、瘠壤、不能灌溉的丘陵、甚至高寒山区的利用,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有关当时山区垦殖种植玉米、番薯的记载很多,如湘赣山区“斜坡深谷,大半辟为藷(番薯)土”[12];鄂西山区也是“巨阜危崖,一望皆包(玉米)也”[13];在浙西山区“外来之人租得荒山,即芟尽草根,兴种番薯、包芦(玉米)、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14];道光陕西《石泉县志》也说:“乾隆三十年,……,其后川楚人多,遍山漫谷皆包谷”。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此处不一一列举了。

有学者推测,如按乾隆时有9.5亿市亩耕地、粮田8亿亩计算,玉米占6%为0.48亿亩,番薯占2%为0.16亿亩,共计占地0.64亿亩。[15]其中一部分是因栽培玉米、番薯而新辟的耕地如山地、丘陵、滨海沙地等,另一部分是改种玉米、番薯的旧有耕地,由于不知道新辟和改种各占多少,目前我们很难确定当时因推广美洲粮食作物所扩大耕地面积的具体数字。

但由于乾隆时期垦荒的重点是南方各省山区,特别是华中和西南各省的许多山区和丘陵都在此时相继得到开发,我们可以通过华中和西南几省耕地面积的扩大情况,来估测其中玉米、番薯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从表1可以看到,从清初至乾隆、嘉庆的一百多年间,华中、西南各省耕地面积扩大近1倍(增加了约0.64亿亩),也正是在这一时期,玉米、番薯在这些省份迅速推广。因此可以说在扩大耕地范围的过程中,垦荒种植玉米、番薯发挥了较大作用。相对而言,从嘉庆到光绪年间,耕地的增幅十分有限,主要原因在于嘉道后,人口增长的趋势减缓,咸丰后甚至下降,对耕地的需求不再像乾嘉时期那么强烈,另外,此时南方山区可供开垦的耕地基本已于乾嘉时期开发殆尽,耕地扩大趋势放缓,耕地面积增幅不大。

(二)对粮食亩产量提高的作用

玉米、番薯在清代大量推广后,对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具有一定的作用。作为高产作物,玉米本身的亩产量已经较高,平均亩产可达180市斤,折合粟2石,相当于春粟中产量较高者。在玉米大量推广后,便在大田上作为与小麦、春谷或高粱等轮作倒茬的一种重要作物,其单位耕地产量将比不种玉米或复种低产杂粮将提高得更多。番薯是绝对的高产作物,亩产鲜薯可达千斤,相当于稻谷500斤或3.84石,粟谷417斤或3.09石,这是甘薯本身的高产,如与麦、春谷、豆、稻复种,则单位耕地产量的提高更为显著。[17]

在清代生产技术条件下,由于种植玉米、番薯使当时的粮食亩产量提高的斤数大致是玉米使亩产增加10.37市斤,番薯使亩产增加10.77市斤,在这增加的21.14市斤中有2.38市斤是明代就增加的(玉米1.3市斤,番薯1.08市斤)。归纳言之,乾隆时亩产比明代所增加的:玉米番薯约占一半,其余为南北耕作集约化程度及复种指数提高的作用共占一半。[18]可以看出,玉米、番薯对粮食亩产增加的作用是较大的。

(三)对粮食总产量提高的作用

玉米和番薯这两种作物在清代大量推广的直接结果,使许多山地沙地得到开发,从而增加了耕地面积,同时也对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具有一定的作用,两方面合起来,促进了粮食总产量的提高,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粮食,对缓解长期因缺粮而产生的矛盾,起了一定作用。

关于玉米、番薯济食作用记载很多,如:道光《建始县志》卷三:“居民倍增,稻谷不给,则于山上种苞谷、洋芋或蕨薯之类,深林幽谷,开辟无遗”;雍正闽浙总督高其倬说:“福建自来人稠地狭,福、兴、泉、漳四府,本地所出之米,俱不敷民食,……再各府乡僻之处,民人多食薯蓣,竟以充数月之粮……”等等,但农民利用玉米、番薯济食的具体数量如何,我们很难从简单的文字描述中得知。

下面以清代玉米、番薯种植较多的两湖地区为例,考察玉米、番薯在解决民食问题上的功用,据龚胜生估计,到清末,两湖玉米耕地面积为100万亩,番薯耕地面积为180万亩,以0.6石的玉米单产和6石的番薯单产计,清末两湖每年可产玉米60万石左右,番薯1080万石左右,合计增加粮食1100多万石左右,按每人需4石计,约可养活280万人。[19]咸丰元年(1851年)两湖人口数已达5400多万,[20]玉米、番薯可提供6%的人口所需酌粮食(作者按:此处玉米的产量估计有些偏低,正常情况下,养活的人口应该更多),可以说,玉米、番薯对缓解清后期两湖的人口压力起了一定作用。

从全国范围讲,一方面要看到玉米、番薯对解决民食问题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对其作用要有正确估计,毕竟其种植面积的比例到解放前为止还不很大。据珀金斯的统计,到20世纪初,玉米的播种面积只占所有各种谷物的全部播种面积的6%左右,番薯约占2%(见表3)。如果所有栽种玉米的土地在不种它的时候是抛荒不用的,那么玉米的传入就能造成粮食700万到800万吨的增加,番薯在1918年以前大约使粮食产量增加了400万吨。[21]

(四)对粮食作物结构的影响

清乾嘉年间,美洲粮食作物在全国范围迅速推广,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从而使粮食作物结构发生了变化。明代,我国粮食构成基本延续宋元以稻麦为主的格局,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说:“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十七,而来牟(麦类)黍稷居十三。麻菽二者,功用已全入蔬饵膏馔之中。……四海之内,燕、秦、晋、豫、齐、鲁诸道,烝民粒食,小麦居半,而黍稷稻粱仅居半,西极川、云,东至闽、浙、吴、楚腹焉,方长六千里中,种小麦者,二十分之一。”可以看出此时的粮食作物结构是水稻占70%,小麦占15%强,黍稷(粟)粱等作物共占15%弱。这种稻麦占绝对优势的作物结构,由于玉米、番薯、马铃薯的引进和传播,开始发生了变化。

玉米的传入使传统作物黍、稷的种植量大为减少。受经济条件所限,我国自古以来着力发展产量高的粮食作物,劳动人民以果腹为首选目标,质量口味放其次。清乾嘉年间,玉米随着大批流民涌入地广人稀的山区,人口的迅速增长,使粮食需求显著增加,低产的黍粟类作物已不能满足需求了。在这种情况下,产量高、适应范围广、具耐旱耐瘠特性,有救荒裕食之功的玉米,以很快的速度在广大山区普及开来。嘉庆《汉中续修府志》道:“数十年前,山内秋收以粟谷为大庄,粟利不及包谷,近日遍山漫谷皆包谷矣”[22],曾一度在陕南山区占据优势地位的粟谷,至十九世纪已让位给玉米。

另一方面,清后期至民国年间,华北平原上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其他传统杂粮作物的种植面积则迅速缩小。20世纪40年代国民党政府中央农业实验所《农情报告》中的一系列数据,证明了这一点,从表4中可以看出,20世纪30年代前七年玉米的平均栽培面积小于谷子和高粱,十年后的1946年,玉米的栽培面积上升,而高粱下降,玉米超过了高粱,位于谷子之后。[23]

番薯的传入和推广则迅速取代了蔓菁和传统薯类如芋、山药(薯蓣)等粮食功用,使它们退居蔬类行列。番薯甜美可口、适应性强、产量高,“种之利胜种谷”,在国内传播很快,不久就以其独特的优势压倒传统薯类,不仅在薯类作物中占绝对优势,而且在粮食作物中跃居重要地位。马铃薯在我国的发展,如前文所提,主要得益于解放后政府的大力提倡。

经过近四百年的发展,玉米、番薯终于成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并与其他杂粮作物一起,共同构成全国粮食产量的1/3。目前,我国粮食作物按栽培面积和重要性排列,形成稻、小麦、玉米、番薯、谷子、高粱、大麦、马铃薯的构成次序。

三、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这三种高产作物的传入,对我国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适合山区种植的作物传入,为山区垦殖开发提供了基本条件,又因其能够增加粮食总产量,对解决缺粮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粮食商品化的发展,不但促进了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而且直接间接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一)对山区垦殖开发的作用

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有利于山区开发,清代垦殖的重点多是土壤贫瘠的深丘山地。如果在这些地区种植黍、稷、高粱、荞麦等传统旱作物,由于它们对土壤、气候条件要求相对较高,一般产量都较低,甚至有些作物都不能正常生长,当然无法在山区大量开垦种植,山区粮食问题不能解决,自然难以实现山区经济开发,而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刚好解决了这一问题。

玉米、番薯、马铃薯由于耐旱耐瘠又高产,能够在山区栽培。番薯产量很高,但对气候要求相对暖湿,适合于低山丘陵地带。而玉米的产量不低于麦粟,却更耐旱,能在高山贫瘠的土地上生长。马铃薯适应力最强,能生长在山区的高寒地带。当时流民垦荒多是种植这些作物来解决粮食问题,山区一般在低处种番薯,高处种玉米,更高的山上,连玉米、番薯都不适于栽培,则种耐“地气苦寒”的马铃薯。如湖北恩施县“环邑皆高山以包谷为正粮,间有稻田种植,收获恒迟,贫民则以种薯为正务,最高之山惟种药材,近则遍植洋芋,穷民赖以为生”[24];宣恩县也是“宣民居低山者除稻谷外,以甘薯接济正粮,居高山者除包谷外,以洋芋为接济正粮”[25]。

总体说来,玉米的种植对流民垦殖山区意义尤为重要,如陕鄂川三省交界山区原是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乾嘉时期,大量外省流民迁入垦山,因新开垦的都是坡度很高的山地,只能种植生长力强的玉米,于是“漫山遍野皆种包谷”[26],卢坤《秦疆治略》称:“南山崇岗叠嶂,已往居民尚少,近数十年,川广游民沓来纷至。……租山垦地,播种包谷”;在鄂西山区“坡陂硗确之处多种包谷”[27],川北和川东南山区也是“蜀中南北诸山皆种之(玉米)”[28],总之,“山居则玉蜀黍为主”[29]。

这些作物的引种是当时农业垦殖扩张的重要条件,如果没有玉米、番薯、马铃薯的种植,山区农民的基本生存条件就不具备,山区经济的发展更是无从谈起。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使山区经济进一步开发成为可能,而流民垦殖山区也促进了新作物的推广传播。

(二)有利于粮食商品化的发展

玉米和番薯的推广,增加了粮食供应量,在满足人民口粮需要的同时,也有利于粮食商品化的发展。农民种植玉米、番薯一部分是专为用来出售的,如在湖南永顺府,玉米种植较多,“垦山为陇,列植相望,舟运出粜为利甚溥”[30]。番薯也是如此,明代刚传入福建时,“食者尚少”,发展到清乾隆时,“其用较广于稻谷”,“泉地(福建泉州)不给多贩载自他郡,……故而为干,藏以待乏者”[31]。可见在粮食增产、自给有余的情况下,一方面可作为商品粮流通;另一方面加工成“薯干”藏之,以待岁荒,这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但更多的还是由于这两种作物的推广解决了广大民众的基本食粮,从而有稻米可以出售,促进了稻米生产的商品化。玉米、番薯等杂粮高产价廉,“民间以杂粮常食,稻谷以售钱”[32]。宣统《永绥厅志》卷十五载:包谷“最少岁共出万余石,……,卖每石十大官斗,现价易制钱一十二千文,较米每石十大官斗,现价少易制钱四千六百文”。可以看出玉米不仅产量高,价格也远远低于稻米,农民多用于自食,而将稻谷投入市场,用于商品交换。

清代湖南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湘米大量东运江浙,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民留粗粜精,农民“多以杂粮自食,以谷售人”[33],番薯是湖南的主要杂粮,不仅山区种植很多,连盛产稻米的洞庭湖平原也大量分布,“湖南洞庭湖壖(番薯)尤盛”[34]。20世纪初,湖南番薯种植面积为130万亩[35]按单产6石计,可产粮食780万石,可养活人口约190万人[36]。众多农民以番薯接济民食,从而湘米得以从民众口粮转化为商品粮,促进了粮食商品化的发展。

(三)促进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

美洲粮食作物的推广为经济作物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清前期的传统农业区,为适应经济作物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主要靠精耕细作,提高水稻单位面积产量来求得粮食总产的增加,到清中后期,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人地矛盾日益突出,遂使清前期引入的玉米、番薯等旱粮作物部分地成为主食。由于民食问题的解决,使人们有可能腾出更多的土地,省出更多的劳力去发展经济作物,粮食生产的发展有效地保证了经济作物的大面积种植,这对促进商品生产,推动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明清时期的山区垦殖,流民不仅种植粮食作物,同时也因地制宜栽培各种经济作物。在玉米、番薯传入以前,流民只能依靠荞麦、谷子、高粱以及薯蓣之类充饥,这些作物产量一般较低,流民必须用更多的垦地和人工去生产糊口的粮食,这必然限制了经济作物的发展。清乾嘉以来,高产的玉米、番薯和马铃薯在山区迅速推广,成为主要的粮食作物,流民粮食供应得到保证,经济作物栽培面积也随之扩大,很多流民开荒垦殖的地方都变成为新兴的经济作物区。

流民涌入山区,他们一方面种玉米、番薯以糊口度日,又栽桐、茶、漆、靛等经济作物进行商品生产。嘉庆年间福建南平棚民,“依山傍谷,诛茅缚屋而居,……携山禾、山芋、桐、茶、杉、漆、靛、番薯而来”[37],浙江山地“外省游民搭棚开垦,种植苞芦、靛青、番薯诸物”[38],在浙、赣、皖三省相邻的低山丘陵区,渐渐形成蓝靛集中产区。湖南中部为低缓丘陵,“今(嘉庆)则开垦为土,苧麻、红薯、茶叶极盛”[39],湘东攸县,闽广流民在此耕山,“非栽桐茶,即种包谷”[40],湖南发展至近代成为重要红茶产地。另如闽西山区、赣东北、赣南山区、湘东丘陵山地都是盛产苧麻的主产区。

(四)直接间接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山区垦殖后扩种玉米,从而发展了农村副业和手工业。在山区以玉米和番薯酿酒、养猪是当时农家极为普遍的现象,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卷8记载,在陕鄂川三省交界地区,“山中多包谷之家,取包谷煮酒,其糟喂猪,一户中喂猪十余口,卖之客贩,或赶赴市集”,收益十分可观。玉米的生产与酿酒、养猪的副业相结合,养猪积肥又利于粮食作物的种植。卢坤《秦疆治略》中有不少这样的记载,如南郑县“山地高阜低坡皆种包谷,为酿酒饲猪之用”;定远厅“家家皆有酿具,包谷成熟,竟糜于酒,谓酒糟复可饲猪,卖猪又可获利”。

由于玉米不仅可作粮食和饲料,又可供作发展手工业的原料,玉米丰歉直接影响手工业作坊的盛衰,“商人操奇赢原贷,必山内丰登,包谷值钱,则厂开愈大,人聚益众;如值包谷清风(歉收),价值大贵,则歇厂停工。而既聚之众,不能复散,纷纷多事。”[41]更重要的是山区的粮食种植支持了山中商品生产的正常进行,如在陕南各州县都有众多木箱厂、铁厂、纸厂,商品生产较为发达,据卢坤《秦疆治略》记载,定远厅、西乡县、安康都有五十余家厂,凤县、砖砰厅也有三十余家厂。这些手工业生产中为数颇巨的“佣力之人”以及专门的经济作物生产者要靠山区垦殖生产的粮食为生,而山区多数以种植玉米、番薯为主,山内手工业与农业的关系于此可见一斑,没有商品粮的支持,山中的手工业经济便无法持续发展,而且可能导致社会动荡。

此外,在盛产番薯、马铃薯的地区,很多农民以番薯制粉,用以出售牟利,推动当地商品经济发展。清人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中提到甘薯粉“俱有土人造以售客,贩行远方,近日宁波及乍浦多有贩客市粉,价贱于面粉”。制粉业渐渐成为主要农村工业,民国《开阳县志稿·工业》道:“洋芋粉在本县消耗最少,几于全部输出,为本县第五区大宗出口亦主要农村副业,销行极远,为近十五年来新兴工业”。以番薯、马铃薯制粉出售成为农民致富的新途径,不仅活跃了农村经济,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商业的发展。

四、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带来的负面影响

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还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上。首先我们应该看到这三种高产旱地作物的传入的确对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事物总是有两面性,它们在清前期对粮食增产的作用不可忽视,但在人口压力下为了扩大种植面积。而滥开山区,毁坏林木,流失水土,对生态平衡造成的破坏作用,越到后来就越益明显,尤其是玉米的这种负效应更突出。

由于山区垦种玉米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不容忽视,在当时落后的生产条件下,流民的垦殖方式主要以毁林烧山为主,山区丰富的森林资源遭到破坏,自然植被大量消失,引起水土流失,使地力衰竭,无法耕种,流失的沙石殃及近山平地,毁坏良田屋舍,下游河流泥沙淤积,洪涝灾害频繁。如在闽浙赣皖山区“于潜、临安、余杭三县,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淫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与湖郡之孝丰、安吉、武康三县,长兴之西南境,乌程之西境为害同,惟积难返,扫除不易云”[41]。

随着山区水土流失的加重,农业土壤及肥力流失,有的几乎无土,只存石头,有的只存瘠壤,肥力下降,普遍出现“粪种亦不能多获者”的局面,棚民只好另寻他处垦殖,这样辗转开垦必然导致耕地的滥行扩张和水土流失范围的扩大。如湖北鹤峰州:“田少山多,坡陂硗确之处皆种包谷。初垦时不粪自肥,阅年即久,浮土为雨潦洗尽,佳壤尚可粪种,瘠处终岁辛苦,所获无几”[42]。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是粮食生产不利条件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清后期粮食亩产下降,农业产出减少。这也提醒当今人民在农业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吸取历史教训,遵循自然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实现农业持续发展。五、结论

综上所述,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对我国农业和社会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有人称之为我国第二个“粮食生产革命”。[42]这些耐旱耐瘠的高产作物,适于贫瘠山地沙土种植,不仅扩大耕地面积,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进而促进了粮食总产量的增加,有助于民食问题的解决;也使我国传统的粮食作物结构发生了变化;随着这些作物种植范围的扩大,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商品粮,促进了粮食商品化的发展;尤其对山区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促进山区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又直接间接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但是在人口压力下,由于流民垦山种植玉米、番薯,毁坏林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这一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这与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社会经济状况和小农经济局限性都有一定的关系,不完全是农民的责任。总的来说山区开发成绩是主要的,当然历史教训也提醒我们必须在今后的农业开发过程中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注释:

[1]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历史论丛》(第5辑),齐鲁书社,1985年;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郭松义:《玉米、番薯在中国传播中的一些问题》,《清史论丛》(第7辑);曹树基:《玉米、番薯传入中国路线新探》,《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8年4期。

[2]关于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时间和途径,长期以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以上为作者所赞同的观点,并非定论。

[3]李拔:《请种包谷议》,见乾隆《福宁府志》卷十二。

[4]光绪《普安厅志》卷十。

[5]乾隆《嵩县志》卷十五。

[6]周亮工:《闽小记》。

[7]陈世元:《金薯传习录》上卷。

[8]道光《仁寿县新志》卷二。

[9]乾隆《行唐县志》卷五。

[10]光绪《定远厅志·风俗》。

[11]同治《宜都县志》卷一。

[12]同治《桂东县志》卷四。

[13]道光《建始县志》卷六。

[14]同治《湖州府志》卷四十三。

[15][17][18]赵冈:《清代粮食亩产量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

[16]为简便起见,此处将湖南、湖北耕地数计算在一起。

[19][36]龚胜生:《清代两湖地区的玉米和甘薯》,《中国农史》,1993,3期。

[20]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21][35]德·希·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22]嘉庆《汉中续修府志》卷二十一。

[23]章楷、李根蟠:《玉米在我国粮食作物中地位的变化》,《农业考古》,1983,2期。

[24]同治《恩施县志》卷七。

[25]同治《宣恩县志》卷十。

[26]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卷十一。

[27]道光《鹤峰州志》卷六。

[28]道光《内江志要》卷一。

[29]嘉庆《峨嵋县志》卷一。

[30]乾隆《沅州府志·物产》。

[31]乾隆《泉州府志》卷十九。

[32]光绪《古文坪厅志》卷十一。

[33]《黄仁济集·上广西抚宪史禀》。

[34]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甘薯》。

[37]嘉庆《南平县志》卷八。

[38]张鉴《雷塘庵主弟子记》卷二。

[39]嘉庆《沅江县志》卷十八。

[40]光绪《攸县志》卷四。

[41]光绪《孝丰县志》卷三《水利志》。

[42]道光《鹤峰州志》。

[43]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卷六、卷九。

[44]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历史论丛》(第5辑),齐鲁书社,1985。

influenceoftheintroductionofamericanCerealCropson

agriculturalproductionandSocialeconomyofChina

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区别篇4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区域布局 探讨

1 粮食生产区域优化布局的目标与原则

1.1 目标

质量和效益目标 粮食生产区域布局要以质量和效益为目标。要在切实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种植业的作物、品种,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种植业;要积极发展粮食相关产品的生产,努力提高产业水平;全面提高粮食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粮食产品加工业,发展粮食产品销售、储运、保鲜等产业,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提高粮食生产综合经济效益;注重粮食产品品牌,实施名牌战略。

经济平衡目标 通过合理布局,既实现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又实现农、林、牧、副、渔的协调增长。均衡发展并不是平均发展,而是最充分地利用各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并根据需要和可能,来具体研究各生产部门和各地区间的结合、联系形式,合理地布局粮食生产,从而逐渐形成各区域间粮食生产的合理分工。使粮食生产与工业、交通、科技平衡发展。

结构优化目标 目前我国粮食产品结构还不适应市场需求结构,表现为“四多、四少”,即大路产品多,低档产品多,普通产品多,原料型产品多;优质产品少,高档产品少,专用产品少,深加工产品少。品质差,质量低,是目前中国粮食产品生产和供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粮食区域布局中要根据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粮食产品,促进我国粮食生产向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1.2 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 粮食生产要根据自然条件、地理环境进行布局,就是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粮食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光、热、水、土、气等条件。这些自然条件是进行布局时必须加以认真考虑的。我国领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不同地理环境具有光、热、水、土、气等资源的区域差异,而不同的粮油作物,对自然资源的需要又不一样。为了更好地发展粮油生产,必须认真研究各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充分发挥自然的有利条件,尽量减轻和避免自然条件的不利影响,从而使粮食的生产布局更加合理,达到持续稳产高产的目的。

生态系统平衡的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要考虑各地区的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特别是西部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要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国家生态安全。要重点扶持生态农业、特色农业、节水农业、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把特色农业和畜牧业做大做强。

市场调节与宏观管理相结合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管理是保证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这是由市场机制的缺陷与粮食产品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其一,粮食是一个弱质产业,其具有高风险、易波动、市场竞争力弱的特点;其二,粮食是一个具有战略地位的产业,粮食产品安全是人类最基本的健康需要和安全需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三,市场经济调节粮食生产具有局限性,市场机制的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具有滞后性,而粮食生产周期长,市场调节容易引起经济波动,需要政府进行事前调节,即通过一定的计划管理,对长期发展作出引导,才能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2 粮食生产区域优化布局的影响因素

2.1 资源因素

土地资源 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肥力水平,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粮油作物的生长发育及质量,影响土地的利用方向和改良措施。而各种粮油作物对土壤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水稻以“三沙七泥”的土壤机械组成最适,而且有耐酸性;玉米要求土壤性质,酸碱度适中,并要求有充足的水肥;花生宜于种植在偏沙性土壤中,即使是土质瘠薄也可正常生长;高梁和向日葵几乎可以种植在各种各样的土壤上,甚至包括盐碱土。因各种粮油作物对土壤的要求难以一概而论,应视其不同作物对土壤的具体要求来选择适宜地区布局。

水资源 地表水的分布与粮油生产布局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水网密布,水量丰富,容易引灌耕地的地区,通常种植有较多的粮油作物,并能旱涝保收,如我国的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相反,水网稀少,水量不足,不易引灌农田的地区,耕地往往少而易旱,不利于作物的种植,因而栽培的粮油作物一般较少且多为旱粮作物,生产的稳定性差,单产低,因此,粮油产品难以自给,如我国西北的绝大部分地区。我国地表水以降水补给,因此具有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和地区分布不平衡的特点。地表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配直接影响粮油作物的产量和分布。我国降水量在地区分布规律上是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河川水资源是南方多、北方少,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状况不协调。

2.2 市场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和其他零售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发展,既为不同类型市场经营主体提供了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有效地调动各种不同类型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不断推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改革和创新,促进了农产品流通逐步市场化;又使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得到发挥,引导广大农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跨区域甚至面向全国的大生产,形成了专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农产品商品基地。促进了农产品区域布局的优化。但是占农产品总价值量的比重很大的粮食产品的流通却仍处于计划控制之下,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在粮食生产中无法得以发挥,而粮食产品在农产品价格体系形成、农民收入结构、市场交易总量中又都占有基础地位,使得粮食流通的计划控制既影响了整个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又使粮食区域布局的优化缺乏市场基础。

2.3 技术因素

粮油生产是社会经济、自然、技术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统一体。要发展粮油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其中科学技术对促进粮油生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世纪初一些发达国家粮油增长量的20%靠科学技术的力量,目前已占到80%左右。但我国目前农业科技与生产相脱节,技术进步慢。农业科技的总体水平存在着“四多四少”:即常规技术多,重大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少;产量技术多,品质技术少;生产技术多,加工技术少;知识形态技术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少。农业技术进步涉及科研、推广、生产应用三个环节,科技推广是中心环节。科技推广乏力是农业技术进步缓慢的主要原因。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不活,推广手段落后,基层科技推广队伍素质不高,推广的后续服务不到位,尤其是技术推广与产品销售服务脱节,即只管推广技术而不管销售产品,这种做法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3 粮食生产区域优化布局的措施

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区别篇5

会议指出,粮食一头连着亿万农民,一头连着千家万户。近年来我国粮食持续增产,今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但仓容总体紧张,部分地区严重不足。做好粮食收储既是当前紧迫工作,也是长期任务,事关重大。要多措并举,加强收储和仓储设施建设,确保粮食颗粒归仓。一要大力促销腾库,采取定向销售等办法,消化临储粮和陈粮,为新粮腾出仓容。结合近期对国务院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全面督查,开展专项检查,确保所有国家粮仓用于储粮,对挪作他用的,要坚决纠正、严肃问责。二要创新投融资方式,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仓储设施建设。以东北地区和南方稻谷产区为重点,今明两年新建仓容1000亿斤。支持主产区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等建设有烘干设备的储粮设施。三要完善粮食经营者库存制度,奖补结合,鼓励企业多购多存。在仓容矛盾突出的地区,对玉米深加工企业给予支持。四要强化地方政府特别是销区责任,严格落实地方储备任务,今年增加地方储备500亿斤。督促销区按照不低于6个月市场供应量要求,确保粮食储备到位。提高仓储管理信息化水平,保证粮储安全。

会议认为,更多发挥市场作用,完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是新形势下更好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会议确定,一是在保护农民利益前提下,推动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农业补贴政策逐步向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转变。从大豆和棉花入手,分品种推进补贴试点,当产品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补贴农民,保证农民基本收益;当产品市场价格升高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过快时,补贴低收入群体,保障基本民生。二是明确政府责任。中央政府重点调控谷物、棉花、油料、糖料等,其他农产品主要通过市场调节,地方政府也要承担稳定市场的责任。三是在保证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基础上,发挥好进出口和国家储备调节市场供求的作用,防止农产品价格过度波动。

会议指出,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引导东部部分产业向中西部有序转移,对于促进区域梯度、联动、协调发展,带动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和贫困地区致富,拓展就业和发展新空间,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跃升,具有重大意义。要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做好政府引导,让调结构和稳增长、惠民生互为助力。一要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硬环境”和“软环境”。加大薄弱环节投资力度,加快改善中西部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础设施,强化财税、金融等服务,做好人才开发和产业配套。二要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注重政策引导,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创新升级和生产业发展,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组装产能向中西部转移。结合“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等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三要发挥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强化资源型产业布局导向。有序推进西部煤炭和现代煤化工、西南水电、北方风电、沿海造船等基地建设。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除热电联产外禁止新建燃煤发电等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四要深化产业国际合作。在西部地区建设向西开放产业平台,支持优势企业到境外开拓市场。五要实施差别化区域产业政策,切实保护环境,节约集约用地用水。通过产业转移和布局优化促进中国经济提质升级、行稳致远。

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做好粮食收储和仓储设施建设工作进行部署,并研究决定完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分析人士认为,在夏粮“十一连丰”的大背景下,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一系列相关部署,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制度安排,体现出国家对我国粮食安全和粮食生产可持续性问题的高度关注,意义十分重大。

“国家粮食连年丰收,粮食总量节节攀升,仓储设施自然也要跟上。可以说,做好粮食收储对保障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党国英说。

会议指出,近年来我国粮食持续增产,今年夏粮丰收已成定局,但仓容总体紧张,部分地区严重不足。做好粮食收储既是当前紧迫工作,也是长期任务,事关重大。

中国农科院农经所所长秦富说,粮食生产过程中人力、物力投入很多,生产十分不易,我们要格外珍惜粮食,在各个环节上减少对粮食的消耗。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多措并举加强收储和仓储设施建设,确保粮食颗粒归仓,这具有重要意义。

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区别篇6

1949年以来,我国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水平的提高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之一。由于农业资源在深度开发和广度开发两方面均取得长足的进步,使得我国粮食生产的增长远高于人口增长的速度,特别是1978年以来,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使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得到充分发挥,作为主要标志之一的粮食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保证了我国以占全世界9%的耕地(以实际面积计)养活了占全球22%的人口。

1•1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1•1•1耕地资源概况以土地详查数据(反映1996年10月末的状况)计[1],全国耕地面积1•3×108hm2,其中水田0•29×108hm2,占22•0%;望天田0•04×108hm2,占3•4%;水浇地0•22×108hm2,占16•7%;旱地0•74×108hm2,占56•8%;菜地0•02×108hm2,占1•1%。可以看出,质量相对较好,有灌溉设施的耕地(水田、水浇地、菜地)仅占39•9%,其余超过60%的耕地均受到各种限制因素制约,质量相对较差,严重影响着农业生产。如坡度在15度以上耕地有0•19×108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4•8%,其中更有0•06×108hm2分布在25度以上,完全不适宜用作耕地。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耕地障碍因素包括18项:即水土流失、干旱缺水、耕层浅薄、排水不畅、盐碱化、沙化、沙漏、过粘、过酸、砾石、土壤污染、白浆土、砂姜。其中比例较大的障碍因素有水土流失型0•454×108hm2,占耕地总面积34•3%,干旱缺水型0•425×108hm2,占32•0%;耕层浅薄型0•26×108hm2,占19•6%;过酸型0•09×108hm2,占6•8%;沙漏型0•074×108hm2,占5•6%;渍涝型0•068×108hm2,占5•1%;盐碱型0•063×108hm2,占4•7%;沙化型0•026×108hm2,占2•0%;潜育型0•029×108hm2,占2•2%。扣除同一耕地受诸因素多重限制引起的面积重复计算,受主要障碍因素限制的耕地占总耕地的63•5%。由此说明,我国耕地资源的质量不高,严重影响了作物生产能力。

1•1•2后备耕地资源概况根据原国家土地管理局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反映1996年10月末状况),目前可供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即未利用土地中的荒草地、沼泽地、盐碱地和水域用地中的苇地和滩涂)为0•62×108hm2,其中荒草地0•48×108hm2,占76•8%,盐碱地0•09×108hm2,占14•7%;沼泽地0•04×108hm2,占6•9%;滩涂0•008×108hm2,占1•2%,苇地0•002×108hm2,占0•3%。这些后备土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坡陡土薄的山地、干旱缺水的西部或低湿渍涝的洼地,大多存在引起水土流失、盐碱、沙化等威胁。按生态适宜性评价,约可开垦面积最多不超过0•066×108hm2,约占10•7%。其中可垦荒草地585×104hm2,占荒草地面积的12•3%;可垦盐碱地22×104hm2,占盐碱地的2•4%;可垦沼泽地22•65×104hm2,占沼泽地的5•3%;可垦苇地7•21×104hm2,占苇地的34•1%。可垦滩涂24•67×104hm2,占滩涂的32•0%。根据全国农业区划办公室1991年至1993年主持的“四低”、“四荒”调查,表明我国可开垦的后备耕地为0•095×108hm2,由于这一调查时间较早,此后又有一定开垦面积,所以可认为全国大致有0•067×108hm2左右的可垦后备资源[2]。

1•1•3农业水资源利用概况在农业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止1995年,全国建成各类水库84775座,总库容4797×108m3,其中大型水库387座,库容3493×108m3,中型水库2593座,库容719×108m3。全国已拥有大、中、小型固定机电排灌站49•57×104处,装机容量2106×104kw,排灌机械保有量6824×104kw,拥有机电井356×104眼,装机容量2900×104kw。666•67hm2以上灌区5562个,其中3•3×104hm2以上74处,2×104hm2~3•3×104hm299处,控制灌溉面积0•225×108hm2,全国有效灌溉面积0•504×108hm2。以1995年末计,全国农业用水(包括种植业、林牧业灌溉用水、农村人畜饮用水)量达到4265×108m3,占当年全国总用水量的81•0%。灌溉用水量3928×108m3,占92•1%,灌溉面积0•50×108hm2。其中种植业灌溉用水量3760×108m3,占农业总用水量的88•2%,灌溉定额为7845m3/hm2,实际灌溉面积0•48×108hm2,林牧业灌溉用水168×108m3,占农业总用水量的3•9%,灌溉定额为9840m3/hm2,灌溉面积0•017×108hm2。

1•1•4粮食生产能力概况1995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4666•17×108kg,约是1949年的3•6倍。其中水稻、小麦、玉米三者占粮食总产量的85•6%(水稻占39•7%、小麦占21•9%、玉米24•0%),与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相比,这一比重增加了5•0%,其中水稻比重下降了4•0%,小麦和玉米比重则分别增加了4•6%和4•4%。表明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构成有了明显变化。首先是三种主要粮食作物比重增加,杂粮、薯类和豆类所占比重下降;其次是由于杂交品种玉米和地膜覆盖玉米的推广,单产和播种面积增长均较快,并对全国粮食产量的增长起到很大作用;小麦主要由于单产增加,使产量提高;两者的增长幅度快于水稻,使后者的比重相对降低,在粮食总产量中,灌溉水生产粮食约占粮食总产的73%,比1980年增加8%,灌溉水生产效率为1•04kg/m3,比1980年增加0•33kg/m3。

1•1•5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贡献率分析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因素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制度和政策创新;二是科技进步;三是物质和劳动投入。制度和政策对提高粮食生产能力起到关键性作用,其贡献率可以超过其他要素,但由于它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不属于时间上的连续变量,一旦经过转型期进入新制度稳定期后则可看作一个相对稳定的生产要素,对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贡献不够显著,而且一些政策要素往往转化为改变其他生产要素的条件,所以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生产函数分析中,可以仅把物质、劳动投入和科技进步作为变量。在构建模型过程中发现物质投入项内肥料投入费用、机械投入费用及其他投入(灌溉、农药)费用与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相关性较好。为此在构建1986年~1995年期间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贡献率分析模型中,以肥料投入费用、机械投入费用、其他(灌溉、农药等)投入费用、劳动力投入费用、科技进步投入作为投入要素,通过这些要素的年均增长状况与水稻、小麦、玉米等3种主要粮食作物的平均增长状况,计算要素贡献率,即以生产函数模型揭示各投入要素对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相对贡献份额。在选择粮食作物的年均增长状况时,一般采用产量或产值作为度量值。如以产量为度量值,其缺点是难以反映粮食品质差异,尤其是近年来高产低质品种出现积压,粮食生产的技术创新重点已由提高产量转为改善品质,因而科技进步因素难以在产量分析中得到充分反映。采用产值作为度量值可以部分弥补这一缺点,但需要把产值统一折算到初始年的不变价格,这点是可以做到的。为此把重点放在粮食产值的年均增长率与投入要素增长关系的分析上,据此计算各投入要素的贡献率。科技进步的贡献率对三种主要粮食作物的贡献率均居各项之首,其中水稻和玉米的科技进步投入贡献率均大于50%,处于绝对重要地位。水稻、水麦的劳动投入贡献率是负值,其原因是生产规模缩小,单位劳动投入下降。

2近期(2010年前)农业资源变化趋势现代工业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必然会给我国农业资源带来更大压力。今后,特别是到下个世纪前期,农业资源状况的变化趋势将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所在。

2•1耕地资源变化趋势分析耕地资源变化取决于占用耕地和新增耕地两方面因素的彼此消长状况,以及由于农业基本建设引起耕地内部的变化。

2•1•1减少耕地的可能性减少耕地主要包括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和生态退耕所减少的耕地。非农建设占用耕地主要是由于新增居民点(城市、建制镇、集镇、农民住宅)、工矿企业、公路、铁路、水利工程等建设用地[3]。根据全国48个二级农业生态区分析汇总,从1997年到2010年期间新增居民点面积可能达到240•6×104hm2,其中需要占用耕地129•6×104hm2,其他建设占用耕地约154•7×104hm2,合计占用耕地284•3×104hm2。其中需要占用水田66•72×104hm2,水浇地43•18×104hm2,旱地174•42×104hm2。平均每年占用耕地20•31×104hm2,可低于1986年至1995年之间50×104hm2的水平。生态退耕指对25度以上陡坡耕地采取退耕措施。我国现有0•06×108hm2耕地位于25度以上的陡坡(其中有相当部分辟为梯地,但具体数量尚无准确数据)。根据48个二级生态区的现有人均耕地数量、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预测到2010年全国可能退耕18•35×104hm2。建设占用与生态退耕合计使全国耕地减少302•67×104hm2,其中水田66•72×104hm2,水浇地43•18×104hm2,旱地192•77×104hm2。

2•1•2新增耕地的可能性新增耕地主要包括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所能增加的耕地。如前所述,后备土地资源数量较大,但考虑到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要求,真正适宜开垦的比例不大,根据48个二级农业生态区汇总,至2010年全国约可开垦耕地209•26×104hm2,其中可辟为水田43•21×104hm2,水浇地48•93×104hm2,旱地117•12×104hm2。土地整理指通过对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复垦指对工矿废弃地的重新开发。根据48个二级农业生态区现有人均居住用地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均土地占有量,估算到2010年全国通过整理与复垦可得到耕地28•53×104hm2,其中水田18×104hm2,水浇地10•53×104hm2。上述三方面合计可增加耕地237•79×104hm2,其中水田61•21×104hm2,水浇地59•47×104hm2,旱地117•12×104hm2。

2•1•3耕地内部变化趋势通过农业基本建设,至2010年,全国可望把望天田改造为水田面积约161•95×104hm2,旱地改造为水浇地面积24•98×104hm2,合计增加灌溉面积186•94×104hm2。

2•1•4结论从上述分析可以认为,到2010年,全国耕地总量尚难以平衡,增减相抵后,耕地面积净减少64•88×104hm2,全国耕地总量下降为1•29×108hm2,但其中水田增加到0•30×108hm2,望天田减少到0•027×108hm2,水浇地增加到0•22×108hm2,旱地减少到0•73×108hm2,菜地持平。由此认为在数量下降的同时质量将有所提高。

2•2农业水资源变化趋势分析

2•2•1农业需水分析预计到2010年,全国农业用水总量为4379×108m3,比1995年增加2•7%,其中灌溉用水量4022×108m3(种植业灌溉用水量3816×108m3,林牧业灌溉用水量206×108m3),比1995年增加了2•5%,占农业用水总量的91•8%,与1995年大致持平。由于推广节水农业,种植业灌溉定额可能降至7275m3/hm2,林牧业灌溉定额可能降至6750m3/hm2,全国灌溉面积可达到0•56×108hm2,比1995年增加了11•8%,其中种植业灌溉面积0•524×108hm2,比1995年增加9•3%,林牧业灌溉面积0•031×108hm2,比1995年增加78•9%。

2•2•2解决农业用水的投入分析解决农业用水需求的投入主要包括开源和节流两方面,根据解决农业用水投资估算(1995年不变价,下同),到2010年在开源工程方面需增加供水量191×108m3,总投资约512×108元,年平均投资25•6×108元,在节水工程方面,节水能力655•8×108m3需要投资1226•3×108元,年平均投资61•3×108元。两者合计总投资1738•3×108元,年均86•9×108元。由此可以纯增灌溉面积0•059×108hm2(其中种植业灌溉面积纯增450×104hm2,林牧业灌溉面积纯增134•73×104hm2,并使其中喷滴灌面积从现在的0•008×108hm2增加到0•1×108hm2)。从1949年以来,特别是从1991年~1995年水利投入趋势分析,这一投入水平应是可以达到的。

2•2•3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分析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资金的产业流向逐渐开始由“以农养工”转向“以工哺农”。在人口压力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出于国家经济安全的考虑,国家势必加强对粮食生产的资金投入,特别在农业科技开发和水利设施建设方面。同时随着化肥、机械等物质投入水平不断提高,其边际产出已呈现下降,而以信息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为主体的农业新技术投入的相对回报率已呈现上升势头,这将促进社会增加在这些方面的投入,使之逐渐成为科技进步贡献率的主要部分。根据分析,若以产值计,水稻生产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可达90%以上,小麦生产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可达50%以上,玉米生产的科技进步贡献可达70%以上。

2•2•4粮食生产能力发展趋势由于耕地质量有所提高、数量下降不多;包括水利建设在内的农业基本建设水平可以上到一个新的台阶;科技进步贡献率也将起到更大作用;所以我国的粮食生产能力在2010年完全可以在目前水平上得到显著的提高。以粮食产量计,经48个二级农业生态区汇总,全国届时可达到5973•83×108kg,其中水稻2128•48×108kg,小麦1429•54×108kg,玉米1622•49×108kg。灌溉水生产效率可提高到1•36kg/m3,比1995年增加0•32kg/m3。

3对策

中国农业资源的粮食生产能力始终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有关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对策很多,本文主要从农业资源开发利用角度对保证实现潜在粮食生产能力提出一些思路。

3•1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完善公共物品投入的约束机制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已由70年代的1元~2元/工日提高到目前的10元~30元/工日),粮食生产的廉价劳动力优势正在迅速丧失,而耕地资源短缺的问题却日益突出,粮食生产已由综合比较优势转化为综合比较劣势。目前我国主要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的国内平均批发价格已分别高于国际市场的27%、48%和55%。这种价格差距无疑会给我国粮食生产发展带来强大的外部压力。这种压力随着我国进入wto会越来越大。粮食是一种特殊的战略物资,粮食短缺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安危的政治问题。从国家安全考虑,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不能依赖于国际粮食市场。面对不断增加的人口数量,为了把粮食自给率和生产能力控制在安全水准之上,必须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特别是农业科技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强化农业科技和基础设施投入是耕地资源相对较贫乏国家抵御国际粮食市场压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主要手段。在粮食生产中,按照投入物品的收益范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属于私人物品,它们的收益范围仅限于直接投入的农田,收益完全可以体现在农户的粮食收入中,如化肥、机械和农药等。另一类属于公共物品,它们的收益范围为一个村庄、地区,甚至一个国家。对于某个农户(村庄或地区)而言,这类物品的收益外部性极大,如农业科技和基础设施等。激励(或约束)这两类物品投入的机制是不相同的。就私人物品而言,只要解决好农产品的税收、价格调控和收益产权界定等问题,就会形成相应的激励机制。总的来说,我国近十几年来的农业政策调控和制度创新(如粮食保护价和土地承包制等)都较好地解决了农户私人物品投入的激励机制问题。1986年~1995年期间,扣除物价上涨因素,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稻谷、小麦和玉米单产的农户投入费用分别增加了46•5%、30•7%和34•5%。这是保证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逐步上升和大灾之年粮食生产仍不出现大幅度减产的关键所在。但由于农业本身是一种弱势产业,我国许多地区粮食生产又缺乏自然资源禀赋优势,从短期和局部利益来看,存在着种粮不如买粮的问题。从长期来看,对粮食生产给予公共物品投入是一种国家安全投资、国家安全又是一种全国性的公共物品,所以,在粮食压力不大的情况下,地方政府通常不太愿意向农业生产的公共物品给予更多的投入。虽然“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作为制止粮食生产下滑的约束机制,对粮食生产的土地投入和产量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从当地本身利益出发,在执行这个政策过程中,他们更愿意选择行政干预的手段实行粮食强制性定购,以此约束粮食生产的下滑趋势;而非选择用增加对农业公共物品投入方式来缓解粮食供给瓶颈。这是近年来农业生产公共物品投入徘徊不前的根本原因。1986年~1994年期间,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国家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平均增长率为3•07%,其中对农业生产起直接影响的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和科技3项费用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40%和-6•11%,尽管农业科技和基础设施投入作用有滞后性,但是,近10a来基础设施投入增长幅度减小和科技费用支出呈负增长对粮食生产发展肯定已经起到负面影响。在农业生产公共物品投入收益外部性较大的情况下,通过立法保证有关农业支出规模是解决国家财政对农业支出不足的有效方法。事实上我国《农业法》中已明文规定“国家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但是由于执法约束过软,关系到国家安全的农业投入法规并没有有效执行,近年来,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呈比例增长不明显,具有十分显著的波动性。为此必须加大“农业法”对各级政府农业支出的约束力度,根据我国国情,对政府财政支出应实行双重(同级立法部门和上级政府)监督制度。必要时,农业支出,特别是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和科技3项费用支出可以实行逐级包干制。在“米袋子”省长负责制中,加入农业生产公共物品投入的有效约束机制。

3•2优化配置农业资源,调整粮食生产格局

我国地域辽阔,粮食生产赖以发展的农业资源存在巨大的地域差异,必须根据不同地域的农业资源特点,分析区域内部农业资源组合关系和区域之间农业资源协同关系,以优化配置农业资源为目标,调整全国粮食生产格局。根据对全国12个一级农业生产区和48个二级农业生态区的研究,认为在一级农业生态区的层次上,在粮食生产方面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东北农业生态区:本区农业资源组合条件好,特别是水土资源组合条件好,要素投入效益高,对粮食增产作用明显。应通过加强水利排灌工程建设,增加水稻和豆类作物,使之成为我国未来主要的粮食生产区域。

(2)黄淮海农业生态区:本区农业资源组合条件较差,水资源紧缺,应依靠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挖掘增产潜力,增加耗水少的玉米(作为饲料作物),提高小麦单产,继续保持我国主要粮食生产基地的地位。

(3)长江中下游农业生态区:本区光热资源较丰沛,水资源充裕,土地肥沃,开发历史悠久,发展粮食生产的农业资源条件优越。应保持原有地位,但应调整粮食内部结构,增加玉米比重,大力发展饲料粮作物,扩大优质稻米生产规模。

(4)江南农业生态区:本区地形主要是丘陵山地,但多为缓丘低山与山丘间盆地谷地相间分布,光热水与土地资源组合条件尚好,在盆地谷地具有发展粮食生产的条件,如能依托区内经济实力,提高水资源开发水平,增加水利设施的可供水量,则增产潜力较大。

(5)华南农业生态区:本区光热水资源丰沛,组合良好,但平地资源较为贫乏,坡耕地所占比重较高。由于本区经济发达,以工补农的能力强,今后应加大投入,提高基本农田的粮食生产能力,提高复种指数,以弥补陡坡耕地退耕和经济建设占用耕地所减少的产量。

(6)内蒙古高原及长城沿线农业生态区:本区热量不足,水资源贫乏,生态环境脆弱,发展粮食生产的条件较差。主要应以提高现有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灌溉面积为重点,通过农业基本建设,改造适宜继续耕作的农田,不再外延扩张,并逐渐退出陡坡耕地,保证粮食生产的外部环境。

(7)黄土高原农业生态区:本区土地资源质量差,水资源贫乏,组合不佳,水土流失严重,但光热资源较为充裕,部分地区农业资源组合良好。今后应通过水土保持和提高水资源开发水平,发展粮食生产,并重点在汾渭平原和渭北陇东旱塬建设生产基地。

(8)四川盆地农业生态区:本区是我国传统的粮食生产区域,开发历史悠久,粮食生产水平较高,今后主要应提高水稻单产,扩大饲料粮(玉米)的生产规模,以适应该区肉类生产基地的需要。

(9)云贵高原农业生态区:本区耕地资源贫乏,光热资源差异明显,水资源利用难度大,粮食生产的农业资源条件差。只能依靠改田改土,建设基本农田,以自给为目标;在光热资源较差的地区,需依靠地膜覆盖技术及培育生育期短的新品种。

(10)横断山农业生态区:本区山高谷深,地形破碎,水资源不易开发,粮食生产的农业资源条件很差,主要措施是陡坡退耕还林,搞好水土保持,建设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

(11)西北农业生态区:光热资源丰沛,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数量大而质量差,总体组合较差。粮食生产集中在绿洲内,由于灌溉得到保证,粮食生产水平较高。但也存在春季用水紧张现象,为此应适当控制春季集中灌水的小麦比例,增加饲料玉米面积。(12)青藏高原农业生态区:本区气温低,辐射强,水资源短缺,粮食适种面积小,但仍有一定增产潜力,应以建设水浇地和提高肥力为重点,辅以适度开发宜垦后备土地资源(青北高原盆地和一江两河谷地)。

3•3确定粮食生产科技主攻领域

由于耕地后备资源短缺和城市化过程需消耗相当数量耕地资源,未来我国发展传统粮食作物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单产。1978年~1995年期间,我国粮食单产有较大提高,如果说前期靠制度创新,那么后期主要靠农户私人物品投入。农户物质投入(除劳动以外的投入)在稻谷、小麦和玉米生产中的贡献率分别为222•8%、83•5%和75•4%,而今后粮食单产增长的支撑点应放在农业科技进步上。未来我国粮食生产科技的主攻领域是加快育种科研与良种更换工作,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和发展符合国情的农业机械技术。

(1)加快育种科研与良种更换工作。建国以来,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共选育出5000多个品种或组合,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3~5次品种更换,每次更换使产量提高10%~30%,在促进粮食增产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新品种更换速度很慢,通常需要7年~8年,自9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作物品种改良出现了“滑坡”现象,具有突破性的品种很少,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对粮食增产的要求,特别在当前出现粮食结构性过剩的形势下,优质粮食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任务。为此,要加大重点优质粮食新品种培育的科研经费投入强度,应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新技术和新方法,特别是优先发展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形成产业化的生产技术,如单倍体育种技术等。当前应根据目前分离得到的植物基因种类,改良现有品种和培育抗病抗虫抗除莠剂及肥效反应显著的品种;要健全粮食种子市场体系、完善育种成果推广的法律制度和司法程序,保护知识产权,为国内外种子公司创造一个合适的育种环境,使育种科研成果走向商品化和产业化;应激励社会力量投向育种科研领域,让社会需求直接引导育种方向,避免片面追求产量忽视质量的倾向。应力争今后良种的更换速度提高到5a左右1次,到2010年良种更换2次~3次。

(2)推广科学施肥技术。近十几年来,我国化肥使用量已有长足增长,1988年~1995年期间,增加了86•1%(年均增长率7•1%)。化肥一直是我国粮食增产的关键因素之一,1986年~1995年期间,化肥对稻谷、小麦、玉米增产的贡献率分别达到76•6%、41•8%和41•7%,但近年来化肥过度使用也出现不少负面影响,一方面出现报酬递减趋势,另一方面不少地区由于化肥过量使用(主要是氮肥)导致化肥污染,除山西、黑龙江、、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等外,其他省和自治区的化肥使用量都超过发达国家防止化肥污染的安全上限(225kg/hm2),长江中下游江湖水质与农业污染也有很大关系。实际上在数量较大的情况下,目前化肥利用率只有30%~35%,而发达国家要超过60%,加上氮磷钾肥比例不协调,化肥增产效应下降,而生产成本却在上升。为此,政府要加强对化肥产品结构的调控,逐步减少不稳定、易挥发的碳酸氢氨等肥种的数量,扩大磷、钾肥和混合化肥的生产,在宏观上改变化肥供给结构不合理状况。各级政府应利用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因地因季因品种指导农民合理施肥。从长远看,可以逐步通过农业服务产业化推行施肥专业化,即由专业化公司负责施肥指导工作,以有效提高化肥利用率。

(3)发展符合国情的农业机械技术。由于我国农村人多地少、粮食生产经营又相当分散,提高粮食生产的劳动生产率较为困难,粮食生产与非农产业、经济作物相比,劳动投入的平均收益和边际收益都要低得多。据调查我国1995年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每个劳动工作日平均净收益为18•59元,而水果、蔬菜生产分别为29•97元和31•69元,一些非农产业的净收益还要更高。在巨大的收益差距驱动下,劳动力从粮食生产中转移出来也是相当自然的事情。要使粮食单产水平持续增长,用机械替代劳力是必然趋势,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重要指标。1986年~1995年期间,机械投入增加对稻谷、小麦和玉米产量增长贡献分别为51•8%、20•4%和13•1%也说明了这一趋势。随着粮食生产劳动投入进一步减少和粮食生产向精细化迈进,农村对农业机械需求的数量和品种将会提出新的要求,政府应该充分利用现有农机科研力量,开发新产品适应新形势,因地制宜地发展各种农业机械和土情、苗情监测仪器,以及与节水农业相配套灌溉设备。

(4)确保农业基础建设资金。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有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中低产田的改造。我国现有耕地2/3是中低产田,每公顷粮食产量比同等条件下的高产田要低2250kg~3000kg。其次,如前所述我国目前还有约0•67×108hm2左右宜垦后备土地资源以及数千万公顷可用于整理复垦的土地资源,未来这些土地的逐步开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偿城市化对耕地的占用,使耕地资源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占补平衡,维持未来粮食生产的土地投入规模。无论是中低产田改造,还是土地整理复垦与宜农荒地开垦,从技术角度来说,目前完全能够做到,瓶颈主要来自资金不足。据前述农田改造和新增耕地规模,按农业部在各地试点的单位面积费用粗略推算,到2010年,全国中低田的改造费用共需143•85×108元,土地整理复垦费用299•6×108元,宜耕后备资源开垦费用261•78×108元,合计约705•23×108元。加上农业用水投资,则到2010年累计投入要达到2443•53×108元;为达到这样的投资额度,首先需要国家农业基本建设支出保证年平均增长3•5%以上,还需要通过增加耕地征用费和土地复垦基金,以及宜耕土地开发使用出让费等渠道,解决资金问题。

3•4积极应对加入wto所带来的影响

一般认为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的总体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对农业这样的弱势行业而言,将受到较大影响。原因是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农村制度建设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特别是在近10a来粮食生产成本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使粮食价格随之上扬,大米、小麦、玉米、大豆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比国际市场高10%~70%,从而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没有比较优势。在加入wto后,经过一定的过度期,将实行单一税制度,并且按wto的要求将削减关税,开放外贸经营权,允许对农产品实行关税配额制,这样国际市场农产品(主要是粮食)由于价格低于国内市场,所以进口将增加,对国内市场形成一定的冲击,进而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应该看到,上述问题确实是我国加入wto后将要面临的挑战,会使我国农业生产和农业资源配置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充分暴露出来,给我国的农业生产带来压力,但同时也能促进我国的农业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结构优化和调整,为提高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提供了机遇。

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区别篇7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区域布局 探讨

1 粮食生产区域优化布局的目标与原则

1.1 目标

质量和效益目标 粮食生产区域布局要以质量和效益为目标。要在切实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种植业的作物、品种,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种植业;要积极发展粮食相关产品的生产,努力提高产业水平;全面提高粮食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粮食产品加工业,发展粮食产品销售、储运、保鲜等产业,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提高粮食生产综合经济效益;注重粮食产品品牌,实施名牌战略。

经济平衡目标 通过合理布局,既实现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又实现农、林、牧、副、渔的协调增长。均衡发展并不是平均发展,而是最充分地利用各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并根据需要和可能,来具体研究各生产部门和各地区间的结合、联系形式,合理地布局粮食生产,从而逐渐形成各区域间粮食生产的合理分工。使粮食生产与工业、交通、科技平衡发展。

结构优化目标 目前我国粮食产品结构还不适应市场需求结构,表现为“四多、四少”,即大路产品多,低档产品多,普通产品多,原料型产品多;优质产品少,高档产品少,专用产品少,深加工产品少。品质差,质量低,是目前中国粮食产品生产和供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粮食区域布局中要根据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粮食产品,促进我国粮食生产向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1.2 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 粮食生产要根据自然条件、地理环境进行布局,就是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粮食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光、热、水、土、气等条件。这些自然条件是进行布局时必须加以认真考虑的。我国领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不同地理环境具有光、热、水、土、气等资源的区域差异,而不同的粮油作物,对自然资源的需要又不一样。为了更好地发展粮油生产,必须认真研究各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充分发挥自然的有利条件,尽量减轻和避免自然条件的不利影响,从而使粮食的生产布局更加合理,达到持续稳产高产的目的。

生态系统平衡的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要考虑各地区的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特别是西部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要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国家生态安全。要重点扶持生态农业、特色农业、节水农业、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把特色农业和畜牧业做大做强。

市场调节与宏观管理相结合原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管理是保证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这是由市场机制的缺陷与粮食产品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其一,粮食是一个弱质产业,其具有高风险、易波动、市场竞争力弱的特点;其二,粮食是一个具有战略地位的产业,粮食产品安全是人类最基本的健康需要和安全需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三,市场经济调节粮食生产具有局限性,市场机制的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具有滞后性,而粮食生产周期长,市场调节容易引起经济波动,需要政府进行事前调节,即通过一定的计划管理,对长期发展作出引导,才能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2 粮食生产区域优化布局的影响因素

2.1 资源因素

土地资源 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肥力水平,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粮油作物的生长发育及质量,影响土地的利用方向和改良措施。而各种粮油作物对土壤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水稻以“三沙七泥”的土壤机械组成最适,而且有耐酸性;玉米要求土壤性质,酸碱度适中,并要求有充足的水肥;花生宜于种植在偏沙性土壤中,即使是土质瘠薄也可正常生长;高梁和向日葵几乎可以种植在各种各样的土壤上,甚至包括盐碱土。因各种粮油作物对土壤的要求难以一概而论,应视其不同作物对土壤的具体要求来选择适宜地区布局。

水资源 地表水的分布与粮油生产布局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水网密布,水量丰富,容易引灌耕地的地区,通常种植有较多的粮油作物,并能旱涝保收,如我国的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相反,水网稀少,水量不足,不易引灌农田的地区,耕地往往少而易旱,不利于作物的种植,因而栽培的粮油作物一般较少且多为旱粮作物,生产的稳定性差,单产低,因此,粮油产品难以自给,如我国西北的绝大部分地区。我国地表水以降水补给,因此具有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和地区分布不平衡的特点。地表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配直接影响粮油作物的产量和分布。我国降水量在地区分布规律上是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河川水资源是南方多、北方少,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状况不协调。

2.2 市场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和其他零售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发展,既为不同类型市场经营主体提供了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有效地调动各种不同类型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不断推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改革和创新,促进了农产品流通逐步市场化;又使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得到发挥,引导广大农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跨区域甚至面向全国的大生产,形成了专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农产品商品基地。促进了农产品区域布局的优化。但是占农产品总价值量的比重很大的粮食产品的流通却仍处于计划控制之下,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在粮食生产中无法得以发挥,而粮食产品在农产品价格体系形成、农民收入结构、市场交易总量中又都占有基础地位,使得粮食流通的计划控制既影响了整个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又使粮食区域布局的优化缺乏市场基础。

2.3 技术因素

粮油生产是社会经济、自然、技术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统一体。要发展粮油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其中科学技术对促进粮油生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世纪初一些发达国家粮油增长量的20%靠科学技术的力量,目前已占到80%左右。但我国目前农业科技与生产相脱节,技术进步慢。农业科技的总体水平存在着“四多四少”:即常规技术多,重大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少;产量技术多,品质技术少;生产技术多,加工技术少;知识形态技术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少。农业技术进步涉及科研、推广、生产应用三个环节,科技推广是中心环节。科技推广乏力是农业技术进步缓慢的主要原因。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不活,推广手段落后,基层科技推广队伍素质不高,推广的后续服务不到位,尤其是技术推广与产品销售服务脱节,即只管推广技术而不管销售产品,这种做法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3 粮食生产区域优化布局的措施

3.1 按粮食主产区域实行专业化生产

按不同的粮食主产区特点实行各种明确分工的专业化生产。在各个地区只生产一种或几种国内、外市场所需的比较效益高的农产品,使粮食生产布局建立在地区间精细分工的基础之上,这一原则的前提是把一定的粮食生产品种固定在一定的地区,这些分工是根据各地的土地特性、气候条件、人口基础、生产水平和流通市场等多方面的综合条件,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加以安排。它使粮食各品种的技术革新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推动粮食作物品质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提升粮食产业的综合效益。

3.2 积极推进粮食经营的产业化

随着粮食生产区域化的形成和专业化的生产,分工不断加深,使不同区域之间的粮食经营联系更加紧密,这种联系是否有效取决于粮食经营的产业化程度。粮食经营产业化是指实行农、工、商或贸、工、农一体化。使粮食生产者由单纯生产粮食初级产品向粮食产品深度加工综合利用转变,由单纯务农向农、工、商综合经营转变。通过产业化经营形式,粮食的产前、产中、产后融为一体,把粮食的种植与粮食的加工和销售联系起来,使粮食产业与现代工业、商业、金融、运输等产业紧密结合及合作,构建一种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经济实体。

3.3 完善市场体系,提高粮食的商品化水平

粮食生产区域化的实施要以社会市场体系和粮食商品化生产的发展为基础。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交通和运输能力的不断提高为实现粮食区域化生产铺平了前进的道路。推行商品化的粮食生产政策,生产的粮食产品具有很强的商品性,粮食产品就可以在全国市场范围内合理流通,甚至可以通过进出口调剂粮食产品的余缺。还可以在优化粮食区域布局的同时腾出一部分土地种植其它经济作物,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这些会进一步加强粮食的商品化生产。随着粮食商品化生产的发展和粮食产品种类及其数量的扩大,粮食生产的商品化速度越来越高,为粮食的区域化生产和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3.4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降低粮食生产的成本和消耗,努力提高粮食生产者的生产效益是粮食区域布局优化的一个显著特征。随着粮食区域布局的逐步优化,使粮食生产各品种都相对地集中到生产条件最优越的地区,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各地的土壤、水源、交通、能源和劳力等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提高生产效益;粮食生产区域化的形成还可以促进粮食生产者与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不断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提高粮食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使生产效益明显提高。另一方面,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减少粮食区域化专业生产的风险,保证各地的粮食生产都能达到高产、稳产、优质、低消耗的目的。

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区别篇8

   关键词:粮食生产区域布局探讨

   1粮食生产区域优化布局的目标与原则

   1.1目标

   质量和效益目标粮食生产区域布局要以质量和效益为目标。要在切实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种植业的作物、品种,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种植业;要积极发展粮食相关产品的生产,努力提高产业水平;全面提高粮食产品质量;大力发展粮食产品加工业,发展粮食产品销售、储运、保鲜等产业,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提高粮食生产综合经济效益;注重粮食产品品牌,实施名牌战略。

   经济平衡目标通过合理布局,既实现各地区经济的均衡发展,又实现农、林、牧、副、渔的协调增长。均衡发展并不是平均发展,而是最充分地利用各地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并根据需要和可能,来具体研究各生产部门和各地区间的结合、联系形式,合理地布局粮食生产,从而逐渐形成各区域间粮食生产的合理分工。使粮食生产与工业、交通、科技平衡发展。

   结构优化目标目前我国粮食产品结构还不适应市场需求结构,表现为“四多、四少”,即大路产品多,低档产品多,普通产品多,原料型产品多;优质产品少,高档产品少,专用产品少,深加工产品少。品质差,质量低,是目前中国粮食产品生产和供给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粮食区域布局中要根据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粮食产品,促进我国粮食生产向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

   1.2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粮食生产要根据自然条件、地理环境进行布局,就是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粮食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光、热、水、土、气等条件。这些自然条件是进行布局时必须加以认真考虑的。我国领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多样,不同地理环境具有光、热、水、土、气等资源的区域差异,而不同的粮油作物,对自然资源的需要又不一样。为了更好地发展粮油生产,必须认真研究各地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地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充分发挥自然的有利条件,尽量减轻和避免自然条件的不利影响,从而使粮食的生产布局更加合理,达到持续稳产高产的目的。

   生态系统平衡的原则贯彻这一原则要考虑各地区的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特别是西部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要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国家生态安全。要重点扶持生态农业、特色农业、节水农业、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把特色农业和畜牧业做大做强。

   市场调节与宏观管理相结合原则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管理是保证粮食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这是由市场机制的缺陷与粮食产品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其一,粮食是一个弱质产业,其具有高风险、易波动、市场竞争力弱的特点;其二,粮食是一个具有战略地位的产业,粮食产品安全是人类最基本的健康需要和安全需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三,市场经济调节粮食生产具有局限性,市场机制的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具有滞后性,而粮食生产周期长,市场调节容易引起经济波动,需要政府进行事前调节,即通过一定的计划管理,对长期发展作出引导,才能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2粮食生产区域优化布局的影响因素

   2.1资源因素

   土地资源不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肥力水平,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粮油作物的生长发育及质量,影响土地的利用方向和改良措施。而各种粮油作物对土壤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如水稻以“三沙七泥”的土壤机械组成最适,而且有耐酸性;玉米要求土壤性质,酸碱度适中,并要求有充足的水肥;花生宜于种植在偏沙性土壤中,即使是土质瘠薄也可正常生长;高梁和向日葵几乎可以种植在各种各样的土壤上,甚至包括盐碱土。因各种粮油作物对土壤的要求难以一概而论,应视其不同作物对土壤的具体要求来选择适宜地区布局。

   水资源地表水的分布与粮油生产布局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水网密布,水量丰富,容易引灌耕地的地区,通常种植有较多的粮油作物,并能旱涝保收,如我国的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相反,水网稀少,水量不足,不易引灌农田的地区,耕地往往少而易旱,不利于作物的种植,因而栽培的粮油作物一般较少且多为旱粮作物,生产的稳定性差,单产低,因此,粮油产品难以自给,如我国西北的绝大部分地区。我国地表水以降水补给,因此具有年际变化大、季节分配不均和地区分布不平衡的特点。地表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分配直接影响粮油作物的产量和分布。我国降水量在地区分布规律上是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河川水资源是南方多、北方少,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状况不协调。

   2.2市场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和其他零售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发展,既为不同类型市场经营主体提供了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有效地调动各种不同类型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不断推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改革和创新,促进了农产品流通逐步市场化;又使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得到发挥,引导广大农民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跨区域甚至面向全国的大生产,形成了专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农产品商品基地。促进了农产品区域布局的优化。但是占农产品总价值量的比重很大的粮食产品的流通却仍处于计划控制之下,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在粮食生产中无法得以发挥,而粮食产品在农产品价格体系形成、农民收入结构、市场交易总量中又都占有基础地位,使得粮食流通的计划控制既影响了整个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形成和完善,又使粮食区域布局的优化缺乏市场基础。

   2.3技术因素

   粮油生产是社会经济、自然、技术三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统一体。要发展粮油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其中科学技术对促进粮油生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世纪初一些发达国家粮油增长量的20%靠科学技术的力量,目前已占到80%左右。但我国目前农业科技与生产相脱节,技术进步慢。农业科技的总体水平存在着“四多四少”:即常规技术多,重大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少;产量技术多,品质技术少;生产技术多,加工技术少;知识形态技术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少。农业技术进步涉及科研、推广、生产应用三个环节,科技推广是中心环节。科技推广乏力是农业技术进步缓慢的主要原因。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不活,推广手段落后,基层科技推广队伍素质不高,推广的后续服务不到位,尤其是技术推广与产品销售服务脱节,即只管推广技术而不管销售产品,这种做法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3粮食生产区域优化布局的措施

   3.1按粮食主产区域实行专业化生产

   按不同的粮食主产区特点实行各种明确分工的专业化生产。在各个地区只生产一种或几种国内、外市场所需的比较效益高的农产品,使粮食生产布局建立在地区间精细分工的基础之上,这一原则的前提是把一定的粮食生产品种固定在一定的地区,这

   些分工是根据各地的土地特性、气候条件、人口基础、生产水平和流通市场等多方面的综合条件,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加以安排。它使粮食各品种的技术革新和生产效率的提高紧密地结合起来,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推动粮食作物品质的提高和结构的优化,提升粮食产业的综合效益。

   3.2积极推进粮食经营的产业化

   随着粮食生产区域化的形成和专业化的生产,分工不断加深,使不同区域之间的粮食经营联系更加紧密,这种联系是否有效取决于粮食经营的产业化程度。粮食经营产业化是指实行农、工、商或贸、工、农一体化。使粮食生产者由单纯生产粮食初级产品向粮食产品深度加工综合利用转变,由单纯务农向农、工、商综合经营转变。通过产业化经营形式,粮食的产前、产中、产后融为一体,把粮食的种植与粮食的加工和销售联系起来,使粮食产业与现代工业、商业、金融、运输等产业紧密结合及合作,构建一种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经济实体。

   3.3完善市场体系,提高粮食的商品化水平

   粮食生产区域化的实施要以社会市场体系和粮食商品化生产的发展为基础。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交通和运输能力的不断提高为实现粮食区域化生产铺平了前进的道路。推行商品化的粮食生产政策,生产的粮食产品具有很强的商品性,粮食产品就可以在全国市场范围内合理流通,甚至可以通过进出口调剂粮食产品的余缺。还可以在优化粮食区域布局的同时腾出一部分土地种植其它经济作物,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促进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这些会进一步加强粮食的商品化生产。随着粮食商品化生产的发展和粮食产品种类及其数量的扩大,粮食生产的商品化速度越来越高,为粮食的区域化生产和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3.4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粮食生产效益

   降低粮食生产的成本和消耗,努力提高粮食生产者的生产效益是粮食区域布局优化的一个显着特征。随着粮食区域布局的逐步优化,使粮食生产各品种都相对地集中到生产条件最优越的地区,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各地的土壤、水源、交通、能源和劳力等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提高生产效益;粮食生产区域化的形成还可以促进粮食生产者与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不断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新问题,提高粮食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使生产效益明显提高。另一方面,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强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大大减少粮食区域化专业生产的风险,保证各地的粮食生产都能达到高产、稳产、优质、低消耗的目的。

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区别篇9

今天,省经委和铁路局召开上半年重点物资运输协调例会,主要是听取各地贯彻落实省经委和铁路局下发的《关于加强…省重点物资铁运输协调工作意见》的情况,总结上半年重点物资铁路运输工作,分析铁路运输面临的形势,研究部署下步铁路运输工作的重点和措施,继续为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确保全年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运输保障。刚才,各地、各部门汇报了本地、本行业铁路运输的情况,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局长通报了上半年铁路运输的情况,对下步铁路运输工作提出了意见,我都赞同。下面,我结合全省经济运行形势和对铁路运输的需求情况,回顾一下上半年重点物资铁路运输协调工作情况,并就确保全年经济工作目标的实现,做好铁路运输重点保障工作讲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关于重点物资铁路运输协调工作情况

上半年,全省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GDp增幅达到了10.6%,创十五年最高水平。全省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加了14.3%,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工业速度和效益创十多年来最好水平。我省铁路运输在全国铁路运输总体紧张,经济发展对运输需求增加,特别是3月份以来国家集中调运我省粮食及口岸过货物资激增,铁路局辖区内物资运输矛盾十分突出的状况下,重点物资运输取得了很好的成绩。1-6月份,…省境内铁路运输货物完成6961万吨,同比增加125万吨。铁路运输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做出了很大贡献。重点物资和重点企业的铁路运输取得了重要突破。

]运的阶段性任务圆满完成

今年3月份,京、津、沪、江、浙等粮食主销区一度粮食紧缺,价格上涨,上海地区大米从每市斤1.2元涨到1.8元,部分地区出现了抢购现象。为落实中央指示和国家发改委和铁道部有关文件精神,根据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我们将粮食调运作为当时铁路运输的头等大事,全力以赴、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组织落实。局、省农垦总局联合下发了《…省近期加强粮食调运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并成立了四部门人员组成的粮食调运管理工作办公室,在铁路局局集中办公,专门负责粮食调运管理工作。为有效解决粮食运输的矛盾,使粮食调运管理力求公平、公开、有效,调运办制定了管理规则、建立了例会制度和动态信息通报制度,实行计划集体审批,重点落实,并对外公布监督电话。二是加强粮食调运组织。特别是在“一部两省”铁路粮食运输协调会议后,抓住国家支持调运的机遇,加强粮食调运组织,对车站站台积压待运粮食组织集中抢运,20天共抢运站台粮食9600车(约58万吨),化解了粮食经营散户的运输矛盾。实现了粮食外运计划归口管理,对各铁路专用线站台积压粮食进行了调查并进行集中运输。对国家重点调运的粮食按方向、品名安排旬计划,铁路局以调度命令下达给各分局执行。三是根据粮食调运形势适时调整工作安排。进入4月下旬以来,粮食调运出现了销区粮食价格下滑,大豆运输已近收尾和粮食外运请车数量急剧下降,而工业品积压比较严重的新情况,我们立即采取了应对措施。专程去北京向国家发改委、铁道部进行汇报,并分别以省政府和省经委名义致函铁道部和国家发改委反映情况,恳请国家适当调减粮食装车计划,解决工业品积压问题。在4月下旬全国经济运行工作会议期间,我省将粮食抢运完成情况和市场变化情况向国家发改委欧新黔副主任等领导作了汇报,引起了重视。发改委有关部门专门研究,并与铁道部沟通,同意我省请求的意见。铁道部决定从5月份起日均进关装车每天增加48车,粮食装车每天减少300车。由于抢运及时,4月份当月就抢运粮食292万吨,同比增加127万吨,增长75.8%。1-6月份我省粮食运输完成1253万吨,同比增加179万吨,其中4-6月完成629万吨,同比增加133万吨。从5月份开始,主销区粮食供需矛盾缓解,价格开始回落,由最高时的每市斤1.8元下降到1.65元。国家发改委对铁道部和我省的抢运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圆满完成了粮食抢运的阶段性任务。

(二)积压工业产品抢运取得了显著成效

今年3月份以来,由于我省集中抢运粮食,工业品出现了积压待运的情况。各地、重点企业纷纷打报告反映,截止4月30日,工业产品积压1.5万车。已对我省工业经济的正常运行产生了影响。根据省委、省政府领导对解决铁路运输紧张问题的指示精神,省经委与铁路局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了运输组织调度。省经委对当时积压待运的工业品按照轻重缓急、产品特点和流量、流向进行分类排队,提出组织落实抢运意见转给铁路局。铁路局局长亲自进行批示和部署,…副局长亲自抓组织落实,立即要求运输调度部门和有关分局加强运输组织管理,在确保口岸、粮食、石油、木材等重点物资运输需求的基础上,按日均250-300车的进关能力对积压的工业产品进行集中抢运。5月20日,在铁路局新领导班子上任后各地经贸委及有关部门座谈会上,又了解了各地市急需运输物资的情况,决定采取集中抢运措施。铁路局把抢运工业产品作为“局长工程”自始至终狠抓落实,做到了计划、备货、请车和承认车“四优先”,还建立动态台帐跟踪问效,对各分局的抢运情况定期分析通报。通过两个阶段的抢运,截至6月9日,累计完成22672车,超额完成抢运总体目标,有力缓解了我省工业品铁路运输紧张的矛盾。…、…、…等积压严重的重点企业产品外运得到了很好解决,为保证这些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促进全省工业速度和效益同步增长做出了贡献。

(三)重点企业运输保障机制逐步建立

几年来,我省建立的铁路运输重点保障企业制度,对支持重点企业快速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和企业的欢迎。今年4月份,省经委与铁路局重新确定了73户企业作为2004年铁路运输重点保障企业。4-6月份,69户(不包括四大矿)重点企业运量增长14.9%,兑现率79.3%,其中:重点工业企业实现兑现率90.9%,煤炭企业实现兑现率73.7%,重点粮食加工企业52.9%。在全省铁路运输总体紧张和抢运粮食的形势下,重点企业运输完成情况是很不错的。重点企业保障工作切实起到了抓重点、保重点、促进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提高的作用。铁路局新领导班子上任后,进一步重视重点运输工作,为加强铁路运输组织、健全协调机制、明确责任分工,确保重点和应急运输,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与省经委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省重点物资铁路运输协调工作的意见》。这一意见的出台,可以说对我省铁路运输协调工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力地促进了我省重点运输保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权威化。一个地方政府与铁路部门横向互动、上下贯通;信息共享、协调顺畅;制度完备、责任清晰;行动统一、保障有力的重点运输协调长效机制正在形成。从各地汇报的情况看,普遍对《意见》反映较好。各地基本上都按要求制定了贯彻实施办法,地市经贸委与分局的协调制度已建立起来,许多地市也陆续分区召开了会议,协调效果已开始显现。几年来重点企业铁路运输保障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赞扬,国家发改委和铁道部对此也给予肯定,特别是对我省制定的《意见》给予高度评价,要求其它省和铁路局学习我们的做法。

我省上半年铁路运输成绩是面对很多新情况、克服很多新困难的情况下取得的,非常来之不易,是铁道部的大力支持、铁路局的密切配合、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地市各部门通力合作的结果。主要得益于:

一是铁路局顾全大局,积极做好运输组织。铁路局充分发挥铁路运输企业的公益作用,从促进全省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把重点企业运输工作放在第一位,确定了“重点户保需求”的运输战略。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支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角度,积极配合省经委,实施重点企业保障战略。与省经委共同起草、联合下发了重点运输企业保障文件,设立了专门台帐,在运输组织上给予重点安排、重点保障。特别是运输处、货运处的同志,始终与我委运行处保持紧密沟通,相互配合,积极主动采取有效措施,做好运输组织调度,及时解决企业运输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二是政、路、企协同动作。在铁道部、省委、省政府和各级政府的领导下,省经委、铁路局、各地市经贸委、各铁路分局和企业之间,建立了有效的协调机制,反应快速,动作协调。各地市经贸委负责交通工作的同志积极主动与企业、铁路分局沟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月总结、分析、预测、报表,做了大量工作。遇到确实难以解决的问题时,立即向省经委反映,争取支持。各铁路分局也能主动了解地方经贸委、重点企业对运输的需求,给予重点考虑。重点企业按照重点保障制度的要求,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和铁路做好计划提报、装卸组织、信息反馈等工作。

三是国家有关部门给予了有力支持。国家发改委和铁道部对我省铁路运输高度关注,积极支持。铁道部一直十分支持…,在全路运输十分紧张的情况下,牺牲局部利益,加大对我省的排空车力度,对缓解运输紧张起到了关键作用。今年共计下达12次由南方各局向铁路局排空车命令,使铁路局排空车日均达到3362车,同比增加151车。4月、5月份连续两个月调增进关车数。为解决工业品积压问题,5月份适时调减粮食装车数。为保持当前铁路运输好形势,确定7月份日装车高于8100车。

四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省委、省政府一直把缓解铁路运输瓶颈制约作为促进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战略性问题,认真研究解决措施,积极争取国家支持,不断做出部署。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向铁道部刘部长汇报,请求支持。…书记在4月下旬运输紧张的时候,亲自指示省经委、铁路局要抓紧采取措施解决铁路运输矛盾。…省长在4月21日省政府第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上,指示要全力以赴抓好积压工业品抢运工作。5月9日,…副省长在回国后一上班就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工业品抢运工作。…副秘书长于4月29日率领省市经贸、铁路部门到阿城调研铁路运输问题并现场办公。为了保持住当前的铁路运输势头,7月9日,…省长、…副省长又带队专程到铁道部进行汇报,请求支持。

上半年的铁路运输工作得到了各方面的认可,省政府领导多次在会议上给予表扬,在有关报送的情况和信息上做出了高度肯定的批示。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也纷纷以各种形式表示感谢。

二、关于下半年重点物资运输保障工作意见

据国家权威部门分析预测,下半年,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政策效应会进一步显现,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的势头不会改变,全年肯定能够实现7%的增长目标。我省经济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也不会改变,加之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和投资项目的逐步落实,国家对粮食主产区“一免两补”政策的实施,边境口岸贸易区的逐步扩大,南方部分地区煤、电紧张状况不会根本好转,我省特有的季节性物资集中和资源省份的地位不变等因素,我省铁路运输将处于持续紧张的态势,全年铁路运输量将超过去年1000万吨左右,达到14700万吨。受重要物资市场供求的影响,我省铁路运输出现了淡季不淡的新形势,铁路运输需求出现明显增加和变化的主要原因,一是全省经济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今年GDp增长不会低于10%,重大装备、钢材、焦碳等投资类产品和原材料运输需求将保持增长态势。二是全国性的煤、电、油、运紧张状况不会很快转好。南方沿海城市煤炭供应紧张,价格普遍上涨,必将带动我省煤炭市场价格上涨,销路不断扩大。现在,过去销路不畅的部分地方煤矿,也开辟了沿海市场,致使煤炭请车同比增加1500车左右。运输需求在进入10月份后将更加旺盛。三是粮食市场将随着新粮的丰收再度步入旺季。今年,受粮食价格上涨和国家粮食政策的影响,种植面积增加,我省粮食有望达到600亿斤,本省消化2500万吨,还有3500万吨外销,加上原来的2500万吨库存,如果南方市场不变,粮食铁路运输还将突破2500万吨。当前,虽然铁路局和沈阳、兰州、呼和浩特、乌鲁木齐局粮食请车严重不足,但南方各地的粮食需求却一直攀高不下,粮食发运的突出矛盾将随着新粮合同的执行和出口粮食的到来而逐步凸现。同时,应当注意到,现在由于豆粕价格下滑,部分豆粕生产企业持货观望,一但价格反弹,由于我省豆粕的销售市场主要在南方,进关运输将更加紧张。四是公路“治超”将使1000万吨左右运量转向铁路运输。五是铁路口岸过货物资激增。6月份铁路口岸过货物资同比增加250-300车,而且80%是进关的,致使进关铁路运输需求持续紧张。

综合上述分析预测,我省下半年铁路运输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铁路运输的压力和困难不会低于上半年,我们要认清形势,正视困难,密切配合,精心组织,发扬成绩,加强协调,扎扎实实做好重点企业、重点物资的铁路运输的保障工作。

(一)继续做好重点企业运输保障工作

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省经委、铁路局有关重点企业运输保障的文件的要求,对重点企业运输计划、请车、配车要安排专人管理,保证兑现率有所提高。积极走访企业,及时了解企业运输需求,反馈信息,帮助解决企业运输中出现的问题,并对辖区内的运输态势及时做出分析,提出预见性建议。一是加大对企业产品装车、原材料卸车工作的组织力度,加快车辆周转,提高车皮使用效率。二是采取措施,平衡运量,督促企业均衡发运产品,尽量躲避运输紧张高峰。三是各地要坚持召开月度运输协调会议,解决铁路运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四是加快计算机联网建设步伐。省经委运行处和铁路局运输处、电子所已经组织人员研究开发建立重点企业运输计划、配车计算机联网系统。在这方面请铁路局领导继续给予支持,有关部门给予积极的配合,争取尽快实现。五是建立各地、市重点企业铁路运输保障体系。各地市经贸委可根据地方企业产品运输需求情况,协调相关铁路分局,共同确定本地区铁路运输重点保障企业,对其运输予以重点保障,并将名单抄报省经委及铁路局备案。

(二)突出做好重点物资运输协调工作

从全省综合运输发展的态势看,由于我省处于全国交通的堵头,又是一个资源输出大省,铁路局管内还有两个重要的口岸,大量的工业、农业、外贸物资需要铁路运输来承担,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我省季节性铁路运输紧张的状况在一段时间内难以得到根本解决。所以,从…省实际出发,铁路运输工作应坚持“三讲”原则,即讲重点,讲效益,讲策略。重点就是…省的优势特色资源:煤炭、木材、粮食、石油等重点物资和利用这些资源发展起来的加工企业等重点企业的产品运输保障;效益就是优先支持和保证左右…省经济快速发展的工业和与世界经济交流融合的外贸口岸物资的运输,效益好、产品有销路企业的运输;策略就是要讲方法和手段,在铁路运输上就要先重点,后一般,确定重点、保证重点,分不同时期围绕全省的经济发展要求对重点物资进行有力的运输保障。

一是在重点煤炭运输保障方面。我省是一个产煤大省,据统计,去年我省生产原煤8100万吨左右,今年可望达到8500万吨,年出省外运3000万吨左右,大部分需要由铁路来运输,我省煤炭运输占铁路局全年运输量的近2/5。所以在四大重点物资上,我们将煤炭列为第一位。今年,全国煤炭十分紧张,带动了我省煤炭价格的上涨,煤炭工业业经济出现了拐点,南方沿海地区纷纷来我省采购煤炭,这对煤炭工业是好事,但是也对铁路运输带来了压力。为此,在运输上必须坚持保重点的原则。一是要按照省政府确定的“三先三后”的原则安排运输,尤其是对电煤运输要先计划内,后计划外;先国矿,后地方;先重点、后一般。并严格按照铁路运联函[2003]226号《关于印发〈钢电煤运输组织管理办法〉的通知》的要求落实;二是对重点煤炭用户在运输计划和配车上要采取有效手段进行保证。三是对煤炭生产企业要严格按照黑煤联发[2001]39号《…省关于实行煤炭市场准入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实行煤炭市场准入制度,各级铁路部门对没有《煤炭准运证》的企业,不得办理铁路运输计划、配车。四是按照国家发改委《关于统筹做好煤炭、粮食调运工作确保市场稳定的紧急通知》(发改电字[2004]35号)精神在确保省内煤炭供应的基础上,积极鼓励重点煤炭生产企业开拓市场,创造效益。

二是在重点木材运输方面。我们将根据…地区和…地区林木产品进关需求情况,在保证口岸物资和国家重点调运物资及省内重点企业产品运输的基础上,适当调增对…地区和…地区林木产品的进关数量,化解林木产品的运输矛盾,支持林区经济发展。最近,根据省政府领导的指示,加大对…、…地区及非铁路口岸过货木材运输的支持力度。适当调增齐铁分局和佳分局的木材进关车数量。今后,将根据我省林木加工产品运输需求特点,在综合分析全省铁路运力的基础上,分季节适当调增木材进关车数量。保证我省非铁路口岸过货木材的外运,促进以木材采伐和木材贸易为重点的对俄经济贸易合作。

三是在重点粮食运输方面。按照国家和省政府及省经委、铁路局、省粮食局,省农垦总局联合下发的《…省近期加强粮食调运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要求,在粮食运输矛盾十分突出的情况下,继续实行粮食归口管理,按照“统筹兼顾,确保重点;加强沟通,协调工作;周密组织,提高效率;强化管理,计划运输;建立制度,严格审批。”的原则开展粮食调运管理工作。重点保证国家储备粮、地方储备粮、主销区调拨粮、省际间调剂粮等运输需求,统筹平衡运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提高重点粮食经营企业配车兑现率。

(三)深入贯彻落实重点物资协调管理意见

从各地、各部门汇报的情况看,省经委和铁路局制定的《关于加强…省重点物资铁路运输协调工作的意见》的贯彻落实虽然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还存在一些差距,贵在坚持。一是各地要将《意见》向当地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汇报,宣传铁路局转变工作作风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态度,听取他们对贯彻此《意见》的要求。还没有建立制度和制定具体贯彻落实办法的地市要立即和有关铁路分局取得联系,在月底前落实到位,并将有关情况报省经委和铁路局。二是各重点物资管理部门也要积极总结过去的好做法,在新形势下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向省经委和铁路局提出解决重点物资协调管理的建议和意见。三是按照各铁路分局辖区划分,由辖区内地市经贸委协商分别定期组织铁路、重点企业和有关重点物资管理部门召开重点物资协调例会,并由主办单位将有关情况及时上报省经委和铁路局。四是各地经贸委和各部门要和各级铁路部门密切配合,重点坚持落实好工作例会制度、定期信息反馈制度、定期通报制度、特事特办制度、定期走访制度。五是各地经贸委和各部门要在贯彻落实和运行中注重发现问题,逐步修改和完善有关制度。

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区别篇10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农村原有由集体所有的水利设施老化、破损严重,为保证农业生产需要,水利产权改革在农村蓬勃发展,而这种产权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却很少有人研究。本文的目的是以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演变为例,探讨其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研究采用计量经济方法对河北省30村4个年份种植业生产和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权演变促使了种植结构的调整,扩大了经济价值较高作物的种植面积,提高了农民收入;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市场价格及劳动力机会成本等因素也是影响农民对作物生产结构选择的重要因素。文章最后还对主要研究结果的政策含义做了讨论。

关键词:灌溉系统产权演变种植结构调整模型

一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使农业生产由集体经营转变为家庭经营,原来属于集体所有的许多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体制与农村分户经营的模式不相适应,水利工程破坏或老化现象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陈雷和杨广欣,1998)。为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农村小型水利灌溉设施产权改革于80年代兴起并不断发展,从初期的经营权逐渐深化到建设权、处置权甚至是所有权,农民自己投资并管理水利设施的现象逐步增加。

有研究指出,农户积极支持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是因为他们认为产权明晰后,水利工程覆盖面积扩大,各种用水服务加强,会带来农作物产量提高及经济价值较高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大,从而增加家庭收入;另外,用水损失减少、水土流失、盐碱化程度的降低,也可使播种面积保持稳定,减少损失(Darra和Raghuvanshi,1990)。另外,农民可根据水资源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农作物种植方式,而不必象以前一样必须按照政府的指示,这样也可以扩大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的种植面积(patil和Lele,1995)。因此,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可以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农业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王金霞等,2000),通过调整农业结构,改革耕作措施与种植制度,发展节水、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刘昌明和何希吾,1996)。

虽然有的研究已提到灌溉设施产权改革与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有关系,但现有的研究多数是描述性的,很少有从实证的角度对灌溉设施产权演变对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的。本文的目的是以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演变为例,探讨产权演变对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影响。

二、研究资料和调查点概况

(一)样本点的选择

河北省的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0,灌溉用水中有70%来源于地下水。本研究选取了河北省青龙、元氏和肥乡县三个县做为调查点,三个县的水资源短缺程度都比较严重并且都是主要粮食产区,每个县随机抽取10个村作为调查的样本村,选择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年(1983年左右)、1990年、1997年和1998年四个年份为调查时期,样本点产权类型比较全且在不同地区间有一定的区别,农作物种植结构有一定的差异。

表1列出了样本点的一些基本情况,从表1人均耕地、地下水位及有效灌溉面积数据可看到青龙、元氏和肥乡三个县情况差异比较大,但三个县各项指标四个年份间的变化趋势基本上是一致的,人均耕地面积在不断减少,而水资源短缺状况日益严重,灌溉用水中地下水比例越来越高,元氏和肥乡县在1998年甚至达到了100%。

本文的地下水灌溉系统指机井,一个机井及其附属设备为一套地下水灌溉系统(以下简称为机井)。这里把机井分为集体产权机井和非集体产权机井两种,由私人所有及农民合股所有的机井被统称为非集体产权机井。用非集体产权机井数量占机井总数的比例变化来反映机井产权演变的情况。表1表明机井产权的演变是由集体产权形式向非集体产权形式发展的。三个县非集体产权机井所占比例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98年都是逐渐增大的,但三个县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的变化幅度不同,青龙县变化幅度最大(从0增加到69%),肥乡县的比例变化达到了7倍多,元氏县也有2倍多。

表1.样本点基本情况

县名

年份

耕地面积

(千公顷)

有效灌溉面积占

耕地面积比例(%)

人均耕地面积(公顷/人)

灌溉用水中地下水比例(%)

非集体产权井所占比例(%)

青龙

83年*

1.05

13

0.07

71

90年

0.98

15

0.06

69

4

97-98年

0.93

42

0.06

94

69

元氏

83年*

2.02

94

0.11

93

28

90年

1.92

95

0.10

85

48

97-98年

1.81

95

0.08

100

63

肥乡

83年*

1.62

61

0.15

100

9

90年

1.53

69

0.13

99

54

97-98年

1.50

83

0.12

100

80

注:83年*代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年,97-98年的数据为97年和98年样本点数据的平均值。

数据来源:作者对青龙、元氏和肥乡县30个样本村的实地调查。

(二)机井产权与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

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到1998年,三个县小麦玉米的播种面积比例都是增加的,杂粮、薯类等其他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基本上呈下降趋势(表2)。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变化来看,棉花的播种面积比例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是增加的,但到了97、98年急剧下降。在元氏和

表2.按年份分组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

县名

年份

总播种面积(千公顷)

粮食作物占

总播种面积比例(%)

经济作物占

总播种面积比例(%)

合计

小麦玉米

其他

合计

棉花

其他

青龙

83年*

1.10

99

38

61

1

1

90年

1.08

98

41

57

2

2

97-98年

1.13

95

55

40

5

5

元氏

83年*

3.47

87

84

3

13

7

6

90年

3.41

88

86

2

12

7

5

97-98年

3.37

93

91

2

7

3

4

肥乡

83年*

2.38

73

66

8

27

23

4

90年

2.39

78

72

6

22

19

3

97-98年

2.50

93

85

8

7

3

4

注:经济作物包括棉花、油料作物和蔬菜等。其它注释及数据来源详见表1。

肥乡县,棉花以外的其他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年到90年是稳中趋降的,98年元氏县还是略有下降,而肥乡县则是迅速上升但幅度小于棉花面积比例的变化。在没有种植棉花的青龙县,经济作物在总播种面积中的比例从80年代初开始一直是增加的。另外,数据反映出尽管各地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变化趋势有相似之处,但地区间作物种植结构变化还是有些差异。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种植结构在不同时期和地区间存在差异呢?

由表3数据可以看出,机井产权状况同农作物种植结构存在一些相关关系。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越大,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例越高,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例越小。农作物种植结构也同人均耕地紧密相关(表3)。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同人均耕地成负相关,而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则与人均耕地成正相关,这可能与我国农民自给半自给的农业生产方式有关。

在粮食作物内部,随着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的增加,小麦和玉米的播种面积比例不断扩大,而杂粮、薯类等粮食作物所占比例不断下降(表3)。农民自己打井后,有些地方从种植一季比较抗旱的杂粮作物转为种植冬小麦—玉米需水较多的两季粮食作物或其他两熟作物,因此杂粮、薯类作物播种面积减少,小麦、玉米播种面积扩大。小麦、玉米是国家订购粮的主要品种,这两种作物产量比较高,经济效益比杂粮、薯类好,符合农民的利益。从另一角度来看,农民有能力自己投资打井,说明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食物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所以从小米、高粱、薯类等粗粮转向小麦等细粮。

表3.按非集体产权和人均耕地面积分组的农作物播种结构情况

分组

分组指标均值

总播种面积

(千公顷)

粮食作物占

总播种面积比例(%)

经济作物占

总播种面积比例(%)

合计

小麦

玉米

其他

合计

棉花

其他

按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

0-0.99

10.18

90

74

16

10

7

3

1-89.9

51

8.24

89

79

11

11

6

5

90-100

98

9.40

88

80

8

12

7

5

按人均耕地面积(公顷/人)

0.030-0.079

0.06

6.11

96

67

29

4

1

3

0.080-0.111

0.10

11.61

90

82

22

10

4

6

0.113-0.227

0.14

10.10

84

79

5

16

12

4

数据来源:见表1。

随着机井非集体产权形式的发展,经济作物内部种植结构也在发生着变化(表3)。棉花是调查点的30个村种植的最主要的经济作物。棉花相对于粮食作物需要投入更多的劳动力,劳动力机会成本的变化对其影响比较大,另外棉花的种植还要受国家棉花收购政策及病虫害的影响,因此表中数据显示产权的变化对棉花播种面积无明显影响关系,计量模型中我们将对影响棉花播种面积的因素做进一步分析。其他经济作物这里主要指油料作物、蔬菜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我们调查的样本点中果树栽种面积也不少,但大部分果园与耕地面积是分开计算的,所以在我们的分析中没有把果园与其他作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表中数据显示,随着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的增加,除棉花外的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也是增加的,这与预期是一致的。

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的增加,表明农民对水利投资越来越多。农民不但意识到水是一种稀缺且十分珍贵的资源,也接受了地下水的利用要有一定的成本的观念,所以要合理、有效地利用水资源以提高自己的收益,而种植结构的变化就是农民对此作出的反应。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随着地下水灌溉系统非集体产权形式的发展,农民相应地调整了种植结构,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增加,而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有所下降。但以上单因素分析只是非集体产权与农作物种植结构之间表面的相关关系,我们不能因此而简单地对其关系下结论,因为农作物生产还受国家政策、市场价格和劳动力机会成本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所以,为了较准确地分析产权与其他因素对农业生产结构的影响,必须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分析。

三、计量经济模型的选择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建立如下计量经济模型对影响农作物生产结构的因素进行分析:

aijt=F(Rjt、wjt、ln(Qjt)、(pG/pi)jt-1、(pC/pi)jt-1、njt、Dk、tt)

上式中i代表作物(分别为粮食作物、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j代表村,k代表地区(县),t代表时期,aijt代表第j村在t年i种农作物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R代表非集体产权机井的比例(%),由于产权变量是内生变量,为了避免模型解释变量的内生性问题,模型估计时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把非集体产权作为内生变量来分析产权演变对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影响(机井产权演变的影响因素模型见附表1)。Q代表人均粮食定购任务(公斤/人),是用来测定粮食收购政策对种植结构影响的变量。pG,pC和pi分别代表粮食市场价格、棉花收购价格和化肥价格指数。因为同一时期内,县内各村的价格基本相似,所以价格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年份之间的差异。上式中资源及投入品价格用到的是影子价格,即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灌溉用地表水比例(w,%)和劳动力机会成本(非农收入比例n,%)。为了显示地区间和年份间的差异,采用了地区虚变量Dk和年份虚变量tt。模型各变量的平均值见表4。

表4.模型变量

被解释变量平均值

解释变量平均值

非集体产权

机井比例(R,%)

42

地下水位(米)

44

灌溉用水中地表水比例(w,%)

8

人均耕地(公顷/人)

0.1

人均收入(元/人)

782

粮食播种

面积比例(aG,%)

91

集体经济力量(元/人)

29

教育程度(%)

44

人均粮食定购任务(Q,公斤/人)

61

棉花播种

面积比例(aC,%)

5

上年粮食价格与化肥价格指数比(pG/pi)t-1

0.4

上年棉花价格与化肥价格指数比(pC/pi)t-1

2

非农收入比例(n,%)

40

非棉花经济作物

播种面积比例(ao,%)

4

有政府财政扶持样本数

37

能得到水利贷款样本数

63

有道路通过本村的样本数

82

注:人均收入和集体经济力量按90年价格计算,地下水位是调查年份上一年的地下水位,教育文化程度指样本村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比例,有政府财政扶持样本数、能得到水利贷款样本数和有道路通过本村的样本数的数值为合计数,其它数值为变量平均值。总样本数为120个。数据来源:见表1。

四、计量经济模型估计和结果

由于粮食定购任务在同一地区内差别不大,主要是体现在地区之间的差异,其变量同地区虚变量存在较强的共线相关。同时,价格变量在地区间差异很小,主要是年份间存在着差异,这同模型中的年份虚变量相关较大。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选用了4种方案对模型进行估计。方案1(表5)和方案3(附表2)加入了年份虚变量而没有用农作物价格与化肥价格指数之比的变量,在地区虚变量(方案1加入了地区虚变量,方案3则没有)的取舍上对模型进行比较。方案2(表5)和方案4(附表2)是分别对方案1和方案3用农作物价格与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之比的变量代替年份虚变量对模型进行估计。四种方案的结果(表5、附表2)显示,影响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解释变量的系数符号与理论预期相同,且产权变量、劳动力机会成本变量在四种方案中的结果变化不大,且基本达到了统计显著水平,说明模型比较稳定,下面采用方案2(表5)来对模型系数的估计结果进行讨论。

表5.作物种植结构决定因素计量模型估计结果(方案1和方案2)

解释变量

粮食作物

棉花

其它经济作物

方案1

方案2

方案1

方案2

方案1

方案2

截距

82.530

99.377

7.448

-10.100

10.022

10.723

(25.19)***

(13.14)***

(2.39)**

(-1.41)

(5.69)***

(2.64)***

pjt

-0.078

-0.082

0.033

0.039

0.045

0.043

(-3.42)***

(-3.63)***

(1.54)

(1.83)*

(3.63)***

(3.54)***

Ln(Qjt)

3.029

2.964

-0.730

-0.649

-2.299

-2.315

(4.07)***

(3.99)***

(-1.03)

(-0.92)

(-5.75)***

(-5.82)***

wjt

0.031

0.028

-0.023

-0.019

-0.008

-0.009

(0.92)

(0.83)

(-0.72)

(-0.59)

(-0.44)

(-0.50)

(pG/pi)jt-1

2.604

-3.336

0.732

(0.15)

(-0.20)

(0.08)

(pC/pi)jt-1

-5.430

5.713

-0.283

(-2.90)***

(3.21)***

(-0.28)

njt

0.108

0.095

-0.054

-0.037

-0.054

-0.058

(1.81)*

(1.65)*

(-0.96)

(-0.67)

(-1.69)

(-1.88)*

元氏县虚变量

-9.173

-9.141

4.241

4.204

4.932

4.937

(-3.86)***

(-3.82)***

(1.88)*

(1.85)*

(3.87)***

(3.85)***

肥乡县虚变量

-12.566

-12.825

10.247

10.596

2.319

2.229

(-4.51)***

(-4.62)***

(3.87)***

(4.02)***

(1.55)

(1.50)

1990年虚变量

0.412

-0.068

-0.344

(0.18)

(-0.03)

(-0.28)

1997年虚变量

6.921

-7.253

0.332

(2.23)**

(-2.46)**

(0.20)

1998年虚变量

7.251

-7.047

-0.204

(2.34)**

(-2.40)**

(-0.12)

调整后的R2

0.43

0.43

0.40

0.40

0.29

0.23

F值

10.86

12.26

9.66

10.83

5.41

6.06

注:“*”、“**”、“***”分别代表10%、5%和1%的统计显著水平。

(一)非集体产权机井的发展会促进农民调整种植结构

从模型系数估计的结果来看,非集体产权机井的发展对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与理论预期基本上是一致的。非集体产权机井比例变量在粮食作物及其他经济作物方程中的系数都达到了1%的显著水平,这意味着非集体产权机井的发展对传统的粮食作物与高经济价值的作物间结构的调整有着显著的影响。

粮食作物方程中,产权变量的系数为-0.082,说明非集体产权机井的比例增加10%(从样本平均值的42%增加到52%),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就要减少0.82%(0.082×10=0.82),而相应地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则分别增加0.39%和0.43%。

从分析中可看出,地下水灌溉系统非集体产权的发展对种植结构的调整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增加经济价值比较高的作物上表现更加明显。农民在自己投资打井后,提高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使一部分水能够用来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另外,自己的井使用起来比较方便、及时,农民也敢种植对灌溉用水要求比较高的经济价值高的作物。

(二)粮食收购政策仍然是影响农作物生产结构的重要原因

人均粮食定购任务变量在粮食作物和其他经济作物方程中都达到了1%的统计水平,表明粮食定购任务对农民种植结构有显著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人均粮食定购任务的增加会导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例的扩大,而相应地棉花和其它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都有所减少。

从方案2(表5)与方案4(附表2)的结果比较来看,地区虚变量与人均粮食定购量变量之间有一定的相关关系,方案2中人均粮食定购量变量的系数大于方案4的变量系数,同方案2中地区虚变量的负值系数有关。

(三)价格信号是指导农民进行生产决策的重要因素

模型估计结果表明,粮食与化肥比价每上升1%(从样本平均值的0.4增加到0.404),粮食播种面积比例会增加1%(2.604×0.3=1.04),棉花的播种面积比例会减少1.3%(3.336×0.4=1.3),其他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例会增加0.3%(0.732×0.4=0.3)。而棉花与化肥比价比每增加1%(从样本平均值的2增加到2.02),粮食播种面积比例将减少10.86%(5.43×2=10.86)、棉花的播种面积比例将增加11.42%(5.713×2=11.42),其他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例会减少0.56%(0.28×2=0.56)。

(四)劳动力机会成本影响作物种植结构的选择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的机会成本不断上升,外出就业的比例逐年增加,非农收入可看作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机会成本。农民放弃部分农业生产时间外出就业会对种植结构产生一定的影响。结果显示非农收入比例在粮食播种面积和其他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方程中均达到了10%的统计显著性水平。三个方程中非农收入的系数分别是0.095、-0.037和-0.058,说明非农收入每增加10%(从40%增加到50%),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比例将增加0.95%,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例则分别减少0.37%和0.58%。

棉花和其他经济作物与粮食作物相比是劳动相对密集的农作物,为满足口粮的需要,在劳动力机会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农作物播种面积首先减少的是非粮食作物。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的演变促进了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扩大了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例,使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例有所下降。另外,粮食价格与生产资料价格比的升高、粮食订购任务的增加及劳动力机会成本的提高都会导致粮食播种面积比例的增加。对这些结论的主要政策含义讨论如下:

(一)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演变和农业结构调整

农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是在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由集体产权形式逐渐向非集体产权形式发展的情况下,农民在对农业生产投入与产出收益比较后进行的合理的行为。同其他制度创新一样,这种产权制度演变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意味着农民生产的优化行为意识和能力在不断增强。它对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和农民收入的增长会起促进作用,政府应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速和完善灌溉系统产权的演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制度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力。(二)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演变与粮食发展政策

过去的研究指出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的演变会加强灌溉管理,维持灌溉系统的持续运行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本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灌溉系统非集体产权形式的发展还会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有所下降。因此在灌溉系统非集体产权形式成为产权演变发展趋势的情况下,如果政府农业政策的目标包括粮食生产的稳定增长,政府则要考虑用增加农业科研和推广投资、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政策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以抵消由于灌溉系统产权演变给粮食生产面积减少带来的影响。(三)农业生产结构的优化要有准确、合理的市场信号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在生产时虽然还受国家政策及口粮需求等条件的约束,但已经在按价格信号的引导调整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因此,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过程中,国家应该加强建立信息畅通、公正规范的市场环境,为农民的生产决策提供准确的市场价格信息。

(四)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受粮食收购政策的制约

目前粮食收购政策制约着农业生产结构的进一步调整,也制约着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这也意味着在华北灌区,取消粮食收购任务,经济作物面积将显著增长,而粮食作物面积则显著下降。而市场化是经济发展的趋势,靠粮食收购政策来维持粮食总量供给不是长远之计,这进一步论证了科技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地位。附表1:产权演变模型

影响产权演变因素

解释变量

系数

t检验值

截距

-177.785

(-1.61)

自然资源条件

w地表水源比例

0.428

(2.76)***

w地下水位

65.548

(3.01)***

人口压力

ln(Lp人均耕地)

-84.815

(-2.33)**

政策因素

水利扶持政策

13.162

(1.92)*

水利贷款政策

-61.877

(-2.05)**

经济条件

ln(人均集体收入)

1.497

(0.78)

ln(农民人均收入)

-10.892

(-0.81)

文化程度

eDU文化程度

-0.035

(-0.046)

市场化程度

R道路

22.000

(2.13)**

村虚变量

年份虚变量

调整后的R2

0.75

F值

9.54

注:“*”、“**”、“***”分别代表10%、5%和1%的统计显著水平,在产权演变影响因素模型的几种不同方案中,选用的是调整后的R2比较高的方案,这样产权变量的拟合程度比较好。水利扶持政策、水利贷款政策及表示市场化程度的道路变量是虚变量,变量值为1分别表示样本点能得到水利扶持及贷款政策和有道路通过(模型的分析详见王金霞、黄季?j和Scott,2000)

附表2作物种植结构决定因素计量模型估计结果(方案3和方案4)

解释变量

粮食作物

棉花

其他经济作物

方案3

方案4

方案3

方案4

方案3

方案4

截距

77.451

90.703

13.088

-1.357

9.461

10.654

(24.50)***

(11.54)***

(4.43)***

(-0.19)

(5.61)***

(2.56)**

pjt

-0.078

-0.083

0.029

0.034

0.049

0.049

(-3.16)***

(-3.40)***

(1.24)

(1.50)

(3.74)***

(3.78)***

ln(Qjt)

1.396

1.275

0.008

0.125

-1.394

-1.400

(2.11)**

(1.98)*

(0.01)

(0.21)

(-3.98)***

(-4.10)***

wjt

0.047

0.044

-0.039

-0.037

-0.008

-0.007

(1.30)

(1.20)

(-1.15)

(-1.07)

(-0.42)

(-0.39)

(pG/pi)jt-1

-3.925

13.371

-9.446

(-0.22)

(0.80)

(-1.00)

(pC/pi)jt-1

-3.678

3.035

0.643

(-2.00)**

(1.76)*

(0.66)

njt

0.236

0.222

-0.191

-0.177

-0.045

-0.045

(4.56)***

(4.45)***

(-3.95)***

(-3.79)***

(-1.62)

(-1.72)*

元氏县虚变量

肥乡县虚变量

1990年虚变量

-1.259

2.156

-0.897

(-0.52)

(0.96)

(-0.70)

1997年虚变量

4.019

-3.333

-0.686

(1.28)

(-1.14)

(-0.41)

1998年虚变量

4.317

-3.143

-1.174

(1.38)

(-1.08)

(-0.70)

调整后的R2

0.33

0.33

0.32

0.32

0.11

0.12

F值

9.36

10.77

8.84

10.03

3.77

4.47

注:“*”、“**”、“***”分别代表10%、5%和1%的统计显著水平。

参考文献:

刘昌明和何希吾,《中国21世纪水问题方略》,科学出版社,1996

陈雷和杨广欣,“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加快农村水利事业发展”,《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8年第6期,第1-4页

王金霞、黄季?j、Scott,“地下水灌溉系统产权制度的创新与理论解释”,《经济研究》,2000年第4期第66-74页

Darra,B.L.andC.S.Raghuvanshi,irrigationmanagement,atlanticp&D,1990

R.K.patilandS.n.Lele,"irrigationmanagementtransfer:problemsinimplementation"inirrigationmanagementtransfer,Foodandagriculturalorganization,Rome,1995

DouglasJ.merrey,expandingtheFrontiersofiirrigationmanagementResearch:ResultsofResearchandDevelopmentattheinternationalirrigationmanagementinstitute1984-1995,internationalirrigationmanagementinstitute,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