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生物技术制药的特征十篇生物技术制药的特征十篇

生物技术制药的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1:32

生物技术制药的特征篇1

主题词:中药质量标准分子免疫学研究

一、免疫学研究特点

大多数植物的初级或次级代谢产物,因其专属性强,又可与化学对照品比较测定,常作为中药质量标准或指标性成分。但是单一化学成分所携信息量有限,不同亲缘种,亚种间常含相同成分,例如黄柏与黄连均含小檗碱。同一品种在环境因素作用下也可能含不同质和量的化学成分。至于动物类中药,由于缺乏特异的次级代谢产物,更难以某种“化学成分”进行专属鉴别。分子生物学研究决定遗传特征的信息大分子,包括Dna、Rna及蛋白质,故可针对中药的物种进行鉴别和质量评价。以分子遗传标记进行中药鉴别,由于可以区别亲缘关系的种、亚种甚至居群,对环境因素有较大保守性,将会对中药的分类学、药剂学及质量标准研究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我们认为以中药物种遗传特征作质量标准或者作理化分析的补充,有利于保护地道药材,有利于临床根据中医理论用药,也有利于市场防伪。由于国外容易接受药材种属遗传特征的质量观念,反而不理解诸如小檗碱作为天然黄连质量标志的习惯,所以也还有利于出口准入。对于动物类中药,甚至可能成为解决专属鉴定的基本方法。

二、免疫学研究现状

1、传统蛋白质分析早在20多年前即有人提出以种属蛋白特征进行中药鉴别思路,先后报道氨基酸含量、电泳、同工酶及免疫血清等,至今仍在继续。主要问题是不规范,难以重复。鉴于部分中药材及制剂中蛋白已有不同程度的水解,故近年发展的X衍射、核磁共振、质谱、Hp以及毛细管电泳等测定蛋白质的新技术,均难以直接用于质量标准。一般免疫化学法采用全价抗原分析,却不能用于亲缘接近的品种鉴别。

2、Dna分子标记 Dna作为遗传信息的直接载体,不受环境因素、个体发育阶段及组织部位影响。而且Dna化学稳定性高,在一般贮存条件下不易降解,所以近年Dna分子标记鉴别发展很快。从1994年香港中文大学首次报告随机引物多聚酶反应(ap-pCR或RapD)鉴别人参和西洋参以来,鉴别的中药已达30~40个品种,有的甚至申请了专利。但是目前Dna鉴别仍限于中药材的分析,对于多种中药组成的复方制剂,随机多态分析技术不适用于混合模板。建议加快建立重要中药材基因库,寻找出品种高度保守的特异Dna序列,合成专属的引物,才能真正应用于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研究。

3、蛋白质分子免疫标记 从海王“金牡蛎胶囊生化免疫鉴别及含量测定研究”项目中,提出了一个不同于传统蛋白质分析的思路。其核心是确证55KD多肽是牡蛎种属特征蛋白(抗原),纯化并制定该蛋白质的质控条件,制成免疫学对照品。然后免疫动物制备抗体作为检测药盒。采用不同方法可在10-3g及10-9g范围与其他贝类鉴别。其线性、精密度、重现性和稳定性及回收试验等方法学考察,均接近理化分析要求。实际上已用于企业内部质量标准,其后证明用此方法可检出健民“龙牡壮骨冲剂”中极微量的牡蛎蛋白。

转贴于三、主要步骤及关键技术

1、免疫学对照品的设立和质控

1)中药材种属特征蛋白的确证:能否取得含量丰富、抗原性强,既是药典规定入药的各亚种间共同蛋白,又不与其他类似品种交叉的特征多肽(抗原),是整个质量研究成败的关键和难点。除经典的电泳分析(SDS-paGe、native-paGe、ieF、2D电泳、糖蛋白电泳)外,推荐“免疫吸收印迹电泳”技术。即先将药材提取蛋白质,免疫动物制备全价抗血清,逐一加入待鉴别品种“吸收”血清中交叉的抗体,然后用吸收后血清作一抗进行免疫印迹(westernblot),未被吸收的组分极可能具特异性。再结合分子量,等电点及排除糖蛋白、脂蛋白后,可确定为该种属特征蛋白。

2)种属特征蛋白纯化及多克隆抗体制备:目的是对初步确证的蛋白质作进一步考察。如果仅作市场防伪或企业内部质控,提取的蛋白质只要分子量明确,SDS-paGe基本上一条带,交叉免疫单一峰,再测定蛋白质含量,即可作为粗对照品。以此免疫家兔,测定抗体滴度大于1/64,制备igG酶结合物,已可满足应用的要求。特征蛋白纯化可从SDS-paGe直接制备,但多数情况下仍使用盐析(分子筛)或凝胶过滤(离子交换方法)制备。

3)种属特征短肽序列分析:天然纯化的蛋白质分子量仍较大,性质不均一,其质量受提取方法影响很大,与化学对照品技术要求距离较大。我们认为,用于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的免疫学对照品,应当具有氨基酸序列清楚、抗原性专一、稳定性强及便于制取供应等条件,只有简单线性多肽能符合这些条件。

4)种属特征短肽人工合成:由于抗原决定簇表达只须一级结构,可采用固相多肽合成法制备,简单过凝胶柱纯化及验证抗原性存在,即达到免疫学对照品要求。至于采用噬菌体肽库技术确定特征短肽,简并寡核苷酸合成小肽CDna片段在噬菌体颗粒表面表达这一短肽,可能更快捷有效,但我们尚无这方面的经验。

2、检测试药——特异抗体制备

常规制备多肽抗体,可采用半抗原联接蛋白形成完全抗原,产生多克隆或单克隆抗体。近年来第三代抗体,即工程抗体技术已商品化。为提供标准化的抗体库,厂家备有多个系统试剂盒。只须从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或杂交瘤细胞,提取mRna与药盒的引物作pt-pCR克隆Vh和Vk基因,经Dna接头连接后与噬菌体pCantaB5重组,转化大肠杆菌制备抗体进行“吸附—洗脱—扩增”的筛选富集,再经转染即可得到高亲和力的抗该种属特征短肽的单链抗体。随基因工程技术普及,估计工程抗体生产成本还会降低。

3、专属鉴别及含量测定方法

1)一般免疫化学法:采用免疫沉淀技术,适用于10-3g~10-5g范围特征多肽的鉴别。例如免疫双扩散用在专属鉴别及火箭电泳用来进行含量测定。该方法假阳性少,质控好。

2)酶标记免疫法:有的中药含特征多肽量极微,如珍珠、牡蛎等,须高达10-9g以上才能检出。通常采用酶标免疫,甚至放大技术。斑点酶联免疫分析(DiBa)可以鉴别,将1~2μl中药提取液点样在nC膜上,用直接或间接酶结合抗体检测,阳性斑点呈红褐色。我们在牡蛎制剂鉴别中可达1ng。含量测定则用酶联免疫吸收分析(eLiSa),用双抗体夹心测定牡蛎特征蛋白,在0。05μg~0。90μg呈线性,RSD为6。6%,平均加样回收率110%,最低检测限5ng。近年来发展的增强化学发光及免疫pCR技术,使检测限提高到10-12g以上,将会使分子免疫学进行中药质量标准研究更灵敏。

生物技术制药的特征篇2

[关键词]标准饮片;技术规范;标准物质;质量评价体系;饮片属性

[收稿日期]2014-04-17

[基金项目]科技部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重点项目(2014FY111100)

[通信作者]肖永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tel:(010)84040221,e-mail:

中药饮片是中医药的核心和精华,是中医临床治疗疾病的基本手段,同时也是中成药生产的原料?因此,中药饮片的炮制加工及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中药产业的发展和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而饮片生产的规范化和饮片产品的标准化将成为整个中医药行业规范化的关键?目前,化学对照品?对照药材及对照提取物是中药质量标准体系中最常用的标准物质,三者在中药饮片质量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4],然而由于中药饮片成分和炮制机制的复杂性,采用当前的质量评价方法与质量控制标准仍然无法反映中药饮片的科学内涵和特征属性,特别是对于制片?因此,加快中药标准饮片作为标准物质的基础研究是非常必要的[5]?

1中药标准饮片作为标准物质的基础研究是健全中药标准体系的需要

随着中医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有中药标准物质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进一步健全中药质量标准体系的需要[6]?就目前在制定中药质量标准的过程中所应用的标准物质――“化学对照品"和“对照中药材"而言,其所能表征的质量信息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7]:首先,一种或几种可进行含量测定的化学成分不能全面反映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的化学物质内涵,而且在中成药的生产过程中受人为影响的可控性较大?另一方面,许多化学对照品分离纯化难度大,特别是在利用多成分作为标准物质时,不仅成本昂贵,而且实际应用性不强,对于生产企业来讲则往往由于缺乏化学对照品或分析成本过高而难以达到相关部门所制定的质量标准?即使是采用近年来兴起的“一测多评"分析方法[8],在质量控制过程中利用一种成分通过“校正因子"来计算多种成分的含量,依然无法避免在确定“校正因子"时对每一种可作为“化学对照品"待测成分的需求?而且,即使是确定了校正因子,“一测多评"的分析方法也还会受到分析条件的限制,适用范围仍很有限?

“对照中药材"作为标准物质,其自身所具有的特征属性(理化数据)可用于中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但却不能作为标准物质科学地应用于中药饮片质量标准的制定,其原因在于中药材和中药饮片二者的本质差异?中药材经过炮制加工为饮片的过程中,化学成分的结构或含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使是同一药材所炮制的生片和制片,由于炮制条件的不同,其化学内涵的变化方式也各不相同[9-11]?因此,就需要在尚不能完整?无偏地表征中药饮片特征属性的情况下,只有依靠“标准饮片"来实现对饮片药效物质群的整体控制,利用中药标准饮片作为标准物质来制定饮片的质量标准才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目前中药提取物?中成药的生产也明确要求以中药饮片为原料?因此,以标准中药饮片为标准物质来制定中药提取物?中成药的质量标准更能体现其特征属性?

综上所述,在现有的中药质量评价体系中广泛应用的标准中药材和化学对照品远远满足不了中药质量标准体系对于标准物质的需要?

2中药标准饮片作为国家药品标准物质的的优势

中药饮片据“依法炮制"而制备,饮片质量据“生熟有度"而评价?中药饮片是一复杂体系,炮制后的制片内在化学成分就更为复杂?在现有饮片质量评价基础上,中药饮片标准物质必须体现中药饮片整体性?专属性的特点?而标准饮片较之单一化学成分对照品可提供更多的饮片性状?化学信息,弥补以单体化学成分作为对照时出现的检测信息不足,根据检测条件的不同,可以较为全面的展示饮片内在质量,提高了饮片真伪鉴别?质量优劣评价的可靠性和专属性;再者“标准饮片"避免了有些饮片所含化学成分不稳定,难以制备化学对照品的缺陷?“标准饮片"与“标准药材"相比较,其优势在于可从整体上体现炮制作用,更专属?更准确地分别评价生?制饮片质量,保障中药饮片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对于提高临床疗效?促进饮片产业健康发展?促进中药现代化与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3中药标准饮片作为标准物质所应具备的内涵属性

3.1中药对照饮片的技术要求①要求原料药材基原确定?采集结果方法合理?必须具备完整的身份信息:基原拉丁学名及鉴定人?产地?生长期?采收季节?加工方法及采集加工人?

②要求饮片采用规范化炮制工艺制备?具备完整的制备过程信息:饮片品种?炮制方法?生产厂家及人员?生产批号?生产日期等?

③原形饮片性状详细描述:形状?颜色?气味等?

④标准饮片显微鉴别描述:粉末显微特征?指纹图谱鉴别?

⑤标准饮片含量测定要求:对活性成分?指标成分明确的应进行含量测定?

⑥标准饮片贮藏条件要求:置密闭容器内,避光?低温?干燥处贮藏,如有特殊要求应予注明?

⑦标准饮片稳定性考察要求:对照饮片的有效期一般定为2年?

⑧标准饮片定期检查要求:鉴于中药对照饮片为饮片粉末,易生虫?霉,或在贮存期间发生内在成分的改变,每年均有计划地选择品种进行性状?理化及薄层检查?

3.2标准饮片应遵循的原则①标准饮片的选择应满足适用性?代表性以及容易复制的原则?

②标准饮片的基体应和使用的要求相一致或尽可能接近?

③标准饮片的均匀性?稳定性及待定特性量的量值范围应适合该标准物质的用途?

④标准饮片应有足够的数量,以满足在有效期间的需要?

3.3标准饮片的制备①根据标准饮片的性质,选择合理的制备程序?工艺,并防止污染及待定特性量的量值变化?

②对待定特性量不易均匀的候选标准饮片,在制备过程中,除采取必要的均匀性措施外,还应进行均匀性初检工作?

③标准饮片的待定特性量有不易稳定趋向时,在加工过程中注意研究影响稳定性的因素,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其稳定性,如辐照灭菌?添加稳定剂等,选择合适的贮存环境?

④当标准饮片制备量大,为便于保存可采取分级分装?最小包装单元应以适当方式编号,并注明制备日期?

⑤最小包装单元中标准饮片的实际质量或体积与标称的质量或体积应符合规定的要求?

3.4标准饮片的定值①标准物质的定值的定义:标准物质的定值是对标准物质特性量赋值的全过程?

②中药标准饮片的定值的定义:中药标准饮片的定值是对标准饮片特征属性赋值的全过程?

③中药标准饮片具有的特性:应具有能复现?保存和传递量值,保证在不同时间与空间量值的可比性与一致性?

3.5标准饮片的不确定度①标准物质的不确定度来源有3部分组成:通过测量数据的标准偏差?测量次数及所要求的置信概率按统计方法计算出;通过对测量影响因素的分析,估算出其大小;物质的均匀性及其在有效期内的变动性所引起的不确定度?在标定药品标准物质时,其不确定度主要由前二点给出?

②标准饮片额外的不确定度来源:原料药材生长环境的变异;炮制加工的人为因素;饮片在有效期内的变动性所引起的不确定度远大于化学标准物质?

4中药标准饮片的研究方法及步骤

中药标准饮片研究思路图1?

4.1候选标准饮片的原料药材采集加工技术规范①以《中国药典》(2010年版)饮片项下收载的原料药材基原为依据,采集道地优质药材作为原料药材?

②采集原料药材“身份"信息(基原?产地?生长期?采收时间?采集人?鉴定人?产地加工方法等)?制定原料药材的采集加工技术规范?

4.2候选标准饮片的炮制加工技术规范①依照《中国药典》的炮制方法?充分利用现有科研成果和企业经验,规范原形饮片炮制工艺?

②采集标准原形饮片制备工艺信息[饮片品种?炮制方法(要点)?生产厂家及人员?生产批号?生产日期等]?建立标准饮片炮制加工技术规范?

4.3候选样品均匀化?包装?储存技术规范①样品均匀化技术规范:样品进行机器粉碎而均匀化?粉碎时,一般视饮片的质地性质选择粉碎方法?

②包装技术规范:应根据成品的质地?所含化学成分的性质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及方法?

③储存技术规范:应根据成品的质地?所含化学成分的性质?包装材料及方法在不同的储存条件下进行稳定性考察后,再确定规范化的储存技术?

4.4候选标准饮片属性识别技术规范①规范化的炮制工艺:按照药典规定的方法,简述饮片炮制工艺过程?

②原形饮片外观:饮片的形状?颜色?气味等?

③薄层检定:确定样品的色谱行为,主要化学成分若有已知的化学对照品,则应与化学对照品具一致的色谱斑点?并进行与药材及生?制片之间的比较?

④色谱或光谱特征图谱:条件成熟的饮片需进行生?制饮片间HpLC,GC色谱或光谱图谱的比较,确定区别于生?制饮片的特征峰,并进行与药材及生?制片之间的比较?

⑤含量测定:以有效成分或标示性成分为对照品进行含量测定,并进行与药材及生?制片之间的比较?

4.5候选标准饮片属性识别适应性特征标识

4.6在上述技术规范的基础上,建立中药标准饮片制备技术规范

5中药标准饮片的应用

①作为专属性较强的标准物质鉴定相应的中药饮片?

②作为对照标准物质用于区别鉴定药材?生片和制片?

③作为对照标准物质检查中药提取物?中成药的中药制品中相应饮片物质的存在状况?

④建立合适的方法后,可用于中药提取物?中成药的中药制品中相应饮片的半定量分析?

6结语

中药饮片据“依法炮制"而制备,饮片质量据“生熟有度"而评价?中药饮片标准物质必须体现中药饮片整体性?专属性的特点?中药标准饮片是用来评价饮片质量最合适的“标准物质"?标准饮片较之单一化学成分对照品可提供更多的饮片属性信息,较以单体化学成分作为对照品具有更大的饮片属性信息,可以较为全面地展示饮片内在质量,提高饮片真伪鉴别?质量优劣评价的可靠性和专属性,同时可弥补化学对照品匮乏之不足?因此,尽快开展中药标准饮片作为中药质量评价标准体系中标准物质的基础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赵静,李绍平,史怡然,等.中药化学对照品产业化发展策略[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5,7(7):36.

[2]李慧义,丁丽霞.药品检验用化学标准物质的研究及技术要求(上)[J].中国药师,2007,10(2):125.

[3]张玉林.改革药品检验用标准品?对照品供应办法的探讨[J].中国药品标准,2002,3(4):13.

[4]郑吉元.标准物质在分析测试中的重要地位及发展前景[J].上海计量测试,2002,29(2):4.

[5]马玲云,马双成.中药标准物质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中国药事,2010,24(12):1233.

[6]肖永庆,张村,李丽,等.构建饮片质量保障体系,确保中药临床疗效[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14):2178.

[7]张贵君,张春晖,刘炎.中药质量标准与中药的科学发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1):15.

[8]王智民,高慧敏,付雪涛,等.“一测多评"法中药质量评价模式方法学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23):1925.

[9]张村,李丽,肖永庆.炮制与药性相关性研究方法探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12(6):876.

[10]李丽,张村,肖永庆.基于炒制原理的决明子饮片质量评价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4(6):413.

[11]田国芳,李丽,张村,等.大黄生?熟饮片质量评价方法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8):57.

[12]陈红,肖永庆,张村,等.栀子炒制过程中栀子苷和藏红花素的含量变化[J].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0):990.

toacceleratepaceofstudyingstandardpiecesofChinese

medicineasstandardmaterial

XiaoYong-qing,LiLi,LiUYing

(instituteofChinesemateriamadica,ChinaacademyofChinesemedicialSciences,Beijing1007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lucidatethenecessaryandresearchofacceleratingbasicresearchofChinesestandardpiecesasstandardmaterials.method:accordingtoover10yearsaccumulatedexperienceandbekeenlyawareoftheauthor,theevaluationmethodofstandardizedprocessingtechnologyandChinesepiecesquality,aimedatconsummatedthestandardmaterialofthequalityevaluationofChineseherbalpiecesatthecurrentsituation,andinaccordancewiththeneedofimprovingqualitystandardsystemofChineseherbalpieces,illustratethenecessityofacceleratingbasicresearchofChinesestandardpiecesasstandardmaterials;fromthe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collectingandprocessingofrawmaterials,andthetechnicalspecification,homogenizedsample,packaging,storageandetc.,forprocessingofcandidatestandardpieces,determinethemethodsandstepsof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standardpiecesasthestandardsubstance.,determinethemethodsandstepsof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standardpiecesasthestandardsubstance.Resultandconclusion:tospeedupthebasicresearchofstandardofChinesemedicinepiecesasofstandardmaterialisverynecessary.theresearchobjectiveistospecificatetheprocessingtechnicalforanumberofstandardpieces,toidentifytechnicalspecificationsandtoascertaintheguidingprincipleandtechnicalspecificationofdecoctionpiecesasstandardsubstance.thisresearchwillprovidebasicscientificdatarelevantnationaldepartmentstoapplyfortheaccreditationofthestandardsubstance.

生物技术制药的特征篇3

生物医药企业是高新技术领域中发展最快、表现活跃的产业,但是由于种种限制导致其融资困难,制约了它的发展。本文希望针对生物医药企业的特征,在高新技术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从定性和定量角度构建具有生物医药企业特征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以帮助银行等金融机构客观、科学的评价其信用状况,从而拓宽生物医药企业融资渠道。

关键词:生物医药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1生物医药产业的概念及特征

1.1生物医药产业的概念

生物医药产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物医药产业是指将新药研究、开发、生产,以及疾病的诊断、防治、治疗与现代生物技术相结合的产业。狭义的生物医药产业是指在医药产业中应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等。

1.2生物医药产业的特征

生物医药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的范畴,因此,其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的一般特征:高投入性、高风险性、高收益性和知识技术的密集性。与其他高新技术产业一样,生物医药产业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因此对人才与技术的要求都比较高,准入门槛也相对较高,这就导致了其高投入性。一般而言,根据生命周期理论,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周期可分为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由于其具有很强的技术性,很容易实现其价值的快速成长,成长速度过快与技术成果的不确定性,共同导致了高新技术产业的高风险性。

此外,生物医药产业还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长周期性和政府管制性较强。由于生物医药产业的生产研发过程较为复杂,阶段较多,导致了其具有周期性较长的特点。如一项新药从最初的研发到在市场上流通,可能需要数年的时间。而药品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它的使用涉及人身安全与社会稳定,必须受到政府政策的严格管制。

2生物医药企业应用传统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局限性

2.1未针对生物医药企业的特征进行评价

目前,对高新技术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较多,但是,高科技企业所属的行业众多,很少有学者结合生物医药企业的行业特点,针对生物医药企业建立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生物医药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还不够成熟,对其的案例应用方面研究更少。研究分析生物医药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可以根据生物医药的行业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构建针对该行业的具体评价指标体系,补充和丰富现有的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2.2未能充分考虑企业科研创新能力

生物医药企业由于其科技含量很高,其科研创新能力应该成为对其进行信用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传统的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的科研创新能力考虑不够充分,如企业的产品认证情况、R&D投入比等。

2.3对财务现金状况的评价不充分

企业的财务现金状况是企业经营管理与整体运营情况的重要体现,而且这类指标可以从企业公开的财务报告中获取。为了使生物医药企业在应用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时更具客观性与科学性,应该在指标体系中充分考虑企业的财务现金状况,从企业内部决策的视角来评价企业的信用状况。

3.生物医药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前文对生物医药企业的特征及其应用现存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局限性的分析,本文在参考已有高新技术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引入了评价科研创新能力的指标,增加了销售现金比率,并重视对应收账款周转率的分析,构建了生物医药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表1,我们可以看出,该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从财务与非财务两方面出发,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个部分。其中,定量指标包括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潜力和财务现金状况五个部分;定量指标包括企业基本素质、科研创新能力和企业信用记录三部分。接下来对所用的各一级指标进行解释:

3.1定量指标分析

(1)企业偿债能力。偿债能力是企业信用的保障前提,是企业信用评价中的重要指标。企业的债务可分为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既然都属于负债,迟早都是要还的。如果企业不能保持一定的短期偿债能力,其生存将会面临危机;长期偿债能力则可以反映企业对财务杠杆的使用效率。因此,在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时,我们对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指标都进行了选择。短期偿债能力的评价指标为速动比率,长期偿债能力的评价指标有资产负债率和资产报酬率。

(2)企业营运能力。营运能力可以反映出企业的资产管理水平以及资产使用效率,一定时期内,企业获取利润的水平与其资产管理水平是正相关的。在评价企业营运能力时,我们选取的指标是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

(3)企业盈利能力。盈利能力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企业的盈利质量能够反映出企业过去的经营业绩与未来的前景,对以获取股利的股东而言,盈利能力的分析至关重要。我们选择了具有概括性的销售利润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来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

(4)企业发展潜力。企业的发展前景可以通过对以往的发展状况进行合理的预测得到,没有企业是停滞不前的,特别是对处于种子期和创业期的企业而言,预测其发展状况尤为重要。本文筛选的评价发展潜力的二级指标有:净利润增长率、主营收入增长率和净资产增长率。

(5)财务现金状况。持续健康的财务现金流可以支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当一个企业的现金流断裂或存在隐患时,给企业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我们在此评价指标体系中加入评价企业财务现金状况的指标,以充分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这些指标包括: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和销售现金比率。

3.2定性指标分析

(1)企业基本素质。企业的基本素质反映企业的基本组织状况,对企业的信用状况有很强的影响力。分析企业基本素质的具体指标有:政策环境、管理层及员工素质和组织结构与企业文化。

(2)科研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企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科技含量高,生物医药企业也不例外,科研创新能力甚至能决定一个生物医药企业是继续生存发展还是走向灭亡。对科研创新能力的分析从专利及核心技术、R&D投入比和产品认证情况三个方面分析。

(3)企业信用记录。我们可以根据企业以往的信用状况合理推断企业未来期间的信用趋势,因此信用记录也作为考察企业信用的重要指标,具体包括企业担保记录和合同履约情况。

[参考文献]

[1]潘家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新思路-―构建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模型[J].财会月刊,2011.

生物技术制药的特征篇4

>>中药指纹图谱建立中药复方初级指纹图谱库的建立和应用路路通HpCe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其质量研究中药及中药血清指纹图谱研究进展中药指纹图谱的发展现状及其在质量控制中的应用中药指纹图谱在现代中药制剂中的应用中药黄芩HpLC指纹图谱的化学轮廓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黄芪中黄酮类成分指纹图谱方法的建立建立黄芪药材中黄酮类成分HpLC指纹图谱的方法随机森林算法在中药指纹图谱中的应用:以不同品牌夏桑菊颗粒指纹图谱分析为例色谱法在中药指纹图谱研究中的应用Dna指纹图谱与测序技术在中药品质鉴定中的应用多维指纹图谱在中药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矿物元素指纹图谱技术及其在农产品产地溯源中的应用蜂胶HpLC指纹图谱的2种分析方法试论茶叶研究中指纹图谱技术的应用珍珠母水解液中总氮的含量测定及其HpLC的指纹图谱建立指纹图谱研究现状的分析“指纹图谱”与中药产业化\科学化的关系中药指纹图谱研究中面临的问题与思考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教育>中药指纹图谱的建立方法及其应用进展中药指纹图谱的建立方法及其应用进展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徐祥云")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摘要】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结晶,中药的现代化成为中药走出国门更上一个新台阶的必要手段,因此药材、中成药的质量标准成为医药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中药的指纹图谱作为一种非常先进并且切实可行有效手段,在中药质量、中药制剂及其中间体质量控制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成为国际公认的控制中药质量非常有效的方法。本文就中药指纹图谱的方法及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关键词】中药中药制剂指纹图谱【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5)15-0117-03

一指纹图谱在中药中重要性

中药样本经过现代分析技术手段可得到中药各组成部分的中药群体图谱或图像特征。主要用高效液相、气相、紫外、红外、计算机图像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核磁共振、分子生物学技术、同功酶分析法、电泳技术、X射线衍射技术、聚类分析技术等现代分析测试手段,呈现比较完整的中药的组成与含量及化学特定结构组成的图谱。中药图谱的特征是它并不要求呈现出每一个组分的化学结构,同时对每一个组成部分的精确定量也要求不高,但为保证中药的有效性,图谱信息必须尽可能清晰、丰富,并一定要具备“指纹”特征,保证了中药的有效性、安全性、可控性、一致性与稳定性。因此,为了对中药质量进行有效控制及药效研究及推广,推行现代化的中药指纹图谱十分必要。

二中药指纹图谱的建立方法

1.tLC(薄层色谱)层析法

因具有容易操作、设备简单、结果呈现直观,分析速度较快等特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时因薄层色谱分析发展较早、应用广泛而作为最主要的鉴别方法被多国植物药典收载(收录)。在2000年版《中国药典》收录的1000余种中药鉴别方法中,指纹图谱法作鉴别的种类有600多种,由此可见指纹图谱层析法应用之广泛、实用性之大。同其他鉴别方法一样,虽然指纹图谱同时能鉴别多个样品,但也有着自己的低效能、低重现性、低灵敏度等缺点,所以如果成分复杂的中药,是很难用指纹图谱来鉴别,并对中药和制剂提出有效的质量评价。

2.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

相较tLC(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法有着高分离效能、重现性好的特点。根据样品的不同和实际需要,高效液相色谱法还可以连同其他的检测器来分析各种类型的样品。HpLC与质谱分析以(mS)联用,在对中药分析时,不仅可快速得到中药图谱的指纹信息,还可同时得到色谱峰的结构信息,因此,HpLC与mS联用,成为得到中药指纹图谱的主导方法。采用1.7um粒填料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技术(UpLC)借助于HpLC的理论及原理,在分析时的通量、灵敏度及色谱峰容量等方面有着非常大的优势,是对天然产物及其代谢产物分离分析的有效方法,给中药指纹图谱研究提供了新方向和平台。

3.气相色谱法

气相色谱由于其对挥发性成分的检测具有分离效率高、分析速度快、样品用量少、检测灵敏度高和应用范围广的特点,常用于有挥发性的中药的成分检测分析,同时也用于在中药经衍生化反应后分析其成分中的糖、生物碱、脂肪、内脂、酚类等物质。近年来,为获得样品的全信息特征,多维检测技术的联用越来越受到中药分析的重视。

4.毛细管电泳(capillaryelectrophoresis,Ce)法

毛细管电泳法因具有较少的进样量,高灵敏度、高柱效、满意的分析速度等优点而得到广泛的应用。毛细管电泳法是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依据进量样品中各组分之间有着淌度和分配行为上的不同,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而实现分离析方法,对中药中复杂的成分可实现高效快速分离。毛细管电泳法理论体系逐渐成熟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毛细管电泳法已有多种分离模式,如处理尽量降低电渗流的毛细管区带电泳法、在缓冲液中加入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胶束电动毛细管色谱、含色谱固定相的毛细管为分离柱的毛细管电色谱等,都可对动植物类中药成分进行高速有效的分离分析,在中药指纹图谱研究方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前景及方法。

5.高速逆流色谱法(HSCCC)

高速逆流色谱法起源于1982年,是连续高效的液―液分配色谱技术,和上述色谱分离技术不同,它不需要任何固态载体,它保证了不和样品发生污染、失去活性,因而在分析分离中得到的结果重现性较好。高速逆流色谱法是根据动态液―液分配原理为基础的一类分离分析方法,区别于其他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法,有着样品前处理非常简单的极大优势。该方法具有分析纯度高、操作简单等优点,也存在分离时间过长、连接处容易出现渗漏等缺点。

6.X射线衍射法

区别于上述分析分离方法,X射线衍射法是依据光衍射原理的分析法。通过电子对X射线的散射产生衍射现象时,获得的电子密度的分布情况等信息而产生的衍射图谱。目前为止,X射线衍射法主要用于晶体结构分析中,但是只要样品中的组成机构稳定,用X射线衍射法得到的衍射图就可作为该样品的特征图谱(指纹图谱)。因其分析法所需样品量非常小,并且有着样品的前处理非常简单,操作方法简便等优势,以及获得的图谱信息量大,特征信息明显,稳定性较高等优点而得到了广泛应用。

7.Dna指纹图谱法

Dna指纹图谱法是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和与特异的核心探针杂交取得不同大小的Dn段的多点区带图谱,再和已经得到的另一个体的比较以评价其相似性的技术,得到的Dna图谱是利用聚合酶链反应从不同生物样品中进行人工合成Dn断,因为其片断的数目和大小都因不同的生物而不同,所以称之为Dna指纹图谱。这种Dna指纹技术不仅有更好的重现性和高灵敏度,而且具有鉴别结果不受外界环境因素干扰,对样品形态(原品、粉末或片状)和材料来源都没有具体的限制,这样Dna指纹技术就为中药品种鉴别及药效的开发利用提供更加精确稳定的方法。

三中药指纹图谱的应用及前景

1.对中药材进行质量鉴定及来源辨认

由于近年来名贵中药的利用价值被不断发现,部分中药又因产地不同或者资源的再生能力差异,中药市场出现了很多假冒伪劣商品,而中药的有效成分是衡量中药材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鉴别中药材的产地及质量尤为重要。但中药材质量控制在传统上都是以色、状、味等外观来确定真假及产地,后期最多加以显微镜等现代化设备来辨别真伪,但还是非常有限,更不用说一个完整的鉴定体系了。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很好地避免了这些不利条件。在现有的中药材质量控制标准中,主要偏重于“有效成分”“指标成分”等特定因素,大大对中药的“整体”及“活性”成分给予了毁灭性的否定,所以中药的药用价值不能完全体现,仍难以真正控制现在中药质量。

现代分离技术的不断发展,这给中药指纹图谱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及理论支撑,为中药走出国门、服务人类、建立中药药用价值评价体系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同时由于中药的生长环境不同,药用价值也有很大的差异。为保证中药材的药效,对中药的种植场地及采收环境也有着严格的限制。因此在对中药的质量控制及药效监控中,场地和等外界环境因素也是中药质量鉴别的一个重要方面,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同时,中药指纹图谱技术从科学的角度解释了中药的临床效果,这让国内外广泛接受中华民族之医药精髓就有据可查、有据可依,为中医的全面崛起提供了非常强大的理论基础。

2.规范中药制剂,对中间体进行质量控制

中医曾经被怀疑过,有一段时间,人们对中药制剂的临床作用存在顾虑,其制剂的中间质量控制也成为医学领域难以控制的问题。中药因其“整体性”一直困扰着我们。中药制剂化学成分复杂,有的甚至不能用“化学成分”来定义,所以一份标准的中药制剂是不能简单地说它有什么样的化学成分或组分。中药指纹图谱技术利用中药组分的组合性及指纹特性,很好地为中药制剂提供了解决方案,可以说中药的指纹图谱技术是中药制剂发展的坚强科学支撑,因指纹图谱技术引入了先进的现代分析和检测设备,对中药制剂全面的质量观概念提供了标准化及科学化的依据,为中药制剂的迅猛发展提供了强大技术力量支撑。

3.监控中药材炮制过程,规范中药生产工艺

中药指纹图谱技术除了能在中药材的质量控制、产地来源确定、中间体和中药制剂的质量规范行为上有较大的应用外,还可对中药材的炮制过程进行监控、规范及完善中药生产工艺。王冬梅等采用HpLC-UV-mS法,建立了贯叶连翘提取物(含金丝桃素类和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物)的指纹图谱分析方法,并对贯叶连翘提取物的主要色谱峰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以10个主要成分色谱峰的定性定量化学分析为质量标准,对中药制剂的提取工艺中有效成分的富集程度、工艺的批内精密度和批间紧密度及稳定性的影响进行评价。实验证明,在有效的整体质量体系里指纹图谱法可为提取物的质量控制以及制备工艺的评价提供依据。

4.其他应用

为了实现中药化学指纹图谱向中药药效组分指纹图谱的转化,利用中药指纹图谱技术,还可对中药指纹图谱信息与药效活性信息进行相关性实验研究,由此建立中药指纹图谱的药效研究体系;建立特征活性成分、有效组分群及特征活性指纹图谱的研究中,特征活性指纹图谱是指纹图谱谱效学的最重要研究核心。中药指纹图谱可用现代分析分离方法对图谱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将可知化学成分的指纹图谱和体内代谢过程从数量上联系起来,研究中药活性成分、有效部位、单味中药和中药复方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和量―效关系。

5.应用前景

生物技术制药的特征篇5

【关键词】药品研发风险识别

药品研发项目投资多、周期长、成功率低,因而进行科学的风险管理从而提高药品研发的成功率非常重要。风险识别就是发现潜在风险的过程,是研发项目风险管理的首要环节。关于研发风险识别的研究大多是一些定性分析,可归纳为两个方面:

(1)从风险来源角度进行分析

从研发面临的不确定性出发,周寄中等(2002)认为项目层次的研发风险主要是指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它们分别来自技术和市场的成熟度。毛荐其等(2002)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项目本身的难度和复杂性以及创新者的能力作为风险的来源,并认为研发项目的风险包括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政策风险、生产风险和管理风险。在对这几类风险分析的基础上,毛荐其等列出了各类风险包含的24种细分风险。

(2)从结果与预期比较的角度进行分析

史密斯(Smith,1999)认为,研发过程中,如果无法按计划书要求开发出新产品,则存在技术上的风险,如果产品达到开发计划书要求,但不能成功实现商业化,则存在市场风险。这方面研究确定技术创新项目有无风险的关键是如何确定预期目标,如何对预期目标进行测度。

本文认为应该将研发阶段和风险类别相结合,如果单独从阶段特征或风险特征来考察研发风险,则忽视了两者之间的联系。

一、研发项目风险的来源

结合药品研发的实际情况,研发项目风险主要有技术风险、生产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资金风险、环境风险和其他风险。

技术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研发能力、技术的竞争优势和技术的产业化潜力、技术的生命周期以及知识产权等方面。市场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市场竞争优势、市场增值潜力、市场规模、市场产品周期、产品的商业化运作水平以及竞争对手等方面。资金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融资方案、企业自有资金、资本运营、项目成本、利率汇率税率的变动等。管理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管理者的素质和管理体系的素质。生产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原材料和能源供应能力、生产设备和工艺水平、生产人员构成、生产费用的满足程度等。环境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经济环境、政策环节和金融环境。除了考虑宏观的政治、经济环境和金融环境外,还需考虑医药行业的行业发展趋势和相关法规,包括国家正在进行的医疗体制改革、药政管理机构的调整、药品价格、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信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以及其相关细则对药品项目的影响等因素。其他因素需要根据具体项目具体分析,如资信体系风险主要考虑研发人员的道德风险等。

除了以上风险以外,新药研发还有一些自身特有的潜在风险。主要体现在新药研发项目生命周期中的四个阶段:

(1)实验室发现阶段的决策风险,包括项目可行性研究、市场需求等方面。

(2)临床前研究阶段的技术风险和药物固有的风险,技术风险包括技术不成熟、不先进和技术的难度、复杂性等方面;药物固有风险表现在安全性低、活性不高、稳定性不好等方面。

(3)临床研究阶段的质量风险、法律风险和管理风险。

(4)新药申报阶段主要考虑药品注册法规或相关政策变化带来的风险。

二、研发风险阶段的划分

研发大致分为决策阶段、技术阶段、生产阶段、市场阶段。决策阶段包括:市场调研与技术预测、技术评价与创意筛选、可行性研究与论证决策、项目立项与计划制订。技术阶段包括:项目启动与技术方案实施、技术难点攻关及相应技术研究、信产品或新工艺的设计、新产品试制、中间试验、产品定型。生产阶段包括:试产及小批量生产、大批量生产。市场阶段是指新产品的市场营销。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风险。

不同行业之间的研发过程会存在差异,使得研发各阶段的风险在形式上、内容上、特征上不尽相同。在制药行业,一般需经过以下5个阶段(决策阶段除外):(1)概念开发与前期研究。包括化合物方案筛选,成分提取或合成,药理学及动物学实验。(2)临床前试验。包括进一步筛选方案,毒性、药理性、副作用、耐药性试验,合成路径备选,稳定性分析与试验,临床试验准备。(3)临床试验。包括健康志愿者试验,病人试验,剂量、用法、禁忌、毒性等的规定、生产方法与工艺设计、工厂设计。(4)专家评审、检验、注册与生产。(5)销售。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应该将研发阶段和风险类别相结合,如果单独从阶段特征或风险特征来考察研发风险,则忽视了两者之间的联系。

三、项目风险因素的层次和相互关系

新药研发项目的风险是一动态负责体系,项目风险因素及其要素,需从项目整体上综合考虑。各个因素及其要素在体系中有着不同的地位和层次关系,并且这种地位和层次关系随项目的进展而不断变化。通常这些指标的第一个特征是层次性,各类指标被划分为若干层次,下一层次的指标是上一层次指标的细分。第二个特征是定性指标较多,而定量指标很少,对于风险的综合处理和计算,是一瓶颈。第三个特征是主因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各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主因素和各要素形成一立体交互网络体系。对于具体项目而严,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此外,由于新药研发是一个价值不断发现的过程。随着药物研发的不断深入,各种风险的地位和主次关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研发实验室阶段,主要为资金风险和研发技术风险;如进入中试阶段,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生产风险则为主要风险指标;到达申报阶段,主要考虑政策风险和管理风险;成功开发,到达上市阶段,则主要考虑市场推广的资金风险、营销风险和市场竞争风险。

生物技术制药的特征篇6

在我传统医学源远流长,在这个背景下我国的药学工作者依托中医药理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在中药中获得了单方或者复方中的有效物质并用来注射到体内当中。这种制剂就叫做中药注射液,其药物本身具有独创性和创新性。由于这种药物反应速度快,生物利用度高因此在急重症的治疗当中使用效果更为理想,有较广的使用范围。在一些报告中显示中药注射液的效果要比西药注射液高一些,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不良反应报告开始浮出水面。

在2004年的研究中,葛根素注射也发现了溶血的并发症,其药物使用说明书被立即修正。在2005年莲必治注射液等药物也出现了不良反应的报告,其药物使用说明书也立即加以修改。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数据仅2006年接到的有关鱼腥草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报告就多达5488例,其中属于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则高达258例,因使用鱼腥草注射液而死亡的人数就有44人,在此之后鱼腥草注射液立即被停止销售。在2008年10月8日卫生部(现卫计委)联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黑龙江完达山制药厂生产的刺五加注射液下达了紧急暂停销售的通知。

中药注射液的问题在目前的应用中屡屡出现问题,而最严重的则不止有刺五加注射液和鱼腥草注射液这么简单,因此中药注射液的药物安全性受到了严重的质疑,那么中药注射液到底是应该如何处理呢?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应该单一的持有肯定或者是否定的态度,中药注射液是我国传统药物发展的延续。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也不能一味的纵容,而是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持有科学的态度做出理智的判断,对药物的安全性做出更加全面地分析,根据其自身的原因以及研究的特点针对性的设计出解决方案。

1.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产生的主要原因

1.1中药注射液具有药物质量的不稳定性

生产中药的质量与药物的产地、收获季节、当地土质变化、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制约,在不同的产地所获得的同一种药材其成分差异性就很大。中药药材的质量具有不稳定性的特点,不同的生产厂家使用不同的生产工所制作的同一种中药注射液具有不同的纯度。在部分中药中杂质与其含有的药物有效成分本身是同分异构体、或者化学性质及其相近,因此在生产过程当中对药物有效成分的分离也是一个困难,这是药物不良反应产生的主要原因。由于上述原因,在使用中药注射液的时候应尽量选择信誉与质量靠得住的常见所生产的同一厂家同一批次药品。

1.2中药注射液临床适用征存在欠缺

我国中药注射液的大量生产企业对于中药注射液的临床研究存在欠缺,这使的中药注射液的适应征规范存在模糊,在2016年8月3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于茵栀黄注射液的药物使用说明书就进行了紧急修改,在禁忌症上重新表明了茵栀黄注射液对于新生儿与幼儿禁用。在此之前茵栀黄注射液每年的销售额可高达数亿,大量的茵栀黄注射液被用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这表明我国医药企业在中药注射液的研发阶段,由于临床研究数量不足,因此难以确定药品的适用征标准。在临床上大量患者被医生超适应征使用。而管理部门在某种程度上还对中药注射液的超适应征使用方面采取默许的态度,在部分中药注射液使用说明书中对于药品的适用征和禁忌征要求还记录为尚不明确,这也就造成临床上中药注射液使用时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对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16年8月26日制定了中药注射液的整改意见,对于中药注射液的安全性要重新评估,完善中药注射液的安全性评估指标。

2.降低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的办法

中药注射液在申请中一定要明确药物的使用目的,在利弊之间充分衡量,研发是应根据药监局所颁布的《关于加强中药注射液注册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里规定的相关要求来开展工作。药物剂型的设计一定要具有十分明确的理论支持,在口服制剂或者其他制剂能够获得良好效果的时候,就没有必要将其制成注射液。国家在中药注射液的质量判断中应制定《中药注射液质量判断标准》在源头上对生产基地的药材或者是主要产地进行硬性规定,扩大中药质问图谱技术,通过这项技术对药品质量的优劣做出评估,在药物的特征吸收峰方面应做出硬性规定,完善质量的审批标准。对合剂的有效成分进行测定,明确每种成分的安全剂量和中毒剂量以及每种成分存在的不良反应。在药物生产中要求使用微孔过滤技术,对药物的杂质加以剔除,减少因杂质导致损害,对杂质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

参考文献

[1]王英姿,张兆旺,孙秀梅.浅谈中药注射液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5):717-721

生物技术制药的特征篇7

【关键词】中药;质量标准;进展;展望

中医药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医学体系,在中医治病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中药资源的断区与质量标准的不达标严重影响着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因此,在新时期加强对中药质量标准的研究进展与展望研究,是当前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

1针对中药质量标准的研究

《中国药典》中收录1146种中药,其中提取物与油脂有31种,饮片与中药材有551种,中药制剂有564种。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应用,比如说HpLG、tLC、HpCe、GC等一系列色谱技术,iR、UV、nmR、mS等一系列波谱技术等,有助于改善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与应用状况。其中薄层色谱法所具有的快速、简便、直观等特征,可为药材品种的辨别提供更为丰富的化学信息。

2针对现代分析技术在中药分析与鉴定领域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分析技术在中药分析与鉴定领域中的应用主要表现是:

一是显微鉴定技术的应用,比如说激光共聚焦的显微技术的根本目标是联系中草药的化学成分、形态、功能来有效了解组织与细胞的代谢变化。其中组织化学研究方法包括类化学方法、化学方法、显微烧灰法、物理学方法等。计算机辅助的显微数码成像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助于实现形态学的描述数字化,而且有助于显示图像的直观性与真实性。

二是波谱、色谱以及计算机联用技术的应用:毛细管电泳技术由于具有快速、高校、简便且不易受到外部污染等优势在中药成分的分析过程中发挥着积极地促进作用。HpLG、mS等联用技术在中药化学研究中的应用,由于其具有高选择性与高灵敏度的优势而被药物分析学家们广泛接受,在药物色谱分析方法中占据的比例变得越来越高。拉曼光谱法与红外光谱法由于其具有快速、取样量小、特征性较强、简便、准确等优势在中药材鉴别方面发挥着积极地促进作用。X-衍射分析技术在中药分析中的应用表现是通过X-衍射技术获取中药物质的晶型、组成、分子构型、分子内部的成键方式、构象等一系列因素所决定的中药草独具一格的衍射图谱。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在中药化学研究中的应用,不需特殊的实验设备,操作流程简单,主要应用于工业污染、食品等一系列微生物的测定与各种天然性抗菌成分的选择,同时在抗氧化剂筛选与抑制胆碱酶的抑制剂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针对中药质量标准研究问题与展望的研究

3.1针对中药质量标准存在问题的研究中药质量标准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包括:一是部分中药的质量标准不能全方位地反应药物的临床疗效,只能根据单一的指标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二是部分中药的有效成分不明确,比如说山药、熟地、当归、半夏等中草药的质量标准仍然属于传统经验的鉴定水平;三是当前的中药制剂的质量标准与药材的科学性具有很大的差距,这是因为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中药材指标不能定量转移到中药制剂中,且中药复方制剂的药材成分复杂,无形中增加了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难度。

3.2针对中药质量标准研究展望的探讨针对中药质量标准研究展望的探讨内容包括:一是采取措施强化药物药效的作用机理与物质基础的研究,使得所制定的中药质量标准可以充分反映该种中草药的最大安全剂量或者最低有效剂量;二是强化对中草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保护的研究,即采取措施改变靠天吃药、靠山种药的现状,运用现代化的生物技术对中药材的种质基因进行科学化改良,同时需实现中药材工业化生产;三是保持中药材分析方法的先进性、科学性、适用性,即在对照中药材研究的前提下,建立并研究对照性提取物以弥补对照品供应不足或降低制备难度,同时利用波谱与色谱联用技术并有机结合化学成分的制备鉴定与分离,对色谱指纹图谱所具有的特征色谱峰进行科学化鉴定与指认,有助于提升中药质量标准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对中药质量标准的要求与中药资源的关注度变得越来越高。但由于中药体系的复杂,在对其药效物质基础与科学内涵以及质量标准制定进行研究的过程中,需充分运用化学、中医药学、现代分析技术、系统生物学对中药材进行系统性研究,并结合中国的特殊国情与中药特征构建科学的质量标准机制。

参考文献

[1]王峥涛.中药质量标准研究进展与展望[J].中国天然药物,2008,4(06).

[2]王胜勇,张勉,王峥涛.白头翁同名异物类药材的数码显微鉴别[J].药学学报,2007,39(10).

生物技术制药的特征篇8

关键词:协同创新网络小世界特性生物制药产业优化措施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2

theSmall-worldCharacteristicsandoptimizationmeasuresofCollaborativeinnovationnetwork-takeShanghaiBiopharmaceuticalindustryasanexample

ChengYue1,Luominjing2(1.Schoolofpublicadministration,UniversityofGuangXi,nanning530004;2.LiaoningpolytechnicVocationalCollege,LiaoningJinzhou121001)

abstract:emergingtechnologyindustrytocarryoutcollaborativeinnovationhasbecomeaninevitabletrend.intheprocessofcollaborativeinnovation,thenetworkshavetypicalsmall-worldcharacteristics.onthebasisofthecharacteristics,weempiricallytestcollaborativeinnovationnetworkofShanghaibiopharmaceuticalindustry,thesefromtheshortercharacteristicpathlength,largerclusteringcoefficientandmorehubthreeaspects.Researchindicatesthatthenetworkisatypicalsmall-worldnetwork.Suchcomplexnetworkstructureisconducivetotransferandjointdevelopmentofallkindsofinnovationresourcesbetweenthemaininnovations,thusimprovingtheoverallperformanceofcollaborativeinnovation.accordingtothisfeature,collaborativeinnovationnetworkscanimproveandpromotethroughinteractionofself-organizationandhetero-organization,constructingfavorableenvironmentasawholeandcultivationimportanthubnodes.

Keywords:Collaborativeinnovationnetwork;SmallworldCharacteristics;Biopharmaceuticalindustry;optimizationmeasures

S着复杂性科学理论的深化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科学(R.albertanda-LBarabási,2002)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拓展,特别是对其所具有的小世界效应、无标度等特性的发现,为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各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成为一种有效剖析复杂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途径。事实上,现实世界中很多系统都可以用复杂网络来描述,协同创新网络就是其中之一。例如,冯锋等(2006,2008)认为可以用小世界网络的特征路径长度和集团化系数来描述企业创新网络中节点间的交流频率和集聚程度,并重点针对产学研小世界网络特征,提出了相应的培育策略[1][2];陈畴镛、胡枭峰、周青(2010)通过对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特征与小世界网络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认为其具有集聚程度高、特征路径长度较短等小世界网络特性,从而对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具有相应的指导意义[3];王国红、周建林、唐丽艳(2014)将知识转移与社会资本相联系,构建出具有小世界特性的创新孵化网络知识转移模型,并运用仿真方法研究网络内知识转移的规律[4];范如国(2014)认为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具有复杂社会网络结构特征,从复杂网络理论出发,有助于寻找提升我国中小企业集群网络协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5]。以上研究从总体上对创新网络的小世界特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研究中较少突出网络中各主体及要素间的协同性以及各子系统的整体性。同时由于每个产业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协同创新网络的构成及提升机制也有所不同,需要开展更有针对性、更为细致的研究。因此,本文将以生物制药产业为例,揭示协同创新网络的小世界网络特性,并以上海生物制药产业为例,对以上特性进行验证,从崭新的视角为协同创新网络优化及绩效提升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

3.1.3协同创新网络拥有较多的枢纽

除了以上两个小世界网络的典型特性外,这类网络中还常常会出现“枢纽”,该枢纽会与很多节点都相连,成为不同子系统间的“桥梁”,使不同子系统间有信息交流的机会,从而帮助网络拥有更短的特征路径长度和更大的集群系数,使网络更稳定高效。如图1所示,协同创新网络中有很多起辅助作用的创新主体,例如中介机构、金融机构、创新平台等,这些主体能够自由地活跃在不同的子系统间,与很多创新主体相连接,起到“枢纽”和“桥梁”的作用,他们的存在对于像生物制药产业这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存续是非常重要的。

3.2生物制药产业中的协同创新网络――以上海生物制药产业为例

以上我们从理论上证明了协同创新网络是一种典型的小世界网络,那么实际的协同创新网络又是如何体现它的小世界特性的呢?从实际的协同创新网络描述中我们会更清晰地了解它的各种小世界特性,并通过它的动态演化寻找出使该网络更稳定更高效的途径。下面我们将以生物制药产业发展较为成熟的上海市为例对协同创新网络的小世界效应进行实证检验,以期为自身网络的进一步完善及其他地区生物制药协同创新网络发展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3.2.1上海生物制药产业协同创新网络发展历程

上海生物制药产业的网络化发展起始于1992年成立的张江高科技园区,而后随着罗氏制药进驻、孵化基地的落成等一系列发展,1994年全国第一个部级生物医药基地――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基地在张江成立。张江园区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自1999年“聚焦张江”战略实施以后,张江的生物医药企业不断聚集,二十年后的今天,该基地已完成了从要素集聚――产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发展演化过程。

伴随着张江生物医药协同创新网络的不断完善,成功经验不断被借鉴,使得整个上海生物医药产业体系逐渐完善,聚集和协同效应也逐渐提升。上海目前已拥有浦东、闵行、徐汇、青浦、金山、奉贤六个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各园区有所集聚,也有所分工,既实现了内部聚集,又实现外部协同。从而使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呈现逐年发展的良好势头。目前,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已涵盖了化学药、中药、生物制药、医疗器械、药包材等各种产品,一些前沿研究项目取得新进展。截至2014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实现经济总量1843.41亿元,同比增长9.1%,已远远走在全国该行业发展的前列。

3.2.2上海生物制药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小世界特性

较短的特征路径长度。在一个网络由规则网络向小世界网络的转化过程中,“捷径”的存在起到了关键作用,这种“捷径”不仅存在于一个协同创新网络中,而且也存在于不同协同创新网络之间。正是这些“捷径”的存在有效缩短的网络的特征路径长度,使信息和资源的传递迅速有效。在上海生物制药产业协同创新网络的整体发展过程中,就明显地体现了这一小世界网络特征。

首先,在一个创新网络内部,往往存在个别企业间在研发、中试或者产业化的过程中进行合作的现象,这一过程使本来需要很多环节才能彼此合作的过程得到简化,这种“捷径”的存在使合作双方间的信任度得到提高,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带来良好的合作绩效。在上海各生物制药产业集群内部这样的合作比比皆是。例如,坐落在上海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的上海药物研究所曾与园区内绿谷集团围绕现代中药项目,进行过紧密合作。绿谷药业提供资金,药物研究所以技术成果入股,双方组建了上海绿谷药业公司。该合作大大加速了中药项目的研发进度,仅花1年多的时间,就完成了i、Ⅱ、Ⅲ期的临床试验工作。

其次,在不同的创新网络间,也存在如上所述的合作行为。通常,在同一个创新网络内的企业和机构间的联系会比较紧密,但是以生物制药产业为代表的一些新兴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会需要更多的异质性资源,包括来自于不同产业的、不同型企业的以及一些特殊机构的,这些资源的参与会有效降低创新过程中的风险,缩短创新进程。因此,当创新网络内部资源无法满足企业需要的时候,企业就会去其他创新网络中搜寻,从而形成协同效应的最大化。这一过程,看似只是企业间的单独行动,但实际上带动的却是两个集群的合作,这样的“捷径”连同网络内部“捷径”的存在,极大地缩小了整个地区协同创新网络的特征路径长度,使该创新网络的小世界网络特性得到凸显。例如,在上海奉贤、金山和青浦等产业集群更偏重于药品的产业化过程,研发创新能力较弱,那么在创新的前期会更加依托张江等集群的研发能力,并利用张江强大的基础研究能力来扩大自身产业基地建设。同时,在药品的中试及产业化阶段,张江园区也会有更多的企业寻求其他集群企业的帮助,从而加快产业化进程。另外,张江园区内聚集着像上海新药安全评价服务平台、上海药物代谢研究技术平台等二十余家服务平台,这些平台也往往将其服务对象由园区内扩充到园区外乃至全国,从而有效促进了网络间的合作,缩短了寻找合作伙伴的时间。上海生物制药产业协同创新网络所拥有的以上小世界特性可以用图2的形式加以概括。其中,粗线条所代表的就是创新网络内部及不同创新网络间的“捷径”。

4.协同创新网络小世界网络特性作用下的优化措施

上面我们以上海生物制药产业为例阐述了其所拥有的较短特征路径长度、较大集群系数以及较多的枢纽三个显著特征,证明了协同创新网络是一个典型的小世界网络。这样的复杂网络结构有利于创新主体间各类创新资源的传递和联动发展,从而提高整体的协同创新绩效。因此,如果能够充分认识协同创新网络的这一特点,从小世界网络模型的特点和规律出发,将有助于我们了解各协同创新网络的发育现状并寻找到更为有效的提升机制。一般地,按照小世界网络的特性,协同创新网络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4.1加强协同创新网络中自组织与他组织的相互作用

按照复杂网络理论,一个系统中的节点会根据自身需要,按照某种规则与系统中的其他节点相连,如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节点转变彼此间的连接数量和频率,出现断链不重连或者断链重连的情况,就会使网络的度发生变化,使系统远离平衡状态,向更有序的方向发展。这种网络演化过程体现了本身所具有的随机性和适应性的统一,是一个典型的自组织过程。在协同创新网络的演化过程中同样遵循这样的自组织演化规律,网络中各创新主体按照自身对创新资源的需要去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建立最初的网络结构。而随着创新过程的推进,创新主体对知识、信息等创新资源的需要会发生改变,因此将会重新适应性地寻找合作伙伴,解除原有的合作关系,在此过程中网络中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也将得到发展。因此,自组织过程是协同创新网络演化的一个自然规律。

但是,协同创新网络中的创新主体想要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有时并不是很容易的,他们需要有更多的信息和资源的支持。而像科研机构、高校、顾客等创新主体,往往对于寻找合作创新伙伴的积极性没有企业那么高,在协同创新方面他们可能更多时候是被动的。因此,作为一种特殊的复杂网络,协同创新网络的演化还需要自组织基础上的他组织过程。很多产业集群发展实践也都证明了,他组织是提升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15]。例如,位于美国圣地亚哥的世界著名生物技术产业集群,从20世纪90年代早期开始,在短短的20多年中得到了迅速发展(成百家生物科技公司,几十个研究所,包括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以及一群专业从业者),这和当地政府以及各种非政府组织的介入和努力是分不开的。为了有效减少当地生物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与威胁,市政府采取了有效的沟通机制。如成立经济发展特别工作组,指派生物技术特派员、建立一站式的服务中心――圣地亚哥区域许可协助中心、成立名为ConneCt的非政府组织等。这些措施有效保证了创新集群中创新主体间信息交流渠道的畅通,为彼此间的自组织过程提供有利条件。由此可见,一个协同创新网络的健康演化,有赖于自身远离平衡状态,向更有序过程演进的自组织过程,但该网络的特殊性决定了这一过程的完成需要他组织的协助,两者的共同作用是协同创新网络健康演化的基础和保证。

4.2从协同创新生态系统整体出发构造良好创新环境

协同创新是在原有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但以往的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忽略了科技中介、金融机构、创新平台、用户等相关参与主体的促进作用,从而造成产学研合作的生态环境不够理想,影响了合作的质量与成功率。因此,在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基础上引入了协同论的思想。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将有效利用各方的资源,优势互补,以实现目标、组织、知识和环境的高度协调,即建立一个完整的创新生态系统。

具体说来,在一个完整的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内,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用户之间所起的作用是直接的,他们之间或是通过共享知识、人才、信息、资源,或是通过自身利益的改善和提高而相互合作;科技中介、金融机构、基础创新平台等主体与以上各主体间的合作往往缺乏直接的利益关系,但他们的参与能够为这些主体间的合作以及整体协同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绩效起到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以上体系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一项技术创新活动的完成,但该技术创新活动能否跨越“峡谷”而成长为新兴技术则还要依赖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甚至于其他产业的创新资源和要素,这些环境要素和外生要素与以上主体及要素紧密结合,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协同创新生态系统。在该系统中各主体、要素间联系越紧密,生态环境越好,则协同创新网络的整体绩效越高。

4.3注重培育重要的枢纽节点提高联动效应

虽然协同创新网络的演化需要从整体上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但在该系统中总会有一些创新主体是非常重要的,他们的存在能够很好地连接其他创新主体,促进彼此间信息、知识、资源的流动和共享,从而提高创新网络的聚集度,缩短各主体间寻找合作伙伴的时间。例如,在上海生物制药协同创新网络中上海医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上海各研究所)就起到了这样的枢纽作用。这样的节点有时可能是一些大型的企业,他们资金雄厚、技术先进,掌握很多创新资源,从而吸引很多机构与其合作,在这一过程中实际上就形成了以其为中心的子网络,共同完成技术创新活动。除了大型企业外,一些研究机构、中介机构也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他们拥有相对较完备的技术平台、较充足的信息、较好的孵化功能以及较高的服务水平。一个网络中如果这样的枢纽点越多,所形成的子网络也越多,协同创新网络的运转就越有活力。因此,在一个协同创新网络的演化过程中,无论是制度上、政策上还是环境营造上都应该重点培育这样的枢纽节点,以提高网络中各节点间的联动效应。

参考文献:

[1]冯锋,王亮.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培育机制分析――基于小世界网络模型[J].2008(11):82-95.

[2]冯锋,张瑞青,闫威.基于小世界网络模型的企业创新网络特征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9):87-91.

[3]陈畴镛,胡枭峰,周青.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小世界特征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10,28(5):17-20,30.

[4]王国红,周建林,唐丽艳.小世界特性的创新孵化网络知识转移模型及仿真研究[J].2014,35(5):53-63.

[5]范如国.基于复杂网络理论的中小企业集群协同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4,269(3):61-69.

[6]asheimBt,isaksena.Regionalinnovationsystems:theintegrationoflocalstickyandglobalubiquitousknowledge[J].theJournaloftechnologytransfer,2002,27(1):77-86.

[7]樊霞,朱桂龙.基于小世界模型的企业创新网络研究[J].软科学,2008,22(1):126-128.

[8],吴贵生.产学研合作中粘滞知识的成因与转移机制研究[J].科研管理,2001,22(6):114-121.

[9]丁.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分析[J].科学管理研究,2000,18(6):42-43.

[10]王文岩,孙福全,申强.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分类、特征及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08(5):37-40.

[11]刘晓庆,陈仕鸿.复杂网络理论研究状况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10(9):99-101.

[12]newmanm.e.J.thestructureandfunctionofcomplexnetworks[J].SiamRev.2003:167-256.

[13]albertR,Barabasia-L.Statisticalmachanicsofcomplexnetworks[J].Rev.mod.phys,2002:74-197.

生物技术制药的特征篇9

关键词:农药行业;结构调整;研发;行业整合;组织创新。

农药作为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对于稳定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具有不可或缺的保障作用,我国的粮食产量有三分之一是依靠使用农药减少病虫害来保证的,而蔬菜、瓜果、茶叶和棉花等经济作物的正常供应则更需要施用农药来保证。据农业部统计,一般农药的投入产出比可达1:4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农药的投入产出比则高达1:10以上,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支撑。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发展,我国农药产业至今已颇具规模,不仅充分满足了国内需求,而且近几年来实现了大量出口。目前,我国现有农药生产企业2600多家,能够生产600多种农药原药,2009年我国农药总产量达到226.2万吨,同比增长12.3%,其中除草剂产量同比增长18.3%,达到81.6万吨,占总产量比例的36.1%,农药出口数量同比增加4.7%,我国农药在世界农药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 农药行业发展的环境约束

我国农药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其对生态环境的危害也不断凸现。

首先,农药在生产和使用中的三废排放与面源污染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的严重侵害。

我国农药品种多、用量大,其中有70%至80%的农药直接渗透到环境中,对大气、水体、土壤和农产品造成污染,并进一步进入生物链,对所有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都具有严重、长期和潜在的危害性。

农药对大气的污染。喷洒农药时产生的农药漂浮物,尤其是用气雾弹、烟剂或飞机施药,可造成大量的农药飘浮,农作物、土壤和水中残留农药的挥发也可造成大气污染。大气中悬浮的农药微粒,一方面会经雨水溶解和洗涤后降落到地表,对环境造成进一步污染,另一方面也会随大气气流向各地扩散,污染更广阔的区域。

农药对水体的污染。在农药使用过程中,由于地表水的流动以及农田灌溉,会使一部分农药灌溉水进入水体,更直接的水污染则是在水面喷洒农药或在水体中清洗施药器械。农药进入水体后在水流的作用下稀释扩散,污染范围逐渐扩大,造成大面积水体污染。

农药对土壤的污染。一是农药直接进入土壤,如防治病、虫、草害直接向土壤使用的农药,有相当部分沉积在土壤表面;二是喷洒农药时雾粒降落到土壤上;三是农药随大气沉降、灌溉水和动植物残体而进入土壤。农药进入土壤后会被吸附,由于化学农药降解速度缓慢,农药残留不断增加,被农药长期污染的农田土壤会出现明显酸化,土壤养分随污染程度加重而减少。

其次农药产业的发展面临环境压力。

农药虽然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但是在保障农业产出的同时,也给农业的生产环境和消费环境造成了明显副作用:农药对大气和水体的污染最终会转移到土壤,加上其对土壤的直接污染,农药的使用形成了对可持续性农业生产环境的威胁;而农药在农作物中的残留则严重危害人们的饮食安全。

在环保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我国农药行业需要在工艺和产品两方面同时升级,真正发挥农药对农业生产的保障作用,不能只注意农药的产量和药效而忽视农药对农业生态系统和人类食品安全的危害,否则将会本末倒置。在此背景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有毒农药的准入条件,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环保标准。例如,国家宣布从2007年1月1日起,撤销含有甲胺磷等五种高毒有机磷农药的制剂产品的登记,全面禁止在农药中使用;2008年3月1日起,农药原药企业和制剂企业不仅要在注册资本和投资规模上达到一定标准,而且要在投资规模中保证一定比例的环保投资。这些举措直接抬高了企业的准入门槛,强化了企业的环境约束,对整个农药行业的结构调整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2 农药行业的特征与结构调整

从投入原料、生产过程和产出成果看,农药行业是以石化基础原材料为加工对象,生产过程主要表现为化学反应过程,并以化学原料或化学制剂为主要产出成果的一种工业,这属于精细化工行业。而从农药的开发和应用来看,其主要环节成为中间体、原药和制剂,涉及一系列复杂的技术环节。农药行业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①高投入、高风险。同医药行业类似,农药行业也可以分为研发型企业(R&DBasedCompany)和仿制型企业(GenericCompany)。这两种企业对技术开发和市场风险的依赖程度是不同的。创新型农药企业从事新农药成分的创新并拥有专利,形成“知识产权一丰厚利润一巨额研发投入一新知识产权”的良性循环。此类企业对市场的依赖性较小,但技术依赖性极强,能否持续开发出新产品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这些企业以国际巨头拜耳、先正达、巴斯夫等为代表,他们控制了农药行业的技术来源,获取了这个行业的高额利润。仿制型企业主要生产专利期满或不受专利约束的农药成分,占领农药品种因专利到期后而扩大的市场,绝大部分的国内原药企业属于此类型,他们对市场的依赖性强,价格竞争比较激烈,利润不如前者丰厚同时技术来源有着先天的滞后性。

农药行业的转型升级要求企业逐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向创新型农药企业发展。然而进入农药行业的高端领域有着两道门槛:资金和风险。使用随机合成筛选的方法开发一个新农药的有效成分的费用一般在2亿美元左右,经历6~8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研发和试验过程,需要筛选10~15万个化合物,其高投入、高风险特征显露无疑。

②行业集中度高。由于农药开发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等特点,实力较弱的公司无法承担。因此,全球农药市场目前是一种高度集中和垄断的局面,近年来世界农药公司之间通过一系列资产重组、兼并与合并,使世界农药生产更加集中,垄断性更强,也更具有实力进行新农药的开发和研究。1994年世界大型农药公司有10家,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60%,而到2006年只剩下6家,分别为拜耳、先正达、陶氏、巴斯夫、孟山都和杜邦,这六家公司均集中于欧美发达国家,他们占据了全球市场份额的84%。

相比于数家跨国公司所占据的巨大市场份额,我国农药行业农药产业具有行业集中度低、研发能力弱、生产工艺较为落后的特点,根据相关研究2006年以产值计算的前十位企业占行业总产值比重不到20%,前三十位的企业占行业总比重也仅为30%左右。具体来看,这些小型农药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偏小,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仅靠价格竞争来获取微薄利润,同时,单个企业实力弱,无力承担

创制农药新品种的巨额资金,研发与生产的技术水平明显偏低,甚至完全没有研发能力,停留在生产过期专利产品或者仿制农药的阶段,产品附加值很低,而生产工艺的落后又造成了农药生产的合成收率较低(平均收率不到40%),原料浪费严重,进一步加重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废水废气等排放),加上其薄弱的盈利能力难以保证对污染的有效治理。这些问题构成了我国农药产业升级的主要障碍,不利于我国农药行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以及整体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③以农业为依托,属于支农行业。农药是以农作物为主要施用对象,保证农作物生长的化学原药或药剂。因此,农药行业是一个支农行业,既要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又要及时顺应农业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全球对农药使用可能带来人类健康的损害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着手制定有关农药的立法、登记、登记后管理、药效试验、环境效果和农药废弃物处置等方面的准则。目前,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等标准,已成为国际农产品贸易中最重要的壁垒。因此,农业产品的食用安全性在客观上要求农药行业针对产品进行升级换代,低残留、低毒、高效农药代表了未来农药的发展方向,相应地,农药行业的技术要求在不断提高,势必要求农药企业投入更多的研发资本。

农业中存在一个明显发展趋势,即生物能源的兴起引起了对能源型农作物的需求,带动了玉米、大豆、甘蔗、油菜等经济作物的需求。与此同时,在这类经济作物中广泛地使用了转基因技术,以保证其产量的大幅提高以及种植成本的降低,这意味着农药行业未来将有可能着力于以转基因作物为主的新型特种农药的研发和制造。无疑,这在技术上对农药行业形成了新的技术门槛,客观上要求农药企业加快产品的创新速度。

农药行业是一个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行业集中度,以及支农等特征的行业,并且这些特征是互相联系的,而只有具备上述行业特征的企业才能主宰支农特征所带来的行业机遇。

3 农药行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

农药在生产与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巨大压力,正在逼迫农药行业改弦更张,农药行业的国际巨头纷纷寻找解决之道。一方面,在生产工艺上,针对化学农药的特点,选择最优原料,例如在对助剂选取和混剂配制上改善合成工艺,开发出更多的剂型,并且提高原料使用率,降低“三废”排放。鉴于农药终端使用所造成的面源污染,农药制剂的技术要以对靶体高沉积量、施用方法及制剂中辅助成分对环境友好为目标。另一方面,在产品研发上,更多地向生物农药进军,开发出微生物农药、转基因植物农药和生物化学农药等产品,同时在现有的化学农药(例如菊酯类和杂环类)基础上生产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新品。中国的农药行业进行新一轮结构调整,其路径选择有以下几点。

3.1加大研发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行业结构调整的首要路径是加大研发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随着各项政策加强了对高毒农药退出机制的管理,在原高毒农药领域留下了巨大的市场空缺,这部分的市场空缺将被低毒高效农药所代替,这意味着如果企业致力于相应新产品的研发,将获取广阔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根据农药行业特征,企业被分为研发型企业和仿制型企业,前者为技术依赖型,处在价值链的高端,而后者市场依赖度较大,处于价值链的低端。我国目前虽然已成为农药生产大国,但绝大部分企业是仿制型企业,企业之间产品同质化倾向严重,价格竞争激烈,利润很低。如果继续走仿制之路,技术来源将受制于人(跨国农药巨头),我国农药行业就不可能具备可持续的竞争力。

我国农药“十一五”规划鼓励各种资本继续加大对科研的投入,提升我国农药创制能力。以南北两个部级农药创制中心为骨干,除吸引一批国家及地方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加入农药开发与创制队伍外,还要争取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集团以自主开发、委托开发或联合开发等形式参与农药创新,从而使“十一五”期间有5~10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进入市场。另外,还将建成2个以上符合GLp认证体系的实验室,保证我国农药安全评价体系得到国际认可,为我国农药真正进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只有坚持自主创新,将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研发并举,我国的农业行业才能走向良性循环的盈利模式,创造本土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3.2加快行业整合,促进规模化、集约化运营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背景下,节能减排已经成为企业重要的环境约束。在农药行业中,大多数小企业不具备技术水平和资金力量,无法达到规定的排放标准,而“小、散、乱”的局面也为监管带来了困难。因此,关停资质不够的小企业,促进产能向优势企业集中,是在环境约束条件下加快行业整合的必然选择。据我们调查,2007年太湖蓝藻事件爆发后,仅无锡市就关停了近千家小化工企业,其中便有一批农药企业,这些企业的关停为环太湖流域的发展腾出了环境空间。

加快行业整合也是加大研发力度的客观要求。农药行业的研发需要高投入、周期较长,且具有较大的风险,一般的小企业无力承担巨额的研发费用以及高度不确定性的研发前景,只有实力雄厚具有规模优势的企业才拥有条件。熊彼特认为,虽然垄断性的市场结构在短期内不是最高效的,但是这种市场结构为厂商带来了垄断利润,成为研发费用的最主要来源。从长期看农药行业的适度集中,有利于产品创新。创新丰富了市场产品种类,改善了产品结构,促进了行业成长。对比全球农药行业的高度集中,我国农药企业地域分割严重,规模较小,因此跨地区的行业整合显得尤为必要。我国从2006年7月1日起提高申请农药企业核准的注册资金最低要求:不再受理申请乳油农药的核准,同时,将大幅提高农药制剂产品的登记费用。可以预见,通过资源的兼并与重组,我国农药行业的整合将加速,这将有利于行业的转型升级,为行业的发展带来持续而稳定的前景。

3.3促进产业内分工,催生一批提供专业研发服务的新型组织

生物技术制药的特征篇10

【关键词】中药复方配伍靶点识别信息技术

中药创制拥有几十年的研究基础,是发现和创制新药的重要源泉,目前,中药创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寻找疾病过程中某一特定步骤或某个蛋白靶点的高特异性抑制剂,但是采用网络生物技术研究发现,通过遗传与非遗传基因的多个小缺陷累加综合可以引发许多复杂性的疾病,例如: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和退变性神经系统疾病等,这些疾病并非由少数基因的大缺陷所致,因此,仅使用针对单一分子靶点的药物来治疗复杂的疾病,难以获得很好的疗效,这严重阻碍了中药的研究和发展,因此构建一个适合中医药研究的新模式成为中药研究拭待解决的问题。

1多靶点药物驱动模式

近年来计算机科学飞速发展,不断渗入到各个学科中来,计算机科学和网络生物学的相互交叉发展为中药复方研究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方法,文章把生物学网络应用于药物作用网络模型中来,通过对药物在网络中与网络节点或网络模块的关系的分析,把传统的“一个靶点,一种药物,一个疾病”(onegene,onedrug,onedisease)的“单一靶点驱动”研究模式转换成“多靶点的综合网络调控驱动”模式,见表1,通过综合网络分析,对中药复方的设计以及治疗过程进行模型设计预测,优化设计方案,为研发基于网络调控的创新药物,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方法,成为当今中药创制研究的重点领域。

文章重点研究了基于网络生物学的决策支持系统在药物靶点识别和中药分子设计中的作用。同时复杂的生物网络的构建和分析技术的发展为研究中药的化学成分与体内靶标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本项目尝试分子对接、网络构建与分析方法对中药的化合物及其靶标进行研究,并对系统生物学的分析方法和搜索策略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作了分析。为了可以在分子水平上更好的理解细胞以及器官的行为,把计算机技术融合在系统生物学的研究方法急性网络药理学分析中来,这样可以使我们能系统的预测和解释中药药物的作用,从而优化药物的设计方案。

2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2.1系统开发平台

将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通过挖掘中药海量数据库内所含的科学内涵,得出中药创制的决策信息。中药创制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是建立在windowsXp操作系统平台下构建的,系统开发工具采用当今流行的开发工具:myeclipse,数据库服务器选取的是sqlserver2000。

2.2中药创制决策支持系统构建

中药创制决策支持系统的系统框架包含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的功能主要是构建中药信息的基本数据,它包括中药、中药功效、中药复方、中药性能、基本症状等基本信息,该部分为中药创制的决策支持提供数据基础;第二部分是对中药复方配伍数据的多维分析处理,首先需要对中药的基本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构建比较规范的标准数据集,然后采用数据挖掘和网络分析等关键技术,通过知识发现和比较,对中药复方进行系统的分析,得出蕴含在其中的中药复方配伍特征和组方特点,构建中药药材与靶点、疾病的相关性网络,即中药――靶点――疾病网络数据模型,然后根据这些数据模型分析、挖掘出中药方剂的药理特点,并发现某一单味药物或药对的用药频繁度,发现中药单方之间的配伍规律,通过隐含在其中的配伍规律,可以得出中药创制的决策支持信息,从而指导现代中药的创制研究。中药创制决策支持系统的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3结束语

中药学科与信息科学的交叉是中药创制研究中新的学科生长点,许多地方还不太完善,因此,需要不断地将中医药学知识和多个学科的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整合,这是一个漫长而持续的过程,探索建立中药复方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将成为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坚实后盾。

参考文献

[1],高秀梅,张伯礼,程翼宇.论建立基于网络生物学的现代中药创制方法学[J].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228-23.

[2]何小娟,李健.基于病症结合的中药网络药理学研究与新药研发策略[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11):1271-1273.

[3]傅斌,王晓维,杨伟吉,罗杰.基于apriori算法的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2,26(4):434-437.

[4]陈波.中药复方配伍的数据挖掘系统的构建[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04:11-30.

[5]胡建军.中药复方配伍多维分析系统中数据库的设计[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0,31(4):91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