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现代教育改革趋势十篇现代教育改革趋势十篇

现代教育改革趋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2:27

现代教育改革趋势篇1

关键词:体育教学方法教学思想教学目标实践意义

1.前言

如何培养出大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竞争意识、创新能力、奉献精神的高素质学生已成为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这就要求我们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个人和社会,乃至国家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学校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必须从宏观上顺应新时期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以及结合当前社会实际进行分析,才能把握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大趋势。

2.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

2.1体育教学以终身健身为指导思想

终身健身思想是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是现代体育教学重要的发展方向,对体育教学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作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的素质教育过程中,强调健康第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和体育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学改革要立足现实,着眼未来,以终身健身思想为指导,增强学生的终身锻炼意识,使之在进入社会后都具有健身意识,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独立自主地坚持身体锻炼,视健身活动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2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实现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是大家喜欢的、有利于全体同学参与的、适合群体性锻炼的体育项目。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感触或枯燥无味,或望而生畏。对此,学校体育有必要调整教学内容,根据各校的具体情况,重新建构教学体系。

3.体育教学方法的趋势

3.1体育教学方法的整体化趋势

以系统整体的观点研究教法是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改革的整体优化趋势。用系统、整体的观点研究体育教学方法,有利于人们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到现代化体育教学方法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这种作用得以发挥的内在机制,从而更好地使教学方法为全面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服务。正因为如此,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以辩证、系统、整体的思想提出了“最优化的教学方法”理论。这个开创性的工作,标志着现代教学方法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3.2体育教学方法的现代化趋势

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为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教学工具已从粉笔加黑板以及教科书印刷品,发展到各种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音频信息”和“视像信息”,甚至是“运程教育”的开通。教学方法也由单纯的教师对学生的讲解、示范等,发展到综合各种视听设备、印刷物、实验仪器等在内的可供学生个人或集体学习的多媒体的教学方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校教学不断提供着新的物质基础,成为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也为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然而,随着这一趋势的发展,人们也注意到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对教学方法发展的作用,并不在于技术设备本身,而在于各种常规教学方法的结合。

3.3体育教学方法的科学化趋势

体育教学方法的发展与体育教学改革实验的紧密结合是实现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科学化的有效途径。例如广东省湛江市的“快乐教学”活动的开展,辽宁省大连市的“教学方法”改革的实验和沈阳市的“综合整体教学”改革的实验等。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特点的“能动教学”,以加强区别对待、个别辅导,因人、因材施教为主的“运动处方”教学,以提高兴趣和情感为主的“情趣教学”等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国外,教学改革实验更是蓬勃发展、硕果累累。较为著名的有前苏联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的教学实验,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实验,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姆教授的“掌握学习”的教学实验等等。对体育教学而言,也广泛地采用“移植”的手段将上述“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4体育教学方法的心理化趋势

心理学研究成果成为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发展的重要基础。学习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心理过程,而体育知识学习和一运动技能大提高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因此,对体育教学方法影响最大的基础科学也是学习心理学和体育心理学。随着心理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体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家已不再停留在对教学实践进行心理学分析,而用心理学研究来证明运动学习的过程是怎样的,这些成果逐渐应用于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例如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的特征的研究会直接对分解教学法和整体教学法的优选起到重要的理论支持,有如心理的念动理论已经使念动练习法进入体育教学只中等。总之,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要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其重要的基础。重视并研究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情绪特征,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心理化趋势。

3.5体育教学方法的个性化趋势

重视体育教学方法的个性化,注重学生学法的研究和学生自学自练能力的培养是建立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完整体系的前提条件,也是现代体育教学方法发展一大趋势。它是对以体能和运动能力划线的传统体育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传统的班组教学制强调教师为中心,具有很强的统一性,学生的个性发展很大程度地受到限制。特别是体育教学,它的学习效果在很多时候与天生的身材条件和身体素质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此更需要采用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体育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这种教法上的改革也同时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公平化教育。近些年来的成功体育教学方法的探索,就对体育教学方法的个性化改革及其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启示。

3.6体育教学方法的民主化趋势

重视体育教学方法的民主化,也是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改革和发展的的一大进步。在以操练和锻炼为主要内容的体育教学形态中,教师的口令和讲解是重要的教法,教师的尊严是教学的重要支撑,但是在学生身心发展为本、以体育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的体育形态中,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学习成为体育教学中的主要因素,因此民主、和谐的现代体育教学方法成为必然。近些年来的小群体教学法、快乐体育教学法等探索就显现了现代体育教学方法的民主化趋势。

4.结论与总结

总之,我们的体育教学方法改革应该朝着强调学习的过程、学生的学法,通过各种活动、各种途径让学生认识世界,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使教学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为终身体育做准备。(作者单位:山东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龚婉敏.高校体育课教学内容的现状与改革[J],体育学刊,2001,8(3).

[2]杨桦等.新时期体育院校改革的重新定位[J],体育科学,2003,(3).

[3]耿培新.对当前中小学体育课程建设中热点问题的探讨[J].课程.教材.教法,1998,(6).

现代教育改革趋势篇2

关键词:课程改革新趋势客观表现

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主要由两部分内容构成,即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和教育学课程。因此,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既事关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又涉及到先进教育理念的普及。所以,探讨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及其相关问题,更具实践意义。然而,由于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已进行了多年,为了使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紧跟教学改革的发展步伐,在此有必要对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趋势问题进行一个详细地说明。因为,对这个问题的了解,既是本专业学生明确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现状的基础,又是学生端正教育教学观念的关键。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趋势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地院校的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也处于不同的发展状态之中。所以,这里所谓“新趋势”之“新”是一个从时间层面上对其与传统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进行对比分析的结果。但是,读者一定要注意一个这样的问题:即,所谓的“新”与“旧”的区别,只是一种从时间层面上的区分,而不是以地域标准对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一种详细分析。

1、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之一:专业化与综合化

作为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之一的“专业与综合”可以从下面几个层面去理解:首先,专业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专业化的客观表现。众所周知,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主要由汉语言专业的课程和教育专业的课程构成。在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中,它会涉及到以上两方面的内容,既有汉语言专业课程的改革,也有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甚至是两者在课程体系中构成的比率。例如,在某些院校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了“二主八辅”的改革模式。所谓的“二主”是指:二门主干必修课程“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教学原理与方法”、“语文课堂教学技能”[1]。所谓的“八辅”是指:八门语文教育专业方向限选课程“语文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基础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撰写”、“中外语文教育比较研究”、“中小学语文学法指导”、“中小学作文教学研究”、“小学语文教例示范及教学训练”、“初中语文教例示范及教学训练”、“高中语文教例示范及教学训练”。[2]在这一段的引述之中,读者可以发现一个这样的事实:语文教育专业具有综合性的性质,从课程构成的层面上分析,它是汉语言文学和教育学专业的有机组合;从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所涉及到的内容层面分析,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又是非常专业性的课程改革,它既涉及到教育教学所需要的理论内容,又涉及到专业学生的执教能力培养。而无论是教育理论也好,教育能力也罢,它们又有机地融合于汉语言文学的课程中和教育学课程的内容里。因此说,语文教育专业课程的改革具有专业与综合的特点。其次,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专业与综合”特点的第二重表现在培养目标上。作为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而言,它必须与其专业的培养目标保持一致。而这一专业的培养目标又体现出专业性的特点和综合性的特点。因为,对于正在学习这些课程的学生而言,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成体现出专业性的特征。这一课程体系的构成,既有不同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又有不同于教育专业的课程,所以说其课程的改革体现着专业性的特点。因为,这一课程体系的构成只适合于这一专业的学生。从另一个层面分析,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既要培养在校生的理论素质,又要培养在校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它又具有综合性的特点。特别是后者,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从事教学工作的前提与基础。

2、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之二:更新与重构

在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之中,课程改革的新趋势还表现为“更新与重构”。众所周知,各院校语文教育专业的设置已出现了好多年,在多年的实践中,各院校的课程早已自成体系。然而,随着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的发展,各种新的教育理论参与教学改革实践的发生,各院校必须对这早已成型的课程体系进行必要的改革,以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因此,面对传统的课程体系,就需要管理者采取更新与重构的策略进行相关的改革。所谓的更新是指根据教学的需要,在原有课程体系中增加新的课程;所谓的“重构”是指根据教学改革的发展,在更新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重构课程体系。但是,读者也一定要注意一个这样的问题,即,这里所谓的“更新”也好,“重构”也罢,并不是抛弃语文教育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而是结合新的教育发展需求,结合学生的就业需要,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局部适应性的调整。例如,在语文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构成中,某院校的传统《教育学》课程只有《教育学》这样的基本教育课程。后来随着语文教育研究的深入,又增设了《教育与语文教学发展》,再后来又增设了上边提到的,对语文教学更加实用的课程,如《语文教育学》、《语文教学案例解读》等众多的专业性课程。甚至在某些院校还增设了选修课《语文教学改革研究》等。但是,对于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这种重构,并未使其完全抛弃传统的课程构成。例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专业的课程并未退出当代语文教育课程体系。所以说,对于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趋势中的“更新”与“重构”特点不能进行绝对化地理解。它只是一个对传统课程体系的改革过程,正如哲学上“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原理一样。

3、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之三:模式化与去模式化

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趋势之三可以概括为“模式化与去模式化”。课程体系的改革与课堂教学的改革一样,都出现了模式化与去模式的特点。所谓的“模式化”是各地各院校的语文教育专业都设置了相同或相似的课程体系。所谓的“去模式化”是各地各院校语文教育专业在其自身专业的发展过程中,它们各自的课程体系都出现了适应学生就业需求与教学改革发展需要的局部性的调整。就如上边提到的“二主八辅”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一样,它既是一个课程体系的模式化过程,又是一个去除模式化的过程。对于前者而言,之所以说其是对传统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过程中,完成了一种新课程体系的模式化。即以“二主八辅”特点的课程体系;对于后者而言,之所以说这种以“二主八辅”特点的课程体系是对传统语文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去模式化,那是因为在这一课程体系之中,它具有与传统课程体系完全不同的构成因素。而且,这种不同,既表现在课程内容的调整上,又表现在主课与辅课的关系上。特别是对于主、辅课的关系而言,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执教能力。总之,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新趋势及其相关问题的探讨是基于时间层面上对课程改革实践的一种理性总结。在时间的层面上,语文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实践中所谓的“新趋势”主要表现以下三个特点:即,专业化与综合化、更新与重构、模式化和去模式化。

参考文献:

[1][2]张芹.二主八辅:汉语言文学专业语文教育方向课程群建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05)

[3]梁玉敏,周晓琳.高师中文专业课程结构改革与中学语文教育对接的思考[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5)

现代教育改革趋势篇3

HighereducationDevelopmenttrendsatHome

andabroadinCurrentStage

CHenXiang

(GuangzhoumoderninformationengineeringCollege,Guangzhou,Guangdong510663)

abstractUnderthebackgroundofeconomicglobalization、informationsocietyandknowledgeeconomy,theworldiswitnessingprofoundchangesinhighereducationtoadapttothetimesdemand.inthispaper,thedevelopmentofhighereducationathomeandabroadatpresenttrendsisexpounded.

Keywordsinternational;China;highereducation;developmenttendency

1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当前,国际高等教育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可以从两个角度促使高等教育发展的外因和内因加以叙述和分析:从外因即满足时代需求的角度看,高等教育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这三大背景,相应的呈现出国际化、信息化、与社会和市场联系更加紧密三大趋势;从内因即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求的角度看,高等教育呈现出多元化、大众化和终身化等趋势。当然,高等教育自身发展需求和时代需求是密不可分的,这里之所以将二者分开叙述,是为了突出在各趋势中内、外二因何者占据主导地位,以便更加清晰地叙述和分析这些发展趋势。

1.1时代需求所带来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1)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带动下,各国的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日益国际化,其特征为国际通用性、开放性和交流性,具体表现为国际间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日益频繁、高校学生结构国际化、高校课程国际化等,加之信息社会的到来,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变得更加简单,很多发达国家高校已将“全球化大学”作为其面向未来的一个基本目标。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势头仍在迅猛发展,国际化仍将是高等教育未来的一个主要发展趋势,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必然举措。(2)高等教育的信息化。随着全球互联网的普及,信息革命已经深刻地影响并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知识的传播方式亦被彻底改变。高等教育必须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式上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同时,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也要求高校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与合作。当前,社会信息化程度仍在不断加深,信息化将是高等教育未来的另一主要发展趋势,是适应信息时代的必然举措。(3)高等教育与社会、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这种新型的充满生命力的经济形态将逐步超越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成为全球经济的主体,知识也将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与社会、市场密不可分,因此,高等教育与社会、市场的联系将日趋紧密。高等教育将从社会的边缘走向中心,其社会化功能将愈加突出,市场化将成为高校建设自身、快速发展的一条重要渠道。这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于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

1.2自身发展需求所带来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1)高等教育的多元化。一种方式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同样,一种教育也无法满足所有的需求。高等教育的多元化,不仅仅是其面对时代需求所需做出的改变,更是维护其自身发展的根本动力,不过是时代将多元化这一需求反映得更加明显。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具体表现为:教育结构的多元化、学生结构的多元化、办学体制的多元化、人才培养规格的多元化以及经费筹措渠道的多元化等。(2)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终身化。在知识经济的背景下,知识将逐步成为创造财富的主要来源,普通大众对于知识的需求将会迅速增加,以往所谓的精英教育将会一去不返。同时,为了培养具有知识和高素质的人才,高等教育必然需要面对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普通大众反过来也将会为高等教育带来生命和活力。因此,高校若要维护自身的健康发展,大众化势在必行。

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人类知识的更新速度和传播速度迅猛增加,这意味着,学生在高校学习到的知识,很可能已经老化、过时,传统的大学毕业即是受教育终结的观念将成为历史,每个人必须时时至少是定期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以适应现代社会。这对高等教育提出新的要求:高等教育必须满足人们知识快速更新的需求。而只有做到终身化,高等教育才可能达到人们的要求,才可能正常发展,因此,终身化亦是高等教育的一大趋势。

2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在我国始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今天总共不过一百多年。我国高等教育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概括而言,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是成就与问题并存。就其规模而言,目前已居世界第一。就其层次结构而言,目前已形成了专科、本科、研究生这一较为完善的多层次教育结构。就其科类结构而言,目前已形成类别明晰、内容全面的学科结构。然而,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在近十几年来快速扩张,同时带来不少问题。

2.2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办学模式过于单一、较为封闭,同质化现象严重;公办学校占主体,高校资金供给渠道较为单一,基本靠政府予以支持;高等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比较落后,管理理念混乱;人才培养的素质较低,难于与社会需求相符合。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得高等教育与市场脱离,国家对高校的管理条条框框太多,管得过紧;二是只顾规模的迅速扩张,而忽视了教育观念、教育体制的更新;三是高校自身没有空间,也没有意愿来探索自主办学思路,对高等教育缺乏热情。

3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改革也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我国高等教育依然面对着不少问题,这在上文已有述及。面对这些问题,有必要借助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探索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之路,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因此,除了遵循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外,针对我国高等教育的问题,还有其独自的发展趋势:

高等教育观念向素质教育、可持续发展转变;完善高等教育体制特别是管理体制以适应时代需求;构建国家、市场、高校一同参与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和高校办学体制;加强高等职业教育,逐步建立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现代教育改革趋势篇4

现代性教育起源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发展于康德、赫尔巴特,在世界各地得到了迅猛发展。现代性教育主要倡导如下观点:第一,教育要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即教育不是为了现在而是要为理想的未来培养人;第二,“教育方法必须成为一种科学”,即树立科学在教育中的地位,教育学科学化;第三,科学成为课程设计的主导理念;第四,教师成为“真理、科学、理性”的代言人。这样,现代性教育形成了以书本为上、教师权威和班级授课制三位一体的现代性的教育教学模式。现代性教育自发展之初就受到了哲学界、教育界以及实践领域的诸多批判与拷问。第一,现代性教育的目的观。“现代性教育的目的观倡导整齐划一、‘批量生产’,削平了个性与差异,是一种霸权主义和成人中心主义”。第二,现代性教育的研究观。现代性教育认为教育中存在着“真理”、“本质”和“规律”,教育研究的结果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第三,现代性教育的课程观与教学观。现代性教育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封闭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将标榜真理的、统一的、固定的理性知识和间接经验有计划地、死板地、过多地灌输给学生,学生则无条件被动接受。对学生教学与管理的结果则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准则。第四,现代性教育的教师观。现代性教育倡导以教师为中心,尊重教师的权威地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

二、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随着现代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诞生了,它凭借以高科技手段为载体的双向交互式教学形式成为教育发展的潮流。“世界经合组织的研究表明,从1995年到2000年,全球的远程教育市场规模正以每年45%的速度扩张着。2000年,全世界有7000万人通过远程教育:h-式进行学习”L2J。我国远程开放教育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它开始遍布祖国各地,走入千家万户,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随着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办学模式的普及,其自身存在的问题不断暴鳝,导致远程开放教育生存面临危机,发展步履维艰。

1.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不发达,难以满足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需求。现代远程开放教育专业平台是以现有的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卫星电视教育网为基础,并在将其升级改造的基础上,形成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传输主干系统。现代远程开放教育x,-J网络的要求是“覆盖面广、主干光纤容量大、传输速率高,x,-j-带宽的要求是可以进行实时交互的远程教学,可传输实时的音频、视频数据信息”J。但随着校园网的发展和上网用户的与日俱增,其光纤带宽与容量以及其传输速度远不能满足教学需求,特别是在技术上还不能支持同步双向交互式的实时授课、实时答疑等现代远程教学形式。

2.网上教学资源匮乏,且重复建设,不适应学生自学的需求。就目前各试点学校网上教学资源的现状来看,尽管在资源建设上做了很多工作,但是资源内容匮乏且陈旧,形式单一,缺少学习方法和思路的指导,不适应学生自学的要求。尽管有一些教学视频和卫星传输课堂,但往往比较古老,仍停留在照本宣科的水平,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的内容也存在着照搬教材的现象。与教学资源匮乏相矛盾的是教学资源的重复建设严重。

3.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偏低,不能满足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及管理要求。首先,他们对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理念认识不深刻。其次,他们在专业知识、教育技术和科研能力等方面相对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要求还有所欠缺。荐次,电大系统教师总体自我教育的意识不足。

4.教育质量评估缺乏定量数据的支持,评估结果缺乏客观性及科学性,且评估过程效率低下,难以保障现代远程开放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总之,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自身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阻n-其发展的步伐,甚至导致其生存的危机。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当事物内部的否定方面战胜肯定方面并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时,旧事物就转化为新事物,对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而言,转化实现的方式就是改革。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必须要进行一场与“社会发展”、“人本发展”相融的改革。因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哲学观,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引领力量,因而是社会发展的范畴。社会发展在本质上是人的发展,因此,无论是在现实形态上还是在本质意义上,社会发展、人本发展、教育发展这三者不仅表现出内在的同一性,也表现为过程的相融性,这就是教育发展的社会思维与人本哲学”。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必须“基于社会发展的进程、特征及趋势确立发展与改革的依据,必须基于人的发展状态及需求追求发展与改革的价值,必须基于社会发展与人本发展的相融性,创新发展与改革的思路”。

三、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趋势

目前,从世界各国发展远程开放教育的举措及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进程来看,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形成了全球化的趋势,各国远程开放教育的竞争与协作加强。面对世界远程开放教育的全球化趋势,我国今后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发展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1.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将成为我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平台。“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学习化社会是国际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L6J。未来各类开放教育、成人教育行业将进行深层次的整合,统一于构建中国现代远程开放82教育大学。以现有广播电视大学系统为基础成立的中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大学,在远程开放教育模式上将进一步创新与完善,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和专业,有自己多元化、多功能化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有自己配套的实习、就业市场以及广阔的生源市场,成为服务社会、促进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

现代教育改革趋势篇5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053-01

在如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下,如何创新教育思路、转变教育模式、改革管理制度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重大课题。新时代下,人才竞争愈发激烈,学校作为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场所,必须制定战略性方针,指导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推动教育改革工作的全面深入,为高校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1高校教育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由于高校传统教育体制的种种弊端,我国高校教育对于“理论、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仍未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的树立,阻碍了其创新能力的发展,限制了实践教学作用的充分发挥。

新时代下,各大高校为了顺利时代潮流,已经开始尝试将传统知识灌输模式转变为以思想为引导,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自主模式。利用素质教育模式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适应新时期严峻的就业形势,结合自身能力对职业进行科学规划,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在全面推进高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此时,高校教育部门及广大教育工作人员应当树立科学的社会观,正确分析我国国情及发展情况,逐步调整教育观念,最终推动高校教育战略目标的一一实现。

2高校教育改革思路及途径分析

2.1转变管理理念及手段

在高校教育改革进程中,改革管理理念及管理手段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一方面,应推动管理理念的多元化发展,以高校办学特点为依据,对改革方向进行调整,使其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目前,高校管理理念主要包括三类,即校本管理理论、“以人为本”管理理论、权变领导管理理论。其中,校本管理理论是指推行管理政策时应以“校本”作为管理原则,和教学部门不同,学校是所有管理工作开展及实施的主体,具有独立性、管理过程开放性等特点,因此,极易影响高校办学及内部管理机制;“以人为本”管理论,即在推行管理政策时,管理主体、客体均为“人”,且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培养和发展“人”;权变领导管理论是指以上述两种理论为基础,对高校人员进行合理调动和有效管理,以充分带动各岗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且在管理政策推行过程中,注意强调人的尊严及其价值。

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例如,高校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进行管理,将现实教学工作同虚拟网络相结合,从而摒弃传统管理模式所存在的诸多弊端。此外,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教师的工作强度,令他们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中,为国家及社会培养栋梁。

2.2改革管理机制

为了确保高校教学管理水平满足时代需求,应对传统管理制度进行全面改革。现代化管理体制更注重“人文性”,因此,在管理人员时应突出公平、公正、发展、创新等管理目的,为广大师生能力的开发提供一个真实的平台。在管理机制的改革过程中,应注重实现现代化教学发展目标,日常管理中加强学籍、考务、成绩管理,注重“人性化”,协调好学校、师生等相互间的关系,想学生所想,满足他们的切身利益,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能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生活中,从而实现自身道德、文化水平的逐步提高。

2.3完善课程体系

加快高校课程体系的改革,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作为改革方针,找出传统教学课程体系中的弊病,结合学生需求,完善课程设置,注重提高大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及创新能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完善各类教学设施。与此同时,应增设心理健康及就业指导等课程,注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及人格的塑造,除了教会他们文化、专业知识外,还应使其明白如何做人、做事。

2.4创新教学方法

为了全面推行高校教育改革,除了做好上述工作以外,还应充分意识到创新教学方法的必要性,以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一方面,应把握好改革方向,在传统知识教学中应用新型教学方法,深入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适应新时代高校教育的有关要求;另一方面,应明确教师这一改革主体的地位,要求他们利用大学生这一年龄段的特点,不断调整教学方式,摸清学生的真实想法,采用引导、启发等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汲取新知识。

3我国高校教育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3.1广泛化

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高校教育的需求也在逐步提高。高校规模和人数的不断扩大,使得高校教育目标提前完成,仅仅就毛入学率就达到了20%以上。由此可见,我国高校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会越来越广泛。

3.2信息化

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枷锁,将网络化教育、多媒体教育、科研化教育以及数字化教育等结合到实际的教育课程中,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的发展,也有利于高校教育的全面性发展。

3.3国际化

借鉴国外优秀高校教育机构的发展模式,制定出适合中国高校发展的特色模式。促进国内外教育的交流,提升国内高校的教育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使高校教育顺应国际化的发展。

3.4综合化

传统教育模式结构单一,不能完全发挥出高校教育的优势,而现代化的教育具有多元化、综合化的特点,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能更好的促进高校教育的发展。

3.5开放化

针对市场经济的要求,实施开放化教育,调整高校学生的战略发展方向,使高校毕业后能快速、轻松的融入社会。加强高校和科研单位、企业之间合作,提高高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蔡静.对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几个问题的探讨[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16-19.

现代教育改革趋势篇6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转型

作者简介:李兴敏(1967-),男,黑龙江讷河人,深圳大学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为在线教育、成人教育和教育评价;罗唱(1993-),女,湖南湘潭人,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成人教育;林贻行(1978-),男,广东澄海人,深圳大学成人教育实验室实验员,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教学。

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项目“网络课程动态评价研究”(编号:GKa113008),主持人:李兴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1-2012年度访学课题“普通高校继续教育学院改革方向研究”(编号:201215),主持人:李兴敏。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6)03-0052-06

利用知网期刊库做精确题名检索:“成人高等教育”与“改革”搜索得到630篇,“成人高等教育”与“创新”得210篇,“成人高等教育”与“转型”得78篇,“成人高等教育”与“创业”得5篇。可见,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和转型体现了成人高等教育研究的力度强弱次序,这个结论也被其它文献所证实[1],而成人教育创业这个话题几乎不被提及,搜索到的5篇学术论文内容均为探讨培养成人学生的创业能力。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改革”或“创新”或“转型”并“成人高等教育”做精确题名搜索知网期刊库得到883篇文献,下载其标引数据:题名、作者、单位、文献来源、关键词、发表时间、基金、刊发年份作为第一部分样本;为使研究结论更接近客观规律,本研究再以“改革”或“创新”或“转型”并“成人高等教育”做精确题名搜索知网引文库得到495篇文献,下载其标引数据:题名、作者、单位、文献来源、关键词、发表时间、基金、刊发年份作为第二部分样本。结合对于期刊库样本和引文库样本的分析,探索成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与转型的客观规律。

二、被引周期

利用期刊库的刊发年份数据,绘制出该领域年度发文历史规模图,见图1。

由图1可以看出,自2006年开始,该领域年度发文呈缓慢上升趋势:1991-1998年,年均发文18篇;1999-2006年,年均发文40篇;2007-2014年,年均发文48篇(2015年样本不全缺乏统计意义),21年中每7年发文有一个明显提升。以上分析说明成人教育的改革、创新和转型二十多年来一直受到成人教育学者们的关注。

利用引文库的刊发年份数据,绘制出该领域文献、年度引文历史规模图(见图2)。对比图1,因为图1中年度发文是缓慢上升的,所以图2中被引峰值也应该是逐年刷新高度、并逐年后移的,目前绘制出图2中的峰值位于2010年(42篇),且正在向2011年过渡,可以根据当前日期2015年10月初步推测,该领域文献被引用周期在4-5年之间,学者研究时引用优秀文献周期偏长。

三、发文和被引平均时间

利用期刊库的发表时间数据,可以计算出所有883篇的平均时间为2005年4月24日;同理利用引文库的发表时间数据,可以计算出所有495篇被引的平均时间为2007年1月26日。这两个数据说明关于该领域研究十年前就开展得较为充分,然而该领域优秀的学术论文是延迟近两年之后大量出现的。

四、核心理论阵地

该领域核心理论阵地需要从引文库的文献来源数据分析获得[2],利用eXCeL的数据透视功能,统计出495篇被引论文刊自207种期刊,其中被引文献排名靠前的10本期刊见表1,这10本期刊是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必备和集中浏览期刊,虽然未必是刊载该领域文献数量最多的前十种期刊,但一定是发表该领域文献质量最高且数量也较多的期刊。

五、学术带头人

该领域研究的学术带头人也由引文库作者数据列分析产生[2],将引文库作者信息分列后保留最多至论文第三作者(若有;第四作者及其排名更后作者、贡献量少而忽略),然后合并所有第一、第二和第三作者姓名列,进行数据透视得出被引排名前三的10个作者,填入表2中,他们均为业内人士所熟悉。虽然他们未必是该领域发文最多的学者(活跃作者),但一定是发文质量最高且数量也不少的学者。

六、权威机构

研究的权威机构也是由引文库单位数据列分析产生的[2],见表3中被引排名前六的10个机构,几乎都是成人教育学硕士点所在地,不乏教育部批准的68所远程教育试点高校[3]。虽然他们未必是该领域发文最多的机构(活跃机构),但一定是该领域最具话语权的机构。

七、研究获得基金资助规律

(一)年资助率

期刊库883篇论文中,137获得基金资助,资助率为15.5%。2000年(含)以前,相关研究几乎没有基金资助,将近15年中每年获得基金资助的研究论文数除以年发文数,可算出逐年资助率情况见表4。表中数据显示资金资助率以每五年一个台阶在上升,2001-2005年资助率在百分比的个位数,2006-2010年资助率近百分之二十,2011-2015年提升至百分之四十的水平。引文库中495篇文献中有94篇获得了基金资助,引文研究资助率近20%,客观说明了引文的研究质量较高。

(二)基金重点资助机构和学者

统计得到获得基金资助较多的前十家机构及其被资助论文数填入表5,这个表中的高校名单,对于成人教育工作者来说相对陌生,表中理工科技类院校占了相当比例,说明理工类院校的财政状况一般好于纯师范类院校,其基金资助的覆盖面较大,也覆盖到校内不占学科优势的成人教育改革、创新和转型领域研究。

同理可以得到研究获得基金资助靠前的学者及其被资助论文数,发现除长沙理工学院的学者余小波被资助3篇研究论文外,其他学者被资助的研究论文均在两篇以下,统计学意义上看,学者从事该领域研究获得的基金资助过少,不利于提高广大学者的整体研究水平。

八、改革、创新和转型的内容

(一)成人高等教育的高频关键词

期刊库883篇论文共有4848个不计频次的关键词,其中不同关键词1630个,计算得到高频关键词阀值为40.37,即词频数大于或者等于41的关键词,方可为高频关键词[4]。然而由于采用样本的局限,统计得到样本中的关键词其词频大于41的只有“成人高等教育”、“成人高校”、“改革”、“成人高教”、“成人教育”、“成人高等学校”、“创新”、“终身教育”、“发展”和“教学改革”合计10个满足条件,为分析的方便,将高频关键词的阀值设定为18,这样就扩大高频关键词范围至30个,填入高频关键词表,见表6。

(二)改革、创新和转型的内容

使用SpSS18.0的组建连接、oCHiai二分类法,得到高频关键词的聚类分析树状图如图3所示,同时输出高频关键词的相似矩阵,再利用该相似矩阵中数据,换算成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见表7。

聚类分析树状图显示出30个高频关键词分为以下四类:

1.第一类关键词9个:高等教育、成人、成人教育、改革、发展、创新、知识经济、转型和学分制。展现了研究热点一:首先可见其中成人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关系最密切、其次是创新、最后是转型;其次可见知识经济是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基础,知识经济的繁荣直接拉动了当地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城市甚至学习型社会的自发建设;最后可见实施学分制是成人高等教育转型的优选形式,在广大户籍市民和外来务工人员(以下统称市民)当中实施学分银行制度创新,积累到一定分数后当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给予颁发相应资格证书予以肯定认证,必将调动市民学习的积极性。

2.第二类关键词6个:成人教育学院、办学机构、成人学员、工学矛盾、课程设置、教学改革。展现了研究热点二:要求办学机构成人教育学院,解决好成人学员的工学矛盾,在课程设置等方面实施教学改革。

3.第三类关键词6个:市场经济体制、教育质量、普教化、学习化社会、终身教育、专业设置。展现了研究热点三:成人高等教育要避免普教化,融入市场经济体制倒逼其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改革专业设置,更好地为市民的终身教育服务。

4.第四类关键词9个:普通高校教育、成人高等院校、成人高等学校、大学后继续教育、成人高校、成人高教、成人高等教育、非学历教育、成人高考。展现了研究热点四:成人高等教育不同于普通高校教育,转型目标在于以非学历教育为代表的大学后继续教育,按这个观点,国内已经有学者在该热点覆盖文献中提议取消成人高考。

在对四类关键词具体分析后可以得出结论:成人高等教育要在自身体制上、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三方面进行改革;要在学分银行制度方面进行创新;要向成人非学历教育进行转型、取消成人高考。

(三)可视化的成人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将高频关键词的相异矩阵(表7)代入SpSS18.0,进行多维尺度aLSCaL度量,系统输出战略坐标图如图4。

发展战略坐标图中所有30个高频关键词可以清晰地分成两个知识群,两个知识群距离较远,相互作用不明显。主于第一和第四象限的小群形状类似于一只小熊,而主于第二和第三象限的大群则像一只巨熊。“小熊”中仅含热点一,说明成人高等教育的创新即实施学分制仅仅是一种适应性变革,对于知识经济时代中成人高等教育的真正转型、学者期望值并不高,目前无论改革、创新和转型都局限在体制内,并不能全面代表蓬勃发展的成人高等教育。“巨熊”体现的三个研究热点才是学者关注的重点所在:成人高等教育迫切需要改变体制,体制改变了、课程设置和专业设置改革自然容易推进;尽快取消成人高考,将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推入教育市场中,逼迫它们向成人非学历教育转型,更好地为终身教育服务。

图4中,两只熊相互作用并不明显,说明各自尚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只是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大熊”已经壮大,很多民办成人教育机构成功境外上市就是案例,而代表体制内的“小熊”已呈弱势,正面临被大熊吃掉的势态。

九、改革、创新、转型和发展话题变迁

利用期刊库的题名和年份两列数据,可以通过对题名的内容分析,计算出改革、创新、转型和发展话题在历年发文题名中的出现频次,见表8。

利用表8中数据,进一步制作近15年来四个话题出现几率表,见表9。

利用几率表(表9)中数据,可绘制2001到2014年(2015年统计样本不全未计入)计14年来成人高等教育改革话题、创新话题和转型话题趋势图,分别见图5、图6和图7。可见14年来: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话题呈现缓慢降温趋势、成人高等教育创新话题呈现恒温趋势、成人高等教育转型话题呈现迅速升温趋势。

图7成人高等教育转型话题趋势图

加之不断变化的成人教育生态环境,改革、创新和转型共三种手段共同作用的结果――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话题趋势图、绘制出如图8所示,我们为发展趋势添加了趋势线(短划线)并趋势公式Y=-0.0058X+0.2995,其中Y为话题出现几率,X为现公元年份与2001年之间的差。据此,可以推断2001年开始计时的52年后、即2053年成人高等教育即完成其历史使命。

作为长期成人教育工作者,都有切身的体会:在2000年前后达到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顶峰,高校中代表成人高等教育的业余教育和函授教育,受重视程度明显较高;之后在各地高校全面提升教学和科研质量的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的校内地位日益降低,985高校尤其明显,例如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已经放弃业余和函授学历教育,相反它们的非学历高端培训(面向企业家和公务人员)反而蒸蒸日上,完全融入了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个意义上说,即使国家宏观教育政策不作任何事先调整,成人高等教育在2053年自然完成其历史使命。当然并不是说成人教育发展江河日下、年轻的成人教育工作者要另做打算,反而是说成人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从事内容更为丰富的大学后继续教育(非学历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过程中更能体现出个人价值。

研究结论

成人高等教育,传统意义上特指普通高校开展的业余和函授学历教育,其改革、创新与转型,二十多年来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受到该领域学者们的长期关注;然而该领域学者浏览参考文献偏于陈旧、他们有待于紧密跟踪研究前沿;该领域研究的核心理论阵地、学术带头人和权威机构已经产生;成人高等教育必须改变自身体制走市场化道路,课程改革和专业设置问题才会迎刃而解、才会脱去普教化色彩、才能创新学分银行制度,真正向非学历教育转型,作为成人高等教育学历标志的成人高考制度应该尽快取消,以断奶促进转型;成人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预测显示:改革手段在降温、创新手段处于恒温、转型手段在升温,即使国家政策不作任何干预、在三种手段综合作用下成人高等教育(特指业余与函授教育)史也将于2053年结束。

参考文献:

[1]李兴敏.成人教育学院改革与发展方向探讨[J].职教论坛,2012(21):35-38.

[2]李兴敏.利用文献计量法分析国内成人教育管理改革方向[J].成人教育,2012(7):89-93.

现代教育改革趋势篇7

关键词:会计;高等教育;改革趋势

我国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高等、该素质人才,一定需要具备各个方面的综合优势以及优良的素质,对于我国的会计专业学生来说,改革是势在必得的,并且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研究规范化、可持续发展的会计高等教育改革路径是非常关键的。

一、高等会计专业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

我国高等教育对于各个学科的定位都非常严格,需要学生根据不同学科自身的性质来决定。对于会计专业来说,学科的性质为实用性,因此在进行会计学科的教育改革过程中应当重视会计专业实用性方向的变化。高等教育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应当重视以应用型以及复合型为主要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我国现阶段会计专业的学生发展情况来看,趋势也是应用型人才比较多,但是相对学术型人才数量较少。大多数的硕士研究生等都是应用方向。自从我国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的会计专业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主要的发展方向面向硕士研究生以及博士等,对于硕士研究生教育成为了会计教育的核心。因此在现阶段会计高等教育的改革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注重对会计硕士研究生的重视,同时还应当重视对学生本科会计专业的重视,良好的本科会计专业往往能够保证我国会计学社会发展的潮流,实现会计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现阶段我国会计高等教育的现状

随着现阶段我国教育教学体制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我国的教育教学事业也在不断的进行推广和进步,会计高等教育得到了有效的发展。现阶段国家内部设有专门会计专业的学校超过600所,并且会计专业的高等教育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这些会计专业依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缺乏特色性

我国目前会计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虽然速度非常快,但是相应的缺乏一定的整体性,很多综合类院校以及理工类院校也设置相应的会计学专业,这些学校在开设会计学的过程中往往没有具备特色专业课程设置,会计专业的学习往往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利的,学生在这些综合类、非财经类院校内部学习会计专业往往得不到有效的发挥与提升,因此造成了目前部分学校所教授的会计学专业学生的社会需求性不高。

2专业教育注重规模化忽视评价体制

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化发展,当前很多高等院校内部的人数是非常多的,但是对于高等院校的课程设置来说,往往并不是人数越多对于学校、对于社会的发展就越好,而是应当注重学生的质量,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另一方面还需要注重对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以及道德准则进行一定的培养,保证相关课程教学的标准化,符合市场的发展需求等。

因此评价体制对于会计专业教育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如果单纯注重规模化的发展忽视相关评价标准以及评价体系的构建那么必然会造成会计学改革的失败。

三、我国会计专业高等教育改革的策略

现阶段我国会计专业高等教育改革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应当注重恰当的对策以及路径。下面笔者针对上述局限性主要来探究现阶段我国会计高等教育改革的相关对策。

1重视发展方向以及评价方式的转变

我国各大高校的任何专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都应当注重矛盾的处理,而且很多专业发展到成熟阶段往往都需要经历矛盾阶段,会计专业也是如此。对于会计专业来说,如果发展到后期往往矛盾就会凸显,会计高等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应注重会计质量的控制,降低会计专业发展的速度以及规模,脚踏实地,能够真正的重视对评价方式、发展方向的控制,将会计专业改革从规模速度转到质量控制上。评价机制应当基于良好的制度展开。高校会计专业应当设置适当的专业建设水平评价体系以及认知制度,帮助学校更好的发展会计专业,同时约束院校内部的相关不合理现象。另一方面会计高等教育的发展应当重视遵循使命与战略标准,通过制度上的约束和管控实现会计专业的良好改革。

2重视长远目标的确定

在进行会计学专业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应当重视长远目标的确定,为了能够培养具有一定高素质的综合人才,该等院校在开展会计学专业以及具体改革的过程中一方面应当保证院校内部教师的素质符合一定的要求,教师一方面应当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另一方面也应当重视研究、实践性思维的教学,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会计学的实践性意义,使得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践,更好的掌握相关概念。其次在进行会计学的教学过程中应当鼓励学生进行实习,通过实习实现自身经验与体验上的创新,最后通过成绩来体现学生在会计学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成果。通过平日学习、最终评价体系的改革,有效的树立了长远的目标,会计学专业改革也更加注重对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教学,促进了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3改革专业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等

现阶段我国高校针对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所设置的有关课程依然比较落后,对于会计发展来说往往造成了负面的影响。会计高等教育应当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模式,将有关研究整合到课程设置以及实践当中,让学生既能够成为科研成果的创造者也能够成为科研成果的分享者。

总结

综合上文所述,本文笔者主要从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会计专业的教学改革的现状以及具体的改革方式入手进行分析和探究。能够看出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会计专业依然存在不小的局限性,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会计学专业评价体系以及发展方式的改革,转变传统发展方式;其次树立并确定长远的建设目标,从长远角度看待会计学专业改革。最后重视对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改革工作。

参考文献:

[1]孙铮,李增泉.会计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与路径[J].会计研究,2014,11:3-15+96.

[2]高海.会计高等教育的改革趋势与路径[J].时代农机,2017,03:197-198.

现代教育改革趋势篇8

关键词:价值观念;变迁;学校德育;变革

一、价值观念的变革要求建立新型的学校德育观

伴随着价值观念的现代化,学校德育也必须现代化。在社会转型时期,新价值观念体系的建立要求学校德育必须建立起新型的现代德育观。

转型期我国逐渐确立了适应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体系:在价值主体上趋向义利统一;在价值目标上强调实现共同富裕;在价值标准上倾向于“三个有利于”的实践标准;追求自律、互利、公正、奉献等价值实现的精神。新价值观念体系尊重个人价值,重视个人价值的追求与实现,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价值实现上更加务实,注重价值实现过程中的公平与公正、权利与义务。

基于社会主义新价值观念体系的基本精神,立足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本目标,学校德育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德育观:即在德育价值上,坚持德育为生活服务,将多元价值观引入课堂,增强机体免疫能力,培养主体的首创精神;在德育本质上,高扬德育的主体发展性,倡导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德育,教人学会选择;在德育的理论基础上,坚持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和谐统一;在培养规格上,着力培养遵纪守法、敢于创新的现代公民;在道德的适用范围上,将道德扩展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调节与激励上;在德育的方法与手段上,主张通过知情并重、生活模拟、人格建构,注重品德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在教育方式上,主张通过师生互动,学生自我教育,以及实践锻炼、讨论式、启发式等多种方式进行德育。总之,现代德育应具有创新性、民主性、主体性、科学性、终身性、开放性等特点[1]。

二、价值观念变革要求构建新型的学校德育体系

结合现代化的德育观,新型学校德育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倡导人性化、生活化的德育指导思想

结合价值观念变迁的新趋势,学校德育在指导思想上应逐渐向人性化、生活化的趋势回归。社会转型和价值观念变迁的一个明显趋势是个人的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显著增强,表明了人们正在逐渐由依附走向独立,市场经济需要的是自我独立的主体。因此,在德育中必须确立“人是主体”的思想,即主体性德育思想。主体性德育思想的确立,一方面表明人们对“道德”的认识逐渐由服从、适应的层次提升到自主、超越的层次;另一方面也必然要求在教育中尊重学生主体,没有学生主体的自觉自愿的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发展。

向生活回归应是德育发展的另一趋势。社会转型,使得政治对人们生活的垄断性地位已经明显降低,人们在和平建设的环境下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需要则日益浓厚。生活性的问题在人们日常关注的问题中比例明显升高。并且近些年来,人们通过对德育功能的深入研究,在肯定德育的政治经济的同时,日益关注德育的个体发展与生活享有。由此,适应社会发展和德育本身发展的需求,德育回归生活的指导思想呼之欲出。鲁洁教授对生活化德育进行了精辟的概括:在生活中进行德育、通过生活进行德育、让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

2建构个性化的德育模式

长期以来,德育的一个重大缺陷就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随着主体性德育思想的确立,学校德育在个性化教育方面也取得显著进步。所谓个性化教育,就是在正确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指导下,从学生的现实个性出发,尊重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通过个性化和社会化、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其个性自主和谐发展。个性化教育旨在培养个性充分发展、人格健全的社会公民。建构个性化的德育模式,就必须对过去模式化、“一刀切”的培养模式进行彻底的改革。那种将人的心灵抽象化、单一化的企图,都是对人性的扭曲,因为人的心灵是丰富多彩的,它包括人的兴趣、情感、意志、抱负等各种复杂内容,实施个性化教育必须以此为依据,也只有以此为出发点,德育才能充满人性化,才能使人的个性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德育才能真正成为对人的一种解放。

国内外关于德育模式的建立,有许多有益的探索。如国外有代表性的德育模式主要有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关心体谅模式等;国内有代表性的德育模式则有活动道德教育模式、主体参与模式、体验模式、情感教育模式等[2],并且这些模式大多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和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可见,个性化德育模式的建立也应是我们所追求的改革路向。

3确定培养合格公民的德育目标

将德育目标定位于具有主体性人格的公民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转型是德育目标转型的基础。在社会转型时期,不同的利益组合和某种共同的利益诉求,在客观上要求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和社会的建立。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公民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市场经济的良性成长又需要公民社会的支持,从而使德育目标从“圣人教育”向“公民教育”转型成为可能。恰如鲁洁教授所言:“市场经济孕育了新的人与人的关系,它为现代独立人格的发展开拓出了新的空间,这也是当代道德教育所面临的可能空间,在这样的空间中为道德教育培养出一代具有独立人格的公民,形成这种人格各种内在道德属性,诸如自主、自由、民主、平等、公正等品质,提供了它的选择的可能。”社会转型对公民社会的要求,反映在德育中,即合格公民的培养。个性化的德育模式其目的就是培养个性充分发展的、人格健全独立的、会关心、会创造、懂生活、能工作的合格公民。培养合格公民,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德育人性化与生活化的具体体现。

4.建构丰富性的德育内容体系

服务于德育目标,受制于教育目的、时展要求和学生思想品德水平,德育内容应进行创新。新形势下的德育内容建构:一是加强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即加强对中国道德传统的批判继承和创造性转换,并同对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借鉴吸收和中国化改造相结合。在社会转型时期,应将以国家社稷为重的重德精神、淡泊名利的入世忘我精神、自觉自责的自德精神、自强不息的自我磨炼精神以及群德与自然陶冶精神等优秀道德传统融入到学校德育内容体系之中;同时还应注意吸收当代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文明成果,特别是那些普遍适用于市场经济、知识社会和解决当代人类共同道德问题的思想观念、伦理规范,并根据我国国情加以改造,使之与中国优良的道德传统融为一体,成为新世纪中国道德教育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二是突破旧的“课程”框框和“教条”形态,构建生活化的道德教育内容。人性化、生活化的德育,要求德育内容应贴近和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生命和现实生活,把体现社会要求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联系起来,构成适合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受教育者需要的、具有实效的具体教育内容系列。生活化的德育内容,应扎根于生活土壤,融入对受教育者个体日常生活、学习生活、交往生活、集体生活、职业生活等的关心、指导之中,真正发挥对人生的肯定、调节和提升功能。三是拓宽具有时代特色的德育内容。新形势下的学校德育应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纳入其体系之中,以符合时代精神的一些新的价值观,如:对竞争意识、效益意识、平等意识、求实创新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应加以倡导和弘扬,对紧扣时代特点的一些新的道德伦理,如经济伦理、科技伦理、生态伦理等,应在德育内容中加以体现。

5.创建开放性、互动性的道德教育方式

新趋势下的学校德育在方式上应实现从封闭性德育向开放性德育的转向,从说教式德育向互动式德育的转向[3]。那种在时间和空间上独立存在的封闭性德育,割裂了德育与其他各育的有机联系,无法完成对完整人的教养,而且其静态的、凝固的、单向灌输的特性,使德育脱离了现实生活,疏离了个体生命本性。在社会转型的新趋势下,应使学校德育逐渐转向生活、生命、社会,形成一种开放性的德育。同时,应逐渐摒弃过去那种单向的、灌输的道德教育方式,创建一种开放的、生成性的、创造性的互动德育方式。互动式的德育强调师生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创造、共同成长的关系,其间体现的是平等、合作、尊重、理解、意会、倾听、创造等道德要素。这种互动性的德育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教师主要是学生精神发展的引领者,教师要有进行精神引领的眼界与境界,因而对教师的教育素质要求更高。

6.实现教师素质的自觉转型

新趋势下学校德育的实现必须依靠教师素质的自觉转型。个性化、生活化的德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去实现,新趋势下的学校德育需要教师至少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素质[4]:一是更新的观念。即教师必须更新现有的一系列观念,尤其是学校道德教育观、教师观与学生观,要逐渐摒弃“训导观”、“裁判观”、“容器观”,倡立“指导观”、“顾问观”、“主体观”。二是开放的精神。即教师应自觉摒弃过去那种僵直的、机械的、教条的、封闭的思想,而应以一种辩证的、历史的、开放的眼光,看待道德教育实践中既定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系统的合理性,在对既定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进行说明、充实和改造的同时,应将相似、相异乃至相反的各种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真实地告诉学生,让其自己进行判断与取舍,而不是隐藏与回避。三是民主的作风。教师应自觉摒弃道德的权威与价值的法官角色,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真正民主地、平等地善待学生。四是反思的意识。即人性化与生活的德育要求教师必须不断研究和把握社会期待与学生需求的真实变化,不断探寻和弄清既定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的合理性程度,不断分析与明了自身的道德教育实践状况。这当中,对教师而言,尤其重要的是对既定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之合理性的反思,其目的在于对它们进行充实、修正与完善。

总之,结合社会转型和价值观念变迁的新趋势,学校德育何去何从,是值得德育研究者去进行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笔者所描述的新的德育,有的方面也许正在进行中,有的方面仍需要继续努力,但美好的愿景将是推动我们不断进行德育改革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赵志毅文本与人本:高校德育方略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

[2]刘惊铎21世纪中国学校德育改革探索[J]教育研究,1999(12)

现代教育改革趋势篇9

关键词:高职课程;改革趋势;分析与思考

作者简介:张燕飞(1977-),女,浙江宁波人,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纺织材料。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2-0030-02

高职教育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输送了大量的应用型技术人才,为我国经济的腾飞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人才保障。但是,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和优化,国家经济在全球经济产业链的位置日渐得到提升,特别是现在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经济建设所需要的技术人才日益往高、精、尖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之下,传统的高职教育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目前社会对各种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课程改革已经成为必须。

一、高职课程改革趋势分析

(一)高职课程设计改革趋势

1.体现在课程设计的背景设置的变化上。在知识经济之前,社会各种职业岗位对特定的职业技能需求都是相对固定的,在比较长期的时间之内不会有大的更新或者是升级换代,传统的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也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背景假设,所以,它注重的是对学生各种特定职业技能的教育、训练和掌握,注重的是职业技能“点”。但是,当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之后,一是技术更新换代加速,原本相对固定的职业岗位已经演变成一个动态的岗位,对职业技能的需求也呈现出动态的增长和扩张;二是年轻一代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更加呈现多元的态势,职业变革更加频繁,这就需要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改变当初的背景设置,从假设固定的职业技能需求转变到对动态职业技能需求上来,要注重对个别职业技能“点”的培训,更要注意对学生职称技能自我更新和成长能力的培养上。

2.体现在课程体系的面向范围及过程上。21世纪的社会总体来看是一个综合化运行的社会,就业工作及其过程对劳动者的方法能力、个性特征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关注度不断抬升且日益突出。面对高职教育和创业就业这一实际需求,就必须要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改变或转化,遵行以学习者为主体的范围及过程都较为先进的课程体系,以使其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和岗位工作的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与发挥,尽而能够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其团队合作的精神及能够有力的对相应的学习进行思考、反馈和分析,此外,还应对案例教学等新的或较为实用的教学方法加以运用,不断提升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深度。此种趋势对于知识获取的心理规律进行了适度的推动,其通过相应的发展结构,以最有效的保证学生知识获取的程度;同时,对于直接经验的这一维度较为注重,对于交叉于实践行动中的知识、技能和技巧都有一定程度的侧重;教学过程中,相关的职业内容、工作环境、专业知识等,其范围与过程需同职业实践所相对应。

3.体现在课程内容与技能、综合运用等能力相协调的度上。能力本身就与技能较为切合,高职教育实质就是对能力或技能的一种有效提升,其就是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进行培养,具体而言,其包括知识、态度及技能三个方面。在工作过程或其工作的发展前景上,学生个体的职业素质对其有着重大的影响,这与职业素质的地位是不可分的。在1999年UneSCo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的主题工作文件中,提到,“对人的素质要求在变化,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应变、生存、发展”。结合具体的岗位要求,其技能的侧重度也是不一的,这就需要对学生的创造性和智力性进行相应的提升与培养。故此,在不同的课程上,对其创造性技能的训练和与实际生产相关的应用课题、创造性智力技能训练等的程度就必须有所加强。

4.体现在课程实施的面向度上。就目前而言,高职教育中通常采用职业、实践、开放等程度相对深的工学结合课程模式,教学的实施由企业技术能手和学校“双师型”教师来负责,其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标准较为宽泛,课程教学大都是在企业或校内实训基地所进行,课程考核则注重其应用技能的熟练程度。通过职业经验的不断积累及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学习,其技能就能得到提升。

5.体现在课程评价的方式上。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内容设置、课程教学过程、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课程实施条件与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合理性与科学性的价值判断,在此评判的基础上以推动其过程的完善即为课程评价。在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其课程评价以教师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判断和对课程教学条件及实施状况的评价为主,至于课程本身价值则未涉及,完全不注重课程体系整体性的评价。故此,其课程评价就必须要选择能够综体现出整体性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方式,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程度、岗位技能的熟练程度、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程度都要有所改善。“三位一体”的综合评价对过程、工学结合、高技能与高素质等层面都有所注重。

(二)高职课程模式改革趋势

通过对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运行的现状的调查与分析,约90%以上的院校在专业的课程设置上,仍然采用学科式或准学科式的课程模式,这一模式有着较为明显的单科特性,其也依据文化课、专业课、实习课等学科性质来对其进行分段。基于此模式,以公共课、专业课为主,基础课、基础技术课、专业课为次,基础理论课、专业理论课、专业技术课并行注重的结构也就得到一定的延伸与发展。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大量学习和引进国外优秀课程开发模式的基础上,极力寻找与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新型高职课程模式。较为典型的是北京市朝阳区职教中心蒋乃平等人开发的“集群式模块课程”。这一课程模式有着“宽基础、活模块”的特点,其课程结构依据相应的标准与要求分为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阶段。高职课程模式的产生与一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相互联系。伴随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与实行,加之“大职教观”的影响,高职课程模式改革的趋向应是一种综合化的、新的课程模式,以代替原有的模式。

二、对高职课程改革的思考

(一)课程的设置受到学科框架的束缚,对社会实际的需求不足。面临“知识本为”的教学思想,我国高职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对学科型教学模式的束缚未能有根本的转变,对学科课程教学予以注重,同时,也极力强调科学理论的系统性,对其实用性关注程度不高。此外,一定数量的高职院校其教学计划中课程多且杂,其课程设置同本科极为类似。其与教学内容及企业的实际需求有所不符且脱节,其教材内容也较为古老,职业性和实践性完全没有突出出来。在教学计划中,虽然有入学教育、军训、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等较多环节与实践相关,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实训学时与理论学时存在倒置的现象,重心错位,学生的技术技能训练没有得到重视,其提升程度就有限。基于此教学模式和课程安排下的学生理论知识较为丰厚,但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程度不高,也就造成了其与生产实际和就业需要相脱节的现状。

(二)课程及其课程实施者人性化的加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教育,其目的都是培养人。人性化教育的加强对于高职课程的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学校及其课程实施者的教师需要注重以下几点:

1.对学生的成长予以相应的关注。学生的成长不单需要教师爱的关注和爱的投入,还需要有效课程的启发与教育。高职教所面临的对象其质量与水平相对较低,故此,在其课程的改革中,其课程及其课程实施者的教师要对其有所包容,给予他们成长的信心和勇气。

2.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程建设与实施中必须要对其予以一定的尊重且为其创造一个能够平等愉悦地学习和生活的环境。

3.用科学的、合理的、理论与技能并重的理念来看待学生。以能有效的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其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得以有效结合,尽而得以发展。学业成绩与技能存在一定的差别,故此,在其课程改革中,一定要将其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并评价学生,使其潜力得以发挥,成为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人才。第四,注重德育和人格两重的深层次构建。高职课程在改革的过程中也必须要对其教育者的人格予以关注和培养,以德育为先,将德育融入具体的教学理论与实践中。其在改革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挖掘教材的道德素材和价值取向、确保教学方法与时代要求的一致性符合教师的道德表率和职业操守的影响力、营造具有道德感染力的课堂生活气氛。

(三)教材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时空”开放化的实现。对于教材内容,面对传统教学对教材的注重及其把教学根本的局限,其在改革中,必须要对其教学内容予以开放,使其充实并有所超越,尽而推动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实现与跨越,以满足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利用教材传授内容,需要对既定内容予以一定程度的活化,使其变抽象为形象,深奥为浅显,枯燥为生动,以最大限度的实现知识的活化,便于学生的学习与掌握。此外,对于现有内容还需有所改变与升华,同时代相结合,缩短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及实际的距离,将书上死的文字符号激活,推动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实践操作的有效融合,极大的提升学生的水平与能力。对于教学过程,其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这一过程具有理论性也具有其实践性。学生作为其学习的主体,其通常带着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等参与课堂活动,故此,课堂教学应当是一个开放的,立体的过程,对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也要结合相应的实际予以调整和变化,以达到知识的活化与技能的提升,突破原有的课堂教学传统观念,极力扩展和延伸学生学习活动的空间,使其生活和社会等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得以提升,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的文化学习,不单有组织、有计划的传授知识、技能、行为习惯的正规学习和正规课程,同时也存在着非正式方式和途径。在改革的过程或方向上,必须要注重文化氛围、人际交往、社会实践的认知和自我认知等层面,拓展和提升其人生价值,以不断发掘和培养、超越自己,树立起终身学习的信念。

三、结语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以培养高级技能型、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特殊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将我国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的重要手段,得到国家的充分重视。在这种形势之下,本文对高职课程改革的趋势作了有效的思考与分析,得出,在其改革中,必须通过完善其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的结合度、教育主体的人性化及教材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时空等的调整,以调整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方式,寻找到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黄崇本,陶剑文.高职课程改革新趋势分析与再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7,28(4):54-56.

现代教育改革趋势篇10

[关键词]高等教育现状发展趋势

[作者简介]葛雪珍,赣南医学院体育教研室教师,华中科技大学教育学院在职研究生。

一、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

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高等学校是宝贵资源和财富,这已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党和政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加大了对高等教育战线的支持力度。

1.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扩大高校招生规模,迅速造就规模宏大的专门人才队伍,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于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体现和维护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深远的意义。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高等教育规模持续扩大,高等教育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到2001年,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由1998年的643万人提高到1214万人,增长了89%;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1998年的9.8%提高到13.2%。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人数有显著的增加。普通高校校均规模由1998年的3335人提高到2001年的5870人,办学效益明显提高。各类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育人模式、人才培养结构等方面更体现出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和特色。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从无到有,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开辟了一条新途径。连同成人、电大、自学考试等多种类型的继续教育,开始形成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同时,民办高等教育也取得较大的发展。

2.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1)近几年来我国高校的育人质量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高教战线始终把“育人”作为学校根本任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两课”改革,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深入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三进”工作,使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科学素养有了明显提高,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育部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校普遍加强了教学工作,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使教育质量明显提高,现在许多知名教授和院士还承担了本科生的基础课和主干课。学校对教学的经费投入有较大幅度增加,教学设施和装备得到了很大改善,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手段被广泛运用,相当一批高校开始使用原版英语专业教材和双语授课。

(2)高校的学术质量和水平有了显著提高。高校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成果,“九五”期间国家实施了“211工程”,重点建设了101所高校的602个重点学科项目,建成了教育科研网、图书文献保障系统、现代化仪器设备共享系统等公共服务体系和一批基础设施,有效促进了学科水平的提高和办学条件的改善。

(3)高校的师资质量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近年来,高校普遍加强了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的工作,大力加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师德师风的建设,使教师队伍的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高学历教师的比例有了较大的增加,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脱颖而出。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思想和业务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4)高校的基地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在国家的支持下,有关高校新建成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形成了近千个重点学科。近几年来,高校校园建设力度普遍加大,校园环境不断改善,学校面貌为之一新。

3.高等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高等教育改革的突破性进展,保证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向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转变。主要表现在:

(1)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实现了深刻变革,教育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按照“共建、调整、合作、合并”的方针,经过几年的持续努力,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扩大高校的办学自,新的体制理顺了关系,调动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密切了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推动了高校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对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深刻的战略意义。

(2)高等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平稳推进。在实行适当缴费上大学制度的同时,教育储蓄、学生助学代款、奖学金、勤工助学、学生困难补助等配套政策和措施也在不断健全和完善,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助学制度和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经过多年的探索,目前正在建立起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机制。

(3)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丰硕成果。近几年来,大多数高校后勤在坚持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基础上,以多种社会化形式逐步实现剥离,同时以高校后勤服务市场为牵引的教育服务产业也正悄然兴起。随着改革进程的不断加快,学校校园环境和学生学习、生活条件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学校面貌焕然一新,高校后勤保障条件大为改善,不仅直接有力地推动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模式与办学观念的深刻转变,对我国高等教育在新世纪更好更快地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综合化、国际化、大众化和终身化。

1.高等教育的综合化。高等教育要实现教育、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一体化。如美国的大科学园区都与高校互相交替,连为一体,以斯坦福大学为主导发展起来的“硅谷”科学工业园区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北京中关村等都是以科研力量雄厚的大学为中心,以高新技术产业群为基础形成的产学研结合的、教育科技产业三位一体的基地,既出人才,又出技术、出产品,大大缩短了知识与信息从创造加工到传播应用的周期,加速了知识经济的发展;同时,在这种以高科技产业为支柱的知识经济的发展中,高校的功能也得到了扩大。

时代的发展,要求高等教育成为新知识、新科技、新产业的诞生地、发源地,要求高等教育进一步组合,进一步提高规模效应,更好地发挥结构效益,特别是发挥“学科交叉效应”,以利于在促进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交叉、渗透、融合、创新等方面做出独特贡献。

从根本上讲,一所大学的声誉仰仗其各学科的水平,大学的生机源于各学科的活力。因此,学科建设是大学的一个永恒主题,抓好学科建设意味着抓住了大学发展的关键。在当今科技、经济、社会和文化综合交叉发展的趋势下,大学学科也要求交叉和综合。

2.高等教育的国际化。随着加入wto,我国已承诺开放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教育市场,我国高等教育正在各个方面面临深层次、多角度的开放,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加剧。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已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国际合作办学不断加强,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

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大众化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高等教育大众化”有一个世界公认的数量指标,它主要来自于美国高等教育专家马丁・特罗的理论。他把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毛入学率(指在校学生占18―22岁适龄青年的比例)在15%以下为精英高等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在15%至50%为大众高等教育阶段;毛入学率在50%以上则进入为普及高等教育阶段。我国虽已经过1999年扩大招生和2000年继续扩大招生,毛入学率才达到11%左右,与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也还有很大距离。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是一个必然由弱到强、由局部到整体的渐进发展过程,国际高等教育发展史表明,许多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往往会同时伴随着一个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

4.高等教育的终身化。高等教育应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科技与现代生产飞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个人为维持和改善社会生活质量,以适应社会急剧变化和科学技术不断革新的需要。许多国家已意识到终身教育观念的重要性,建立终身教育体系是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由于物质生活的改善和休闲时间的增加,人们渴望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以完善自我,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生的价值,以满足社会成员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教育需求。我们必须深化改革,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建立起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互衔接,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相互结合,职前和职后教育与培训相互贯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的立体交叉的终身教育体系。

总之,新世纪赋予高等教育新的时代使命,高校应成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人才库,成为科技创新,促进高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动力,成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交流世界先进科学思想的信息源。

参考文献:

1.周绍森.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与高校科学定位[J].南昌大学学报(人社版),2004,(6):173-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