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如何培养法治思维十篇如何培养法治思维十篇

如何培养法治思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3:30

如何培养法治思维篇1

>>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浅析如何在思想政治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浅谈思想政治课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中学思想政治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何在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思想政治课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浅谈初中政治课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浅谈如何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例说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论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政治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浅议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中学政治课程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浅谈思想政治课教学对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尝试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教育>浅谈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浅谈如何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摘要】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政治教师要做到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在有效教学和高效课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和谐的、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力的环境;重视实践,拓宽思维,丰富学生的创新源泉。【关键词】新课程创新课堂能力培养在新课程理念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而创新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其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和适宜的环境。那么,政治教师怎样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呢?

一、生动形象的导入——教师要创造“激发求知欲”的课堂

形象教学是用具体和感人的艺术形象或生动的语言进行教学,它具有直观性、通俗性,创造愉悦、和谐的教学气氛,启发学生围绕教学主题开展思维活动,针对学生的审美心理,诱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充分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主要方式有:1、表演法。所谓表演法,就是创编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小相声、小话剧、小品等,在引出新课前,让学生去说、去演。学生被活生生的艺术形象所启示,既增加课堂的活跃气氛,又使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自然轻松地进入新课,有效地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2、漫画法。漫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通过夸张的笔法、幽默的情趣、深刻的讽刺,展示深奥的哲理。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往往能使教学内容显得直观形象,浅显贴切。3、比喻法。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使抽象深奥的道理变得形象通俗,教学效果更为明显。具体形象的比喻引入,为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点提供了感性认识。4、故事法。政治课讲授新课前,先讲述一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神话、寓言、传说故事,让故事中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从故事中明白事理,得到教育,形成良好的品行。5、使用俗语。利用群众中广泛流传的俗语导入新课,生动活泼,形象有趣,观点鲜明。

二、增强自信——教师要创造体现“无过错原则”的课堂

自信是一种相信自己能力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可以促进学生勇敢地创造。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失去自信、盲目轻信他人的人,会有发明和创造。教师在教学中,一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多鼓励学生,使之经常体验成功,增长自信。培养学生勇于表现自己,勇于探索、创新的健康的心理品质。二要给学生一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环境,宽容地对待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和表现出的不成熟,不要急于评价,重在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保护学生的探索积极性,从而大胆创造。

三、激发兴趣——教师要创造具有“乐学环境”的课堂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后,这种心理就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知识,从而创造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培养学生对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和意义。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向学生说明学习这门课程对学生成才的重要作用,注意满足和扩展学生多方面的需要,用良好的方法展现学科知识的魅力。二是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由于思想政治课具有较强的抽象性、理论性,因此这方面兴趣地培养尤为重要。为此,必须变传统的“灌、注、听”的教学模式为“双主”和谐统一的教学模式;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特别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教学设计的多层面,巧妙运用各种具体的激趣方法,诸如创设情景、巧妙设疑、增举事例、艺术语言、演讲辩论、联系热点。抓好了以上两个方面,学生就会对思想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乐学环境”中学习,从而为创造力培养打开大门。

四、多维活动——教师要创造引起“竞争合作”的课堂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和合作并存的社会。在竞争和合作的过程中,不同的观点、思想,不同的利益、关系要发生碰撞,在这种碰撞中人们就要思考,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有所创造。可见,创造是一种集体活动,学生的学习也是这样。教师要善于创造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活动,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一方面让学生敢于质疑,善于寻求与众不同的思维角度,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另一方面在集体的活动中,使每个学生真正置身其中,在与教师交往、与同学交往中做到经验共享、发现自我、学会合作和学会做人。教学中要多搞一些讨论式、座谈式的课堂教学活动和创造一些“模拟法庭”、“问题辩论”、“今日说法”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一个有利于创造思维开展的课堂小环境。

五、分层教学——教师要创造“因材施教”的课堂

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分层教学实质上就是这种教育思想的延伸和体现,也就是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师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学习能力划分为a、B、C三个层次,每学期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变动层次组,做到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

在分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1、立足中间,抓住两头。教学从最低点起步,重在基础目标的实现。学生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探究、悟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另外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个别化的,只有这样,有差异的学生才能自己调节学习速度,形成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2、分层练习,分类指导。教师在课堂提问和练习上,一般分高中低三个档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另外,为了便于分类指导,教师应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a、B、C层生,C层学生在成绩好的学生带动下,久而久之也能对教师的要求作出积极的反应,从而形成同小组成员既互助又竞争的活跃气氛。

六、科学评价——教师要创造体现“一分为二”的课堂

如何培养法治思维篇2

1以材料为依据

材料进课堂,是政治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材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这里需加提醒的是,选择的材料要有时政性、典型、广泛,同时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材料的运用不能只满足于对概念和理论的解释,更要考虑如何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引出理论观点,以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推理能力;如何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来揭示知识点之间和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如何把理论内容和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让学生模拟不同的角色,根据具体的情况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

2以媒体为手段

教学媒体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是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恰当的教学形式有利于理解教学内容,常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为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教学手段的选用是不能不考虑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媒体,如实物性直观教具,形象性直观教具,象征性直观教具,电化教学手段,等等。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将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更广泛地运用。这种教学媒体能实现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各种信息交互传递,并适度运用色彩来增加感染力,音响和动画结合增加逼真效果,使课堂教学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内容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同时,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实践,努力创造新的教学媒体,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这一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教师相对于学生来说有两大优势,一是教师闻道在先,形成知识优势。二是师道尊严,形成心理优势。这两大优势造成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居高不能临下。习惯于“满堂灌”和“一言堂”,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不愿、不敢或无法启迪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转变教师的观念,真正树立起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其次要改革教学方法,深入研究和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再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教师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如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理解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等等。

4以知识为基础

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论是思想政治课入门的途径,也是学科能力的载体。没有一定的学科知识,我们的学生就失去了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也就很难对复杂的现实问题作出理性的判断和正确的分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尤其要把握其精神实质,讲清相关、相似、相近的概念,以及理论和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二要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三要讲清理论和方法的具体适用范围,任何理论和方法都有其具体的适用范围,随意地扩大或缩小其适用范围都容易使人作出错误的判断。

5以能力为重点

根据《课程标准》,政治学科能力可概括为依次提高的知识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政治课教学中注重能力培养既符合政治学科的内在特点,也适应高考命题发展的趋势。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科能力,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对课堂教学情况的分析,我认为,在政治学科能力培养的问题上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与能力是辩证统一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力无非是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没有知识基础,能力就成空中楼阁。(二)能力培养要循序渐进,不能靠临时突击。(三)政治学科的能力要求是各个方面有机组成的一个系统整体,把它们分割开来培养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四)课堂教学中要选择不同的材料,设计不同的问题,设置不同的情境,模拟不同的角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理解、判断、分析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6以分析方法为核心

我们经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明学习方法和思维的培养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重要。因为,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更多的知识要靠学生自己去获取,大量的社会生活等方面的现象,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靠学生自己去观察、分析和解决。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培养,帮助学生学会在陌生的领域获取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在复杂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下把握自己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根据高中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除教材中涉及的一些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外,还要帮助学生掌握概括法、比较法、系统法、分析法、综合法、归纳法、演绎法等方法。

如何培养法治思维篇3

关键词:党校;法学教育;领导干部;法治思维

“依法治国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是党的十报告对法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当代社会,法治作为一个社会理想的治理方式,其体现在:一是要靠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动,二是要靠领导者和全社会成员的法治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特别是后者,它是法治的目标和归宿。党的十以来,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高度,多次就依法治国发表重要阐述,强调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尽管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各级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政务的能力与民众日益增长的依法治国的需求之间还存在相当大的距离。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尤为显著。为此,党的十报告进一步强调指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关键在人,而各级领导干部在我国立法、执法、司法以及社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的思维决定人的行为,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领导干部有没有法治思维直接决定着他们能不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水平的高低同样决定着他们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力度和速度。

一、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养成的基本要件

法治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其养成和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必须按照思维模式的形成规律,从影响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各方面因素入手,多管齐下,建立长效机制。

1.掌握法律知识

打铁还需自身硬。掌握必要法律知识是领导干部培养法治思维的最基本要求。党的十报告指出,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各级领导干部作为依法行政的主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还是政府的宏观调控,都需要法律法规的规范、引导、制约和保障。领导干部应掌握的法律知识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要求学习掌握作为普通公民所应具备的法律知识,诸如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及诉讼法等,还必须熟练地掌握履行职责所必需的法律和法规。因此,领导干部要更多地学习和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法律法规,加强法治思维的培养,学会运用法治方式调控和管理经济事务,依法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和平等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

2.加强法治学习

法治的基础是法律,法治思维更是基于法律意识而产生的。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形成离不开法律意识的正确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努力学习法律知识,通过学法而懂法、守法、用法,明确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责任和义务。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学习法律知识掌握基本法理原则,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治理念,才能形成法治思维,才能用法律手段管理社会事务、做到自觉依法行政,提高政府政策的法制化和透明度。这是时代赋予领导干部的责任,更是人民群众的需求。

3.注重法治实践

领导干部养成法治思维的目的是为了实际运用,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同时通过实践可以使法治思维得到检验,得到巩固。因此领导干部要在工作实践中积极主动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做到心中有法,遇事用法,把法治思维作为观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基准性思维,增强责任意识,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

二、党校加强法治思维教育的必要性

提高党员干部的法治思维应首先从教育入手,使其了解法治思维的内涵、意义及必要性,从而运用于实际工作当中。在教育形式多样化的今天,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党校教育应该是第一位的。《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明确规定,党校是党员领导干部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阵地,是开展党性锻炼和能力培养的熔炉。这些规定和要求体现了党校办学的本质特征和重要特色。较之其他类型的培训,党校学习无论是培训目的还是培训内容,都是不可替代的。因此,在教育形式多样化的今天,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党校教育应该是第一位的。

此外,党校教育的核心是政治培训、党性培训、素质和能力培训。在能力培训中就应该包括法治思维能力的培训。现阶段,全国的党校系统都开设有法学课程,党校学员来自不同的专业,法律专业的学员很少,如何提高党政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党校的法治教育尤为重要。新时期,党中央对法治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党校教育也应该进一步的提升法治教育,尤其是法治思维能力的教育。应该加强各级党校法律方面的集中授课或者法律的专题班次。这种法律方面的专题班次对于学员的法治思维的形成,必然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开设多种形式、不同内容的法律专题班次,对领导干部法治思维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作用。

三、党校法治思维培养的具体举措

1.在教学目标制订上

提高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是党的十提出的新要求。理念是思维形成的基础,并对思维方式起着直接的、决定性的作用。党校法学教育更是传播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重要平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领导干部的法治思想。

党校法学教育通过专题课设置,要达到三个教学目标。第一,让领导干部掌握什么是法治思维。第二,让领导干部理解为什么要提高法治思维。第三,让领导干部知道怎么提高自身的法治思维。只有这样,通过宣传教育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真正植根于领导干部心中,并在长期积淀中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价值认同。

2.在教学内容设置上

党校法学教育的内容设置上,应该着力培养领导干部五种法治思维。

一是宪法法律至上思维。我国现行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中国共产程》在总纲中也明确指出,“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把宪法法律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行使任何公权力都不得超越宪法与法律。

二是合法性思维。作为国家公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在行使国家公权力时,不论是决策、执行,还是解决矛盾、争议,必须首先自问:法律对此是如何规定的?这样做合不合法?怎么做才合法?始终绷紧“合法是一切行为的底线”这根弦。具体来说,应当从目的、权限、内容、手段、程序五个方面随时审视其行为是否合法。如果领导干部在行为过程中发现违反,应当及时主动改正。

三是程序性思维。一些领导干部往往对程序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依法按程序办事繁琐、成本高、时间长,远不如行政命令直接、快捷、低成本。但法治实践告诉我们:世界上只有通过公正的程序才能接近公正的实体。英美国家有句著名的法谚,“正义不仅要得到实现,而且要以人们看得见的方式得到实现。”所以法治思维应当包含程序性思维,程序性思维强调凡事都要先想到程序,领导干部作出某一决策,实施某一行为,其过程、步骤、方式、时限等应符合法定程序和正当程序的要求,违反程序同样构成违法。

四是契约性思维。现在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时刻离不开合同,合同就是契约,因而法治思维还应当包含契约性思维。西方法治国家中的人们,将契约关系置于人情关系之上,将契约视为当事人间的法律。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写到“契约是缩小的法律,法律是放大的契约”。领导干部在现代行政管理中采用自愿性的行政合同来实现行政目标,其效果远远胜于通过强制性命令的方式。除此之外,领导干部对行政相对人、当事人间达成的合法合同必须认可和尊重。

五是责任性思维。责任性思维要求领导干部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和行动依法履行其职责,不得随意放弃、不得不当行使其职权,否则必须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提高领导干部的责任性思维,让领导干部时刻意识到,权力行使都会带来责任和后果,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职要问责,违法要追究,侵权须赔偿。

3.在教学方式运用上

党校的法治思维教学必须结解决好三个问题:

一是“教什么”的问题。坚持理论创新,是党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主要任务。在学习原有马克思理论基础上,对于一系列重要讲话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应当与本地改革发展的最新实践结合起来,推进教学内容单元化、教学单元特色化、特色单元系列化,用身边生动的实践做教材,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讲透,坚定党员干部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二是“怎么教”的问题。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牢牢把握问题导向,建立教学计划从需求调研中生成、教学专题从实践调研中生成的机制;教师要在精讲、精学、精读上下功夫,在讲“管用”、讲“发展”、讲“创新”上下功夫。在选择教学方式时,要根据专题课内容的需要,遵循党校法学教学的规律,任何教学方式都有它的优势,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讲法学理论用讲授式分条理讲清楚即可。为了把理论讲得鲜活也可以把社会热点问题的法律观察、典型案例的法律分析穿插其中,讲授式加案例式配合绝妙。对于可辨性的法学问题不妨采用互动式,促进教学相长、学学相长。

三是“怎么办”的问题。教研能力如何提高,怎么提高?到基层去实践,在实践中调研,是我们培养专业队伍的主要抓手。每个党校教师都应当根据自己的学科方向,选择实践中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作为研究重点,每年下基层调查研究,每人撰写调研报告。只有深入到科学发展的实践中去,党校教师的能力才能得到锻炼,素质才能提高,学风才能养成。

如何培养法治思维篇4

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材料为依据,以媒体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为基础,以能力为重点,以方法为核心。

一、以材料为依据

材料进课堂,是政治课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材料,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理解,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的材料要广泛、典型,同时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材料的运用不能只满足于对概念和理论的解释,更要考虑如何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引出理论观点,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推理能力;如何通过对材料的分析揭示知识点之间和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能力;如何把理论内容和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让学生模拟不同的角色,根据具体的情况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

二、以媒体为手段

教学媒体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手段。教学内容与教学媒体是一种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恰当的教学形式有利于理解教学内容,常常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为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教学手段的选用是应着重考虑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媒体,如实物性直观教具,形象性直观教具,象征性直观教具,电化教学手段,等等。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计算机多媒体将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更广泛的运用。这种教学媒体能实现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各种信息交互传递,并适度运用色彩来增加感染力,音响和动画结合增加逼真效果,使课堂教学更直观、更生动、更形象,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教学内容的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有目的地运用各种教学媒体。同时,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实践,努力创造新的教学媒体,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教学过程的能动参与者。这一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往往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教师相对于学生来说有两大优势,一是教师闻道在先,形成知识优势;二是师道尊严,形成心理优势。这两大优势造成的一个负面影响就是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居高不能临下。有些教师过分地相信自己的传授能力,习惯于“满堂灌”和“一言堂”,习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转,不愿、不敢或无法启迪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就要转变教师的观念,真正树立起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其次要改革教学方法,克服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状况,深入研究和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再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知识基础是对教材的理解和问题的发现,这一切没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是无法完成的。教师要进一步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如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能力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理解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和习惯;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等等。

四、以知识为基础

掌握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论是思想政治课入门的途径,也是学科能力的载体。没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学生就失去了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理论依据和科学的思维方法,也就很难对复杂的现实问题作出理性的判断和正确的分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一要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尤其要把握其精神实质,讲清相关、相似、相近的概念,以及理论和方法之间的相互关系。二要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建立相应的知识体系。三要讲清理论和方法的具体适用范围,任何理论和方法都有其具体的适用范围,随意地扩大或缩小其适用范围都容易使人作出错误的判断。

五、以能力为重点

根据《课程标准》,政治学科能力可概括为依次提高的知识能力、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政治课教学中注重能力培养既符合政治学科的内在特点,又适应高考命题发展的趋势。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科能力,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对课堂教学情况的分析,我认为,在政治学科能力培养的问题上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知识与能力是辩证统一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力无非是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深刻理解和灵活运用,没有知识基础,能力就成了空中楼阁。(二)能力培养要循序渐进,不能靠临时突击。(三)政治学科的能力要求是各个方面有机组成的一个系统整体,把它们分割开来培养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四)课堂教学中要选择不同的材料,设计不同的问题,设置不同的情境,模拟不同的角色,进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理解、判断、分析和综合运用的能力。

如何培养法治思维篇5

【关键词】政治教学创新能力

一、创设能激发兴趣、启发思维的问题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发兴趣和启发思维,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兴趣是构成学习心理的动力系统中的最活跃因素。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启发思维是政治教学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进而提高学生素质关键的一步。因此在政治课中创设问题情境,能使学生认知的动力系统和智力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使学生的认识活动和意向活动全身心参与投入,在创设新环境中,能产生碰撞,开拓思路,这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政治课教学中,创设情境主要通过设疑。设疑能使学生从原有认知结构中产生矛盾,激发思维的欲望。

针对高一经济常识劳动者权利和义务与社会保障的教学,设置这样一个情境:小王的爸爸在化肥厂工作,每天上班8小时,月薪700元。过了一年化肥厂被私人承包了,每天常常劳动10小时以上,双休日也常得上班,而又未能及时领到工资,最终因经营不善,化肥厂倒闭,小王的爸爸下岗。但小王的爸爸掌握一技之长,会修理自行车,便去街道摆设了一个自行车修理铺,恰巧此时,该镇在争创全国卫生城,当地城管委同志与小王爸爸发生了争执……

请问:(1)这一则材料从过程上来看可分解为哪几个阶段,在不同阶段中,你是如何看待小王爸爸、化肥厂领导、城管领导三者关系的?(2)你阅读了上述材料有何启示?

教师放开让大家各抒己见,使大部分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气氛中,教师将学生作出的各种解答方案让全班同学评议、争辩,最后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和小结,当一些学生看到了教材中叙述的内容与自己的看法基本一致并有新的见解时,脸上充满成功的笑容。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一是要向他们提供尽可能多一些创新机遇;二是要根据所授的课题安排刺激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

二、重视学法指导,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从学法指导入手,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这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法指导的设计是有层次的,以自学方法为例,第一层次是预习,给预习提纲,指导学生学会逐字逐句的阅读,理解其中的关键词语,然后是逐段逐节的阅读,理解并归纳其中的重点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学习阅读方法;第二层次是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比较、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根据所要学的知识,结合社会实际提出问题,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第三层次应该让学生学会独立获取信息,并且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构结合,主动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或问题解决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知识是学生创新能力的

一个质的飞跃。

三、在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与一般能力培养紧密相连

(一)发现问题的能力。人们通常获取的问题往往只限于自己已有的知识范围之内,重视常规性问题,忽视了对创造性问题的探索。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从而来发现问题。比如,在讲高一经济常识三产业中的我国农业这一问题时,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农村参观,培养学生观察力,从而来发现问题。具体的做法是:(1)做好参观前知识准备,教师在课上讲清“农业问题”的知识点,使学生了解我国农业现状、农村问题和党的农村政策以及如何发展农业的途径。(2)明确提出此次参观的目标。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该村的农业投入、抗灾能力、基础设施、生产经营状况、农业收成、农业政策、村办企业、劳动者文化素质等。方法是听介绍、参观、座谈、个别访问等,在各项活动中,都要指明观察的重点。(3)实地观察中给学生以具体的指导。(4)指导学生总结观察结果。通过参观,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教师要求学生用写观察报告的形式总结,通过学生之间的对比发现观察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又激发了他们热爱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积极思考。

(二)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政治课教学内容中直接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首先使学生了解丰富而生动的辩证法事实,通过分析、归纳,使学生了解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的道理。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要注意纠正学生从单一侧面绝对看

问题的思维倾向。例如,在讲改革开放巨大成就时,简单的说教效果往往不好,教师首先要带领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然后进行课堂讨论,讨论中,学生对改革开放中的成绩和问题会产生不同看法。教师针对学生的分歧意见引导学生从自己家乡的变化,有的从报刊的数据事实,反复论证观点,经过一系列的分析综合的思维活动,学生对改革开放的成就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认识,其辩证思维能力也获得很大提高。

如何培养法治思维篇6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思维能力;创造性人格

古人云:“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达。”这足以说明思维变通的能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在时代进步的今天,我们也可以看到只有具备一定思维能力的人才能在社会上更好地立足。而高中的思想政治教学在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高中生应具备的思维能力

1.分析性思维能力

分析性思维能力是高中生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条件,这是学生深入学习的基础。如今,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只会给学生进行勾画式的教学,这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分析思维能力的开发。

2.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它要求人们在思维上必须有创造性的想法,思维能力可以通过后天的不断培养来形成。高中思想政治课本应该是学生头脑风暴的领域,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必须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3.实践性思维能力

实践出真知,学生所具备的实践思维能力必须从实践中得来。很多人会害怕学生犯错误,但是如果不让学生参加实践,就不能让学生了解到真正的道理。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去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二、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总会有许许多多问题,但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剥夺了学生太多的问的权利,导致许多学生就算有问题也不会主动去问。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不断地引导学生大胆地去尝试新的东西,学习新的知识,对于不懂的可以主动地寻求帮助,通过这样引导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问题的讨论中去,在讨论与问的过程中学习和成长。

2.塑造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总会发现创造性对于学生而言是多么重要。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因此,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将思维和科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进而促进学生的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一直所倡导的东西,但是要真正地实现素质教育,我们主要还是要从学生的思维建设抓起。只有培养好学生自身的思维品质,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达到我国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如何培养法治思维篇7

关键词:初中政治教学方法教学思路

教学方法是教师在一定的认识论指导下,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所采取的途径、手段和方式,以及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的思考过程和思维方式。它在学生获取知识、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能启迪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维习惯,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中政治是初中生的重要的学科,政治教学方法多种多样,每种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所以很多情况下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组合,才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所谓教学方法的组合,是指根据自身班级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情况,按照一般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原则,将两种以上教学方法合理的教工和处理,扬长避短,从而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使其服务于特定教的教学目标。

可见,教法运用是否得当,直接关系着教学效果的好坏,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如何释放学生的激情,如何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如何启发学生的思维,如何挖掘学生的潜力,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使学生独立、自觉地完成学习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思维品质,完善学生的人格,如何选择较好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如何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这些问题都实实在在的摆在每一个政治老师面前,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有必要对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改善,笔者认为,就目前形势看,把课堂教学搞活就很有必要。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紧迫地感到,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然而,传统概念下的政治教学,使得学生对政治课程的认识停留在抽象、乏味和难以接受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进行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认知程度便可想而知了。如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怎样实现学生全面均衡发展,已成为教师关注的重要问题。然而,课堂教学到底要怎样搞活,这正是本文想探讨的问题,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以课本为起点,引入各方面知识,又以课本为终点,万变不离其宗。

一堂课一般是以导入开始,那么导入也是可以变换方式的,作为老师,也要学会创新导入方法。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对教学来说,亦是如此。一个好的开场白,不但能引人入胜,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其能力。“导”的方式有开门见山式、复习巩固式、漫画式、歌曲式、问题式等。到底采用何种形式,需根据内容而定。在正式开始上课后,我们让学生既动眼、又动手;既动脑、又动口,充分发挥师生的双边活动的作用。

二、合理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变的活跃、灵活。

“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这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要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才能使课堂教学变活。教学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活动的形式包括竞赛、辩论、调查、模拟表演、访谈、分组讨论、自主学习、个别提问、情境教学等,形式不能太单一,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又要考虑每一堂课的实际情况。比如在上课时采用辩论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也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接受理解知识。

目前不少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兴趣不大、课堂效果差,其原因固然很多,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课堂教学未能满足中学生“求真”、“求新”、“求实”的心理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分析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时,要多方面收集和积累教学资料,做到观点鲜明、材料充分、论据真实可信,增强说服力。资料的收集应遵循适用性、时效性的原则。所选的教学材料要既能突出基础性,又能培养学生能力,更能抓住热点,突出实战性。其中《中学生时政报》、《焦点访谈》、《新闻联播》等都是很好的资源。也可以穿插史料和时政讲解,激发学生兴趣,例如,我在讲解“霸权主义不得人心”一节时,就引用了“美国对中国南斯拉夫大使馆轰炸…”“王伟事件…”“美伊战争”以及一些恐怖事件等,来调动学生兴趣,讲解霸权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根源。图表法讲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图表法具有直观、简明、清晰之特点,用它可以将复杂、抽象的教学理论加以形象化、条理化。

四、调动学习主体,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的老师”,要想学生喜欢思想政治,首先,作为教师得想办法让学生喜欢你。一般,上课有激情,亲和力强,善于鼓励学生,欣赏学生优点,知识面广,责任心强,且对学生严中有爱的教师都比较讨学生喜爱。博得了学生的喜爱,老师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有利因素,趁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喜欢思想政治学科。其次,在教学中,要做到先易后难,善于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如七年级的入学教育,可以从学生进校后的第一印象和最初感受谈起,然后引导学生去进一步观察、了解整个学校,帮助学生怎么样去适应新的环境等等。让学生感觉到思想品德是一门既好学又好玩的学科。逐渐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的兴趣。这样为以后的学习就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五、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实践能力。

如何培养法治思维篇8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政治教学;创新与实践

1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性

当今世界,科技迅猛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最重要的还是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对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源源不断的创新型人才是国家得以长盛不衰的保证。因此,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关键,所以为了我国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打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对现有教育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从而才能培养出更多地现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2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现状

2.1学校领导对初中思想政治课不够重视。在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初中思想政治课一般被认为是非重点科目,也就是所谓的“杂科”,从而学校领导和老师对初中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学校领导对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投入比之“重点”科目要少得多,从而出现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资源配备不足,初中政治课的老师还有可能是其他科目的老师兼任的。最终导致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质量不高。2.2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形式单一。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政治课教学,老师主要以讲授为主,学生们往往都是被动地听老师讲课,机械地记笔记。从而使得原本的枯燥的思想政治理论变得更加的乏味与无趣。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课后只是要求学生一味的死记硬背。在这种教学氛围下,学生们很难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兴趣。久而久之,还将束缚学生们的创新思维,不能激发学生们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最终失去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2.3初中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由于学校领导对思想政治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对初中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配备上也不会那么重视,从而为了节约教学成本,所以一些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大多都是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而是由其他非重点科目的教师兼任,因此,他们基本上都不具备现代初中政治素质教育的能力。从而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他们大多采用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很多时候都是照本宣科式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得不到学生们的认可,对于好多的初中生没有任何的吸引力,从而使得教学效果低下。

3通过创设情景课题,增强学生的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人的一种带有倾向性的心理特征。一个人如何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呢?笔者认为,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对某一事物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其去主动积极地探索。而思想政治课的理论性较强,相对来说比较枯燥,所以教师应采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这对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非常重要。近几年提出的情景教学便考虑到了这个方面,其主要思想便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识地通过诸如寓言、笑话、名人小故事等引人入胜的情景设置,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对课堂充满兴趣,从而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地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例如,在讲爱国情操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正值非典时期,考虑到这一点,笔者翻阅了大量资料,为学生们讲解抗争非典的感人故事,让他们在这些故事中感受到真爱,明白爱国人人有责,从而自然地理解了爱国情操的内容。可见,通过引入故事,不但可以丰富课堂内容,还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且效果较好。此外,在课堂上还可以用音乐辅助教学,让音乐走进课堂,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优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政治课程涉及许多对学生有重要意义的话题,只有将这些内容以生动灵活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学生才会对这些话题感兴趣。因此,教师首先应该树立与学生平等相待的意识,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和亲和力后,就能从思想层次征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冈。此外,教师还应优化自身的教学方式,根据课程内容的相关要求合理利用教学设备,利用多谋体投影仪等现代信息技术,设计有趣的互动、讨论环节,从而引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在情感上和知识学习方面都能真正认同教师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在政治教学活动中可以设计讨论环节,为学生构建讨论、探究及质疑、合作的机会。再由教师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鼓励学生自发组织讨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给予鼓励,启发学生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提升政治素养,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新理念,促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初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还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其思维模式也没有正式形成,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非常重要。初中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他们的政治素质对祖国未来的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因此初中政治教学还应重点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将提升政治素养与培养创新思维贯穿于课程始终同。此外,由于初中学生还处于青春期,他们的思想行为模式经常出现走极端的情况,因此教师还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给予及时的引导和纠正。在培养学生养成独特个性的同时,提升其学习竞争意识,养成与时俱进的思维习惯,养成高尚情操。

总之,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每个政治教师都有自己的方法。学生的状况不同、氛围不同,教师引导的方法也各具特色。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多观察、多总结、多学习,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并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调节,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教师能单独完成的工作,它需要家庭、社会、学校相互配合,并提供适宜的创造环境。这样,学生的创新火花才能随时随地地迸发出来,我们的民族才能越来越有希望。所以,我们要共同努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尽一份力量。

作者:杨乐单位:贵州省凯里市三棵树镇民族中学

参考文献

[1]王淑霞.浅析如何提高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J].金色年华(下),2010,(4).

[2]肖锋.谈初中思想政治课如何进行创新[J].中国教育发展研究,2010,(3).

如何培养法治思维篇9

[论文关键词]法学思维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性

政法不分家,自古以来,法学和哲学、政治学的发展从来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哲学学说的变化会使法学的方法论和价值观产生变化。从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人不但要求有哲学的高度性、抽象性来统观全局,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而且要求守法、懂法,运用法律来为民众生活、生存的合理、正义、公平的理念提供秩序。这就需要对从事和学习这一工作的人具有丰富的抽象性、深邃的独特性、清晰的缜密的整体性和内在的逻辑的系统性的思维。哲学思维和法律的运用性和实践性结合起来,既有哲学思维的抽象性、深邃性,又有法律的具体性、运用性结合在一起的特点,它对当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建设乃至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开展相应工作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法律思维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属于法学门类,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它的研究对象是人,它研究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向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我国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并借鉴吸取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本学科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要培养了解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与方法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能力,能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在中等专业以上学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

法律思维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是指生活于法律制度架构之下的人们对于法律的认识态度,以及从法律的立场出发,人们思考和认识社会的方式,还包括在这一过程中,人们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从深层次看,法律思维始终为维护法治而存在,有学者将法律思维概括为:通过程序进行思考;注重缜密的逻辑,谨慎地对待情感因素;只追求程序中的真,不同于科学中的求真;判断结论总是确定的,不同于政治思维的权衡等。虽然法律思维过程难免有非理性因素,但从其总体要求和规定性来看属于理性思维。

法律思维的目的是探索事物的法律意义。养成法律思维的习惯,需要实践的磨练。法律思维不仅仅对法律人有意义,普通人学会法律思维,也会大有裨益。

二、法律思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重要性

(一)思想政治学科中法学思维

哲学是思想政治教育这门学科的理论基础。首先,哲学为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论基础。哲学是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性理论反映,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反映世界的本质,论证人在世界中的位置,揭示人与世界的复杂多样关系。对人的本质、人生价值、人生目的、人生意义等至关重要的人生问题予以审视、反思和预见,为人们的思想意识奠定理论基石。思想政治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哲学为支撑,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理想世界。

法律思维蕴含规则性、程序性、平衡性、基准性的特有知识、价值和方法。相对于其他思维形式,哲学思维显现出丰富的抽象性、深邃的独特性、清晰的缜密的整体性和内在的逻辑的系统性。”

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不仅要从哲学的抽象性、全局性来考虑问题,还要从具体的现实出发,运用规则、讲究程序、重视证据、建立明确责、权、利的制度,将哲学抽象性和整体性、系统性和法学的具体性、规则性、适用性结合起来。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法律思维

法学不同于哲学的一个特征,就是前者比后者更具有强烈的适用性。因此,强调法学理论要经世致用,不要变成玄之又玄的经院哲学。著名法学家伯尔曼说过:“法律需要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再好的法律,若不服务于实践,就是一张废纸。所以,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从事思想教育工作的人,不仅需要严谨的逻辑思想能力,抽象的哲学思维,也需要法治的理念,以权利义务的角度作为思考问题的基本逻辑线索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如思政专业的学生将来从事中学教育,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法学知识来管理学生。如学生在学校的地位是什么?学生和学校是什么关系?学生在学校享有哪些权利?学生又该承担哪些义务?学生在校期间,发生意外情况该如何处理?有的家长以为把子女送到学校,就把监护人该承担的义务转嫁给学校。一旦学生在学校出了事情,部分家长不管青红皂白,就纠集其亲朋好友到学校大吵大闹。学校为了息事宁人,绝大多数学校的做法往往选择私了,不懂得运用法律来维护学校的权利,往往付出高昂的代价。其实学校应该用法治的思想来治理学校。将双方的权利义务划分清楚,看学校这一方是否存在过错,该不该承担责任,承担何种责任,从法律的角度来解决问题,将学校的管理制度化、规划化。管理学校如此,企业管理,做其他思想工作亦是如此。

(三)企业工作中的法律思维

法学思维方式能够运用于教学工作中,同样,也可以在企事业单位工作产生显著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除了从事教师这一行业外,多数在企业从事服务与管理工作。当今世界,法律知识渗透到企业管理和服务的方方面面。企业领导在做决策的时候,对企业风险程度和预期利益的估算,如何平衡企业法律风险与经营收益之间的关系;企业员工的权利与义务,工资与福利、休息和劳动时间的规定;企业与其他经营者发生业务往来,合同的签订、履行、违约责任的划分等等一系列行为,都离不开法律思维的运用。法律思维不仅可以降低企业风险,提高员工的责任意识,继而通过企业管理规范化流程,合理分配任务,建立企业内部轮廓清楚、权利义务明确、奖罚分明的制度管理体系,达到企业管理的合法性,引导企业识别管理后果,法律思维渗于现代企业管理事理逻辑,提升企业理性思维,能更好地提高企业管理科学性、决策果断性,推进企业现代化管理。

三、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加强法律思维的培养

(一)从课程设置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思政专业课程体系的安排,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为核心,《马列原著选读》、《西方哲学史》、《宗教学》、《伦理学》、《逻辑学》、《美学》等各门哲学课程的基础上,再开设《西方哲学史》、《法学概论》、《西方法哲学史纲要》或者《法哲学》,合同法等课程。哲学课程体系既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论,又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法学概论》是一门概要论述法学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的课程,开设《法学概论》的教学目的是普及法学知识,加强法制教育;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概要地掌握法学的一般原理,了解我国宪法及其他基本法律的主要规定,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并能够运用所学法律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般法律问题。思政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求懂得一般的法律规定,并且能够运用法律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在哲学思维和法学概论知识体系的架构上,培养从哲学的角度和用哲学的方法来研究和思考法学问题的思维能力,这样不仅有利于思政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高层次地思考人与人或集团与集团、个人与集团之间的不公正、不公平,进而解决主体与社会整体间的公平、正义的问题。

法哲学,即法律哲学,是从哲学的角度和用哲学的方法来研究和思考法学问题的一种综合学科。它既是应用哲学(或部门哲学)的一个门类;又是理论法学的一个分科。法哲学是法学研究中的基础学科。它以两种方式实现其价值、功能:首先是对法的基本概念、法的构成模式、法的价值、法的本质、法的渊源、法与其他文化现象的关系等论题进行学理诠释,由之为部门法学者、法官、律师提供研究和判断的依据;其次是建构或设计法的世界观,为民众生活、生存的合理、正义、公平的理念提供秩序的皈依。这两种方式其实即是法哲学永久性的目标和追求。法哲学的建立必须具备关于法的高度抽象思维条件。只有具备了关于法的高度抽象思维的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条件,才能将法哲学的认识对象提高到真正的普遍形式。

(二)从教学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对于思政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功底,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法律思维的训练。在教学中,一方面注重哲学思维的培养。学习和研究哲学的过程,就是培养和训练哲学思维的过程,要想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就必需让学生主动去学习和研究哲学。因此,需要推广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将书本上的哲学问题与我们所面临的哲学问题联系起来,为书本上的理论赋予现实的生命力,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不仅如此,教师还应该从社会实践、科技发展的热点问题引出哲学的抽象理论问题,从身边的小问题中引出哲学的大问题,拉近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距离,使学生进入哲学思考的境界。另一方面,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运用经典案例进行案例分析,从现实生活的实际和法学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通晓法律常识,明确权利、责任、义务,运用法律基本理论、基本法条来解决具体问题。

同时,还可以改革哲学、法学课程的考试方法,把口试、笔试、课堂讨论、心得体会、社会调查报告、参加社会实践、撰写哲学、法学论文等各种不同的考试、考察形式结合起来,灵活运用。

如何培养法治思维篇10

思想政治课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一、更新观念,提高综合素质

今天,在科技和生产飞速发展、经济高速发达的社会环境中,教师不仅仅是人类知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者,更重要的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这就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把学生看成知识的“容器”的观念,努力吸取现代先进的教育理论,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素质,树立创新意识和创造思想,大胆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教育还要求思想政治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要懂得自然科学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不断调整知识结构,能进行学科渗透和学科相融,具备科学的教育教学思想。同时还应具备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并运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使教学工作能符合并遵循学生心理特点,使自己成为一名具有综合素质的教育者。

二、打破定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起“我是创造之人”“我也能进行创造”的思想观念。因为创新精神是指人们从事创造性活动的愿望和态度。它决定人们愿不愿创新,敢不敢创新的欲望与倾向性,是创新品质的基础和动力。那么,在中学政治课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1.营造一个民主、宽松有利于创新和想象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是完全平等的,教师不再是居高临下,而是与学生站在同一平台上互动探究,适时加以启发和点拨。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灌输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与创新,创设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教学气氛,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心理状态,积极思维,驰骋想象,敢于标新立异,打破陈规,善于质疑。

2.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学生的成功意识

创新动机是直接激励和推动人们从事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它对人们的创新行为起着导向、激发和催化作用。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使学生消除自卑心理,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实践证明,教师的正确评价和鼓励,是保护和发展学生创造思维源源不断的动力。

3.学生质疑问难,畅所欲言

创新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没有疑问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人的想象、直觉、灵感等创新思维的动作。学生问题的提出,开始往往是肤浅的,甚至幼稚可笑,这说明他们的思维还处于低级状态,需要加以引导。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同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解答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4.学生的发散思维

所谓发散思维就是针对问题,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多种思想和多种方案。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成分,是人的创造力的主要源泉。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异和独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应着重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同一问题进行思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例如:“怎样提升一个杯子的价值?”“怎样把冰卖给因纽特人?”“列举节约资源的金点子”。这些问题都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5.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课只关注社会对个人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方面的要求,只重视教会学生如何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国家,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等,但是对于学生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谈得很少,这样就使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价值在逐渐丧失。总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思考、想象和实践。

三、多种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的要求,也是社会、学生实际的需要;既是教师施教的根本指导方针,也是学生学好思想政治课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既是激励学生学习兴趣的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同时又是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我的做法是:

1.分组进行社会调查活动

在学习“改革开放30周年的辉煌成就”这一内容时,我以“改革开放给家乡带来的变化”为题,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深入农村、工厂和有关部门单位,开展调查研究,采访有关人员,了解收集本地区改革开放以来所发生的变化,然后指导学生根据收集和采访调查的第一手材料,共同整理和归纳,形成研究性课题、报告、小论文。并进一步要求学生在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本地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形成合理化的建议反映给有关部门。

上述系列活动,实现了课内外、校内外、理论与实际、学习与实践的互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学会取长补短、团结合作、开拓思路、激励竞争、启发灵感等心理品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

2.举行辩论会研讨社会热点问题

辩论就是针对教材中一些容易产生不同意见的内容或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把学生分成持不同意见的双方进行辩论,在辩论中明白道理、增长知识。如我针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对网络交往持不同态度,举行小型辩论会进行研讨。

3.创设活动情景进行表演式教学

表演式教学就是把教学内容改编成独幕剧、小品、相声等,让学生担任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在担任角色和观看表演的过程中领悟教材内容。新的教材设置很多主题探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教材提供的情景,适当的让学生进行表演,再现活动情景。

4.引导学生研究时事新闻,关注社会热点与焦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