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十篇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十篇

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6:45

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篇1

一、化学教学中培养健康心理因素的原因

1.化学学科学习和高考的难度,会使学生“望而却步”,我们在引导学生的学习时,要正确把握学生_的学习心理,指出只要认真学习,即使现在基础较差,同样是能够学好的,使他们产生一定能够学好化学的必胜信心,才能真正提高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教材内容过度的深化延伸,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我们在教学中对知识深度、广度的把握要有分寸,特别是对“新课程”的教学,更要严格按照新大纲要求,不宜过度拓展,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充分发挥思维能力,把化学知识融会贯通,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练习难度过大,会使学生产生化学知识易掌握,而化学知识的应用却很复杂的畏难心理,不仅对学生成绩差的学生是一个打击,对中等水平的学生也是不利的,大多数学生只能“望洋兴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要逐渐提高,因此,我们在设计思考题和练习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正确解答,对个别成绩突出的学生,可以通过成立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方法重点培养,把这些难度大的试题提供给他们以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内容

1.通过化学实验对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直接途径,如,做银镜反应和氯气实验室制法等实验,先布置阅读实验内容,学生兴备不已,一旦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时,又担心自己实验的失败,这就要紧扣学生这种心理需求及时讲解和启发有关化学反应原理,操作要求,同学们全神贯注的听讲后,自己动手,克服了心理障碍,激起兴趣。

2.运用直观教学,克服对抽象概念的模糊理解,为了适应高中学生形象思维较强这一特点,高中化学教学中使用了大量的矿物标本和各种模型及动画课件等,如:分子结构的比例模型,球棍模型,工业生产设备模型,核外电子排布动画的课件等,这些教具和模型直观地展现或呈现了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或其关键特点,给学生在探索微观世界(或不能展现在眼前的宏观世界)的奥秘时提供了生动的形象,也为知识的再现提供了思维的表象,因此,我就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增强感性认识,逐渐强化无意识记。

3.利用化学学科的实用性发展学生的心理兴趣,只有被实践认识和验证了的知识,才能显示出它的真正价值并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化学学科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是其它自然学科无法比拟的,这就为教师利用学生对生活生产的需求心理进行化学兴趣的心理培养提供了又一重要条件,如,当学生们使用自己自制的肥皂时,高兴得洗个不停,他们从洗涤中体味和享受到了化学知识通过劳动创造带来的喜悦,在制乙酸乙酯、雕刻玻璃、配漂白剂、发酵乙醇等活动中,对同学们了解化学学科,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都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促进作用。

三、化学教学中学生心理健康素养培养的途径

1.利用师生情感培养热爱化学的心理,学生对教师的冷热与疏密总是和对所教学科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感情投资乃是培养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不可缺少的一环,为此,我们对自己的学生要关心、爱护,启发鼓励,不能斥责、厌弃、体罚和伤害,学生对我们投入的感情非常敏感,如,在实验操作中给予细心指导、提问时微笑启发和肯定,单元考试中的成绩评定,课堂练习时轻声细语的个别辅导,都会在课堂、作业、生活接触中有所反馈,为创造一个形成良好心理兴趣的感情基础。

2.培养学生兴趣心理,人们的认识兴趣,是客观环境影响的结果,其中包括教育的作用,先天的遗传因素,只能提供兴趣的发展可能性,而并不决定兴趣发展的结果,这就是从理论上为教师培养学生的心理兴趣提供了依据,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常看到,化学教师队伍基础较好的中学,高考总是有较好的化学成绩,人才中总是有较多学习与化学专业有关的学生,这就证明了学生的学科兴趣对教育有着很大的依赖性,比如:我们这所职业中专,每年的毕业生报考大学的专业中,都与物理有关(计算机网络、电子电器等),很少有人报化学专业,这不能不说是社会家庭环境决定学习兴趣爱好的典型例证。

3.要因材施教,学生个体来自社会不同的具体家庭和周围环境,他们对化学学科有着各自不同的兴趣差异,在学习中,只有我们的教育方向、内容和方法符合他们各自心理发展的需求时,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收到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学科兴趣尽管是可以培养和提高的,但毕竟是人各有志,国家和社会又不只需要化学人才,因此,我们化学教师在应适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因材施教,消除因学科兴趣不同而产生的学习及心理情感上的障碍,无论对本学科教学还是总体教育目标的实现都是非常有益的。

教学实践证明优秀的教师,能给学生带来学习的兴奋和喜悦,同时优秀的班级和学生也同样能给教师带来鼓舞和促进,这种相互促进和依赖的教与学的心理,既体现了教学心理中的师生相辅作用,又体现了心理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它为教师培养学生的学科心理兴趣开辟了又一条新的理论途径。

参考文献:

[1]

盛开琼.浅谈中学化学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1(1-2).

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篇2

关键词:心理素质教育;生存能力;和谐发展

B844.2

据查,中学生34%、小学生20%都有程度不同的心理失衡、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等。应当引起学校和家长的高度重视,搀扶好孩子的心灵,使其身心健康。赛珍珠说:“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积累,而是心智上能力的发育。”近来一些教育专家和学者皆大声疾呼“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必须加强中小学生的心里健康教育”。然而,一些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仍然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且许多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更是知之甚少。伴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增强,未来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学会生存的本源

21世纪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大批创造型人才。心理健康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学生拥有了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学会生存的本领。这是心理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

一个人的素质是由三个层次构成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我们通常所说的素质教育是指社会素质(思想、品德、知识、技能、美感)的教育和培养。但社会素质是在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我们必须在素质教育中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使学生学会生存。

心理素质教育,是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增强和健全其心理机能,促进其心理健康,使学生在个人与环境的互动中,其心理活动的过程能有效地反映现实,解决面临的问题,达到对环境的良好适应,并主动向更高的水平发展。简言之,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包括认知、需要、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方面的素质。

二、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1.让学生树立起自我意识观念

通过家庭教育和丰富多彩的学校教育活动,培养学生逐步树立起自我意识观念。在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的锻炼中,让学生树立起“我能行”的思想意识,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评估自己,增强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为他们以后成才、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自信心和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一个在体操方面很有前途的12岁小孩来见总教练,总教练没有当即让她表演体操,而给了她4只飞镖,要她投射到办公室对面的靶子上。那个小女孩胆怯地说:“要是投不中呢?”教练告诉她:“你应该想到怎样成功,而不是失败。”小女孩反复练习,终于获得成功。因此,在生活中,你应该告诉孩子,做任何一件事心里首先要想到成功,而不是失。相信自己成功的人才能取得成功。

增强孩子的自主性,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养观。在教育问题上采取民主的态度,注重给孩子自,经常倾听孩子的观点,让孩子在家庭决策中起一定作用,并对自己的行为和选择负一定的责任,允许孩子取得主动并且负起与年龄相适的责任。

2.培养孩子社交能力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最基本的方式。未来社会的许多工作都需要人们通过协作去完成,这就必须让儿童从小就学会与他人交往、协作。家长可引导孩子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学会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并处理交往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让孩子在不断的协调、适应中学会如何与他人和谐地相处与协作。

3.注意培养学生的稳定情绪,乐观开朗的性格

有一位哲人说过:性格决定命运。学生具有什么样的性格就决定了就决定了他将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能够做好什么样的工作。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设一个和谐、安静舒适的教学环境,使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养成稳定的情绪,乐观开朗的性格。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他们不同的心理状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排忧解难,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还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包括学习的、娱乐的、竞赛的游戏的活动,使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整个身心都能获得陶冶、启迪、收获,并且养成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性格。

4.注意培养学生同情他人,善待他人的品德,学会关心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德才兼备的人。一个出色的人才一定是一个心怀天下,又有高度责任感的人。所以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德育、美育发展心理素质中的非智力因素――情商。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个人情绪稳定、乐观、充满自信,善于与人相处、合作,往往能够更成功地应付生活的荣辱浮沉,也就更容易成长和发展。

5.要注意学生智力、人格、个性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发展和掌握劳动技能的向导。学生在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个性的差异,就是创新的火花。教育工作者要针对学生存在问题的性质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使学生的个人心理素质得到良好的发展。

6.要注意学生的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中的矛盾,把握住各个心理发展时期,对学生出现的心理障碍,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救治,提高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水平。

7.培养孩子竞争能力

平等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是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一项重要要求。家长需从小对孩子进行平等竞争意识的教育,培养孩子的赶超精神和自强不息意识,教育孩子以平和的心态看成败,胜不骄、败不馁。这就要求家长尽可能多地创造机会,让孩子参与各种竞争,并在这一过程中,注意引导孩子的心态,让这会争取机会去表现自己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和家长努力做到以上几个方面,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强化学生的生存能力。心理素质教育为学生各项素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学生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那么素质教育也是空洞的。

参考文献:

[1]郑晓琪.加强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迫在眉睫[J].当代教育论坛,2005(16).

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篇3

【关键词】心理素质;运动健康;意志品质培养

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是以育人为宗旨、与智育和美育相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的科学实践活动。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既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消除学生在运动中的恐惧心理,使学生克服不良情绪,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格,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心理素质培养与体育教学有着密不可分的重要联系。

一、体育运动与心理素质的关系

(1)体育运动推动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体育运动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实际的认识。

(2)体育运动能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调节学生情绪状态。体育运动能直接地给人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与不安,从而调节人的情绪。体育活动可以通过手势、表情、身体动作等进行交流而不一定以语言为媒介。学生随着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沟通,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使人际关系得到改善。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成熟,有利于情感自我调节。

(3)体育运动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自尊和自信。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紧张以及竞争性特点。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吃苦耐劳的精神,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

(4)体育运动能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通过体育运动能使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并从中得到乐趣,达到强身健体。因此,学生在校期间就要通过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从而保障学生能得到全面发展。

二、如何在体育课教学中加强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1.消除学生运动中的恐惧心理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觉得危险性大,会产生畏难情绪、恐惧心理。学生的恐惧心理给正常的体育教学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因此笔者曾有针对性地运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在实践中进行了多方尝试。

(1)强化身体素质训练,安排课堂练习,对落后生加以区别对待,增强他们的信心。

(2)练习时先降低要求,循序渐进,认真做好保护、帮助工作,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3)据情提高训练难度,即景激情鼓励学生,常用“你行”、“你能跳过去”、“我保证你不会摔跤”等话语让学生产生信心和勇气。

(4)尽量优化教学环境。

(5)用娱乐性的游戏和一些教学竞赛办法渗透到学生练习中,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的恐惧心理就在练一练、争一争中无形地消除了。

2.克服学生不良个性心理

(1)加强横断面知识辅导。在课堂上注重科学知识理论教学,学习一些与他们体能相适应的运动生理学、运动力学,使体育锻炼与常识原理结合,达到克服和避免因对运动常识的无知而产生的懒惰心理。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体育课教学中,我所安排的教学内容都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然后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对有的学生适当降低难度与要求,并多用一些鼓励性的语言、激励性的办法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其练习兴趣,消除他们的消极情绪和自卑心理。

(3)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对于少数个性随意、易有偏见的学生,我主动与他们交谈,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进行心理分析,对其积极的一面给予充分的肯定,指出不正确的地方,加以引导,让学生树立信心,认真练习,持之以恒,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比赛,使学生学有信心,赶有目标,喜欢的项目更加得到深化,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对其他项目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这样,学生能得到体育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升华。

三、发展和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方面以能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承受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抗挫折教育,对指导学生不断战胜困难和超越自我,增强勇气和信心都有好处。在训练时,设置一些“高而可攀”的难点和技术难度,有意识地让学生“碰碰钉子”。不能过组织竞赛,经受成功或失败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心理素质,特别是对参加竞赛失败的学生,更要帮助其调整心境,培养他们逆境的承受能力。

(2)身体素质能力。现在中小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身体比较娇弱,身体抵抗力差,患病率高。上体育课运动量稍大一点就气喘吁吁,深感疲劳。其原因,是大多数学生缺少体育锻炼之故。尤其是有些家长限制孩子的户外活动,有的孩子学习之余挤点时间去打球或跑跑步,就被家长斥之为“贪玩”、“不好好学习”。其实,缺少必要的体育锻炼,即影响孩子们体质健康,也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

(3)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学习队列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遵纪守法的好习惯,而且是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手段。青少年学生为了使游戏成功或在比赛中取得胜利,千方百计地发挥个人和集体的智慧,动脑筋,想办法,团结一致,促使他们正确处理好同学之间,个人和集体之间,集体与集体等多方面的关系,从中懂得守规则,履行职责,与同学合作等集体观念。在游戏胜负面前,能体验成功与失败的甘苦,认识到友谊的可贵,并养成严于律已,宽容待人的良好品质。

总之,在体育课的教学实际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分析、处理好学生的运动恐慌心理,帮助学生克服各种不良个性心理,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并引导他们热爱体育锻炼,自主学会健体。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的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获得健康的心理。

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篇4

关键词:钢琴演奏;学生心理素质;问题

钢琴被誉为“乐器之王”,对演奏者要求极高,演奏者在演奏时需带有充沛的感情,还需要过硬的心理素质,时刻保持心态的平和。心理素质指以自我意识发展为中心,并积极地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价值观等因素有机结合的整体。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在活动中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学生在钢琴演奏中要想取得成功,不仅需要具备精湛的演奏技巧,更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钢琴演奏教学中学生的心理问题

(一)缺乏自信心。缺乏自信心是由于对个人品质和能力有所质疑,将导致没有勇气做一件事。人在下决心做某件事情时,总会存在心理上的抵制,总会出现畏难情绪,产生畏惧心理,最后自我否定甚至自暴自弃,以这种心理状态学生是绝对演奏不出好的钢琴音乐的。缺乏自信心的学生,常与他人进行比较,将自己置于紧张、焦虑的情绪中,导致自己对自己的满意度越来越低,认为自身能力太差,对即将要做的事情感到悲观,自然最后事情也不可能取得好的成果。

(二)依赖心理严重。在钢琴演奏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会将乐曲的技术要求、难点和处理技法等全部直接告知学生,让学生能够快速学会以及掌握该乐曲。这种教学方式方法使得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对教师的依赖心理严重,缺乏主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紧张心理。学生在钢琴演奏的过程中常会产生紧张心理,内心忐忑、精神涣散、思想混乱,甚至大脑出现短暂失忆,将原来背得熟烂的乐曲忘得一干二净。出现紧张心理的原因有以下几个:第一,所演奏乐曲大大超出自身的演奏水平和熟练程度、第二,对自己演奏乐曲所取得的效果期望过高。第三,周围环境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

(四)厌学。厌学是钢琴演奏教学中学生的一大非常严重的心理问题。钢琴技能的熟练是经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练习才能拥有的,它的重复性注定了其练习过程的单调、枯燥和无味,极易让学生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疲倦。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和情况有多种,有的学生在钢琴演奏学习之初为自己设下了目标,但是由于自信心与毅力的缺乏,极少能够真正地坚持下来最终达到目标;有的学生则是由于钢琴基础一般,且长时间未得到提升,从而失去学习钢琴演奏的兴趣;还有的学生不仅不够勤奋,还畏难,最终理所当然地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二、钢琴演奏教学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

(一)掌握扎实演奏基础。掌握扎实的演奏基础是钢琴演奏者在演奏时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保证。钢琴乐曲的种类不尽相同,但是其演奏技法存在共通点,因此学生在平时的联系中要重视钢琴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法的掌握。学生在熟练掌握钢琴演奏基础技法的基础上,将自然而然地把音乐技法与演奏表现融为一体,在演奏的过程中做到轻松自如,心理素质也会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二)采用合理学习方法。采用合理的学习方法,是学生在学习钢琴演奏时需要注意的。适当的学习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慢练法为基础进行钢琴演奏的练习,在练习的过程中细细体会和琢磨手指弹奏的各种技法和乐曲处理方面的技巧等。第二,采用科学合理的记忆方法,注重听觉记忆的培养与提高。第三,正确读谱,在认真严格的基础上加强学生感官配合读谱训练,使音乐技法与演奏表现融为一体。

(三)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钢琴演奏教学中应充分利用钢琴的优势,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钢琴演奏教学中可组织学生共同参加一些有关于钢琴的集体活动,如共同欣赏音乐会、观看大师的演奏视频资料等。教师还可在班级实行“每周之星”的制度,选举每周班上演奏进步得最快的学生为“进步之星”,演奏最好的学生为“优秀之星”,激励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四)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意志是学习的目标追求,决定一个人是否能通过行动克服挫折困难达到预设目标。钢琴演奏的练习是长期而艰苦的过程,教师在钢琴演奏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意志,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五)加强学生舞台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教师在钢琴演奏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舞台实践。钢琴演奏是实践性较强的艺术,只是纸上谈兵是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必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演出活动,活动不仅仅局限于校内,还应拓宽到社会,积累各种类型舞台的实践经验,提高心理调控能力,消除演奏的心理障碍。结束语:在钢琴演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有着必要性。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钢琴演奏水平,还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分析、总结,增强自我自信心,排除演奏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和生理状况。教师必须重视学生演奏心理的培养,让学生在掌握纯熟演奏技巧的基础上以良好的演奏心态面临各种演奏实践,将乐曲完美诠释给听众,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和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明风.钢琴演奏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J].美与时代,2005,09:65-66.

[2]刘娟.浅谈钢琴演奏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J].音乐天地,2010,06:53-54.

[3]朱婷,宾阳.钢琴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分析[J].咸宁学院学报,2010,08:81-82.

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篇5

一、进行自主教育,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心理素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心理依赖程度越高,其承受力就越低。因此,我们应把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心理素质放在首位。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遇事多和学生商量,保护和激励他们自尊自爱,创造条件让学生当家作主,甚至有的课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案,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如在上活动课《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时,从编剧本、找服装道具到编排,我把主动权都交给了学生,只是对他们的剧本提出了一些指导性意见,由大家讨论、修改。结果,学生们在表演时,把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吐蕃使者求婚、文成公主入吐蕃并受到热烈欢迎以及文成公主促进藏汉友好的历史情景发挥得淋漓尽致,深受师生的好评。这样做,不仅使参与的学生得到了学习体验,观看的学生也深受启发和鼓舞。美国华盛顿大学有这样一个条幅:“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到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它深刻地说明了培养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自主意识的重要性。

二、进行志向教育,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素质

教育学研究认为,青少年不可以没有正确的志向。志向是他们对未来的向往,是他们奋斗的目标,从目前来说是他们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

如用“名人效应”来激励学生:学习《昌盛的秦汉文化》,我介绍不信鬼神、立志探索地震之谜,最终制造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仪器的张衡;学习《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向学生介绍不盲从古训、勇于创新、刻苦专研,经过27个春秋写出了《本草纲目》的李时珍……使学生能以他们为榜样,坚信“有志者事竟成,难得苦登攀”。还可以介绍为国家、民族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为治理洪水,含辛茹苦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霍去病;“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戚继光……以此来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产生学习动力,进而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素质。

三、进行合作教育,培养和谐健康的心理素质

人是社会中的人,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交往中,应表现为关系融洽、和谐、反应适度,因此具有和谐健康的心理非常重要。

1.始终保持精力充沛,情绪饱满、热情,教态亲切,使学生的情绪始终处于轻松愉悦的状态。

2.创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如在讲《辉煌的隋唐文化》时,我刚说出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有的学生就在座位上说出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的名字,更有的学生背起了他们的诗。虽然课堂纪律有点乱,但我并没有生气,而是趁机说:“咱们比比谁背的唐诗多。”同学们的兴致更高了。这种融洽、和谐的双边关系,不但使他们感受到了文史不分家,而且对历史课的学习更有了兴趣。转贴于

3.多表扬、多鼓励,尽量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要抓住一切机会使学生善于与人合作,与周围同学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如在小组讨论时,我对那些性格过于内向、事事总是“心中有数”的学生,对于那些唯恐说错让人耻笑的学生,甚至想说又不知从何说起的学生,总是耐心地鼓励、帮助,使他们认识到发言的机会是人人平等的,不光是那些优等生的事,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终于使那些学生加入了小组讨论的行列。我有意识地把一些浅显的、具体的问题留给他们回答,一方面让他们从中得到锻炼,另一方面通过回答问题能够得到同学们的肯定和赞扬,给他们提供了感受成功的机会。我在总结时说:“你们今天讨论成功的原因是大家通力合作、团结互助的结果,每个人的成功都离不开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学生在这样一个充满自信、互相尊重、民主和谐、互相帮助、乐学向上的教学环境中专心致志地学习,有利于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四、进行挫折教育,培养学生抗压、抗挫折的心理素质

学生的心理不能总是处于压力之下,但又必须有承受挫折和压力的心理承受能力,以适应日后激烈的竞争。这对在赞誉声中成长的优等生来说,更为重要。教师要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

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篇6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培养

我国的《教育法》提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地把心理素质培养作为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规格标准之一,《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更首要的指出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至为重要。心理素质包括的内容应有:学习心理品质、情感特征、意志品质、人格特征、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健康状况、对待升学与择业的态度、理想的树立、对现实及自我的接纳等。如果从情商理论去深入理解在心理素质中占重要地位和起着主要作用的情绪情感,情感性心理素质至少还包括:对情绪的自我认知感觉能力;对自己情绪的管理和控制,及时摆脱焦虑、灰暗与不安的能力;对自我的激励,克制与延缓满足、保持热忱的能力;对他人情绪的认知能力;对人际关系的调整、学会竞争与学会合作的能力。健康心理素质主要应包括如下方面:正视现实;正确的自我观;有健全的情绪生活;能与他人建立积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学习和工作;行为协调反应适度;心理特征符合年龄特征;健全的人格。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其全面素质会产生重要影响,会对学生可否主动,积极的提升个人素质有重要意义,另外也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完成担负着社会使命的重要任务。

针对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应着重培养中学生以下几方面的心理素质:1.自我发展的能力和素质。中学生的自我发展就要体现在心智潜能的开发上,其中包括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灵活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2.人际交往的能力和素质。中学生应努力培养并形成正确的交往动机和积极的交往态度,掌握合理而得体的交往技巧,提高情绪和行为的自控能力,在与异性的交往中,保持科学与健全的态度,并与社会道德观念保持一致。3.良好的现代意识和素质。新世纪的中学生应具有积极进取、敢于开拓和创新的意识,以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4.健全的人格素质和道德素质。应培养中学生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事业心,做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具有坚韧不拔、言行一致、情绪乐观稳定等优良的心理品质,勇于承担挫折和挑战,并不断调节好心态和行为,形成健全的人格。使自己逐步具有强大的人格和道德力量。

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心理素质教育目标:根据当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和中学心理教育现状,对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应采取以下措施:1.广泛开展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对中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心理素质教育训练。从中学教育的实际来看,开设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实在是必不可少而且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其教学内容应有较强的针对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包括认知训练、耐挫训练,自信心训练、人际交往训练以及情绪调节训练等等。有的学校若不具备开专门课程的条件,亦可为学生定期开设心育讲座,刊出心育专栏等,尽力把心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2.在各科教学中有机渗透心理教育,是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重要途径。所谓学科渗透,是指各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较为自觉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手段,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质量的方法和过程,如运用强化理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运用记忆策略强化学生的记忆力以及通过学习心理辅导提高学习效果等等。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积极而又稳定的心理状态,必将促进学习质量的发展与提高;反过来,高质量的学习活动又为心理素质的教育提供了更为广阔而有效的空间。实践证明,学科渗透心理教育可以构成全方位、立体化、多侧面的教育网络,有利于调动全体教师的积极性,营造出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3.建立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站,积极开展心理咨询的服务工作,运用疏导、劝慰、分析、宣泄等适当途径和方法,可帮助部分学生改善心理状况,调节其情绪,达到重新认识自我,提高心理素质水平的目的,在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过程中,要注意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档案,并恪守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对重点对象做好跟踪调查,做好服务工作。4.开展各项集体活动,强化自我教育水平。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优美整洁的校园环境,良好的集体活动氛围,积极的群体人际交往,都会对中学生的心理品质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行为,从而扬长避短,逐步培养和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和水平,将外部的教育要求自觉内化为内在的心理需要,使学生在心理品质形成和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落实。

通过以上训练充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发挥健康心理素质正能量,从而达到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篇7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依赖、自卑、逆反、孤僻、焦虑、抑郁、嫉妒,导致容易发生早恋问题和迷恋网络问题等等。这些心理问题的产生涉及学校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和学生自身因素,而解决中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笔者以为同样需要从这些层面入手,多管齐下、多方协作,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塑造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

一、学校教育是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

1.更新教育观念,优化教育策略

传统的教育认为教师应传道、授业、解惑,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忽视了学生参与,扼杀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教育需要改变唯分数是从、用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一切,从以升学为主要目的的应试教育逐步过渡到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中心的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只有这样,才能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顽疾,把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提上议事日程,才能从教育本身预防和消除学生心理素质问题产生的根基。

2.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矫治

学校应设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电话,帮助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对已经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少数学生进行心理矫治,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当前,大多数学校还没有条件配置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学校的校长、团委书记、班主任等可以充当兼职的心理咨询师,每天安排专人值班,保证学生遇到任何心理问题,都能及时找到倾诉的对象,并且得到正确的引导和良好的矫治。

3.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一脉相承、紧密联系的。中学的许多课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教师一方面应深入学习、

潜心研究,充分挖掘课程中的心理健康素材,对学生施加自觉的、有目的的影响,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另一方面,需要营造宽松、愉悦的课堂心理氛围,教学中主动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多表扬、多鼓励、少惩罚,构建和谐的育人环境,培育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两不误、两手硬。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给予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这里的活动既包括课内活动,也有课外活动。课内活动如主题班会,可依据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及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确立不同的主题班会。如“亮出我们的精彩”、“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少年壮志不言败”等等,由班委们组织,班主任适时指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交流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在教育中规范自己的行为。课外活动包括体育运动会、手抄报比赛、拔河比赛、球类比赛等,通过组织不同类型的比赛、竞赛活动,使不同特长的学生都有展现自我的机会,潜能得到挖掘,自信心得以增强。

二、家庭教育是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

1.家长要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

许多研究表明,青春期学生出现的自卑、孤独、嫉妒、厌学以及唯我独尊等心理障碍,大多数与儿童早期教育的缺失和社会交往带来的精神缺乏有关。为此,家长应重视儿童早期(一般指0―6岁)独立性、自制力的训练,比如儿童不小心摔了一跤,家长不必立刻去搀扶,要让孩子尝试自己站起来,长此以往,对于培养儿童的自信心以及独立的人格都有很大帮助。同时,家长应克服“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思想,坚持自身的期盼与孩子的客观实际相一致,并依据情况的变化,适时调整原有的期望,减轻孩子的心理压力,这有助于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2.家长应加强自身学习,优化家庭育人环境

一方面,家长可以主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家长学校,在和专家、先进教育工作者的交流与互动中既能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也能建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沟通渠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家庭育人环境不仅体现在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更重要的体现在家长自身形象的完善上。家长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如家长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正能量。对于子女的良好思想和行为表现,家长及时给予肯定才能收到激励、强化的效果。清代著名教育家颜元说过:“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这指出表扬的效果优于批评,因此在教育中,要减少斥责和限制,多给予学生“表扬”和“承认”的机会,以提高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三、社会教育是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基础

1.加强网吧、游戏场所等文化市场的监管

文化主管部门应会同工商、公安和教育等部门对网吧、游戏场所开展定期与不定期检查,网吧应按规定进行实名登记,坚决制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对网吧经营场所未执行规定、肆意让未成年人进入的,应加大处罚力度,增加其违规成本,防止有害信息进入未成年人当中。

2.加大对“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的打击力度

青少年对社会环境非常敏感,可以说是社会变化的指示器,喜欢模仿和从众的心理与生俱来,“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一旦被沾染,对青少年的危害极大,甚至会断送他们的一生。为此,公安机关应不遗余力地打击“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铲除“黄、赌、毒”现象滋生的土壤,还青少年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环境。

3.充分发挥关工委、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组织的力量

关工委、共青团、工会、妇联等社会组织应齐心协力、齐抓共管,积极在未成年人中开展“关爱促成长”、“手拉手献爱心”、“爱心进社区”等活动,引导未成年人积极参与,让他们在活动中受到启迪,在参与中净化心灵。

四、自身教育是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核心

1.积极关注自身心理与心理健康

中学生应自觉学习心理卫生的相关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并通过心理检测认识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增强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我判断能力;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追寻心理卫生的感受;同时积极参与各种心理健康宣传活动,掌握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方法,增进自我心理健康。

2.正确认识自我与积极悦纳自我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认识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前提,培养自我认识能力是保持积极心态、维护自我心理健康的基础。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树立信心;也要充分认识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发挥自己的潜能、明确前进的方向。

3.有效控制自己,培养自我调控能力

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篇8

【关键词】心理调节稳定发挥

1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措施

1.1诱导兴趣,培养个性。刚接触射击运动时,他们的兴趣较狭窄、不持久,兴趣的中心尚未建立,这就要求教练从多方面去培养和诱导运动员热爱运动训练,建立稳定的运动兴趣,从而取得兴趣的最大效能。所以,我们训练的运动员是先从培养其兴趣出发,一是介绍射击运动的特点、概况和趣闻;二是带领运动员观看训练,形象地进行介绍,使运动员一开始就产生羡慕之心,跃跃欲试,产生对射击运动的浓厚兴趣。然后,在开始阶段的训练中实施形象化的教学。每个运动员具有个性差异。因此,教练就仔细观察运动员在队的学习、训练和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在训练中区别对待。

1.2重视培养运动员的注意能力。由于射击赛场的千变万化,要使运动员从容对待,注意品质作为一种心理特征,就显得格外突出。又由于少年注意力的不持久、不稳定,注意的范围不大,不善于分配自己的注意,所以在训练过程中重视注意力的培养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训练中要提高运动员注意对技、战术练习的指向和集中,提高优势兴奋中心,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3引导运动员树立正确运动动机。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原因,只有明确目标,才会有为目标而努力的行动。在所有的心理训练中,动机的培养是首要的。无论情感的变化,训练态度的建立,意志品质的巩固,都来自于动机的激发。当然,对运动员进行共产主义道德规范的教育,是培养正确动机的主要方面。学生参加运动训练的动机只能建立在为大目标而努力的这一基础上。在培养兴趣的同时,要不断地向运动员进行理想教育,进行从小锻炼长大后夺冠军为国争光的大目标教育。

1.4指导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意志品质。在训练中要求运动员做到不缺席、不迟到,刮风下雨坚持训练。那么训练和比赛再苦、再累、再难他都能克服。教练必须在训练中利用鼓励性词汇来鼓励运动员,表扬有顽强精神的运动员。培养不怕困难,顽强战斗的队风,这样才能造就出具有顽强、勇敢、坚定和果断的意志品质的国家所需要的体育人才。

1.5比赛期间的心理调整训练。

1.5.1每次比赛前认真开好准备会。教练把比赛的各项准备工作向队员交底。实事求是向队员介绍各队情况,重视各队特长,找出各队弱点并拟订正确的应对措施。这样能稳定队员情绪,鼓舞斗志,提高自信心。

1.5.2在每次比赛前,要求学生在赛前进行念动训练,默想该场比赛的各项注意点,设想自己在比赛中的良好表现及如何战胜对方取得成功的。在赛前还采用了心理放松的调节训练。方法如下:①闭眼,安静休息,注意力放在全身肌肉的逐步放松,一至二分钟;②缓慢用鼻子深呼吸,五秒间隔,伴以数数;③坐下大腿缓慢屈伸,转移注意力;④做缓慢的体操动作,拉韧带,活动各关节。这样有助于克服胆怯和不安情绪,调动积极的心理机制,改正错误动作。

1.5.3在比赛过程中教练员的语言要简短达意、幽默、风趣有鼓舞性。要活跃气氛,转移队员的紧张情绪。要求队员赛时能笑,笑能调节队员紧张心理状态。

2实施心理训练的几点体会

2.1要重视运动员生理、心理负荷的同步提高。训练中必须合理安排运动量,教学安排要由易到难,由大到小,使运动员在生理负荷上稳步发展,达到超量恢复,不断提高负荷的承受量。同时,教练必须注意运动员生理、心理负荷的同步发展,因为两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当运动员心理处于良好状态时,就能长期保持兴奋和热情,积累很大的精力,生理负荷的承受量增大,因而训练积极有成效。反过来,则生理负荷随量减小,因而训练消极无成效。所以,教练必须重视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生理、心理负荷的同步提高,这是训练取得成效的一条重要规律。

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篇9

关键词:中职;基础护理教学;心理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3-027-02

当前的护理模式正在朝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模式转变,护理人员自身心理素质的好坏与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体护理的品质与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对病人的康复与治疗情况产生着影响。据统计,在基础护理的教学课堂当中,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对于其技能考核成绩的发挥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能力,使其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1]。所以,在基础护理教学当中,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能力至关重要。

1帮助学生建立充足的自信心

在之前的基础护理教学当中,能够看到学生在进行日常的技能练习时,对于大多数护理技能操作的掌握程度都较为标准与规范,可是一旦教师要抽查某位同学的操作能力,一些心理素质与自信心不过硬的学生就表现得过于紧张,进行实践操作的时候表现得非常糟糕,对于其护理技能考试成绩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学生在以后的临床护理工作当中面对的情况千变万化,工作内容也较为繁杂,需要护理人员根据自身的专业水平与经验积累来做出准确、科学的判断,同时采取对应的策略。针对护生的这种状况,教师在进行基础护理教学的时候,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与理论知识,同时还应当安排心理教师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展开辅导,通过心理暗示的方式,帮助广大护生树立充足的自信心,使得护生怀着坚定的信念参与到学习当中,而在进行实践考试的时候,教师也应当给予学生一定的语言暗示,比如,“你可以的!”、“相信自己”、“深呼吸”、“不要紧张”等等,通过不断的指引,护生不但能够顺利的完成对应的考试,自己的自信心与心理素质也能够得到显著的改善。

教师和学生之间属于教与学的关系,教学相长,亦师亦友。与教师相比,学生的水平相对偏低,对于自身缺乏足够的自信心,教师要想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就绝对不能够高高在上,不能够让学生感到自己低人一等,以免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导致学生养成不健康的人格特点[4]。所以,教师应当为学生构建一个健康的、良好的教学环境,爱护学生、关心学生,做学生的朋友,用自身积极、健康的人格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给予学生充足的安全感与信赖感,使得学生愿意与教师成为朋友。

2培养学生良好的交流能力与人际交往技能

学生在毕业以后,面对的服务对象是患者,而现阶段的护患关系非常紧张,因此,在校期间,有效培养护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良好的语言交流技巧就显得非常重要。在进行教学的进程中,教师应当强调学生多采用礼貌用语,指引学生进行开放式的交流,注重语言的反馈,让学生学会仔细、耐心的倾听。此外,还应当重视培养学生注意巧妙应用非语言交流的技巧,比如,表情、语调、语气、触摸、行为以及举止等,教会学生怎么去构建一个优雅、和谐、温馨的谈话氛围。良好的人际交往水平是各类型心理素质在人际交往当中的综合运用,而针对医院当中护理人员所扮演的角色呈现多元化、复杂化的发展,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进程中,应当积极设计一些常见的情景教学案例,比如,可以再现护陪关系、护患关系、医护关系以及各种关系交织到一起的情境,由学生扮演当中的角色。通过这种情境模拟的方式,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在参与到活动以后,对于交流的技巧掌握得更为透彻,并且能够让学生理解到只有具备良好的交流能力与正确处理各类关系的能力,才能够为患者提供高品质的护理服务。

3让学生养成长久保持稳定且积极的情绪与心理的良好习惯

现阶段,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处在17岁左右的的年龄,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且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严重缺乏社会经验,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也非常弱,难免面对挫折与矛盾。基于此,教师要教导学生采用心理学的方法来调解自身的情绪,比如,行为调解、意识调解以及语言调节等方式来实施情绪的自我调整与控制,让学生掌握让自身情绪长时间处于一个良好道德状态,能让其在进入临床工作的时候,面对患者,能够具有宽广的胸怀,在繁杂的护理工作当中,能够始终保持稳定、饱满的情绪,即便是病人不配合、不理解的状况,也可以保持主动、积极、细心、耐心,有效控制自身的情绪。

4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敏锐道德观察力是来自于扎实的专业知识、对患者的高度责任心,其是高尚的情感、广泛的知识以及熟练的操作能力的整合。在基础护理的教学进程中,教师应当教导学生怎么运用自身的嗅觉、触觉、听觉以及视觉去获取患者的直观信息,准确掌握患者病情所发生的变化,通过这些变化来判断病人治疗的效果与病情的变化,预测以后可能出现的问题,使得患者能够获得准确、及时的治疗[6]。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当列举一些临床当中的例子,是对的学生明白许多临床医疗事故的发生都是因为护理人员缺乏足够的责任心而引发的,使得学生能够意识到责任心在护理工作当中的重要性。

5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其进入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的临床实习是中职学校教育的延续与深化,同时也是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的重要枢纽。大部分学生都迫切希望进入到临床实习工作当中,想将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于临床实践操作当中,帮助病人减轻痛苦,治疗疾病,从而有效体现自身的价值。但是仍有少部分的学生害怕自己无法胜任临床工作,担心自己在面对紧急抢救任务的时候,束手无策、惊慌失措。对于学生的这些心理,教师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消除顾虑,克服自己内心的障碍,通过不断的交流沟通来帮助学生摆脱困境,使得学生尽快保持平稳的心态,顺利过渡到临床实习工作中去。

综上所述,仅仅具备高超的护理知识与专业技能,并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护理人员。新时期的护理人员不但要具备专业的医学知识与操作能力,同时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与交流沟通能力。当前,护理人员在整个医疗系统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修养与稳定的心理素质,才可以为广大病人提供更好的服务,才可以真正的尊重病人,理解病人,从而有效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病人。护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其必须要通过长期的教育、锻炼以及培养,并且通过护生自己不断的自我完善。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培养护生的心理素质,通过不断的培养与引导,来提升护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够为我国的医疗事业输送更多的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君,刘方红.浅议临床教学中护理学生健康教育意识与能力的培养[J].价值工程.2011(15):33-34.

2关青,王军辉,王丽群,于秀芬.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国际化高等护理人才[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05(04):56-57.

3李玉娟.养成教育在培养护士职业素质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8(S2):30-31.

4林兵思,林梅,沈国丰.独生子女护生职业素质缺陷分析及教育对策[J].护理杂志.2009(13):28-29

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篇10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2-00-102-01

新环境下素质教育的要求是要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要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这些教育内容中德育教育中的心理素质构建是最为重要的。学生的心理素质会对其全面素质产生重要影响,会对学生可否主动,积极的提升个人素质有重要意义,另外也关系到学生是否能够完成担负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使命的重要任务。

一、传统教育中实施心理素质培养的不足之处

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忽视了素质教育,过去的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一般都是教给学生固定的写作套路,在面对同一题材,相似内容的作文题目的时候,都采取同样的写作手法或者内容完成作文,甚至有的教师会要求学生熟背一些优秀的文章,在考试的时候移花接木,将其中的内容用到自己的文章当中,这样在造成抄袭问题的同时,也不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升。教师对学生的一味追求,降低了素质教育实施的可能。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基础,所以,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是极为关键的。

二、在教学过程中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1、引导学生养成勤记日记的习惯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养成每天记日记的习惯,将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通过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记叙事件发展,抒发自己的感想,总结个人的看法,长此以往,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细节的观察能力以及对洞察力,不断累积经验,进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2、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写作任务初中作文课上教师要让学生注意观察,勤加思考,要组织学生在每次作文课上课之前搜集写作材料,做好充分的写作准备,使其能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作文任务。教师要认真检查评改学生的作文,发现有抄袭现象的学生,要让其重写文章。这样长期坚持下去能够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品行,要让学生明白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就要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并尽自己最大力量完成好。

三、激发中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运用到教学中尤为适用,只有让学生真正的喜爱上所学的知识内容,才能够促进知识的吸收,实现能力的提升,这才是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应该做的。对于初中生来说,激发其求知欲望尤为重要,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外在行为主要受心理活动影响,兴趣是推动初中生完成某项活动的关键因素。想要激发中学生的求知欲,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教师要保持愉快的情绪感染学生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时刻保持愉快的心态,进而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感染学生,在全班范围内构建和谐愉悦的学习环境,通过环境熏陶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和写作的积极性,能够从根本上加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升学习质量。

2、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诵读品味初中语文教师要组织学生欣赏好的文学作品,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挑选适合学生阅读的优秀文章,有针对性的进行朗读,组织学生诵读,争取引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优美的文章词句,感受文章的内涵之美,学习文章美的写作手法,体会文章中美的精神境界。

四、要将写作教学和学生实际生活相联系

1、要重点把握写作素材,文章是语文学习中的精华,文章源于生活语文教师在开展初中作文教学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帮助学生将生活实践和语文写作联系在一起,扩大学生的见闻见识范围,提升学生写作的创作空间,加强学生在写作中体现出来的创造性。教师要要求学生时时刻刻注意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微小事物,认真感受周边环境中的情景设置,搜集写作素材,实现重点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