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十篇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十篇

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3:34

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篇1

关键词:初中科学;科学探究;探究―建构式

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是个体与社会构建相统一的一个过程,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探究是知识构建过程的一个可操作的侧面。这个过程中还应伴随着学生的思维活动。本文主要是对初中科学探究―建构式教学进行研究。

一、科学探究的含义

探究是人在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时自发形成的一种探索其答案的欲望以及一系列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探究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求知的过程,同时还是创新与实践的过程。当前的课程改革要求重视科学探究,同时还将促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为课程目标。很多科学家认为科学探究没有特定的模式,有一些可辨别的要素,比如,科学问题的提出、提出假设、搜集证据、提出理论。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对科学探究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个是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第二个是将科学探究作为学生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这两个要求涉及的领域较多,比如,技能、方法、理论、观念,所以没有固定的模式,在科学探究过程中不能将探究教学模式化,但又不能对学生的探究过程不管不问,所以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将科学探究与知识的构建结合起来。

二、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建构过程

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是个体与群体建构相统一的过程,学生从探究过程中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来获得知识的过程是个体建构,通过看书、听课、同学、老师之间的交流获得知识的过程则属于群体建构,书上的知识是科学家对自然现象等达成的共识,看书就好像是在和科学家进行交流,学生最终获得知识,这也是群体建构的结果。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不只是将现有知识灌输到学生头脑中,而是在原有基础上对知识的自主构建。我国传统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启发式,这种教学方式针对的是学生的原有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状态。我国的科学教师在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指导下,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教师对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的引导。传统的教学中忽视了科学探究,造成科学过程的缺失,偏离了教育目标。

三、统一的理论基础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科学探究与知识构建结合起来,需要有相关的理论来作为指导。知识维描述了建立在科学探究基础上地知识建构过程中所涉及的方法和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教学中,可以尝试利用知识维来对科学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和指导,将科学探究作为科学知识构建的一个重要手段,可以通过让学生自主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或者对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进行展示的方式,让学生的认识能够朝着知识建构的科学方向发展,以此来作为学生思维活动的指导,使之能在探究活动中自觉地构建知识体系,最终形成科学的价值判断,实现教学中知识与过程的统一。这种教学方式可以给学生带来最大的益处。

四、“探究―建构式”教学模型

探究―建构式教学模式并不是固定的,其实它只是用一个理论模型来指导科学教学。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探究―构建式教学包含了知识产生的两个方面,知识维是对知识产生过程和结构进行统一的一种理论模型。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原有状况,包括认知、情感、技能等要做好充分的考虑,还要考虑到教学环境的问题。比如,实验的条件、班级的规模,实验器材的性能等,为了便于这个理论模型能够对科学教学进行指导。本文主要以学生为中心,设计了探究―建构式的教学模型。

下面我们就以浮力教学为例来对上述模型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进行说明。(1)就是要对焦点问题进行确定: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2)围绕焦点问题对探究活动进行探究: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并且自己实施,观察、记录相关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3)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做出对探究过程和结果的价值判断,比如,探究过程的有效性以及结果的可靠性等;(4)积极引导学生对所得出的概念进行明确:物体所受浮力与浸入液体的体积以及液体的密度有关;(5)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进行联系;(6)引导学生利用这些要素之间的联系来建立理论,比如,利用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来对浮力产生的原因进行解释。

五、“探究―建构式”教学模型的类型

1.探究―建构式教学模型a

学生探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探究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层次的理解,最终实现探究能力的提高,以此来解决实际问题。这就需要学生(1)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还要对实验结构进行思考;(2)根据已有经验对问题的答案进行猜测;(3)利用各种渠道搜集相关的资料来对假设进行验证;(4)做出合理的决定并进行评价;(5)将自己获得的信息组成答案与他人交流,让他人进行评价。

2.探究―建构式教学模式B

想要改变学生在学习科学概念之前的一些概念是非常困难的,比如,错误概念,异类概念、朴素概念等,想想要使学生改变这些概念就要通过教师有效地引导,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这种有效地教学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1)对学生的前概念进行引发,学生在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思考中就会形成一种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某种方式让学生将这些观点清楚地表现出来;(2)引起学生的概念冲突,老师可以通过设计科学实验、进行科学演示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发生认知冲突,这时学生就会渴望得到问题的答案;(3)在适当的时机引入正确的概念,使科学的概念替代错误的概念。学生在看到自己的错误概念没有起到作用时,教师应该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论证,来对学生观点出现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最终引导学生用正确的概念来取代错误的概念。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针对学生对科学概念的掌握而提出的,但对改变学生的错误观念同样也是有效的。这种教学模式用图可以表示出来。

本文主要是从模型建构的角度对探究式教学进行探讨,但是探究式教学并不存在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师应该领会探究教学的实质,在此基础上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灵活处理。高效的探究式教学活动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对学习活动进行创造、探索,探究式教学活动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指导探究和知识构建的观念影响着学习的整个过程,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观念,及时对他们的错误观念进行纠正,强化正确的观念,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使“探究―建构式”过程内化成学生的一种认知模式,文中所提到的模型是一个完整的“探究―建构式”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做出适当的调整。

参考文献:

[1]黄波,刘磊,许瑞君.对新课标下高中化学学生实验探究式教学的研究及实践[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1).

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篇2

关键词:教学方法;科学探究;选择

九年制义务阶段的探究性课程,功能是培养学生研究性的学习能力,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潜能。在日常教学中如何有效进行探究式教学,笔者觉得有些方面似乎值得探讨。

一、探究课题选择

(一)探究课题选择

新课程实施后,不管是谁开课,好像非上成“探究式”不可。事实上,不是什么事情,什么问题,都需要探究,都值得探究的。如科学中的《元素符号》《化学方程式》等章节,就不一定非把它们开成探究式的公开课。实际上,它们更多地是让学生形成一种概念和思维方式,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度方面起着某种重要作用。具体实施,最多只能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例题教学,模仿练习,建立解题思路和常规方法,运用掌握的各类概念进行解题分析。

所以,笔者认为首先要弄清探究课题的可行性,只有当一个课题具备了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等特点时,才有可能去进行探究式教学,才能让学生获得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建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

(二)探究问题的设计和把握

探究这种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获取结论的过程。日常教学中的问题哪里来?一是教师设计,二是学生提问。

1.教师设计问题

(1)注意问题的合理性

对于一个合理的探究问题,本身就应该具有让学生去探究的空间。但在具体教学中,为了探究式教学,诸多老师不管问题大小,都向学生提问,让学生讨论、小结、回答。也就是说,有些教师认为,有问题就必须探究。可是,问题的空间有多大,探究的空间才有多大!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让他们来探究1小时和1分钟,1分钟和1秒钟的关系,是毫无意义的,也是无法探究的问题。记得有这样一件事,有位教师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1000米有多长,居然让学生在操场上走了十几分钟,这算是探究教学吗?从表面上看此类课堂气氛十分活泼,学生似乎对知识掌握得很好,教学效率也会很高,但实际效果却令人怀疑。

(2)注意问题的关键性

笔者认为,教师要想设计好探究式问题,首先要吃透课程要求,结合有关知识点,从教学目标出发,在适当的章节,适当的时候,设计一些发散类问题和探索类问题。并在内容的选择上,要适应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让学生有“跳一跳,可摘桃”的感觉,既不会让学生觉得问题太浅,懒得去实践,又不会让学生觉得问题太深,不能去实践。这样的问题才能算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形成。

例如,在《浮力》一节中,有关浮力的大小和定义,显然十分抽象。于是,笔者首先把一个软木塞浸入水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让他们讨论现象产生的原因。由于学生已有二力平衡和物体运动状态与力的关系的知识,他们容易得出软木塞受到浮力的结论。这时,笔者立即把一个钩码放入水中,让学生进行观察现象并讨论:钩码沉入水底,水有无对它产生浮力作用?这是一个似是似非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可能因此而产生混乱……物体有受到浮力的作用会上浮,不受到浮力的作用而它却浸入在水中!这个问题是在学生通过观察软木塞有受到浮力的基础上,让学生去探究钩码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这是一个可实现的问题,既不超越学生能力范围,同时又不是学生轻而易举就可以解决的。于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激起了强烈的探究欲望。有了探究的欲望,就可能进行探究的过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思考,同时结合给定的实验器材自行设计实验,来证明浸入水中的钩码是否也有受到浮力的作用,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也就不那么难了。在此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显然很关键。

2.学生提出问题

教材编写得再周密再细致,也不可能适用于每位学生。学生提出问题后,如何对学生提的问题分别对待,合理处理,进行筛选,要看问题是否具有探究性和创新性。一节课的时间十分有限,因此,要尽可能地把较多的时间用于能力培养以及潜能的开发上。知识的缺乏将来容易弥补,能力的欠缺是很难补救的,就不同的能力发展而言,人都有相应的关键期,错过了它将是教育最大的失误。所以,教师不要因为“没有完成”教学目标而担心,更不能认为“不合算”,要及时对学生提问的问题进行引导和解决,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和获取知识的喜悦。

二、探究教学法和其他教学法的选择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

实际上,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运用教材,处理教材,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最优化,通过教学方法的实施不但使学生掌握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而且使他们的探索能力、创新素质等方面都得到培养。倡导探究式教学,并不意味着放弃其他教学方法。就教学模式而言,有探究式、合作式、分层导学式等等,我们不能因为哪种模式目前最流行而一拥而上。特别是在科学中,许多概念和规律的形成和发展都有一个自身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重复这些过程,而是应该借助学生原有经验或通过观察实验与学生思维活动相结合的方法。在探究未知现象的活动前,都应对教学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和可能产生的现象有一个基本的估计,总是在理论指导下先进行尝试性的假设。盲目地进行所谓的探究,是不可能有什么好结果的,机会不会赋予没有头脑的人。

(二)探究式教学和验证式教学的结合

有一位老师在进行欧姆定律的教学时,他先带领学生回顾有关电流的知识,电压对电流形成的作用等问题,然后马上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以便得出欧姆定律。但欧姆定律是这样容易发现的吗?这样的探究式教学有效果吗?结果,绝大多数学生不知所措,课堂一片哗然。

其实,在研究欧姆定律时,可以将验证性和探究性两种实验教学方式相结合:(1)让学生猜想电流,电压,电阻三者关系。(2)直接告诉学生欧姆公式i=U/R。(3)让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去验证,即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三者关系,是通过保持其中一个量不变,看电流和另一个量之间的关系。研究电流和电压关系时,保持电阻不变,通过改变电压,来观察电流如何变化;在研究电流和电阻关系时,保持电压不变,通过改变电阻,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4)让同桌学生讨论:如何根据研究目的和方法,利用学会使用的仪器,设计一个实验。教师在对学生的讨论作简单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投影实验电路图,介绍有关仪器,特别是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作用。(5)分组实验,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同时对欧姆定律产生感性认识。

由此可见,探究中可有验证,验证中可有探究,两者互相联系,相辅相成,关系如图:

课程改革,是对我们全体教师的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新的机遇,我们要自觉地、主动地参与。进入新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处理的问题还有很多,“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篇3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堂;探究;教学

初中科学是一门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各领域知识为一体的交叉性学科,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学好科学对认识科学现象、了解科学规律、探究科学奥秘有很大帮助。但传统科学教学中,重教轻学的模式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弱化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得学生的能动性不能得到有效发挥。通过在科学教学中引入探究式教学,开发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究的能力,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还可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拓展,符合现阶段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以下是笔者有关课堂教学中探究式教学实践的点滴经验。

一、探究式教学需适应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初中阶段是教育的一个黄金时期,初中生在生活经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学习策略、思维方式等更趋于多样化,这为我们导入探究式教学奠定了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需求,真正做到以学定教,要以科学、民主的师生关系为桥梁,畅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以此来不断适应和满足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在实施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力求以一种学生喜闻乐见、轻松愉悦的方式将探究题材引入课堂。比如:在讲“水的密度”时,可通过往装有鸡蛋的清水中加入食盐搅拌,让学生观察鸡蛋的运动方式来将有关“密度”的探究课题引入课堂之中,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适时对其做出点评。教师在对学生点评时应充分考虑学生心理敏感、自尊心强的特点,坚持先肯定后指正的原则,即使学生提出的见解存在不合理之处,也应首先肯定其敢于探索的勇气,然后再指出其不当之处和努力方向。反之,则很容易抹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此外,在教学中不能一味地追求精英化教学,应给予每个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用一种包容的心态对待全体学生,尤其对后进生要善于发现其闪光点,让其尝到成功的喜悦,真正做到在平等中实现差异化发展。总之,善于挖掘、善于适应学生的心理需求,将更有利于探究式教学在课堂中的开展。

二、探究式教学需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

科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习者能自觉且能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爱因斯坦认为,“探索真理比占有真理更为可贵”。探索是永无止境的,只有在不断探究中社会才能向前发展。在初中科学教学中,从强化学生的探究意识入手,加强对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突破口。那么,我们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把“要我探究”变成“我要探究、我能探究”呢?

1.重组课本探究题材,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如能以全方位、多层次的视角去挖掘教材中的探究因素,并将其融入探究教学实践中,必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笔者通过对教材中原有的探究题材进行了重组,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这种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一课时,笔者将整个探究过程进行了调整,一开始笔者便直接在讲台上推动一辆玩具车行驶,问:“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怎样才能让小车运动得更远?”学生通过讨论说了很多让小车运动得更远的方法。“小车能不能永远运动下去?你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观点?你能说出每个步骤的设计目的吗?”这种环环相扣的提问方式,立竿见影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学生在不知不觉间就还原出了课本中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实验。当然,此时还有较多的设计缺陷。这时,笔者通过学生对实验设计意图的疑惑,让学生与学生之间讨论改进,最终得出了最完善的实验方案。课中通过对问题情境的简单创设,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有目的、适应学生认知能力的自发问题。学生在自我设计和对设计缺陷不断修正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便掌握了课本的实验意图及实验注意要点。本课不仅轻松完成了教学目标,更在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而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设计成果和牛顿不谋而合时,更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课堂学习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利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生活就是科学,在我们平常的生活中,很多现象都蕴含着科学的原理,但是很多学生往往会对这些生活中的科学“视而不见”,因为他们没有探究的热情。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关注生活?如何利用生活中的科学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呢?笔者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思考与尝试。

如在上“杠杆原理”一课时,笔者以自行车为教具,并让学生利用所学科学知识解释自行车各部分的构造原理。一开始,学生只会愣愣地回答:“自行车就是这么设计的呗。”后来,笔者通过让他们摸车把手、坐车座、观察车后反光片等,让他们慢慢地了解其中所蕴含的摩擦力学、压强原理、反射原理等物理学原理。这种以生活素材为教例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顿时表现出了“我想探究”的渴望。之后,笔者围绕自行车脚蹬给学生讲解了力臂与力矩的杠杆学原理,此课在很大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杠杆原理的认识。从学生后来的表现中,笔者觉得这次的引导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下课聊天时常会围绕“为什么,怎么做?”这个话题进行交流,班级中学习科学、探究科学的氛围越来越浓厚。

三、探究式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探究方法的指导

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以渔,终身受用。”可见,传授给人学习方法比传授给人既有知识显得更为重要,科学教学同样如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常会设计一些探究课题,让学生寻找多种解决方案,并在适当时机加以引导,以便多层次、多角度开发学生的才智。

笔者曾在课堂上提出过如何辨别氧气和二氧化碳这么一个开放性的探究课题,要求学生采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加以甄别。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出了五花八门的方案:①将两种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观察其是否变浑浊;②用带火星的木条,观察其是否能复燃;③通入石蕊试液中,观察其是否变色;④称量法,认为同等体积下质量大的便是二氧化碳;⑤利用氧气与二氧化碳的特性,运用植物和动物实验加以甄别。那么,对于这么多的方案,教师该如何指导呢?笔者首先对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做了肯定评价,又适时地指出了部分实验方案的不足之处。如称量法虽也能完成本次探究,但鉴于气体密度小的事实,这种方案在目前实验条件下较难完成;利用氧气和二氧化碳在生物上的特性确实能加以辨别,但植物实验所需时间久,且过程观察不明显,而动物实验又要以牺牲小动物为代价,不人性化,所以此方案不予提倡。鉴于此,正面指出前几种利用化学方法加以鉴别的设计方案更便捷,进而引导学生在平时的自主探究设计时尽量向科学化和生活化的方向靠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总之,在初中科学的探究式教学中,目的是要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过程转化为主动学习过程,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激励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激发学生探索、创新、求知的积极欲望,为我们培养21世纪创新型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忠民.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J].科学课,2011,(07):6-8.

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篇4

在网络课堂中,学习任务的确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教师要在学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自主探究学习的情境,就是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为自主探究小组共同学习服务。在基于网络课程的学习环境中,建立自主探究学习的小组非常重要,学生不再作为一个孤立的学习个体,而是以小组成员的角色参与更加广泛的探究性学习活。

1问题的提出

中央电教馆“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重点课题《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区域推进策略研究》的提出,使人们认识到,受升学率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教学经常处于“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老师考,学生背”的“师授生受”状态。这种状况既不利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实施,也不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向。寿光市上口镇第三初级中学十分注重学生的维持性接受学习方式,使学生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这虽然使学校的成绩都名列前茅,但在一定意义上是不可取的,这样的学习只是将学生视作灌注知识的“容器”,仅仅教给学生知识。这样的学习并不是学生感兴趣和希望的形式,学生看不到学习这些知识的必要性、迫切性,更无法在学习中表现自己的能力和作用,久而久之,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导致思维惰化,这必将影响学生将来的发展。

现代宽带教育城域网的开通以及网上丰富的网络课程资源、网上课题交流平台提供的信息便于交流沟通,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因此,上口镇第三初级中学以网络资源为突破口,让学生自发地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发挥他们的主体性、积极性,使之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学习中。学生的这种自觉性的学习过程对其心理的作用和意义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对更高的能力和素质具有不可低估的发展价值。以后的社会发展,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在同一项任务中必须分工自主探究,才能够顺利完成。对《基于网络课程环境下初中学科自主探究型教学(学习)模式的研究》已经进行了实践和探讨,构建了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2课题界定

1)网络课程。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2)自主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本课题着重研究基于网络课环境下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的具体策略,力求通过研究和实践,逐步构建起促使学生主动发展、培养创新品质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并以此为突破口,研究上口镇第三初级中学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策略。

3基于网络课程环境下构建自主探究型教与学模

式的具体策略

3.1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探究教学的策略

1)自主探究学习任务的设计。在网络课堂中,学习任务的确定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它可以是围绕学习目标、源于真实生活的、富有挑战性的某些问题;也可以是为了解决问题、来自于学习需要的真实任务,或者是结合学习内容所提出的研究课题。

在教学中,“任务”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任务”的设计至关重要。教师要在学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2)自主探究学习情境设计。自主探究学习的情境,就是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为自主探究小组共同学习服务。在学校教育资源网上,各学科都建立了网络资源,便于师生教学和学习。在网络环境下,首先,学生可以通过web浏览器、e-mail电子邮件、BBS论坛等认知工具,在网上获取问题的解决方法;其次,学生可以利用web网页、word文字处理、powerpoint幻灯制作、excel电子图表等技术手段收集、整理、处理信息,并以多种媒介方式表达、展现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3)自主探究学习小组的设计。在基于网络课程的学习环境中,建立自主探究学习的小组非常重要,学生不再作为一个孤立的学习个体,而是以小组成员的角色参与更加广泛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建立自主探究学习小组,依据整个班级的学生的学习风格、认知水平进行分组,每4人为一个学习小组,每人一台电脑,这样既有利于自主学习,又有利于相互促进,有利于自主探究学习优势的发挥。自主探究学习小组是在教师的指导和支持下,学生间的多方交流,以完成某项研究课题为主要学习任务,在网络中可以通过基于网络讨论来实现。

4)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设计。最常用的是BBS论坛方式。学生可以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参与讨论和交流,在其中发表帖子,每个人的发言随时都可以被所有参与讨论的学习者浏览到,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网页浏览并参与讨论、发言。也可以采用网络聊天室的方式进行讨论和交流。参加者建立一个融洽的讨论环境,在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里,把对某一主题感兴趣或有研究的人集中起来,让每个参与者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以集思广益。还可以采用e-mail、iCQ等方式来实现讨论和交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基于网络的人机、人人互动交流的方式,将更加受到新技术的支撑而变得更加多媒体化、网络化、个性化。

5)自主探究学习的评价。在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面,不能只是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更应该侧重于对学习过程的评价。例如,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和态度如何,所完成的作业表述方式是否清晰,陈述理由是否充足,解决方法是否新颖,学习效果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现,等等。这些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的方法,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了公正的评价,也给学生提供了利用反馈改进学习的方法,并帮助他们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观念。当然,这种过程性评价仍然需要不断地修改和完善。

3.2基于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学习的优点

1)以自主探究方式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2)自主探究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认知、情感和技能目标的均衡达成;3)自主探究学习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参与,提高教学效率;4)在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突出;5)自主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和综合能力;6)小组自主探究学习能够激发学习兴趣,锻炼操作能力。

利用网络课程进行小组自主探究并且制定相关的操作任务,使学生充分了解到在网络课程环境下计算机其实只是一种工具,这种工具可以帮助完成一些具体的工作,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只介绍一些基本的操作,进一步的操作可以让学生自己在完成小组任务过程中探索验证。比如在文字处理软件使用的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已掌握基本编辑方法时,对一些修饰性操作可让学生在完成小组任务过程中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做会使学生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增强自信,并逐渐养成求知探索的习惯,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在网络环境下,如何高效利用网络资源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显得越来越重要。基于网络课程的自主探究学习模式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应当看到未来网络教育的发展方向,加大研究力度,促使基于网络的教育应用尽快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魏国生.基于网络的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设计及案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8):40-44.

[2]贾雪梅,杨改学.网络环境下的合作探究学习及其策略构建[J].中小学电教,2005(2):24-26.

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篇5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初中数学自主学习

1.引言

“探究式学习”正在渗透和冲击着传统教学模式。从实践情况看,探究式学习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目前我国教育的培养目标正由过去的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向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转变,即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能力,满足学生的继续教育和终身发展需求。我国教育部提出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要求学生能够全面发展,而不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初中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教育课程,对学生的科学素养和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采用探究式学习模式具有重要意义。笔者提出进行初中数学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思想,就是在结合初中数学教育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安排自主学习的机会,通过自己的钻研和实践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学习。这样不仅学习了知识,还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本领,提高了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本文从探究式学习的理论依据入手,针对初中物理电学部分较深入地进行专题探究式教学实践研究与探索,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教学实践,为探讨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意义,以及这种教学理念的实施提供了实践依据,并积累了实践经验。为以后更好地开展探究性教学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2.国内外探究式教学现状

探究式教学思想首次由美国教育工作者提出。八十年代美国进行了一场全面、综合化的课程改革,将科学教育重点转变为全面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强调科学教育除了传授基本的科学知识之外,还应将科学能力的培养作为第一要务,教学上重视观察、实验,提倡以学生的研究和探究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也沿袭了这一做法,在开设科学课程中重视科学探究教学法,且采用的课程设置原则中多数与科学探究有关。韩国和日本的科学教育标准中,从小学、初中的科学到高中物理等都强调科学探究。可见,探究式教学是国外科学教育发展的趋势。

由于受历史条件、现实考试机制及观念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这种情况下基础课教学存在明显弊端:如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其主动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创新能力形成和发展。学生缺乏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学习环境,并且与社会上和国际上信息资源几乎隔绝,处理信息能力差,无法满足信息社会对人才的素质的需求[1]。

3.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本质

“探究”(inquiry)顾名思义就是“探讨研究”之意。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主动参与到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理解科学概念和科学规律的本质的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过程[2]。探究式教学的实质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分组的形式,以合作、探究为基本方法的一种教学活动,这种教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实现了学生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合作探究则是利用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分析透彻、各抒己见的特点,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合作探究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营造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3]。

探究式教学突破了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选取最能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形式。初中数学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科学方法,强化思维效果,培养创新观念,发展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初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率,还有利于调动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法的基本特征是教师不把有关教学目标的内容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而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认知环境,让学生通过探究形成自己的认知和策略,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一种自主学习方式。

4.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征

学生从事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大致分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阶段[4]。在探究过程的各个阶段上,教师的工作都是指导、激发和鼓励他们学习,推动科学探究活动进行。从师生所起作用的程度不同,学生自主探究的程度不同,在学生的科学探究中,其探究过程可以涉及所有要素,也可以只涉及部分要素。探究式教学模式是初中数学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新事物,科学探究活动就是要让学生能够亲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知识,在体验中感受数学,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力。探究性学习过程就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初步的解决思路,然后通过集体讨论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并对问题解决过程进行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特征包括以下方面。

(1)问题性:任何探究性活动都源于某一具体问题。问题是打开思维空间的钥匙,问题的出现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冲动和欲望,这种冲动和欲望就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动力。因此教师要重视问题,并精心设计问题,最好能够在生活中寻找到丰富多彩的数学问题,从而把学生引向解决问题的方向。

(2)开放性:探究的内容比较广泛,既可以是书本上的知识,又可以来自生活和自然中的各种现象。探究的问题虽然来自书本,但问题的载体可丰富多彩,可以结合学生自身的实践情况。探究的题目是可变的,即范围可大可小,内容可深可浅。既可以是采取自主探究的形式,又可以采用有组织、有引导的探究形式[5]。

(3)互动性:在初中数学的探究式教学活动中,互动性必不可少。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有利于营造探究式教学的环境,可以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和选择,通过加强课程互动,形成探究式教学的氛围。教学中的互动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又能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因为探究式教学实质上是对科学研究活动的模拟行为,所以加强探究活动的互动性可使学生在探究教学活动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培养思维能力,领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4)合作性: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和协调。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的规则开展讨论,并准确地表达各自的观点。与他人合作首先要能够使别人接受自己的想法、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在合作中能倾听别人的意见、思考别人的建议、改进自己的探究方案。学会善待批评并审视自己的观点以获得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通过合作,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开阔思路、分析透彻、各自发表见解,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晰、结论更准确。合作式的小组学习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领导意识、社会技能和民主价值观。

(5)综合性:在初中探究式教学活动中,学生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综合的,存在较多的干扰因素。正因为拟解决问题的综合性特点,解决探究性问题需要综合运用多方面的知识,可能还会涉及多方面和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对于有难度的综合性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对问题的各个影响因素进行解析,从而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要点。

(6)渐进性:由于初中生的学习习惯及探索意识才刚刚养成,探索能力相对薄弱。因此,在实施探究式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递进性及可接受性,要本着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原则。

5.初中数学探究性教学内容选择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基础数学模式,它的提出对积极倡导教学方式改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值得关注的是,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应探究式教学。初中数学教学课程中有些内容由于受时间、空间、学生基础知识及探究能力的制约,很难进行探究教学。另外,还有一些抽象的概念性内容,也很难通过简单的探究活动完成。因此,要综合考虑初中数学知识体系的要求和特点、学生的思维逻辑、教学计划安排等,选择适宜探究的内容。

(1)选择能够激发学生探索兴趣的内容。初中阶段,学生有一种天生的好奇心,喜欢探究问题。在确定探究性学习内容时,要使之适应学生的兴趣、知识水平、领悟能力和生活经历。当好奇心得到满足时,学生就会产生成功感。因此,在探究内容的选择方面,应尽可能地选择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和探究兴趣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实践表明,选择一些既结合教材内容,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材料,能够诱导学生更好地发挥积极思维、刻苦钻研,并使现行教材内容赋予新的活力。

(2)选择便于学生实践和交流的内容。加强学生实践和交流是探索性学习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充分交流,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思考和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通过不断探索,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数学事实和经验,并留有深刻印象。通过不断交流,可以帮助学生使数学事实和经验转化为数学知识。

(3)选择能够提高学生思考能力的内容。在探究性学习内容选择方面,即所选课题内容应该是中学数学中的重点内容、核心知识,以新教材中的必修内容为主;且所选课题内容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最好所选研究性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及社会生活实际,并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探究性学习过程就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内容的选择上要坚持以问题化为原则,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带着问题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6.探究性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与关系

在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师生都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在整个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否具有积极的探究态度和保持旺盛的探究热情,是否主动地参与到各项探究学习活动,直接关系到整个探究式教学活动的预期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在初中数学探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增强民主意识,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探索活动;尊重学生的人格,杜绝一切伤害学生自尊心的言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强求千人一面。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在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具有主导作用。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但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境,营造轻松、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而不是设计“圈套”让学生往里钻,否则将违背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初衷。在探究性学习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是多方面的,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材料尽可能地为学生增加探究活动的机会,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资源,为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提供条件;在进行探究性教学设计时应为个人活动、组内讨论和小组交流提供充分的时间保证,能够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探究式学习活动。教师既是探究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又是参与者,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导航。因此,在探究性学习中,应要注意以学生探索学习为主,教师指导教学为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7.结语

探究性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是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初中生数学素养的迫切需要。研究和实践表明: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兴趣,掌握基本的探索方法和技能。许多发达国家都在颁布新的科学教育课程标准时,将探究学习和探究教学列入其中。初中数学教学作为初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探索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30).

[2]黄黎伟.探究性学习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运用[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3]周小山,严生元.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

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162-01

初中物理教学如何适应现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要求,如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使其独立掌握新知识、新技能并有所新的发现,这是当今初中物理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新的教学模式――探究式的出现,使得问题有了解决的方式,但它在给我们的初中物理教学带来了希望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以下笔者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一、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定义及特点

1、定义

所谓的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指的就是在教师的必要的指导下,把科学领域的问题引入课堂,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质疑、探究、讨论的机会,使学生通过类似科学家的探究过程理解物理概念和科学探究的本质,并使学生在探究这个过程中受到意志的培养和磨练,从而学到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2、特点

课程改革以来,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创造性的探究式教学渐渐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的主流。初中物理的探究式教学,它的基本特征就在于“探究”,它强调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注重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主张变革传统的教学;强调以学生动手实验为中心,并辅以阅读教材,参看录像等直观手段,教师设疑提问,最后通过实验、讨论而得出结论来获取知识。探究教学法是实现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这一目标的一种有效的途径。同时,探究式教学法可以培养学生较全面的自学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它对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意志品质也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克服了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的束缚,使学生产生一种真正是在探索和发现的心理,真正感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二、初中物理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我国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早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的培养人才需要。建立一个适应世纪需求的、充分体现基础教育性质和素质教育精神,促进每个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的基础教育新体系,是现如今培养人才的需要。探究式教学所强调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等学习环节将为创新教育开辟新的路径,使创新教育能够真正付诸于实践,将探究式教学的方式应用与初中物理教学中,是教师教学的需要,是学生学习的需要,是促进国家富强、民族发展、社会进步的需要。

三、现如今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探究式的教学方式在我们的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实际的运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课程改革的初步实施以及各方面原因的影响,我们的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依然问题重重,不能使教学真正意义的实现有效。在实际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教学中依然不相信学生,不敢放手引导,让其自主探究学习,使探究教学趋于形式,实际上依然是传统满堂灌的教学。另外,由于物理的抽象性、枯燥性等原因,使得很多学生对物理的学习提不起兴趣来,不能做到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探究式的学习中来,导致探究式教学只为一小部分学生开展,不能促使全体同学都有所提高、进步。

四、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有效策略

1、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树立新的教学思想

俗话说:“物尽天择,适者生存。”教学也是如此,新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出现,必将预示着对传统教学思想、方式的抛弃。处在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作为国家栋梁之才培养者――教师,我们的思想、方式方法也必须要跟上时代的发展需要。因此,在初中物理的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的学习新课程改革指导的教学思想以及教学方法,积极的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明确教学目标,树立教学的新思想,充分相信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敢于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充分的发挥出探究式教学的重要作用,提高教学效率。

2、激发学生探究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是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学习的潜在动力和前提。在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把握学生的兴趣点,并注重寻找学生物理学习兴趣与知识的契合点,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其积极、主动探究,进而引导他们理解物理原理,达到物理教学的目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学生随堂实验、分组实验和小实验、小制作,以及课本的封面、插图和想想议议、科学家的故事、教学挂图和模型等趣味性的物理问题去吸引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3、合理运用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学习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在学习、了解物理这一门学科时,其涉及的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都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很多的基本概念、理论也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物理实验是引导探究式教学取得成功不可缺少的“桥梁”和“中介”。因此,在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有效的把握好物理学科的基础――实验,合理有效的运用物理实验,引导学生探究学习,使其在有效的探究学习过程中,渐渐的掌握探究的方式方法,充分体验问题的发现、思考、探究、总结过程,培养探究学习能力。

总结:探究式教学法需要一个不断深化提高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教学成果的,教师只有循着科学的方向,积极实践,不断的总结、探究、创新,我们的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效率才会显现出来。

参考文献:

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篇7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法初中化学策略

引言:2012版新课标对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的要求是: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其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可见,新时期的化学教学不能仅满足于如何将知识完整地呈现给学生,还要关注于如何使学生形成尊重自然科学的态度,熟悉研究自然科学的探究方法,学会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成为教育者们关注的新焦点。

一、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获取知识、使用知识并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看出,探究式教学法的本质是重在培养学生理解知识、获取知识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与此同时还通过其生活中形成的经验和已有的化学知识来协助解决问题,进而获得主动探索、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时间能力,开拓学生的思维和眼界,极大地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应用探究式教学法的优势

(一)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能够独立地确定自己的学习目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内容和方法,并确定自己的一套评估体系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提升学生对该门课程学习的兴趣,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策略、端正的认识态度以及高的自尊。这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同时具有。

在探究式教学法中,需要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独立研究难题:确立假设,查找资料,探索方法,实践方法,分析数据,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整个过程不是老师代替学生完成,而是由学生主动得去完成,老师的角色只是在中途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必要指引和帮助。研究课题一旦完成,学生对于自己学习能力的自信就会大大提升;不断成功和探索的过程会诱发学生逐渐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明白学习的目的不是提高考试成绩、让自己有面子等等,而是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解决科学难题等;形成假设、实践、形成结论、反馈总结经验,周而复始,加以老师的适当指引,学生逐渐会形成一套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实践经验,这极大地有利于科学的学习策略和认知策略的形成。可见,良好的探究式教学法恰恰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也就达到了新课标中,要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目标。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

科研思维是一种敏锐的洞察力,是对科学严谨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是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深化认知的思维方式。科研思维为科学家在探索自然科学难题时提供了准确的研究方向,并节省了宝贵的时间。这不仅仅是一种天赋,还需要依靠后天的不断培养。探究性学习本身就像是在探索科学难题,其过程类似于科研探索过程;再者,学生在不断的在探索中实践,失败,总结经验,直至成功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许多固有的定势思维,许多细微的定势思维有利于直觉的形成,从而有助于快速处理问题。因此可看出,探究式教学法对于初中生形成良好的科研思维起到重要作用。

三、探究式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情境创设下的探究模式

本模式是要求将探究式教学法与情境创设教学法相融合。创设情境,是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大法宝。情境创设的合理,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只要老师给予适当引导,学生就可以在科学探索的康庄大道上昂首前进了,然而若情境创设不合理,会让学生觉得脱离生活或是老师在演戏,都起不到比传统教学法更好的效果。例如:学习原子结构时,可以把院子比作一个足球场,原子核就是足球场中的一只蚂蚁。这样形象的情境可以生动得表示出来原子结构。而学生可以想象电子在原子中运动的轨迹和空间。甚至老师可以将同学们领到足球场上,让同学们去亲身感受,鼓励人人参与,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究模式

探究式教学的重点是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发现。然而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决定他们的自主探索、选定目标、集中焦点的能力还并不强大,故需要教师不时的引导。因此,自主探究模式下的探究式教学法需要教师在一旁给予适当的指引。化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一。自然科学的学习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自主选定目标并持续锁定目标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需要逐步锻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好引导者的功能,科学得设定问题情境,给予适当的指导,并及时给予积极科学的反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合作交流探究模式

合作交流探究模式是指小组之间、同桌之间以及各种自助式团队之间开展的以团队为单位的探究式学习模式。这种模式除了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之外,还强调了组内成员的合作性、包容、分享、赞赏和互助的品质都能得到锻炼;而组间又强调了竞争性。但需要注意的是,老师在进行团队组建(即分组)时应格外注意,要科学分组,尽量让分组后每位组员都能够针对所提出的问题有所作为,避免一人大包大揽,其他组员坐享其成的现象发生。

(四)基于实验课的探究模式

初中化学教学很大一部分是需要有实验教学的。在教授实验课时,教师也可以引入探究式模式,让学生对实验有更深刻的印象。例如,在学习氧气时,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高锰酸钾等原材料,并提供相应的实验仪器。将学生分组,让他们每组讨论制作氧气的方法,并选用仪器和原材料。制出来气体之后,需要能够验证是氧气。鼓励学生使用课本之外的方法。开放式的课题往往能够让学生对探索过程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结论:

探究式教学法可以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感性的体验科学探索科学研究的过程。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并且能够发展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另外,探索过程的不易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尊敬,有利于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参考文献

[1]朱红.试论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4(02)

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科学探究;能力培养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强调学生能通过科学探究,经历基本的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为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尤其应加强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要让学生具有敢于进行科学探究活动的品质。

初中学生,尤其是刚刚接触物理的初二学生,他们没有或甚少地去对某些物理现象、某些物理问题进行观察。更不敢去拿“坛坛罐罐”进行科学探究,究其原因,是大脑中根深蒂固的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而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它要求学生能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学习物理,把科学探究活动作为学物理知识的一种方法。例如:在教学“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时。部分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着实验,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体验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理问题的乐趣;而部分学生却不敢越“雷池”半步。他们在等、盼教师给出的“答案”、继而去死记硬背。二者比较,教学效果泾渭分明。由此,作为物理教师。在教学中应用想方设法,改变那一部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使他们从被动的接受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转化。鼓励学生能主动地去观察物理现象,发现物理问题并敢于尝试着去进行探究,使学生具有敢于进行科学探究的品质。

二、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指导。

纵观新课标下的初中物理教材,有专门的学生探究课:如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有为说明某个问题而在教材中设置的小的探测究活动:如探究“响度与振幅”的关系等;还有部分探究活动安排在学生的课后习题中,所以在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是整个初中物理教学的关键。然而,在现阶段的教学中。部分教师教学思想不能与时俱进,仍然较多地偏向于要求学生掌握规律、记忆公式、运用公式解习题就行。而忽视了物理教学的重要精髓――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对所要探究的物理现象、物理规律,教会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各种学科都是一样,无非是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过程”。对学生,他们与生俱来就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究性学习方式,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创设一种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氛围,促进他们在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活动。比如在讲“平面镜成像时,根据我们的感觉创设情境。问“在平面镜中物体所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到吗?小平面镜中的人的头像与人的头一样大吗?”在教师创设的课堂教学情境下,学生就会试着提出五花八门的问题:如像到镜的距离远小于物到镜的距离:头像的大小比头小,有时和头的大小相等,然后,教师对学生所是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头像到镜的距离比头到镜的距离小或头像到镜的距离与头到镜的距离相等;镜中的头像比头要小或镜中的头像与头一样大等。在学生进行猜想后,学生与生俱来的探索欲望强烈起来,于是教师这时就放手让学生做实验,让他们利用实验来探究其猜想的正确性,同时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教师边巡视边作适当的指导,这样通过探究平面成像的规律,学生经历了科学的探究过程。体验到了探究的乐趣,心情十分愉悦,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三、促进课外活动探究活动的完全开放

邓小平同志说过:“不管白猫黑猫,逮到老鼠就是好猫。”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不应仅局限在课堂教学上,而应拓展学生的视野,把探究活动放在课外,甚而是整个社会环境中去完成,以切实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探究足球的运动与受力的关系。像这类在课外进行的探究活动,虽在教师的指导下,但主要由学生在课外自主设计探究计划,让学生主动地去开展探究活动,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活动的完全开放。这样,一方面可使学生更好地经历发现科学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夯实终身发展的基础。

四、提高学生科学探究活动中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科学探究活动,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重点是如何让学生运用己有的对知识的整理和改组能力去发现、探究未知知识的能力,如:学习了液体的压强后,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探究:能用液压法测物体大质量吗?千斤顶如何顶起重的物体的?

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篇9

一、初中物理探究式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没有真正理解探究式学习的涵义,在教学思想上出现认知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真正对知识点进行探究,只是将学生都已经熟悉的知识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传授,再在名义上披上一层探究的外衣罢了。比如有的教师在设计实验时,早就已经把实验目标、实验内容以及实验的方法和步骤都设计好,最后冠以探究的名义。二是教师过分预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认为探究式教学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后把课堂完全交给学生,所有的思路、方法都由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发现。

二、提高初中物理探究式学习有效性的措施

1.教师应对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起到指导作用

新课程的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索,让学生自主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教育。这就需要教师彻底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让探究式学习浮于表面,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但是也要注意不能过分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认为自主学习就是让学生自己探索,而教师只是旁观者,教师也应该是探究活动的参与者,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时的指导,促进学生探究式学习的顺利进行。

2.激发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的探究兴趣

如果学生对一种现象或一个知识点感兴趣,就会积极地去自主进行研究和探索。因此,教师要想使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的探究产生兴趣,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办法,教师可以选择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或与物理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作为探究式学习的内容。这样可以引起学生对初中物理知识学习的兴趣。

3.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教师要多组织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活动。在班级内分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为了避免学生不能融入合作小组,不参与讨论,教师要了解并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围绕探究问题展开讨论。第二,了解学生的思维以及小组内的气氛,提供指导和帮助,活跃组内气氛。另外还要使学生养成倾听的好习惯,在别人发表意见时不打岔,能够根据别人的发言,对其观点进行归纳总结,能够举一反三,能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充分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使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4.注重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图书馆等多种途径搜集到各种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根据自己需要进行分析、整合。

5.加强对探究过程的指导,注重过程中对学生表现的评价

探究式学习要求学生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并从中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因此,必须在学生的探究式学习中,加强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如,在做物理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步骤进行操作,并对每一步的依据有所了解。

6.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发展创造性思维

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其实就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方式。学生在学习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都发展着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应该保护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勇敢地提出质疑、大胆猜测,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能想别人所不能想,改变思维定势,从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态度。

7.将课本中的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现象相联系

物理知识是从实际生活的现象中总结出来的,它与生活实际的联系非常紧密。因此,在初中物理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现象中探究物理知识。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迅速理解物理知识,还能够使学生将知识牢牢记在脑海中。比如,生活中的静电、雷电和闪电现象等,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利用这些日常现象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本知识。还能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结语

综上所述,物理这门学科本来就以探究为基础。探究式学习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它在研究和解决问题时运用的方法也是物理学科所需要的。因此,教师应该在正确认识到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与小组成员共同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实.浅谈新课标理念下初中物理探究式学习[J].现代企业教育,2013(16).

[2]于可润.浅谈初中物理探究式学习[J].软件:教育现代化,2013(2).

初中科学探究式教学篇10

初中历史探究学习实践体会新课改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因此,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探索符合教育规律和有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新路子。探究性学习,作为在我国教育工作者在新课改背景下探索出的新型教学模式,已被应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因其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实际运用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对探究性学习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做了梳理,希望有助于探究学习教学模式水平的提高。

一、初中历史实施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一)探究性学习的内涵

美国的教育专家施瓦布最早指出了探究性学习的内涵,他指出:“儿童自主地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识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究实际的积极态度。”这就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教学是一种教学方式,与探究性学习相适应,是教师所运用的一个基本教学方式。

历史教学中的探究性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从具体的问题或者学习的任务出发,通过使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掌握对各种历史知识和资料搜集整理的能力,并能够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进而对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者解释。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和相关技能,提高其历史问题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探究性学习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问题的基础。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就必须进行实践。学生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摸索,发现问题,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这就是学习实践的过程。

2.建构主义理论也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依据,它认为,理论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所做的解释或者假设。而真正的解释源自于学习者在自身经验基础上经过总结得来的。学习应当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将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经验进行体系建构的过程,而不是教师将课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在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中,教师应该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应该做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引导者、支持者和评价者。

3.主体性教育理论也为探究性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主体性教育理论是指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按照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组织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引导启发受教育者,努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并实现自我的合格人才。在主体性教育实践中,课堂气氛的营造十分重要,教师要积极营造平等、宽松的课堂氛围。

二、初中历史教学探究性学习的实践

(一)初中历史教学探究性学习所应遵循的原则

1.遵循初中生心理特点的原则

初中生处于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想象力丰富,思维十分活跃,情感世界十分丰富,有着较为朴素的爱憎观。因此,初中生就像是一个可塑性很强的璞玉,如果雕塑的好,都可以成为一件了不起的艺术品。因此,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应遵循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在课堂的设计以及课堂氛围上,都能够对其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2.遵循探究性学习过程结构的原则

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也是一种科学探索,而科学探索是有一定的过程的。因此,历史探究性学习过程应当参考科学探究的结构过程,依据本学科的课程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

3.立足于初中生学习认知能力

进行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要考虑到初中生的学习认知能力,也就是主动教学中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新课标明确指出,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技巧,具备初步探究问题的能力。

4.与初中历史探究学习的特点相结合

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具有主体性、实践性、体验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必须结合这些特征进行教学,而不能偏离这些特征。这就要求教师要对探究性学习的特征有着深刻的理解,并能够在教学设计和实践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

(二)实施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教学的途径

1.探究性学习在常规课堂中的实施途径

在常规课堂上,渗透教学方法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渗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前精心设计所要探究的问题,把探究的思想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营造活跃宽松的课堂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开展辩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2.探究性学习在历史活动课中的实施途径

历史活动课是一种全新的课堂形式,是适应新课改要求而开设的。在历史活动课中开展探究性学习,应该遵循“以活动促发展”的理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模仿历史场景或者历史事件,扮演不同的角色等,通过形式多样的模仿历史的活动,提高自己对历史知识的认识水平,提升自己的历史素养,培养热爱学习历史的兴趣。

3.探究性学习在课下的实施途径

在课下,初中历史的探究性学习,主要依靠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性,通过主动阅读历史书籍、查阅相关资料、探究历史问题等,使自身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素养得到提高。

三、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实践的思考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也有需要思考的问题。例如,如何避免历史探究学习的模式化,如何不断提高历史教师的素养,如何进一步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水平,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说明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当中勇于探索,不断反思,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本着为学生成长成才高度负责的精神开展教学工作。

四、结语

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在新的形势下,教育工作者面临着如何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课题。探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学习形式,已被人们所熟知,并应用到了实际的教学中。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水平,而且有助于学生历史素养的提升。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对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做了探讨,希望能够促进探究性学习的不断进步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郝建彬.初中历史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