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保护动物心得体会十篇保护动物心得体会十篇

保护动物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1:57

保护动物心得体会篇1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葛沽

我国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1986年,国务院在公布第二批部级历史文化名城时,首次提出对“对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予以保护”,拉开了我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的序幕。

当前我国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主要采用物质空间保护的模式,对历史文化街区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不够,造成了许多历史文化名镇感觉像仿古的建筑群落,缺乏精神文化的内核,难以再现其曾经拥有的旺盛生命力。本文从葛沽镇实际情况出发,在历史文化遗存破坏较为严重的现实条件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保护核心,并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引导物质空间的复原,以此达到延续历史文化名镇旺盛生命力的目标。

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特征

1.1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会议通过《保护非物质义化遗产公约》,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定义为“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2005年,中国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中对其定义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从以上定义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文化表现形式,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以及与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或文化场所)这三个方面,而其内涵包含了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多样性价值等,外延扩展到“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1.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特殊的遗产,它特殊本质规定性决定了它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的特征,首先,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无形性,是以一种变动的、抽象的和依赖于人的观念和精神存在,物质形式只是其外在的、必要的载体,而不是非物质文化的内核;其次,非物质文化具有过程性,它的生成和传承直接表现在人类具体实践过程中,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也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具有动态性的;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其存在形态而言,不仅有着不同的形态,就是同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地域形态也不相同;第四,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其文化内涵基本上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直接传达给受众(或物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是其最重要特征之一。

2葛沽古镇现状与特色

葛沽镇位于天津市津南区东北部,地处京滨综合发展轴与东部沿海发展带的交汇处,是连接天津中心城区与滨海新区的枢纽地带。在历史上,葛沽曾以海防重镇,海漕码头,文化昌明,名胜繁多,景色宜人而闻名遐迩,有“北国小江南”的美誉,2006年葛沽被评为天津市市级历史文化名镇。

2.1历史格局

葛沽于宋代建镇,距今已有千年,是中国北方古镇之一,根据文献考证及清代道光廿十六的镇区图纸可知,镇区历史格局可以概括为:①水流三带,柳影九桥;②九桥十八庙;并分布巡检署,千总署,税局等官衙及大量民居建筑。然而在期间大量历史文化遗存给损毁,虽然80年代中对部分遗存进行了重建和恢复,但由于长期以来未得到有效的保护,造成古镇风貌破坏较为严重,历史格局已基本不复存在,仅有药王庙、郑家大院、张家大院、津东书院、苏家五号院、万字会、邓岑子贝壳堤、康熙行宫、碧樾行宫遗址等历史遗存散布在古镇内。

2.2非物质文化遗产

葛沽镇是历史上华北“古镇”之一,自明代就是天津地区著名的水旱码头及贸易货物集散地。由于漕运发达,该镇居民多以船业为生。明永乐年间,当地富商与官府出面,在春节至元宵节期间,把海神娘娘(妈祖)塑像放入官轿,用人抬着沿街观灯,此举引得大批船民前来进香祷告,乞求海神娘娘保佑船民出行平安,最终形成了宝辇花会这一民间祭祀活动。与物质遗存不同,经过几百年的沿袭、创新与发展,宝辇花会形成了以娱神、娱民为内容,以民间花会为载体,含有历史、民俗、艺术、信仰、商贸等诸多文化内容的大型妈祖祭祀活动。整个活动从组织安排到花会表演构成一系列完整系统。古镇花会分为两大类,一为座乐,一为耍乐。座乐指八架宝辇、二架宝亭、八处茶棚、十道法鼓,耍乐指高跷、龙灯、竹马、旱船、渔家乐、海会、小车会、中幡、梆子腔、十不闲等以歌舞、秧歌、杂技、戏曲、语言为表演形式的花会。宝辇花会会规缜密、曲仪考究、气势恢宏、场面壮观,葛沽宝辇成为名扬海外、世所罕见的民间花会艺术珍品,葛沽镇也因此于2003年被国务院文化部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2008年“葛沽宝辇”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的保护性规划主要思路

葛沽古镇的发展由于种种因素,无论是历史格局还是传统风貌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但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辇花会却得到了很好的保存和延续,因此作为葛沽古镇的保护规划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延续历史文化古镇的生命力,在非物质要素保护和延续的同时,来带动对现有历史遗存的保护,并通过其逐步恢复古镇的历史格局和传统风貌,最终实现对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

葛沽历史文化名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承载其活动物质空间载体,因此在物质形态的保护规划中,应该保证其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活动相脱节。也就是说,在保持风貌的完整性、传承其历史的真实性的同时,必需保持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性和推动性。为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延续历史文化名镇的生命力,在规划中应引入下列原则,以指导古镇建设“有序、有据”地进行。

3.1整体保护原则

整体性保护体现在物质遗存与非物质遗存的整体性保护方面,物质遗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和传承的空间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又赋予物质遗存以生命力,两者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在物质空间保护过程中,除了综合考虑村镇、街区、巷道、院落、建筑等各个层面的保护问题,更重要的是综合考虑“实”的建筑形态与“虚”的非物质文化的关系问题,从全方位制定古镇风貌的保护策略,在保持古镇风貌的统一、完整的前提下,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和发展。

3.2动态保护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动态性的特征,以此在物质空间方面也要用动态的眼光看待保护与更新,在注入现代化需求与现代化生活节奏的时空下,谋求古镇传统风貌的多元表达方式,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获得更多推动其创新发展的动力。即在传统风格的物质空间中,融入新的使用要求,在发展中保护古镇的风貌,完善古镇的功能,使其能够适应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与传承的要求。

3.3重点性原则

在坚持整体性保护原则的前提下,对重点区域局部改造的方式具有灵活性、有利于公众参与、有利于资金流动以及建筑环境质量的控制,从而能够迅速形成初步效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一个空间平台,为其传承和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历史文化名镇更新改造工作中,抓住最能够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特质或者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区域,进行重点改造是历史文化名镇更新改造中较为常用的手法,也是最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协调局部与整体关系的方法。

3.4公众参与原则

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此在其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离不开人,因此在历史文化名镇更新改造过程中要充分体现这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参与者的想法。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是根植在大众的日常生活中的,只有这样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规划应该调动居民参与的积极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当地居民谋求发展的自觉行动。大家的集体参与,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物质空间载体这些历史上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推到一个新的境界。

4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核心的葛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对策

4.1分层次展现古镇的传统风貌

规划依据宝辇花会会道、水流三带格局和历史建筑和文保单位的分布,将古镇区域划分为核心保护区、建筑控制区和风貌协调区三个层面分别进行保护,并使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渗透在保护规划的每个环节中。

4.1.1古镇核心保护区层面

这是整个保护规划的核心和重点。北侧紧临海河南岸,南侧以南大街为基准向南扩展约80米的街坊范围,西侧以水流三带的西沟为基准向西扩展约100米的街坊范围,东侧以水流三带的东沟为基准向东扩展约100米的街坊范围。核心保护区域中包含历史上的九桥旧址、十八庙中十六座庙宇的旧址和现状宝辇花会茶棚中的四个茶棚。

首先,对整体空间肌理进行梳理,重点是以宝辇花会会道作为空间组织的核心,保证传统巷道的宜人尺度和传统的文化氛围,强调四大茶棚之间的空间联系和会道各个空间节点的控制,同时将历史建筑和历史遗迹有机的组织在这一空间体系当中,形成以弘扬古镇的传统文化特征的步行游览线路。即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创造前提条件,又能引导古镇传统风貌的恢复。

其次,对核心保护区内的建筑要严格进行控制,对一至二层建筑在保留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建筑形式与郑家大院民居风格相统一,采用坡屋顶建筑。对现状体量大、风格与古镇强烈不协调的现代建筑,尤其是在一些重要历史遗迹上的现代建筑,要逐步进行拆迁重建,新建建筑以院落式为主,为清至民国末年华北民居风格,采用坡屋顶建筑形式。对历史遗迹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恢复重建,以此提升核心区的整体形象和空间品质,为文化的展示提供了一个平台。对核心保护区内的建筑采取抢救性整理,在保护过程中,对这部分内容加以重视。

4.1.2建筑控制区层面

依托葛沽古镇现状道路肌理,划定古镇建设控制区范围:北起古镇核心保护区界限,南至津沽公路,西接顺利一条、建华一条等现状胡同,东到古镇原有护城河。其中,历史上十八庙中两座庙宇的旧址和现状茶棚中的四个茶棚在此区域内。

该区域要注重与核心保护区的衔接和延续,尤其是在宝辇花会会道两侧的建筑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对四大茶棚等空间节点要严格按照历史风貌进行控制,使其能够融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空间体系当中。其他区域在建筑在满足现代生活功能要求基础上,控制其体量和风格,使其能够与核心保护区保持一致。

4.1.3风貌协调区层面

依托葛沽古镇原有护城河、老城墙的位置,划定古镇建设协调区范围:北临古镇建设控制区界限,南至津沽公路,西接古镇原有护城河,东到古镇原有护城河。其中,历史上的护城河和四座古城门:西营门、东平门、南靖门和南定门在此区域内。

风貌协调区是为保证整体风貌和环境的完整而划定的环境风貌协调区域。要做好区内建筑与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区之间合理的视觉景观过渡。建筑功能以居住和对环境不产生污染的公共建筑为主。建筑服从“体量小、不高、不洋、不密,多留绿化带”的原则实行控制。

4.2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塑物质空间载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偏重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它们往往无法触摸,难于把握,容易被忽略,甚至受到损坏不易觉察。因此,解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脆弱的传统方式,需要通过有形的载体来实现对其安全有效的保护。而存在于历史文化名镇中的历史格局、街巷空间、历史遗迹等,作为一种文化空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尤为重要。

葛沽镇的宝辇花会具有500多年历史,是极具地方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街巷空间是宝辇花会会道的重要物质空间载体,正是在这一载体中展示其无穷的文化魅力。因此在葛沽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规划中,将花会会道作为整个古镇保护的核心,不仅力求保留原来的街巷走向、尺度,而且对于两侧建筑风貌也进行严格的控制,以力求原汁原味的展示宝辇花会的文化魅力。而对于承载宝辇的另一物质载体——茶棚,经历了拆毁——重建的过程,当前由于得不到很好的保护,逐渐破损和荒弃。在保护规划中除了对其进行必要的修复了和更新之外,还将其与社区发展结合起来,使其在平时作为社区的公共活动场所,通过赋予其新的日常功能以保持其生命力。

4.3塑造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观

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表现在精神层面,具有无形性,而其保护和传承需要一种物化的形式在展示,才能使其具备长久而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在保护过程中就需要通过塑造景观将非物质文化展示在大众面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观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展示,一方面是通过相关活动的策划,在宝辇花会的进行过程中将自身的文化魅力展示出来;另一方面就是在古镇的空间中塑造出与宝辇花会有密切联系的物质景观。在规划中主要在一些空间节点,比如祭祀中心、主会场等标志性的空间节点运用雕塑作为主体景观以及以壁画的形式展开一幅宝辇文化景观长卷,使人们从中切身感悟到宝辇悠远的历史渊源和浓郁的民俗节庆氛围。

4.4以产业性发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保护

要想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成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做到活态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靠口传心授,而许多项目的传承人,都是七八十岁高龄,并且人数屈指可数。没有年轻人来传承“绝活”,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变成博物馆中的展览品,而不是活灵活现的原生态。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植根于产业化的拉动作用,借助于产业化载体,特别是现代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双重拉动,使其在实现文化价值的同时,也能够实现一定的经济价值,这样才能更好的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在葛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性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创造出各种物质空间,并赋予这些空间旅游、接待、休闲、文化等功能,通过商业化的运作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资金,同时也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提供生活来源和保障,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产业运作的二元互动和良性循环,从而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4.5以地段设计导则的管理手段推动规划的实施

对于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规划中从总体到局部单元,都相应地制定了措施。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和引导建设,规划没有现实意义了。因此,建立保护规划与建设管理之间的联系很重要。

根据古镇范围内保护要求的不同,规划采用的是引入地段设计导则的方法,把规划与控制管理衔接起来。使不同区域或地段在面临改造、重建等情况时,有所依据和指导。就像控规图则为城市建设管理提供依据一样,我们利用地段设计导则,分析评价地段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的措施和改造的依据,并给出一个较为理想的地段空间示意。

这种用图则的方式,分项分类对各个建筑的高度控制、建筑风格、色彩、材质、街巷空间、沿街围墙、景观要素、配套设施进行说明和规定,并分为控制性和引导性两个方面。高度和配套设施为控制性的要求,而街道空间和建筑风格、色彩、材质,则属于引导性要求,以为居民参与保护改造,提供了一个容易理解和操作的媒介。

5结语

葛沽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规划,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核心,通过对古镇的历史格局、建筑风貌、景观环境的更新改造,把历史的文脉牢牢地镶嵌在古镇的空间形态中,同时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性发展创造条件,营造出一个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物质空间环境。把握隐含在物质空间下的文化要素、精神要素,保持历史文化名镇的旺盛生命力,这是保护规划始终关注的问题,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认识的发展,还需不断研究探索,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遗产共同发展繁荣。

参考文献:

[1]谭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的几点理解[J].江汉论坛,2010(3).

[2]吴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化保护与传承[J].贵州社会科学,2008(11).

[3]杨永芳.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保护背景下的开封古城复古规划[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7(4).

[4]张晓冬.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规划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J].小城镇建设,2009(8).

[5]赵勇,梅静.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0(4).

[6]王向红,王献军.中和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8(1).

[7]田夏梦,王浩,华予,陈晓晓.废弃石宕口景观改建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和传承——以新昌小寺岙石宕口景观改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

保护动物心得体会篇2

关键词:活熊取胆;动物福利;理论基础;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081-02

近日,福建“归真堂”的药业公司因欲申请上市而引发轩然大波。该企业所产药品主要以从活熊体中取胆汁为原料,以致黑熊因被取胆汁及虐囚于笼中而惨烈吼叫,甚至死亡。“归真堂”活熊取胆事件被曝光后,中药协会某专家竟然为之辩护,认为活熊取胆“像开自来水管一样,自然、无痛,甚至还很舒服”。这种活熊被取胆“舒服论”一出,便遭到社会舆论的痛斥。几十名演艺界人士、作家和其他领域名人联名致函中国证监会,反对“归真堂”的上市申请。不少环保专家也呼吁保障动物福利。一家销售熊胆补药的公司计划上市,在中国掀起如此强烈的谴责风波,这显示出日益富裕的中国对环境和动物的态度正在转变。近年来,动物福利已经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在现代文明社会中,善待动物,保障动物福利,对于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一、动物福利的概述

“动物福利(animalwelfare)”一词,最早提出于英国。动物福利这个概念进入我国还不到十年,还只限于热心动物保护的志愿者中。只是最近,才在我国的一些报纸电视出现动物福利的说法。动物福利是指动物“心里愉快”的感受状态,包括无任何疾病,无行为异常,无心理的紧张、压抑和痛苦等。国际通行的动物的“五项基本福利”内容如下。1)为动物提供适当的清洁饮水和保持健康和精力所需要的食物,使动物不受饥渴之苦。2)为动物提供适当的房舍或栖息场所,能够舒适地休息和睡眠,使动物不受困顿不适之苦。3)为动物做好防疫,预防疾病和给患病动物及时诊治,使动物不受疼痛、伤病之苦。4)保证动物拥有良好的条件和处置(包括宰杀过程),使动物不受恐惧和精神上的痛苦。

二、动物福利的理论基础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是我国的古圣先贤,还是西方的伦理学家,都提出过善待动物、关爱生命的观点。他们思想中都渗透着对动物的伦理关怀,为今天的动物福利理念提供了理论依据。

1.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思想

北宋的张载最早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他在《正儒家蒙·东铭》中写到:“儒者则因明至诚,因诚至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张载认为,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虽然人在自然界居主导地位,但也不可以在任何时候都随心所欲地对待其他物种,为自己的目的和利益而轻视其他生命。人的优越性应该体现在他能够善待他人及动物,因为人不仅是道德的主动者,还是道德的人。孔子提出仁爱思想,即将世上一切有生命的存在物(包括动物)与自己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共同和平地生存、交流、合作。

2.辛格的动物解放论

辛格的动物解放理论认为我们必须平等地对待动物,给予动物道德上的身份和关怀。辛格主张要平等地关心所有动物的利益,但不同存在物的权利应该区别对待。”我们应根据不同种类动物的感觉能力和心理能力的复杂程度,区别地对待它们。正如在妇女解放运动中,提倡男女拥有平等的选举权对女性的意义重大,而在动物解放运动中,选举权对于一只鸡或者一头牛来说都毫无意义。感觉和心理能力的差异是区别对待不同动物的道德根据。所以感觉和心理能力较为复杂的动物总是优先于那些感觉和心理能力较为简单的动物。

3.汤姆·雷根的动物权利理论

汤姆·雷根的动物权利理论是建立在天赋价值的基础之上,其代表作为《为动物的权利辩护》。雷根认为,动物与人类一样,也拥有“天赋价值”。动物作为正在体验生命的个体,同样拥有其与生俱来的价值,这就是天赋价值。所有人都拥有天赋价值,而且都拥有获得尊重的权利。如果我们不尊重对方的天赋价值,就是侵犯了他人天赋价值被尊重的权利。而动物也是生命的体验主体,也拥有与人类同等的天赋价值。动物不是为人类而存在,如果我们认为只有人类才拥有天赋价值,或认为人比动物拥有更多的天赋价值,这就是明目张胆的物种歧视。

4.利奥波德的生态伦理学

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扩展了道德共同体的边界。利奥波德认为,伦理学的道德边界需要从调节人与人与社会关系,扩展到人与大地之间的关系。换言之,要把道德权利扩展到动物、植物、以及其他自然界实体,并确认它们在一种自然状态中持续发展。现在人类必须确立新的价值尺度,它的核心原则是:当一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它就是错误的。

三、国内外动物福利实践

动物福利理念的提出已有近100多年的历程。早在20世纪初,大部分欧美国家就基本完成了防止虐待动物的立法。到了20世纪下半叶,这些国家又陆续制定了动物保护法和相应的管理法规。保障动物福利的实践表明了人类在道德、伦理方面的思考和进步,表达的是人对其他物种生命的敬意。

英国对于违反动物保护法的处罚包括:处以罚款或拘留,没收你的动物送到政府或动物保护组织办的护养区,并且一段时间或终生被禁止饲养动物;对于违法的动物园机构被取消执照。

1995年,欧洲制定了一项动物运输屠宰规定,除非运输条件特别好,否则运输时间不得超过8小时,如超过则需停下休整24小时。规定运达屠宰场的动物应尽快卸下,任何动物不得被带到屠宰现场,除非立即宰杀。同时规定屠宰要在隔离间进行,不能在动物跟前宰杀动物。另外,屠宰一律分两步走:先打晕,后杀死。而我们是怎么屠宰生畜呢?一名“资深”肉贩讲述了注水肉行业的潜规则:每头猪至少可以注水四次,为生猪注水几乎是零成本,但注水后每头猪却能带来至少二百元的纯利润。正因为暴利驱使,如今为生猪注水的手段也变得五花八门。

我国开始关注动物福利的问题,仅仅是近几年的事。动物福利的实践还处于探索阶段,所以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动物保护宣传教育流于表面动物福利观念还未深入人心。在我国,动物仍处于“没有生命的物”的地位,许多人认为人对动物有绝对的支配权,可主宰动物的一切,乃至生杀大权。其次,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根深蒂固,动物福利难以保障。再次、暴利驱动让不良企业冷血无情。一些企业,为了背后的暴利,把黑熊关在笼子里,拨开皮毛,使劲地往它的胆囊插上一根管子现行的有关动物保护的法律寥寥无几。除野生动物保护法、动物免疫法等几部单行法外,其余的零散的在森林法、渔业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条文中。而且受到保护动物的范围狭窄。我国只对珍稀的野生动物采取重点保护,于是大量的野生非珍稀动物和非野生动物被排斥在外,处于法律保护的真空地带。

四、保障动物福利的对策

甘地曾经说:“一个国家的伟大可视其如何对待动物加以衡量”。人与动物是共生共存的,一旦动物灭绝,恐怕人类也难逃灭顶之灾。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开发利用自然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其中的重要一环就是实现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1.加快动物福利立法

在当今世界,立法保障动物福利已经成了国际总体趋势。为了动物的福利,也为了我们自身能够更好地发展,我国必须顺应这一趋势,在我国现有国情和立法基础上,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动物福利保护法。目前我国也初步具备了建立动物福利法的经济基础和理论基础。从立法宗旨上来看,应遵循自然规律,维持生态平衡,兼顾人类利益和动物福利。从立法内容上看,要禁止和惩治虐待动物陋习,保护对象不限于野生动物,还应扩大到伴侣动物、实验动物、畜牧动物等。具体而言,以下几点不容忽视。1)禁止虐待动物,严惩虐待动物者;2)改革屠宰动物的方法,尽量减少其痛苦;3)减少动物人药,找寻替代方法;4)限制和规范动物实验。

2.加强宣传教育

首先引导人们认识和接受动物福利的理念。我国传统文化中“仁者爱物”、“类无贵贱”、“万物平等”等就包含着动物保护的思想。我们可以借助各种资源和媒体的力量,向人们宣传相关的动物福利理念。调查表明,孩子们对于保护动物理解的程度高于成人,所以我们可以从孩子抓起,从小向他们灌输动物福利保护的理念。其次,加大宣传理性消费的观念。在全国很多地方的菜市场里,摊贩都是公开宰杀活鸡活鸭活鱼的,事实上,动物在应激的状况下,会因为极度恐惧和痛苦,肾上腺激素大量分泌,形成毒素,引起肉质下降,甚至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

3.创新监管体系

由于动物福利问题的特殊性,不应单纯依靠政府部门和执法机关,我国应当借鉴国际上的通行做法,由动物福利保护组织处理有关动物福利的问题。在维护动物福利上,这些动物保护组织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政府难以起到的作用。除了政府和动物保护组织的联合监督外,还要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首先,政府在制定动物福利法前,召开听证会,征询公众的意见。其次,鼓励群众举报虐待动物案件,并号召新闻媒体发挥监督报道作用等。另外,在动物福利案件中应积极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例如对在案件中作证的公民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等。

4.建立动物保护专项基金

目前我国国内还没有专业的、成规模的动物保护专项基金,大量的动物保护是依靠国外的资金支持,这与我国是一个野生动物种群丰富的国家和畜牧业大国的地位是极其不相配的。因此,我国建立动物保护专项基金需注意一些问题。首先,是由政府扶持或推动而建立的动物保护专项基金。因为媒体曾报道不少私募基金打着保护动物的幌子,实际行着骗取公众财产的勾当的恶性事件。而且私募基金在吸引人才、筹集资金、招募志愿者等方面的资源动员能力不足。其次,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于政府拨款、国际机构的援助和内部成员的会费和捐赠,其所覆盖的动物保护范围还是有限的,所以还要寻求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财力支持,以便越来越多的动物种类得到保护。再次,动物保护专项基金的保护对象应从珍稀的野生动物向非珍稀动物和非野生动物。

参考文献:

[1]考林·斯伯丁.动物福利[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2]徐若兰.动物福利保护立法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3]秦思.动物权力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

[4]莽萍.绿色生活手记[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

[5]何先月.生态伦理——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向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王国聘.以“活熊取胆事件”为背景的动物伦理笔谈[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2,(2).

[7]谢安军,田淼.中国动物保护立法问题探索[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1).

保护动物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物权法平等诚实信用私权民法精神

一、民法精神的内涵

就民法的本质来说,民法精神是其最核心的部分,是以个体为核心,个体以意思自治为原则,独立地创设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关系。具体来说,主体间的平等、自愿、公平、诚实信用既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也是民法精神的核心。

二、物权法的实施与其在民法精神方面的体现

物权法的制定首次广泛参考了专家学者和普通公民的立法建议,全民参与,物权法的制定和实施为新时期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各种主体的财产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一)私有财产的保护和肯定与民法的私权精神

众所周知,民法属于私法,民法也是权利法,民事权利的本质在于民事主体所要实现的利益,确认和保护私人权利是民法的出发点,也是民法的根本任务和使命。民法的私权精神就是要尊重私权,保护私权,权利至上是民法精神的核心。

在物权法中,对公民私有财产的保护和肯定,使得权属关系清晰明了,公权不再侵犯私权。诸如:《物权法》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我国现行法律规定了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最高期限:居住用地为70年,工业用地为50年,商业用地为40年,综合用地为50年。此次,物权法做出了关于70年后自动续期的规定,不仅保障了私有财产,也让广大老百姓倍感安心。

《物权法》第六十四条规定:私人对其合法的收入、房屋、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原材料等不动产和动产享有所有权。第六十八条规定:企业法人对其不动产和动产依照法律、行政法规以及章程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企业法人以外的法人,对其不动产和动产的权利,使用有关法律、行政法规以及章程的规定。

《物权法》还规定:建造建筑物,不得违反国家有关工程的建设标准,妨碍相邻建筑物的通风、采光和日照。将阳光权、采光权、通风权等写入物权法,是将公民权利的进一步的细化,使得公民权利的保障范围更加的全面。

物权法明确了国有财产,集体财产的范围,国家的所有权和集体所有权的行使,加强了对国家财产和集体财产的保护,明确了私有财产的范围,依法对私有财产给与保护,有利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的发展,充分体现民法的私权精神。

(二)平等保护国家、集体和私人的物权与民法的平等精神

平等来源于公平竞争、平等保护、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基本法则。平等原则“最集中反映了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本质特征,是民法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的主要标志。我国《民法通则》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以上规定表明,平等是民法精神的基础,是民法的特质。

物权法的核心是平等,它赋予了所有市场主体平等的地位,平等的权利和平等的机会,体现了法律的平等原则,体现了民法的平等精神。

物权法把公私财产的平等保护确立为物权法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完善保护私有财产的法律制度,特别要抛弃因所有制不同而区别对待的陈旧观念,仅着重于财产取得的合法性,公民的合法取得的财产应当收到与国家财产和集体财产同等的法律保护。

再次,物权法对一切市场主体的法律地位和财产权利给与平等保护。国有财产权行使主体、集体所有权制度、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拾得遗失物制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拾得遗失物制度、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等规定,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特色、时代要求和民法的平等精神。

(三)公正、公平地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从广义角度看,平等原则还应该包括其延伸意义上的内涵,那就是民事法律关系的公平、正义或者公正。因为,平等必然地要求公平,也必须最终体现于公平,没有公平的平等只能是抽象的;另一方面,平等是公平的逻辑前提,没有平等就不可能实现公平。

保护动物心得体会篇4

[提要]在我国,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之间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矛盾,如何看待和处理二者的关系,各界认识不一。作者从分析文物对我国发展旅游的重要意义入手,认为发展旅游有利于对文物的保护,但同时也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一些不可忽视的负作用。作者认为,我们应该在保护好文物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文物来推动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时,以发展旅游来促进文物保护工作,做到保和用的完美结合。最后,作者从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对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的关系的可行措施作了尝试性的探讨。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如何保护好文物,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关心的课题,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为此采取了大量的措施。然而,现代群众性旅游活动的兴起和生机勃勃的旅游业的发展,又为文物保护工作增添了新的难题。我国是一个具有5000年文明史的文物大国,文物保护的任务非常艰巨;而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异常迅猛,正在快速向世界级旅游大国进军,因而,旅游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显得更为突出,如何看待和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对我们这个文物大国和未来的旅游大国来说,具有丰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文物古迹是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

探古求知是广大旅游者的共同心理。人们希望对自己的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历史有所了解,对自己民族、祖国乃至全人类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所体会。达到这一目的的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学习书本知识;二是观览文物古迹。作为人类文化载体、反映人类发展历程的文物古迹给人以直观、形象、生动的感受,留给人的印象深刻。观览文物古迹,使人们在游中学,边游边学,学得轻松、愉快、有趣。此外,文物中大量的人类各发展阶段的绝世之作,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由于文物能满足人们探古、探奇、求知的需求,因而成为旅游资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5000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文物古迹比比皆是,如被称为“世界第奇迹”的秦兵马俑;世界上古今体量最大的封土陵墓秦始皇陵;世界上保存最大、最完整的皇宫--北京故宫;有“东方艺术明珠”之称的敦煌莫高窟等等。这种文物丰富、文化古老的特点,决定了我国要重点开发以历史文化为主体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始终以观光型文化旅游为主。地方特色、民族特色是旅游业的灵魂,中国旅游业的特色在很大程度上即体现于东方特色的文物古迹,国际游客到中国来旅游,主要还是出于对中国东方文化体系的一种神秘感。

因此,较之其他国家来说,文物对于我国旅游事业,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例如,西安市位于我国中部地区,但它却能吸引络绎不绝的国际国内旅游者,成为我国十大旅游城市之一。究其原因,是因其握有几张王脾:它是我国古代社会定都时间最长,定都王朝最多的城市,号称十朝古都;是我国文物荟萃之地,拥有世界上第奇迹秦兵马俑、秦始皇陵,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城墙、历代帝陵等等,可以说,文物古迹是西安市旅游业的生命。北京市无论在接待国际游客,还是接待国内游客方面,都高居全国榜首,这除与它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关外,另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拥有一批在国内外知名度很的文物古迹,如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明十三陵等等。文物古迹在旅游中所起的这种特殊作用,在全国各地都有非常明显的表现。

基于如此的现实,从实际出发,我们应充分利用文物优势,以文物古迹为主题,开发系列产品,着重发展文物古迹旅游,以推动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发展旅游可促进文物保护

1.为吸引游客,注意文物保护。由于探古求知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而文物古迹可满足这一需求,文物古迹遂成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它,可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旅游界人士认识到文物古迹在旅游中的这一重要作用后,为了吸引旅游者,必然会注意保护文物,以便使其尽量完好地展现在旅游者面前,从而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

2.为了文物这项旅游资源的永久利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文物保护。文物是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样。文物被破坏后,必然降低文物所在旅游点的吸引力,影响其经济效益。为了使文物能永久保存下来,长期为旅游所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管辖范围内的文物保护。

3.发展旅游可以部分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我国文物古迹众多,而国家财力有限,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费用相对众多的文物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许多文物因无经费来进行维修与保护而遭毁灭。发展旅游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文物古迹既然可为旅游区带来经济效益,那么,该旅游区就应该从经济收益中提出相当部分,用于区内的文物保护,无论对国家,还是对集体来说,这都是一件有益的事,这个办法应当是切实可行的。这样,大批文物就可得到抢救和保护。

4.增强人们的文物意识,利于文物保护。旅游的发展,使大量的文物古迹直接面对旅游者,使人们获得丰富的知识,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既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文物的这些社会效益可使人们懂得文物的重要价值,认识到文物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增强文物意识,使全社会都重视文物保护工作。

三发展旅游对文物保护有一定负作用

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旅游事业的发展也给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一些负作用。

1.对旅游区进行开发,从某种角度来说,本身就是一种破坏行为。开发旅游区,就要在旅游区内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宾馆、饭店等,甚至还开办工厂,这一切,都破坏了文物原有保存环境。特别是在文物古迹周围办工厂,在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控制地带内修建体量高大的建筑等等,直接威胁着文物的保护。

2.短视行为导致文物被破坏的恶果。某些旅游部门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刮益,为了在短期内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对文物古迹进行掠夺性的开发利用,超负荷地接待旅游者,结果加快了文物古迹的老化、破坏乃至毁灭,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3.任意改造文物,造成文物被破坏的悲剧。某些旅游部门为了提高文物古迹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使其长期为旅游服务,在发展旅游的同时.确实对文物采取了一系列维修与保护措施。但由于有关人员文物专业素质差,不懂得文物的维修与保护应尽量使其维持原样、符合其历史时代特点,而是对文物古迹进行随心所欲的“改造”,将其弄成一个大怪物,名为保护,实为破坏。

4.旅游业对环境的污染,使文物遭到破坏。车、船等交通工具排出大量的废气,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空气。旅游基础设施中排出的废水、废渣以及船舶泄出的油污等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水源。这些被严重污染的水和空气对文物古迹有着强烈的腐蚀作用。

5.游客对文物的破坏,众多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份,使文物古迹受到浸蚀,特别是在洞窟、古墓、地下室等古迹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旅游者的踩踏、攀登、抚摸等行为可严重损坏文物,例如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埃及金字塔,由于长时期中大量游人的攀登,已经受到严重损害。北京八达岭长城的城砖连遭高密度游人的脚踏手推,出现了严重的凹陷松动。凡游客所到之处,都存在着在文物古迹上乱刻乱涂的现象,更有甚者,竟然用敲砸等手段盗取文物古迹的部件,此等野蛮行径,严重地危害着文物古迹的保护。

四、搞好文物保护、推动旅游事业的发展

保护文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文物,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加强保护,是我们应坚持的原则。文物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资源,既可吸引游客,获得经济效益,又可通过旅游活动起到对人们的宣传,教育作用,弘扬传统文化,并可使文物本身得到一定的保护,这样,既保护了文物,发挥了文物的作用,又达到了发展旅游的目的,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可谓是相互促进的。

旅游的发展,对文物保护有一定的负作用,这是不容忽视的事实。但我们决不能因此而将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截然对立起来,任何极端的观点和行为都是极为有害的。忽视负作用,对文物只用不保,既不利于文物保护,又会损害旅游景观,从而降低经济效益。一味地夸大负作用,只保不用,既违背了我们保护文物的根本目的、又无视人民群众的普遍心理需求。正确的策略应是:在保护好的前提下,合理地利用文物为旅游服务,边用边保,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尽量消除对文物保护的负面影响,使文物事业与旅游事业的结合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要达到如此境界,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本地区旅游事业的长远规划。各地政府部门和各旅游主管部门应认识到文物对发展旅游的重要作用,深刻认识到保护文物的重要意义,在制定本地区旅游事业发展规划时,应对旅游区内的文物保护工作有明确的规划,以指导旅游区内文物保护工作的进行。

2、建立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如对级别较高的文物古迹应派专人负责,对旅游区内的文物古迹要经常或定期检查,从旅游区的经济收入中提出相当部分,专用于区内的文物保护工作等等。

3、文物部门与旅游部门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应密切配合,建立兄弟般的合作关系。

保护动物心得体会篇5

我所在的“苏州市苏绣艺术创新中心”是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亲自倡导、并亲临指导建立的。李政道先生十分重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对刺绣艺术真诚投入,让人为之动容。

苏州刺绣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苏绣艺术赖以产生和繁荣的江南水乡,历来文人墨客辈出。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滋养了苏绣艺术,使苏绣在文化内涵、工艺特色、色彩取向上形成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因此,苏绣被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实践、钻研苏绣技艺数十年的专业人员,如何学习、继承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如何在刺绣文化领域里跟上时代的节奏,将有关保护与发展、研究与创新的思考与探索,化作思维、实践的元素,并融合到每一针、每一线中去,将刺绣事业推向新的时代高峰,这是我们一直以来孜孜以求的事业。

近年来,在文化部领导的高度重视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出台了多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具有现实意义的指导性意见,对推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产生了积极作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整体框架中,积极引导、指导基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体现了部级专业工作机构的敏锐眼光和责任意识。作为来自基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切身感受到:近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以全新的思维定位,举办了多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览、展演,以及论坛和学术研讨会。这些具有影响力的活动一直有我们传承人的参与,我们在展示技艺的同时,也参与了学术研讨交流。这对我们而言,既开阔了视野,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我们认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挥出一个部级专业工作机构的专业性、前瞻性和指导性。

这次活动,令我们更加受到鼓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了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首次在全国命名并授牌建立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我们“苏州市苏绣艺术创新中心”很荣幸名列其中。我们作为保护研究基地,可以更为直接地得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专业指导,促使我们传承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保护研究更好地结合。我们相信,在今后共同工作的过程中,会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取得更大的成果。

今后,“苏州市苏绣艺术创新中心”将着手系统梳理苏绣的技艺要素。我们的的刺绣语言是通过技法、针法来表达的。传统的传承方式都是口授身教,这往往会在传承过程中造成技艺的缺失或偏差。我们准备组织专业人员系统地归纳整理,综合梳理各种针法,形成刺绣实样范本,并针对各种针法的演绎过程,加以文字阐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将保护和研究落到实处。

保护动物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物权保护;一体保护原则;平等保护原则;效益原则

   物权保护的原则,是指在物权保护中所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对于物权保护究竟应遵循那些原则,民法学界的观点并不完全一致。有的认为仅指“一体承认、平等保护”原则;[1]有的认为应包括平等保护原则和效率原则;[2]还有的认为应包括平等保护原则、私力救济与公力救济相结合的原则、预防与救济相结合的原则等。[3]笔者认为,物权保护的原则应当包括一体保护原则、平等保护原则和效益原则三项。试结合民法典的制定阐述之。

   一、一体保护原则

   一体保护原则,是指对所有的物权,不论其性质和内容如何,都应当给予承认和保护,即不管是所有权还是他物权,在所有权中,不管是公有性质的所有权还是私有性质的所有权;在他物权中,不管是用益物权还是担保物权,只要其是合法的物权,都应当给予承认和保护。一体保护是针对不保护而言的,其重点是所有权。强调一体保护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对私人所有权,特别是对私人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几乎不予承认,更谈不上对其进行保护。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曾经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承认过私人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例如剥夺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私有、允许城市手工业者自主经营、允许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存在等。但是,随着20世纪50年代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个体、私营经济在我国被全部取消。整个社会的经济成分变成了清一色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既然私有制经济被取消,私人的生产资料所有权也就得不到承认和保护。

   政策和法律对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不承认、不保护,不仅极大地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再加上天灾和人祸,使得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文革”结束时,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普遍贫穷。这种状况,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有所改变。随着政策的放宽,个体、私营经济逐步地得到恢复和发展,经济活力有所增强。国家立法也开始承认个体、私营经济的合法性。1982年宪法第16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至此,在宪法上初步建立起对所有权的一体保护原则,但是还没有建立起平等保护原则。

   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从民事法律的角度建立起了对不同所有权的一体保护原则。表现在其第5条规定:“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或许有人会说,既然宪法和民法都已经确立起一体保护原则,因此不必再将其作为一项独立的物权保护原则予以阐述。但笔者认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理论研究中强调这一原则的重要性有助于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至于在立法上,是否要将其作为一项独立的物权保护原则予以规定,笔者的看法是,在《物权法》中没有必要专门规定,但在《民法典》中应当规定,不过,应将其与民事权利的平等保护原则一并予以规定。

   二、平等保护原则

   平等保护原则,是指对任何一种合法取得的物权都应该给予一视同仁的法律保护。平等保护原则是针对物权保护的不平等而言的。在平等保护原则中,需要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两项:一是,他物权保护与所有权保护的平等;二是,私有物权保护与公有物权保护的平等。前者主要是针对传统物权法理论和立法上对他物权保护与所有权保护的不平等状况而言的,后者主要是针对我国立法和现实中对私有物权保护与公有物权保护的不平等状况而言的。

   确立平等保护原则的依据主要在于:第一,平等保护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我们知道,市场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前提,是每一个交换者都必须承认对方和自己一样,是自己商品的平等的、独立的监护人即所有者,否则,商品交换将无从谈起。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说: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只有坚持对不同商品生产者和交换者的所有权予以平等的法律保护,才能保障市场经济的顺利进行;市场经济也是以竞争为动力的经济。竞争的动力就在于市场主体的财富进取心。如果不对市场主体的财富进取心予以保护,市场经济就会失去动力和活力。要保护市场主体的财富进取心,就要保护其合法取得的财产权利,这其中自然包括物权。只有对市场主体的物权予以平等的保护,其才有创造财富的积极性,才有有效的市场竞争。没有平等的保护,就不会有真正的市场竞争;第二,平等保护是现实经济生活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制度。每一种经济成分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种分配方式都是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认可的公民合法取得收入的方式。多种经济成分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现实,必然要求法律作出相应的反映。同时,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财富迅速增加。虽然财富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但其中大多数公民的个人财产都来源于劳动所得。亚当??斯密曾经指出:“劳动所有权是一切其他所有权的主要基础,所以,这种所有权是最神圣不可侵犯的。”[4]因此,保护劳动者的财产权也就是保护其劳动;第三,平等保护是法律上权利平等的要求。民事权利都是平等的权利,并无高低贵贱之分。物权也是这样,并不存在一种物权比另一种物权优越的问题,因此,也不应当对一种物权给予比另一种物权更优越的保护;第四,平等保护原则也是对我国历史上和现实中存在的物权保护不平等现象的纠正。在我国的物权保护实践中,存在着重视所有权保护、轻视他物权保护,重视公有物权保护、轻视私有物权保护的不良倾向。这种倾向极大地限制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状况必须予以改变。

   如前所述,我国《民法通则》已确立起物权保护的一体原则,但其并未确立起物权保护的平等原则。其突出的表现在于,第一,对国家财产给予特殊的保护,规定“国家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第73条),而对集体财产和个人财产则无此规定;第二,在所有权归属不明时,推定为归国家所有(第79条)。这显然与各国民法所确立的不动产实行“国家主义”、动产实行“社会主义”的原则不相一致。[5]此外,在《民法通则》颁布以前的司法实践中,当国家所有权受到侵害时,还不适用诉讼时效和善意取得制度的规定。

   除民法通则的规定外,其他的法律法规也有很多对国家所有权予以特殊保护的规定。例如,《公司法》第4条第3款规定:“公司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但其他投资主体在公司中的财产,其所有权则属于公司,投资者只享有股权。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台湾“国有资产法”第4条第3项的规定。该规定为,“国营事业机关使用之财产均属之(指属于‘国有资产’——笔者注),但国营事业为公司组织者,仅指其股份而言。”又如,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财政部、国家体改委、国务院生产委员会联合的《关于加强承包经营责任制企业国有资产管理的试行办法》第2条规定:“在承包经营活动中,企业不得使国有资产及其权益遭受损失。”其实,企业经营的盈亏乃正常之事,国家为了防范经营风险可在事先要求经营管理者提供担保或者事后依承包合同向其求偿,怎能要求经营者保证国有资产不受损失呢?

   与国家财产权受到特殊法律保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非国家财产权不仅在立法上得不到相同的保护,而且在实践中,歧视和侵害非国家财产权的情形比比皆是。例如,在土地征收中,各地行政机关滥用征收权侵害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现象,极为严重。

   导致物权保护不平等现象的根源,一方面,是受前苏联有关财产权保护理论的影响。在前苏联,有关财产权保护的法律意识形态是建立在维幸斯基的“国家与法的理论”、a??B??维涅吉克托夫“国家所有权理论”和B??B??拉普捷夫“经济法理论”基础之上的。这些理论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属是为了完善计划经济体制,其共同要害是把国家权力即政府权力至上主义学说或称之为公权力崇拜主义学说抬高到绝对的、神秘的、无所不能的地位,从而把决定社会的经济事务的权力交给国家,并彻底排除了社会、民间、个人对经济的积极参与。同时,从前苏联引进的所谓经典的社会主义民法学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所有权应当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即国家所有权、集体所有权和个人所有权。这三种所有权反映了生产资料社会化的不同阶段:其中,国家所有权反映生产资料社会化的最高阶段,集体所有权反映生产资料社会化的一般阶段,个人所有权反映着私人占有生产资料的阶段。因此,他们认为以国家所有权为代表的社会化所有制代表历史发展的趋势,故应当得到优先保护,集体所有权代表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只应当得到一般的保护,个人所有权所代表的是不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私有制,故应当受到严格限制;[6]另一方面,是受当时党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影响。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党和国家经济政策的基本点就是限制和消灭私有制经济,发展和壮大公有制经济。在此经济政策之下,私有制经济的不到保护,公有制经济得到强有力的保护。

   值得庆幸的是,在经历了一段很长时期的历史曲折以后,对于物权保护的观点和立法终于逐步地从不平等走向了平等。表现在,1986年制定的《民法通则》第七章对一切财产权利规定了同样的诉讼时效,废除了国家财产权利的追索不受诉讼时效限制的旧原则;1988年宪法修正案,承认了私营经济受法律保护的原则,这是私营经济受法律保护的宪法基础;1995制定的《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建立了中国在不动产法方面对各种主体的民事权利给予充分的、平等保护的法律制度;特别重要的是,经过1999年修正的现行宪法第11条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第13条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

   在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中,经过激烈的讨论,民法学界已经达成了共识,在民法典中,既不规定“公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也不规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而是规定凡是合法取得的财产都应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在条文表述上,应和前述一体保护原则规定在一个条文中。以一个法律条文表达一体保护和平等保护两层含义。

   但是,也应指出,平等保护也并非是指绝对的、无差别的保护。针对不同性质的物权的特点规定一些特殊的保护性措施,与物权平等保护原则并不违背。以国有资产为例,国有资产可以分为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这两部分资产的性质和功能并不完全相同。对经营性国有资产而言,在承认其所有权与其他市场主体财产所有权平等的同时,应针对其更容易受到侵害的实际,作出一些特殊的保护性规定,诚如孟勤国教授所建议的那样,第一,任何法人或自然人不得以不支付对价或支付显属过低的对价取得国有财产,法律有特别规定者除外;第二,重大的国有财产的处置,包括担保,须经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批准或备案,并经法定程序进行经营风险评估;第三,国有财产的诉讼时效延长至五年,并规定国有财产因超过诉讼时效受到损害时必须对责任人追究民事责任。[7]对于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由于其担负着公务职能和公用职能,不以盈利为目的,不进入市场流通,因此,其保护规则也应与经营性国有资产不同,例如,梁慧星教授主编的《物权法草案建议稿》,尽管没有一条是关于国家所有权的规定,但其仍然有关于共有物与公用物保护的特别规定,其特别指明,“公有物与公用物不得转让、不得作为取得时效的客体。”这主要是因为公有物与公用物负有为公众服务的使命并且其自我保护的能力十分脆弱,因而法律有必要对其实行特殊保护,以防止其遭受任意毁损、侵占和灭失。可见,平等保护原则并不排斥针对不同财产的特点,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三、效益原则

   在论述物权保护的效益原则之前,有必要区分一下效率和效益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效率和效益本是经济学上的概念,其含义并不相同。效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或曰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而效益指的是一定量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投入后所能够得到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量的大小,即产出和投入的关系。效率侧重于速度,效益侧重于结果。效率常常用“高”、“低”来衡量,效益则用“大”、“小”或“正”、“负”来衡量。效率和效益概念引入法学领域导源于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对法学的渗透。在法学上,效率和效益这两个概念常被混用。其实,他们仍然是有区别的。效益概念常在实体法上使用,并与公平相对应;效率概念常在程序法上使用,并与公正相对应。在物权保护领域,效率和效益这两个问题都存在。效率常常是指为保护物权所需花费的时间多少,效益常常是指保护物权所需花费的成本多少。由于时间也可归入成本,因此,在物权保护领域,效率和效益具有方向上的一致性。基于此,本文将物权保护的效益问题归入效益原则,一并予以探讨。

   物权保护的效益原则,是指应当用尽量少的保护成本换取尽量多的保护收益。之所以要将效益原则作为物权保护的一项基本原则,是因为物权保护总是要付出一定的成本的。从法律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所谓成本不外乎一定的劳力、金钱和时间的投入,有时也包括精神压力。其中,劳力和金钱投入可称之为有形成本,时间和精力投入可称之为无形成本。无论是对于个人还是社会来说,物权保护都应当尽量节约成本。因为,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用于物权保护的支出越多,用于生产的支出就越少,从而会引发个人生活水平的下降和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降低。所以,物权保护不能不考虑成本。但是,传统的物权保护理论,偏偏就忽视了效益问题。例如,有些人不惜一切代价去打一个很小的财产权受到侵害的官司。这种做法,虽然有利于实现当事人心目中的公平,可能还有利于人们权利意识的培养,但从法律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却是没有效益的,是有违物权保护的初衷的。因为,在物权受到侵害的情况下,人们启动物权保护程序的目的就是要使受到侵害的财产利益恢复到原有状态。如果人们化费过多的成本,即使打赢了官司,其财产利益也没有恢复到原有状态。因此,物权保护制度的设计及运作,不能不考虑效益原则。正因为如此,梁慧星教授主编的《物权法草案建议稿》第9条第1款规定:“对物权的争议,应以维护物的经济价值和发挥物的效用为基准解释。”虽然条文的起草者将其解释为是关于“物权解释”的规定,但我们可以认为,该条是关于效益原则的规定。既然物权法需要确立效益原则,对物权保护亦应作相同的解释。

   为加深对物权保护效益原则的理解,试从法律经济学的角度对此予以进一步阐述。在法律经济学看来,物权保护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物权人与侵权人之间的财产权利的交易过程。科斯第一定律指出,若交易费用为零,则无论权利如何界定,都可以通过市场交易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但是,现实世界中的交易成本不可能为零。于是,科斯第二定律又指出,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况下,不同的法律权利界定,会带来不同效率的资源配置。[8]上述科斯定律表明,在交易成本为零的情况下,当事人之间的自愿性交易行为(即遵循市场法则),乃是物权保护的最有效率的选择。此时,法律的介入反而会成为当事人达成交易的障碍。但是,在交易成本为正的情况下,当事人的自愿交易就会因成本障碍而不容易达成,此时,市场法则就会成为一种低效率的选择。为克服市场法则的弊端,就必须引入法律规则。换言之,若交易成本为正,法律规制就成为一种有效率的选择。

   可见,在法律经济学看来,物权保护效益原则的关键在于降低物权保护的成本,无论是将物权保护看作是物权人与侵权人之间的交易活动,还是看作是法律规制的过程,都是如此。那么,如何才能降低物权保护的成本呢?对此,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首先,立法应当尽可能提供各种有效率的物权保护方法供当事人选择。无论是公法的保护方法,还是私法的保护方法;无论是私力救济的方法,还是公力救济的方法;无论是物权法的保护方法,还是债权法的保护方法;无论是财产规则,还是责任规则,只要其是有利于降低物权保护成本,提高物权保护效益的,立法都应当予以承认。但是,我国目前的物权保护立法却存在着两方面的不足:一是,物权法的保护方法比较欠缺,二是,自助行为的作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值得庆幸的是,此两项不足,已经引起了民法理论界和立法部门的重视,在物权法草案中已经有关于物权请求权的详细规定,在民法典草案中,也已见到关于自助行为的规定;其次,物权人应当选择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方式保护物权。至于哪一种方式是最有效益的物权保护方式,只能在个案中予以考察。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各种物权保护方法的效益作一般性的抽象。一般来说,私力救济措施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特别是自力请求,可以说是一种成本最低的物权保护方法。在私力请求的过程中,如果侵权人自动履行义务或者物权人与侵权人能够达成协议,则这种物权保护方式显然要比公力救济的成本低,因而是一种有效益的选择。即使是私力救济中的自卫行为,其效率也比公力救济要高,而成本要低。但是,自卫行为如果激烈进行,则会变成一种低效益的选择并会损害法的安定性,必须对其予以限制,此时,公力救济反而成为一种有效益的方式;第三,将物权保护的成本科由侵权人承担。无论是采取自力救济,还是采取公力救济,法律都应当将物权保护的成本科加于侵权人头上,这不仅有利于降低物权人保护物权的成本,还有助于抑制侵权行为的发生,从而降低整个社会的物权保护成本。据此,在我国的民事司法实践中,由当事人分摊诉讼费用的做法,以及对物权人除诉讼费用以外的其他物权保护成本(如律师费用等)不予支持的做法,必须予以改变。至于具体方案,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应当指出,物权保护的效益原则和公平正义原则是不矛盾的。事实上,坚持效益原则,不但不会损害物权人的利益,反而是在更高的程度和水平上保护其物权。将物权保护的成本科加于侵权人,也不违反公平正义原则,因为一个人应对自己的侵权行为负责,本身就包含了保护成本的承担。对此,美国前任大法官沃伦??伯格曾说过:“我们能够提供一种机制,使产权争议双方在花钱少、精神压力小、比较短的时间内获得一个可以接受的解决结果,这就是正义。”[9]

   ontheprinciplesofprotectionofRightsinRem

   JiXiu-ping

   (LawDepartment,HuaiyinteachersCollege;Huaian,223001China)

   abstracttheprinciplesofprotectionofrightsinremshouldadheretoare:theprincipleofno-discrimination,theprincipleofequalprotectionandtheprincipleofefficiency.amongthese,theprincipleofequalprotectionhasadefiniterelativityandappliesdifferentprotectionrulesaccordingtothecharacteristicsofdifferentproperty,especiallyappliesspecialprotectionrulestonon-operationalstate-ownedcapital.

   Keywordstheprotectionofrightsinrem;theprincipleofno-discrimination;theprincipleofequalprotection;theprincipleofefficiency

   参考文献

   [1]梁慧星:“制定中国物权法的若干问题”,载梁慧星主编:《从近代民法到现代民法》中国法制出版社、金桥文化出版社(香港)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386页;孙宪忠著:《论物权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89页;孟勤国著:《物权二元结构论》,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第132页。

   [2]周林彬著:《物权法新论——一种法律经济分析的观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5页、第272页、第281页。

   [3]刘剑文、杨汉平主编:《私有财产法律保护》,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61-266页。

   [4][英]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南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53页。

   [5]所谓不动产实行“国家主义”、动产实行“社会主义”是指在所有权归属不明时,推定不动产归国家所有,动产应留在社会,适用取得时效制度,归占有人所有。

   [6]孙宪忠著:《论物权法》,第290页、第296页。

保护动物心得体会篇7

保护野生动物倡议书【1】

尊敬的广大市民:

野生动物是人类的朋友,是地球大家庭的一员,是大自然生态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自然资源。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可协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市是一个野生动物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每年都有大量天鹅、鸿雁、灰鹤和朱顶雀等迁徙候鸟在湿地、湖泊觅食,还有生长在草原腹地的自治区区鸟百灵鸟、狼和黄羊等野生动物繁衍栖息。非法捕猎、贩卖、食用野生动物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一些人利用粘网、扣笼和掏雏等方式违法猎捕百灵鸟、朱顶雀和黄雀的违法犯罪行为屡禁不止,甚至一些不法之徒不惜用氰酸钾铝(俗称扁毛霜)毒杀百灵鸟后将死体出售给餐馆、烧烤店,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损害了满洲里的文明形象,更威胁市民身体健康和安全,与当今世界倡导的绿色消费、文明生活的主流格格不入。党的十提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中,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要贯彻落实好党的十精神,提高全市人民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作出积极贡献。

为此,我们郑重的向全市人民发出倡议:

从现在起,在全市范围内发起保护拒吃野生动物的全民行动,并长期坚持下去!

坚决反对落后、野蛮、残酷的消费陋习,提倡健康、环保、文明的生活消费方式!

坚决不捕杀野生保护动物!

坚决不吃野生保护动物!

坚决不参与非法买卖野生保护动物及其制品!

勇敢举报违反保护野生动物法律法规的行为!

我们的命运是与野生动物息息相关的,为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为了口岸的生态环境更美好,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野生动物,共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为野生动物们营造一个安全的家园,让野生动物与我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和谐地生活吧!

保护野生动物倡议书【2】

人是生活在这个地球上万千种类之一,我们在生活中不单要爱自己、家人和同类,为了地球生态平衡和大自然的环境相对自然,还应当保护其他种类的,生命是需要相互支撑的!

每个人都会与各种生命相遇:小猫、小狗、小兔子、这些小动物是我们的伙伴、朋友,甚至家人。每一个有爱心的人,懂得生命意义的人,都会知道怎么善意关爱自己的伙伴。

被挖掉眼球的小狗、被汽油烧焦的小猫、被恶意投毒而死的动物当这一桩桩骇人听闻的残害动物的事件不断发生时,我心里总有说不出的沉痛,我想这是任何一个有良知、有爱心、有正义感的人所不能容忍的事情。

绝大部分城市流浪动物的生存状况令人十分堪忧:它们被遗忘在角落的生命,不受重视;它们身体遭受病痛的折磨;它们无时无刻不在忍受着残疾带来的痛苦;它们承受未绝育带来的生殖繁育风险,小宝宝一出生就面临着巨大的死亡危机;它们经常要面对酷暑、严寒和饥饿,四处寻找躲藏之处;它们时刻面临着各种危险,每一刻都有可能惨死在街边;它们甚至还要面对一小部分人为满足自己变态的心理而做出的种种虐待和伤害

残酷的生存环境、悲惨的生活遭遇,使得我们身边的这些伙伴的生命凋零

真正的爱是对弱者或蒙难者发自内心的悲悯和关怀,是不假思索伸出的援救之手。在此,我郑重呼吁各界尊重生命、关爱生命的有识之士:

1.尊重生命,尊重动物,不吝啬自己的爱心;

2.无论自己的宠物年老、体弱、生病还是残疾,都不放弃、不抛弃它们;

3.保证动物不受饥渴、伤害和疾病威胁;

4.保证动物有一定的自由,让它们生活无所恐惧,能自由表达天性;

5.有能力和条件的人,对流浪动物进行有责任感的收养、领养、寄养;

6.依法合理、人道的利用动物;

7.不从非法商贩处购买伴侣动物;

8.不虐待、不伤害流浪动物;

9.将关爱生命,善待动物的理念传播给身边的每一个人。

相信我们一点点的爱心和所做的这些简单的事情,就能够让那些还在外面流浪的小动物们重

保护野生动物倡议书【3】

党的十明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新构想,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凸显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我们生活在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中,许许多多的生物组成了我们周围的生态系统,野生动物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的朋友,保护发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对改善自然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建设美丽中国有着重要意义。近些年来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人为破坏,致使我国野生动物的数量、分布范围正日益缩小,许多种类已处于濒临灭绝状态。为了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顺应自然发展规律,我们必须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伸出我们的双手,献出我们的爱心,以实际行动保护和拯救野生动物,建设好美丽家园、美丽中国。

黄岛区地处山东半岛南部,气候温和、地理条件优越,森林资源丰富,适宜野生动植物繁衍。以鸟类为例,已发现本区有鸟类19目58科112属382种,是山东省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由于本区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候鸟迁徙路上的重要驿站,每年有数百万只候鸟路径本区。这些鸟类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珍禽如:丹顶鹤、白鹤、白鹳、中华秋沙鸭、金雕等十种,有大白鹅、灰鹤、苍鹰、燕隼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47种。这些鸟类对农林害虫的控制、维持自然生态平衡,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以来,我们在宣传普及野保知识及法律法规和查处野保案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辖区内野生动物生存、发展环境得以改善,野生动物物种逐年增多。但目前社会对保护野生动物的认识不足,滥捕、滥猎、滥食野生动物时有发生,保护野生动物的氛围亟待加强。因此我们呼吁全体市民行动起来,积极参与支持野生动物保护,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倡议:

一、从我做起,保护野生动物从餐桌做起,杜绝食用野生动物,树立饮食文明新风尚;

二、不滥捕、不猎杀野生动物,做文明、守法、有爱心的好公民;

三、关爱动物,保护林业资源,让良好的森林生态环境成为野生动物的栖息庇护场所;

保护动物心得体会篇8

一、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有着丰富的文物资源,由此决定了我国的旅游业是以文物资源为主导,对现代人来说,历史就像一个谜团,而文物就是打开这个谜团的钥匙,人们希望通过对文物的了解感受历史,铭记过去,人们的猎奇心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文物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文物能够充分反映该时期的社会形态,因此,很容易给当代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文物古迹进行观览,不仅使人们对历史有所了解,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使人们的身心得到陶冶,而且缓解了人们由于工作带来的精神压力,因此,以文物资源为主体的旅游业受到了大家的青睐,也成为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发展旅游可促进文物保护

首先,大部分人士认为,文物实际上就是旅游资源的一种,并且有着极高的价值,在旅游业的逐渐发展过程中,文物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了广泛认可。可以说,文物资源已经成为旅游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想保证文物资源不断为旅游业创造价值,就必须对文物资源进行保护,文物保护不仅是提高旅游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更重的是,是现代人对历史的的保护和尊重。文物资源的不可复制和不可再生,决定了文物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将很难修复,甚至无法修复,不仅降低了旅游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失去了文化瑰宝,为了实现文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因此,加强了对文物资源的保护力度。其次,文化旅游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我国文物保护经费紧张的问题。我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因此,文物数量非常之大,文物资源的特殊性决定了必须对文物资源进行保护,对于国家来说,财政拨款需要宏观分析,综合考虑,将全部财政拨款用于文物保护时不现实的。而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由于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资金十分紧张,同样不能满足文物保护的需求,因此,每年都会有一些文物因为无法得到维护和修复,导致其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文物资源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因此,可以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文物保护工作。地方经济的增长离不开文物资源的深度开发,无论站在哪种角度上来看,都是对国家和人民有益的事。第三,文化旅游加强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了解,人们在观览时,获得精神上的陶冶,在深深感叹古代人民智慧的同时,由内而外生发出爱国意识,从而文虎素质得以提高。激发了人们保护文物的意识,有助于形成全社会保护文物的氛围,对于文物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有着积极意义。

三、旅游业的发展给文物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并非全部给文物保护带来了积极作用,其负面作用也十分明显,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人们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也意味着对文物会产生一定的破坏,这种破坏主要体现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时,为了美化景观,方便有人游览,因此需需要修建园路等基础设施,对于一些旅游景点较为偏远的地方来说,宾馆、饭店的修建也是必不可少,因此,在一定程度上,给文物带来的负面影响,个别文物被破坏。虽然有些建筑还没有对文物产生直接的破坏,但是这种破坏是长期的,将成为威胁文物安全、完好的重要因素。其次,目前我国旅游业中的文物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缺乏专业知识,在进行保护的时候,方法不当,不仅达不到保护的作用,反而破坏了文物,造成了无法弥补的遗憾,同时,旅游业的竞争日趋激烈,相关部门过度追求利益最大化,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对文物产生了不可避免的破坏,上述种种原因,都不利于开展文物保护工作。除此之外,大部分的旅游部门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就是文物保护,在短期内,为了快速获取利益,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对文物进行大面积的掠夺式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文物的寿命缩短,甚至造成了无可挽回的损失。第三,从目前来看,我国部分游客的综合素质不高,到景区进行游览时,无视景区规定,随意在古建筑上乱写乱画,攀爬古建筑物,有的文物已经采取一些范湖措施将其保护起来,而游客全然不顾,仍然跨过去,随意触摸和踩踏。同时,我国人口较多,每逢旅游旺季,大批游客涌入个景区观览,人体中呼出的二氧化碳也会给一些文物带来影响,增加空气中的湿度,在长时间的作用下,很容易出现浸蚀现象。

四、文物保护与经济旅游系统发展的措施

在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方面,必须以保护文物资源为基础,在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文物资源的积极作用。有些人认为,旅游业的发展必定会给文物带来破坏,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两者非但不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的关系。传统的文物保护,是将文物藏起来,不公之于众,表面上看似保护了文物,而实际上是对文物价值的否定,我们知道,文物代表的不仅仅是珍贵的物质,更重要的是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相关部门将文物“藏起来”也就失去了文物的意义,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文物的保护工作实际上就是对文物进行科学、合理的利用,将其内在发挥出来。但是如果相关部门,如果只在乎利益,将文物作为赚钱的工具,无尺度开发,应该得到每一个公民的谴责。保护文物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遵守国家想干法律法规,相关部门在对文物的经济功能挖掘时,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定进行,加大对文物保护的宣传力度,在社会范围内形成保护文物意识,是人们意识到文物的珍贵,从而推动文物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其次,文物部门与旅游部门在文物保护工作方面应密切配合,建立兄弟般的合作关系。第三,文物部门要转变传统的保护意识,逐渐转变被动管理的局面,在不断探索过程中,形成先进的文物保护体制。第四,最为旅游景区,要站在长远的角度考虑,不要被眼前的利益迷惑,严格限制景区内的人流量,加大景区内的监管力度,杜绝威胁和破坏文物事件的发生。

五、结语

保护动物心得体会篇9

物权法是保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基本法律

我国《宪法》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一项基本治国方略。而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属于法治国家的重要标志,就是要看是否有一套完善的法律制度,以充分保护公民的人身和财产权利。在一个法治社会里,拥有公共权力的政府机关可以对公众施加义务约束,但义务的设定必须以保护人民的基本权利为出发点,因此,物权法规定公民、法人所享有的财产权是依法行政的基础。我们学习物权法,首先要牢固树立依法平等保护和正确行使财产权利的物权观念,为实施物权法营造广泛的社会思想基础。

物权法始终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目的,关注民生,保护老百姓的切身利益。什么是民生?首先是要维护老百姓的基本权利。民生的最大问题就是民众的权利问题,权利问题都没有解决好,产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就根本谈不上民生。物权法对实践中广大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问题作出了规定,具体来说:

物权法切实维护了广大城市居民的财产权益。物权法规定:“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我国土地使用权实行有偿转让制度,因此,城市居民购买房产之后,其虽然对房屋享有永久的所有权,但土地使用权则是有期限的。而土地使用权到期之后,地上的建筑物的所有权是否依然受到法律的保护,成为广大城市居民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物权法的上述规定使城市居民的房产权得到了充分的保障。物权法规定了城市居民对其购买的商品房所享有的各项财产权利,特别是物权法中所规定的业主的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制度。鉴于道路、绿地关乎业主的重大利益,且涉及城市的环境保护,因此物权法规定,建筑区划内的道路、绿地属于业主共有。物权法为了保护广大购房人的利益,防止开发商将房产一房数卖,规定了商品房预告登记制度。物权法还确认了对物权的保护制度和方法,确立了物权的各项规则。可以说,物权法通过对各类财产权的保护,奠定了法治社会的基础。

物权法中有关保护农民财产权的制度,切实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保护八亿农民的合法权益,首先需要保护农民对土地的财产权,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完善制度建设的基础。我国物权法第一次在用益物权中规定了承包经营权,承认了承包经营权的物权,这是在不改变我国农村集体土地的性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保护农民利益的重大举措。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化也为稳定承包经营关系提供了法律保障。为了使农民享有长期稳定的承包经营权,物权法第一百二十六条第二款规定,耕地、草地或者林地的承包期届满,由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继续承包。其次,物权法确认承包经营权为用益物权,有利于在土地被征收的情况下,保护承包经营权人的利益。《物权法》第一百二十一条、一百三十二条都规定了承包地被征收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有权依照本法第四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获得相应补偿。再次,物权法还规定了农村集体组织的成员权,对涉及到土地承包方案以及将土地发包给本集体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承包,个别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之间承包地的调整,土地补偿费等费用的使用、分配办法,集体出资的企业的所有权变动等事项规定必须依照法定程序经集体成员决定。物权法还规定了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或者其负责人作出的决定侵害集体成员合法权益的,受侵害的集体成员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这些举措都切实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

物权法是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法律

物权法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到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

这就是对平等保护原则的具体规定。之所以要实行平等保护,是因为:一方面,按照《宪法》第六条的规定,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所有制形态上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既然要实行多种经济成分的共同发展,就需要对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实行同等保护。另一方面,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需要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的平等的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市场经济天然要求平等,因为交易本身就是以当事人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为前提和基础的。

物权法强化对国有财产的保护,主要有这么几个特点:第一,物权法明确了行使国家所有权的主体物权法明确规定,国有财产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但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毕竟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立法机关和法律监督机关,它本身不直接地具体地管理各项财产。对国有财产的管理,只能通过法律的授权,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即国务院)来行使。第二,物权法明确界定了国有财产尤其是国家专有财产的范围。物权法第四十一条规定:法律规定专属于国家所有的不动产和动产,任何单位和个人不能取得所有权。例如,物权法规定城市的土地,矿藏、水流、海域、无线电频谱资源等只能由国家所有。而对于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第四十八条规定属于国家所有,但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第三,物权法对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管理和使用国家财产的权限作出了规定。物权法第五十三、五十四条分别对国家机关和国家举办的事业单位所直接支配的国有财产的权限作出了规定。国家机关对其支配的国有财产,不得享有收益权,因此,国家机关不能将国有的财产出租或者从事其他的交易行为从中获取利益。针对实践中较为突出的国有资产经营中的流失问题,物权法第五十七条规定了履行国有财产管理监督职责的机构和工作人员的责任,尤其是规定了违反国有财产管理规定,在企业改制等过程中造成国有财产流失,依法应当承担法律责任。这些责任主要还是行政责任,但造成国有资产损失也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在国有财产受到侵犯后,物权法赋予国有财产的管理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可以请求不法行为人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原物、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的权利,从而保护国家所有权。

物权法强化了对私人所有权的保护。物权法规定的私人所有权,就是指公民个人依法对其所有的动产或者不动产享有的权利,以及私人投资到各类企业中所依法享有的出资人的权益。私人所有权是私人所有制在法律上的反映。我国物权法从三种所有制形态的分类出发,分别确定国家、集体和私人所有权。物权法扩大了对私人所有权的保护范围,实际上就是要坚持党的十六大的“毫不动摇”的方针,强化对非公经济的保护,鼓励非公经济的发展。

物权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从世界范围来看,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体制是否是市场经济,关键要看市场是否在资源的优化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而其中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规范市场经济的民商法体系是否建立和健全。一些历史学家的研究表明,我国千余年来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始终没有得到充分发育,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封建制度之下,私有财产无法得到法律的支持和保护。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首,先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这样交易关系才有可能顺利进行。物权法不仅是确认和保护所有制关系的法律,而且是规范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规则。

物权法对于市场经济的基础性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物权法构建了产权制度的基本框架,为市场的正常运行奠定了基础。在物权法上,通过确认各类物权,来确认交易的安全。二是确认了平等保护原则,维护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和基本财产权利。我国物权法规定,国家保护一切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和发展权利。物权法第4条规定:“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这就是说,即使是没有进入交易领域的财产,都要同等地受到法律的确认和保护。在遭受侵害以后,也要受到物权法的平等保护。这种平等对待要求各类市场主体享有并行使财产权,以及其权利遭受侵害的情况下都要遵循共同的规则,这也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三是维护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和交易安全。物权法的一系列规则,如公示公信原则、所有权转移规则、善意取得制度等都是直接服务于交易关系的。当前,市场交易中存在一些混乱现象,确与物权法不完善有关。例如,在商品房买卖中,由于登记制度的不健全,一些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房时,不能通过查阅不动产登记,了解该房屋是否已经设定抵押或者出售等情况,从而在交易中上当受骗或蒙受巨大的损害。极少数不法行为人将一物数卖,或将已经出售的财产作抵押,以欺骗他人财产,甚至从事金融欺诈行为,造成经济秩序混乱,社会信用降低。因此,物权法的建立和完善对于维护交易安全,整治市场秩序具有重要的作用。

物权法是鼓励人民群众创造财富的法律

制订物权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法律本身虽不能直接创造财产,但是可以通过确认和保护

保护动物心得体会篇10

60年的经验表明,国家强则文化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国家的每一次发展和跨越,都伴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和跨越,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化遗产事业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为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促进了文化遗产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60年的经验表明,文化兴则国运盛。文化的复兴和繁荣,必然会促进国家和民族的崛起和强盛。国家的复兴和强盛,必须有先进文化作指引,建设强大的国家软实力,要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遗产保护对于弘扬先进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培育国民素质、促进社会进步、推动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显现出其独特的价值和功能。

只有融入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大业,文化遗产事业才能实现蓬勃发展;只有大力发展文化遗产事业,中华民族才能迎来更加灿烂的未来。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把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鲜明地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要求。要充分认识十七大提出的这一战略部署的重要性,把握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形势,认清肩负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坚定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今年9月,中共中央召开十七届四中全会,这是在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着眼于推动十七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部署的贯彻落实,重点研究解决当前党的建设中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紧迫性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科学判断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认真总结今年经济工作,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部署明年经济工作。全国文物系统要认真领会,切实把会议精神真正把握到位、贯彻到位,切实把中央的统一部署与文物工作的实际结合起来,找准角色定位,努力使文化遗产工作成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促进者,成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积极力量。

20__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我们砥砺奋进、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来势汹汹,世界经济陷入衰退,外部环境剧变,自然灾害频发,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冲击。面对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全面分析、准确判断、果断决策、从容应对,全面实施并不断丰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统筹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有效遏止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态势,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全国文物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主动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履行职责,扎实工作,积极有所作为。稳步推进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文物实地调研形势喜人,目前全国已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89.2万处;进一步深化博物馆免费开放,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达1447家;扎实开展震后文化遗产抢救保护,一大批受损文物得到及时修缮;积极做好文物安全工作,努力建立文物安全工作的长效机制;文物保护基础工作卓有成效,重大文物保护项目进展顺利,考古和大遗址保护工作稳步开展,世界遗产事业扎实推进,博物馆事业成效显著,社会文物管理力度加大,文物外事工作持续开展,宣传工作日趋活跃,保持了文物事业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作出重要贡献。在最近一次的国务院机构调整中,国家文物局作为加强部门,增设了督察司。国家逐年加大文物保护经费投入,20__年中央财政文物保护专项补助经费达48.6亿元,是20__年25.2亿元的1.93倍。中央领导同志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多次对文化遗产保护作出重要批示,本文来源:文秘站多次亲临文物、博物馆单位指导工作,这既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殷切期盼和充分肯定,也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信心和决心。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正处于由文化遗产大国向文化遗产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相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全局相比,与急剧变化的国际形势提出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期待相比,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依然存在着差距。主要表现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工作依然薄弱,基本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依然突出,文物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经费投入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需求尚有较大差距,人民群众尚未充分享受文化遗产保护成果,适应时展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体制有待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全国文物工作者要认清肩负的责任,牢记神圣使命,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进取,奋发有为,加快建设文化遗产强国,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文化遗产事业实现新的跨越。

我们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文化遗产工作的主线。文化遗产事业必须围绕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部署,善于从党和国家大局中找准工作定位,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谋划、在大局下行动,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把握文化遗产事业的历史方位。要按照总书记提出的“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总要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战略部署,抓住国家加大对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保障力度的重要机遇,抓住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有利契机,全面推进文化遗产事业发展;要推进重大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充分发挥文化遗产保护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为调结构、促转变、扩内需、惠民生、保稳定服务,增强文化遗产事业服务大局、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我们一定要把保护和传承作为文化遗产工作的主题。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识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承载着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形象的基本元素和主要标志之一。要用世界的眼光、历史的眼光和发展的眼光,认识文化遗产的价值;要切实贯彻党和国家的文物工作方针,处理好保护、利用和传承的关系,把丰厚的文化遗产资源转化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积极因素。要通过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让文物、博物馆单位成为城乡最美的地方,成为城乡最有品位的文化空间,成为城乡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和动力,成为国家和民族的骄傲。

我们一定要把融入社会、促进发展作为文化遗产事业的使命。文化遗产事业融入经济社会,既是文化遗产事业承担社会责任、促进自身发展的积极举措,也是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众的主要途径。近年来,我们推进文化遗产保护融入经济建设、融入社区生活、融入城市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资源配置,彰显城乡魅力,推进了城市的产业转型,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促进了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文化遗产保护融入社会、促进发展等问题,把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相结合,与城乡基本建设相结合,与环境改善相结合。要认真总结文化遗产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功经验,积极探索建立文化遗产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宣传和普及工作,主动争取全社会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努力营造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建设和谐共融、协调发展、互利双赢的新局面。

我们一定要把保护成果惠及民众作为文化遗产工作的宗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惠及民众,是文化遗产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文化遗产保护只有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由人民共享,才能保持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活力,才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力。要进一步强化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强调各级政府文化遗产保护职责的同时,积极研究制定发挥人民主体地位和作用的政策措施,拓展社会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渠道。要进一步强化广大民众与文化遗产之间的情感联系,无论是在文物保护修缮和考古发掘等工程中,还是在博物馆建设和陈列展示等工作中,都要对人民群众满怀深情,都应该积极取得当地居民的理解和支持。要进一步强化以人为本,坚持有利于文化遗产保护、有利于传统技艺传承、有利于惠及民生的原则,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受益权,关注群众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努力使文化遗产保护成为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我们一定要把改革创新作为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动力。文化建设,重在建设,贵在创新。今天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是改革创新的成果,解决当前文化遗产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仍需要改革创新。要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按照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20__年底前基本完成改革试点任务。要贯彻“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方针,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大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要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遵循文物工作自身规律、国家保护为主并动员全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体制。最近,文化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文物行政执法机构建设的通知》,各地要按《通知》要求,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加强文物行政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省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内设专司文物行政执法督察的机构,有条件的地区都要成立专职的文物行政执法队伍,作为推进文物管理机制创新的重要内容。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与更多国家签署有关文化遗产保护的双边协定,开展更有深度和实质性内容的合作。要通过“走出去”、“引进来”,扩大对外文物展览的影响,拓宽人员交流和科技合作渠道,不断把中华文明推向世界,提高我国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地位和作用。

全国文物系统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紧迫意识,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以更加扎实的工作、更加昂扬的斗志,坚决完成好20__年的各项任务。

要科学制定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规划。20__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实现《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提出的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第一个阶段性目标的最后一年。要认真做好阶段性目标提出的各项任务和“十一五”规划的总结评估工作,科学编制文物事业“十二五”规划。要遵循科学发展的要求,综合考虑“十二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特点,加强全局性、战略性问题研究,科学确立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提出重大改革和政策举措等,着力解决文物事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要不断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央领导同志十分关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李长春同志先后九次就中国文字博物馆建设作出重要批示。最近,他在河南博物院考察时,再次就博物馆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把博物馆建设和免费开放工作做好。博物馆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目前,全国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的数量已占文化、文物部门归口管理博物馆、纪念馆和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总数的76%。要把深化博物馆免费开放,作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探索和建立免费开放的长效机制,推进博物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要进一步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有机统一起来,丰富展陈内容,创新展陈手段,不断增强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要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精心筹备和确保成功举办20__年国际博协第22届大会。继续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周密组织转段工作,加强新发现文物保护。做好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评审工作,尽早形成推荐名单上报国务院。稳步推进文物、涉台文物、地震灾后文化遗产等保护抢救工程,做好南水北调等国家重大建设工程中的考古和文物保护工作。推进大遗址保护,开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管理。开展文物行政执法专项督察。推动《博物馆条例》等立法进程,完成馆藏珍贵文物数据库建设工作,加大中央地方共建部级重点博物馆和民办博物馆建设。做好科研成果转化和人才队伍建设,办好对外文物展览。办好20__年国际古迹遗址日、国际博物馆日和中国文化遗产日活动。

要深入总结和推广先进典型表彰工作的经验。“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的评选表彰活动已经开展了6批,共有201个县(市、区)获得了这个荣誉。各级文物行政部门要通过表彰活动,善于发现典型、弘扬典型,使文物工作先进典型的事迹广为人知、深入人心;要充分发挥文物工作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善于总结经验、推广经验,带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支持、热情参与文化遗产事业。我们热切希望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集体珍惜荣誉、再接再厉,更加昂扬向上地工作,为我国文化遗产事业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