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实践循证医学的核心十篇实践循证医学的核心十篇

实践循证医学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4:29

实践循证医学的核心篇1

由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medicaleducation,iime)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以下简称《要求》)于2002年首先在我国高等医学院校试行,现已成为医学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献[1]。《要求》产生于现代医学伦理学观念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深入人心、而循证医学正迅速传播的医学变革时期,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要求》明确提出本科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而医疗实践有赖于最新的有效的知识和信息。”根据《要求》的精神,笔者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从2009年5月开始尝试对在院实习医生进行循证医学教学的同时,阐述其内涵的现代医学伦理观念和临床意义,试图通过临床实习这种非正式的伦理学教育方式来强化医学生的伦理意识。在2010年实习医生进入临床的岗前教育中正式加入“循证医学及其伦理观”等专题讲座,使其在入科之前就植入“循证与伦理实习”的理念。

笔者所在医院实习医生分别来自青岛大学医学院、南京医科大学、潍坊医学院和泰山医学院等,虽然各院校教学内容不尽相同,但医学伦理学均是必修课。为了解实习医生对伦理学和循证医学的认知现状,入院培训时笔者针对性做了调查,结果显示医学伦理学淡忘者几乎为半数。进一步询问原因可知各医学院校的伦理学教育大都采用传统的、简单的、刻板的说教方式,学生普遍感到抽象而乏味,考试结束便束之高阁,进入临床的大多数实习医师对医学伦理学只停留在模糊的医德规范的概念上。对实习医生开展循证医学临床教学时阐述其医学伦理意义是一种教学尝试,对于刚入临床的实习医生,将伦理学与循证医学教育结合起来,有助于理解两者在医疗行为中的作用和价值。现从多方面论述这种结合的优势和意义。

1教学的支撑点——从临床实际剖析循证医学的伦理内涵

1.1从病人的角度和价值出发

循证医学从病人的角度和价值出发,客观地理解病人的内心感受和需求,主动维护病人的医疗选择权和决定权。这种仁爱之心和同理态度是医务从业者不可缺少的美德,也是医术进步所必需的精神动力。

1.2体现平等和公正原则

循证医学的信息交流体现了资源共享的平等和公正原则,有利于缩小现行医疗体制下不同级别的医院和不同水平从业者的差距。

1.3以试验数据为依据

循证医学强调以大规模、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数据为依据,最大程度地减少临床不确定性,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实现追求卓越的医德意愿。

1.4核心是为病人服务

循证医学的核心是为病人选择当前最新、最可靠、最合理的诊疗证据。减少医疗干预的失误,促进医疗决策科学化,以求达到一种至善的境界。

1.5可使从业者自觉转变为追求终身教育

循证医学可使从业者由阶段性受教育者自觉转变为追寻终身教育,发挥出求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实现职业行为的最优化。“这也是当代医学道德进步即实现当代医学的道德本质的一个充分必要条件。”[2]

2教学形式——提高了规格,有利于教学相长

循证医学从简单解决医疗问题上升为探讨伦理问题,或为了解决伦理问题而争论如何处理医疗问题。这种辅车相依的复杂现象在临床随处可见,也正是临床实习医师的困惑之一。多学科交叉尤其是循证依据和伦理依据的综合评述是现代医学的特征,也是临床教学的难点,需要临床教师有较高专业和医学哲学的素养,同样也要求学生迅速脱离单一的书本教育和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嘉言懿行与学生的感悟会产生心灵上的互动,增强彼此的互信和对各自职责的承诺。

3教学内容——扩大了视野,贯通了伦理与医疗之桥

实习医生需要学会用“用道德价值和原则检验此范围内人的行为”[3]。密切联系实习场景所处的医患关系、医患心理及社会舆论等,但在淡忘或轻视的情况下,即使一如既往进行了入院前医德医风教育,大多数实习医生也不会将所学伦理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将循证医学与伦理学并重地进行探讨,使现实中的价值判断和因果剖析更加丰富直观,笔者并不摒弃曾经的教材,相反,是让实习医师重温这些教材的重要概念,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结合临床现实,在实践循证医学中领悟其伦理蕴意,并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4教学方式——增加了授课的生动性

近年的本科实习医生基础知识扎实而联系实际不足,求知欲和自主意识均较强,面对择业、考研等竞争,学业上多有偏重,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教学活动会积极参与,对自认为重复性培训和低水平的讲座常采取抵制态度。如何让他们同时对两门看起来“无关又无用”课程感兴趣,甚至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教师的态度和方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拮取和剖析循证医学和医学伦理学的核心内容,并采用逻辑推理对两者进行链接,阐明其不可或缺的临床作用是本项教学的特征。一个拔新领异、鞭辟入里的讲坛才能激发好奇心,满足求知欲。实践循证医学的步骤是提出问题-查询证据-解决问题,在教学中笔者也循此方法,即“循证教学”,讲课中时常面对医疗措施提出针对性伦理问题,师生共同讨论。“教师在医德教育中的作用就是体现在其问题设计要击中矛盾的要害,并产生碰撞,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4]对初学者来说,临床伦理问题常常不能给出标准答案,教师只需把握住原则,重要的是实习医师在参与讨论医疗行为中的伦理问题过程中,完成了医学伦理意识的培养和医德素质的提升。

5教学效果——强调实用性

实践循证医学的核心篇2

【关键词】循证护理;中医护理;辨证施护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078―01

1循证护理的概念与中医辨证施护的概念的区别

1.1循证护理即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证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并用实证对病人实施最佳的护理措施。它包含了3个基本要素:①证据;②护士的技能③病人的实际情况。这三个要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1.2中医治病强调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辨证论治”是中医精神实质,“辨证施护”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护理方法。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辨清病因、病位、病性及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何病、何证。施护,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护理方法。辨证是决定护理的前提和依据,施护是护理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施护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的正确与否。

辨证和施护在护理疾病的过程中是相互联系和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具体体现。辨证施护它注重人、病、证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中医护理的精华,是指导中医临床护理的基本原则。

中医辨证施护是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及其他病情资料,通过分析、综合、归纳、辨清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即确定现阶段属于何证的思维过程,施护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来制定相应的护理原则和措施,以体现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相结合。辨证施护注重三因护理及同病异护,异病同护,注重人、病、证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医的辨证施护讲究辨证求因即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的方法。

2循证护理与中医辨证施护的关系

循证护理与中医辨证施护在基本观念和护理特点上都有着相通之处。循证护理以“证据”为原则,以“证据”为护理依据。提出问题,寻求证据、制定并实施措施,其核心思想就是寻求证据、应用证据。循证护理的中心理念就是要以病人为中心,从病人的实际情况出发,寻求证据,制定护理计划与护理措施。

中医的基本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二注重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中医辨证施护则以“辨证”为原则,以患者的“证”为护理依据。辨证的结果即作为中医治疗和护理的理论依据,是临床确定护理计划,实施护理措施的依据。中医护理注重同病异护和异病同护及正护与反护但不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着眼于病机和症状不同相同的病机或证可采用基本相同的护理方法。不同的病机或证要采用不同的护理措施。所谓“证同护亦同、证异护亦异”,实质是由于“证”的概念中包涵着病机在内的缘故,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的护理方法就是辨证施护。中医的辨证施护注重病情观察和舌苔、脉象,循证护理重视整体观,倡导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满足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健康需求。而中医学的基本特征就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以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也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辨证施护不可缺少的内容。

3循证护理对中医辨证施护的影响

3.1循证护理使中医辨证施护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循证护理为临床护理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是一个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循证护理将护理研究与护理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是一种指导临床实践的方法学,是一种科学评价临床护理文献的方法学,它强调的是有证据的科学思维方法。中医的“辨证施护”、个体化护理原则与循证护理“从证据人手”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护理决策的原则是完全一致的。但是,由于中医“症”与“症候”的复杂性,且中医诊断客观指标较少,主观经验居多,因此“辨证施护”对护士的要求较高。将循证实践的方法运用于中医护理,有利于中医护理对自身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重视准确运用科学的证据去管理临床实践活动,通过临床实践辨证护理干预效果,为临床人员实施中医技能操作提供科学的理论证据,从而加快中医护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进程。随着现代护理学的深入研究,近年来询证护理悄然兴起并迅速发展,是护理领域发展的新趋势,中医护理的形成与发展与现代护理的发展走过了相似的历程,在临床护理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称为护理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3.2循证护理有利于中医护理实践模式的转变当前,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经验医学模式向循证医学模式转变,提倡对病人诊治决策应结合当前可得到的最好的临床研究证据、医生经验及病人的意愿进行取舍,这是循证医学强调的临床决策思维(诊治方案的选择)及行为的原则和方式。因此,循证医学不同于以往的经验医学的医学实践,它更强调利用发表的文献证据解决临床问题,对证据进行严格分级,提供指导对医学文献评价分级的实践指南,并充分考虑病人的需求和意愿解决具体临床问题。循证护理也使传统的经验主义护理模式向依据科学研究成果为基础的新型护理模式转变。6中医护理模式的核心是辨证施护,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传统的“辨证施护”作为方法沦欠全面,因为当今医疗护理要面对的是“人”而非“证”,如果直接用来进行中医护理实践,有收集资料不全、不到位的可能,因此需要对“辨证施护”进行创新性继承。这就要求临床护士应在仔细采集病史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根据临床实践解决需要鳃决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文献检索,并对其进行系统评价,将最适宜的治疗与护理方法服务于每一个具体的病人。循证护理给传统中医辨证施护的内容赋予现代内涵,并以临床实践为准绳不断修正、完善,建立一套完整的辨证施护工作体系,形成新的中医护理实践模式,使新模式成为真正指导临床实践的实用模式。

实践循证医学的核心篇3

1.1有助于调动医学生对文献检索课的积极性

在进行医学文献检索的教学中,学生们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着重培养学生对于信息的感知以及查找的能力,不断增进学生对医学文献信息的获取能力。在传统的教学工作中,学生们对于医学文献检索存在着一定的误解,认为这是一种工具。现如今,将循证医学模式引入到医学文献检索中,学生们逐渐改变了对检索课程的认识。在文献检索的课程中应用循证医学的研究方式,主要是通过问题的提出--讨论--收集、检索--解决问题等多个步骤和环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有效的改善,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1.2为医学生将来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由于循证医学的起步较晚,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医学检索工作还处于不断探索的阶段,因此,有些医护人员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程度还停留在表面。事实上,医学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其专业性和实践性都相对较强,要经过不断的研究和发展,才能获得作为科学的医学理论知识。但是从课堂教学的方式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上看,其和实际的医学发展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滞后性较为突出。这种现象造成的主要问题就是在学生们在毕业之后,所掌握的医学理论和进行的实践操作都存在着过时的现象。因此,将循证医学融入到实际的医学文件检索课程当中,为学生进行临床实践提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而提升了学生们对于医学信息的鉴别能力。

1.3提高医学生对文献的检索和分析技能

以往医学文献检索教学更多的侧重点是医学文献的查找,而查找到相应文献后,其分析利用其文献一般讲授的比较简单,缺乏真正的操作练习。在文献检索教学过程中,体现循证医学遵循最佳科学证据,让学生通过临床问题,制定严谨的检索策略,选择数据库时,除书目型数据库外,还要检索临床实践指南数据库和临床证据数据库等,检索到读者所需的最佳证据或形成最佳证据的文献,再对获得的文献进行严格的评价与分析等。这对于加强学生采用信息技术与逻辑方法查询、选择、评估、运用最新原始信息的技能,建立科学的检索思维,提高学生快速有效地查寻和鉴别相关文献资料的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2循证医学融入医学文献检索课的教学改革

2.1加强教学实践环节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重要环节。循证医学的实施具体包括以下5个步骤:a.确定和形成需要回答的临床问题;b.寻找可以回答上述问题的最佳证据,收集有关问题的文献;c.评价证据的正确性和有用性以及作用的大小和临床上的实用性;d.使用最佳的证据,指导临床决策,并获得反馈信息;e.对所做的工作进行评估。利用实践环节建立和加强eBm思维,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奠定临床实践能力。

2.2有针对性的介绍可供医学研究证据查询的来源

在文献检索课程教学过程中除了传统的检索方法、对象、手段等基础概念的讲解之外,还应有针对性的多介绍一些可供医学研究证据查询的来源,包括数据库、期刊、指南等。特别是Cochrane协作网中“Cochrane图书馆”的使用,以及通过各国Cochrane中心网站检索临床证据的方法。在介绍文献计量学法时应着重于循证医学常用的荟萃分析(meta-analysis)方法的内容,此节内容应该与本校统计学教研室老师进行联合承担教学任务。

2.3改革考核方式

改革考核方式是今后医学文献检索课程的重点,现如今多数的医学院校在进行考核课程设置时,忽略了循证医学,只是将其作为医学文献信息检索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学生在课堂上的实际接受能力和运用程度就成了空谈。可见将其作为考核课程的一部分的必然性和可操作性。但从现如今医学院校的发展现状上看,为了进一步促进资金的有效应用,可以将这一内容和学生平时的作业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操作能力。

2.4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学效果及质量的好坏,关键在教师。目前,许多的医学文献检索课教师是图书情报、英语、计算机专业教育背景,而医学专业教育背景的寥寥可数。如果要讲授循证医学知识,不仅需要有丰富的临床和基础知识,而且要较高的英语水平和情报学知识。总体而言,授课教师不断加强自身知识储备,有利于提高综合素质。

3结论

实践循证医学的核心篇4

一、循证医学的定义

循证医学是在九十世纪二十年代,由临床实践中迅速发展并且备受广大医学界的关注的一种医学理念,循证医学的核心是慎重、准确和明智地应用当前所能获得的最佳客观研究证据,同时结合医生的个人专业技能和临床经验,充分考虑病人的实际情况和愿望,把三者完美地结合,制定治疗措施,将最正确的诊断、最安全有效的治疗和最精确的预后估计服务于每一个患者。

二、循证医学与传统的经验医学模式的区别

传统医学是通过非系统观察的方式来获得一种临床经验,并且我们的医生依靠这些经验和熟练的技能来指导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医疗实践,以生物学原理评价治疗效果,靠小规模培训来获得。虽然我们的传统医学在临床实践中产生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旧是存在一些主观的偏倚性和盲目性,所以,循证医学的出现和发展就显得很是必要。循证医学以设计严谨、方法科学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iKo),尤其是它还以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双盲iKo的客观证据为基础,所以我们说循证医学的研究结论更具可靠性和可信性,同时也促进了临床治疗决策的革命性变革,成为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南。

三、循证医学思维的必要性

不论是在世界上还是我国的社会上,心血管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并且是多发病,对我国和世界人民的身体健康都有很大的威胁。可见治疗心血管疾病非常紧迫。因此在临床教学中树立循证医学思想、培养医学生的循证医学思维方式,对于提高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造就高素质医学人才、应对医学知识日新月异的挑战,具有十分迫切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循证医学思维和方法在心血管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循证医学思维和方法对于临床前期的医学生

我们一直强调理论一定要与实践相结合,不能陷于经验主义和本本主义,所以,我们在心血管教学中要多与实际相结合,将治疗疾病方案的循证医学依据和新的循证医学的研究结果传授给学生,这样不但使其学到心血管领域最新的知识,而且教授了循证医学的思想和方法。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及时的获得最新的信息,并且积极促进学生之间开展相关的讨论,培养其自学、思考及获得新信息的能力,为其将来能更好的进行临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指导学生积极进行循证医学实践,在实践中体会循证医学的重要性。

2.循证医学思维和方法对于进入临床的医学生

已经进入临床的医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诸多的问题,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会以一种被动或者是灌输的方式来解决。大致方式是,上级医师提出心血管实践中的问题,然后学生检索相关的文献资料和书籍并通过上级医师结合实际的患者情况和学生双方进行讨论、查证真伪,同时就如何应用查询的最新的知识和循证医学的理论指导患者的临床诊治。此外,我们还可以进行一系列的国内外的经典讲座,讲授国外著名的RCt的具体设计、结果及对于结果的分析,这样的内外相结合的方法使得我们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从而避免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尴尬结果,更好地处理患者的问题。

实践循证医学的核心篇5

关键词:循证医学思维;传统医学;临床教学

收稿日期:2011-12-18

作者简介:陈桂莲,宋先旭,娄斌,牡丹江医学院附属二院妇产科。(黑龙江牡丹江/157009)

         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任何医疗决策都应该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为依据而确定。循证医学在临床医学发挥着日益重要和广泛的作用。为了适应医学科学的发展,我们近年来注重在诊断学和手术外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循证医学”的思维能力以及通过现代手段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循证医学的概念

           循证医学的观念起源于20世纪80 年代,由英国流行病学家首次提出。其核心思想是: 医疗决策应尽量以客观研究结果为依据。医生等都应该根据现有的、 最好的研究结果来制定治疗方案或者开具处方。循证医学在20 世纪90年代取得了新的进展,现今循证医学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已成为当今医学教育的重要发展理论与方向,能够促进诊断学的理论教学以及诊断学见习的变革与进步。

        2  循证医学的最新性原则

         传统的医学教学,所尊崇的是教材内容和教学大纲,而大纲与教材的编写和更新时间较长,且其内容与观点还经常受编写人员经验的限制,因此内容更新较慢。循证医学要求提供决策的依据必须是最新和最佳的,这就要求循证医学教学必须和科学技术水平与成果同步发展。因此,教师在每次备课时,要求能通过相关途径自觉检索相关的医学,搜集最新证据、科技文献信息内容以及了解外科医学发展的动态、,并能科学的判断和评价所引用的信息与内容,客观及时地将这些内容引用到教学中。

        3  培养循证医学思维

        3.1在实践中培养循证医学思维

         要培养出既有丰富的临床专业基础和技能,又善于不断吸收最新知识,掌握最佳最新的循证医学客观证据的优秀临床医师,就必须改变传统医学教学的模式。传统医学教学上多重知识传授,课堂教学,甚至照本宣科,从而导致学生思维不活跃,创造能力不够等弊端,想要改变这一情况,就需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力。而循证医学教学思维注重创新能力与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客观证据上以实践为基础,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资源的能力与创新开拓精神与本领在学习工作中能够客观积极地采集、 分析、 评价以及引用理论知识证据,在培养学生循证医学思维是应注意:从传播临床知识转变为教会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自我学习,把死学变为巧学,提高学习效率; 不应只是把学生培养成知识经验型人才,还要培养为创新开拓型人才;重视向学生传播与灌输循证医学的思维和方法,积极开展循证医学实践。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临床实践过程中主动和病人交流,了解病人的需求,如此能够发现课堂教学中未涉及的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结合临床实践中所面临的各种诊断和治疗的问题,寻找循证医学研究证据,大家一起讨论和评价研究证据的实用性与真实性,找出支持诊断、治疗等方面有效合理的证据,最后结合病人的特质和要求确定诊断并积极制定治疗方案,再通过临床观察与随访来判断哪个更科学合理。如此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循证医学思维。

        3.2以问题为中心培养循证医学思维

         在手术外科临床教学中要以问题为中心,将要传授的内容按照逻辑思维的形式,以问题方式呈现,围绕问题产生的原因、本质与问题的演变、后果、 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等进行讲解,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是按部就班的把简单的结果和答案讲解给学生,而是将重点放在如何解决问题的科学思路与原则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与评价,选择正确解决问题的方式途径,以循证医学的思维来了解问题,解决问题。循证医学思维可以将问题直接展现在学习者面前,能够调动学习者的兴趣,使学习者集中注意力,突出技能的培养,让学习者形成客观发展的科学态度与思维能力。让教与学相得益彰,有的放矢。

        4  结论

         循证医学的核心思想:任何医疗决策都应该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为依据而确定。循证医学在临床医学发挥着日益重要和广泛的作用。在手术外科教学中培养循证医学思维,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如何判断与评价,还可以正确解决问题。循证医学思维可以将问题直接展现在学习者面前,能够调动学习者的兴趣,使学习者集中注意力,突出技能的培养,让学习者形成客观发展的科学态度与思维能力。循证医学不仅适合在手术外科教学,还值得在其他医学领域和科技领域使用。

        参考文献:

        [1]胡劲,谭榜宪.培养医学生循证思维的探讨[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8(6):644-646.

        [2]陈虹.循证医学教育理论在临床教学医院的应用研究[j].重庆医学,2006(2):99-102.

        [3]王建华.循证医学教育应具备的教学观与方式的探讨[j].医学教育探索,2006(1):63-64.

实践循证医学的核心篇6

关键词:体外循环;模拟教学;临床思维;核心技能

体外循环(CpB)作为心血管外科领域极其重要的一项辅助技术,具有高风险和学科交叉等特点[1],对实施此项操作的护理人员综合能力具有较高要求。然而目前国内针对体外循环技术的专业培训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关教学模式、手段的应用性不强、系统化不够。如何在开展体外循环教学实践时更好地帮助学生迅速提高临床思维和专科核心技能,对于体外循环技术的开展及推广具有重要意义。医学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2-4],学生临床思维的确立和专业核心技能的发展必须基于教学手段和质量的提升,基于教学形式和方法的改善。本课题在结合手术室及体外循环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高仿真模拟系统的体外循环模拟教学模式。本文将以实验观察的形式评估该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以期为高风险专科护理人才培养提供实践依据,具体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根据方便抽样原则选取进入临床实习的本科护生共40名纳入研究,其中男2名,女38名,平均年龄(22.1±0.8)岁。具体教学实验开展时间定为2019年10月至2020年6月,教学团队由本院具备多年体外循环临床经验的高年资护师牵头组织实施,全部入组护生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模拟教学的设备与平台将与专业培训内容相匹配的全方位生理驱动型模拟硬件系统及其软件配置平台应用到具体教学实践中。包括:(1)orpheusperfusionSimulator型灌注模拟器:该模拟器由整身人体模拟组件、计算机交互模块、监视屏幕及打印设备等组成。模拟器的核心组件模拟人可与人工心肺机器及监测仪器连接,可以实时模拟并反映体外循环手术过程中的生命体征及相关指标,如真实情境下手术机体各项生命体征、血流动力学性质、正常生理学与心脏病理状态下相关动脉和静脉血气值、气体流量和氧气浓度、温度控制以及活化的凝血时间等;计算机交互模块可以根据单项体外循环操作内容开展系统进气、停泵训练,也可以针对具体病例进行插管选择、深低温停循环处理操作训练。(2)体外循环设备与辅助耗材:包括StoCKeRtS5型人工心肺机、配有实时生物监测系统(平面监测—心脏停搏液压力监测—动脉端泵压监测)、maQUet7800鼓泡氧合器、动脉微栓过滤器、medtronic氧饱和度监测仪、成人体外循环管道、心脏停搏液管道、管道钳以及预充液等设备或耗材。(3)体外循环模拟软件:包括Capp规划系统、UG设计、mimics图像重建、adams运动仿真等二次开发的个体化软件平台,为“orpheus”模拟设备体外循环操作提供客观、科学的技术支撑,实现逼真的体外循环与心脏手术配合环境、过程及动作检测。1.2.2模拟教学的方法构建(1)教学理念及资源准备:根据体外循环培训特点,教学开展前进行集体理念转化的构建培训,对教学路径进行实际分析,统一相关教学原则、目标及流程,强调在创立高仿真临床情景下突出基于问题解决的多元化启发教学,要求在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结合的基础上进行分组学习(每组3~4名护生为一组,设立组长1名),并明确分阶段考核验证指标。(2)以pBL为基础的教学路径设计:带教教师将体外循环过程以及心脏手术配合中各项操作项目、任务手段以“病例引导下的问题学习”方式设定教学计划,突出启发式、自主式互动教学。首先,教学团队要给予护生心脏解剖、病理生理、血流灌注、循环保护等相关理论知识的培训,使护生建立基本的专科思维;具体理论讲授中,教师要以思维导向引领出发,对体外循环操作中涉及的护理诊断、过程控制、病情监测等知识单元设置思考题,提出问题。给予充分高仿真情境下的基础模拟训练,将临床中各种体外循环场景进行有效整理设计,在教师指导下,使护生在表现出符合逻辑的各种心脏手术临床场景、事件、体征面前,大胆求证,大胆处理各种突发状况。训练过程要突出病例分析特点,在尽量贴近典型操作项目的情景再现下进行大量实操练习;要以“设问—观察—实验—纠错—再实验”为步骤,教学语言突出pBL策略,从纵横两方面进行辩证教学,尽量拉近临床与模拟的距离。(3)高仿真情景下的模拟训练内容:①全身肝素化、体外环路建立后开始体外转流。②转流过程中各种可能的异常表现、高危突发状况处理。③血流生理参数的实时模拟监测,使护生系统掌握CpB各种技能操作要领,及时准确调节流量和压力;提高对CpB中诸如主泵压力增高、液平面过低、静脉回流不畅、动脉系统进气、氧合器氧合不佳及功能下降等不良风险事件的判断、预警及处理等,使护生在知识内化中实现感性认识并最终完成能力转化,从而在面对错综复杂的临床环境时可以抓住主要矛盾,做出迅速反应。1.2.3评价方法(1)培训任务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观察,采用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CtDi-CV)中文版[4]对护生临床评判性思维能力进行评估。CtDi-CV量表由7个维度共70个条目构成。从“非常赞同”到“非常不赞同”分为6级,负性条目赋值为1分、2分、3分、4分、5分、6分,正性条目反向赋分。总分70~420分,得分281~350分表明有正性评判性思维能力,>350分表明评判性思维能力强。CtDi-CV量表经国内护理教育家评定,显示具有较高信、效度,α系数0.9。(2)在参考文献基础上[5-8]设计体外循环操作评价标准,对护生CpB专科技术技能进行过程性阶段考核及终端考核,具体考核项目包括:CpB基础理论测评、灌注技术操作和CpB不良事件处理,每个亚类项目满分为100分。测试结果分为优(80~100分)、良(70~79分)、平(60~69分)、差(<60分)4个等级,计算优良率。(3)采用教学评估问卷获取护生对体外循环模拟教学应用的满意度,该测量工具由研究者参考相关文献[9-11]设计完成,由“促进知识内化”“提高辩证思维”“提高学习兴趣和实操体验”“发展潜能与创新”4个项目构成,采用“满意”“不确定”和“不满意”进行调查描述,统计满意率。由研究者统一指导语,护生现场填写,做好过程控制。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资料进行处理,定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CpB专科技能培训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结果(见表1)2.2CpB专科技能培训护生过程性考核及终端考核结果(见表2)2.3CpB专科技能培训护生对体外循环模拟教学的评价结果(见表3)

3讨论

3.1临床思维、核心技能对CpB管理有重要影响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体外循环(CpB)作为维持全身组织器官血液供应的生命支持技术在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应用日益增多,CpB的安全操作和管理直接影响手术成败和患者安全[12-13]。临床实践表明,CpB管理人员除必须具备熟练的人工心脏专业技术外,还应具备多学科交叉的知识结构和临床经验,而临床思维、专业核心技能是上述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要素,是临床观察力和应急处置能力的形成基础,是临床决策的起点。可以认为临床思维、专业核心技能对临床绩效、专业工作态度和行为均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医学教育领域的最新实践表明,临床思维、专业核心技能需要在不断的系统化临床实践活动中逐步建立,必须依靠所在医院临床专科规范化培训的有效实施来达成。随着体外循环技术及其学科体系的发展,原有的教学方式已不能满足现有形势下CpB护理从业者对临床思维、核心技能的培养需求。

3.2护生体外循环模拟教学有助于临床思维过程的形成和内化

近年来国内有关临床专科教育的多模式研究逐步加强,伴随的医学模拟教学应运而生。有文献报道[14],模拟教学是一种在先进临床教育理论指导下紧密围绕临床实际情景来展开学习的形式,可以让无经验的学习者在没有医疗风险的环境下展开实践,一定程度优化了专业技能演练的过程。本研究基于模拟教学的优势,根据体外循环专业实际,精心设计了体外循环模拟教学法。在教学开展中,由高年资体外循环技术人员牵头,团队制定了标准化的教学步骤。以实操演练为主,辅以理论授课并穿插过程性考核。在实操演练环节,合理利用生理驱动型模拟硬件系统并依靠强大的软件功能,通过模拟系统创造出多种CpB管理场景,护生在指导教师带领下,利用模拟设备的高仿真、可重复、操作过程可控性等特点,大胆反复训练,多层次给予护生循证医学实质的培养。这样既加深了护生对模拟病例的理解,又使学生临床思维得到启发和锻炼。研究结果显示,规定培训课程结束后,参培护生CtDi-CV量表总分及相关维度得分较入组前基线评分显著提高,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印证了开展护生体外循环模拟教学初步实现了依托模拟技术创立高仿真学习环境的思路,有助于护生临床思维过程的形成和内化,能够有效提高评判性思维能力。

3.3护生体外循环模拟教学有助于CpB专业核心技术的培养

实践循证医学的核心篇7

循证医学是遵循科学证据的临床医学模式,是研究如何合理、正确地利用最新的相关信息(证据)进行临床决策的一门科学[1]。简单地说就是“遵循证据的医学”,也有学者称之为“证据医学”、“求证医学”或“实证医学”等,我国大多习惯称之为“循证医学”。著名临床流行病学专家、eBm的创始人之一SackettDL教授将eBm定义为“谨慎、准确、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措施”[2]。其核心思想是:任何医疗决策(如:医生开处方,制定治疗方案或医疗指南,政府机构制订医疗卫生政策等)都应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证据,根据现有的、最可靠的研究结果(如: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RCt)和对RCt进行的系统评价(SystematicReview,SR))进行,证据及其质量是循证医学的核心。循证医学强调临床研究证据、医师临床经验和患者选择三者的有机结合,要求每个临床医师随时追踪最新的、可靠的、有效的证据,并用于实践。eBm在不排斥基础研究证据的同时,更强调以人为主的临床研究证据,特别是以患者为中心的诊断、预后、治疗、预防及康复等方面的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并较好地提供了快速获取所需科学证据的途径。同时,注重医师长期积累的、有效的临床诊疗经验。此外,循证医学还注重大样本随机对照“金标准”对干预效果的评价以及终点判定、生活质量、重大事件评价,其采用荟萃分析处理临床研究资料、通过系统评价方法得到客观的数据,提供科学证据等[3],为解决多因素的医学问题进行积极地尝试并提供有效的措施。

2中医药标准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标准化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所谓“得标准者得天下”,谁拥有了标准谁就掌握了行业发展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特色优势领域,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几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产业之一。建立中医药技术标准体系,使技术标准成为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的坚实技术基础,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2.1中医药标准化研究的现状

中医药标准化是提高中医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在加速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提高中医药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纷纷开始了对中医药标准主导权的争夺战,都加强了对中医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力度,相继制定了一批与中医药临床、科研或管理相关的指南或标准。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不断深入,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目前,我国已把中医药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列入了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并将此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战略任务。设立研究专项对中医技术方法进行创新性研究,如“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药标准规范技术体系研究”项目中“中医标准制定方法与共性技术的示范研究”,为开发适宜中医药标准的共性技术做出创新性尝试。在中医药标准制定方面,国家标准管理部门、国家行业管理部门、全国有关学术组织、地方有关部门颁布的中医药相关标准规范已达200余项,其内容涉及病证分类、诊断标准、诊疗指南、疗效标准及针灸穴位等多个方面,如:《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医证候名称与分类代码》、《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证候规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等,这对我国掌握中医药以及传统医药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2.2中医药标准化研究面临的问题

我国中医药标准化研究取得的成绩固然令人欣慰,但形势仍十分逼人。一方面,近年来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科技优势,在国际上大造舆论,大肆去“中国化”。如将针灸穴位命名采用简单的“数字编号”,将其以中医药为母体的传统医学体系命名为“东方医学”等,采取各种形式和途径与我国争夺针灸、中药、中医基础术语等国际标准制订的主导权。另一方面,我国中医药标准化研究起步较晚,尚存在组织管理不统一、标准制定不规范、多种标准并存、科研设计质量不高、缺乏符合中医特点的方法学工具等问题。在中医药标准制定和评审的技术方法上,多是模仿借鉴国外经验和国际成熟的技术方法,缺乏自主创新。因此,积极探索建立适合中医药特点的创新性方法学技术,开展中医药标准化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对促进病名证候标准化、诊疗规范标准化、疗效评定标准化和中药质控标准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和价值。

3中医药标准化如何实践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及其信息资源已成为医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在中医临床和科研中运用循证医学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然选择。为加快推进循证中医药学的发展,建立起既符合现代生命科学要求,又突出中医药特色,能够被现代医学接受和认同的中医药标准化体系,个人认为目前需要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坚持病证结合,中西医结合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独特途径和方法,是中医学的灵魂所在。在传统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中有着循证医学的雏形,如中医的证候,其中“证”是“证据”,“候”是外观表现,其诊疗过程就是从四诊获取信息、证据,并根据这些证据进行辨证施治,但终未能形成以证据为前提去处理临床问题、指导临床决策。辨证论治的核心环节是对“证”的认识和把握水平。传统意义上,“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综合反映,在宏观上表现为特定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的有机组合,是从整体观出发对疾病内在变化的概括。同一“证”可以出现在多种疾病当中,而同一疾病也可表现多种“证”,如冠心病心绞痛,按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但“心力衰竭”、“胃食管反流病”、“骨质疏松症”、“干燥综合征”、“脑梗死”、“脑出血”等亦可辨证属气虚血瘀,这使得非谙于中医之道者无所适从。因此,证候标准化的重要途径是坚持病证结合、中西医结合,选择中医治疗相对有优势的现代病种作为证候规范化、标准化的切入点,按照“以病辖证”原则,将中医的“证”限定在西医的“病”的范畴,以使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和研究在可控的条件下进行,这不仅为中医药科研和国际交流带来诸多的便利,而且可为循证医学客观证据的获取创造前提条件。

3.2坚持主、客观指标相结合

中医学与循证医学都遵循证据,注重实践,具有整体观念。中医学的辨证以症状、舌象、脉象等一系列主观指标或软指标为依据,注重证候疗效和患者主观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个人经验。现代医学强调的是生物学指标,即所谓客观指标或硬指标,主要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体征发现,诸如三大常规、肝肾功能指标、X线、转氨酶、血糖、血压等。循证医学则强调主、客观指标相结合,重视与患者密切相关的临床指标,如病死率、致残率、生存期、生活自理能力等以及心脑血管系统的重要临件,如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猝死等作为主要的结局指标,并十分重视对患者主观感受、功能状态、生存质量和卫生经济分析的评价,而不是单纯的实验室或影像学等中间指标的改变。中间指标只有在被证实与真正重要的临床结局具有相关性、并确定是由于治疗所带来的结果时才具有意义。因此,主、客观指标的结合,促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从宏观到微观,从机能到形态更加广泛、深入,同时对循证医学证据的收集也更加全面、系统,有利于实现中医诊疗的客观化、标准化。

3.3建立临床疗效客观评估体系

中医药的生命力就在于其疗效,而疗效的确切性是疗效评估的关键。中医药专家宝贵的临床经验只有依靠RCt的严格验证,才能转化为最佳的客观依据。目前,中医临床疗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大的随机性,缺乏规范统一的、大家较认可的疗效评定标准,证候或疗效判断指标难以规范化和测量,疗效指标多为临床症状描述,缺乏长期随访的客观终点指标。如有些疾病可以自愈或自然缓解(如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等),有些是心理暗示作用的心理疗效,更有一些所谓的“人情疗效”、“面子疗效”。因此,必须引入循证医学方法,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估中医药疗效,临床观察中必须严格遵循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试验,注意采用客观疗效观察指标,实事求是,严格地进行观察,以排除各种干扰和误差,形成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医临床疗效的评价建立在牢固的科学证据之上,以保证医疗技术标准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3.4放弃偏见,注重联合

循证医学中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实验(RCt)方法,是评价一种治疗措施的最佳方法,也是该疗法有效性和安全性最可靠的依据。利用RCt方法,可以进行荟萃分析或作系统评估,即系统全面的收集全世界所有已发表的临床研究文献,筛选符合质量标准的RCt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得出最可靠的结论,大大缩短该领域的研究周期,促进学术进展。长期以来,中医学的临床研究论文大多为个案报道、经验总结和病例总结,研究设计质量不高,随机对照试验较少,疗程不规范,样本数量少,可重复性低,检测指标不明确,对不良反应观察很少,发表偏倚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可信性,阻碍了中医药标准化和现代化进程。因此,我们应该克服学派之争和门户之见的传统陋习,组织国内外多方力量,联合攻关,对重大疾病的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案的有效性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RCt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加速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进程。

实践循证医学的核心篇8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简称eBm),是20世纪80年代萌芽,90年展形成的一种临床医学实践模式,与传统医学主要是以个人经验和理论知识为指导不同,循证医学的理论和方法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是临床流行病学、现代信息学和临床医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为临床医学的实践开辟了崭新的发展空间,目前已引起国内外医学界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从而成为当前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它的出现使传统中医药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也给中医药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维和研究方法。如何利用和借鉴循证医学也被认为是实现中医药现代化、标准化的最便捷途径,那么,什么是循证医学?中医药标准化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中医药标准化又该如何实践循证医学?笔者试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认识和看法。

1循证医学概述

循证医学是遵循科学证据的临床医学模式,是研究如何合理、正确地利用最新的相关信息(证据)进行临床决策的一门科学[1]。简单地说就是“遵循证据的医学”,也有学者称之为“证据医学”、“求证医学”或“实证医学”等,我国大多习惯称之为“循证医学”。著名临床流行病学专家、eBm的创始人之一SackettDL教授将eBm定义为“谨慎、准确、明智地应用所能获得的最好的研究证据来确定患者的治疗措施”[2]。其核心思想是:任何医疗决策(如:医生开处方,制定治疗方案或医疗指南,政府机构制订医疗卫生政策等)都应基于客观的临床科学证据,根据现有的、最可靠的研究结果(如: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RCt)和对RCt进行的系统评价(SystematicReview,SR))进行,证据及其质量是循证医学的核心。循证医学强调临床研究证据、医师临床经验和患者选择三者的有机结合,要求每个临床医师随时追踪最新的、可靠的、有效的证据,并用于实践。eBm在不排斥基础研究证据的同时,更强调以人为主的临床研究证据,特别是以患者为中心的诊断、预后、治疗、预防及康复等方面的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并较好地提供了快速获取所需科学证据的途径。同时,注重医师长期积累的、有效的临床诊疗经验。此外,循证医学还注重大样本随机对照“金标准”对干预效果的评价以及终点判定、生活质量、重大事件评价,其采用荟萃分析处理临床研究资料、通过系统评价方法得到客观的数据,提供科学证据等[3],为解决多因素的医学问题进行积极地尝试并提供有效的措施。

2中医药标准化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标准化越来越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所谓“得标准者得天下”,谁拥有了标准谁就掌握了行业发展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中医药是我国的传统特色优势领域,也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几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产业之一。建立中医药技术标准体系,使技术标准成为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的坚实技术基础,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2.1中医药标准化研究的现状中医药标准化是提高中医药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其在加速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提高中医药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内外纷纷开始了对中医药标准主导权的争夺战,都加强了对中医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力度,相继制定了一批与中医药临床、科研或管理相关的指南或标准。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医药标准化工作不断深入,并取得了一定成绩。目前,我国已把中医药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列入了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并将此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点战略任务。设立研究专项对中医技术方法进行创新性研究,如“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医药标准规范技术体系研究”项目中“中医标准制定方法与共性技术的示范研究”,为开发适宜中医药标准的共性技术做出创新性尝试。在中医药标准制定方面,国家标准管理部门、国家行业管理部门、全国有关学术组织、地方有关部门颁布的中医药相关标准规范已达200余项,其内容涉及病证分类、诊断标准、诊疗指南、疗效标准及针灸穴位等多个方面,如:《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医证候名称与分类代码》、《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医证候规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等,这对我国掌握中医药以及传统医药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具有重要意义。

2.2中医药标准化研究面临的问题我国中医药标准化研究取得的成绩固然令人欣慰,但形势仍十分逼人。一方面,近年来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和科技优势,在国际上大造舆论,大肆去“中国化”。如将针灸穴位命名采用简单的“数字编号”,将其以中医药为母体的传统医学体系命名为“东方医学”等,采取各种形式和途径与我国争夺针灸、中药、中医基础术语等国际标准制订的主导权。另一方面,我国中医药标准化研究起步较晚,尚存在组织管理不统一、标准制定不规范、多种标准并存、科研设计质量不高、缺乏符合中医特点的方法学工具等问题。在中医药标准制定和评审的技术方法上,多是模仿借鉴国外经验和国际成熟的技术方法,缺乏自主创新。因此,积极探索建立适合中医药特点的创新性方法学技术,开展中医药标准化的研究和制定工作,对促进病名证候标准化、诊疗规范标准化、疗效评定标准化和中药质控标准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和价值。

3中医药标准化如何实践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及其信息资源已成为医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在中医临床和科研中运用循证医学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然选择。为加快推进循证中医药学的发展,建立起既符合现代生命科学要求,又突出中医药特色,能够被现代医学接受和认同的中医药标准化体系,个人认为目前需要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3.1坚持病证结合,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独特途径和方法,是中医学的灵魂所在。在传统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中有着循证医学的雏形,如中医的证候,其中“证”是“证据”,“候”是外观表现,其诊疗过程就是从四诊获取信息、证据,并根据这些证据进行辨证施治,但终未能形成以证据为前提去处理临床问题、指导临床决策。辨证论治的核心环节是对“证”的认识和把握水平。传统意义上,“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本质的综合反映,在宏观上表现为特定的症状、体征(舌象、脉象等)的有机组合,是从整体观出发对疾病内在变化的概括。同一“证”可以出现在多种疾病当中,而同一疾病也可表现多种“证”,如冠心病心绞痛,按中医辨证属气虚血瘀,但“心力衰竭”、“胃食管反流病”、“骨质疏松症”、“干燥综合征”、“脑梗死”、“脑出血”等亦可辨证属气虚血瘀,这使得非谙于中医之道者无所适从。因此,证候标准化的重要途径是坚持病证结合、中西医结合,选择中医治疗相对有优势的现代病种作为证候规范化、标准化的切入点,按照“以病辖证”原则,将中医的“证”限定在西医的“病”的范畴,以使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和研究在可控的条件下进行,这不仅为中医药科研和国际交流带来诸多的便利,而且可为循证医学客观证据的获取创造前提条件。#p#分页标题#e#

3.2坚持主、客观指标相结合中医学与循证医学都遵循证据,注重实践,具有整体观念。中医学的辨证以症状、舌象、脉象等一系列主观指标或软指标为依据,注重证候疗效和患者主观感受,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个人经验。现代医学强调的是生物学指标,即所谓客观指标或硬指标,主要包括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体征发现,诸如三大常规、肝肾功能指标、X线、转氨酶、血糖、血压等。循证医学则强调主、客观指标相结合,重视与患者密切相关的临床指标,如病死率、致残率、生存期、生活自理能力等以及心脑血管系统的重要临件,如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猝死等作为主要的结局指标,并十分重视对患者主观感受、功能状态、生存质量和卫生经济分析的评价,而不是单纯的实验室或影像学等中间指标的改变。中间指标只有在被证实与真正重要的临床结局具有相关性、并确定是由于治疗所带来的结果时才具有意义。因此,主、客观指标的结合,促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从宏观到微观,从机能到形态更加广泛、深入,同时对循证医学证据的收集也更加全面、系统,有利于实现中医诊疗的客观化、标准化。

3.3建立临床疗效客观评估体系中医药的生命力就在于其疗效,而疗效的确切性是疗效评估的关键。中医药专家宝贵的临床经验只有依靠RCt的严格验证,才能转化为最佳的客观依据。目前,中医临床疗效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大的随机性,缺乏规范统一的、大家较认可的疗效评定标准,证候或疗效判断指标难以规范化和测量,疗效指标多为临床症状描述,缺乏长期随访的客观终点指标。如有些疾病可以自愈或自然缓解(如胃炎、溃疡性结肠炎等),有些是心理暗示作用的心理疗效,更有一些所谓的“人情疗效”、“面子疗效”。因此,必须引入循证医学方法,应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估中医药疗效,临床观察中必须严格遵循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双盲试验,注意采用客观疗效观察指标,实事求是,严格地进行观察,以排除各种干扰和误差,形成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据,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医临床疗效的评价建立在牢固的科学证据之上,以保证医疗技术标准的先进性和科学性。

3.4放弃偏见,注重联合循证医学中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实验(RCt)方法,是评价一种治疗措施的最佳方法,也是该疗法有效性和安全性最可靠的依据。利用RCt方法,可以进行荟萃分析或作系统评估,即系统全面的收集全世界所有已发表的临床研究文献,筛选符合质量标准的RCt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得出最可靠的结论,大大缩短该领域的研究周期,促进学术进展。长期以来,中医学的临床研究论文大多为个案报道、经验总结和病例总结,研究设计质量不高,随机对照试验较少,疗程不规范,样本数量少,可重复性低,检测指标不明确,对不良反应观察很少,发表偏倚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可信性,阻碍了中医药标准化和现代化进程。因此,我们应该克服学派之争和门户之见的传统陋习,组织国内外多方力量,联合攻关,对重大疾病的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案的有效性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RCt研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加速中医药走向世界的进程。

实践循证医学的核心篇9

   1循证医学对口腔医学教学的意义

   1.1传统口腔医学教育的不足:传统的口腔医学教育模式以经验医学为主,在医疗实践中,医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听取专家的意见、结合教科书或权威参考书籍的观点处理病例。由此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较好,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不足。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医学教育暴露出很多缺陷:教学内容滞后,不利于新知识的传播;教学方法单一,重视知识的传授而不注重学生思维的培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和以教材为中心等。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学生对口腔临床知识的学习主要表现为被动地接受现成知识和死板的记忆过程,对问题不会质疑,学习没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医学生历来受这种经验医学的教育与熏陶,并在毕业后以这种思维模式和方法进行临床实践。在医学快速发展的今天,若不注重自身的知识更新,其知识很快就会老化,从而影响医疗质量。

   1.2循证医学的价值

   1.2.1循证医学是一门遵循科学证据的学科:循证医学意即遵循科学依据的医学,是由加拿大mcmaster大学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一种临床学习策略,是提出疑问,检索和评价相关数据,并将此信息应用于临床实践的一种方法。循证医学就是寻找、评价与合理使用当前条件下所有最有效高质量的证据,针对每一位患者的诊治过程进行决策,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具体的实施办法可归纳为五个步骤:①确定临床实践中的问题;②检索有关的医学文献;③严格的文献评价;④应用最佳证据,指导临床决策;⑤通过实践,提高临床学术水平和医疗质量。循证医学提供的证据是指人体试验的证据,包括病因、诊断、预防、治疗、康复和预后等方面的证据,追求证据的高质量和不断补充完善。治疗性试验证据根据其质量和可靠程度分为五级:一级:按照特定病种的特定疗法收集所有质量可靠的随机对照试验后所作的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可靠性最高;二级:单个的样本量足够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可靠性次之;三级:设有对照组但未用随机方法分组的研究;四级:无对照的系列病例观察;五级:专家意见,可靠性最差。

   1.2.2口腔医学教育中引入循证医学的必要性:循证医学教育的模式首先要启发和鼓励学习者善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归纳问题。其次是高效率地查阅文献,并对文献中的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提炼出针对具体问题的答案。掌握以问题为基础的循证医学教育的技巧和方法,就能成为一名终身的自我教育者。口腔医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许多疾病由于病因和发病机理不明,治疗手段多种多样,争议颇多。例如口腔白斑、扁平苔藓的治疗,龋病的防治等。随着基础医学与材料科学的发展,新的技术、方法、药物、材料不断涌现,如何针对病人的实际情况,选择最佳治疗手段,成为口腔临床面临的新课题。在这种情况下,以逻辑推论和临床经验为基础的医疗技术可能显得苍白无力。口腔医学实践中循证医学的引入,为临床医生进行医疗决策提供可靠证据。口腔医师应自觉运用循证医学的理论,使用当代最佳证据,结合具体情况为患者制定出最佳的治疗方案,不断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使患者受益。

   2循证医学在口腔医学教育中的应用

   2.1循证医学教学即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循证医学被誉为“21世纪的临床医学”,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医学教育模式。从医学教育的角度看,循证医学以解决临床问题为出发点,它提出了一整套在临床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现有的最好证据,评价和综合分析所得证据及应用结果以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理论和方法,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医学观,为规范其今后的临床实践行为打下基础。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寻求证据、系统评价”的全过程。结合循证医学的口腔医学教育,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掌握,又鼓励学生学会提出问题,独立思考问题,通过选择性、批判性地评价医学文献和综合临床研究获得最佳证据。循证口腔医学教育模式重在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变“死学”为“巧学”,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设计者和主动者,由接受知识转变为探究知识,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2.2实施循证医学的条件

   2.2.1循证医学实施所需的医学文献资源:循证医学是临床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现代信息学与临床医学的结晶。为保证循证医学的实施,学校要创造必要的条件,使研究证据的查寻方便、简捷。除了具备常用的医学文献数据库如medli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外,还应提供二次研究证据的数据库如Cochrane图书馆、循证医学评价(evidenceBasemedicineReviews,eBmR),或相关的杂志如循证医学杂志(evidenceBasedmedicine,eBm)、循证牙科学杂志(evidence-BasedDentistry,eBD)及书籍等。

实践循证医学的核心篇10

关键词:循证管理;质量管理;组织重构;数据平台

1引言

循证管理是以证据为基础的管理方法,尽量利用更合理、更深入的逻辑,充分援引事实,帮助领导者更出色地完成自身工作。循证医院管理模式是在循证管理体系下,寻找最科学、最合理的依据并应用到医院管理上的科学新思维模式和管理方法。强调效果与效益的统一,是目前医院管理者追求的管理模式。医院评审是一种医院质量评估制度,判定医疗机构满足质量与管理体系标准的符合程度。应用聚焦法、系统追踪法、个案追踪法、DRGS评价、遵循pDCa循环原理,结合大数据分析等方法,来强化医疗服务质量,提高医院科学管理水平,是循证医学管理理念的生动运用。目前各级医院践行循证医学管理的现状并不理想。特别是三、四线城市的医疗单位,经验管理与循证理念并不契合,存在组织架构对循证医学管理支撑不够、管理方法和管理工具运用不到位等问题。探讨并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有利于传统的医院管理理念向循证管理理念转变,从而促进医院管理的现代化。

2循证医学管理理念在医院管理的运用

江西上饶市三甲医院通过对该院借助循证医学管理理论,实现了组织架构重组,理顺管理流程,打造出闭环管理链条,提升了管理效率。在等级医院评审外力的推动下,该院深入贯彻循证医学管理理念,改变了原来职责归属模糊的组织架构,利用数据平台印证了循证管理后的成效。该院于2013年按照《三级综合评审标准文件汇编》要求,投入三级综合医院复核评审的准备工作,经历了动员、完善规章制度、学标贯标培训、自我评价持续改进到迎评五个阶段,并在2016年11月底复评顺利通过。在三年准备过程过程中,医院整体实现了自我运转的体制、机制支撑。

3以循证管理理念为基础,建立有效协同和分工清晰的组织架构

建立三级质控架构体系。从医院层面,完善院级、职能部门、科室三级质量管理体系,制定相应的职责和活动宗旨,发挥管理医院的作用。医院质量与安全委员会是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的专门机构,院长作为组织协调的最终决策者,协调医院各职能部门挂靠的其他相关委员会的工作,督促各管理委员会各司其职,按照医院总体质量与安全的管理目标,推进医院质量与安全的持续改进。设立了质量管理科,负责数据收集整理、沟通协调、组织督查等工作。每月收集数据、每季度分析数据。平均住院日、平均费用、出院人数、死亡人数、药占比、耗材比以及分级手术量等指标,都会推送到相关部门和科室,为其负责人提供各项指标的周期数据,查看趋势。管理部门挖掘分析数据,发现质量管理中暴露的一些问题,多维度分析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临床医技辅助科室设立了兼职质控医师及内审员,质控医生协助科主任完成科室质量管理工作,每个月召开的科室质量分析会。科室质量分析会分析科室各项医疗指标,着力解决科室存在的质量问题,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安全的医疗服务。由于质量分析会以数据说话,以事件为依据,这样在工作中更容易达成共识。科室评审员亦在评审工作中发挥良好的协调作用,在评审办公室和科室之间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对于全院性的普遍性问题,在医院三级质控的架构下,组织医院层面的关于质量与安全问题的系统追踪会,按照循证管理理念,运用质量管理工具,查找原因,提出整改措施,追踪整改效果,使传统的问题改变为程序化的持续改进。

4强化循证医院管理理念

在全院范围内实施大规模培训,共开展培训三十余场次,通过培训不仅使员工熟悉评审标准和评审内容,同时使循证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质控医师和内审员还能熟练运用系统追踪、个案追踪等管理方法。质量管理科运用循证管理理念,调取三年来科室运营的质量指标,如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重点疾病和手术量、药占比等等,结合同级别医院横向比较,制定医院质量与考核的体系,其数据涵盖基本医疗质量与安全的范畴,达到精细化和可量化。明确管理层次与考核部门,完善检查机制。达到数据来源于质量,又促进质量的良性循环模式。加强对评审条款的督导检查。遵循循证管理理念,从不同的角度对院科质量管理进行督导,用数据来说明持续改进有成效。考核数据反映的质量问题以季通报形式及时传送到科室、质量管理部门和院领导手中,提高了质量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促进了各层级之间的有效沟通,不仅使发现医疗质量问题的速度大幅提高,并且有利于问题的快速、有效解决。

5应用循证管理的方法

5.1质量管理工具理念和使用的推广《中国医院评审实务》《三级综合评审标准文件汇编》中提出在医院评审极医院持续改进质量的过程中合理应用pDCa循环管理法、追踪方法、品管圈和根本原因分析等管理工具。因为它具有系统性、连续性、整体联动的特点,能有效防止评审后质量滑坡,帮助医院提高管理水平,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该院通过医院实际应用后的调查分析,提出了管理工具的应用模式,有利于掌握和操作,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帮助医院构建持续改进质量的常态化模式。5.2运用多重方法实现方法实践的全覆盖在围评期,该医院应用聚焦法、追踪法、DRGS评价、文档检查、人员访谈、现场查看、明察暗访、数据分析、社会评价等方法进行全方位预评审评价。多种方法的综合性运用较为客观地反映出医院整体运行状况,促进医院从多角度进行管理,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同时,医院各科室还参与质量管理工具运用的比赛,加深了管理工具的理念在全院医护人员的认知度及运用的可持续性。5.3运用数据平台载体开展医院质量管理工作大数据的理念不止在于医院的管理,亦是整个目前社会各行各业发展中最为关注的。医院管理对于质量控制要重依据、重循证、重数据。要透过数据发现问题、依靠数据做出决策,才能切实提高医院医疗质量。介于质量数据平台的载体尤为重要。按管理要求,医院的数据平台分为三个等级:一是院长管理平台,二是职能部门管理平台,三是业务科室管理平台。院长通过管理平台可以全面地掌握医院的质量管理状况,既可以对关键质量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又方便对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供发现质量问题、及时督促相关部门进行改进。职能部门管理平台,主要通过业务管理、护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进行医疗质量监控。业务科室管理平台则提供实时预警、质量监控、科室质量文档等资料信息,供各个科室查阅对照。目前大部分的医院的信息系统建设尚未能达到临床管理的需求,也是今后管理发展的一个方向。

6运用循证管理模式后医院取得的效果分析

6.1三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的数据效果印证门诊与住院频次及患者成本均出现明显变化。该院的平均住院天数从12.3天下降到9.9天,手术台数由9648台到13366台,住院均次费用由10706元下降到10392元,门急诊人次数、住院人次数都有增长,特别是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50%下降到37.89%,门诊抗菌药物处方使用比例由23%下降到16%,呈正向趋势改变。部门协同发现并处置问题的效率及效果有效提升。运用系统追踪方法学用于强调不同又相互关联各环节之间的配合和协调,找出各环节中潜在的问题。学会多部门协调、联动开展系统追踪会,成功运用于对临床质子泵抑制剂使用的管理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寻找数据——组织讨论——头脑风暴、寻找真因——制定措施,由多部门共同协调参与督导,质子泵抑制剂的合理使用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合理率从55.8%下降至27.5%,改善了临床不合理用药的情况,达到预期目标。医院服务品质明显得到提升、流程更为优化。践行医院评审的内涵从终末质量管理向环节质量管理过渡,规范服务行为,细化服务环节,优化服务流程。拥有了良好的门诊导医、急诊预检分诊、优化的急救绿色通道等等,提供了人性化、亲情化、精品化服务模式。6.2二级医院在践行循证医院管理理念中成熟案例在该市三甲医院的推动带领下,部分二级医院陆续进入二甲医院的复审工作,该三甲医院运用循证医院管理理念进行内审,引导了整个市县区域的医院管理的进步。例如,在既往医院经验性管理中,抗菌药物的监管大家都比较重视,但是危化品对于医院的重要性一直被忽视。通过循证医学管理理论应用,多角度、科学化管理,危化品管理得到更多重视和关注。以某二级甲等医院关于危化品管理的改进为例。2017年年初,等级医院评审专家组在检查过程中,发现该二甲医院危化品的管理存在问题:比如设备科、病理科危险品的存放不符合规范要求,瓶装氧气存放间堆放杂乱,无出入库明细。根据二级医院评审条款6.8.7.3中的提出,需加强危险品监管,重点为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物品和放射源等危险品和危险设施;定期进行巡查,专人负责。针对专家组提出的问题,医院立即组织成立危化品管理委员会,召开危化品管理质量改进会。委员会成员通过走访调查、收集资料、问卷调查、开会讨论等各种方式厘清危化品管理现状。清点医院危化品目录,确定医院所存在的危化品的种类及所存放分布的科室。在27个使用和存储危化品科室进行危化品相关知识问卷调查,发现37%工作人员对危化品的相关知识匮乏,54%的工作人员对危化品一般了解。使用危化品的科室在医院占比较高,表明危化品管理是个全院性的问题。科室无专人管理、无基数管理;领用、存储科室危化品摆放随意,与其他物品混储现象普遍;科室未粘贴提示存放危化品的醒目标识,存在较大安全隐患。通过对科室的调研询查,发现危化品管理亟待改善。医院立即召开会议,运用头脑风暴法对人、机、料、法、环、测六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到问题症结。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并确定责任部门及完成时间。建立目录、加强培训、现场指导、追踪考核,特别是重点监管科室。针对各危化品存储条件,设立专门存放位置及橱柜,粘贴分类标识、提示标识、分类标签。加强领用、库存及空瓶的登记与交接。经上述改进后,27个储存和使用危化品科室,《危化品管理制度》上墙,100%科室实行基数管理,经过培训,全院医、护、工人员对危化品管理相关知识有了解,专管人员经过培训和现场指导全部通过考核,100%的科室指派专人管理,90%的科室按储存要求分类专门存放,100%的科室统一危化品领用登记,100%科室粘贴分类标识、提示标识、分类标签。通过该案例,展示了循证医学管理理念在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实践中的贡献。本文通过分析该案例整个践行过程,剖析循证理论应用,医院科学的管理架构体系,及循证管理方法学的运用。深入总结循证医院管理理念与方法的实践做法、管理绩效与限度,研究将经验复制与推广至其他同类医院的可操作性,从而为兄弟医院提供有效参考。该研究把循证医学管理与等级医院评审相结合,用循证管理理念来解读条款,是理论和实践的有效匹配。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某市三甲医院践行循证医学管理、顺利通过省卫计委等级医院评审已有的探索及其成效,对到来的市县区二级医院评审提供可参考的路径、举措,为新的医院评审周期下推进循证医院管理提供重要借鉴。同时在践行循证医学管理理念的进程中,课题组成员均成长为市等级医院评审专家组成员,其中一名成员进入省级评审专家库。为全面提高医院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医院管理者不应局限于局部和表面的改变,而应根据医疗机构与本地医疗情况的特点,科学创新管理模式,从循证医院管理的思想、方法入手,逐步改变管理理念、管理方法及管理模式。管理者要借鉴传统管理模式的经验与教训,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与循证管理方法相结合,探索既有前瞻性又具现实意义的管理路径,形成一套成熟、完善的医院管理体系。循证医院管理代表了现代医院管理的发展趋势,为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须有序推进循证医院管理方法。医院管理应该顺应循证管理趋势,根本目的在于更新医院管理理念和模式,确保医院可持续发展,适应和满足医疗市场的需求。

参考文献:

[1]高欢,王华,冉利梅.国外医院评审评价发展历程[J].中国医院,2013,17(1):34-35.

[2]张宗久.中国医院评审实物[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328.

[3]王明晓.我国医院评审的历史与现状及展望[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2,28(12):881-883

[4]韩桔苹,马金生,高克毅等.引入循证医学模式创新医院管理评审机制[J].中国医药指南,2008,16(6):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