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社区文化建设的概念十篇社区文化建设的概念十篇

社区文化建设的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4:19

社区文化建设的概念篇1

关键词:低碳社区;低碳理念;规划策略

abstract:withtheincreasinglyglobalenvironmentalproblemscausedwidespreadconcern,theeconomicdevelopmentofallcountriesarebeginningtoreachouttowardthedevelopmentofecologicalroadhasbeenworldwiderecognition,lowcarbonasakindofideahasbeguntopermeateeveryaspect.thisarticleiscombingthroughtherelatedconceptsandtheoryofthelowcarbonandcommunityconstruction,analyzesthenecessityoflowcarboncommunityconstruction,andputsforwardtherelevantlowcarboncommunityplanningstrategy.

Keywords:Lowcarboncommunity;lowcarbonidea;planstrategy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5-0097-02

1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规模和人口的日益增长,能源使用过程中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越来越高,全球气候变暖成为不争的事实。在这背景下,“低碳发展”、“低碳社会”、低碳经济“等相关概念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低碳其实就是在社会生活和建设中倡导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这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信息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飞跃,是一场涉及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其目的在于通过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经济来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

“低碳理念”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倡导低碳生活、养成低碳意识是促进低碳社会建设的根本。社区作为人类生活的基本环境,它不能仅仅简单地界定为人们生活和居住的主要场所,它需要涵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它应该是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相结合的复合生态系统。一处优秀的社区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居住功能,还在于它所体现的城市形象和城市环境。因此,在社区中落实低碳理念,是低碳城市宣传教育的主要场所之一。低碳社区是通过资源、交通、能源、建筑等综合手段,来尽量减少社区规划建设和居民使用过程中温室气体的排放,人们可以从办公、休闲、居家和出行方式等方面来营造低碳社区。低碳社区是我国城市化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是决定中长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成效的重要因素,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城市的客观要求。

当前的大多数社区存在规划建设不合理、资源浪费、居民环境意识不够强等问题。低碳社区贯彻了环保的概念,其建设将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创造出和谐共存的生活空间。更为重要的是,低碳社区可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其规划建设会涉及到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和节能建筑技术等的应用,必将推动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进而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2基本概念

2.1关于社区

社区概念的起源普遍认为是在1887年德国社会科学家F・滕尼斯著作《社区与社会》中第一次比较系统提出的。德文“Gemeinschaft”一词一般译为“共同体”或“社区”,滕尼斯认为社区是指由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守望相助、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团体,是具有共同性或认同感的社会关系。从此以后,社区才开始作为一个社会学概念出现在社会学家研究的领域。随后,美国行为地理学家查尔斯将“Gemeinschaft”译成英文Community,意思是指公社、团体、一起生活、工作的人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一般是与它所处的地域休戚相关,不同的地域特点呈现出不同的社区形态,它标志着社区开始作为一个研究对象进入人文地理学家的视野。20世纪30年代,美国芝加哥学派R・e・帕克认为社区是社会团体中个人与社会制度的地理分布,这种想法得到很多人的认同,持有这种说法的人被称为社区研究中的“区位学派”,社区开始作为一个地理性概念逐渐引起大家关注。20世纪30年代,以费孝通为代表的我国燕京大学社会学系学生第一次将英文“Community”译成中文“社区”,自此社区作为研究对象进入我国学者的视野。

2.2关于低碳

低碳的概念最早是以“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的。2003年英国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被认为是低碳经济概念的源头,此后便引起全世界广泛的关注。2008年日本制定的“低碳社会行动计划”第一次引入了低碳社会的概念。低碳的发展观,其触角已经延伸到建筑,生产、交通、生活方式各个方面。工业革命到现在,人类已经对地球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痕,人类未来的发展再也不能以无所顾忌地消耗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必须倡导社会、经济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将低碳理念贯彻落实,科学合理地规划城市社区发展,使城市建设向着可持续发展的路线迈进。

2.3低碳社区概念和形式

帕克最早把达尔文的生物竞争等概念引入城市社区中,提出了生态社区的概念。此后社区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地理学、生态学和社会学的研究之中。传统意义的社区是指占据一定地域、彼此相互作用、不同社会特征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由邻里构成。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社区逐渐突破了固定地域空间的限制,发展成为涵盖了传统地域空间、生活空间、职业空间甚至虚拟空间的多元化的空间形式,强调社区是人与人聚集并相互产生影响的关系。

不同空间形式下所形成的不同社区对构建低碳社区均可发挥积极作用,归纳起来在低碳社区中有以下四种形式:基于职业空间的社区形式,这是指人类活动空间在工作场合中的扩展,具体说来涵盖企业组织和办公室等;基于地域空间的社区形式,这是传统社区所讨论的范畴,具体包括区域、城市、居住区等;基于生活空间的社区形式,包括非政府组织和俱乐部等;基于虚拟空间的社区形式,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化时代人类在利用高新技术手段所形成虚拟空间中活动空间的扩展,这类社区没有形式没有固定的成员,比如网络社区、微博等。总之,构建低碳社区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鼓励社区居民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进而影响社区中其他成员,影响整个社区的环境,以达到降低社区总碳排放的目的。

3建设低碳社区的必要性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方式的一次新变革。据统计,国外低碳城市能源消费的38%来源于居住用能,33%是各种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用能,交通用能占到22%,而即便是在伦敦这样的大都市,工业用能也才占到城市能源消耗的7%。社区是城市组成的基本单元,也是城市居住、交通、公共设施等各种性质用地和建筑的主要载体,可见社区是城市能源消费的主力军。因此将低碳理念引入社区建设中,通过社区规划、建筑设计、社区管理等多种综合手段能够从根本上支持低碳经济建设。

4低碳社区的规划策略途径

4.1运用空间设计方法,优化空间形态,合理控制能耗

在社区的前期概念性规划阶段要重视运用空间设计方法,优化空间形态,合理控制社区能耗。社区的空间形态与所处的当地地域气候有关。在寒冷的地域,传统建筑物成院落围合,以利于保温防寒,比如北方的四合院等等(见图1)。而在气候相对温暖的地区,建筑物结构以板式较多,其有利于通风采光。住宅规范有一定的恒湿标准,其建筑外形也尽量规整、集中,有利于降低人工空调费用。建筑物外立面面积越小,能量的消耗也就越小。在湿热地区的群体建筑组合中,为了引进自然风,东南面需要尽量开敞,而西北面则封闭一些较好;长条的建筑类型,中间部位需要开口或者首层架空等。

4.2合理建筑布局,完善日照环境,充分利用太阳能

1)完善日照环境。在总体布局中,首先应满足规划对于建筑的日照要求,然后通过日照分析软件对社区日照环境进行测算,调整优化建筑布局(南北向布局),并尽可能多地设计南北朝向的板式住宅,保证每户都有良好的日照环境(见图2)。每户朝南的房间都可设置大面积的落地窗,这样既可以保证享受充足的阳关又可以使人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此外根据社区室外日照情况合理布局绿化植物和公共空间,使人活动的空间和植物生长的环境获得更充足的条件。

2)太阳能的利用。规划主要从太阳能路灯设计和太阳能热水系统设计这两方面来体现对太阳能的利用:a.社区公共照明规划应尽量采用太阳能照明系统,其中包括景观与庭院照明、小区步行道与车行道照明等;b、充分利用新型太阳能热水器技术,同时要确保太阳能热水器的外观与住宅建筑立面协调统一(见图3),以期达到经济、节能和美观的目的。通过对绿色环保的太阳能源的充分利用,为社区的开发和推广增加了新亮点。

4.3完善空间布局,倡导绿色交通

低碳社区的空间布局规划应该考虑采用“邻里结构”,其实就是以人的步行距离范围来设定邻里空间尺度,减少机动车的使用率,这样就可以使居民不需要驾驶汽车就能够满足基本的购物、休闲要求。同时,城市发展应当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系统,逐步实现数字交通,建立健全交通法规,尽量减低交通能耗,以及提倡步行等方法在社区中推行绿色交通,使绿色出行理念深入人心。

5结语

随着全球气候环境的日益恶化,低碳社区作为一种生命力极强的社区模式,必将随着生态意识越来越普及而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同。本文从低碳社区的规划设计角度做阐述,总结出比较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规划策略,这些低碳策略必将推动城市低碳经济的发展,并最终通过生产技术的提升,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等.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16(6):1-12.

[2]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社区及其实践[J].城市问题,2008.159(10):91-95.

[3]辛章平.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4):99.

[4]黄文娟等.低碳城市社区规划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

[5]陈群云.喻定权.我国建设低碳城市的规划构想[J].现代城市研究,2009.16(11):17-19.

社区文化建设的概念篇2

[关键词]生态;社区;绿色生态社区;生态社区

1导言

生态社区是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主导,意在寻求自然、建筑、环境和人四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即消耗最少的资源和能源,产生最少废弃物的社区,坚持生态保育、生态恢复与生态建设并重的原则.生态建设是一种渐进、有序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过程,要跨越五个阶段:即生态卫生、生态安全、生态整合、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化。

2社区概念和内函

早在2300年前,哲人亚里斯多德在论及政治组织范式的城市时就提到了社区。而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1887年发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认为,社区是指那些由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亲密,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抚,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团体。社区本身的复杂性、多样性和动态性,社区是包含有自然地理的空间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活动功能的相对独立的客观存在。

社区是居住在一定地域空间,具有共同关系、社会互助及服务体系的人口为主体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它是在城市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以居住为中心的生活、经济和公共活动的环境整体,其主要有地域、人口、文化制度、生活方式和地缘感等五个要素。

社区的一般定义归纳为:(1)指居住于某一特定地区的一群人及这些人生活的地区;(2)指一群具有共同经济利益或共同文化传统的人群;(3)指共有利益、共享价值观念,能够互相认同或共同参与事物。

社区有三个分析尺度:第一是物质尺度,社区是一个有明确边界的地理区域;第二是社会尺度,在该区域内生活的居民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沟通和互动;第三是心理尺度,即这些居民有心理上的地域感、共存感、认同感和归属感。

3生态社区概念与内涵

3.1生态社区概念

生态社区在国外又被称为“可持续社区”、“健康社区”、“可居性社区”、“生态村”。雅尼斯基在1981年第一次提出的生态社区的概念。他认为生态社区是以生态功能为主旨,以整体的环境观来组合相关的建设和管理要素,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化环境水准和生活水准,且持续发展的人类居住地。

生态社区以生态性能为主旨,以整体的环境观来组合相关的建设和管理要素,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化环境水准和生活水准,可持续发展的人类居住地。建设生态社区的目标就是强化社区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地作用;加强社区的自组织自我调控能力。

生态社区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即综合系统效率最优原则,设计、组织社区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资源和能源,使物质、能源在社区系统内有秩序地循环转换,并且在保证健康舒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从系统外输入的资源与能源和向系统外输出的废物与污染,从而获得的高效、低耗、无废料、无污染,生态平衡的社区环境。

颜京松等人认为生态社区就是按生态学原理规划、设计、建设和管理的具有较完整的生态代谢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人与自然协调、互惠互利、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

生态社区的规划设计是遵循生态理念,实现各种生态与技术、文化、体育、娱乐相结合型社区产品,包括:

(1)生态智能型社区;(5)生态数码型社区;

(2)生态文化型社区;(6)生态办公型社区;

(3)生态宗教型社区;(7)生态工业型社区;

(4)原始部落型社区;(8)生态居住型社区.

总之,生态社区要实现人与自然共同演进、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生态社区从构成上讲,与社区一致的,是由一定数量的人口和一定的地理区域以及作为一个特定社区群体的共同意识构成;从涵盖内容讲,生态社区作为开放式的复合生态系统是人居环境组成的细胞单元,也包含环境一社会一经济三方面,包含“环境生态化和社会生态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

3.2生态社区内涵

王如松认为,生态社区需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减少小区的物耗、能耗和水耗,废弃物在小区内最大限度地资源化,减小对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的市政压力;维持社区的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建筑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

吴智刚、缪磊磊认为生态社区是指生态健康的社区,是一个能促使居民身心健康,提供居民优质生活,保护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和精神文化不断进步的这样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处的社区。生态社区不仅要求社区中人的意识和思维方式的改变,更强调人、生物和环境的共同行动或活动。生态社区意味着生态城市中以社区中人的生活选择与生活生态过程为主导,以社区中“人一生物一环境”这一生态链网为物质基础,以社区中人的生态伦理、情感、思维、行为、意识、知识的形、质、象、式、景、态相融合的新型社区。

生态社区从广义上分析是综合社会、经济与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通过维持原有的社

区生态系统平衡,实现资源和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减少废物排放,实现社区和谐、经济

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空间。建设生态社区原则是“和谐安全、健康舒适、高效清洁、

环境优美”,实现社会、经济和自然协调发展,物资、能源、信息高效利用,生态系统良性

循环的聚居区。

生态社区是由物质环境、非物质环境和人类(居民)活动共同构成的一个开放式生态系统的整体,各种因素的存在独立作用和内在联系性。在生态社区中,物质环境决定了居民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居民生活质量,同时决定了居民生活的未来。而相对应的制度、管理和居民的参与,则是社能良好健康运行的基本保障。居民的各种生活、生产和社会活动,社区居民的生态意识,则是实施生态社区的主观决定因素(见图1)。

Fig.1Factorsandrelationsofeco-community

a―人类活动所导致物质环境的改变;良好物质环境是居民赖以生存的根本保障,不良的环境会阻碍甚至破坏社区的发展。

B―健全的制度和优秀的文化使社区居民的活动和身心得以良性发展;居民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形成了非物质环境。

C―物质环境的变化,制定出与自然相适应的制度和文化;不同制度的推行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导致了不同的物质环境。

生态社区是自然生态和优质生活的场所,有效利用资源的聚落,健康运转的生态系统。

4绿色生态社区的概念

绿色社区:是在传统社区的基础上,将人性化、生态化作为社区创建的宗旨,即从社区的设计、建设、管理始终贯彻绿色的概念,让社区达到既保护环境、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与此同时,又与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持续发展相协调。

绿色生态社区: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定义的人类住区的模式,是人类经过历史的选择之后所倾向的人类住区模式,是综合了经济、环境、文化等方面信息来研究人类的生存空间,试图寻找最适合人类及人类环境的住区模式,即绿色生态社区是以“绿色”经济为基础,“绿色”社会为内涵,“生态”技术为支撑,“绿色”生态环境为标志的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区。

还有人提出了邻里单位、传统邻里社区、社区toD模式、混合居住社区、可持续社区、低碳生态社区等概念与理论。

5对生态社区概念的探索

笔者认为生态社区的概念是否可以这样表述:以生态学为切入点,以生态思维和生态文化为理论导向,以生态美学为依托,以生态技术为保障,以生态法规和生态伦理学为制约,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南,遵循生态平衡原则,在一定地域空间,具有共同关系、社会互助及服务体系的以共同意识和共同利益的社会群体为主体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在情感上、心理上具有地域感、认同感与归属感,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团体,人与自然协调、互惠互利、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的低碳节能生产生活消费模式的基本人居生态单元,较完整的生态代谢过程和生态服务功能的“社会进步-经济高效-文化多元-生态环境和谐”的多功能的开放式的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吴智刚.城市生态化的演进与生态社区的构建[J].规划师,2002(12)

[2]曹伟.生态社区新理念.及其人居环境的探索[J].建筑学报,2002(9)

[3]郭斌.洪再生.都心区综合居住社区的规划策划[D].天津大学,2008.6

社区文化建设的概念篇3

一、物业管理概念

物业管理概念是我国房地产业较早开始“炒作”的一个概念。作为房地产开发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某一个项目物业管理水准的高低是影响业主作出购买选择的重要因素。因为业主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安全、方便、体贴周到的环境里。因此,我们常常见到稍大的楼盘和高档楼盘,往往打出“引入香港顶尖物业管理”之类的旗号。

为适应房地产业的发展需要,我国物业管理机构应该建立自己的经营管理服务理念,探索先进的物业管理服务模式和崭新的物管企业运营机制,充分发掘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着眼于打造物业管理品牌,才能在房地产营销中保持主动。

二、绿色生态概念

房地产业内绿色生态概念风行。绿色营销理论的核心是,企业营销活动应该是以人类的绿色消费为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营销活动,是实现公司赢利、消费者需求满足和社会长远利益三者动态平衡的新型营销。绿色营销观念强调企业的营销活动要保护环境,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减少污染,避免资源浪费,提供亲近自然的、无害化产品和消费。

这股绿色生态概念之风自然很快吹向房地产业。企业在房产营销中打出了环保、绿色、生态的口号,在营销全过程力图体现“绿色”关怀。例如,地段选择尽可能远离污染源,墙体和窗户采用新型保温隔热隔音材料,拒绝使用粘土红砖(减少土地资源消耗),装修装饰使用新型无污染、无刺激、无公害的材料,房屋建筑尽可能减少光污染、降低噪音、污水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等等。在生态营造方面,则普遍强调小区景观的配套和环境的绿化,强调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的和谐性。这些都成为楼盘中的USp,成为吸引顾客的“卖点”。

三、欧式概念

欧式概念几乎是全国房地产市场上最普遍、最常见的概念模式。从我国房地产业起步伊始的沿海和南方城市,到今天的内陆城市,欧式概念之风一直在热吹之中,成为竞相模仿和攀比的焦点之一。无论是建筑的外观造型,还是小区环境的布局,力图体现欧式建筑的古典美、现代美。在很多城市,稍有实力的开发商,稍大的楼盘,就要请海外设计师担纲设计。外观设计则往往是欧式圆形拱门,欧式窗户、罗马立柱,欧式门楼、檐口和墙面浮雕装饰;小区景观则城堡式建筑、欧式雕塑小品、欧式风景树、欧式花园草坪等;还有实力雄厚的开发商,甚至将整个小区“欧化”。

四、品位概念

追求品位,是现代社会逐步富裕起来的人们的共同向往。

有一句几乎成为经典的广告语——“我选择的是家,不是房子”。这句话似于把房子和家对立了起来。其实不然,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它恰恰体现了房子之于家的重要性。房为家的载体,没有房,何以为家?在某种意义上说,房子是家的代名词。对普通百姓而言,房子是一个家庭最大的“大件商品”,它是人们享受生活的基本条件。无房的人梦想有房,有了房的人则无不希望把“家”建设得温馨、高雅和舒适。因此,在善于制造概念的房地产营销人士头脑里,品位概念自然又是一个重要的“噱头”。

五、人文概念

现代都市人,每天奔波于繁华闹市,车水马龙,喧嚣尘扬,更希望能寻得幽雅高尚之所,置业安家,与高尚人士为邻,受文化环境熏陶,修身养性,让自己和家人在享受生活的安逸、温馨的同时,还能够浸润在一个文明、高尚的文化氛围里。对人文氛围的追求,是都市人在满足了基本温饱之后,生活境界和精神境界上的更高要求。

于是,在房地产营销的概念演进中,人文概念的流行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开发商和企划人都希望借助人文概念来提升楼盘的内涵和品质。什么“与高尚人士为邻”、“某某家园,墨香中的家”,什么“某某花园,书香门第”之类的广告,一个比一个喊得更响亮。

六、旅游休闲概念

现代人在紧张。工作之余,希望获得休闲、旅游度假,调节心情,放松精神。休闲将成为现代人的重要生活方式。因此,那些在城郊结合部开发的项目,特别是别墅项目区,则着力营造旅游休闲概念。如泳池、沙滩、戏水池之外,辟有野趣烧烤乐园,随物业赠送小型花圃或农庄(可代为打理),还有的项目干脆建在远郊的旅游度假区。最近,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公开发表一种观点——拥有两套住房才算小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他所说的另一套房主要被用作周末和节假日度假之用。可见,学者分析的和身体力行者们“想到一块儿去了”。这说明旅游度假概念反映了房地产开发的一种重要趋势,难怪开发商和企划人们开始热衷于营造这一概念。

七、会所概念

从字面意思上讲,会所就是项目业主或小区内居民聚会之所。顾客在接受房地产广告信息和作出购房选择时,面对的大多数是期房或半期房,所以尽管很多发展商在楼书和规划图中展示了漂亮的会所“效果图”,但更多的发展商主要是把它作为一个销售卖点而已,至于会所何时能真正建成,提供哪些服务,由谁经营和如何经营等细节问题,并没有确定,所以顾客得到的仅仅是一个美丽含混的承诺。

然而,深入考察一下,可以发现,会所概念在实际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一是会所的功能定位问题。一般大型社区或比较成熟的物业,均配备有专门的物业管理机构。那么,会所为入住的业主提供的服务如何同物业管理区别开来,避免重复或空白呢?这就需要对会所作功能定位。我认为,会所应该定位于人际沟通和社区文化交流,应该成为社区居民人际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场所、渠道。让小区居民从家庭自我封闭中走出来,多作人际沟通,开展有特色的小区文化活动,如文化沙龙、小型图书馆、游艺活动、健身、聚会、社区教育等,面向社区大家庭,敞开心扉,亲善友好,至于洗衣送餐、孩童托管之类的家政服务,则应该由物业管理部门承担。

二是会所经营权和经营方式问题。即会所应该由谁经营,如何经营的问题。也许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缘故,我们看到会所普遍由开发商经营。由于开发商的主业不在于此,如果开发商经营上出现问题,这就容易造成与业主的矛盾。因此,我们提倡会所可以引入社会的专业机构来经营,以提高经营水平和服务水准。在如何经营的问题,有开放式经营、封闭式经营和半开放式经营三种观点。因服务的对象范围大小不同,经营方式和对业主的影响也就有不同。更多的业主希望会所实行封闭式经营,以享受优越的服务,但这也会增加经营成本,提高会所消费代价。

八、亲水概念

水也是21世纪最珍贵的资源。而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在很多城市尤其是北方城市,缺水严重,水就更显珍贵。因此,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如果能选择亲水居住,是一种亲近大自然的惬意人生。在这种追求下,亲水概念不知不觉风行房地产界。不少开发商把项目用地由原来首选地段因素转向临水因素。于是乎,那些临湖、临江、临河的项目开发一下子热了起来。只要看看如今楼盘项目的名称,便可以看到与水的关系:蓝湾俊园、金色港湾、银河湾、秀水公寓、海岸花园、恋湖公寓、玫瑰湖畔、碧水湾、锦绣香江、星河湾、山水庭苑、临溪居……。

九、智能e化概念

智能e化概念是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从近几年的房地产文章和大量的房地产广告中,“智能”、“e化”概念的热炒,似乎标志着入住的业主能一夜跨入智能社会、数字时代。然而,对大多数市民和购房者来说,“智能化”仍然是雾里看花。不少人认为,上网、宽带、可视对讲、红外线监控、远程抄表就是“智能e化”,也有些开发商出于“炒”概念的目的,不管够格不够格,故意朝这个概念上套,以时髦的词汇“蒙”人。

社区文化建设的概念篇4

论文摘要:社区体育是体育社会化的必要途径,是体育社会化的新载体。社区体育的发展理论则是社区体育持续发展的关健,也是体育社会化的关健。因此在分析社区体育发展概念、发展模式、发展机制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社区体育发展的新理念。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提出,既为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机遇,又对体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社区体育是我国20世纪最后15年群众体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热点。随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社区体育仍将是21世纪前50年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热点。社区体育正是在社会变革的背景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成为体育社会化、生活化发展的热点问题。因此,社区体育发展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理性探讨。

1、社区体育发展概念的界定

1.1对社区体育发展概念的理解

社区体育发展的内涵是极其丰富的,社区体育发展涉及到社区乃至社会的方方面面。第一:社区体育发展是由政府和居民共同从事的“双边项目”.双方对此都应做出贡献。第二:社区体育发展的目标和方法是非常广泛的,具有综合性特点。第三:社区体育发展具有区域首创性特点,居民不仅应该积极参与,而且应鼓励发挥首创精神。第四:社区体育发展还包含着对自愿方法的强调,社区体育发展的趋势将成为自由选择而非强迫认同的过程。因此.对社区体育发展概念的界定也有不同观点,归纳如下四个方面。

1.1.1“过程”说。这种观点认为,社区体育发展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来实现社区体育变迁的目的。这个定义属于抽象工具理性范畴,把社区体育发展概括为能够促进社区变迁的民主参与过程。

1.1.2“方法”说。这种观点认为,社区体育发展是实现一种目的的方法,凭籍这种“方法”完成社区体育发展过程的各个阶段,实现每一个阶段的特定目的。这个定义属于具体工具理性范畴,它把社区体育发展视为实现一般变迁过程的方法、步骤。

1.1.3“方案”说。这种观点认为,社区体育发展由一个个项目计划即“方案”构成的,每一个“方案”都是根据社区体育发展实际需要制定出来的,通过完成这些“方案”来达到满足需求或问题解决的目标。

这个定义属于抽象目标理性范畴,它把社区体育发展目标化为有计划地解决社区体育所面临实际问题的行动、活动或工程。

1.1.4“运动”说。这种观点认为,社区体育发展是一种社会运动,它致力于社区整体发展,其理论基础是哲学—社会学.涉及到不同社会制度的文化价值选择和社会理想。这个定义属于抽象目标理性范畴,它把社区体育发展制度化为实现理想和信念的一种社会运动。

1.2社区体育发展概念的界定

上述关于社区体育发展的理解是从两个不同的思维角度进行的:一是目标理性思维,回答干什么的问题;二是工具理性思维,回答怎么干的问题。从理论层面上讲,目标理性和工具理性没有那一个更科学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关系只是目标和手段的关系。我们从四个方面分析理解,主要是分析社区体育发展四个相互关联、相互补充四个要素,把它结合起来才能构成对社区体育发展概念的完整界定。

综合考虑以上的要素,结合我国近年来社区体育发展的实践情况,我们对社区体育发展这一概念的表述是:所谓社区体育发展,是指居民、政府和有关社区组织整合社区体育资源,发现和解决社区体育的问题,改善社区体育环境和提高社区生活质量的过程,是塑造居民社区归属感(社区认同感),加强社区体育参与意识,培育体育情感、体育人口,确立新的体育形态、推动体育社会化、生活化的过程。

2、社区体育发展的模式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在现阶段主要指在街道办事处和居住小区的辖区内,在农村是指乡镇和自然村,以自然居住生活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资基础,以全体成员为主要对象,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增进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就近开展的区域性社会体育活动。社区体育发展的模式可以从社区体育概念和社区体育发展概念中推断出来。从社区体育概念出发,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可归纳为社会体系模式、社会区域模式;从社区体育发展概念出发,社区体育发展模式可归纳为计划变迁模式、政府授权模式、社会参与模式、文化创新模式。前两种模式是从社区体育发展存在的模式引申出来的,所以叫存在模式;后四种模式都是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所以叫社区体育发展的功能模式。

2.1社会体系模式

社区体育是持续的社会体系,具有相互依赖、共生共荣和均衡发展的特点。按照此模式规划社区体育发展,必须坚持政府、社区组织、社区成员三方合作,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三种资源共同支持的社区体育发展的目标模式;必须坚持系统联动、功能互补、互相沟通和整体发展的理论和价值取向。

社区体育发展是一个变迁的体系,社区体育发展必须做好“动态平衡”工作,处理好历史与现实、分工与合作、继承与创新、局部与全局、内部与外部之间的辨证关系,使社区体育发展在基本稳定的基础上保持常新的面貌。

2.2社会区域模式

社区体育为一定区域内的个人、群体、组织、机构提供了互动的舞台,社区体育的历史性、传统性、继承性以及区域性、以本区域的自然环境设施为物资条件等特点,丰富了社会区域生活的内涵。社会区域模式是对某个区域的体育工作(包括理念、过程和方法)的判断和认定,即指那些土生土长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融健身、娱乐为一体,具有本地(或地区)特点的制度化的社区体育行为过程。按照此模式设计社区体育发展,必须充分调动政府、社区组织、社区成员的积极性,立足于本地社区,促进社区在居民中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把社区建成居民所向、心灵所归的精神家园。

2.3计划变迁模式

社区体育的发展是一个自觉的、飞跃的、进步的和有计划的社会体育变迁过程。要搞好社区体育发展,首先必须制定好社区体育发展规划和目标模式。我们希望明天的社区体育是什么样子、达到什么目标,就要在今天进行理性的规划和设计,未来的社区体育是现在社区体育的理性延伸和规划实现的。

2.4政府授权模式

政府授权是西方发达国家所采用的典型社区发展模式。联合国的文件规定,社区发展有两个必要的条件:一是政府支持,二是人民参与闭。政府授权与联合国关于社区发展是中央政府和地方人民双边合作的定义是一致的,反映了社区发展政府授权的模式特征。社区体育发展离不开社区发展的整体布局和规划,因此也同样具有政府授权模式特征。社区体育发展政府授权模式除了行政上的领导、政策上的优惠外,它本身也从财政拿出相当可观的启动资金,建设社区体育配套设施,这对调动社区组织、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体育发展的积极性是非常有效的。

2.5社会参与模式

广泛参与是社区体育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必要条件。这首先是由于社区体育发展具有突出的社会化特征,这种社会化特征决定了社区体育发展既不是单纯的某一部门、某一团体的行为,也不单纯是某些个人的行为,而是社区内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团体、自治性组织和广大居民共同的行为。社会参与模式包括对社区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社会资本的调动,社会资本就是社区居民作为民主国家公民所拥有的一切权利和责任,是社区居民本身所具有的能力,激活它们,就会变成社区体育发展的无穷力量。

2.6文化创新模式

文化创新包括概念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四个方面,它是集信息集约、技术革新、文化嫂变和观念扩散为一体的综合社区发展模式。社区体育具有的民族性体育文化、区域性体育文化特征,决定了社区体育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特征下发展的将成为发展的可能和必然。从这个思维角度出发,它也同样适用于文化创新模式。这种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突出了文化特征,包括社区体育新技术的引进、思维观念的变革和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创新所导致社区体育变化的过程,它是自觉和不自觉、渐变和突变、理性和非理性社区体育变迁的综合体。

3、社区体育发展的机制原理

社区体育发展的机制原理是指社区体育发展的结构、功能及动力关系。从结构上说,社区体育发展结构分为四个子系统:即概念子系统、组织子系统、文化子系统和器具子系统。概念子系统是为社区体育发展提供价值目标的导向系统,社区体育发展的理念、目标和意义均从这个子系统提出。组织子系统是启动和领导社区体育发展的执行系统,负责社区体育资源的动员和组织、项目的选择,问题的解决,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分配、活动整合和过程监控等。文化子系统是指活动和动作规范系统,是制约着个人、群体、组织和机构的运行及其相互关系。器具子系统是满足社区成员物资和文化需求的供应系统,包括场地、健身器材、用具等,保证社区体育发展平稳、顺利、健康的运转(见下图)。

社区体育发展的动力机制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自上而下的计划推动;二是社区成员自下而上的需求拉动。二者必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社区体育发展的整体动力。

4、社区体育发展的理念

4.1以人为本

社区体育发展必须坚持自愿选择、以人为本的人文理念。社区体育发展所作的任何事情,包括它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都必须自始至终地贯彻“茫茫宇宙,唯人为大,林林万物,为民是从”的人文理念,居民需求的服务是社区体育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4.2以服务为中心

功能定位是确定发展理念的前提。社区体育发展的功能,只有通过服务才有可能得到体现,社区体育服务将成为社区体育发展的中心工作。而社区体育服务的实施又必须通过制度保障和资源供给,形成良性发展局面。因此,建立一个与城市发展相匹配的社区体育服务保障体系,就成为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目标。而构建具有明确功能定位的、可操作的社区体育服务保障系统,是社区体育发展的主要任务。

4.3资派挤合

调动和整合社区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潜在资源,使之变成社区体育发展的现实资源,促进社区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区体育服务的全面进步,这既是社区体育发展的价值目标,又是社区体育发展的价值理念,因为它包涵居民权利和义务、享受和回报等共享和共担的观念。

4.4本土化发展

由于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形成了我国区域文化氛围和行为习惯特征。社区体育也是在这种环境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区域性特征的、新的体育形态。社区体育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特征下本土化发展,将成为发展的可能和必然。

4.5社区.与:社区体育发展的动力和要义

在社区体育发展的过程中,只有居民的直接参与和治理,才能培育居民的社区体育意识,才能有效地整合与发挥社区自身的各种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居民的社区参与是社区体育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离开了居民的社区参与,就没有真正意义的和完整意义的杜区体育发展。虽然我国各地社区体育各有特色,但相同之处就是“参与、分享”,这就是社区体育发展的基本精神所在。也就是说,实施社区体育发展规划,核心是形成一种自主、积极参与精神,通过参与实现共同的目标,享受共同的创造的成果。我国当前的社区体育发展,内涵及其丰富,其核心就是要倡导自主参与的精神。

4.6社区自治组织:社区体育发展的多样化载体

社区自治,顾名思义就是社区居民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依法享有自主管理社区事物的权利及其过程,是居民社区参与的高级形态。社区体育发展正是需要自治组织、中介组织的广泛参与,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还不发达,人力资源却相当充足的国家,依靠民众的广泛参与推动社会体育发展已成为现实的选择。社区自治组织和中介组织在我国尚处于成长的初期阶段,但已显示出它是促进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力量。越来越多的社会中介组织开始介人体育赛事、体育经营、体育管理等,这些情况表明,社区自治组织和中介组织正日益成为社区体育发展的主体力量之一,必将成为社区体育发展的新载体。

社区文化建设的概念篇5

[关键词]滕尼斯社区社会

社区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的概念,也是现代社会越来越普及的一个名词。那么对于社区这个概念最早是谁提出的呢?社会学界一般认为,最早对社区进行研究的是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

1887年,滕尼斯在其著作《社区和社会》中提出了Gemeinschaft和Gesellschaft这样一对概念。尽管英语世界现在通常将其译“Community”和“Society”,但大多数人还是认为:滕尼斯社会学的那两个关键概念,尚处在未翻译的状态,因为将它们翻译成“Community”和“Society”仍然带有模糊不定的意味。在汉语世界,最早社会学家吴文藻主张译成“自然社会”与“人为社会”;后来有人译成“公社与社会”、“共同体与社会”、“共同体与联合体”,更多的人则根据英文的译法译成“社区与社会”。值得注意的是,最先将英文“Community”翻译成“社区”的费孝通,在这里却没有遵循英语世界的译法,他将这对概念,传神地译为“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当然,无论我们现在怎样翻译这对社会生活的理想类型,可以看出滕尼斯希望能够用社区――社会这样一对概念,来描述两种不同类型的人类共同生活,或者说建立一种从社区到社会的以变迁为主题的社会学,来说明社会变迁的趋势。

滕尼斯认为,社区的类型主要是建立在自然的基础之上的群体(家庭、宗族)里实现的,此外,它也可能在小的、历史形成的联合体(村庄、城市)以及在思想的联合体(友谊、师徒关系等)里实现。他认为,社区是建立在有关人员的本能的中意或者习惯制约的适应或者与思想有关的共同的记忆之上的。社区根源于情绪、恋念和内心的倾向,并由于遵循传统而自觉地保持着本身的自我同一性,又由于受情绪的支配和共同语言的统一影响而不自觉地保持着这种同一性。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宗教共同体等作为社区的基本形式,它们不仅仅是它们的各个组成部分加起来的总合,而是有机地浑然生长在一起的整体。“社区是一种持久的和真正的共同生活”,是“一种原始的或者天然状态的人的意志的完善的统一体”。体现社区生活的现实性是有这么三种:家庭、乡村以及凭借和睦感情、伦理和宗教而建立起来的城市。

与此相反,社会产生于众多的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有计划的协调,个人预计从共同实现某一种特定的目的会于己有利,因而聚合在一起共同行动。社会是一种目的的联合体,也是一种“人的群体,他们像在社区里一样,以和平的方式相互共处地生活和居住在一起,但是基本上不是结合在一起,而是基本上分离的”,不存在自然且牢固的联结纽带。“社会应该被理解为一种机械的聚合和人工制品,社会的基础是个人、个人的思想和意志,在人类的发展史上,社会的类型晚于社区的类型”。

从滕尼斯阐述的社区和社会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社区是由那些有着相同价值观的同质性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守望相助、疾病相抚、服从权威且具有共同信仰和共同风俗习惯、具有人情味的社会团体。人们加入这样的团体不是自己有目的的选择结果,而是因为他们生于斯,长于斯,是自然形成的;这样的团体不是社会分工的结果,而是由传统的地缘、血缘、文化等自然造成的,其外延主要限于传统的乡村社区。社区这种团体逐渐向由异质人口组成的团体过渡,即社会。社会的概念不同于社区,它总是和社会分工和契约联系起来,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往往表现为自私自利、目的性强、缺乏感情交流和关怀照顾。从社区向社会的过渡是一种缺乏感情和关系疏远的社会过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于滕尼斯关于社区的概念,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人们开始厌恶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人际关系的冷漠、疏远,才回过头来对滕尼斯的“社区”的概念发生了兴趣。随着西方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许多农村和外来人口进入了城市,城市人口的高流动性和异质性导致人际关系的淡化和感情的淡漠,这就使工业化的城市越来越远离滕尼斯原有意义上的社区。另外,工业化和大量的新增人口,也使得城市中逐步形成了各种功能的聚集区,而当代后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的来临,逆城市化运动的兴起,又造就了新的乡村社区。不论是城市化的居民区也好,后工业时代的新兴乡村社区也好,居民无不渴望感情的交流、人际关怀和社会支持。这也就是说,社区的原初价值即滕尼斯赋予社区的最初的含义并不因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而丧失。也正因为如此,对社区研究的重视成为了各国社会学界的一个传统。

虽然对社区的研究的发展,人们对于社区的界定也并不一致。根据社会学家杨庆1981年的粗略统计,关于社区的定义已有140多种。由于社会学家们所持的观点和研究社区的角度不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社区理论,其中,人文区位说、地理和社会实体说、同质说等理论学派关于社区的界定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人文区位学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帕克于1921年首先提出的,它是借用生物学进化论原理,研究都市环境的空间格局及其相互依赖的学说,又称人类生态学。地理和社会实体说强调地理与社会因素在社区中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同质说则强调社区成员之间的互动行为,认为社区是社会生活同质性较强的地区。

美国社区社会学的代表人物桑德斯在总结归纳了500余项社区研究的经典文献基础上,提出了传统社区社会学的三大理论观点,即社会场域论、社会体系论、社会冲突论。

首先.将社区视为一种互动的场地,只要我们专心思考社区的种种行动计划,我们就能透彻了解它的意义。每一种行动必须采用下列的观点予以分析:①涉及的人;②采取行动的社团;③时间过程中的阶段。此类分析的方法有助于了解一个社区如何动员起来,以满足某些人的需要。在讨论这三种都强调相互依赖形态的社区理论之前,我们要先观察某些影响社区生活的环境因素,不论一位社区社会学家采取哪一种方法:社会体系、社会冲突或社会场域,他都应该考虑到这些环境因素。

其次社会体系论,将社区视为以某一地方为中心而比较特久的互动系统。它以功能结构的观点来分析这种体系,认为这种体系由许多零件组成而可以运转自如。人的身体也是一个体系,一个由生物组成的体系,其各都分零件均能实施特定的功能,而且持续不停。但为了了解一个社会体系,我们并不需要用上述情况来求助于机械学或生物学的比喻,我们只要观察家庭如何发挥它的体系功能,就可以得到答案。人类社区的行为就好像本来就是一种体系一样。当然,家庭与社区有很多不同的地方,甚至它们作为体系的方式,也迥然不同。

第三、互动论者观察社区的方法,是透过社会冲突。社会学家应用这一重点,将社区视为一种分配不均的阶层形态,其中资源、财富、权利及威望的分配都是不平等的。他们在分析中常使用辩证法,力求说明这些社会不平等的存在;他们研究这些差异情况的增减;他们注意到社区中出现的派系敌对情形,认为这些均出现在社区互动的形态中。这是一种公认的局部方法,但是它的拥护者声称:就社会学而言,社会冲突最能说明社区的重要层面。

当前国际社区发展研究主要盛行于欧美等国,在近20年,西方社区的理论研究呈现出三方面的变迁趋向,即:

(l)社区研究主题的转变:从静态研究趋向于动态研究。区位探究法是从社区的空间关系上观察一个社区的社会经济结构分布。人口探究法是从社区的人口特质上分析一个社区的一般特质,两者对于社区结构与功能的分布都是静态的,而对于居民的心理态度、生活情操及互动关系的分析都是不够的。社会学家白纳德认为,如仅以静态资料分析社区而不涉及居民的互动关系,则此种研究,一如空军飞行员之凌空而视,只见社区的外貌面不见社区的行为。近年来,对于社区变迁情形、社区冲突行为、社区心理卫生、社区少年犯罪及社区行动计划等之研究,均趋向于动态方面发展。因此可以说,目前社区研究的主题已从对社区结构与功能的静态分析,趋向于对社区变迁与过程的动态研究了。

(2)社区研究目标的转变:从求知日标趋向于求用目标。社区研究起源于社会改革者的社区调查工作,其目标本来是求用的。所以社会科学家希望以客观具体的资料,透过研究社区的本身,来分析人类社会行为,从而使社区研究走上理论的研究路线。其中尤以人类学家对于社区生活方式的分析,社会学家对于社区区位关系的探究,政治学家对于社区权力结构的分析最为明显。他们企图以社区为研究单位,提出一套关于社区生活及人类社会行为的理论。其结果使理论派与哲学派一度成为社区研究的主流。近若干年来,由于社区发展运动的兴起与社区互动概念的提出,使一部分的社区研究工作又回到与社会改革相结合的路线。社会学家华伦指出:社区行动的研究即社区发展过程的一部分。社会学家桑德斯也指出:要给社区带来变迁与发展,必先研究社区的冲突与行动。因此,对于社区心理、社区问题工作方法或工作过程,其研究应以事实的发现、理论的应用、问题的澄清等三者为目标,所有的研究设计报告,均应不止于了解社区,了解问题,并应根据调查研究的所得透过人员的专业知识,加以判断,提出建议,以求达成一面了解社区、一面有助于社区发展,或一面了解社会、一面有助于社会进步的双重目标。因此,求知即所以求用,或求知与求用的密切配合,似亦为现代社区研究工作的新的方向之一。

(3)社区研究方法的转变:从质的描述趋向于质的最化。社区研究的方法,自社会学家葛尔宾、林特、华纳以来,一向注重观察法、参与观察法、深度访问法、全面参与法或实地工作法等。社会学家们将以上这些方法统称之为质的方法,以区别于量的分析,认为应用质的方法是采取内在与外在两种透视法以接近实际的经验世界;质的方法是深入的、洞察的。但是他们都承认目前质的方法已经不占重要地依,继之而起的,是一种具有高度统计性的与经过系统设计的调查方法。此种方法,注重数字和量度,其所得资料,具体而易于比较。因此,运用此种方法的研究,不注重于文件的或文字的描述,而着重于数字的或量化的分析。简言之,它是一种质的量化,是一种可以用作比较观察以表达事实情况的方法。自欧美等国推行社会指标运动以来,对社区质变的量化研究,大有裨益。因为这种量化指标既可以度量社会与个人的客观情况,如犯罪、流动、卫生等,也可以度量生活经济中的主观感觉.如满足、愿望、疏离等。加以现在电脑科学的兴起,使得研究者对于描述社区生活在质的量化方面,更有进展。但目前仍有人认为.社区研究不能专靠量的分析,因为事实毕竟不具备固定的含义,必须与研究者的理论观点结合起来,才有意义。因此,他们主张在社区研究中观察与体验仍是不可或缺的。

中国社会学者们在20世纪后期重建社会学理论中,并没有停留在对社区定义、特征、类型、功能的一般性探讨上,而是很快结合对城市化、小城镇建设、社区服务、社区发展等重大现实问题的应用性研究,向世人奉献了不少有益而且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社区理论成果。其中,社区建设概念的提出和应用,以及社区建设理伦体系的逐步建立便是突出的代表。

不论是西方的社区理论探索,还是当代中国的社区建设需要,对于社区的理论研究都已日益显现出一系列重要价值。首先通过对社区研究,可以加深对社会的认识,从而把握人类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规律;通过社区研究,可以为社会规划和社会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通过社区研究,可以为社会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丰富的材料和信息。社会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一个社区就是一个小社会,社会学所要研究的概念、范畴和规律,都可以在一个社区里找到丰富的原型。通过对社区的实地调查和研究。积累大量而丰富的材料和信息,科学的概括、提炼和修正才有可靠的基础。只有这样形成的理论,才是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才能对人类社会实践和科学事业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要探索与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建设理论体系,不仅耍要解决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问题,还要解决理论建设问题。社区建设事业的发展,呼唤着社区建设理论的建设,而社区建设理论的建设,又促进着社区建设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裴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社区文化建设的概念篇6

摘要:信息资源共享趋势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图书馆发展的最终归宿,推动着图书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各级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实践共享理念,通过建立外向型的组织管理机制、联合型的资源建设机制、共享型的用户服务机制,在信息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信息资源共享公共图书馆转型

信息资源作为现代图书馆的核心资源,从本质意义上讲是指经过筛选、组织、加工等环节可以存取和满足人类需求的各种信息的集合。信息资源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又是一个富于时代特征的概念。人类最初的文献可以看作最早的信息资源,但信息资源作为一个专用术语,则发端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具有明显的信息技术特征。它从一开始便呈现出共建共享的明显趋势,对公共图书馆的建设、管理、运作与服务带来了深刻影响,推动着传统图书馆向现代图书馆的转型。

1信息资源共享的概念与内涵

所谓信息资源共享,是指图书馆在自愿、平等、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图书馆与其它相关机构之间的各种合作、协作、协调关系,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途径,开展共同揭示、共同建设和共同利用信息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信息资源需求的全部活动。深入理解这一概念需要把握好以下方面。

1.1信息资源共享的必然性

首先,信息资源本身具有共享性。在现代社会,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战略资源主要有两种:一是物质资源,二是信息资源。物质资源的利用表现为占有和消耗,利用者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而信息资源的利用可使不同的利用者在同等程度上共享一份信息资源,并且可以不断地反复利用、复制、传递和再生。共享性是信息资源的一种本质属性。其次,共享是缓解信息资源有限性与信息需求无限性矛盾的根本途径。从图书馆的现实来看,图书馆用户的信息资源需求始终是无限的,而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始终是有限的。一个图书馆只有与其他区域、其他类型图书馆和信息机构紧密合作,最大限度地提高自身信息资源的总量和传输效率,才能最大限度满足用户的无限性信息需求。

1.2信息资源共享是图书馆发展的高级阶段

信息资源建设经历了从藏书建设到文献资源建设,再到信息资源建设的概念嬗变过程,反映了图书馆从传统向现代、从封闭向开放、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型过程。藏书建设自图书馆产生就开始了,比较系统的藏书建设概念则确立于20世纪70年代,是指图书馆系统地规划、建立、组织和发展藏书体系的全部工作。20世纪80年代,图书馆学界提出了文献资源建设的概念,这一概念更能反映图书馆藏书工作的实质,特别是在国家部际图书情报协调委员会组织开展的“全国文献资源调查与布局研究”课题的推动下,文献资源概念迅速取代了藏书概念。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图书馆的馆藏资源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文献信息资源、数字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三者并存的局面,于是信息资源建设的概念自然而然地取代了文献资源建设的概念。与信息资源建设的概念基本同步,信息资源共享的概念大致经历了图书馆资源共享、文献资源共享、信息资源共享三个发展阶段。因此,信息资源共享代表了图书馆事业发展进步的方向,是信息时代图书馆发展的必然趋势。

1.3信息资源共享是图书馆事业的终极追求

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资源服务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和任务,其最终目的就是要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以最大满足用户的信息资源需求。信息资源共享在每个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现实目标,作为一种最终理想目标可以概括为“5a理论”,即任何用户(anyuser)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点(anywhere),均可以获得任何图书馆(anylibrary)拥有的任何信息资源(anyinformationresource)。“5a理论”是一个遥远的目标,但在历史的每一阶段又是部分地可以实现的,它是图书馆事业永不衰竭的奋进动力,又以每一阶段的具体实践成果让用户在文化、精神、知识上受益。

2公共图书馆推进信息资源共享的路径

在全社会实现公共信息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是保障用户获取信息基本权益、提高全民信息素质和社会信息化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要求。各级公共图书馆作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构成和主导力量,要以实践信息资源共享理念、建立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为核心,积极实现组织管理、资源建设、服务模式的转型,推动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的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近年来,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湖南等地公共图书馆积极探索信息资源共享机制,为区域性信息资源共享探索了经验。在全国范围的信息资源共享条件还不充分的情况下,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发挥主导和协调作用,探索以省级公共图书馆为中心建立区域性文献信息协作网,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大力推进本区域内的信息资源共享,使公共图书馆由图书文献借阅中心向信息服务中心转变。

2.1建立外向型的组织管理机制

各级公共图书馆是区域信息资源系统中极为重要的子系统。在信息资源共享的背景下,各地公共图书馆要带头突破信息资源系统之间自给自足的封闭状态,倡导建立当地条块结合、纵横交织的文献信息协作网,并发挥好组织、协调、服务的作用。可以探索开展三个层次的合作。一是各级公共图书馆间的合作。包括上下级馆之间的合作、同城馆之间的合作两个方面,在图书文献资源的调配、捐赠、通借通还、文献传递、总分馆建设等方面有广泛的合作空间。二是公共图书馆与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间的合作。在硬件方面,可以实现三者的合署办公和相互依托;在软件方面,可以实现物理馆藏与虚拟馆藏的相互补充和相得益彰。

尤其对一些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网络设施欠发达地区,可依托共享工程现有的相对完善的网络平台,来实现各级图书馆之间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比如读者可以远程登录图书馆opaC系统,实现书目信息检索及各种数字资源的下载,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论坛等形式为读者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三是公共图书馆与教育系统、科技系统图书馆的合作。三方在联合购买资源、馆际互借、文献传递方面有着良好的合作前景。此外,还需广泛开展与情报所、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图书馆的合作,如果不具备馆际互借条件,也可以先建立联合公共目录,为读者提供所需文献的馆藏地点。在文献信息协作网内部通过统一订立或分层订立合作协议,将合作关系固定化、制度化,明确各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制定人力、资金和组织等保障措施,执行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并建立相应的利益平衡与制约机制,从而为实现真正的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打下基础。

2.2建立联合型的资源建设机制

共建信息资源是共享信息资源的基本手段,通过共建可以达到统一建设标准、避免重复建设、节省建设成本、优化信息资源结构的目的。

2.2.1共同谋划信息资源布局信息资源共享各参与方共同研究和决策,科学确定区域内信息资源合理布局的总体目标和长远规划,编制信息资源布局方案和具体实施步骤,规定图书馆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完备程度和各层次信息子系统的具体目标,提出各系统各地区信息资源建设分工协调的任务与要求。

2.2.2建立联合书目数据库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是书目信息资源的共享。信息资源共享各参与方应共同建设由各自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目录联合构成的本区域信息资源联合目录数据库,使广大用户能够快捷方便地了解当地每一种文献资料的收藏处所和流通信息,为迅速找到所需信息资料和开展馆际互借、资源共享创造前提条件。建立联合目录的前提条件是制订统一的编目标准,形成格式形式规范的maRC数据,这样才能实现联合目录的检索,当然也需要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技术上的兼容才能实现无缝检索。我国现有的国家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地方馆联合采编协作网、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等几个编目中心存在各自为政的状况,对全国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非常不利,需要有关部门的协调。

2.2.3联合购置数据库直接向数据库生产商或数据库服务商购买数据库产品或服务是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手段。数据库类型多种多样,包括光盘数据库、单机版数据库、网络版数据库、书目数据库、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的价格一般比较昂贵,通过联合购买和共享数据库,信息资源共享各参与方都能以较少成本拥有数据库资源,提高了图书情报机构的成本效益。

2.3建立共享型的用户服务机制

2.3.1实行同城图书馆一卡通服务在加入文献信息协作网的同一城市的公共图书馆建立一卡通服务机制,即用户凭借在中心馆办的借阅证可以在任何其他的同城图书馆阅读和借阅图书文献资料,对借阅用户实行通借通还,用户可以就近借书、就近还书,享受最大便利的服务。

2.3.2开展馆际互借通过馆际互借共享他馆资源,是弥补本馆资源相对不足的最有效途径。联合公共目录和协作组织内部的联合目录对馆际互借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于用户提出申请的非本馆馆藏文献,文献请求馆可以通过查询目录获取馆藏地址,向文献提供馆发出借阅信息,文献提供馆根据双方协议条件提供借阅服务。

2.3.3电子文献传递电子文献传递指以电子的方式请求文献和传递文献。

因特网为文献信息的电子传递提供了有效的传输途径。传递方式通常有传真、e-mail、Ftp传输、从数据库下载等方式。美国研究图书馆开发的ariel目前是许多图书馆和商业文献提供机构进行文献传递的主要手段,我国内地许多图书馆都采用了这一方式。

信息资源共享推动着公共图书馆的变革,公共图书馆要适应信息时代要求必须走共享发展之路。要真正建立有效的信息资源共享

机制,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强化共享理念,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建共享信息资源。立法机构要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共享的法规,各级政府要把信息资源共享列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规划,文化、教育、科技等部门要加强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为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科技情报机构等方面的合作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经费条件。随着信息资源共享的发展,必将有力促进文化、教育、科技事业发展,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知识、信息保证。

参考文献:

1.程焕文,潘燕桃.信息资源共享.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社区文化建设的概念篇7

一、建筑学的一般概念:

1、名称的来源:architecture、architektur、L‘architetura、apxutektypa.(均来自古希腊)

本身具有艺术的含义,故又称建筑艺术

2、建筑学的含义:建筑学是设计与建造房屋的科学与艺术,即通过建筑的群体组合、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结构、装饰、色彩等多方面的处理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与技术。同时,建筑的艺术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

3、建筑学和土木工程的最大区别:艺术性和历史感是建筑学和土木工程的最大区别。

基本概念辨析

广义建筑学和狭义建筑学围绕建筑学的中心议题是“人”

杨·盖尔的话,“如果能通过对城市及住宅区进行明智的规划设计,为户外生活创造适宜的条件,就不必为了使建筑物更加迷人和丰富而去刻意追求那些耗资巨大而又生硬、牵强的戏剧性建筑效果。从长远的眼光来看,户外生活要比任何形形色色扭捏作态的建筑形式组合更加切合实际,也更引人入胜。

广义建筑学的本质是无所不包的环境,大到区域和城市规划,小到室内和家具设计,贯穿宏观和微观世界。广义建筑学的基本概念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它是一个整体,一个环环相扣,有小到大紧密配合的层次关系。

4、建筑学和城市规划的终极目的:我们的建筑师应该以最优的设计服务于社会大众为目标,并不拘泥于形式上的结果,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只要符合这个目的,那管它洋、中、传统抑或是现代基本概念辨析

建筑学的特点:

(1)建筑学反映时代精神。(社会性、艺术性)

(2)建筑学反映地域性的风土人文(全球化中的地域文化概念)

(3)建筑学反映社会现象(大众参与设计,增加对建筑环景社区或者公共空间的认同感)

5、建筑设计的概念建筑设计是把想象的状态转变为现实状态的重合过程,涉及到技术经济、美观等多方面综合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建筑观念中,地位和所占比例是不同的。

基本概念辨析

6、建筑师的职责(建筑学和其他专业的结合问题、建筑设计类课程的重要性)

建筑师主要和真正的职责,是把各种不同因素都表现出来,并且协调各种专业,共同建成现代化的建筑。为了能够进行这种高度创造性的活动,同时又能在各种专业人员的不同要求之间进行必要的调节,建筑师不必对一切细节都具有专业知识,但他对建筑工业的的每一部门都应该具有清晰的一般概念,这正如同一个优秀的交响乐队指挥一样,他必须懂得每一乐器的可能性和局限性。

(意)p.L.奈尔维《建筑的艺术与技术》

基本概念辨析

二、城市空间设计的三大基础理论

1、图底理论(Figure-groundtheory)或称图形、背景分析;实空分析(mass-voidapproach)。

图底理论研究作为建筑实体的图和作为开敞空间的底的相互(比例)关系。

室外空间也应该是积极空间(positivespace)而不应是消极空间(negativespace)

室外空间也有动静之分,内外之分,也有空间私密性上的差别。

基本概念辨析

2、联系理论(linkagetheory)或称关联-耦合理论(connecting-couplingtheory)

联系理论致力于分析联系各个元素的线路,这一理论强调的是交通图解。它研究各部分线的组织,以及由这些线把建筑和空间联系起来的空间基线设计,空间基线可以是场地线、运动的导向线、组织轴线或建筑边缘。

转贴于  基本概念辨析

3、场所理论(placetheory)

60年代以来,西方学术界以场所的概念代替传统的空间概念,是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飞跃。

场所涵指一种具体空间,与人们的活动或认识有联系,它包含空间、时间、活动、交往、社会与文化意义等多种内容,因此包含了特定的意义,能引发人们的联想。它不同于抽象的数学或几何空间,而具备确定的品格气氛,染有某种感情色彩。

场所的内涵特征就是创造人们对环境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基本概念辨析场所指由特定的人或事所占有的环境特定部分。场所具有的重要特征是:

a、场所的占有性,即人对场所的占有。

b、场所的非空间性:场所研究的是人的活动与事件的环境的关系,不涉及固定的空间几何形态,具有非空间性

c、场所的随机性,不同的人或事物对场所的占有,从而使同一地点的场所在不同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意义。

基本概念辨析推荐阅读、讨论文章

1、教建筑、学建筑作者:peterZumthor文章来源:世界建筑2003\03

2、思考题:建筑与水技术、历史沿革

一、建筑技术发展的历史沿革(空间组合论24、25、26、35、43、44、45、46、47)

1、古希腊、古埃及。

建筑材料力学性质建筑外观(条形)

2、古罗马推力屋盖(单拱、十字拱、球拱),水平力的平衡问题内部空间浴场万神庙很厚的墙和拱技术、历史沿革

3、哥特建筑理性和浪漫的交织、无情的技术与奔放的热情的融合

4、近代建筑19世纪中叶以后,靠直观感觉(以经验和直观为决断基础)的经验主义时代结束了,代之而起的是科学性(数学、力学以及材料科学)的技术时代。建筑师和结构工程师开始分工。

1889年巴黎机械馆是第一批严格按照力学和结构逻辑建造的大跨度建筑之一。结构形式是三铰桁架。

技术、历史沿革

5、近代以后的三次技术革命(覃力—深圳大学)

自从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现代建筑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三次重大的技术革命:第一次是材料技术和结构技术的革命。工业革命、钢、玻璃、混凝土建筑物在跨度和高度上和空间组织的灵活性上得到了解放。

第二次是设备技术的革命。

电梯、自动扶梯、人工照明、空调等,使得建筑空间和使用功能的构成模式发生变化。设备造价超过总造价的30%第三次是信息技术的革命。

计算机技术、节能技术,楼宇自动化。体现了智能化和生态化的发展方向。

6、三次技术革命的后果

技术、历史沿革

三次技术革命彻底改变了,建筑造型的形象了和人们的建筑观,第一次,改变了建筑造型;第二次:建筑不再受交通、朝向、采光、通风等影响,可以采用人工处理得来。第三次:改变的是建筑的管理中枢等,还在演变过程。

总之,技术手段的变革,会超越风格流派等文化因素,对建筑造型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使得建筑创作观念和设计方法随之发生变化。

技术、历史沿革7、后工业社会的技术科学技术的强劲发展迫使人文学者批评的反思这种发展的社会后果。后现代主义建筑理论可以看成是人文思潮对科学技术的反思在建筑领域内的一种反映。

现代主义建筑艺术的两个基础—现代艺术和机器美学受到挑战,体现在下面的两个方面:技术、历史沿革

(1)、寻找传统技艺的再现和体现

(2)、以更高的工艺水平来设计和“制造”建筑,尤其以精致的节点和精细的加工来体现高超的技艺,体现在Hi—tech建筑中。

社区文化建设的概念篇8

关键词:安全社区;安全社区建设;持续推进

为了预防和减少公共社区各类伤害,2002年3月,原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引进了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的安全社区理念,以期通过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加强社区安全预防,提高社区人员安全素质,增加其安全防范的意识和能力,形成以社区为中心的事故灾害预防和应急管理模式,经过几年的发展,安全健康工作已从传统的部门、行业、单个组织和个人预防发展到社区、城市、社会、国家乃至国际层面,事故预防已从生产事故、交通事故预防扩大到家居安全、学校安全、运动休闲安全、老年人安全、儿童和青少年安全、自杀和自残预防等方面的全过程之中。安全社区建设、安全促进等概念已成为事故预防的理念,成为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安全社区建设方兴未艾,引起了各级政府和社区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由于社区建制不同,管理体制不同,文化背景和全民素质不同,安全社区建设的方法和途径也存在着差异。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安全社区,还处在探索和尝试阶段,还面临着很多问题。

一、目前我国社区的现状

1、普及覆盖率低。由于各地区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经济社会生存环境、安全生产状况也不尽相同,目前安全社区建设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经济较为发达的区域,广大农村和乡镇尚处于分散管理的状态。

2、社区资源短缺。安全社区作为新生事物,社区内的社会资源几乎没有积累,大量的经济组织、科学教育文化等社会组织与所在的社区仍然存在游离状态,主动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没有被充分发挥出来,出现安全社区建设中“供不应求”的现象。

3、社区资金缺少保证。创建安全社区投入大,需要大量的资金,而现阶段社区发展所需资金来源“底气不足”。一是社区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还没有成为政府财政体制性的安排,没有用于社区建设的专项资金。二是社区筹集资金渠道狭窄,外部筹集和获得的资金很少,资金来源不足。三是企业型社区主要依靠企业的经营状况来投入,资金来源不稳定。

4、居民参与不高。不少居民认为,社区工作是街道、居委会的事情,与己无关,对单位的依赖性很强,对社区的依存关系较弱,缺乏对社区的归属和参与意识。社区活动主体还传统地依赖老年人、病残、失业人员等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体。造成居民向心力不足,对社区认可程度不高,远没有成为社区建设中的重要因素和力量。

5、安全理念狭义。在居民的观念中“安全”的重点主要是生产安全、交通安全和社会治安等,很少涉及到诸如家居安全、儿童安全等内容。“大安全”观念淡薄,还有待于提高。

6、社工素质参差不齐。社区建制起源或等同于居委会或家委会,其职能大多沿用传统的调解邻里纠纷、计划生育、卫生管理等内容,随着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高度扩充和膨胀,原有的社区工作者难以胜任安全社区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出现人员资源短缺的现象。

7、社区管理经验缺乏。社区目前大多处在服务功能的建设和完善过程中,涉及到健康与安全的内容尚未规范化,缺乏安全管理经验,工作职能的扩大和膨胀,使原有的管理和服务不能及时适应安全社区建设的要求。

二、持续推进安全社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1、安全社区标准应中国本土化。各地要因地制宜地按照分批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的安全社区建设思路,选择一些有条件的社区、村作为安全社区建设的试点,使安全社区建设既适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推广面。

2、完善组织机制。要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支持、社区牵头、部门配合、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多元组织网络架框,明确各方面在安全社区中的责任,紧紧围绕“安全、健康、和谐、发展”的主题,以降低伤害、事故为目的,建立项目实施小组,抓好安全促进项目的组织策划与管理设施,持续改进地实现安全目标。

3、整合内外资源。大力培养社区居民的自治组织、社区服务团体以及中介组织,发挥这些组织和团体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功能。合理运用社区中的安全文化的带头人和社区志愿者服务队伍,找准社区安全工作中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以“共享”促“共建”,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社区安全工作,形成推进社区安全的强大合力。

4、扩展社区功能。扩大社区管理服务的范围和深度,安全管理和服务理念不只是生产过程中的安全生产问题,还要将安全和服务的意义延伸至生命、科学、法制、道德和社会稳定的广泛意义之中,纳入构建和谐社区和维护稳定的总体工作中。依托社区平台,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促进社区经济、文化、环境的协调和健康发展,满足社区个体化、个性化、多样化居民的安全需求。

5、加强队伍建设。随着安全社区建设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来保证工作的高效运行,因此优化人才配置,广开用人渠道,吸收觉悟高、素质好、能力强的人才,培养一批懂业务、会管理、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工作骨干,凝聚集体的力量,提高社区工作者的整体素质,改变传统社区概念中社区工作者的形象。同时要注重社区工作者理论和实务能力的培训,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水平,做到人尽其才、人尽起用。

6、加大宣传力度。安全宣传教育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有计划、有重点的开展社区安全宣传培训活动,大力开展社区性的卫生、安全、健康、教育、法制、文艺等活动,引导不同层次、不同背景、不同领域的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建设的各项活动,通过文化主导行为,行为主导态度,态度决定结果,用多种形式影响人、转变人、塑造人,促进人的安全意识和安全行为的养成,提高社区居民和单位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社区文化建设的概念篇9

物业管理概念是我国房地产业较早开始“炒作”的一个概念。作为房地产开发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某一个项目物业管理水准的高低是影响业主作出购买选择的重要因素。因为业主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安全、方便、体贴周到的环境里。因此,我们常常见到稍大的楼盘和高档楼盘,往往打出“引入香港顶尖物业管理”之类的旗号。

为适应房地产业的发展需要,我国物业管理机构应该建立自己的经营管理服务理念,探索先进的物业管理服务模式和崭新的物管企业运营机制,充分发掘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着眼于打造物业管理品牌,才能在房地产营销中保持主动。

二、绿色生态概念

房地产业内绿色生态概念风行。绿色营销理论的核心是,企业营销活动应该是以人类的绿色消费为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营销活动,是实现公司赢利、消费者需求满足和社会长远利益三者动态平衡的新型营销。绿色营销观念强调企业的营销活动要保护环境,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减少污染,避免资源浪费,提供亲近自然的、无害化产品和消费。

这股绿色生态概念之风自然很快吹向房地产业。企业在房产营销中打出了环保、绿色、生态的口号,在营销全过程力图体现“绿色”关怀。例如,地段选择尽可能远离污染源,墙体和窗户采用新型保温隔热隔音材料,拒绝使用粘土红砖(减少土地资源消耗),装修装饰使用新型无污染、无刺激、无公害的材料,房屋建筑尽可能减少光污染、降低噪音、污水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等等。在生态营造方面,则普遍强调小区景观的配套和环境的绿化,强调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的和谐性。这些都成为楼盘中的USp,成为吸引顾客的“卖点”。

三、欧式概念

欧式概念几乎是全国房地产市场上最普遍、最常见的概念模式。从我国房地产业起步伊始的沿海和南方城市,到今天的内陆城市,欧式概念之风一直在热吹之中,成为竞相模仿和攀比的焦点之一。无论是建筑的外观造型,还是小区环境的布局,力图体现欧式建筑的古典美、现代美。在很多城市,稍有实力的开发商,稍大的楼盘,就要请海外设计师担纲设计。外观设计则往往是欧式圆形拱门,欧式窗户、罗马立柱,欧式门楼、檐口和墙面浮雕装饰;小区景观则城堡式建筑、欧式雕塑小品、欧式风景树、欧式花园草坪等;还有实力雄厚的开发商,甚至将整个小区“欧化”。

四、品位概念

追求品位,是现代社会逐步富裕起来的人们的共同向往。

有一句几乎成为经典的广告语——“我选择的是家,不是房子”。这句话似于把房子和家对立了起来。其实不然,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它恰恰体现了房子之于家的重要性。房为家的载体,没有房,何以为家?在某种意义上说,房子是家的代名词。对普通百姓而言,房子是一个家庭最大的“大件商品”,它是人们享受生活的基本条件。无房的人梦想有房,有了房的人则无不希望把“家”建设得温馨、高雅和舒适。因此,在善于制造概念的房地产营销人士头脑里,品位概念自然又是一个重要的“噱头”。

五、人文概念

现代都市人,每天奔波于繁华闹市,车水马龙,喧嚣尘扬,更希望能寻得幽雅高尚之所,置业安家,与高尚人士为邻,受文化环境熏陶,修身养性,让自己和家人在享受生活的安逸、温馨的同时,还能够浸润在一个文明、高尚的文化氛围里。对人文氛围的追求,是都市人在满足了基本温饱之后,生活境界和精神境界上的更高要求。

于是,在房地产营销的概念演进中,人文概念的流行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开发商和企划人都希望借助人文概念来提升楼盘的内涵和品质。什么“与高尚人士为邻”、“某某家园,墨香中的家”,什么“某某花园,书香门第”之类的广告,一个比一个喊得更响亮。

六、旅游休闲概念

现代人在紧张。工作之余,希望获得休闲、旅游度假,调节心情,放松精神。休闲将成为现代人的重要生活方式。因此,那些在城郊结合部开发的项目,特别是别墅项目区,则着力营造旅游休闲概念。如泳池、沙滩、戏水池之外,辟有野趣烧烤乐园,随物业赠送小型花圃或农庄(可代为打理),还有的项目干脆建在远郊的旅游度假区。

最近,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公开发表一种观点——拥有两套住房才算小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他所说的另一套房主要被用作周末和节假日度假之用。可见,学者分析的和身体力行者们“想到一块儿去了”。这说明旅游度假概念反映了房地产开发的一种重要趋势,难怪开发商和企划人们开始热衷于营造这一概念。

七、会所概念

从字面意思上讲,会所就是项目业主或小区内居民聚会之所。顾客在接受房地产广告信息和作出购房选择时,面对的大多数是期房或半期房,所以尽管很多发展商在楼书和规划图中展示了漂亮的会所“效果图”,但更多的发展商主要是把它作为一个销售卖点而已,至于会所何时能真正建成,提供哪些服务,由谁经营和如何经营等细节问题,并没有确定,所以顾客得到的仅仅是一个美丽含混的承诺。

然而,深入考察一下,可以发现,会所概念在实际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一是会所的功能定位问题。一般大型社区或比较成熟的物业,均配备有专门的物业管理机构。那么,会所为入住的业主提供的服务如何同物业管理区别开来,避免重复或空白呢?这就需要对会所作功能定位。我认为,会所应该定位于人际沟通和社区文化交流,应该成为社区居民人际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场所、渠道。让小区居民从家庭自我封闭中走出来,多作人际沟通,开展有特色的小区文化活动,如文化沙龙、小型图书馆、游艺活动、健身、聚会、社区教育等,面向社区大家庭,敞开心扉,亲善友好,至于洗衣送餐、孩童托管之类的家政服务,则应该由物业管理部门承担。

二是会所经营权和经营方式问题。即会所应该由谁经营,如何经营的问题。也许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缘故,我们看到会所普遍由开发商经营。由于开发商的主业不在于此,如果开发商经营上出现问题,这就容易造成与业主的矛盾。因此,我们提倡会所可以引入社会的专业机构来经营,以提高经营水平和服务水准。在如何经营的问题,有开放式经营、封闭式经营和半开放式经营三种观点。因服务的对象范围大小不同,经营方式和对业主的影响也就有不同。更多的业主希望会所实行封闭式经营,以享受优越的服务,但这也会增加经营成本,提高会所消费代价。

八、亲水概念

水也是21世纪最珍贵的资源。而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在很多城市尤其是北方城市,缺水严重,水就更显珍贵。因此,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如果能选择亲水居住,是一种亲近大自然的惬意人生。在这种追求下,亲水概念不知不觉风行房地产界。不少开发商把项目用地由原来首选地段因素转向临水因素。于是乎,那些临湖、临江、临河的项目开发一下子热了起来。只要看看如今楼盘项目的名称,便可以看到与水的关系:蓝湾俊园、金色港湾、银河湾、秀水公寓、海岸花园、恋湖公寓、玫瑰湖畔、碧水湾、锦绣香江、星河湾、山水庭苑、临溪居……。

九、智能e化概念

智能e化概念是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从近几年的房地产文章和大量的房地产广告中,“智能”、“e化”概念的热炒,似乎标志着入住的业主能一夜跨入智能社会、数字时代。然而,对大多数市民和购房者来说,“智能化”仍然是雾里看花。不少人认为,上网、宽带、可视对讲、红外线监控、远程抄表就是“智能e化”,也有些开发商出于“炒”概念的目的,不管够格不够格,故意朝这个概念上套,以时髦的词汇“蒙”人。

社区文化建设的概念篇10

物业管理概念是我国房地产业较早开始“炒作”的一个概念。作为房地产开发链上的一个重要环节,某一个项目物业管理水准的高低是影响业主作出购买选择的重要因素。因为业主都希望生活在一个安全、方便、体贴周到的环境里。因此,我们常常见到稍大的楼盘和高档楼盘,往往打出“引入香港顶尖物业管理”之类的旗号。

为适应房地产业的发展需要,我国物业管理机构应该建立自己的经营管理服务理念,探索先进的物业管理服务模式和崭新的物管企业运营机制,充分发掘企业文化和社区文化,着眼于打造物业管理品牌,才能在房地产营销中保持主动。

二、绿色生态概念

房地产业内绿色生态概念风行。绿色营销理论的核心是,企业营销活动应该是以人类的绿色消费为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营销活动,是实现公司赢利、消费者需求满足和社会长远利益三者动态平衡的新型营销。绿色营销观念强调企业的营销活动要保护环境,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减少污染,避免资源浪费,提供亲近自然的、无害化产品和消费。

这股绿色生态概念之风自然很快吹向房地产业。企业在房产营销中打出了环保、绿色、生态的口号,在营销全过程力图体现“绿色”关怀。例如,地段选择尽可能远离污染源,墙体和窗户采用新型保温隔热隔音材料,拒绝使用粘土红砖(减少土地资源消耗),装修装饰使用新型无污染、无刺激、无公害的材料,房屋建筑尽可能减少光污染、降低噪音、污水和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等等。在生态营造方面,则普遍强调小区景观的配套和环境的绿化,强调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的和谐性。这些都成为楼盘中的USp,成为吸引顾客的“卖点”。

三、欧式概念

欧式概念几乎是全国房地产市场上最普遍、最常见的概念模式。从我国房地产业起步伊始的沿海和南方城市,到今天的内陆城市,欧式概念之风一直在热吹之中,成为竞相模仿和攀比的焦点之一。无论是建筑的外观造型,还是小区环境的布局,力图体现欧式建筑的古典美、现代美。在很多城市,稍有实力的开发商,稍大的楼盘,就要请海外设计师担纲设计。外观设计则往往是欧式圆形拱门,欧式窗户、罗马立柱,欧式门楼、檐口和墙面浮雕装饰;小区景观则城堡式建筑、欧式雕塑小品、欧式风景树、欧式花园草坪等;还有实力雄厚的开发商,甚至将整个小区“欧化”。

四、品位概念

追求品位,是现代社会逐步富裕起来的人们的共同向往。

有一句几乎成为经典的广告语——“我选择的是家,不是房子”。这句话似于把房子和家对立了起来。其实不然,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它恰恰体现了房子之于家的重要性。房为家的载体,没有房,何以为家?在某种意义上说,房子是家的代名词。对普通百姓而言,房子是一个家庭最大的“大件商品”,它是人们享受生活的基本条件。无房的人梦想有房,有了房的人则无不希望把“家”建设得温馨、高雅和舒适。因此,在善于制造概念的房地产营销人士头脑里,品位概念自然又是一个重要的“噱头”。

五、人文概念

现代都市人,每天奔波于繁华闹市,车水马龙,喧嚣尘扬,更希望能寻得幽雅高尚之所,置业安家,与高尚人士为邻,受文化环境熏陶,修身养性,让自己和家人在享受生活的安逸、温馨的同时,还能够浸润在一个文明、高尚的文化氛围里。对人文氛围的追求,是都市人在满足了基本温饱之后,生活境界和精神境界上的更高要求。

于是,在房地产营销的概念演进中,人文概念的流行也就是十分自然的事了。开发商和企划人都希望借助人文概念来提升楼盘的内涵和品质。什么“与高尚人士为邻”、“某某家园,墨香中的家”,什么“某某花园,书香门第”之类的广告,一个比一个喊得更响亮。

六、旅游休闲概念

现代人在紧张。工作之余,希望获得休闲、旅游度假,调节心情,放松精神。休闲将成为现代人的重要生活方式。因此,那些在城郊结合部开发的项目,特别是别墅项目区,则着力营造旅游休闲概念。如泳池、沙滩、戏水池之外,辟有野趣烧烤乐园,随物业赠送小型花圃或农庄(可代为打理),还有的项目干脆建在远郊的旅游度假区。

最近,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公开发表一种观点——拥有两套住房才算小康,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他所说的另一套房主要被用作周末和节假日度假之用。可见,学者分析的和身体力行者们“想到一块儿去了”。这说明旅游度假概念反映了房地产开发的一种重要趋势,难怪开发商和企划人们开始热衷于营造这一概念。

七、会所概念

从字面意思上讲,会所就是项目业主或小区内居民聚会之所。顾客在接受房地产广告信息和作出购房选择时,面对的大多数是期房或半期房,所以尽管很多发展商在楼书和规划图中展示了漂亮的会所“效果图”,但更多的发展商主要是把它作为一个销售卖点而已,至于会所何时能真正建成,提供哪些服务,由谁经营和如何经营等细节问题,并没有确定,所以顾客得到的仅仅是一个美丽含混的承诺。

然而,深入考察一下,可以发现,会所概念在实际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

一是会所的功能定位问题。一般大型社区或比较成熟的物业,均配备有专门的物业管理机构。那么,会所为入住的业主提供的服务如何同物业管理区别开来,避免重复或空白呢?这就需要对会所作功能定位。我认为,会所应该定位于人际沟通和社区文化交流,应该成为社区居民人际交往和文化交流的场所、渠道。让小区居民从家庭自我封闭中走出来,多作人际沟通,开展有特色的小区文化活动,如文化沙龙、小型图书馆、游艺活动、健身、聚会、社区教育等,面向社区大家庭,敞开心扉,亲善友好,至于洗衣送餐、孩童托管之类的家政服务,则应该由物业管理部门承担。

二是会所经营权和经营方式问题。即会所应该由谁经营,如何经营的问题。也许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缘故,我们看到会所普遍由开发商经营。由于开发商的主业不在于此,如果开发商经营上出现问题,这就容易造成与业主的矛盾。因此,我们提倡会所可以引入社会的专业机构来经营,以提高经营水平和服务水准。在如何经营的问题,有开放式经营、封闭式经营和半开放式经营三种观点。因服务的对象范围大小不同,经营方式和对业主的影响也就有不同。更多的业主希望会所实行封闭式经营,以享受优越的服务,但这也会增加经营成本,提高会所消费代价。

八、亲水概念

水也是21世纪最珍贵的资源。而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在很多城市尤其是北方城市,缺水严重,水就更显珍贵。因此,生活在都市的人们,如果能选择亲水居住,是一种亲近大自然的惬意人生。在这种追求下,亲水概念不知不觉风行房地产界。不少开发商把项目用地由原来首选地段因素转向临水因素。于是乎,那些临湖、临江、临河的项目开发一下子热了起来。只要看看如今楼盘项目的名称,便可以看到与水的关系:蓝湾俊园、金色港湾、银河湾、秀水公寓、海岸花园、恋湖公寓、玫瑰湖畔、碧水湾、锦绣香江、星河湾、山水庭苑、临溪居……。新晨

九、智能e化概念

智能e化概念是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从近几年的房地产文章和大量的房地产广告中,“智能”、“e化”概念的热炒,似乎标志着入住的业主能一夜跨入智能社会、数字时代。然而,对大多数市民和购房者来说,“智能化”仍然是雾里看花。不少人认为,上网、宽带、可视对讲、红外线监控、远程抄表就是“智能e化”,也有些开发商出于“炒”概念的目的,不管够格不够格,故意朝这个概念上套,以时髦的词汇“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