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小学思维训练十篇小学思维训练十篇

小学思维训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5:39

小学思维训练篇1

关键词:思维训练;小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99-01

现代数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过程,是在人脑中进行的一种复杂而高级的运动,是对外界信息的反应和加工。实践证明,人的思维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在后天培养起来的,而数学又是思维的体操,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如何使用培养训练学生思维,帮助其更好发展,也是广大教学工作者亟待面对思考的问题。从小学生自身的角度看,这一阶段正是由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阶段,更需要强化思维训练,提升其抽象思维能力,实现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调发展,为其后天成长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此,笔者将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对如何在小学数学课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开展初步探讨。

一、丰富数学表象

表象是形象思维训练的基础,是开展联想和想象的重要前提条件,通过更加直观的形象来反应现实,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作为形象思维的基本单位,是奠定数学学习的基础,有效数学活动的开展也要着力帮助学生们建立丰富、鲜活的表象[1]。小学数学课本中的信息主要是语言信息,但是小学生往往因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而很难理解这些语言,导致对课本、课程的接收程度较低,整个教学的效果也事倍功半,而视觉表象具有直观、生动的特点,能一下子激发小学生的兴趣,拓展其思维想象能力,帮助其吸收理解课本上的知识点。对于小学数学课程中表象的展示,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有如下几种方法:加强直观演示,如低年级小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小棒,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具,在使用中常常由老师握在手里,告诉学生自己手里有几根以及如何加减等等,其实很多学生根本看不清楚。对此,可以稍作变化,将一根铁丝固定在黑板的两端,再将这些小棒捆绑在铁丝上,让学生亲自参与数一数小棒的数量,亲眼观察小棒的变化过程,也更加具体生动,继而教学效果也更加事半功倍。再如动手实践,以“长方体的认识为例”,让学生拿起橡皮摸一摸光滑的部分,称之为“面”;摸一摸面与面相交的线,称之为“棱”;再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点,称之为“顶点”,借助具体实践过程增强学生相关知识点的感官认识。此外,还可以借助课外实践活动,多媒体工具的演绎等,深化孩子们对数学表象的认识。

二、引导数学联想

如果说表象的获得,是整个思维的起点,那么联想能力的培养则是形成新思维成果的必备条件。所谓联想,即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的过程,其客观基础是事物本身之间所具有的千丝万缕联系。联想的实质是对表象的再加工,通常来说,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的联想主要有相似联想、相关联想和相反联想三种[2]。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上,对于联想主要有“相等到不等”、“已知到未知”、“运动到静止”以及“数到形”等等。以数形结合教学为例,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实践中,数与形是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两者之间的矛盾统一也是数学发展的内在因素,是贯穿于数学发展长河中的一条主线。两者的结合,不仅仅是一种重要的解题方法,更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数”产生于对“行”的计算,又借助“行”得以记录,对“行”相互关系的比较和度量,在某种程度上也促进了“数”的发展。以平面图形与数的关系为例,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好二维空间的形象,能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感受数与形、面与线的关系,对于问题:“正方形的边长扩大2倍,面积会扩大几倍?”如果只是引导学生去推算,那么孩子们只能获得数的变化情况,如果把数与形的变化结合起来,整个问题也会更加一目了然,学生们获得的印象也更加深刻,记忆也更加长久。

三、发展数学想象

小学生的学习往往也是建立在具体、直观的基础上,这也与其思维特点有关,如果只是开展一些基础性的教学活动,那么孩子们的思维能力也无法得到质的飞跃[3],如果引导孩子们重组生活中的一些表象,开展一些积极地想象活动,生成新的解决问题的表象,不仅有助于学生表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有助于其整体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表现形式上,想象主要有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对于再造想象主要是指把数学语言表示的空间形式在图像上或者头脑中复现出来,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常常依靠创设情境来再造想象,以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为例,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下,所有的鸡都飞在空中,地上多出来的脚不就是兔子的脚吗?这样就可以得到兔子的数量,继而也就可以算出鸡的数量。对于发展想象力的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应更多的鼓励孩子们进行积极思考,通过诸如一题多解的训练过程提升其思维想象力。

参考文献:

[1]张觉.磨砺学生的思维――关于小学数学思维训练的思考与实践[J].小学教学研究,2013(04):61-62

小学思维训练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训练;分析

G623.5

数学学科注重的是学生逻辑能力的培养,而逻辑能力的提升是离不开思维训练。这并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掌握的技能,相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平方开展,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并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这一训练过程中来。因此,如何开展这项工作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密切关心的问题。笔者也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提出了几点观点。

一、思维训练的意义

思维训练的意义非常明显,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分不开的,所以良好的数学能力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也能有效运用,因此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思维训练能够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促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数学能力的提升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现阶段教育部门也非常重视学生思维训练的培养,也在学校中纷纷开展类似的教学活动[1]。

二、思维训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1.提升学生的思考主动性

现阶段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学生缺乏主动思考的意识。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小学生本身注意力就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二是枯燥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而思维训练的开展,教师可以从这一方面入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教学目标[2]。换而言之,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营造一个良好的情境让学生主动融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去。而这一过程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不同实际情况,将知识教授给学生。例如在讲解到“比例分配”这一部分时,可以利用举例的方式。例如两人需要卖出100本书,有100元的酬劳,甲卖出了65本,乙卖出了35本,此时按照每人50元的酬劳,分配是否公平?这种问题的提出可以使学生进入思考模式,从而从数学问题的根本出发,探索出结果。这种方式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思考主动性,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思考的过程中来。

2.巧用规律来引导学生引导

数学是规律性很强的学科,而利用规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而通过这种规律的利用,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合理训练。例如数学学科中非常经典的泳池问题。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一个游泳池内有1500立方米的水,开1号开关50min可以放空一池水,开2号开关25min可以放空一池水,那么两个开关同时开着,多久能放空一池水?通过一般的解法:1500÷(1500÷50+1500÷25)≈16.67min。在讲解完之后,教师可以尝试将1500的数字进行替换,让学生解答。而学生在解答后可以发现,无论水的量如何发生改变,开关同时开的状态下放空一池水的时间都是一样的。而教师此时可以将题目再作改变,例如1号开关需要花费30min,2号开关需要花费75min,再让学生进行结果计算。而此时学生又会进入思考的状态,并且也可以利用规律减少思考的时间。而学生也可以发现结果与之前计算的差异性。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思维训练方式[3]。

3.通过知识的相同和差异性来培养思维能力

数学知识有相同的地方,同样也有存在差异的地方。而有些情况下,一个量不变的情况下,结果会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利用这一原则,辅助教学过程。例如在学习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可以让学生利用硬纸板或纸条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都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底×高,而此时教师让学生拉动图形,改变图形的形状,再让学生进行计算。学生在思考过后,也可以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底的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面积是随着高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利用知识的相同和差异性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考,不失为一种科学的思维训练方式[4]。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也是未来教学的主要工作。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思维训练对于小学生的重要性,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改革和创新,将思维训练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德琼.简析小学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策略[J].文理导航(下旬),2015,01(41):28.

[2]魏峡.简析小学数学教学的思维训练策略[J].读书文摘,2015,12(15):255.

小学思维训练篇3

 概念是事物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小学数学中反映数和形本质属性的数字、图形、符号、名词术语和定义、法则等都是数学概念。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时,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正确、清晰、完整地理解数学概念,而且要在概念的引入、形成、深化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

   一、在引入概念时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以表象和想象为基本形式,以观察、实验、联想、类比、猜想等为基本方法。在数学概念引入时,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例如“面积”的概念,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黑板、桌子、课本等实物的面引入,还可以引导学生用小刀剖开萝卜观察它的截面,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引入。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面积的具体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

   又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一位教师先让学生分小棒:每人拿出8根小棒,把它们分成两排,看有几种分法。教师适时把他们的不同分法展示出来:

   附图{图}

   然后启发学生观察比较:这四种分法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平均分”。

   这样引入概念,符合小学生掌握概念的认知规律:即从外部的感知开始,通过一系列外部操作活动和内部智力活动,把感性材料和生活经验化为概念。

   二、在概念的形成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用抽象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概括,并凭借抽象材料进行的思维活动。它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基本形式,以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为基本方法。数学抽象思维能力指的是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概念与原理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要及时把概念从具体引向抽象,抓住实质,排除个别实例对全面理解和运用概念的干扰,使学生充分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在指导学生给不同形体的实物分类引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后,及时引导学生先把“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各个面描在纸上,并仔细观察描出的各个面有什么特点,再认识什么叫“棱”?什么叫“顶点”,然后,指导学生分组填好领料单,根据领料单领取“顶点”和“棱”,制作“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模型,边观察边讨论,长方体与正方体的顶点和棱有什么特点,最后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从而使学生充分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概念的本质属性,又训练了抽象思维。

   三、在深化概念中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在善于全面地、深入地思考问题,能运用逻辑思维方法,思考与问题有关的所有条件,抓住问题的实质,正确、简捷地解决问题。在深化概念的教学中,可从以下两方面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一是在学生理解和形成概念之后,要引导他们对学过的有关概念进行比较、归类。既要注意概念间的相同点和内在联系,把有关概念沟通起来,使其系统化,又要注意概念之间的不同点,把有关概念区分开来。从而使学生逐步加深对概念内涵和外延的认识,深入理解概念。例如学习了“比”的概念后,可设计下表引导学生弄清“比”、“除法”、“分数”这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名称举例相互关系区别

   比2:3前项:(比号)后项比值两个数的关系除法2÷3被除数÷(除号)除数商一种运算分数2/3分子──(分数线)分母分数值一个数

   二是在运用数学概念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识别数学概念的各种变式,从变化中抓概念的本质。例如,学生认识了“直角”后,教师,出示不同位置的直角(如下图),让学生判断:

   附图{图}

小学思维训练篇4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a-0035-01

教学如花,小学数学的教学亦如花。尤其是课改之后,我们的数学课堂活跃生动,学生发言踊跃积极,甚至争先恐后,有些课堂还会上得非常热闹,大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景象。然而,“热闹”的形式之下,我却产生了深深的忧虑:这美丽的教学之花能结出与之相匹配的美丽果实吗?课堂教学是为了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能力,让学生收获丰硕的知识果实。事实上,经过教学,我们的学生优秀的更加优秀,而一大批学生的学习情况却并不是很令人满意。因为他们在独立完成作业及考试中出现了与课堂的踊跃、积极完全不同的情形,即课堂上感觉他们思维敏捷,回答问题也基本正确,可是作业及考卷上却常漏洞百出。经过长时间的观察、研究与实践,我发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总结出了一些改变这种现状的方法,希望能与同仁共同探讨。

一、加强知识的系统性,提高思维的严密性

要训练思维能力,就要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小学生思考问题有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表现在思考问题时,有时思之无路,束手无策;有时思不择路,急于求成。而作为小学数学老师,我们不应该因为面对的教学对象年龄小而忽视了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学生出现作业、考试效果不理想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其思维的连续性、严密性达不到要求。而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必须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培养与训练。

比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多边形面积的计算》中的三角形面积时,可以先让学生对过去所学的混合运算、长方形及平行四边形面积知识进行回顾与梳理。因为许多学生不会做或者做错题的原因就在于其基本的运算能力不强、对三角形的认识不清楚、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不清楚、思维不够严密等,而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对学生知识的系统性、思维的严密性要求很高。比如下面这道题:

如图1所示,大正方形的边长是10,e是中点,求阴影部分的面积。

这道题如果直接按照三角形面积公式计算很麻烦,但是如果通过补形法把图1补成图2的样子,就需要具备较强的识图补图能力、混合运算的能力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所以,在思维方面的培养与训练,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非常重要。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一方面可以充分挖掘教材本身的内容,如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负数》之后安排的实践活动《面积是多少》,旨在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回忆面积的意义、常用的面积单位、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而这个活动为学习三角形面积做了充分的准备,对学生思维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也会起到很好的培养与训练作用。教师应有意将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作为常规化的教学内容,通过设计竞答、填画知识和树形图比赛等符合小学生身心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游戏之中将所学的数学知识系统化、框架化,让其准确、熟练地掌握所学的知识,夯实数学基础,进而培养及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杨振宁是中西合璧的名教授,中国传统的教育模式让他具有扎实的基础,西方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又训练了他活跃的思维,让他具备动手实践的能力。我们应该借鉴成功的经验,从小抓起,不能耽误我们的孩子。

二、重视知识的完整性,提高思维的连贯性

小学思维训练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思维训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过程正确与否,思维品质的高下,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优劣。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教师要自觉遵循教育心理学的规律,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条件,增强学生参与意识,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动眼观察、动口表达、动脑思考、动手写作,多层次、全方位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动眼观察,启发思维

观察是思维的起点,有人称观察是“思维的知觉”。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利用小学语文教材图文并茂的显著特点,指导学生动眼观察,以启发其思维。小学生因其年龄关系,对文字往往不感兴趣,而对具体可感的彩图却兴致勃勃的。把握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我们可以利用课文插图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指导他们学习新课。如在教学《亲人》时,教师先指导学生看图:从小姑娘的装饰可以看出她在这里干什么?老奶奶为什么要捧着小姑娘的头?从年龄上看她们可能是什么关系?课文题目叫《亲人》,她们真是“亲人”吗?利用插图指导学生动眼观察,切合了他们好奇心强的特点,可以较好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为掌握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事实上,观察与思维是互为表里的统一体,学生由近及远,由人到景,从主要人物到次要人物,从人物的衣着动作到表情的观察过程,也就是他们沿着这一路线展开思维的过程;只不过观察是思维的外显行为,而思维则是观察的内在活动罢了。充分认识观察与思维的内在关系,我们就能更加自觉地通过动眼观察来启发学生的思维。

二、动口表达,激发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结果,人们的认识活动都是通过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的,只有通过语言的表达,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动口的欲望。要善于启发,善于设问,将问题摆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不断设疑,问疑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动口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仅以提问而言,就有“直问”和“曲问”之分。所谓“直问”,是指疏通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较为直白的提问;所谓“曲问”,是指有一定难度,富有思考性的提问。为了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受到训练,我们必须因材施教,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可多用“直问”,对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多用“曲问”。动口表达的训练还应注意思维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首先,必须准确地回答问题,也就是说要扣住问题的中心,答在点子上,而不是答非所问。只有这样的动口表达才具有思维的准确性。其次,要求学生完整地回答问题,就所答的内容来说应是全面的,就所用的语言来说在结构上是最完整的。也只有这样的动口表达才具有思维的完整性。

三、动脑思考,展开思维

启发动脑,培养学生多思考的习惯,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学习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反映在思考问题的自觉性上。教学是要鼓励学生动脑,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培养获得知识的能力。启发动脑,要在知识的关键处质疑,在思维的展开点设问,做到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由浅到深,由表及里,富有启发性。这里有两种倾向需要注意纠正:一种是训练要求过低,没有动脑思考的价值。例如《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一课中的“别饿坏了那匹马”一句在课文中出现过三次,每次出现的用意是不一样的。有位教师在教学中直接说出了“别饿坏了那匹马”,不仅告诉学生分别是什么用意,而且进行板书,这是让学生“伸伸手,结果子”,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没有达到思维训练的目的。另一种是人为制造深奥,损害了学生动脑思考的积极性。如《我爱故乡的杨梅》第一段:“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仅此一句很平实,明白的话,有的教师却要学生动脑思考,完成四项训练:一是“浓缩”,要求学生把这句话的词语“浓缩”出来。二是“类比、递向思考”,要求学生“类比”各自的故乡,各自喜爱的水果,并据此作莫名的“递向思考”。三是“剖切”,要求学生将这句话“剖切”成上半句和下半句。四是“聚敛”,要求学生把“剖切”开的两部分再找“闪光点”,如“爱”字,并以此为所谓的“闪光窗口”,“辐射”开去,领会出段意,从而在心中“泛起”所谓的“一波涟漪”。由此不难看到,这种人为制造的深奥训练,把本来平实的语句变得晦涩难懂,乍看起来是一种“创新”,但仔细审视就会发现其华而不实的石弊。如此动脑思考,只会把学生的思路搞乱,当予以纠正。

四、动手写作,拓展思维

小学思维训练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思维

概念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数学的载体,因此概念教学应该是我们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点,很多东西都是围绕着一个核心概念展开的,因此必须重视概念教学,小学数学中有很多概念,包括:数的概念,运算的概念,量与计量的概念,几何形体的概念,比和比例的概念,方程的概念,以及统计初步知识的有关概念等等。这些概念是构成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内容,它们是互相联系着的。

一、在引入概念时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形象思维以表象和想象为基本形式,以观察、实验、联想、类比、猜想等为基本方法。在数学概念引入时,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

例如“面积”概念,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黑板、桌子、课本等实物的面引入,还可以引导学生用小刀切开萝卜观察它的截面,让学生亲眼看一看,亲手摸一摸引入。通过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使面积的具体形象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全面的反映。

又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师先让学生分小棒:每人拿出8根小棒,把它们分成两排,看有几种分法。教师适时把他们的不同分法展示出来:1根和7根、2根和6根、3根和5根、4根和4根。然后启发学生观察比较:这四种分法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平均分”。

这样引入概念,符合小学生掌握概念的认知规律:即从外部的感知开始,通过一系列外部操作活动和内部智力活动,把感性材料和生活经验转化为概念

二、在概念的形成中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

抽象思维是用抽象的方式对事物进行概括,并凭借抽象材料进行的思维活动。论文它以概念、判断、推理为基本形式,以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为基本方法。数学抽象思维能力指的是理解、掌握和运用数学概念与原理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概念形成过程中,要及时把概念从具体引向抽象,抓住实质,排除个别实例对全面理解和运用概念的干扰,使学生充分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例如,教师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在指导学生给不同形体的实物分类引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概念后,及时引导学生先把“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各个面描在纸上,并仔细观察描出的各个面有什么特点,再认识什么叫“棱”,什么叫“顶点”,然后,指导学生分组填好领料单,根据领料单领取“顶点”和“棱”,制作“长方体”或“正方体”的模型,边观察边讨论,长方体与正方体的顶点和棱有什么特点,最后指导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从而使学生充分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两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概念的本质属性,又训练了抽象思维。

三、要让学生精确表述概念,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

所谓思维的准确性是指思维符合逻辑,判断准确,概念清晰。在概念的讲解中,教师必须注意语言的准确和精炼。否则就会影响学生形成准确的概念,甚至给出学生留下错误的印象。无论是描述式概念或定义式概念,教师要培养学生使用严谨、准确的语言进行概括或表述。例如:讲梯形时要强调:“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中“只有”二字的含义。而不能说成“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在讲方程的概念时对“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中的“等式”二字要加以强调,而不能说成“含有未知数的式子叫方程”。在表述时还可以要求学生变换表达方式去理解概念。能否从不同的角度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概念的有效手段。可以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语言去描述,或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述,用不同的图形去演示。如最简分数可以说成是“分子分母是互质数的分数。”也可以说成“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只有1的分数”;等边三角形可以说成“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也可说成“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还可以说成“三个角都是60度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或“有一个角是60度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等方式来揭示它的本质属性,帮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来理解概念。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

四、引导学生运用于生活实际,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思维训练篇7

   激发学生思维动机,理清学生思维脉络,培养学生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方面。

   一、激发学生思维动机

   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思维动机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教师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识因素,从学生自身生活需要出发,使其明确知识的价值,从而产生思维的动机。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这一知识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况下,就产生了按比例分配这种新的分配方法。教学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车间把生产1000个零件的任务交给了张师傅和李师傅,完成任务后要把500元的加工费分给他们。结果张师傅加工了600个零件,李师傅加工了400个零件。这时把500元的加工费平均分给他们合理吗?从而引发出学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维动机。

   这样设计教学既渗透了“知识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思想,又使学生意识到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可见,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动机,是对其进行思维训练的重要环节。

   二、理清学生思维脉络

   认知心理学家指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寓于知识发展之中的。”在教学中,对于每一个问题,既要考虑它原有的知识基础,又要考虑它下联的知识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维,并逐步形成知识脉络。我们教学的关键在于使学生的这种思维脉络清晰化,而理清思维脉络的重点就是抓住思维的起始点和转折点。

   1.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起始点。数学知识的脉络是前后衔接、环环紧扣的,并总是按照发生—发展—延伸的自然规律构成每个单元的知识体系。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也是如此,或从已有的经验开始,或从旧知识引入,这就是思维的开端。从学生思维的起始点入手,把握住思维发展的各个层次逐步深入直至终结。如果这个开端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或思维特点,学生就会感到问题的解决无从下手,其思维脉络就不会在有序的轨道上发展。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这一内容时,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平均分入手,把握住平均分与按比例分配的关系,即把一个数量平均分就是按照1:1的比例进行分配,从而将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引入按比例分配,为学生扫清了认知上的障碍。

   再如: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从问题入手逐步深化认识,不但能够解决学生思维过程中无从下手的问题,而且有利于使学生的思维沿着起点发展,培养其思维的流畅性。

   当然,不同知识、不同学生的思维起点不尽相同,但不管起点如何,作为数学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必须从思维的“发生点”上起步,以旧知识为依托,并通过“迁移”、“转化”,使学生的思维流程清晰化、条理化、逻辑化。

   2.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的转折点。学生的思维有时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就是思维的障碍点。此时教学应适时地加以疏导、点拨,促使学生思维转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例如:甲乙两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计划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加工的2/5。实际甲比计划多加工了34个,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学生在思考这道题时,虽然能够准确地判断出2/5和7/9这两个分率都是以乙加工的零件个数为标准量的,但是,这两个标准量的数值并不相等,这样,学生的思维出现障碍。教师应及时抓住这个机会,引导学生开拓思路:“甲加工的零件个数是乙的2/5”,这说明甲、乙计划加工零件的个数是几比几?“正好是乙加工零件个数的7/9”又说明甲、乙实际加工零件个数是几比几?这样,就将以乙标准量的分率关系转化为以总个数为标准量的分率关系,直至解答出这道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由分数联想到比的过程,实际就是学生思维发生转折的过程。抓住这个转折点,有利于克服学生的思维障碍,有利发散思维的培养。

   总之,教师帮助学生理清思维脉络,注意思维过程中的起始点和转折点,才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训练的重点所在。

   三、培养学生思维方法

   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常常需要把面对的问题通过转化、分析、综合、假设等变化成已知的数学问题。在这个思维过程中,要依据具体情况恰当地运用分析与综合、具体与抽象、求同与求异、一般与特殊等思维方法。

   1.分析与综合。总起来说,思维就是通过分析、综合来进行的。所谓分析就是把已经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分解开来。分析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问题入手,逐层确定解决问题的条件。所谓综合就是把原来还没有认识到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在认识中建立起来。综合的方法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就是由条件入手,逐层确定能够解决的问题。

   例如:一位工人师傅要加工一批零件,计划每天加工60个,需30天完成。实际每天加工了90个,照这样计算,可提前几天完成?采用分析的方法:

   附图{图}

小学思维训练篇8

1.明事析理、学会思维

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历史故事,都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来教学,使学生在明白事理的同时,从中学会一些思想方法。

如教学《司马光砸缸》一课时设问:要救出掉到水缸里的小孩,通常的方法是什么?而司马光急中生智――“砸缸”这是一种什么思维方法?使学生领悟到:通常的方法是“让人脱离水”,即从水中捞出小孩,而司马光“砸缸”是“使水脱离人”,是逆向的思维方法。这虽与通常思路和方法不同,但同样达到了“人水相离”的救人目的,显示了司马光小时候的聪明才智。

2.以教为载体,拓展思维空间

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思维,创造思维的主要方式是发散思维、联想和想像。阅读教学应该从科学主义的精神肢解走向人文主义的机智感悟,在发展语言的过程中开发创造能力。为此,教师要用更高、更宽的眼光来设计教学,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如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一些情境,给学生留下一些思维、感受的机会和空间,以便进行多面拓展思维,扩大学生视野,培养与发展创新思维能力,这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综合优化的过程,是深入引导学生探究、思考的过程,也是教师智慧与学生创造力有机融合地展现。

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从两个方面叙述了一夜的工作,体现了人格的伟大。教学时为便于学生理解,可以设计为几个分层递进的具体问题启发学生读书、思考:(1)文中直接点明中心的句子是哪一句?这句话的中心词是什么?你从这一中心句中读懂了什么?(2)哪些句子写出了总理工作的“劳苦?”其中哪些词语用得好并能突出这一点?请以“总理啊,你的工作是多么劳苦!”为总述句,用画出的词语说一段话。(3)写总理生活简朴的句子有哪些?其中哪些词语用得好并突出这一点?请以“总理啊,您的生活是多么简朴!”为总述句,用画出的词语说一段话。这样,把教学目标转化成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由词语引出思想内涵,深化了对内容的理解,同时教学掌握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

再如教学《林海》一文,可以在学生细读品味的基础上,抓住“兴安岭多么会扮自己呀――”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学生会把兴安岭想像成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她身穿青衫,腰系白裙,脚穿绣花鞋,在清亮的小河边翩翩起舞――这样就把文字化成了意象,从意象中感受到了美丽、亲切、可爱;同时会联想到她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的“兴国安帮”的深远意义。同样,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在朗读重点文段的基础上。引导、激发学生想像出“连绵绵不断的画卷”和“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美好画面,培养和发展他们想像与联想能力。

在教学《将相和》一文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思考:“廉颇不服时,蔺相如为什么处处避让?结果怎样?反之,如果蔺相如据理力争,那么结果又会如何呢?由此可以看出什么?”这样学生在教师的问题中,充分地展开思维、思考问题、寻求答案,从而使用学生在正反情境的对比探讨和辩证思维的结合中,全面权衡,以加深对人物特点的感悟和理解。

3.精心组织教学、提升思维品质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离不开工具性,但又不能停留于工具性的层面上,必须让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感悟,使之升华到人文性的高度,达到思维训练与感悟体验和谐统一。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的永恒的主题,要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积累、运用能力和听说读写能力为着眼点,引导、启发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思维的翅膀,学会思维,不断提升语言智能结构的层次,善于感受源于作品的形象,将思想品德、爱国情操、审美情趣、个性品质、思想方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熔铸其中,使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完整、和谐的体现。

诚然,有时的思维训练难度较高,而问题的设计与思维的切入点、思维的方向、思维的层面和思维方式的精心组合与启导艺术,是获取最佳教学效果的关键。例如,教师要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点,设计出一系列化的、有一定思维深度的问题,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根据教材的重难点、有针对性地发问,以激活思维,并适时点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逐步引领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使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合作研讨中,多角度、多层面疏通与拓展思路,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加快知识转化为语文素养能力训练的过程。

“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的创新思维,多鼓励合理的求异思维,让学生在思考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

小学思维训练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思维训练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的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创新教育”转变,这无疑为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一项新的教学任务。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不仅是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探索研究,主要在于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品质训练呢?

一、教师教学思想的突破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首要条件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作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因而应从教学思想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原则。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以平等、宽容、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更多地采取讨论、探究等方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始终,真正成为探索研究的主体。

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能力

所谓思维灵活能力包括,思维起点灵活,即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不同方向,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思维过程灵活,全面灵活地分析;概括迁移能力,运用规律的自觉性提高;善于组合分析,伸缩性。在教学实践中,对优等生和差等生的解决问题过程作一个跟踪,经过观察分析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优等生对一道题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应用各种方式进行分析遐想,然后就每一种可能进行合理的思维推理,一旦思维受阻,能马上改变思维方式。而差生则不然,不但想法单一、缓慢,而且思维一旦受阻,就会停止思维。

通过观察研究表明,上述学生的数学思维遵循这一规律。因此,要求教师要在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上下功夫,在教学中合理地设计发散性问题。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让学生的心里产生情感共鸣,学生的兴趣得到激发,思维活动得到强化。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

学生思维的创造能力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思维能力培养的高层次要求,思维的创造性主要表现在对思维材料高度概括后集中而系列的迁移。学生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成果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可从以下六个方面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适时、经常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有利于将教学过程的重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索、研究,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题地位,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和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而这些创造思维的产生,都不同程度来源于教师设计的一些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如果设计的问题不具有挑战性,就不能使学生产生创造性的欲望。

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我们多设计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就会使学生逐渐养成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分析,努力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二)养学生的思维批判能力

没有批判就没有创新。因此,批判性思维也是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思维品质,设计些陷阱式的思维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当讲完某一数学知识后,我故意设陷阱给学生,创设下列情境:一是使学生欲言而不能,心欲求而不得;二是诱使学生“上当”、“中计”。经过分析批判后才恍然大悟。这种对事物的认识正确程度是正面培养所不能达到的。

(三)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遵循互相转化,互相联系这一规律,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不例外。对于大部分学生,每当一个公式或法则学习完以后,正向应用,有规可循的则比较顺利,一旦寻求逆向使用,心理就没底。要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要求我们每个教师不仅从正向而且从逆向培养学生的思维。

(四)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数学思维的概括能力,是指能够从大量而复杂的数学材料中,抽象概括出事物的基本特征。数学思维概括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者仔细地研究探索,设计多方位的变式训练问题。

(五)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智力发展理论认为:“智力发展是把新知识同化和顺应到已有的认识结构中去的一个过程。”传统教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常常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然后进行强化训练。我们应在课堂上引入开拓性的思路,通过类比,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探究活动,主动地进行观察分析、对比、发现归纳,以明确概念的不同属性,在此基础上,抽象出概念的本质属性,概括形成概念。还需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概念的理解。因此,凡更好使新知识和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就必须加强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实践表明,设计相近似的问题,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

(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意识的能力

对学生应用数学思维意识及能力的培养,作为新时期数学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应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教育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提供丰富多彩的实际背景材料,让学生亲自体验,尝试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过程。注意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出新课题。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从形式上看,数学知识是抽象的,但它的内容却是客观的,具体的,从学生所熟悉的生产、生活活动和其它学科的实际问题出发,去提出问题。

小学思维训练篇10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教师可以以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富有启发性的常规问题或已知的数学事实为素材创设教学情境,通过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正及反等不同的方式,不同层次的联想,变化发展出不同的新问题,从而为各种层次的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合理推理能力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可以以思维策略多样、解题方法典型、解题过程能体现某种完整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问题作为素材,创设思维策略性情境。当学生的思维受阻后,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的层次引导学生进行辩证分析,使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启发,从而使他们产生不同的解法。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解法或策略进行适用性研究,拓展其使用范围,这对克服思维定势等原因产生的消极影响、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优化思维品质、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教学《线段图的用途》一课时,结合五年级学生所学知识,大胆选择学科内容,不拘泥于课本,对于创设思维型课堂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二、鼓励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培根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是一项战略工程,它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学生能不能适应21世纪国家、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关系到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程度。这时教师就应该鼓励他们。最令我欣赏的是教师的一句:“因为思考了才会有自己的想法,谁能勇敢地说一说?”这样的引导给了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能充分凸显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师抓住这一课堂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分析他的思考过程,把学生带入一个辨析、判断的境地,让学生体会到了真理越辩越明、学习越问越清。有了这样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犹如快风挂帆,学生们敢想、敢说、敢辩,独立思考的“船”也随之启航了。

三、提倡合作探究,构建学生思维训练的平台。弗赖登塔尔指出:“通过回顾所完成的解答,通过重新考虑和重新检查这个结果和得出这一结果的路子,学生们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解题能力。”要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觉性、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与人合作的技巧,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人合作的精神得到加强,使学生从被动、封闭、沉闷的政治课堂中解放出来,乐学、会学、善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这种精神的培养主要通过完善评价机制来完成,通过学习习惯的培养来完成。要积极营造交流、辩论、质疑、评价的学习氛围,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教学实践证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交流、辩论、质疑、评价可以引发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倾听,理解别人的见解,修正自己的想法,补充完善自己的观点或进行辩论,提出质疑的问题或给予评价,进而使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提高。如《笔算除法》一课中,学生提出问题后,先让学生独立尝试解决,为了照顾学生间的差异,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老师鼓励学生运用估算进行自查,扩大了参与的范围,提高了参与的效率,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算法交流,重点解决商在什么位上。为了更好地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在巡视时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错误(个别学生把商写在十位上),让错例成为课堂美丽的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在辩论中学生明白了:如果商在十位上,结果将约是900而不是90。还有的学生说通过试做,丁丁能买3顶帽子,所以商在个位上。错例引发了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在经过充分的交流、辩论、质疑后,使我们看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逐步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