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认知十篇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认知十篇

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认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8:42

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认知篇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一个涉及美术、雕塑、园林、心理、材料、建筑以及装饰等多个学科领域为一体的综合型专业,而对于目前各大高职院校来说,“岗位、能力”已经成为了该科目教学的目标,所以实践课程的改革就是要体现出岗位能力这个核心。而在本文研究中,笔者将通过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用人需求情况、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课程改革方向以及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在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必要性四个方面,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岗位实践性课程的改革方向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办学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这门科目起源于工艺美术教育,直到20世纪70年代,国家才将其确定为一门特色课程,80年代以来这门专业则进入到高速发展时期,这也导致了众多综合性高等院校及艺术院校趋之若鹜的争相开设此专业。目前环境艺术专业招生可以分为综合类(包含文、理两类)和艺术类(美术生),其中艺术类教学方向主要是以设计教学为主,侧重于设计思维的活跃性以及创意与效果的表现;而综合类则以逻辑思维为主,注重文案与设计的严谨性。同一专业不同方向生源招生有利于保证专业发展的互补性,两类生源毕业后都有其明显的优势,但是环境艺术设计是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纸上谈兵的设计是无法付诸实施的;要求项目的设计者有生活积累、材料认识、空间的把控以及对施工工艺了解,因此对于环境艺术设计来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缺一不可[1],而实践环节则显得尤为重要。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行业现状与用人需求情况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我国有巨大的发展前景,我国目前环艺设计从业人员可以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即(一)工科毕业生如建筑学、工民建等专业人员兼职或者转行从事环境艺术设计;(二)经过高等院校环艺设计专业学习的毕业生;(三)美术班或者效果图表现等培训班后大约经历一年的培训后上岗从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市场本身存在就业门槛低、职业准入性低、职业鉴定混乱等问题;再加上近年来开设环境设计类专业的学校越来越多,每年毕业生数量远远大于企业实际需求,学生低水平实习、低水平就业就业现象严重;企业真正需求的实践性强,有经验的设计人才严重匮乏,从而导致了设计类企业人才流失严重,企业年年招人、年年缺人的尴尬局面。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面对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培养出具有实操能力高素质的毕业生是当务之急,而高等职业院校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仍旧存在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专业发展过于盲目,课程体系僵硬,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国内诸多高职院校开设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但课程体系设置仍旧来源于本科三段式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落后,学生所学知识内容陈旧,学生所学内容远远赶不上市场需求与变化;(二)存在课程标准滞后,学生所学知识难以适应企业实际岗位操作需要的客观现实情况,急需采取校企合作形式引入行业企业技术规范作为课程标准;(三)在教学条件上,由于近年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招生规模逐年扩大,众多院校采取大班教学的方式,少则四五十人,多则七八十人同时上课,班容量巨大,大班教学不符合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职业特征,导致教师难以逐个精细化辅导,学生设计作品普遍质量粗糙;(四)由于存在对高职教师学历的要求,教学师资队伍普遍实践经验欠缺,多数教师存在“出校门―进校门”的怪圈,没有企业行业等一线设计经验,对设计标准、施工规范知之甚少,难以对学生进行岗位化训练指导;(五)各高职院校虽重视学生毕业实习,但存在学生实习时间长,实习规范性差,实习处于无序性状态,实习期间无底薪、无待遇、实习内容单一等问题,导致学生难以融入企业,造成学生后续从本专业离职率高的现象。

综合以上情况可以看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急需在课程体系中(学生实习前)增加校企合作岗位实践性的综合实训课程,从而能够对学生进行行业岗位性引导,使学生积累一定的岗位知识与实践经验,以便于其能够融入未来企业的职业环境中。

四、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的提出与探索

(一)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的提出。“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是在高职专科学生完成两年通识基础课及专业课之后,在学生正式进入企业实习前插入的一个周期为三个月,由学院教师及企业管理者(或设计师)共同教学管理的课程组,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从学校环境下的课本内容对接到企业环境下进行岗位性(任务)项目训练,使学生认识企业,了解企业工作流程及管理运作方式,熟悉企业行业规范,进而有效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让学生在专业就读期间即可直接获取相关经验、熟悉了解岗位性质、特点及技术要点,有效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与岗位能力。

(二)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的体系的构建。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开设在高职专科的第五学期,周期三个月,学时约为200学时;分为“专业岗位认知课程”(60学时)与“专业综合性实践训练”(140学时)两个阶段,前一阶段的主要课程任务是行业企业认知,了解企业的组成,公司文化与背景,设计公司的运作与管理模式,企业日常工作性质与内容,设计企业的设计规范与施工工艺等行业基本情况。后一阶段则主要进入企业采取轮换制岗位实践,分别在制图员、设计师、监理等岗位充当助理工作,从而积累一线工作经验。

(三)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管理与组织体系的完善。综合性岗位实践课程的开发离不开企业,因此在课程的管理与组织上,企业不但要全程参与而且要扮演主要角色。基于课程的两个阶段的特点,在管理与组织模式上也采取“a+B”双负责制的模式,其中a代表校方,B代表企业,各方在教学过程与实践管理中各派出一名教工/员工,共同管理一个20~30人的自然班,“a+B”的模式贯穿整个课程体系的始终。企业员工是主要角色,负责对学生的培训、指导、分配岗位与任务等工作;校方指导教师则负责学生的出勤、组织、协同考核等工作,配合企业对学生进行管理。通过“a+B”双负责制的模式发挥出了学校与企业的各自优势,企业可以从繁重的教学组织中解脱出来,直接对学生进行技术性培训,而校方则可以发挥自己的组织优势,在最大限度保障学生安全的同时,使学生深入到岗位一线进行实践性训练;同时也迫使教师由课堂走入企业,接受企业环境的熏陶,推动专业教师从只具备单项教学能力向综合专业性能力转变,进而达到具备岗位性教学指导能力的目的。

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认知篇2

关键词: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既有艺术教育的特性,又具有技术教育的特性,还具有职业教育的特性的专业教育特点,引进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可以打破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改变长期以来学习与工作两套系统割裂的状态,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使学生获得综合的职业能力,并保证这些与职业相关的经验、知识和技能在结构上的系统化[1],实现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的转变、从重视怎么教向重视怎么学的转变、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的转变、从重视认知往重视发展的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的转变,真正落实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让学生在校期间不但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工作”,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一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专业建设的重点,也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环节,但中国高职教育发展历史短,基础相对较薄弱[2]。近年来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对课程体系进行了不断的改革,然而办学质量仍与社会需要相距甚远,还没有建立一个完全满足行业和企业岗位需求的人才培养、评价及学生终身学习的完整课程体系,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1课程体系的建设依然存在学科化痕迹

中国的高职教育在创建之初是基本采用高等教育和普通中学教育相结合的模式,也就是“普教改良型”学科课程模式[3],目前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改革并没有完全脱离这个模式。这是因为目前专业课程的设计和开发者主要来自教育界,更熟悉教育和学科,比较善于从学科的角度去了解技术发展的趋势,而不善于从职业的角度掌握当前行业的主流技术和趋势,就使课程难于摆脱学科中心的课程设立体系[4]。同时,人们认为学科课程教学可以提供较好的(学科)理论基础,重视文化基础教育,逻辑性[5]。这就使得课程体系的建设组织和设计忽视了社会经验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在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上达不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岗位技术技能训练尚未形成独立课程等问题,没有突出技术技能的训练地位[6],从而导致毕业生在市场中失去竞争力。

2课程体系的开发缺乏科学性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盲目推倒重建现象,调研纯粹是形式,调查问卷制作简单,调研的企业在行业缺乏代表性,调研的数据深入分析少,课程体系构建没有真正做到以市场需求为起点,职业岗位群工作分析为依据。其次,空喊“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校企共赢”的口号,但实际上只是运用各种信息渠道凭借主观臆造,课程体系与岗位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校企合作开发成为空谈。另外,索性将原有的课程体系通过对部分或者全部课程增加实验、实训课时,减少理论课时的方式进行简单课时的增减而改头换面为新体系[2],缺乏对学生从入学到走上工作岗位期间全方位、全过程的统筹规划和分析。还有,存在课程体系开发的过程论证走过场和后期管理缺乏相应评价机制,且在实际实施中还出现由于各种原因而随意调整课程结构,增减课时等现象。

3目标定位理解片面,出现偏差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目标是培养在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从事设计、施工、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但这一目标定位常被片面理解,出现偏差。一是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时间较短,受学科型的影响,重理论轻实践,缺乏职业特色,使培养的学生缺乏实践动手能力;二是片面理解技能培养的内涵,没有从技能、素质协调发展上来考虑突出职业技能的培养。把单一岗位操作当成了全面职业能力,忽视了人才全面发展的要求[7]。

此外,在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还存在着其它的一些问题,如:课程内容不能较好的融合职业岗位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方面的要求;课程的考核方式缺乏对学习过程的控制和考核;师资队伍建设进展较慢;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还停留在浅层次上等等。这些问题阻碍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健康发展,因而必须在准确把握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理念精神实质的基础上,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8],打破传统的高职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地建立符合人才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全新的课程体系。

二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现代企业和社会已经进入到以过程为导向的综合化运作时代,在工作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必须与整体化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5]。本着课程体系开发要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完善[9]的原则,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以工作结构为逻辑,将工作结构转化为课程结构,将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领域,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1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开发的基本思路

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必须坚持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的原则,采取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为学习内容,以培养企业所需的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实践过程的学习为主要过程的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10]。

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步骤为: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专业定位;通过与行业企业专家对职业分析和描述,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进行筛选和归纳;分析典型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归纳、总结职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确定行动领域;根据职业成长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分解职业能力,确定学习领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充分考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需求,为其终身职业生涯发展做好准备;二是要注重以职业能力、职业素质为目标来确定教学内容,在由易到难的学习情境中培养实践能力;三以具体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训练项目,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1];四是大力推进双证制度,课程标准涵盖职业标准,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能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五是要对传统的评价手段和方法进行改革,采取过程评价方式,突出过程控制,建立知识技能考核与职业素养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

2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过程

2.1根据市场调研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及就业岗位

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为了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故社会需求调查与分析成为课程方案开发的出发点[12]。因此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过程中,时刻关注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人才需求的宏观背景、行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行业从业人员基本情况等方面,每年对厦漳泉地区、龙岩地区多家企业展开深入的调查研究并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研。进行人才市场需求分析后,撰写了专业调研报告,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需求和企业对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态度的要求,再由校企合作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座谈论证,为课程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确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岗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是能在环境艺术设计行业一线从事设计、施工组织与管理、概预算工程及相应多种工作岗位的高技能人才。毕业生可取得相应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从事数字艺术设计、室内设计、会展设计行业、建筑效果图设计、施工组织管理等行业,主要工作岗位包括绘图员、设计师、施工图设计师、预算员、施工监理等工作或自主创业。

2.2代表性工作任务与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在充分分析、论证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的基础上,由行业专家与一线的技术骨干采取头脑风暴法及归纳、整合的方式,筛选出与业主交流、现场勘测、方案设计、绘制施工图纸等43个代表性工作任务,然后在此基础上再推导出识图与制图、设计方案制作与表达、施工图设计等14个典型工作任务,并明确了每个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如表1、表2所示:

2.3行动领域的归纳与学习领域的转化

依据确定的典型工作任务,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归纳典型行动领域,遵循职业成长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职业能力培养分层次进阶方法对行动领域进行分析讨论,选取真实的项目为教学载体,将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如表3所示:

2.4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

构建后的课程体系由“四个平台+综合实训”组成:

(1)公共基础平台,主要有思想品德与法律基础、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古田精神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军训等课程。此类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品质,健康的身心素质,满足学生适应社会,独立生存,自主学习的需要,使学生具有较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开拓创新的能力。

(2)专业基础平台,主要有设计素描与写生、色彩与写生、构成基础、效果图绘画等课程,此类课程是专业的基础课程,使学生具备较好的专业基础,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前导课程。

(3)学习领域平台,主要有计算机辅助建筑室内设计、建筑室内设计实务、居住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室内装饰施工与组织管理等课程。此类课程均为理实一体化课程,以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教、学、做合一,为学生的就业、择业和自主创业打下基础。

(4)专业拓展平台,主要有视觉传达艺术设计、光环境设计、家具设计,此类课程扩展学生的专业知识,扩展思维,进一步提升职业素养,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5)综合实训,主要有行业认知、设计岗位实践、毕业设计、毕业顶岗实习等课程,该类课程围绕实际工程项目展开,校企共建,使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企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重构后的课体系根据行业发展需要,企业的岗位工作需要以及学生的就业与职业发展需要决定开设课程以及确定课程的定位的,职业化特征突出。构建了理论、实践融合的一体化课程结构,落实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与提高素质的统一。以实际的设计工程项目为载体,以培养实际工作能力为目标开展,实现能力本位课程教学模式。创设学习情境,学习环境和工作环境合二为一,充分体现工作流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目标。具有工学结合,职业能力培养分层次进阶,教学过程既是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也是培养职业能力的过程等特点。

2.5制订课程标准

依据人才市场的需求、职业岗位能力与职业素质要求,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根据课程培养目标要求的职业素质、职业知识、职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制订了相应的课程标准。其内容应包括:课程目标、教学组织流程、课程主要教学内容及学时、学习情境的主要实践活动、教学条件与环境要求、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

三结语

总之,课程体系构建要紧贴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符合职业领域的要求,适应新形式的发展。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及课程教学实施打破了传统学科课程体系模式,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的理念来构建。教学内容科学合理,教学实施方案具有可操作性,学习领域开发的出发点是岗位(群)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所涵盖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具有前瞻性,同时考虑了社会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轶敏、马长捷.高职化工类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J].广东化工,2011,38(224):170-172.

[2]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信息工程课题组.关于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4(3):122-125.

[3]马宁.高职高专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浅析[J].科技信息,2011(21):625.

[4]方英姿.澳大利亚taFe课程体系的启示[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6):5-7.

[5]付本燕、万忠保、李锋.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探索[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4(5):7-10.

[6]高兴华、岳波辉.构建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的课程体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5):20-21.

[7]杨诚.如何构建高职课程体系[J].现代企业教育,2009(24):47-48

[8]卢广平.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北方经贸,2010(3):141-142.

[9]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2)

[10]杨桂婷.对基于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09(3):130-131.

[11]张勇等.高职课程体系的开发[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84.

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认知篇3

关键词:高职高专,艺术教育,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艺术类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迫在眉睫,整合教学改革成果,结合教学实践,在教学中实行引进项目等一些创新的教学模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办出高职教育的特色。本文结合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针对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以此来进一步全面推进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

一、明确艺术类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

艺术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素描、水粉、建筑透视、表现技法、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这些课程为环境艺术设计、平面艺术设计、摄影、绘画等专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其基础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专业针对性的能力培养

艺术课程更多地让学生观察实际事物和接触具体环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从而为形象思维提供丰富的营养,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基础课程通过各类艺术的综合和联系,全面培养学生造型能力和色彩修养。在教学中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如环艺专业侧重三维空间的塑造,平面专业重二维空间的构成等,学生的空间形象思维和徒手绘制能力得到协调发展,智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不断提高。

2、艺术类课程可以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观察力

艺术基础课程就是培养和训练人观察力的有效途径。例如物体三维体积观察力的培养和训练,产品设计和环境设计专业的设计对象一般都具有一定的体积和一定的形体结构,因而学生在从事设计之前必须具备对物体三维体积的观察力。

此外,大多数人是不具备对复杂物体内部结构的认知力和想象力的。以上现象都是缺乏观察力造成的。只有经过严格而系统的造型艺术训练的人,才可能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进而从事艺术设计工作。

3、艺术类课程可以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表现力

无论多有创造力的设计方案,都需要用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表达效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受众对该设计作品的判断。而以绘画、雕塑为代表的造型艺术类课程是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表现力最理想的训练手段。而艺术类课程可以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表现力,培养他们的艺术素养。

二、明确艺术类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基本理念

作为艺术设计的基础课程,不仅要重视理论,更要注重实践。学生通过技能训练,可以使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得到提高,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在教学中,要做到不只是停留在对美的认识与欣赏方面,更要使学生对美的认识升华到创新的层面上来,进而运用到今后的设计中去。

1、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挖掘学生个人潜能,强调艺术学习的个性化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基本教育理念在艺术课程中的体现。课程整合应注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背景,挖掘每一位学生的特性,充分调动他们的主体意识,为他们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艺术活动,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独特性和价值,形成个性化的审美趣味。

2、改革教学模式

采用良好的教学手段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只凭讲解授课,难以让学生理解设计理论基础课的内容,学生学起来比较抽象,必须有大量的范例讲解才能把设计原理分析清楚。因此,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一些先进的教学设置是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把课本以外的好作品及学生的优秀作品展示出来,针对理论,老师运用作品进行分析,可以使视听效果直观明了,教学质量也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实践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1、开放的教学环境和支撑体系

开放的教育环境对学生成长进程的催化作用日益重要,学校要建立面向社会实践开放的教学环境和先进的技术知识支撑体系,让学生从旧有的局限于师生对话的单一传统教学方式里、从个人冥思苦想构思方案的封闭系统中解放出来,扩散思维、启迪思路、激发灵感。

艺术各专业涉猎较多学科的知识,立足专业特点,积极注入新的教育思想和学术成果,加强同社会的交流,引进项目进行实践教学,促进发展活跃开放的教育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术讲座和展出活动,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习环境。

2、提高学生综合艺术与综合能力的培养

高职高专院校应以职业素质为核心构建艺术课程体系,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设计艺术课程结构,围绕专业建设和社会需求整合课程内容,确保学生具备必需的艺术文化基础知识与素养。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也已成为重要趋势。强调艺术设计与其他学科(材料、预算、识图等)之间进行交叉和融合,将各种学科在知识背景、思维方法、学习能力、技能操作等方面的教育相互补充与配合。学校可以设置公共艺术必修程、公共艺术选修课、专业艺术课、专业能力拓展艺术课程、专业任选艺术课程及艺术实践课程。

3、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艺术教育水平,使教学内容更加容易让学生了解掌握。教师在课堂上使用ppt、视频等方法,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们能够深刻地了解课程内容。

注重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实施任务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学习情境,引导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中获取知识、学会方法。学生之间、师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提升审美情趣。教学中要做好“三结合”,即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艺术性与思想性结合,科学性与教育性结合。

综上所述,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是高等职业教育兴起的根本,也成为一个专业是否具有生命力的重要因素。高等职业院校艺术类各专业基础课程的改革应根据高职类院校的教育特点,研究和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学校要引进先进的教学设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认知篇4

在现有的高职院校中,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比例相当高,但整体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大多数院校命名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但课程设置只有室内设计方面内容。还有的则是偏重室内装修、装饰等美化室内环境方面。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学术上的认识问题;另一方面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需求。在这种教学体系培养下的学生专业面过窄、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不佳、社会适应性不强。在学生生源方面,高职校生源素质结构复杂,部分学生欠缺良好的学习习惯。随着开办设计类专业规模的扩大,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师生比迅速拉大,有些院校甚至到了一比几十,师资明显不足,引起教学质量下降,教学过程中教师压力大、效果差。原有的教学设施也显得捉襟见肘,硬件的发展远远跟不上人数的增加。环艺专业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院校在硬件建设方面,对实践环节上的重视程度、对校内外的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投入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一)构建课程目标新模式。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起步晚、发展快。我们要从社会实际需要出发,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必需、够用”的原则,以职业能力和岗位就业能力为主线,构建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术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模式。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策略就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指导性计划及课程体系。实现高职教育内涵的完整发展,其最根本的选择就是构建课程新模式,选择和发展具有个性特色的课程。形成适应就业市场、行业特色、学校条件、个体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素质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到专业教学中。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一致,把学历教育规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与职业资格考证的“应知、应会”内容融为一体,实现“双证融通”。

(二)改革教学内容,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高职现在所使用的专业教材有些只能阐述一般的专业理论和实践原则,无法尽述个别案例的特殊情况和要求,也无法在短时间内与时俱进,更新教材,而且大部分学生靠自学也能够基本掌握书本知识。因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不能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育模式,这样会导致学生没有思考和创造的空间,在教学中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有效方法。

1、互动式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专业教师应尽量以提问、启发的方式,让学生多思考,发挥个性化思维。实践课和理论课程的讲授,不局限于“老师站,学生坐”的呆板形式,师生应多进行交流。可采用课堂内小组讨论方案、综合讲评与学生登台自述方案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整个过程教师承担策划者、引导者的角色,而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者,突出信息的交互和教学环节的互动。

2、案例分析教学法。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设计方案进行自述,结合具体情况也可开展学生间的互评与辩论,教师作总评。一则可以发现学生在学习和认识中存在的问题;二则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作为设计人员必不可少的语言表达能力。

3、模拟教学法。针对职业资格考证采取模拟教学的方法进行强化训练:首先要学生明确自己设计师的身份,独立完成从设计、表达到概预算的完整过程;再接受教师面试提问,通过交流,对岗位目标能力做较为全面的理论回顾。模拟教学法可帮助学生熟悉设计师的职业特点,熟悉从立项到完成的全过程,提高综合应用知识的水平,拓展了“双证融通”的内涵。

4、项目教学法。许多艺术设计工作是以项目为单位开展的,“项目教学法”是体现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特色的重要方法。专业教师要加强和企业的横向合作,把企业在市场中承接的室内外设计项目带入课堂,转化为课堂训练作业。学生自始至终参与一个项目或几个项目,学习从项目分析、设计到最终实现这个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以及团队精神、需求分析与项目实施能力等。这样既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是产教结合、专业实体化、实现“双师型”教师授课的有利途径。

(三)加强实践教学,建立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环境艺术设计的学科性质要求学生能把设计思想和新的概念变成现实,把抽象的理论变成具体的物质形象,因此就需要与实际的生产相结合。学生从专业思想教育和认知实习中初步了解专业;在基础理论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中,通过习题课、课程设计和现场教学,采用讲、做结合,在做中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交替渗透。把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将枯燥的理论知识融进每个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实例中去。通过参观,教师进行现场授课,让学生零距离感受到每个设计原理在实践工程中的应用效果,从而增强了学习的直观性。

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认知篇5

[关键词]高职人体工程学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3)11-0113-03

《人体工程学》是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在第三学期。此课程是家居与陈设设计、住宅室内设计、展示设计、商业空间设计等课程的基础。此课程教学的成效直接关系到后续的设计类专业课程是否能顺利展开,能帮助学生在具体课题的设计当中将艺术性与科学性结合起来,对相应的设计理论课也起到示范作用。

一、《人体工程学》课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城市规划建设、乡村城镇化发展、房地产业的兴起、建筑装饰行业的迅速崛起对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需求增加,为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前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对生存装饰和历史传统认识的改变和新的要求,艺术设计越发受到重视,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逐年加大,这一专业人才的培养便成为许多高校办学的热点。装饰行业的迅猛发展,为《人体工程学》课程建设描绘了光明前景。

在对开设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和相关公司的调查中发现,学生作品只重艺术表现,不重务实性设计;学生对以往所学知识缺乏主动的认知与贯通,缺少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更缺乏实践创新的能力;生搬硬套设计理论,对人性化设计考虑不足。21世纪是设计的世纪,装饰艺术设计的目的除了满足基本使用外,就是使人们的生活空间更富有艺术性,设计者必须根据人们生活中遇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进行设计。学生除了要有创新意识,善于利用现有资源,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外,还要熟练地掌握人体工程学,并且在设计中广泛地应用它。《人体工程学》教学应根据设计师岗位技能需求,改进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内容。

二、《人体工程学》课程建设现状

(一)教学模式陈旧,缺乏针对性

高职院校的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普遍存在建设时间不长、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人体工程学教学多采取传统的“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的模式。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以求通过考试。这种教学模式无法使学生真正在后续的各专业课的学习和课程设计中具体应用本学科的知识,同时也与将来所从事的展示设计岗位、室内设计表现岗位、室内装饰工程设计管理岗位、室内装饰工程监理岗位或室内设计教学培训教辅岗位等严重脱节。

(二)课程内容僵化,缺乏实用性

随着高职教学改革的深入,《人体工程学》教材如雨后春笋,版本众多。但这些教材的教学内容基本相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用大量的数据、生理原理来讲解相关知识,内容僵化,对于底子薄的高职高专学生来说,无异于进入了呼吸困难的“高原”。这与高职教育教学的“必需、够用”原则相违背。学生只知原理,却无法将原理与艺术设计有机结合,达不到增强学生专业技能的教学目标。

(三)实践教学薄弱,缺乏实践性

实践教学薄弱是高职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是各专业的建设重点。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建立各种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多数院校已经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以画室、专业机房居多,实训基地功能单一。投入较大的装饰材料实训室、装饰施工实训室以及模型制作实训室基本没有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多为装饰设计公司,每次只能接收3-5名学生的见习或实习,无法提供大规模集中性的学生实训,给实习教师的指导工作带来很大难度。上述原因,造成人体工程学的实践教学在校内无法与工作岗位直接对接,在校外无法及时得到专业教师指导,教学效果较差。

三、《人体工程学》课程建设措施

(一)转变教学观念,明确课程设计思路

1.遵循建构主义学习观。在完成基于工作任务的教学中,将设计项目、设计要求、设计资料、优秀案例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学习,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艺术设计真实的氛围和环境(真实案例设计),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与经验。

2.遵循多元智能理论学生观和教学观。根据生源情况、学生基础及学生形象思维型智力的特点,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的优势智力,使其认识自己,把握自己,发挥潜能,成为各具风格的设计人员。

3.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任务驱动,实行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四步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从被动学习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不断积累知识,丰富经验,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人体工程学》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是按照室内装饰方案设计岗位、室内陈设设计岗位、家具设计岗位、展示设计岗位、室内设计表现岗位、室内装饰工程设计管理岗位和室内装饰工程监理岗位的任职要求,与装饰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分析艺术设计和艺术设计(施工)监理的岗位职责和职业能力,确定学习领域,对学习领域进行精确分析后,来确定学习情境的。每个学习情境都是来源于真实的工作任务。

在教学中实施“课堂教学、仿真模拟、实训演练”的教学模式,以真实任务和仿真任务为导向选取和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形成易于在建构中学习,适于形象思维型智能特点,与相应职业资格标准吻合,由简单到复杂的家具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展示设计、餐饮空间设计四项学习情境。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设计了6个专题,分别侧重人体感知觉、视觉、触觉、听觉、嗅觉、行为心理。

(二)对接工作岗位,调整教学内容

本课程针对装饰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将来从事的设计师、设计助理、绘图员、项目经理、施工员、预算员等职业岗位进行了广泛深入的需求调查,确认了这些岗位所需要的相关科学知识体系是以人体生理学、人体解剖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为基础,与室内设计、环境设计相结合的知识体系。技能结构是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者结合而成。技能训练采用基本技能训练深化技能训练职业技能训练综合职业能力训练的程序组织教学,相应的知识内容编排则采用基本知识深化知识综合知识社会知识的顺序来适应技能训练内容。从“必需、够用”着手,确定核心学习内容为人体工程学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培养目标为使学生成为“能设计、会装饰、善工艺”的室内装饰艺术设计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

1.以不同的“工作岗位”构成若干教学模块。《人体工程学》的教学内容分为了6个模块:人体工程学的基本知识、人体的基本尺寸、室内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的运用、家具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的运用、产品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的运用、公共环境中人体工程学的运用。

2.以相同岗位上的不同工作任务或服务任务为工作技能或服务技能构成教学单元。《人体工程学》的“家居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的运用”分为3个教学单元:桌台类家具功能尺寸设计、坐卧类家具功能尺寸设计、贮存类家具功能尺寸设计。

3.以具体“工作过程或服务流程”构成教学内容。在“贮存类家具功能尺寸设计”教学单元中选择“衣柜功能尺寸设计”为教学内容,按照尺寸设计、功能尺寸设计、外观设计的顺序,将人体工程学内容融入衣柜整体设计之中。

4.以工作或服务中的设计要求和实操注意事项为“技能要点”构成教学重点难点。在“衣柜功能尺寸设计”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主要以人体的基本尺度为依据,同时还应照顾到性别及不同人体高矮的要求。教学情境设计为分别给不同年龄构成、不同性别比例构成和不同文化程度构成的家庭设计衣柜。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设计兴趣,教学效果明显。

(三)突破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人体工程学的授课过程中,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艺术设计是在具备艺术性的同时还应拥有科学性,满足使用功能的需求。本课程安排了一次小课题设计“座椅设计”,根据美观实用的原则运用人体工程学知识,首先分析实物案例,如学生椅、阅览椅等,运用已具备的人体工程学知识,分析这些座椅设计的不合理之处,提出改进设计建议。作业提交内容包括改进效果图、必要的结构图、原设计中存在的人体工程学缺点。课题主要是对人体尺寸测量章节内容所进行的一次设计实践,通过训练使学生重点掌握椅类家具(休闲椅、工作椅)基本尺寸规律(对于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座面、椅背的倾斜角度及其弯曲曲率规律。养成整体匹配意识,亦即尺寸、倾斜度、曲率的整体配合规律。最后通过作业的展示及点评,使学生受益匪浅。

改变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学模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氛围。在“视觉与艺术设计”教学中,首先通过让学生试做《乐嘉色彩心理学测试》,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尝试总结出色彩与心理变化的关系,继而深入探讨色彩设计。在总结时,向学生展示目前在色彩设计中获得国际荣誉的作品,使其在作品欣赏过程中,体验设计大师如何运用空间色彩调节人的心理情绪。

本课程在近年来的教学过程中,尝试开展了校园环境调查、商业环境调查、居住空间调查,和学生共同完成了问卷的设计、发放回收与结果统计与分析,使学生对不同空间的设计要求和设计标准逐步熟悉。通过实地测量、考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撰写调研报告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重新理解。本课程设计了一次调研报告“定州大世界商场的商业空间设计”,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思考,从商场外观设计(男装、女装、超市、内衣区等)的展台、灯光、通道、展示设计等多个角度,去发现现实商业环境当中不合理的人体工程学问题。学生通过调查分析汇总以后,不但加深了对人体工程学概念和基本理论的认识,而且有助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的养成。学生将报告制作成幻灯片,在课堂上进行陈述,不同的案例及每个学生的思考都能得到共享,加深了大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提升职业技能,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又是教学核心。在“触觉与艺术设计”的单元教学中,我们将课堂选在了定州市博陵建材市场,对学生下达不同的工作任务。真实的工作任务促使学生认真去思考,经常深入建材市场,培养学生的职业习惯,增加专业知识,熟悉工作岗位。比较在教室里的理论讲解,走入工作环境,明确工作任务的实践教学,更受学生和用人单位欢迎。

(五)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利用

《人体工程学》课程在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类专业中普遍开设,课程建设已逐步成熟。其中天津美术学院李维立老师团队的《人机工程学》、天津科技大学张峻霞老师团队的《人机工程学》、安徽工业大学晏群老师团队的《人机工程学》、华东理工大学程建新老师团队的《人机工程学》、江苏大学何灿群老师团队的《人机工程学》等经过多年的建设,取得了很多教学成果,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是值得借鉴参考的。

[参考文献]

[1]潘鲁生.艺术与技术并重――关于设计艺术职业技能教育的断想[J].设计在线,2004.

[2]刘晓娟.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9,(5).

[3]朱星彬.“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人才培养模式之实践[J].宁波职业技学院学报,2008,(6).

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认知篇6

【关键词】高校环境艺术专业人才需求

引言

为进一步推进本专业的教学进步,为企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需要通过对市场人才需求的调查来明确具体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出更多的环境艺术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因此,本文从市场人才需求的视角对高校环境艺术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市场需求情况

在构建高校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应尽量实现教学过程与企业内部设计项目的运作过程的接近和贴合。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及相关调研,本文将该专业的市场职位需求及工作任务总结如下:

1.景观设计师与室内设计师主要完成整个项目的核心技术工作,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及一些新技术和新工艺进行设计创新,提供设计思路,并完成施工图设计。这些设计师都是企业所需的具备美学、绘图、设计、文化以及造价预算等各方面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2.设计总监是一个团队的核心人物,负责制定和管理项目进程,制定产品设计策略和计划,并组织相关设计师进行讨论与分析。设计总监不仅要具备设计能力,更重要的是组建产品设计团队,并拟定人才梯队培养计划,以调动团队成员的工作热情,挖掘团队成员的潜能,使整个团队充分发挥出合力作用。

3.销售设计师在企业人员的职位中也是比较重要的角色。销售设计师既要了解销售理论,把握产品特色与卖点,又要能够根据客户要求,向客户提供整体设计方案。因此,纯设计目前更多的针对的是高端客户,而在我国高端客户较少,所以既具备销售能力又具备设计能力的销售设计师是环境艺术专业未来的一个重要职业。

高校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模式构建的整体思路

环境艺术专业是综合了多门课程的艺术类学科,该专业注重教学的社会实践环节,要求对学生进行绘画能力、计算机软件应用能力及审美能力等多方面技能的教育,使学生掌握室内空间造型、界面装修设计、总体平面规划等设计方法,具备一定的创造性思维和综合表达能力。

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很大一部分用人单位认为多数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不够强,缺乏社会和行业工作经验,进入工作岗位后会给用人单位带来一定程度上的麻烦。因此,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理论教学思路,将教学过程与企业需求职位的设计技能要求相结合。目前,设计公司一般针对不同的设计项目采用的都是团队合作的形式展开工作。因此,笔者认为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应采取“专业+项目”的教学模式,立足于某一具体的设计项目,以团队合作的形式组织学生展开教学工作,由3~5人组成一个小组,结合企业需求,让每一位小组成员完成不同的设计与管理环节,这样就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更多的设计技能要求及设计项目运作流程。

环艺专业教学模式的实施

1.课程体系的构建

本专业以培养具有一定实际应用能力,能从事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等工作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基于该目标,结合上述关于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笔者认为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职业素质培养为基本点,通过对目前设计公司的调研,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需求,进行环境艺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在不同的专业课程中增加实际的设计项目,通过企业项目与教材内容的结合,完成相应课程的教学任务。本文建立的环境艺术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表1环境艺术专业课程体系(以部分课程为例)

课程学习任务设计项目

家具设计家具结构设计等柜子、桌子等家具设计

陈设品艺术设计陈设品设计及其方案实施进行陶瓷、金属、纤维、植物陈设品的设计及制作,进行空间整体布局设计

环境规划设计居住区、公共区环境景观设计对居住区、公共绿地进行景观规划设计

建筑装饰材料构造与工艺建筑装饰材料构造设计建筑装饰材料选用与建筑装饰结构设计

计算机辅助设计photoshop、autoCaD、Freehand或CorelDRaw等绘图软件的使用结合设计方案绘制效果图

2.项目化教学方法运用

为实现环境艺术专业教学过程与设计项目流程的对接,笔者认为应遵循“任务驱动、行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方针,充分发挥项目化教学方法在环境艺术专业教学中的作用,以便于学生形成适应企业需求的设计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图1环境艺术专业项目化教学方法实施流程

3.考核与评价

环境艺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构建离不开考核与评价的创新,对此,笔者结合本文所提出的“专业+项目”教学模式,设计了环境艺术专业考核与评分方案,如表2所示。

表2考核与评分方案

评价标准考核内容评分权重

小组成绩方案设计0.1

方案表述0.2

设计成品展示0.1

个人成绩学生互评均分0.2

教师根据设计内容、创新点及综合表现等评分0.3

学生最终的考核成绩包含项目设计小组成绩与个人成绩两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50%。教师既要对优秀作品予以表扬,又要对明显没有用心去设计的学生提出批评。

基于人才市场需求的教学模式实施保障措施

1.开设公共选修课

从环境艺术专业岗位需求来看,学生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技能与知识,还要掌握市场营销、会计、社交技巧等人文类和经济类知识。因此,高校应通过公共选修课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其就业储备丰富的知识与能力。

2.实施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可以为“专业+项目”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实践平台支撑。提供项目来源,增加学生在企业进行实践训练的机会,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灵感。高校注重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机制,能够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使其在未来的工作中游刃有余地应用所学知识。

3.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

目前很多高校教师自身并未在企业内实践过,对环艺设计工作流程及任务等方面的经验十分不足。因此,笔者认为应为教师提供到企业锻炼的机会,或者聘请企业中的优秀设计师、工程师及项目管理人员等到学校兼职,逐步培养出一批“双师型”教师队伍。

结论

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既具备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符合企业人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环境艺术专业教师能够结合当前企业人才需求,改革与创新教学模式,实现环境艺术专业教学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对接。因此,本文结合目前对环境艺术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提出了“专业+项目”教学模式构建的整体思路,提出了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校企合作与开设公共选修课三点保障该教学模式实施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周丽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论高职环艺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75-78页。

[2]袁媛、顾文芸:《高职院校中环艺专业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实施现状及所取得成效――以钟山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现代企业教育》2015年第2期,第202-203页。

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认知篇7

论文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工艺美术专业课程改革的意义和通过课程的优化配置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学课程模块化的具体设想等方面的内容。

一、引言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工艺美术专业,是培养广告、装饰、平面设计等相关产业一线岗位所需求的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摇篮。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日益提高,人们已经不满足于物质上的生理需求,愈来愈注重精神上的感受,这种观念的转变,带动了与之相关的装饰、广告、环境设计等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工美专业的学生正是这支队伍中十分紧缺的重要的基础技术力量。那么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在校期间的课程内容,怎样做到学为所用,这就要求我们树立这样的学习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教育教学的环节紧紧围绕市场的要求展开,课程结构以市场需求的规格和质量要求开设,教学内容满足一线工作环境的要求,构建衔接、融合、沟通的课程新体系。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工艺美术人才的教育培养,根据市场的需求,应以培养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工艺技能,具备一定的设计能力的人才为主。并应以此为特定目标,开展对中职工艺美术教育规律、方法、课程设置的研讨,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施教原则、师资结构、教材体系。工艺美术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文、理、工教育,又有别于纯艺术的美术教育。它应使受教育者达到四个目标:一是技能目标;二是专业理论、审美能力;三是文化知识、综合能力;四是品质培养、市场反应能力。其核心是专业技术能力。合格的工艺美术人才,既是物质生产者,又是艺术创造者,创意和制作不能截然分开,并依赖于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实现目标的过程应是形象思维与理性思维、动脑与动手交替的动作,是一个互相推进的过程。从设计的观点看,熟悉程序与掌握方法是比结果更为重要的追求目标。

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工艺美术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对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工美专业教育来说,更应深入地研究市场的需求,着力培养适应岗位需求的一线技术人才,必须完全彻底地面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随时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才市场的需求,因此,我们不能因强调学科性、系统性而面面俱到,必须把教育的重点突出在职业性与多向适应性,必须为深化改革创造条件,逐步走出以学科为体系的面面俱到的旧套路,要侧重应用,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一)适应市场,学以致用。

这应当是中职工艺美术教育的首要原则,对课程结构的安排应该直接有效地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与岗位的需求相一致。改革开放带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居住条件改善、生活水平水平提高了,社会对环境艺术、装潢艺术、平面广告等技术人才的需求猛增,我们应以市场之急需,即时调整课程结构,市场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比如说,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强化培训就愈来愈明显与紧迫,“手绘”对于中职学生来说难度较大,那么在技能培训的课程内容安排上就可以减少手绘的课时,加大力量重点加强计算机设计软件的技能培训,使学生出了校门就能直接上机操作,而具备这样能力的学生正是市场所迫切需求的。

(二)为了突出学以致用,必须坚持“短小精通”的教学原则。

中职工美专业的学生大多文化成绩不太好,对系统的理论学习难以静下心来,因此,把目标定位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上,也就是适应一线岗位需求的技术工人的培养。因此,针对性要强,内容要精选,重点要突出,不能庞杂无章。比如:电脑美工专业,电脑美术辅助设计是重点。而CaD和photoshop又是设计诸多软件中的重点,在平面设计中,设计能力的培养只是引导学生用艺术审美的眼光观察、发现、创造事物,而重点则是对平面设计的工艺流程、材料、预算、表现形式的教育训练培养;同样,室内设计的分类是多样的,中职阶段的学习重点应该是体量较小的,容易接触到的家居装饰、小会议室、专卖店等。总之,凡是非重点的课程,都作弱化,减法处理。

(三)因人施教,兴趣教学。

中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能力较差,但对新生事物往往充满好奇,具有爱动手的特点。在施教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兴趣教学,营造快乐的学习氛围,教学相长,互教互学,摒弃灌输注入方式,采用项目教学、模块教学、任务式教学的方法,把工厂搬进教室,把学生领进工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熟悉工作环境,促使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思想。

(四)贯彻项目教学的教学原则。

这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基本建设作保证,其中首要的是师资队伍的建设,从目前工美专业的师资结构来看,教师市场化的意识培养和实践技能的培训提高是最紧迫的任务,我们应按照“热爱职教事业,一专多能”的标准,适时对专业教师采取增加投入,支持业务进修,鼓励科研,增加任务,多压担子,促其向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应广泛地与相关产业的企业单位联系,建立选拔、聘任、兼职教师的柔性机制,广招人才,为教育教学注入活力。其次是实训场地的建设,我们应努力创造条件,尽早筹建工美专业的专用电脑机房,材料工艺的展示厅,操作训练室,购置供实训使用的材料、工具等。再次是实习基地的建设,我们要争取同用人单位建立合作机制,寻求一条互惠互利的合作途径,建立较稳定的学生实习基地,让他们尽早地适应工作环境,真正做到岗位需要什么就会什么。"

三、中等职业学校美工专业课程设置的几点构想

(一)关于通过课程的优化设置所要实现的目标。

1.技能目标

(1)具备一定的造型能力。通过对基础能力阶段的素描、色彩、图案的课程训练,学生掌握形体的结构、比例、透视、色彩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具备一定的手头表现能力。

(2)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软件的运用知识。其中以CaD和photoshop为主,了解3Dmax、Flash等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

(3)具备一线工作岗位所需求的工艺制作能力。室内装饰方面,掌握常见的工艺制作技术和施工规范、工程质量的检验方法,工艺制作过程中常见的问题的处理方法,装饰材料的种类、规格、性质、价格;平面设计方面,熟练掌握平面设计方面的制作流程、安装方法、工具的使用等。

2.专业理论目标

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如:艺术的观察方法、设计原理、色彩设计的方法、图形的构成、人体工程学在设计中的运用等,使学生运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理解和创造事物,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3.文化知识目标

通过有针对性的综合文化知识学习,促进专业水平的全面提高。例如:语文课重点放在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意境欣赏,从而培养学生对主题的理解、意境气氛的把握,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懂得如何简洁、清晰、条理明确地表述自己的设计思想,以及“说明、合同、协议、收条”等文体的写作规范。地理历史课要结合专业课的需求,向学生介绍不同民族、地域的文化差异、风俗习惯、对色彩避讳、气候特征对环境设计的要求,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风格、家俱造型、服饰特点,以及最具代表性的表达元素;英语课也可以从专业的需求方面开设一些与专业有关的内容,如电脑英文菜单中的释义,广告中外来语的含义,英文书写、排列、字体的规范等。

4.品质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热爱本职工作,有坚强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敢于创新、立志创业的勇气和决心,培养适应就业环境需求的完善人格。

(二)关于课程设置模块化教学的构想

1.基础能力

(1)美术基础能力:素描课要求掌握形体的透视、比例、光影、质感的表现能力;色彩要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色彩在设计中的运用方法,色彩的情感因素的理解认知能力;图案课掌握写生与归纳、图案、图案装饰色彩;学会使用美术基础课的工具,具备一定的手头表现能力。

(2)电脑辅助设计软件:了解和掌握电脑的基础知识,比如办公软件的常规操作,图片、文体的编辑、设置和输出;熟练设计软件的操作,其中以CaD和photoshop为重点,CaD要能够独立绘制设计平面图、立体图,尺寸的标注、投影图的绘制。photoshop要熟练掌握基本方法的使用,能独立完成平面设计的排版、图形各种效果的制作,明白与相关设备相联接的输出方法。3Dmax是三维图形设计的软件,要求工美专业的学生也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方法,三视图的认知能力,简单模型的建立、材质、灯光、渲染的基本操作方法。

2.平面设计

(1)photoshop软件的熟练掌握。在基础能力训练的基础上,为适应平面课程的内容学习,应强化该软件的操作技能,做到心手相印,能准确地运用软件的强大功能表现设计内容。

(2)平面设计:广告、装饰画、招贴画、装帧、包装等。其中以广告、装饰画、招贴画为重点。通过优秀作品的欣赏,正确理解和认识作品的创作意图、色彩构成方式、画面的视觉传导感受,提高同学们的审美能力,开拓眼界,激活创作思路,要求能独立完成简单主题的创作任务,且达到教学要求。

(3)平面制作工艺:熟悉平面设计制作的材料、性能、工艺制作、安装方法,表现的形式和预算的构成。

4.立体设计

(1)CaD、3Dmax设计软件的针对性技法训练,能绘制平面图、立体图、节点大样图,掌握建筑尺寸的测量方法,看懂建筑图纸,绘制效果图,了解常规的设计尺度。

(2)室内设计:家居设计、办公室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展示空间设计。①家居设计的重点:卫生间、厨房的水电改造,防水的处理,材料的选择,文化墙的设计,色彩的搭配,梁、柱、小空间的处理手法,装修和程序、工艺的规范,造价的预算,业务的洽谈,合同的签订。②办公空间重点学习会议室的设计方法、色彩的搭配、设备的安排,吸音、通风、冷热等物理因素的设计,灯光的照明等。③商业空间以茶馆、酒吧、KtV、专卖店的设计为重点。④展示空间重点学习店面的材料与施工方法。⑤展示空间的交通线路安排,展示的形式,灯光的安排。

(3)室外环境设计:介绍常见的外墙包装材料与施工方法。

3.相关综合知识能力

(1)职业思想教育。通过对相关工作岗位性质的认识,让学生了解将要从事的职业特点,培养他们的工作热情和职业兴趣,坚定学好专业技能的决心。

(2)相关文化知识的学习。以就业岗位需求为主导,以促进专业综合能力提升为目的,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知识,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3)工作情景的介绍。以讲座的形式,聘请业内人士向同学们介绍工作的环境、流程、特点,为走上工作岗位做较充分的心理准备。

5.第二课堂

(1)对课堂所学内容的进一步强化和巩固,利用课外活动时间,选择自己的主攻方向作为更深一层次的学习和实践。

(2)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参观生产一线的工作环境,参与实践技能的操作。

(3)阶段性开展主题性的技能比赛,锻炼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

(4)请有关工程技术人员演示工艺制作的方法。

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认知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环境艺术;实践教学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以培养环境艺术设计、空间艺术设计、环境规划与设计、室内外装饰设计、景观设计以及具有较全面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的现代设计和科研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它主要培养的是实用型、应用性人才,力求在进入社会工作后出现与社会与企业工作脱节的状态。因此,在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探寻实践教学的新模式,对于大力开展实践性教学意义重大。

一、实践教学模式的形成

实践教学思想及其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是建立在实际应用学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外的实践教学思想顺应国外高等教育理念而形成和发展的。德国应用科技大学的实践教学模式是一项成功的基于职业主义导向的企业式教学模式。国外高等院校在探索泛实践教学体系发展过程中,广泛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将实践教育的思想渗透到高等院校的各个层面,贯穿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中,确立了高等院校教育知行结合、学思结合、课堂内外结合、理论与经验结合的发展方向,为高等院校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提供了思想上和制度上的保障。

二、当前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国内,相应的实践教学思想正在形成及发展,但就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而言,仍有一下几个问题:

1.高职教育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对课程中的实践教学模式的认知含糊

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这是高职教育的根本所在。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源于实践,高职院校对实践性教学重要性的认知尤为重要,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它更能深刻体现出其的重要性。但当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环境一刷设计专业对实践性教学的认知仍然不到位,实践教学的课时量过少,实践性教学流于形式,教学中不能保证有实际项目的介入,无法让学生全面、系统、高质量地完成专业技能训练。另外,开展实践教学模式的思路不够开阔,当前仅把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作为解决学生专业课程作业的一项任务,没有面向市场、面向区域产业优化和转型升级的需求,没有真正把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作为首要任务来考虑。

2.实践性教学模式单一,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结合不紧密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中,仍沿袭原来的教学模式或盲目效仿普通高校的做法。在实际教学中,无法真正引入实际的方案,以一种实地实做的方式完成教学,因此学生在完成设计的过程中,无法了解一个方案形成的正确流程,无法与甲方进行实际的交流,只能以一种虚拟的方式模拟设计方案中甲方的需求,因此实践教学完成的不够真实,照成学生对实践教学兴趣不高,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教学依旧倾向于课堂教学和理论知识传授,而把实践教学放在次要地位。

3.高职教育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体制和机制不健全

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与环境艺术专业相关的企业参与对接的积极性不高,没有好的项目引入,校企双方无法深度合作,缺乏项目引入必然造成无法实现良性循环互动。校企合作大多数流于形式,校企合作缺乏育人功能,合作机制不健全、不稳固、随意性强,合作开发课程等作用很弱。

4.双师型教师缺乏,教师指导实践能力不一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足够的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但目前各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真正出过校门。也没有真正参加过实践项目,有些即使是参与了一些实践,但学院派作风影响过大,使项目浮于表面,不能真正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教师的实践能力得不到提高,不能正确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实训等相关任务。

三、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与实践在本质上存在必然联系,教学必须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但是教学与实践又各有自己的目标和任务,因此如何完成二者之间的转化,立足课程实践与人才培养的结合,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为了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受市场欢迎的应用型人才,能上手,上手快才是根本。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培养拥有现实生产力的专门应用性人才,所以,应该在类型上突出职业性特征,在层次上体现高等性特点,将职业性和高等性有机结合,具体落实在课堂教学、学生的培养、师资队伍的建设和资源的配置上。

1.课堂教学

实践教学法,是指在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真实的案例为原型,有实际项目、户型或者地块,并有真实的甲方,通过真实有效的沟通,实施项目的具体步骤,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性教学活动。这种实践性的项目方案,让学生能面对面的与甲方进行交流,最大限度的了解甲方的要求,并不需要通过虚拟的角色扮演来完成。如此,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烘托了课堂氛围,并激励学生拥有一定的挑战性,从而更好的完成项目课程教学。

2.学生的培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较强的动手能力,无论是方案的草案制作阶段,还是中期的图纸绘制及后期的效果图制作,都需要学生亲力亲为,亦需要学生之间的团队配合,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以任务为驱动,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强化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生学习目标的明确性。

3.师资队伍的建设

高职院校属于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等教育除了承担人才培养外,还要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因此要求高职院校教师具有研究能力及参与社会项目。最为校方,要搭建多种平台,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主要表现在与相关的文化产业行业紧密联系,在面向社会的艺术实践活动中提高教师素质;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为教学活动提供相应的项目;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素质;引进企业兼职教师,共享社会优质资源。

4.资源配置整合

在教学资源共享与管理上,要根据高职院校艺术类课程的相同特点,充分考虑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校园网络资源和实践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一个开放、安全、高效的资源管理系统,并进行跨学科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到艺术设计学科中的共通共融性,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提供可靠的保障。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发展形式大好,开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高职院校众多,应该多加强作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亦应该从自身办学特点出发,结合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特性及本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为社会培养一批应用型的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晓石伟平,高等职业教育办学模式评析[J].教育与职业,2012,(2).

[2]丁金昌,关于高职教育体现“高教性”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1,(6).

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认知篇9

[关键词]环境艺术;教学改革;应用型

自从我国高等院校设立环艺设计专业以来,这个介于科学和艺术边缘的综合性学科在全国各高校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其教学模式大多是模仿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尤其是近年来,各高等院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呈倍数增长,毕业的学生也就相应增多了,而就业问题也成为我们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特点

环境艺术是一个新兴的、边缘的、综合艺术系统工程,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涉及美术、雕塑、装饰文化、建筑基础知识、园林艺术、人体工程学、设计流派、材料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无论在专业理论的广度,还是在专业技能的多样化上,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环境艺术专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预见性

面向当今社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是专业建设的首要目标和前提,是专业得以发展的动力。把握社会需求状况,一方面要进行需求调查,另一方面还要进行需求预测,这样才会有的放矢,依社会发展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为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做好前期准备。提升环境品质的需求已是当代社会,更是未来社会追求的目标。目前,我国环境艺术方面建设的层面主要是在室内设计和装饰、装修等内容上,环境艺术教育也侧重于此。但随着时展,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将大大扩展,涉及的范围也将更加广阔,展望未来,培养新时代需要的设计人才是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

2、系统性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项极其综合的系统,包含着与之相关的若干子系统。它集功能、艺术与技术于一体,涉及艺术和科学两大领域的许多学科内容,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融合的特点。系统性特点和要求,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体系。如何能培养出知识面宽,综合素质强,具有整体思维能力的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是制定专业建设计划思考的重点。

3、特色性

这里所谈及的“特色”是指办学特色。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建设而言,不同性质、基础的学校都有各自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建筑类院校发展这一专业具有更广阔的可能性和前途。从行业发展和管理的角度看,环境艺术是建筑系统中的一部分。从建筑学科群的角度,环境艺术设计被包含在这个大家庭之中,所以在建筑院校中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得天独厚。鉴于以上特点并结合其它专业特点,建设以建筑学为依托,侧重于建筑内环境设计、建筑外环境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研究和教学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构成高职院校开办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独特办学特色。

4、创造性

创造是设计的灵魂。环境艺术设计是创造对人的生活环境进行规划和提出方案的思考。设计教育中不能只满足于设计方法和技艺的传授,在艺术和设计之中,创造是它的主要特征,也是生命活力之所在。

5、适应性

在环境艺术设计方面,它所涉及的范围应该远比现在广泛的多,围绕着建筑环境,小到一个标志设计,大到环境景观设计,都将是环境艺术设计师所要面对的工作。对知识面、知识结构的要求将更高,它需要有相应的能力来适应并担负起这样的社会角色和责任。社会的需求就是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向。面对未来的人才市场,要求具备较强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来自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广的专业知识面。抓住环境艺术设计涉及面广,要求设计者适应性强这样的特点,高职院校在制定教学内容和培养计划时要充分认识这一点,结合其专业的特点制定有效可行的教学计划。

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1、合理安排基础课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

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不能沿袭传统的美术教育课程体系,要增强学生艺术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建筑形体、比例、空间、结构关系的深刻理解。应设立一些相应的关于环境、建筑、空间设计理论课程的学习,使环艺设计专业基础课程和绘画专业拉开距离。

2、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环境

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更加注重实践过程的教学,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项目的设计,鼓励学生将在外实习的课题项目带到学校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从而在实践中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设计中,在设计中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课堂上老师在完成教学的过程后,要让学生自己组织讨论完成课堂学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创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注重课程的融合和交叉,增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系统性

环艺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单个课程不是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的,因此要注重课程的融合和交叉,强调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像在环艺专业基础课程中,设计素描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写生手段培养学生观察、塑造形体的能力。要根据学生自身专业的特色来寻找适当的训练方式。可以结合环艺专业的特点多做些配色训练,注意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的联系性和支撑性。根据环艺设计专业的方向决定基础课的内容,与环艺专业设计课程衔接起来,为后续设计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利于提高学生设计的实践能力。

4、注重专业课程内容和结构的合理性

专业基础课包括造型基础、理论基础、表达基础、技术基础、设计方法、专业设计等。主要内容包括建筑环境中的开发性、改造性、系统性设计和问题等方面的设计。教学结构:专业基础――理论基础――技术基础――表达基础――设计方法――专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建设在专业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还需要在办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发现问题,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师资队伍建设应采取“专兼互补,以兼为主”的师资队伍组建方式,以“热心高职教育,一专多能”为标准,争取兄弟系部老师的支援,还应面向全社会各行各业,建立选拔、招聘兼职教师来学校任课。

三、结语

专业教学改革的目的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我国社会职业技术岗位的分工不同、行业和地区之间存在的发展不平衡性,以及各类学校办学基础、办学条件的差异,决定了人才需求的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决定了不同学校承担着不同的人才培养任务。大胆进行改革,努力培养出受社会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胡林.论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与课程改革[J].怀化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2]黄寅.环艺专业课程建设的后现代思路[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环境艺术设计职业认知篇10

[关键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优化措施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是新世纪研究环境艺术设计的一个热门话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具备自身的特征及规律,不仅要强调科学化、结构化、综合化的课程体系,还要求具备专业精深度。因此,高校在培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时应充分尊重学生发展规律,结合实践训练与综合知识等特征合理定位其人才培养,以适应专业的客观要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

一、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内涵

环境艺术具备自身内涵,它依托环境而存在,是一种通过作品来强调和环境的融合、依存关系的一种艺术形式,重视表达作者的艺术观念,通过空间体型、材质肌理、比例尺度以及光影色彩等表现出作品在环境氛围里的融合。现代教育迅猛发展,它不仅受到各个学科自身发展的推动,还使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专业的教育,并对各学科产生反作用,使各学科更加完善,在持续的推陈出新中划分新的学科门类。从当下国内各个高校的招生情况可以看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已经是一门最热门的专业,学生录取数量逐年攀升。高校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大量本科毕业生投向社会市场,在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同时大大刺激了其他与环境艺术设计相关的学科的发展。

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人才的数量取决于社会发展要求,社会需求是优化培养专业人才的直接动力、必要条件。尽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国内还很年轻,但发展态势是生机盎然、朝气蓬勃的,环境艺术设计当下已经成为一个令人倾心的行业,该专业也被戏称为有前途、有钱图。在这样的形势下,高校迎来了发展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最佳机遇。当下,社会所需求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主要包括三部分,即从建筑学专业转去从事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从美术专业转去从事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由具备接受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人员担任,但不管是质量还是数量都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会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实际职业能力产生直接影响,且这同时也是社会判断该专业人才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之一,重视培养和提升人才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对优化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质量非常有效,而人才培养质量的优化也取决于社会需求。

三、优化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措施

(一)注重学科整合,优化专业教学内容

在社会需求的导向下,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重视培养人才的复合型思维,而让学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是必要前提。因此,教师要用联系的理念来看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传统内容和现代内容之间的关系,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与结合,以达到优化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拿艺术设计的理论课来说,传统教学内容有显著优势,对学生掌握中西方发展艺术设计的历史、设计创造思维及设计风格变迁、掌握艺术设计史料等至关重要。但教师不能受到传统教学内容的局限,要注意更新和优化专业教学内容,用现代知识来补充,以适应市场经济时代对环境艺术设计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保留基础性的传统教学内容,还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学术动态信息,将新的研究成果融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提高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学术性。

(二)坚持因材施教,分组分层培养人才

基于高校艺术教育的基本原则导向,按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内涵,教师可在同一个年级采取课堂互动以及独立快题练习的方式了解每一名学生的专业水平及爱好、志向,并以此为依据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为学生分组并合理设计课题。在分组时,教师从自己所了解的学生情况出发,把处于各个水平段的学生平均分配到每一组,实现以优带差,并在结束课题设计之后采取模拟招标答辩的手段让每一组选出代表,准确表达各小组真实的设计意图、实施手段,然后让各个小组相互评价,最后教师进行点评,选出小组最成功的表达、最突出的设计作品。具体而言,教师可通过分课题的形式,按照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题要求的不同、学生能力的差异及设计理念、设计风格的区别,分派几类空间类型不同、难度不同的快题设计训练,让各个小组自由选择主题,并鼓励小组的每一名学生都要展示各自的长项,且教师要加以辅导,最终进行模拟招标答辩。

(三)参与教师项目,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高校同时承载着教育和科研职能,对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而言,他们不仅要严格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还要自觉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参加项目设计工作,这是教师自身发展需要、是社会对高校教育提出的客观要求。在科学研究和设计创作中,教师能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应鼓励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们主动参与自己的科学研究和设计创作项目。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做项目,这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并不常见,原因主要包括两点:第一,教师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过于繁重,确实无法在科学研究及设计创作中投入太多精力;第二,高校学生的专业水平较低,无法在教师的项目中发挥应有作用。但随着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资源的不断优化,教师将会慢慢从繁重的教学任务中抽身,调整更多时间进行科学研究,而高校对教师科学研究及设计创作的重视也会促使更多教师主动投身各种实践项目,并带动学生参与。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不仅能提高高校整体的科学研究水平,还能整体提升学生的专业水平,提升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他们毕业后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适应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四)优化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的人才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离不开产学研人才培养合作模式的创新,即借助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的建立等坚持创新和优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校企、校研的合作来创新和优化人才培养的合作模式主要有4种:第一,校企合作3+1人才培养模式,即高校和企业签订合作教育的相关协议,约定当学生学习完3年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之后,企业就到高校招聘,和学生签订协议,约定学生最后1年的毕业设计等实践活动均在企业里完成,企业按月将补贴发给学生,学生在毕业之后直接到企业工作。第二,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基于科研课题和同行的科研单位、企业等研究多学科、交叉学科以及前沿学科的综合性理论及应用课题,通过科研成果使校企实现双赢。第三,高校举办专业讲座,鉴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多名教师被企业、设计院等聘任为兼职的设计师,高校可邀请企业、科研院所等的高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定期到学校讲学,做一做学术报告,在学校及专业教学中引入企业的先进设计理念及现代管理经营理念、科研院所的最新研究成果。第四,校企合作开办培训班,即高校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及企业高级设计师针对学生、企业员工开办培训班,按实际需要合理设置课程的学时及内容,主要应针对学员的薄弱处来设置。这四种优化培养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模式有机结合了教学、生产与科研三个方面,最大限度发挥出高校、科研单位及企业的资源优势,充分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与优化,成功培养更多复合型人才。

(五)创新师资队伍,提高人才培养水平

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优化人才培养的必要保障,但很多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师资力量都较薄弱,甚至很是欠缺。部分教师没有从业经验,直接从学校毕业后就走上专业的教师岗位,尽管理论水平过硬,但缺乏实践经验,影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制约高校塑造学生的职业能力,造成学生在毕业后很难直接适应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师资队伍亟待创新。但创新师资队伍并非否定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现有师资力量,而应针对问题将新鲜活力注入师资队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不但要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储备人才素质,还离不开高水平的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验经验。高校具体可从两方面创新师资队伍:第一,聘任一线设计师到学校兼职当教师,在解决现有师资缺乏实践经验这一问题的同时补强师资力量,从而时刻把握好社会需求,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课堂教学中引入最新的设计潮流、理念及工艺等,使学生获得了解设计岗位实际需求的新渠道,帮助学生灵活应对市场发展趋势的改变。第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要坚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教学及人才培养理念,自觉到一线企业兼职或调研,把握一切机会丰富自身的实践经验,准确把握市场趋势,提高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

四、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在改革开放的推进下产生的艺术设计类学科,与市场经济体制息息相关,社会需求是其根本出发点。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育教学目的就在于培养出高素质的、优秀的环境艺术设计专才、全才,要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就须对该专业的内涵及人才培养定位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采取一系列针对性较强的措施优化人才培养,并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探索。

作者:蔡汝庄单位: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邱裕.高校环境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人才,2013(6):265-266.

[2]李安琦.高等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途径[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1):59-60.

[3]王海.以创业为导向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8):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