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运动与健康科学十篇运动与健康科学十篇

运动与健康科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5 19:35:05

运动与健康科学篇1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健康教育;有机融合

当今高速发展的时代下,人们对于健康教育越来越关注。对于现代健康教育而言,需要将健康教育与各个学科教学相互融合起来,这对每一个参与其中的运动爱好者来说都很有帮助。运动人体科学课程是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运动生理学以及运动生物化学等内容都包括在体育教育专业的基础课程中,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健康教育素材。这也说明运动人体科学与健康教育有着很紧密的关联,所以在健康教育中融入运动人体科学的内容不仅可以使健康教育教学更加有趣,还可以使健康教育体现出体育专业的优点。[1]

一、运动人体科学与健康教育有机融合的依据

1.丰富运动人体科学的教学内容运动人体科学是当今时代研究体育运动与人体之间的关系及规律的学科。在运动人体科学教学中有机融合健康教育,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2.满足健康教育的职业需求教育部将体育课的课程性质划定为体育与健康相挂钩,重点提出了体育对健康的作用,通过体育教育来提高学生对健康的认知,让他们了解体育的重要性,从而提高自己身体的健康素质和终生锻炼的体育能力。[2]教育部对体育课的界定导致现在对高校体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行重新的认识。但是现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仅仅开设了一门30-40学时的健康教育课,这对学生们来说时间很短,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健康教育知识体系。[3]而且在开设这一课程之后有数据显示,学生对该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不是很好,所以还应该在其他的学科中加强渗透健康教育方面的内容。3.突出健康教育的体育特色对于那些体育专业的学生们来说,好动是他们的一大特点,所以体育运动属于他们爱好的一种,在健康教育教学中融入运动人体科学的知识,这对于健康教育而言属于发展变革的过程。同样对于每一位体育专业的人们来说也是一种挑战,而这也可以使运动人体科学有着突出的特色,从而使每一位学生可以在学习的时候养成良好的健康习惯,这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十分有意义。

二、运动人体科学与健康教育有机融合的方法

1.在人体科学教学中融入健康教育我们可以从生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社会适应能力健康教育以及道德健康教育等方面出发,将人体科学教学融入到健康教育中去。正如我们的生活中总是存在很多健康问题,我们对于这些问题没有一个合理的解决办法,就盲目地进行治疗,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4]针对此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开设一些小型教学课堂来进行生活健康小知识的讲解。体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多学习一些理论知识,将人体科学教育与健康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自身身体素质的提高。2.在健康教育教学中融入运动人体科学内容健康的身体是每一个人都想要的,而健康是可以通过自己合理的运动来维护以及保持的。体育运动具有很多的特性,如娱乐性和竞技性都是体育的特点。体育本身就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每一位健康教育工作者就希望大家能通过体育锻炼受益终生,但当前人们对于健康教育教学都基本表现得积极性不高。

三、结语

将运动科学与健康教育有机结合,对于人们而言是一个良好的锻炼机会,不过在具体实施当中,主要还需依托常规运动来实现。我们通过生活中的常规运动来保持健康的身体,这符合当今时展需求,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此外,这也是运动与健康教育发展的重大变革,能够促使当代人处于健康的生活状态。

参考文献:

[1]杨忠山.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方案的模式构建[J].赤子(上中旬),2014(21):215+212.

[2]王会凤.体育教育专业运动人体科学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改革初探[J].价值工程,2013(30):255-256.

[3]李军.健康教育与运动人体科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探讨[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2(3):182-183.

运动与健康科学篇2

关键词:运动;营养;健康

中图分类号:G8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5-061-02

一、运动与营养的关系

运动与营养都是维持人体健康和提高运动能力的重要因素,运动促进健康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而合理的营养又是维持健康和持续运动的物质保障。人体大约共有60万亿个细胞,每天约有1/100的细胞需要更新,使人体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也就是说人体是由化学物质构成的,归根结底是由化学元素结合而成的。而且促使生理机能运行的许多物质也都是由化学元素结合而成的产物。不言而喻,这些产物的原料都来着食物。因此,要使身体结构得道充分的发育,要使生理机能得道充分运行,就必须由食物供给充足、合理比例的营养。

所谓营养,就是指机体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食物中的养料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生物学过程。营养是构成机体组织的物质基础,体育运动则可促进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并增强人体机能的作用。合理营养与科学运动相结合,可有效地促进身体健康发育,明显提高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所以,要想使体育运动获得良好发展,必须有适当的营养保证。近年来,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运动与营养素有了深入的研究。在一些发达国家,已将运动员营养与运动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提高运动成绩。运动与营养素的关系在体育科学中的地位将日益重要。在群众体育中,体育运动与合理营养的结合在增强人民体质和健康水平中的作用也日益突出。合理营养和适量运动对防治一些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如冠状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症、骨质疏松等都是有效的。同时,也只有在合理营养的前提下,体育锻炼才能达到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的目的。同时,营养手段也是运动后恢复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合理的营养可以显著提高运动员的机能状况;营养不合理,将会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运动能力下降,甚至产生疾病和创伤。

二、运动与健康的关系

运动与健康的关系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自从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提出了“生命在于运动”这句响彻世纪的运动格言之后,关于运动是否有利于生命健康问题,一直是人们热衷讨论的问题之一。被西方尊为“医学之父”的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也说过:“阳光、空气、水和运动是生命和健康的源泉。”这说明运动对于生命健康来说如同空气、阳光、水一样重要。规律的体育活动加合理的营养是获得健康的最重要的保证,因为人的健康10%~15%取决于医疗保健;15%~20%来自于遗传;20%~25%依赖于环境,而生活方式和条件则占了50%~55%。因此,我们要运动,更要强调“生命在于科学的运动”,如果运动不科学,将会对人体的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运动也是自然界一切动物的生存之道、健康长寿之道,同样,人也是如此,经常参加体

育运动锻炼的人,寿命可能会更长久,更健康。古人也有“动则不衰”之说,只有活动起来,才能很好地保养生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合理运动对于健康有很好的促进功能:如运动可以增强脾胃功能;运动能提高心脏健康功能;运动能增强肾功能;运动使人精神愉快等,特别是运动能增强肺通气功能,有研究表明,经常锻炼的人,胸围呼吸差能达到9-16厘米,而很少锻炼的人,胸围呼吸差只有5-8厘米;一般成年男子的肺活量是3500毫升左右,常锻炼的人,由于肺脏弹性大大增加,呼吸肌力量也增大,故肺活量比常人大1000毫升左右。此外,运动又可使呼吸加深,提高呼吸效率,经常锻炼的人每分钟可减为8-12次,而一般人为12-16次,呼吸变慢的好处在于能使呼吸肌有较多的休息时间。一般人由于呼吸浅,每次呼吸量只有300毫升左右,而运动员则可达600毫升。还有,经常运动锻炼,又可增强卫外功能,适应气候变化,从而有助于预防呼吸道疾病发生。

总之,适量运动对健康是有益的,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尤其是到大自然中去活动,可以改善大脑供血和供氧情况,促使大脑皮质兴奋性增强,使人的头脑清醒、思维敏捷。同时也通过人体的运动,促使肌肉不停地做出收缩和放松反应,从而实现对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机能的锻炼,促使人的反应灵敏度、灵活性得到改善,同时也改善神经系统对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运动系统等器官系统的调节功能,有效地增强人体免疫功能、防治疾病和增进健康。

三、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健康是一个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综合概念。人们对健康的认识随着历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从神灵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wHo从1947年开始,先后5次对健康概念进行修正,直到1985年wHo提出健康的新概念:健康是指除了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外,还要加上道德健康,只有这四个方面的健康才算是完全的健康。这是最新的最具有权威性的关于健康的概念,因此,健康是一个动态的适应性过程,意味着不断适应变动不止的生物和社会环境。

在自然界里边,也同样存在合理营养与健康的问题。就拿植物来说,风调雨顺的自然环境,就是它们的合理营养素,在那样的环境中,植物才能健康成长;否则,植物要是生长在盐碱地、水分胁迫等环境中,则植物的健康成长就受到威胁;同样对于动物界来说,衣食无忧的安逸环境就是顺境,是有利于动物生长的有利环境,而大运动量训练,导致动物内环境的改变等状况就属于逆境,不利于它们的生长,此时就需要改变这种逆境,配合合理的营养,来保证健康成长。

有研究表明,几乎一切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如肥胖、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意外、糖尿病、骨质疏松症以及肿瘤等,都可以从营养学上找到病因并采取预防措施。以肥胖为例,近年来我国18~45岁的人群中肥胖者占20%左右,肥胖在中国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危害之一。近年来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邀请了8个国家16位著名肿瘤学、营养学、流行病学专家,综合研究了世界4500项有关饮食与癌症预防的最新领先科研成果,在广泛科学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提出,癌症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通过科学饮食能减少300~400万癌症病人。这些疾病的防治也是我们在21世纪将要面临的巨大挑战,合理营养更是人们获得并维护健康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四、结论

总之,我运动、我营养都是为了我的健康服务的,适量运动加上合理营养是维护身体良好发育、维护健康重要因素,任何层次的人的健康来自于良好的营养加有规律运动的生活方式。只要坚持这一准则,生命才更完美,身心更健康。拥有健康,人生才有意义,拥有健康才能合理运动,才能更好地选择营养素,更自信地面对生活。因此,“我运动、我营养、我健康”应该成为我们新时代健康的响亮口号。

参考文献:

[1]王瑞.重视体育运动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J].学苑教育,2011(6):59-61.

[2]王旭瑞.浅谈体育运动与健康的关系[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7(13):114-115.

运动与健康科学篇3

关键词:融媒体;互联网;卫生健康知识;传播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提出15个专项行动,第一个就是“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的重点工程为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随着互联网社交媒体的普及和发展,一个融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传媒与受众互动于一体的“融媒体”时代迅速到来。传播媒介形式从传统媒体的报纸、电视、网络,到新兴媒体的微博、微信视频号、抖音、直播平台,多种媒介形式实现融合。在融媒体时代,医学健康知识的传播更加快捷,传播效率倍增,更好地满足了大众不同的健康需求。通过多种媒介形式持续性向大众传递医学科普知识、科学的健康观、健康的生活方式等,提升了大众的健康综合素养[2]。同时让大众在获得正确科普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对医院的认同感与信任感,从而树立了医院品牌的权威性,提升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为医院持久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北京小汤山医院(北京市健康管理促进中心)作为首批全国健康管理示范基地、全国健康管理体验示范基地、北京市健康促进示范基地、昌平区健康科普基地,20年来致力于“小汤山大健康”品牌建设,真正将“大卫生、大健康”理念贯彻落地。2017年—2021年北京小汤山医院共组织医务人员发表科普文章4400余篇,举办讲座、义诊、健康教育等相关科普活动660余次,参加拍摄1000余部科普微视频,受邀参加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中央(北京)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BtV)等科普节目650余次。医院以健康传播为抓手,不断加大医院品牌宣传,为推动首都卫生健康事业全面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做出新的贡献。北京小汤山医院为做好医院品牌的健康传播,以宣传康复医学、健康管理、医疗护理、综合医疗、预防保健知识为主,充分发挥医院的优势学科,积极组织医院医务人员将临床实践工作与科普写作相结合[3]。鼓励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发现、搜集、挖掘线索,找准科普报道的切入点和落脚点,紧跟大众关注的健康热点,从科普创作的选题、标题的吸引力、内容的故事性等多角度进行创新。通过写作医学科普文章、拍摄医学视频,以自媒体图文、短视频、一对一咨询、电视台(电台)节目、专题讲座、义诊咨询、科普作品比赛等多种形式全方面开展特色医学科普,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正确的防病治病理念和健康教育防范传播给社会公众,进一步促进了医院业务的推广,加强医院品牌建设,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打造多媒体综合健康科普宣传平台

1.1利用好医院内部传统科普宣传平台

利用电子屏、门诊等候区电视及健康教育宣传栏向患者提供健康资讯类知识;在各临床科室开展出院健康处方工作,为出院患者从用药指导、居家康复、照护和自我健康管理等方面提供科学指导;制作系列宣传展板、海报、手册、文化墙、宣传栏,向广大患者传播疾病知识、健康科普知识、防疫知识等。北京小汤山医院健康管理促进中心在健康体检期间,为体检客人免费提供内科、营养、中医、运动等健康讲座和现场咨询,年接待量可达5万人次左右。通过健康风险评估,将筛出的慢性病人员按不同病种分期分批组织健康管理工作,多次为国航飞行员、在京两院院士提供健康管理服务。真正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为大众提供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1.2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

不断创新,整合媒体资源,加强与电视、杂志、报刊等传统媒体的合作,同时探索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入驻科普中国科普号、北京号、今日头条、搜狐自媒体等,扩大科普平台传播覆盖面和影响力。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促进科普作品的传播。充分运用互联网多种平台,推送医学知识、疾病常识、重点卫生健康日、科普视频等内容,让百姓足不出户即可了解健康知识;科普专家通过参与网络直播节目,利用评论区互动功能,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通过健康教育进课堂、进家庭、进社区、进单位系列活动,利用院内宣传栏、电子屏、闭路电视系统等宣传设施常规开展健康宣教活动。广泛开展讲座、义诊、健康教育活动。2017年—2021年累计举办660余次讲座、义诊、健康教育等相关科普活动,发放上万份健康宣教资料,惠及5万余人次。通过线上线下的多种媒体形式,全方位向大众传播健康理念,打造立体化健康知识宣传新格局。文字、图画、视频相结合。随着网络传播形式的不断发展,医学科普从写文章衍生出图文、视频等其他传播方式。科普图文可以全面、多角度,详细地介绍疾病知识;科普视频则具备知识传播即时化、复杂知识通俗化的特点,更利于人们理解。北京小汤山医院在科普工作中的不断创新,凭借报纸、图书、网络等传播媒介,采用文字、图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开展科普传播工作。2017年—2021年发表科普文章共计4400余篇。积极组织专家参加主流媒体节目的访谈、短视频录制。2019年、2021年先后与薄荷医生、泽桥医生等新媒体合作,组织专家参加1000余部医学科普微视频的拍摄,并在百度、搜狗明医、爱奇艺、优酷视频、搜狐视频、腾讯视频、今日头条、新浪微博、医院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媒体广泛传播。2017年—2021年医院专家650余人次受邀请参加CCtV、中央(北京)广播电台、BtV、新华网等节目,与市民直接对话说健康。

1.3科普内容的创新

由疾病预防向健康促进转变。“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有助于大众形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4]。北京小汤山医院始终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探索出了一套集健康体检、健康风险评估、疾病预警、检后追踪监测、慢性疾病及高危人群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于一体的健康管理模式。体检者在健康体检期间可以现场咨询医生有关自身疾病预防和康复治疗问题,医生会给予详细的健康指导。根据体检报告进行健康风险评估,按不同慢性病种进行健康管理和健康干预。康复临床中将医疗康复手段,与作息、饮食、运动、心理、健康教育等健康管理手段相融合,形成了具有小汤山特色的新型康复管理模式。由注重患者向全人群转变。医学科普不仅能够给患者提供疾病知识,更能有助于公众关注自身健康,做好疾病预防。北京小汤山医院通过多种方式,针对不同年龄的人群,采取不同的途径,全面传播健康知识。走进社区开展义诊咨询活动,为社区百姓提供中医、内科、康复、营养、运动、健康管理等方面的咨询及科普知识。走进军营开展《聚焦健康睡眠拯救失眠的你》宣讲;走进校园开展“预防青少年近视”“脊梁少年,柱力成长”为主题的健康知识讲座;走进敬老院开展关爱老人公益活动,指导老人如何自我锻炼。“药+”志愿团队志愿者走进社区老人家中,为用药复杂、腿脚不便、空巢居家患者提供一帮一专属药学服务,把安全用药常识送进社区、送到家庭,从而提高老年人合理用药意识和安全用药常识,2020年,医院“药+”志愿服务荣获、中央文明办等主办的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将运动与疾病防治相结合。由于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慢性疾病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威胁。运动对于多种慢性疾病具有重要的预防和辅助治疗作用,北京小汤山医院充分利用有氧运动中心,开展各种球类运动和健身活动,安排专职运动教练讲解运动常识及损伤防护知识,将运动与医学防治相结合,年均接待量达2万人次左右。组织运动专家编写《偷菜不如偷健康》《微运动———最最简单的塑型健身法》《高效微运动》等科普书籍,教导公众如何通过运动强身健体,降低慢性病的发生率。将康复科普作为科普的重要分支。随着我国老年人、残疾人和慢性病患者的不断增加,促进了康复产业的发展,存在康复需求的潜在人群数量巨大,北京小汤山医院利用医院多个康复专科特色优势,围绕公众关注的康复热点问题,开展多种形式的康复医学知识科普。北京小汤山医院康复中心成立“金拐杖之家———骨关节病康复病友会”和“脑卒中康复病友会”,在平台上交流共享科普知识。线下举办了60余次健康大课堂系列活动,讲座内容涵盖《脑卒中发病的原因》《脑卒中患者的家庭康复指导》《骨关节病康复》等,向住院患者提供健康指导、解答患者关注的问题、进行康复动作的指导。

2建立一支科普队伍

北京小汤山医院积极发动全院医务人员加入科普队伍[5],经过多年来对科普人才的持续培养,医院建立了以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北京健康科普专家、昌平区健康素养讲师团专家、阳光长城微博专家、科普达人、科普红人、健康科普志愿服务团等500余人组成的科普专家团队。目前有专兼职科普人员305人,中级职称及以上或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275人。包括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1名、北京健康科普专家8名、北京市科委健康科普专家库成员11名、昌平区健康素养讲师团专家4名、“阳光长城”微博专家4名、注册志愿者485人。打造一批科普明星科室、明星专家,同时也吸引众多媒体平台来院寻求科普宣传合作。

3科普传播机制创新

为切实做好科普宣教管理机制的创新,北京小汤山医院专门成立宣传中心和健康教育部统筹管理。医院制定了《科普宣传工作制度》《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宣传奖励办法》,成立健康促进工作领导小组,职责分工明确,形成了医院内部健康教育网络。培育机制创新。一是经常性地组织广大医务人员参加科普宣传技能的培训,从科普写作的基本认知、技巧和方法、思维方式多方面讲解如何快速高效地完成医学科普文章的编写,助力营造良好的科普发展环境。二是制定科普创作者奖励机制,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通过这些手段充实北京小汤山医院健康科普人才团队,有利于提升科普文章的质量,创造利于科普推进的有利环境,为科普宣教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三是鼓励医院职工开通个人科普抖音号、公众号,人人成为健康的传播者、助力者。运动专家开设科普公众号“老牛微运动”,用户数达32000多人,推送1400多篇科普类文章,阅读量累计96万人次。北京卫视《养生堂》录制抖音64期,累计点击7200万人次。药剂科中药师主编的《位妙用养全家》《小本草妙用养全家》《小偏方妙用养全家》多部药学科普图书多次再版,广受欢迎。四是鼓励职工利用个人自媒体(微信群、朋友圈、抖音、视频号等)广泛转发医院官方自媒体的科普文章、媒体节目、科普微视频等,积极参与科普讲座、义诊、志愿服务活动。五是激励医务人员参加互联网+健康大赛等各种比赛,不断挑战自我,提升科普能力。2019年和2020年度,在人民网组织的“互联网+健康中国”科普大赛中,北京小汤山医院两次荣获优秀组织奖。药剂科陈尚岳荣获“科普达人”和“科普红人”奖;中西医结合康复科刁倩荣获“科普红人奖”。六是聚合媒体资源,加强交流合作,共同策划品牌活动,在科普内容、渠道、技术、参与临床科室等方面不断汇聚力量,由独立传播向联合传播转变,协同传播科普知识,共担科普社会责任。CCtV新闻频道媒体记者来到医院健康管理促进中心,邀请体检部、放射科、超声科、健康评估部等4位科室主任共同参加现场直播节目《科学体检及时发现健康风险》,央视新闻、百度直播、bilibili直播、今日头条等多个频道进行直播,其中快手@新闻联播直播平台观看量突破170万,点赞10.1万。运动康复科主任武亮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办的健康中国直播节目《健康大家谈———康复不是锻炼那么简单》,11个平台直播,超145万人观看,宣传康复科普知识,广受百姓欢迎。

4健康普及效果评价

通过推动健康教育进课堂、进家庭、进社区、进单位系列活动,借助图书、文章、视频等多种传播媒介形式,多媒体全方位向公众传播正确、科学的防病、治病理念,让科普知识更易懂、易记、易学。引导公众建立正确的健康观念,提升大众健康素养,形成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大众利用掌握的健康预防保健知识,日常做好营养、睡眠、运动和心理等方面的健康管理和干预,使更多人少生病。有小病时也能够及早发现,及早就医,有利于早诊断、早治疗,避免重大疾病的发生,保护大众健康的同时,也为国家和个人节约大量的医疗医药资源。

参考文献

[1]黄征宇,张梦婷.自媒体时代公立医院开展健康科普实践与思考[J].中国健康教育,2021,37(9):861-863.

[2]姜航.公立医院开展医学科普新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江苏卫生事业管理,2021,32(4):538-540.

[3]林佳滢.KF医院品牌建设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0.

[4]池杨.运用医学科普打造公立医院人文品牌[J].中国医院,2019,23(8):43-44.

运动与健康科学篇4

【关键词】健康服务筑梦健康平台构建发展策略

一、健康服务科技的兴起与重要性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从维护全民健康和实现长远发展出发,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新目标,对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新期盼做出制度性安排,凸显了党和国家对保护国民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一个全新概念以白纸黑字的形式进入人们视野,落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健康。

健康,人类生活的一大焦点问题,可是面对已成“家常便饭”的健康问题,又有多少人能懂得或者能够做到耐心地维护自己的身体健康。人类知道需要解决却有心无力,从而对自身健康的关注慢慢丢淡,直到有一天身体健康真的出现问题,才去花钱依赖医生,而且吃药打针还是不能立刻可以把病治好的。尽管科技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便利,能治愈很多大病痛,然而人类那些在大自然中孕育出来的人体健康自恢复能力却逐步弱化,人们需要重新审视健康这门学问。因此,近些年很多商家围绕着“健康服务”的广大市场需求,催生了许多新想法,推动着全球健康领域的科研发展,健康服务科技也随之兴起。

身体的健康状况是需要个人的健康意识和自控力来把握的,但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人性的弱点,人的自控力不断削弱,健康状况也大不如前,想激发人类的健康意识和行为需要一系列的辅助,“健康革命”迫不及待。健康服务科技的兴起,主张“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价值观,为人类过渡到健康时代奠定了基础。今天,人类要维护身体的健康需要一个能逼迫大家为健康行动起来的动力源,在“互联网+”热潮和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现状下,萌生了我所提出的“健康储蓄平台”的想法。虽然互联网现在出现很多提供健康资讯的平台,却不能很好的促进人们真正去运用这些资讯维护他们的健康,所以在借助人性弱点的弥补与市场的空缺下开发这个概念存在相当的优势和利益。

二、筑梦健康服务科技平台的核心产品与服务

广东筑梦健康服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打造融合体育、健康、社交与公益的互联网平台,通过“人・健康・生活”三位一体的经营理念,主推“运动健康,享受生活”的价值理念,秉承“用户健康至上”的原则,为广大用户提供一个庞大、真实有效健康资源的共享平台,整合体育运动与健康产业的资源,打造兴趣社群和价值社交,帮助用户解决在科学运动与追求健康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健康生活服务。核心产品是一个由移动app、pC端网站、微信公众账号(订阅号和服务号)三位一体的综合平台,通过研发以移动端为主的品牌app,引入奖惩激励功能,激发用户群的运动与健康需求,平台主要提供资源共享、健康功能、公益与价值社交等一系列服务。主要产品服务都是围绕运动与健康的主题,包括:微信公众号:体育培训和健康养生活动搜索渠道;推送科学运动与生活健康类的信息;用户群社区交流频道;用户间的需求与任务完成功能服务;投稿与合作专栏;微商城销售体育类与健康类产品。移动app:信息推荐;运动与养生服务渠道;众筹服务;组织与场地预约服务;运动储蓄奖惩功能;开设兴趣社区论坛、熟人网络即时通讯、需求合法交换交易等社交服务;平台客服咨询、反馈等沟通服务;用户商城服务。官方网站:信息资源推送;app下载服务;用户案例展示;合作渠道。

三、筑梦健康服务科技平台的Stp分析

(一)市场细分

健康是每个人所追求的,中国也逐渐普及全民运动,所有人都是我们平台发展的目标用户,但是不同年龄段的生活行为习惯各异,因此目标市场要从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行为、情感和态度作为划分依据,选择主要的目标用户、目标消费群与定位。划分为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四个阶段。

少年(12-16岁)思想单纯,对目标需求渴望迅速得到、好奇心重、依赖性强、群体参照性强,从众、攀比现象多,主动拥抱变化,追求个性化,热衷社交传播分享;这个群体的大部分父辈较年轻,对子女培育比较随性,应时代的需要在此加强,而运动与健康的兴趣与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涉及运动最广,少年时兴趣开发的年龄阶段,所以可推荐多元化贴合实际的运动)。青年(16-34岁)追求时尚潮流、表现自我、体现个性、容易冲动、注重情感、更愿意接受新事物,如主流舞蹈、武术、健身、球类、极限运动等。由于新事物不断产生使生活丰富但节奏加快,外在环境诱导,使金钱、精力、时间投入发生很大变化,时代局限性让这个群体更关注运动与健康。中年(35-64岁)经历过新时代的大变革,见识较多,也经受很多压力,理智、有计划、追求便利实用;工作繁忙压力大,适合推荐减压轻松愉悦心情的活动,运动如球类、跑步、瑜伽、养生术等,生活如休闲场所、旅游等。群体大部分相对于老年更容易尝试和接受新事物。老年(65岁以上)大部分年轻时代经历甚多风雨、熬坏身体,对健康养生特别关注;人生阅历丰富,富于理智,精打细算,比较执着,退休生活追求休闲舒服简单便利安享的群体活动,如广场舞、散步爬山、旅游、太极等适合他们的价值观。青年和中年是移动端的主力,而且筑梦的价值观符合这部分群体的市场诉求,是本平台的目标消费群。

(二)目标市场选择

根据资源的可调配性和用户需求导向,决定由广州天河区作为市场开发切入点,然后辐射周边城区,以广州为核心,扩展到珠三角重点经济商圈,主打高校和白领市场。天河区位于广州市新中轴线上,东连黄埔区,西接东山区、越秀区,南望海珠区,北与白云区接壤,户籍人口69万(六普),是建设中的广州市城市中心区,是广州市东进轴与南拓轴交汇点,各种交通资源高度聚集,拥有地铁、快速公交系统(BRt)等多层次城市交通体系,承担广九线的广州火车东站也坐落在此,天河路商圈日均人流量达百万以上,被誉为“华南第一商圈”。

天河商圈经过多年的积累,已逐步形成世界级商业中心雏形,白领市场大,消费水平较高,附近基础设施较完善,休闲运动场所多,对健康服务需求也较大。根据数据查询,天河的健身场所在广州所有城区中数量最多,资源和消费群体的高度密集,对项目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而筑梦把高校市场和白领市场作为主战场,都是年轻群体为主,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更强,更愿意参与到社群活动中,也更乐于分享,以年轻目标群体作为市场切入点,先从中青年群体切入市场,首先针对符合其偏好进行高质量的功能创新和资源整合,促进他们能自愿地进行口碑传播。

(三)市场定位

(1)产品定位。一个把体育培训、健康养生、公益与社交结合到“互联网+”的综合性健康服务平台,致力于打造一站式健康生活服务。顺应国家政策支持,利用互联网整合开发资源,开展商业模式创新,促进体育和健康养生场地的信息化、智能化、网络化管理和服务水平,通过手机应用程序(app)、微信公众号等虚拟平台开发主题应用,借助大数据及移动互联网交易模式拓展业务,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健康服务模式。

(2)企业定位。筑梦健康实施先从体育运动服务切入战略,逐步延伸至用户日常消费的、对身心健康有利的服务,主推运动健康的理念,提高消费者的健康意识,促进用户形成热爱科学运动的健康习惯,努力塑造中国健康导者的品牌形象,推动全民运动,全民健康。

(3)竞争定位。本平台的特性是利用满足人性需求和捉住人性弱点(奖惩推动)引导大家关注健康养生和身体能力的提升提供优良的服务,打造“社交化运动、运动化社交”的品牌生态社区。相似模式中,同行竞争有悦跑圈的跑步奖励和跑友社交圈、Fittime的健身房干货课程和互动社区等运动类app等。而本项目平台差异化为惩罚式推动运动健身、多元化运动选择、健康众筹、价值社交等,除了渠道搜索简单化之外,也能强化用户自控来收获健康,还能满足用户一些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我们结合竞争对手优秀的模式和做法融合自身特色元素做出别具一格的功能体验,坚守“推动全民健康”的宗旨,尽管出现收益功能,却不引领用户的价值观由运动健康偏向于功利化,所以我们会逐步减少奖励,由惩罚为主来引导大家走向时刻关注健康的价值观,收益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人去认知这项储蓄换健康的价值,储蓄是为了用户更有动力催促坚持运动,永远都是定位为“健康”主题。

四、筑梦健康服务科技平台的营销策略

(一)产品策略

打造一个pC端网站+移动app+微信端三位一体的体育与健康相融的生活服务平台,整合体育资源及与健康生活相关的资源,双线合一,组织兴趣圈群社交,通过科学调研,关注并分析潜在目标群体的某些需求,捉住人性需求并利用人性弱点的刺激机制来推动大家坚持科学运动,不断为用户提供科学养生和健康生活的优质内容与优良服务,帮助用户解决在追求科学锻炼与健康生活中产生的问题。服务提供为主,产品供销为辅,产品的内涵从有形物品扩大到服务,例如提供体育用具是配合科学锻炼,餐饮产品是为食疗健康,社群旅游是为了治愈心灵。

(二)价格策略

(1)产品差别定价策略:产品定价以最高性价比为重,质量做好,使同种同质的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让产品吸引的顾客群体也关注本平台的服务,由产品延伸的附加价值引流。

(2)折扣优惠定价策略:平台推荐服务(门票、活动策划、课程预约、社群旅游、线下食疗等活动)采取折扣和补贴定价,商家的优惠和平台的补贴配合打造类似团购、抢购、促销的价格诱导。通过开通优惠便利和真实有效的行业服务消费入口,吸引流量。

(3)顾客导向定r策略:划分阶级,进行奖惩激励,利益需求诱导,用户也可自愿选择是否参与储蓄奖惩机制。

(三)渠道策略

服务渠道覆盖线上线下,线上业务流转,配合线下实现资源对接,而互联网平台主打网络营销渠道: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贴吧、论坛等热门社交媒体,打造优质内容推广与消费者互动;平台app将在移动端应用商城、下载站上线,进行活动推广、合作推广;进行友情链接推广、换量互推、内置付费推广、按量付费和广告联盟付费推广等。销售渠道则是移动端的app内置商城、社交平台的微商城,还有pC端的官方网站商城。

(四)促销策略

社交媒体进行活动营销,通过奖励促进用户自传播;团队与粉丝内侧,实现关系营销;校园活动赞助与社会公益活动举办,提升知名度;联合商家进行线上线下的推广活动,补贴优惠促销;系列微视频、网络剧制作,品牌植入;植入虚拟广告推广主题活动。

(五)用户体验策略

线上功能体验完善,符合人性需求;线下高质量服务体验,提供高质量资源;强化评价互动体验,提高信息的真实性、透明性和社会性;社区管理,本地化、去中心化、碎片化、富媒体化,按需行动。

五、结语

筑梦健康服务科技的平台构造,利用互联网深度融合了体育、健康、社交与公益行业,遵循“人・健康・生活”三位一体的经营理念,主张“运动健康,享受生活”的价值观,秉承“用户健康至上”的原则,为广大用户提供一个庞大、真实有效健康资源的共享平台,整合体育运动与健康产业的资源,帮助用户解决在科学运动与追求健康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健康生活服务。同时,将运用社群管理模式,为用户创造价值社交,因地制宜的营销策略,聚合流量,强化用户参与感,实现线上线下的高度联通,达成双线合一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岳经纶,李晓燕.社区视角下的流动人口健康意识与健康服务利用――基于珠三角的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4,(4).

[2]罗鸣春,黄希庭,苏丹.儒家文化对当前中国心理健康服务实践的影响[J].心理科学进展,2010,(9).

[3]肖林鹏,孙荣会,唐立成,张良,唐立慧,杨晓晨,杨玉,郇昌店,靖林.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的理论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4).

[4]杨团,李振刚,石远成.融入社区健康服务的中国农村老年人照护服务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9,(1).

[5]罗鸣春,苏丹.国外健康促进政策对我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6]马双,王永贵.虚拟品牌社区重在“维系感情”还是“解决问题”――基于承诺的差异性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2015,(1).

运动与健康科学篇5

摘要目的:对云南师范大学2011级本科新生进行心理亚健康状况的抽样调查,并利用慢跑、羽毛球和器械健身三种运动形式对筛查出的心理亚健康人群进行运动干预,试找出有效缓解大学新生心理亚健康状况的运动手段,为其它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采用节选并修改的康奈尔医学量表(Cmi)对云南师范大学2011级本科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筛查出的心理亚健康人群进行为期三个月的运动干预,运动形式主要有慢跑、羽毛球与器械健身。结果:云南师范大学本科新生300人进行心理亚健康状况调查,存在心理亚健康状况的共有70人,心理亚健康发生率为23.49%;其中存在心理亚健康状况的70名学生经过三个月的运动干预并进行重新测试,心理亚健康人数下降到26人,效果比较显著。结论:云南师范大学本科新生心理亚健康状况发生率为23.49%,略高于全国水平;并且利用运动手段能有效的缓解控制心理亚健康状况的发生。

关键词心理亚健康调查大学新生运动干预

根据高校学生心理普查,约有20%的大学生有程度不同的心理障碍[1]。全国抽样调查显示:约22.9%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障碍或心理异常表现[2]。中国心理学会对全国11个省市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理和行为障碍率占16%-25.4%,近年还出现上升趋势[3]。本研究旨在对云南师范大学2011级本科新生进行问卷调查,评价其心理亚健康状态,并利用运动干预手段对存在心理亚健康人群进行运动干预,探讨运动手段对心理亚健康状况的影响。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以云南师范大学2011级本科新生为研究对象,利用随机抽取的方式抽取云南师范大学本科新生300人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应符合以下条件:(1)研究对象为非体育专业学生;(2)研究对象无精神疾病;(3)研究对象为自愿参与研究。

(二)方法

1.问卷调查法

采取整群抽样方法,从云南师范大学2011级本科新生中,随机抽取5个班级、约300人为研究对象。问卷调查前说明本次调查意义,采用自愿记名的方法(但性别必填),由专人负责组织研究对象进行集体测试并当场回收问卷。

测量的问卷采用经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修订、由美国康奈尔大学wolffHGBrodmanR等编制的康奈尔医学指数(Cornellmedicalindex,Cmi)[4]作为指标,选取康奈尔医学指数中m~R部分(m—不适应n—抑郁o—焦虑p—敏感Q—愤怒R—紧张),共51个问题。在每个问题均为“是”和“否”两级回答,“是”得1分,回答“否”得0分,根据性别确定评分范围,将男生》15分,女生》20分作为确定心理亚健康的标准范围[5],即本实验研究所定义的心理亚健康状态。

2.实验法

将经过问卷调查后所得出的心理亚健康的新生进行运动干预,干预的方式为每周四次(周一、周三、周五、周日),周一、周日女生进行慢跑运动、男生进行器械健身运动,周三、周五统一进行羽毛球运动;持续三个月后再进行康奈尔医学量表的心理亚健康问卷调查,统计结果与进行运动干预前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

二、结果

(一)心理亚健康情况

康奈尔医学量表心理亚健康问卷共发放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8份,问卷有效率为99.33%。其中男生73人、女生225人,在被调查的男生中,根据康奈尔医学量表评分标准分数大于15分心理亚健康人数的有21人,占28.78%;女生分数大于20分心理亚健康的人数有49人,占21.78%。男女生心理亚健康人数共70人,占总人数的23.49%。

(二)亚健康各因子得分

在我们所选取的康奈尔医学指数m~R部分(m—不适应n—抑郁o—焦虑p—敏感Q—愤怒R—紧张)中,70名心理亚健康学生的得分主要集中在m、o、Q和R部分,云南师范大学本科新生心理亚健康主要体现在不适应、焦虑、愤怒和紧张等不良心理状态方面,而抑郁和敏感等心理状况较少。

(三)运动干预结果

经过对所选出的云南师范大学本科新生心理亚健康的70名同学进行为期三个月、每周四次的运动干预后,再次进行问卷调查得到:根据康奈尔医学量表评分标准男生分数大于15分心理亚健康人数的有10人,比进行运动干预前减少11人次;女生分数大于20分心理亚健康的人数有16人,比进行运动干预前减少33人次。男女生心理亚健康人数共减少44人,经运动干预,心理亚健康状况得到改善的比率达到62.86%。

三、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结果显示,应用修订的康奈尔医学量表和评分标准对云南师范大学3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23.49%学生处于本研究定义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心理亚健康人群中亚健康的心理状态主要表现在不适应、焦虑、愤怒和紧张等方面。经过所设定运动项目的运动干预,心理亚健康状况得到改善的人群比例达到62.86%,证明运动手段对影响和改善心理亚健康状况有显著效果。

参考文献:

[1]洪家云.海南省大学生“亚健康”分析及对策[J].体育学刊.2003.10(5):50-51.

[2]张占平.普通高校大学生亚健康影响因素[J].湖北体育科技.2005.24(1):58-60.

[3]孙彩丽.普通高校大学生亚健康现状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8(24):170-171.

运动与健康科学篇6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健身效果;实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1―0035―04

投稿日期:2005-03-15

基金项目: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国家体育总局应用基础课题,并获2004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专题报告。通讯作者:邢文华。

作者简介:甄志平(1975-),女,河北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质与健康。

本研究通过在中学生体育与健康课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课外体育锻炼)中实施健身运动处方锻炼的教育实验,探讨应用健身运动处方进行体质与健康干预的可行性,以期有助于中学生体育锻炼的科学化及定量化,为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供实验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研究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石家庄市3所中学初二、高二年级l453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15.73±3.42岁。

1.2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法、调查访谈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数理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实验研究中主要运动处方及教学方法选取体操(含健美操)、武术、球类(篮排球为主,结合各种小球的选修)为主体课程资源,结合素质练习和各种体育游戏设计Ⅰ型健身(身体素质)系列运动处方和Ⅱ型健身(运动技能及健康教育)系列运动处方。

在教育干预过程中,把课程分为3个阶段,每阶段6―8周;其中穿插理论和知识的室内课6次,开展全校性健康讲座6次。理论课教案全部制成powerpoint、Flash或action课件的形式,以提高教学的直观性、新颖性。

2.1.1 Ⅰ型健身(身体素质)运动处方主要内容及操作要点

实验前,对学生进行综合体质测试,并按体质标准分和学生性别,将实验班学生分成6组,即男,女体质优组、男/女体质中等组和男/女体质弱组,每组10~12人。

1)跑跳组合和力速组合。2)操化组合。3)球类组合。4)健身路径组合练习。5)综合练习。6)趣味组合。

2.1.2 Ⅱ型健身(运动技能及健康教育)运动处方主要内容及操作要点根据美国健康教育学家凯尔曼(1981)的“服从、同化、内化”的态度转变三阶段理论,将体育课教学与课外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相结合,在体育课上学习新知(技),发展能力;在俱乐部中巩固技能,提高素质。

2.1.3实验研究中主要教学方法及操作要点本研究总结出以下几种常用教学方法,并将其特点和操作要点加以归纳(表3)。

10.03%提高到18.73%,良好率由26.99%提高到45.13%,不及格率由16.96%下降到8.11%。对照组学生的优秀率和良好率也有一定的提高,但提高幅度没有实验组大,实验后两组的测试结果组间差异显著(p<0.05)。回测时,学生的优秀率和良好率都有一定的下降,但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仍然显著。

干预后的锻炼感觉测试表明,实验组学生在精神振作感和积极参与感两个维度的比较中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同时安静感均值下降而疲劳感上升,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学生积极的锻炼感觉表明学生参与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心理状态,也是运动习惯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2.2.1.2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对学生健康知识、信念、行为的影响表6表明,实验组学生干预后知识得分增长最为显著。

2.2.2对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教育干预过程的评价结果显示,有83.26%的学生认为这门课可以接受,89.32%的学生喜欢或非常喜欢上这门课,通过学习,共有94.74%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收获,其中分别有52.19%、23.71%和18.84%的学生表示有“很多”、“较多”和“一些”收获。

2.2.2.1专家教师对干预教育过程的评价干预过程中,聘请实验学校中三位高级教师(教育巡视员)对实验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量化评分。具体教学评价主要针对教师的课前准备、教学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学策略的运用、学生学习状态、课上紧急或特殊情况处理能力、课后小结情况等进行评分(表7)。

2.2.2.2学生对干预教育过程的评价实验结束后,由实验组学生填写《体育与健康教育综合评价表》,对实验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授课情况进行评分(表8)。

3 结论

1)在课内外体育锻炼中,应用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不能有效提高学生参加运动的科学性和系统性,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健康身心的自我锻炼技能。

2)采用多种器械和运动组合,结合实用健身技能和时尚健身方式的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是受学生欢迎的、行之有效的锻炼方法。

运动与健康科学篇7

CharacteristicsofamericanSpemcourseanditsinspirationsto

elementaryschoolphysicaleducationinChina

HUXiao-qing1,tanGYan1,CHenang2,SHUYa1

(1.DepartmentofSporteducation,ShanghaiUniversityofSport,Shanghai200438,China;2.DepartmentofKinesiology,theUniversityofnorthCarolinaatGreensboro,Greensboro27412,USa)

abstract:throughresearchtheauthorsfoundthattheamericanScience,physicaleducation&me(Spem)courseisconducivetostudents’enhancementofcognitiveability,developmentofahealthylifestyle,promotionofselfhealthmanagementabilityandformationoflifelongsportawareness.6characteristicsofSpemcourseareasfollows:highlightscognition,valuesknowledge;valuesunderstanding,emphasizesapplication;clearlevels,comprehensiveconsideration;multi-stagestructure,advancementstepbystep;multidimensionalevaluation,moderatecontrol;disciplinarycrossing,connectiontolife.itsinspirationstoelementaryphysicaleducationinChinaareasfollows:highlightpeopleeducationvalue,focusonsportandhealthknowledgelearningandapplication;integrateteachingcontents,promote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ofsportandhealthknowledgeandbasicmovementability;optimizeteachingmodes,realizethechangingfromathree-stageteachingstructuretoamulti-stageteachingstructure;establishmultidimensionalevaluationstandards,emphasizepromotingstudentdevelopment;expandcurriculumresources,emphasizetheirconnectiontostudents’lifeexperienceandsocialreality.

Keywords:schoolphysicaleducation;Spemcourse;elementaryandmiddleschools;physicaleducationteaching;USa

青少年肥胖引起的健康??题,多年来已成为美国公共卫生领域热点,加强学校中的体育教育、改善青少年的健康状况为美国学校体育研究重点[1-2]。美国健康卫生部联合教育部在2003年拨出专款,聘请美国马里兰大学的恩尼斯和陈昂领衔开展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以学校为中心的身体活动干预课程――Spem(Science,pe&me,即科学、体育教育和自我)课程。在恩尼斯和陈昂组织下,美国众多知名大学教授、课程专家、一线资深体育教师及其他学科教师联合攻关,并在正式实施之前在30个城市和郊区学校进行了5年的科研验证。数据表明,Spem课程的实施效果显著,学生在Spem课程中的期望价值和成就动机、情境兴趣、知识掌握以及体力活动水平和能量消耗均高于传统班的学生[3-6]。同时,证据也显示“Spem”课程对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的提高和健康生活方式养成有着重要的作用[7]。在我国,学校体育也面临着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不力、体育教学改革原地转圈的尴尬。本研究将从分析美国Spem课程的主要特征和成功经验入手讨论Spem课程对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启示。需要说明的是,美国Spem课程目前的实施对象只是针对小学生。

1Spem课程的特征

1.1课程理念凸显认知,注重知识

Spem体育课程在价值取向上不再以传统的“可观察和可测量得到的持久行为改变”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向,而是采用将身体练习与相应的概念性知识相结合的方式,设计能够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体育课程。因此,Spem课程研究团队在课程设计之初确定两条原则:1)Spem课程强调在每一节课都要将身体发展和认知学习进行整合,要求学生在身体锻炼的过程中探索知识。例如:学生在学习与心率变化有关的运动强度概念时,学生必须通过参加认知任务,预测和记录心率数据,评估心率变化和证据,并据此最终确定如何选择适当强度的活动,提高心率使之达到目标,从而最大限度地得到运动的健康益处。2)考虑到学生先前经验知识在学习新知识中的重要作用,每节课都要从与小学生现实生活经验相关以及每天可能面临的基本问题开始。例如,某节课的开始活动是2min的单脚跳绳。在跳绳活动中,学生要注意观察身体的感觉(例如:发热、出汗、疲劳、呼吸加快等),基于这些观察,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参加体力活动时所产生的生理变化的概念。Spem课程原则注重身体活动和认知学习的整合,强调学生在身体锻炼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健康知识,关注学生先前知识对促进新知识学习的重要作用,以认知任务促进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身体活动。其次,Spem课程的3个学习单元分别是心血管健康、肌肉能力(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韧性发展和营养。3个单元的内容知识以学生在课堂中,反复参加的体力活动科学概念和运动原则为主,通过教授学生与健康相关的科学知识,并运用于日常的身体锻炼中,不仅使学生掌握与健康相关的科学知识,还学会基本的运动技能。除此之外,Spem课程充分尊重小学生的身体认知发展规律,强调通过体育健康知识的学习,辅以情景化的身体活动和游戏,提高小学生的健康意识并形成积极生活方式,从知识增长和认知发展促进学生对身体活动的理解和认识,突出其注重知识学习的理念。

1.2课程目标注重理解,强调运用

美国Spem课程围绕提高学生体育运动和健康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的核心目标,制定了5个具体的目标标准:1)学生理解体育锻炼对于身体的影响;2)学生能够评估自己的健康水平;3)学生能够将体育课程学到的与健康相关的健身知识运用到其他学科;4)学生能够将体育课程中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家庭及现实中的生活问题;5)掌握健康知识和健身技能,为终身锻炼做好准备。同时,Spem课程通过6种途径为课程目标的实现给予充分的保障:1)身体活动是每节体育课必要组成部分;2)课程以学生为中心,吸引学生参与相关试验,?其在试验中掌握测试自身健康知识和能力;3)课程经过严密的优化排序,将科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练习相结合;4)合作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5)将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注入每一堂课和大部分的教学任务中;6)学生在每节课中都要参与科学探究(例如:预测、观察、分析、交流)。

1.3教学内容层级清晰,全面兼顾

Spem课程根据凸显认知的课程理念以及注重知识运用的课程目标,将教学内容分为3个层面,第1层是概念知识、第2层是认知发展、第3层是身体活动。依据这3个层面又将其称为“爱心医生健康心脏单元”,具体内容是向学生介绍体育锻炼对其身体影响的重要性,并实施相关试验,让学生懂得如何对其心血管健康做出检查与分析。目的是让学生能够理解“为什么”和懂得“怎么样”,利用身体活动改善和维持心血管健康。“米老鼠的神奇力量单元”,包括了解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的作用,强调肌肉力量和耐力对于健身的重要性,并且组织相关试验,帮助学生了解肌肉及肌肉群的结构及其在参与体育活动时所发挥的功能,让学生理解超负荷原则及特异性原则在健身中的运用。“酷孩子体能俱乐部单元”,向学生们介绍柔韧性和营养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并且组织相关试验让学生检验柔韧性和营养对于促进身体健康的地位和作用。每单元每年级10节课,3、4、5年级共90节课。

3个学习单元主要由心血管健康、肌肉力量、肌肉耐力、柔韧性以及营养4部分内容组成,而这些内容正是健康体能5大成分中的4个方面。不管是从宏观课程内容体系,还是从微观课程内容表现形式上,各部分都是以体育健康知识为核心,且层次清晰,兼顾认知与身体的全面发展。Spem课程内容设计将概念化的体育和科学知识与身体活动紧密结合,学生在整节体育课中大部分时间保持连续活动。在保证学生身体活动强度的前提下,不仅促进学生体育概念的掌握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也兼顾身体练习发展。

1.4教学模式多段结构,逐级递进

Spem课程的教学采取5e教学模式,5e教学模式是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开发出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科学教育领域受到高度的关注。研究显示5e模式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科学探究能力具有积极作用[8]。不同我国体育课程的三段式教学结构,Spem课程将体育健康知识和身体活动融于5e教学模式中,将教学过程细化为5个阶段,分别为参与、探索(验证)、解释、评价、深加工(如图1)。

图1美国Spem课程5e教学模式流程

Spem课程注重知识的逐级递进还体现在内容教学的安排上,1.3节论述Spem课程内容分为“爱心医生的健康心脏单元”“米奇的神奇力量单元”“酷孩子体能俱乐部单元”。3个单元的知识按照螺旋上升的序列结构进行排列,各个单元知识在3~5年级逐级递进,一些重要的知识和概念从3~5年级由浅到深反复提及。这样不仅能够使得学生由易到难,更好理解和掌握体育知识,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再加工和创新。

1.5评价标准评价多元,掌握有度

从4个维度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价,主要为学生科学日志评价、教师提问与观察、单元知识测试及学期标准化测试。1)学生科学日志评价:科学日志不仅详细记录学生对每一堂课关键知识和问题的理解、掌握程度,而且还为学生提供课堂反馈的机会。教师和学生都能通过科学日志,记录对学生的每一节课程知识理解和学习情况的评价;2)教师提问与观察:教师通过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行为表现,了解学生的团队合作和独立思考能力;3)单元知识测试:根据Spem课程的3个知识板块,能够反映3~5年级学生对课堂知识理解情况的单元知识测试,单元知识测试能够科学的评价学生在不同学习单元的表现;4)学期标准化测试:学期标准化测试是考察学生对各年级3个单元总体知识掌握程度,评价内容包括体育科学概念、运动科学原则、身体活动的运动生理反应测量、运动强度诊断以及体育活动生理益处等。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Spem课程让学生在体育课程的学习中广泛使用计步器、脉搏计等仪器测量运动量和频率,运动量的评价也融合在这4个维度的评价之中。换言之,所有的知识评价都是围绕运动进行,身体活动的评价每时每刻都在持续。除评价维度的多元化,Spem课程在评价形式上也具有多元化特征,通过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从自身、同学和教师的不同角度对学生的学业表现综合评价。由此可见,Spem课程不管是评价维度还是评价形式层面,都具有多元化的特征,而评价维度和形式的多元化能够使得评价更为客观和科学,更好促进学生的发展。

Spem课程为能够对学生每节体育课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全面评估,为每一节课程内容制定详细的等级评价标准,分别是优秀、满意、不满意3个等级。“优秀”代表学生对单节课堂主要知识具有非常好的掌握;“满意”代表学生能够掌握大部分学习内容;而“不满意”则代表学生没有掌握课堂知识,还需要参加额外的课程学习。3个等级标准清晰,清晰展现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让教师能够客观区分和评价学生对每节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1.6课程资源学科交叉,联系生活

美国Spem课程打破传统体育教学注重学科内部发展的弱点,采用跨学科的思维,将体育学与教育学、心理学、运动生理学、音乐及数学等学科的科学知识相融合,加强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这与我国当前新课程学习方式变革背景下,强调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理念相一致。首先,Spem课程以科学概念和观点为组织核心进行学科之间的知识融合,例如,课程中的概念解释板块多次出现运动生理学中的脉搏、心血管、耐力以及能量等概念,将体育课程中的知识与运动生理学以及其他学科知识进行综合教学,使得体育课程的知识更加丰富。其次,Spem课程以其他学科研究方法和研究工具为组织核心,将各学科加以综合。除了融合其他学科的概念和方法之外,Spem课程更注重以日常实际生活情景为组织中心,综合各学科的学习。

Spem课程这种注重在体育教学游戏和体育活动的设计上联系学生的生活具有以下优点:1)关注来源于生活的知识,通过实例和情境向学生表明知识产生于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需要和现实问题(理论来源于实践),从学生生活经验的实际问题和实际需要引申出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更快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来源和形成过程;2)强调体育活动与生活的联系,使体育课程的知识和技能更密切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理解所学内容的生活意义和社会意义;3)强调体育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把社会实际情境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理论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Spem课程对我国小学体育教学的启示

2.1凸显育人价值,关注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学习与运用

学校体育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育人价值,但大多数学校只重视运动技能学习的“显性”育人价值,而对于学生个性发展、积极生活方式等“隐形”育人价值却较少涉及[9]。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自身健康状况的评估、运动处方的生成、锻炼方案的制订等都需要相应的运动生理学、生物力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而体育健康知识的最大育人价值在于培养学生体育意识,促进身心发展,确立终身体育理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理解运动益处,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运动意识,提高学生体育健康知识的运用能力,是实现学校体育长远效益的重要途径。但目前,在我国的体育课堂上,体育健康知识的育人价值还没有受到体育教师的足够重视,主要表现为课时比重少、缺乏实效性。而美国Spem课程,根据小学生的动作技能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以动作技能难度相对较低的体育游戏和身体活动为载体,在保证学生身体活动量充足的前提下,将学生最为有用的健康体能知识(心血管健康、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韧性和营养)进行简化和优化排序,体育健康知识由浅至深反复出现在3-5年级每一节体育课堂,让学生真正掌握和理解体育与健康知识。除此之外,为能够更好提高小学生对体育健康知识的运用能力,Spem课程依据小学生喜欢模仿、想象丰富、注意力常与兴趣相关和爱探索的认知发展特点,采取5e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来龙去脉,在每一节课的深加工阶段将学生在体育课堂学到的体育健康知识迁移到课外和实际生活当中,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因此,我国小学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不应该只重?运动技能的“显性”育人价值,更应该注重体育健康知识的“隐形”育人价值,提高学生的体育健康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能力,促进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形成,养成积极生活方式,真正落实终身体育的理念。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强调的关注学生体育健康知识增长,并不是单纯的追求体育健康知识的学习,放弃对运动技能(基本运动能力)的教学,而是强调保证在身体活动的基础上,最大化地追求学生的健康体育知识增长,发挥体育健康知识的育人价值。

2.2整合教学内容,促进知识与技能协调发展

完整的体育学习包含认知和身体两大方面,体育学科与所有学科的知识学习一样,运动知识与技术的获得,也是一个完整的认知过程,它是由一系列的运动知觉、表象和对运动概念的理解所组成的[10]。Jewett等[11]在其著作中也认为行为改变方面的身体学习与可在知识增长记录上的认知学习具有重要的联系。我国现行的体育课程标准将体育课程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4大方面。从学习领域看,其内容多元,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学习内容。但是具体到各个领域具体内容的制定和学习评价上,通常还是以体育技能学习和评价为主,而对于学生的体育健康知识的教学和评价相对较为缺乏。而美国Spem课程则以符合小学生3―5年级运动能力要求和难度相对较低的身体活动为载体,将符合小学生认知水平的体育健康知识,以螺旋上升的排列方式融合到精心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身体活动和情境游戏当中。在不减少学生身体活动强度的前提下,同时加强体育健康知识的学习,促进了小学生的体育健康知识和基本运动能力的协调发展。我国体育教师在课程内容的设计和选择上,可以尝试将技能教学和体育健康知识教学进行整合,在保证学生身体活动水平的前提下,加强运动原理和价值、运动原则等与体育健康相关的知识教育,促进体育健康知识和基本运动技能的协调发展。

2.3优化教学模式,由三段式向多段式教学结构转变

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应体现某种教学思想的教学程序,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相应的教学方法体系,主要体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上,教学模式结构的主体部分包括教学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体系[12]。目前,我国的体育教学结构分为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这种三段式教学模式是以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和身体活动规律为主线,体育教学过程仍然是以教师的技能传授为主,限制了学生自主活动时间和空间,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意识不强,容易使学生对体育活动丧失兴趣,不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相矛盾[13]。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传统的三段式教学结构显然无法满足新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反观Spem课程,采用基于建构主义的5e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分解为参与、探索(实验)、解释、评价和深加工的多段式结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知识传输者变为引导者,以技能要求较低身体活动和情境化游戏为载体,让学生自主组织和探索蕴藏于体育活动中的科学知识。让学生基于自己的先前知识经验对身体活动结果进行预测、记录数据、解释和分析结果,探究体育活动对身体的影响和价值。这种多段式的教学结构不仅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丰富学生的课堂实践经历,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有利于教师对课堂的管理,增加师生之间的交流,使得教学过程的管理变得更加灵活有效。

2.4制定多元评价标准,强调促进学生发展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明确提出,要建立促进学生、教师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即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目前我国体育课程评价,存在着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过分关注结果的评价,忽视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评价内容过分注重运动成绩,忽视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也过于单一,较为注重量化,缺少新的评价思想和观念,评价主体单一,忽视现代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和价值的多向性等问题[14]。美国Spem课程在评价方面,从评价维度、评价形式和评价标准等不同方面都制定了详细的评价内容,其评价方法多元、形式多样。针对每节课制定的“优秀-满意-不满意”(且将评价标准明确向学生交代)3级评价标准,能够充分评价学生对每节课程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制定了体育素养标准,关注学生的体育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通过学生科学日志的形式记录学生在每节体育课中的表现,再辅以课程结束时的知识测试和运动能力考察,将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学习过程、情感态度、知识运用、技能掌握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价。这不仅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需要,更强调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全面发展。因此,我国在课程评价的制定中,可以参考Spem课程,建立不同维度和形式的多元评价方法,采取类似于科?w日志的形式,更加关注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强调评价能够更好促进学生的发展。

运动与健康科学篇8

逻辑学是一门关于思维的科学,思维是人脑的机能,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基本形式,逻辑学也是我们学习其他科学知识的工具,今天,我们就要拿起逻辑学这个工具来认识和探讨体育学科的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关于体育概念、本质问题的探讨作为一名长期从事体育方面工作的工作者,在有的时候也会自问,体育到底怎样定义,它的本质是什么?常被这个问题所左右,难以给一个统一确切的说法。

中国最早并没有“体育”这个词,古代西方国家也没有“体育”这一概念,历史上与体育有关的而使用的词有“养生”“导引”、“武术”、“体操”、“竞技”、“训练”等词汇,直到18世纪(1760年),在法国的报纸上首次出现“体育—physicaleducation”这个词,其意义即是身体教育的过程。直到1887年,“体育”一词大量被人们应用,“体育”一词19世纪末引进至中国,1901年,首次在报刊上出现,直至“五四”运动后,才在我国被广泛正式应用。发展到今,“体育”一词从内涵到外延都丰富了很多内容。那么当今世界,究竟该怎样去理解体育呢?

从体育的概念上理解,体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本质就有三条:

1、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2、增强体质;3、提高运动技术水平。

狭义体育就是体育教育,具有育体、育智和竞技的功能,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属于教育。它可以分为: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康乐体育。广义体育又称模糊体育,泛体育,大体育,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根据生产和生活的需要,遵循人体生长发育规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达到增强体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等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它是社会文化教育的组成部分,受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制约,为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

第二个问题:关于健康概念、本质问题的探讨马克思认为健康是人的第一权利,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健康是基本人权。“健康第一”是体育指导思想。体育与健康有着无法分割的关系,那么何谓健康呢?从古至今,人们对其有不同的解释,以往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世俗文化的影响,往往将健康单纯理解为“无病”、“无残”、“无伤”。早在古希腊时代,医生就相信健康是身体的完全平衡。我国《辞海》中将健康定义为:“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育健壮,精力充沛,并且具有劳动效能的状态,通常用人体测量,体格检查和各种生理指标来测量”。在美国也有类似的叙述,健康专家贝克尔认为:“健康是一个有机体或有机体的部分,处于一个安宁状态,它的特征是机体有正常的功能以及没有疾病”。《黄帝内经》上讲:所谓健康,体壮曰“健”,心怡曰“康”。

世界卫生组织(1978年9月)对健康提出了一个明确和全面的定义:“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从而使对健康的评价不仅基于医学生物学的范畴,而且扩大到心理和社会学的领域,由此可见,一个人只须身体和心理上保持健康的状态,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而实际上,大多数人都不同程度的处于既没有疾病又不完全健康的状态,现在医学称之为“第三状态”或“亚健康状态”,这一状态是健康与疾病的交接地带。

概括地讲,健康诸因素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生理与心理的关系。

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是相互影响的,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心理健康有助于生理健康,只有这两个方面保持和谐统一,才能真正达到健康的状态。

第三个问题:关于体育学科的划分与归属问题的探讨体育学科究竟属于哪个科学门类一度成为体育理论研究的热点。有人认为体育学科属于自然科学,有人认为体育学科应归属于教育科学,也有人认为体育学科属于综合科学,还有的人认为体育学科属于技术科学或人体科学。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体育学科的归属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按照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学科设置,1996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在最新编制的最具有权威性的国家标准GB/t13745—92《学科分类与代码》中,正式把体育学列为人文社会学类一级学科(一级学科包括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中国历史、考古学、宗教学、中国文学、语言学、图书馆情报文献学、体育科学、人口学、教育学等24个学科)。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将一级学科体育学分为四个二级学科:

1、运动人体科学;2、体育教育训练学;3、人文社会体育;4、民族传统体育。

国际体育科学和教育理事会提出19门体育学科:

运动与健康科学篇9

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为宗旨,与德、智、美等各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新课程确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明确规定了以下课程总体标准: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这一目标体系避免了过去所用的套话、空话,显得更加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就教学宗旨来看,体现了以学生运动技能培养为主的价值取向向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多维价值取向的转变。

二、多育并重,构建教育内容新体系

新课程突破了以往以竞技项目为主的内容体系,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确立了课程内容框架,从而极大地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范畴。因此,选择新课程教学内容,要树立“大体育”观念,既考虑体育与健康课本身的教学内容,又思考体育与健康同各种教育因素的有效衔接,从“动育、心育、食育、性育、劳育”等方面整体谋划,科学设计。“动育”,即运动技能教育。包含着对学生运动兴趣、爱好、习惯、体育道德的培养和运动技术水平的训练,是体育与健康课的主体内容;“心育”,即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整合是对体育认识的一次飞跃,心理健康教育肩负着学生健康知识的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和乐观、进取、开朗、豁达的心态的形成等重要任务;“食育”,即饮食科学教育。

人体的许多疾病都是“吃”出来的,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必须从关注饮食开始,因此,提高学生的食品卫生和安全意识,培养科学的营养结构知识和饮食习惯,是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内容;“性育”,即性知识教育。初中阶段,正值学生生理发育成熟时期,加强青春期卫生知识教育,让学生掌握性科学,打破性神秘,既是卫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育”,即劳动教育。它既是一门专门的课程,同时也是体育与健康的重要组成部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劳动或自我服务性劳动,可以达到以劳健体、以劳益心的目的,对于增强学生体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多方结合,创新教育途径新体系

新课程改革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施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的前提下,加强体育与健康课教学与教育诸方面的有机结合,创新教育途径,是实施新课程背景下,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目标的必然要求。

首先,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课堂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必须将改革体育课与健康课堂教学作为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中心环节;同时,必须将各种课外实践活动作为有益补充,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体育活动、心理咨询活动、竞赛活动,为培养学生健康知识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和技能构建有效载体。

第二,坚持课标的规定性与内容的选择性的有机结合。新课程标准只规定了学生身心发展标准,而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给学校和教师留有很大的选择余地。学校和教师完全可以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的原则下,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和学生实际,选择教学项目或内容。

第三,坚持体育与健康教育与教育诸方面内容有机结合。将体育与健康教育渗透到教育过程的各个方面,既可以增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又有利于以体育德、以体增智、以体强身,以体益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

第四,坚持课程选择与课程开发相结合。体育与健康教育涉及了广泛的教育内容,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实施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根据自身运动场地狭窄的实际,自编了室内徒手操,开辟室外趣味体育活动场地,解决了部分学生不能做课间操的问题;根据学生实际,增强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五,坚持学校、家庭与社区教育有机结合。在加强校内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基础上,调动家长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要求学生参加一定的家务劳动或家庭体育锻炼,鼓励学生参加社区群众性体育活动,指导学生积极参加文化宫、少年宫、体育俱乐部等单位和团体组织的校外体育活动,努力形成学校、社区、家庭互动协调的良好局面。

运动与健康科学篇10

关键词:中学;课程内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3―0377―03

笔者根据体育教学发展本身所固有的规律性,探讨几个国家的体育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某些共同的特征,并得出启示,以期为深化我国21世纪中学体育课程内容的改革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性建议。

1 几个国家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标准)

1.1英国英国于1999年颁布了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规定了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出了体育课程的教学原则,注重游戏、舞蹈、体操、竞赛和体现冒险精神的活动等内容。

英国中学的体育课程内容由知识、技能和理解以及学习广度两个部分组成。关于知识、技能和理解这一部分的内容包括:获得和发展技能;选择和应用技能、战术和思想;评价和改进活动;体能和健康的知识和理解。

学习广度这一部分分为2个学习阶段,初中阶段的学习内容是在舞蹈活动、游戏活动、体操活动、游泳活动和水上安全活动、运动活动、户外和冒险活动中选择四项内容,其中游戏活动是必选的内容,舞蹈和体操活动至少有一项被选择;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是从舞蹈活动、游戏活动、体操活动、游泳活动和水上安全活动、运动活动、户外和冒险活动中选择两项进行学习。

1.2美国(加州)美国由各州制定体育课程标准,包括健康与体育课程合设和体育与健康课程分设两种课程模式,美国加州采用后一种模式,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分设。美国加州于2000年颁布了中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其中学部分的课程内容包括运动技术和运动知识、自我表象和个人发展、社会发展三个学习领域。

1.3新西兰 新西兰中小学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于1999年颁布,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合设,取代了原有的健康教育课程。新西兰中学健康与体育课程通过个人健康与身体发展、与他人的关系、运动概念和体能、健康的社区和环境四个主题为如何学习健康与体育指明了方向。

1.4加拿大(安大略省)加拿大安大略省分别于1999年和2000年颁布了9―10年级和11―12年级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内容包括身体活动、积极的生活、健康的生活和生活技能四个部分。

1.5日本日本文部省于1999年颁布了中小学保健体育教学大纲。大纲将中学保健体育课程分为体育和保健两个学习领域:

2 几个国家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标准)的共同趋势

2.1以学习领域来划分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从各国的体育课程内容(标准)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国家的中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表达方式不再是具体的运动项目,而是内容所体现表达的目标价值,在体育课程中划分学习领域是国际体育课程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20世纪后期世界发达国家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制定的体育课程标准或健康与体育课程标准,都是以学习领域来划分了体育课程内容的。例如:美国加州的体育课程标准将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技术和知识、自我表象和个人发展、社会发展等三个学习领域;加拿大安大略省划分的学习领域分别为:(1~8年级)健康的生活、基本运动技能、积极的参与,(9~10年级)身体活动、积极生活、健康生活、生活技能;新西兰划分为健康与身体发展、与其他人的关系、运动概念和技能、健康团体和环境等四个学习领域;日本划分为体育学习领域和保健学习领域。

虽然各国的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成若干学习领域,但各个学习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个学习领域都不能脱离其他学习领域独立实现课程目标。

2.2重视发展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能和提高运动技能的内容

从国外的课程标准对运动技能的理解方面来看,运动技能包括各种各样的身体活动技能,而不仅仅指传统的竞技运动技能。学习运动技能可以提高学生对运动的理解和态度,并为学生终身坚持体育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国外都重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的内容。美国加州在2000年颁布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将理解如何为个人在各种情景中运动,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动作技能”和“学生将达到和保持有助于健康的体能水平”;英国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中提出“获得、发展,选择和应用技能”和“获得体能和健康知识的理解”;新西兰在体育课程内容之一――“运动概念和体能”中提出“通过运动,发展运动技能,强调学生在广泛的情景中发展个人的运动技能”;日本在体育学习领域提出“通过合理的运动实践,掌握多种运动技能”和从事有助于增强体能的活动;加拿大安大略省提出“获得终身参与身体基本活动的基本运动技能”。

2.3体育课程内容呈现弹性和选择性趋势,适应个别差异日本为了开展适应学生个性、能力的教学活动,中小学都尽可能地安排了多样化的教学内容,而且教学内容具有较大的弹性和选择性,出现了年级学时弹性化、初中阶段选择性逐渐加大、高中阶段以内容选修为基础的教学,即选择性学习。美国各州和各校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都有很大的自,强调根据本地条件制定相应的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而且学生有一定的选择性。如纽约州规定,7~12年级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从大纲规定的内容中选择一项或两项运动项目作为其终身锻炼项目。英国体育课程内容分为知识、技能和理解以及学习广度两个部分,每个部分分为四个关键阶段,每个阶段都包括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学生在不同的关键阶段完成必选内容后,可以自由选择其他内容来学习,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新西兰中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涉及面广,灵活性较强。该课程的内容包括了各种身体活动的内容,卫生保健的知识也包括了诸如信仰、价值、态度等意识形态领域的教育内容,同时也注重了学生各自能力的培养。但这些都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课程只给出了一个框架,余下的工作留给了学校,使学校有了安排具体内容、组织实施教学的更多的灵活性和选择性。

2.4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 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是国外体育课程内容改革的重要方面,在运动

技能教学内容中融入体育理论知识;在体育与健康理论知识中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如美国中学《体育保健教科书》编选了解剖学、生理学、力学、心理学、保健卫生学的理论知识,并介绍了发展体能的理论与方法。日本的小学体育课程内容就已初步涉及到保健知识,到了中学阶段,开始设置保健体育课,将保健的教学内容与体育的教学内容融合在一门课程中。新西兰和加拿大安大略省都将体育课程与健康教育课程相结合,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开设,在学习领域中设置运动技能和健康知识的内容,并强调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不是两者知识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体育的教学内容中融入健康知识内容,通过体育运动达到健康的目的和价值。

2.5重视终身体育的内容。加强与生活的联系 几个国家体育教学的共同目标之一是要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因此,各国都重视选用与终身体育联系密切的体育课程内容,纳入与终身体育有关的活动内容。美国教授一些终身体育项目,如步行、慢跑、自行车和游泳以及一些改造过的竞技体育项目;日本希望通过体育课程内容的选修,来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兴趣,进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英国的体育课程内容也有终身化的倾向;另外,各国十分关注体育课程内容与学习者个体生活经验的联系,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和经验储备,得到学生经验的支持,使体育学习的内容与现实世界贴近,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背景相符,强调对“生活的回归”,从生活中来,再回到生活中去。使课程内容不再是零散孤立的与生活隔离的东西,而是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对以后的生活十分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3 启示与借鉴

3.1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应适应社会发展、科学发展的需要;注重学校体育主体需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几个国家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标准强调课程内容应适应社会和科学发展的需要。如美国加州在划分学习领域时,专门设定了“社会发展”学习领域,并提出了适应社会发展领域的学习内容标准;新西兰、加拿大等国也提出了发展学生的“社会技能”。我国的学校体育在以往课程内容的不断改革中,逐渐关注体育学科自身的发展和学生的主体需求,而对适应社会发展和科学发展的内容关注不够。因此,我国的体育与健康科学内容不应局限于学科和学生身体各方面的发展,而应充分考虑到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学科自身的需要和学生主体需要三方利益的均衡,既不能过于强调体育学科的竞技性,忽视学生和社会的需要,也不能单纯为迎合学生的兴趣,而违背体育自身的学科特点和规律。

3.2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应重视增进学生的健康。重视体育与健康的有机统一,进一步完善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各国在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标准中都明确提出增进学生的健康,十分关注学生身体、心理健康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尤其重视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并希望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的整体健康意识,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许多国家都将健康教育与体育课程内容结合起来,非常重视体育健康知识教育,因为提高学生对体育的理性认识,是形成积极体育态度、持久体育动机的前提,是终身体育习惯形成的必备条件。

3.3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应注重多样化、弹性化。加强民族和地方特色项目的教学体育课程内容服从于体育课程目标,为此,体育课程内容应呈现综合化、多样化。在国外学校体育改革中普遍形成了这样的一种观念,就是要坚持体育课程内容的多样化、弹性化和乡土化。他们在选编教材时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强调竞技运动项目的教材化和课程内容的多样性和弹性化,加大教材选择的余地,加强体育教学内容与社会和生活的紧密联系,灵活性很强,自由选择余地大。在体育教学内容的弹性化方面,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扩大教材弹性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此外,国外学校体育改革还很注重体育课程内容的乡土化和民族化,地方性和民族性的体育项目在体育教学内容中占有一定的比例。