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旅游资源调查的类型十篇旅游资源调查的类型十篇

旅游资源调查的类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29:50

旅游资源调查的类型篇1

【关键词】调查分析旅游资源类型建议与对策

一、南温泉景区市场调查分析

1、调查背景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近年来重庆旅游业也相继崛起,更以打造“世界温泉之都”的目标,享誉国内,使重庆地区温泉得到很大开发与发展,而重庆南温泉景区作为重庆温泉景区的一部分,却面临着经营状况和旅游收入不理想的情形。

2、调查目的

本次市场调查的目的是了解消费者对南温泉景区的评价以及满意度等情况,针对特定的消费者做观察与研究,有目地的分析他们的购买行为,消费心理演变等等,并对南温泉景区提出规划改进计划,以促进景区发展。

3、调查结果分析

①问卷调查受访者:

受访者大多来自重庆本地,其中大多数人一年进行一次温泉游玩。

②游客消费调查:

游客在南温泉消费金额大多数在50至200元,大多数人认为门票应该取消。

③游客对南温泉满意度调查

不同比例的游客分别对南温泉旅游景点的吃饭、住宿、物价、服务态度以及其他方面表示不满,其中对吃饭方面的不满较为明显。

4、调查结果规划建议

结合重庆市建设具有“世界温泉之都”的;旅游生态经济区和重点发展温泉旅游产业的战略,开发以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为主体,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等专项旅游为辅助的旅游产品。

(1)总体布局

南温泉风景区所在地主要分成两大部分,旅游度假区和自然与文化保护区。能够比较充分的利用自然环境的优势,很清晰的两种区域分开,且能隔绝旅游度假区对景区的环境污染,也能形成良好的视觉景观。形成比较和谐的山水城的共融布局。

(2)交通规划

度假区主要交通道路呈带状分布,分支路延伸至区内各个角落,主要交通工具为公交车,私人汽车,沿线还有轻轨进区,总体交通比较良好。景区内部车行交通主要针对旅游车辆设计,符合风景区规划的需要,且贯穿整个景区,尽量在原有的平坦地面上改造,不破坏原本的自然资源,且能很好的与外部交通连接。而人行道以登山路为主,能够充分延伸至各个景点,人性化措施较完善。遵循了因山就势,路随山转,与环境充分的融合。

(3)游览设施规划

南温泉风景区旅游度假区中主要服务设施比较完善,旅行,游览几方面具备一定规模,能够服务大部分人群,但是饮食,住宿,购物,娱乐,保健等方面却不具备吸引力,甚至具有设施不完善等情况。景区内部的主要硬件设施也较为完善,主要也符合以人为本的宗旨,能够比较好的服务于大众。

二、南温泉景区旅游资源类型及评价

1、南温泉景区旅游资源评价

(1)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

根据国家标准分类,我们小组对该区域内的旅游资源按照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这主类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

通过旅游资源调查得出:南温泉景区的旅游资源包含了国家标准中的主类中的所有类型,31个亚类中的15个亚类,155种基本类型中的24种。

整个景区的调查结论为:

①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②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相辅相成;

③景点集中且紧凑,景区布局合理,方便游览;

④温泉旅游资源突出。

(2)旅游资源价值评价

采用因子评价法,具体分值的分配如下表所示:

南温泉旅游资源评价赋分表

资源主类

评价项目与因子地文

景观水域

风光生物

景观天象与

气候景观遗址

遗迹建筑

与设施旅游

商品人文

活动

资源要素价值(85分)观赏游憩使用价值(30分1825251525201210

历史文化科学价值(25分)2015101020201010

珍稀奇特程度(15分)10107581233

规模、丰度与几率(10分)68758733

完整性(5分)24423221

资源要素价值(15分)知名度和影响力(10分)26115531

适游期或适用范围(5分)12323321

附加值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5-3分)2321-2-2-11

合计6173594170673430

(3)南温泉旅游资源价值分析

①温泉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较高经济价值

南温泉是离市区最近的温泉,发现于明朝,始建于清,为硫酸钙镁钠型热泉,水温39--42度,其水质干净。温泉公园建有室内温泉浴池和露天温泉游泳池,,也有温泉疗养浴场、私人汤屋、芳疗中心等。

②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具有较高的文化科学研究价值

南泉镇区是历史文化名镇,始建于1927年,是重庆市主城区的旅游核心区。景区内有一九九二年建立的的重庆赏石馆,展出中国各地所产的五十四类石种一千余件。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使之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研究价值。

③旅游资源丰富具有较高观赏价值

南温泉景区旅游资源丰富,景区内山、水、泉、林、洞、石、瀑、馆的景观基本元素,形成景观型,六大景观群。拥有南泉景区、小泉景区、建文峰景区、白鹤林景区。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其具有较高的观赏性。

(4)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建议

①旅游资源保护

a.保护景区周边环境。b.保护景区内基础设施的完整性。c.保护景区内古迹的完整性。

②旅游资源开发建议

a.改革经营体制,引进先进管理模式。b.提升规划档次,吸引更多层次的消费者。c.开发更丰富的温泉旅游产品。d.产品设计创新,吸引消费者。e.加大市场促销力度。f.明确市场定位,开发具有优势性的旅游产品与服务。g.树立品牌,利用品牌优势打造特色温泉旅游区。h.改善景区交通状况。

【参考文献】

[1]杨振之.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m].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2]王艳平.中国温泉旅游[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4.

旅游资源调查的类型篇2

关键词:红色旅游资源;调查;评价;开发;黄冈市

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12)23-5517-04

investigation,evaluationandexploitationofRedtourismResourcesinHuanggangCity

CHenLi-jun,KeZhen-tang,wanGJi-shi

(BusinessCollege,HuanggangnormalUniversity,Huanggang438000Hubei,China)

abstract:accordingtothenationalstandard‘Classification,investigationandevaluationoftourismResources’(GB/t18971-2003),amorecomprehensive,systematicandthoroughinvestigationtotheredtourismresourcesinHuanggangcitywasgave.First,combinedtheanalysisresultsofquantity,gradeandregionaldistributionofredtourismresourcewiththegeneralsituationoftourismdevelopmentofHuanggangcity,andthen,anoverallevaluationresulttotheredtourismresourcesofHuanggangcitywasconcluded.atlast,accordingtotheevaluationresultsputforwarddevelopmentideastoredtourismresourcesofHuanggangcity,theideasincludedfouraspectsthataretheoverallgoalandkineticpositioning,themeandimagepositioning,overalllayoutandkeyconstructionprojectscontents.itisexpectedthatthisstudycanpromotetheredtourismindustrydevelopmentofHuanggangcity.

Keywords:redtourismresources;investigation;evaluation;exploitation;Huanggangcity

红色旅游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和国家的重视,然而红色旅游资源却亟待进行科学的开发与规划。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工作是对其进行规划与开发的基础和前提。红色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红色旅游的核心吸引力。对于红色旅游资源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红色旅游资源指那些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切革命活动中凝结的人文景观和精神;狭义的红色旅游资源则是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领导广大人民进行的第二次国内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所形成的历史痕迹和精神瑰宝。无论是从狭义还是广义去理解,红色旅游资源都是稀缺的、不可缺少、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

黄冈市地处湖北省东部、大别山南麓,是早期中国革命的中心区域,也是新时代“红色”精神的生命家园。近年来有部分学者开始关注黄冈市红色旅游的发展问题[1-5],但研究数量较少,缺乏对黄冈市红色旅游资源的基础调查研究。因此,笔者在对黄冈市红色旅游资源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类与评价研究,旨在为黄冈市红色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提供依据,以促进黄冈市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

1研究方法

采用查阅资料、现场踏勘、重点详查与座谈访问相结合的方法对黄冈市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按照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行业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1-2003),将黄冈市红色旅游资源单体进行分类整理,依据该标准中“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确定的评价项目——资源要素价值(85分)、资源影响力(15分)、附加值,以及评价赋分标准与评价方法,对黄冈市红色旅游资源单体各项指标进行评价,再根据式(1)得出旅游资源单体评价综合分值后进行等级评定,并对评价结果进行汇总与分析。

p=■bi(1)

式中,p为旅游资源单体综合得分,bi为旅游资源单体第i项指标的等级分(详见GB/t18971-2003)。

依据取值范围,将旅游资源单体分为5个等级:p∈[90,∞),五级,在国内占有很高地位,资源整体上具有世界意义。p∈[75,89],四级,在区域内占有重要地位,资源整体上具有全国意义;或在国内属于少见。p∈[60,74],三级,在区域内占有较高地位,资源整体上具有省级意义,价值高;或在省内属于少见。p∈[45,59],二级。p∈[30,44],一级。此外还有未获等级旅游资源,p∈[0,29]。低于三级则近期开发价值较小。

2调查、分类与评价结果

2.1调查、分类与等级评价

按照国标(GB/t18971-2003),红色旅游资源既包括革命遗址、纪念场所,也包括与之有关的人造景观,主要属于遗址遗迹类(e)和建筑与设施类(F)。通过对黄冈市红色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和分类,并进行等级评价,将三级及以上等级的红色旅游资源列出,见表1。另有7处三级以下旅游资源单体,分别是浠水闻一多纪念馆、蕲春高山铺战斗遗址、黄梅红十五军诞生地、武穴田镇渡江战役遗址、黄州陈潭秋故居、团风烈士陵园和林育南故居。

由表1可知,黄冈市红色旅游资源评价等级在三级及以上的有14处,高等级的资源数量较多。隶属于2个大类、3个亚类、5个基本类型。涵盖了遗址遗迹类(e)和建筑与设施类(F)两大类社会人文旅游资源。其中,遗址遗迹类有1处,位于1个亚类,即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隶属于1个基本类型(eBa),即历史事件发生地;建筑与设施类有13处,位于2个亚类,分别是居住地与社区、归葬地,隶属于4个基本类型(Fea,FDB,FDD,FDF),其中6处为名人故居与历史纪念建筑,2处为特色街巷,4处为陵区陵园,1处为会馆。符合我国红色旅游资源基本以名人故居、纪念陵园为主的特点。

从资源品质来看,黄冈市红色旅游资源品质好,等级较高。其中五级单体有2处,占总量的14.28%;四级和三级各有6处,分别占总量的42.86%(图1)。

从区域分布看,数量上黄冈市红色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分布于大别山区域的红安、麻城、英山、罗田4个县,空间组合较好。红安7处,占总数的一半;英山、罗田各2处;麻城3处。等级上呈现一定的区域差异性。红安五级资源比重最高,黄冈市2处五级红色旅游资源均位于红安,四级和三级资源比重也不小(图2)。

2.2总体评价

结合黄冈市旅游资源开发概况以及对红色旅游资源调查评价结果,对黄冈市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总体评价。

2.2.1红色文化浓郁,资源类型丰富黄冈市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均留下了大量珍贵遗迹和精神遗产,在中国革命历史上留下了气壮山河的壮丽篇章。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居住地与社区、归葬地、单体活动场馆等资源类型都有代表性景观,反映党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不同阶段的革命历程。老区文化、红军文化等几大主题特色突出,红色旅游资源所蕴含的革命教育意义巨大,具有浓厚的怀旧色彩和体验价值,依托区域内优越的山水景观资源,是开发主题类休闲体验项目、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

2.2.2主题鲜明,特色突出黄冈市隶属于以“千里跃进,将军故乡”为主题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主题鲜明、特色突出。这里的红安县诞生了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三支红军主力;走出了董必武、李先念两位共和国国家主席和韩先楚、陈锡联、郭天民、王近山、王建安、胡奇才、聂凤智、秦基伟等223位“红色将军”。

2.2.3资源等级结构合理,且空间呈组团集聚分布黄冈市红色旅游资源品级结构合理,区域内共有红色旅游资源单体14处,其中五级单体2处,四级和三级均为6处,其余红色旅游资源还有多处。且红色旅游资源单体在空间上集聚分布在红安县,红安形成了旅游资源集聚的龙头,为红色旅游资源的集中开发以及与其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2.2.4资源组合好,开发潜力大黄冈市不仅仅是红色片区,教育资源、名人资源、绿色生态、历史和民俗文化等资源也很突出,具有成为综合型旅游目的地的潜力。大别山革命根据地具有垄断性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革命历史丰碑“别样的红”。另外,这些红色资源的载体——黄冈市的广袤土地有着美轮美奂的山水景观和特色民俗,能够完全迎合现代休闲旅游“自然(nature)、怀旧(nostalgia)、回归(nirvana)”的“3n”时尚。“中部绿岛”大别山是我国南北和东西物种交集荟萃的桥梁和纽带,是我国许多特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尚未开发的名山处女地,具有文化和生态开发的广阔市场空间。红红结合、红绿结合、红古结合、红俗结合以及多种方式融合的模式,会形成有较大影响力、吸引力和开发潜力的综合旅游地。

2.2.5区域空间大,互补性强目前黄冈市的红色文化开发仍不足,绿色生态也几近处于未开发阶段。这些后发资源凭借着郑州、武汉、合肥三大城市群优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与先发资源形成互补,通过有效接续,培育出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

3开发思路

3.1总体目标与功能定位

3.1.1总体目标在全面整合红色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大力构建红色旅游产业体系,通过建设红色旅游精品和线路,逐步辐射到其他红色旅游区(点)。黄冈市将经过5年的整体培育期、5年的快速发展期和5年的全面提升期这3个红色旅游发展“五年计划”(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内经历1年的启动期、2年的建设期和2年的完善期),发展综合型红色文化旅游和特色专项旅游,通过整体打造红色革命旅游精品网络体系,到开发期末,将黄冈市建设成为红色旅游经济强市、部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部级体验型红色旅游目的地。

3.1.2功能定位通过红色旅游景区的建设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提升旅游开发和管理水平,改善当地生态环境、经济环境与文化环境。以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为主要载体,加强对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发挥旅游产业优势,将革命传统教育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使之成为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手段和促进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以“红”感召市场,以“绿”拓展市场,以体验型休闲度假引领市场。实现红色旅游景区的政治功能、社会功能、扶贫功能、旅游功能、保护文物功能等五大功能。

3.2主题和形象定位

3.2.1主题定位黄冈市位于以“千里跃进,将军故乡”为主题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是红军故乡、将军故里,又是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落脚地,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特色突出。并结合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的分布及其特色进行对比分析,将黄冈市红色旅游的主题定位为“苏区首府、千里跃进/将军摇篮、红军故乡/传奇人生、革命老区”。

3.2.2形象定位对“苏区首府、千里跃进/将军摇篮、红军故乡/传奇人生、革命老区”的主题进行深度挖掘,透析出黄冈市红色旅游最强的形象基础元素。结合黄冈市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以及与我国其他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形象的对比分析,将黄冈红色旅游的形象定位为“魅力大别山、红绿总相宜”。

3.3总体布局

在黄冈市红色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根据黄冈红色旅游资源的特性、区域与特色分布情况,以及所处的国家红色旅游网络分布,确定黄冈红色旅游发展的战略布局为“一带、一个龙头、两线、四个重点、九个目的地、十四个重点景区”,形成了“1124914”总体发展格局,形成各有龙头、互为支撑、重点突出、市场广阔的红色旅游产品体系。

一带是指大别山红色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一个龙头即指红安。两线是指两条精品红色旅游线,一为外线“武汉—红安—麻城—罗田—英山—岳西—霍山—六安—金寨—商城—新县—光山—确山—郑州”;一为内线“龟峰山—天堂寨—英山—罗田—浠水—陈潭秋故居—林家大湾”。四个重点为红安、麻城、罗田、英山。九个目的地也即是九个红色旅游目的地县城,分别为红安、英山、麻城、罗田、浠水、武穴、黄梅、团风、蕲春。十四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也即是资源评价中隶属于三级及其以上的旅游资源单体,见表1。

3.4重点建设工程

以“千里跃进,将军故乡”为主线,以红安为龙头,以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命名列入百个经典景点的红安、麻城、罗田、英山为依托,整合全市红色旅游资源。红安重点建设七里坪长胜街、李先念故居、董必武故居;麻城重点开发乘马会馆;罗田重点开发胜利老街;英山重点开发段氏府、英山县革命烈士陵园。在规划中后期,浠水重点建设闻一多纪念馆,蕲春重点开发高山铺战斗遗址,黄梅重点开发红十五军诞生地,武穴重点开发田镇红色渡口,黄州区重点开发陈潭秋故居和白潭湖红色旅游区,团风重点开发烈士陵园、林育南故居。

4结语

红色旅游将成为今后国内旅游的热点和亮点,对促进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缺乏系统的调查和评价研究严重制约了黄冈市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规划。本研究依据国标GB/t18972-2003对黄冈市红色旅游资源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和深入的调查、分类与评价研究。黄冈市红色文化浓郁,红色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主题鲜明、特色突出,资源等级较高且结构合理,在空间上主要集聚分布于红安、麻城、英山、罗田四地。黄冈区域内旅游资源特点鲜明,资源类型组合互补,开发潜力大;具有强势开发后劲的黄冈市与周边区域易于形成互动对接、共谋发展的格局。以“苏区首府、千里跃进/将军摇篮、红军故乡/传奇人生、革命老区”为开发主题,依托“魅力大别山,红绿总相宜”的形象定位,紧抓重点建设工程,形成“1124914”总体发展新格局,以期实现将黄冈市建设成为红色旅游经济强市、部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部级体验型红色旅游目的地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月华.黄冈绿色生态旅游与红色及古色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研究[J].生态经济,2010(2):109-111.

[2]张春锋,聂坪.大别山地区红色旅游开发浅议——以湖北省红安县七里坪镇为例[J].经济师,2008(8):265,267.

[3]李月华.黄冈红色旅游品牌研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28(5):15-19.

旅游资源调查的类型篇3

关键词:说课;教学研究;旅游资源学

说课,是授课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专家,系统的解说自己的教学设想和理论依据,以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简言之,说课就是教师说教什么、教给谁、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以及怎样学的思路和规划,说课要进行精心设计。在高职院校中,积极开展说课这一形式的教研活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说课需要进行精心设计,把课说好,应从明确课程的性质和作用、吃透教材、掌握学情、探索多种教法学法这几个方面入手。本文以高职旅游专业《旅游资源学》课程为例,尝试探索高职院校的说课教学研究。

一、明确课程性质和作用

明确课程性质和作用,是说好课的基础。教师应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来确定课程的性质和作用。高职教育的特点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高职旅游专业尤其重视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与专业技能的培养,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将旅游管理专业的证书制度从单一的“学历证书”转向学历与职业资格的“双证书”制度。在说到为什么开设这门课,这门课程的性质和作用时,应充分体现出以上特点。

如《旅游资源学》课程的性质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旅游资源学》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根据社会需求,当前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大多分为旅行社经营管理、酒店管理和会展管理三大方向。其中旅行社经营管理方向主要面向旅行社计调、门市接待、导游、景点讲解员等岗位培养应用型人才,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具备旅游产品设计和行程制定、旅游产品销售、撰写导游词、熟练运用导游语言进行讲解等职业能力。为达到这样的培养目标。必须建立层级递进的知识体系。首先初步了解旅游学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旅游资源相关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全面掌握;只有对旅游资源的概念、类型和价值等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够对旅游资源进行组合完成旅游产品的设计,以及对旅游资源进行剖析,撰写导游词,讲解景点。与层级递进的知识体系相对应的是课程设置的先后顺序,《旅游资源学》课程就处在从基础过度到技能的连接点上,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学科。该课程恰当地衔接起《旅游概论》、《管理学原理》等先导课程和《旅游市场营销》、《旅游景区管理》、《旅游文化》等后续课程,在整个专业教学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大多有报考国家导游员资格证书的需求,而《旅游资源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国家导游员资格证考试科目《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具有高度一致性,因此这门课程对学生的考证也有一定的辅导作用。《旅游资源学》课程可以与《导游业务》、《旅游政策法规》等课程同期开设,共同构成一个导游资格证书考试的辅导体系,将考证辅导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

二、吃透教材

教师应结合专业教学需求选择教材。对教材的定位、教学目标、重难点和课时安排系统把握,同时还有注意分析教材优缺点,扬长避短。要做到吃透教材,熟练驾驭教学内容,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总体把握教材结构。

教师可以通过通读教材从结构上对教材进行分析,提纲挈领地掌握教材内容编排的主次、教学的重点难点。如《旅游资源学》课程选用了鄢志武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21世纪旅游管理专业系列教材,该教材分别从旅游资源学的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出发,从地质学和文化学的角度分析了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成因、特征和主要类型,阐明了旅游资源学的研究内容、不同类型旅游资源的特点以及旅游资源学的实践研究。

2.根据需要取舍内容。

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目标是应用型技能人才,因此要紧扣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如《旅游资源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分为三个模块,即旅游资源学基础知识模块、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与典型旅游资源介绍模块、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模块等。

《旅游资源学》全期54课时,理论教学时数学30学时,实践教学24学时。其中:

(1)旅游资源学基础知识模块6学时。

(2)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与典型旅游资源介绍模块36学时。

(3)旅游资源调查与评价模块12学时。

根据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重点主要是梳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介绍典型旅游资源,对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价。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舍弃了教材中理论性过强、难度过大的一些内容,如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资源研究的gis技术等,遵循了“够用”的原则;将旅游资源类型体系与典型旅游资源介绍作为课时安排的重点,更符合高职考证的需求,遵循了“必需”原则。

3.选择教辅弥补不足。

一本完美的教材是很难寻觅的,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材难免有一些不足之处。

这时应选择适当的教学辅导用书作为参考,弥补选用教材的不足,做到扬长避短。

例如:前文所述《旅游资源学》课程选用的教材,其优点在于全书以“篇”作为最高级别的结构单元,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旅游资源类型体系,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便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所学内容的结构和联系。其存在的不足是:教材中的案例不够鲜明;作为考证辅导课程而言,重要知识点的不够突出。

根据这一情况,我们选择了清华大学出版社的高职高专旅游类专业精品教材《旅游资源学》和国家导游员资格证考试指导书《全国导游基础知识》作为课程的参考教材。前者每一章节都设置了经典案例,作为对案例教学的补充;后者是考试指定用书,对考点的把握更加明晰。

三、掌握学情

掌握学情是指要充分了解授课的对象,做到有的放矢。

1.了解学生总体特点。

说到高职学生特点,人们常常想到的是文化基础差,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要求不严格,自律意识差;注意力易分散,兴趣容易转移,往往还表现出心理素质较差的状况。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录取分数线的普通高中毕业生和中专、职高、技校的“对口生”,因此学生底子薄,文化基础差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也要能够看到,高职学生往往对新鲜事物接受快,对动手实践感兴趣、能力较强的优势。掌握了以上特点,在课程教学安排上,就要注意夯实基础知识,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的安排。如在《旅游资源学》课程中,枯燥讲解旅游资源的类型往往效果不佳,而安排学生自己调查本地旅游资源类型和价值,形成调查报告;前往实际旅游景区现场识别则受到学生的欢迎。

2.把握学生当前需求。

把握学生的当前需求是指,教师一方面应了解所授课程的承接关系,能否为先导课程和后续课程建立有效联系,也就意味着当前开设此课程是否必要;另一方面,应了解本课程是否与学生报考职业资格证书有联系,对学生考证、参赛有无指导意义。如《旅游资源学》课程一般开设在第二学期。此时的学生通过第一学期《旅游学概论》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对旅游学的入门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进一步的开展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第二学期也正是学生备考导游资格证考试的黄金时期。近年来,校内外各类旅游职业竞赛频繁,学生参赛热情较高。比赛常见的线路设计,导游讲解等技能环节都需要《旅游资源学》的知识作为基础。综合上述情况,在此时开设这门课程学生都表现出较大的兴趣。

四、探索多种教法学法

教法是指教师怎么样进行教学,学法是指学生怎么样进行学习。这两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种互相结合,相辅相成的关系。学生的学法往往会随着教师教法的改变而变化,教师教法也常因学法的变化而调整。因此在分析教法和学法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二是引导学生配合教法进行学习。

如《旅游资源学》课程主要采取了讲授法、案例教学、任务驱动、野外考察、竞赛激励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做到了互动式教学。

1.讲授法:采取重点、难点精讲,一般知识略讲的方法,主要针对旅游资源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如旅游资源的概念、形成,各类旅游资源的特色等。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旅游资源相关理论知识和常识。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上课听讲,课后通过习题巩固练习。

2.案例教学:主要针对我国具有的各类典型旅游资源分布等知识,通过对应案例,分析讨论,把课堂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加强了学生对旅游资源特点和分布以及典型资源的认知,帮助学生记忆。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学生分析案例,通过讨论,辩清案例地旅游资源的类型和价值。

3.任务驱动:属于多维互动式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一个个任务,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解决问题,旨在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问题,继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要求学生根据旅游主题,有效组织旅游资源,设计一条旅游线路,综合训练了学生对于旅游资源类型和特征的把握,以及对旅游资源分析评价的能力。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掌握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分析旅游资源类型、特征,结合交通方式组织线路。

4.野外考察:学期中将带领学生前往周边旅游景区,实地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各类旅游资源的特色等。与之相配合的学法是提前掌握考察地旅游资源类型和分布,实地辨识旅游资源。

5.竞赛激励法:通过鼓励、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的导游讲解大赛、线路设计大赛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做到以赛促学。与之配合的学法是学生在班级内分组模拟比赛项目,互相评判,互补提高,推选最优者参加校外竞赛,听取指导老师意见,不断完善。

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模式的改进离不开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实践。说课可以促使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思考,进一步理清教学思路,明确教学重难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过程。同时,说课也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教学理论,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在说课中注意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能有效避免思路不清、主次不分、方法单一的现象,帮助教师说好课,并在说课的基础之上,灵活多样地开展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庭之.人才培养评估中的高职课程说课设计案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0,(2).

[2]宋清文.关于高职院校教学方案设计的思考[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0,(2).

旅游资源调查的类型篇4

[关键词]乡村民宿;关键性资源;决定性资源;核心资源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09―0064―06

1 乡村旅游与乡村民宿

1.1乡村旅游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乡村旅游是乡村地区为游客提供的所有游览、休闲、度假服务的总称,是一个内涵广泛的术语。莱恩(Lane)就曾指出,乡村旅游是一种复杂、多侧面的旅游活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乡村旅游的形式并不同。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乡村旅游在我国以“农家乐”的形式快速发展,但在学术领域,乡村旅游的概念和范围界定尚不明确,但学者普遍认为“乡村性”是吸引旅游者的重要基础。马彦琳认为,乡村旅游特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的,以特有的乡村人居环境、乡村民俗(民族)文化、乡村田园风光、农业生产及其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即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刘德谦在考察了我国乡村旅游研究和实际发展历程后认为,乡村旅游就是以与乡村地域及农事相关的风土、风物、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休息、观光、体验及学习等的旅游活动。

1.2乡村民宿

与学者将乡村旅游研究重点集中于宏观方面不同,地方政府更多地从引导和规范接待主体角度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由于乡村旅游形式各地存在差异,因此对乡村旅游接待主体的称呼也不尽相同。北京称为民俗旅游接待户,上海、四川及其他大部分地区称为“农家乐”接待户,或直接以“农家乐”相称。同时,以产业特色为基础,进一步出现了“渔家乐”、“林家乐”、“牧家乐”、“副业工艺农家乐”等。一般认为,“农家乐”是农户利用自己的庭院、堰塘、果园、花圃、农场、草场等农、林、牧、渔业自然资源和乡村人文资源,吸引旅游者,为旅游者提供观光、娱乐、运动、住宿、餐饮、购物等服务的经营实体。出于扶持的目的,政府部门对“农家乐”的定义相当宽松,既包括带住宿的“农家乐”,也包括城市边缘地区乡村以餐饮和娱乐休闲为主的商业设施。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四川全省“农家乐”经营接待户总计达到17037家,吸纳就业人员237920人。

与我国政府管理乡村旅游异曲同工,西方国家基本上将乡村旅舍看作是乡村旅游的代名词。它们对乡村旅舍的称呼也多种多样,其中B&B最为普遍。据美国pall统计,2004年全美境内共有合法B&B/Countryinn20000座,资产总值34亿美元,平均房间数为7.9间。台湾民宿是另一个与我国“农家乐”相近的接待设施。台湾《民宿管理办法》将民宿定义为“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之住宿处所”。该法规对民宿的地理位置选择和经营方式做了约定,并规定经营规模5间以下(特殊地区15间以下)作为主要认定依据。截至2004年8月,全台湾共有合法民宿625座,平均房间数为4.12间,另有未合法民宿841座,房间11939间,全岛民宿平均房间数为9.9间。

本文以与B&B和台湾民宿更为接近、提供住宿和为住客提供餐饮服务的“农家乐”作为研究对象,我们称之为乡村民宿。

2 市场导向下乡村民宿经营要素分析

2.1研究框架

2.1.1显示性偏好和“动机――消费行为――服务品质”模型

萨缪尔森(p.Samuelson)根据“消费者选择一偏好关系”逻辑,提出的显示性偏好理论(Revealedpreferencetheory)认为,消费者在一定价格条件下的购买行为显示出他内在的偏好倾向,也就是消费者在购买力约束下的购买欲望。市场显示出来的乡村旅游偏好反映着旅游者的选择取向,从另一个角度讲,它们是乡村民宿经营中具备市场价值的要素。

服务营销依据服务产品的特点将消费者购买服务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购买阶段、消费阶段和评价阶段。在购买阶段,消费者积累购买欲望、搜寻信息、做出购买决策,动机调查可以显示这一阶段的消费者偏好;在消费阶段,消费者进行实际购买和消费,消费者同服务提供人员及其设施设备打交道,并影响消费者对服务的评价,服务项目选择调查可以显示这一阶段的消费者偏好;在评价阶段,消费者根据体验质量和预期质量进行比较,对服务品质做出满意不满意的评价,服务品质调查可以显示这一阶段的消费者偏好。

根据显示性偏好理论和服务营销对消费者购买过程的分析,结合乡村旅游消费的特性,本文构建“动机―消费行为―服务品质”模型。该模型的基本假定和观点是: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模式显示出消费者的偏好,这些偏好指向消费者价值,并从市场层面指明乡村民宿经营的核心资源。

2.1.2测量模型

借鉴格罗亚(Gloria)、台湾民宿消费市场和我国国内旅游市场的问卷设计,结合头脑风暴法和德尔菲法,设计修正了数据测量模型(如表1)。在动机、消费行为和服务品质3个大类下,设8个亚类30个评价因子,通过重要性赋分(0―10分)判断消费者偏好的民宿经营凭借的主要资源。

2.2实证研究

2.2.1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根据“动机―消费行为―服务品质”模型,笔者设计了调查问卷,除评价因子赋分外,增加了乡村旅游者基本特征部分,对消费者当次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乡村旅游者基本特征包括个人背景资料,同时增加旅游者“游伴性质、信息渠道、出行方式、重游次数、预计过夜天数”5项选择,以补充相关信息。

2006年10月和2007年3月,笔者以个体抽样的方式对浙江省杭州市下辖临安市白沙村和湖州市下辖长兴县顾渚村的过夜乡村旅游者进行问卷调查。两地共发放问卷200份,由于进行的是面对面访问式调查,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达到100%。

2.2.2数据分析

(1)旅游者特征分析

由于本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乡村旅游者对乡村民宿经营资源的认知,因此选择有独立决策能力的旅游者。被调查者的男女性别比为51.5%:48.5%,基本持平;不同年龄段旅游者,15―24岁占17.5%,25―44岁和45―64岁分别占39%和36.5%,65岁以上占7%。从旅游者的职业分布看,离退休人员占19%。可以粗略估计,25―54岁的青壮年是乡村旅游的主体,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4%。

调查数据显示,乡村民宿入住者以住1晚为主,占48.5%,2晚、3晚及4晚以上(含4晚)的依次递减,分别为26.6%、16%和9%,但重游率很高,将近80%的被调查者为2次或2次以上人住民宿,并且基本上入住同一家民宿。被调查者获取乡村民宿的信息渠道主要是亲友同事介绍(49.5%),其次是报刊电视等媒体(24%)和旅行社(12%),互联网和其他比如旅游宣传手册、旅游宣传活动等分别为6%和8.5%。调查访问还发现,非亲友同事介绍的被调查者初次选择民宿时随机性很大,对区域或村落有认知,但对入住的民宿本身知之甚少。被调查者出行的交通工具以自驾车为主,包括单位组织的旅游者共约占总数的56%,乘公共汽车的占29%,乘旅游车的占15%。被调查者多和家人(40.2%)、朋友(26.6%)或同事(15.4%)共同出行,单独和随团出行的分别为9.5%和8.3%。

(2)“动机――消费行为――服务品质”分析

撇开旅游者的个人和当次旅游信息,按照“动机―消费行为―服务品质”量表请被调查者根据自身经验对表内各因子进行重要性赋分,最后得出的分值如表1,重新梳理得表3。

表3结果显示,入住民宿的乡村旅游者对服务品质的关注度最高,其次是乡村提供的休闲活动,然后是动机的满足程度。重复多次旅游并入住同一民宿可以由旅游者对旅游服务品质的关注得到解释,其中的消费价格和民宿所提供的大、小环境至关重要。休闲活动影响旅游者满意度,但对人住天数影响更大。调查访谈发现,即使是时间约束很小的离退休人员,他们在“农家乐”停留的时间一般也不会超过1周,大多数人声称超过1周就会觉得无聊。休闲动机排在第3位,说明大多数旅游者对乡村生活有较客观的预期。访谈中也发现,绝大部分旅游者并不是真正乡村生活爱好者,乡村生活与城市生活的反差是重要吸引力,但也是这种反差造成了不便以及与现代生活的疏离。从对接待设施和服务的赋分,我们也发现,他们理解和宽容乡村民宿生产者的供给能力,但这也成为他们不能或不愿久留的主要原因之一。

表1的结果显示,入住民宿的旅游者赋分在9分以上的共有12项,8―9分14项,7―8分3项,6―7分1项。表明问卷设计的因子得到旅游者的肯定,可以显示他们选择民宿型乡村旅游的偏好。旅游吸引物中的“乡村生产活动”、旅游动机中的“增长见识”及旅游服务的“土特产品购买”处于旅游者偏好的第三层次,前两者可能与我国城市化程度不高有关,旅游者虽身居城市,但往往与乡村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乡村生产生活离他们并不遥远。后者选择的影响因素相对复杂,可能与被调查村落有关,可能与旅游者重游次数较多有关,也可能与土特产品的质量有关。调查中发现,许多“农家乐”经营者会将自家生产的土特产品作为礼物赠送给一些回头客。调查中也发现,民宿经营者大多不提供“导游服务”,熟门熟路的老客和喜爱室内休闲的旅游者也不需要导游服务,这一因子因此被列入了第四层次。

本文将旅游者偏好的第一层次因子称为旅游者选择民宿的“关键性资源”,第二层次因子称为旅游者选择民宿的“决定性资源”。当民宿的“关键性资源”旗鼓相当时,“决定性资源”重要性加强,决定着旅游者的最终选择。

3 乡村民宿经营的核心资源

3.1“动机――消费行为――服务品质”模型确定的核心资源

3.1.1因子合并和取舍

从赋分情况来看,“动机――消费行为――服务品质”模型给出的反映消费者偏好的所有因子都具有一定价值,但在现阶段,“增长见识”、“乡村生产活动”、“土特产品购买”、“导游服务”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市场价值相对较低,与民宿竞争优势的相关性相对较弱,因此,我们将民宿核心资源的范围限定在关键性资源和决定性资源里。

“动机――消费行为――服务品质”模型根据消费者购买服务的过程来设计,消费者不同阶段的偏好有所侧重,因此出现了多个重合或体现旅游者综合性价值诉求的因子。经过合并、删减和调整,共有19个因子进入民宿经营的核心资源库(见表4)。

3.1.2定量分析

关键性资源和决定性资源是市场指向的对旅游者很有价值的民宿经营资源。但对民宿而言,除了找出这些因子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弄清各因子的权重,分析它们对民宿长期竞争优势的影响力。根据旅游者的赋分值,通过数据处理,我们可以得到相关信息。

(1)数据处理

假定消费者对每个关键性和决定性资源的期望值都是8,表明基本达到他们的预期,他们将给予考虑选择。而所有核心资源的离差(实际值与期望值的差)之和将决定消费者的选择。在此基础上,用百分比确定各因子的权重,得到数据如表5所示。

(2)数据分析

表5显示,关键性资源与决定性资源的权重比为2.8:1,表明关键性资源对旅游者选择民宿的影响力是决定性因素的2.8倍。公共资源、集体资源、个体资源对乡村民宿经营成功的影响力分别占7%、41%和52%。说明受综合因数影响的乡村民宿的经营,个体资源起最终的决定作用,成为旅游者重复入住的关键;集体资源和公共资源则通过影响旅游者对乡村区域的选择来影响民宿的经营,尤其是集体资源(41%),调查中相当多的旅游者对乡村景观情有独钟。分析个体资源的各类资源因子,干净整洁是首选,其次是经济实惠的价格,再次是轻松亲切的民宿氛围;集体资源中,宜人的风景是首选,其次是宁静和谐的乡村氛围,再次是乡村服务设施和休闲项目。

3.2资源基础理论视角下的民宿核心资源

3.2.1资源基础理论对核心资源的识别企业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theory,RBt)认为,企业所拥有的各种要素,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是企业盈利的基础。而企业盈利之所以存在差异,是因为企业内部有形资源、无形资源以及积累的知识在企业间存在差异,资源优势使企业有较佳的价值创造能力并获取较好利润。资源优势产生竞争优势。但产生持久竞争优势的资源不可能是企业在极短时间内通过内制(make)或外购(buy)创造出来的资源,而只能来自该企业所特有的异质性资源(heterogeneousresource),它们具备价值性(value)、稀缺性(rareness)、不可模仿性(inimitability)和不可替代性(non-substitutability)。

3.2.2资源基础理论对民宿核心资源的分析

民宿生产的服务产品具有一定特殊性,它是一种复合产品,受多方因素的多重影响。客人从离开家到入住民宿到返回家的整个过程都进入服务产品体系,民宿经营所拥有的资源往往超出民宿经营单位内部资源。因此,用资源基础理论分析民宿的长期竞争优势,应该包括民宿产品生产所涉及的所有资源。

(1)公共资源

公共资源是指与较大区域发展相关的资源,本文中主要指区位交通和公共交通。区位往往决定旅行时间和交通状况,而且不可移动,对民宿经营而言,无疑具有不可模仿性。交通的改善(它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由外部供给)会使区位条件发生变化,客源地居民可以进行更多的民宿区位上的替代性选择。但区位带给市场的空间心理优势将始终存在,相应地可以加强民宿的不可替代性。

(2)集体资源

集体资源是指由村庄或周边提供的资源。宜人的风景和清新的空气、周边景点资源、田园风光、宁静和谐的乡村氛围、乡村生活和乡村民俗等,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吸引物。民宿所在地的这些自然和人文资源一般具有较强的地域性,是价值性和稀缺性的主体。白沙村和顾渚村,都以山水和乡村风光、清新的空气见长,顾渚树还有良好人文资源。5个因子中,景点可以在风景基础上建设,而其他4项都具有原生性。足够的停车空问、户外项目、散步或踏青小径是开展休闲活动的基础,但这类资源与民宿发展规模和村落的富裕程度相关,它们的不可模仿型性相对较弱。村落型发展的民宿由于规模经济的原因,一般较具竞争优势,较富裕的村落也更有能力提供类似的公共产品。以上分析表明,宜人的风景和清新的空气、田园风光、宁静和谐的乡村氛围、乡村生活和乡村民俗这4个因子展现的乡村风情是可以保持乡村民宿长期竞争优势的异质性资源。

(3)个体资源

个体资源是乡村民宿提供的资源,主要是服务、接待设施和价格,都与经营者相关。硬件设施如庭院、客房、餐厅、休闲设施、卫生设施等更多地与民宿经营者的财力相关,有价值性,但其他资源特性在财力约束放松后相对较弱;软环境分两个层次,轻松亲切的氛围、服务态度等依赖于经营者的个人特征,独特性较强,而特色餐饮、干净整洁度虽然也与经营者紧密相关,但可模仿性较强,独特性弱化。价格一般在一个村落中没有多大差别,村落之间或区域之间会略有差别,但总体差别也不大。价格的异质性主要表现在与其他住宿、休闲方式的差别上,如景区旅游、城市旅游中的住宿价格,在这一层面上,乡村民宿的价格具有相当竞争优势。以上分析表明,个体资源中的经营者和价格在民宿经营中具有异质性,相比较而言,经营者的特质更具有决定性。

经过资源基础理论的一般性分析,经营者、乡村风情、价格、区位成为民宿经营长期成功的异质性核心资源(如图2所示)。

在分析中,我们也发现,区域经济和乡村经济对乡村民宿经营起到很重要的支持作用,村落型的发展由于可以提供更多更好的集体资源也有助于民宿经营。结合“动机一消费行为一服务品质”模型的调查资料,区位、价格、乡村风情、经营者对乡村民宿长期成功的影响分别约为7%、9%、41%和43%。

4 结论与建议

乡村民宿作为一个经济组织,要想增加收入、创造最大财富,在市场上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必须善用其所拥有的可以保持和提升其竞争优势的各种资源,尤其是其中的异质性资源。本文的调查研究表明,现阶段消费群体偏好决定的乡村民宿经营的核心资源包括10项关键性资源和9项决定性资源,其中宜人的风景和清新的空气、整洁的环境、便宜的价格和轻松亲切的民宿氛围排在前四位。19项资源按民宿经营者的可控程度可以分为公共资源、集体资源和个体资源,按照资源基础理论对竞争优势来源的异质性资源特点的分析,经营者、乡村风情、价格和区位成为民宿经营中的异质性核心资源,其中经营者和乡村风情是民宿经营主要的竞争优势来源。根据调查统计资料和本文的相关分析,以下几点建议将有助于促进乡村民宿和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4.1对民宿经营者的建议

(1)保护资产类资源。资产类资源包括民宿建筑物、自然人文资源、区位等,这类无需投入就能获得的资源给民宿经营带来即期的资产性收入,而且从长期发展角度讲,农户尤其需要培养乡村风情类资源的管理和维护意识,确保民宿长期能以极低的价格保有这类可以带来竞争优势的资产性资源。

(2)积极培养经营管理能力。民宿轻松亲切的氛围、整洁干净的环境、特色餐饮、休闲活动设计等,都需要民宿经营者亲力亲为,而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市场开拓、特色品质维护等则更需要培养相应的专长能力。民宿经营者通过专长能力与民宿资产性资源的组合,才可能创造出民宿的竞争优势。

4.2对政府的建议

(1)制定促进乡村民宿发展的法规政策。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各地相继出台了引导乡村民宿规范发展的星级评定标准,乡村民宿服务质量得到有效引导和保证。但乡村民宿的发展不能仅仅着眼于农户,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行业,将乡村民宿作为乡村经济的一项产业更确切地说是乡村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来发展。为此,要配套一系列的包括保护环境、保护当地居民利益、公共卫生管理、税收优惠在内的促进民宿发展的政策法规。

旅游资源调查的类型篇5

不同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特点的民族风俗文化,这种由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异性梯度力产生的旅游吸引力是促使人们对异己文化区产生旅游动机的内在因素,也是民族文化旅游产生与发展的背景与前提,“民族文化资源”是民俗旅游发展依附的核心和灵魂。然而,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在旅游开发中价值体现最终是通过旅游产品的形式来实现,一个成功的旅游产品开发必然是以清晰的认识资源、正确的评价资源为前提的。

一、雷公山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况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在贵州境内苗族主要集中黔东南洲雷公山一带,包括雷山、麻江、丹寨、台江、凯里、剑河等县市。这里素有“苗疆腹地”之称,集中了全国苗族的主要文化特征,如较大的方言,次方言和多数土语,主要的服饰类型,重要的工艺美术,基本的风俗习惯,基本类型的耕作文化等,可说是全国苗族文化的典型代表。目前已成为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的窗口。

目前学术界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来明确界定“民族文化资源”,通过对众多学者的论述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出: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是指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凡能产生旅游吸引力,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能为旅游业所利用,并由此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一切民族文化因素。“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并不等同于“民族文化”,通常来说,能成旅游开发对象的民族文化才被称作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它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民族特性、民间特性、地域特性、文化特性、美学特性等五个方面的特性。从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来看,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包括各民族在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礼仪、婚恋、生丧、交通及生产、生活等方面特有的、有旅游吸引力的各种文化传统和习俗。本文指的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范围包括稳定的物质实体文化旅游资源和非实体精神文化在内的旅游资源两大方面。如苗族建筑与聚落、服饰、工艺、饮食、节日、风俗、岁时节令、、游艺竞技等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

二、雷公山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

由于民族文化资源具有多样性、交叉性与延展性,目前世界各国对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尚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和分类方法。分类的依据不同,得到的分类方案也不同,综合前人的研究,民俗文化资源的分类的主要有两种分类形式:一是对民族文化本身,即根据民族文化的各种表现形态划分,可分为生活文化、游艺文化、礼仪文化、节日文化、制度文化、工艺文化、信仰文化七大类;二是根据旅游产品的属性将民族文化资源分为三大类旅游产品:第一类是实物景观,包括历史遗迹、古城旧址、民族建筑、村落、以民族文化建筑为主题构成的民族博物馆、以及以民族文化内涵为灵魂形成的旅游附属区等;第二类是以民族行为文化及可参与性民俗活动的开发为主形成的旅游产品,抱括大型活动与节事旅游、民族餐饮、民族歌舞、各类民俗活动;第三类是民族精神文化旅游产品。包括对民间文学和神话、绘画、工艺、宗教等。

这两种分类方式各有利弊。第一种形式分类清晰明确,但它只是从文化资源的角度进行的归类,而不是从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考虑分类,具有一定局限性。第二种形式,虽然是从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分类,但分类笼统,类型之间界限模糊,甚至有的地方交叉重复,科学性不严谨。国家标准GB/t18972一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应该说为各地旅游资源调查分类和评价提供了很好的规范性指导。本文参照国家标准类,吸收、综合已有的民族文化资源分类的长处,结合雷公山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对苗族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细分。

(一)分类依据

由于旅游资源的属性、特点及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多方面的,因而分类的标准也是多方面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常见的标准主要有成因、属性、功能、时间、开发利用状况、管理级别、资源质量高低等等,均可以作为不同目的要求的分类依据。本文的对雷公山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按照以下两级方案展开:

一级分类方案的划分依据:第一层次划分以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属性,即旅游资源的性质特点、存在形式为依据;第二层次划分以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表现形态为依据;第三层次划分以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功能为依据。

二级分类方案的划分依据:主要是根据各类资源的内容进行归类。

(二)分类方案

①一级分类方案:苗族文化旅游资源是指在苗族文化资源中可开发为旅游产品的部分。本文参照国家标准GB/t18972一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确定雷公山苗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分类方案。

根据上述标准将雷公山苗族文化旅游资源分为大类、主类、亚类和基本类型四个层次,在类别命名上结合了文化旅游资源的相关名称。根据以上分类方案,大体上把雷公山地区苗族文化分为以实体为表现形态存在的实体文化资源和客观存在但不以具体实物形态表现的非实体文化资源两个大类和以下四个主类,十二个亚类和四十二个基本类型。

第一类:建筑与设施。主要包括苗族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居住地与社区、与归葬地三个亚类,其中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包括特色建筑、广场、人工洞穴、建筑小品等五个基本类型;居住地包括与社区包括苗族村寨、苗族民居建筑、民族博物馆、特色街巷、历史名人故居与历史纪念建筑、特色店铺、特色市场体等七个基本类型;归葬地主要指悬棺景观类。

第二类:遗址遗迹。主要指社会文化活动遗址遗迹类,包括历史事件发生地、废弃寺庙、古城旧址、聚落遗迹四个基本类型。

第三类:民俗旅游商品。主要包括手工艺品与工艺品、苗族服饰品、苗族饮食、苗医药品四个亚类,其中手工艺品与工艺品包括刺绣品、蜡染品、纺织品、锻铸品、雕刻品、编织品等六个基本类型;苗族服饰品包括头饰、服饰及其他等基本类型;苗族饮食主要是包括特色小吃、菜品等类型;苗族医药类主要是指苗族的中草药材及制品。

第四类:人文活动。主要包括民族民间礼仪与地方风俗、游艺文化、节庆活动、宗教活动四个亚类型,其中,苗族民间礼仪与地方风俗礼仪包括生活礼仪、人生礼仪、生产礼仪、其他礼仪四个基本类型;节庆文化包括纪念节日、生产活动类节日、社交与娱乐活动节日、大众节日四个基本类型;游艺文化包括民间文学、民间演艺活动、民间游乐竞技活动三个基本类型。宗教活动祭祀活动与巫术活动两大基本类型。苗族文化旅游资源分类见表1-1。

②二级分类方案

在一级分类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本文对雷公山地区苗族文化资源调查与统计,对苗族文化资源进行细分,如表1-2所示。

三、分析与讨论

第一,由于“民族文化”的特殊性,使得民族文化资源是一个存在相互交错的复杂关

系统一体,各文化资源内部、各文化资源之间不是单独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融合、并存的,例如习俗、礼仪文化与节庆文化,节庆活动能体现与反映出民族习俗与礼仪文化,同时,民族习俗与礼仪文化可以促进节庆活的特色性;又如建筑与村落等资源之间,村落中包含建筑,建筑又是村落的一种表现形式;活动场地民族活动的载体,民族活动场所又需要通过民族活动的开展来体现它的作用等。这些资源之间体现的是一种包含或被包含、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关系,因此,在对某单项资源进行保护与开发时是相对的,不能将它与其它资源完全割裂开来。

第二,根据旅游资源的性质与特点,以上所列的苗族文化资源都有可开发价值,但存在开发价值的大小与开发的重要程度的区别,因此,在苗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中,不能对所有资源同时、同等程度的一并开发,也不可采用“一刀切”的武断、片面的资源开发思想,而是对可开发部分的文化资源进行筛选,选择具有代表和具特色的文化资源进行包装、组合,进而有序的、有重点的开发。

旅游资源调查的类型篇6

国内出游市场是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出游人数和出游时间、距离是繁荣国内旅游市场的重要方面。而在我国旅游业统计中,出游市场关注度较低,一方面,由于旅游者的经济贡献主要集中在旅游目的地,地区旅游收入主要来源于入境旅游人口,我国大部分统计资料均是对入境人数进行统计,入境人口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业收入和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此外,出境人口呈现辐射状分布,难以进行详细统计也是忽视出游市场的另一个原因。旅行社作为经营出境业务的重要单位,出游市场的信息对其具有重要意义,了解本地出境旅游需求情况可以正确的指导其制定和调整经营业务和经营范围。本文建立在对抚州市区人口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问卷进行设计,并制定相应的问题来了解抚州市区人口对旅游出行的需求情况。在调查中以问卷调查为主,充分运用直接访问、抽样调查、网络资源收集等手段,对抚州市整体出游市场状况进行分析。

一、抚州市区域概况

抚州市位于江西省东部,海峡西岸经济区和环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交叉地带。抚州市素有“才子之乡”的美誉,但由于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市内旅游资源难以得到合理开发利用,旅游市场以出境为主。2008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877431人。在岗职工人数为203066人,平均工资为13695元。其中,国有单位在岗职工数为153059人,城镇集体单位16039人,其他单位33968人。2009年,抚州按照“建现代工业新城、创文化生态名城”的城市定位,全力改造老城区,打造新城区,使城市建设取得突破性变化,全市城镇化率两年提高了4.6个百分点,市中心城区拉开框架20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47.8平方公里,城区人口增加8万人、达48万人。长期以来,抚州市的对外联系主要通过公路与南昌相连,抚州至南昌约为3小时,出游人口也主要通过南昌进行中转,交通的滞后严重制约着抚州市旅游业的发展和经济繁荣。

二、主要调查对象及内容

(一)年龄。对于不同年龄的旅游者,其身体状况及旅游需求是有差异的,在旅游调查中对年龄进行区分,不仅可以了解出行者的实际旅游需求和服务,还可以了解出行群体的大致构成及潜在旅游群体。调查选取年龄段为18~25岁、26~45岁、46~60岁和60岁以上四个年龄段,由于18岁以下人群经济能力尚未独立,未予以考察。

(二)性别。性别是区分旅游者旅游习惯和旅游态度的重要方面。从长期来看,我国旅游者构成以男性为主,但随着国内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和法律保护促使的完善,女性旅游市场逐渐形成一个不断壮大的市场。本次调查男女比例分别占53%和47%。

(三)旅游时间。旅游时间不仅反映了旅游者对外出旅行的时间跨度要求,还反映出旅游者的消费状况。调查发现,旅游时间为1-3天的有220人,4-7天的有460人,8天以上的有100人,分别占28.2%、59%和12.8%。

(四)旅游目的地类型。对于不同性格不同收入水平的旅游者,旅游目的地的类型选择是不同的,针对不同的旅游目的地类型设计不同的旅行线路及旅游宣传有助于旅行社更好的把握潜在旅游消费者。通过调查发现,历史古迹及自然生态等类型目的地是抚州市居民的主要旅游类型选择。而对于探险、美食等旅游类型则较少,仅占10%。

(五)心理预期消费。心理预期消费反映了消费者的对出游的资金投入状况,较高的心理预期消费可形成长途的较高的消费类型,而过低的心理预期消费则可能产生近距离旅游的需求。抚州市居民预期消费1000元以下、1000-2000元、2000-3000元和3000元以上分别为22.7%、54.3%、16.4%、6.1%。

(六)其它方面的调查。在对主要方面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还对调查者职业、收入状况、对旅游服务要求、向往旅游目的地等方面进行了调查,获取相对充分的资料,对抚州市居民出游概况进行了解。

三、结论及探讨

(一)旅游消费差距明显

调查发现,机关单位人员心理预期消费额以2000-3000元居多,并且出游次数较多,普通居民个人消费基本在1000元左右居多,年出游次数1-2次,并且存在一定数量的大学生市场,消费额集中在500元左右。尽管中小城市居民收入较少,但机关单位人员依旧是高薪人群,在出游者中,机关单位人员是中小城市旅游出行的主要消费人群,这部分人是中小城市出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而言,城市普通居民旅游需求支出水平较低,对于远距离旅游较难以实现;中小城市的高校学生消费水平较低,出行时间集中在长假期间,且以自助出行为主。

(二)旅游类型以历史古迹及自然生态为主且存在差异

抚州市居民旅游类型依旧以历史古迹及自然生态类为主,旅游方向偏向于沿海和西南一带。但尽管如此,机关单位人员的个人旅游个性化趋势开始显现,多数人比较倾向云南、一带的目的地,类型主要为民族风情、宗教圣地、美食特产等;普通居民中则更加倾向于比较经典的旅游线路和目的地,自然生态、历史古迹和民族风情的旅游的目的地类型是其首选。

(三)黄金周改革不利中小城市旅游发展

我国自1999年开始实行《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以来,旅游业得到了迅速提升。节假日缩短对中小城市居民出行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相对于交通便利的大城市而言,中小城市出行多要进行中转,且出行方式以汽车、铁路为主,交通的不便增加了时间消耗。二是带薪假期制度在中小城市推进缓慢,“单位不主动安排”、“自己不好提出”等是阻碍带薪假期的实施。

(四)单位出游市场和居民短途旅游市场潜力巨大

中小城市经济发展中,职工奖励旅游逐步开展,一些机关单位和国有企业开始注重职工的旅游福利。旅行社主动联系有出行意愿的单位提供服务,不仅可以减少单位支出,还有利于中小城市单位旅游的推进和活跃出游市场。相对于大城市居民和中小城市的高收入群体而言,中小城市居民的旅游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并且出行次数较少,而选择省内或周边省份进行短程出游则成为中小城市普通居民旅游消费的重点。

旅游资源调查的类型篇7

关键词:常宁;旅游资源;调查;评价

一、旅游地理概况

常宁市位于湖南省衡阳市西南部,衡阳盆地南缘与南岭北向余脉交接地带,湘江中游南岸。当前常宁市总人口为86万人,境内居民绝大多数为汉族,境内少数民族包括瑶、回、苗、壮、彝、满、侗、白、黎、佤、土家、蒙古、维吾尔、布依、拉祜、纳西等族,散居于全市各地。

常宁市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大力实施“旅游旺市”战略,主动对接大南岳旅游经济圈,先后投资8000多万元用于旅游开发建设,对天堂山、庙前古名居、财神洞、石马地质公园等景区进行维修和改造,以改善景区的配套设施。同时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举办了两届油茶旅游文化节,新建了25个景点并不断推出新的旅游线路。随着衡桂高速年内建成通车,常宁的旅游产业发展将驶入“快车道”。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上半年常宁接待旅游总人数5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4亿元。

二、旅游资源调查分析

笔者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旅游资源分类标准,对常宁市内旅游资源进行分类调查发现,常宁市内主要旅游资源有8主类,24亚类,62种资源基本类型,264个旅游资源单体。其中,自然类旅游资源单体156处,人文类旅游资源单体108处。

(一)地文景观

1.综合自然旅游地:山岳型旅游地包括泉峰山、塔山、铜钟岭森林公园、天堂山国家森林公园、庙前岩溶地质公园、大义山。

2.沉积与构造:水口山铅锌矿基地。

3.地质地貌过程形迹:寨子岭、慈母峰、卧龙岗、羊牯岭;五子峰、毗帽峰、呆鹰岭、翠薇峰、观印峰;金盆塔林、石马景区石林、海己湾石林、中国印山石林;忠象拜千岁、姐弟修桥等共50多处;磨眼里峡谷、一线天;拦财坡、西江口、捡宝山、龙形湾、西江漂流、东江峡谷、高峡清溪、三渡江溪谷;猴子洞、天井洞、金龙岩溶洞、浆衣寺溶洞、财神洞、出米岩。

(二)水文景观

水文景观有湘江风光带、宜水、龙门跳、西江、财神河;五龙湖、罗市湖、月光湖、猴子潭;龙潭瀑布、玉龙还珠、猴子滩瀑布、洞天飞瀑、东江瀑布;猴子岩泉、弥峰寺泉、广益温泉。

(三)生物景观

1.树木:义山秋韵、高山灌木林、桉树群、圣竹林、马尾松林、杉木林、野猪林、楠竹林、杉海寻幽、竹海叠翠、瑶山茶苑、万顷油茶林、松林听涛、竹海探幽;脐橙园、蜜柚林、水蜜桃林、同心竹;钟萼木(伯乐树)、银钟花、花榈木、红椿、香果树、伞花木、榉树、百年樟树、树找石头长、全家福(三棵树)、南方红豆杉、罗汉松、苍叶红豆、古银杏、千年花榈木;百年紫藤。

2.草原与草地:高山草甸。

3.花卉地:山间杜鹃。

4.野生动物栖息地:大义山水生动物群、猴子洞、山地林带动物群、高山林灌动物群、大义山陆地动物群、大义山鸟群。

(四)天象与气候景观

天象与气候景观有元塔夕照、培元晚月、天堂山日出与晚霞、义山佛光、天堂山云海、天堂山瑞雪与雾凇。

(五)遗址遗迹

遗址遗迹有鸡公堂、草堂乡农民协会旧址、水口山工人俱乐部旧址、中田古民居、跑马坪;水口山工人罢工运动旧址、庙前腊园口抗日阻击战遗址、水口山矿冶遗址(老鸦巢矿冶遗址、水口山矿冶遗址忆苦窿、龙王山矿冶露采场)、水口山第三铅冶炼厂。

(六)建筑与设施

1.综合人文旅游地:广益中学址、泉峰公园、新河洲水上乐园、铅锌矿影剧院、印心峙、狮子庵、玉洁林寺、浆衣寺、泉峰观、忠孝寺、天堂庙、广寒寺、公主庙、三仙姑、西华庵、伏龙庵、至圣寺、兴隆庵、品茶园、侨源山庄、泉峰公园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康家戏台、水口山博物馆、塔山梯田、盘山公路、大义山田园风光、葡萄种植基地、草莓种植基地。

2.景观建筑与附属型建筑:培元塔、金龙岩摩崖刻记、印山雕刻群、歌舞广场、印山广场、财神亭、公主怡神、揽翠亭、望湖亭、大理石狮、图腾浮雕、观鱼舫、南天门、曾公亭。

3.居住地与社区:婚庆堂、迎亲廊、王船山西庄园隐居遗址。

4.交通建筑:曲潭桥、西门桥、瑶山木桥、弥勒桥。

5.水工建筑:梅埠桥水库、天堂湖、大义山水库、浆衣寺水井、罗市湖大坝、引水渡槽。

(七)旅游商品

常宁旅游商品有茶油鸡、哈米茶、芙蓉花生、西江河鱼、常宁凉粉、弥泉火焙鱼、野生菌、野山蕨、铜钟岭笋干、瑶山麂、瑶家冬茅猪、粉蒸肉、凤凰山梆、冰糖橙、白沙柑橘、无渣生姜、美国红提、瑶乡腊肉、石盘贡米、瓜箪酒、白沙烧饼、眉毛酥、野生猕猴桃、高山雪梨、常宁烤烟、塔山山岚茶、仙塔山泉、常宁剪纸、常宁人龙、常宁版画。

(八)人文活动

常宁的人文活动有:谈笑(甘介)、瑶家山歌、瑶山风情、板桥荷叶灯、“乌龟石”传说、“公主庙”传说、杜鹃节、常宁版画展、油茶旅游文化节、长鼓舞、三月三吃野餐、中国油茶之乡、瑶族服饰。

三、旅游资源评价

(一)旅游资源种类丰富,市场号召力高的资源较为缺乏

常宁市旅游资源类型多样,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旅游资源一应俱全,有8大主类、24亚类和62种资源基本类型,分别占资源种类的100%、75%和40%。但是,总体上说,常宁市旅游资源品质不高,没有特别突出的景区景点,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资源,从资源现状看,最高级别景区为国家3a级。缺乏市场号召力高的资源将成为未来常宁市旅游发展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东线旅游更具开发价值

据调查,常宁市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市域东边和南边,尤以南边最为突出,如天堂山国家森林公园、庙前地质公园等。比较而言,北边和西边处于资源劣势。但是,资源分布较为集中,市域东线旅游开发价值大,如从北到南有“世界铅都”水口山、养生朝觐胜地大义山和庙前地质公园等。这种优势组合为今后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线路的设计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工业文化历史悠久

水口山采矿始于汉朝,拥有千百年的采矿冶炼史,保留着丰厚的矿冶遗址,工业文化久远。同时,水口山也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曾经发生过震惊中外的水口山工人大罢工运动,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自然生态环境优越,瑶族民俗挖掘潜力大

常宁市境内以天堂山、大义山、天堂湖、万顷油茶林等为代表的高山、湖泊和森林等自然风光成就了一幅完美的大自然画卷。同时,这里拥有衡阳市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塔山瑶族乡,保留着一些瑶族的民风民俗。虽然瑶乡面积不大,人口不多,但是通过对瑶族建筑、服饰、节庆等进行挖掘和开发,加之本地优美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力,市场发展空间不容小视。

(五)喀斯特地貌丰富

常宁市南边拥有大面积的喀斯特地貌,石林和溶洞颇多,以中国印山、海己湾石林和财神洞为突出代表。中国印山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其以摩岩的形式将我国数千年的书法、印章精品篆刻于一山,堪称“中华一绝”,而常宁也因此被誉为“印章王国”。

四、结论与对策

从资源总量上来看,常宁市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塔山瑶族乡、庙前镇、盐湖镇和洋泉镇,这四个镇的资源单体总数占常宁市主要旅游资源总数的68.94%。这说明资源分布较为集中,同时核心旅游资源如天堂山、中国印山、大义山、庙前古民居和天堂湖等也主要分布在这一区域中。其他乡镇旅游分布较少且较为零散,特别是常宁市西部大部区域几乎没有发现有较大开发价值的旅游资源。

从资源类型上来看,总的来说,地文景观、建筑与设施、生物景观和旅游商品类旅游资源较多,这与常宁市多样的地形地貌、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越的生态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地文景观旅游资源尤以庙前镇最为丰富,占该类旅游资源总数的34.47%。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则以洋泉镇为主,主要以宗教祭祀活动场所为代表。生物景观和旅游商品以环境优越的塔山瑶族乡最为出名,作为衡阳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塔山瑶族乡多彩的民俗可以开发成广受市场喜爱的旅游商品。

常宁在本区域中处于旅游资源优势地位,资源较有特色,特别是以天堂山国家森林公园、中国印山、塔山瑶族和水口山为典型代表的旅游资源,但常宁作为新兴旅游景区,其发展离不开与周边旅游景区的合作与竞争。目前,常宁应与南岳衡山、故居、蔡伦故居、东江湖等旅游景区积极合作。这些景区发展较为成熟,已经有了一定的客源市场,同时与常宁的旅游资源能形成优势互补,因而合作空间和前景都较大,容易形成目前市场需求较大的文化旅游、宗教朝觐、红色旅游和休闲旅游线路等。例如,常宁可凭借优越的宗教文化资源,积极与南岳衡山展开合作,发展“回头香”香客。对于周边资源性质相似且发展较为成熟或潜力较大的浯溪碑林、金洞漂流、凤岐坪千洞群、阳山古民居和板梁古村等旅游景区,常宁应该认真分析其特点,明确自身的发展优势,创新资源开发模式,开发具有差异化、特色明显的旅游产品,寻求与其合作的市场空间,从而吸引游客,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刘益.从旅游规划角度论《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的实践意义[J].旅游学刊,2006(01).

[2]黄远水.简议我国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方案[J].旅游学刊,2006(02).

[3]王建军.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问题的新思考[J].旅游学刊,2005(06).

[4]丁松刚.湖南省旅游营销策略研究[D].湖南大学,2001.

旅游资源调查的类型篇8

摘要:推行旅游标准化工作对促进我国整个旅游行业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首先探讨了我国旅游景区开展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及我国已的与旅游景区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和应用情况,旅游景区开展标准化建设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等,并给出了对策建议,以期能进一步加快我国旅游景区标准化建设的研究和实施工作。

关键词:旅游标准化;旅游景区;标准体系

一、引言

在国内旅游业发展的“康庄大道”中,标准化扮演的角色是十分重要且必可不少的。一方面,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实行标准化管理能够增强核心竞争力,便于行业监督管理,能够明显的提高国内旅游业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对于消费者来说,实行标准化管理有利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中国于1987年开始实施旅游行业中的旅游标准化。旅游业标准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目前已基本覆盖了食品、住宿、交通、购物、娱乐等诸多要素,覆盖领域包括旅游饭店、景区、公共服务以及旅行社等,国内的旅游业标准化发展进程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系统的体系和框架,这一成效是十分可喜的。

同时,旅游景区是表现自然环境、文化历史和社会经济统一的旅游地域单元,一般包含许多旅游点,由旅游线连接而成。旅游景区作为吸引旅游者前往旅游目的地参观游览的核心吸引物,在旅游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因此,实施和促进旅游景区标准化,能够保障旅游景区的合法权益,促进旅游景区转型升级,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实现景区和旅游者的双赢。

二、推行旅游景区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意义

1.为旅游景区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谈到旅游景区标准化,就不得不从标准化管理的来源说起。根据有关资料,标准化管理最初是应用于自工业化生产过程的一种管理模式,通过应用标准化管理,自工业化生产企业的管理效率得到明显提高,生产升本得到明显降低。再将事业回归到旅游业,从本质上来说,旅游行业是一种服务行业,各个旅游景区之间的竞争就是“服务质量”的竞争。那么,就可以通过实施服务质量标准化这一渠道来提升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例如,确立旅游景区服务等级形象,并依据标准建立系统的管理、评价、监控体系,以此来实现旅游景区的科学化管理,从而为旅游企业谋求更大的经济利益、发展空间。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2.旅游标准化利于旅游景区增加旅游竞争力

旅游服务业在我国发展迅速,提高服务质量、规范旅游行为、加强旅游行业管理等成为旅游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保障。通过发展旅游标准化,旅游景区通过提升服务和标准化来拓展市场,旅游行业才能从“价格竞争”逐布过渡到“品牌竞争”。通过旅游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能规范旅游行为,优化服务产品,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竞争力,更加有利于旅游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有利于塑造企业品牌,促进旅游服务行业转型升级,更加与众不同。

3.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早在本世纪开始的头十年,我国就相继出台了若干关于发展旅游业的规定和政策,其中明确的指出了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与“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有关规定中着重的强调了要健全旅游业的标准体系,重点保障餐饮、食宿等旅游公共卫生质量,确保安全、卫生、绿色、低碳等标准。可见,旅游景区的标准化是旅游业发展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共同决策,是旅游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三、我国旅游景区标准化应用现状

我国目前与旅游景区相关的国家标准有:《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旅游景区服务指南》、《宗教活动场所和旅游场所燃香安全规范》、《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第9部分:旅游景区》等等。行业标准有:《旅游景区旅游者中心设置与服务规范》、《旅游景区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规范》、《旅游景区讲解服务规范》、《绿色旅游景区管理与服务规范》等等(详见下表)。

表已的与旅游景区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

上述的这些与旅游景区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从不同的标准和规范的角度对涉及旅游景区不同方面的问题做出了要求和规定。分析如下:

1.《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国家标准《旅游景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2003)将旅游景区景点划分为五个等级,每一等级对应于各自所应达到的要求,通过对比旅游景区的实际状况、确定其所在的等级水平,从而督促旅游景区(点)加强景区管理,提高景区服务质量,维护旅游景区和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2.《旅游规划通则》

国家标准《旅游规划通则》(GB/t18971-2003)是为规范旅游规划编制工作所制定的一项基本规划标准。该标准包括了旅游规划通则的使用范围、引用文件、基本的术语与定义、旅游规划编制的要求、程序、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区规划以及旅游规划的评审、报批和修编等内容。该标准为旅游规划的编制提供了有力的指导和依据,是当前旅游规划过程中的重要指南。

旅游资源调查的类型篇9

[关键词]旅游生态足迹;旅游政策;旅游评价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2-0045-03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消耗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自然资源消耗所造成环境影响的定量测度一直是生态学研究中的难点和热点。现有的测度环境影响的成熟方法有环境承载力、环境影响评价等,这些方法主要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微观直接影响,而对资源消耗所造成宏观间接影响关注较少,而生态足迹分析方法的提出为测度这种宏观间接影响提供了可能。生态足迹是用生物物理量定量描述生态承载力(生态容量),度量可持续发展程度的一种新兴理论方法。生态足迹理论由于其简明性及其可定量性,使之在旅游研究方面的应用有其独特的优势。

一、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

(一)生态足迹概念

生态足迹(生态占用)是由加拿大环境经济学家威廉和威克那格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基于生物物理量的度量评价可持续发展程度的概念和方法。生态足迹即任何已知人口的生态足迹是生产相应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消纳所产生的废物所需要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包括陆地和水域)。它代表了即定技术条件和消费水平下特定人口对环境的影响规模和可持续生存对环境提出的需求。

(二)旅游生态足迹概念

国外学者威克那格于2000年首次利用生态足迹方法初步评价了旅游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亨特则于2002年最早明确提出了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旅游生态足迹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与旅游活动有关的各种资源消耗和废弃物吸收所必需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和水资源量,即把旅游活动过程中旅游者的生态消耗用形象的土地面积进行表述。旅游生态足迹实质上是一个整合参数,既包含旅游活动中土地、水源等方面的一次消耗,又包括废弃物吸收等方面的二次消耗,可以更加全面地测度旅游业和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在旅游生态足迹帐户核算体系中,生物生产性土地根据生产力大小的差异可划分为化石能源地、耕地、草地、林地、建成地和水域六大基本类型。根据旅游生态消费的特点,旅游生态足迹计算主要由旅游交通、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购物、休闲娱乐和游览观光六部分组成。

二、旅游生态足迹评价模型的改进

旅游生态足迹的计算方法可以借用生态足迹较为成熟的方法。按照不同的数据获取方式,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分为两种。综合法是自上而下根据地区性或全国性的统计资料,查取地区各消费项目的有关总量数据,再结合人口数得到人均的消费量值,适合于大尺度生态足迹的计算;成分法则以人类的衣食住行活动为出发点,自下而上地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查阅统计资料等方式先获得人均的各种消费数据,适合于小尺度生态足迹的计算。旅游生态足迹的计算一般采用成分法。以旅游产品的生态足迹为例,包括旅游者在整个旅游活动中的食、住、行、游、购、娱六项。其计算步骤和具体方法如下:

(一)旅游交通生态足迹模型

旅游交通生态足迹的测算主要包含两个方面:旅游交通设施的建成地面积和与旅游活动相联系的交通能源消耗,如游客从客源地到旅游目的地往返以及在各旅游目的地内的旅游交通能源消耗等:

teFtransport=∑(Si×Ri)+∑(nj×Dj×Cj/r)

上式中,Si为第i种交通设施的面积,Ri为第i种交通设施的游客使用率,nj为选择第j种交通工具的游客数,Dj为选择第j种交通工具游客的平均旅行距离,Cj为第j种交通工具的人均单位距离能源消耗量,r为世界上单位化石燃料生产土地面积的平均发热量,为71千兆焦/平方公顷。

(二)旅游住宿生态足迹模型

旅游住宿生态足迹的测算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为游客提供住宿的高、中、低档类型的酒店、宾馆、招待所等设施的建筑用地面积;二是游客居住期间,酒店宾馆等的能源消耗,包括空调、照明、洗涤耗能等。不同档次与类型的住宿设施的建筑用地面积以及提供相应服务的能源消耗量不同,具体数值可通过调查获取:

teFaccommodation=m∑(ni×Si)+n∑(365×ni×Ki×Ci/r)

上式中,m、n是建成地和化石能源均衡因子,ni为第i种住宿设施拥有的床位数,Si为第i种住宿设施每个床位的建成地面积,Ki为第i种住宿设施的年平均客房出租率,Ci为第i种住宿设施每个床位的能源消耗量,r为世界上单位化石燃料生产土地面积的平均发热量。

(三)旅游餐饮生态足迹模型

旅游餐饮生态足迹的测算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向游客提供宴会、地方风味餐、自助餐及饮料等服务项目的餐饮设施建筑用地面积,二是游客各类食物消耗所转化的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三是为游客提供餐饮服务的能源消耗所转化的化石能源地面积。

teFfood=∑S+∑(n×D)×(Ci/pi)+∑(n×D×ej/rj)

上式中,S为各类社会餐饮设施的建成地面积,n为旅游者人次数,D为旅游者平均旅游天数,Ci为游客每日消费第i种食物的消费量,pi为第i中食物相对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年平均生产力,ei为游客人均每日消费第j中能源的消耗量,rj为世界上第j种能源的单位化石燃料生产土地面积的平均发热量。

(四)旅游购物生态足迹模型

旅游购物生态足迹是指旅游者采购的旅游商品在生产、加工、运输和出售时所需的建成地、生物生产性用地与化石能源地占用面积。旅游商品生产与销售的能源消耗相对较少,可忽略不计:

teFshopping=∑Si+∑Rj/pj÷gi

上式中,Si为第j种旅游商品生产与销售设施的建成地面积,Ri为游客购买第j中旅游商品的消费支出,pj为第j种旅游商品的当地平均销售价格,gj为第j种单位旅游商品相对应用的当地生物生产性土地的年平均生产力。

(五)旅游娱乐生态足迹模型

休闲娱乐生态足迹的测算包括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设施的建筑用地及其能源消耗:

teFentertainment=∑Si

上式中,Si为第i类游客户外休闲娱乐设施的建成地面积。

(六)旅游游览生态足迹模型

游览观光生态足迹测算主要包含各类景区内的游览步道、公路、观景空间等建成地面积和在景区内进行游览活动时乘坐观光车等能源消耗所转化的化石能源地面积。游览活动中的能源消耗相对较少,可以忽略不计:

teFvisiting=∑pi+∑Hi+∑Vi

上式中,pi为第i个旅游景区点游览步道的建成地面积,Hi为第i个旅游景区点内公路的建成地面积,Vi为第i个旅游景区点观景空间的建成地面积。

旅游资源调查的类型篇10

关键词:国际化;海滨旅游;城市形象;品牌建设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5-0012-04

一、城市旅游形象的发展背景

“二战”后的整个世界产业界的市场营销经历了三个时代:产品时代、形象时代和定位时代。目前整个产业世界已经进入定位时代,即通过符合动态市场需求和本地资源特性的精心定位来塑造具有巨大视觉冲击力和心理召唤性的意象。并将这种意象具体落实到产品系列之中,最终赢得预期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旅游产业竞争的加剧使得旅游业经历了资源驱动、产品驱动和营销驱动后进入了形象驱动的阶段。在旅游开发中创造概念为先,再辅以契合的产品和品牌为支撑,日渐成为当今城市旅游的发展之路。

二、深圳旅游形象定位的支持系统

(一)经济发展支持系统

改革开放后深圳在城市发展中创造了许多奇迹,是华南重要的区域经济及金融、航运中心城市,重要的综合创新中心。在实现城市创新和发展高科技产业方面,拥有许多不可替代的、非流动性竞争优势。连续多年居民人均年收入全国第一,城市劳动生产率、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和城市产品市场占有率非常高。

(二)区位交通支持系统

深圳是我国唯一拥有港口、航空、公路、铁路口岸,海陆空多种运输方式与海外交汇的大型口岸城市,每年各个口岸入境的游客占全国的50%。深圳是我国重要对外口岸之一。拥有良好的通讯设施和简便的出入境手续,“144小时便利签证”措施、边检职业化等将进一步增强吸引力。海陆空交通便利,国际机场开辟了近百条航线,已跻身我国四大繁忙空港之列;蛇口港、赤湾港、盐田港的海运可达世界各国;广九、京九铁路贯穿其中,广深高速公路畅通无阻,珠三角地区交通网络星罗密布。

(三)环境建设支持系统

近年来深圳先后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国际“花园城市”等多项荣誉。深圳享有花园城市美誉让世人惊羡,建筑风格设计各异的社区,宽敞、精美装修的居室,专业水准较高的物业管理。风景如画的居住环境,使深圳已成为最适宜居住的城市之一。

(四)制度创新支持系统

深圳在体制创新、经济市场化程度处于全国前列。深圳从微观的企业、市场,到宏观的政府综合管理制度改革和创新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深圳的企业管理竞争力全国领先,企业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高,激励和约束绩效处于最好水平。

三、深圳旅游形象感知的市场调查与分析

(一)深圳旅游形象评价的市场调查与分析

1.深圳旅游形象的满意度。调查发现,到过深圳旅游的游客对深圳总体评价最满意的依次是“旅游产品的特色”、“旅游资源类型”、“旅游服务”、“居民态度”、“旅游环境质量”,其中对“旅游产品的特色”满意度为37.5%;相应地,对“交通和城市基础设施”方面满意度最低,只有2.1%。今后在深圳旅游形象建设中,在旅游普查的基础上要继续加强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同时应将旅游服务放在深圳旅游形象塑造的重要位置。另外,应把改善深圳的旅游交通状况、继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作为工作重点之一。

2.深圳城市旅游感知度。调查发现,到过深圳的旅游者对深圳印象最深的是“深圳的绿化”,占29.7%;其次依次为“购物环境”、“城市建筑”、“旅游景点”、“深圳人的精神面貌”等;而“海滨”在旅游者心目的印象最浅。说明内地游客更多地为深圳的城市发展、城市环境、游娱购物、旅游服务与氛围所吸引。但因为海滨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不能给旅游者留下深刻印象。今后在旅游形象的塑造中,应逐渐强化深圳“海滨”概念。

3.深圳旅游形象的认知度。在深圳旅游宣传主题的认知程度上。对“主题公园城市”的认知度最高,占36.8%;其他依次是“国际海滨城市”占19.4%;“市”占18.3%;“绿色城市”占14.5%;“观光城市”占7.4%。

调查表明,旅游者对深圳的旅游形象中的主题公园、娱乐等形象的认知度占一定比重,这势必为深圳“国际化海滨旅游城市”这一全新的旅游形象的推广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深圳旅游形象建设的市场调查与分析

1.深圳旅游形象的宣传促销媒体。调查发现,在深圳旅游宣传的媒体方面,“旅行社推荐”、“旅游宣传手册”的形式占的比重相对较少,分别只有6.3%和3.7%。因此,深圳应加强网络营销方式运作,同时要加强与全国各地旅行社的联合促销,有效地利用旅游宣传手册这一重要形象宣传工具。

2.深圳旅游形象Vi设计部分要素。调查显示,在深圳旅游标志徽章、旗帜设计素材上,游客建议采用“建筑”、“花卉”、“抽象标徽”素材的占78.3%。在深圳旅游主题曲创作上。被调查者认为应该以“时代感强”、“多元化的音乐元素”为主,占47.5%。在视觉方面,认为深圳旅游的标准色应采用“蓝色”的占35.6%;“绿色”占14.3%;“橙色”占13.0%;“紫色”占12.5%;“红色”占9.8%;“彩色”占8.2%;等等。

四、深圳国际海滨旅游城市新型形象塑造的可行性和必然性

(一)深圳旅游形象的资源本底分析

深圳并非一个旅游资源贫乏的城市,相反,深圳市的旅游资源类型是比较丰富的。除了知名度较大的现代主题公园类之外,还有地文景观类、水文景观类、生物景观类、古建筑类、当代建筑类、运动健身类等等。特别是深圳市濒临南海,海岸线总长260公里,海滩总面积为31.18平方公里。深圳的沙滩品位在中上等,由于目前深圳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良好的自然气候,沙滩的污染防治得力,因而具有较佳的开发条件。特别是东部,黄金海岸线全长达153公里,而且该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山海风光众多,应该优先开发,使东部地区成为深圳经济发展一个新的增长点。

(二)国际海滨旅游城市新形象的发展前景

随着经济增长和城市的扩张,人类将越来越重视自然在生活的地位。回归自然将成为更多人的共同趋向,在自然旅游资源中,海滨旅游资源品质高、未受污染,是被旅游者非常看好的旅游类型。海滨旅游是目前国际重要的旅游类型之一,它从最初的疗养康复功能延伸到疗养与游乐相结合的功能。海滨旅游是目前世界旅游业中发展速度最快的一类旅游,它丰富的资源内涵,使其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三)符合国际旅游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

深圳国际化城市的目标定位应是,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核心,把深圳建设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性的国际化经济贸易中心城市。目前国际化旅游城市中,国际海滨旅游城市是一种特定类型。反观国内外较为著名的滨海城市,如青岛、厦门、悉尼、迈阿密、斯德哥尔摩、巴塞罗那等,大多以滨海地区作为城市发展的起点,并呈现“亲水型”的发展形态。水城威尼斯、影城戛纳、香水城尼斯,世界上规划最漂亮的名城无不是滨海、临江、临湖。

五、深圳旅游形象的战略定位

(一)深圳旅游形象定位的战略发展目标

深圳旅游业未来20年间,要树立“着眼大区域,营造大环境,塑造新形象,发展大旅游”的指导思想,按照建设国际性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的要求。以人为本。以城市发展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为主题,全面提升旅游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发展功能型、生态型、综合型的特色旅游产业,使深圳成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和世界旅游名城。

(二)深圳整体旅游形象定位

1.主题口号。精采深圳,欢乐之都!深圳旅游,现在正是时候!精彩深圳,让世界与你同在!深圳旅游,将精彩进行到底!

2.促销口号。深圳之旅=蓝天+绿地+海水+荔枝+酒吧+白云+沙滩。深圳,不容错过的精彩!深圳,无处不在的精彩!深圳之旅,时时欢乐,处处精彩!深圳旅游,精彩无限!来深圳吧,总有一款适合你!

3.细分口号。可针对不同资源与产品提出不同口号,例如深圳购物:东西南北的逛,没完没了的“淘”;不同年份推出不同旅游主题:比如“2010走进深圳”、“2011发现深圳”、“2012感受深圳”等;推出四季旅游精品促销口号,比如“冬季到深圳来看海!”另外可针对不同客源、不同旅游目的、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等提出不同口号。

六、深圳旅游形象的构建

(一)深圳旅游城市形象开发的旅游分区系统

深圳旅游紧紧围绕“国际化海滨城市”主题,培育深圳旅游多层次的产品体系。按照各个区域的发展重点,对旅游重点项目进行建设。

罗湖区重点发展商业旅游、购物旅游,繁华的商业地带建设旅游商品一条街,开发梧桐山旅游资源。

福田区围绕福田中心区和滨海大道的建设,重点发展广场文化、休闲、体育及商务旅游。

南山区以文化旅游、文物古迹为特点,重点建设华侨城、西丽湖旅游区,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

盐田区建设旅游海港城区,重点发展山海风光、军事旅游、港口旅游及历史文化旅游项目。

宝安区拥有22公里西部海岸及2万亩鱼塘,建成三高农业和具有海上田园特色的旅游观光区,大力开拓农业生态观光、乡村旅游及工业旅游项目。

龙岗区以优质海滩浴场、热带山林风光为特色,大力发展高端海滨度假旅游和国际会议中心,重点建设大鹏湾旅游度假区;以大鹏所城、鹤湖新居等历史文化古迹为基础,大力发展客家民俗风情旅游,并利用工业资源优势大力开展龙岗工业旅游。

(二)深圳旅游形象识别系统与建设

1.旅游形象的视觉系统构建。包括城市软硬质景观、平面纸质宣传品、广告、展览展示、深圳旅游网站建设、旅游纪念品及旅游用品、政府旅游机构及旅游行业协会、旅游服务中心办公用品等方面的视觉设计。特别要加强深圳市公共信息图形国际化、景点景区指示牌的完善,加强旅游咨询服务,以实现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的国际化。

2.旅游形象的行为形象构建。包括政府旅游机构行为形象、居民行为形象、行业/企业行为形象和旅游从业人员得行为规范等等。

3.旅游形象构建的电子识别。当代社会是一个媒体社会,在旅游形象塑造中,媒体的有效运用是必不可少的,而媒体已不仅仅是传统的电视、广播、报刊杂志、户外广告牌,必须加快数字化宣传进程,实现数字化传播和营销,大力推广数字化旅游形象。如完善旅游电子化咨询服务网络、完善旅游形象网络功能、加强城市旅游形象网络管理等。

(三)深圳旅游城市形象开发的旅游品牌管理系统

1.品牌管理。创造名牌旅游产品、实施旅游品牌战略已成为旅游市场竞争、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城市旅游形象的营造需要城建、交通、文化、宣传、电信等多个部门的支持参与,仅靠旅游部门是不可能完成的;而且城市旅游形象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旅游形象不仅有利于发展旅游业,也有利于招商引资和地区间的企业竞争。因而,城市旅游形象建设应坚持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战略,营造良好的旅游大环境。

2.品牌建设。为了加强深圳旅游品牌,树立深圳的城市旅游形象,切实推进深圳旅游产业的发展,深圳应该加强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重点培养城市旅游优势产品,加强品牌管理和品牌经营意识、积极推动旅游企业的品牌树立、管理和经营工作。

七、深圳全新旅游形象的推广

在城市旅游新形象导人过程中,形象推广是关键。推广工作是将形象设计开发的一系列成果付诸实施、广为传播,让新的城市旅游理念扎根在城市每一位成员和旅游者的心中。深圳新旅游形象推广工作要以“政府主导型”、全体成员共同参与的战略来实施和推广。

(一)深圳全新旅游形象的对内推广

城市内部推广工作是深圳旅游形象推广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又是对城市全体成员进行教育培训,实现全体市民对城市旅游新形象的理解和认同,并将城市旅游新理念贯彻到全体成员的日常行为中,可采取媒体宣传、公益活动、Vi识别、树立模范、仪式活动等方式来进行。

(二)城市形象的对外推广

深圳市应制定“走出去。请进来”的形象推广计划,提高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不断叠加宣传、定期举办大型活动、开展全方位媒体宣传、设立深圳名人讲坛等方式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