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途径十篇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途径十篇

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途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3:48

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途径篇1

物理教学与科学素养的关系

物理教学与科学素养的关系是,物理教学是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中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提高物理教学来提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

1物理教学是传播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物理教学是传播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的途径,中学物理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物理科学素养。

2物理教学在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物理是普通高中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这是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在课程的性质中明确指出的。在物理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掌握物理科学素养,可以使中学生面对物理学现象、事件和问题时,能够运用物理学相关的原理和科学方法做出判断或决策。

3物理实验教学在物理科学素养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物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科学实验能使学生接触实际的物理,并能仔细地研究物理现象,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对实验结果做出分析和解释的能力。

物理教学中应怎样培养中学生科学素养

1用物理知识的教育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养。在物理教学中通过知识的讲解和知识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物理知识和物理思维方法的培养,可以使学生获取知识,深刻地掌握和理解知识,还能使学生形成对问题的思维的敏感性,快速抓住问题的重点,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对于学生形成科学思维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很有作用。

2运用物理实验的教学培养中学生的科学素养。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一切理论最终都要以观测或实验的事实为准则。因此用物理实验揭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中学加强对学生进行物理实验方法的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观测事实的能力,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途径。

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途径篇2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教学基本途径与方法

创造性思维是以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为基础,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想象、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加工活动,来获得自己尚未知道的新知识的这种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除具有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之外,其最为显著的特点是具有求异性、变通性和独创性。创造性思维是未来的高科技信息社会中能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需要,具有开拓、创新意识的开创性人才所必有的思维品质。

因此,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发展学生创新精神,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试从教与学两方面探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本途径与方法。

一、恰当选取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

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中学物理知识大都是从观察生活与生产实例、自然现象、物理实验等总结概括出来的,这类知识内容的教学,运用发现法、启研法、学导法、实验探索法等较为适宜。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恰当选取、运用这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进行教学。

二、精心设计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案

我们知道,一堂课的教学效果的好坏,往往跟教者课前教学设计质量的优劣有关。物理教材、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仅为教师教学提供了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和依据,如何运用最优化的教学方式、最合理的教学结构进行教学才能达到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又能开发他们的智力、培养创造性思维及各种能力的目的,是需要我们精心设计的。

教者应深入研究大纲、教材,以大纲、教材为依据,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及获取知识为目的,突出启发性、探索性、灵活性、民主性、独创性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原则,充分发挥教者的聪明才智,精心运筹策划,细心推敲安排,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的切实可行的方案来。

例如,在“大气压的测定”这节课的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按教材的编写依葫芦画瓢,直接运用托里拆利实验获得结论,这种生硬的灌输式的教学,不利于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如果变讲述为下面的探究式教学,则教学效果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步骤如下:

1.将一开口玻璃管插入水银槽中,分析为什么管内外水银面相平(连通器原理)。

2.把玻璃管中按上一活塞,向上拉动活塞,分析为什么水银柱能上升。

3.分析当玻璃管足够长,是否当不断向上提拉活塞时,水银柱能不断上升。

4.在水银柱不随活塞的上升而上升时,你能从中悟出什么?

5.设想一下,怎样使管内水银面以上部分达到真空状态,从而精确地测得大气压值?

这样按此质疑、实验、探索、解疑等不断深化的探索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像科学家一样亲自参与科学探索、发现,这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激发灵感,使他们产生顿悟,而且可以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

三、巧妙设疑,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好的问题能诱发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发求知欲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往往是由遇到要解决的问题而引发的,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途径之一。

1.巧妙设疑,激发思考问题的兴趣。

上课伊始恰当质疑,创设悬念,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激发求知欲望。

例如“轮轴”一节新课导入的教学,教者首先在黑板上画了一口井的平面图,井里画有一系着绳子的水桶,井上画有一短杠杆,然后提问:“利用这个短杠杆能否将井中的水桶提上来,为什么?猜想如何改进才能发挥杠杆应有的作用?”这样图文并茂的物理情境,定会使学生探索的欲望油然而生,促使他们集中精力,开动脑筋,尝试探寻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法与途径,创造的灵感和顿悟很可能由此产生。通过想象直觉思维、联想逻辑推理,通过猜想、议论,互相启示,这样,思维将向连续旋转的杠杆逼进,进而“创造出新的机械”――轮轴。

2.注意难度,提高问题的艺术性。

我们还应注意所提问题难易要适度,不宜太过简单,而且提问题的方法还应具有良好的艺术性、顺序性及逻辑性,问题要新颖,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才能诱发学生探索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在“惯性”的教学中,若以地球上的人竖直跳起后落地点与起跳点位置关系为例来研究惯性,学生会感到索然无味,但若以人站在高速水平行驶的火车车尾边沿处或大海中匀速航行的船尾上竖直起跳后的下落情况来研究,其教学效果要比前者好得多。

四、拓展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改进实验方法,探寻新的途径,培养创新意识。

在物理教学中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一般都不局限于一种方法。如测圆柱体的周长和直径的实验、测量物质密度的实验、测导体电阻的实验等,除书中的实验方法外,还有多种其它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若能为学生创设、提供探索其它方法的机会和条件,有意引导学生探索、寻求不同方法,学生就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定能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及独创性得到培养和提高,定能使学生思路开阔,创新意识增强。

2.提炼由实验现象到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通过物理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获得实验数据后,通过分析、判断、概括、综合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的思维加工活动,使之产生认识上的飞跃,获得结论。这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但若把握不当,也不能达到目的。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关键在于实验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比较,进一步假设推理的创造性思维过程,才能实现认识上的重大飞跃,获得用实验方法无法直接验证的重要规律。但这一关键环节,往往有些教师不能很好地把握,为急于得出结论,用教者的讲述取代了学生的思维,使这个难得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良机丧失掉。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这些关键之处,以突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此外,我们还可以在教学中加强习题的变式训练,创设问题讨论情境,设计动手实验能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综合教法特点,创造性地组织教材,使静态教材内容变为具有探究价值的研究问题,诱发学生探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途径篇3

【关键词】审题解题能力解题思路回顾与探讨

数学解题能力是一种综合的能力,一般是指综合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逻辑思维规律,整体发挥数学的基本能力和思维水平,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解决的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其中包括了思维创造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除了抓好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的学习与培养外,更重要的培养途径就是解题实践,就是遵循科学的解题顺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亲自参与的解题实践过程中,学会解题,从中获得能力。下面就围绕解题的一般程序,来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

一、仔细、认真地审查题意的习惯

仔细、认真地审题,提高审题能力是解题的首要前提。因为审题为探索解题途径提供方向,为选择解法提供决策的依据。因此,教学中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认真的审题习惯,就是要对问题的条件、目标及有关的全部情况进行整体认识,充分理解题意,把握本质和联系,不断提高审题能力。

二、分析解题思路、探求解题途径,发现解题规律

一个正确的解题途径、一条正确的解题思路的形成过程是比较复杂的,它涉及到学生的基础知识水平、解题经验和解题能力等因素。虽然就其思维形式而言,只有由因导果和执果索因的综合法和分析法两种,但就探索解题途径的策略、方法和技巧等问题而言,确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和灵活多样的。因此,分析思路、探求途径是解题教学的重点,也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的核心、关键所在。。

三、合理调控解题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素质

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途径篇4

关键词:数学素质教育创新精神数学气质数学活动教学模式

数学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在这个领域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成为当前数学教育工作者积极探讨的研究课题。笔者仅就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内容、途径和方法以及数学教学与整个学校创新教育工作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几个方面

1.注重学生数学气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前苏联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指出:“数学气质是一种复杂的个人的心理形成物。”它通常表现为“力求把周围的现象数学化,总是处处注意现象的数学的侧面,注意空间的数量的关系、联结及各种函数的依存关系”。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力求现象数学化,应是这种所谓数学气质的实质所在。它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如:有这样一道辨析题,三十六口缸,九只船来装,只能装单,不能装双,问如何装。一个有数学气质的人(当然包括有一定数学经验),可立即领悟到这是把一个偶数表示成奇数个奇数之和的数学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的眼光去注意事物之间的数学现象,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学生会逐步形成数学气质,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浓厚的好奇心,对问题的敏锐感,强烈的探究愿望和坚持性,敢于质疑问难、挑战未来的勇气。

2.注重学生数学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动力。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视如畏途。在数学教学中,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而成为创新的动力。

3.注重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数学教学既是一种数学知识的传授活动,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活动――数学活动。传统的数学教学偏重于前人的经验,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成为接受前人所发现的数学知识的容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对数学符号组合的分析、图形的证明、计算的变化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欣赏、表象创造、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直觉性和独创性等创新思维的优良品质。

4.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对中学生而言,数学能力就是学习数学(再造性)的能力。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迅速而成功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它主要表现为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三大方面。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向“创造性”数学能力转化,就必须注重数学活动的教学,使学生在数学中形成和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力争参与社会实践,解决具有社会意义内容的实际问题,促使其创新能力的形成。

二、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1.具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创新的教学离不开教学的创新。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要使这条主渠道顺利畅通,必须改变旧的传统思想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把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作为数学素质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摈弃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科学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和创造性培养的教学模式,如尝试自学――探究型、引导――探索型等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进行创造性地教和学。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3.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这样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舒畅的情景下愉快地学习,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思维和想象。

三、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纳入整个学校的创新教育体系之中

1.数学是构成学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纳入整个学校的创新增长率体系之中,才能构成创新教育的巨大合力,达到提高学生方面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2.数学教学要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相结合。学科教学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完成数学教学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要根据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品德,即在创新过程中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私的奉献精神、和谐的团队协作精神。

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途径篇5

关键词:创新思维小学数学数学教育现实途径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我们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引下,改革小学数学传统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将创新思维的培养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通过小学数学教育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一、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的缺失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围绕这个总“纲领”,新课程改革已走过了十多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薛道叶指出,教师长期以来形成的以知识为核心教学观念,忽视了对学生能力、态度、创新思维、素质的培养

本文将重点关注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缺失,探究缺失原因,探索培养途径。

首先,新课改体现在教材上,就是要打破以往全国统一的数学教科书,允许不同地区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版本的教材,鼓励学校研发适应“校本课程”的“校本教材”,以改变自上而下的长周期课程开发模式,使课程具有多层次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能力。但目前现状是,教材版本太多,教材特点各有侧重,“校本教材”研发不足,很多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不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看重“双基”目标的落实,忽视数学教育在促进人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其次,倡导教师做学生成长的引导者,见证者和参与者,而不仅仅是校园里的“园丁”。但是,目前在欠发达地区小学,受制于大班制教学及升学考试的压力,“讲解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依然占据主导,作为主角的教师很难调动起学生的主动学习热情,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凸显。缺乏启发性的教学理念,无法给学生提供锻炼创新思维的过程体验。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而不仅局限于教师课堂教学。基于目前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缺失,面对现代化建设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我们应从青少年抓起,从小学数学教育的主要环节着手调整,积极探索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现实途径。

二、新课程改革下小学数学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的现实途径

(一)丰富数学课程资源,创新课程内容呈现方式

课程在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目标和教育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呈现和实施。《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可以说,课程内容体现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变迁,因此,课程首先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成长。构建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就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而创新的未来就在于青少年。基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以及个人成才的需要,小学数数学教育要依据《课程标准》,积极革新数学课程内容,丰富数学课程资源,创新课程呈现方式。

(二)革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是教育过程中两个活动的概括,“教”体现在教师的引导,参与和见证;“学”体现在学生的自觉与主动。因此,石中英先生指出,“教”与“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和获得,而且是指引起学生积极的思想活动。这种“引起”正是学生创新思维孕育的前提和基础。面对目前欠发达地区,教师教育理念僵化,教学方法单一的现状,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革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就是当务之急。

对教师来讲,革新教育理念首先就是要打破重视“技法”教育,轻视“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长期以来,小学数学教育以习题训练为途径,重视学生数学技法与技巧的训练,忽视数学教育对学生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技法训练的实现途径主要是以机械重复为根本,以达到熟能生巧的自动化程度为目标,这与创新思维培养的目标要求是不相符合的。革新教育理念,数学教师就应意识到数学也是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也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与人文价值,发挥数学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与创新思维。理念只有被执行才能发挥它的指导作用。将教育理念应用于教育实践才是教育改革成功的根本保证。顺应新课改的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就需要教师创新教学方法。打破传统“讲解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应以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以及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结合小学生个性差异,探索启发性、生成性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提供更多锻炼创新思维的过程体验。

三、结语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大哉数学之为用》一文中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新课标更是倡导数学应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我们认为,小学数学应该发挥其“思维体操”的作用,在小学生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里,数学教育应以优质的课程资源,先进的教学理念,多元的评价机制,培育学生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途径篇6

摘要:《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概括了学生的数学能力,使教师对数学能力的认识更加清晰,更加明确,也更加具体。本文主要阐述了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等数学基本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途径。

关键词:高中数学;能力培B;途径

数学能力发展的过程既反映了教育科学的发展,也反映了人类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学生的数学能力,既包括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记忆能力,还涵盖了数学运算(运用数学符号进行运算)、思维的品质(如逆向思维、思维的灵活性)、数学联结、数学建模和数学应用能力。《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不仅更加全面、更加深刻地概括了数学能力,而且系统地、科学地分析了数学创新能力,使教师对数学能力的认识更加清晰,更加明确,也更加具体。数学知识、技能与能力三者是一个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整体知识是能力的载体。

一、培养高中生的抽象概括能力的方法

1.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要求

抽象概括能力是数学新课标中新加的一项数学基本能力,它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数学本身发展与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

2.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途径

(1)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数学抽象概括的意义和价值。从一定角度上讲,没有抽象概括就没有数学,抽象性是数学的基本特征之一。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学生概括的兴趣和进行数学创造的欲望,使学生遇到实际问题时就能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将其数学化,遇到一类新的数学题时,能把这种类型的问题一般化,揭示其本质。

(2)认真落实过程教学的原则,真正把抽象概括数学知识的过程作为数学教学内容和目标的组成部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好抽象概括的示范工作,客观地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3)教会学生数学抽象概括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概括习惯,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学生在抽象概括活动中掌握抽象概括的方法。

(4)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让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领会数学抽象概括的本质。

二、培养高中生的推理论证能力的方法

1.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形成推理论证能力的要求

能通过对已知事实的分析,做出合理的、理性的判断,获得数学猜想或数学结论;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进行逻辑推理,还要善于利用归纳、类比、推理;能够对已知数学事实或数学猜想,通过寻找证据给出证明;能够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数学方法进行证明;语言规范、条理清楚、合乎逻辑。

2.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推理论证能力的途径

(1)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数学基础知识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起点,是进行数学推理和论证的依据。只有牢固地掌握数学基础知识,保证推理和论证的合理性,并逐步在推理和论证的过程中形成推理论证能力。

(2)重视过程的教学。如概念的产生过程、命题的探索过程和解题思路的获取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学习和领会数学的思维方法、数学的证明方法,不仅能运用逻辑推理去探索和发现,而且要运用合情推理预测问题的发展方向,猜想结论的变化情形和证明的途径。

(3)揭示数学科学和其他科学的区别和联系,通过不同途径让学生真正理解数学证明的意义,掌握证明的方法,认识证明的价值,从而使学生面对数学问题能自主思考其证明方法,探索其证明过程,并逐步形成证明的意识。

(4)通过“数学问题解决”的教学发展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数学问题解决”是发展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由于问题的非常规性和可拓展性,使学生面临问题时,不仅要通过理性思维去分析、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还要证明自己的观点和判断。

(5)加强数学推理和论证的实践练习。通过立体几何和有关代数证明问题的训练,使学生逐步形成技能,发展能力。

三、培养高中生的数据处理能力的方法

1.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据处理能力的要求

具有一定的数感,善于从量的角度观察、研究客观事物,探索其数量关系,发现其中的规律;能够运用科学的方法收集数据,确保获取的数据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或现象的本质;具有分析数据的能力,从数据中汲取有用信息,利用信息说明问题并做出判断。

2.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据处理能力的途径

在教授学生设计程序框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有条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通过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及特征的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统计思想与确定性思想的差异;培养学生的数感和分析问题的习惯,使学生善于从数据中发现规律,训练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闫桂琴.中学数学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冯光庭.高中数学新课程高效创新教学法[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途径篇7

关键词高中教学数学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课题。

1吃透教材,熟悉学生,对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有的放矢

结合自身多年从事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个人认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首先在教师。作为数学教师,要不断变革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实现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做到吃透教材,能够合理地利用教材,研究课程,开发多种教学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途径、方式。达到这个要求,作为老师,要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通过文本学习、网络学习、同行探索、进修学习、教学反思等途径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教学艺术。老师思想、理论、方法、手段准备充分,就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基础和平台。这样做,既是对自己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学校乃至对社会负责的表现,也是对学生的身教。

其次,老师要了解学生,熟悉学生。课堂教学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来进行的。因此,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解、掌握、分析是教学设计及实施的重要依据。普通高中的数学课程内容不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距较远或相差甚远,有的抽象思维性强,要求学生有比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乃至空间想象能力,学生学习时有时会感到不适应,可能一些学生会丧失学习的信心。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多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启发引导,逐步培养学习的学习兴趣。因此,老师了解学生、熟悉学习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本条件,也是一种实现途径。老师要选择灵活多样,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方法多种多样,是学生自主学习,还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学习,是以教师讲授的为主,还是以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学习为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这些方法有时候需要单独使用,有时需要综合运用。关键是这些方法要适合所教的内容,适合学生的学习状况,易于被学生接受。只有适用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2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学习,就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倡导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精神和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首先,要注重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既是培养数学学习兴趣的基础、阶梯,也是训练思维能力、思维方式的过程和途径。事实上,数学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获得、推理和分析能力提高,成功的快乐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来自学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其次,要树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则更为重要,普通高中学生往往只习惯被动的接受式的填鸭式的学习,因此,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方式,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既是培养学生良好严谨的思维方法,又为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最后,要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高中数学课程的设计是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进行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课前预习,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其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积极探索,体验数学发现和数学创造的历程。这种学习方式却恰恰是普通高级中学学生很少使用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发展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

3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畅通相互交流的渠道

数学教学同其他教学活动一样,是师生合作的过程、交流的过程,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样重要。

首先,要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成绩往往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往往会影响到学生某学科的成绩。学生往往因为与教师关系融洽和睦从而对教师所教的学科感兴趣,即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始终关注每一个学生,要让学生感到教师时刻在关注自己,关心、尊重、信任、帮助、支持每一个学生,把每一个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尽量让学生感到教师对他是很有信心的支持。

其次,建设和拓宽老师和学生交流的途径。除自习、作业、辅导、考试、评卷、提问等常规交流途径外,可以通过建立数学兴趣学习小组、课外辅导小组、科学研究小组等途径,建设和拓宽教师和学生交流的途径、方法、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责任心、好奇心,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社会价值的认识,培养科学观念、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方法、科学习惯。

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途径篇8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活动;思维能力;培养

数学思维能力,指的是在了解数学知识的基础上,采用分析法、类比法、归纳法、演绎法等,对问题作出解答,并从解题过程中总结规律、触及本质。由此可见,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不仅关系到当前的学习成绩,而且会对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一定影响。

1、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

1.1适应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普及,改变了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是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培养思维方式,提高解题能力。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依靠题海战术,以形成思维定势,对同一类型的题目做到快速、准确解答。但是,题海战术的最大缺陷是全面性不足,一旦创新题型,学生就找不到解题途径。相反,只有培养思维能力,才能够有效应对各种题型。

1.2适应现实生活

数学和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够丰富人们的生活。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对于当前学习阶段,能够游刃有余的解决各类问题;对于今后的生活阶段,能够起到巨大的帮助,发挥出创新能力。以发散思维、逆向思维为例,可以为社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2、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途径

2.1设计探究问题,激发探究欲望

探究性的问题,和解答性的问题刚好相反。在高中数学新课标中指出:探究学习是一种新型学习方法,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实现教学和学习目标。简单来说,探究性问题的重点不是最终的答案,而是如何解决问题的手段、方法、途径。以测量一栋高层建筑的高度为例,可以采用阴影相似理论进行计算,也可以通过高度和气温、高度和压力的关系变化进行计算。

2.2解题举一反三,锻炼灵活思维

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解题具有重要关联,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去思考问题,通过逐一分析,得到全面的答案。比如在带有系数a的二元二次函数中,要想讨论函数的增减性、奇偶性,就要分别假设a=0、a>0(为正数)、a

2.3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学习兴趣

第一,设计教学导入。在学习新的数学知识时,为了改变教师说教、学生接受的固定模式,可以在教学导入阶段,提出几个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了解知识,并以解决问题作为学习目标。如此,有利于学生展开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改善教学效果。

第二,创设问题情境。数学教学不能够单纯依靠教材内容,而是要和生活中的实践相结合,拉近学生和数学之间的距离,从而调动思维能力。举例而言,在学习均值不等式内容时,可以和商场超市的促销活动联系在一起:顾客在购买商品时,商家制定了三种降价方案:一是折上折,二是购满返现,三是赠送礼品,要求学生分析哪种方案对顾客最有利。

第三,融合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能够改善教学手段,将诸多抽象的知识和问题,进行生动形象的表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培养思维能力。例如在介绍二面角知识点时,可以制作出Flas,通过空间运动变化,将这一概念展现给学生,有利于掌握二面角特征,以及和图形之间的空间关系。

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分析可知,培养思维能力,不仅是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现实生活提出的要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依据新课标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设计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第二,解题举一反三,锻炼学生的灵活思维;第三,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王喜林.数学思维能力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6):12.

[2]徐维风.深度探讨高中数学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9):33.

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途径篇9

关键词: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高途径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工科院校中的青年教师大都具有较高的学历、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富于创新精神,但他们基本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普遍没有接受过教师职业训练,缺乏从事教育工作所必需的教育理论、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工科高等教育的质量决定着工科人才的培养质量,进而影响到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步伐与速度。而在此过程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作为一个微观的层面,对于我国工科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进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诸多因素制约了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如工科青年教师缺乏实践经验,普遍没有接受过教师职业训练,而很多高校在晋升加薪等方面都倾向于强调科研成果,使很多青年教师都有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造成了工科高等教育的严重质量问题。如何针对工科青年教师的特点,研究出适合的提高其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做到有的放矢,对于提高工科院校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此类院校专业未来的师资水平也将产生深远影响。

二、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现状

我国学界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始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2000年扩招政策实施之后,随着大量的工科青年教师加入高校教师队伍,对高校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逐渐受到重视。目前,我国高校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关注点:(1)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研究;(2)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影响因素的研究;(3)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途径研究。其中,针对工科青年师教学能力提升途径的研究是所有研究的目标,一直贯穿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的始终,是研究的核心内容。

国内对于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研究较少,张明雷等通过调查问卷法,对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进行调查分析,指出了工科青年教师的教学优势和劣势,但其研究没有提供切实可行的提高教学能力的措施。王艳等对工科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能力的途径给出了四条建议:青年教师导师制,有效发挥传帮带;教学科研相结合,教学内容更新快精心设计备好课,教学效果更精彩;开放视野勤创新,大胆改革学生爱。其建议有一定的指导性,但缺乏对工科青年教师的针对性。

三、提高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

1.针对工科青年教师特点进行培养和培训

工科青年教师刚刚踏上工作岗位,需要经历从学生到教师的转变,对于自己即将面临的工作岗位所需要的基本素养十分陌生,缺乏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和手段的系统培训,甚至有的所学专业与任教专业不一致。青年教师多为“80后”青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思维非常活跃,喜欢独立思考,但对待学生可能会有偏激、缺乏耐心的现象;进取心、自信心很强,希望得到领导的赏识,但自控力不足,不善于接受他人对自己的批评和意见;喜欢参与竞争,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但往往团结意识不够强。在岗前培训过程中和日常管理中,学校管理者要把握工科青年教师以上的心理性格特点,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工科青年教师得以健康成长,尽快适应自己的角色转变。

岗前培训对于没有师范基础的工科青年教师尤为重要。岗前培训,就是要使教师了解教师角色对社会、事业、生活及本职工作应持有的态度。某些高校的岗前培训流于形式,不能有效的培养青年教师的基本职业素养,考核方法松散,造成部分教师的应付心理。岗前培训不能随意化、表面化而流于形式,应从需要出发,精心设计,从青年教师特点出发,形成相对稳定的管理模式和规程,使培训真正收到良好效果。

2.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工科青年教师大部分已取得硕士、博士学位,他们在学习期间,得到了很好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技能的培养,具有很好的科研素养和科研热情。目前,多数高校职称评定工作不仅要求一定的教学工作量,还要有教学、科研课题和论文等诸多成果。如何处理好科研和教学二者关系,也是工科青年教师面临的重要问题。工科青年教师可以将本科室及自身的研究课题进展状况充实到课堂教学,还可以增设几次学术讲座或学术沙龙,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3.积极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教学竞赛

工科青年教师的共同优势是学历层次高,专业基础知识扎实,科研能力强,计算机水平和外语水平较高,思想活跃,敢于尝试,具备从事教师教学工作的能力和基础;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大部分不是师范大学毕业,缺少教育理论和教学法的基本修养;由于教师总量不足、现行教师聘用制度的不完善,多数青年教师研究生毕业后,直接承担起教学任务,没有做助教的经历,也不能经常得到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和同事的帮助和指导。所以,许多青年教师虽然在主观上想把教学质量、教学水平尽快提升上去,在教学第一线做出成绩,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培训和帮助指导,自己的愿望往往难以实现。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则为工科青年教师提供一种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锻炼机会、学习机会。通过参加教学竞赛,可使工科青年教师找到自身教学与优秀教师之间的差距,反思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进步。

4.完善教学监控,加强教学反思

教学监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备环节。对于新上岗的工科青年教师,这一环节尤为重要。学校应加大对工科青年教师的听课监控和学生听课效果反馈工作。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工科青年教师获得教学知识、提高教育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教学反思。只有通过积极的教学反思,工科青年教师才能够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重新认识和自我定位,进而激发教学和研究的热情。同时,不断的教学反思,也可以使工科青年教师自己评估自己的教学活动,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不断改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目标。

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生力军,工科青年教师应当在学校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努力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发挥自身的优势,不断提升自身修养,进而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能力,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基础扎实、能力出众、勇于创新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宋朝丽.我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13,(4):135-137.

[2]王艳,支希哲,高行山,朱西平.工科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12,(32)1:107-109.

[3]张明雷,王贵成.工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现状调查报告[J].中国电力教育,2010,(6):28-29.

[4]葛文君.关于高等学校科研促进教学的几点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28(9):1-3.

课题来源:

培养科学思维方法的途径篇10

所谓求异,就是寻求变异。求异思维是一种开扩思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思考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行性的思维形式。进行求异思维的过程,就是从已知的条件出发,向着不同方向,沿着不同途径,突破习惯范围,选取不同角度,产生新颖的、独特的、正确认识的过程。

求异思维不是一种孤立的思维形式,它是与求同思维共存的。因为进行求异思维不是目的,只是手段。它只是思考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进行求异思维的目的,是为了广开思路,寻求真理,解决问题。就是说:"殊图"必须"同归"。

为了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在教学中应注意下列问题:

一是允许学生存在理解的差异。

一个问题可能有几个正确答案。为了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在教学中就不能一个问题只肯定一个正确答案,所以,应当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存在差异。

二是鼓励学生求异的思想萌动。

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有时会因为打开思路,超越常规,提出某些不同寻常的与教材不相一致的看法。这时候,教师应从实际出发,正确的评价学生的见解,鼓励学生求异的思想萌动。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认识,求异思维具有三个特性,即:多端性、变通性和独特性。吉尔福特的这一学说,得到了广泛的承认,为求异思维的研究和科学训练,提供了理论基础。这里,我们依据这三个特性,分别提出有关的训练建议:

首先,谈谈多端性,它又称非单一性和流畅性。多端性,是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重点是个"多"字。

多端性训练可以采用下列几种方法:

1多途径作业。

教师提出任务,要求学生开动脑筋,各自发挥创造性,使用自己认为的最佳方法,迅速而正确的完成任务。学生各自的办法,经教师和学生共同评定后,就成为解决一个问题的多种方法。这样做,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多方案选择。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并提出若干供选择的答案,要求学生从中选择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来,答案可以不止一个。

3多角度回答。

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或某项作业,要求每一个学生都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作出两种以上不相同的正确答案。

其次,说变通性。它又称非僵硬性,或灵活性,这是求异思维的第二个特性。变通性是指思维随机应变,不受局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具体说,就是思考问题时不受传统知识的束缚,不受现代知识的局限,不依据现成的材料去找现成的答案,而是面对眼前的问题,从实际出发,审时度势,随机应变,提出独特的见解。

最后,是关于独特性,它又称非一般性。

独特性,是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认识事物,冲破习惯范围,超越常规限度,提出不同凡俗的独特见解,重点是一个"独"字。

进行独特性训练时,对学生的要求可采取较低的层次,即对于学生来说,在他的知识范围内是前所未有的即可。因为教师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不是要求他们马上就为人类社会做出有价值的发明创造。教师还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能引起兴趣的事务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维的积极性。例如:讲汽车构造的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给学生提出了许多有趣的问题。如:什么叫汽车?它共有多少零件?汽车的心脏在那里?我国最早的一部汽车的发动机是什么样的?这些简单而有趣的又能同汽车联系上的问题,使一些刚刚接触汽车的学生对汽车有初步的了解,这也加深了学生们对汽车上的问题进行探讨的兴趣。有的教师还从本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实践入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他们在给学生讲理论课的同时,把一些实验、教具都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充分理解本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以便更加牢固地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实验方法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以提高直觉思维能力。

1、注重自学能力的培养

要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强调自学能力。我们要吸取学导式教学方法的经验,在传授知识并发展思维启发式教学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今年来在教学改革中各科教师都着重在培养学生的自学上下功夫,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首先,教师要指导有方,让学生学有所得,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条件。其次,要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前提。其三,要多读,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主要方式。教师要让学生对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进行精读,逐字逐句的理解。其四,学习方法得当,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师要在学习方法上实行指导,使学生学会自学,做好预习,注意听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

2、注重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重视利用实验手段、操作能力,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以致用。因为高校的特点就是培养素质优良的专业人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优秀的技术大军。要想学生毕业后能学以致用,所以在校期间,不但要让他们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要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改革学院教育,办好实习工厂,让学生把学到的理论能更好的运用到实际中去。

4、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

非智力因素是指那些有助于学生智力发展辅助的因素。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如何来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目的和社会意义,端正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内驱力,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教师要指导、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根据各科的特点,充分运用图片、模具、实物等,加强各种直观性、形象性,尽力把教材讲"活",创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教学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